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新闻面临的挑战(精选15篇)
1.传统新闻面临的挑战 篇一
“这个世界永远在惩罚那些一成不变的人。”
王小波在给李银河的信中曾感慨:“我知道过往的一切都已经过去。在雨果之后,博爱的风暴已经过去;在罗兰之后,爱美的风暴已经过去……现在的中国人买冰箱,开小汽车……我与这一切格格不入。”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势在引进多元化同时带来许多“副产品”,人们日益模糊曾经一度认同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激发出一种新时代特有的认知焦虑与不信任。时代带来必然的认知迭代,而传统生活又该何去何从?
传统迭代,我们首先应适应被动改变。马克思曾道,“你不是你自己,而是你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摆脱传统不变的格局,时代任务的整体转型赋予社会中人们全新的责任,不再固步自封,而应掌握顺应接纳时代不同声音,不被时代淘汰。传统迭代,认知升级的人们选择主动出击。“新时代来临,你们看到了挑战,我却看到了机会。”时代发展每个阶段都有此刻特有的优势与劣势,这大概是每个时代对人们的相对公平性。在多元新时代人们固然面临对于传统迭代的“阵痛”与不适应,而也正是借助时代科技应运而生,“代人读书”、餐饮配送,当从未被想到过的传统被优化时,机遇也出现了。在传统生活方式巨变时占领一席之地,善思的创造者们成功引领了一场认知迭代的革命。
然而,正如传统不可一成不变,迷信多元改变同样危险。“一味相信和一味不信同样可怕。”传统生活方式巨变之余,许多曾经的传统美德观念也受到了挑战,而相比它更加可怕的则是一些网络上的“寒蝉现象”:当一些仍存在传统道德者试图坚守一些良知时,却会担心自己的观念是否也已“落伍”。在多元革命来临之际,许多曾经明确的观念会变得模糊可疑,“对曾经坚信的一切保持怀疑”是柴静解读的“自由意志”,而在新时代中,自由意志也应首先播种于基本道德传统的土壤中才能发芽。
“时代就像骑自行车,只有不断向前才不会倒下。”爱因斯坦如是说。时代诚然抛下了一座巨变的迷宫,让传统的生活方式受到各方面的挑战,但唯有新时代的主人们逆流而上,顺流而变,才能使时代产生的毛病终将在时代的迭代中被最终解决。“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当今社会无疑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但说到底应是一个要正视改变的时代。
2.传统新闻面临的挑战 篇二
以武汉市为例, 该市物业管理总规模已经超过5400万平方米, 其中住宅4500万平方米, 约占全市住宅总量的45%, 享受物业管理服务人口已经超过180万。但截至目前为止, 根据住建部规定的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等级条件, 武汉市经工商注册登记并取得资质的630家物业管理企业中, 现有住建部物业管理一级资质企业仅5家, 占行业比0.7%, 二级资质企业42家, 占行业比6.7%, 剩余的全为三级资质企业 (包括暂定三级) 。
据调查, 2004年, 对物业管理表示满意的武汉市民在接受调查的所有市民中仅占22.58%。而近两年, 业主们与物业部门的纷争愈演愈烈, 据中消协的工作人员分析, 2010年上半年, 包括湖北省在内的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在物业管理方面的投诉平均比前年同期上升了24%。
而物业管理纷争不断的根源就在于:大部分物业管理企业都是房地产开发商的下属公司。这种运作方式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由于是开发商的下属公司, 所以物业管理的工作几乎都纠缠于为开发商补“漏洞”, 真正服务性的工作反而有些力不从心, 导致物业服务不到位;
二、这种隶属于开发商的物业管理公司, 由于受制于房地产开发企业, 所以往往会重建设与销售、轻物业管理, 导致物业公司的工作施展不了手脚;
三、因为物业公司跟开发商有血缘关系, 遇到开发商遗留问题的纠纷, 物业公司要么坐视不理, 要么竭力掩盖, 主要维护开发商的利益而不是为业主说话;
四、由于有开发商撑腰, 物业公司往往有“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想法, 缺乏市场竞争意识, 对于业主的服务只是敷衍了事。物业服务不到位, 招致业主们的不满, 从而拒绝交付物业管理费。据武汉市房管局物业管理处负责人介绍, 武汉物业管理运行得最差的小区只能收到20%的物业管理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业主对开发商不满, 拒交物业管理费;物业没经费进行物业管理;最后业主还是不满意物业管理, 继续拒绝交管理费……长此以往, 将会严重影响物业管理的正常秩序, 更不利于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
物业管理与其它服务产品不同, 它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与人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因此, 赢得居民心理上的认同和信赖是物业管理公司搞好管理与服务, 成功开展多种经营的关键。物业管理公司只有在提高管理与服务品质的基础上, 尽量地满足业主在各方面提出的合理要求和需要, 使业主产生心理上的认同与信赖, 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要赢得业主的认同和信赖,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做好基本的管理与服务, 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二是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忧业主所忧, 急业主所急, 任何时候都要把业主的利益和需要放在首位;
三是无论是进行基本的管理服务, 还是为了拓宽生存与发展空间而开展的多种经营, 都应当以服务为宗旨, 最终回到方便居民工作和生活的基点上来,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物业管理的良性循环。
3.新闻媒体面临挑战 篇三
平板电脑的出现,产生了新的阅读体验,新闻媒体相继发展App,寄望成为消费新闻的创新工具,直到大屏幕手机的上市。手机大屏幕足以显示新闻内容,又比平板电脑容易携带,而且专为平板电脑推出的App不如想象中吸引读者,转向手机后反而更习惯用移动网络。
数字版新闻一度修筑墙收费,虽然留住了少数读者,却把大多数读者挡在墙外,这大多数不愿付费的读者,却可能是广告的潜在客户。
另一方面,读者对在线广告,尤其是跟着走的个人化广告,非常厌烦,用软件封锁广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或渐渐成为主流。
以上不仅是传统新闻媒体的现象,就连原生的在线新闻如 Huffington Post与BuzzFeed,同样感受到威胁。这是英国牛津大学路透学院 (Reuters Institute)对全球12个国家、2万人的调查结果,同时警告新闻机构:如果要存活下去,必要在编辑与行政策略上更进一步创新。
这份《2015数字新闻报告》的调查地区包括美、英、爱尔兰、德、法、意、西、丹麦、芬兰、巴西、日本、澳洲12个国家,在两万名在线新闻消费者中,发现新闻的取得快速转向社交网络,同时增加使用移动工具,而在线影视新闻成长最快。
用智能手机阅读新闻,较一年前显著成长,但使用平板电脑读取新闻,则成长有限。所有国家几乎半数 (45%) 的在线新闻读者,每周使用两种或以上的工具读取新闻,1/4 (25%) 的人说手机是他们读取新闻的主要载体,而去年仅有20%。
报纸的发行持续下降,全球皆然,付费数字新闻或付费意愿同样没有增加,英国仅有6%的在线新闻收费,美国为10%,芬兰为14%。同时很多读者对在线广告感到干扰,下载封锁广告软件,美国有47%、英国有39%,新闻与广告的界线愈为模糊而纠缠。
Facebook成为链接主要新闻网站的入口,比去年增加了42%,所有国家有41%的人每周都会使用Facebook取得新闻,巴西最多(70%),日本最少(11%)。年轻人开始运用新的社交网络读取新闻,如WhatsApp、Snapchat、Turmblr,但各地使用不平均,以WhatsApp为例,西班牙使用27%,美国仅有1%。
以上这些数字,对新闻媒体每一部分的运作都不是好消息。收费墙依赖固定付费的读者,但阻挡在墙外不愿付费的仍是新闻读者,这些读者又可能是广告的对象,两方面相互抵销之余,收费是否合乎整体利益值得考虑,当然《华尔街日报》与《纽约时报》可能是少数的例外。
只有对固定品牌忠实的读者才意愿付费,但仅是少数读者,对多数随机读者而言,同类内容可免费从多处取得,即使质量不如付费品牌优良,这些读者并不在意。一些美国读者说,如果每月收费1美元,他们可能考虑付费。
有将近一半的人下载封锁广告软件,美国18~24岁的年轻人屏蔽广告更高达55%,对在线广告来说一大危机。研究报告称,广告打断连续阅读,让读者最感困扰,尤其是广告追踪阅读历史,连续出现在不同网页,令人厌烦。广告主当然也了解,逐渐改向原生广告,将广告植入新闻报道,读者的反应各半,有的认为可以接受,有的认为是欺骗。
许多报道指出,苹果的下一版本iPhone、iPad软件,会把封锁广告的技术加入浏览器,提高下载速度,减少病毒感染,读者一旦使用,就不会回头。苹果有5亿部手机布及全球,即使一小部分使用封锁广告,对广告的传播都会造成不小的冲击。研究报告称,新闻媒体现在的困境是,有越来越多不愿付费的读者封锁广告,而愿意付费读者的人数又没有显著增加。
平板电脑一度被认为是“救星”,新闻集团的梅铎还亲自指导iPad版新闻App——The Daily,精心为纽约人设计一天需要的新闻与信息,当时造成轰动,不料一年以后因亏损太大结束。使用平板电脑读取新闻,大多数国家都在逐渐减少,代之以大屏幕的智能手机,苹果最大的手机屏幕有6寸,足以代替平板电脑的屏幕。研究报告称,手机越来越走向定型的破坏性数字工具,影响新闻的消费、格式与营运。
如果大画面手机真的成为阅读新闻的主流工具,替代了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以及平板电脑,新闻的展现格式有了标准,就像音乐找到了iPod,是一件好事。但对广告来说就不那么好了,因为经验证实在5、6寸屏幕上展示广告,读者很难用心阅读,而且经常遭到拦截。
4.农村学校面临的挑战 篇四
农村学校面临的挑战
课改:农村学校面临的挑战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凤区教育局副局长 姜海峰新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农村学校带来了诸多挑战。 教学手段先进性的挑战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而这些转变顺利实现的一个前提就是需要有现代化教学硬件做支撑。但是,目前农村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普遍面临着教学硬件“跟不上”的现象,有许多学校甚至连一台微机也没有,更谈不上互联网的运用。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教师无法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影响了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的更新;学校管理仍然是依靠“本本”管理,无法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学校缺少理化生实验室和必要的实验用品,教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教学,学生无法动手实验研究;教室缺少音像设备,有限的光盘、磁带等只能成为摆设,教师即使有好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也无法在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和落实。落后的教学手段给农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带来了挑战。 教师素质全面性的挑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思想、知识、能力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目前,从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构成上来看,呈现年龄偏高、学历偏低的特点。部分学校还存在代课教师、非师范类教师,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在以下几方面严重制约着农村新课程的实施: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为实施新课程是年轻人的事,与己无关。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 二是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是顺利实施新课程的基础。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 选送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首先在于学校领导认识不到位,选送意识不强。同时,很多学校的教师是包班教学,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缺少培训经费。教师不能外出培训,影响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与专业理论知识的完善,影响了现代教育信息的了解和对新课程的.把握,不能高标准、高起点地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校不能形成实施新课程的骨干教师队伍。校本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校本培训停留在低水平的集中学习材料上,开展有效的研讨式、互动式、参与式、反思式等多种校本培训有很大难度。校本培训缺乏实用性、针对性,不能满足工作所需,不能解决教师教学中发生的问题。 三是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过时,有的教学书刊掌握在领导手中,得不到有效利用。教师自学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受到影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辅助资料。另外,由于学校学习资源的限制,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理解,不能内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四是新课程专业引领落后。农村教师由于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对新课程的组织实施感到困惑,有畏难情绪,所以,必须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农村学校普遍感到新课程实施的“明白人”太少,力量不足。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群体环境的影响,新课程的转化率不高,不能较好地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很难成为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骨干和带头人。另外,由于地域特点,学校课改工作缺乏上级业务部门经常、有效的指导。对课改实施引领的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村学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领导者素质的挑战 校长是新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没有校长的组织参与和引领,新课程实施很难推进。 首先,部分农村学校校长对新课程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认为当前评价学校办学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还应该看学生的学习成绩,看试卷分数,看升学率,实施新课程是先进学校的事,是以后的事,有等待观望心理,实施新课改的积极性不高。还有部分校长认为实施新课程是教师的事,组织管理是主任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无需对新课程进行深入细致的全面了解。由于校长认识上的不到位,不能把新课程实施纳入校长行为,使新课程实施缺乏有效的领导和组织管理,致使农村学校新课程实施工作处于被动地位。其次,部分农村学校校长不是“业务型”校长,而是“事务型”校长,擅长和热衷于事务管理,不擅长抓业务管理,自身业务管理素质薄弱。面对新课程,缺乏系统的学习与研究,缺乏细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了解和掌握的也多是理论层次和观念层次的内容,而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实践参与不够、研究不够,不能与教师一道研究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能发挥有效指导和引领作用。教师实施新课程多数属于“自由”状态。 课程资源多样性的挑战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效果。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两部分。就校外课程资源来讲,农村学校极为有限。没有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社区资源――图书馆;没有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学科教学形象直观理解的场所――科技馆;没有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教育的历史文化宝库――博物馆;没有改变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的优越条件――网络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的不足,给农村学校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挖掘、开发带来了难度,限制了农村学校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使他们为课程资源不足而发愁,教师只教教材、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 应对现实挑战,促进农村学校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农村学校及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学校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他们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程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才会使农村学校的新课程实施工作真正呈现出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景象。
5.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篇五
2015.3 今年是我们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新常态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企业既要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各种挑战,也要把握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巨大机遇,抓住改革的红利、开放的红利、创新的红利,真正实现大有作为。
一
2014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也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里,世界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在如此复杂的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底线思维,保持定力,一方面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有针对性进行预调微调,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着力推进各领域的改革,不断释放改革红利,以“简政放权”等举措不断激发市场活力,经济发展质量得以提升。2014年我国GDP总量超过6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这个成绩确实来之不易。2014年中国企业表现不俗,中国有100家企业进入了《财富》世界500强,仅次于美国的128家。尽管500强排名主要看销售收入,但总体上也能反映出各国企业群体的地位变化。一些中国企业转型与创新的表现大有“刮目相看”之感,如,中国高铁制造和建设企业后来居上,中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发展速度最快、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高铁开始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形象;阿里巴巴、京东相继上市,在规模上已经是全球领先的电子商务公司,他们的创新不仅引发了商品流通方式的变革,也推动了制造企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201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环境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挑战的压力和机遇把握的难度都可能有增无减。
从全球经济形势来看,世界经济复苏仍较缓慢。据我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2015年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大调整阶段,由于内部结构差异明显,世界区域发展更趋分化,但总体有望维持低增长态势。一是美国经济增长有望继续维持稳定。虽然劳动参与率短期不会明显改善,但美国2014年全年非农就业人数平均每月新增24.6万人;受能源成本下降、消费和投资增长企稳、国际资本回流等因素影响,美国经济有望维持稳定增长态势,预计2015年达到3%左右。二是欧盟经济降中趋稳。受高失业、低通胀和结构问题影响,欧盟经济复苏乏力。欧洲版QE的推出和欧元贬值,以及西班牙等南欧经济企稳,从经济界、企业界的反映看,似乎倾向于看好2015年欧盟经济有望止跌回稳。三是日本经济低位增长。消费税率提升引发经济增长大幅波动的效应减弱,预计2015年日本GDP增长1.2%左右,略高于2014年。四是新兴市场国家增长小幅回升但分化加剧。受发达经济体需求带动,新兴市场经济增速将略有回升,但受大宗商品价格下降、资金外流等影响,回升势头依然脆弱。从国内环境来看,经济发展阶段转换的特征将更加明显。201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9个方面描述了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总体经济增长速度会放缓,但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中央提出的新常态概念,是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特征的高度概述。具体到2015年,由于三期叠加的持续影响,我国经济短期内依然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从过去一年经济运行的数据看,经济运行仍然呈下行态势。从需求侧看,除了消费基本稳定外,投资、出口增速降幅较大。从今年1月份进出口贸易增长、制造业经理人指数、就业初步情况看,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因此,从短期趋势看,2015年我国经济仍处于探底调整过程中,预计全年增长速度相比2014年略有下降。二
面对2015年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与去年相比,企业总体上无论是经营状况,还是盈利水平都不会有太大的落差,但部分企业可能要经受更加严峻的考验。一是一些国有企业可能会陷入经营困境。国有企业“重资产、顺周期、难调整”的发展特征,使其在经济调整期仍然存在着陷入新一轮困境的风险。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全球产业变革,国有企业在经济增速转变阶段低效率的问题会再次显现,一些国有企业可能会陷入经营困境。二是一些过去主要依靠规模扩张的民营企业可能会出现更大困难。在传统产业增量空间有限、融资环境趋紧的情况下,一些民营企业很可能会出现业务快速萎缩、资金链条日趋绷紧等问题。有的企业因是当地的支柱企业,一个企业陷入困境,对当地的产业和就业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们要高度警惕这类事件和由此产生的局部风险。三是一些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可能雪上加霜。一方面,在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下行的状态下,需求持续不振;另一方面,不少成本不断上涨。中小企业中劳动力成本占比较高,我国劳动力成本持续刚性上升。近年来,无论是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职工工资普遍增长较快,年增长速度超过10%。同时,结构性缺工突出,熟练技工和技术研发人员严重缺乏,人才流失等因素,也在无形中推高了用工成本。再有,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缓解。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广大企业既要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各种挑战,也要把握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巨大机遇。具体来讲,就是要把握改革的红利、开放的红利、创新的红利。
第一,要紧紧抓住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红利。如果说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启动之年,那么2015年将是改革重点突破之年,按照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336条改革措施中2015年要完成55项,改革重点将转到市场体系、市场秩序、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上来。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例,客观上说,2014年国有企业改革整体上进展还较为缓慢,尚处于思想碰撞和顶层设计阶段,但反复的交流、耐心的沟通乃至热烈的争论以及地方国企改革方案的陆续出台,为国有企业改革顶层设计方案的出台奠定了基础。预计2015年国有企业改革将取得实质性推进。国有企业负责人应抓住机遇,勇于改革,激发企业创新发展的活力。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市场环境将更加公平,市场准入将越来越开放,如中央和地方都在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对民营资本开放,有关部门制定了特许经营的相关规定,这些都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第二,要牢牢把握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红利。一是2015年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自贸区建设将加速,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给广大企业带来关税降低、出行便利、市场拓展、旅游业繁荣发展等诸多实质利好。二是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企业将在海外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领域开发建设中拥有更多机会。三是中国企业乘着政策东风加快“走出去”的同时,也要注意防范风险,特别是要防范发展中国家长期存在的政治风险和社会风险。据商务部最新统计,2014年我国的对外投资规模大约为1400亿美元,我国的实际对外投资已经超过利用外资的规模,中国已经成为资本的净输出国。中国企业在海外不仅要积极努力争取各类项目,更要努力了解、研究投资国的国别政策,包括政治经济状况、社会结构、法律法规以及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全面分析、评估、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做好相应预案,尤其是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和尊重他国的风俗习惯,要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稳扎稳打,切不可贪一时之利或因一处不慎而毁掉长远发展。第三,要紧紧抓住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红利。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都在寻找迅速走出金融危机阴霾的解决方法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而国家间的角逐日益激烈。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再工业化”战略,不是简单的传统工业复苏和回归,而是要以“再工业化”作为抢占世界高端制造业的战略跳板,促进以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技术为主的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从而达到巩固并长期维持其世界第一经济超级大国地位的战略目标。欧洲则以德国“工业4.0战略”为代表,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与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日本虽然近年来经济疲软,但在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材料和机器人等方面依然保持了相当的优势,在这几个领域的投资连年持续增长,其中部分领域如油电混合动力技术、燃料电池技术走在全球前列。2015年全球创新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一些重大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将缩短,跨界融合、产业颠覆和各国产业优势重塑可能成为常态。新一轮产业革命对我国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总体而言,中国制造业就总量而言已居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强的矛盾依然突出。我国传统制造业比重较大,且多处于工业2.0和工业3.0阶段,亟待转型升级。在许多新的技术领域,如增材制造、机器人、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物联网、新材料等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大体上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完全有可能获得领先发展的机会。在传统领域,我们要加快追赶发展的步伐,在新技术领域,我们则要创造领先发展的机遇。对于企业家而言,要紧密关注全球新技术的变革趋势,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力度,完善内部激励机制,加强商业模式的创新,重视产业合作,争取在新一波技术革命浪潮中实现新的飞越。
6.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篇六
1.人力资源管理管环境带来的挑战
(1)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并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向前发展。随着区域性合作组织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的产生,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这种趋势在过去几年中迅速在全球蔓延,使世界经济已经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9.11” 事件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当今的世界,国与国之间不仅仅只是竞争,更重要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整体。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动荡,很快就会影响到全球的经济,甚至影响到其他国家的安定与发展。世界经济格局的这一重大变化,对全球的劳动力市场都是一个巨大的冲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形成,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产物——跨国公司将不得不面对不同的政治体制、法律规范和风俗习惯,作为管理者将会经常遇到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员工,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如何才能进行更好的交流与沟通,如何才能确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等,这些很现实的问题都摆在管理者面前。
在我国,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中国加入WTO,中国已经成了许多跨国公司投资的热点。中国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的竞争者,而且还要面对全球竞争者的挑战。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非常激烈的挑战。中国的企业管理者如何确保自己的人才不会流失,中国的企业管理者如何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这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管理者都应该深思和解决的问题。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已经使人才竞争与人才流动国际化变成了现实。如今企业家的竞争和热门技术人才的竞争已趋于白热化,只有那些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能够对人才进行规范开发和合理激励的企业,才能真正营造核心竞争优势。
(2)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通常来说,技术进步必然带来两种结果:一是它能够使组织更有实力、更具竞争性;二是它改变了工作的性质。比如说,网络的普及使许多人在家办公已经成为了一种可能,然而,这种高科技的使用必然对员工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自由宽松的工作秩序下,如何对员工进行考评已成了一个新的课题。事实上,随着技术的进步,其对组织的各个层次都产生厂重要的影响,劳动密集型工作和一般事务性工作的作用将会大大削弱,技术类、管理类和专业化工作的作用将会大大加强。这样一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面临着结构调整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3)组织的发展带来的挑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组织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的时代,灵活开放已经成了组织发展的一种趋势。竞争的加剧、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以及外部市场的迅速变化,这些都要求组织要有很强的弹性和适应性。现代企业要参与市场竞争,就必须具有分权性和参与性,要以合作性团体来开发新的产品并满足顾客需求,这就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员工的管理要做到公平、公正和透明,要对员工有更加有效的激励措施;要求组织内的每一位管理者都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从而不断适应组织变革的需要。
(4)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人口数量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别。在欧美发达国家,由于经济文化、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人口的出生率普遍偏低,人力资源供应相对不足;在亚非国家,由于人口出生率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人口出生率普遍偏高,人力资源相对供大于求。
劳动力的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对亚非国家来说,欧美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而亚洲由于劳动力过剩,年轻劳动力的比例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人才短缺仍然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缺乏人才培养战略与市场需求导向,造成人才结构严重的不平衡,部分专业人才过剩,而部分专业人才严重缺乏,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员工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表现在员工不仅对物质层次的要求有了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在物质层次得到满足后,员工开始具有更高的需求层次,他们希望被尊重、被认可,他们希望参与组织管理并实现自身价值。
2.人力资源管理自身发展的挑战[4]
(1)企业员工个性化发展的挑战。即企业员工日益跨文化化、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提供个性化、定制式人力资源产品/服务和关系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如何较恰当的平衡组织与员工个人的利益。
(2)工作生活质量提高的挑战。即员工不再仅仅追求工资、福利,而是对企业在各个方面所能满足自己日益增多的各种需求的程度越来越高、更全面化,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提高更加全面周到的人力资源产品/服务。
(3)工作绩效评估的挑战。即员工考核与报酬日益强调以工作绩效考评为基础,并形成绩效、潜力、教导三结合的功能。
(4)人员素质的挑战。即对企业家(CEO)、各类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日益提高,培训、教育、考核、选拔、任用越来越重要。
(5)职业生涯管理的挑战。主要是员工日益重视个人职业发展计划的实现,企业必须日益重视职业管理,为员工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和发展的途径,获得个人事业上的满意。包括较成熟的企业组织的中上层职位在显示饱和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员工的晋升问题。
(6)人力资源要素发展变化的挑战。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预测性、战略规划与长远安排。
7.大数据时代新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篇七
一、大数据时代下新闻面临的挑战
从现实意义上看, 信息高度发达的现实要求大数据的出现, 是社会的需要, 更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已经开始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完善, 相应的数据市场发育不到位, 规范管理也不规范, 数据的准确性、公信度还不完善。但是但大数据时代正在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我们无法抗拒它带来的挑战。
如果新闻工作者这职业没有因为大数据时代的出现而消失, 那就必须在技能上有所提高, 使用的工具也得升级换代, 这么分析的话, 新闻工作者的职能也许需要面临转型。
1. 从数据中挖掘新闻。
在大数据时代, 新闻工作者必须依赖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发现新闻进而报道新闻。由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大量数据并不是都适合媒体报道的, 就像每天都会有很多事件发生, 却只有一件才值得当做新闻报导。所以, 大数据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学会从尚未引起人们关注的角落里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这是大数据给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事业带来的一个新的挑战。
2. 把数据可视化。
除了学会发现新闻外, 在大数据时代怎样用数据讲故事变成新闻事业的另一个重要挑战。传统的新闻写作课上的授课老师都会强调新闻导语中不要出现数字, 数字很抽象, 有些读者或听众观众看不懂。但是大数据时代中主要就是对数据的处理和理解, 还要报导数据, 这就是很难处理的难题了, 那么新闻工作者不仅得学会从数据中发现新闻, 还必须把数据变成故事。
3. 让数据新闻真实可靠, 准确无误。
大数据时代下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分析数据来源是否可靠的能力, 能够洞察数据收集手段的科学性, 所收集的相关数据必须有代表性和可比性。当记者拥有了足够的数据材料后, 需要冷静分析这些数据, 比如检查各项指标是否一致后, 才能进行撰写, 还要对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负责审稿的编辑者必须要具备专业素质和充分的专业知识, 确定数据来源、数据分析方法以及数据呈现方式等等是否真实、准确。
4. 新闻里必须有新鲜元素。
这就意味着新闻报道中应该能够挖掘最新的信息。在当今人人都可以是新闻传播者的环境下, 大数据技术要求更是在保证新闻的新鲜性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物联网快速发展, 各领域数据也在随时发生变化和更新。比如微信、短信这些更新很快的数据, 要求大数据技术具备及时追踪和瞬间分析的能力, 还要把新闻数据化、数据图示化, 展现在读者眼前。
二、大数据时代新闻面临的机遇和变化
如果只说大数据时代带给新闻业很多困难和挑战, 那就忽略了相伴而来的机遇。数据可以看做一个拥有海量信息的仓库, 然而这里面的信息却不同于平时报道的新闻, 需要我们充分的挖掘和分析, 不是简单的陈述和传播。当然还可以做客观的预测报道, 还能够通过数据洞察社会问题, 发挥更大的社会性作用。“新闻是对近期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 大数据在新闻传播领域产生的冲击在新闻的某些特征上有所表现。
大数据时代新闻产生的变化在内涵与外延表现在真实性上, 这就给新闻业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因为真实性是新闻最基本属性, 也可以叫做新闻的生命。所以事实是新闻的基础, 如果不真实新闻就无从谈起。大数据时代对新闻的真实性的内涵和外延上产生了很大的刺激性变化。让新闻有机会充分显示自身的鲜明特征。
在大数据时代下新闻会面临从报道事实到“创造事实”的机遇。新闻报道的最根本目的是报道事实, 事实正在发生或者发生完后报道出来, 是传统新闻的方式。但是在大数据影响下, 新闻报道不能仅依靠发生的事情, 应该能够大胆预测, 但不是随意猜测是有科学依据的, 新闻自然就又增加了“创造事实”的特点。依靠相关的数据去收集、整理和分析, 媒体工作人员可以分析出科学性的结果就能够对应做出趋势性的报道, 但是这种结果不是肯定发生的, 只是基于事实的数据分析出的结果具有真实性, 严格说也具有新闻的真实性特点。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经济政策分析、股票市场分析已经应用了大数据技术, 这里的“创造”是一种科学的推测, 新闻工作者在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后, 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今后的新闻业务上彰显能力, 这种机遇在随后新闻发展方向上会逐渐体现。
由于数据很枯燥, 这就自然引发了新闻工作者将数据图片化的做法, 以图片展示数据, 一目了然。还有机会增加新闻的新鲜性和趣味性。把握数据的动态, 及时推出新数据抢占“新鲜桥头堡”来增加看点。因为大数据背景下的海量数据无时无刻不在更新变化, 所以带给新闻业的另一机遇就是, 数据新闻的新鲜性。
三、总结
大数据时代带给新闻业的不仅有挑战, 相伴而来的很多机遇, 也值得我们去深思。来的挑战可以归纳为, 曾经在媒体高度发达时期, 不再以“抢头条”“争独家”这种竞争模式作为手段了。新闻业的工作人员需要建立自己的人才队伍, 提高自身工作素质和水平, 充分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学会充分利用数据资源, 培养从海量信息中寻找经典的火眼金睛。并把信息整合、加工成新闻, 满足受众需求。而机遇在于大数据时代会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 新闻媒体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增强媒体对受众结构的了解, 和对自身传播效果的评估的准确性。当然, 只有勇敢接受大数据时代, 面对挑战把握机遇才能使新闻业不败, 走的更长远。
参考文献
[1][英]维克托·迈尔-舍尔维恩, 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 周涛, 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01:11, 16.
[2]彭兰.“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J].编辑之友, 2013 (1) :7.
[3]钟瑛, 张恒山.2013年:大数据驱动下的传媒转型[J].新闻与写作, 2013 (12) :12.
[4]陈慧稚.研究称网民留言能透露经济趋势"失业"是关键词[N].文汇报, 2012-03-30.
[5]王崇旭.大数据大影响[EB/OL].http://www.ifanr.com/134145.
8.传统新闻面临的挑战 篇八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技术脱媒策略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与发展现状
由于全球实体经济的复苏乏力,中国经济增长出现的“降速”、刺激计划后产生的坏账风险、存贷款利率的逐步改革以及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业赖以实现高速增长的关键条件都发生了改变。从2011年开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净利润同比增速出现大幅降低,仅为20.74%,而该指标在“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高达33.75%(见图1)。因此,2012年之后,银行业整体利润高速增长的时代结束了。在当前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化,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开始面临较大的盈利增长压力。另外,由于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许多优秀企业开始转向股票或者债券市场进行融资,对银行的依赖性开始下降,直接融资比例提升,间接融资比例下降。金融资产由单一的银行资产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也推动了金融脱媒愈演愈烈。因此,面对资本趋紧以及利差大幅收缩的新形势,商业银行传统的主要依赖存贷息差的经营模式不再具有可持续性,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也在逐步下降。毫无疑问,在未来发展进程中,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将会面临种种挑战。
图1 2006年-2012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净利润与增速
数据来源:中国银监会官方网站
二、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融资结构变化,金融脱媒现象加速
金融脱媒会使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在社会总金融资产中的占比下降,这无疑将会导致社会融资方式发生转变——由间接融资方式转向直接、间接融资兼重。由于直接融资的兴起,会增加资金在资本市场的比重,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就会相对减少,银行的融资中介角色就会逐渐褪色。另外,金融脱媒将会冲击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并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中国银行业现有的资产结构中,信货资产一般占85%左右,利差收入在总收入结构中占90%以上,所以信贷资产规模一旦受到威胁,商業银行传统业务盈利空间就会缩小。此外,随着一些新兴债务融资工具的出现,部分优质企业会通过这些债务融资工具来进行融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多样化,从长远来看,新兴债务融资工具将会变得越来越受欢迎,金融脱媒现象也会进一步加强,这将给我国银行业传统的分业经营模式带来巨大挑战。
(二)利率市场化进程全面提速,冲击传统经营模式
利率市场化是银行在央行确定的基准利率基础上,根据市场供求自行决定交易利率的过程,其关键在于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2013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2013年7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人民银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方案,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全面提速。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会导致商业银行竞争加剧,并且会使利率风险、贷款定价能力风险、逆向选择风险变大。
总体而言,利率市场化不仅给商业银行利率自由调整带来巨大的弹性空间,而且也为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带来了不可小觑的新挑战。
(三)技术脱媒逐步兴起,着手抢占中间业务
技术脱媒,目前在国内没有确切的定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进步,电子商务的高速成长,促使第三方支付和网络信贷机构的兴起,直接侵蚀了商业银行的支付业务甚至冲击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模式。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仅在支付领域,第三方支付的规模从2009年至2012年以年均62.4%的速度增长,而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规模增速仅为27.2%。2009至2012年第三方支付规模占银行业行内支付规模的比例分别为 0.95%,1.11%,1.58%,2.07%,呈现逐年快速上升的趋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技术脱媒在支付领域正在逐步兴起,,这给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带来诸多问题与挑战。
表1 2009年至2012年第三方支付与银行业金融机构支付规模比较
注: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统计了非金融支付机构规模以上企业互联网支付业务、银行卡收单、移动支付、电话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等业务的交易规模的总和。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网站
三、我国商业银行应对挑战的策略
(一)调整传统经营模式,应对金融脱媒的新挑战
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无疑难以为继,面对“金融脱媒”的新挑战,商业银行业首先要加强开展中间业务,同时在金融产品和服务上有更好的创新,争取尽快的完成跨市场的交叉性金融业务转型。其次,商业银行应该适时地调整负债及信贷结构,从被动负债转型为主动负债,确保多种融资渠道畅通,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重点挖掘中小企业客户,重新调整定价机制,降低经营风险,产品设计要满足中小企业需求。最后,发展多种资产证券化,将贷款等转变为可出售和流通的证券,并且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加强合作,着力创新,使经营业务交叉,达到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目的。
(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着力应对利率市场化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将会迅速发展,其传统业务模式也应当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并进一步推进信息系统建设,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最大程度降低逆向选择的风险。同时,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完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采取以中央银行和国有大型银行为核心,掌控整个基准利率体系的定价权,以中小银行为辅助,采取一定的利率浮动权限的策略。
(三)加强创新与合作,从容面对技术脱媒
技术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日趋严重,但是要想走出困境,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加强合作仍是必要的,此外,由于商业银行拥有庞大的覆盖全国的实体经营网络,其可以通过网点快速有效解决客户纠纷。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这一优势与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合作,实现共赢。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直接开展在线支付业务,减少中间环节,从而降低交易成本,达到既能提升竞争力又能实现盈利的经营创新。此同时,商业银行要明智地将服务形态转型为网络银行,服务内容转型为网络金融,服务对象转型为零售以及中小企业,突破传统经营模式,把握技术脱媒带来的转型机遇。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金融环境发生巨大的改变,金融脱媒现象凸显,利率市场化改革政策出台,技术脱媒日趋严重,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面临无法回避的挑战。商业银行要在新形势下发挥技术、资金、抗风险等多重优势,在经营模式上转型,金融产品服务上创新,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采取有效策略,面对挑战冲出困境,以迎接全新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刘丽娜. 银行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持续[J].中国金融,2013(2)
9.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 篇九
姓名:吴杰学号:092520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以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规模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当下中国,各地都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成绩巨大,问题也很多。我们没有建设、管理、发展现代化大城市的经验,还在初期阶段,中国城市化面对着多重的挑战。
首先,我国城市化进程正遭遇“半城市化”的困扰。“半城市化”概念,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城市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不能像市民一样体面地有尊严地生活。“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有问题,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半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当前中国的城市化,解决的仅仅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化,而非人的城市化。这种状况不解决,会极大地影响城市化进程并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能否解决农民工、农村人口向城市稳定的有序转移和定居落户,中国正处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纤细集中的高潮过程中。
其次,我们面对的是城市结构严重失衡。我们今天面对的房价问题,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过去十年进入21世纪后的前十年,我们大城市加速发展和二三线城市中小城镇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的结果。真正在过去几年房价反复异动的主要是沿海屈指可数的特大城市。坦率说不管房价,城市人口已经过载的。限制人口涌入恐怕是一个长期不可避免的政策。我们要让大多数人住在城里,又要防止人口过渡涌入,那么人口住哪?二三线城市、中小城镇。如果不能实现这个结构调整,我们永远用限购、限生孩子,限什么,都解决不了今天所面对的房价和其他一些困扰社会的一些重要问题。我们不希望把城镇化变成一种畸形的令人可笑的中小城市发展,我们希望有产业依托的,能够提供更多更充分就业能力的这样的中小城市。第三,对环境保护的挑战。漫步在中国的大中城市街道,汽车的尾气、化工厂排放的气体等等,弥漫在空气中,行人掩鼻而走。燃煤排放的烟尘、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处理,以保护大气环境,但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无法回收,排入大气后会造成温室效应。不仅仅是燃煤,城市大量的汽车、密集的人口、直接燃烧各种燃料也在排放二氧化碳。因此城市的空气污染和“热岛”效应日益严重。还有,现在各地正在大力推进的城市拆迁运动,政府很少或全然不考虑老建筑或新建筑对环境的协调或破环作用。这些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城市的环境问题。城市的环境问题是一步一步侵害市民生活质量的。就像温水里的青蛙,也许生活其中的我们一时感觉不到,但如果不注意的话,等到发现不能适应的时候,已经是城市病很重程度了,而且我们那时恐怕也已经深受其害、不能逃脱了。
关于203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假设2010年以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
10.植物检疫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篇十
一、植物检疫的概念植物检疫是指通过法律行政和技术的手段,防止危险性植物病、虫。杂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保障农林业生产的安全,促进贸易发展的措施,它是人类同自然长期斗争的产物,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一项制度。
二、植物检疫的作用
(1)植物检疫作为国家的一项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过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同时也是国家尊严的一中代表和表现。
(2)植物检疫在对外贸易和发展创汇的农业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
(3)植物检疫能保护本国的植物免受外来有害生物的危害,防止生物入侵的危害。
三、植物检疫工作面临的挑战
(1)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植物检疫工作工作中的进出口检疫和其他进出口贸易工作一样面临着和国际接轨的问题。原有的检疫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日益提高的检疫要求和与国际接轨的要求。我国植物检疫标准制定起步晚,虽然近几年加快了相关标准的制定,但还不能跟上检验检疫工作发展,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和实际需要还有一定距离,这就导致S PS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最主要障碍。近年来,发达国家设置的SPS措施更加严格,主要表现在:第一,不断颁布新的技术法规,更新越来越频繁,并向着制度化、体系化、系统化、全面化方向发展,导致我国遵从资源短缺、遵从能力欠缺或者遵从成本高昂;第二,不断增加农产品的检测项目,提高检测标准,大大高于国际标准,给我国带来巨大的遵从困难,很多企业退出市场;第三,实施严格的质量认证制度,如果我国的认证不予认可,则企业必须获得国外认证,导致遵从成本很高;第四,所留的过渡期相对较短,使得国家在宏观上无法适应,导致遵从能力欠缺。
(2)目前,基层植物检疫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设施配备不足、资料积累少,人员少且不稳定,对危险性病虫杂草知识更新不力,适应不了新形式下农林工作的要求。
(3)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制约检疫检验工作的开展。
危险性有害生物的入侵到大发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没有森林火灾等突发性的事故或灾难来得直接,所以重视程度不高、经费不足就理所当然的了。要做好这门工作就得靠平时,积极开展检疫执法检查工作,定期的监测预报工作,就能避免“灾时忙一阵”的现象发生。
(4)基层技术人员不稳定,对工作的开展和积累不利。由于体制的原因,在基层长期搞病虫害检疫工作的不多,人员的安排业务部门只能是建议,决定权在政府领导手中。而病虫信息、项目资料的完善需要时间延续,一旦人员不稳定,工作就会脱节,信息也会丢失,不利于工作开展。
(5)新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不断出现全国现有29种植物检疫对象.(6)检疫信息流通不畅,缺乏区域之间的检疫互动我国检疫分内检和外检。根据检疫法规要求,调运种子、种苗检疫一是要有调运检疫要求书;二是签发调运检疫证书一式四份,有一份必须寄往调入地当地检疫机构,而这两点很难做到。由于这些信息流通不畅,缺乏区域之间检疫互动,极易引发检疫纠纷和出现漏检现象.四、植物检疫的机遇
(一)面临的压力将是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差距,将变为检疫工作的巨大推动力量,加快我国农业植物检疫的改革进程。
(二)检疫将得到广泛的重视
植物检疫作为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入境和维护国内农产品贸易的重要手段将普遍受到重视,植物检疫与对外贸易的结合将更加紧密。形势的发展要求国家加强检疫工作,检疫执法条件将会逐步得到改善。
(三)借鉴国际先进做法
检疫将与国际惯例接轨,除参加国际协议、采用国际标准外,检疫将更多地参与国际活动,更多地参与国际检疫规则的制定。现行的检疫思路、观念、措施、标准等将有较多变革。
(四)国际支持和合作更多
可利用世贸组织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争取国际检疫技术和资金的援助。还可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运作机制,特别是《动植物检疫和卫生措施协议》中关于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下称)、非疫区与有害生物低度流行区等条款,从检疫措施入手实施农产品进口贸易的限制和反限制,以保护我国的经济权益。
五、面对问题的对策
以市场为导向,以WTO规则为依据,以学科专业齐全、人才优势集中、设施设备配套、管理科学规范且与国际接轨为目标,根据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逐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富有活力的植物检疫体系。
(一)完善植物检疫立法
在现有《植物检疫条例》基础上,开展调查研究,起草《植物检疫法》,理顺管理职责,将现在实际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做法、与国际接轨的检疫规范、国外农产品的准入程序、禁令发布和解除程序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提高农业植物检疫的法律地位,以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
(二)完善国内植物检疫管理体制
目前,FAO的187个成员国,不论国家大小,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植物检疫始终是农业部门的重要工作。要逐步理顺国家检疫管理体制,使检疫管理机构职责分明,检疫范围明确,没有多部门交叉、重复现象,增强检疫管理力量。
(三)采用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
改变传统的注重把关的检疫思想,重点抓生产环节检疫管理,采取系统措施降低有害生物传入风险,确定适当的检疫保护水平,加大官方控制力度,科学确定检疫管理的范围、认定与监管非疫区和低度流行区。
(五)研究利用国际标准,加强中国技术标准的制定
应成立专门专家小组,跟踪国际标准制定动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起草制定,增加在标准制定方面的发言权,维护国家利益;研究落实国际标准的措施,促进标准在中国的实施。同时加强适合国情的中国检疫措施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
(六)重新确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
根据中国植物检疫现状和发展水平,一个相当长时期仍需实行重点检疫,但应不断提高检疫水平,丰富检疫内容。要建立快速确定特定病虫检疫地位的机制,以灵活地增加或减少名单。在涉外检疫的重点地区,要创造条件,实行按风险大
小开展检疫。
(七)开展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是实施植物检疫措施的前提和基础。世贸组织有关协议规定,各缔约方所采取的植物检疫措施,应以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为依据。一些发达国家还利用风险分析将检疫作为实行贸易保护的“合法”手段。
(八)加强植物检疫手段建设
植物检疫是社会公益事业,其技术性又较强,需由国家投资扶持。鉴于多年来基本没在这方面进行过大的投入和我国加入WTO在即的迫切需要,需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建立重点检疫实验室和隔离监测场,配齐检验仪器和处理设备,提高发现和控制检疫病虫的能力,确保农业生产的安全和对外贸易的顺利进行。
(九)建立无法定检疫病虫的出口基地
按照FAO关于《建立非疫产地和非疫生产点的要求》和其他相关国际标准,在植物疫情调查基础上,建立无法定检疫病虫的农产品出口基地,确保农产品顺利出口。
(十)加强对重点有害生物的应对措施
为防止重点有害生物传入并定殖,要及早启动二线检疫措施,即农业检疫措施。必要时提前进行应急防治措施研究,开发简便易行而又确实有效的栽培防治和药剂防治方法,鉴选抗病抗虫品种,为TCK等疫情的紧急防治预先作好技术储备。
(十一)为外贸服务,促进农产品多出口
围绕具有出口优势的农产品,从植物检疫措施的角度,通过对外检疫谈判,消除外方的检疫技术壁垒,为国内企业提供国际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和植物检疫要求,促进国内企业的技术改造,按国际市场需求生产和出口农产品。
(十二)增加农业检疫部门的对外交往
为顺应加入WTO后的形势,应积极派员参加有关国际组织及其附属机构的活动,参与有关国际协定、标准、规则的制定、修改和审查,充分表达中国的意见,维护国家的权益,提高涉外检疫能力。
(十三)设立植物检疫专项基金
中国的植物检疫,特别是国内植物检疫的基础薄弱,有害生物种类和分布,检疫检验、处理方法,检疫性病虫发生规律等一些早应搞清的问题,至今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这里的重要原因是严重缺乏经费。一些局部发生的危险性病虫因没有必要的经费支持,难以早期发现和迅速彻底的铲除。为此,迫切需要国家设立植物检疫专项基金,以确保全面、系统地开展植物检疫的基本研究。
参考文献
1、《S PS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最主要障碍》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1年5月)
2、《浅析我国出入境植物检疫标准现状》
花小燕(农技服务,2009。26(9):30—31)
3、《浅谈基层植物检疫工作的特点、现状与对策》
童存银 陈元国(湖北省谷城县植物检疫站,谷城4417004、《当前农业植物检疫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11.农村学校面临的挑战 篇十一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而这些转变顺利实现的一个前提就是需要有现代化教学硬件做支撑。但是,目前农村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普遍面临着教学硬件“跟不上”的现象,有许多学校甚至连一台微机也没有,更谈不上互联网的运用。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教师无法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影响了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的更新;学校管理仍然是依靠“本本”管理,无法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学校缺少理化生实验室和必要的实验用品,教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教学,学生无法动手实验研究;教室缺少音像设备,有限的光盘、磁带等只能成为摆设,教师即使有好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也无法在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和落实。落后的教学手段给农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带来了挑战。
教师素质全面性的挑战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为实施新课程是年轻人的事,与己无关。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
二是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是顺利实施新课程的基础。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选送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首先在于学校领导认识不到位,选送意识不强。同时,很多学校的教师是包班教学,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缺少培训经费。教师不能外出培训,影响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与专业理论知识的完善,影响了现代教育信息的了解和对新课程的把握,不能高标准、高起点地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校不能形成实施新课程的骨干教师队伍。
三是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过时,有的教学书刊掌握在领导手中,得不到有效利用。教师自学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受到影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辅助资料。另外,由于学校学习资源的限制,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理解,不能内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课程资源多样性的挑战
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两部分。就校外课程资源来讲,农村学校极为有限。没有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社区资源——图书馆;没有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学科教学形象直观理解的场所——科技馆;没有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教育的历史文化宝库——博物馆;没有改变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的优越条件——网络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的不足,给农村学校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挖掘、开发带来了难度,限制了农村学校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使他们为课程资源不足而发愁。教师只教教材、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
12.传统新闻面临的挑战 篇十二
1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面临的机遇
1.1 理念创新
电视新闻从产生之日起,其最大的目的就是舆论引导。然而,主持人在播报过程中所采用的官话等性质的语言,很难令受众轻松地接受。长此以往,不利于充分发挥电视新闻内容中的教育意义。新媒体时代为人们带来了大量的新鲜渠道,这些渠道不仅能够快速便捷地将各种社会信息带给人们,同时还给予了受众极大的话语权,受众能够积极参与到新闻事件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观点,同其他人士进行交流。这样一来,电视新闻能够更加贴近百姓的生活,反映民意。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也下发了相关政策,要求媒体能够以特色鲜明的话语,来传播新闻事件和思想。这是对传统媒体理念的一次创新。
1.2 加深新闻内容的深度
不断产生的新媒体,促使受众能够及时获取更多的新闻信息,人们接收信息的数量越来越多,在量的积累情况下,提高了思考和分析判断的能力。同时,人们也开始倾向于选择更加有深度的新闻信息。近年来,微博和微信等传媒,能够促使各种信息以动态的形式展现给人们,既然独家新闻正在逐渐减少,那么加深新闻的深度就成为各大媒体竞争的主要方向。深度解读,为人们提供不一样的观点和看法,才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与此同时,新媒体还能够将大量的新闻素材和资料提供给电视新闻,促使其报道不断加深深度。在这种情况下,电视新闻既能够拥有声画同步和视听并举的优势,还能够具有独特的视角和观点,在当今多媒体竞争激烈的时代,具有极大的优势。
2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面临的挑战
2.1 电视新闻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滞后
传统的电视新闻,需要经历复杂而长时间的制作,因此观众能够看到的新闻信息具有较大的滞后性。而在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能够从多种信息平台上及时获取大量的资料,同时加深了信息解读的深度,新闻信息的时效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相比而言,电视新闻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却相对滞后。例如近年来发生的一起飞机坠落的消息当中,国内外的Facebook、微博等都在报道相关的信息,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失事场景现状图片、受害者的心声及社会各界提供各种帮助的信息等。然而电视新闻进行报道时,这些信息已经是人们从其他媒体中了解过的,信息时效性严重滞后。
2.2 电视新闻无法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电视新闻传统的播放方式,是单向的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导致观众只能被动地接受相关信息。然而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多种新闻媒体的产生,使受众可以凭借自己的喜好来进行有选择的阅读,能够极大地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新媒体时代,不仅能够促使信息以更多的方式和渠道进行传播,还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广泛的选择机会。近年来,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更加快捷便利,同时还包含了大量的文字和音频信息等。这样一来,人们能够方便地选择那些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观看和传播,还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而电视新闻是无法满足人们这种个性化的需求的,这些便捷、实时的个性化服务,使电视新闻专题报道受到极大的挑战。
3 结论
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各种新媒体的产生,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同时它对电视新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能够为电视新闻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如创新了电视新闻的理念,同传统电视新闻相比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还能够加深电视新闻的深度,为人们带来更深刻的讲解;与此同时,它也对电视新闻造成了挑战,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传统媒体求新求变,与时俱进。
摘要:在信息技术快速进步的背景下,各种新媒体相继产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例如,人们信息的获取更加便利,人们消费也更加方便等。传统传媒在改革的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与此同时也拥有更大的机遇。本文从电视新闻角度出发,深入探讨新媒体时代,电视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新时期,电视新闻面临着创新理念,加深报道深度等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时效性滞后和无法满足观众越来越高的需求等方面的挑战。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王珏.新媒体背景下我国电视新闻媒体的创新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2]陈鹏.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新格局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13.临县红枣生产面临的挑战及出路 篇十三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自然灾害频发,不同地域同行产品竞争激烈,比较效益下降等,山西临县红枣生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进行深入调查、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思想认识、经营管理、政策导向、政府职能、生产技术等方面,指出了红枣生产的出路,以实现临县红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临县红枣产业;挑战;出路
文章编号:1005345X(2015)02001802中图分类号:S665.1文献标识码:B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是临县红枣飞速发展期。在县委、县政府“东山核桃西山枣”“要想富,办学修路栽枣树”的号召下,至今全县红枣林面积已发展到15.7万hm2,覆盖16个乡镇、400余个村和30万农业人口,正常年份红枣产量超过2亿kg,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县级规模之首,产值突破6亿元,占到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2%,红枣收入占枣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红枣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2000年,临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经济林名优特新之乡――中国红枣之乡;2004年,临县被中国果蔬专家论坛命名为“中国红枣产业龙头县”;2013年12月“临县红枣”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1临县红枣生产面临的挑战
1.1自然灾害频发
自然灾害主要是气候灾害和病虫害。在2001-2013年的13年里,除了2002年、2004年以外,每年都因为连绵秋雨导致不同程度的红枣雨裂浆烂,红枣的雨裂问题成了影响枣区农民生产、生活、生存的重大问题,原来属于“不易裂果”“较抗裂果”的木枣成了遇雨就裂、十年九裂、裂了就烂的易裂品种;病虫害是仅次于雨裂浆烂的自然灾害,多年来由于防治方法不科学,人们大量地使用化学农药导致了同一种虫害年年多次打药,结果是害虫越来越多,天敌越来越少,尤其是2008年、2013年,病虫害泛滥成灾,导致全县红枣几乎绝产,也给枣农造成极大的损失。从去年和今年的病虫害发生和发展势头来看,病虫害将要成为比雨裂浆烂还要严重的自然灾害。
1.2不同地域同行产品竞争激烈
临县红枣主要受到新疆红枣产业的挤压。近年来,新疆红枣产业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黄金”产业,奋起直追,发展速度高于华北、中原老枣区,目标是打造“世界枣园”。新疆现已栽培有十几个大枣品种,种植面积超过27万hm2,接近全国红枣种植面积的1/5,产量超过了30万t,已经形成哈密、巴州、阿克苏、和田、喀什五大红枣产区,且枣果个大、色靓、皮薄、肉厚、味甜,并以高价占领市场。
1.3比较效益下降
和上世纪90年代中期相比,那时候一个农民工一天的工资仅10元,现在一个农民工一天的工资上了100多元还不好找。那时期1 kg卖5~6元的枣果到现在还是卖5~6元,有的年份甚至连这个价钱也没有人收了,枣农收入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临县红枣生产出现了严重危机。
在这些危机和挑战面前,枣区绝大多数人经过前几年的努力之后,对年复一年雨裂浆烂和红枣价格一年不如一年的局面,只好举家外出谋生,尤其是去年红枣几乎绝产后,留在村里的人口和劳力越来越少,村里多数是60岁以上的人,对于树小又稀的能种庄稼的枣树地还种一些庄稼,枣树结多少果不关注,不能种庄稼的
张德志:临县红枣生产面临的挑战及出路
枣树地就放弃了。现在枣区随处可见荒芜的枣园。在这些枣园里,地没有人耕作,草没有人去锄,虫没人去治,树没有人修剪,枝弱、叶小又黄,枣儿又稀又小,甚至秋后连打枣的人也没有。近年枣区又出现了“要想富,刨枣树”的呼声,临县红枣生产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这三大挑战,既有自然因素,也就是枣树生长前期干旱,枣果进入白熟期以后雨水较多导致的雨裂浆烂;也有人为管理因素,主要是枣农前些年枣价好时为追求产量,盲目地超量使用纯氮化肥(碳铵、硝铵、尿素),导致枣果产量升高了,质量却大幅度下降了,从而也降低枣果的抗裂性能;还有市场因素,由于红枣价格低廉,枣区农民对枣树病虫害防治的放松,致使病害虫泛滥成灾,尤其是近年发生的绿盲蝽和枣锈病,靠分田单干后各自为政再加上不懂防治技术的枣农几乎不可能解决。因此,就是在村里的农民,绝大多数对枣树的态度也是任其自生自灭,临县红枣将要走向经济林→生态林→薪炭林的毁灭之路。
2临县红枣生产的出路
2.1思想认识转型
临县虽然有2 000多年的红枣栽培历史,但在栽培管理上一直是粗放型的,即使成为全国红枣第一大县,生产上仍然是粗放管理。而面临着如此严峻的挑战和如此严重的病虫害,认识和管理上还停留在落后的经营管理、传统的生产方式、习惯的生产技术上,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了。向精细管理、集约经营的转型首先必须实现思想认识的转型。
2.2经营管理转型
一家一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大面积爆发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更不适宜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和实施有机生产。这几年枣树病虫害年盛一年,导致红枣减产、绝产的问题充分证明了这一问题。临县红枣生产的出路是实现有机生产,而合作生产是有机生产的前提。
2.3政策导向转型
政府应出台新的红枣生产政策,制定激励机制和处罚条例,引导产业发展。如:建立奖惩制度。枣区乡镇要把各村按户对枣园面积、株数、产量进行造册登记,并报县红枣产业局(或林业局)验收、核实备案。农户每年能正常管理的枣园,秋后由职能部门验收后每667 m2由县财政补助100元。查出撂荒枣园,每667 m2罚款100元。这种制度要坚持常态化。对连续撂荒3年的枣园,村委会可以无偿收回重新发包,政府可根据财政能力,在主要产枣区一个或数个乡镇枣区实施并在全县推广。再如支持合作经营。积极引导枣区农村成立红枣生产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生产。对一村成立一个合作社或按地形数户至数十户成立一个合作社统一经营的予以政策上倾斜、经济上扶持、技术上帮助。
2.4政府职能转型
目前临县红枣县职能部门由林业局、红枣局两个单位分管,虽无相互推诿、扯皮之嫌,但总不如一个单位责任心强、管理到位。枣区乡镇,尤其是实现枣园全覆盖的乡镇,属于农业系列的各基层站(农技、林业、农机、水利等)应进行合并,充实为经济林技术推广站,并要进一步促进政府公职人员由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加强对红枣生产、加工、销售等服务。
2.5生产技术转型
14.新经济:中国面临的机会与挑战 篇十四
新经济:中国面临的机会与挑战
一、新经济是中国必须抓住的机会 新经济的`概念提出以来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世界各国都在采取措施来迎接新经济的到来.对中国来说,不论从经济的短期或长期看,新经济都是中国需要抓住的一个机会.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长期问题是开发人力资本,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并不断寻找替代.中国经济面临的短期问题,则是原有的经济结构在调整中遇到极大挑战.
作 者:刘志鸿 Liu Zhihong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税系刊 名:特区经济 PKU英文刊名:SPECIAL ZONE ECONOMY年,卷(期):“”(3)分类号:F2关键词:
15.传统新闻面临的挑战 篇十五
1) 广播、电视媒体受到的限制和束缚比较多, 缺少灵活性。和新兴的互联网媒体相比, 传统媒体, 如广播、电视都会受到一定的时间限制。广播、电视节目都只能在固定时间段播出, 受众也只能在固定的时间段收听、收看。而网络则可以满足受众随时随地观看节目的需求, 是随时性的行为, 不受时间限制。
而且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网络也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 广播、电视媒体由于面向社会和大众, 是一个公共媒体, 因此其播报的内容和信息一般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查, 有比较强的政治性和严肃性, 即使是电视中的娱乐节目, 也是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查, 没有网络中那么大的尺度。
因此, 作为互联网新兴媒体一经出现就在社会上得到了极大的传播, 特别是在年轻人中间已经得到了普及。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开放、自由、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的网络更具有优势, 更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给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与冲击。
2) 新媒体时代下, 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内容和形式也遭到了极大的挑战。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 人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自媒体”, 这对于现代的年轻人而言十分具有吸引力, 因此, 在网络上可以产生出许多的草根英雄, 广大网民们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创造了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色栏目。而传统媒体在内容上受节目时间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很显然不如网络广泛, 而在形式上, 更是无法突破自身的载体, 难以创新。而受众则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等实时的沟通和交流工具, 在网络平台上获取最新的消息, 与观众互动, 他们发表的观点, 反馈的信息都可以作为主持人丰富节目的方式。
3) 传统媒体缺少与受众的互动。传统媒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都存在与受众缺乏互动的问题, 长期处在一个单方面传播的位置上。网络正好可以利用各种社交软件改变这种状况, 因此也收获了很多受众。
但是, 网络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也暴露其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1) 由于网络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 约束和束缚较少, 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等不良信息, 浑水摸鱼, 在网络上大肆传播; (2)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中断服务器功能日益强大, 信息也日益丰富。面对海量的信息, 信息的真伪性就需要我们加以辨别。许多谣言的滋生就是从网络开始的。
因此, 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加速与新兴网络媒体之间的融合, 既要某个方面纵向深入发展, 也要在横向上扩大创新;另一方面, 传统媒体要注意抓住网络在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 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 在深入结合网络技术的同时, 面对海量的信息, 广播电视工作者应秉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去对待这些信息。网络、电视和广播是最为重要的三大媒体。在媒体融合的大形势下, 三者势必要走向融合。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既是战略任务, 也是紧迫任务。网络的互动性将为电视和广播产业带来新的活力与生机, 电视和广播传统媒体也为网络传媒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传统新闻面临的挑战】推荐阅读:
传统生活方式面临挑战作文07-26
浅谈网络营销挑战传统营销08-23
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互动发展的研究11-06
传统艺术的核心08-08
传统产业的概念10-19
传统文化的知识06-09
继承传统美德的作文06-19
春节文化传统的作文08-18
学习传统音乐的感想09-30
彝族的传统节日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