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中医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

2024-12-09

执业中医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10篇)

1.执业中医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 篇一

20130419整理考研者1 手太阴肺经穴:

尺泽 孔最 列缺 鱼际 少商

手阳明大肠经穴: 商阳 合谷 手三里 曲池 肩髃 迎香

足阳明胃经:

地仓 下关 头维 天枢 梁丘 犊鼻 足三里 条口 丰隆 内庭 足太阴脾经:

公孙 三阴交 地机 阴陵泉 血海

手少阴心经穴

通里 神门

手太阳小肠经穴

后溪 天宗 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

攒竹 天柱 肺俞 膈俞 胃俞 肾俞 大肠俞 次髎 委中 秩边 承山 昆仑 申脉 至阴 足少阴肾经

涌泉 太溪 照海

手厥阴心包经

内关 大陵 中冲 手少阳三焦经穴

外关 支沟 翳风

足少阳胆经穴

风池 肩井 环跳 阳陵泉 悬钟 足厥阴肝经穴

行间 太冲 期门

督脉穴:

腰阳关 命门 大椎 百会 神庭 水沟 任脉穴

中极 关元 气海 神阙 中脘 膻中

经外奇穴

四神聪 太阳 印堂 定喘 夹脊 十宣

---常用针灸穴位

手太阴肺经穴:尺泽 孔最 列缺 鱼际 少商

联系脏腑器官:肺、胃、大肠、肺系、喉咙。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尺泽 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尺泽:咳喘咽痛咯血肺,中暑吐泻儿惊风,肘臂挛痛局部病。

2.孔最 郄穴

【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操作】 直刺0.5~1寸。

孔最:咯血咳喘咽肿痛,肘臂挛痛局部病。

3.列缺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列缺:咳喘咽痛肺系病,头项齿痛口眼歪

4.鱼际 荥穴

【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操作】直刺0.5~0.8寸。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鱼际:咳血咽痛肺失音,小儿疳积为第一

5.少商 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昏迷、癫狂。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少商:肺系实热热痛衄,昏迷癫狂少商寻

手阳明大肠经穴:商阳 合谷 手三里 曲池 肩髃 迎香

联系脏腑器官:大肠、肺、口、面颊、下齿、鼻。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目、鼻、齿、咽喉病,胃肠疾病,神志病,皮肤病,发热病。

6.商阳 井穴

【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商阳:五官齿咽热昏迷

7.合谷 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操作】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合谷:头目口齿鼻耳官,经闭滞产外感热

8.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①手臂无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腹痛,腹泻;③齿痛,颊肿。

【操作】直刺0.8~1.2寸。

手三里:上肢不遂臂无力,齿痛颊肿腹痛泻

9.曲池 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热病;③高血压;④癫狂;⑤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⑥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⑦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操作】直刺0.5~1寸。

曲池:上肢热病高压癫,胃肠五官皮外科

10.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证;②瘾疹。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肩周炎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肩髃:上肢不遂肩臂痛,隐疹特色肩髃寻

11.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①鼻塞、鼽衄、口歪等局部病证;②胆道蛔虫症。

【操作】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迎香:胆蛔口歪鼻塞衄。

足阳明胃经

地仓下关 头维 天枢 梁丘 犊鼻 足三里 条口 丰隆 内庭

联系脏腑器官:胃、脾、鼻、眼、口、上齿、乳房。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2.地仓

【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痛等面局部病证。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穴透刺。地仓:口歪流涎三叉痛

13.下关

【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主治】①牙关不利、三叉神经痛、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证;②耳聋、耳鸣、聤耳等耳疾。

【操作】直刺0.5~1寸。留针时不可做张口动作,以免折针。下关:齿病三叉口眼歪,耳鸣耳聋聤耳疾

14.头维

【定位】当额角发际上 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证。

【操作】平刺0.5~1寸。头维:头痛目眩与目痛

15.天枢(大肠募穴)

【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①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操作】直刺1~1.5寸。《千金》:孕妇不可灸。天枢:痛胀秘泻痢疾肠,痛经经乱妇科病

16.梁丘(郄穴)

【定位】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主治】①急性胃病;②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证;③乳痈、乳痛等乳疾。

【操作】直刺1~1.2寸。

梁丘:下肢不遂膝肿痛,急胃乳痈与乳痛

17.犊鼻

【定位】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又名外膝眼。

【主治】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等下肢、膝关节疾患。

【搡作】向后内斜刺0.5~1寸。犊鼻:屈伸不利并膝痛,下肢麻痹关节病

18.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主治】①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③癫狂等神志病;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⑤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操作】直刺1~2寸。强壮保健常用温灸法。足三里:胃肠虚劳乳肠痈,癫狂神志肢痿痹

19.条口

【定位】上巨虚穴下2寸。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主治】①下肢痿痹,转筋;②肩臂痛;③脘腹疼痛。

【操作】直刺1~1.5寸。

条口:下肢痿痹与转筋,臂膀疼痛脘腹痛

20.丰隆(络穴)

【定位】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中指)处。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癫狂;③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④下肢痿痹;⑤腹胀,便秘。

【操作】直刺1~1.5寸。

丰隆:头痛眩晕癫狂痰,腹胀便秘肢痿痹

21.内庭 荥穴)

【定位】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五官热性病证;②热病;③吐酸、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胃病证;④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

内庭:热病鼻咽齿五官,吐酸泻痢便秘肠,跖趾节痛足背痛

足太阴脾经 公孙 三阴交 地机 阴陵泉 血海

联系脏腑器官:脾、胃、心、咽、舌。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偱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22.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定位】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②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操作】 直刺0.6~1.2寸。

公孙:痛吐泻痢胃肠病,失眠心狂气冲心

23.三阴交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①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病证;③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④心悸,失眠,高血压;⑤下肢痿痹;⑥阴虚诸证。

【操作】直刺1~1.5寸。孕妇禁针。

三阴交:妇科产科脾胃虚,遗精阳痿遗尿泌,心悸失眠高血压,阴虚诸症下肢痿

24.地机(郄穴)

【定位】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主治】①痛经、崩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证;②腹痛、腹泻等脾胃病证;③小便不利、水肿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

【操作】直刺1~2寸。

地机:经乱痛经妇崩漏,腹痛腹泻脾胃病,脾不运水癃水肿

25.阴陵泉(合穴)

【定位】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②膝痛。

【操作】直刺1~2寸。

阴陵泉:水肿黄疸腹胀泻,小便不利与膝痛

26.血海

【定位】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第2~5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妇科病证;②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操作】直刺1~1.5寸。

血海:经乱痛经与经闭,隐疹湿疹丹毒皮

手少阴心经穴

通里 神门

联系脏腑器官:心、心系、小肠、肺、目系、喉咙。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27.通里(络穴)

【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①心悸、怔忡等心病;②舌强不语,暴喑;③腕臂痛。

【操作】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留针时,不可做屈腕动作。通里:暴喑舌强心悸忡,腕臂疼痛局部病

28.神门(输穴;原穴)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证;②高血压;③胸胁痛。

【操作】直刺0.3~0.5寸。

神门:痛烦惊忘眠呆癫,胸胁疼痛高血压

手太阳小肠经穴 后溪 天宗 听宫

联系脏腑器官:小肠、心、胃、咽喉、鼻、目、耳。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29.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定位】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①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②耳聋,目赤;③癫狂痫;④疟疾。

【操作】直刺0.5~1寸。治手指挛痛可透刺合谷穴。后溪:头项腰背指肘臂,耳目疟疾癫狂痫

30.天宗

【定位】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折点处取穴。

【主治】①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等局部病证;②气喘。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寸。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天宗:肩背损伤肩胛痛,气喘莫忘取天宗

31.听宫

【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主治】①耳鸣、耳聋、聤耳等耳疾;②齿痛。

【操作】张口,直刺1~1.5寸。留针时应保持一定的张口姿势。听宫:鸣聋聤耳与齿痛

足太阳膀胱经

攒竹 天柱 肺俞 膈俞 胃俞 肾俞 大肠俞 次髎 委中 秩边 承山 昆仑 申脉 至阴

联系脏腑器官:膀胱,肾,脑。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

32.攒竹

【定位】 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主治】 ①头痛,眉棱骨痛;②眼睑 动、眼睑下垂、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等目部病证;③呃逆。

【操作】 可向眉中或向眼眶内缘平刺或斜刺0.5~0.8寸。禁灸。攒竹:眉棱头痛目睑病,呃逆治疗效果奇

33.天柱

【定位】 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哑门穴),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主治】 ①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等痹证;②鼻塞 ;③癫狂痫;④热病。

【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天柱:后头项强肩背腰,鼻塞癫狂与热病

34.肺俞(肺之背俞穴)

【定位】 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①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疾;②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病证。

【操作】 斜刺0.5~0.8寸。

肺俞:咳喘咯血肺系病,阴虚盗汗骨蒸热 35.膈俞(八会穴之血会)

【定位】 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①呕吐、呃逆、气喘、吐血等上逆之证;②贫血;③瘾疹,皮肤瘙痒;④潮热,盗汗。

【操作】 斜刺0.5~0.8寸。

膈俞:呕吐呃逆喘吐血,贫血潮热与盗汗,皮肤瘙痒如隐疹

36.胃俞(胃之背俞穴)

【定位】 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疾。

【操作】 斜刺0.5~0.8寸。胃俞:痛吐胀鸣等胃疾

37.肾俞(肾之背俞穴)

【定位】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①头晕、耳鸣、耳聋、腰酸痛等肾虚病证;②遗尿、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等生殖泌尿系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证。

【操作】 直刺0.5~1寸。

肾俞:肾虚晕鸣聋腰酸,痿泄不育与遗尿,经乱带下不孕症

38.大肠俞(大肠之背俞穴)

【定位】 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①腰腿痛;②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病证。

【操作】 直刺0.8~1.2寸。大肠俞:胀泻便秘腰腿痛

39.次髎

【定位】 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

【主治】 ①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妇科病证;②小便不利;③遗精;④疝气;⑤腰骶痛,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1~1.5寸。

次髎:经乱痛经带下病,遗精疝气小便窿,下肢痿痹腰骶痛

40.委中(合穴;膀胱下合穴)

【定位】 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主治】 ①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②腹痛,急性吐泻;③小便不利,遗尿;④ 丹毒。

【操作】 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针刺不宜过快、过强、过深,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委中:下肢痿痹腰背痛,腹痛吐泻癃遗尿,丹毒特色委中求

41.秩边

【定位】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 ①腰骶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②小便不利;③便秘,痔疾;④阴痛。

【操作】 直刺1.5~2寸。.秩边:下肢痿痹腰骶痛,阴痛癃闭痔便秘

42.承山

【定位】 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约在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中点。

【主治】 ①腰腿拘急、疼痛;②痔疾,便秘。

【操作】 直刺1~2寸。不宜做过强的刺激,以免引起腓肠肌痉挛。承山:腰腿拘痛痔便秘

43.昆仑(经穴)

【定位】 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 ①后头痛、项强、腰骶疼痛、足踝肿痛等痛证;②癫痫;③滞产。

【操作】 直刺0.5~0.8寸。孕妇禁用,经期慎用。昆仑:后头项腰足踝痛,癫痫滞产昆仑取 44.申脉(八脉交会穴--通于阳跷脉)

【定位】 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 ①头痛,眩晕;②癫狂痫证、失眠等神志疾患;③腰腿酸痛。

【操作】 直刺0.3~0.5寸。

申脉:癫狂痫眠头晕痛,腰腿酸痛膀胱经

45.至阴(井穴)

【定位】 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 ①胎位不正,滞产;②头痛,目痛;③鼻塞,鼻衄。

【操作】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至阴:胎位不正与滞产,头痛目痛鼻塞衄

足少阴肾经

涌泉 太溪 照海

联系脏腑器官 肾,膀胱,肝,肺,心,喉咙,舌。

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肺、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46.涌泉(井穴)

【定位】 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

【主治】 ①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疗,及癫狂痫、失眠等神志病患;②头痛,头晕,目眩;③咯血、咽喉肿痛、喉痹等肺系病证;④大便难,小便不利;⑤奔豚气 ;⑥足心热。

【操作】 直刺0.5~0.8寸。临床常用灸法或药物贴敷。

涌泉:昏厥中暑儿惊风,癫狂痫眠晕痛眩,咯血咽痛喉痹肺,小便不利大便难,奔豚气急足心热

47.太溪(输穴;原穴)

【定位】 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

【主治】 ①头痛、目眩、失眠、健忘、遗精、阳痿等肾虚证;②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等阴虚性五官病证;③咳嗽、气喘、咯血、胸痛等肺部疾患;④消渴,小便频数,便秘;⑤月经不调;⑥腰脊痛,下肢厥冷。

【操作】 直刺0.5~0.8寸。

头目眠忘精阳痿,咽齿耳病阴虚火,咳喘咯血胸痛肺,消渴月经腰脊病

48.照海(八脉交会穴--通于阴跷脉)

【定位】 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主治】 ①失眠、癫痫等精神、神志疾患;②咽喉干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病证;④小便频数,癃闭。

【操作】 直刺0.5~0.8寸

照海:咽痛目痛失眠癫,经带阴挺尿数癃

手厥阴心包经

内关 大陵 中冲

联系脏腑器官:心包、心、肺、胃、三焦。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49.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

【定位】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①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疾;②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证;③中风;④失眠、郁证、癫狂痫等神志病证;⑤眩晕症,如晕车、晕船、耳源性眩晕;⑥肘臂挛痛。

【操作】 直刺0.5~1寸。

内关:痛闷心动速或缓,癫狂痫眠与郁证,胃痛吐逆晕动症,肘臂挛痛内关寻

50.大陵(输穴;原穴)

【定位】 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①心痛,心悸,胸胁满痛;②胃痛、呕吐、口臭等胃腑病证;③喜笑悲恐、癫狂痫等神志疾患;④臂、手挛痛。

【操作】 直刺0.3~0.5寸。

胸胁满痛心痛悸,喜笑悲恐癫狂痫,胃痛呕吐口臭病,臂手挛痛寻大陵 51中冲(井穴)

【定位】 中指尖端的中央。

【主治】 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中冲:中风昏迷舌不语,中暑昏厥儿惊风

手少阳三焦经穴 外关 支沟 翳风

联系脏腑器官:三焦、心包、耳、眼、膈。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52.外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阳维脉)

【定位】 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 ①热病;②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病证;③瘰疬;④胁肋痛;⑤上肢痿痹不遂。

【操作】 直刺0.5~1寸。

外关:热病头目耳五官,胁痛瘰疬肢痿痹

53.支沟(经穴)

【定位】 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 ①便秘;②耳鸣,耳聋;③暴喑;④瘰疬;⑤胁肋疼痛;⑥热病。

【操作】 直刺0.5~1寸。

支沟:热病便秘胁肋痛,鸣聋暴瘖与瘰疬

54.翳风

【定位】 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 ①耳鸣、耳聋等耳疾;②口眼歪斜、面风、牙关紧闭、颊肿等面、口病证;⑧瘰疬。

【操作】 直刺0.5~1寸。翳风:口眼牙耳面颊瘰

足少阳胆经穴 风池 肩井 环跳 阳陵泉 悬钟

联系脏腑器官:胆、肝、膈、耳、眼、咽喉。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55.风池

【定位】 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主治】 ①中风、癫痫、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等内风所致的病证;②感冒、鼻塞、鼽衄、目赤肿痛、口眼歪斜等外风所致的病证;③颈项强痛。

【操作】 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中间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

风池:内风外风颈项强。中风癫痫痛晕鸣,感冒鼻塞口眼歪

56.肩井

【定位】 肩上,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主治】 ①颈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②难产、乳痈、乳汁不下、乳癖等妇产科及乳房疾患;③瘰疬。

【操作】 直刺0.5~0.8寸。内有肺尖,慎不可深刺;孕妇禁针。肩井:上肢颈项肩背病,难产瘰疬乳房病

57.环跳

【定位】 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主治】 ①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②风疹。

【操作】 直刺2~3寸。

环跳:痿痹不遂腰跨痛,风疹特色环跳寻 58.阳陵泉 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定位】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 ①黄疸、胁痛、口苦、呕吐、吞酸等肝胆犯胃病证;②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等下肢、膝关节疾患;③小儿惊风。

【操作】 直刺1~1.5寸。

阳陵泉:黄疸胁痛苦吐酸,膝盖关节肢痿痹,小儿惊风特色症

59.悬钟 八会穴之髓会

【定位】 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 ①痴呆、中风等髓海不足疾患;②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0.5~0.8寸。

悬钟:痴呆中风髓不足,颈项胸胁下肢痿

足厥阴肝经穴 行间 太冲 期门

联系脏腑器官:肝、胆、胃、肺、膈、眼、头部、咽喉。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60.行间 荥穴

【定位】 足背,当第1、2趾间的趾蹼缘上方纹头处。

【主治】 ①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歪等肝经风热所致的头目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③阴中痛、疝气;④遗尿、癃闭、五淋等泌尿系病证;⑤胸胁满痛。

【操作】 直刺0.5~0.8寸。

行间:头目妇科阴中泌,胸胁满痛与疝气

61.太冲 输穴;原穴

【定位】 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 ①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口歪、咽痛等肝经风热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③黄疸、胁痛、腹胀、呕逆等肝胃病证;④癃闭,遗尿;⑤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操作】 直刺0.5~0.8寸。

太冲:头目肝经风热病,经痛闭乱带下崩,肝胃胀痛呕黄疸,癃闭遗尿痿痹痛

62.期门(Qīmén,LR 14)肝之募穴

【定位】 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 ①胸胁胀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腹泻等肝胃病证;②奔豚气;③乳痈。

【操作】 斜刺或半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期门:吐酸呃逆腹胀泻,胸胁奔豚与乳痈

督脉穴: 腰阳关 命门 大椎 百会 神庭 水沟

联系脏腑器官:肾、心、脑、阴器、咽喉、口唇。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腰骶、背、头顶、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神志病。有少数腧穴有泻热作用。

63.腰阳关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嵴相平。

【主治】 ①腰骶疼痛,下肢痿痹;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妇科病证;③遗精、阳痿等男科病证。

【操作】 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腰阳关:腰骶疼痛下肢痿,男精阳痿女经带

64.命门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①腰脊强痛,下肢痿痹;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经闭、不孕等妇科病证;③遗精、阳痿、精冷不育、小便频数等男性肾阳不足性病证;④小腹冷痛,腹泻。

【操作】 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

命门:腰脊强痛下肢痿,男精阳痿女经带,冷痛腹泻不孕育

65.大椎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①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②骨蒸潮热;③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④项强,脊痛;⑤风疹,痤疮。

【操作】 向上斜刺0.5~1寸。

大椎:外感咳喘热疟疾,潮热癫狂儿惊风,项强脊痛风疹痤

66.百会

【定位】 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主治】 ①痴呆、中风、失语、瘈疭、失眠、健忘、癫狂痫证、癔病等神志病证;②头风、头痛、眩晕、耳鸣等头面病证;④脱肛、阴挺、胃下垂、肾下垂等气失固摄而毁的下陷性病证。

【操作】平刺0.5~0.8寸;升阳举陷可用灸法。(灸法壮数不能太多,头顶皮薄)百会:一切神志头面病,脏器脱垂阳举陷

67.神庭

【定位】 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 ①癫狂痫、失眠、惊悸;②头痛、目眩、目赤、目翳、鼻渊、鼻衄等头面五官病证;③失眠、惊悸等神志病证。

【操作】平刺0.5~0.8寸。

神庭:失眠惊悸癫狂痫,五官头目与鼻病

68.水沟

【定位】 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主治】 ①昏迷、晕厥、中风、中暑、休克、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为急救要穴之一;②癔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等神志病证;③鼻塞、鼻衄、面肿、口歪、齿痛、牙关紧闭等面鼻口部病证;③闪挫腰痛。

【操作】 向上斜刺0.3~0.5寸,强刺激;或指甲掐按。水沟:惊风神志急救穴,面鼻口病闪挫腰

任脉穴

中极 关元 气海 神阙 中脘 膻中 联系脏腑器官:女子胞、咽喉、口齿、目。

主要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病证有较好的作用,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少数腧穴可治疗神志病。

69.中极 膀胱募穴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主治】 ①遗尿、小便不利、癃闭等泌尿系病证;②遗精、阳痿、不育等男科病证;③月经不调、崩漏、阴挺、阴痒、不孕、产后恶露不尽、带下等妇科病证。

【操作】 直刺1~1.5寸;孕妇慎用。中极:泌尿男性妇科病。

70.关元 小肠募穴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 ①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病证;②少腹疼痛,疝气;③腹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病证;④五淋、尿血、尿闭、尿频等泌尿系病证;⑤遗精、阳痿、早泄、白浊等男科病证;⑥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操作】 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关元:元气虚损肠腑病,泌尿男科妇科病,腹痛泻痢血疝气 71.气海 肓之原穴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 ①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②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③小便不利,遗尿;④遗精,阳痿,疝气;⑤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操作】 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气海:气虚肠腑与疝气,泌尿男科妇科病

72.神阙

【定位】 脐窝中央。

【主治】 ①虚脱、中风脱证等元阳暴脱;②腹痛、腹胀、腹泻、痢疾、便秘、脱肛等肠腑病证;③水肿,小便不利。

【操作】 一般不针,多用艾条灸或艾炷隔盐灸法。神阙:中风虚脱阳暴脱,痛胀泻痢秘脱肛,小便不利与水肿

73.中脘 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脐中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①胃痛、腹胀、纳呆、呕吐、吞酸、呃逆、小儿疳积等脾胃病证;②黄疸;②癫狂,脏躁。

【操作】 直刺1~1.5寸。

中脘:黄疸胃病儿疳积,癫狂脏躁寻中脘

74.膻中 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定位】 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或两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

【主治】 ①咳嗽、气喘、胸闷、心痛、噎膈、呃逆等胸中气机不畅的病证;②产后乳少、乳痈、乳癖等胸乳病证。

【操作】平刺0.3~0.5寸。

膻中:心痛咳喘逆不畅,产后乳少乳房病

经外奇穴 四神聪 太阳 印堂 定喘 夹脊 十宣

75.四神聪

【定位】 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

【主治】 ①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等神志病证;②目疾。

【操作】平刺0.5~0.8寸。

四神聪:头痛晕眠忘癫痫,目疾单列要记清

76.印堂

【定位】 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主治】 ①痴呆、痫证、失眠、健忘等神志病证;②头痛,眩晕;③鼻衄,鼻渊;④小儿惊风,产后血晕,子痫。

【操作】 提捏局部皮肤,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印堂:头痛晕眠忘呆痫,子痫血晕鼻儿惊

77.太阳

【定位】 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 ①头痛;②目疾;③面瘫。

【操作】 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太阳:头痛目疾与面瘫

78.定喘

【定位】 在背上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主治】 ①哮喘,咳嗽;②肩背痛,落枕。

【操作】 直刺0.5~0.8寸。78.定喘:喘咳肩背痛落枕

79.夹脊

【定位】 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

【主治】 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

【操作】 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针叩刺。夹脊:心肺上肢上胸部,下胸胃肠腰下肢

80.十宣

【定位】 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10穴。

【主治】 ①昏迷;②癫痫;③高热,咽喉肿痛;④手指麻木。

【操作】 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十宣:昏迷癫痫与高热,手指麻木咽肿痛

本期中介绍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作为心电图学习的一个基本知识,需要理解体会。

1、P波代表心房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形态:P波的形态在大部分导联上一般呈钝圆形,有时可能有轻度切迹。心脏激活动起源于窦房结,因此心房除极的综合向量是指向左、前、下的,所以P波方向在Ⅰ、Ⅱ、aVF、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呈双向、倒置或低平均可。

时间:正常人P波时间一般小于0.12s。

振幅:P波振幅在肢体导联一般小于0.25mV,胸导联一般小于0.2mV。

2、PR间期:指是从P波的起点至QRS波群的起点,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心率在正常范围时,PR间期为0.12-0.20s。在幼儿及心动过速的情况下,PR间期相应缩短。在老年人及心动过缓的情况下,PR间期可略延长,但不超过0.22s。

3、QRS波群代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时间:正常成年人QRS时间小于0.12s,多数在0.06-0.10s。

波形和振幅:正常人V1、V2导联多呈rS形,V1的R波一般不超过1.0mV。V5、V6导联QRS波群可呈qR、qRs、Rs、R型,且R波一般不超过2.5mV。正常人胸导联的R波自V1-V6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下,V1的R/S小于1,V5的R/S大于1.在V3或V4导联,R波和S波的振幅大体相等。在肢体导联,Ⅰ、Ⅱ、Ⅲ导联的QRS波群在没有电轴偏移的情况下,其主波一般向上。aVR导联的QRS波群主波向下,可呈QS、rS、rSr或Qr型。aVL与aVF导联的QRS波群可呈qR、Rs或R型,也可呈rS型Ⅰ导联的R波小于1.5mV,aVL导联的R波小于1.2mV,aVF导联的R波小于2.0mV。

6个肢体导联的QRS波群振幅(正向波与负向波振幅的绝对值相加)一般不应都小于0.5mV,6个胸导联的QRS波群振幅(正向波与负向波振幅的绝对值相加)一般不应都小于0.8mV。否则称为低电压。

4、R峰时间(R peak time):过去称为类本位曲折时间或室壁激动时间,指QRS起点至R波顶端垂直线的间距。如有R波,则应测量至R峰;如R峰呈切迹,应测量至切迹第二峰。正常人R峰时间在V1、V2导联不超过0.04s,在V5、V6导联不超过0.05s。

5、Q波:除aVR导联外,正常人的Q波时间小于0.04s,Q波振幅小于同导联中R波的1/4.正常人V1、V2导联不应出现Q波,但偶尔可呈QS波。

6、J点: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接点称为J点。

J点大多在等电位线上,通常随ST段的偏移而发生移位。有时可因心室除极尚未完全结束,部分心肌已。还可由于心动过速等原因,使心室除极与心房复极并存,导致心房复极波(Ta波)重叠于QRS波群的后段,从而发生J点下移。

7、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

正常的ST段多为一等电位线,有时亦可有轻微的偏移,但在任一导联,ST段下移一般不超过0.05mV;ST段上抬在V1-V2导联一般不超过0.3mV,V3不超过0.5mV,在V4-V6导联及肢体导联不超过0.1mV。

8、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电位变化。

9、QT间期指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的间距,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QT间期长短与心率的快慢密切相关,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则越长。心率在60-100次/分时,QT间期的正常范围为0.32-0.44s。

10、u波:在T波之后0.02-0.04s出现的振幅低小的波称为u波,代表心室后继电位,其产生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u波方向大体与T波相一致。u波在胸导联较易见到,以V3-V4导联较为明显。u波明显增高常见于血钾过低。

2.执业中医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 篇二

关键词:职业资格,技能考试,实践教学

高等中医院校的中医类专业主要有中医 (传统中医医疗) 专业、中医骨伤学专业与针灸推拿学专业等, 这些专业学生毕业后如从事中医临床医疗、预防、保健及康复工作, 则必须参加并通过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类别的执业医师考试。医学执业资格考试分实践技能考试与理论考试两个部分, 且只有通过实践技能考试才能有资格参加理论考试。由此可见, 通过实践技能考试是取得执业资格的首要条件。然而, 调查研究发现,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在传承中医技能方面却存在严重不足的局面[1],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技能整体状况亦差[2]。即使是中医类专业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 其实践技能状况也是令人担忧的[3]。中医类专业考生实践技能整体状况堪忧的现状提示着, 在校期间即需强化中医临床实践技能教学的教学改革已刻不容缓。基于上述原因, 近些年来, 我校以执业资格实践技能考试为导向, 强化了对中医类专业针灸学与推拿学的实践教学,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以执业资格实践技能考试为导向, 重视中医类专业针灸学与推拿学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在执业资格考试中, 将实践技能考试是否合格设置为能否取得执业资格的第一道门槛非常合理。它能较好地测试考生的临床技能水平, 是检测中医学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4]。因此, 开展中医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就必须与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相结合。中医类专业执业资格实践技能考试主要考查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与操作技能两大部分, 后者分两站考试, 其分值高达60分, 占总分100分的60%, 而此两站考试中针灸与推拿技能又占了很大的比重, 因此可以说针灸与推拿技能是中医类别医师执业资格实践技能考试的重头戏。

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类别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实践技能测试中, 针灸、推拿技能安排在“临床问答”与“实践操作”两个站, 考生所抽考题抽中有针灸推拿技能考核内容的几率相当高, “临床问答”中的穴位定位、归经与主治及“实践操作”中的刺法、灸法与推拿单个手法的操作均是高频考点。事实上, 这些内容也是中医临床必须掌握的内容, 临床应用颇多。但从考试实际情况来看, 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尤其是非针灸推拿学专业毕业考生没有通过实践技能考试这一关的直接原因就是在针灸与推拿技能上丢分过多。部分考生甚至根本不会操作譬如针灸技能中的捻转补泻针法、提插补泻针法和推拿技能中的一指禅推法等操作, 但他们能背出其操作要领, 按照背出的操作要领去应考, 而监考老师却按采分点给分了, 所以部分考生也就通过了实践技能考试这一关, 如按评分要求与评分标准中的“评分仅以操作情况为准, 若考生操作不正确, 即使能口答出相关内容也不能给分”是不能给分的, 且事实上上述这些考生到临床中仍然是不会操作, 但由于近些年来参加执业医师考试人数多, 需要的监考老师亦多, 加之针灸推拿操作专业性强等诸多原因, 许多监考老师本身也不懂这些操作, 因此这些监考老师见到考生能背出操作要领也就认为操作过关并给分;此外, 不排除监考老师给分是出于人情的原因。所以, 严格来说, 中医类别考生中能真正掌握针灸推拿技能的考生并不多, 严重影响了中医外治技术在临床中的开展。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在校期间没有学过或没有学到规范的实践技能。如推拿学在中医学专业及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等非针灸推拿学专业中设置为选修课程, 且安排在大学四年级, 很多学生学分已经修够而未选此课程;又如有些年青教师自己本身也不能规范地操作某些手法如一指禅推法。 (2) 在校学习阶段实践技能学得不够扎实。学生即使修学了针灸学、推拿学, 但是由于实践教学一直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庸致使学生对实践课的重视不够[5], 因此学得不够扎实。 (3) 缺乏再学习的机会与环境, 继续教育与规范化培训力度不够[6]。

二以执业资格实践技能考试为导向, 加强中医类专业针灸学与推拿学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

1在课程设置方面, 将推拿学由选修课变为必修课

由于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中中医操作部分有推拿技能测试一项, 因此, 从2012年开始, 我校将非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其他中医类专业的推拿学由选修课调整为必修课。此外, 为了进一步提高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的推拿技能, 该专业的推拿功法学亦由选修课调整为必修课。

2教学重点由以理论教学为主转移到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与实践技能为主

传统的教学大多是重理论轻实践的课堂填鸭式教学, 从而导致学生学完后实践技能不过关, 临床思维能力较差。为此, 我校调整了针灸学与推拿学及推拿治疗学等课程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分配, 增加了实践课时的比例[7,8]。此外, 还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在这一方面, 我们采用启发式教学及CBL与PBL等教学方法, 通过对少数几个典型临床个案的深入分析与讨论, 使学生能“由此及彼”和举一反三, 从而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临床应变能力[9]。

3充分发挥针灸、推拿等专业类学生社团的作用, 让学生早实践、多实践

我校有大学生针灸协会与大学生手法协会等与针灸推拿相关的专业类学生社团, 这两个社团均拥有治疗床及针具、灸器等多种用具, 每天定期开放, 为本校师生免费推拿保健、免费运用针灸与推拿治疗。治疗活动均是在专业老师带领下进行, 开展针对针灸推拿常见病与优势病种如落枕、急性腰扭伤、急性踝关节扭伤及头痛、痛经、睡眠障碍等急慢性疾病的免费诊疗活动。此外, 学生社团还定期开展针灸推拿技能大赛及城市社区内义诊等以本专业技能操作为主的实践活动。

4改进教学考评方法

模拟职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 加强实验课考核, 健全评价体系, 将实践成绩按30%计入期评总成绩[10]。针灸推拿学专业的推拿手法学则由原来的平时实践成绩占30%、期终理论成绩占70%改成为手法技能综合成绩与期终理论成绩各占一半。

总之,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 中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而目前, 中医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教学与临床脱节、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的严峻问题[11]。 基于此, 近5年来, 我校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中医类专业针灸学与推拿学的实践教学, 并以执业资格实践技能考试为导向, 调整了部分课程设置及理论与实践课的课时分配, 改进了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尽可能地让学生早实践、多实践, 参照执业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改进教学评价方法, 使我校学生在针灸推拿方面的临床思维能力与技能水平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从而为培养应用型中医类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雄.当前中医人员执业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2 (1) :62.

[2]洪涛.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知识需求调查及培训对策[J].时珍国医国药, 2013 (9) :2279-2280.

[3]赵智强.中医本科生临床实践技能的现状与思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110-113.

[4]王江红, 冯攀.论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发展趋势对医学教育的导向作用[J].中国卫生法制, 2009 (3) :20-23.

[5]朱震, 张世勤, 金桂兰.提高中医大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和辩证思维能力的研究和探索[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18) :2032-2033, 2047.

[6]苏绪林, 陈琼.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中医类考生答题出错分析与医学教育反思[J].重庆医学, 2014 (17) :2249-2251.

[7]赵彩娇.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针灸临床能力培养探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4 (2) :126-127.

[8]雷龙鸣, 黄锦军, 庞军, 等.对《推拿手法学》实践教学相关环节的改革[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 (2) :114-115.

[9]冯卓, 黄毅祥, 袁薇, 等.PBL教学法在针灸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4) :105-107.

[10]赵利华, 庞勇.针灸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 (1) :109-110.

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科目 篇三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科目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科目-06-28 08:3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八条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号《医师资格考试暂行规定》的相关规定,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对中医类别中医、中西医结合版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医学综合笔试部分)进行了修订,形成了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部分)。202月,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颁布了年版中医师(助理医师)考试大纲,在突出中医、突出临床、突出基本知识的原则下,合理删减了部分考试科目,将中医经典著作内容纳入了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范围之中,将传染病学、医学伦理学等科目纳入了考试范围,同时合理扩展了各考试科目的.知识范围。本次大纲修订在突出中医、突出临床、突出基础知识的原则下,合理删减了部分考试科目(今年的中医不考人解,生理,病理之类的了),将中医经典著作内容纳入了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范围之中,将传染病学、医学伦理学等科目纳入了考试范围,将针灸学纳入了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范围,同时合理扩展了各考试科目的知识范围。大纲是考试的命题依据,格式分为单元、细目、要点,力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反映执业医师资格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基本要求。(一)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范围为:1.中医基础科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2.中医临床医学科目: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3.西医及临床医学科目:诊断学基础、传染病学、内科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二)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范围为:1.中医基础科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2.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科目: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药理学、针灸学。3.临床医学科目:诊断学基础、传染病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文章来源于《科考网》[www.52kekao.com]

4.执业中医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 篇四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诊断学》已经正式公布,为帮助广大考生清晰了解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大纲信息,润德教育整理了考试大纲内容,请参加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考生参考:

第一单元绪论

要点:

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第二单元望诊

细目一:望神

要点:

1.得神、失神、少神、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细目二:望面色

要点:

1.常色与病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面部色诊的意义

细目三:望形态

要点:

1.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姿态异常(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细目四:望头面五官

要点:

1.望头发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面肿、腮肿及口眼喁斜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目的脏腑分属,望目色、目形、目态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4.望口、唇、齿、龈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5.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细目五:望躯体四肢

要点:

1.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细目六:望皮肤

要点:

1.望皮肤色泽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望斑疹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望水疱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4.望疮疡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细目七:望排出物

要点:

1.望痰、涕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望呕吐物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望大便、小便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细目八:望小儿指纹

要点:

1.望小儿指纹的方法及其正常表现

2.小儿指纹病理变化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第三单元望舌

细目一:舌诊原理与方法

要点:

1.舌诊原理

2.舌诊方法与注意事项

细目二:正常舌象

要点:正常舌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细目三:望舌质

要点:

1.舌神变化(荣、枯)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2.舌色变化(淡白、淡红、红、绛、青紫)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3.舌形变化(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4.舌态变化(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的特征与I临床意义

5.舌下络脉变化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细目四:望舌苔

要点:

1.苔质变化(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真假)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2.苔色变化(白、黄、灰黑)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细目五:舌象综合分析

要点:

1.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

2.舌诊的临床意义

细目二:嗅气味

要点:

1.口气、排泄物之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2.病室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第五单元问诊

细目一:问诊内容

要点:

1.主诉的概念与意义

2.十问歌

细目二:问寒热

要点:

1.恶寒发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但寒不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4.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细目三:问汗

要点:

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细目四:问疼痛

要点:

1.疼痛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

2.问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其临床意义

细目五:问头身胸腹

要点:问头晕、胸闷、心悸、脘痞、腹胀、麻木、疲乏的要点及其临床意义

细目六:问耳目

要点:

1.耳鸣、耳聋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目眩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目昏、雀盲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细目七:问睡眠

要点:

1.失眠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嗜睡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细目八:问饮食与口味

要点:

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除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口味:口淡、口甜、口黏腻、口酸、口涩、口苦、口咸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细目九:问二便

要点:

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觉)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觉)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细目十:问经带

要点:

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闭经、痛经、崩漏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带下异常(白带、黄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第六单元脉诊

细目一:脉诊概说

要点:

1.脉象形成原理

2.诊脉部位

3.诊脉方法

4.脉象要素

细目二:正常脉象

要点:

1.正常脉象的表现

2.正常脉象的特点(胃、神、根)

细目三:常见脉象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要点:

1.常见脉象的脉象特征及鉴别(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缓脉、濡脉、弱脉、微脉、结脉、促脉、代脉、散脉、芤脉、革脉、伏脉、牢脉、疾脉、长脉、短脉、动脉)

2.常见脉象的临床意义

细目四:相兼脉与真脏脉

要点:

1.相兼脉的概念与主病

2.真脏脉的概念与临床意义

细目五:诊小儿脉

要点:

1.小儿正常脉象的特点

2.常见小儿病脉的临床意义

第七单元按诊

要点:

1.按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2.按肌肤手足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按腹部辨疼痛、痞满、积聚的要点

4.按胸部虚里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5.按腧穴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第八单元八纲辨证

细目一:概述

要点:八纲辨证的概念

细目二:表里

要点:

1.表证与里证的概念

2.表证与里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3.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细目三:寒热

要点:

1.寒证与热证的概念

2.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细目四:虚实

要点:

1.虚证与实证的概念

2.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细目五:阴阳

要点:

1.阴证与阳证的概念

2.阴证与阳证的鉴别要点

3.阳虚证、阴虚证的临床表现

4.亡阳证、亡阴证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要点

细目六: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要点:

1.证候相兼、错杂与转化(寒证转化为热证、热证转化为寒证、实证转虚)的概念

2.证候真假(寒热真假、虚实真假)的鉴别要点

第十单元气血津液辨证

细目一:气病辨证

要点:

1.气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2.气陷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3.气不固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4.气脱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5.气滞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6.气逆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7.气闭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细目二:血病辨证

要点:

1.血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2.血脱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3.血瘀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4.血热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5.血寒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细目三:气血同病辨证

要点: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细目四:津液病辨证

要点:

1.痰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2.饮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3.水停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4.津液亏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第十一单元脏腑辨证

细目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要点:

1.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2.心血虚、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心脉痹阻证的临床表现及瘀阻心脉、痰阻心脉、寒凝心脉、气滞心脉四证的鉴别

4.痰蒙心神、痰火扰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5.心火亢盛证的临床表现

6.瘀阻脑络证的临床表现

7.小肠实热证的临床表现

细目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要点:

1.肺气虚、肺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2.风寒犯肺、寒痰阻肺、饮停胸胁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风热犯肺、肺热炽盛、痰热壅肺、燥邪犯肺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4.风水相搏证的临床表现

5.肠道湿热、肠热腑实、肠燥津亏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细目三:脾与胃病辨证

要点:

1.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2.湿热蕴脾、寒湿困脾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胃气虚、胃阳虚、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4.胃热炽盛、寒饮停胃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5.寒滞胃肠、食滞胃肠、胃肠气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细目四:肝与胆病辨证

要点:

1.肝血虚、肝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2.肝郁气滞、肝火炽盛、肝阳上亢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肝风内动四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4.寒滞肝脉证的临床表现

5.肝胆湿热证的临床表现

6.胆郁痰扰证的临床表现

细目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要点:

1.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虚水泛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2.膀胱湿热证的临床表现

细目六:脏腑兼病辨证

要点:

1.心肾不交、心脾气血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2.肝火犯肺、肝胃不和、肝脾不调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心肺气虚、脾肺气虚证、肺肾气虚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4.心肾阳虚、脾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5.心肝血虚、肝肾阴虚、肺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细目七:脏腑辨证各相关证候的鉴别

要点:各脏腑间相关证候的鉴别要点

第十二单元六经辨证

细目一:太阳病证

要点:

1.太阳病提纲

2.太阳病本证(太阳中风、太阳伤寒)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3.太阳病变证(栀子豉汤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真武汤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细目二:阳明病证

要点:

1.阳明病提纲

2.阳明病热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3.阳明病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细目三:少阳病证

要点:

1.少阳病提纲

2.少阳病本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3.少阳病兼变证(大柴胡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细目四:太阴病证

要点:

1.太阴病提纲

2.太阴病本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3.太阴病兼变证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细目五:少阴病证

要点:

1.少阴病提纲

2.少阴病寒化证(四逆汤证、真武汤证、附子汤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3.少阴病热化证(黄连阿胶汤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细目六:厥阴病证

要点:

1.厥阴病提纲

2.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乌梅丸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3.厥阴病寒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细目七:六经病证的传变

要点:传经、直中、合病、并病的概念

第十三单元卫气营血辨证

细目一:卫分证

要点:

1.风热犯卫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2.燥热犯卫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3.卫分证的鉴别要点

细目二:气分证

要点:

1.邪热壅肺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2.热扰胸膈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3.热结肠道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4.气分证的鉴别要点

细目三:营分证

要点:

1.热灼营阴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2.热陷心包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3.营分证的鉴别要点

细目四:血分证

要点:

1.热盛动血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2.热盛动风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3.热盛伤阴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4.血分证的鉴别要点

细目五: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要点:顺传与逆传的概念

第十四单元三焦辨证

细目一:上焦病证

要点:上焦病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细目二:中焦病证

要点:中焦病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细目三:下焦病证

要点:下焦病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细目四:三焦病证的传变

5.执业中医师考试总结10 篇五

1肾虚证

(1)肾气虚证——毓麟珠

毓麟珠中八珍汤,杜仲川椒菟鹿霜,温肾养肝调冲任,经乱无胎此方商。

(2)肾阳虚证——温胞饮

温胞饮暖子宫寒,参术桂附巴戟天,山药杜芡补骨脂,心肾火衰服之痊。

(3)肾阴虚证——养精种玉汤(白芍归地山萸)

养精种玉补冲任,四物去芎萸肉殷,平肝补肾精血足,血虚身瘦此方珍。2肝气郁结证——开郁种玉汤

开郁种玉傅氏方,归芍茯苓丹皮藏,白术香附天花粉,疏肝解郁功效彰。3瘀滞胞宫证——少腹逐瘀汤

少腹茴香与炒姜,玄胡灵脂没芎当,蒲黄官桂赤芍药,调经种子第一方。4痰湿内阻证——苍附导痰汤

苍附导痰叶氏方,陈苓夏草南星姜,燥湿祛痰行气滞,痰浊经闭此方商。

第四十七节肺炎喘嗽

(一)常证

1风寒闭肺证——华盖散

华盖麻黄杏橘红,桑皮苓草紫苏供,三拗只用甘麻杏,表散风寒力最雄。

2风热闭肺证——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麻杏石甘汤

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此法良。3痰热闭肺证——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五虎汤

五虎汤清热定喘,细茶入麻杏石甘。

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子+大枣

4毒热闭肺证——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

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柏栀芩,三焦火盛是主因;烦狂火热兼谵妄,吐衄发斑皆可平。三拗汤

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

5阴虚肺热证——沙参麦冬汤

方歌一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 秋燥耗津伤肺胃,咽涸干咳最堪尝。方歌二 沙参麦冬用用玉竹,桑叶扁豆伴甘草。

6肺脾气虚证——人参五味子汤

人参五味汤法良,苓术甘草姜枣藏;再加麦冬养肺胃,敛肺止咳保安康。

(二)变证

1心阳虚衰证——参附龙牡救逆汤

参附龙牡救逆汤,白芍炙草合成方;心阳虚衰肢厥冷,回阳救逆效速良。

2邪陷厥阴证——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

方歌一 羚角钩藤茯菊桑,贝草竹茹芍地黄; 阳邪亢盛成痉厥,肝风内动急煎尝。方歌二 羚角钩藤菊花桑,地芍贝茹茯草襄;凉肝熄风又养阴,肝热生风急煎尝。牛黄清心丸

牛黄清心丸朱砂,郁金山栀芩连抓;热陷心包神昏瞆,清热开窍温水下。

第四十八节 小儿泄泻

(一)常证

1湿热泻——葛根芩连汤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 邪陷阳明成热痢,清里解表保安康。

2风寒泻——藿香正气散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方歌一藿香正气白芷苏,甘桔陈苓白朮朴;夏曲腹皮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方歌二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厚朴术;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3伤食泻——保和丸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方歌一 保和神曲与山楂,陈翘莱菔苓半夏; 消食化滞和胃气,煎服亦可加麦芽。方歌二俏皮山神下岭来(连翘、陈皮、山楂、神曲、半夏、茯苓、莱菔子)

4脾虚泻——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参苓白朮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5脾肾阳虚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附子理中汤:附子+理中汤

理中丸主温中阳,神参甘草朮干姜。

四神丸

四神故纸与吴萸,肉蔻五味四般齐;大枣生姜共煎合,五更肾泻最相宜。

(二)变证

1气阴两伤证——人参乌梅汤健脾益气,酸甘敛阴

方歌一人参乌梅淮山药,木瓜莲肉炙甘草;气阴两伤因泻迫,酸甘并用补中焦。方歌二审美药草瓜肉(人参乌梅山药甘草木瓜莲肉)

2阴竭阳脱证——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挽阴回阳,救逆固脱

生脉散 :

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生津又提神; 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参附龙牡救逆汤

参附龙牡救逆汤,白芍炙草合成方;心阳虚衰肢厥冷,回阳救逆效速良。

第四十九节 水痘

1邪伤肺卫证——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2邪炽气营证——清胃解毒汤

方歌一清胃解毒升麻连,生地丹皮膏芩掺;热毒壅盛水痘重,根盘红晕痘浆痊。方歌二清热解毒膏芩连,生地牡丹升麻全;清热解毒祛湿热,水痘热毒夹湿痊。

第五十节 痄腮

(一)常证

1邪犯少阳证——柴胡葛根汤

柴胡葛根天花粉,芩翘桔蒡甘草临;升麻石膏散热邪,温毒在表力能任。2热毒壅盛证——普济消毒饮

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

(二)变证

1邪陷心肝证——清瘟败毒饮

方歌一清瘟败毒地连芩,丹石栀甘竹叶存;犀角玄翘知芍桔,凉血泻火热毒泯。

方歌二“白虎”“解毒”去柏米,“犀角”玄桔翘竹叶(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2毒窜睾腹证——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汤(柴胡引经药)

方歌一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开; 木通甘草当归同,肝经湿热力能排。方歌二 龙胆栀芩酒拌炒,木通泽泻车柴草;当归生地益阴血,肝胆实火湿热消。

其他: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补肾壮筋汤:

补肾壮筋汤熟地,当归续断与牛膝;

茯苓青皮山茱萸,杜仲芍药五加皮。

舒筋汤:

舒筋活血汤荆防,青杜红膝枳续断;

6.执业中医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 篇六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世界通用的医师行业准入标准,我国1998年将其确立为正式考试制度。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既能考查申请医师资格者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又能检验出医学院校的教学质量[1]。根据卫生部新闻中心的通告,近年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人数逐年增加,但通过率却始终较低,基本维持在20%~30%[2],因此不少院校开展了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改革[3]和毕业考试改革[4]。第四军医大学作为一所培养高层次医学专业人才的全国重点大学,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医学综合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在逐步推进医学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执业医师考试作为毕业教育的拓展内容,设计并开发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线服务系统,为学生顺利进入医疗职业生涯提供指导和帮助。

1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线服务系统的功能设计

执业医师资格是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依法独立工作或开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通过调研广大考生的学习需求,并兼顾医学教育管理要求,建立了由考试快讯、考试指南、考试资料、在线题库、政策法规、互动交流等六大功能模块组成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线服务系统,如图1所示。

1.1 考试快讯

该模块包括学校考试快讯和综合考试快讯类。学校考试快讯定期发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报名要求、考场安排、成绩查询、证书发放、执业注册等通知,及时传递各阶段的考试准备要求。综合考试快讯通过信息抓取方式及时传递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发布的相关考试通知,让学生了解重要的考试政策与发展动向。

1.2 考试指南

该模块依据我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提供报考条件、考试内容、考试题型、通过标准等指南类信息,向学生系统介绍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各项要求。我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包括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2个部分,前者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采用多站测试的方式,重点考查考生动手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包括职业素质、病史采集、病例分析、体格检查、基本操作和辅助检查6个部分;后者由国家统一组织笔试,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和工作场景,考核内容与知识点主要包括基础综合、专业综合和实践综合3个部分[5]。其中综合笔试全部采用客观题,包括A1(单句型最佳选择题)、A2(病例摘要型最佳选择题)、A3(病例组型最佳选择题)、A4(病例串型最佳选择题)、B1(标准配伍题)5种题型,总题量约为600题,是考试公平、公正、标准化的重要体现。

1.3 考试资源

该模块是服务系统的核心栏目,主要提供4种类型的考试资源:(1)增加专项图书经费支持,购买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及相关电子书籍供学生使用;(2)组织熟悉执业医师考试命题规律的优秀教师录制辅导视频,破解重、难点知识;(3)搜集整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历年真题,使学生熟悉执业医师考试的常见题型与考核要求;(4)紧扣年度考试大纲,对考点分布、分值比例、答题技巧等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大纲的宗旨和定位。

1.4 在线题库

执业医师综合笔试虽然均为客观题,但近年来呈现出难度增高、深度加大、领域增广的趋势[6],不仅涉及病理学、生理学等医学基础知识,还涉及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诊断知识以及医疗卫生法规、医学伦理学等公共卫生知识,需要大量的针对性练习。因此,我们开发了高质量的执业医师在线试题库,总题数达8 000余道,覆盖了实践技能和综合笔试2类考试大纲要求的主要知识点,提供自主练习、章节测验、模拟考试、错题重做4种练习方式,能够自动生成个人与机构错题集,配备详细的题目解析。此外,系统在数据库设计方面采取了索引优化、索引填充因子优化以及简约日志保存模式,确保学生准确快速查询,并支持通过手机、i Pad等移动设备进行资源访问与题目作答。

1.5 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明确了执业医师考试、注册、行医规则、考核、培训以及相关法律责任,是每一位执业医师必须了解和遵循的基本法律。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服务系统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宣传为重点,集中提供《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医师资格考试违纪违规处理规定》《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法规,让学员掌握法律法规要求,提高依法行医意识。

1.6 互动交流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从报名参考到成绩发布持续近10个月时间,考生需要充足的准备、良好的耐力与恒心才能通过实践技能和综合笔试的严格考核。据不完全统计,2012—2015年,第四军医大学每年约有4%的考生由于军事训练、准备不足、工学矛盾等原因中途退考。因此,为及时了解学员备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该系统提供了网页留言板、电子邮箱、热线电话3种互动方法,由教务处指定专人负责回复学生的在线提问,并定期对参考学员进行电话回访,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

2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线服务系统的技术实现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线服务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B/S)架构,基于J2EE环境开发,Web服务软件为Nginx[7],应用服务软件为Apache Tomcat,数据库服务软件为MSSQL 2005。

2.1 关键数据表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线服务系统主要涉及考生、考试资源、题库试卷以及在线活动信息等关键数据表,具体描述见表1。

2.2 用户与权限

系统用户主要包括管理员、学生、考生、教师4种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用户角色权限不同,所能操作的功能模块也不同[8]。4类用户的操作权限见表2,其中考生拥有前台所有权限,基于在线题库的考学练习模块需要身份认证后使用。

2.3 系统安全防护

为了确保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线服务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系统从文件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账户安全4个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安全防护措施。

(1)文件安全方面。依托学校统一部署的网页防篡改系统,实现对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服务系统的全面监控,合法文件发布后产生不可逆数字水印,用户访问系统时,首先对被访页面进行数字水印检查,一旦网页文件发生非法篡改,自动以合法的备份文件进行恢复,并禁止所有针对非法网页的访问,从而保证非法网页不被浏览、传播[9]。(2)数据安全方面。考虑到系统的服务对象和重要程度,对关键考试资源和应用数据进行每周全备份,周内每天增量备份。(3)应用安全方面。部署了应用防护墙对端口扫描、SQL注入、XSS跨站脚本攻击等常见威胁进行监视和防护,并可对恶意访问来源IP进行暂时或永久封禁。(4)账户安全方面。系统执行了强密码认证和防猜解策略,即密码强度不少于8位,且必须包含字母与数字、特殊字符的组合,避免弱口令带来的安全风险,连续输错5次则暂时封禁来源IP。

2.4 系统部署方案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线服务系统的部署架构采用前端浏览与后端维护分离的基本原则(如图2所示)。其中,前端浏览的网站服务器部署在隔离区(demilitarized zone,DMZ),而后端系统管理服务器则部署在层层防护之后相对安全的内网环境中,并集成了应用防火墙和防篡改系统,从而有效提高了系统的防攻击、防篡改、防暴破能力。系统后端管理服务器为了避免单点故障,提高处理能力,采用了双机集群部署的形式,当其中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后续连接自动转移到备用服务器[10]。此外,系统架构中还为管理数据和资源数据配置了备份服务器,以便实现数据的安全存储和及时备份。

3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线服务系统的应用模式

3.1 在校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早接触模式

在校生主要针对大四或大五医学本科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之初,便可通过该系统了解做一名合格医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考核标准,熟悉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题型与难度,为开展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毕业考试改革奠定基础。唐新明等的研究表明,在医学院校应届毕业生中开展执业医师考前培训,能明显提高学生毕业后首次执业医师考试的通过率,并明显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11]。因此,我校坚持每年举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形式分析会,总结通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情况和通过率,并在毕业教育中介绍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重要意义、大纲要求与考试流程,增强学生对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认同感和关注度。

3.2 毕业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共帮扶模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四军医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1 a的均可申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生报名后,联系教务处登记审核身份信息,获得学校发放的执业医师考试在线服务系统使用账号。考生可利用平台及时获取考试通知和复习资料,通过在线题库进行强化练习,并可参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专题交流,向教师或其他考生咨询问题,获得指导与帮助。此外,学校每年还组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辅导培训和摸底考试,以便考生及时了解自身水平,找出弱点与不足进行针对性复习。

4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线服务系统的应用效果

第四军医大学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线服务系统,由教务处提出应用需求,网络中心负责建设和维护,2013年5月公开运行,年均注册考生400余名。截止2015年12月,系统共发布考试快讯102条、电子书籍34本、辅导视频45部、模拟试题8 000道,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备考资料,形成了良好的在线备考环境。我校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第1次)通过率由2013年的71%提升至2014年的80%,2015年预估(第1次)通过率为85%。

4.1 页面访问量统计与分析

图3展示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线服务系统的页面访问量统计数据,系统使用呈现出明显的时段性与周期性,其中3月份报名开始,系统访问量急速增长,4—6月学校陆续发布各类备考资源,平台访问量持续攀升,9月份综合笔试结束后,平台访问量快速减少。2014—2015年,我校毕业生中共有845名报考并在平台中注册,单一考生最高登录次数为98次,登录次数超过20次的占50%。由此可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线服务系统已经成为我校毕业生复习备考的主要渠道,发挥着重要作用。

4.2 时段访问量统计与分析

图4展示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线服务系统一天内的时段访问情况,呈现3个使用高频时段,分别为8:00—11:00、15:00—17:00、19:00—22:00。因此,我校辅导教师不仅要保证在工作时间内对学生提问及时回复,还需进一步关注晚间时段的系统访问情况,对学生的需求快速响应。

4.3 栏目访问量统计与分析

图5展示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线服务系统的分栏目访问情况,可知考生首先通过该平台获取考试信息,其次主要使用电子书籍、辅导视频、考点解析、历年真题等考试资源和在线题库进行强化练习,服务系统的备考辅助作用发挥显著。但是,互动交流栏目的利用率还有待提高,部分考生整个备考期间始终保持沉默,亟须进一步示范引导,才能增强其学习与互动积极性。

5 结语

第四军医大学在深入开展医学教学改革的基础上,率先建立了集考试信息、考试资源、考试指南和师生交互等功能为一体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线服务系统,为学生提供专项指导和帮助,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实用性和良好效果,有效拓展了医学院校的毕业教育范畴,成为毕业生与母校之间加强联系的重要纽带,今后将进一步丰富考试资源,拓展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系统在教学改革和考试模式创新中的应用。同时,医科院校也应充分认识到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强大的导向作用,深入推进教学改革与专项培训,帮助学生提高医学综合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林鸿程,陈俊虎,梁馨云,等.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专业成绩与在校成绩相关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17):2 044-2 046.

[2]王琪,毛荣,高想.临床实习教学与执业医师考试接轨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6):697-698.

[3]杨眉峰,肖惠.以执业医师技能考试为导向的临床技能教学模式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1):157-160.

[4]胡吉富,李梅,李绍波,等.以执业医师技能考试为导向的毕业考试改革与实践[J].重庆医学,2013,42(34):4 222-4 224.

[5]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2015年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临床执业医师)[EB/OL].[2015-09-10].http://www.med126.com/yishi/2015/201502/1078219.html.

[6]唐新明,王家平,陈江,等.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培训在医学生毕业前教育中的意义[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0):28-29.

[7]凌质亿,刘哲星,曹蕾.高并发环境下Apache与Nginx的I/O性能比较[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3,22(6):204-208.

[8]黄碧香,余桂湘,陈卫东.住院患者费用管理系统设计[J].医疗卫生装备,2015,36(9):72-74.

[9]赵帮,何倩,王勇,等.基于LZMA和多版本的网页防篡改备份恢复机制[J].计算机应用,2012,32(7):1 998-2 002.

[10]肖佳,王古城,杨旭,等.双机热备与负载均衡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设计工程,2015,23(18):176-179.

7.执业中医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 篇七

细目一:细菌性痢疾

要点:

1.病原学。

2.传染源、传播途径。

3.临床表现及分型。

4.诊断及鉴别诊断。

5.治疗及中毒型菌痢的救治。

细目二:霍乱

要点:

1.病原学。

2.流行特征。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诊断。

5.治疗及预防。

细目三:伤寒

要点:

1.病理改变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2.临床特点及并发症。

3.诊断及鉴别诊断。

4.治疗及预防。

细目四:病毒性肝炎

要点:

1.病原学分型及临床分型。

2.流行病学特征。

3.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4.治疗原则及预防。

细目五: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要点:

1.病原学。

2.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3.治疗及预防。

第二单元  呼吸系统疾病

细目一:支气管炎

要点: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及鉴别诊断。

4.防治。

细目二:支气管哮喘

要点: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及分型。

3.诊断及鉴别诊断。

4.治疗及哮喘持续状态的处理。

细目三:肺炎球菌肺炎

要点:

1.病因及病理。

2.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3.治疗及中毒性肺炎的处理。

细目四:肺结核

要点:

1.病原学、临床分型及临床表现。

2.诊断及鉴别诊断。

3.抗痨药物的应用及大咯血的处理。

细目五:原发性支气管肺痛

要点:

1.病因及临床表现。

2.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

3.治疗原则。

第三单元  循环系统疾病

细目一:慢性心功能不全

要点:

1.基本病因及诱发因素。

2.临床表现。

3.诊断及鉴别诊断。

4.治疗及急性肺水肿的抢救。

细目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要点: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呼吸衰竭的概念。

3.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4.治疗原则。

细目三:风湿热

要点:

1.病因。

2.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3.诊断及鉴别诊断。

4.防治原则。

细目四:风湿性心脏病

要点:

1.左房室瓣及主动脉瓣病变的临床表现。

2.诊断及并发症。

3.防治原则。

细目五:高血压病

要点:

1.分型及分期。

2.缓进型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

3.诊断标准。

4.降压药物的使用。

5.高血压脑病的临床特点及抢救措施。

细目六: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

要点:

1.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特点。

2.心绞痛的分类。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

8.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前如何减压 篇八

考试压力是思想被外部作用的结果,那么,首先老师和家长应该对考生的学习能力、自觉性和心理承受能力有一个恰当的估计,不要给学生施压。同时考生也要恰当地估计自己的能力,降低过高的学习目标,重视学习过程而不要太计较考试结果,养成将考试当作业,作业当考试的习惯。

二、劳逸结合,有张有弛。

考试焦虑往往是因为有些学生在处理学习与休息的关系上存在缺陷所形成的,比如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太多,而且生活单调,不注意休息和文体活动,即使在娱乐时也在想着学习,使自己的大脑老是处于紧张状态,不能通过文体活动,达到生理与心理上的完全放松,导致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调节机能紊乱,

因此,我们在迎考的这段时间,更是要合理用脑,讲究方法,注意营养,劳逸结合,维护神经系统的正常机能,是防治考试焦虑的重要措施。

三、学会放松,学会宣泄。

有焦虑症状的学生可以运用意念控制、调整呼吸等多种方法松弛躯体,转移注意力,抑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以达到调整心理状态的目的。也要适当学会宣泄,特别是当自己处于一种莫名其妙的精神痛苦之时,可找朋友、同学谈心说笑,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使自己的焦虑郁闷情绪,通过一定的途径得以宣泄从而达到情绪的稳定。

9.执业中医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 篇九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作为世界通行的医疗行业人才的准入制度, 已成为衡量各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自1999年5月1日实施以来, 已有十五六年时间。作为医师行业的准入性考试,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全面考核了学生的临床思维、综合素质及实践操作等多方面的能力[1]。病理学作为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同时也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 在教学过程中, 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 转变教学观念, 优化教学大纲, 改革教学方法, 调整考核方式, 对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推动实现“培养医师专业能力”的教学目标意义深远。

1 我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现状

医师资格考试中临床执业医师类别的考试内容由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人文、预防医学4个部分组成, 着重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作为医疗行业人才的准入制度,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为衡量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也成为用人单位人才选拔的重要准则。根据国家医学考试中心提供的数据[2], 现将2006—2013年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生人数与通过率以及2006—2011年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生各部分知识平均掌握率进行归纳, 见表1~2。

从表1可以看出,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报名人数逐年增加, 但通过率呈波动下降趋势。由此可见,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准入门槛逐年升高。从表2可以看出, 学生对各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

2 病理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和结局的学科, 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同时又作为临床医生诊断疾病的“金标准”, 在教学、科研以及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作为医疗行业的准入性考试, 既考查基础知识, 又考查实际操作能力。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 对深化病理学教学改革、促进医教研完美结合具有现实意义。

病理学概念抽象晦涩, 病理变化复杂多样, 学习病理学需要与相关学科进行知识渗透, 并将横向纵向相联系。由于学生缺乏实际临床经验, 对以往所学知识掌握不牢固, 不能将肉眼观和镜下观有机结合, 不能很好地用所学病理现象解释临床特征, 总是孤立、片面地去思考病理现象。同时, 学生缺乏临床逆向思维, 即用临床常见表现去推断其可能的病变基础以及发病原因, 未真正抓住疾病的本质。此外, 在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模式下, 课堂讲授多以“填鸭式”、“满堂灌”为主, 教师旨在完成教学计划, 追赶进度, 局限在“讲完知识点”的层面, 未能关注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 未能将“以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作为目标进行教学活动。作为受教对象, 还未进入临床就在二年级开设病理学这么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难以理解临床现象。这些都造成学生积极性和热情不高, 导致教学质量下滑。加之与其他医学院校相比, 我校病理学课时相对较少 (理论51学时, 实验34学时) , 学生不能充分理解病理学内容, 这些都给病理学教学带来了困难。

3 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 全面深化教学改革

3.1 转变教学理念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自实施以来, 旨在全面考查学生的临床思维、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在病理学教学中引入转化医学、批判性思维等教学理念, 对于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优秀医学人才意义深远。

转化医学概念是由美国EA.Zerhouni博士于2003年在NIH路线图计划 (NIHRoadmap) 中首次提出的[3]。它的核心是要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真正实现医教研的完美结合。

批判性思维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核心教育理念, 它的实质是反思。其特征包括[4]: (1) 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理论视野; (2) 增强学生对文化和社会的观察能力; (3) 使学生辨别和反思其思想观念中基础的、未确定的设想。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转归的学科, 是研究疾病“来龙去脉”的学科, 病理变化复杂多样,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与多门医学基础课程相互联系和渗透。而临床问题复杂多样, 医学生能否科学运用批判性思维来解释疾病病理过程, 分析、处理临床问题至关重要。将批判性思维融入教学各个环节, 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认知水平, 而且有助于提高病理学的教学质量, 对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至关重要。

3.2 优化教学大纲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分笔试和临床实践技能操作两部分。笔试内容是按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精神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免疫系统九大系统划分。因此在制订教学大纲时, 可以打破传统先“总论”再“分论”的格局, 将各个系统进行整合, 以典型临床病例资料带动病理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及临床问题的衔接和渗透。以往病理学教学大纲注重学生对于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掌握, 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更注重考查疾病的临床病理联系, 考查学生将疾病的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相联系的能力, 即运用所学病理知识分析患者症状体征, 并预测可能的发展变化情况。根据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特点和要求, 我们详细制订了每章节的学习目的、学习要求, 突出重点、兼顾难点以及列出需掌握的疾病病理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在完整的、系统的病理学知识体系下, 既兼顾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掌握, 又加大典型临床真实病例资料的分析讨论力度, 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准则, 按照综合素质、综合水平和综合能力的要求, 构建深广适宜、难易得当, 且能突出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教学大纲。同时, 根据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调整和修改病理学习题库, 以便学生熟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每章中相应的考点, 使学生尽快了解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思路。

3.3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3.3.1 课堂讲授与CBL结合

病理学分为普通病理学 (总论) 和系统病理学 (各论) , 总论部分主要侧重介绍基本概念、基本病理变化,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系统性强、概括性强。教学方法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 通过系统讲授, 学生能全面理解、系统掌握病理学相关概念和病理现象, 有助于学生记忆, 并为学习各论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各论部分侧重介绍各个系统疾病的病理特点以及临床联系,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 例如同样是炎症, 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肝炎、风湿性心内膜炎以及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特征差异很大, 临床表现除了具备炎症的红、肿、热、痛症状以外, 又有特殊之处。学习时需要灵活运用总论的病理基础知识, 同时更注重与临床知识的紧密联系。基于各论的特点, 我们采取以课堂讲授为辅, 以案例教学为主, 并将二者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

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 (Case-Based Learning, CBL) 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中的一些场景, 让学生把自己置于案例场景中, 通过研讨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来自于真实的临床病例或有真实的细节, 学生有机会身临其境地以主人翁的态度模拟临床情景, 认真分析病例中的各种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 积极思考,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做出正确诊断。在此过程中, 始终做到尊重临床客观事实, 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基于客观存在的病例资料。这种教学方法生动、多样, 打破了传统“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提高了学生对病理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符合病理学教学要求, 即做到讲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相联系, 顺应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特点。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好启发、疏导和协调作用, 启发学生按照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尸检报告这一逆向临床诊断思维模式探究疾病发生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病理变化。

3.3.2 课外小组学习与PBL相结合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 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Mc Master大学首创[5], 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强调以信息加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 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为模式, 从知识传授型教育向能力培养型教育转变。PBL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逆向思维, 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卓有成效。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以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为目标, 因此, 我们提倡广泛学习、随时学习、处处学习, 加之与其他医学院校相比, 我校病理学课时数较少 (理论51学时, 实验34学时) , 现行的教学活动根本不能满足上述需求, 也达不到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 所以应在课堂之外开展课外小组学习与PBL相结合的活动。

例如在学习动脉粥样硬化时, 在课外我们会按人数将学生分组, 各组成员先就本节内容进行讨论, 并提出问题, 如同样是血管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病导致的血管病变类型有什么不同?受累血管的病理变化又有何不同?血管病变引发的器官病理改变是什么?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时, 为什么双肾体积不对称性缩小?它与高血压病引起的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的区别?器官病变造成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各组成员可提出多个问题, 并自行记录, 之后学生分散学习, 自己独立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查找资料, 解决所提问题, 再集中讨论, 由一名代表归纳总结所提问题及答案, 并在各组间发言, 集体讨论, 最后由教师总结。对有较大争议的问题及论据进行剖析, 以PPT形式展示, 以供学生课后复习和参考。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 既巩固了课堂上学习的基础知识, 又提高了学生独立学习、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这些都为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3.3 期末大讲堂的开展

病理学基本概念多、抽象, 病理变化错综复杂, 仅仅通过死记硬背是很难掌握和灵活运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遗忘, 容易混淆和望文生义。在期末将所有班级学生聚集在一起开展期末大讲堂活动, 而不仅仅拘泥于小班上课的形式, 这增加了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教师将病理学所有的知识点和疾病横向纵向联系, 与多门相关学科交叉渗透。对于某些难懂内容, 教师会单独列出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讲解, 并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考点做一个专题, 开阔学生的眼界, 启发学生思维。比如在讲述“大叶性肺炎”时, 会联系总论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渗出, 而根据渗出的分类, 大叶性肺炎属于纤维素性渗出, 进而联系其病理变化镜下观———灰色肝样变期肺泡腔有大量纤维素渗出, 导致肉眼观出现肺质地变硬。再联系其临床表现——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 不难看出都是急性炎症的表现。另外, 横向将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以及病毒性肺炎做比较, 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虽然都是炎症, 但由于发病原因不一样, 病理变化也有很大差异。如大叶性肺炎是纤维素性炎症, 不破坏肺泡壁结构, 患者预后好;小叶性肺炎是化脓性炎症, 细支气管和肺泡结构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多见于年老体弱者, 预后差, 常是很多慢性病的合并症;病毒性肺炎属于间质性肺炎, 以淋巴细胞渗出为主, 主要引起换气障碍, 易造成呼吸困难, 严重时会引起呼吸衰竭, 并联系SARS举例说明。这样学生能抓住不同疾病的病理特征, 并会推测其临床表现, 这种思维能力也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所必须具备的, 也是作为一名合格临床医生必须具备的。

3.4 完善考核方式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检验医学院校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应引起各医学院校的高度重视。现行考核方式较为单一, “期末一考定乾坤”既增加了学生的压力, 又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了让学生尽快、尽早适应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模式, 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强化。

3.4.1 病例分析讨论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侧重考查学生运用医学知识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每学完一章, 都会进行一次病例分析讨论,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拓展临床思维增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并记录学生表现, 将其纳入总成绩考核中。同时, 加大病例分析在期末考试中的分值, 引起学生重视, 全面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模式接轨。

3.4.2 加强病理实验训练及考核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除了考查理论知识外, 对学生的操作技能也有考核, 而以往病理学实验未纳入考核范畴。我们在实验课上,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正确熟练地使用光学显微镜, 并观察大体标本以及HE染色镜下观, 将二者有机联系, 进而与临床表现相联系, 并完成标本的镜下观绘图。在此过程中, 学生通过正确使用显微镜以及电脑操作, 将所学基础理论与实际所观联系起来, 教师启发学生将镜下观与肉眼观和临床表现相联系, 让学生自主学习, 学会“看图说话”。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 让学生观看并参与病理切片的制作, 期末组织学生进行大体标本及切片考核, 增强其诊断疾病的能力。

3.4.3 模拟小诊所

在学期末, 要求学生自由组合、自定内容, 完成关于某一疾病的诊疗过程。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充当“医生”和“患者”, 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 尤其是病理学知识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并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对临床表现做出解释并学会联系所学医学课程内容帮助综合诊断。最后, 教师根据本组成员的表现综合打分, 纳入总成绩。通过此举, 既考查了学生运用病理学知识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 又培养了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还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4.4 期末考试

为了减轻学生压力, 避免“考前突击战”的出现, 将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下调至60%, 除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和知识点的掌握之外, 引导其注重平时学习, 注重课外学习。在试题的编排上, 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作为参考, 将常见考点、重点纳入考核范围, 帮助学生把握出题动向, 让他们尽早接触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这对于提高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有一定帮助。同时, 也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从而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

在新形势下, 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变化, 对医学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病理学作为非常重要的桥梁学科, 优先进行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虽然改革困难重重, 但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促教, 因材施教,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病理学知识和临床逆向思维分析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始终将“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贯穿教育教学始终, 为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临床技能过硬、临床思维敏捷、道德情操高尚的高素质临床医生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文亦磊.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的病理学教学改革探索[J].广西教育, 2014 (9) :163-164.

[2]黄涔, 董志, 宗晓琴.由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引发的医学教育改革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 2014, 13 (2) :169-171.

[3]李楠, 冯振中, 赵艳, 等.转化医学在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 2014 (7) :167-168.

[4]杨宁江.批判性思维与医学教育[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31) :108-109.

10.执业中医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 篇十

一、感冒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3.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4.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

(一)发作期

1.冷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6.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二)缓解期

1.肺睥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一)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二)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痈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加减

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

六、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七、肺胀

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3.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4.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5.肺肾气虚证: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八、心悸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5.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 6.瘀阻心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九、胸痹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十、不寐

1.肝火扰心: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3.心脾两虚:补养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

4.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5.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十一、癫狂

(一)癫证:

1.痰气郁结证: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

2.心脾两虚证: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

(二)狂证:

1.痰火扰神证: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

2.火盛伤阴: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丸

3.痰热瘀结证:豁痰化瘀,调畅气机★癫狂梦醒汤

十二、痫病

1.风痰闭阻证:涤痰息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2.痰火扰神证: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息风通络★通窍活血汤 4.心脾两虚证: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5.心肾亏虚证: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十三、痴呆

1.髓海不足证:补肾益随,填精养神★七福饮加减 2.脾肾两虚证:补肾健脾,益气生精★还少丹加减 3.痰浊蒙窍证:豁痰开窍,健脾化浊★涤痰汤加减 4.瘀血内阻证:活血化瘀,开窍醒脑★通窍活血汤

十四、厥证

(一)气厥:

1.实证:开窍,顺气,解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加减 2.虚证:补气回阳,醒神★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

(二)血厥:

1.实证:平肝潜阳,理气通瘀★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 2.虚证:补养气血★急用独参汤灌服、继服人参养营汤

(三)痰厥:行气化痰★导痰汤

十五、胃痛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 2.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 3.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4.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

5.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 6.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十六、痞满

(一)实痞

1、食滞内停证:消食和胃,行气消痞★保和丸加减

2、痰湿中阻证:除湿化痰,理气和中★二陈平胃散

3、湿热阻胃证:清热化湿,和胃消痞★泻心汤合连朴饮

4、肝胃不和证:疏肝解郁,和胃消痞★越鞠丸合枳术丸

(二)虚痞

5、脾胃虚弱证: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

6、胃阴不足证:养阴益胃,调中消痞★益胃汤

十七、呕吐

(一)实证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 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

(二)虚证

1.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 2.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 3.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

十八、噎膈

1.痰气交阻证: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加减 2.津亏热结证:滋阴养血,润燥生津★沙参麦冬汤 3.瘀血内结证:滋阴养血,破血行瘀★通幽汤加减 4.气虚阳微证:温补脾肾★补气运脾汤

十九、呃逆

(一)实证

1.胃中寒冷证: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丁香散加减 2.胃火上逆证:清胃泄热,降逆止呃★竹叶石膏汤3.气机郁滞证:顺气解郁,和胃降逆★五磨饮子

(二)虚症

4.脾胃阳虚证:温补脾胃止呃★理中丸

5胃阴不足证:养胃生津,降逆止呃★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

二十、腹痛

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行气导滞★大承气汤 3.饮食积滞: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 4.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5.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府逐瘀汤 6.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二

十一、泄泻

(一)暴泄

1.寒湿内盛: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 2.湿热伤中:清热燥湿,分利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 3.食滞胃肠: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保和丸

(二)久泄

1.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 2.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3.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二

十二、痢疾

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加银花 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 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 二

十三、便秘

(一)实秘

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

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

(二)虚秘

1.气虚秘:益气润肠★黄芪汤 2.血虚秘:养血润燥★润肠丸 3.阴虚秘:滋阴通便★增液汤 4.阳虚秘:温阳通便★济川煎 二

十四、胁痛

1.肝郁气滞: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3.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 4.肝络失养:养阴柔肝★一贯煎 二

十五、黄疸

(一)阳黄

1.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3.胆腑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

4.疫毒炽盛(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

(二)阴黄

1.寒湿阻遏:健脾和胃,温中化湿★茵陈术附汤 2.脾虚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

(三)黄疸消退后的调治

1.湿热留恋: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

2.肝脾不调: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

3.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二

十六、积聚

(一)聚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逍遥散、木香顺气散加减

2.食滞痰阻:理气化痰,导滞散结★六磨汤

(二)积证

1.气滞血阻: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 2.瘀血内结: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

3.正虚瘀结证: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八珍汤合化积丸 二

十七、鼓胀

1.气滞湿阻证:疏肝理气,运脾利湿★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

2.水湿困脾证: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加减 3.水热蕴结证: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4.瘀结水留证: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加减 5.阳虚水盛证:温补脾肾,化气利水★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

6.阴虚水停证:滋肾柔肝,养阴利水★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 二

十八、头痛

(一)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止痛★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

(二)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平肝潜阳息风★天麻钩藤饮 2.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 3.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 4.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

5.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 二

十九、眩晕

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 2.气血亏虚: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 3.肾精不足: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

4.痰湿中阻: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 5.瘀血阻窍: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 三

十、中风

(一)中经络

1.风痰入络: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 2.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 3.阴虚风动: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二)中脏腑 1.闭证

1)痰热腑实:通腑泻热,熄风化痰★桃仁承气汤 2)痰火瘀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羚角钩藤汤 3)痰浊瘀闭: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涤痰汤

2.脱证(阴竭阳亡):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

(三)恢复期

1.风痰瘀闭: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 2.气虚瘀络: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 3.肝肾亏虚: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三

十一、疟疾

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加减

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3.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加减 4.瘴疟:

热瘴:解毒除瘴,清热保津★清瘴汤加减 冷瘴:解毒除瘴,芳化湿浊★加味不换金正气散 5.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加减 三

十二、水肿

(一)阳水

1.风水相搏: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二)阴水

1.脾阳虚衰: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

2.肾阳虚衰:温肾助阳,行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3.瘀水互结:活血祛瘀,行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三

十三、淋证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2.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韦散

3.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 4.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5.膏淋:清热化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薢分清饮 6.劳淋: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 三

十四、癃闭

1.膀胱湿热证:清利湿热,通利小便★八正散 2.肺热壅盛证:清泄肺热,通利水道★清肺饮 3.肝郁气滞证: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 4.浊瘀阻塞证: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当丸

5.脾气不升证:升清降浊,化气行水★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6.肾阳衰惫证:温补肾阳,化气利水★济生肾气丸 三

十五、郁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 3.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厦厚朴汤 4.心神失养: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 5.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6.心肾阴虚: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 三

十六、血证

(一)鼻衄

1.热邪犯肺: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 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 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二)齿衄

1)胃火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

(三)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

(四)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五)便血

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 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

3.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

(六)尿血

1.下焦热盛: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七)紫斑

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 3.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

十七、痰饮

(一)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1.脾阳虚弱证: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肠胃证: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或已椒苈黄丸

(二)悬饮: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干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

1.邪犯胸肺证: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加减

2.饮停胸胁证:泻肺祛饮★十枣汤合椒目瓜蒌汤或控涎丹 3.络气不和证: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加减 4.阴虚内热证:滋阴清热★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加减

(三)溢饮: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

1.表寒里饮:发表化饮★小青龙汤加减

(四)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1.寒饮伏肺证:宣肺化饮★小青龙汤加减

2.脾肾阳虚证:温脾补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三

十八、消渴

(一)上消

1.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二)中消

1.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2.气阴亏虚: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

(三)下消

1.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

2.阴阳两虚:滋阴温阳,补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三

十九、自汗、盗汗

1.肺卫不固证:益气固表★玉屏风散或桂枝加黄芪汤 2.营卫不和证:调和营卫★桂枝汤 3.心血不足证:补心养血★归脾汤

4.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加减 5.邪热郁蒸证: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四

十、内伤发热

1.阴虚发热证:滋阴清热★清骨散 2.血虚发热证:益气养血★归脾汤

3.气虚发热证: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4.阳虚发热证:温补阳气,引火归原★金匮肾气丸 5.气郁发热证:疏肝理气,解郁泻热★丹栀逍遥散 6.痰湿郁热证:燥湿化痰,清热和中★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 7.血瘀发热证: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四

十一、虚劳

(一)气虚

1.肺气虚:补益肺气★补肺汤 2.心气虚:益气养心★七福饮 3.脾气虚: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 4.肾气虚:益气补肾★大补元煎

(二)血虚

1.心血虚:养血安心★养心汤 2.肝血虚:补血养肝★四物汤

(三)阴虚

1.肺阴虚:养阴润肺★沙参麦门冬汤 2.心阴虚: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 3.脾胃阴虚:养阴和胃★益胃汤 4.肝阴虚:滋养肝阴★补肝汤 5.肾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

(三)阳虚

1.心阳虚:益气温阳★保元汤 2.脾阳虚:温中健脾★附子理中丸 3.肾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 四

十二、痹证 1.风寒湿痹

(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2)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2.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 3.痰瘀痹阻: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双合汤 4.肝肾亏虚:培补肝肾,舒筋止痛★独活寄生汤

十三、痉证

1.邪壅经络证:祛风散寒,燥湿和营★羌活胜湿汤 2.肝经热盛证:清肝潜阳,息风镇痉★羚角钩藤汤 3.阳明热盛证:清泄胃热,增液止痉★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 4.心营热盛证: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清营汤 5.痰浊阻滞证:豁痰开窍,息风止痉★导痰汤

6.阴血亏虚证:滋阴养血,息风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四

十四、痿证

1.肺热津伤证: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清燥救肺汤 2.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通利经脉★加味二妙散 3.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健脾升清★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

4.肝肾亏损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

5.脉络瘀阻证:益气养营,活血行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 四

十五、腰痛

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 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 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身痛逐瘀汤 4.肾虚腰痛

上一篇:成都周边培训基地介绍下一篇:学习演讲稿2018:向雷锋学习与学习演讲稿: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