道德现状(12篇)
1.道德现状 篇一
大学生道德现状
当今,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要求大学生尽快成才。大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才,能否为社会发展作出自身应有的贡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责任的履行。
一、大学生的责任
责任是对承担一定角色的人所应当担负的任务、职责、使命等方面的规定。人所承担的角色不同,责任也就不同,责任总是与人的角色紧密相连。大学生的责任就是从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责任主体出发,分析他们行为的价值取向,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起自己所应尽的责任、从而形成自觉的责任意识的一种理论形式。大学生尚未走向社会,许多方面尚未定型,所以大学生的责任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责任或者说是向未来敞开的责任,因而大学生的责任更多地所表达的就是国家、社会对大学生一种社会使命或历史任务的期许和引导。
从伦理的角度来审视,大学生应当从如下维度来关注自己行为的价值取向:关心国事、关心民生、关心家庭、关爱自身、关心自然。
二、大学生的责任现状
(一)责任意识淡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个性独立化程度越来越高,加之不良的社会风气使社会失去了过去那种强大的凝聚力,权力金钱化现象也使人们对社会的离心力逐渐增大,个人只要权利,不要责任、义务,这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必然的也是严重的。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89.3%的学生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是“为自己”,在人生奋斗目标上表现出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淡漠已渐成必然,突出表现为“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三无’现象。第一、“无兴趣”。即有些大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没有劲,表现在行动中就是情绪冷漠、消极,情感萎顿、空虚,整天无精打采、懒洋洋的。第二、“无所谓”。就是学习无所谓,工作无所谓,成功无所谓,失败无所谓,赞扬无所谓,批评无所谓。一切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虚无主义态度。第三、“无意义”。有些学生似乎看破了红尘,将社会发生的一切都看成是“演戏”,将人们的活动都看成争名夺利,因而对他人、对社会都看得很黑、很阴暗,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毫无意义,心态渐渐变得冷漠起来,严重者则走上出家乃至轻生的道路。
(二)人生价值错位
人生的价值取向是贯穿于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个人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倾向性,主要取决于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关系。由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调整和变革,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价值主体日益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化,从注重理想到更多地注重现实和功利、从无私奉献或奉献与索取并重到更多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的享受,淡化了社会责任和集体观念。具体表现在:一是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目前,有一部分大学生只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视社会需要,更有甚者以牺牲集体利益来获取个人利益。更多的大学生表现为关注自身发展和现时利益,如获得奖学金、困难补助、评先评优、入党、担任主要学生干部等等,而很少关心他人、集体和社会,且对别人的要求十分苛刻。二是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大学生中对物质生活和个人需要过分看重,对精神生活和集体事业普遍冷淡,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学习目标短浅,缺乏远大志向,学习目的功利化,在就业选择时,以单位所在地、经济待遇、工作环境等作为重要条件。三是重索取,轻奉献。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过分强调权利强调所得,而忽视责任忽视奉献,他们不再赞
赏只讲耕耘、不问收获的观念,而把工作的付出和取得视为等价。捞党票,是为了今后更好的就业;当学生干部,是为了给自己积聚资本;获得奖学金,只认为是自己努力所得。只愿从社会、集体中索取,只要求他人、群体、社会对自己负责,奉行利己主义;而不讲奉献、不愿为他人、群体、社会负责,没有履行自己责任、义务的自觉意识。四是感情冷漠、极端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大约有占大学生总人数6.5%的学生暴露出的首先是个体的感情冷漠、极端自私,责任意识淡漠。
(三)道德缺失
在公共生活中,文明礼貌、说话和气、待人热情、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等道德行为和伦理规范,会令人满意并受到赞扬。但有少数大学生连起码的社会公德都没有。一是表现在伦理道德方面的某些缺陷。比如,在校内反映在:教室垃圾视而不见、墙上脚印无故出现、桌上涂写、图书撕页、购饭插队、水电浪费等缺乏文明的倾向;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乘车无序、待人无礼、随心所欲、自私自利等社会公德的缺失行为。也有的大学生明哲保身,面对他人不文明的行为往往不闻不问、熟视无睹、甚至见怪不怪。二是表现在法纪规范方面的意识不够。譬如大学生刘海洋公园硫酸泼熊事件,曾一度引起社会轰动和高校反思。三是在道德信仰上,一些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信奉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人生信条,为谋求金钱和私利不择手段,损害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甚至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四是心理耐受力、意志力、抗挫折能力较低,不能正视人生矛盾,无力排除人生困境。自杀和伤人事件并不罕见,缺乏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四)行为失范
大学生的行为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日常行为失范。不遵守公共秩序、不爱护公物、出言不逊、恶语伤人、失礼不道歉、与异性交往缺乏分寸等等。二是学术行为失范。有的大学生混文凭、信奉“60分万岁”,把许多宝贵的时间消磨在吃喝玩乐之中;考试舞弊、科研造假、抄袭论文等现象已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声誉和发展。三是就业行为失范。有的大学生一切以个人的得失为出发点:如少数大学毕业生毁约现象,在职业选择上不愿意从事收入较低、条件艰苦的工作:甚至为了博得用人单位的好感,昧着良心制造假证书、编造成绩单。四是网络行为失范。部分学生沉溺网络之中,废寝忘食,甚至忘记上课、考试,导致学业荒废。五是竞争行为失范。有些大学生缺少良好的竞争风范甚至无视校纪校规。总之,由于大学生自身责任感的缺失,对社会义务和责任存在一种淡漠态度,一方面导致自我评价降低,缺乏信心、勇气,学习自觉性差,不要求上进;另一方面导致社会信任度降低,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人才质量纷纷提出质疑,纷纷批评大学毕业生在高校没有学会做人,如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不会合作,欠缺团队精神;缺少学习的动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等等。
三、大学生责任的道德引颁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来说,爱国主义就是要以国家利益为重,民族利益为先,具有神圣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应当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大力宣传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他们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爱国者。二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优良的道德传统值得继承发扬,大学生要深入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明确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将传统优良品质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三是要注重历史教育,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国的国情。只有铭记历史,记住封闭、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把改革开放视为己任,树立赶超意识,振奋民族精神,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二)坚持养成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道德习惯养成教育,也就是要逐渐培养大学生守规矩的良好习惯,是对大学生开展责任教育的重要环节。一旦养成了良好行为习惯、责任习惯,大学生就能够做好本职工作,产生一种积极的进取精神。目前,一些大学校园里的不文明行为,虽不成气候,但却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整体形象,因此,大学生应加强道德行为习惯训练,提高文明素养,树立大学生的良好形象。第一,大学生必须以公民道德建设为己任,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既对自己也对别人负责,犯错时不推诿、不找借口,要敢于承担责任:要讲诚信、重承诺,不能说话不算数;要尊师崇道和关爱身边的人与事物;对人要有礼貌,要文明修身,谦虚谨慎,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积极参与和管理校园的各级各类活动,在承担责任中锻炼自己,养成大处着眼、小事着手的思维方法,“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第三,树立节约意识,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做起——节约一张纸、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水、节约一滴油、节约一粒米、节约一块煤,要养成“饭菜不剩、钱不乱花”的好习惯,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切不可舍“小”求“大”。
(三)深化实践教育
在大学教育中,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也不仅仅要具有承担责任、奉献社会的意识和品质,还应采取措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力所能及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大学生承担责任的落脚点就是要运用所学所知,即学以致用。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校大学生承担责任、奉献社会的途径,也是磨炼意志、砥砺品格的重要条件,团中央16号文件明确提出,社会实践对于增强大学生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使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意,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体会,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服务群众,锤炼出敬业、奉献、爱民、亲民的优良品格;也使大学生能进一步树立孝敬、友善、勤劳的传统美德。大学生通过实践教育,还可校正价值观,找到社会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结合点,在实践中校正就业、服务理念。
(四)强化榜样示范作用
榜样是人们模仿的对象,榜样教育的效果是通过向榜样学习而实现的,这种学习主要是靠大学生个人对榜样行为的模仿,从而转化为自觉、自愿、自发的自我行为。第一,“感动中国”的人物、道德楷模、抗冰抗洪英雄等等,是青年大学生最崇敬的榜样,先进典型的道德力量和伦理精神,使大学生不仅学到了优良的精神品质,更重要的是可以由人及己,体会人生真义,发掘自身的道德潜能,自强自立,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第二,家长和教师,是青年大学生最接近的榜样。勤劳善良的家长是青年学生最先模仿的对象,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不仅在于养,更在于育;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教师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对青年学生起着感化、熏陶和示范的作用。第三,青年学子中的优秀典型,如“三好学生”、“自强之星”等,都是青年学生最熟悉的榜样。这些榜样跟青年大学生生活在一起,年龄相近,经历相同,有共同的语言,具有强烈的可比性,容易激发大学生的上进心。
(五)突出艰苦奋斗教育
邓小平同志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今天提倡艰苦奋斗,并不是要我们再去爬雪山、过草地、吃野菜、穿草鞋。艰苦奋斗首先是指在思想上、工作上和学习上要有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自觉抵制各种奢靡之风,增强艰苦创业的意识。其次,当代大学生要有正确的消费观念,抑奢少费,崇俭守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提倡艰苦奋斗,大兴勤劳节俭之风,人人奋发努力,个个勇于负责,才能生生不息,蓬勃发展。据调查,湖南某高校学生月消费一般在400---600元之间,月消费在iooo元以上的约占18.2%,消费在3000元左右的竟达4.1%,大学生还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主要经济来源还是来自父母的供给,要培养他们的节俭观念,教育他们消费要恰到好处,不能攀比、更不能挥霍、浪费。艰苦奋斗是当代大学生成才的必由之路,当代大学生要真正担负起振兴中华的责任,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勇气是不行的。
青年大学生只有牢记使命高于生命,责任重于泰山,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和伦理品质,培养德性,把个性的发展与社会要求联系起来,使自己的成才目标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振兴祖国、强国富民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提高个人修养,使学业、德业得到不断更新,“德”才不会苍白,“育”才不会显得乏力,“以德治国”才能深入人心。
2.道德现状 篇二
一、网络社区道德规范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
(一) 研究方法
行为研究法:在教育情境中, 由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 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 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研究再把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 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 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
经验总结法: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 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 通过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 进行归纳与分析, 使之系统化, 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科学方法。
(二) 研究结果
近几年, 网络社区技术的发展普及使得互联网正跨入社区时代。为了了解我县青少年对网络的使用现状, 我运用调查法、行为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对部分中小学生对网络的使用进行调查。自1999年以来, 有80% 的青少年开始使用互联网, 男生略多 (57.4%) 。年级越高, 用户比例越高。 有关青少年上网场所调查显示:61.2%的青少年在家里上网, 30.5%的青少年在亲戚朋友家上网。由此看, 青少年上网地点主要在家里, 多数父母通过不同方式管理青少年使用网络, 完全不限制的父母只占7.4%。青少年平均每周上网时长约为230分钟。上网主要有:玩游戏占50.3%, 聊天占43.6%。关于浏览黄色网站的问题, 有17.2%的青少年承认自己浏览过。以上调查说明, 当代青少年大多数上过网, 而且很多是经常上网, 有的甚至天天上网, 通宵上网。
二、网络社区道德规范的现状
部分青少年对网络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健康认识。网络的发展使他们尽情享受各种便利, 与亲朋好友沟通方便, 能更快了解科技动态、最新新闻, 极大丰富了业余生活。但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也比较严重, 黄色信息的传播、黑客的攻击、金融诈骗、虚假广告、散布电子谣言等对青少年产生较大的影响。另外, 青少年迷恋网络以及用网络弄虚作假现象日益严重, 不文明行为便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增多。在这样的现实下, 网络社区很难充分发挥引导教育和服务青少年的作用, 我觉得国家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 通过多种方式展开监督。
三、网络社区道德规范与实施机制的建设
青少年身上有天然的发展性和进步性, 需要在社会进程中去认识他们, 观察青少年问题要选择发展的角度, 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对青少年教育应在预防、引导、拯救方面进行探讨研究。一方面, 要普及法律知识, 规范青少年的上网行为, 养成自律的习惯。另一方面, 学校可以把社会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要求转化为校纪校规, 强制学生遵守。对于年龄偏低、自控能力差的学生, 可规定上网时间和地点, 便于监督。还可利用教室宣传栏、主题班会等形式, 大力提倡文明理性的网络道德观念, 提供网络化学习, 批评黑客型、玩乐型网络观念和活动方式, 形成健康正确的舆论导向。组织学生经常开展网页有名设计、制作等比赛和展览活动, 让学生领略创造的乐趣, 形成文明、理性、高效用网的良好风气。还要重视发挥家长的重要作用。家长除了平时重视培养青少年的适应能力、好奇心、自信心外, 要让青少年明确上网以学习知识为目的, 安排足够时间让其参加社交活动, 控制上网时间, 加密锁定不良网站, 防止上网成瘾。
总之, 网络时代所构筑起的新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影响着青少年的认知、情感、思想和心理。随着目前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社会的开放程度提高了, 每个人自觉遵守网络规则, 网络就变得文明、高尚起来, 青少年在网上也能得到健康成长。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网络时代, 然而网络中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网络道德行为。研究目的是通过合理分析、研究尝试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行为提供参照, 一是网络社区道德规范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二是网络社区道德规范的现状;三是网络社区道德规范与实施机制的建设。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道德,现状,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蒋有慧.中学生网络生活情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03 (7) .
[2]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3.当前我国道德现状的理论审视 篇三
【关键词】道德现状 评析 理论审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伴随着经济领域的转型,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发生了一些显而易见的变化,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于是,出现了“滑坡说”、“爬坡说”、“代价论”、“划界论”等众多观点。那么,当前的道德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究竟如何?
一、对当前中国道德现状的评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成分。因此,本身具有“历史的继承性”。也就是说,有些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是不管哪种社会形态都需要的,对有些道德的评价不管什么社会制度条件下都是需要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传统道德对我国封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功不可没。封建社会之所以延续2000多年,与强调道德约束有很大关系。从近代来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社会,至今仍被很多人称道为“道德上的理想社会”。1989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谈话中指出:“五十年代,广大党员和人民讲理想、讲纪律、讲为人民服务,爱党、爱国家、爱社会主义,这样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面貌不是很好吗?”这时的人们崇尚的是“共产主义道德”、“集体主义精神”以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等伦理原则。然而,进入转型期以来,我国社会的道德状况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变化。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表现:
1.失信现象泛滥。中国目前正处于严重的诚信危机之中。在党政领导机关,个别干部钱权交易、买官卖官、乱用职权等现象屡禁不止。
2.社会公德意识淡薄。近年来,我国社会上一些人的道德感、公德心十分缺乏。社会公德意识的淡薄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
3.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缺失。社会转型期,传统的家庭美德受到了冲击,家庭成员的义务感、责任感有所淡化……新时期家庭伦理道德出现新问题,为一些不幸的家庭蒙上了阴影,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可忽视的严重危害。
4.价值理想失落。人人都去追逐金钱、崇拜物质、寻求感官刺激,而唯独缺少对自己灵魂、精神、信仰的关注和拯救,使自己沦为金钱、物质的奴隶,成为经济动物。
5.信仰的迷失与危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个人崇拜之风被遏制,由此也带来了人们信仰的危机。信仰已经被世俗的功利弱化,出现了乏力的症状,
6.拜金主义泛滥、享乐主义蔓延。在现实生活中,拜金主义在我国各地逐渐滋生、抬头、发展,并随着一些人“一切向钱看”口号的提出,拜金主义成为一些人追求的行为准则。在一些人的现实生活中,滋生及逐步蔓延着“及时行乐”、“玩世不恭”、“奢侈浪费”等享乐主义的现象。
二、当前的中国道德现状失范的理论审视
在当代中国,道德失范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今日中国的道德状况“失范”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变、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对道德规范的冲击和影响
我国是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生活领域中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它促使人们迅速转变思想观念,以适应正在变化的社会。而思想观念的变化,最初也是最集中地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变化上。于是,当不道德的行为出现时,人们大肆批判和抨击,而当他人和社会需要自身表现出道德性行为时,人们却又常常表现出道德意识淡漠和道德行为责任感的缺乏。
此外,市场经济作为经济生活中的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有利局面的同时,其自身的弱点和局限也暴露无遗。他在道德生活中,联系着善与恶、美与丑两极。正如一位学者所总结的那样,市场经济有四大负面作用:市场经济主体发展的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相矛盾;私人成本与社会公平成本相矛盾;竞争中浓厚的利己价值观与社会公平价值观相矛盾;效益价值与伦理价值相矛盾。社会经济生活决定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这是当前拜金主义狂潮泛起的客观诱因,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2.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带来社会更多社会利益冲突,给道德规范带来了负面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道德体系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原来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特别是企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总是站在自身利益的地位去判断是非、荣辱,选择自己的行动。
3.反右派运动和“文革”中的政治失误是转型期道德失范的历史根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两次规模较大的极左运动。一次是反右派运动,一次是“文化大革命”。人与人的信任、同情、帮助、爱心被相互猜疑、提防、仇恨和算计代替。尽管远离了那个时代,但历史的阴影却像是留在人们心中的伤疤,无法磨灭。邓小平不止一次地讲过,“文化大革命”直接造成了中国人道德风气的恶化,影响了一代人。改革初期的“理想危机”、“信仰危机”就是“文革”所造成的后果。
4.西方文化的强势进入对道德消极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社会关系决定道德的阶级性和共同性。从道德的社会作用上阶级性表现:每一个阶级道德都是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改革开放以后,西方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乘机而入,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西方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尤其是青年人。于是,产生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这些思想腐蚀和毒害着我国的道德文化。
5.网络时代和现代科技与道德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技发展和应用与道德发展存在着矛盾性和不平衡性。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科技发展进步和道德发展不是完全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完全背离的。目前,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将极大地改变21世纪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它使财富的生产方式起到革命性变化,也使人类进入全新的网络时代。随之改变的还有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但是,人们面对形形色色的从来未面对的新职业和新领域,不知何去何从?丧失是非判断能力。而我国的法律制度也不是很健全,没有标准可以遵循。我们必须看到,网络时代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我国道德提出了许多新的道德规范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
[2]廖申白.伦理新试点:转型时期的社会伦理与道德[Μ].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陈雅丽.试论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J].孝感学院学报,2000,(03).
[4]肖文桂.当前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09).
4.论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 篇四
高中的含辛茹苦换来了今天的大学生活,很多人想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可是谁又真正清楚大学这片所谓的净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只有经历过的才真正理解,比起高中那种紧张的学习气氛,大学却实轻松了许多。可是就是因为这种氛围才导致了各类问题的发生。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正每况愈下,大学生缺少自制的能力,没有了约束做什么事都缺少了一个度。
作为学生学习应该是首要的任务,可是现在很多大学生只是偶尔去上上课,大部分时间是在宿舍玩游戏看电影,很多学生都出现逃课的现象。大学里上课不点名,去与不去老师都不会过问,这就给很多学生有了可乘之机。因为大家都知道最后的考试会是很简单的,只要突击几天就可以了,这样更加纵容了大学生的懒惰的心理,使得大家不再为了学知识而学习,而只是为了考试而应付。如果你去大学里的课堂听上几节课就会感慨万千,老师在上面讲的津津有味感觉还不错,可是本来就寥寥无几的学生却是干什么的都有,可能有一大片学生已经进入了梦乡,还有一些学生努力克制疲劳的双眼在不停的点头,有学生在下面聊的不亦乐乎,还有无聊的玩着手机游戏……这种现象是很危险的,大学四年到头来什么都没有学到还浪费了四年的光阴。大家难道真的没有意识到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还天天沉浸在混沌的思维之中而整天不紧不慢的混日子?!难道真的就这样过完大学四年而在毕业的那天才抱怨大学期间没有好好学习?!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逃课已经成为很普遍的现象。对于一些专业的课程逃 1
课率不高,可是那些公共的选修课逃课率却很高,大家对于那些有关思想道德培养的课程都不感兴趣,这也是大学生道德素质下降的原因之一。逃课应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了,学生在大学的任务就是学习,上课更是作为一名学生应尽的义务,我们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并且落实到行动上,争取做一名不逃课不旷课的好学生;而老师更应该注重课堂的出勤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课堂气氛的活跃,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们学生是家庭的纯消费者,我们消费的一切都来自父母。可是,在大学里却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同学之间的攀比,无目的的消费,不必要的饭局……很多大学生都在追求着吃穿,追求名牌产品,不论便宜与否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会选择买下,其实很多时候都是盲目无目的的消费,可能对一件东西心生喜爱就买下了,可是新鲜了没几天就扔到一边了,确实是一种极大地浪费。同学过生日便疯狂的吃喝,男生甚至喝的昏天暗地,然后在安静的校园里大喊大叫,难道这就是大学生活吗?!大学生真的没有好好想想你在奢侈浪费的时候你的父母吃的什么,穿的什么吗?你真的没有好好想想你花的钱是父母怎样赚来的吗?那是父母的血汗钱,难道自己就花的这样心安理得吗!我们是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了,大学不是教你如何浪费的地方,而是培养你成才的沃土!我们从小就在学习如何简朴的生活,作为大学生更应该以身作则,继续发扬艰苦朴素的美德,我们应该多做一些社会实践,去体验一下父母的那片辛苦。这样就会更加珍惜一切!
在大学校园里,考试作弊现象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尽管各高
校采取了最严厉的处罚措施,但这股风头并没有被遏制住。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对作弊现象强烈不满,要求改变这种现状。一些同学说,实际上“作弊”是大学校园的一门必修课,当下大学的“作弊率”比校园手机的“持有率”还要高。事实上,作弊现象在全国许多高校内普遍存在,即使是我国最拔尖的一些高校也有这种现象。现在,分数是看待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首要指标,考试成绩与他的命运息息相关,关系到日后入党、升学、奖学金、学位证书以至将来的就业等各个方面。将考试成绩提到如此至关重要的地位,这就造成了一些学生投机取巧采取作弊的方式来取得高分。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大学的考试,在平时认真学习,考前积极复习,做到考后无愧于心!
“占座”也是大学校园里司空见惯的现象。晚自习开始了,人没到,有纸条、书本“占”着座位,后来的同学只能“望座兴叹”。更有甚者,“座无虚席,人不过半”,晚自习都快结束了,不少被“占”的座位却还一直空着。“占座”事情虽小,但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较大。很多同学对此感到既窝火却又无可奈何。
人们常说我们这一代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独立和个性意识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现在许多社会不良风气冲击校园,才使得一部分学子产生利己主义倾向,追求实惠和个人享乐。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与西方的道德观、价值观的冲突使得道德文化出现断层;还有的则认为,80年代出生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被宝贝宠爱娇惯坏了,从小在“唯我独尊”的环境里长大,注定是自私的一代。可是,在我看来,一个人必然会受到各种外
界因素的影响,可最终决定人的思想道德和性格发展的还是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道德修养问题,单靠开设思想道德修养教育课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关键问题是大学生自己要真正地为自我找准标尺!我想,大学生如果坚定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就必然可以做到“出污泥而不染”,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拥有高素质和良好道德的合格公民。
5.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问卷 篇五
亲爱的同学
你好,占用几分钟时间请你填这样一份问卷。
问题1:你或者你身边的同学访问过宣传西方生活理念、意识形态的网站吗? A经常访问B偶尔访问C没有访问过
问题2:你是否有过在网上下载文章来完成作业的经验?
A经常B有过,但是不经常C没有
问题3:你在QQ聊天或者游戏聊天中是否有过隐瞒或者欺骗行为?A有过,不多,仅仅是为了安全意识
B很多,网络中真话不该太多
C网络说什么都可以,又不犯罪
问题4:你是否有在网络上说脏话肆意侮辱人的行为?
A有过,脏话平时也说,网上说也没什么。
B没有说过
C脏话会有,但是不会侮辱人,说出来只是自己过瘾
问题5:你怎样看待网上论坛中恶意评论或者攻击他人的行为? A这种行为很过分。
B与我无关,批的不是我就好。
C论坛中只是讨论行为,有什么过激的反应正常。
D论坛只是一个交流平台,讨论适度就可以。
问题6:你在网上偷看过其他人的隐私么?
A有过,但是合法的,看的是他不经意透露的。
B没有,不知道就不知道,无所谓。
C有时候竭力的想知道,并且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得信息。
D尽管想知道,但是不去想法设法找出来。
问题7:是否听说过与网络文明相关的法律法规?
A听说过很多B听说过一些C没听过
问题8: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普及网络道德文明的相关课程?
6.关于中国人道德现状的思考 篇六
道德一词,追溯到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中,老子所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什么是道德呢?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他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往往流传较为广泛,易形成共识。道德的基础“不是对个人幸福的追求,而是对整体的幸福,对部落、民族、阶级、人类的幸福的追求。这种愿望和利己主义毫无共同点,相反地,他总是要以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为前提的。”(普列汉诺夫)
道德是维持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它在很大程度上维持着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乃至一个国家的团结和稳定。道德的堕落会使一个社会的人际关系陷入可怕的分崩离析的状态中,将会严重地阻碍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那么,中国公民现行的道德现状如何?以我的观察,很糟糕。各种有悖人性的事情都出现在了人们视野中,首先是三月份,地沟油事件,中国人一年吃掉300万吨地沟油,毒性百倍于砒霜;接着,8月;河北、山西、天津等地查出百余吨含三聚氰胺奶粉 8月;南京龙虾批发商曝洗虾粉内幕:已出现四五年。龙虾食客肌肉溶解事丅件
9月;国内知名山茶油“金浩茶油”含致癌物苯并(a)芘超标 湖南质检官员称是为维持稳定一直未曝光
10月;商贩用药粉清洗稻田蟹冒充大闸蟹,被洗蟹粉洗过的普通稻田蟹和河沟蟹成了干净漂亮的大闸蟹。所谓的“洗蟹粉”其草酸含量比“洗虾粉”更高、更毒
11月;湖南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通报,远山乳业生产的“乳酸玉米奶”三聚氰胺超标 12月;北京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市场上的鲜蘑菇调查发现,超过九成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官方检测数据合格率却高达97.73%。一个小学生都能发现的问题而我们的职能部门却不能发现
等等等等,这些震惊中国的食品事件,一一反映了中国人道德底线的缺失,从小婴儿到半百老人,都遭受着毒害。不单单是食品方面,还有寒人心的的挟尸要价事件,不禁我要问:中国人是怎么了?
校园里,教室里,纷飞的白纸片,白塑料袋;厕所,课桌上,令人犯恶心的涂鸦;公交车上,寥寥数人的让座;有人要恶搞红色经典电影;有人在拿雷锋的爱情大做文章;有人在骂鲁迅;有人开办了“糙女俱乐部”,在里面可以任意说脏话;有人因为妻子出走就报复社会,破坏京九铁路。我们的国人变得麻木、自私、冷漠、无情,廉耻之心在许多人那里逐渐的淡化,甚至消失,人们变得越来越无所顾忌。
究其原因,有多方面:十年“文革”对道德法则的破坏;二十年改革开放西方各种思潮涌入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沉渣的泛起;中国教育对德育教育的忽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的腐化和堕落,直接助长和推动了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盛行。
“文革”时期,黑白颠倒,是非颠倒,善恶颠倒。人们之间互相提防,互相猜忌,又互相陷害。虽然“文革”已经过去三十年了,但是这种后遗症却仍然存在着。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教育,德育教育在我国根本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学校没有专门的德育老师,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即使开课的也多半是随便讲讲,应付而已。
导致道德堕落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是我们一些官员的腐化和堕落,他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行下效”,“风吹草动”可见其对下面的影响是很大的。但,胡锦涛书记的“八荣八耻”又在重新唤醒人们的道德观。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 发展 方向,而且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决定了未来中国道德延展方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创新与继承同在的21世纪,在 中国 生产力飞速发展, 科学 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当代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具有较高的爱国热情,关心国内外发展形势。但,其道德思想与道德行动有脱节现象,校园内不文明现象常有发生,吃过的早餐垃圾不带出教室,厕所,桌面文化的扭曲盛行。
由于社会教育乏力和家庭教育的失控,中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和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市场运作和法规秩序尚不健全,和谐、公平、公正的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同时,家庭教育一方面大学生大部分住校,远离父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基本脱节;经济对大学生思想影响以及市场经济给思想道德教育带来困难。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各种思潮纷纷涌入,使大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些大学生盲目崇洋。收入待遇等因素使一些毕业生将外企作为就业的热点目标,祖国意识在一些大学生的心目中渐渐淡化,造成了大学生道德思想与道德行动有脱节现象的出现。
7.初中生道德品质现状及对策探讨 篇七
关键词:初中生,道德品质,现状,对策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道德是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一个人的道德素质的形成受家庭教育、学校德育、社会风气等因素的影响。当今社会全球化、网络化发展迅速的情况下,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难度都加大加重了。我国社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经济市场化的过程, 给学校德育带来了新的特殊的难题。知识是力量, 而在一定情况下, 道德与人格更是力量。道德教育如何才能在学校课程中更好的体现并融为一体, 产生有效的德育效应和氛围, 是教育研究和实践面临的迫切任务。
二、初中生道德品质现状
当代的初中学生, 将是跨世纪的新一代公民。一方面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引下, 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思想认识上又形成了新的时代特点。
1. 热爱祖国, 对祖国有较深厚的感情。
绝大多数学生他们都懂得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才辈出;祖国有优良的革命传统, 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开放后, 他们也了解一些世界的情况, 他们渴望振兴中华, 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 尊重知识, 崇尚文明。
大多数学生都懂得知识与文明紧紧相连。他们尊重知识、热爱科学、努力学习, 他们对文化科学知识有浓厚的广泛的兴趣, 对新生事物有很强求知欲和模仿力。他们在学校的组织下, 积极参加课余兴趣小组活动。
3. 劳动观念弱, 缺乏责任感。
现在的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好, 又是独生子女, 从小受父母的宠爱, 缺少劳动锻炼, 因而造成部分学生劳动观念弱、劳动习惯差, 尤其不愿干脏、累、枯燥、单调的劳动, 正在滋长着四体不勤的倾向, 缺乏责任心和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
4. 个人主义、自我中心。
现在部分学生集体观念淡薄, 在他们心目中, 一切以我为中心。把集体利益集体荣誉看成“与我无关”。不愿为集体而牺牲一点个人利益, 缺乏为人民服务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
三、对初中生道德品质现状产生原因的分析
1.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
存在决定意识, 社会环境的变化, 一定要反映到学生的头脑中来, 由于学生的道德水准不一, 接受外部变化的能力也有异。层次较高的学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 四化的宏伟目标所鼓舞, 他们意识到经济的发展, 中华的振兴需要千百万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因而对自己严格要求, 积极进取。部分层次较低的学生则被当前社会上的现实所冲击, 所引诱, 错误地认为“赚钱不一定读书, 读书赚不了钱”, 于是学习动力不足, 积极性下降, 有的甚至厌学、弃学。
2. 我们的教育需要改革, 需要完善, 需要适应变化着的社会和变化着的学生。
当今, 我国教育的体制、教育手段、教育的方面都面临着变革的时代。变化了的学生, 不能再凭老经验、老方法办事了。成倍增长的通讯设备, 报刊杂志, 先进技术把滚滚而来的信息输送到学生的头脑中, 他们的见闻比以往学生要广博得多, 自尊意识和参与能力大大增强, 可是对许多问题还只是一知半解, 也就是说他们还不具备分析、筛选、处理、综合这些信息的能力。因此, 我们的教育必须改革, 必须尽快适应变化了的时代和变化了的学生。
3. 学生生理、心理发生着急剧的变化。
初中生身心发展是人的一生中最迅猛的时期。据有关资料反映, 当今的初中生与五、六十年代的初中生相比, 由于社会的进步, 生活水平的提高, 他们的生理发育加速, 性成熟的年龄提前, 随着身体的迅速成长和性机能的发展, 使他们产生了成熟感, 促使自我意识的增强。但是由于他们的生理发育与心理意识, 他们的自我愿望与社会活动经历存在着差距, 这就必须产生一系列矛盾。如不能及时地给予积极地、正确地引导和教育, 就必然影响他们的健康发展, 产生严重的后果。
四、加强初中生道德品质教育的对策
1. 坚持以德治校, 必须完善和加强德育教育机制。
以德治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质同中国文化传统相结合的必然结果。以德治校, 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三个主体, 必须建立健全一个与此相适应地以德治校的领导机制, 形成级级有人管, 层层有人抓的良好局面。通过学校规章制度来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培养人的德育系列教育。自觉加强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修养, 做到行有规范, 学有示范, 把“以德治校”的重大举措落到实处。
2.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 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队伍。
作为教师, 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 要经常注意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 使他们善于自我发现, 发挥优势;要帮助学生学会消除因自卑而造成的心理障碍, 增强自信心。坚持“以德治国”实施“以德治校”必须充分认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教师要爱岗敬业, 为人师表, 以自己的道德追求, 道德情感、道德规范和道德形象去引导学生, 教育学生。教师的道德形象对学生具有吸引、示范、导向的作用。教师的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无不起着引导、熏陶、感染、陶冶学生的作用。
3. 加强学生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提高公民的素质。良好习惯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前提, 养成教育必须从小学、中学抓起, 让他们一辈子受益。习惯养成应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不能摆花架子, 务虚不务实。德育工作要抓实, 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德育教育, 而不是去背一些“教条”。
8.会计职业道德研究现状分析 篇八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加强道德建设
一、 会计职业道德的含义及内容
会计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在履行职责活动中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它是调整会计人员与国家、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之间的社会关系及社会道德规范的总和,是调整会计活动利益关系的手段,是基本道德规范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它既是会计工作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是衡量一个会计工作者工作好坏的标准。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与会计职业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包含的内容:
1.爱岗敬业。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对会计职业有正确的认知,热爱会计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忠于职守。
2.诚实守信。要求会计从业人员,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搞虚假,保密守信,谨防利益诱惑,谨慎执业。
3.廉洁自律。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公私分明,不贪不占,遵纪守法。
4.客观公正。要求会计从业人员依法办事,实事求是,不偏不倚,独立公正。
5.坚持准则。要求会计从业人员牢记会计准则,遵循准则,坚守准则。
6.提高技能。会计从业人员应该不断提升业务技能,努力专研业务。
7.参与管理。要求会计从业人员积极主动向上级反映经营活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协助领导决策,参与经营管理活动。
二、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分析
1.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研究
(1)会计职业道德现状的主要表现是会计职业道德缺失,而职业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是会计造假。在现实生活中, 成本效益原则是至上的决策标准, 只有收益大于成本, 经济行为才有运作的价值。会计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受制于投入产出规律的经济行为。会计信息是利益分配、财富转移的“引路人”,具有协调利益分配的功能,也正是它的这种功能推动着人们去制造真实或虚假的会计信息。
(2)现代企业制度两权分离,导致信息不对称。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实现了投资者与经营者的分离,由于投资者一般不参与企业的经营,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和其他内部人员比外部投资者掌握了更多的有关公司当前财务状况和未来经营前景的信息,使得证券市场上的筹资者与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由于信息不对称,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及其财务人员可能利用信息优势为自身谋取利益,制造虚假会计信息。
(3)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实际生活脱节。重专业技能培养,轻职业道德教育。在德育认识上的错位严重削弱了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从而大大影响了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使会计人员的执业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出现下降的趋势,有的会计人员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种道德教育与社会的脱节、学习与生活的分离,已经使许多会计专业的学生感到道德迷茫,造成了学生对学校、对社会的道德“信任”危机。
(4)会计监管不到位,从业人员违背会计职业道德的现象屡禁不止。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建设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会计法规指的是《会计法》、会计人员工作规则和各行各业的会计制度的总称。而这些法律法规只是开展会计工作的指南,并没有具体的职业道德准则。而且会计职业资格的准入门槛过低,正常教育和继续教育也缺乏足够的职业道德内容,有效的监管机制尚未形成。
2.会计职业道德对策的研究
(1)完善会计法律法规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法制经济,是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会计法律法规是社会主义法制经济的重要组成,法律法规的建成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经济的必然需要,同时也是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需要。
(2)建立系统有效的监督机制。会计监督工作要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要求会计人员会计方法、会计手段和会计资料对公司的经济活动进行严格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事前监督以财政政策与企业制度为根本,对企业经济计划的合理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查;事中监督以企业经营中的资金使用、成本消耗严加控制;事后监督将生产完结后的会计资料全面检查、作出评价。会计监督工作者要根据党和国家对经济工作的要求,抓住重要环节,开展监督工作。
(3)建立会计道德评价体系,促进会计职业道德发展。会计道德评价体系是他律的重要组成,应该以会计职业道德为基础对会计人员进行评价,在其基础上,对会计人员进行道德层面和物质方面的奖惩,通过客观的评价来增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4)加强会计人员自身修养,责任心比能力更重要。会计人员基本的职业品质是公私分明,通过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指导会计工作有效、顺利的开展。作为一名会计人员,以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品质自觉抵制社会的不良之风;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用职业道德标准鉴定善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
参考文献:
[1]高路路.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研究[D].山西:山西财经大学, 2012.
[2]袁学英.诚信与会计职业道德研究[D].陕西:长安大学, 2005.
[3]翟政莲.新时期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研究[D].山西:山西财经大学, 2010.
作者简介:
9.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调查 篇九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特点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人生理想、社会理想等内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责任心、使命感明显增强。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
其一、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
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大学生寄予厚望,而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却令人担忧。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其
二、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但是由于他们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此,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进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有些学
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随意、庸俗被少数学生看作是一种“潇洒”,而对道德、纪律的蔑视与叛逆却被看作是有个性。
在男女交往中,只注重感情体验、生理要求,面忽视男女双方爱情的义务和道德责任,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学校严令禁止的婚前性行为的做法漠然置之,认为这是个人的自由。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不少学生对这一体现大学生责任感与文明程度的规范未加重视,甚至行为失范:考试作弊、损坏公物、随地吐痰、买饭加塞等现象时有发生。
其三、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高档化,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熏陶下,青年学生也纷纷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在生活方面,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相互攀比、超前消费。生日及节假日往往成为他们物质消费的庆典,狂欢宴饮、挥洒人生,甚至一些来自边老山区的学生出现不惜“借钱过好日子”。
而对提倡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嗤之以“小农意识”;在学习方面,贪图安逸,缺乏积极进取向上精神,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所谓“治学原则”;在爱护保护他人成果方面,表现出道义上的缺失,随意
破坏、剽窃事情时有发生。
如上种种现象表明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仍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这与党和国家对于青年学生高素质的思想要求相差甚远,与肩负未来的历史使命所需格格不入。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竞争体制有利于促使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促使进取观念、平等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等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强化,从这一方面来说,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趋于务实,即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个人意识的觉醒,值得肯定。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其消极因素也是非常明显的。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的现象沉渣泛起,并很快成为一些人衡量价值的标准,而社会又未能适时确立更完善的价值标准,导致部分大学生过于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而削弱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大学生注重实惠的目标和追求,无不体现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另一方面,党风、社会风气不正,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崇尚奢糜等腐败之风也极易造成大学生对社会消费产生不平衡心理,荣辱观发生倒置性变化。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在这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下使部分青年学生走上了躬行践履的道路。
(二)、学校道德教育和管理的不足。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未
能很好地结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而过高要求,缺乏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体系,也因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失去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引导和约束。由于较少把大学生健全人格和道德选择能力同具体规范协调起来,不少学生受同乡、好友感情的驱使,无视学校纪律,参与打架,搞同乡会,甚至代人考试。校园中大学生重人情、轻法度的现象也从另一方面加剧了道德文明的偏离。
(三)、家庭教育欠缺和过分溺爱。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也是基础文明教育的起点,要教育子女成为一名有高尚道德的人,就必须从家庭教育开始。然而现实表明,家庭的基础文明教育是不容乐观的,一方面由于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文化教育的普及面还不够,家长文化程度的偏低,决定了学生接受家庭基础文明教育是低层次的、不全面的。另一方面,七十年代后期出生的独生子女已开始进入大学,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往往受到过分溺爱。不少学生已习惯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视其为理所当然,至于“我为人人”既不去想,也不愿去做,久而久之,尊敬师长、敬老爱幼观念淡薄了,冷漠、自私、怕苦、怕累的坏习气养成了。一些家长宁愿自己吃苦受累,节衣缩食,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舒舒服服、体体面面上学,对他们有求必应,很少甚至不去过问他们的花费去向,这无疑变相地鼓励了孩子的高消费,滋生了摆阔气、讲排场的恶习。
10.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篇十
——新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吴瑞根
自中共中央颁发《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来,各级各类学校都强化了德育工作,创造了许多典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每朵品德教育奇葩,芳香袭人。但是,对照二00四年二月二十六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的:“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若干意见》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为了寻找差距,寻求加强和改进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本人就教材、教师、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教学设备、用卷面分数定等级六个方面的问题,与四年级近百名学生进行座谈,并把每个问题细化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选项供学生问答,综合学生的发言和选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
1、《思想品德》课本内容单一。
从众多的书本中找出最简单、最新没有任何笔记画痕的书就是《思想品德》课本,翻一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本几乎是没有做过任何笔记的痕迹。有的“学者”就会质问:是不是思想品德课没上?其实是“冤枉”了老师和学生,《思想品德》课本的内容十分简单,课本内容不上,习题的解答也相差无几。德育固然需要这类书面材料,但仅仅是判断对错和选择ABCD就能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吗?
2、思想品德教育方法陈旧。
普通的思想品德教育仅限于每周一节的思想品德课、晨间活动、班会等途径。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兴趣,缺少实践活动,例如:参观、访问等,特别是我校处于城乡之间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更是少而又少。另外,思想品德教育需要时间。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教师由于追求分数和工作繁忙也是阻碍德育进行的重要原因。例如主题班会的准备,从确定主题、选择材料到编选、排练,准备的过程至少需要一到两周时间,其中需要学校、任课老师、学生、家长等各方面力量的配合,其难度是可想而知。
3、思想品德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
目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评价注重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学生日常行为是否符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没有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期末的思想品德考评是班主任说了算,再公正的班主任多少也带有一点主观,评的内容只是学生被班主任看到的一面,自然就不能那么准确。平时的好人好事记录本上记录的只是拾到东西交公、帮助他人扫地等,流于形式。甚至有的学生明知道是谁的东西还要交给老师,为的就是给老师留下好印象,在好人好事记录本上记录下自己的名字,这样的德育怎么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呢?
4、外部环境对德育的负面效应。
学校在辛辛苦苦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社会上却是纷繁复杂,黄、赌、毒泛滥,学生把一些不良品质当成是“护身法宝”,家庭教育不合理,甚至对学校教育进行诋毁,这些都起着负面效应。社会上过多的宣传“个性”发展、鼓吹“自我”,也对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起着严重的破坏作用,学生在提到“最崇拜的人”时,有很大一部分人都说是“自己”。高年级的学生写作文“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的时候,有80%以上的学生写的是父母赌博、吵架等一些家庭中不良行为。这怎能算是学校的教育的失败呢?5+2=0就是当前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真实写照。
5、对《意见》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意见》指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因此,学校必须有正确的办学方向和育人目标,坚定不移地坚持“教学为主,德育为首”的宗旨,始终把德育工作置于素质教育的首位。但仍有不少老师,没有摆脱应试教育和升学教育的困扰,认为思想道德教育是品德老师、班主任的事。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处于一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
6、疏于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改进和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有法可依和有规律可循的,这就要求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一系列实施和监督的规章制度,确保“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工作落到实处。就目前而言,学校的工作计划中没有思想品德教育领导小组,没有一本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专业的期刊,挂在墙上的工作规章,也蒙上厚厚的灰尘,整学期、整学年没有开过一次研究品德教育工作会议,让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处于自生自长的状态。
7、老弱病残,工作力不从心。
新时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内容。为了激活青少年的心智,激发情感,按学科自身的要求,年富力强,接受和处理现代信息快的老师,担任这门学科教学
是较合适的。但由于这门学科所占升学考试的分数比例少,有的学校“舍不得”拿出年青力壮的老师来担任,只好安排些老弱病残的老师。老弱病残的老师,因受到生理机能及坎坷人生经历的困扰,精力有限,师生间年龄悬殊大,没能把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强的思想道德教育,发挥得淋漓尽致。只能把思想品德作为一项教学任务,照本宣科,教育内容单调,缺乏情感交流,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
8、租改占荒,教育基地流失。
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是多方面,需要正确舆论的引导,更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的互交中形成,基地的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近年来,由于怕不安全,原来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向生产队争取来的,或经过师生们几年辛勤劳动开垦的教育田、教育山,有的租给农民耕种,有的被农民占耕,有的干脆放荒。原来的“爱国主义”、“拥军优属”、“保护环境”教育等馆室,也被改为“特长生培养室”、“乒乓球训练室”等。没有了基地,学生在课本上学到的理论得不到实践,得不到验证,“纸上谈兵”式的教学,大大削弱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
二、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的具体方法。
1、教师要明确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内涵,特别要认清当前的新形势、新变化,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揭示了教师对发展教育事业起着主导性的关键作用。因此,每位教师都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把自己定位于做高尚的人,无私奉献的人。
2、改变以往的评价方法。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方面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把政治理论水平、育人效果、师德作为衡量教师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单一凭分数论高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把班主任单独评议改为和自评、互评、家长评议结合起来,缩短评议时间,评议的时间由一学期一次改为几个星期一次,及时反馈给家长。
3、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认真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恢复和完善各种实践基地、馆室,制定相应的基本实践时间,并把实践活动作为期末考评的依据之一,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增长了见识,而且得到了才干的锻炼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要坚持开展好假日“雏鹰”小队活动,才能避免学生在社会上接触社会不良分子而受到不良的教育。
4、让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走入家庭。学校要发动教师定期进行家访活动,使学校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所了解。有家长督促,学校检查,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实践证明,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可以避免5+2=0的现象出现。通过家访活动以取到良好的效果。除了班主任的家访工作之外,学校还应定期召开家长会和向家长发放各种宣传资料,学校少先队也加强宣传力度,利用校外墙报、广播的宣传媒体向家长和社会宣传教育知识。
11.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对策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学生个人电脑和手机拥有率也越来越高,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互联网在校园内的普及也越来越普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上网。
网络信息资源的庞大,丰富的内容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现代大学生是一个接受能力非常强的群体,而网络作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流行文化形式,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是非常明显的。然而目前网络上出现的反面和消极的内容同时也深深的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在高校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也越发引起大家的注意,成为目前大学生管理和教育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人,普及率达到36.2%。学生网民总数最多,占到所有网民的29.9%。
网络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但它在给大家带来便利和丰富信息的同时,也给大家带来了情感危机、道德滑坡、人性冷漠等网络道德沦陷行为,网络也从许多方面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习、身心带来了负面影响,网络道德教育给当今高校敲响了警钟。
1.思想政治品德缺失,认知模糊,世界观混乱
网络的全球化对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建立产生了很大的干扰。网络具有隐蔽性、多元性、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使得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思想、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相互的渗透和碰撞。在全球化的网络世界了,很多网络发达的西方敌对国家和势力甚至利用互联网向我国渗透资产阶级的价值观、政治观,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制度进行恶意的攻击和诽谤,把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一些社会认知浅的大学生,由于过多的接触到这些网络信息,久而久之对其有了认同,其认知出现西化的倾向。
2.责任感淡漠,出现信任危机
众所周知,在网络交流的大流中,绝大部分人是使用隐蔽或者虚幻的信息资料进行网络交流。所发表的个人言论和信息很多都是任意为之,带有很大的个人想法和虚假成分,往往带有很大的欺骗成分,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为所欲为。大学生的个人分辨能力差,长久的接触这些虚假和欺骗信息,导致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不信任,人与人交流所需要的责任感和义务变得淡漠,出现信任危机。
3.网络里色情泛滥,恋爱观扭曲
有关调查表明,互联网上一年有45万个色情图片和文件,这些材料被查阅过600万次,平均每天可收到1232个色情信息。有些网站的暴露、色情图片更是随处可见。现在大学生大多能通过电脑和手机熟练的上网,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正处于心理上的发展期,对于网络里的各种各样的信息缺少足够的分辨能力,对于性和恋爱的关系认识还处于一个比较模糊的认知阶段,对于很多自制力较弱的大学生就有可能迷失在这些网络信息里,长期的发展下去导致大学生恋爱观和婚姻观扭曲。
4.情感疏远,道德人格扭曲
大学生过多的沉迷于网络世界,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随时随地的想着上网。在我们的大学校园里,随时可见大学生在上网。上课用手机上网聊天、看比赛、看小说等等,在宿舍里通过电脑看电影、浏览网页、聊天、打游戏等等。长期的沉迷于这样的虚拟世界。人与人的交流不再完全是传统的面对面交流,而是“人-机”式交流,这种缺乏鲜活生动的人际交流方式,长期下去会使很多大学生在现实生活的人际交流能力下降,各方面的处理解决能力低下,导致人与人之间情感疏远,使得人与人之间感情淡漠,容易诱发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出现道德人格扭曲。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对策
现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越来越多,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显得更加重要。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网络道德教育
传统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本身对于网络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缺陷。对于网络发展的迅猛程度不能很好的接受学习到。当前需要尽快对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进行系统的网络知识的培训,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高度的责任心。深入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了解学生的网络运用和涉及内容,针对一定时间段里的大学生突出和重点关注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展一定的网络教育讲座,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引导教育。
2.建立健全学校网络平台,做好校园内网络监督工作
网络的快速性、丰富性、开放性等诸多优势是吸引大学生关注的魅力所在,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些网络优势建立网络在线、bbs、QQ群、微博、聊天室等网络交流平台,建立健全属于自己的网络交流平台。作为学校思政管理教育队伍要深入了解、关注大学生所重点关注的热门话题,通过学校网络平台关注、引导、教育大学生正确的吸收网络上的相关信息,切实有效的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文明健康的内容灌输给我们的大学生,让大学生时刻能够在这些网络平台里接受到正面的信息和健康的文化熏陶。使他们在互联网的网络世界里能够尽可能少的不受不健康、不文明的信息内容的误导。
3.建立健全心理调查、咨询、监督机构
大学生高中毕业后进入完全陌生的大学校园生活,对于周边的新、奇、异事件缺少一定的分辨和分析能力。加上现在网络的迅猛发展,不良信息在网络上无处不在,大学生理想中的生活学习状况受到很大的冲击,随之产生的情感、思想、性格的改变会使得大学生的心理负面影响比较大。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调查、咨询、监督机构,能够及时、较好的处理大学生由于受到网络不良信息和内容冲击所产生的心理疾病,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犯罪和悲剧事件的发生。
4.加强完善社会、学校、家长、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始终都是在学校、家长的关注下进行的,大学生进入大学生活后也有了个人的学习生活空间,在空闲的业余生活里,互联网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无处不在,也使得很多不稳定、不明显的因素随时存在。这就要求社会、学校、家长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要倍加关注。社会应加强比如网络安全、网络信息、网吧的管理以及相关关于网络监督处罚法规政策的制定。学校要注意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建立对于沉迷网络的大学生的监督与交流和帮教,制定相关的课堂、晚就寝检查,加强宿舍网络监控以及针对由于沉迷网络、传播网络不健康和不文明信息内容的学生制定一定的处罚条例。作为家长要经常性的与学生交流,培养子女之间的感情、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建立学生正确的责任感和信任,避免大学生对家庭、社会产生排斥和错误认识。
参考文献:
[1]房亮,徐战利,侯其峰.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30.
[2]高琳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策略,2011,7.
[3]杨琦,陈伟.浅析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2.
[4]王维,胡志华.浅议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J].电力职业技术学刊,2011,2.
[5]张远航,庞源.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吉林教育,2012,8.
12.大学生道德行为自我管理现状调查 篇十二
一、研究方法
1. 研究工具
根据座谈和开放式问卷的调查结果形成初步问卷, 并请同行专家评议后, 形成8个自评项目的大学生道德行为自我管理问卷。主要包括大学生道德行为自我管理的状况 (含启动情境) 、特点 (敏感性、时间频次和方式) 、价值认识三个方面。
2. 样本及资料处理
被试从湖南省某大学、某师范学院和某工学院随机整班抽取, 利用各被测查班级正式上课的时间发放问卷, 采用现场作答、当场回收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490份, 回收有效问卷1450份, 有效回收率为97.3%。其中:男生744人, 女生706人;大一学生360人, 大二学生374人, 大三学生364人, 大四学生352人;文科386人, 理科355人, 医科345人, 工科364人。所有数据采用SPSS15.0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 大学生道德行为自我管理状况
(1) 自我管理状况。大学生在回答是否经常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管理时, 表示“经常”的占61.8%, “偶尔”的占25.4%, “很少”的占8.7%, “基本没有”的占4.1%。
(2) 自我管理启动情境。大学生在各种引发道德行为自我管理情境上选择情况见表1。
2. 大学生道德行为自我管理特点
(1) 自我管理的敏感性。测题为“生活中的不道德事件有多少会引起你的反思”。大学生表示“很多”的占20.1%, “较多”的占50.6%, “一般”的占22.4%, “较少”的占6%, “很少”占0.9%。
(2) 自我管理的时间频次。时间以事后反省持续时间的长短来评价。测题为“完成某件与道德相关的事后, 你通常会花多少时间反省自己行为的道德性”。大学生回答“很多”的占4.7%, “比较多”的占18.2%, “一般”的占34.9%, “比较少”的占30.4%, “很少”的占11.8%。
频次以事前自我审视的经常性和事后自我审查的次数来评价。在事前频次上, 大学生“很赞成”的占10.2%, “比较赞成”的占36.2%, “一般”的占34.5%, “比较不赞成”的占12.8%, “很不赞成”的占6.3%。在事后频次上, 大学生“很多”的占15.2%, “较多”的占46.7%, “一般”的占31.2%, “较少”的占5.7%, “很少”的占1.2%。
(3) 自我管理的方式。方式以被试管理自己的不道德行为或动机时的心理活动方式来测查, 见表2。
3. 对道德行为自我管理的价值认识
大学生在自我管理是否有助于自己道德高尚这个测题上, 36.5%认为“帮助很大”, 46.7%认为“帮助比较大”, 13.3%认为“一般”, 2.1%认为“帮助比较小”, 1.4%认为“很小”。在行为自我管理对道德养成的作用上, 大学生认为“帮助很大”和“帮助比较大”的占83.2%, “一般”的占13.3%, “帮助比较小”和“很小”的占3.5%。
三、讨论
调查表明, 当一般性地问到大学生“你经常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管理吗”时, 表示“经常”的占61.8%、“基本没有”的4.1%。可见, 大学生在道德行为自我管理上倾向性十分明显, 即大多数人都能进行道德行为自我管理。
个体道德行为自我管理一般有一定的情境条件或启动前提。当这些条件或前提具备时, 个体才有可能进行行为自我管理, 或者是更倾向于发生行为自我管理。若将情境条件看做是大学生道德行为自我管理的启动阈限, 那么启动阈限最低的应是“看到别人的不道德行为”然后由低到高依次为:“产生不道德动机时”“做了不道德的事情后”“当自己的不道德行为造成不良后果时”“当自己的不道德行为造成严重后果时”。调查发现, 自我管理启动阈限达到最低水平的比例为11.3%, 这部分大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需要, 并能经常通过反思他人经历、获取间接经验来提升自我。34.8%的大学生能在自己产生不道德动机时启动自我管理, 这部分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启动阈限也是比较低的, 他们能够对动机、思想而不仅仅是针对具体的行为进行自我管理。52.8%的大学生自我管理阈限相对较高, 其中, 36.8%的大学生只有当自己做了不道德的事情后才启动自我管理, 16%的大学生要自己的行为造成不良甚至严重的后果才启动自我管理。如果自我管理的启动阈限总是在发生不道德行为后的较高水平上, 那么行为自我管理只能扮演被动的消防员角色, 也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行为自我管理。从总体上看, 虽然有大多数大学生都能进行道德行为自我管理, 但其中自我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并且整体上启动阈限较高。因此, 采取有效手段降低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启动阈限是大学生道德修养提高的前提。
道德行为自我管理的敏感性主要取决于道德主体的道德需要和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一个道德需要很低的人通常不太会关注身边的道德事件。换言之, 他们不太会对身边的事情从道德层面进行反思, 更不可能会通过敏锐地反思他人和自己的道德行为来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同样, 一个道德认知发展水平较低的人因为认知能力所限, 他们一般难于及时地发现他人和自身的道德问题, 也就更鲜于对自己展开反省。调查结果发现, 大学生在道德行为自我管理敏感性的测查问题上, 选择“很多”和“较多”的两个选项的占到70.7%, 大大超过平均水平。这表明, 当前大学生对社会道德问题非常关注, 遇到发生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的道德事件和问题时, 能够敏感而频繁地引发思考。这也说明, 整个大学生群体的道德需要和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但相对于较高的自我管理启动阈限, 表明大学生对道德问题的反思或是停留在问题表面, 或是对人而不对己。
道德行为自我管理的时间和频次是自我管理的重要衡量指标, 它直接反映大学生自道德行为自我管理的广度和深度。缺乏广度和深度的行为自我管理, 对于个体道德行为的改善和道德人格的养成都没有实质性作用。只有足够深入和彻底的行为自我管理才能提升道德自主性发展水平和道德修养水平。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对“在做每件事情之前都考虑行动是否符合道德”的做法表示赞成的达到80.9%;在对自己的行为是否道德进行事后反思上, 选择“很多”和“较多”的大学生占61.9%;表示每次会花很长和比较长的时间反思自己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的大学生仅占22.9%, 大大低于花时比较少和很少的大学生比例 (42.2%) 。这说明, 大学生虽然赞同经常性地行为自我管理, 但实际上身体力行的却较少, 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在道德上的知行存在比较严重的脱节现象。
大学生管理不道德行为或动机时的心理活动情况, 其实就是行为自我管理过程中多种心理成分的活动方式或是各种心理状态的活动程度。调查发现, 大学生在进行道德行为自我管理时, 主要涉及道德情绪体验、自我判断、自我评价、结果评价、策略运用等心理过程。其中, “提醒自己这是不道德的行为”的选择比例高达77.2%, 说明大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自我管理时, 进行道德判断是一个基本的过程。“有不适的道德情绪体验”选择比例达64.3%, 表明道德情绪在道德行为自我管理中占有重要作用。“设想不利自己的后果”和“产生自我形象否定感”的选择比例分别为41.2%和47.6%, 这表明否定性自我评价在道德行为自我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保持良好的自我道德形象是大学生表现出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亲社会动机和利他价值观在大学生道德行为自我管理的过程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如“设想不利他人的后果”的选择比例达56.8%, “设想控制后的有益结果”的选择比例为20.7%。大学生在道德行为自我管理中, 还会采取一些自控策略, 如“找理由说服自己”的选择比例占有33.8%, “转移行为, 分散注意力”选择比例占有25.6%, “寻求外部的帮助来解决”的选择比例占有19.5%。但“有时抱有不会发现的侥幸心理”的选择比例也高达38.7%。这项结果表明在没有外部监督情况下, 大学生的自律能力还有待提高。
调查表明, 在行为自我管理对道德养成的作用上, 绝大部分大学生认同自我管理对于道德培养的重要作用, 仅有极少数的大学生认为行为自我管理的作用不大。
综上, 大学生道德行为自我管理水平整体上比较好, 但尚处于成熟前期, 自主性管理能力还须提高;在道德发展上, 大学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知行脱节现象, 德性践行能力不高;在具体的行为管理过程中, 道德判断、道德情绪、否定性自我评价、自我形象、价值观和自控策略都有着重要作用。
四、建议与对策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问题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德性践行能力。基于调查结果, 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德性践行水平和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道德教育应与时俱进
一是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在价值观上的现实性取向, 现实性价值观体现的就是从“主义”到“问题”的转向, 大学生的诉求越来越现实, 越来越具体, 要求教育和社会解决实际问题, 提供人性关怀。二是教育者要注重对大学生现实性价值观的引导, 从基础上解决好大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2. 道德教育应回归生活
传统的道德教育过于强调社会群体功能, 甚至将道德榜样从现实生活世界中剥离出来, 宣传一种符号化的道德榜样, 缺乏亲切感和认同感, 被教育对象往往产生拮抗、拒绝内化。波兰尼 (Polanyi) 认为, 道德知识是“缄默的知识”, 主要依赖于体验、直觉和洞察力。但仅凭偶尔的体验和洞察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的是反复的、持续的对生活的体验和洞察[2]。大多数大学生的道德问题, 是履行与社会地位、角色、权利相称的道德责任问题。只有不断反省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伦理, 改善日常生活的道德行为,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道德问题。没有下位伦理的坚实支撑, 上位伦理要求只能是一张空头支票, 因此, 道德教育从形式和内容都要回归生活。
3. 行为管理应主体化
行为自我管理和自主性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内因。没有这个主体化内因, 大学生就不能确立和形成修身养性的自主意识和自主精神, 就不会自觉、自愿、自主地践行道德准则和规范。基于上述研究结果, 对于大学生行为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可以从提高自我管理的价值认识, 训练自我管理的敏感性, 降低自我管理的启动阈限, 强化道德情绪体验和自我形象等方面入手。
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在价值观上的现实性取向, 现实性价值观体现的就是从“主义”到“问题”的转向, 大学生的诉求越来越现实, 越来越具体, 要求教育和社会解决实际问题, 提供人性关怀。
参考文献
[1]杨芷英.自省慎独与当代青年道德人格培育[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0 (01) :22—24.
[2]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174.
【道德现状】推荐阅读:
我国当今社会道德现状09-22
大学生道德现状问卷调查10-30
道德规范与道德品质10-18
文明道德演讲稿:道德一论08-24
强化道德习惯训练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06-16
提高领导干部道德理论水平加强道德实践07-14
学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从小养成道德好习惯10-27
道德讲堂总结06-14
道德小品大赛07-04
学校道德讲坛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