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化课堂实践感悟(精选8篇)
1.生命化课堂实践感悟 篇一
小班化教学有效课堂的构建
一、第六种教学方式的提出和要求。
第六种教学方式是孟照彬教授在总结了以往的教学方式上提出来的,其基本要求:
1、课型方式:努力把东方最擅长的知识性与西方最擅长的个性、创造性结合起来。即:知识性——个性——创造性
(反思:传统教学只停留在“知识性”这一指标上,是采取教师讲、学生听,要求学生思维集中,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作业干干净净、书写工工整整、说话规规矩矩、行动整齐化一。在此过程中,教师把自己当作知识的化身、拥有知识的权威者,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客体,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这种根深蒂固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差异,割裂了知识与学生经验的内在联系,不能很好的从学生经验出发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来进校时有着各种差异的学生,从学校毕业出来后就成了模式化的产品,这何尚不是我们学校教育的悲哀!)
2、学习方式:在学习领域有一个联动结构,即互动——主动——能动,要使学习者进入一流水平的培养状态,就要使学习者的联动进入常规状态。
(反思:传统教学多是问答式的互动,缺少感情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思绪的纷飞,即缺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与文本的互动、与自然景观、物体的互动等,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学习的主动权,更无法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3、教学方式要素组合:看 讲 听 想 做
动 静
七个方式要换着用,实践证明动静转换时间为7—13分钟最有效,所以,一堂课应该是3—5次动静转换。
(我们的教学多数运用了“看 讲 听 想”四种要素,而事实证明“做中学,动静结合”才是最有效的,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方式。)
4、学习小组——团队合作,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受传统教育体制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上的合作意识比较薄弱,小组合作学习多停留在形式上。教师片面地认为合作学习就是为了转变学习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忽略了合作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内容,合作的过程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故没能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致使学生不会合作。)
二、小班化教学与第六种教学方式。
小班化教学强调探究、自主、合作、开放性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与第六种教学方式完全吻合。
1、探究性学习
以自主性、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为主要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在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上,由于教学空间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观念更新了,教学方式注重了看 讲 听 想 做
动 静七要素,上课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作用,学生的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才会有明显发展,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得到显著的增强。小班教学更有利于教师通过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充分、主动的参加教学活动,从而生成出成功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学生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潜能开发成为一种可能。
2、自主学习
新课程的重体验,重实践,小班化教学亦然。让学生亲自体验,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尝一尝、说一说、摸一摸、做一做、想一想,都能促使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进而学会创造。小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种种教学行为,更能使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将学习转化为一种心理需求,充分发挥他们的内在潜能,唤醒他们的觉悟,发展他们的个性,启迪他们主动思维、主动学习、主动想象、主动实践,使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3、合作学习
小班化的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极大的提供了师生心理相容的机会,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给学生合作的技能,特别是小组合作、团队合作学习的方式,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谁也不是主宰,谁也不比谁高明。在教学中任何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体现教育公平),教师可以利用师生的近距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并重视学生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能除去压抑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增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时常采用竞赛的激励机制,对学生们来讲,能够激发他们的好胜心,学生就会以更主动、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4、开放学习
“小班化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开放性的思想,而创新精神与开放性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活动形式的开放和活动空间的开放。
活动形式的开放。“小班化教育”实验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游戏式,有的是参观式。教室的座位可是“长方形”、“梯形”、“W形”、“T字型”路口,有时变成临时的“小商场”。
活动时空的开放。“小班化教学”的课堂应拥有更为开放的时空。每次上课的时间可长可短。课的空间十分广阔,可以是“教室”、“校园”,还可以是大社会,大自然,并可以借助电脑,飞向超越时空的网络世界。
可见,开放的学习形式,更能体现互动性,更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010年5月12日
2.生命化课堂实践感悟 篇二
一.研究的基本情况:
在研究初期, 主要研究语文学习心理, 探索语文生命化课堂的心理机制。标志性成果就是我主持并于2005年结题的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名教师”资助课题“中学语文学习心理研究”。这一阶段的研究以高中兼顾初中, 从实践层面上来说, 由侧重对“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的研究, 拓展了研究的空间;从教育对象的层面上来说, 由初中生扩展到高中生, 拓展了研究的范围;从理论的层面上来说, 从以心理学理论作指导进行实践, 转而研究语文学习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 揭示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过程、能力特征等, 由实践的层面提升到理论的层面。课题重在分析和研究中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特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借以促进中学语文教学向高层次上发展。这正是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突破的难点问题。
在中期阶段, 我主要研究了中学生心理变化对言语表达的影响, 探讨了生命化课堂的教学策略。通过对语文生命化课堂言语教学的指向性进行深入思考, 从中学生心理变化对言语表达的影响来探讨生命化课堂的教学策略。我认真总结了前期研究成果, 在《农村教育研究》发表了《中学语文学习心理研究报告》 (2008.4) , 并于2008年由语文出版社出版了《名师讲语文———李震讲语文》;我又主持研究了“中学生言语和心理素质同步发展研究”这一课题, 被省政府列入“六大人才高峰”第五批资助课题, 这是我省基础教育系列唯一入选的一项课题, 同时我被列入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第五批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我运用了调查法, 设计了《感觉偏好测查表》, 寻找学生的优势通道, 便于个性化教学。
在后期阶段, 我深入研究生命化课堂的理论, 建构生命化课堂模式, 建构中学生写作模型。我主要从四个方面突破, 一是运用行动研究法, 在语文生命化课堂实践中探索, 集中体现在生命化课堂流程设计、生命化课堂模式建构、生命化课堂策略运用;二是进行理论思考提炼, 对语文生命化课堂理念进行追寻, 对课堂教学流程进行模式重构;三是深入研究了语文本体, 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百年语文“主体话语”的主要内容和话题方向, 考察了百年来语文话语的基本语境和现实背景, 打破了语文“性质神话”, 抓住“汉字性”这个最根本的中国话语形式, 提出了“文 (人及其心灵统一体的象形符号) 本性”这一语文本体性质;建构了中学生写作模型。这一时期, 我主持的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语文生命化课堂理念特征与实践路向之研究”历时近三年结题, 核心成员是张长松、李涛、管开兵、谢敏、朱曼雯、张永庆。课题自立项后先后研究了生命化课堂理念、课堂特征、课堂模式、资源开发、策略运用等, 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厘清了语文生命化课堂理论
到目前为止, 研究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文章较多。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把语文“生命化课堂”混同于语文“生命课堂”。语文“生命课堂”是用语文材料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而“生命化课堂”是在课堂上用语言文字来化育学生的生命。二是贴着“生命教育”的标签, 课堂仍然是指令型的以语文知识为绝对主宰的格式化王国, 学生缺少尊严感和自主性, 很难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 语文“生命化课堂”需要从理论上揭示语文本体, 需要研究并论证语文生命化课堂的内涵、教育理念、价值取向、课堂文化、教学境界等。
我对“语文本体”的探讨和对语文“生命化课堂”理论研究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语文本体到底是什么?我查阅了大量资料, 运用“字思维”深入探究语文学科性质, 撰写了两万字的长篇论文《语文“生命化课堂”本源探索》, 发表在人教社出版的权威刊物《中国教育科学》2013年第4辑上;又梳理了百余年语文教育历史, 撰写了两万字的长篇论文《语文走向与主流话语的百年演进》, 发表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上;还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等刊物上发表了《理性追寻:语文“生命化课堂”之重建》《语文课堂:享受语言文字的生命阳光》《从“知识课堂”到“生命化课堂”的飞跃》等论文, 系统地阐释了语文“生命化课堂”研究中的理论问题, 为语文“生命化课堂”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2.建构了语文生命化课堂操作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我在语文生命化课堂研究中建构了五种操作模式:
以目标整合为取向。语文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此类课堂模式是:整合目标, 着眼生命关怀;围绕目标, 选择教学内容;落实目标, 促进生命发展;拓展目标, 激发生命活力;反馈目标, 丰富心灵涵育。
以经验关注为取向。学生生活在世界中, 参与在活动中, 对生存状态和世界存在, 会不断地产生体验, 积累经验。这些经验是语文课堂教学最真实、最坚实的基础和源泉, 教学中应该也必须联系这些经验, 才能展现学生活泼可爱的天性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此类课堂模式是:诵读通读, 感知文本;联系生活, 构建话题;探究读议, 潜心会文;同伴互助, 拓展思维;个性展示, 全班评议。
以过程开放为取向。在语文课堂上, 有着学生自身视野的开放, 有着文本意义生成的开放, 有着师生问答结构的开放。此类课堂模式是:马蹄组合空间, 形成立体传导;小组讨论交流, 开放学习方式;引入生活资源, 重建文本意义;选择争鸣视角, 碰撞思维火花;主题拓展联系, 体现课堂张力。
以情意沟通为取向。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语言形式中感受生命的气息, 让学生透过语言来发现川流不息的生命, 体会深沉的生命意识, 观赏高尚的生命之花。此类课堂模式是:整体把握文本, 选择情意品点;捕捉言语空间, 透过字词体验;理解生命意趣, 填补言语境域;调动生活经验, 流转生命光彩。
以丰盈生成为取向。个体生命的动态生成性, 为语文教学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语文课堂必须引导学生不断地追求自己生活的意义和实现生命的价值, 体现出生成的丰盈性。此类课堂模式是:营造轻松氛围, 建立平等关系;引导学生参与, 分享学习成果;展开联想想象, 促进共融共生;交流回应沟通, 体验唤醒生命。
3.归纳了语文生命化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语文“生命化课堂”始终伴随着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的探索。运用的主要教学策略有:
字里乾坤:生命化语文课堂深度解读的语言之家。汉字通过意象结构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全部内涵, 描绘了“一幅初民的生涯图” (安子介语) 。我在语文教学中始终运用多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展示汉字独特的魅力, 深入开掘汉字的文化意蕴。我先后发表了《语文课堂:享受语言文字的生命阳光》 (《中学语文教学》2011.03) 、《以语言的魅力来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 (《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4.1) 等论文。
主体参与:生命化语文课堂生命形态的深度探寻。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时采用了两种方式: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积极参与需要情感和态度的积极, 有效参与需要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积极, 这两个方面是有机的统一。
探讨这种课型的文章有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 (2009.10) 上的论文《生成:在言语的感性世界里行走》。
理解想象:生命化语文课堂领异标新的心理桥梁。在实践中突破思维定势, 在理解的基础上, 注意通过对话互动, 营造想象的氛围;积累表象, 加深情感体验。这些措施, 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体验感悟:生命化语文课堂生命意义的瞬间直觉。体验是生命意识的投注, 感悟是突然窥见了语文学习的一片新的天空, 跃动着生命的活力, 身心得以涵养, 精神得以澡雪。为了探讨这种课型, 我先后发表了《体验:抒情语体教学的价值追求》 (《中学语文教学》2011.5) 、《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唤醒》 (《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3.9) 等论文。
视野融合:生命化语文课堂深情向往的生命交感。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 每个人都会把文本的视野、作者的视野纳入到自己的视域中, 从而丰富和提高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经验视野, 形成了一种新的视域, 这就是视野融合。所以说, 视野融合是“生命交感”。研究这种课型的论文有《对话:课堂最本真的敞开状态》 (《中学语文教学》2009.6) 等论文。
4.探讨了语文生命化课堂审美追求
主要研究了课堂中灵想的飞动之美、生成的智慧之美、体验的含蓄之美、对话的意趣之美、情景的交融之美、精神的烛照之美。
灵想的飞动之美。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 喜欢通过感知、联想、想象、理解、感悟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发现性活动, 根据文本的邀请和呼唤, 通过对话, 产生飞动的灵想, 达到美妙的阅读境界。
生成的智慧之美。生成教学实现了“人”和“语”的交融, “语”和“人”互为一体。这是在特定的情境中教与学智慧的呈现。
体验的含蓄之美。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没有让学生牺牲生命灵性和语言悟性, 而是通过感知、融情和会悟来引导学生形成经验, 产生领悟。讲究“情知交融”“身体心验”, 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对话的意趣之美。对话的审美性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形成自由、开放的心理场, 架构适合的对话空间, 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策略, 收到意趣盎然的学习效果。
情景的交融之美。情景交融之美主要是通过品味语言, 用心玩味蕴藏作者的心机之处;互动交流, 互相敞开, 共享精神智慧。
精神的烛照之美。在阅读教学中, 把握内在的视点, 重新构筑形象, 引导学生走进精神世界, 获得新的领悟, 学生的精神世界就会感到敞亮。
我先后发表了《借文句的阶梯跃入审美时空》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11) 、《语文教学要“知白守黑”》 (《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1.4) 、《在言语实践中引导生命主体不断超越———特级教师李震的“生命化”教学智慧》 (收入程振理老师主编的《特级教师这样教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 。
5.提炼了语文生命化课堂作文教学模型
研究高、初中作文教学写作序列, 调动高初中学生的写作主体意识, 唤醒高初中学生的写作体验, 感同身受地体验写作的发生、构思、表达与修改。课题组通过实验研究, 建构了“中学生写作‘三级转换’模型”。模型中用三个椭圆形 (中间两个并列) 表示作文三个阶段。“内部言语思维加工”指的是学生接受了作文的任务和明确了作文目标后, 调动生活积累, 运用有关写作知识, 建立写作计划。这是完成“一级转换”。“言语表达”把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言语, 包括“外部口头言语表达”或“外部书面言语表达”。这是完成“二级转换”。“修改推敲润色”是指把物化的作文, 经过增加、删改、取消、更换、修饰等加工。这是“三级转换”。
根据“中学生写作‘三级转换’模型”, 我组织课题组成员, 围绕“生命的诗意表达”这一主旨, 收集了本校学生作文156篇, 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新海高级中学学生优秀作文选》。
我还围绕“情趣”这一聚焦点, 将初中语文 (苏教版) 三个年级六个学期每个教学单元的“写作点”进行整体设计, 形成了一条三年的“写作能力发展链”, 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出版了《情趣读写》一套写作指导书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2011) , 还编写了《走读中国———名山名文》一书, 将国内名山一网打尽, 名山之名文一览无余, 让学生通过名山阅读名文, 通向自然之心, 步入精神之境。
三.取得的实际效果与反思:
1.创新和丰富了有关语文“生命化课堂”教学理论, 发表了一批研究论文和语文教学编著。
在研究过程中, 阅读了大量的有关生命化教育和生命化教学理论, 探讨了语文生命化课堂的内涵、原则、本源和策略等十余方面的问题, 结合生命化课堂教学实践, 深入反思, 先后发表研究论文十余篇, 代表性论文有在《中国教育科学》上发表的《语文“生命化课堂”本源探索》、在《洪氏语文》一书中发表的《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意蕴与特征》, 在《农村教育研究》上发表的《中学语文学习心理研究报告》等。这些论文或者从理论上对语文“生命化课堂”作了理性的探讨, 或者从实践方面提炼总结了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教学编著有《李震讲语文》《笔尖上的成长》《情趣读写》《生命张力》等。
2.积累并发表了一批语文“生命化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学实录。
我先后评析了有关语文“生命化课堂”典型课例, 整理并发表了一批课堂教学实录。高中课例有:《登高》 (张永庆) 、《渔父》 (管开兵) 、《将进酒》 (谢敏) 、《雷雨》 (朱曼雯) 、《声声慢》 (张长松) 等;初中课例有《我的叔叔于勒》 (王旭彤) 、《“诺曼底”号遇难记》 (王旭彤) 《惟一的听众》 (宋凯) 、《都市精灵》 (王锦起) 、《桃花源记》 (王锦起) 、《爱莲说》 (朱海燕) , 分别发表在语文核心或主流刊物上, 或者被收入《名师成长研究丛书》或者《走进新课程》里。
我运用生命化课堂理论对这些课例或者教学实录进行分析研究, 先后发表了有关课例研究论文十余篇, 如《借文句的阶梯跃入审美的时空》《对话:课堂最本真的敞开状态》《彰显经典之魅力》《关于<渔父>的教学对话》等, 在全国中学语文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建构了五种语文“生命化课堂”教学模式和“中学生写作‘三级转换’模型”。
根据语文“生命化课堂”模式设计教学流程, 课堂上师生以平等为基础, 它以物质形态的言语交往为表征, 以精神形态上的心灵互动为本质实现。有一批体现“生命化语文”理念的教学课在全国、省、市教学比赛中获奖, 或者被教育行政部门推荐为示范观摩课。
“中学生写作‘三级转换’模型”展示了作文由思维到表达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是唤醒生命意识, 激发生命潜能, 形成生命体验, 产生表达欲望, 形成生命话语。
4.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新海实验中学等实验生命化课堂的学校, 在语文教学中都能够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 课堂上学生普遍敢于表达, 善于表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近年来在全国或省级作文大赛中有一大批学生获一等奖;二是学生在全国、省、市报刊上发表优秀作文数百篇优秀习作;三是在江苏省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 学生也有出色表现;新海高中、赣榆高中和海州高中考入名牌大学的学生作文被收入《笔尖上的成长》一书有60余篇, 著名特级教师、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陆志平先生在《序》中评价说:这些文章“热情澎湃, 坦诚率真, 是勇敢无畏、活力四射, 是21世纪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的青春气派。”
5.大面积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
生命化课堂实验学校构建了生态语文课程环境, 任课教师在任教过程中注意修复语文学习生态,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 任教班级语文成绩普遍提高。考入高校的学生到高校后充满青春的活力, 他们或者参与班级管理, 或者担任学生会干部, 或者成为文学社、诗社成员。
6.阶段性语文生命化课堂教学成果先后获省市级奖励。
前期侧重初中“语文生命化课堂教学研究”, 获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江苏共获奖16项, 填补了江苏苏北五市空白) ;后期侧重高中“语文生命化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获首届江苏省教学成果 (基础教育类) 奖一等奖, 获全国中语会优秀教学改革成果奖 (2009—2013) 二等奖;“语文学科教学中主体参与方法和途径研究”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李震讲语文》获连云港市教科研优秀成果特别奖。
7.课题促进了参与者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促进了专业发展。
参与者阅读了一批有关生命化语文研究专著和研究论文, 进行了文献综述, 提高了理论素养;“语文生命化课堂理念特征与实践路向之研究”课题被评为江苏省“首批精品课题培育对象”。我由教授级中高晋升为三级教授, 张长松被评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课程教材改革试验工作先进个人”;李涛被评为“连云港市名师”“江苏省课程教材改革试验工作先进个人”;谢敏被评为“连云港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多次获全国、省作文大赛“优秀指导老师”称号;朱曼雯被评为“连云港市语文骨干教师”, 多次获“江苏省作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管开兵被评为“连云港市语文学科带头人”、连云港市“521工程”培养对象。
8.布点实验, 应用推广, 成绩突出。
我原在赣榆县中学任教高初中语文教学, 先后发表过两个实验报告:《初中语文引读教学实验报告》《高中语文四课型试验刍议》;在连云港新海实验中学担任校长期间, 带领语文团队从事语文生命化教学改革, 教学成果获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后担任东方分校 (现连云港高中) 校长, 带领语文团队研究语文学习心理, 获省级资助课题并结题;海州高级中学从语文“生命化课堂”中分离出“语文审美教育”和“语文课堂审美生成”, 先后被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为“十一五”“十二五”课题, 取得了显著成果, 获江苏省教学成果 (基础教育类) 一等奖。赣榆高级中学设计的体现语文生命活力的《“山海文化与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基地方案》, 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课程基地。
研究成果先后被收入《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国语文人》, 先后三次在全国语文学术会议上作过经验介绍, 主流刊物或核心刊物《中学语文教学》等作过报道。
3.生命化课堂实践感悟 篇三
【关键词】生命化教学 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实践策略
生命化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基础,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发展规律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彰显生命的活力和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和价值观,实现学生个体生命的全面发展。受传统教育思维的束缚,当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等教学模式,背离了学生的生命发展逻辑,忽视了学生的生命灵性,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淡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致使课堂教学失去了原有的生命活力,学生鲜活的生命失去了色彩,难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因此,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生命化教学,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不断优选策略,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与灵性,进而激发学生生命热情,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命态度,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元素,激发生命意识
教材是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政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如道德、法律、国情、国策、交通安全、健康的心理品质等知识都是渗透生命化教学的重要素材。因此,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素材和内容,并充分利用这些生命元素,巧妙地渗透生命化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构建生命化课堂。
例如,人教版必须修一经济生活《神奇的货币》一课,渗透生命化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掌握基本的货币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逐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正确对待货币,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注重生命化教学,既能够让学生了解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多样的消费观及正确的消费原则等基本内容,又可以引导学生克服自身不理性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学生合理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探究课《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通过生命化教育,可以让学生切实认识到诚实劳动、合法经营、锐意进取、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价值,感受就业、创业艰辛和劳动的光荣,进而端正就业态度,树立正确的就业取向。
二、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彰显生命灵性
在高中政治生命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让课堂教学变成学生张扬个性的乐园,变为师生交流互动、思维碰撞、动态生成的创造天地,涌动着生命灵性,焕发出无限生命与活力。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成开放生成课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生活经历、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差异,会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在生命化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生命的独特性与生成性,设计开放性情境,布置开放性问题,营造开放学习空间,让每一个学生在多角度思索与探究解答过程中重建主体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的动态生成。第二,预留探究合作空间,引导学生灵思飞扬。在高中政治生命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探究互动活动,预留探究合作空间,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质疑问难,思维交锋,碰撞智慧,让课堂闪耀灵动光芒,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与发展,提高思辨、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综合探究课《提高效率,促进公平》教学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以“在当代中国,收入分配中讲究效率与维护公平何者更为重要”为辩题,开展辩论赛。正方:在当代中国,收入分配中讲究效率比维护公平更为重要;反方,在当代中国,收入分配中维护公平比讲究效率更为重要。这样,通过思考探究、交流讨论、辩论反思,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效率意识和公平意识,帮助学生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智慧生命和价值生命的全面发展。
此外,在生命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把握课堂评价的主体互动,提升学生生命质量。课堂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经验,激励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生命化教育理念倡导评价主体互动化,强调评价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以及协调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评价平台,往往可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增进师生情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反省认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在高中政治生命化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把握好课堂评价的主体互动,鼓励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学生互评和自评相互结合,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经验,交流相互的情感和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调动学生的生命激情,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总之,课堂教学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共同的生命互动过程。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元素,激发学生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生命自主性;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让课堂由封闭变为开放,由单向变为多向互动,彰显生命的灵性;把握课堂评价的主体互动,唤醒学生的生命热情,引导学生反省认知不断完善自我,提升学生生命质量。
4.打造新常态的生命化英语课堂 篇四
横河镇中心学校
张慧芳
摘 要:新课程的实施倡导建立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的生命化课堂,力图实现课堂教学高效和完善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质量的教学,促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为此,英语教师要转变观念,打造生命化课堂教学的新常态。
关键词: 英语
生命化课堂
新课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个性更张扬,性格愈发叛逆,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越来越不按我们预设的思路走,变得“不听话”。在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如何实现英语课堂的双赢局面,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生命化课堂理念的提出,为我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生命化课堂将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成为生命的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过程。生命化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共同成长的过程。
下面以牛津英语模块四第三单元Project板块的课堂教学为例,就打造生命化的英语课堂谈几点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1.用PPT展示关于三个科幻故事的图片资料,在旁边再打出一些问题,如:Who is the writer for each one?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writers?目的是和学生一起分享关于三个科幻故事的相关背景知识,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science fiction” 这个话题产生阅读兴趣,为宏观感知课文创造有利条件。
2.给学生3分钟左右的时间快速浏览课文,了解一些细节问题:What do they see during their journey? What does he find when he travels to year AD 3014? How do they come back to the Earth? 等。经过对上列问题的讨论,学生大体清楚文章内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也为即将开展的写作训练积累素材。
3.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归纳每段大意,理清文章结构,为书面表达部分做准备。
Paragraph 1:Journey to the centre of the earth.Paragraph 2:The time machine.Paragraph 3:Flying to Centaurus.从范文的文章结构引导学生归纳如何组织和表达关于science fiction的故事,问学生如果自己写,怎样入手,文章框架如何安排,如何吸引读者兴趣。经过这样的启发诱导,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共同归纳出该类文章的表达特点:
(1)an interesting and attractive title;
(2)an attractive beginning;
(3)some details of the story(with some pictures or photos);
(4)an end of the story.通过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为下面的写作降低难度。4.小组讨论,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书面表达任务(Writing a Science fiction story)。
(1)分小组讨论选择关于未来生活的topic,然后由各小组决定写作对象。
(2)进行组内分工,布置各自任务。如:一人写出文章的大纲或框架(根据上面共同讨论归纳的结果),其他人再根据大纲写出相应部分(如:beginning,details,end等)。该步骤是核心部分,应尽可能地留足时间。
(3)成果呈现,恰当评价。每小组选出一人在组内朗读汇总后的写作结果,进行完善和再加工,然后老师推出一两个代表全班展现,进行恰当的评价,以肯定、鼓励学生的创造力为主。这样,学生经历了想象、写作、互相批改和展示等一系列活动,体验到了自己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不断进步和成功,其生命活力得到了张扬和计发。
生命化课堂要求“眼中有生命,课堂有活力”,教师不应该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力与时间,教师只起启发、指导、调控的作用。这一节课时时提醒着我,要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很好地进行生命化教育,挖掘学生的潜能,就要本着尊重、信任、理解、宽容的态度挖掘学生的潜能,这样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才会信任、理解、尊重老师,从而使师生之间共同创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
那么怎样把生命引进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打造新常态的生命化英语课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课前预习习惯,促进课堂教学。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好英语、培养学生独立 学习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只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语言实践活动,才能有目的、有重点地识记各种语言现象,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所以,老师在上课前,可让学生根据学案导学中的预习导航进行预习,为上课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可布置一些知识方面的预习,像找出生词、查出不懂的词义、通读全文、找出疑难点,等等。实践证明,让学生预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这是构建生命化课堂的第一步。
2.培养合作交流习惯,推动教学互动。
教育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对学生“强迫性地灌输信息知识”,另一种是“给学生很大的空间,选择自己想关注的事物”。当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意愿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决定自己想做的事情、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材料时,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大增强。我们在实施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把教材内容按其交际原貌“活化”于课堂,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大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合作、参与和交流,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真正“动”起来。
3.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通过启发诱导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不是放纵学生让他们盲目地学习。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4.注重学生个性差异,改革评价方式。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新的课程标准让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在英语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而我们不能用同一把尺子量每一个学生,必须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关注、研究学生的差异,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其实在课堂中,一声“thank you”,“very good”,“excellent”,“well done”能让学生开心好一阵子;而一声微笑着的“I’m sorry,no”,“thank you all the same”,也足以让犯了错误的同学在心里对老师产生亲切感。
5.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和谐课堂。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用满腔的热情,换取学生的亲近和信任,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师生配合默契、气氛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局面,这样才能使学生敢于发言、善于发言,激“活”课堂。
5.生命化课堂实践感悟 篇五
自主学习重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学习,同时强调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学。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对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自主发展极为重要。过去人们习惯于“讲—学—练”的教学思路,而自主学习则要大力强化“学—讲—练”和“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的教学思路,要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要以问题情景、自由讨论和课堂操作作为教学的主线,要将面向结论的学习转变为面向过程的学习,要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
2、探究物理“自主学习”的路子
①引导探究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模拟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自己的大脑去独立思考、探究、学习,不断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如: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其基本过程为:创设情境、引出假设猜想、归纳总结、迁移拓展、设计实验方案、引导探究。
②问题讨论式。根据教和学的重、难、疑点以及分析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控制下,以学生自觉、主动地讨论、质疑、辨析为主,使学生在加深理解、综合运用概念和规律的同时,提出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此模式较适用于综合运用知识的新课、练习课和复习课。如:远距离输电、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等。其基本过程为:提出问题、归纳小结联系、引导、扩展组织讨论。
③自学指导式。让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文,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再进一步引导思考、讨论、实验释疑,达到透彻理解。通过“主体”与“主导”、“主体”与“主体”的多向交往,发展学生的交互学习能力。此模式较适用于介绍新概念、新理论的教学内容。如: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原子核式结构等。其基本过程为:学生自学独立思考、交互讨论、运用提高、归纳总结、提问质疑。
④网络整理式。按单元知识系统和知识结构,用图、表等主要方式揭示物理现象或本质特征,突出反映知识的内在联系。其目的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梳理能力和辨析能力,优化其认知结构,获得系统提高,发展其创造力。本模式主要适用于单元复习课的教学,几乎每一单元知识均可作这样的整理,而且形成知识结构呈多样化,各有特点。其基本过程为:导入主题、同组交流、运用深化、典型展评、自主梳理。
3、初步成果
一、生命化课堂
1.定义
生命化课堂是以教育应促进学生生命多方面发展、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等生命教育的理念为指导,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以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为教育目标,顺应生命的整体性、现实性、体验性、自主性、创造性、生成性、多样性、独特性等特性,选择学习内容,组织和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课堂氛围,进行教学评价。
(一)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策略。
1.如何整体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2.如何从培养学生全面的生命科学素养的角度,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3.如何使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的策略。
1.如何创设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初中物理生命化课堂教学模式
2.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对问题做出评价。
3.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以及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4.如何分析资料、提取有用的信息、建构知识结构、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驾驭课堂的策略。
1.如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提出目标、具体要求,如何检查。
2.如何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全体积极参与,又能使每个人不产生依赖。
3.如何组织学生参加实验和活动:使学生把精力集中在活动本身,动手动脑,活而不乱。
4.如何组织讨论交流:提高信息交流的量,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准确、清晰),学会倾听接纳别人的观点。
(四)创设课堂教学氛围的策略
1.如何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具有安全感,生命活力能够充分地释放。
2.如何尊重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年龄特点、认知特点、个性、人格、差异。
3.如何创设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够平等地交往、讨论。
(五)教学评价的策略。
1.制定学生评价方案
2.制定小组评价方案
3.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4.制定学业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实施意见
四、课堂教学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开放学习目标,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目标;开放学习内容,学习的内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适当延伸于教材之外;开放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安排教学方法。
2.自主性原则:自主性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体现,自主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主动性。因此,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知识,形成能力。
3.探究性原则:学生要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象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得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4.和谐性原则: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尊重人的个体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不同需求和能力差异,尊重人的创造和权利,解除一切束缚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的观念和要求,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主主动、畅所欲言,既成为权利的主体,又成为责任的主体,获得多方面的(特别是精神上的)满足。
5.合作性原则:通过语言、问题、活动等方式,实现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生与媒体合作等,调动学生眼、耳、手等各种感官,接受声、光、实物等多种刺激,在头脑中对学习内容形成深刻复杂的联系。与此同时,学会团结合作、坦诚交往、相互帮助和欢乐共处,学会学习和欣赏别人的优点,乐于听到别人的意见或对别人提出批评和建议。
6.生成性原则:顾及学生多方面成长需要,顾及生命活动的多面性,顾及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依据课的具体行进状态生成学习内容,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推进教学过程。
五、课堂教学的模式
本课题拟采用的的基本教学模式为“1/3模式”,即把课堂教学时间分为3个模块,1/3的时间小组合作探究,1/3的时间合作交流讨论,1/3的时间巩固、提高和反馈。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如下:
(一)小组合作探究
1.活动过程:
(1)学生以归纳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为目的,浏览学习内容。
(2)讨论确定本节课学习的任务或解决的问题。
(3)教师提出学习的目标、具体要求、学习时间。
(4)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学习,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
2.活动要求
(1)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包括步骤(1)和(4),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参与状况,学生的参与程度是评价本环节效果最重要的指标。
(2)目标、要求要具体明确,目标、要求要有可操作性,要是可以检查的,不能过于笼统。
(3)掌控好时间:要以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依据安排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时间,同时要照顾好学习能力很强和较差的学生。
(4)灵活安排学习的方式:一是灵活安排学习任务提出的方式,一般情况下要由学生提出,特殊情况下,可由教师提出;二是灵活安排学习的方式,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安排个人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
3.本环节的特点
(1)本环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2)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不受拘束的,开放发散的。
(3)本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有用的信息的能力。
(4)本环节不要求学生一定获得圆满的结果
(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1.活动过程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任务完成或问题解决的情况,以及疑难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
(2)各小组在全班交流任务完成或问题解决的情况,以及疑难问题,其他小组可对其进行质疑或帮助。
(3)教师解答疑难问题,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完成知识结构的形成。
2.活动要求
(1)若在自主探究过程中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本环节小组内讨论交流的过程可以省略,直接进入全班交流讨论阶段。
(2)小组成员之间、各小组之间交流的内容不能重复,只可对前面的内容进行补充。
(3)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参与状况,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是评价本环节效果最重要的指标。
(4)要组织好小组合作,异质分组、分工明确、成果共享。
(5)要控制好交流讨论的氛围,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又能很好的倾听、接纳和尊重别人的意见。
(6)教师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
(7)教师要具有解答学生疑难问题的能力和把知识结构化的能力。
3.本环节的特点
(1)本环节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教师是平等中的组织者。
(2)本环节要帮助学生建立较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其最终目的是学生的思维活动以聚合型思维活动为主。
(3)本环节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互助合作能力的培养。
(三)巩固提高
1.活动过程
(1)学生自学,巩固自学和交流讨论所得。
(2)教师出示应用性问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或解决。
2.活动要求
(1)学生要加强记忆和理解。
(2)教师要设计好应用性的问题,所设计的问题难度要适合。
3.本环节的特点
本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要达到理解和掌握并能够灵活应用的程度。了解科学概念和日常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和在社会实践中应用的价值。
(四)评价与反馈
1.活动过程
(1)包括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
(2)评价贯穿于课堂每个环节当中。上述三个环节完成后,通过提问、小测等形式检查学习效果。
(3)学习过程中进行定性评价,最后实行定量评价。
(4)既有对学生个人的评价,又有对小组的评价。
(5)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并提出改进的要求和措施。
2.活动要求
(1)以激励为主。
(2)评价要兼顾针对性和全面性,反馈要及时。
3.本环节的特点
(1)通过评价,促进、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2)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即对自身的能力及学习对象具备较准确、深入的判断和了解。
六、课堂教学的评价
七、课题研究的要求
1.认真摸清学生的学习、生活、性格等特点,合理的确定小组长、组员。
2.严格执行评价方案,并改进完善。
3.注意总结和反思,写教学实录、反思、随笔。
4.教师努力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四)实验教师的任务和要求
1.服从学科子课题组和学校课题组的领导,积极参加课题实验,认真完成实验任务。
2.加强教育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提高自身学科专业素养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3.解放思想,努力进取,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活动,并通过生命化课堂的构建,实现学生良好的发展,并逐步提高自身职业生命的质量。
4.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切实开展集体备课,经常听课、评课,积极参与论坛的交流研讨活动。
5.经常写教学反思、随笔、论文,典型课例要写出课堂教学实录,通过总结和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新授课第一板块是自学反馈。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为此我们在上新授课前为学生设计了本节课的导学提纲,内容包括知识性的、探究性的两大类。对于知识性的问题,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通过自主阅读教材一般能够独立解决,包括课本给出的知识点、概念等。对于探究性的问题(即科学探究中的问题提出),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后,组内交流合作,通过讨论基本达成共识,为科学探究的进一步进行打下基础。其中在本板块中,简单的知识点、概念学生先自己记忆,然后组内互查,之后组间抽查。这一过程中,需要生与生合作,组与组的合作,达到基本掌握。
新授课的第二个板块是重点突破。对于课本中没有明确结论的,易错、易漏、易混的问题,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不同形式的问题在小组内合作交流,通过讨论解决。对于探究性的问题,在第一板块,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对问题有了初步的猜测(科学探究的第二步:猜想假设),如果是演示性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合作讨论实验方案,设计实验,交流之后,观察老师的实验,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数据,最终得出结论,全班交流,达成共识。如果是学生实验除上述共同内容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还要分工合作,共同记录实验现象(个人可能观察不全或忙不过来)、记录实验数据。
新授课的第三个板块是巩固拓展。这一板块中教师通过印发练习题或用多媒体展示练习题。学生先自主做题,而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疑难,对于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争辩解决不了的,到黑板老师预先写下的题号后标明组号,教师可以根据各组提出的问题作重点讲解,乃至举一反三。这样通过合作交流,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容量,避免重复性劳动,提高了课堂效率。对于板演的习题有问题的,组内同学可以合作补充,不同组的同学也可到黑板予以补充或订正。
新授课的第四个板块是检测达标。这一板块的任务是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掌握的情况,如果有时间我们也采用合作批改的方法。老师用多媒体或者在黑板出示练习答案。组内同学两两对批或组间交换批改。学生的合作批改,提高了课堂效率,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并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当然,教师为了掌握情况,还要对学生的试卷进行抽查,按照上、中、下抽查一部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当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为了保证上述四个板块中合作的实效性,我们采用了多种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即:即时评价、星级评价、检测性评价。星级评价、检测性评价作为学期末教师对学习小组同学的评价依据,最终计入综合考核中。第一个板块中,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已经掌握了各组的合作情况,对于合作比较好的组,给予口头表扬并评价加星;组间抽查时,根据被抽查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小组长给予星级评价。为了防止组长抽查不到位,教师可再进行个别抽查。第二板块中,我们采用抢答的方法,抢到问题的小组,一个同学回答问题时,其他同学可以补充,一起作为小组的成绩进行评价。这样大大增加了小组内同学的合作积极性。第三板块的评价跟一二板块相似。第四板块,我们采用合作批改,相互打分,组长根据老师给出的标准评价打分,直接计入小组合作学习之中,最后学期末计入综合考核。
6.生命化课堂实践感悟 篇六
费县新庄镇初级中学 吴玉奎
历史课堂教学承载着历史教育的重任,而历史课堂教学实效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课堂的教学细节。历史是具体的,是动态的,对于历史的叙述也应该是具体而生动的。在学习历史事件的过程或历史人物时,要讲的真实鲜活,不仅要线索清晰,层次完整,而且也离不开细节的支撑。一堂好的历史课一定要有典型的例子,而好的例子一定是有典型的细节。典型而关键的历史细节能让历史课堂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可以掘深拓宽历史,实现微窗眺远景;也可以展现历史的多面风采。做历史教师,很重要的一项基本功是学会怎样讲故事,把教科书阉割的故事重新发掘出来,活生生地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在鲜活的人物形象、紧张的戏剧冲突里真正体会到历史的魅力。历史教学需要高屋建瓴,需要理论指导,同时也需要蹲下身子来,从一点一滴的细节做起。下面,就结合我校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谈谈我们的做法和感悟,期待与同仁们交流探讨,不当之处,恳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一、历史细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功效
历史的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的,对于历史的深刻认识一般都是从细节入手的。细节决定成败,历史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历史教学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承担。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态下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我们认为可以大胆的运用一些历史细节,把教科书中丢失的那些精彩片段还原。因为细节往往是历史教学的魅力所在。历史细节就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情境、文化作品等进行系统生动的描述,增强历史事务的直观性和感染力,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教学中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更加深刻地领会隐藏在史实背后的史学理论与文化精髓。历史的细节在信息传递时最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又不容易被遗忘,这就好比是一场荡气回肠的电影中那些紧紧抓住人们眼球的精彩瞬间。我们每个人回顾以往所学过的知识,印象深刻的往往是一些经典的例子、生动的趣事或触动心弦的震撼。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把握住历史细节,就可以见微知著,呈现出别样的精彩,其功效不可替代。
1.细节能够营造浓郁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第一个任务就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愿意、喜欢上历史课。学生如果对历史不感兴趣,其他的也就失去了依托。所以我们就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把握细节,充分运用细节来营造浓郁的历史氛围,使学生能主动进入历史课堂,有对历史探究的原动力。
如在学习“外交事业的发展”时,我在一开始上课就展示出教材上的一幅照片——《乔的笑》,就是乔冠华在联大通过恢复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后开怀大笑的照片。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照片中人物的表情、动作。之后又介绍了照片的一些情况:这幅珍贵照片在新闻摄影展中获得金奖,纽约某大报对乔冠华这纵情一笑也倍加赞叹,称他为“大国家的大人物”。乔冠华的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因为乔冠华的表情是很夸张的,给人的视觉冲击非常大。所以学生马上就被吸引了。这时我适时设问:为什么乔冠华部长会如此开怀大笑?学生很快就能从课本中获取信息: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件事是新中国在外交上的重大突破,是一件令我们自豪的事。图片是无声的,但图片所带来的情感的渲染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就在现
场。这会使他们产生与乔冠华有相同的感受:为我们的国家高兴、自豪。有了这样的铺垫以后,学生自然会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有好感,有求知欲。本来教学内容只是一个过程性的描述,一些结论性的语言,相对来说是枯燥的。用细节来刻画特定的场景和对象,非常类似于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抓住了这个精彩瞬间,以情感打动学生,带他们走进了历史。
2.细节能够创设新颖的历史情境,使学生情感升华
历史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对于教师的设问学生或者死气沉沉,或者无所适从,或者偏离主题。这主要是学生与历史有距离感,学生没有感悟到历史。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是被动地接受的。如果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能精心挑选一些历史细节知识(或趣味盎然,或发人深省,或感人泪下),利用历史细节来设置问题,唤醒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思维的主动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那么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就会高潮迭宕,扣人心弦。在学习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关于台湾问题时我们就采用了这样的细节:
出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望大陆》:“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家乡,家乡不可见兮,不能相忘。”并且补充了于右任先生到台湾时并没有把自己的结发妻子和儿女也带到台湾,而是把他们留在了大陆,这是他于1962年病重时所写的哀歌。让学生充分感受了这首诗的意境后,然后提出以下问题:(1)他为什么要葬于高山之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造成今天“惟有恸哭”、“家乡不可见兮”的原因有哪些?今天我们政府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对于这些历史细节的及时补充,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创新意识,自然使学生的情感也得以升华。
3.细节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解读,有利于点化课堂
历史是丰富多彩的,有血有肉的,但囿于篇幅的限制,课本往往又是高度凝练、概括性的语言。对于学生而言,几乎所有的历史都发生在遥不可及的年代,过程性的描述是难以留下深刻印象的,特别是一些结论性的语言,学生读起来更是味同嚼蜡。而历史仿佛变得无味难以理解。而细节有一种属性,这在信息传递时最易被接受,又不容易被遗忘。我们应该抓住细节这一特性,创造性地利用它解决在教学中的一些难题,使教学得到升华和深化。
比如在学习《文艺复兴》一课时,针对人文主义的理解,我选取了薄伽丘的《十日谈》的两个故事《绮思梦达的故事》、《修道院的故事》,同时又出示了电影《哈姆雷特》片段中有哈姆雷特的那段著名的独白: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通过解读,学生能够理解文艺复兴中对于人文主义的理解,而教材中只有一些结论性的语言和一些代表性的作品,如果失去了教师带领学生对于文艺作品的解读,学生就不会感受那个时代跳跃的脉搏,更不会对历史知识有一个真实的理解。显而易见细节的作用举足轻重。
4.细节能够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认知
古希腊散文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塞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新课标要求: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历史课堂闪烁着思想的火花呢?这中间,历史人物的一句话、一封信、一个动作„„诸如此类的细节都可能成为课堂教学好的素材。
近年来,中日关系比较紧张,钓鱼岛问题持续发酵,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和右翼势力十分猖獗,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接连不断的发表反华言论。学生对于这一现实与历史对接的热点问题困惑多多,日本为什么到如今不敢面对历史?至今为什么不敢承认侵略中国?我就出示了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的《终战诏书》及东京审判时印度法官帕尔——裁决日本战犯“全体无罪”的一面之词。《终战诏书》全文600字,从头到尾找不到“战败”、“投降”字样,仅从标题中使用中性词“终战”喻示战争结束,更不可思议的是诏书说战争“已阅四载”,说明什么?日本只承认对“英美”的终战,而对中国和东南亚一系列国家进行的侵略战争,他根本不予承认。相反的,2005年,日本在靖国神社内树起“帕尔显彰碑”,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毫无疑问,当这样的历史细节呈现给学生时,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增强都在悄无声息的生根发芽了。
5.细节能够钩沉思想,培养养育学生的灵魂
史学博大精深,不是因为史学可以研究一切,而是因为这些研究给我们带来更为丰富的思想及方法,要通过史实及其思考,让我们懂得世界,认识自己,知晓现实,憧憬未来。让历史细节如同久旱的甘雨,不断催生学生的激情与智慧,成为他们的精神密友、生命知己、灵魂导师。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我选取了林觉民的《与妻书》片段,学生听的非常入神,很多学生都留下了眼泪,从他们的表情中我知道他们的情感正在进行一场精神的洗礼,收到了良好的教育目的。
二、细节运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1.运用细节导入知新课,别具匠心
历史知新课的导入方法有很多种,其中,运用教学内容中的某一细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强,持续时间也长。人们对于事物的整个印象,一般都是以第一印象为中心形成的。
如在学习九年级历史“美国独立战争”一节的课堂教学时,我在黑板上写了一段英语“ John Hancock”,然后问学生:这是什么意思?教室一下就热闹起来,最后得出一致的结论。普遍认为是“约翰·汉柯克”。我告诉学生:这是个特殊的句子,意思是“亲笔签名”。学生大惑不解。我解释道,它的典故与一个历史事件紧密相连,是什么呢?然后在黑板上板书《美国独立战争》,因为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56名独立运动的倡导者在《独立宣言》上签字,会议主席约翰·汉柯克首先签名,他的字比别人大两倍,并风趣地说“这样英国女王用不着戴眼镜就可以认出来了!”。这个大名,以后就进入了美国英语中,用来代替“your name in writing”来表示“亲笔签名”的意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英雄的历史。
通过这样做,能迅速调动学生的探究心理,激发求知欲,还新雅高效。为课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运用细节夯实基础,突破教学难点
细节是历史的颗粒,过程的链条。历史本来应该是丰富多彩、绚烂多姿的。但由于我们的中学历史课堂用的时间地点人物、知识体系与框架、乏味的抽象概念、生硬的说教、考试升学等等,让学生对历史课没有好感,课堂上昏昏欲睡,历史课堂学习效率低下,这就需要教师恰当地运用历史细节,使学生夯实基础,突破教学难点。
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针对甲午战争中中国失败的根源是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我选取了两个历史细节:
历史细节1:甲午海战前夕,明治天皇与首相伊藤博文的对话。天皇:能打败北洋舰队吗?伊藤:能打败。天皇:理由?伊藤:战斗力胜过清朝海军。天皇:如何得知?伊藤:北洋舰队纪律涣散,应战准备缺乏。天皇:何以见得?伊藤:士兵将衣服随意晾在船舷和大炮身上。“镇远”、“定远”军舰,管理混乱,缺乏战斗力,随处摸几下,白手套变黑手套了。
历史细节2:甲午海战期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过生日。甲午中日战争前,日本上至天皇下至孩童捐钱买军舰,准备与北洋舰队相抗衡。
通过两个历史细节的对比,有助于学生理解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学生们发出愤怒的声讨与对晚清政府的不满。随后的教学水到渠成,问题也迎刃而解。
3.运用细节进行课堂整合,言近意远、情趣盎然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四十五分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应该是师生双
方通过灵活的方式共同完成的,切忌流于形式。课堂小结又是一门艺术,小结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运用历史细节可以让课堂小结收到言近意远、曲尽绕梁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我出示了谭嗣同的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是谭嗣同在得知《马关条约》后奋笔而就的,我在课堂上深情地复述当时的背景:戊戌变法之前,浏阳青年谭嗣同望着腐朽即将坠落的清王朝,不禁黯然神伤,这样一个国家若再不变法,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政治、法律理念,亡国灭种是那样的难以避免,到时候神州大地不免沦为外国列强分割之地,四万万同胞将成为亡国奴。此时的他不得不为国之未来、民族之未来所哭泣,写下了如此的诗句。他在这之后积极投身变法,践行了自己变法维新的理想。历史细节的巧妙运用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加深了理解,又为下一单元戊戌变法章节的学习做了铺垫。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视细节,恰当的运用细节,让历史不再乏味,让历史因为拥有了细节而不断地可爱可亲,也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生命力永存。
三、细节运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首先,要求真,要让每一个历史细节因真实而崇高。历史是真实的,我们每位老师在构筑起历史这栋“高楼大厦”时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粒沙的历史细节都必须是真实的,历史细节不能因为小而乏真,“真”是我们历史课堂教学中使用历史细节的“生命底线”。我们在叙述细节时不能随意的编造、想象甚至拼凑。课堂是严肃的圣地,史学以真实而崇高。
其次,要有魂,历史细节的选取要注意目的,必须为一堂课的“主题”服务。在课堂上,任何教学手段的选用都要服务于教学,细节也不例外。如果历史细节不能围绕主题,缺乏灵魂统率,为渲染课堂气氛随心而用,率性而为,这样的运用就失去了意义。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学会选择,不能把历史课变成纯粹的故事会,因为史学因严谨而美丽。
再次,要和时,历史细节运用要注意对时机的把握。恰到好处是历史细节运用的不二法门。一堂精彩的历史课中,精彩和典型的细节运用要在恰当的时候出现,精彩的东西只有用在恰当之处才会春光无限。“火候”要用到刀刃上,一般来说,对于历史事件的讲述,细节运用于事件的高潮处或转折处。对于历史人物的讲述,细节就要出现在事迹中。只有这样,历史事件才会高潮迭起,激动人心,历史人物才会更加丰满、栩栩如生。
7.生命化课堂实践感悟 篇七
一、充分挖掘教材,渗透生命教育
在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处处蕴含着“生命情感的信息”,我们语文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极好的生命教育的题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学,解读文本,解读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首先我们要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热爱生命。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感受生命的可贵和美好,感受人们甚至是自然界生物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揣摩体会,去感受作者笔下那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春天,引导学生去发现自然界中生命的力量,并从生生不息的自然界中获得感悟,获取生命的力量,认识生命的意义,欣赏自己、他人乃至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在感受生命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就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塑造健全人格的活教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一篇散文佳作。文章主要写了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失去光明后,在黑暗中、万籁寂静中听到的、看到的、最美丽的声音、最美丽的风景。对于双目失明的她来说,能看到光明,便是人生一大乐事了,而宽容豁达的她,不求太多,只要三天,只要有三天能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社会体验生命便已知足了,可是残酷的命运,最终给她的还是绵绵的黑暗。但她从不气馁,她的作品中散发着她对生命的强烈的珍爱。海伦·凯勒面对残酷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这种珍爱生命的品质对当代学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在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的同时,教师还应教育学生学习如何尊重生命,如何欣赏生命,引导学生用爱心关爱生命,学会欣赏他人及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哲认为,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他们没有高等和低等、有价值和没有价值的区分,我们应该宽容和尊重他们的存在,并将那些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这是形成良善和博爱品质的基础。在《生命生命》一文中,让学生感悟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顽强。即使是一颗小小的瓜子,无论周围的环境多么恶劣,只要有一丝生命的土壤,它们就能顽强地生存下去,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尊重呢?
二、进行语文活动,让学生体会生命价值
1. 激情朗读。
声情并茂地朗读促使学生熟悉文本,加深感悟。朗读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语段,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反复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也可以朗读体现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内心;还可以朗读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在反复地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
2. 作文教学。
写作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随笔中有的学生会流露出对生命的困惑。写对父母的不理解、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以及与同学的矛盾。这时老师在批阅过程中抓住契机,帮助他们改变看法。如写上“希望浓浓的愁云不再停留在你的脸上,快乐是能够寻找到的”,去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有的学生则会迫不及待地把开心事告诉老师,老师与其共同分享。
3. 室外课堂。
教学景物描写时,带领学生去课堂外,沐浴阳光,呼吸泥土的气息,配合文本教学。学习《春》一课,领学生看校园春天的景象。学生观察到很多地方,校园东北角的榆钱树、教学楼中间的假山,连山上的一座雕像、水中一尾小金鱼都能发现并展开奇妙的联想。一堂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永系情感,关于生命,语文老师应把对生命理解激情融入到课堂中,引领学生感悟生命,珍惜生命。
三、师生、生生多向和谐交往,构建对话的课堂
生命化教学强调的是教与学的多向交往、互动,在师生、生生间多向交往中,交往双方体味着双方的思想、智慧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中得以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并从平等的、开放的对话中获得新的感受、新的理解和新的生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求得新的发现,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情感等全方位的发展与生成。对于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也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促使自身知识也得以丰富或重新阐释,文化得以更新,生命整体得以多姿多彩。对话是建立在民主、独立、平等原理之上的教师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文本、作者间精神的相遇、情感的交融。在平等对话的话语世界里,阅读是一种直抵心灵的悟对,习作则是悟对心灵后的情感释放。权威、尊严压抑了学生的个性,阉割了学生的灵性,作为引导者和合作者,要积极营造平等对话、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形成师生互动的心智对流,共享生命对话的“师生场”。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如果阅读是师生一同走进知识的热带丛林,进行前所未有的精神探索;如果阅读是师生在情感及和风细雨中徜徉漫步,感受昔人时贤的悠悠情怀;如果阅读是师生联袂开展的大江漂飞,共同体味人生之旅的风浪困厄;如果阅读是师生合作进行的发掘考古,品赏历史留下的神奇瑰丽,那么,这种心智对流就会融汇新的境界;其间神秘莫测的发现、惊心动魄的体验、喜出望外的收获、赏心悦目的享受,会使“解放的旨趣”得到最佳的凸现和弘扬,会使师生共同浸润于自由、疏朗的幸福氛围中,沐浴在温馨、博大的人性光辉里。
8.生命化课堂带来的“惊喜” 篇八
惊喜之一:学生成了真正的“小老师”
我听唐杰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时,印象比较深的是她让一名学生上讲台去讲题。学生在讲题的过程中,也跟老师平时一样侧着身子,拿着教鞭边指边讲,还不时地发问:“这一步听懂了吗?”下面的学生也随之应和“听懂了。”“还有哪里不懂,请举手。”俨然一位小老师。以前听课时,也有学生到黑板前去讲题,但大多数学生站在黑板前都是身体僵硬,象是在平铺直叙一件事情,或者说只是在说给老师听,只要老师点头说“对了”,他们就象完成了任务。可这一次学生能边讲边发问,还能把关键地方用彩色粉笔做标记,真让我感到新鲜。我想,这与唐老师在生命化教学的实践中对学生的放手与鼓励是分不开的。“小老师”不仅吸引了听者的目光,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改变了以往老师在黑板前一站就是一节课,导致“老师累,学生烦”、学习效率低下的状态。
惊喜之二:学生的思维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
实践生命化课堂以来,我开始尝试着给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留给学生充分表达交流的机会。
在教“二次根式的性质”时,我设置了这样一道题:口答下式成立吗?说明理由。题目■=a+b。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学生的回答有如下几种情况:
甲:若把式子变为■则等于ab,而这个式子是加法,所以不成立。
乙:因为■=a+b,而(a+b)2≠a2+b2,所以不正确。
丙:把“■=a+b”两边同时平方,发现它们不相等
丁:举出一个数字,把它代入式子中发现左、右两边不等。
我以前的教学中从来没有仔细想过,还可以有这么多种解释的理由。反思以前的课堂教学,也经常遇到有某个教学问题学生没有按照预设的回答出来,因怕影响其他环节的进行就匆匆带过,这样往往造成许多内在的东西没有揭示出来,很多精彩的环节没有展现。就这次学生的发言看来,学生展示出来的想法多,对知识的理解面广,尤其是学生乙所提出的(a+b)2≠a2+b2,在教学过程中这是学生经常疏忽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学相长”的意义在生命化课堂教学中体现得更为深远。
惊喜之三:学生自评带来的启示与震撼
在学习《比例线段》这节课时,王同学在黑板上讲了一道“已知7m=5n,求m:n”的题。讲完之后,我认为讲得很好,但还是把评价的机会给了学生。有同学这样评价:“王欣同学声音洪亮,讲得也很清楚,我坐在最后一排都听明白了。”以后,每堂课都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促使他们不仅要认真听课,也提高他们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渐渐地,有的学生会对其他同学的讲解做出这样的评价:“我觉得你听课很仔细,能把前面的同学回答的不完整的地方给补充完整。”能做出这样的评价的学生岂不是说明他听得更仔细吗?
在一堂复习课上,有一名学生讲了一道一题两解的题,另一生评价道:“他在讲题的过程中渗透了分情况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我觉得学生能做出这样的评价,不只是学会了一个知识,更关键的是掌握了一类方法。
惊喜之四:生命化课堂促使教学探寻“事半功倍”的捷径
生命化课堂的教学,由过去的“师问生答”转变为现在的“师问、生也问”,师生间畅所欲言。正是有了这样开放的空间,学生课堂上出现的想法常常是教师不能预设的。“给学生一碗水,你就要有一桶水”,在生命化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我有了比以往更真切的体会。为了既能给学生充分展现的机会,还能完成教学任务,我不断反思,上课时如何抓住“简单和根本”,怎样的问题才具有思考的价值,而不是在浪费时间。
以前在教学生“化简二次根式”的时候,就常常不厌其烦地强调:“化简时,一定要化简到最简二次根式为止。”可是学生做题时,仍是化简不到位,需要多次提醒,多次强化练习,方可达到起初的要求,这显然不符合生命化教学的理念。反思过去,虽然教给了学生什么是最简二次根式,但是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应该设置一些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真正理解。在学生感知了什么是最简二次根式以后,提出两个问题:(1)最简二次根式有哪两个要点?(2)能否举出反例,说明这个例子不符合其中哪个要点?有的学生就举出“■,■”,说明被开方数含有分母,所以它们不是最简二次根式,有的学生就举出了“■,■”,说明被开方数包含能开尽方的因数或者因式,所以它们也不是最简二次根式。学生通过交流举例,抓住了最简二次根式的本质。
【生命化课堂实践感悟】推荐阅读:
《生命生命》课堂反思06-13
学课堂绽放生命的光彩09-09
生活让生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06-21
打造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09-26
第7课--《再塑生命的人》课堂实录07-24
小学五年级作文:享受生命,感悟生命08-12
小班化课堂07-23
感悟生命感恩父母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