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医工作总结

2024-06-10

2010中医工作总结(12篇)

1.2010中医工作总结 篇一

罗卫„2010‟210号

罗源县2010年中医创先工作总结

2010年,我县中医创先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围绕我县卫生改革工作重点和中医创先目标,积极开展中医创先工作。

一、中医药知识宣传与普及方面。

1、加强领导,周密部署,认真组织项目实施。成立以县卫生局局长为组长,局分管中医领导和县中医院院长担任副组长的“罗源县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项目领导小组”,县中医院为项目牵头单位,县、乡两级医疗机构为项目成员单位,县科协、县科技局、县广电局为项目支持机构。项目小组下设办公室和项目专家组,挂靠在县中医院。并结合我县实际制订实施方案。

2、内容丰富,方式灵活,中医药宣传活动有声有色。根据省卫生厅组织召开的“贯彻落实省政府扶持和促进中医

药事业发展实施意见”会议要求,围绕“中医中药中国行〃文化科普宣传周”,积极开展免费义诊等活动,制作宣传横幅,制作中医科普展板,发放《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手册》600册。

3、题材广泛,载体多样,深入开展中医药知识普及。2010年组织我县中医药专家和科普队伍人才撰写科普文章,及《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手册》等宣传、健康教育材料,免费向病人及社会群众发放累计达9000余份。与县科协密切配合,制作中医药科普专刊,开展中医药知识进农村、社区活动。积极争取县广电局的配合支持,在县电视台开设《罗源中医药讲坛》专栏。2010年9月6日,邀请福州市中医院黄秋云主任中药医师和三明市医科所宋伟文主任中药师来我县开展“福州市青草药推广应用”专题培训讲座,推动了我县青草药和畲医药在县、乡、村医疗机构的普及应用。

4、在流行性传染病防治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加强中医药防治应用和健康教育工作。在2010年防治“甲流”工作中,县中医院及时应用中医药介入全县防治工作,制作中医药防治专刊,印发健康教育宣传材料共1000份。

二、中医院建设方面。

县中医院作为我县中医创先工作的龙头,其自身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1、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部署,2010年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

理年活动,县中医院领导班子正确处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与医院生存发展”的关系,发挥政策制度对医疗服务行为的引导性,建立工作机制,制定鼓励措施,通过加强人员结构调整和培养、加强专科建设、中医中药并重、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优良的成绩通过了福州市卫生局的评价,并代表福州区县中医院接受省卫生厅评价,成绩位居全省县级中医院前列。

2、新一轮“二甲”中医院评审工作标准高、要求严、得分点分布广、考核全面。由于县中医院基础设备等基础条件差、薄弱点多,困难大。中医院领导班子通过周密布署,研究制订工作机制,积极争取外部支持,克服诸多不利因素,科学整合院内资源,从医院管理、业务、护理、院感、药事、科教等六个方面狠抓内涵建设,经过半年多的全院大会战,顺利通过新一轮“二甲”评审。

3、县中医院承担的脾胃专科、针灸康复诊疗专科两项国家级和骨伤科省级中医特色专科建设项目,相继进入终期评审,任务重、责任大,中医院领导班子及各个专科建设工作小组认真研究项目建设评审标准,从专科规模、人才梯队建设、医疗质量管理、优势病种信息管理、专科设备配置等方面加强建设,逐条逐项加以落实解决。三个专科建设项目顺利通过省卫生厅组织的专家组评审,提高了县中医院特色专科的整体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三、中医网络建设方面。

县中医院目前医疗用房严重不足,通过优化结构,整合资源,建立了针灸康复理疗科病房,对门诊部及部分病区病房进行了布局调整和改造修缮,添置空调,改善医疗服务环境,同时加强了中医药文化环境体系建设,营造中医药服务氛围。而中医院改扩建项目也得到县委、县政府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关注和支持,“抓紧县中医院改扩建”被列入我县“十二五”规划和县委2011年工作重点;霍口、中房、洪洋卫生院分别列入市级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和中药房规范化建设单位;并投入资金12.8万元,完成松山外洋、飞竹刘洋、飞竹斌溪三所示范性村卫生室建设。城乡医疗卫生单位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四、中医人才培训方面。

1、2009年底公开招聘的31名卫生技术人员于今年初全部到位。新招聘卫技人员共40人,其中中医类别为4人,占10%。

2、开展县级医疗单位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其中县中医院选派2名中医师帮扶西兰卫生院,开展业务和技术传、帮、带;组织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省内外短期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活动。县中医院基层指导科不定期的下到基层,对乡、村中医工作进行指导,加强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规范和中成药临床应用规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达我县开展的“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项目以及省卫生厅立项的“发掘整理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罗源畲医畲药”科研课

题,正在顺利推进过程中。

3、加强乡村医生规范化培训,举办5期224人参加培训,有28名乡村医生参加学历培训。

五、中医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

1、各单位积极运用中医理论知识,在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运动锻炼等方面,对城乡居民开展养生保健知识宣教等中医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印刷资料、音像资料的种类、数量、宣教栏更新次数以及讲座、咨询活动次数等方面,都有一定比例的中医药内容。

2、积极为婴幼儿、学龄前儿童提供中医保健。并应用中医药的方法,为儿童提供生长发育与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

3、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如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产后康复等)开展孕期、产褥期、哺乳期保健服务。

4、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为老年人提供养生保健、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

5、发挥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治并发症中的特色和作用,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开展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

二O一O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2.2010中医工作总结 篇二

1资料和方法

资料来自我院2005—2010年病案统计管理系统(CMIS),病案首页的完整输入,正确的运用ICD-10(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与ICD-9CM-3(国际疾病分类手术与操作),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核对,进行统计描述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2005—2010年,我院乳房疾患出院病人总人数为967人,乳房良性疾患病人665人,占68.77%,乳房良性肿瘤病人147人,占15.20%,乳房恶性 肿瘤病人155人,占16.03%。其中,2005—2010年乳房疾患出院人数增长率为932.26%,乳房良性疾患病人增长率为3285.71%,乳房良性 肿瘤病人 增长率为614.29%,乳房恶性肿瘤病人增长率为94.12%。乳房良性疾患包括乳房疼痛、纤维腺瘤、囊性乳腺病、乳腺管扩张和乳腺小叶增生等[1]。见表1。

2.2乳房疾患住院病人年龄组构成比

在2005—2010年乳房疾患住院病人中,乳房良性疾患病人主要集中在15~44岁的青年女性和45~59岁的中年女性,分别占53.38%和42.56%,乳房良性肿瘤患者以15~44岁的青年女性最多,占65.31%。乳房恶性 肿瘤以45~59岁的中年 女性最多,占48.39%。见表2。

2.3乳房疾患住院病人婚姻状况构成比

2005—2010年乳房疾患住院病人基本上是已婚女性,达到97.93%。其中乳房良性肿瘤在未婚女性人群中比例高于乳房良性疾患和乳房恶性肿瘤。见表3。

2.4乳房疾患住院病人城乡比例

2005—2010年乳房疾患住院病人主要为城市居民。达到90%以上。见表4。

2.5乳房疾患住院病人转归

2005—2010年乳房疾患住院病人共计967人,乳房良性疾患665人,治愈651,治愈率为97.89%,乳房良性肿瘤147人,治愈144人,治愈率为97.96%,乳房恶性肿瘤155人,治愈57人,治愈率为36.77%,死亡4人,死亡率为2.58%。见表5。

3讨论

从我院2005—2010年乳房疾患住院病人人数增减情况来看,乳房肿瘤住院病人随着住院总人数的增加而增加,并呈上升趋势,其中乳房良性疾患呈逐年递增,2010年是2001年的33.9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5.2%。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面对的压力也越大,容易导致精神紧张和内分泌失调,从而引起乳房疾患发病率增高。

从年龄构成情况 分析表明,乳房疾患 主要发生在15~44岁的青年 女性和45~59岁的中年 女性,30~40岁激素水 平分泌旺 盛,乳腺疾病 的发病率高[2],40~60岁女性,由于绝经 期前后内 分泌的紊乱,饮食及生活习惯 的不合理,及生活节 奏的加快,自身压力增加等因 素,均可导致 乳房恶性 肿瘤的发生。所以,女性在30岁后应加强对乳房疾患的正确认识,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盲目使用激素制品。

从婚姻情况分析表明,乳腺疾患主要发生在已婚后,据调查,人工流产次数的增加是乳腺疾病的不利因素,流产不但不能降低乳腺疾病,反而会增加乳腺疾病的发生。育龄妇女应尽量减少意外妊娠,做到安全有效避孕[3]。

从城乡比例情况来看,967位乳房疾患住院病人大多是城市居民,这与城市妇女比农村妇女压力大,思虑过度,情绪不稳,受外界因素变化而波动等不良因素有关[4]。同时乳腺癌的发病率通常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关[5]。所以,女性面对压力时,要调整心态,放松心情,劳逸结合,提高抗压水平。

3.金陵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篇三

唐蜀华名老中医工作室

科室简介

唐蜀华(前排坐者),江苏省中医院名医堂主任医师,中医心血管病专家 ,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1年师承于国内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周仲瑛教授,在1994年取得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颁发的出师证书,曾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

从事中医内科心系病研究20余年,对病态窦房结综合症、高血压病合并胰岛素抵抗等多种代谢异常、病毒性心肌炎、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及其多种危险因素干预等有较深研究,擅长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慢性心衰、心率失常、老年病等。

从左到右专家排列

唐蜀华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培养出一支精湛的学术后继人才队伍。后排从左至右分别为:

范群丽,江苏省中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参与国家级及省级科研课题两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王石,江苏省中医院心血管科主治中医师,擅长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严冬,江苏省中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中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世联中医内科学会会员。擅长中医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衰、各类肿瘤。

刘沈林名老中医工作室

科室简介

刘沈林(前排坐者),江苏省中医院名医堂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博士生导师。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曾任江苏省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江苏省政府第五届省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健康2020战略”中医专家组成员,江苏省卫生厅“135”医学工程重点学科(消化病学)学术带头人。全国人大代表,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擅长治疗中医脾胃病,对消化系肿瘤的诊治尤有心得。主编《现代中医临床手册》等著作3部,发表临床医学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3项。曾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多项。长期师从徐景藩教授,2007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

从左到右专家排列

刘沈林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培养出一支精湛的学术后继人才队伍。后排从左至右分别为:

祁明浩,国家脾胃病临床研究基地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的中医临床循证及转化研究,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的创新模式研究,医疗科研一体化的关键技术研究等。

李烜,江苏省中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恶性肿瘤,特别是治疗肺癌、胃癌、肠癌、肝癌、食管癌、乳腺癌、卵巢癌等恶性肿瘤有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经验。

奚肇庆名老中医专家团队

科室简介

奚肇庆(前排坐者),江苏省中医院名医堂主任医师,急症临床研究室主任、急诊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医药学会中医急诊专业委员会常委。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多年,先后师从周仲瑛、徐景藩、李石青等著名老中医,长期致力于肺系疾病的临床研究。

擅长中医危急重症的高热、血证、胸痹、中风、昏迷;中医肺系疾病的咳嗽、哮喘、咯血、肺积;中西医结合急诊的呼吸道及肺部感染、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呼吸衰竭、肺癌、脑梗塞、脑出血、消化道出血、植物状态等的诊治。主持国家、部省级、厅局级课题10余项,获省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共三项。

从左到右专家排列

奚肇庆名老中医专家团队培养出一支精湛的学术后继人才队伍。

后排站者为:

吴雅文,江苏省中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中医师,住院医师,擅长神经内科常见病的诊治。

丁义江名老中医工作室

科室简介

丁义江(前排坐者),国家级名老中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丁氏痔科”第九代传人,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全国中医肛肠专科医疗中心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国肛肠学会主任委员兼江苏省肛肠学会主任委员。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日本高野大肠肛门病医院顾问。丁泽民老中医的二儿子。现任南京市中医院副院长。近期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3项,南京市科技进步奖3项。《中国肛肠病杂志》副主编、《大肠肛门外科杂志》编委、《中西医结合结直肠病学》主编兼编辑部主任等。

nlc202309031309

4.2010年新密市中医工作总结 篇四

2009年,新密市中医工作在郑州市卫生局的指导和市卫生局直接领导下,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和工作目标。现将今年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圆满完成我市中医药基本现状调查工作

为掌握我国中医事业发展基本现状,科学制定中医药发展规划,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精神,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2010年6月,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中医药管理局的统一安排部署,我局对全市361家医疗机构中医药基本现状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是我国自建国以来首次就中医药基本情况进行大规模调查,我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局领导安排组织召开启动会,并亲自进行动员部署,提出具体要求。随后还对各单位参加调查人员346人分两批进行了培训,并明确各单位对此次调查工作责任人。在各单位的努力和配合下,此次调查工作顺利完成。

二、积极配合并完成郑州市中医良医、良方手册编纂工作 为了发掘和保护我市中医药资源,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名家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进一步推动我市中医事业又好又快发展,郑州市卫生局开展了《郑州市中医良医、良方手册》编纂工作。1

根据《郑州市中医良医、良方手册》编纂工作方案要求,我局高度重视并积极配合此项工作的开展。专门召开全市中医医疗机构负责人会议,传达有关精神和要求,并号召全市符合条件的中医药人员踊跃报送中医良医、良方材料。截至目前,我市共有16名优秀中医药人员报送良方材料40余份,顺利完成市局下达的任务。

三、顺利开展了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

我市于2008年成功申报了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上级拨付专项资金47.5万元。局领导对此项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2010年年初,把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列入卫生局工作目标,并根据《河南省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实施方案》(豫中医[2009]6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新密市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实施方案》和《新密市2010年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项目指导小组,根据上级安排,从市中医院、乡镇卫生院选派8名学科带头人分四批参加了省中医管理局组织的师资培训。结合我市实际,筛选了10项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制定了教学计划,设立市中医院和市卫校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 2

基地,开展对农村卫生人员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的工作。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我局还编制印发了《新密市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教材》;购买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基层部分)》和《基层中成药适宜技术手册》等相关材料发放给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所医务人员,并保证人手一册。

此次推广培训工作以市卫校为集中理论培训教学单位,以中医院为临床技能实践单位,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使用相结合,通过专家讲解、观摩课件、现场操作、逐项考核、人人过关的方式,对340名学员分两批进行全日制培训。参加本次培训的340名学员,分别来自全市所有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覆盖率100%,共培训中医药适宜技术10项,要求乡镇卫生院参训人员要求掌握中医药适宜技术10项;村卫生所培训人员要求掌握中医药适宜技术不少于4项。培训期间,实行了考勤制和考核制,培训结束后,对参训学员分别进行了考核,出勤率98%,合格率100%。根据考核情况,还为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购置TDP神灯、牵引床、中药雾化吸入、电针仪、中医治疗箱等中医治疗设备。目前,培训工作已基本结束。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建立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的长效机制,适时组织指导组成员深入基层进行培训指导,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 3

尤其是乡村医生的中医药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训,使其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得到有效提高,使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广大群众中得到有效地推广应用。

四、中医项目建设得到了较好落实

在省市中医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自2007年以来,我市除“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之外,还先后争取和承担了“针灸康复理疗特色专科”、“县级中医院中药房建设”、“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等三项中央补助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项目。在郑州市卫生局的指导和支持下,我市各项目相关工作顺利实施。2010年10月,按照《河南省中医管理局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开展中央补助我省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项目检查的通知》文件要求,郑州市卫生局、郑州市财政局联合对我市对各项目开展情况进行了检查和指导,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并要求我们按要求认真开展自查工作。目前,相关项目的自查报告已按要求上报至上级有关部门。

五、加快中医药基层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

为加快中医药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今年市中医院开展了系列培训活动,组织院内业务讲座15次,医疗4次,护理5次,传染病、院感培训3次,聘请院外专家讲座3次,累计听课人员达1500人次。先后组织院外专家来院培训“肿瘤综合治疗”、“肝 4

炎临床治疗”、“医院感染控制培训”等,提高了医务人员专业水平。同时还选派了10余人次科主任、技术骨干赴国家级医院、省级医院进修,参加各级培训班学习。

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作用,根据省中医管理局《关于推荐2010年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学员的通知》(豫中医业函„2010‟41号)精神,我市还遴选了2名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于2010年下半年参加了中医全科医师岗位培训。

在中医药继续教育方面,市中医院积极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牵弹三步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络三联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邵氏五针法治疗肺脾亏虚型哮喘”,累计培训基层中医人员386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上,今年有23人中医执业医师报名参加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理论考试。

六、新密市中医院异地新建项目开工培土奠基

是根据国家发改委、卫生部及国家中管理局《关于编报基层医疗服务体系2009年建设项目中央专项资金投资计划的通知》精神而立项的。立项后被新密市人民政府列入跨越式发展的重点项目之一,作为民生工程协调全市各部门通力合作,确保项目顺利进行。2009年8月24日新密市人民政府第八次常务会议提出 5

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努力建设全省乃至全国一流中医院”的建设目标,同时成立了由市委常委任组长,常务副市长、主管卫生副市长、市长助理为副组长的筹建领导小组。并明确了各部门职责,使得项目顺利进行,目前已完成有关评审和批复和工程招标工作,于2010年9月30日进行了奠基仪式。西区中医院建设项目是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与规划项目,占地100亩,建设面积44515平方米,项目总投资1.3亿元,建成后将极大地改善我市中医服务整体环境,为更好的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群众中医医疗需求奠定了基础。这是我市中医事业快速发展的标志和里程碑,是党和政府对中医事业发展的高度关心和重视。河南省中管局、郑州市卫生局和新密市委、市政府领导为项目开工培土奠基。

5.2010中医工作总结 篇五

二0一0工作总结

二0一0年,***中医院党支部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学习和宣传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积极开展“坚持四个重在”和“创先争优”活动,紧紧围绕医院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较好地发挥了医院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实现医院全年工作目标提供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障。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2010年根据局党委安排,医院党支部于5月16日召开全体干部职工会议,认真学习和传达了上级关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动的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成立了新安县中医院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研究制订了《**县中医院深入开展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方案》,全面安排部署创先争优活动具体内容。相继3次召开专题会议,要求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宗旨意识,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认真组织开展活动,全面创先争优、培育树立典型;积极把创先争优活动与构建和谐医院,促进医院发展活动活动结合起来,促进我县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组织参加了县及卫生系统党委组织的各项活动。一是组织医院全体党员和中层以上开展了“四个坚持”和“创先争优”活动,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抽出专人负责此项活动,通过这项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对创先争优的理解与认识,深刻领会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

内涵与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各人撰写了学习体会,并在中心学习园地上张贴交流;二是组织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于“七一”前认真学习党课,重温了入党誓词;三是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听取了反腐倡廉报告,组织班子成员、全体党员、科主任、护士长共56人观看了反腐倡廉话剧。

二、紧密结合医院今年主要业务,做好做实思想政治工作

今年围绕医院加强专科建设的工作重点,通过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监督措施,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特别是科主任中党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带领科室人员艰苦创业,圆满完成了科室的各项目标任务,保证了医院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实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围绕医院全年工作计划与工作目标,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党在我心中大讨论。年初,在二00九工作总结会上,建议开展关于医院中长期发展与建设的大讨论,组织医院全体成员开展了如何发挥优势、团结协作、做好各项工作,让个人与集体一起成长的大讨论,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工作思路,并以此思路展开工作,保证了今年医院业务收入有望达到1800万元,其它各项工作任务同比上升50%。

2、开展了创建先进党支部及创先争优系列活动。支部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在全院大力倡导打造学习型组织,大兴学习研究之风,大兴钻研业务之风。每个人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个人学习计划,截止目前,医院通过长期进修、短期研讨会等形式,全年共选派10余名科主任及学术带头人外出进修学习,大大提高了医院的知名度和竞争

力。通过一年的努力,全体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医院党支部在活动中成绩突出,被评为“优秀基层党支部”。

3、积极应对突发事件。2010年7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使**全面告急,灾情就是命令,医院立即启动紧急预案,根据政府的安排,急救车、急救人员,赶赴抗洪抢险第一线紧急待命。灾后,医院积极组织职工捐款捐物,并把一台在用的X光机捐给受灾最严重的**卫生院,从而使**卫生院在最短时间内恢复运行,为**县最后战胜洪灾做出了积极贡献。

4、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按照县委的要求,我院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稳步开展,2010年先后为所包村石寺磨窝村民提供医疗救助和健康检查咨询3000余人次;医院在资金异常紧张的情况下,挤出资金为所包村提供水泥30吨,用于学校修缮和村道建设。

5、认真做好平时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严格执行党的“三会一课”制度,针对平时业务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干部的思想情绪,及时留意,多次召开会议(其中支委会12次,党支部大会6次,党课学习12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6次),分析干部职工思想状况,研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与方法,部署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听取干部群众呼声和反映,一年内吸收和采纳合理化意见和建议30条,引导干部职工,尤其是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大局观念,自觉地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之间的关系,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认真做好各项业务工作。多次以组织形式出面找干部群众谈心,稳定干部的思想情绪,保持良好的工作氛围,有力地保障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加大党风廉政建设的力度,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1、坚持从严治标,着力治本的方针,深入开展了党风党纪教育。结合医疗卫生行业实际,从治理“收受红包、收受回扣”等行业不正之风抓起,进一步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党的三代领导人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论述,及时传达学习中纪委关于反腐败的最新指示和精神,通过对比学习,增强干部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干部筑牢思想防线,防范于未然。

2、认真落实各项党风廉政制度和规定。经常性地对照检查各项制度、规定在本支部落实的情况,并把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作为党员干部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开展相互监督,相互提醒等活动,把违纪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届的一致好评。

四、党组织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战斗堡垒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1、加强支委会的自身建设。支委会是支部工作的核心,支部党员的带头人,其自身建设直接关系整个支部工作的好坏。为此非常重视支委会自身建设,首先是加强支委的党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支委的党性修养和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经验。支部成员能够带头加强学习,团结好支委一班人,使支部形成团结奋战的浩然正气,共同抓好党支部建设。其次是通过组织支部活动增强支部的凝聚力,先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了互帮互助活动和党旗在我心中大讨论活动。

2、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锻炼,努力发展壮大党的组织。今年以来,党支部确定了三名入党积极分子作为考察对象,并且指定

专人作为联系人,定期认真开展与入党积极分子的谈心活动,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尽快成长。同时,今年有三名同志转为正式党员,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得到了加强。

一年来,在全体党员的共同努力下,党支部的先进性作用和号召力不断增强,党内组织生活蓬勃开展,政治学习氛围高涨。尽管本支部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与上级及局党委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新的一年里,我院支部将认真总结经验,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成绩,主要工作打算有:

1、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大精神,继续加强全体党员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2、继续认真做好党的组织建设,把医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组织里来,壮大党组织。

3、发挥全体职工参与管理的作用,增强医院管理工作透明度。

4、开展形式多样的支部活动,增强党的凝聚力。

5、以党支部为中心,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圆满完成院支部在下一的各项工作做出贡献。

***医院党支部

6.2010中医工作总结 篇六

2010年是我院进行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一年。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信息科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医院信息化建设开始稳步发展,全院网络运行平稳,系统软件开始逐步完善,信息中心取得了可喜的工作成就。现在将工作总结如下:

在院领导的总体部署下,我院信息化开始往网络化发展。2009年底医院成立信息中心,如何使我院建立一套运用计算机参与的医院治理系统,使医院领导能够利用计算机随时动态地观察医院的各种医疗信息,并且能对这些信息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评价,既利于对医院质量信息的反馈控制,又利于实施医院的目标任务,为医院领导的决策提供强而有力的帮助,从而提高医院的治理水平,增加医院效益,进一步提高医院信息化管理水平,这已经成为我们信息中心未来工作的发展方向。

为了完善我院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在今年将原有的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升级换代。

今年是医院管理软件医生管理系统运行的重要一年,信息科工作人员认真负责,在保证软件正常运行上下了很多功夫,天天都在电话中或亲自下到计算机站处理出现的问题,包括人员由于操作不纯熟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意想不到的错误。并克服了设备老化,部分计算机、打印机已过保修期,备用机器不足等多方面困难,能自己修的自己修,为医院节约了大量资金。我们常常下到各个工作站检查隐患,及时发现及时维修,从未因为机器的故障而影响到各个工作站的正常工作。

医院信息系统(HIS)运行以来,大大减少了病人排队划价等待时间。进一步吸引病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了医院的服务形象。

现我院信息系统(HIS)正处于系统稳定运行状态。预备2011年开始进行系统进行升级换代工程施工,完善住院分系统、医疗接口保险分系统、体检分系统等。请各科医生多提宝贵意见让我们的系统更加完善。

Xxxxxx中医院信息科

7.王光伟老中医治疗白喉经验总结 篇七

【关键词】白喉;中医药治疗;养阴清肺汤

【中图分类号】R2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080-02

先外祖父王光伟老中医,悬壶40余载,学验俱丰,善治各类时疫,谢世多年仍有病家登门求医;1969年底,本县(四川富顺)发生白喉局部流行,先外祖父大胆运用大胆运用中草药治疗,取得到了理想的疗效。目前白喉虽然已经灭绝,但作为中医药诊治时疫的经验,仍有其意义,故现将其临床体会手稿整理出来,与同道分享。

1病因病机

白喉是小儿易患的急性传染病,多流行于秋末冬初。凡久未下透雨,土地干燥,则是该病发生与流行的主要原因。白乃六气之一,既火症也。由于气温偏高,空气中就产生了一种温热的疫毒(即白喉杆菌)。当疫毒由呼吸道进入人体后,潜伏于肺胃二经,郁久则化成火邪,深秋转凉,人若稍有不慎,复感新邪,引动伏藏之火,火焰上冲咽喉,熏灼不已。盖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又为呼吸往来之道路,而肺为五脏之华盖,其质娇嫩,久经火邪熏灼,肺气受伤,故咽喉间出现肺之本色,即白膜形成,故也是“白喉”命名之由来。盖“阳明燥令司天之年,或秋冬之交,天久不雨,燥气盛行,邪客于肺,伏而化火,至初春雨水骤至,春寒外加(夏至后发者更重),少阳相火,不能遂其条达之机,乃挟少阴君火,循经络而上与所伏之燥火,互相冲激,猝乘咽喉清窍而出,或发白块,或白点,名曰白喉,互相传染。”

2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

白膜未形成前,咽喉有轻微的红肿、疼痛,小儿可见流涎,伴低~中度发热。舌尖微红,苔白,喉间必有涎沫,此乃肺胃伏藏之火已开始燃烧起来,但其火焰尚小,咽喉红肿疼痛均不剧烈。个别有轻微咳嗽,或轻微头痛,或轻微恶寒等表症,故其脉多浮象。此乃白喉初期脉症。凡此期病者,以养阴清肺汤加减,是能取得满意疗效的。若治疗不当或误服表散药,或忌服的草药或食物等,肺胃之火增大,肺气受伤而咽喉之间开始出现白膜,其形有如绿豆大的,有如黄豆大的,有如指头大的;其部位或现于左边,或现于右边,或现于正中,或同时现于两边。有的先现于左边,有的先现于右边,而又以先现于右边者居多。也有单现一枚的,也有齐现几枚的。白膜的出现,喉部红肿疼痛增加,或者发热恶寒,或者一身酸痛,或者汗出口渴,或者颜面潮红,此时,舌尖仍为红色,苔多数为白色,少数趋于微黄,脉浮洪。此为白喉因治疗不当而发展为二期临床症状。虽此期出现白膜有大小、多少、形状和部位的不同,然治疗的方法则一:先辨症之轻重,轻者仍用养阴清肺汤加减,重者则用神仙活命汤加减。待症状减轻以后,仍继续服养阴清肺汤加减至痊愈为止。若此期仍治疗不当或误服表散药和忌服的草药食物等,火邪必将泛滥,全身乱窜,脏腑均受其侵袭和摧残。若火邪直冲咽喉,其局部红肿疼痛剧增,白膜随之而长大变厚,更有甚者,满喉皆白,形如腐肉,进食困难,发热汗出,口臭而渴,喉间有火烧感,脉洪大有力。当因应及时抢救:用生绿豆粉调冷水一茶杯顿服(小儿酌减),服前宜饮稀饭一碗,以防呕吐;然后斟酌病情轻重,或用养阴清肺汤加减,或用神仙活命汤加减,均可转危为安。若系重症,待服神仙活命汤加减,病情减轻以后,仍继续服养阴清肺汤加减,至痊愈为止。若不先解其药毒,难以对症下药,亦难见效。

倘再继续恶化,势必阻碍呼吸而死。若不直冲咽喉,侵袭其脏腑,仍需先解其药毒,始望投剂见效;若不先解其药毒,亦属无济于事。待其毒以深窜,出现各种败象,虽医者想尽千方百计,亦难挽回,患者幸而免于死者,亦不过十之一二。

3典型病案

3.1病例1何某,女,17岁。于1969年9月18日午后来诊。主诉:喉咙疼痛,头部微烧半天。查:脉浮紧,舌尖红,苔白。咽喉两边红肿,右侧有银灰色假膜二粒,大如黄豆。予养阴清肺汤加银花连翘苇茎主之:大生地1两,玄参8钱,寸冬6钱,薄荷2钱,川贝末4钱(冲服),丹皮4钱,生甘草2钱,银花4钱,连翘3钱,鲜苇茎2两,元芍4钱。外用冰硼散吹喉,六神丸每次10粒含化。19号复诊。诉喉咙疼痛减轻,身热已退,但觉头晕,舌尖略红,舌苔薄白,假膜仅散去三分之一。原方去银花连翘,加石膏土牛膝,仍用冰硼散、六神丸。大生地1两,玄参8钱,寸冬6钱,薄荷2钱,川贝末4钱(冲服),丹皮4钱,生甘草2钱,石膏8钱,土牛膝8钱,鲜苇茎2两,元芍4钱。20号3诊。诉喉咙尚有隐痛,小便转黄。查:脉象浮缓,舌尖基本正常,咽部红肿基本消失,假膜尚存米粒大小一处。处方:大生地1两,玄参8钱,寸冬6钱,薄荷2钱,元芍4钱,丹皮4钱,生甘草2钱,石膏8钱,土牛膝8钱,鲜苇茎2两。停用六神丸和冰硼散。21号4诊,咽痛消失,唯觉饮食时咽部有哽塞感,小便微黄。查:假膜已散尽,脉象和缓。为余热未尽,处方如下:大生地1两,玄参8钱,寸冬6钱,薄荷2钱,元芍4钱,知母3钱,生甘草2钱,石膏8钱,淡竹叶4钱,鲜苇茎2两,银花4钱。点评:这是接诊的第一例病例,为什么加银花、连翘、苇茎?因为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苇茎大消肺热。次诊用牛膝,意在引热下行,釜底抽薪;重用石膏以消胃热,咽痛即可减轻。后来考虑农村患者,经济困难,不用川贝和成药。通过这次治疗,加强了对中医治疗的信心。

3.2病例2范某,女,16岁。于1969年9月18日午后来诊。主诉:头微痛,脸微烧,咽喉微痛半天。查:脉浮紧,舌尖微红而苔白,喉间有少量涎沫,未见白膜。按白喉初起,予养阴清肺汤加减:大生地1两,玄参8钱,寸冬6钱,元芍4钱,川贝末4钱(冲服),丹皮4钱,薄荷2钱,生甘草2钱,银花4钱,连翘3钱,鲜苇茎2两,元芍4钱。外用冰硼散吹喉,六神丸每次10粒含化。19日复诊,自诉昨日方剂煎一次,作两次服。服后咽喉疼痛加重。诊其脉浮洪,咽喉红肿加重,右侧出现了银白色假膜两粒,大如黄豆。遂嘱服完昨日所处方药,并于今日再进一剂,务必尽剂。后来几天未见病人复诊,3天后到家中随访,才知道症状明显好转,改用神仙活命汤加土牛膝、苇茎方如下:胆草2钱,元参8钱,大生地1两,马兜铃3钱,板蓝根3钱,石膏8钱,杭芍3钱,知母2钱。点评:除了辨证用药准确外,由于本病属于(疫疠)传染病,服药一定要足量,才能取得疗效。

3.3病例3刘某,女,13岁,于1970年1月12日初诊。主诉:喉痛四日。初起不甚,后在家煎服蛇泡叶(蛇莓)、柑子壳(桔子)、陈艾、火葱等后,喉咙疼痛加剧如火烧,伴一身酸痛,恶寒发热,渴欲饮冷水。诊其脉浮洪有力,舌尖深红,苔微黄,咽喉两侧红肿较甚,右边有指头大假膜一块,知其为服草药之误,令其父回家后,先予进稀饭一碗,接着以生绿豆粉约两酒杯,调冷水顿服,稍后再进汤药。养阴清肺汤加减主之:大生地1两,元参8钱,寸冬6钱,生甘草2钱,元芍8钱,禾合1钱5,石膏2两,银花8钱,连翘2钱,土牛膝1两,知母2钱,苇茎2两,川贝4钱,丹皮4钱。冰硼散一瓶。16日次诊,自诉:服药后全身酸痛消除,现在只觉喉咙不适。诊之:脉息已平,喉肿全清,唯右边假膜还有绿豆大小一枚,仍以养阴清肺汤加减主之:大生地1两,元参8钱,寸冬6钱,生甘草2钱,元芍8钱,禾合1钱5,石膏1两,连翘2钱,苇茎2两,川贝4钱,丹皮4钱,银花4钱。点评:误服草药,先用生绿豆解毒,再进汤药。

4讨论

通过实践,体会到白喉这种急性传染病,不是常年都有发生,更不容易流行,故临床上容易误诊漏诊,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咽喉疾病的诊断,一定要慎之又慎。诊治白喉,必须切实掌握郑梅涧先生那三个验方,灵活运用;白喉的治疗,“要以养阴忌表为主,“三将”之中,以正将为定法,而以猛将驭其重,次将驭其轻。四层之中,又以镇润为定法,而以消药去其滞,导药利其行;镇润之中,又以“养阴清肺汤”为定法,而以他药济病之偏颇,辅方之不足。审定主宾,因症施治,若纲在纲,有条不紊。”同时严禁表散药和草药,以及禁忌食物。对于初次诊断不明确的病例,可以除瘟化毒汤进行试探,待白膜出现,即改用养阴清肺汤加减治疗。切不可乱服草药即禁忌食物。凡白喉流行地区,可用蛇泡叶、金银花、麦冬、苇茎、土牛膝、薄荷(宜少)等煎汤服,有预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清,郑梅涧.重楼玉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2]清•陈葆善.白喉条辨[M].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

8.2010中医工作总结 篇八

2010年5月底中医院开始引进医务社工服务。在中医院领导的重视下,社工服务稳步推进。两名社工不断探索服务模式,创新服务内容,社工服务在中医院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下面就半年多来中医院社工试点服务的做一些总结。

一、支持社工发展,宣传社工服务

中医院贯彻落实卫生局有关发展医务社工的精神,大力支持社工发展。医院领导重视,多次协调解决社工在医院开展工作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为社工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解决社工办公条件。医院为社工争取到一间办公室并配备了办公桌、办公电脑与宽带上网。

(二)帮助社工开展院内病人转介服务。医院协调各科室主任与护长专门在会议上宣传病人转介服务,致使社工开展个案服务有了新的进展。

(三)加大社工的宣传力度。医院专门印制了《中医院医务社工简介》贴在住院部与门诊部显眼的地方,让更多的病人了解社工的工作内容,另外帮助社工印制1000份医务社工彩色折页,让社工可以更方便地将服务推介给有需要的病人。

(四)帮助社工开展社工驿站活动。医院协助解决社工咨询活动所需的桌子与其他的宣传资料。

(五)鼓励科室开展病人康乐活动室。中医院社工开展康乐小组活动,病人康乐也是医院发展的需求。

二、服务成果丰富,好评声音多

经过两名社工的积极努力,到12月底共完成个案42个,咨询125个、小组2个、活动3个。其中个案涉及工伤事故协调处理、交通事故处理医疗纠纷疏导、情绪支持与心理调适、长期病的自我管理辅导、医疗救济资金申请、中风病人的康复辅导、骨伤病人康复训练协助、社区服务转介等;咨询主要是以针对病人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下病房探访病人了解住院适应情况、向病人宣传社工的服务内容等;小组工作包括工伤病人的康复与工伤常识宣教、社区老年人长期病的康乐辅导;活动包括宣传活动2期、以精神卫生日为主题的活动1期,共计活动参与达250人次。社工服务的推进得到了医护人员的支持,受到众多服务对象的好评。

三、理清存在问题,切实做好服务保障

(一)由于社工发展刚刚发展的原因,病人及家属对社工的了解还不多,要结合中医院团委宣传的需要,加大社工的宣传力度。

(二)社工服务体系还不够成熟,服务的连续性还不够,需要加强与社区社工的合作,争取做好社区康复链接,让医务社工成为社会病人康复服务的重要枢纽。

(三)受病人特点与场地影响,医院内的小组工作开展较为困难,致使社工与医护人员的合作还比较少,借鉴香港地区的经验,常常社工与医护人员形成团队共同为病患提供服务,医院尽量提供必要的物资与场地帮助社工开展为病人提供康复训练的团体辅导。

四、总结已有经验,开创新的服务

社工采用“身心灵”模式,即身体(身体情况、健康情况)、社会心理(情绪、人际关系)、灵性(生命的意义、生活态度),从全人的角度去看待病人的需要,从而根据不同的需要为病人及家属提供服务。医院是社会大环境中的一个单位,它与社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社工需要发展社区社工转介服务。

(一)进一步推进医院内社工转介服务,由于社工的工作量大,有时需要一线的医护人员为社工转介有需要的病人,中医院已经有内部的转介办法,帮助社工开展工作。

(二)创建社工针对在莞城的独居老人转介服务,即中医院社工与莞城老人社工一起联合为莞城独居老人提供转介支援服务,若是有独居老人前来就医,医院社工可随时跟进,而在老人出院后,社区社工又可继续跟进老人的康复问题。

9.2010中医工作总结 篇九

在市中医医院总支委员会直接领导和市卫生局妇联的正确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一个坚持、两个推进、三项建设”的工作目标,以提升女职工综合素质为主线,以“巾帼建功”为载体,充分发挥女职工的优势,为推进和谐卫生服务,促进我院卫生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本主要工作任务:

一、继续组织女职工开展“巾帼建功”活动

创建“巾帼文明岗”是发掘妇女人才资源的有效途径,是动员全院女职工投身“构建和谐”建设的有效载体。今年要加强岗位间学习交流,规范创建模式,提高服务内涵和水平,引领妇女在本职岗位上争创佳绩。

二、继续抓好“女性素质工程”、“家庭文明工程”建设

一是组织全院女职工学习2010年全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局相关会议精神,努力提高妇女综合素质,做好卫生改革的促进者。二是举办妇女干部培训班,努力提高妇女干部服务意识和工作水平。三是举办一场以提升女性形象工程为主题的讲座。四是继续开展“平安和谐家庭”、“绿色环

保家庭”、“优秀学习型家庭”等特色家庭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三、为女职工办实事、解难题,切实维护女职工的合法利益

一是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增强本院女职工的法律意识和素质,增强女职工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二是继续抓好女职工维权工作,重点关心临聘护士的工作、学习、生活。三是配合市局妇联做好推进《汉川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实施工作。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庆祝“三八”妇女节以庆祝“三八”妇女节100周年为主题,组织全院开展有益身心的的文体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三八”期间,积极组织女干部参加全市妇联活动,加强与各界妇女的学习和交流。

五、开展庆祝“5.12”护士节活动

举办全院护士代表座谈会。了解护理人员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倾听她们的意见和建议。

10.王灵台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篇十

学术贡献

⑴补肾为主,清化为辅治疗慢乙肝,研制成功“ 补肾冲剂”⑵建立丙型肝炎辨证分型标准、清肝解毒法治疗慢丙肝,研制成功“清肝冲剂”;⑶补肾健脾、活血化瘀法抗肝纤维化,研制成功“灵甲胶囊”;⑷清腑、护肝、豁痰治疗亚临床肝性脑病、肝性脑病,研制成功“清开冲剂”;⑸胁痛外治法,研制成功“肝舒贴”;⑹“介黄”论 。

学术观点

守其常、达其变,守中知西,创新超越,勇于实践,努力提高中、西医学术水平。

工作室成果

王灵台名医工作室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卫生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四位一体的名医工作室。

总结王灵台中医肝病学术经验总结论文30余篇,编写《王灵台查房实录》20万字。

主编出版了《王灵台论肝病》、《王灵台肝病治疗经验集》、《点墨散谈》关于王灵台学术经验方面的肝病专著3部。

王灵台名医工作室2010年被评为全国首届先进名医工作室。

2010年,举办了《王灵台肝病学术经验研讨会》。

2013年11月,举办了《王灵台从医50周年庆及王灵台肝病学术经验研讨会》。

全国名老中医王灵台传承工作室培养出一支精湛的学术后继人才队伍。

11.2010中医工作总结 篇十一

2015—2019年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是人类医学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作出卓越贡献。为了更好的利用中医药,发展中医院,为医院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思路,特制定翁源县中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广东省《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以及《中医医院分级管理标准》为依据,在县委、县政府和县卫生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坚持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和学术进步,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健康中的作用,以推进中医药标准体系和标准化支撑体系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中医药标准质量和中医标准化水平为核心,整合优势资源,系统转化医疗、教育、科研成果,立足中医,面向基层,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走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道路;坚持深化改革,科技兴院,稳步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讲诚信,求实效,重服务,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为实现把我院建设成为一所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突出、中西医服务与发展并重、综合实

力较强的基本现代化中医医院的发展战略目标而努力,争创 优质示范中医医院。

二、发展目标

通过全体医院职工的共同努力,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竞争有序、服务便捷高效、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医院,形成创名院、名科、名医的发展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完善有效、质量优良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和西医医疗保健服务。其中医院条件得到整体改善,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中医药人员数量占总医务人员数量比例逐年增长,中医药继承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特色优势得到明显发挥,成为本地区中医医疗康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医临床科研和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中心。三、五年发展规划

(一)业务管理

1、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年“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的要求,继续认真开展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努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2、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不断规范临床科室建设,全面提升临床各科室的中医药服务水平。

3、扩大服务功能,突出中医药特色,计划到2015年,建设1个体现中医药特色的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满足城镇居民的中医药服务需求。4、2015年业务收入突破4000万元,到2020年业务收入争取突破6000万元,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资产总值增至5000万元。

5、到2012年完善中医综合性医务用房项目的建设,使医院门诊部、住院部、急诊科、医技科室、药剂科、手术室、消毒供应室、后勤保障和辅助用房等建筑布局达到规范要求。

6、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新院建设这一契机,全面建设医院信息管理系统,逐步推行中医电子病历并要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求建立中医药视频平台,临床医护人员能够定期参加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网络视频交流与培训活动,构建基本现代化中医医院。

7、学习现代管理理念,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完善院科两级目标责任制管理体系,搞活用人机制,通过目标责任书,加强对科室的管理,目标责任书中必须体现以中医为主的考核方向。以达到激励科室、促进医院发展的目标;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以医疗质量为核心,以病案质量管理为中心,强化质量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完善二级质控组织和质量评价体系,实施全员全程全面质量管理;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强化经营理念、市场意识,坚持质中取胜、量中增收的原则。

推行全成本核算,进行成本量化管理,切实降低医疗成本。加强医保费用新农合费用管理,积极推行单病种费用控制办法,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降低病人负担。

8、加强领导班子建设,5年内选拔推荐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中医类别业务骨干2-3名充实到医院党政领导班子。切实加强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积极组织参加各类中医药培训和会议,不断提高班子的中医药管理能力,增强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向心力、凝聚力。

(二)严格坚持办院方向、积极发挥中医特色,确保中医药的主导地位。

(1)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合理配备卫生技术人员,提高中医药人员在医务人员总数的比例,到2015年,中医、药类别医师的比例要逐步达到60%以上;同时加强现有中医药人员的培养工作,五年内选派选派不少于20人到市级以上中医医院进修学习,外聘名老中医5人并积极开展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加强学术继承人的培养。

(2)科室建设。临床科室设置要充分体现中医特色,进一步加强中医特色门诊建设,到2015年新增两个中医特色门诊,医院和临床科室命名符合规定;注重服务质量的提高和中医特色的体现形式及优势的发挥,要通过强化管理、规范服务、优化治疗方案,提高诊疗水平、降低医疗费用,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严格执行《中医病例书写基本规范》,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符合相关规定。严格执行《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到2015年争取建成5到6个市级特色专科,并辐射到周边县。要依靠科技进步,坚持中医药继承创新,拓宽服务领域,使其成为各具特色和独到之处的特色门诊。以扩大品牌效应,提高规模效益。

(3)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及人才科研

1、充分发挥中医医院自身优势,紧紧抓住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大做文章,夯实医院中医药发展基础。着力抓好骨伤科科、康复科、肛肠科等重点专科建设。

2、有序开展全院职工的中医药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开展“西学中”学习,参学率不低于全院职工的85%,着重加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三基”培训,并加强对科室主任、护士长的中医药知识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中医药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保证医院可持续发展。

3、截止到2015年,计划引进中医药专业本科毕业生15名,以后每年引进中医类别本科毕业生不少于3名;每年选择有培养前途的2-3名中医专业技术骨干外出进修学习,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聘请退休名老中医2-3名来院坐诊,提高中医医疗服务的影响力。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培养专科学术继承人。

4、做好中医重点专科的申报工作,以实现本院在省市

两级重点专科建设上的突破

5、保证中医特色明显,内科住院患者中药使用率达到95%以上。探索方便有效的中药饮片临床应用方法,增加患者的依从性,以提高中药饮片的使用率和疗效;中医专科突出,功能齐全,中医药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到2015年,全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全院执业医师比例高于60%。

6、加强中医药科研研究,保证每年中医药科研课题不少于2个,坚持科研直接为提高临床中医疗效服务。

(4)加强中药药事管理。中药房设置达到《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要求,严格执行《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临床药师参与中药药物治疗,促进安全与合理用药。到2015年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至少达到60%。为使中药房的设备与医院的规模和业务需求相适应,在2013年以前购置或更新药架、除湿机、通风设备、冷藏柜、切片机、炒药机、烘干机、自动煎药机、包装机、调剂台、药戥等设备或器具。

(5)“治未病”服务。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建设,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发展规划,成立“治未病科”并不断完善人员、设备等软硬件配置,到2015年前,争取建设不低于20张病床的“治未病中心”并报省中医药局审批。

(6)加强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和重

大疾病预防以适应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和发展要求。

加强中医急诊急救能力建设,积极加强急诊急救基础设施条件建设;加强急诊急救技术培训;提高中医院对感染性疾病的救治能力;鼓励中西医人员相互学习,坚持中西医结合,中医人员应掌握中西医感染医学、急诊医学的基础理论和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于技能。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胃肠肝病、肿瘤等重大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

(三)医疗质量管理

1、坚持将医疗质量管理列为医院管理的重点,坚持医疗安全“一票否决”的原则,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和平安医院创建活动。

2、以“一切为了病人,一切方便病人,一切服务于病人”为指导,努力把临床医疗护理、医技功能检查、行政后勤保障工作纳入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努力杜绝医疗责任事故,避免医疗纠纷和重大医疗差错事故发生。

3、按照《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加大中医诊疗设备装备力度,提高临床诊疗实力。至2015年,更新添置深度热疗机、呼吸机、手术显微镜、中药熏蒸床、功能康复器材等医疗设备。

4、强化医院制度建设。联系医疗卫生改革和医院工作

实际,进一步加强医院管理,强化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医院各项规章制度、诊疗技术常规和操作规范及各种工作质量考核标准、考核办法,保证医院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四)急诊队伍建设

加强以急诊急就能力建设为重点的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使其在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提高中医急诊急救能力 2015年前建设成现代化的急诊单元,争取120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急诊医疗设备配置,建立急诊绿色通道,确保急救流程畅通、快捷,提高中医急诊应急能力。

(五)中医护理

积极应用中医护理技术,建立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按照《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要求开展中医护理工作,护理人员能熟练掌握中医护理治疗技术,如中药液熏洗、拔火罐、中药超声雾化、穴位注射、中药灌肠等,并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学习,不断提高中医治疗方式参与率,打造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

(六)精神文明及中医药文化建设

1、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医风教育,使职工牢固树立人本观念和服务意识,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医务人员遵纪守法和廉洁行医的自觉性。

2、深入开展优质服务活动,落实承诺服务和便民措施,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满意度。大力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完善投诉查处机制,促进医院行业形象不断提升。

3、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医院环境建设体现中医药文化,合理布局科室,为病人提供便捷、舒心、整洁的就医环境,充分利用医院的庭院、大堂、走廊墙面、橱窗、候诊区、诊疗室、候药区、病房等区域及医院标识等,全面展示中医药文化,在全院形成浓郁热烈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七)加强医院管理,进行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1、按照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要求,逐步完成职工全员聘 用工作,坚持因事设岗,公开竞争,合同管理,增强广大职工的紧迫感和责任心。

2、改革内部分配机制,建立鼓励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绩效工资制并不断完善,充分调动医护人员使用中医药的积极性,重点体现服务技能和劳动价值,并向技术骨干和重 要岗位倾斜。

3、加强医疗成本控制,逐步建立完善的科室全成本核算机制,提高医院竞争能力。

(八)积极开展中医对口支援工作、并制定鼓励措施。(1)纳入院长目标责任制和医院年度工作计划。将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的中医药工作纳入院长目标责任制与医院年度工作计划,并有相关鼓励措施。

(2)人员培训。积极指导农村卫生院工作和培训乡村医生,提高中医药的覆盖率。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农村中医药工作中的龙头作用,真正成为农村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中心,我院计划每年下派3名技术人员定期对卫生院人员和村卫生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全年不少于4次;免费接受受援卫生院到本院进修学习,进修时间不少于三个月。

(3)提供服务。

1、帮助乡镇卫生院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2、创造条件开展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工作;

3、帮助卫生院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各项工作;

4、全面开展巡回医疗;(4)医疗管理

1、帮助受援卫生院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诊疗制度,完善各项诊疗操作常规,全面提高诊疗服务质量和卫生院管理水平;

2、开展技术培训、健康教育;

3、组织查房会诊、手术示范、病例讨论、专题讲座等。

四、长期发展规划

(一)努力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及硬件建设,努力改善办院条件。

1、翁源县中医院中医综合性医务用房工程于2007年10月批准立项,项目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1800

万元,工程于2009年8月开工建设,打算用两年的时间建设完成。

2、至2020年,实际开放床位不少于300张,年门诊量达到15万人次,年住院病人达到15000人次,年业务收入突破6000万元。

2、至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比例不低于80%。

3、到2020年底计划建成6个重点专科(专病),争取向省中医管理局申报建成4个区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

4、力争到2020年,把翁源县中医院建设成为在全韶关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突出、中西医服务与发展并重、综合实力较强的基本现代化中医医院,中医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全市县级中医医院领先。

5、重点发展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到2015年底医院建成2-4个重点专科(专病),争取向省中药局申报建成2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科能熟练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现代医学知识对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和危急重症作出诊断,本着中西医结合的原则,合理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且中医辨证论治准确,理法方药完善统一,大力发展中医专科专病专治服务。

6、积极开展国内外新技术、新疗法、新项目,每年不少于2项。

7、加强急诊科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急诊科医疗设备

配置,急救流程畅通、快捷,提高急诊应急能力。

8、提高中医疾病诊断准确率,入院疾病诊断符合率,危、急、重、疑难病中医参与治疗率和好转率,入院三日确诊率及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

9、加强中药药事管理,待条件成熟,申报中药制剂室。

(二)人才培养

1、每年按不少于职工总数5%计划安排医、技、护、药等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2、通过优惠政策引进中医药人才,营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3、重视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中西医结合人才,鼓励在职职工接受继续教育。

4、每年进行临床医师和护士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考试 各二次,并做好档案记录。

(三)医疗设备

计划到2020年,配备核磁共振、直线加速器、高压氧舱等大型设备,同时完成部分现有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

(四)教学科研

1、能承担中医医疗专科以上学历学生的临床实习以及中医护理大、中专学生的带教工作。

2、能担负中、初级卫生技术人员进修和培训。

3、拥有6个以上的中医专病作为主攻目标,并形成自

己的特色和治疗优势。

4、能按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和理论体系,开展临床科研,研究思路有突破,研究成果有创新。

(五)文明创建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继续保持县级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力争创建成为市级文明单位和诚信医院。

五、政策措施

1、深入加强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弘扬“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树立即体现中层医药传统优秀品德又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服务理念,文明行医,诚信服务,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和以患者满意为标准,广泛开展义诊,送医药、献爱心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以创造文明单位、文明行业为目标,以打造学习型医院、开展文化建设为载体,努力构建和谐单位、和谐行业。强化医院管理,整顿服务秩序,规范执业行为,坚决抵制和认真治理医药购销领域的不正当交易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强行风建设,行业纪律的政策规定,积极探索建立从源头上纠正和预防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长效机制,以实现行业风气的根本好转,社会和群众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2、积极实施医疗惠民工程,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认真落实国家医疗惠民工程的有关规定和对贫困群体的减免政策;严格执行国家医疗收费价格标准,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的原则,实行成本核算与病床使用门诊数量、医疗质量、医德医风等综合考核、评议的办法,使科室收入、医生收入与开单多少及处方量不发生直接关系;全面落实价格公示制度,对住院病人实行“一日清单”对大型医疗设备检查阳性率实施监控考核,认真落实单病种费用控制和检验结果互认;积极开展医疗下乡活动和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努力打造“诚信品牌”。

3、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规划运行和实施、考核,本着查漏补缺、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原则,对其中难度较大的规划任务,要组织力量和努力加大工作力度,狠抓落实,对量化指标在注重完成数量任务的同时,更要注重质量和综合社会效益的提高,对定性指标要努力做到以社会和群众满意度为评价标准,以实现“十二五”期间,我院的医疗服务环境明显优化,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社会和群众的综合满意度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明显发挥,医院的发展步伐得到加快。

4、继续实行院长负责制,并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5、实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及科主任负责制。

6、重视医院成本管理,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7、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质量考评体系,提高临床医生的中医药技术水平,分工明确,充分发挥各管理委员会的职能。

8、高度重视护理工作,不断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

9、加大医院信息化建设力度,不断完善软硬件建设。

10、制定完善、切实可行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计划,加快青年人才成长,缩短培养周期,建立一支年龄、知识和技术职务结构合理,整体素质优良的学术队伍。

11、继续完善绩效工资制,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12、行政后勤人员的一切工作围绕医疗第一线,搞好服务工作。

夏津县中医院

12.2010中医工作总结 篇十二

国中医药发〔2010〕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局各直属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现将《2010年中医药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并及时将工作进展情况报告我局。

二○一○年二月五日

2010年中医药工作要点

2010年中医药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要求,围绕卫生工作的总体部署,着力做好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大力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等工作,抓住机 1 遇、改革创新,扎实工作、狠抓落实,努力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

一、积极参与实施医改各项重点任务

(一)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认真研究制定有利于提供和使用中医药服务的优惠政策。各地调整新农合补偿方案时,要落实好统筹补偿方案重点提高使用中医药有关费用补偿比例的政策措施,引导农民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二)按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认真做好中药基本药物配备和使用管理以及各省(区、市)增补中药品种的遴选工作。与卫生部联合制订《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临床应用指南(其他医疗机构配备使用部分)》中成药卷。开展国家基本药物中的中成药临床应用培训和应用情况的监测与评估。

(三)在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中,继续组织实施县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中医药条件建设。完善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及中医科室建设标准,进一步强化县、乡、村三级网络协作。继续参与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组织开展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建立一批三级中医医院与县级中医医院对口协作关系,确保10%以上的县级中医医院接受对口支援。加强中医临床适宜技术筛选工作,制定中医适宜技术筛选研究工作指南。积极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建立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长效机制。

(四)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中医药内容。将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技术和方法、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体系并列为重点指标予以考核。

(五)积极稳妥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试点。各地特别是在国家级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地区,要在公立医院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规划中,合理规划公立中医医院的布局,探索建立有利于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财政补偿机制和具体补助办法,落实对公立中医医院在投入上的倾斜政策,协调相关部门完善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及价格政策。深化中医医疗机构应用临床路径管理的试点研究与创新,加快研究制订常见病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电子病历标准和规范。加强公立中医医院的运行管理和内涵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医院管理和服务监管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中医执业医师多点执业试点。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推进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研究制定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鼓励政策。

二、加强和改善中医医疗与预防保健服务

(六)巩固发展城乡基层中医药服务,推动中医药服务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印发实施《农村中医药工作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10—2011年)》和《农村中医药工作指南》。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抓好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针灸理疗康复特色专科,县级中医医院中药房、急诊急救能力等项目建设。认真总结经验,做好将农村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工作。继续开展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加大《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推广实施力度。探索建立中医类别全科医师 规范化培训制度,对全国10000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进行岗位培训。修订印发中医民族医(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制定加强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工作的意见,推动民间医药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应用。

(七)继续做好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工作。建立健全中医药参与重大疾病防治与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工作机制和应急网络。进一步加强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工作,继续开展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在项目省试行《中医药治疗HIV/AIDS疗效评价分期标准及指标体系》。

(八)努力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继续开展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与评价,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因病施治、规范诊疗、合理用药。大力实施中医“三名三进”战略,加快培育一批中医名医、名科、名院。继续组织实施重点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实施重点专科(专病)行动计划,继续开展临床诊疗方案验证和临床治疗难点解决工作,组织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评审验收。推进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科学化管理水平。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印发《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指南》,开展“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九)加强和改进中医医疗机构中药服务管理。加强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协调,完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办法。实施中医医院中药制剂能力建设项目,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研制,出台提高中药饮 片质量的政策措施,继续推广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和新型煎药机。规范中成药合理应用,对中药处方书写提出规范要求。

(十)组织实施中医诊疗设备促进工程。制订关于发展中医诊疗设备的意见和中医医院设备配置标准,组织实施“改造一批,提升一批,开发一批”中医诊疗设备项目,适时开展第二批中医诊疗设备推荐工作。

(十一)继续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对第一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试点情况进行督导,加强对“治未病”服务的效果评价和总结工作。建立健全中医预防保健机构和人员等方面的管理规范,并开展试点工作。继续组织举办“治未病”高峰论坛及其系列专题讲坛。

三、切实做好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工作

(十二)大力促进中西医结合。加强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和重点中西医结合专科建设,总结交流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经验,制定印发《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指南》,采取有效措施,鼓励西医师学习中医,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

(十三)印发实施《全国民族医药工作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10—2011年)》。继续加强重点民族医院、民族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督导检查《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情况。研究制定民族医名词术语、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等标准。开展民族医药文献整理及适宜技术筛选推广项目,支持一批重要民族医药文献的校勘、注释和出版,挖掘规范、推广一批 疗效明显的民族医适宜技术项目。推动将傣医、朝医、壮医纳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

四、加强中医药科技支撑体系和能力建设

(十四)认真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适时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研究和利用。继续加强名老中医研究型传承,设立一批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研究室,提炼并推广成果,促进知识和技术传承。做好973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实施。

(十五)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完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和机制。组织实施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加强业务建设和重点病种研究,开展临床科研能力培训。深化重点研究室内涵建设,适时开展交流活动。建立科研实验室开放交流服务的信息平台。统筹协调做好传染病重大专项的实施,加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体系建设,促进临床科研紧密结合,为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提供科学证据和技术支撑。探索防治疾病、保障中药质量科研体系的组织模式和机制,完善分级管理制度和部门协调机制,开展中医药科技资源调查,启用中医药科技管理系统。制定发布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

(十六)加大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力度。制定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意见,实施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面向需求,总结重大疑难疾病、常见病、针灸、中药研究等方面研究成果,以临床证据为基础,结合研究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明确中医 药治疗的优势病种和优势环节并加以推广。加强与知识产权保护部门协调,研究制订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指导意见和中医药专利审查标准。

(十七)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组织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促进中药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扩大道地药材保护和规范化基地建设试点。与国家发改委共同实施现代中药产业发展专项。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有利于中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五、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

(十八)继续做好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和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开展中期检查。加强“国医大师”等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工作,研究中医药人才成才规律,探索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机制。

(十九)继续推进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建立重点学科共享管理平台。贯彻落实《中医药继续教育规定》,强化中医药继续教育组织管理,完善各级中医药继续教育管理体系,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与管理。做好有关中医药院校共建工作,开展中医药院校教育质量评价试点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其他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标准,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与教育等部门协调,研究提出推进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的方案,制定重点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方案,协调教育部选择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进行中医临床类本科生招生与培养改革试点。建设一批中医临床教学基地。

(二十)加强农村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印发进一步加强农村中 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农村中医药人员培训制度,开展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加强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继续抓好农村中医药人员学历教育,完成24000名的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计划,协调教育部开展农村基层中医药人员中医专业大专学历教育。探索定向为农村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措施,通过招聘、师带徒等多种途径吸引中医药人员进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工作。建设一批农村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示范基地。

六、努力提高中医药文化建设水平

(二十一)研究制定中医药文化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协调有关部门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继续组织实施好“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项目”。做好中医药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二十二)认真做好“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总结和深化工作。深入实施中医药文化建设“五个一”工程,即建立一支中医药文化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一批门类相对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开展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开发一批科学、规范、普及性强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产品,探索建立一个文化科普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十三)进一步推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继续做好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工作,研究制定中医药教育、产业机构文化建设指导意见,适时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经验交流活动。

(二十四)加强中医药新闻宣传工作。加大新闻发布工作力度,深入开展中医药新闻宣传,正确引导舆论。加强与各地信息的沟通,及时了解和宣传各地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进展。加大对中医药行业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宣传力度。

七、推进中医药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二十五)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法制建设。加快中医药立法进程,开展立法中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抓紧完成《中(传统)医药法》草案和说明的起草,配合卫生部尽早上报国务院。做好中医药行业法制宣传教育和“五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

(二十六)加快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步伐。推动中医药标准体系构建,继续做好中医药名词术语、服务规范等国家标准的制修订任务,推进中医各科常见病证诊疗指南和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的研究制定。加强中医药标准化支撑体系建设,加强中医药标准化人才特别是国际标准化后备人才的培养。

(二十七)加强中医药监督工作。进一步规范中医类别医师执业行为。加强对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安全的监管。继续开展虚假违法中医医疗广告监测和查处工作,完善中医医疗广告出证查询系统等管理措施。严厉打击假冒中医名义的非法行医行为。加强中医药监督工作的基础条件建设,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开展从事中医药监督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培训。

八、继续深化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

(二十八)制定实施新时期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中长期规划。继续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促进“传统医学决议”各项任务的落实。进一步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力争将中医药纳入世界非 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代表作名录。认真筹备开好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第一次会议。提出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的重点领域,推动我国中医药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配合世界卫生组织做好国际疾病分类代码(ICD—11)传统医学部分的研究制定工作。建设好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合作长效机制。继续加强与非洲的传统医药合作,推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控疟等项目的落实。加强政府间双边合作,落实各项合作协议。加强和指导民间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十九)推动中医药对外文化交流,组织好中医药海外文化巡展系列活动。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实施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试点工作。深化中医药贸易便利化工作,在中医药服务贸易谈判中发挥积极作用,破除有关技术壁垒。逐步完善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支撑体系,加强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

(三十)进一步推动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抓好内地与港澳合作协议的落实。促进“两岸搭桥专案”中医药领域的合作,建设好两岸中医药稳定的交流平台,促进两岸中医药实质性项目合作。

九、科学编制中医药发展“十二五”规划

(三十一)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和卫生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全面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开展重大问题的研究,确定“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本目标、重点任务、主要措施及项目需求。同时,做好中医药规划与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将中医药内容更多地纳入总体规划和卫生专项规划。(三十二)加强重大项目的设计和筛选论证工作,加强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将中医药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和各地总体规划重点支持项目。参与做好中药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

十、全面加强中医药队伍自身建设

(三十三)大力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完善医德医风教育制度,总结推广各地在加强行风建设方面的经验。弘扬大医精诚的优良传统,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继续开展向先进典型的学习活动。

(三十四)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认真贯彻中纪委十七届五次全会精神。加强中医药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重点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反腐倡廉经常性教育,继续深入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加强对项目和资金的监管,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上一篇:团队执行力学习心得下一篇:一年级学生作文我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