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2024-12-10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共11篇)(共11篇)

1.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篇一

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集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重点、难点:

了解坦克发明的过程;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教学准备:

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课题)矛和盾是作用相反的东西,可为什么我们的课题是矛和盾的集合呢?

二、学习生字词

1、检查预习情况。

请学生起来读词语(每小组一个,根据情况加分)

2、请学生读生字(一小组),并说一说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看矛和盾的图片,引入文章。请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矛和盾是作用相反的东西,可为什么我们的课题是矛和盾的集合呢?矛和盾的集合是什么?

2、学生回答。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坦克是怎么发明的?再读一遍课文,看看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它的过程?

2、课件出示发明的各段落,并请学生有感情的读一读。

3、领学生再次回顾坦克发明的过程,学生复述,教师出示发明框架图。

4、出示坦克图片。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坦克威力的段落并朗读。

5、课件出示段落,请学生起来有感情朗读。并请学生说一说,“大显神威”、“庞然大物”、“乱作一团”的意思。

6、总结全文: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一个什么道理?

五、集合生活,理解道理

1、坦克是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你还知道什么是把别人的长处集合起来的?

2、课件出示图片,并提示学生除了物品外,我们也要吸取别人身上的优点,取长补短,那样我们就是胜利者。

3、找一找身边有哪些物品,我们可以给它改变一下,把想法写下来,告诉老师和同学们。

2.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篇二

一、阅读故事, 促进内容感知

“矛”和“盾”分别是进攻型和防御型武器, 让矛和盾集合进行发明, 可谓独出心裁, 出人意料。为此, 可借助课题, 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促进内容的感知。

1. 质疑引趣。

“矛”和“盾”是生字, 先出示配有图片的象形字“矛”和“盾”, 让学生猜猜是哪两个字, 接着说说“矛”和“盾”这两种兵器的功用, 进而让学生理解“集合”, 并引导质疑:矛和盾一攻一守, 题目却把这两种兵器集合在一起, 你感到奇怪吗?在学生质疑时, 教者梳理问题:为什么矛和盾要集合?是怎么集合的呢?结果怎么样?

2. 自读感知。

先是读通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 努力读准每一个字, 读通每一句话。进而指名朗读, 促使每个学生把课文读通顺, 读流畅。朗读检查中, 可抓住“左抵右挡”“招架不住”“大显神威”等词语, 让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经验, 借助具体画面促进对词语的理解、积累和运用。接着, 把握要点让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质疑中梳理的3个小问题, 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发明家和朋友比赛, 难以招架, 于是突发奇想, 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 发明了坦克, 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3. 指导朗读。

让学生自由练读, 展示语言画面。在学生充分练读后, 教师抓住关键词对重点句进行朗读指导, 感受发明家想象的奇特, 再现其心理变化:由“如果……就……”感受发明家的喜悦, 由“可是……却”感受发明家的遗憾, 由“对了……当然……”感受发明家的兴奋。课文最后一句, 要读出与上文故事间的联系, 读出真心的认同感, 读出恍然大悟的感觉。

二、讲述故事, 促进语言积累

有声有色地讲述故事, 借助声音展示形象、传达感受, 是促进语言感悟和积累的重要方法, 它可避免支离破碎的分析和繁琐复杂的讲解, 让教学变得简洁而厚重。为此, 朗读表达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练讲故事。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教师可这样引导:课文写的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 它让我们感到有趣, 给我们很多启示。如果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人听, 人家也许会根据发明家的启示, 去进行自己的发明呢!因此, 我们不仅要把故事读好, 还要把故事讲好, 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有趣的故事。

2. 探讨思路, 自由练讲。

师生共同探讨, 理清思路:比赛, 难以招架———思考, 突发奇想 (很大的铁屋子———开洞的铁屋子———会走的铁屋子) ——结果, 大显神威———胜者, 集于一身。理清思路后, 让学生先看课文, 边读边讲, 按照课文中的句子讲;再看思路, 边讲边记, 可添加句子讲。

3. 提出要求, 组织展示。

学生展示前要提出要求:语言力求正确流畅, 活灵活现, 再现场面, 活现人物, 让故事生动、具体、形象, 能把人带到故事中去。继而按照“同桌———四人小组———全班”的顺序引导讲述, 尽量给每个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

学生能讲好故事后, 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 给身边的两到三个人 (同学、朋友, 爸爸、妈妈等) 讲讲这个故事。

三、赠送故事, 促进内涵显化

为引导学生具体理解故事讲明的道理, 且能借助理解发展学生的言语, 可采用“送故事”的形式, 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对象, 把故事送出去。

1. 创设情境, 明确对象。

可这样引导: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故事, 并明白其中的道理, 帮助他们成为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胜者, 你们觉得还可以把这个故事赠送给哪些人?你的希望是什么? (自由讨论, 适当点拨, 拓宽思路:送给正在求知的学生, 让他们既要有刻苦的学习精神, 又要有合理的学习方法;送给运动队的队员, 让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攻防能力, 成为竞赛场的胜者;送给生意人, 让他们既要诚实经营, 讲求信誉, 还要善于拓展市场, 宣传推广……)

2. 撰写心语, 表达情感。

思路拓展后, 让学生自己找一个最合适的人选, 根据他 (她) 的真实情况, 除了把故事送 (寄) 给他 (她) , 还可附上几句心里话, 讲清赠送故事的原因。学生如果感到困难, 可出示老师的范例 (赠送对象最好是学生都熟悉的人物, 从而给学生真切的感觉, 给他们真正的帮助) 启发学生。如:

李吉睿同学:你好!

今天我向你推荐一个有趣的故事———《矛和盾集合》。一个发明家, 跟朋友比赛中遇到了困难, 就想起了办法, 最后发明了矛与盾结合为一体的坦克。故事告诉我们: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是胜利者。

你是五年级的跑步运动员, 那次800米长跑, 前面你一直领先, 可是最后一圈慢了下来, 最终没有得到名次。我觉得, 你有爆发力, 但是耐力稍稍欠缺, 今后可以在耐力上做一些努力。如果你能将自己的爆发力和别人的耐力结合在一起, 就能成为800米跑中的胜者了。不信你试试看!

期待着你的成功!

你的老师:周和香

2016年10月28日

学生写好心语后, 要引导学生交流修改誊写, 让学生把故事和自己的心里话送 (寄) 给对方, 当然, 教者也要把故事和自己的心语送给范例中确定的人。

四、编写故事, 提升阅读效果

用小故事说大道理, 是为了让读故事的人, 能用故事来改善生活、改进工作, 从故事中受益。课文阅读后, 还可让学生在“用故事说明道理”和“用故事改变生活”中选择一个方面, 根据要求编写故事。

1. 用故事说明道理。

可这样引导: (1) 生活中的很多人, 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你知道这方面的故事吗? (引导列举, 适当点拨:学习既能认真刻苦, 又能讲究方法;看书既注意广博, 也注意深究;上课既注意倾听, 也注意表达;工作既注意努力, 也注意休息……) 请写一个故事, 用“是的,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会是胜利者”作为结尾。

2. 用故事展示创造。

可这样引导:发明家在比赛中的不利, 让他发明了坦克。你在生活中也会遇到问题, 碰到不便, 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问题, 像发明家那样, 试着想办法解决, 要写下自己的办法。当然, 你可以学习课文中的发明家, 用上“如果……就……”“……可是……”“……对了……”等词语, 把自己的思路写清楚。

3.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情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以展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①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

②矛和盾的图片。

③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

1.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②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④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①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②同座交流交流。

③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④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2. 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②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a.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③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3. 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1.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①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②“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①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②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③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④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2.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①师出示课文的结尾。

②齐读这段话。

③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3.写字抄词

①练习其他7个生字。

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4.实践活动

①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②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4.25、《矛和盾的集合》 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16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2.理解、体会由坦克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矛和盾有什么特点? 2.学写“矛”和“盾”(运用字理识字的方法学习这两个字。)1)出示“矛”的图片。师:矛起源于古代的狩猎工具,古代人民根据矛的形状发明了象形字,又经过逐步的演变成为今天的汉字“矛”。请你们仔细观察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

(“矛”是个象形字,中间的那一点很容易忘记,这是个开关。古代中国的矛大多数能根据不同的敌人采取不同的矛头,是灵活可变的。“矛”那一撇就是矛头下的流苏,即有美观的作用,又有辟邪的意图。写的时候,这一笔要写的流畅,写的飘逸。(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这个字,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出示盾的图片。请同学们想想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师范写。3)学生练写。要求:按笔画顺序书写,要把字写正确,写美观。3.揭示课题:

矛和盾是两种相互对立、相互克制的武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那又是什么样的结果呢?今天,我们来学习25课《矛与盾的集合》从课文中找一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101页,请同学们大声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圈起来多读几遍,遇到难读的句子也多读几遍。

2.学习生字词。

1)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下面老师来当考官,看看课文中一些难读的词语你们都会读了吗?(大屏幕出示)。

①、出示词语:先由学生领读到抢读到忆读竞赛。②、六句带有生字的句子(1)矛(máo)和盾(dǜn)的集合。

(2)发明家手持(chí)矛和盾,与朋友比赛。(3)对方的矛如雨点般(bān)向他刺来。(4)敌人就一枪也戳(chuō)不到我了。

(5)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wō)牛或乌龟。(6)装上轮子,安上履(lǔ)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tǎn)克。指名读,要求声音响亮,注意词语的停顿,四字词语要读出节奏。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听后评价,纠正读音。

2)同学们,读课文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本领,就是把课文读成一句话,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你能用上这些词语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吗? 出示:自卫 进攻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把()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

三、再读课文,把握重点

1.课文中就有一句话写出了矛、盾、坦克三者之间的关系?快速地浏览课文,找一找这句话。

2.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齐读。那么,矛和盾又是怎样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坦克在战场上是怎样大显神威?

四、潜心会文,品读词句

(一)研读坦克的发明过程

师:我们先来研究矛和盾是怎样合二为一,变成坦克的?

1.正如同学们说得那样,坦克的发明坦克的发明本源于一场比赛,这场比赛进行的怎么样呢?谁能找到有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课件出示: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问:这句话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矛进攻的威力很大,为什么? 预设:

●雨点般:雨点又大又密集。课文中用上了比喻,更能感觉到矛进攻非常激烈。●用动作理解 “左抵右挡”。体会这里的左抵右挡是手忙脚乱的被动抵挡,包括上下左右各个方位的防守。说明对方的进攻非常猛烈,自己的处境非常被动,非常危险。

●发明家“难以招架”了,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看来矛的进攻真是又快又急啊 指导朗读:谁能抓住这些词语读出矛进攻的激烈。

①指名读。

②同学们,有些句子读着读着可以读出一幅画面来。请同学们自由地反复读读这句话,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师:是呀,多么快的矛啊!对方的矛刺向发明家的上方,发明家马上用盾—— —(学生:抵挡),刺向他的下方,他马上用盾—— —(学生:抵挡),刺向左方—— —(学生:马上用盾抵挡),刺向右方—— —(学生:马上用盾抵挡),这就是—— —(学生:左抵右挡)。尽管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 —(学生:难以招架)。

③让我们来演演那紧张危急的时刻吧!请拿出你的双手当作盾,老师的矛要进攻了,准备好了吗?我的矛刺向你的上方、下方、左方、右方„„(学生做动作,说体会)师:尽管我们左抵右挡,但抵挡得住吗?这真是——(学生:难以招架),抵挡不住,抵挡不及,这就是——(学生:难以招架)!谁来读出发明家的急? 2.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读2-4自然段,并画出相关句子!根据回答出示句子:

①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②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③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 “矛”—— —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A.让我们先来研究研究发明家的第一个想法。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读这个想法,边读边想想:你认为发明家的这个想法好不好,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盾 自卫)B.这样就完美了吗?有没有不足的地方?(学生交流第二个想法)是呀,自卫,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进攻呀)C.这可怎么办呢?发明家又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第三个想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矛 进攻)发明家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样的集合使坦克在战场上—— —(生:大显神威。补板书:进攻+自卫→大显神威)D.总结,引读发明家的思考过程。

3.坦克造出来了,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它?请大家看着屏幕,(屏幕出示坦克图片)说一说,你还能找到矛和盾的影子吗? ①哪里是坦克的“矛”,它的作用是?(学生:进攻)哪里是坦克的 “盾”,它的作用是?(学生:自卫)让我们再次体会这句话吧!(学生齐读: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再说说哪一部分是发明家的创新?(轮胎,履带,使它行动更加的灵活了,威力自然就更大了。)

②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发明家呀? ③是呀,这真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发明家呀!4.下面我们再把他思考的过程完整的读一读。学生齐读一至四段。过渡:我们通过学习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下面我们来看看坦克在战场上是怎样大显神威的?

(二)坦克在战场上是怎样大显神威的?

1.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找出描写坦克大显神威的句子。2.齐读句子,说说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了坦克的神威?(出示句子)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坦克的“神威”?引导学生结合重点词语:哇哇直叫,乱成一团,等词语体会德国兵的害怕;从庞然大物,首次等词语体会坦克的威力很大。

●“哇哇大叫”:他们为什么会哇哇大叫?(害怕)

●“乱作一团”想象:德国兵乱作一团,当时会是什么样的情景?他们有的„„有的„„有的„„(想象说话)

●庞然大物: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坦克)我们在来看看这个坦克有什么特点?(坚固,体积大,作战能力强。)正是由于它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在加上轮胎和履带,使他的作战能力大大增强,所以敌人哇哇大叫,乱成一团。3.让我们一起读出坦克的神威吧。

五、品味作品之道

1.集合是一种方法,是一种人生智慧,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集合使坦克成为了战场上的胜利者。看来,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2.同学们,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享受着集合带给我们的便利。比如说这枝铅笔,它就集合了橡皮的优点——可以擦,笔的优点——可以书写。请与同桌讨论讨论: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东西也是集合的产物? 3.句中的“谁”除了指物体外,还可以指人!这个谁可以是你,是我,是他。请再与同桌讨论讨论:如果有可能的话,你希望将哪些同学的优点集于一身? 六.学习表达方法

同学们,《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最终的目的是向我们说明一个道理。你们看,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把道理摆出来,而是通过坦克的发明这个具体事例中让我们有所感悟,说明道理,这是文章常使用的方法,更有说服力。板书: 矛 和 盾 的 集 合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枪炮

铁屋子

5.《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之一 篇五

一、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借坦克发明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用一个词或几个词造句、写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好的词语。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4.培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5.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2.理解、体会由坦克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方法:观察法 谈论法,朗读指导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请认真观察这幅图,图上发明家手持矛和盾,正在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范写2个字):

进攻

自卫

“盾”是一个象形字,一个人的手举着盾牌,以盾蔽目(身体))大家看看这个“集”字,上面的念“隹”,是指一种短尾巴的鸟。下面是个“木”,谁能猜一猜它的意思?)

师:如果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立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根据学生反馈板书问题要点。

如: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怎么集合的?结果怎么样?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师: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集合结果会怎样?请同学们仔细读读故事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小黑板出示词语:先由学生领读到抢读到忆读竞赛,重点纠正要强调读音的生字是“戳、履”,熟读的新词有:

2、六句带有生字的句子(1)矛(máo)和盾(dǜn)的集合;(2)发明家手持(chí)矛和盾,与朋友比赛。(3)对方的矛如雨点般(bān)向他刺来;(4)敌人就一枪也戳(chuō)不到我了;(5)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wō)牛或乌龟;

(6)装上轮子,安上履(lǔ)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tǎn)克;

4、出示词语: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二为

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再次默读课文,借助部分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四、、深读课文,解疑生情。

(一).学习课文1—4自然段。、感受比赛场面,品读佳句

1、出示课文插图,谈话:原来坦克的发明源于一场比赛,谁愿意当任现场解说员,为大家现场直播?(说话训练)

2、我们来看看课文中是怎么描写这个场面的。

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①比——把你自己对比赛场面的解说与书上的描写比一比,你有什么感觉?(体会用词)

②读——自由读一读,感受比赛的紧张激烈。

③演——指名演,同桌互演,亲身体验比赛的紧张激烈,理解“矛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④悟——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⑤读——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

过渡:虽然只是朋友间的比赛,但依然十分紧张,就是这样一场比赛,让发明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最终发明了坦克。

3、反馈交流:

⑴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①请大家用心去读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读懂什么? ②交流:

A、盾的缺点是什么?(太小啦!)哪些地方写出了盾的缺点? B、从第一个“!”,你读出了发明家怎样的心情?(不满、可惜)从第二个“!”,你又读出了发明家怎样的心情?(盾可以改变的喜悦心情)

C、你能不能把发明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指导朗读。D、目前还存在着什么问题?

⑵相机出示句二: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矛”字上加了什么符号?表示什么意思?(板书:枪炮)这样的铁屋子可以坐着去和别人比赛了吗?为什么?相机板书:坦克。

三、发明家就这样集合了矛和盾,发明了坦克。学习第五自然段 1.经过发明家的一步步完善,终于发明了坦克,那它的作用如何呢?(板书 大显神威)课文怎样描写坦克大显神威的?

2.为什么坦克能发挥出这么强大的威力? 从这个故事中,你们懂得了什么

[三]、畅谈感受,理解道理。

相机出示句子: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①用心读,反复读,反复思考,你能读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你想到哪些人,哪些事物? ②交流。(师及时引导学生语言的准确性)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你为什么要向他学习?因为……所以……)

③发明家用集合的方法发明了坦克,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到处都能见到集合的影子,如橡皮头铅笔、双层汽车等等。

小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是运用了集合的方法来发明的。交流。

3、你能不能想一个合二为一的妙计改变你身边的小物品。

六、小结

师:同学们,社会在迅速的发展,人类时时刻刻在创造,在创造中发明,也许正在勤奋学习的你就是将来的创造者呢!板书设计 矛

进攻

坦克

大显神威

盾 自卫

6.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六

牛寺中心校 韩晓芬

教学目标:

1.理解:“大显神威﹑庞然大物﹑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句“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聚焦文眼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予和质的集合》,请同学们看课题,结合课文插图,告诉老师,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矛是古代的一种兵器。是古代用来打仗的。

师:对,是用来刺杀敌人(师做刺杀动作),是进攻性武器。那么,图上那两个人左手拿的,上面画着一只鹰的是什么?

生:盾,是防御性武器。

师:是啊!矛是进攻性武器,盾是防御性武器,于是,发明家就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发明了----

生:坦克。

师:这就是发明家的聪明,这就是发明家的智慧,他能取矛和盾之长,集坦克于一身,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二.活化战斗情境

1.同学们,课文中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课题的意思呢?请你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并画出来!(根据回答,出示课件)

课件一: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师:这里的“合二为一”就是课题中的—

生:集合。

师: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

生:大显神威。(板书:大显神威)

师:请全班齐读这句话。(强调“威”的语气)

2.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坦克的“大显神威”呢?请自由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根据回答,课件出示)

课件二: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1)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坦克的“大显神威”?

a.“庞然大物”这个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读出这个词的庞大气势吗?(生1:又高大又笨重的武器;生2:又坚固又威武的武器;生3:是一种威力无比的武器;生4:是一种令人心惊胆寒的武器)

b.“哇哇直叫”中的“直”是什么意思?他们在不停地叫什么呢?(生1:“直”是不停地意思.他们可能在叫“哇,这是什么怪物,吓死人啦!生2:我的娘啊!怪兽来啦,兄弟们快点跑吧,不然就没命了!生3:求求你,我的上帝,饶我一命吧!……)

c.“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又让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哭天喊地﹑失魂落魄﹑丢盔弃甲)

d.对,这些成语就是形容德国兵当时的惨状,老师也积累了一些,让我们一起读读。(课件出示)

课件三:落荒而逃

溃不成军

抱头鼠窜

哭天喊地

丢盔弃甲

魂飞魄散

(2)总结朗读: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1916年那一战呀,当时的德国兵是非常厉害的,可以说是所向无敌。而当他们遇到坦克竟被吓成了这样,你说坦克厉害吗?你能读出坦克的大显神威吗?

生:齐读“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3.坦克从发明到现在已经将近100年的历史了,可至今它们仍是陆战之王,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师总结:这就是坦克的神威,这就是集合的力量。因为—

生:齐读“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课件出示四)

三.洞察发明之思

1.这就是坦克的神威,这就是集合的力量。可是,发明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到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呢?矛和盾又是怎样集合的?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1—4自然段。(根据回答,课件出示)

课件五: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①指名读。

②同学们,有些句子读着读着可以读出一幅画面来。请同学们自由地反复读读这句话,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1:我仿佛看到对方的矛刺向发明家的上方,发明家马上用盾抵挡。生2:我仿佛看到对方的矛刺向他的下方,他马上用盾抵挡。生3:我仿佛看到对方的矛刺向左方,他立刻用盾抵挡。生4:我仿佛看到对方的矛刺向右方,他立刻用盾抵挡。)

师:是呀,多么快的矛啊!谁来读出发明家的急?

生: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2.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自由读1—4自然段,并画出相关句子。(根据回答,出示课件)。

课件六:

①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②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③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回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A.让我们先来研究研究发明家的第一想法。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读这个想法,边读边想想:你认为发明家的这个想法好不好?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盾

自卫)。

B.这样就完美了吗?有没有不足的地方?(学生交流第二个想法)师:是呀,自卫,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进攻呀!)。

C.这可怎么办呢?发明家又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第三个想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矛

进攻)。

3.再次回顾重点句。

⑴.课件出示坦克图:让我们来看看坦克图,哪里是坦克的“矛”,哪里是坦克的“盾”,让我们再次朗读这个重点句吧!

生:齐读“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师:发明家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样的集合使坦克在战场上—(学生:大显神威。补充板书:矛+盾→坦克)

⑵: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发明家呀?(勤于思考﹑肯动脑筋﹑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发明家)。师总结:是啊,他这种勤于思考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学习!

四.品味作品之道

师: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课件出示)。

生:齐读“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师: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学生交流后再次齐读)

师:同学们,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享受着集合带给我们的便利。比如说这支铅笔,它就集合了橡皮的优点—可以擦,笔的优点—可以书写。请与同桌讨论讨论: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东西也是集合的产物?(交流点评)。

师:句中的“谁”除了指物体外,还可以指什么?(人)是呀,可以指人!这个谁可以是你,是我,是他。请再与同桌讨论讨论:如果有可能的话,你希望哪些同学的优点集于一身?

师结:同学们,我们的身边充满了集合,我们的未来也充满了集合!有兴趣的你们课外可以再去找找,希望你们天天有奇思妙想,人人成为小发明家。

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矛

盾 → 坦克

进攻+自卫 →

7.矛和盾的集合读后感 篇七

有一个发明家在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时难以招架,于是产生了要发明一个保护自己的铁屋子的想法。发明家又想:“铁屋子当然必须能攻击呀。”于是他想着在上面加一个炮口。发明家又想:“如果这个铁屋子不会跑,如果在战场上敌人溜走了可不能追。”于是又在上面加了轮子,又安上了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在坦克首次冲上战场时,敌军一看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就这样,敌军不战而退。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就像我们人一样,要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8.矛和盾的集合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认六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本课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习边默读边动笔边思考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思考动笔画等方法,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中,通过补充句等方法,学生体会出发明家思考的深入与全面性。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导,学生再进一步感受坦克威力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吸收他人优点的重要性。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本文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说明的道理。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这儿有一些字词,你们能读准字音吗?

集合招架

紧张

固然

乌龟

自卫

进攻

炮口

坦克

战场

首次

长处

大显神威

乱成一团

合二为一

胜利者

二、学习新课:

(一)出示坦克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导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多厉害的坦克啊。

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抓住“大显神威”这个词分两层来感染学生。

1、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你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生动具体的描述无疑是对“大显神威” 的最好诠释。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

2、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在感性了解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紧接着在学生对大显神威的坦克读得威猛无比之时,抛出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

过渡: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这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二)学习1?4自然段

1、看动画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再读读2——4自然段看课文是怎么说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会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内因。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渴望学习本文的情境,为后面深入领悟文章的内容、情感打下基础。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坦克的发明本源于一场比赛。这场比赛进行怎么样呢?你能找到有关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吗? 出示: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

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1)在引导学生读这段话的过程中,理解“左抵右挡”的意思。在这里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内容的能力。

(2)自己比划比划什么是“左抵右挡”,进一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3)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比赛多么激烈啊。你能把当时的场面通过读再现出来吗?(4)自由读,指读。

(要引导学生联系句子来体会词语的意思,在理解“难以招架”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来体会。“难以招架”的意思是,对方来势猛,很难抵挡。)

三年级学生,在教学中还是要培养学生抓住一定的事物更好地体会文章内容的能力。这也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接受性学习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如果是你,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你会怎么样做呢?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发散思维,说一说大家的想法,这样更能体会出发明家思维的活跃。)发明家此时却是突发奇想,他想到什么?找到有关的内容进行默读。

提示:他先想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5 交流讨论。

(1)谁先来说说,他想到了什么办法?

这个办法好吗?怎么好呢?用书上一个词来说,这就叫做(自卫)你读读书,把这个办法好的地方读出来.(2)这是他先想到的,后来他又想到了什么办法呢?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相关的词句 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是啊,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于是他又产生了新的想法。你能根据他想的内容,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吗? 如果在铁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__________.引导学生根据第四自然段的内容,补充这句话.(补充出两句完整的话.)那么现在这样的方法好不好呢?(既可自卫,又可进攻)

(3)发明家先想到了自卫,又想到了进攻,他就是这样经过深入的全面的思考后,有了这样成熟的想法的。我们再把他思考的过程完整地读读吧。(再次体会科学家思考的严密性,这里设计的目的是突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4)老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读书,我们知道发明家就是这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6 提问: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在打仗的时候,自卫重要还是进攻重要?(说出自己的想法,要有理有据)7 老师小结:看来,自卫和进攻都是很重要的,应该把它们合而为一。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现在你再想想看,科学家集合的是矛与盾的什么呢?(它们的长处)2.齐读第六自然段(在这里安排了齐读的目的是烘托出气氛)

3.是啊,由于集合了其他事物身上的优点,因此,使得自己优势倍增。坦克的发明,在后来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充分展示出了它的威力。

课外资料的引入,进一步感受集合矛盾长处后的优势。

三、总结全文 发明家将矛盾的好处集合在一起,发明了极具战斗力的坦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或是听说过这样的事? 在这里是处理课文中黄泡泡提出的问题,这是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让学生用其他例子来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可以作为扩展思考的题目,教师可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示几个“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例子,比如实际应用方面:双层公共汽车、火车,带橡皮头的铅笔;学习和做人方面:采纳别人的优点等等。以引导学生的深入思考,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一方面从生活实际中选取类似的事例;还可以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并提出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要不断思考,把自己随时想到的这些有益的想法记下来,放入自己的“我的奇思异想”或“我的小发明”的成长袋中,为开展口语交际做准备。2 通过以上这些例子,特别是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吗? 3 齐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板书

矛与盾的集合 坦克

进攻

自卫

9.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招架、固然、坦克”等词语。并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在语境中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集合”“合二为一”等词语的意思。并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2、通过朗读、默读、合作交流等形式,能读通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3、通过对重点句段语言的揣摩、理解、内化,培养学生深入思考、推理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难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体会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图片,用课文第1自然段做解说词:“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请具体说说它们的样子和作用。你准确地概括了他们的长处。(板书范写生字:矛——进攻 盾——自卫)教师巡视,及时评议,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矛:矛字横撇点横钩,竖钩加撇把笔收,打仗用它来进攻。盾:平撇长撇连十目,敌人进攻能自卫。

这张图片就藏在咱们的语文书101页,快打开来看看吧!请大家在插图上找到矛和盾,写一写这两个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补充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谈话:如果把矛和盾这两种想对峙的兵器集合起来又会怎样呢?(课件)请你仔细读读这个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出示课件)自读课文要求,课文中有的句子很难读,可以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我会读。这些生字都认识吗?先自己读读。有难读的地方要提醒小伙伴的吗?开火车读。

3、小组轮流读词语。提醒“履”“戳”的读音。

4、积累运用。词语会读了,你会用吗?

课文主要讲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比赛中,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用盾(),还是()。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发明了坦克,这个()在战场上(),吓得德国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不仅要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有一样非常重要的本领,就是把课文读成一句话或者一小段话。你会吗?请你快速地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句话解释了课题的意思?用横线画出来。

2、课件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圈出能解释课题中“集合”的一个词——合二为一。合就是指集合,“二”指什么?“一”呢?(板画圈)女生读前半句,男生读后半句。读了这句话,你们想了解什么呢?(发明家是如何把矛和盾合二为一的呢?坦克又是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呢?)

3、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发明家是如何把矛和盾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吧!(板书:坦克)该读那几个自然段?

四、精读课文,学习课文2——4自然段

1、发明坦克的过程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发明家遇到了哪些问题?他想出了什么解决办法?(课件)请同学们默读2——4自然段,边读边划记相关的词句。读完以后,小组讨论讨论: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发明坦克的?

2、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反馈。

第一个问题:谁来说说发明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怎样解决的? 师:同学们,盾太小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原因。课文中描写矛的猛烈进攻让盾招架不住的句子写得特别棒,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吧!

课件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面对如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只能是——(学生:左抵右挡),知道什么是“左抵右挡”吗?(生说。)

现在我就想请一个同学来做做发明家,我就是你的对手。我准备好自己的矛了,你的盾在哪里?我的矛如雨点般向你们刺来,上,下,左,右„„头、脚„„

相机采访:请问你刚才在干什么?用课文中的词来说就是——(左抵右挡)像这样上下左右全方位地保护自己,就叫(左抵右挡)。能说说你刚才抵挡时的感受吗?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难以招架。

采访其他同学,指导朗读:你刚刚观看我们比赛时,感觉怎么样?

师:是啊。读出自己的感受吧!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快,多么紧张啊!指名读——(2——3人)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有力,越刺越有力,多么危急啊!——齐读

所以,发明家产生了一个想法(板:铁屋子。)反馈第二、三个问题。

发明家满意了吗?他觉得还有哪些地方存在不足?又想到了哪些办法? 一个破折号说明这里的“矛”指的是——枪口和炮口(板书),不是真正的矛,所以前面的矛字加上了——双引号。

还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4、梳理补充填空:谁来介绍一下坦克的发明过程?一号坦克造好了,谁来造二号坦克?

5、出示图片,我们来看看坦克,找找矛和盾的踪影。„„发明家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改进自己的方法,终于发明了既能自卫,又能进攻的坦克。

6、教师引读:原来坦克的发明,源于一场比赛。让我们一起来当现场讲解员,为大家现场直播坦克的发明过程吧!

在与朋友的比赛中,发明家遇到“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的问题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学生接读:“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这样固然安全,但还存在问题,自己却——(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啊!)这个问题真让人头疼,发明家想呀想,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学生接读: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这样还不够呢,最后发明家又想到给铁屋子——?(学生接读: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学生接读:坦克)

7、夸夸发明家。同学们,坦克真了不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可真正了不起的是发明家。请你来夸夸发明家吧。(板:看、想。)出示课件。

8、小结:带着你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就叫做——矛和盾的集合。(指课题,)集合是一种看问题的角度,更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看看坦克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去感受集合的魅力吧!

五、作业超市:

1、抄写课文中的好词。

2、搜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板书设计:

25、矛 和 盾 的 集 合

↓ ↓

进攻 集 自卫

枪口或炮口 合 铁屋子

(韦恩图形式)

第二课时

一、听写句子,引入文本。

1、听写: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出示听写的句子,校对,订正。

3、画出这句话中的反义词:自卫——进攻 盾——矛

二、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1、齐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大显神威是什么意思?请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2.指导朗读。

(1)你能把“大显神威”的感觉读出来吗?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2)领会“首次”“吓得哇哇直叫,乱作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3)你有没有见过“大显神威”的事物?(太空飞船,海洋馆的大海龟,我国奥运健儿„„)

3、课外延伸

读读有关坦克的资料。

4、发明家从“矛”和“盾”中得到启示,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从这个故事中,你是不是也悟出了点什么呢?

初步领悟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5、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

6、反复朗读这句话,你受到什么启发呢? 变句式(疑问句):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你想到哪些人,哪些事物?(课件辅助示图:空气雨衣、地下多层车库、双层公交车、节能型水马桶、钻井工人的帽子、带橡皮头的铅笔、一个优秀的人„„)

三、指导书写,完成作业

1.认读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按结构归为一类读,可以挑后鼻音或前鼻音的字读,也可以组词读。

2.本课生字以左右结构的字为主,因此要重点写好左右结构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1)难点落在“集”字的书写上,右上四横,上部要写得紧凑。(2)写字要诀:一看(样子);二写(正确、端正);三比照(样子)。3.练习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注意写字姿势。

四、作业

你能不能想一个集合的办法,改变你身边的小物品。把你的想法写在本子上,说给老师和伙伴听。

五、板书设计

25、矛 和 盾 的 集 合

↓ ↓

进攻 集 自卫

枪口或炮口 合 铁屋子

(韦恩图形式)

10.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篇十

1、指一名学生讲《自相矛盾》的故事。(课前有布置)

2、出示矛和盾的图片,请同学观察图上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范写“矛”与“盾”)

矛 进攻

盾 自卫

3、学生相互提醒:“矛”不要少一撇写成“予”字,这一撇就像锋利的矛,少了“矛”就无法进攻了,“盾”的外侧是两笔,第二笔是竖撇。

4、师:如果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指导写“集”。

5、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能句子,多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有难读的地方提醒小伙伴的吗?老师也要提醒大家读好这些词语(出示词语卡片)。请同学开火车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评价,纠正读音。

3、现在我们让这些生字回到课文中,考考你是否还认识它们。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4、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这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①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②教师指导并范写“炮”和“攻”。

3、其它生字由学生独立书写,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实践活动

11.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十一

设计理念

《矛和盾的集合》讲述了发明家将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本设计旨在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抓住重点句“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中尽情思维;同时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中得到启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目标

1.理解“合二为

一、大显神威、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句“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2、理解、体会由坦克引发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老师带大家认识两个大字。(出示课件:矛、盾的金文)

猜猜这两个是什么字?你是怎样猜出来的?我们来看看矛、盾两个字的变化过程。(课件出示)

看样子就能才出来的字叫象形字,象形也是一种造字方法。象形字是祖传的,但文字也有进口的,如:坦克。矛、盾、坦克之间有何联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矛和盾的集合》,课题中有三个新朋友,你认识吗?这也是本课要求书写的生字。请举起你的手和我一起认真地写吧。

读读吧!(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三分钟的时间读通课文,画出你认为好的词语。

读一读你画的词语,其他同学听听哪些词语和你画的相同,看看哪些词语的人气最旺。

我呢也找了一些好词语,请你读一读。(课件出示)

三、由重点句引发思考,激起探索欲

文中有个句子把矛、盾、坦克都用进去了,请找找这个句子。根据生的回答(课件展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

坦克为什么能大显神威?

“一”指的是什么?“二”指的是什么?

“合”就是课题中的集合。

四、洞察发明之思

1、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是怎样结合的呢?请读第1—4自然段,画出矛进攻厉害,盾自卫的句子。(根据回答,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①指名读。

②从那些词语可以看出矛的厉害?同学们,有些句子读着读着可以读出一幅画面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面?

③让我们来演演那紧张危急的时刻吧!请拿出你的双手当作盾,老师的矛要进攻了,准备好了吗?我的矛刺向你的上方、下方、左方、右方„„(学生做动作,说体会)尽管我们左抵右挡,但还真是——(学生:难以招架)谁来读出发明家的急?

2、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生补充)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3、这样的盾很安全,可安全之余又有了困惑,是什么困惑呢?(生齐读第3自然段)

4、这个问题得到解决了吗?你是从哪知道的?

(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

5、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发明家的思考和发明过程。(课件出示表格)

6、你们能介绍坦克的发明过程吗?(按课件提示回答)

7、坦克发明出来了,我们来看看坦克。(课件出示坦克图,简单

介绍)

五、抓住“大显神威”理解课文

1.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生补充)

2.坦克在战场上是怎样大显神威的?请自由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课件出示)

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坦克的“大显神威”呢?

(生回答)

真可谓是:(课件出示词语)落荒而逃、溃不成军、抱头鼠窜、哭天喊地、丢盔弃甲、魂飞魄散。

总结朗读:同学们,1916年那一战呀,当时的德国兵是非常厉害的,可以说是所向无敌。而当他们遇到坦克竟被吓成了这样,你说坦克厉害吗?你能读出坦克的大显神威吗?

六、品味作品之道

1.矛和盾在一起为什么没有自相矛盾,反而变成了大显神威的坦克?(生回答)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学生齐读:“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交流后再次齐读)

2.同学们,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享受着集合带给我们的便利。比如说这枝铅笔,它就集合了橡皮的优点—— —可以擦,笔的优点—— —可以书写。请与同桌讨论讨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类似“矛”+“盾”的发明呢?(交流点评)

同学们,我们的身边充满了集合,我们的未来也充满了集合!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外可以再去找找!

3.句中的“谁”可以是你,是我,是他。请再与同桌讨论讨论:如果有可能的话,你希望将哪些同学的优点集于一身?

上一篇:如何做好厂务公开工作下一篇:怀孕的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