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2024-08-16

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8篇)

1.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篇一

论现代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与改革方向 李晓锋(呼伦贝尔学院,呼伦贝尔 021008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讨论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指导思想,以及课程目标、内容、编订、考评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及改革方向。

关键词 体育课程 发展趋势 体育教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基本指导思想

1.1 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1.1 体育课程改革是现代生产、生活的需要1.1.2 传统体育课程体系本身存在的不少弊端,必

须进行改革

1.2.3 现代科技发展客现上促使体育课程的改革1.2 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现代体育课程改革要充分发挥体育教育优势,为培养新世纪的人才服务。要以现代科学理论发展成就、社会进步和人们追求健康生活为目标,以体育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围绕培养有良好健身方式和习惯以及具备丰富体育文化知识的高素质、强体能、广适应人才为目的,深入研究,拓宽课程体系的覆盖面,增强课程体系的完整性。

1.2.1 构建快乐体育教育方向1.2.2 构建成功体育的教育方向

综合分析国内外当前体育教学现状,体育课程发展指导思想应该具有一些共同特征:(1将增强体质放在首位;(2体育课程与课余运动训练各成体系;(3注重体育教学,更好的掌握运动技能;(4充分让学生自由参与课外体育活动;(5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6彻底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7强调培养学生互助意识和

团体精神;(8体育课程评价淡化数据测量,重视理性分析;(9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侧重发展能力。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受现代发展的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体育课程目标发展的共同趋势有:(1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课程的

首要任务。这是国内外学者一致认同的,是体育课程教育价值的基本体现。(2重视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能和方法的传授,使

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理论文化素质。体育课作为教育的一门学科,根本职能是向学生提供促进身体健康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因此,体育课程的内容应包括掌握体育文化和卫生保健的知识,而不是仅限于暂时的体育实践行为。

(3重视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及独立

锻炼身体能力,使学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激发长期参加身体锻炼的兴趣和欲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这是各国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

(4强调适应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各国教育界认为

学生间相互合作和竞争能促进个性的形成。通过身体练习,发展学生个性,充分挖掘和实现学生的运动潜能;通过运动表现自我,发展社交能力,帮助学生建立与外界的联系,达到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精神,获得社会感、责任感、自我认识、自我实现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5配合教书育人的总目标,把体育与思想品德教育

和美育结合起来。通过运动美、形态美、拼搏美以及成功后的喜悦等来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现代体育课程内容的趋势 3.1 强调体育课程的实践性和可持续性

重视实践活动,加大体育文化与健身方法以及保健卫生知识的比重,使现代体育课程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持续性。加强体育教学中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竞技的、娱乐的、趣味的、道德的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应用,而且要有一定的深度,强调内容的可持续性。让学生掌握现代生活最有用的、最基本的、最必要的体育知识、文化、技能、方法,为增强学生体质和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201・论现代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与改革方向

李晓锋 3.2 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和综合化

为了适应增强学生体质的需要,也为了满足不同的地域、风俗、能力、基础条件以及兴趣爱好的需要,近十几年来,发达国家的课程内容增加了休闲体育,如射箭、网球、高尔夫球、保龄球项目等。同时,随着科学发展,作为新兴“边缘学科”的体育,以融汇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力学、医学、遗传学、营销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将不同的运动项目和练习形式合理综合,并运用交叉学科相关理论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在运动实践中操作的理论指导。具体教材内容将根据社会体育的发展,学生个体的需要和学校的教学条件的差异,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与运动技术的学习,基本教材与选用教材相互交叉综合等方法。

3.3 竞技运动教材化

根据国内外各种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归纳出竞技运动教材化的几个方向:(1向动作教育方向的教材化。追求动作的合理性和美感,适合小学低年级。

(2向游戏方向的教材化。在运动中加进情节强化协同和竞争的因素,有利学生提高运动兴趣和个性发展。

(3向理性方向的教材化。运用探究式、发现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挖掘运动背后的原理和知识,追求”懂与会”结合。

(4向文化方向的教材化。了解运动背后的文化背景。

(5向变形的教材化。突破运动项目原型,进行大胆的改造,成为“似是而非”的新项目。

(6向生活实用方向的教材化。(7向简化方向的教材化。(8向运动处方方向的教材化。

体育课程的结构与设计

目前国内外在体育课程结构改革方面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重视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之间的配合,将早操、课外锻炼和竞技训练作为课程结构的一个部分,突出体育课程选修制的作。

具体一节课的结构不再是传统“准备、基本、结束”三部曲,而是根据教材设计、学生身心变化规律来划分。课程设计要注意以学生心理趋向和认识规律为主线设计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时的教学。强调体育教学系统与学生心理认知走向的统一,强调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性和外在的轻松、愉快。在教材体系上考虑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打好基础,增加选用教材的比重,开设专项选修体育课,教材内容不作重复安排。总之,体育课程设计要以实现体育教育目的为中心。现代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随着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改革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对提高实际运动效果和体育教学管理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世界许多国家在体育课程评价方面注重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淡化数据测量。重视理性分析。

(收稿日期:2006-12-18(上接第85页

绩原因之一”。教师的个性应建立在人格感召的基础上。当然,教师素质包括指责任心、敬业爱岗、知识丰富、一视同仁、教法生动、有幽默感等,具备了教师应有的素质势必在教学中自然形成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并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结束语

新世纪的大学生已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体育教师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把握学生心理变化,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和谐认知为前提的良好的课堂氛围,师生应自觉协调共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努力。

(收稿日期:2006-12-11 ・ 3 1 ・

《内蒙古体育科技》(季刊

2007年(第20卷第2期(总第75期

2.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篇二

欧美工业革命后, 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 使得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商业贸易的发展, 要求农场主大力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现代科学理论的发展促使农业科学理论逐步完善。新品种的选育、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化学农药的研制成功使得农作物的产量逐年提高。19世纪初农业合作组织的诞生解决了农业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不对接的矛盾, 稳定了农业生产者的收入,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中国农业自古至今都是开放的、包容的。2 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 先后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农作物种子, 并涌现了贾思勰等农学家。但由于旧中国机械化事业起步晚, 国民中文盲较多、科技素质低, 农民思想因循守旧, 导致西方先进农业科技知识在中国传播速度慢, 中国农作物的产量较低。

新中国建立后进行了土地改革。有了自己土地的贫下中农生产积极性大幅度提高, 但因缺乏资金、农具, 导致产量低而不稳。党中央审时度势, 组织发展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 让贫下中农合起伙来搞生产, 国家给以贷款等扶助政策并进行科学文化普及, 从而普及了农业知识。贫农有了资金、农具、农业技术的支撑, 农作物产量大幅提升。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油田的建成, 让机械化大发展成为可能。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农田水利整顿, 使农业机械化有了用武之地。

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产权归村集体所有, 村集体将土地承包给单个农户使用, 脱离集体束缚的农民干劲一时大增。由于农业机械的大量推广、新品种的研制成功、化肥的大量使用、加上平整的农田、便利的水浇条件、集体生产时习得的技术, 以及集体资产积累的瓜分, 让农民生产有了物质、技术、资金的支撑, 作物产量有了大幅提高。但农田的条块分割, 造成单个农户农业资源规模太小、农户资金有限、农民科技素质低下, 从而导致农产品规模小、产品质量差、增产幅度小、经济效益差、“三农”问题逐渐凸显。为了解决“三农”问题, 党中央采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多予少取放活的措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但因为我国户均耕地太少, 以及小生产与大市场不对接, 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通过国内外农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到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科技支撑、现代管理方法、社会化服务体系下, 高度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农业生产方式。

1 农业的根本出路是机械化

综观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程, 虽然各国在建设现代农业的道路和技术路线的选择上有所不同, 但都无一例外的先实现农业机械化, 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阶段,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要素中影响现代农业进程的关键因素, 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业竞争力的强弱。

农业机械化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要素。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的技术革命。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 机械作业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 为农场规模扩大、农产品品质提高, 形成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提供了可能。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国家, 农业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是农业机械, 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作业都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

农业机械化能够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提高,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是农业生产要素中农业机械增多、农业劳动力减少的过程, 也是农民收入提高, 工农差距、城乡差距缩小, 农工贸协调发展的过程。因此,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有密切关系。

2 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充分必要条件

中国人多地少, 人均土地不到0.1hm2。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5亿农户, 户均0.48hm2土地。村集体为了保证地质的均等, 将土地分级, 每个农户的土地分为2~3块, 土地细碎化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土地规模化是农业机械化的迫切要求。一片土地上高、中、低作物甚至树木相邻而作, 互相遮荫, 不利于作物的高产。农田太少, 农户不舍得搞科学试验, 也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单个农户土地太少, 农产品数量规模小, 不利于打出品牌。各户种植标准不一致, 导致农产品加工企业难以大量收购, 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土地规模经营有利于解决土地耕作的高度分散与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矛盾。总之,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3 农民的组织化是实现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

互助合作在人类历史上早已有之, 但是以互助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合作社却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一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不仅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而且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也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机器的推广使用, 形成了生产中的分工与合作, 从而也就为合作社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二是随着商品生产的高度发展, 企业之间的竞争迅速发展。中小商品生产者为了在竞争中与大生产者抗衡, 并求得发展壮大, 不得不联合起来, 扩大生产, 降低生产成本。三是由于大规模商品生产的发展, 生产者与消费者逐步分离, 于是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出现了中间商。农民为了逃避中间商剥削而组织合作社, 直接销售各种消费品。于是从19世纪初开始, 在西方的许多国家中, 逐渐出现了合作组织。如今农业合作组织已遍布东西方发达国家。

20世纪20年代农业合作组织被引入中国。随着北伐战争, 农会等农业合作组织在广东、江西、湖南等地建起并发挥了巨大作用。红军建立工农割据根据地后, 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及北方的根据地里大力发展互助组、合作社, 皆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党中央在领导土地改革后, 又在全国推广发展互助合作组织。由于中国人向来有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思想, 以及受2 000多年的封建教育影响, 缺乏主人翁意识及民主意识。因此, 在领导工作做得不好的村庄, 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时有发生。实践正在证明并将继续证明, 离开农业合作组织, “三农”问题就很难解决。

通过土地流转达到规模经营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1) 农户的土地使用权流转给大户或农产品加工企业。 (2) 农户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仅负责产前及产后服务, 产中由农户自己负责。 (3) 农户以承包地入股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 农户成为合作社的工人。由于现在农业补贴发放逐年增多, 农民已把土地使用权当作福利对待, 不可能轻易放弃。况且, 大部分农户将土地使用权转移给种地大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后, 会造成农业富余劳力的难以安置, 甚至造成农村的不稳定。第2种转移方式, 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农业生产标准化的推行。只有第3种转移方式才适应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农业标准化的推行。农业土地股份合作社在有了资本后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 这样富余劳力的安置也有了去处。

参考文献

[1]孟凡艳, 孙芳.农业结构调整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作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 (3) :7-8, 23.

3.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方向研究 篇三

【关键词】现代林业;混农林业;发展方向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发展,我国林业未来发展之路也逐步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下确保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变得十分必要。

1 走混农林业之路

1.1 混农林业的意义

农业的短期收获方式对土地经常造成掠夺式侵害,一旦土壤养分被掠夺殆尽,若未及时进行人为改善补救措施,土壤极易逐渐恶化。相对而言,林业大多以长期收获方式,不同树种组成落叶养分自然回归于林地,林地通常具有自我施肥等机能,而且不同林木的根系深浅不一、土壤养分的吸收也各自不同。树种混合栽植地的土壤通常不会急剧恶化,而且林业的林木伐采收获基本上只是砍伐树干,枝条与树叶通常弃置于林地,这些有机物可被微生物分解,再度回归于土壤中。

森林伐采后栽植农作物,虽然可立即得到农产品收入,但农地往往会因过度使用而造成土壤养分条件逐步恶化;但在森林伐采后仅从事林业造林,在树木生育的相当长期间内往往会无收入可言。若将两者组合,复合实施从事混农林业,即在同一土地上复合培育农作物与林木,不仅可长期可得到较为稳定的收入,而且树木落叶分解的养分也回归到土壤中,可供部分农作物吸取,从而保持土壤可持续性的循环使用,保护土地地力。混农林业是使林业与农业以适当手法共生,合理且有效率地使用土地,保持农林生态系统健全循环,让人类可以与自然保持共生的现代林业发展方向。混农林业最主要的目的并非提升短期的土地生产力,而是保持长期的土地生产力。农林作物多元性配置的混农林业,虽然短期性收获量可能会降低,但其可对土壤的长期性利用可以加以弥补和改善。

1.2 混农林业的实现策略

首先,垂直方向的复合性土地利用。以某地的生态能源发电与农畜产业合作事业为例,栽植树木或是保留自然生长的树木,在树林间饲养家畜及栽培农作物,即在同一空间的垂直方向复层利用土地的模式,其空间不仅可高密度利用,而且上部冠层树木可提供下层树木遮阴及养分供给机能,综合性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与热带地域常见的混农林业以及欧洲西南角伊比利亚半岛的森林畜牧混合模式极为相似。有森林分布的地域就有各种农林混合经营的可能性,随着气象与地形等自然条件的不同,林冠构造的复杂度及各层构成树种、农作物及家畜的内容会有很大的差异。在植物生产量大的热带地域,可实施有较多的阶层构造;若在温带地域或是干燥地区,则可实施比较单纯的“树林—家畜—草地”构造。

其次,水平方向的复合性土地利用,也即家庭农场、镶嵌状的土地利用。以我国某地的传统肉用牛马牧场为例,其实施了以农地及树林地、草地等不同的土地利用镶嵌状配置,即在同一块土地利用中将多种动植物在不同成长阶段分别加以组合,是在水平方向的空间内复合性的土地利用模式。森林的落叶及植被草类可供农业的堆肥利用,总体上可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2 现代林业的发展方向

2.1 走生态化之路

林业生态化是指把生态学的思想、理论与方法主动渗透应用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统筹兼顾林业的生态、经济与社会 3 大效益。作为一种现代化林业发展模式,林业生态化理论基础的科学性、资源利用的高效性、环境保护的友好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决定其今后将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林业的方向。林业生态化的实现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态公益林;二是生态林业。

2.2 走社会化之路

林业走向社会化的道路也就是发展 “社会林业”或“社区林业”,其包括 3 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以 “理念宣导及人才培育”为目标,培养居民社区意识和可持续经营其社区的能力;第二阶段的目标为“林业示范社区营造”,包含整体的人才可持续、产业可持续、环境可持续与组织联结等 4 个主轴;第三阶段的愿景是“森林共同经营”。走社会之路要求政府机关、企业及社会其他部门都应当转变思想观念,对于自身在社会化林业发展中的地位进行清晰地认识与功能转变,从而更好地履行自身在社会化林业发展中的作用。

2.3 走科技化之路

在进入新世纪之后,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尤其是在党和国家提出创新驱动战略之后,科技在产业中的地位更是越发重要。因此,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也需要紧跟时代潮流,将科技创新的理念融入到自身产业的发展当中,确保林业步入科技化之路。为此,应当充分做好如下工作:一是不断进行林业资源新品种的研发;二是不断创新林业产品的加工技术;三是将生物质能源的研发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四是将先进的管理思想与技术融入到林业管理工作当中。

3 结束语

总的来说,传统的以木材生产为导向的林业必然走向以生态建设为导向的现代林业发展之路上来,而林业与农业的不断融合也成了强国之路的必要条件。在这种背景要求之下,我国林业必须在能够做好混林农业建设的基础上,坚持生態化、社会化及科技化的道路,从而确保满足社会对于林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徐国祯.论中国林业发展的生态建设之路[J].林业经济,2009(2).

4.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发展方向 篇四

一、几个基本概念

1、园林:没有对应的西文,应是英文中花园(Garden)和林园(Park)的统称。

2、风景(Landscape):原指文艺复兴时期由北欧艺术家创作的、表现的自然或田园场景的绘画形式。17世纪起词义扩大为可以一眼望尽的疆域。现也用来表明具有共同视觉特征而未必一眼望尽的区域。

3、风景式园林(Landscape Garden/Park):特指欧洲18世纪由英国人首创的以自然风光和风景画为蓝本所设计的园林形式。现泛指各种以自然风景为主题的园林形式,包括中国的传统园林。

4、风景园林(Landscape Achitecture):从事风景、园林设计的行业名称,从业人员称为风景园林师。

5、景观设计(Landscape Achitecture):风景与观察方式的统称,应包含风景类型的综合整治和对各种风景的认知方式两方面。

二、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存在症结

在巨大的市场面前,中国设计师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对东西方传统或现代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只停留在为我所用、简单照抄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并以各种空洞的设计口号加以掩饰,造成景观设计理论研究匮缺,设计市场浮夸之风泛滥的现象。概括起来,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存在下面几个主要症结:

1、借生态之名,行反生态之实

“生态”一词大量出现在中国设计师的言谈话语和设计说明之中,然而人们对生态理念的认识却十分模糊和极其肤浅,将生态等同于园林绿化或营造湿地等等。风景园林设计体现生态原则的作品甚少,而违背生态原则的反生态设计案例却俯拾皆是。

2、借自然之名,行反自然之实

“自然”一词也同样频繁地出现在中国设计师的言论之中,然而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同样模糊和肤浅。自然景观类型和自然文化特征在中国设计师的心目中的地位甚低,仅仅是大量的绿化和弯曲的线型而已,而强加于自然之上的反自然规律的设计案例却大行其道。

3、借景观之名,人工景观堆砌

“景观”一词被大量炒作,被看作是高于风景园林的设计范畴。然而大多数设计师却荒谬地认为景观是园林绿化 + 硬质景观,从而造成设计作品中人工景物大量堆砌、造价昂贵华而不实的奇怪现象,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甚至宝贵的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

4、借以人为本,人工匠气十足

由于中国设计师对“以人为本”思想的错误认识,以为“以人为本”就是要突出设计的人工性,因此将设计重点放在园林设计的人性化方面,而不是强调自然景观对人的价值体现。加上对人性的研究和认识不足,造成匠气十足、奇形怪状、过分张扬、豪华奢侈的设计风格成为时尚。

5、借文化之名,符号图解泛滥

文化是风景园林设计要表现的核心之一,而如何体现当代的自然文化成为各国风景园林师研究的方向。然而中国设计师对文化的理解却十分肤浅,热衷于以符号和图解的方式来反映各种文化的表象,而缺乏对自然和风景园林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与恰当表现,造成俗文化和没文化的设计作品大量涌现。

6、借构成之名,形式主义盛行

中国设计师非常热衷于谈论构图和构成,对西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作品的研究解析也大多从构成的角度出发,而对其来龙去脉却知之甚少。表现为将风景园林设计理解为平面构成,追求构图的美感和装饰效果,却忽视了空间塑造和视觉效果的研究,造成形式主义的设计风气盛行。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师在努力地追随西方人的脚步亦步亦趋,但是在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上又与西方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缺乏成功的理论与实践可以直接传承,另一方面又对国际设计理念和发展趋势缺乏深刻认识,使景观设计流于形式。

多快好省的建设要求、相对匮乏的设计人员、急功近利的商业行为和不合时宜的宣传炒作,造成浮夸做作的设计风气。其结果是中国风景园林师或以繁琐的构图、杂乱的材质、艳丽的色彩和堆砌的小品等拼凑手法取悦人;或以空泛的概念、肤浅的主题、拙劣的模仿和机械的构成等形式主义吓唬人,使景观设计流于装扮。

随着风景园林涉及领域的扩大,以及设计师的片面认识,中国风景设计实际已成为一种破坏性建设行为,大量的人工景观造成自然景观的严重破坏和建设管理的高昂费用。中国设计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自然景观本身是在不断演变的,风景园林设计必须融入自然景观的演变过程之中。风景园林设计的实质就是改变自然景观的演变进程。

因此,就风景园林设计而言,实际上存在着彼此对立的两种态度:或者终止原有的景观演变进程,代之以新的演变方式;或者融入原有的景观演变进程,设计方案包容景观演变的原动力。中国景观设计师普遍采用前一种态度,或者自然景观的演变进程之前已遭到严重破坏。在这一情况下,风景园林师的首要任务是重建自然景观的演变方式,而不是进一步终止它。

在风景园林设计就是用理想的景观模式去改造现有的场地景观的思想指导下,设计师通常将场地仅仅看作是一种中性的界面或载体,在场地上随意布置主观性的或个性化的景物,将个人主观意愿强加在场地之上。场地因而处于被动的地位,仅仅适合于承载人们的某种意图或固有的思想体系。尽管这样的设计方法也能产生奇特的景观,却总与地域景观格格不入,成为孤立的景观实体。

这一类风景园林设计思想就自然景观已经缺失或自然生态已不太敏感的地段而言,造成的危害还不甚严重,无非是原有自然景观类型的消失和高昂的建设管理费用而已;但运用于自然生态相对敏感的地区,这一设计手法就十分危险了,它不仅破坏了原有的自然资源和景观类型,并且新的设计因难以抵抗自然的力量而造成维护管理上的极大困难。

三、国际现代风景园林发展趋势

风景园林设计的实质就是要使各种景物协调共存,而最重要的设计原则就是因地制宜。在这里,“地”的感念不应狭隘地理解为地理学、地形学或生态学的场地,也不应缩减为人们可以看到或感觉到的场所,而应该包含整个世界物质与形态的方方面面。

正如笔者的导师,法国风景园林设计大师高哈儒所强调的:“景观设计要遵循三个原则:即场地、场地、还是场地”。场地及其周围存在着大量显性或隐性的景观资源,通常需要重新利用或调整方向,才能使各景物之间协调一致。最理想、最动人的设计就是使整个地域的景观和谐共存。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与传统园林设计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都是以场地和区域的景观资源和空间运动为特征进行的整治行为。而现代风景园林与传统园林设计的差别在于人们对自然的认知范围在不断扩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不断变化,以及对景观、空间、尺度、运动等概念的理解与认识在不断深入。

国际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自然为主体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所追求的是减少、甚至是没有人类参与而由自然形成的真正的自然场所,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随着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西方社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发生了根本变化。人类从过去作为自然界的主宰转变为现在成为自然界的一员。与此相适应的是,风景园林师过去将自然看作是原材料,现在则倾向于将自然作为设计的主体。传统园林被看作是人类对征服自然的炫耀,是人与自然的作用在相互竞争,而城市中出现的荒地则被看作是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衰退。当人们认识到,植物同人类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迁徙,自然会运用各种方式将荒地变成各种迁徙植物的竞争地之后,荒地就成为风景园林展示的热点景观类型之一。

2、以生态为核心

生态学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使人们普遍认识到将各种生物联系起来的各种依存方式的重要性。

就风景园林设计而言,所有的景观元素也都是相互关联的。设计就如同植物嫁接一样,如果砧木、接穗和嫁接方法等选择不当,嫁接就很难成功。同样,如果风景园林师在设计中随意去掉一些景观元素,或破坏了各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系方式,极有可能在许多层面上影响到原先错综复杂、彼此链接的景观格局。如前所述,这类设计手法对于非自然环境而言,造成的后果还不是很严重,只不过是原有景观类型的消失而已。然而,对于那些以生物为核心的自然环境来说,这样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案就会造成破坏自然的恶果,而且设计本身也难以获得成功,强行实施后或者遭到原有景物的排斥,或者代价昂贵。

3、以地域为特征

地域性景观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气候特点、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等构成的自然景观资源条件以及人类作用于自然所形成的人文景观遗产等。风景园林设计的要旨就是要再现本地区的地域景观特征,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在某个地区中,各个景观元素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与周围的自然与人文特征相结合,构成人们所观察到的景观类型。景观设计应从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类型和特征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和人工景观元素,营造出适合当地自然和人文条件的景观类型,以及适应当地生活习俗的观察和利用景观的方式。风景园林师应是坚定的“完美主义者”和“扩张主义者”,不应满足于场地本身的景观塑造,而应追求本地区地域景观的完整性。

4、以场地为基础

任何场地都具有大量显性或隐性的景观资源。作为风景园林师不仅要具备各种相关的专业知识,尤其还要具备对景观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对景观变化机理的洞察能力。风景园林师首先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并理解场地,努力把场地含有的各种信息都收集、归纳并联系起来,将场所的重要特征加以提炼并运用于设计之中。同时,他应该能够预见场地整治的变化方向,始终明确场地的改变过程。实际上,与发现一样,风景园林师的眼光本身就是设计过程。

此外,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人们起初认为有问题需要整治的地方,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而问题很可能出在别处。两块场地之间的转换之处,通常是最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因此,优秀的风景园林师往往从场地的周边环境整治着手,而不是马上进入场地本身的整治。遗憾的是,中国风景园林师已习惯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处理方式,总是从场地本身的整治出发,在场地中心布置大量的景物,而将各种低劣的景物放在场地外围。

5、以空间为骨架

景观是由实体和空间两部分组成的,空间是风景园林设计的核心。所有景物都属于某个彼此紧密相连的空间体系,并以此把景观空间与实体区分开来。空间的特性来自该空间与其他空间的相互关系。在一个空间内部,继续以该空间的边界为参照的话,还存在着一些亚空间,又与其亚边界相联系。因此,风景园林设计不能轻易地破坏各种景观边界在空间中存在的形态。

景观空间具有一定的扩展能力,它们以某种方式与邻里空间共同存在、同被欣赏,形成某种空间联合体。地平线是景观空间的边界,随着观察者的运动,它也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因此,风景园林设计不仅要关注空间本身,更要关注该空间与周边空间之间的联系方式,即一个空间以何种方式转换到邻里空间?然后再以何种方式转换到下一个邻里空间?如此由近至远,逐渐抵达遥远的地平线,从而形成相互之间有机联系的整体性景观。

6、以简约为手法

简约的设计手法就是要求用简要概括的手法,突出风景园林设计的本质特征,减少不必要的装饰和拖泥带水的表达方式。简约应该是风景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简约手法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计方法的简约,要求对场地的认真研究,以最小的改变取得最大的成效;二是表现手法的简约,要求简明和概括,以最少的景物表现最主要的景观特征;三是设计目标的简约,要求充分了解并顺应场地的文脉、肌理、特性,尽量减少对原有景观的人为干扰。所谓最优秀的设计作品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

国际风景园林设计师们越来越倾向于用简约的方法去整治空间,正如老子说的:无为而无不为。实际上并没有一无是处的空间,它同样在演变,同样拥有某种吸引力。最低劣的空间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具有一些积极的方面。中国风景园林师更应注重简约的设计风格,不要轻易地去改变空间,而应充分认识并展示空间的个性特征。

四、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发展方向

虽然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还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成功的经验可以照搬,但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既不能依赖于抄袭国际风景园林大师的作品,也不能生搬硬套中国传统的园林形式,;应深入研究西方风景园林和中国传统园林杰作中所蕴含的本质特征。可以说,设计观念的国际一体化和设计手法的中国本土化,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方向和捷径。

中国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卓越的园林文化遗产是现代风景园林师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的自然文化理念和再现地域景观的手法,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借鉴,并融汇贯通于实践之中。实际上,现代国际风景园林设计大师无不从前人的理论与实践中吸取了大量的设计理念与灵感。就中国传统园林而言,有许多极富现代意义的理念和手法值得现代风景园林师去继承和发扬。

1、天人合一的自然文化

自然是风景园林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中国传统园林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于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自然文化是中国园林的核心与精华所在。所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就是强调按照自然的客观规律来造园,要以自然景物为主体,更要强调人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和艺术再现。这与国际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十分接近,表现出人类认知方式国际一体化的倾向。

2、因地制宜的景观特色

风景园林设计的要旨之一在于充分利用地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再现地域的自然景观类型和地域文化特色。与西方传统园林一样,中国传统园林也是再现本土自然景观典型特征的范例。对地域性景观的深入研究,因地制宜地营造适宜大环境的景观类型,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前提,也是体现其景观特色的所在。但关键在于继承因地制宜的思想,而不是山水园林的形式本身。

3、巧于因借的园林整体

中国传统园林以自然山水为依托,通过借景、隐喻等手法将园林景物与周边景观相联系,起到扩大空间效果的作用,并使各个空间之间相互渗透、彼此呼应,形成整体。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也要求将场地的视域空间作为设计范围,把地平线作为空间的参照,强调风景园林设计与地域性景观的融合,这与传统园林追求无限外延的空间整体不谋而合。

4、小中见大的视觉效果

中国传统园林在相对局促的空间中,借助对比、突出三维空间、加强空间的深远效果、采用环形游线形成散点视点视线、避免一览无余的逼迫式景点布置,以及借助山体和屋顶起翘将人的视线引向天空等手法,达到扩大空间感的目的,获得震撼人心的效果。这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寻求的在有限的空间中表现广袤的地域性景观特征的手法不无启示。

5、舒适宜人的环境塑造

园林是人类追求最理想的人居环境的产物,创造更加舒适宜人的小气候环境,是享受园林生活乐趣的前提。园林的叠山理水、植物配置、亭廊构建,乃至城市布局,都在很大程度上考虑到如何利用自然气候条件,在园林中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小气候环境。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光影、气流、温度、湿度等影响人体舒适度的气候因子,也是十分重要的设计依据。

6、循序渐进的空间格局

在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营造过渡空间,是中西方园林的通用手法。中国传统园林多建造在人工性的城市环境之中,需要在人工与“自然”之间营造出一系列过渡性空间,并以庭园或园中园的方式来起到联系和过渡作用。园林空间因此而划分成一系列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序列主题的庭园空间,但彼此之间又密切联系。

5.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篇五

高校毕业生是城乡新增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主创业的有生力量。高校毕业生创业,应发挥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在信息化、网络化方面的优势,低成本、高效率地向社会需求大,又符合自己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的领域去探索创业方向。

现代服务业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之一,对于广大高校毕业生来说,这也是切实可行的创业方向,从实践来看,适合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现代服务业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第一是包括网上零售、网上促销和网上团购在内的电子商务领域;第二是包括电子信息、知识、技术等经纪服务在内的电子服务领域,第三是电子金融、保险、股票、借贷服务,第四是包括旅游咨询、代订、代销在内的`线上旅游领域。

从实际操作上来说,高校毕业生创业,需要实事求是,要结合社会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结合自己能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做好可行性分析,并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获得必要的创业资源,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中进行创业。

在政策支持和指引方面,高校毕业生也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给予支持和帮助,首先是生活保障,建议给予创业大学生以所在城市的基本城市生活费,同时向他们提供医疗保障和两到三年期的创业小额无息贷款。高校毕业生创业呈现出多元化,创新化的趋势,应该建立一个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的评估机制,将被认定处于创业阶段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到正常就业人员的群体中来,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在高校方面,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的精神指引下,目前高校的创业课程和对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日趋深入,正在使大学教育发生着渐进式的变化:浙江义乌工商学院等一批高职高专类学校对创业实践推动较大,暨南大学珠海学院等的创业课程和创业实验室等教学研究开展则较有特色。在西安交通大学,也在经济与金融学院和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重点实验室里开展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研究和探索。

从总体情况来看,目前高校对学生创业观念的培养,创业政策解读和创业指导与支持还需进一步加强。

6.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篇六

近年来,中国散打运动开展可谓热闹非凡,中泰、中美、中俄、中日等散打对抗比赛以及国内各种形式的散打比赛,使中国散打运动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影响程度也逐步增加。特别是2009年12月19日晚,“2009中国功夫对职业泰拳争霸赛”在广东佛山打响,这场中泰功夫对决,因赛前泰拳选手所谓的“挑战”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而备受国人关注。其中中方选手为“铁腿王” 边茂富,“威风少侠” 张开印,“降魔手” 刘层层,“神剑笔上飞” 董文飞和“福星日月闪” 徐吉福;泰方选手为“屠龙肘” 考克莱,“白莲斩” 蓝桑坤,“魔术锥” 纳如蓬,“鬼见膝” 舍受蓬和“神目杀”斐泰克,双方各五个级别的选手悉数登场。虽然泰拳被称为“八条腿运动”,崇尚进攻的力度,并形成了以腿法为主要技术要求、以肘膝为主要进攻手段、以强攻硬取为主要风格的独具一格的技术体系。[1]最终中国功夫以4:1大胜泰拳,特别是“少林弟子张开印KO泰国皇家拳师蓝桑坤”,无不给外行看热闹的看客还是内行看门道的专家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更是不失时机的给正在寻求变革和缓慢前行中的中国散打运动起到了助推作用。

但是我们应该从这场受到媒体包装和具有很强商业味道的比赛背后,真正品味出一些有利于中国散打运动发展的东西,探讨历史,跨越时空,冷静思索中国散打运动的现代体育方向的发展路径。

1 中国散打运动的发展概况

散打在中国历代有许多种称谓,如相搏、手搏、白打、对拆、技击等。现在的散打与传统的散打有着本质的区别,现在的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和防守等方法,进行徒手对抗的现代体育竞技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散打运动是对传统技击术进行归纳、整理,舍弃它们的具体形态,找出其中共性的规律,即把中国各拳种门派的拳法、腿法通过规整,总结出它们的基本运动形式,经过高度抽象,确立进攻技术具有两种运动形式:一种是直线型方法,另一种是弧线型方法。拳法以冲、掼、抄、鞭,腿法以蹬、踹、扫、摆、勾为内容,摔法则根据“快摔”的要求和“无把”的特点,主要把握“破坏重心”和“抡圈”的要点,创造出“接招摔”和“夹打摔”的方法。同时,防守技术也划分为“接触式防守”和“不接触式防守”两种。[2]

现代散打运动得以全面发展是在1979年以后,本着“积极、稳妥”的推行方针,历经30个春秋,至今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格局。随着1989年散打被国家体委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散打运动相继成为亚洲锦标赛、世界锦标赛、全运会以及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时至今日,武术散打已跻身于世界竞技体育的大舞台,逐步与国际竞技体育接轨且各种国际相关赛事层出不穷。[3]随着中国散打运动的发展和进步,在技术上、战术上和运动员运动能力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近年中国散打不光在与泰拳的交流上取得了优势,同时在中欧对抗赛、中美对抗赛等都捷报频传。

2 “中泰”武术交流的历史印象

泰拳在历史上曾经多次与中国功夫进行交流、对抗,并胜多负少。从1921年8月6日闻名大江南北之鹰爪名师陈子正(在上海执教于精武会)出战柯叻府拳师“高原虎”乃央,三招即被乃央踢中下巴昏倒开始,到1985年4月5日,泰“黑猿”盛叻对42岁上海武术高手徐小龙的交流赛,徐为著名气功大师,精通绵掌与铁掌,两局比武,徐屡进无功,频受泰将腿踢、膝撞,渐气力不支,二回合时,泰将以膝猛攻,徐胸部中膝跪倒,既闻钟响,比赛结束。[4]这段时间中国功夫与泰拳的交流、对抗中,基本上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并折射出中国功夫不如泰拳。但是前仆后继的有许多武林中人愿意与泰拳进行交流、对抗,就是希望能够战胜泰拳,体现中国武术是“世界第一”。

从1988年国家散打队在北京和泰拳选手,以散打规则(88年规则),8战全胜,到2003年8月8日,“第四届中国功夫VS泰国职业泰拳争霸赛”在泰国曼谷举行,中国国家队并以3:2在客场战胜泰国泰拳队凯旋。[4]这段时期中国武术与泰拳的交流中取得了一定的优势,这得益于集传统武术精华“踢、打、摔”于一身的散打运动作为一项竞技运动的不断发展,但也是建立在散打规则基础之上而抑制对方优势动作而取得的结果。

2009年12月19日这晚是令无数关心中国武术发展的人为之兴奋和不眠之夜,并将载入中国武术发展的史册,这一场受到国人高度关注的对外武术交流赛事,在使双方运动规则最大化放开的前提下,充分展示了两国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搏击运动的魅力,最终以中国功夫4:1大胜职业泰拳。这一晚充分抚平了国人在“中泰”武术交流的历史中留下的心理阴影,改变了“中泰”武术交流的历史印象。

中国散打和泰拳是在两国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搏击术,并且评价体系也不尽相同,这两种搏击运动在运动方式上也截然不同。泰拳可以用肘击、膝顶,以打倒对方取胜为目的,因此动作简洁、攻击凶狠,但需要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前提下,肘击、膝顶才能发挥出更大的威力;散打使用“踢、打、摔”等组合技击动作,以打中有效部位得分取胜为目的,因此动作灵活、组合多、变幻莫测。在双方所有规则都放开的情况下,摔法的优势更加明显,具有“踢、打、摔”为主要技击动作的中国散打具有一定是优势。

3 中国散打运动的现代体育方向发展路径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有几千年的历史渊源,有厚重的文化内涵,有丰富多彩的技击动作,是原汁原味的本土的体育运动项目,武术拥有广泛性较强的群众基础,几乎占城乡居民经常从事体育活动的一半。据不完全统计,分散在全国各地并已注册登记的私人武术馆(校)就有一万多个,武术人口总数约近7千万。[5]而且根据时代周刊的一项统计,中国男人99%中都有匡复正义的武侠梦,96%的女人都有飞檐走壁的幻想,百分之百的中国人都认为武术是中国传统文明、文化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2]但是中国武术特别是中国散打运动要成为国人健身、娱乐、消费的对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1 必须加大对散打运动技术和规则的完善

“远踢、近打、贴身快摔”被认为是现代竞技武术散打运动的特色。“贴身快摔”是最大的特色,散打中的快摔技术源自于中国式摔跤,是对中国式摔跤的改进与创新,表现在“无把”式的快摔。相比而言,散打的腿法、拳法的特色就显得不够突出;就散打的腿法来说,注重每腿的打击力度与实用,没有跆拳道腿法的潇洒与飘逸。比赛场上难得见到腿法的连续组合,大多情况是运动员你一腿我一腿的进攻,表现为大力的“鞭腿”技术;拳法上多以直拳和摆拳为主,大起大落的摆拳显得尤为突出。[7]

繁琐的技术特点虽然能体现散打运动的中国武术文化的特点,却束缚了散打运动的现代竞技体育化方向发展,其中“摔法技术”完全破坏了散打运动的连贯性,使这项运动变得支离破碎,失去了竞技体育运动的整体性和观赏性的特征,完全可以把本身不属于散打技术的“摔法技术”从现有的散打技术中拿掉,还散打运动的本来面目。同时对一些影响散打运动连贯性、对抗性和技击性的繁琐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修改和完善,进一步突出散打技术中的“手打”和“脚踢”这两种技术,并强调运动员的防守和抗击打能力的培养。虽然对散打运动的部分技术进行删除和精简,但是必须在散打运动中加大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内涵和精神的植入,使中国散打运动在方法、内容和形式上是现代竞技技击运动,但是在内涵和实质上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武术文化的特质。

3.2 必须以媒体为依托,加大对散打运动的宣传

散打运动的发展必须依托媒体的宣传,特别是“新媒体”的宣传。“2009中国功夫对职业泰拳争霸赛”之所以广泛受到媒体的追捧、国人的关注,正如搜狐网体育中心总监金航先生所说“这次比赛我们在网上进行了现场的网络直播,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网络直播的流量创了我们今年所有比赛直播的之最,完全没有想到,甚至超过了NBA。”[6]这受益于媒体的广泛宣传和国人的武术情结和爱国热情,才使这次普通的交流赛事意义深远,也昭示着中国武术的发展路径。

近年来,中国散打运动与不同国家搏击运动的交流比赛,国内各种形式武术比赛的举办,以及媒体与各种武术运动的联姻,在后奥运时期,中国武术正经历着一场剧烈的变革,不管是传统套路武术、竞技套路武术还是散打运动都在爆发出自己的能量。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它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是无穷大的,散打运动只有置身于这张网中,才能得到传播和放大,才能被人们所关注和接受。《中国好声音》这档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笔者认为,这档节目的运作理念就是来源于体育的竞争精神,源于体育而高于体育,之所以能受到广泛关注和有较大的影响力,除了其出色的专业性和竞争性外,就是媒体的推波助澜,使其得到广泛关注,影响力得到无限放大。

3.3 建立散打运动的品牌赛事

中国武术这场剧烈的变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着力点就是要加强建设中国的职业武术和品牌赛事。最近这几年,中国所有的城市,特别是一线大都市,都在培育和打造自己的品牌赛事,比如说上海的F1,北京的马拉松,广东的亚运会等赛事,大家都是希望通过这些品牌赛事的申办和举办,来提高这个城市的国际影响力,拓展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位置,但是从成长性来看,可能在未来都不会成为中国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因为这些赛事都是舶来品,都不是原发于中国的赛事。中国真正未来能够走向国际,真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赛事,一定是基于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积累。随着中国的崛起,从经济崛起到文化崛起之后所带出来的一种本土文化,中国未来真正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事,可能就是中国职业武术的发展与壮大,特别是中国散打运动的发展与壮大。中国散打运动在走向现代职业化竞技体育过程中,既不能走闭门造车的老路,也不能走完全西化的邪路,散打运动的发展一定要强调竞技散打、文化散打、财富散打、娱乐散打的四位一体,必须走“产业化、市场化、职业化”的道路,并具备“娱乐性、技击性、规范性”的特征。

4 结束语

“2009中国功夫对职业泰拳争霸赛”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是国人对中国武术高度关注的结果,希望中国武术成为“世界第一”的一种民族主义情绪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国武术厚积薄发和进行现代化体育改革的结果。在现代社会中,中国武术向现代体育的过渡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武术作为具有几千年的文化,不能仅仅只是作为一种武术文明,让人怀念,供人敬仰,“文化是活着的文明、文明是死了的文化” [6],中国武术文明要进一步的活化,活化了之后才能发展,如果不能很好地活化,这个文明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良性、健康、长远的发展。

摘要:虽然中国散打运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在与其他国家的对抗比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但是中国散打运动要想真正成为世界性的、有影响力的现代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必须对散打运动进行改革和创新。笔者研究认为:第一,对散打运动繁琐的技术和规则进行简化和完善,使其轻装远行;第二,依托媒体特别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宣传,使散打运动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无限放大;第三,集中优势兵力、统一思想、步调一致,建立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散打运动品牌赛事。

关键词:散打,泰拳,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海彪.泰拳技术特点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9(5):126-128.

[2]邱丕相等.中国武术教程(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2004.1.

[3]黄强.我国散打运动发展回顾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08(11):73-75.

[4]搜狐体育.中泰功夫交战史:历史泰拳占优近九年中方全胜[EB/OL].http://news.sports.cn/others/zjj/news/2009-12-20/1941418.html.

[5]考研教育网.民族传统体育学考研详解[EB/OL].http://www.cnedu.cn/news/2009/3/wa4465844181390022432.html.

[6]搜狐体育.实录:从功夫到武术中国体育产业从化高峰论坛[EB/OL].http://sports.sohu.com/20091222/n269131205.shtml.

7.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篇七

[关键词] 江阴市 科学发展观 江阴标准 现代企业

江阴市的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竞争能力的中心环节,广大企业集团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正不断焕发着生机和活力。

加快推动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领先发展轨道,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步伐;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区域间经济合作水平是江阴市的发展目标。今天的江阴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城市之一。

一、江阴企业的发展历程

江阴是“苏南模式”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江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了全市经济迅猛发展。江阴企业大多数是从乡镇企业起步,曾经历了仿造、改造阶段,当时,江阴企业的产品经常因装备和技术水平低下难以打开市场或收益很低。在经历了困惑和摸索后,江阴企业顺利实现了从“制造”向“创造”的转型过程;江阴企业在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专利申请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渐渐认识到一个经验即是“三类企业卖产品,二类企业卖品牌,一类企业卖标准”。因为大家都明白标准既是质量的依据、品牌的基础,更是称雄市场、抢占行业制高点的保证。继“江阴板块”、“江阴现象”之后,江阴经济再次迸出新亮点“江阴标准”开始唱响国内外各行业。

二、市政府等有关部门在江阴企业的发展中采取的有利措施

1.近年来,江阴市委、市政府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等多种现实。一直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制定技术标准,并在县级市中首家出台了《关于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意见》,提出通过“创新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家化和国际化”的模式,组织和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标准的研制,促进自主创新与技术标准的融合。

2.江阴市对企业参与制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分别一次性奖励30万、20万和10万元。明确的政策导向促使一批研发力量较强的企业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中。

3.实行“一企一策”聚焦式服务。江阴为企业配备“发展智囊团”。例如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的5家企业,放弃了上马带钢项目的想法,改为生产附加值高、竞争小、效益好的延伸产品。这是企业“发展智囊团”华士镇党委在帮助企业做经济运行分析和项目考察论证后所作的决定。 因为江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促进中小企业加快裂变发展,再扶持、培育一批支撑发展大局的“新生代”。

江阴确定了54家民营优势成长型企业,享受“一企一策”聚焦服务。17家优势企业、37家成长型企业分别由江阴市委、市政府领导和江阴市职能部门联系挂钩服务,重点帮助企业制订近、远期发展规划,解决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江阴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除用于扶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外,重点用于奖励企业裂变发展所取得的重大突破。

江阴专门出台政策,对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部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市补贴金额最高分别达35万元、30万元、20万元;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才,市补贴金额最高达10萬元。凡列入国家外专局引智项目的,政府按1:1比例与国家外专局的资助经费相匹配。此外,江阴还特别为人才的柔性流动提供了政策支持。

近年来,江阴形成了强大的企业群,涌现出“中国企业500强”9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8家,为创业投资者提供了雄厚的产业配套优势。

4.无锡市政府举办产学研合作洽谈会打造了科技协作与成果转化的平台。备受瞩目的2006中国·无锡民营企业高新技术暨产学研合作洽谈会打造了科技协作与成果转化的平台,为民营经济腾飞插上科技的翅膀。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创业,充分发挥官产学研联合这一渠道,实现企业和科研院校的科技合作,促进更多科研成果的转化,不断提升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5.知识产权园的“绿色通道”, 科研人员获取知识产权服务更加快捷方便。国家知识产权局已正式批准在无锡建立国家工业设计知识产权园。今后,锡城科研人员想出的“金点子”,将可在瞬间通过电脑网络直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专利,而无需像以往那样层层辗转申报。专家介绍,通过知识产权园的“绿色通道”,每件专利的申报周期可以缩短三分之二,科研人员获取知识产权服务更加快捷方便,从而降低研发成本。

6.“团队引进”已引起各界的关注。“团队引进”已引起各界的关注,但比之对具体项目和企业的积极意义,他们更看重其对于城市国际化进程的促进作用。随着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快速集聚,一个地区或城市必然会从多方面创造满足他们生活所需的国际化环境,这就出现了从人才、教育、经济到整个城市的国际化的良性循环。作为海外人才集聚最多的新区的发展证明了这一观点。马上制订更完善的“团队引进”措施。

三、取得的成绩

1.江阴阳光集团的阳光牌精纺呢绒产品被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命名为2006年度中国世界名牌,“阳光”成为我省首个中国世界名牌产品,也是全国纺织行业第一个拥有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的企业。

2.一批荣获“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殊荣的大企业大集团引领江阴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独领风骚。

法尔胜集团是江阴最早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的企业。该企业连续16年稳居全国金属制品行业第一,就是得益于技术标准的引进和制定。

法尔胜集团总裁周建松每次出国与外企接洽,都谢绝纪念品,却每每索要技术标准,回来再研究消化吸收。按照“政府扶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技术领先、质量第一”品牌发展战略,江阴力争到2010年,累计培育中国名牌产品10只以上、江苏省名牌产品80只以上;培育中国驰名商标10件以上、江苏省著名商标100件以上;培育商务部重点支持的出口名牌10只以上、江苏省重点支持的出口名牌30只以上。

3.成长型优势型“冠军企业”在各自领域有不俗表现。日前,投资总额1亿元的江阴吉鑫机械有限公司风力发电项目二期竣工投产,每年将增加精加工大型风力发电机组主要零部件1500套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风力发电机主要零部件的生产基地。江阴海达集团形成了年产7万吨新型铝型材、650万平方米铝塑板、80万平方米铝单板的生产规模,成为行业公认的新型铝业系列产品开发生产的龙头企业。成立时资产不足百万元的江阴兰陵瓶塞有限公司,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成长为目前亚洲最大的药用胶塞生产与出口大型企业。

4.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江阴“冠军企业”的一致选择。江苏阳光集团其“阳光”呢绒与数十个国际著名品牌建立起了良好的、稳定的供应链关系,形成了全球化的营销网络。德国、意大利、美国等国的数十个国际著名品牌都把阳光集团作为他们品牌服装及面料的生产基地。

在江阴,除了阳光集团,申达、法尔胜、双良、精亚、凯澄起重机械、海达集团、兰陵瓶塞等40多家企业产品规模、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在国内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首屈一指,组成独具魅力的“冠军企业”群。

得标准者得市场。与法尔胜和阳光一样,兴澄特钢、双良等一批企业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后,也通过制订“游戏规则”来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此外,制定国家标准也为企业集聚、培养了一批专家和人才,为企业发展增添了后劲。

四、江阴企业的发展形成的良好局面

1.突出了科技创新力。江阴市着重展示在电子信息、环境保护、集成电路、光伏能源、液晶、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的创新结晶。其中既有国际领先的原创技术,也有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集成产品,更有走在科技发展战略前沿的863重点成果。一批自主创新产品如江苏阳光集团推出的精纺呢绒、服装被列为中国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

2.突出了创业爆发力。创新成果只有与创业结合起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算是完整意义上的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创业创意载体,融集群化的研发载体、生态化的创业环境、人性化的流程服务于一身,成为科技专家眼中促使科技能量快速裂变的“反应堆”。

3.突出了区域合作力。着力与世界名企业及重点院校和高校的“7+1”产学研合作模式,为更多的院校与市政府、企业建立各种新型的合作方式提供了一条路子。

4.突出了理念推动力。积极参加第二届中国中小企业发展论坛,以提升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层次、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主旨,为民营企业家们创造了一个交流经验、共谋发展的舞台。

5.突出了品牌影响力。七年磨一剑,逐步由一个区域性科技经贸活动发展成为全国性产学研合作的科技基地,品牌魅力日益凸显。江阴在海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

[2]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45

8.农药的发展方向 篇八

摘要:

随着欧美国家环保标准越来越高,以及国际化分工更加明细,发达国家的原药及制剂生产能力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际农药大公司纷纷在国内建设独资、合资工厂和研究机构,对我国农药工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可以利用国外龙头企业的先进技术,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将冲击国内竞争力弱的企业。随着农药工艺技术的发展。此外,欧盟《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法规》(简称REACH法规)和反倾销诉讼等将对我国农药出口造成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发展现状 含氟农药 农药无公害化 发展与前景 趋势

正文: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包括科研开发、原药生产、制剂加工、原材料及中间体配套的较为完整的农药工业体系,农药的生产能力与产量已处于世界前列,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品种不断增加,为优质高效农业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0年,我国农药生产企业1800多家,其中原药生产企业500多家,全行业从业人员16万人。2010年实现现价销售产值1589.6亿元,利润86.9亿元,资产总额1246.9亿元。2010年我国共生产农药234.2万吨(折有效成分),同比增长20.4%,出口61.3万吨,同比增长20.8%。2010年,我国农药原药生产能力超过200万吨,制剂生产能力超过500万吨,销售额超过10亿的农药企业超过8家,主营业务为农药的上市公司18家。

产品结构不断改善。目前,我国可常年生产260多个原药品种,3000多个制剂品种,高毒农药削减计划实施顺利,到2007年,甲胺磷、久效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品种全部停止生产和使用,通过对一批高效、低毒杀虫剂产品优化生产工艺,高效低残留品种已占95%。从三大类品种结构来看,杀虫剂比重不断下降已从2005年的41.8%,降低到2010年的31.4%,杀菌剂和除草剂比重已由2005年的10.1%和28.6%调整为2010年的7.1%和45.0%,品种结构有较大改善。

科研开发能力有所加强。“十一五”以来,我国加强了科研开发的投入,建立了南北农药创制中心,依托现有国内农药科研力量,创制出一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高效农药品种,如杀虫剂硝虫硫磷,除草剂丙酯草醚、杀菌剂氟吗啉等。

(二)存在问题

我国农药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显现。

1.产业集中度较低,企业规模较小。我国现有农药原药生产企业500多家,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至今尚没有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销售额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250余家,前10家农药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比例仅21.9%。

2.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装备水平低。绝大多数农农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到1%,只有少数企业在个别产品生产中实现了连续化、自动化,大多数企业仍然采用工艺参数集中显示、就地或手动遥控,产能的增加也主要依赖于单一产品的扩张。我国创制品种仅27种,品种档次、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基础研究薄弱,新产品开发后劲不足。

3.产品结构尚需进一步调整。在已经完成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削减和替代后,还有特丁硫磷、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等高毒农药品种仍在生产和使用,这些高毒农药品种需要进一步削减和替代。杀虫剂、除草剂和杀菌剂比例仍需根据农业生产的需求进行调整,杀菌剂相对较少(只有10%左右),特别是用于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杀菌剂品种较少。

4.减排任务重,废弃处置缺乏有效处理手段。农药原药生产未反应原材料和副产物回收率低,废水含盐高、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浓度高,一些特殊污染因子缺乏有效的处理手段。大部分原药生产企业不具备有效处理特殊污染物的能力。乳油等含有毒有机溶剂的制剂仍较多,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尚未全面开展。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增强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加快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产业集聚,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推行循环经济,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率,完善废弃物处置管理,提高农药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药工业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1.总量目标

到2015年,农药行业产值达2300亿元,销售收入2200亿元,实现利润150亿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7.7%,7.7%,9.6%。

2.产业组织发展目标

农药原药生产进一步集中,到2015年,农药企业数量减少30%,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的农药生产企业5家以上,销售额在20亿元以上的农药生产企业20家以上。前20位农药生产企业的原药产量将占总产量的50%以上。到2015年,力争进入化工集中区的农药原药企业达到全国农药原药企业总数的50%以上,培育2~3个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3.产品发展目标

在保持总量略有增长的情况下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保证产品质量,力争到2015年,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的比例调整为40:15:45。高效、安全、经济和环境友好的新品种占总产量的50%以上,高毒、高残留品种的产量由目前的5%降至3%以下。

4.创新发展目标

全面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并完善农药创制体系和创新机制,加强创制品种的市场开发,提高市场分额。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建立和完善GLP体系及通过相关国际互认。到2015年,农药创制品种累计达50个以上,重点农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农药全行业的研发投入占到销售收入的2%以上。

5.技术发展目标

到2015年,农药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将有较大提高,大型企业主导产品的生产实现连续化、自动化;新开发品种的技术指标、大部分老品种的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6.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目标

到2015年,特殊污染物处理技术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三废”排放量减少15%。农药产品收率提高5%,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率提高30%。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1.提高产业集中度。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等方式组建大型农药企业集团,推动形成具有特色的大规模、多品种的农药生产企业集团。培育2~3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2.优化产业布局。根据市场、资源和环境容量等条件,形成区域优势的产业集群。严格控制原药生产企业新布点,新建农药原药企业一律进入专业工业园区,重要水源地、城市近郊等环境敏感地区的现有农药原药企业要逐步实施搬迁入园。

3.大力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发展高效、安全、环保的农药品种,针对常发性、难治害虫、地下害虫、线虫、外来入侵害虫的杀虫剂和杀线虫剂,适应耕作制度、耕作技术变革的除草剂,果树和蔬菜用新型杀菌剂和病毒抑制剂,用于温室大棚、城市绿化、花卉、庭院作物的杀菌剂,种子处理剂和环保型熏蒸剂,积极发展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水果保鲜剂,鼓励发展用于小宗作物的农药、生物农药和用于非农业领域的农药新产品。

大力推动农药剂型向水基化、无尘化、控制释放等高效、安全的方向发展。鼓励开发节约型、环保型包装材料。

4.淘汰落后产品和工艺装备。加快淘汰《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的落后产品和落后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技术水平

1.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科研单位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农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继续大力支持新农药的创制开发,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农药的研究开发。

2.大型企业主要产品的生产实现连续化、自动化。加大农药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的开发,加大重要农药中间体和专用助剂的开发。

3.加强农药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在农药行业准入及产品生产许可等环节的审核中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三)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节约

1.现有农药原药生产企业要向工业园区集中,引导农药生产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鼓励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源,降低企业“三废”处理成本。

2.加强源头治理,开发和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加大农药“三废”治理技术和设备开发的力度,提高原辅材料回收利用率,提高特殊污染物的处理能力。加强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管理工作。严格控制有毒有害溶剂和助剂的使用,开发和推广水基化等剂型。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指导

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组织编制本地区的农药发展指导性文件,推动《农药产业政策》的落实,优化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质量,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技术创新,开发高效、环保、安全的新品种新剂型,降低农药对社会和环境的风险,培育自主品牌,提高我国农药产品国际竞争力。

(二)提高农药行业准入门槛

制定发布《农药工业限制和淘汰的产品、技术和装备目录》,不断提高行业准入条件,严格控制产能过剩地区新增农药厂点和盲目新增产能。根据我国农药工业发展的实际,淘汰落后产能,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建立和完善退出机制,淘汰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资源能源的生产工艺和装备。

(三)完善行政许可管理工作

按照《农药管理条例》和《农药生产管理办法》要求,完善行政许可工作程序和评审标准,推动行政许可工作信息化建设,创建农药基础数据信息共享平台,提高行政许可工作效率,促进农药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保持行业健康发展。

(四)加大农药技术改造力度

重点支持涉及重大农业生产安全的农药投资项目、农药生产企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高环境风险农药替代、环境友好型农药制剂、高浓度含磷、含盐等废水治理等项目。

(五)建立健全农药产品标准规范

完善农药行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药生产在工艺和装备、产品质量、环保、安全等方面的标准。按照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要求,做好农药产品统一危险性分类和标签工作。

(六)做好行业运行监测

不定期召开农药行业经济运行座谈会,组织企业交流,及时跟踪农药行业经济运行中遇到的问题,协调解决进出口政策、贸易争端等问题,定期发布运行分析报告。联合相关部门向社会公布农药核准、延续核准、产品登记和生产许可信息。

(七)发挥中介组织作用

大力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行业经济运行监测、标准制订、课题研究、规划编制等领域工作的作用,建立和完善信息统计与发布、技术开发与交流、贸易争端协调等服务平台,在提高行业自律水平、建立诚信体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农药无公害化研究进展

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主要用于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消除杂草、消灭动物体内外寄生虫和调节植物生长的药剂,对人类农业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对环境和人类也产生了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污染环境、害虫的抗药性增加和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因此,逐步淘汰和禁止使用高毒农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无公害农药已迫在眉睫。

2“农药无公害化”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

农业作为直接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的基础性产业,其可持续发展对整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5]。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水、植物和动物等资源,以及不断调整技术和机构体制(包括生产关系、经营方式与耕作制度等)变化的方向,以确保获得持续满足当代及今后发展的需要,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而且社会能够接受的一种发展形式。

可持续农业对农业生产效益的要求和“农药无公害化”发展,必将使农药在可持续植物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可持续的植物保护措施。可持续植物保护是基于生物学和生态学的有害生物控制体系,以生物控制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为其技术主体。可持续的植物保护不仅仅只针对有害生物,而将其保护对象扩展到整个农业生产系统。“农药无公害化”使农药的范畴和特性得到延伸,农药的载体已不仅局限于化合物,而延伸到包含控制有害生物的生物因子、遗传因子、物理因子以及生态因素等在内的复合系统中。因此,“农药无公害化”与可持续性植物保护在主旨上是一致的,可持续性植物保护离不开“农药无公害化”的技术支持。

3无公害化农药研究与应用的几个发展方向 3.1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的一类制剂,主要有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基因工程农药,其中微生物农药应用最为广泛。

3.1.1 微生物农药

微生物农药是指能够用来杀虫、灭菌、除草及调节植物生长的微生物活体与其代谢产物。可以分为原生动物型、线虫型、真菌型、细菌型、病毒型以及农用抗生素。细菌制剂以苏云金杆菌为代表(简称Bt);其次是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和缓死芽孢杆菌。真菌制剂主要有白僵菌、绿僵菌。病毒制剂主要有核型多角体病毒和质型多角体病毒。线虫研究和应用主要有斯氏线虫、异小杆线虫属的线虫等。原生动物目前研究应用最多的是微孢子虫。农用抗生素是一种广泛应用、品种众多的微生物农药,它是由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在低微浓度时即可抑制或杀灭作物的病、虫、草害或调节作物生长发育的制剂,如多抗霉素、阿维霉素、浏阳霉素、农抗、中生菌素、武夷菌素、宁南酶素、杀枯肽等[7-8]。3.1.2 植物源农药 3.1.2.1 光活化农药

近年来,人们发现一些植物次生物质在光照条件下对害虫的毒效可提高几倍、几十倍甚至上千倍,显示出光活化特性。自花椒毒素的光活化性质被首次发现以来,陆续发现的植物源光活化毒素已经有十多类。不仅用于杀虫,也用于杀病毒、病菌、线虫等。与一般化学农药相比,光活化农药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友好、选择性强、对人畜安全等优点,作为一类新型无公害农药有巨大的潜力。3.1.2.2 印楝素

印楝是世界上公认的理想的杀虫植物。印楝素是一类高度氧化的柠檬素,带有许多相似的官能团。印楝素及其制剂对昆虫具有拒食、忌避、生长调节、绝育等多种作用。目前,已知印楝素制剂对400余种昆虫表现不同的生物活性。3.1.3 基因工程农药

由于生物技术的发展,逐步发现具有杀虫防病作用的基因,通过遗传操作,把DNA重组技术应用于制造农药的研究,也有了迅猛的发展。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成功使用DNA技术,将两个不同Bt蛋白进行融合,产生新蛋白质。从而扩大了杀虫范围,同时,还将Bt毒素基因分别转移到根部荧光假单胞菌和植物维管组织内生菌,可以不断分泌杀虫蛋白,保护作物。科学家们把Bt的杀虫毒素基因导入寄生在水稻植株组织中的一种细菌中,再将获得的重组细菌利用高压封入玉米和水稻的种子内,随着作物的生长,细菌在植株组织内增殖,害虫在咬食植物时也将这些细菌同时吞下,从而将害虫杀死。日本、英国、美国等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研制更有效的病毒杀虫剂,这些基因工程农药杀虫谱广,效果好,深受欢迎,已在许多国家应用[7]。国内彭于发等于1987年通过遗传操作技术,筛选出对小麦全蚀病菌离体拮抗作用提高2-3倍并有明显刺激作用的菌株D9,连续5年防效保持稳定,增产2成,定名为“荧光93”。3.2 化学合成类绿色农药

综观国内外各大农药企业的研发方向,低毒无害的化学农药仍是最重要的发展方向。相比较起来,国内对这方面的研发力度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比。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药企业实力普遍不强,难以承受高昂的研制费用,而国内这方面的科研水平和国外也还有很大差距。

不可否认的是,化学农药由于其效果好、起效快、成本低、利于大规模生产等特点,其中无毒无害的品种仍然会是绿色农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农药的发展与前景

农药伴随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植物保护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促进了农业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人类生存活动中,在毁灭性的自然灾害或战争中,在与生存和疾病斗争的非洲大地上,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

然而由于农药的毒性及其副作用,人们在长期使用农药过程中只重视有利的一面,而忽视了不利的一面,结果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农药的残留毒性、病虫产生的抗药性、次要害虫的大发生(即所谓的农药的“三”问题)、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等,成为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人们对农药的看法和农药自身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产生了各种各样不同的认识。

自1962年《寂静的春天》一书问世以来,对农药的功过争论一直不断,由于过份描述了它的副作用,确实造成了不少人一时的恐慌,似乎化学农药成了不受欢迎的可怕之物。

然而从 1981年到1995年,美国的“马里兰大学”和“罗德勒研究中心”等单位的一些科学家和生态学家进行了长达-,年的有机农业试验,结果表明,谷物产量比现代高产农业降低了 21%.,而农业劳动力的消耗却提高了42%.。虽然农民可以通过“绿色”农产品的诱人标识,提高产品售价而得到经济补偿。但这项试验却无可争辩地证明,从最终经济效益看,有机农业的确是一种低产农业[%]。面对21世纪,在世界每年将增加七千万人口这种强大的压力下,世人将如何面对?有人尖锐指出,人类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满足到 2035年,即将达到85亿的世界人口,对农产品的迫切需求。今后世界粮食产量至少增加2~3倍,为此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合理使用农药,发展高效农业。如果利用马里兰大学等机构的试验所证明的那种低产农业,要满足 85亿人口的粮食需求,还需开垦558000平方英里的林地和处女地,其结果将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对加拿大等地广人稀的一些国家来说或许问题不太大,但我国人均耕地不足0.133h㎡,而且耕地不断减少,人口却在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那又将如何对待呢?

农药是21世纪高效农业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21世纪农药将向高效、安全、经济、使用方便的方向发展,与环境相容性好,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入21世纪生物农药表现出良好的开发前景,而转基因植物也将成为农药应用的新的生长点。让我们形成共识,努力进取,农药的春天必将到来。

六、结论和建议 在新创制的农药中,含氟芳环、含氟杂环化合物(三唑、吡啶、嘧啶等)占绝对优势,是农药的发展方向。含氟化合物虽然有较好的活性,但氟原子对水质、昆虫、微生物和农作物的影响及其残留形成的富集效应越来越显现。在含氟农药中间体的生产方面应关注高端的、附加值高的含氟农药中间体,应根据有较大市场发展前景的农药品种而定,最好是发展多种农药的中间体,提高规模效应来提升产品的抗风险能力,以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上一篇:广州市社会保险知识下一篇:荷塘月色高一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