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档案资源建设

2024-11-01

馆藏档案资源建设(精选7篇)

1.馆藏档案资源建设 篇一

档案资源建设

信息资源,同能源、材料资源并列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三大资源,其中能源、材料?Y源合称为“物质资源”。物质资源作用于物质生产、生活等领域,产生直接的、可以量化的经济效益,而信息资源作用于包括物质生产在内的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可量化的或不可量化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档案是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信息资源,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信息资源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全方位的、不可替代的综合贡献力。

档案资源建设是以建立一个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效服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资源体系为目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开展的档案积累、移交、接收、整理、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等一系列档案工作。档案资源建设的概念,是由收集档案、丰富馆藏到建设国家档案资源发展而来的。随着档案资源的日益丰富,国家档案局提出要提升档案资源管理能力,为社会各方面利用档案信息提供强有力支撑,要把档案资源体系覆盖到城乡全体居民,覆盖到社会尤其是民生各个方面,覆盖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种新社会组织,覆盖到档案的各种载体、形态和专业内容。

档案资源建设应本着以人为本、公平公正的指导思想,对共有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公平的配置,即职能决定原则、需求导向原则、地域化原则、公共性原则、记忆规范化原则。档案资源建设包括:档案资源构成、档案资源的利用开发、档案资源的整合、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等。

档案资源建设,就是要加大档案收集整理力度,特别是对重点工作、重大活动、重大建设项目、重大科研项目、重大生态保护项目以及新领域、新专业、新机构、新社会组织等档案的收集工作;要建立健全文件材料归档制度,做到应归尽归、应收尽收;要重视做好民生档案工作,要把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类文件材料收集归档,把民生档案纳入国家档案资源体系;要科学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建立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主导、各行业主管部门密切配合、档案馆(室)集中统一管理的档案资源管理架构,统筹规划,整合同一单位内不同部门、同一地区各档案馆(室)及不同地区档案馆(室)的档案资源,推动档案资源科学配置和高效利用;要加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力度,加强对档案信息的分析研究、综合加工、深度开发,提供深层次、高质量档案信息产品,不断挖掘档案的价值,努力把“死档案”变成“活信息”、把“档案库”变成“思想库”;要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为目标,统筹协调,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传输网络和平台,积极推进城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支持档案馆(室)把可公开的各类档案、信息上传网络,开展远程利用。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档案资源建设要多样化,要依法管理档案资源,各级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实现应归尽归、应收尽收;档案资源更加齐全完整、丰富多元,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更加完善。

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工作的基础,是档案事业发展中一项带根本性、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它关系着档案事业的稳固和发展,是我们做好档案工作的前提和保证。随着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也在日益加大,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建设、服务等方面的研究课题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本期《学术园地》《问题探讨》栏目刊登的部分论文,对档案资源建设中的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积极地探索。

2.馆藏档案资源建设 篇二

一、争取领导支持, 改善档案利用环境

长期以来, 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缓慢, 究其原因, 关键还在于高校领导主要精力多集中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 高校档案工作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 积极争取领导的支持尤为重要。2008年10月,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即“27号令”颁布, 为高校档案事业可持续性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收到文件后, 我们除了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外, 还及时复印了10份送给校长、书记、校办主任、人事处长等, 并就有关具体问题与主管领导进行了沟通和探讨。2009年3月, 学校的工作重心移到南汇校区, 校内各部门的办公用房重新进行了规划。根据“27”号令的要求, 我们制定了未来档案用房的方案, 在校领导的积极支持下, 根据两地办学的现状, 在南汇校区行政楼预留了档案用房, 并对其进行了合理的规划。此外, 在硬件设施方面也加大了投入, 添置了:空调2台;计算机3台;安装电动密集架约50平方米;手动密集架约45平方米。经过一系列的改造, 档案室“窗口”建设得到加强。一盆吊兰, 一张笑脸, 一声“您好”, 一杯热茶, 尽可能为档案利用者营造舒适幽雅的环境。了解利用者需求, 以方便利用者, 尽量满足利用者为原则, 想利用者之所想, 帮利用者之所需。较好的环境、设施、完善的管理、优质的服务, 将会吸引更多的档案利用者。同时, 还要做好档案利用反馈信息工作和综合分析, 充分体现档案的价值, 实现档案工作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二、注重档案宣传, 提高利用档案意识

加强和谐校园建设, 铸造大学精神, 这是高等学校在科学发展中必须重视和承担的重要任务。深化档案宣传工作, 全面及时地反映具有特色性的档案工作创新举措和档案工作最新动态, 不断扩大档案工作服务大局, 服务师生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积极开展档案宣传工作, 提高师生利用档案的意识。在档案“五五”普法过程中, 我校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006年, 参加上海市档案局政策法规处组织的“DV”大赛, 拍摄“档案在我心中”DV宣传片;2007年5月, 组织专、兼职档案员近20人, 参观市档案局的“档案, 让社会更和谐———上海档案利用效益成果展”;2007年6月, 参加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举办的“剑南春”杯“档案与法制知识竞赛”, 我校党委书记、院长、中层干部、专兼职档案人员共100多人参加了测试, 发出试卷129份, 回收103份, 回收试卷的合格率100%, 答题卡寄往北京中国档案报社;2007年8月, 全体专职档案员聆听了国家档案局政策法规司司长郭嗣平同志的“《档案法》20年———实践与思考”专题报告;2007年9月-11月, 编辑《上海电力学院干部人事档案工作实用手册》, 发至校领导、中层干部、专、兼职档案员及相关部门;“五五”普法期间, 积极撰写新闻稿, 宣传档案工作;10多篇新闻稿, 发表在《上海市高校档案工作简报》、《上海高校档案信息网》及校园网上;2007年度, 专职档案员参加上海市档案培训中心的“继续教育中级班”和“岗位培训班”学习。

三、加强档案队伍建设, 培养大学生利用档案信息的能力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 高校档案工作者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 增强责任感, 以改革的思路, 开拓的精神、发展的眼光、求实的作风, 加强学习, 联系实际, 与时俱进, 学以致用。同时, 学校要通过培养、引进和人才流动等方式, 优化档案工作人才队伍结构, 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综合实力, 管理型、技术型、服务型、研究型相结合的创新团队, 这是把高校档案利用工作做大做强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障。从师生员工与档案的关系来看, 每个人都与档案息息相关, 但应该说大学生毕业后是与档案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社会群体, 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 将是档案的利用者和形成者, 有的甚至将直接从事档案管理和研究工作。因此, 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中开设档案课程, 对大学生进行档案知识教育, 强化档案意识, 培养利用档案信息的能力, 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也是十分必要的。

四、整合档案资源, 档案利用实现与师生互动

高校档案是高等学校历史发展的结晶, 是学校各方面工作的长期积累, 蕴藏着建校以来学校党政、教学、科研、基建、财会、设备、出版物、声像、外事、生产开发等档案信息, 透过这些信息, 可以了解过去, 把握现在, 前瞻未来。因其内容形式多样、博大精深, 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 反映了教师、职工、学生各个不同层面的活动, 是时间与空间的汇合, 是创造与发展的凝聚, 是学校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校精神文明和创新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档案工作者必须针对不同层面, 不同对象的要求, 针对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满意度的目标, 进一步加快档案开放鉴定的步伐。根据两地办学的现状, 整合档案信息资源, 加强“查阅”窗口与网站“窗口”的互动建设, 不断推进高效率、高质量档案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将档案利用服务工作延伸到学校的每个校区、所有部门。

档案的生命力在于开发利用, “利用”是档案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利用的人越多, 利用面越宽, 档案的价值就越大, 影响也越大。我们要充分认识高校档案的工作特点和档案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把档案馆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活跃档案馆文化氛围, 营造育人环境, 主动配合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如:利用荣誉档案, 激起学生赶超先进的热潮;利用历史人文档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教学科研档案,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举办校史展览, 运用档案来帮助师生了解学校建立以来的辉煌业绩和老一辈电院人的光辉足迹, 进行爱国、爱校教育, 坚定师生员工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学校日趋进步的信心, 使档案成为教育人、培养人、造就新一代接班人的生动教材。还可以利用档案提高学校知名度, 扩大学校社会影响;为解决纠纷 (边界、经济) 提供真实依据;为专利权、著作权提供有力的证明, 维护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

设立荣誉档案室, 展示院士、知名教授风采, 以丰富、翔实、生动的材料介绍他们个人奋斗经历及业务上的成就, 帮助青年教师树立献身科学的信念。充分利用档案资源, 维护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 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档案资源在学校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等方面应有的作用。

五、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改善档案利用服务手段

由于高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部分高校领导和档案工作者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没有将档案信息化建设列入议事日程。同时, 高校档案馆 (室) 编制紧张, 待遇较差, 难以吸引、留住档案信息化建设所需的人才, 使得档案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高校档案工作者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 不断地创新档案工作模式, 改进档案利用的方法和技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电子文件、档案收集全程信息化管理将进入档案管理领域, 及时、准确、全面、系统地将档案信息进行有效的缩微、存储、使用文档一体化技术, 建立完整、高效、安全的档案信息网络, 以适应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网上信息的转换, 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将开放档案录入局域网, 实现档案检索和利用的现代化, 使档案利用者与档案馆 (室) 的联系更为方便快捷, 单位内部、单位之间都可以方便地获得有效的档案信息, 以促进档案的充分利用。

总之, 高校要把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校档案工作者要增强加快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把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抓实抓紧抓好, 努力实现高校档案的现代化管理。

摘要:高校档案工作,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着力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 不断加强档案资源建设, 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有效利用档案资源, 为师生员工服务。

3.馆藏档案资源建设 篇三

【关键词】挖掘;档案文化资源;建设

档案文化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产生活具有记录和写实作用。档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能够对知识和文化起到传承和保护的作用。档案作为追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依据,对社会的经济建设和国家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档案文化并非档案和文化的总和,而是以档案为中心建立的一种完整的文化体系。档案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文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档案文化是对人类从起初到现在的一个真实的记录,其具有储存和传播双重功能,对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国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如何挖掘档案文化资源

1.明确目标,主动采集。首先,档案工作者到当地的博物馆、科技馆以及其他的文化展会采集文字资源和影像资源;采集省内的重大会议、大型文化活动的视频资料。

其次,随时关注省内各大事件,进行网上信息采集和现场影像信息采集。及时关注省内新闻频道和中央新闻,通过视频的形式采集时政要事和影响力大的事件。

2.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主题征集活动。档案工作者在活动策划时,要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和便民性设计,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出发,活跃百姓的参与度,吸引广大市民参与进来。在活动开展的前期和中期要做好宣传工作,后期要做好文化资源的整理和保留工作。通过有序的文化资源征集活动,能够采集到大量的文化资源,丰富档案文化资源的建设和管理。

3.借助市场,征集资源。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对社会各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档案文化资源挖掘时,可以借助市场经济的调控手段,对价值较高、较为珍贵的资源通过荣誉证书或者有偿奖励的形式进行采集。这些资源的稀缺性对档案研究和档案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作用。

二、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的途径

1.正确认识档案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档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人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在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时要从档案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入手。第一,档案具有储存社会文化信息的作用。档案的储存功能,能够将人类几千年的变化保存下来,稳定性较高;档案的储存功能能够在社会不同的区域内进行,社会性强、范围广;档案能够及时吸收新的社会文化信息,因此具有连续性。档案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信息储存工具,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都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二,档案具有选择优秀文化的作用。档案文化作为过去和未来的连接纽带,在对文化进行继承的过程中具有选择性,只有符合社会发展的文化才能传承下来,而与社会发展实际不符的档案文化无法被传承下去。第三,档案对社会文化价值的传播作用。档案作为社会文化传播的一种途径,对社会文化价值的提升具有重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等。第四,档案对学术研究具有重大的价值。档案作为记录社会变化发展的工具,对社会的建设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想要推进档案文化的建设,就要对档案文化的作用进行充分的了解,合理利用档案文化资源,发挥档案文化资源促进社会各领域发展的促进作用。

2.加强对档案文化的传承,推进信息化档案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档案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要不断进行档案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在对档案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要扩大档案的采集和接收途径,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和保存,丰富档案馆的藏储种类和数量。档案强大的储存功能和传播功能,使得人们对档案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大量的档案数据,无法精确的对社会生活做出有效的指导,因此要加强对档案的加工、整理,将原有的档案资料与现实社会结合起来,开发大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促进档案文化的传承,推进档案文化的建设。档案文化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还具备重要的传播作用,因此在档案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创新档案文化的传播途径,推进信息化档案文化建设。在信息化档案文化建设中,利用互联网、电视媒体等拓宽档案文化的传播途径,让广大群众能够高效、便捷的享受到档案文化信息,提高档案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增强对原始档案的保护。在档案文化的建设中还可以借助档案文化资源进行公益活动,加大对档案文化重要性的宣传,为推进档案文化的建设提供更多的便利。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文化产业迅速兴起,并得到快速发展。档案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和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通过多种形式挖掘档案文化资源,重视档案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加强档案文化的传承作用,建立信息化档案管理,对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晓英.增强档案编研工作的认识,推进档案文化建设[J].档案学研究,2013,S1:51-54.

4.学校安全档案建设 篇四

学校安全档案建设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归档范围,二是立卷要求。其中,归档范围主要有13个方面:

1、基本情况

2、组织管理

3、安全制度

4、上级来文

5、安全教育

6、应急预案

7、值班记录

8、专项整治

9、事故隐患

10、报送资料

11、安全检查

12、工作会议

13、其它。

一、归档范围

(一)基本情况

1、学校基本情况说明

2、位置图、平面图、重点目标位置分布图

①位置图:图中标明本单位名称、地址、周围相邻的单位与道路名称;缩印、绘画均可。

②平面图:图中标明单位区域内主要建筑物。

③重点目标位置图:图中标明单位内部重点、隐患部位所在的位置。

3、消防器材、设备登记表

4、贵重物品登记表

5、危险物品备案登记表

6、学校机动车辆登记表

7、驾驶人员登记表

8、安全责任事故登记表

9、备案材料(复印件)

①学校法人代码证

②学校建筑安全验收合格证

③学校建筑消防安全验收意见书

④学校食堂卫生合格证及操作人员健康体检证 ⑤学校小卖部营业执照卫及生防疫合格证 ⑥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储存批准证书

⑦学生饮用水水质检测报告

⑧锅炉检测报告及司炉工证

(二)组织管理

1、组织机构建设: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安全机构等。

2、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上级与本学校、本学校与相关责任人签订的《学校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

3、安全工作计划、总结:本安全工作计划、总结。

(三)安全制度

按照《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三章“校内安全管理制度”要求,将本学校安全工作制度按顺序装入。

(四)上级来文

按级别、时间分类装入本各级党委、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相关单位下发到学校的安全工作文件。

(五)安全教育

1、上级要求开展的专项安全教育活动资料。按上级通知、活动方案、过程资料、活动总结的顺序分类组档。

2、学校自行组织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资料。

3、学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演练情况资料。

4、安全课教师教案。

(六)安全预案

将学校安全工作突发事件总体预案、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案、学校考试泄密突发事件预案等各项预案按顺序装入。

(七)值班记录

将学校安全值班记录按节假日及上级要求的其他重要时段顺序组档。

(八)专项整治

1、上级要求开展的专项整治资料。按上级通知、整治方案、过程资料、整改总结的顺序分类组档。

2、学校自行开展的专项整治资料。

(九)事故隐患

分类别按时间先后顺序装入本校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改资料。未能及时整改的必须有整改计划和临时防范措施。

(十)报送资料

按时间先后顺序分类装入学校报送上级的各类安全资料。

(十一)安全检查

将学校安全检查记录按以下顺序组档。

1、学校安全检查纪录表

2、学校安全自查报告

3、上级安全检查反馈意见、整改通知等。

(十二)工作会议

将学校安全工作会议的通知、签到表、材料、讲话、会议纪要等按顺序装入。

(十三)其它

按时间先后顺序分类装入学校开展的目录中未列入且有特色的安全工作资料。

二、组档、立卷要求

(一)组档要求

1、学校安全工作档案按照“一年一卷”的原则组卷。

2、每卷按以上13个方面分类组档。

(二)立卷要求

1、学校安全工作档案要求以县区为单位使用统一的档案盒和档案封面(市直学校自定)。

2、档案盒封面要求统一贴上或打上“学校安全工作档案”标签,横标下要有分档标签。

3、学校安全工作档案要有总目录,各分档要有与档内文件相符的分目录。

4、所有材料一律用A4 纸制作。可用蓝黑、碳素墨水或黑色签字笔书写,也可打印。要求字迹工整、简洁、准确、不得涂改。

5.馆藏档案资源建设 篇五

1、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1.1总体思路

“十二五”期间我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抢抓机遇,注重实效,紧紧围绕我区“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依托我区电子政务的建设,以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为基础,以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为核心,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的进程,全面提高全区各级档案部门信息化管理水平,满足社会和公众日益增长的档案信息需求,大力促进档案事业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1.2基本原则

(1)从全局出发,重点档案和特色档案优先建设

从长远考虑,优先对于重点档案进行建设,明确工作重点,把握轻重缓急,同时兼顾特色档案的建设,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加快建设步伐。

(2)从实际需求出发,考虑公众利益

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着眼于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结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档案利用需求,以利用促开发。要把电子文件中心建设与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信息资源整合等内容作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落脚点,让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感受到电子政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便捷与实惠。

(3)保障档案安全基础上,勇于工作创新

要重视新形势下的档案信息安全工作,主要采取预防为主的手段,通过先进的加密手段,防止电子档案信息的泄露,同时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要建立健全创新机制,鼓励广大干部职工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2、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按照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努力提高全区档案信息化整体水平。充分利用全区电子政务平台建设的机会,逐步实现已公开现行文件和档案信息网上查询服务。在加强档案信息网络建设的同时,稳步推进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全面提高档案利用的效率和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界的档案利用需求,为全区的各项事业提供积极地帮助。

阶段要求:

(一)2011—2012年,我区档案馆全面建成档案信息网,建成与政府网络相配套的电子数据库。

(二)2012—2013年,我区档案馆建成电子档案中心,为政府等重要部门提供有利的数据支持。

(三)2013—2015年,我区档案馆全面完成数据库建设,初步建成数字档案馆。

3、主要任务和实施计划

按照全区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规划,重点建设为党政机关、社会各界服务的数字档案馆及与电子政务相配套的数据备份基地,实现全区互联互通的公开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全面完成档案馆数据库建设。

(一)档案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提高我区档案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水平,实施文档一体化和馆室一体化管理模式。认真贯彻落实《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文书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结构与数据交换格式》(DB32/505—2002)等标准,在全区推广应用符合档案工作业务规范、档案管理软件基本要求和档案信息化建设规范标准的档案管理软件。根据我区实际情况,预计到2015年,全区各类档案保管机构90%以上实现计算机管理档案。

(二)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

我区档案馆依托全区的电子政务内(外)网平台,加快电子文件中心的建设,及时接收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为政府和社会各项工作提供服务。预计到2013年,我区档案馆初步建成电子文件中心,在全面建成网上文件中心和电子档案备份基地的基础上,完成电子档案中心建设。

在档案信息网的建设方面,预计到2013年,我区档案馆全部完成局域网和档案信息门户网站建设。预计到2014年在档案信息网站上建立“网上文件中心”。

(三)全区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

在“十二五”期间我区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档案馆移交档案时,除文件级机读目录外,应同时提供档案的电子版本。加强对列入接收进馆范围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归档范围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对电子文件的采集、积累、鉴定、著录、归档,保证各单位产生的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真实、完整、有效地得到收集,并实现向我档案馆移交。

此外,我区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保管机构要将档案数字化作为档案信息化的基础工作,作为为政府和社会服务、提高档案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在2015年前完成重

要或利用率较高的档案数字化工作,与我区档案馆共同建成现行文件全文数据库。

(四)档案信息化法制建设

在“十二五”期间,我区要加快研究制定适合我区实际情况的档案信息采集和整理、档案信息公布、档案网站建设与管理以及数字档案馆建设发展等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这项工作,力争在2013年初完成,以推动全区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序开展。

(五)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为了建立我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我区档案局要加强对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的管理,确保档案数据库安全:加强对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的监督和指导,保证归档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和有效;要进行档案部门的内部局域网与外网实行物理隔离,加强身份认证和密钥等管理,使用网络行为控制系统,确保档案信息网络传输的安全。

此外,还应加大档案业务人员档案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知识以及计算机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等的培训,提高其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技能。

内江市中区档案局

6.馆藏档案资源建设 篇六

关键词:企业档案馆 (室) ,核心档案,资源,差异化优势,建设

企业的档案馆 (室) 是企业的重点保密部门, 也可以说是核心部门, 核心档案则是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涉及到企业科研、生产和经营的系统工程, 直接关系企业发展的方向及科研、生产和经营的规模。企业档案馆 (室) 是核心档案建设的载体, 作为企业档案馆 (室) , 如何从企业发展入手以核心档案建设为基点, 分析企业档案馆 (室) 在核心档案建设中的差异化优势及存在问题, 探求为核心档案建设提供优质服务的方式与方法, 既是企业档案馆 (室) 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做好服务的切入点, 也是不断促进企业档案工作向前发展的出发点, 更是加强核心档案建设的立足点。

一、企业档案馆 (室)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网络化、数字化服务已成为企业档案馆 (室) 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 企业档案馆 (室) 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核心档案信息收集困难。

企业档案馆 (室) 多数还停留在别人交什么就收什么的被动局面, 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档案馆 (室) 保管的基本上是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文件材料, 但这些文件材料往往并不包括企业的核心档案,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核心档案往往是企业发展的要点, 属于企业的一级秘密, 不愿意让外人看到, 因此他们宁愿保管在自己的资料室, 或者个人手里, 也不愿意交到档案馆 (室) ;二是企业档案馆 (室) “烦琐”的借阅手续让人望“借”兴叹, 觉得查起来麻烦, 用起来不便;三是缺乏对企业档案馆 (室) 的了解和信任。企业档案馆 (室) 在更多的企业里属于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 并不隶属于某个公司、某个单位, 由于对企业档案馆 (室) 工作缺乏了解, 使得这些公司和单位对企业档案馆 (室) 能否保管好这些企业的核心档案持怀疑态度, 所以不想也不愿意拿自己核心文件材料“冒险”。

2. 馆藏档案数字化进程缓慢。

企业档案馆 (室) 档案资源已基本上实现了数字化建设, 但企业档案馆 (室) 受限于资金、技术、人员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企业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进程缓慢, 数字化程度也不甚理想, 对企业档案的信息资源的验收、整理、加工、检索等工作仍停留在传统的方式, 与现代化数据库相比, 其检索、查阅不便更是显而易见, 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3. 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档案馆 (室) 工作人员对现代化设施、设备的使用与操控能力有待于培训和提高。同时在服务方式和理念上需要有一个根本的转变, 变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式、跟踪式、反馈式服务, 全面提升为核心档案建设服务的能力, 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档案信息服务。

二、发挥企业档案馆 (室) 的差异化优势

核心档案建设在企业档案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核心档案是企业档案资源建设的一部分, 也是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保障之一。企业档案馆 (室) 是为企业科研生产提供信息服务的中心载体, 特别是在核心档案建设过程中和企业一样具有重要性, 承担着同样的任务。

不同企业对核心档案材料的收藏模式各不相同, 大致可两种:分散收藏和集中收藏, 前者是将同一核心档案材料分散收藏于企业的各个部门, 甚至在同一部门又将不同类型的核心档案材料散于不同的处、科室。后者是将同一核心档案材料集中收藏于公司 (总部) 的资料室, 公司办公室等部门。这种撇开企业档案馆 (室) 的保管方式, 看似维护了企业的“秘密”, 但在企业改制、变革及发展过程中却往往会造成核心档案的丢失, 尤其是在企业人员变动的情况下更容易导致企业核心档案的泄密和失密。违反了企业保管核心档案秘密的初衷, 显然利大于弊。

将核心档案资源集中保管在企业档案馆 (室) 中, 对核心档案建设与发展都具有特殊的价值, 企业档案馆 (室) 相对各子公司和单位而言, 在核心档案资源建设方面兼有天时、地利、人和, 其差异化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企业档案馆 (室) 是专门负责企业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及利用服务的信息中心, 具有保管企业核心档案的资质和设施。

第二, 企业档案馆 (室) 具有丰富档案管理经验的高素质的人才, 不仅能齐全、完整地收集和保管企业核心档案的信息, 而且能够不断丰富企业核心档案的内容。同时, 还能根据核心档案的保管要求, 利用现有设施, 不断改善核心档案的保管环境, 使核心档案始终保存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

第三, 企业档案馆 (室) 具有严格的档案管理措施及严密的档案借阅审批手续和保密制度, 不仅能确保企业核心档案的安全及企业的秘密, 也能长久地为企业科研、生产和经营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抛开对密级档案的特殊要求, 其普通档案服务的一般程序:当需求者要利用某些档案时, 如果是该公司以外的人, 需要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批, 然后是主管领导批准, 同时还要得到产生这些档案的单位或部门的同意;如果是本公司人员利用, 虽然不需要经过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但一定要经过上级领导和产生这些档案的单位或部门的同意。

第四, 对于那些涉密核心档案, 企业档案馆 (室) 一般都是采用专人专库管理,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能擅入该库房, 即使是同一档案室的人员也要经过批准才能进入, 其档案服务也有严格的整套程序。

三、企业档案馆 (室) 核心档案建设的路径

企业档案馆 (室) 是核心档案建设的载体, 也是必不可少的保障体系, 企业核心档案资源建设的质量、数字化信息的收集、网络资源的利用、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核心档案的建设与发展, 必须明确企业档案馆 (室) 的性质, 深入分析核心档案发展现状, 以核心档案建设为中心, 充分发挥企业档案馆 (室) 信息资源优势, 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企业档案馆 (室) 工作职能, 为核心档案建设提供服务。

1. 构建核心档案资源保障体系。

构建符合核心档案建设所需的馆藏环境及资源保障体系, 是一个系统工程, 应从这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 分析研究核心档案的目前管理现状, 为核心档案建设打基础。要做好企业档案馆 (室) 核心档案的建设工作, 首先要对企业现存核心档案的数量、类别、保存形式及利用现状等方面进行调研。掌握核心档案的分布情况。一是了解核心档案的级别 (秘密、机密、绝密等) ;二是了解核心档案的门类情况;三是了解核心档案的利用方向、特点、优势等。综合以上情况, 通过广泛调查和具体分析比较, 区分核心档案中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 做到保证重点, 带动一般, 整体发展。在核心档案资源建设的过程中, 要确保企业核心档案内容全面系统、质量高, 专业特色突出, 具有前卫性、实用性;可随时了解和掌握核心档案产生的动向, 以及企业档案信息的需求等信息, 主动出击。其次是为核心档案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确保企业核心档案资源建设的顺利进行。

第二, 加大宣传力度, 做好核心档案收集工作, 为企业核心档案的建设造势。要做好企业核心档案的建设工作, 首先是加大企业档案馆 (室) 的宣传力度, 让企业的各个公司和单位领导放心地将那些“宝贝”交给企业档案馆 (室) 管理。企业档案馆 (室) 应通过让企业公司的单位领导参与或参观企业档案馆 (室) 的工作等方式, 让他们了解和认识企业档案馆 (室) 的管理方法、制度及保管措施, 让他们对企业档案馆 (室) 产生信任感, 从而使企业档案馆 (室) 在企业核心档案的建设过程中取得企业领导的支持, 为企业核心档案的建设铺平道路。其次在核心档案的收集过程中要做到系统全面, 在分析核心档案现存状况的基础上, 通过综合分析, 分别采取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收集方式。根据核心档案建设的要求及企业科研、生产和经营发展的状况, 确定合理的收集目标, 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第三, 制订核心档案收集计划, 做到有条不紊地进行。依据收集目标, 经过前期的调研, 制订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收集计划。做好核心档案建设的经费预算, 明确收集核心文件材料的范围和重点, 了解掌握企业核心档案在企业科研生产的重要性、保密性, 同时重视并加大光盘、磁盘、电子文件材料及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和收藏, 形成专业性强、覆盖面广的具有专业特色的企业核心档案体系。

2. 提升企业档案馆 (室) 核心档案管理水平, 为企业中心工作服务。

第一, 加强对核心档案的管理力度, 确保企业核心档案规范管理, 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企业核心档案管理办法, 统一规范查询、借阅、收集保管制度。加强企业档案信息的网络化建设, 努力提高企业档案馆 (室) 业务能力及管理水平, 及时做好核心档案收集整理, 以满足核心档案对企业科研、生产和经营的需求。

第二, 推出特色化信息服务。企业档案馆 (室) 工作人员要以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和科学方法, 与企业领导及科研、生产和经营单位保持紧密联系, 掌握核心档案产生的过程、发展趋势, 分析企业档案信息的需求特色与发展优势, 依托企业档案馆 (室) 的资源优势及网络信息资源, 对企业的科研、生产和经营采用不同的服务方式, 如项目研究跟踪服务、个性化信息反馈服务、数字化信息服务等。

第三, 加强企业核心档案的安全保密工作, 保证企业核心档案的完整安全。在网络环境下, 企业档案馆 (室) 既要做好利用服务工作, 又要保证核心档案的秘密不泄露, 就要不断的加强企业档案馆 (室) 的安全管理工作。所以除了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外, 还要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严格查阅手续, 做好核心档案的安全保密工作, 确保企业核心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7.国家档案资源建设再探索 篇七

关键词:档案工作档案资源档案收集资源建设

The re-explore of national archive resource

Abstract:Starting from arranging the history of national archive construction,this article presents a primary discuss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a? tionalarchiveconstruction,therelationshipbe? tween construction and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an archive resource system covering the masses, as well as discusses the assumption from the fields of enhanc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toplevel design, perfecting relevant systems and play? ing the function of supervision and guidance.

Keyword:archival work;archive resources;ar? chives collection;resource construction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对“建立健全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画出了新蓝图,建立了新坐标,树起了新标杆”[1],为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促进国家档案资源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笔者结合《意见》的学习,就国家档案资源建设问题谈一点看法。

一、我国档案资源建设的历史脉络

我国档案收集工作的理论及其实践,大致经历了从收集档案、丰富馆藏到建设国家档案资源的螺旋式发展历程。

(一)收集档案阶段

《国务院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提出的“国家全部档案”概念、确立的“统一管理国家档案”原则,奠定了我国档案资源建设的思想基础、法理基础。在此思想指引下,各级机关在工作中形成的各类档案材料,不再由承办单位或承办人员分散保存,而开始由档案业务机构集中管理;需要永久保存的档案,开始向档案馆集中,并通过全面推行文书处理部门立卷,建立统一的归档制度;整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积存档案;收集和清理分散在各地的革命历史档案和旧政权档案等方式,使档案收集工作开始走上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二)丰富馆藏阶段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丰富馆藏、加强馆藏建设,成为我国档案资源建设工作的重心。

在档案工作恢复整顿之后,各级各类档案馆展开了大规模的接收工作,档案数量急剧增加。据国家档案局统计,全国3816个档案馆“九五”期末馆藏档案数量增至18080万卷,与“八五”期末馆藏档案数量相比,增幅高达26.6%。馆藏档案在数量上的突破性增长,反映了收集工作的成果,标志着我国的档案资源建设开始走上正轨。但馆藏档案内容单一、缺乏层次,特色不浓等现象也客观存在。

鉴于此,许多学者曾就丰富馆藏、优化馆藏问题展开了细致的梳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许多创新性思想,如傅华先生基于馆藏与物质条件的发展规律、我国档案馆馆藏现状等的具体分析,探讨了馆藏建设的战略走向等重大问题[2];朱荣基先生提出了馆藏价值的长久性;馆藏来源的“多元性”原则[3]。类似的研究成果,在档案收集工作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拓展了收集工作的视野,逐步改变了原有的收集模式,对于丰富馆藏、优化馆藏,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三)国家档案资源建设阶段

在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档案资源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档案资源建设、档案资源社会共享等逐渐成为档案学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许多学者围绕档案资源的内涵及其构成、档案资源的功能与作用、档案资源建设的途径、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档案资源共享的政策与环境(包括国家宏观的信息政策、档案资源利用政策、社会文化环境)等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理论的发展、创新,为国家档案资源建设实践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以及方法论的指导,促进了国家档案资源建设实践的深化发展。

与此同时,《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各级各类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等与国家档案资源建设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档案工作法规陆续颁布执行,“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的战略目标明确提出。

随着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理论的逐渐升华、档案资源建设理念的逐步更新、档案资源建设法规体系的日益完善,通过加大档案收集整理力度、完善归档制度、重视做好民生档案工作、科学整合档案信息资源等具体工作方法,努力实现建立健全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这一远大目标,逐渐成为档案工作人员的共识与追求。

二、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现状

在我国档案工作的不同发展阶段,档案收集工作所应用的术语是不同的。不同的术语,表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档案收集工作的对象、范畴是有差异的,更为重要的是档案收集工作所面对的社会环境也是有差异的。

在收集档案与丰富馆藏阶段,档案收集工作的主体为各级各类档案管理机构——档案室、档案馆。档案收集工作的对象是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在此阶段,由于我国尚处于单一的国家所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社会转型尚未开始,因此档案收集工作的范畴基本保持稳定。endprint

所谓“转型”,是指在相关的领域中发生的一种系统化的、大规模的和带有根本性转变的过程。我国的社会转型具体体现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可以认为,以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开放、文化繁荣等为标志的社会转型,为我国档案事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力”,收集工作迈入了国家档案资源建设阶段。

因此,在国家档案资源建设阶段,尽管档案收集工作的主体依然为各级各类档案管理机构,但档案收集工作的对象、范畴已发生重大变化。

就档案收集工作的对象而言,档案收集工作的对象已经从传统的档案向档案资源拓展。档案与档案资源,其含义显然是不同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档案等同于档案资源,也不能把任何经过组织管理的档案等同于档案资源。档案成为档案资源的充分条件是档案的有用性与可开发性。因此,在档案资源建设阶段,收集工作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收集档案,其工作对象具有可扩展性和创造性。

就档案收集工作的范畴而言,档案收集工作范畴不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社会转型的客观实际实现动态化重构。随着社会转型的逐步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必将日益多元化,加上对于档案、档案工作重要性认识的逐步升华,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都会形成相应的档案资源,且档案资源的积累、整合与留存逐渐成为一项前瞻性的公益工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根据社会转型的实际,动态化地重构档案收集工作范畴,建立健全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并对相应的档案资源实行质与量的控制、整合,成为档案资源建设的工作目标与努力方向。

可以认为,常绿的档案收集工作生命之树赋予了档案收集理论不断升华的逻辑之美,在不断丰富发展的档案收集理论以及档案收集工作法规的指引下,档案收集工作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追踪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理念、拓展视野、优化模式,从而为国家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国家档案局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达40547.7万卷(件)。相关的数据,为我们了解国家档案资源建设概况提供了参照。

就总体而言,档案收集工作的开展,基本经历了从收集档案到丰富档案馆藏的拓展、从丰富档案馆藏到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跨越,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轨迹。但与此同时,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也同样存在,比如“要树立‘大档案意识,即所有记载历史信息的东西都叫档案、都有必要接收进馆。不少同志在研究应归档范围,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思想解放到什么程度都不过分。因为档案就没有范围,或者说档案不该有范围限制,只应有主次之分”;“综合档案馆应该树立‘大收藏观,即突破仅仅收集与收藏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资料的做法,同步收集一切与社会生活和文化有关的各种材料,如家族谱牒、口述档案、民间文献等,积极与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争夺文化资源,不断丰富自身的馆藏,从而确保在社会记忆建构中处于优势地位”;等等。

类似的观点,也许只是个案,但至少说明,在国家档案资源建设问题上,思想认识尚未统一。

事实上,我国国家档案馆根据社会转型发展的客观需求,逐步拓展收集的范畴、开展档案资源建设,是由档案工作的性质以及国家档案馆的职能使命所决定的,是有条件的。换言之,以国家档案馆为主体进行的国家档案资源建设,必须立足于现有的档案法规,在维护社会历史真实面貌的前提下,根据档案分级管理的原则,扩大建档范围、完善归档制度、科学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强化对具有国家和社会保存价值的档案的管理,才能最终实现档案工作的目标,为国家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筑就坚实的档案资源基础。

三、国家档案资源建设

与建立健全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

在档案资源建设过程中大力实施“以人为本”战略,凡是涉及人民群众的档案,凡是人民群众需要利用的档案,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用的档案,都要纳入档案资源建设体系,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形成的档案应建尽建。在全面覆盖的思想指引下,档案资源建设工作风生水起,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层出不穷,促进了国家档案资源建设工作的深化发展。

在此进程中,档案记忆观的兴起与认同,作用不容小觑。档案记忆观是指人们对于档案作为社会各项活动的原始记录所具有的构建人类社会记忆的作用和价值的基本认识。诸如,“档案是建构集体记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要素;档案工作者有责任通过自身的业务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集体记忆的建构、维护与传承;档案工作者的观念、工作原则与方法对于集体记忆的真实、完整与鲜活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4]等,为国家档案资源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有助于我们将档案视作社会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档案活动视作从个体记忆、集团记忆走向社会记忆的社会文化活动,从而获得对于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新认识,对于增强档案意识、更新档案收集理念、创新档案收集模式、扩大档案收集范围,促进档案收集工作向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跨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其中有一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那就是国家档案资源建设与建立健全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的关系问题。

自国家档案局明确提出“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战略目标以来,国家档案资源、国家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等,逐渐成为档案工作领域耳熟能详的一个术语,并常常在领导的讲话中以及相关的文章中交替出现。笔者认为,这并非好现象,应予以厘清。

国家档案资源、国家档案资源体系与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不是同一个层面上的概念,属于不同的话语体系。

基于我国档案资源建设脉络的梳理,我们发现,无论是在哪个发展阶段,国家档案资源建设工作的主体、对象、范畴,尽管有所变化,但其发展轨迹,一直是清晰可辨的。

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并非一个实体性的概念,而是一个蓝图式、标杆式的远景规划,是一个有关我国档案资源体系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是我国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未来发展的路线图。因此,覆盖人民群众档案资源体系的建立健全,是一项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此工程的推进,一方面,既有赖于以国家档案局为核心的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谋划、推进,有赖于全体档案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更有赖于各级政府和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重视与支持。此外,由于我国的地区差异,在此蓝图的具体实施时,还需要各地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因地制宜,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细化工作方案,唯有具备可操作性的方案与措施,才能使理念真正转化为促进档案资源建设的行为。另一方面,基于档案特点、国家现有档案法规、国家档案馆职能等的解读。笔者认为,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的建立健全,并不意味着纳入该体系的档案资源,最终都将纳入国家档案馆的资源体系之中。endprint

鉴于国家档案资源与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试图将其等而视之、大而化之,无益于覆盖人民群众档案资源体系的建立健全,也无益于国家档案馆职能的实现。

四、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着力点

国家档案资源建设工作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为促进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健康发展,我们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据我国社会的发展,加强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

以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经济建设的平衡运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核心价值观的重新确立、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社会记忆理念的广泛认同、社会文化需求的多元发展等为标志的社会转型发展,正在引发我国档案工作的变革,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倒逼档案工作的创新。

因此,唯有围绕档案的特性、档案工作在国家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档案社会需求、国家档案馆的职能使命等展开全方位、前瞻性的探索,方能为国家档案资源建设工作的深化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促进国家档案资源建设从理念到方法的创新,实现国家档案资源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结合档案馆建设实际,加强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顶层设计

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所勾画的是一幅国家档案资源建设创新发展的全景式美好蓝图。

经过近60年的发展,我国的国家档案馆事业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数量上,国家档案馆从无到有,在职能上,逐渐向“五位一体”拓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各个领域形成的各类档案,都将接收进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事实上,国家档案馆的性质、职能、国家档案馆网的布局,决定着国家档案馆所开展的档案资源建设工作是有条件的。国家档案馆是保存社会记忆的重要场所,但不是保存社会记忆的唯一场所,建立健全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所形成的档案,不可能也没必要全部接收进馆,只有符合特定条件的、具有社会保存价值的档案,才有必要由国家档案馆管理。

因此,对于日益庞大的档案资源、日益复杂的档案资源建设工作,必须强化顶层设计,促进档案资源体系的分层次化和多元化,并实行档案保管主体的分层次化和多元化。对于某些社会组织及个人形成的档案,可以考虑由其形成主体分别保存,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必要的监管或指导。

(三)立足档案馆职能,完善档案资源建设相关制度

档案资源建设是国家档案馆职能实现之基石,而档案资源建设工作的推进,则有赖于相关制度的完善。

国家档案局颁布的相关法令,是新时期国家档案资源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大举措,相互衔接的法令体系构成了建设覆盖人民群众档案资源体系法规架构的基本轮廓,从原则上明确了国家档案资源的归属与流向,为国家档案资源建设工作提供了法理依据。但这毕竟是属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在国家档案资源建设工作的实践中,各级国家档案馆要根据相关法规,因地制宜地制定、完善本馆的收集档案范围细则和工作方案。同时,档案征集工作、国家档案资源整合工作的展开,也离不开制度的保障。

因此,立足于国家档案法规、档案馆职能等相关要素,制定档案资源建设工作所需的相关制度,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与措施,力争为国家档案资源建设工作实践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四)充分发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职能

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是一个蓝图式、标杆式的远景规划,是一个有关我国档案资源体系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它的建立健全,有赖于以国家档案局为核心的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强力推进。正如《意见》中所指出的:“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和政府领导、档案部门归口负责、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档案工作体制,确保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促进档案事业协调发展”。

发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职能,运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力量,在建立健全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这项伟大的工程中,积极调动档案形成者的积极性,规范档案形成者的行为,通过倡导、教化、指导、服务等方式,拓展、加强国家档案资源建设工作。

总之,档案收集工作的螺旋式上升及其跨越,体现了我们对于档案属性认识的深化以及对于国家档案资源建设规律的把握。档案收集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所积累的经验,为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意见》的贯彻执行,则为国家档案资源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契机。我们有责任把握好“又一次开始”的时代机遇,促进国家档案资源建设工作实现新的跨越。

参考文献:

[1]杨冬权.关于做好新形势下档案工作、建设档案强国的纲领性指导文献[N/OL].中国档案报,[2014- 5- 8].http://www.zgdazxw.com.cn/news/2014-05/08/content_45620.htm.

[2]傅华.论馆藏与馆藏建设,文件论与档案管理[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3,177-219.

[3]朱荣基.论馆藏的质与量[J].上海档案,1999,(2):16-19.

上一篇:通州区科技创新人才资助奖励下一篇: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九(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