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的教学反思(精选8篇)
1.财务会计的教学反思 篇一
我校是独立学院,属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为适应形势,目前正在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会计电算化课程是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该课程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既要使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财务软件的实际操作技能,具有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为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引进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以期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为独立学院向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转型提供经验借鉴。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在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法,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种教学法实践性强,重视学习情境的营造,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任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确任务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完全放任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完成任务,而是对于新的知识点,围绕任务进行适量的教学和实际操作演示;对于学生面临的问题,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怎样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师生互动,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后及时评价总结[1]。由于任务式教学法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语言以外的其他课程教学中也受到重视,有不少课程都尝试着采用这种教学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任务描述与教学组织
我们在20xx级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尝试采用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该门课程有三分之二的课时使用了传统教学法,由于任务式教学法的探究式特点,没有会计软件基础将很难实施任务式教学,在使用传统教学法让学生对会计软件(金蝶)有初步了解后,余下来的课时运用另外一种教学软件(用友),使用任务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实验。
1.任务描述。模拟企业会计角色中的会计主管、会计、出纳等,创设出会计主管、总账会计、出纳三种岗位。会计工作岗位不同,其任务也不同,教师将每一特定岗位的具体任务和注意事项向学生交代清楚,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具体任务分配如下:会计主管:负责系统运行环境的建立以及系统安全、有效、正常运行;负责初始建账工作以及总账系统的凭证审核、记账、账簿查询、月末结账工作;负责报表管理及其财务分析工作。会计:负责总账系统的凭证管理工作以及客户、供应商往来管理工作。具有总账、报表、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系统的全部操作权限。出纳:负责现金、银行账目的管理工作,具有与现金和银行存款有关的一切操作权限。
2.教学组织教师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组三人,为更好地配合教学,分组时先征求学生的意见,遵循自愿组合与协商组合的原则,分别在会计主管、会计、出纳岗位上进行轮换。教师在分配任务后,把重点和难点以及注意事项向学生交代清楚,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演练。在演练过程中,教师密切关注每一个小组的工作进展,随时准备解决各小组工作中遇到的专业难题。出于节约教师资源的考虑,一个班由一个老师指导,小组间完成任务的时间不一致,先完成任务的小组充当小老师,去帮助有困难的小组。当学生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后,每个学习小组以截图的方式上交完成任务的结果,教师根据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总结和启发,学习小组之间交流心得,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教学效果反馈
结课时,为探索任务式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运用的有效性,采用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问卷大部分问项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进行测量,将“很不满意”赋值为1,“不满意”赋值为2,“一般”赋值为3,“满意”赋值为4,“很满意”赋值为5。要求学生实名填写,记作一次平时作业,共收回有效问卷135份,问卷中问题项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问卷中设有提问项“你在你们组做实验时是属于领导者还是跟随者”,用以测量学习积极性不同的学生对任务式教学的效果的评价有无显著差异,运用单因素anova分析法.学生认同任务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绝大部分学生认同小组合作方式,认为小组合作能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能增强集体荣誉感,能提高自主解决问题以及自学能力。表2中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前提下,学习积极性不同的学生对任务式教学效果的评价有显著差异。将数据分为“领导者”和“跟随者”两组,分别求均值,结果表明学习时主动性强、属于领导他人一起完成任务的学生对任务式教学法总体的满意度更高,认为任务式教学模式对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巩固基础知识的作用也更大;而学习中喜欢跟随他人一起完成任务的学生更加满意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认为小组合作对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作用更大。
四、结束语
总之,学生对任务式教学法从是认同的。由于财会专业的复杂性,学校很难安排对口的校外实训基地供学生实习,向职业教育渗透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任务式教学,每个小组岗位的设置模拟真实的财务工作室,小组成员挑选的时候先要摸底调查,一个组需要有一个学习热情高、主动性强、愿意带领其他学生学习的组员,实行岗位轮动,学生可以全方位地熟悉每个岗位的工作特点。推广这种教学方式需要两个前提条件:第一,要加大实验室的教学投入,切实改善实验室条件,全真模拟现实工作中的会计工作情境,增强真实性感觉,以提高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第二,需要培养“双师型”教师,他们一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高超的教学技术,另一方面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历,能第一时间解决学生在软件操作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能真正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2]。
2.财务会计的教学反思 篇二
高一年级的学生对于“会计”这门课是非常陌生的, 同时由于职专学生文化基础薄弱, 社会阅历缺乏, 真正理解和掌握会计平衡公式是有相当难度的。为了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会计平衡公式, 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我们以实例教学为突破口, 用通俗易懂的实例灵活地穿插其中, 用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创设情境, 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似曾相识”, 既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密切关系,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对例题的分析, 推导出会计的平衡公式, 总结、归纳出为什么经济业务的发生不会破坏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
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 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将经济业务对会计平衡公式的影响及变化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使他们真正理解为什么资产和权益是相等的, 为什么经济业务的发生不会破坏资产和权益的平衡关系, 将会计基本等式牢牢地刻在自己的脑海中,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整堂课上下来, 笔者感触颇多, 收获颇多, 具体可概括如下:
一、课堂教学用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创设情境, 可以启迪、活跃学生的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积极思维, 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用学生感兴趣又比较熟悉的案例展开讨论, 启迪、活跃学生的思维, 并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如讲到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时, 教师可以校园旁学生经常光顾的一个小饰品店为例子, 从小店设立、经营到小店扩大规模整个过程中引起的各项会计要素的变化讲起,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认真进行分析, 从而自然而然地归纳出“资产=权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实践证明, 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 精心设计课堂内容, 通过案例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长此以往, 教师将会收获更多的喜悦。
二、课堂教学应巧妙回应学生生成性问题,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真正的课堂不是教师预设的课堂, 而是动态生成的课堂, 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 学生会提出许多老师课前没有涉及到的问题, 教师要善待“意外”, 巧妙回应学生这些奇思妙想,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如在分析完企业的经济业务不会破坏资产和权益的平衡关系时, 有学生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这个问题我在备课时没有思考过, 如果单纯从数量关系来看是成立的, 但是其含义却不一定相同。当时除了考虑到课前准备不足和时间因素之外,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刚刚接触会计知识, 正好可以通过这一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也可以借此激发学生对会计课的兴趣, 于是我将这个问题作为课后拓展知识进行思考探讨, 让同学与同学之间或者同学与家长进行讨论。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巧妙地解决了课前准备的不充分。
三、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会计”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技术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会计凭证、账表等实物展示, 运用实务案例, 让学生多做练习, 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到“四种类型的经济业务”时, 有的学生提出了疑问:企业的经济业务是否只有这四种类型?有些业务会不会破坏会计平衡公式?这个问题我没有正面回答, 而是通过课前设计的表格和同学们通过社会调查搜集到的经济业务分组讨论分析进行验证, 最后学生自己得出肯定的结论。这样, 学生就会对这一知识点深信不疑, 且记忆深刻。
四、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 发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 课堂教学中涉及的每个问题都应当让学生进行解释、讨论, 而教师则应围绕教学内容及时进行引导, 避免偏离教学内容。从教学设计开始, 到课上通过预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再到精心设计问题, 让学生因疑而问, 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则负责引导学生破疑解惑。这个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启发下一直处于探索、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奋状态中, 形成了多思促多疑, 多疑促多问, 多问促多知的认知规律, 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 提高了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我们要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实践, 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摘要: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 通过创设情境启迪、活跃学生的思维,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会计教学中项目教学法应用反思 篇三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中职 会计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知识基础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逐渐消退的现象。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等职业教育会计教学需要引入项目教学法。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的一种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着重强调学生是“主角”,老师只起到一个引导、指导和监督者的作用。项目教学法在会计专业的会计实训综合课程中应用得比较多,可是,项目教学法在一些基础模块教学中是否也是行之有效的呢?为此我们做了一些尝试。
二、项目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下面以实际工作中银行存款余额调节的编制课程为例,加以说明。
1.课前的准备工作
(1)教学情境的设计:企业的出纳人员在对银行存款日记账月末结账前从银行取得银行存款对账单。
(2)教师给学生布置大量关于银行存款日记账结账的作业。
(3)45个学生进行分组,每组7~8人,并指定每个小组的组长。
(4)布置专业教室,每组的课桌都呈U形摆放,这样便于老师监督,也利于学生进行讨论。
2.课堂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严格按照项目教学的六步法来进行。
(1)布置任务阶段: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解决“出纳人员月末是否可以结账”这一工作任务。这种以企业实际财务工作的案例为项目的任务,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
(2)小组讨论阶段:6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始认真地、激烈地讨论,一部分同学在书中查找资料、找依据。在讨论时,一定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方案。老师要注意聆听、注意引导,适时插入未达账项、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等内容的专业理论讲解,直到最后得出一致的结论。
(3)制订具体的实施计划:教师巡视时,要给学生必要的引导,了解每个小组的实施计划的制订情况。在项目实施阶段,其中有4个组是在老师简单指导下完成实施计划的;有一个组的学生只有3个同学参与活动,其他的同学已经没有了积极性;还有一个组是在班长的带领下,通过对所给资料进行反复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交换意见后列出实施计划,计划内容基本准确。
(4)任务实施阶段:全班45位同学全部编制了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其中有41位同学都得出一致结论,账目相符,出纳人员可以对银行存款日记账进行月末结账处理。
(5)任务评价阶段:学生们针对4位同学不一致的结论,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在组内、组间,老师也进行评价,但是,学生更重视老师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的点评。学习会计业务时,这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案例,但是同学们从中得到的却是自信心的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6)惩罚机制:在评价结束后,老师让落后的一组同学表演节目,以此活跃课堂气氛。
课后,学生们对这堂课最直接的体会就是时间过得快,知识掌握得牢固,感觉很有兴趣,上课不觉得累。
三、教学反思
一是项目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不一定要按六步法按部就班地进行,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地取舍。
二是项目教学的教学任务要选择一些简单的、小而精的、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来开设。项目内容应该尽量来自于企业财务的实际工作。工作任务是开展教学的中心环节,老师要对工作任务本身做详细阐述,为以后的理论学习提供坚实的载体。
三是教师要学会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衔接性的语言,把工作任务、理论与实践衔接起来,不能让学生产生“零乱”的感觉。
四是理论讲解的切入时机非常重要,要善于把握时机。
五是工作任务的时间安排最好能在2个课时之内完成,时间不宜过长,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否则学生长时间做同一个任务,容易产生烦躁心理。
六是教师为学生课前布置的作业一定要认真检查,务必使其准备充分。
七是小组成员的选择十分关键,人数不宜太多,5~6人为宜,这样更容易形成一致意见。组长一定要有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学习较好的学生担任。同时,选择组员也要兼顾性别、性格、兴趣等因素。
八是要建立激励惩罚机制,这样才能让学生团结协作,争先恐后地完成任务。
4.《基础会计》教学反思 篇四
开学第一课,结合自己前两年备考中级会计师的经历,告诉学生:不跟别人比幸运,要跟别人比坚持。我也常拿高中老师的一句话激励学生:“置之死地而后生。”只要有斗志,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教授学生教材上的知识,还时常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学习是没有捷径的,只有努力和刻苦,才能熟能生巧,并从中掌握学习的技巧。
目前无纸化的考试知识面广,考试较细。因此在课前我要求学生必须做到预习,在课内要做到专心,在课后要做到全面复习并进行练习,并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上的各种从业资格考试的题库加以巩固练习。只有这样,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我的.工作时间大部分都耗在给学生准备练习、复印练习和细究练习上,看着一份份练习,心里窃喜:这下可以让学生比较全面的做题了。可是,当批阅练习的时候,我的心情一下跌到低谷。有说练习丢失的,有发现抄袭的,更有甚者拒交作业的。总之,学生就是各种的不自觉,各种的不在意。
面对那些抄袭、拒交作业的学生,我苦口婆心的找他们私聊,可是收效甚微。天气不总是天天阴霾的,也总有那些能让我阳光灿烂的孩子。晚自习下课后还在背书的孩子,周末到图书馆看书的孩子,认为自己是“笨鸟”要先飞的孩子,这些孩子的学习态度让我很是欣慰。当然,他们在各章节的测试中,成绩也居前列。
5.谭婧《基础会计》教学反思 篇五
一、实务操作与理论学习同样重要
会计是一门实用型很强的学科,仅仅记住一些理论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彻“理解、掌握、运用”这个思想,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很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在我讲解理论的时候,经常联系大量的具体的经济业务,学生很容易理解并记住一些理论知识。但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会应用,这也是学习的目的。如基础会计课程中的关键是做会计分录,为了让学生掌握该部分内容。每学一个账户,我都会随机出几个业务题,让学生作会计分录,通过做题,学生会很好地体会该账户的用法,借方记什么内容,贷方记什么内容,期末余额在哪一方,表示什么意思。这样讲完所有的账户后,学生只是理解了各个账户,还不会具体应用,一些账户学生容易混淆它们的用法。因此我首先分类练习,主要分下列几类:筹集资金、供应原料、生产过程、销售过程、利润及分配过程等,每一类让学生做大量的真实业务练习。为了节约时间,通常我读业务题,同时让学生理解分析,然后学生依次按顺序站起来回答,因为每个学生必须站起来回答,所以他们不得不努力思考,站起来表现一个最好的自我,整个教学过程很流畅。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为将知识系统化,给学生某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带领学生作一遍,再给学生另外一个月的经济业务,让学生自己做。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作练习的时候要考虑该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应用那些知识。这样反复练习,可使学生将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牢固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
二、课堂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再学习的能力
在学校里,那些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往往是出类拔萃的学生。因此对学生的教育,更应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我觉得这个问题在我们学校更是如此,学生自学的能力特别的差,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从我的教学经验来看,学期结束,大部分学生不会看课本,而且即使看也只是看一部分,很少有学生系统将课本看一遍,所以也就很难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因此在我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再学习的能力。
具体说来包括课前预习,每次下课之前我都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且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在下次上课时让他们回答,问题越具体,学生通过看书就回答得越准确。要求他们带着问题去看,看书的过程中要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
三、亲其师而兴其学,乐其友而信其道
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源自于对老师的印象。一位优秀的教师除了在教学上要有创新外,在师德师风上的优良品质的塑造也同样重要。因此,我认为学生对老师的好感,更加体现在对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的关心与帮助上。在担任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时,我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提供了一些帮助,主要有:
(1)给学生们讲解一些中职生的励志故事和真人事迹,目的是教会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成为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中职生。
(2)认真听取学生对我的教学方面的意见,与学生交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3)对学习缺乏动力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并对症下药。
当然,对于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来说,教学经验不是很丰富,还需要今后不断的积累。例如,我将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整改的思路与措施总结如下:
(1)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一方面,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师德师风建设;另一方面,能将科研和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以科研带动教学,以科研方法作为教学的源动力,以科研成果作为教学的奠基石。
6.会计电算化教学反思论文 篇六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会计信息化
4月12日《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颁布,提出力争在5-左右,力争使我国会计信息化水平向世界先进国家看齐。《会计电算化》课程对于提升学生会计信息化处理能力,培养满足社会信息化需要、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从当前的就业市场了解到,多数企业对应届中、高职毕业生会计信息处理水平持质疑态度。有用人单位反应招聘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虽然已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但是相关岗位负责人要求其在财务软件中填制有关发票等单据信息时,存在无从下手现象。由此,可以看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实现“职业岗位‘零距离’、课程教学、职业资格认证”有机结合,值得思考。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中、高职院校中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等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会计电算化原理,重点掌握一两种常用会计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能分析所接触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功能,判断软件质量的优劣;要求学生能应用电子表格软件等进行一些财务分析工作。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和财务软件进行会计业务处理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操作技能娴熟、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日常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学课时有限,实践基础薄弱
《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严重不足,学生上机练习时间有限。大多高校受课时限制只讲授财务链部分内容,课时安排在50-70之间,理论讲解与实验上机比例分配为2:1,导致实践上机课时偏少,学生操作技能难于提升;另外,学生大多没有电脑,计算机操作水平薄弱,只能通过每周3-4个课时的实验上机进行练习,大多高校实验室建设工作滞后于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张,学生动手能力不足而上机锻炼机会偏少,前后业务间的连续性、衔接性亦不足,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2.教学方法单一,创新性不足
当前大多高职院校将《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安排在公共机房或会计专业实验室内进行,教师结合教材边讲解理论边操作演示,教材中一般设置不同的情景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进行知识点的巩固练习。采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能较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但大多学生只是生搬硬套,缺乏对课程体系的整体把握。教师教学方法大多选用讲授法、案例演示法,每节课模式较为单一,学生新鲜感不足、兴趣度不高,教学效果难于保证。大学课程教学应专注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并能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亟需开拓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创新,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教学内容有限,不够丰富
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可分为财务链、供应链两大部分,财务链主要包括总账、固定资产系统、薪资管理系统、UFO报表系统等内容,供应链部分主要包括采购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存货核算系统等模块。受课时限制,高校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通常只选用市场上使用较多的通用财务软件(如用友、金蝶等)演示版,然后选取软件配套教材,模拟一个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账务处理,主要以财务链为主,即以总账系统为核心,兼顾固定资产、薪资、UFO报表等模块,而对比较重要又较难掌握的供应链不做要求,对于软件中的财务分析、决策系统更无法顾及。此外,教学中只选用单一财务软件,学生对其他会计软件适应能力较差。
4.课程考核方式重期末、轻平时,考核方法单一
大多高校对于《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期末总成绩以学期末的考试成绩为主,即以期末的一张理论试卷定成绩,虽然部分高校购买了教考系统亦可以进行上机考试,但仍然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体现不足。即便高校采取平时成绩(一般占比30%)与最后测评成绩(一般占比70%)相结合,也只是参考平时出勤率与作业成绩,对于学生平时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操作水平考核体现有限。
5.教师综合素质不足,实践技能有待提升
会计电算化是将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会计学、管理学融为一体的交叉性学科。《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已成为本科院校、高职高专、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必修骨干课程。对于任课教师而言,要想将本门课程上好,不仅要有丰富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需要具备娴熟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技能、精通财务软件和计算机操作,综合素质、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然而,真正接受过会计电算化高等教育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当前高校大多数任课教师大部分非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毕业后直接从教,财会专业知识、计算机专业知识难于兼备,实践经验有所欠缺,制约着会计电算化教育的发展。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增加实验课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高校可以根据日常教学安排、实验室使用情况,为《会计电算化》课程增加30-50课时,总课时可安排在120个左右,可将理论讲解与实验上机比例分配为1:2,使学生有足够时间掌握财务软件常用模块操作技能。鉴于本门课程技能性要求较高,分散教学不利于业务操作的连续性,课时安排上可进行四节连排并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可先安排单项任务训练,然后进行综合实训,再加以介绍Excel表格以及其他财务软件的简单应用,根据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会计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选取多种实训资源,力争完成中小型企业日常会计核算工作中涉及到的各个模块的内容,实现财务业务的一体化,后期亦可增加财务分析、管理决策的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丰富,亦可促进高校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人才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决策型转变。
2.引进或开拓网络学习空间,促使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高校对于专业核心课程应引进或开拓网络学习空间,搭建网络教学平台,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课程资源的网络化、电子化,亦可以使师生进行及时的互动、交流,极大拓展了教学的空间、时间。教师可以上传各种形式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案例练习、初级电算化习题等,可以以PPT、音频、视频、微课录像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可以使用手机或电脑进行在线浏览,也可以进行下载便于随时学习。此外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情景教学法、角色体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可在会计电算化日常经济业务处理中安排4-6个学生一组,分别担任制单员、审核员、出纳员、记账员等角色,分工完成工作任务,之后可进行角色互换,进一步巩固练习,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教师也可以分配小组任务,针对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分组截图制作PPT,对理论知识及软件操作进行讲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重视会计专业实验室建设,实验室适当对学生进行开放
随着信息化的推进,不仅是《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其他课程的教学亦需利用实验室来开展。有关领导应进一步重视会计专业实验室建设工作,将校内计算机实验室与网络机房有机融合,使高校实验室建设工作与招生规模的扩张协调发展,并将实验室适当向学生进行开发,切实保证《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有序进行。为营造良好的仿真会计工作环境,可依照企业实际财务部门设置来规划实验室建设,配备财务工作所需工具,如原始单据、记账凭证等,实际操作时,可在实验室进行仿真模拟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4.重视过程性考核,安装无纸化测评系统
当前会计专业学生的大多考试已实行无纸化,例如省级技能大赛、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等,在实验室安装无纸化测评系统已成为大势所趋,学生可以直接在该系统平台进行专项练习、模拟考试,由软件供应方提供技术支持、及时更新,在练习模式下学生可进行单题评分,考试模式下学生交卷后系统自动判分传送到服务器,方便教师及时查阅考试成绩。在日常教学中,可以组织多次考试,使讲练考融合,充分发挥无纸化测评系统的优势,加大过程性考核力度,督促学生努力学习,提升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操作的熟练程度。
5.引进与培养人才相结合,提高师资综合素质
高素质的师资团队对于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针对会计电算化师资问题,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招聘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特别实践经验丰富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训。高校可聘请会计财务软件专业技术人员为会计任课教师举办专题讲座,特别是有关财务软件日常的数据库维护、“营改增”下财务软件新变化、新功能;高校亦可鼓励相关教师到会计财务软件公司或者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增加会计实务经验,优化会计电算化教学。当然作为教师个人,要坚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更新现有知识结构,时刻了解会计电算化发展新动向并运用于日常教学之中,为学生成长成才贡献力量。总之,《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应立足高校发展现状,迎合时代发展潮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不断开拓新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切实培养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为此,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余瑰.论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训手段之创新[J].经营管理者,(3):365.
[2]张家胜,程苗.基于过程性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教改探索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4):251-252.
[3]姜琴.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30):121-122.
7.财务会计的教学反思 篇七
在高职会计教学中,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目前高职学生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厌学情绪严重,不仅仅是学习差的学生不愿意去学,就连成绩很好的学生对学习也缺乏动力,特别对会计专业课的学习更不感兴趣。其次,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许多学生课前忽视预习,心中无数,只是坐等上课,课上疲于记笔记,只是机械地记住基础知识,课后忙于赶做作业,不重视复习,不善于归纳总结。而教材上每节后面的习题与新知识点同步,因此学生能用本节知识点“依样画葫芦”“对号入座”地解出后面的同步习题。学生感觉学得轻松,容易满足,却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改进,进而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如何让学生消除“夹生效应”呢?
一、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节课的黄金时间只有25—30分钟。学生通过预习,会知道本节课中哪些知识已掌握,更重要的是会知道还有哪些知识未掌握,这样带着问题听课,容易精神专注,突出难点,提高听课效率。
二、在学习中要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
在《基础会计》课教学中,根据经济业务作会计分录是重点和难点。根据经济业务作会计分录时,我们首先要确定账户名称。一般情况下,学生都知道每个账户核算什么内容,但是反过来,反映有关内容应由什么账户核算,学生往往不知道,因而就不会做会计分录。因此在学习中可通过多种形式加以训练,如同桌之间互相提问;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进行竞赛。经过有的放矢的训练,学生熟能生巧,看到业务题,就能想到本题中涉及哪几个账户。
三、在学习中随时归纳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除非把一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归纳在学习中有着神奇的作用。学生通过归纳,可以找到知识的前后联系,使所学知识更加条理清晰,形成知识体系,学生用起来得心应手;通过归纳,还可以找到致错根源,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那么学生应如何归纳呢?
1. 归纳核算内容相反和相近的账户。
在《基础会计》中涉及的账户很多,如果学生一个一个地背,那就要花很多时间,而且由于是死记硬背,效果则不会太好。只要对这些账户加以归纳,我们就不难发现,有些账户核算的内容相反,如应收账款账户与应付账款账户,预收账款账户与预付账款账户,待摊费用账户与预提费用账户等。有些账户核算的内容相近,如应收账款账户与其他应收款账户等。只要对这些账户一一加以归纳,学生在做会计分录时就会严格区别,从而避免出错。
2. 归纳核算内容相关联的账户。
在工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中,有许多结转类业务,需通过有关核算内容相关联的账户表示,学生对此难以理解。如购买的原材料验收入库,生产车间领用原材料,我用有关账户来表示这样的过程:
物资采购账户与原材料账户,原材料账户与生产成本账户就是一对核算内容相关联的账户。依此类推,还有生产产品,完工入库,销售产品,结转收入、成本费用类账户,结转全年实现的净利润,等等。通过归纳,学生能够一目了然。
3. 归纳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和网络。
《基础会计》教材是围绕会计核算方法展开的。它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这就好像一棵大树的树干,具体各部分还需详细解释,那就是树干和树叶。另外全书的重点就是编制会计分录,即借贷记账法的应用。这样学生就可以把全书的知识结构理清楚,使头脑中的知识成为一个有条不紊的网络。
四、积极参与,形成创新意识
波里亚说得好:“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然而学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思想应该在学生脑海中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应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如果不能很好地发挥例题的榜样及培养功能,教师只注意娴熟地解题,不重视充分暴露教者的思维过程,学生就悟不出解题思路及技巧,产生不了求解欲望。针对这种现象,我努力挖掘课堂教学的潜能,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全面展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我在讲“会计主体”前提时,让两个学生上台表演,一个扮演会计,一个扮演私营业主。业主一次出去采购业务,拿来一些“发票”,会计予以报销;另一次业主出去旅游度假,也拿来一些“发票”,会计断然拒绝。通过轻松诙谐的表演,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所讲内容。我在讲完记账凭证核算程序后,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发挥发散性思维,根据学生的志趣爱好、性格特点、认知水平和潜能的不同,分组让学生当教师进行试讲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和记账凭证核算程序。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于在这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成了主体,学生自然就做得十分认真、仔细。在试讲过程中,我注意发现和总结学生在试讲中存在的问题,纠正学生把握不准确的知识点,补充遗漏的知识点。在这一堂课中,学生在掌握了该堂课的重点内容之外还学到了许多课本之外的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引导学生即时复习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人的遗忘速度是不均衡的,在认识后的短时间内遗忘较快,而以后则逐渐缓慢。要使学生减少遗忘,加强复习是非常有效的做法。因而学生在学完新知识后,要先复习当天所讲内容,再独立完成作业;在完成作业以后,再在头脑里把今天所讲内容像放电影一样迅速过一遍;每节内容结束后再小结。这样通过不断复习,所学知识就不会遗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8.财务会计的教学反思 篇八
关键词: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9-0010-02
美国次贷危机,它从2006年春季开始显现,到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继而发展成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这次次贷危机在美国乃至全球都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一、公允价值的新旧解释
公允价值,这个词对学习会计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但这个词语的含义,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却出现了新旧两种解释。
公允价值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或者一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市场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购买企业对合并业务的记录需要运用公允价值的信息。
二、公允价值的产生及其必要性
公允价值计量自上世纪80年代大公司破产事件,特别是美国境内2000多家金融机构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破产,掀起了会计界以及金融界对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与披露的论争,历史成本会计的缺陷已经越来越明显,于是提议将公允价值纳入财务报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84年首次将公允价值运用于金融工具会计发布了FAS80(远期合同伙计)。尤其针对金融衍生产品等流动性较强的资产和负债项目,公允价值成为唯一被认可的计量属性。
1.由于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更加可靠地提供有关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信息,能够优化我国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和资本定价,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增进了会计信息价值的相关性。
2.以公允价值对资产特别是金融资产进行计价与度量,不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会计信息客观性的要求,还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透明化和及时性的要求。
3.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制与应用增加了我国企业在市场化条件下,不同企业经济主体之间尤其是竞争更为激烈与管理更加规范的上市公司之间营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在各自行业与领域中所处的商业竞争地位与环境。
4.在公允价值规制中对企业会计信息计量方法进行有条件与程序化的确定,可以帮助企业有效提高企业会计人员对于公允价值应用积极价值的深层次认识,提升企业会计人员推行公允价值使用方面的会计行为规制的法律地位。
三、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缺陷
1.直接影响企业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规定,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可采用公允价值。显然,这些可以使用公允价值的规定,可能使得企业的盈余发生戏剧性的增减变化。
2.公允价值规则的应用环境不够成熟。尽管依据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适用条件是非常严格的,但在实际应用时则显得与现实情况有很大差异。比如新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要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
3.应用方法缺乏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从前述公允价值内涵规制的变化可以看出,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还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选择和应用,都存在可操作性较差的问题。特别是如果没有活跃的市场则公允价值的确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4.计量模式选择受到现行税法影响与制约。由于目前存在会计规制与税法的实际差异,我国企业公允价值计量显然具有不同的经济后果。出于利益的考虑,企业对公允价值应用会有更功利的选择,这样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选择规则事实上就受到现行税法较大的影响与制约。
四、如何更好地利用公允价值
从上面的话语可以看出,公允价值计量本身是存在缺陷的,我们要做的不是抛弃它,而是为它寻找一条更好的利用之路。
1.两种计量方法并用。众所周知,会计计量遵循的是相关性和可靠性原则。公允价值计量在保证了相关性的基础上损坏了可靠性;而历史成本法则很可靠但相关性不足。或许我们可以对于那些未来不会发生现金流量的资产用成本法计量,对于未来现金流入不确定的资产,也就是大部分权益性资产,采取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其历史成本,附注中披露其公允价值的双重记账方法。
2.增加公允价值消息的披露。在现在这个金融市场日益国际化、一体化的环境里,公允价值试图把复杂的经济业务转变为一个公允的值是十分困难的,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仅公允价值其他任何单一的计量属性都是无法做到的。因此,增加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显得很有必要。不仅要披露公允价值的数值,还要披露该项资产的潜在风险、估价的方法与市场价格的波动性等因素。这样才能做到全面而且有效。
3.成立公允价值治理委员会。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对于衡量其经营状况、利润分配、纳税等方面来说,盈余是最为重要的财务指标。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的影响越来越大,成立一个治理委员会显得尤为重要。公允价值委员会应属于企业的治理层,其主要职责是评价内部模型的合理性以及外部估值信息的可靠性,保证公允价值能为企业发挥其正确的作用。
[1]张洁,罗殿英.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及其可靠性.经济师,2005,(2)
[2]于永生.公允价值会计理论比较研究.财会研究,2005,(6)
【财务会计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案例08-25
学习财务会计的感悟07-20
财务会计报表的审核09-26
简述财务会计的概念09-27
财务主办会计的主要职责09-25
小公司的财务会计报表06-30
财务会计中成本的概念08-15
财务会计主管的主要职责09-21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06-30
浅谈财务会计的造假与打假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