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谚语比较

2024-06-12

中西谚语比较(精选8篇)

1.中西谚语比较 篇一

摘要

谚语可以是一国民间文化的另一种体现,又成为俗语,本文首先从定义出发,界定出俄语的谚语的基本内涵,然后对其进行美学分析,分析其具有的美学价值,无论中国或是俄罗斯的谚语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和文化价值,通过对其进行分析我们一定程度上可以体会到两国间文化差异,为今后两国友好交流提供语言文化沟通的保障。通过对汉俄语中的谚语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对汉俄语谚语的文化内涵进行对比,比照出两国翻译学存在的不同,为今后翻译研究提供充分保障。同时,通过对汉俄谚语的构成表现形式的相互比照,了解文化的根本不同之处,为俄语语言学发展添砖加瓦。最后,我们将理论基础用于实践中,将隐喻学、修辞法等相关概念移植到文章

关键词:俄语谚语;文化内涵;对比;汉译

I

Abstract Proverbs are the folk culture of a country an alternative embodiment, the saying has become, firstly from the definition set out to define the basic content of Russian proverbs and analyze its aesthetics, the aesthetic value of the analysis it has, whether it has or China Russian proverb has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values, through its analysis to a certain extent we can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friendly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for the future to provide protection language and culture communication.By Chinese and Russian proverbs comparative analysis, we can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Chinese and Russian proverb comparing different countries mutatis mutandis translation studies exist to provide adequate protection for the fu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At the same time, by cross-referencing constitute manifestations of Chinese and Russian proverbs, the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ssian linguistics.Finally, we will practic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metaphor, rhetoric law and other related concepts transplanted to the final discussion paper to shape metaphor plant is the starting point, to analyze the symbolism of Chinese and Russian proverb plants, Chinese and Russian Personalized on plant proverbs, common,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Chinese and Russian proverb about the plant and will analyze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foregoing proverb learn into practice.II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绪论................................................................1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1

二、课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1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3 第一章 汉俄语中的谚语..............................................4

一、谚语的定义及美学价值........................................4

(一)谚语的定义.............................................4

(二)谚语的美学价值.........................................5

二、俄语谚语特点及文化内涵......................................7

(一)俄语谚语特点...........................................7

(二)俄语谚语特点及文化内涵.................................9

三、汉语谚语特点及文化内涵.....................................10

(一)汉语谚语特点..........................................10

(二)汉语谚语文化内涵.....................................11 第二章 汉俄语谚语的比较研究.......................................14

一、汉俄语谚语的文化内涵对比...................................14(一)汉俄语谚语文化内涵的相同之处............................14(二)汉俄语谚语文化内涵的不同之处............................16

二、汉俄语谚语的构成形式对比...................................17(三)汉俄谚语构成形式特点异同分析...........................20 第三章 汉俄谚语中植物的定型隐喻...................................22

一、汉俄谚语中植物的象征意义...................................22(一)汉语谚语中植物的象征意义................................22(二)俄语谚语中植物的象征意义................................25

二、汉俄语中有关植物谚语的个性、共性...........................27(一)汉俄语中有关于植物谚语的共性分析........................27(二)汉俄语中有关于植物谚语的个性分析........................28

三、汉俄语中有关植物谚语的互译策略研究.........................29(一)汉译俄策略分析..........................................29(二)俄译汉策略分析..........................................31 结论...............................................................32 参考文献...........................................................33 致谢...............................................................35

IV

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侧面映射,通过语言的相互交流我们可以一定程度上理解他国人文历史,为国家间相互来往奠定沟通媒介。谚语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语言所具有的相关特点,是我们识别他国文化的重要纽带。对谚语进行学习,利于我们理解他国文化底蕴,便于国与国之间的相互来往。谚语也是一种语言交流媒介,其以某种固定形式来表达一种思维观念。谚语的模式较为固定,具有严谨、统一或易于评价交流的特点。谚语通常是一种以短小精悍的句子作为表现形式的沟通表达方式,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手段易于我们了解他国文化。对于谚语的学习,一方面能将他国的思想文化观念传递给我们,另一方面能扩展我们的领悟他国文化的视野。学习各国谚语是我们对他国文化进行深入了解的一道门槛,他不仅能影响我们对他国文化的理解,通过一定的寓言形式领略他国文化,对他国习俗、宗教文化进行领悟,理解生活中的哲理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他国文化的精髓。由于谚语具有形式简朴、话语生动的特点,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另一种诠释,对汉俄谚语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的领会两国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有利于深入学习谚语对于各国发展的进程存在的影响,明白各民族文化之间传承的不同,深入学习各国文化的益处。谚语如果用于诗歌作品中,能让诗歌的表达简明扼要;谚语如果用于议论文中,则能让我们充分领悟文章的精妙之处,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无论中国或俄罗斯,两国谚语的含义皆极为丰富,一定程度上体现本国人民的智慧。对于谚语的翻译我们不仅仅要运用语言学的相关知识,一定程度上还应该渗入语言国情学和对比语言学等相关知识。

谚语大多来自于民间,是人类智慧的集合体。谚语虽然短小精炼,但其具有深层次的隐身内涵,其含义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词典一定程序上对汉语谚语与相应的俄语谚语进行语义对比,让世人了解相关内容。对谚语的翻译需要我们了解中俄两国民族历史发展脉络,我们可以通过对俄语谚语的相关内容进行收集整理,了解社会的发展脉络,深入体会两国民族的历史文化,让后人更好的了解俄国文化。

二、课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一直以来谚语语言学的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中国研究俄罗斯语文学的学者很早就开始了对俄语谚语的研究,大多时学者都是从语言学、修辞学、语言国情学等方面来研究俄语谚语。关于汉俄语谚语对比分析我国学者主要通过的论文形式进行表达。对于俄语语汉译问题较早的研究起源于,《谈谈俄语谚语和俗语的译法》(余士雄,1956)文指出应尊重原文原貌的基础上对俄语谚语进行翻译,具体的其提出三种不同的翻译方法:一是当对俄汉语谚语完全比较一致时,俄语谚语可以译现成的汉语谚语;二是俄汉语谚语意思大体一致只是在修辞和句法结构不同时,俄语谚语可以译成现成的汉语谚语;三是俄语谚语与汉语互译不同时,翻译人员可以仿照汉语谚语的方式对俄语谚进行阐述。在《试谈俄语谚语和俗语的特点及其翻译》(刘锡成,1957)文中,笔者提出在翻译俄语谚语时应尊重俄文固有原则,运用美学翻译的技巧对俄语谚语翻译为汉语熟语,以达到人让人们了解翻译内容的目的。《含义相同的汉俄谚语当议》(黄苏华,1996)一文从汉语谚语入手,对含义相同的汉俄语谚语语进行对比。《俄汉语谚语对比》(王金凤,2002)从语言国情学的角度出发,对汉俄语谚语进行对比和研究,便于学者对语言文化深入了解,通过对汉俄语谚语进行文化方面的分析,对比它们的不同。《俄汉谚语对照研究》(谷岩,范一萌,2003)论述俄语谚语研究的意义,对比分析汉俄谚语的内涵和特征,阐述俄语谚语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2006年《俄汉谚语俗语词典》中共收录了选自俄罗斯原版谚语词典的俄语谚语。该词典的突出的特点是译文尽量保持原作风格,同时又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很多俄语谚语所表达的语义与汉语相同或相近,为便于对比,词典中列出了大量意义相同、相近的汉语谚语与相应的俄语谚语进行语义对比。俄罗斯语言学家们很早就开始了对俄语谚语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并且也出版发表了许多关于俄语谚语的词典、论文和专著。1966年前苏联出版了第一部由茹科夫(В.П.Жуков)编写的《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их пословиц и поговорок》。达里(В.И.Даль)编写的《Пословицы русского народа》(1861初次出版)最大量地收集了俄语谚语。这本谚语集为两卷本,共收集了3万多条俄语谚语。另外在由俄罗斯学者 Подобин В.М.和 Зимина И.П.共同编著的《Русские пословицы и поговорки》(1987),Верщагин Е.М.和Костомаров В.Г.共同编著的《Лингвострановед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Русские пословицы, поговорки и крылатые выражения》(1979)。

针对以上学术理论的积淀,本文选择汉俄谚语比较研究这个题目。通过对比分析,分析出汉俄语谚语的文化内涵之间的不同,对比汉俄语谚语今后的深入学习做好铺。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俄语谚语汉译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对比分析,界定俄语谚语的概念分析其美学特征研究汉俄谚语的语义表现以及汉俄谚语的共性和特性;进行汉俄谚语的互译策略研究(以有关植物谚语为例)。通过对中国与俄罗斯有关谚语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两国于谚语翻译问题存在的不同点,首先宏观上分析搜集中国与俄罗斯有关谚语的资料,然后进行比对分析因为资料是阐述相关内容的重要保障,有资料基础才能一定程度上证明相关事例,对资料的合理分析是我们进行本文相关内容阐述的理论基础。其次对汉俄语谚语进行比较研究,特别重视对比出两种不同语言体系中谚语的异同关系,区别两者之间的迥异是分析问题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对比分析出其中的异同,比较相关内容,对文章今后翻译阐述做好铺垫,也利于后人更好的了解领悟两国谚语之间存在的差异,为今后两国翻译工作者领会文章的文学价值提供充分的理论基础,一定程度上能让人们领略国家之间的文化精神拓展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能带动两国之间友好往来;再者,从形式构成和文化内涵角度对俄汉语谚语进行对比,一定程度映射出俄语谚语翻译应该遵循的相关规制,为后文论述提供方法与技巧,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俄语谚语的译法。同时,通过运用静态描写法、语义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中俄两国谚语翻译所具有的不同之处,为世人深入了解相关内容做好铺陈与烘托,易于我们深入研究翻译学的相关内容。通过对具体实例分析验证对翻译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为将文章译实践运用到实际做好深入阐释。因为有些人也会将谚语成为俗语,其展现一国家历史文化,是人们思想观念的相关映射,向世人展示国家间文化的深层内涵。谚语具有生涩难以阐述的特点,由于理解的迥异对于其解释可能会引发各种笑话,通过对于一个国家谚语的学习,我们可以深深领会到这个国家的文化传承。本文想通过探索汉俄语中有关植物谚语,将其分类,进行对比分析,总结自己研究的结果,分析植物学中具有是修饰、映射分析的用,分析出俄语语言文学所具有的相关特点,在谚语方面对中俄两国之间存在的差异、运用是词语修辞方法及手段进行比对分析,为后人研究相关内容提供重要保障。

第一章 汉俄语中的谚语

一、谚语的定义及美学价值

(一)谚语的定义

谚语是是熟语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个国家文化特点的相应映射,对于谚语的学习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国家特点。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话语,他是人们生活智慧的集中体现,具有一定的鲜明与生动性的特点。它们以精练准确的语言方式反映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庭的,田里的,森林的,社会的;人们的需求,习惯以及对自然、人类和所有生活现象的看法”。因而,常被称为人们生活的百科全书。在对俄语谚语(广义说)定义为:“谚语其用相对简洁明了的语句,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式手法对句子进行表达,其常常具有深刻的深层次寓意,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通常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谚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形式传下来的。由于在民间进行广泛流传,对其相关内容大多时候我们便于对其理解领悟,其一般通过口语形式表达,一般大多是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便于人们之间的了解领悟。与谚语相互区别,但也具有这样特征的词语,我们还运用成语、歇后语等相关形式进行了解领悟。“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是典型的中文谚语,其涵义内容包括可能极广,蕴含深厚的字词含义,如果不是利于我们全方面的把握,若没有后文进行相应的分析阐述以及细致研究,可能我们很难领会其中的深刻奥妙。

勿庸置疑我们很难探寻世界各民族的语言中谚语和俗语具体诞生的时节,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不论谚语还是俗语,貌似都伴随着人类的历史而发展延伸相应流淌起来。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截止到目前我们依旧无法对谚俗语的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在俄罗斯现代语言学中,最为广大学者所接受的是B.n.狗KoB的论点他对谚语和俗语进行相应的界定,他写道从民族特性上进行分析,谚语与俗语之间在某种形式运用时还可以相互转化:加一词,俗语变成了谚语,相反,从谚语里去掉一个词可能该词语就演变为俗语。笔者发现,谚俗语之间的界限有时没有清晰的界定,因为词语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包含关系。换句话说,谚俗表达是一种固定的语言单位揭示俄罗斯的民族性格文化相关特性。

如上所述,谚语是基于民族生活间相互来往而形成的固定精炼的语言表达方式,能通过提炼其中蕴含深意及形象层面向世人展示其中的深刻思想,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深入诠释,向世人展示其中的深层内涵,同时通过激发人们的相应生活情趣以激励人们的思想内涵,是具有普遍意义和哲理意味的一种口语表达方式,通常是对生活经验的相应凝聚与汇总,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

(二)谚语的美学价值

谚语来源于民间,是百姓智慧的集中体现,其翻译的内容具有生动形象的特征,在具体语句运用上谚语具有一定的寓意便于人们熟知其中的特点。由于谚语的句子相对短小精炼,但其内容相对而言具有深刻的文章涵义,一定程度上能够给人美的体味。一方面,对于谚语来说,具有特征语句表现形式简短精美,外部表达内容用于清晰易懂,有一定的押韵节奏,在听其句子时能让人赏心悦目,让人们喜爱这种文字表达方式。另一方面,这种结构表达能让人们充分领会其中的韵律哲理,让人们更好领悟预言的精华。对于俄语谚语美学价值研究,能够让人们领会到谚语语言上的精美,让语言的生命力传递到每个人的心田,让人们心灵上受到洗涤,一定程度上陶冶让人们的性情,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让人们充分领略其中深深奥妙之处。

谚语通常能够清晰表达人们的思想观念,通常具有一定的内涵指引,谚语通过判断哲理的方式向世人传递一种思维观念,通过大小前提的推断得出一定的思想内涵,让我们深入体会到所谚语隐含的生活中的真、善、实。一定程度上能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通过思想的寓意激励人们更好的生活,将思辨推理能力展示给世人,一定程度上吸引人们的眼球,激发人们创作思维辩解事物的本领,以利于后人学习其语言,提高人们的思辨能力,带给后人一定的警醒,以利于人们之间更好的交流思想。同时,谚语一般情况下应放在特定的场合,只有在特定的语句下我们才能更好的领会其中深层内涵,利于后人跟好学习谚语所蕴含的深层思想。

谚语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对事物的领悟能力,在对这些谚语充分把握领略相关内涵的基础上,我们能体会到世人的思想观念,折射出我国社会国情的大体发展脉络,充分出人们思维的开拓以及内涵领会的深渊与博大,为后人学习相关知识给予一定的帮助,让人们懂得思想观念博大精深能够指引人们 领悟客观行为,为后人对语言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指引。因为我们知道只有谚语具有美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才能集聚人们的思想内涵,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对谚语的研究,帮助人们了解每个典故所反映的相关问题。因为事物只有含有巨大生机才能激发人们学习的热忱,将谚语内在生机向世人展现,能激发人们学习的欲望。所以对于谚语的学习我们应充分把握其中美学价值与深意,让人们懂得谚语的美学价值是指引人们深入学习谚语内在思想的重要指引。

美是能激发出人们对事物的渴望,能增加人们探索某些事物的欲望,激发人们的激情,提高人们、指引人们实施相关活动为我们探索不同国家的事物提供一定的指引。不同情况下人们对于美的理解与诠释截然不同,但无论何时人们都不会规避美是激发人们进行创作、探索未知领域是重要源泉,人们都是在创造中改造世界、成就自身的相关形象。因此任何人都渴望美好的事物,人们不遗余力的对美的事情进行探寻,增强人们探索未知事物的欲望,提高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谚语通常通过寓言形式向人们传递某种思想,同时寓言一定程度上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寓言不单纯是通过某种行为向世人发表某种见解,还能向大家传递一个国家的某种思想。用经典语录,简短意赅的告诉大家某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理念,激发人们遵纪守法让大家做个良好的公民,让世人更好的约束自己的某些行为,提高人们主观能动性,让人们依照一定规则约束自己的相关行为,更好的规范人们的相关行为,告诫我们应在不违背客观常理的情况下进行相关活动。

文学若想吸引人们的眼球,可以通过运用审美的方式领略世界的美好,作家通常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自己的审美观念。对谚语进行阐述,就是为了让人们更深层次上的对文学作品进行阐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跟好的让读者了解相关内容的深层次内涵。一定意义上而言,人们可以通过对人性的美进行相应的阐述,在映射事物发展脉络轨迹中渐渐阐述人们的思想观念,所以“文学不仅在内容上具有美的性质,而且在形式上具有美的价值。”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作家对审美学的运用能一定程度上体现作者的创作性,通过修饰手法的外在表现让读者领悟到作品中的精华,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增强读者阅读的兴趣。通过形式美好映射出审美的美妙,在作品中领会到作家的深层思想,读者能用心去把握其中的美。

通过对谚语的学习领悟,我们可以将文学看做为一种历史思想诠释与记载,在对 6 历史故事的抒写中我们可以生动形象的向世人展示语言学具有的美,重现本国文化历史,反思人类历史发展中所遇到的芸芸众众。在对文学思想的审美体验中,我们深入反思国家文化所具有的特点。

概括而言,通过审美我们可以领悟个中缘由,提高人们自身认知能力,易于拓展我们的视野,更加生动形象的勾勒出社会相关经验,将实际经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准备生动的表达美的内涵,与其他艺术情况进行深入对比分析,领悟审美学再阐述谚语时所具有的美。

二、俄语谚语特点及文化内涵

俄语谚语与汉语谚语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汉语谚语常常在来源于田间地头,它的语言风格大多简单明了利于大家接受理解,因为汉语谚语所含有“俗”的特点,一定程度上能易于大家理解掌握,将这种思想脍炙人口的深入到每个人的心田。在对汉语谚语词语的甄选上,我们充分体会其中的美妙。首先,在汉语谚语选用的词句上大多是通俗易懂,简朴是在的句子,这些反映中国汉文化的所具有的深层涵义,能形成汉语谚语独特的言语风格,利于百姓理解。

与汉语谚语类似,俄语谚语同样也是通过时代相传,汇集俄罗斯人古老的智慧,引发后人的深思,提高人们的领悟汇集人们的见识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一定层级而言俄语谚语与汉语谚语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易于人们深入了解仔细体会这些谚语最贴近生活,俄语中的成语、俗语即存在区别也具有一定的联系。俄语谚语的格式一般比较单一,句式形式相对固定,通常不像汉语谚语似的具有多种表现形式。而且在采用修辞艺术手法相对而言比较单一,通常采用明喻,暗喻,借喻等等。

(一)俄语谚语特点

1、俄语谚语具有历史文化性

俄语谚语也具有很强的文化个性,俄语谚语是本国文化的相关映射,激励我们学习领悟其中的内涵,谚语一般具有鲜明的特点我们应该领悟其中的民族与文化差别。大多数俄语谚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文化差异。

谚语常常是历史文化的记录仪,我们通过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把握领会生活带给我们的启发,针对历史文化的差异历史事件常常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我们应该深入去领悟本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特点,给后人以充分的警醒。俄语谚语的翻译 一定程度表现出俄国历史文化所富有的深层次含义,带给人们心灵深处的启发。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名人轶闻的记载,我们总结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将哲理思辩流传于后世。由于传承文化的差异,在一定层面上我们知道某些历史事件的谚语能够成为本民族所特有的谚语形式,因为其具有历史文化的深层次烙印,激发人们的思辩能力,只有深入到历史层级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文化时间赋予我们的深层次思想。俄语谚语也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获取的经验教训,传递给我们相应的相应的哲理,启发规范我们相应的行为。每个历史事件都可能带给我们深深的文化指引,教育我们更好的开展实践活动,指引我们对某些事物进行深入体会能有效的帮助我们获取好的发展。俄语谚语也是文化含义的另一层级体现,暗含折射出一定的思辩能力,不断带给人们精神层面的启发,激发我们生活的斗志。

2、俄语谚语的宗教性

俄语谚语也是人们对于客观规律的相应反映。宗教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能够一定层面反映出人们思想追求,能够给人们带来一定的指引。俄语谚语是语言逻辑的重要媒介,能够反映出人们的思想内涵,为事物发展提供客观的指引。谚语通常博大精深,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行为。作为民族语言的客观融汇,能够一定程度上带给我们相关指引,为我们开展以后生活提供哲理保障。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化影响较为深远,他的思想内涵已经深入到国家的大事小情,在一定层级上我们可以发现,俄语中许多谚语都折射出去东正教的影子。同时,由于西方文化大多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圣经理论广泛传播在世界各地,一定程度上激励俄罗斯语言学的发展。宗教信仰在俄语谚语中得到充分的展现。风俗习惯对俄语谚语影响。

3、俄语谚语的风俗习惯性

在俄语语言层面上我们深深体会到不同的民族语言风俗习惯,俄汉民族的不同让我们深深体会到风俗习惯对于俄语谚语的影响。有效俄语谚语能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同的历史风俗习惯,带给人们不同的谚语表达方式。俄语谚语与东正教风俗习惯密切相关“按照古老的俄罗斯习俗,在迎接尊贵的客 人时,要呈上面包和盐,以示最高礼遇。”在一些俄语谚语对风俗习惯进行描绘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俄罗斯民族所具有的传统风俗习惯。

4、不同地理环境使得俄语谚语发展存在差异

俄语谚语的孕育发展也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地理环境能一定程度上铸就一国文化历史,为本民族发展提供充分的指引。俄罗斯资源丰富,地大覆盖面积广泛的特点,这种自然环境为人类的发展带来巨大的便利,俄罗斯本国人具有性格豪放特点。在俄罗斯谚语中经常反映出本国文化的特点,许多谚语都包涵大江湖泊。由于俄罗斯地处北温带,多森林与和草原是其重要植被,在俄罗斯谚语学习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地理文化带给人们思维的哲理。

(二)俄语谚语特点及文化内涵

俄语谚语(русские пословицы)作为俄罗斯语言文化宝库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无时无刻不闪烁着俄罗斯民族思想的深层内涵与智慧,其将语言艺术色彩熠熠生辉。它产生来源于与俄罗斯民族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记载着这个国家历史变迁,是俄罗斯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浓缩,有着一定的历史文化韵味,充分显示出俄罗斯文化的深层内涵。

洞察历史发展的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发现,在俄语谚语其常常与宗教息息相关的。因为宗教能折射出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为一种社会现象的相应反映。宗教伴随俄罗斯文化的渊源流淌,其与人类文化的发展想比照,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其巨大的影响,在西方圣经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没在俄罗斯的文化发展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圣经的影子,在对一些言语的考究中我们也不能忽视圣经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对于俄语谚语,在俄汉语词典我们常常能找到多种翻译方式。一方面是以为不同的译方会得到不同的翻译内容,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俄语谚语的内涵博大精其深层涵义较为丰富,词语在不提个语义下能让我们得出不同的结论,常常我们难以凭借一条译文就能得出我们想要的结论,因为毕竟每个人翻译所注重的内容是截然不同的,每个读者都有子女的阅读感悟,对于相关内容我们不能指定统一的阅读标准。虽然我们应根据翻译所具有的基本原则对文章进行翻译表达,但由于在不同的话语下我们可能会得出囧然不同的结论,所以对于其理解我们应各方面多角度去把握。应该遵循尽量是译文最生动易于理解的原则,将文章的翻译深入到我们的谚语译文翻译中去。如我们熟知的“Язык до Киева доведет”,汉语的意思是“有嘴就能找到基辅;有嘴就能问到路”。在对这句俄语谚语涵义的把握之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家作品涵义是不同,用哲学理论分析这句话的相关内涵,将文学作品的精神散播于大众,易于更多人去领会谚语所 具有的深层次涵义。在对“早穿棉袄午穿沙”这句谚语的理解中,我们不能仅仅将其看作是一种话语的表达而是应该在结合这句话产生的背景下理解此话所具有的相关内涵,易于大家去体味这句话蕴含的深层涵义,人们在去西疆出行时,应结合天气情况适当增减衣物,适应当地环境,当地地理环境不同对于其体会我们不能进行一句话的表述。谚语语句的表述大多来自于我们周围细小的事物,每句谚语所隐含的深层涵义可能并不相同,通过不同的翻译技巧,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不同的解释原则,能更好的让人们去领会其中具体涵义。针对不同的背景,我们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翻译内容。

俄语谚语的博大精深之处在于,其不仅仅是从宗教层面形成某种语句,还从社会背景,发展的经济基础层面形成俄语的谚语进行分析比照。通过我们日产法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俄汉谚语的分析,通常与俄国自身文化息息相关,智慧是人类进步阶梯。俄语谚语在表达某些含义时也具有深刻的民族特征,将动植物进行形象比对得出其中精彩奥妙之处。某些谚语特色具有充分的文化,将动物所具有的形象特征在谚语中相应表达,提高人们思辨能力,将俄国文化深入到字里行间之中,让人们领会语言的精美含义。俄语谚语是本国文化内涵的相应映射,折射出人们的思想观念,为后人学习提供思想意识的保障,是人们重要思想财富和精神财富给人重要的启迪。Учениесвет—неучениетьма(学则聪,不学则愚)是俄罗斯文化的重要映射,激发人们学习创造文学的欲望,告诫人们去实施某种行为,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三、汉语谚语特点及文化内涵

汉语谚语中词语所指称及表述的相关事物,由于其实是汉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定理与常识,一个层面讲是人类智慧极大意于一体的具体表达,展示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由于俄、汉两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不同,俄、汉谚语之间除了共性之外,也有着它们自己的鲜明个性。两种语言的谚语选材、心理倾向及爱憎情感的表述内涵各不相同。

(一)汉语谚语特点

1、汉语谚语具有历史文化性

汉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历史,其具有很强大的文化底蕴。我国谚语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同的历史文化铸就不同的谚语辞藻,对 于这个传统封建国家,一些历史文化特色的语句在汉语中得到充分的映射,例如“严是爱,松是害,不闻不问要变坏”,“训你是爱你,宠你是害你”,“家不严招贼,人不严招险”,“欲成方圆,规矩必严”,“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严以律已,宽以待人”.这些都充分反应出历史留给我们的启迪。谚语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层面反馈,一定层面上给以我们相应的启示。

2、汉语谚语的宗教性

宗教也会影响我们的思想文化,俄汉两国宗教观念各异。佛教、道教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悠久流传,其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社会历史长河的发展,佛教、道教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有助于我国语言学的发展。宗教是物质层级的东西在精神层面的显现,带给人客观的指引。谚语内涵深意巨大,通过思想层面指引人们的相关活动,能在平常生活中慢慢影响人们的思维观念,带给人确切的指引。作为民族语言的交流,给我们带来确切指引,激励人们开展相关活动。在我国谚语中,关于佛教有许多的句子,例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到,时辰未到”。这些谚语寓意丰富,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通过生动的话语,字里行间向人们传递一种思维观念,用生动形象的句子向人们传递一个思想观念。

3、汉语谚语的风俗习惯性

中国各地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在谚语的形成中,一定程度上我们受当时某些风俗习惯的影响,便于人们开展实施相关活动。

4、不同地理环境使得汉语谚语发展存在差异

我国许多谚语都与农事活动息息相关,如:“瑞雪兆丰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两对谚语,一个说在好的时节是我们开展相关民事活动的保证,另一个告诉我们因果循环理论。就中国而言,地处于亚热带地区,在南方竹子能够随处可见,因此在汉语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喻体用“春笋”做表达。这体现出地理环境对谚语形成的影响。

(二)汉语谚语文化内涵

在田间地头我们也能通过对具体事物把握,去深入领会这些事物所暗含的深层次含义及其所代表的具体涵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映射。如: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六月不热,五谷不结。六月盖了被,田里不生米。梨花白,种大 豆。这些谚语中的“寸麦、五谷、生米、梨花”等,其所指代的内容是人类智慧的集合体,与人们生活方式息息相关,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表达一定程度上映射汉语所指代的具体事物,暗含一定哲理,针对不同的特点,用通俗易懂的句子对自然特点进行一种诠释,向世人展示一定道理以利于大家掌握相关哲理,由于这种表达方式相对而言更加简明具体,能更好的吸引大家的目光,具有美的价值。

同时,有时在如:蛇头上苍蝇——自来的衣食(妖怪)狗咬尿泡——空欢喜(作者)观音菩萨进澡堂——左右为难!(男身女像去哪边好?)花果山猴子----无法无天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里——心腹之患猪八戒拉着西施拜天地——压根不配 磨砖砌的喉咙——又光又溜(众僮仆)上文这些谚语,一定程度上包含人物的相应指代,有的指称西游记的人物,四大名著是人类智慧的集合体,这些人物用在谚语中更清晰易懂,让人能够确切了解。语言是人类智慧的集合体,能够通俗易懂的表达某种思想观念。在传承中国千年历史文化传统之中,汉语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针对语言的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相应特点,汉语谚语能够一定程度上向世人传递某些哲理,增强人们阅读的兴趣。

汉民族对这些事物抒写与描绘中具有独特的手法,谚语多事物的描述能折射出一些在谚语中与相应的事理构成特殊的涵义,是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谚语的形成离不开汉民族所具有的文化特色。

谚语通常蕴含一定的哲理名言,给后人深刻的警示,表达方式上大多言简意赅为人们传递相应思想,更好的吸引给阅读的兴趣同时能传递给后人一些思想。另外一些方面,谚俗语中许多词语人们相对而言感觉比较陌生。因为,在很久以前人们也想通过美的寓意形式向世人传达某种思想观念,表达出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好的给后人带来一些警醒。谚语形式精准生动描述,能给后人带来许多兴趣,激发后人对相关内容的学习。总之,谚俗语语言能提炼相应的字词,阐述深层次的哲理名言,通过形式韵律的优美激发民间百姓学习的热忱,带给世人许多警示。基于上述特点,谚语被世人广泛运用,充分展现出民间学者创作的热情,让世人更好的了解汉语谚语中的所具有的博大精深。由于,谚语具有如下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细细品味:由于谚语的朗朗上口,利于我们对其学习把握,在诙谐幽默之中我们能够将谚语所阐述的内容向世人展现,在对谚语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把握如下的一些特征。一方面,通过谚语人们能够精准的传递某种思想观念,带给 12 后人一定的警醒,谚语的内容融汇世人的思想,传递给人们重要的思想观念,通过幽默诙谐的词语谚语向人们传递重要的思想观念,将艺术作品中的精华思想传递给世人,激发大家学习的欲望,给后人带来许多启示,在一定程度上而说,谚语具有丰富的语言涵义,其辞藻相对具体生动能更好的激发人们学习的欲望,所以有时候人们会将格言当作谚语,但二者之间并不具有当然关系。借助谚语约定的俗成,能够激发人们学习品质,更好的让人们领悟辞藻中的深刻含义,使得这些哲理能深入到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易于大家学习把握,能够将人们的思想意识得到省层次的凝聚升华,易于百姓了解学习语言中的深层次含义。单纯的某些辞藻并不能成为一定意义上的至理名言,对于至理名言的学习我们应该进行深入解析了解,单纯的格言语句并不能形成谚俗语,只有语义丰富内容充实的话语能够成为谚语。谚语俗语能反映现实生活的林林总总:谚语与自认生活以及客观社会息息相关,每个人通过对于谚语的学习能够得到思想意思的升华,在思想层面能够更加生动地向世人展现相关的哲理名言。思想观念丰富的哲理思辨能够给人以智慧的洗涤,能够激发人们学习他国语言的热情。对于辞藻的把握我们应该更加客观具体,让人们在从内心深处体味语言所具有的精美内涵。为了避免谚语被人们误解,我们应该增强人们对语言的学习与把握,让谚语的深层次内涵家喻户晓得传递,增强人们的见识,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的解读能力。对于谚语的学习我们不能只从一方面进行理解,而是应该多角度全面客观地看待相关事项,在平日生活中我们应该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从多方面多角度去领略语言传递给我们的思想内涵。

俄语谚语是人们思想意识的相应映射,我们应该从多角度进行思量,从深层次去体味谚语带给我们的生活哲理。语言是一种载体,我们应该客观全面的把握,对于谚语所承载的内容我们应该进行深层次去把握。谚语虽然能够大量反映出人们是思想意识,还能够在客观层面上多他人生活给以一定的指引,对于谚语的学习我们应该更加客观全面的把握,充分领会谚语所具有的深层内涵,通过全面客观的体味我们能够发现谚语想要表达的深层涵义,在辞藻语句中把握其中的奥妙,给人深深的启发,激励人们对开展相关活动增进语言文化的交流与互相传递。

第二章 汉俄语谚语的比较研究

汉语和俄语谚语由于文化的不同以及产生环境的不同,中俄汉语的文化内涵以及汉俄语谚语的结构等内容具有不同的地方,下文中将详细地研究汉语及俄语谚语的内涵以及结构的内容的比较。

一、汉俄语谚语的文化内涵对比

上文中已经详细的对于汉语和俄语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可以了解汉俄语谚语的文化内涵,将汉语俄语谚语的文化内涵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发现两种语言谚语的文化内涵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一)汉俄语谚语文化内涵的相同之处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发现汉语谚语和俄语谚语在文化内涵上有着很多相同或者相似的地方,下文中将详细研究汉俄语谚语文化内涵的相同之处。

1、汉俄语谚语都一定的宗教文化内涵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看出,汉俄语谚语都有一定的文化依照,俄罗斯国内比较信奉基督教,一些相关的言语都是基督教徒总结出来的。而中国国内比较信奉佛教,汉语谚语中很大一部分的内容是通过佛教反应出来的,两种语言的谚语在内涵上都有一定遵循的宗教,这是汉俄语谚语文化内涵的相同之处。

2、汉俄语谚语都教育人们勤奋学习,发奋图强

汉语和俄语谚语都具有俗语的特点,并且在语言上也没有华丽的词汇,但是谚语是说明一定的人生道理和哲理的。汉语谚语和俄语谚语在文化内涵上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都在教育人们需要勤奋学习,发奋图强,通过上文中的研究可以发现只要是具有哲理性的谚语,都具有这样的含义。谚语在教育目的上比名人名言更加有效果,因为名人名言在内涵上是比较深奥的,而谚语在内容上是比较通俗易懂的。如汉语谚语中的:知识就是力量;活到老,学到老;温故而知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等的一些谚语都在鼓励人们要勤奋学习,发奋图强。又如俄语言语中的:У ч е н и ес в е т —н е у ч е н и ет ь м а(学则聪,不学则愚);И с к у с с т в о д о л г о в е ч н о , ж и з н ьк о р о т к а(艺海无穷,人生有涯);К т ои ще т , т о тин а й д ѐ т(有 志 者 事 竟 成);К р а с н ап т и ц ап е р ь ѐ м , ач е л о в е ку ч е н и е м(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学问);Т е р п е н и еит р у дв 14 с ѐп е р е т р у т(毅力加勤奋能战胜一切);Г р а м о т еу ч и т ь с яв с е г д ап р и г о д и т с я(学习文化,终身受益)。等等的一些谚语,也是在教育人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

3、汉俄语谚语告诉人们太正直、有骨气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看出汉语和俄语谚语在文化内涵中有着相似的地方,汉语和俄语谚语都在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告诉人们做人要正直、有骨气,要具有高尚的精神。如汉语谚语中的:言必信,行必果;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等等的一些汉语谚语,这些谚语都是在告诉人们最简单的做人的道理,那就是做人需要正直,需要有骨气。又如俄语谚语中的:У г о в о рд о р о ж ед е н е г(名誉重于金钱);Б е р е г и п л а т ь е с н о в у , а с е с т ьс м о л о д у(衣服新时要爱护,名誉从小珍惜);Н ед а в шис л о в а , к р е п и с ь , ад а в ши , д е о ж и с ь(未许人言要自戒,已许人言要信守); Л у ч шеу м е р е т ьо р л о м , ч е мж и т ьз а й ц е м(宁愿像鹰那样死,不愿像兔子那样贪生); Д о б р а яс л а в ал е ж и т , ах у д а яб е ж и т(好名声无人知,坏名声传四方)У г о в о рд о р о ж ед е н е г(宁可破财,不可违约)。这些俄语谚语在用简单的语言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在做人的道理上汉语谚语和俄语谚语的文化内涵是相同的。

4、汉俄语谚语告诉人们要珍惜友情、谨慎交友

通过上文的研究含量可以发现汉语谚语和俄语谚语的相同之处,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汉语谚语和俄语谚语都在告诉人们在在生活中要珍惜友情,同时在交友的过程中要谨慎。如汉语谚语中的: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路遥知马力,人就见人心;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敌人少堵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汉语谚语中都在使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告诉人们交朋友的好处,以及谨慎交友的重要性。又如俄语谚语中:Н еи м е йс т ор у б л е й , аи м е йс т од р у з е й(宁有一百个朋友,不要一百卢布);Д л яд р у г ас е м ьв ѐ р с тн ео к о л и ц а(为了朋友,千里迢迢不觉远);Св о л к а м иж и т ь , п ов о л ч ь иив ы т ь(和狼同居,必学狼嚎);Ч т о б ы у з н а т ьч е л о в е к а , н а д осн и мп у дс о л ис ъ е с т ь(要想了解一个人,必须和他吃完一普特的盐);Н есд е н ь г а м иж и т ь , асд о б р ы м ил ю д ь м и(拥有金钱,不如广交朋友);Ск е мп о в е д ѐ шь с я , т от о 15 г оин а б е р ѐ шь с я(挨着火焰满脸红,挨着油烟浑身黑);С в я ж и с ьсд у р а к о м —с а мд у р а кб у д е шь(与笨蛋结友,自己也要变傻)。这些简单语言充分的表达出了俄语谚语的文化内涵,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在教育人们交友方面的文化内涵上两个国家是一致的。

5、汉俄语谚语告诉人们要热爱国家、热爱家庭、和睦相处

通过上文中的研究可以发现汉语谚语和俄语谚语在教育人们爱国爱家,和睦相处方面的文化内涵是相同的。两种语言都是使用简短而朴实的语言告诉人们最真实而简单的道理。如汉语谚语中的:家和万事兴;冤家宜解不宜结。等等的谚语,都在告诉人们要热爱接听与朋友、同事、邻居和睦相处。又如俄语谚语中的:О д и нз ав с е х , в с ез ао д н о г о(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А п р е л ь н ы йг о р шо кг у щек и п и т(众人拾柴火焰高);См и р о миб е д ан еу б ы т о к(有人共患难,灾祸不可怕);С о г л а с н у юс е м ь юиг о р ен еб е р е т(痛苦压不跨和睦的家)等等的一些俄语谚语。

以上就是汉语和俄语谚语中在文化内涵中的相同之处,虽然汉语和俄语在语言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是在文化内涵上是相同的。

(二)汉俄语谚语文化内涵的不同之处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了解汉语和俄语在文化内涵上的相同之处,同样在谚语的文化内涵上也有不同的地方,因为两种语言的谚语毕竟来自于两个国家,来自于文化不同的国家,那么在谚语的文化内涵上都会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之处。

1、汉俄谚语文化所遵循的宗教种类不同

上文中已经研究到了,中国国内信奉的是具有东方宗教特色的佛教文化,而俄罗斯所遵循的是具有西方文化的基督教。两种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种类是不同的,那么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就是不同的,汉语谚语中的文化内涵比较偏向于佛教文化,俄语谚语的文化内涵比较偏向于基督教。这就是汉语和俄语谚语文化内涵的不同之处。

2、俄语谚语的文化内涵比较浅显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发现,俄罗斯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是比较短的,与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相比是短暂的。由此看来俄语谚语中的文化内涵是比较少的,通过研究可以发展,俄语谚语中的很大一部分谚语都是通过谚语反映实际事物的 情况,而仅仅有一部分谚语,通过事物隐含的含义反映出谚语所要表达的出的道理。

3、汉语谚语的文化内涵比较深入

大家都知道,中国具有很多的年悠久的历史,中国很多古代的文人、墨客都对于汉语的语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很多古代的诗人,借用自然界的生物或者物体歌颂一些伟人或者一些精神,这样的诗句和文化远远流传到现在。导致目前汉语语言中的很多谚语在内容上都含有这样隐喻的色彩,言语中经常会通过一个职务或者是一个生物来侧面承托出人物的性格、精神等等的特点,而这些深入的内涵恰恰是俄语谚语中很少的内容,这就导致汉语谚语和俄语谚语在文化内涵的深浅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和不同。

二、汉俄语谚语的构成形式对比

汉语中谚语的构成形式与俄语中谚语的构成形式都有着自己的特点,那么两种语言谚语的构成形式具有哪些特点,相比起来又有哪些异同,下文中将详细研究。

(一)汉语谚语构成形式特点

汉语的谚语数量有很多,并且汉语的谚语是十分经典的,汉语谚语中经常会使用一些构成形式,使汉语谚语的表达更加形象化、生动化、韵律化,下文中来详细研究汉语谚语的主要构成形式特点。

1、单音节图形文字,声调富于变幻

汉语中的谚语具有一定的特点,首先就是汉语的谚语中多使用单音节的文字,并且声调是富于变化的。汉语语言中时是存在四个声调的,汉语的语言中存在两个平声和两个仄声。汉语的谚语中为了使谚语在读音是声调赋予变化,那么汉语的谚语中基本是将平仄两种音调穿插在一起使用,这样能够使汉语的谚语读起来能够更加有韵律。如:汉语谚语,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谚语本应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而为了达到汉语谚语中声调富于变幻的目的,将仄音变成了平音,与前边汉字的仄音形成高低起伏的效果。

2、汉语谚语中经常使用语序变化改变谚语结构

汉语的含义是博大精深的,汉语中的汉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句意思完整的语句,但是一旦改变这句话中汉字排列的顺序,那么这句汉语的意思就发生了很大 的改变。在汉语的谚语中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句谚语中的上半句和下半句的汉字顺序颠倒就会是上半句和下半句的汉语意思不同,从而形成完整的谚语句子。如: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这个谚语句子中上半句中的一万,在下半句中变成了万一,这样的句子虽然不押韵,在语调上也不是十分具有韵律,但是这样的谚语通俗易懂、容易记忆。

3、汉语言语中经常使用对偶的句式形式

对偶的句式是汉语语言中经常使用的句式,不论是在汉语的诗句中还是在汉语的广告中都会只用相应的对偶形式的句式,在汉语的谚语中也经常使用对偶形式的句式。在谚语中使用对偶形式的句式主要的作用就是使谚语的句式变得整齐,产生鲜明的对照,并且具有一定的韵律、格调和节奏。使用对偶句式的谚语语句在朗读起来具有一定的文字气息,改变人们认为谚语就是俗语的印象。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句谚语就是一句对偶句式的谚语,其中的海阔和天高形成对偶,凭和任形成对偶关系。鱼跃和鸟飞形成了对偶关系,这样的谚语读起来时朗朗上口具有一定的韵律,并且容易使人记忆。

4、含有歇后语形式的谚语句式

歇后语是中国特有的语言,那么歇后语形式的谚语句式也是中国特有的亚于句式,这是俄罗斯谚语中不存在的句式。歇后语句式的谚语主要特点如下:谚语需要分成前后两个句子,前边的句子比较长,是用来形容和描述的,后边的句式比较短是用来点名前半句含义的,但是前半句和后半句需要加以思考才能将其含义顺利的联系在一起。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这就是歇后语形式的谚语,这样的谚语会使人动脑思考前半句和后半句的联系,在思考中记住这句谚语。

5、含有对仗句式的谚语

对仗句式是汉语中常见的句式,所以在汉语的很多句子中都可以看见对仗句式的形式,在汉语的诗歌中、文章中、散文中以及汉语的谚语中都会经常看到对仗句式的形式。如:头发长,见识短、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这样的对仗句式的谚语,这样的谚语使用对仗的句式,是谚语在整体上比较工整,并且在语义上比较简洁,这是目前汉语谚语中经常使用到的谚语句式。

6、含有比喻句式的谚语

汉语言语中也会经常用到比喻的修辞方法,比喻的修辞方法是汉语中最常用 18 到的修辞方法。比喻的修辞方法可以将汉语语句中想要表达和描述的食物比喻成另外一种事物,这样的方式可以使表达更加详细化和生动化。在汉语的句子、文章中经常使用这样的表达方式,同样在汉语谚语中也经常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在句式中,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句谚语是汉语中经常使用到的谚语,言语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像地将谚语中想要表达的汉语清晰的表达出来。

7、含有排比句式的谚语

排比句式也是汉语谚语中常用的句式,使用排比句式的主要作用可以增加句式的气势,使用排比句式可以将谚语中所要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并且使谚语流畅,富有节奏感。如: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句谚语中就使用了排比的句式形式,这个汉语谚语中的排比句式将语言的意思表达的十分清晰,并且使谚语富有节奏感,这就是汉语谚语中使用排比句式的主要目的。

(二)俄语谚语结构形式特点

俄语谚语的数量也是比较庞大的,那么俄语谚语在结构上也具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形式,这些结构形式使俄语谚语在表达上更加清晰,谚语含义更加明了,下文中详细研究,俄语谚语结构构成形式的特点。

1、多音节拼音文字,声调简单

俄语是一门多音节的语言,但是在声调上是比较简单的,没有复杂的声调变 化,只是单一的声调,这就是俄语谚语中最大的结构特点。如:Мы не места, которые хорошо(我们不在的地方都好)。从这句俄语谚语中可以看出,俄语谚语的句式结构基本是音节比较多,但是声调的结构上比较简单。

2、俄语谚语注重句式结构

俄语谚语是比较重视谚语的句结构的,俄语谚语中主要注重的是句式对称 美。俄语谚语中要求俄语句式中前一句话需要与后一句话平行并且对称,在含以上不能相差的太多,意思上基本是一致的,这就是俄语谚语中对于句式的基本要求。如:Глубже в лес, тем больше мусора(入林愈森,枯枝愈多),这样的俄语谚语中就讲究句式的平行和对称,并且上下两句在含义上相差不多。

3、简洁的谚语句式结构

在俄语谚语的句式中,俄语谚语是比较讲究研究的句式结构的,只要谚语的 语句能够表达表达谚语所要表达的含义就可,不需要使用过多的修饰词与和句式,如:Наука понятно, не узнать темно(学则明,不学则暗),这句俄语谚语中使用简短的语言将谚语索要表达的含义表示的十分清楚,在句子中没有使用一个多于的俄语单词,这就是俄语谚语的句式特点。

4、俄语谚语中使用对仗的句式

对仗句式也是俄语中常见的句式,所以在俄语的很多句子中都可以看见对仗句式的形式,在俄语的诗歌中、文章中、散文中包括俄语的谚语中都会经常看到对仗句式的形式。如:Язык, длинный опыт короткого(舌头长,见识短)、Одежда делает человека(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以上例子中的对仗句式的谚语,上下两句使用相反含义的词语,但是相同的句式结构。这样的俄语谚语使用对仗的句式,是谚语在整体上比较工整,并且在语义上比较简洁,这是目前俄语谚语中经常使用到的谚语句式。

5、俄语谚语中使用比喻的修辞句式

比喻的修辞方式也是俄语中最常见的修辞方式,与汉语中的比喻修辞方式是 相同的,将俄语语句中想要表达和描述的食物比喻成另外一种事物,这样的方式可以使表达更加详细化和生动化,这就是使用比喻修辞方式的主要作用和目的。如:Забыли золото, камни получить(失去金子,得到石头),例子中的俄语谚语中使用了明显的比喻句式,将金子比喻成重要的事物,将石头比喻成不重要的事物,通过这样的详细的对比,形成具有俄罗斯特点和一定含义的谚语句子。

6、俄语谚语中使用对偶的修辞方式

对偶句式是各个国家谚语中经常使用的语句形式,当然在俄罗斯的谚语中也 是不例外的,俄语谚语中经常会使用对偶的句式。在谚语中对偶句式的主要特点使用对偶形式的句式主要的作用就是使谚语的句式变得整齐,产生鲜明的对照,并且具有一定的韵律、格调和节奏。使用对偶句式的谚语语句在朗读起来具有一定的文字气息,改变人们认为谚语就是俗语的印象。如:Птицы летать бесплатно, рыбы плавают бесплатно(鸟儿自在飞,鱼儿自在游),谚语中的Птицы和рыбы两个单词形成了对偶,летать和плавают两个单词形成了对偶,这样的对偶形式的俄语谚语,使谚语读起来朗朗上口,更加具有感染力。

(三)汉俄谚语构成形式特点异同分析 通过上文中的分析可以了解汉语言语和俄语谚语都有着各自的特点,汉俄谚语在构成上有相同的地方也存在着不同的地方,下文中来详细分析汉俄谚语构成形式特点的异同分析。

1、汉俄谚语构成形式相同点分析(1)谚语构成形式简洁

构成形式简洁是各个国家谚语句式的主要特点,而汉语和俄语谚语在这方面也是相同的。两种语言的谚语在构成上主要使用的简单的汉字或者单词,将谚语中想要表达的含义通过简单的句式进行表达,从不选择比较复杂的词汇或者单词以及复杂的句式。其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使谚语可以通过简单的表达被大众所熟知。

(2)谚语使用比喻的修辞句式

比喻的修辞句式是汉语谚语和俄语谚语中经常会使用到的修辞句式,两种语言在使用修辞句式时的方式是相同的,都是将抽象的事物使用具体的事物来代替,从而使这句谚语更加的容易理解。在汉语谚语中和俄语谚语中比喻的修辞方法可以将语句中想要表达和描述的食物比喻成另外一种事物,这样的方式可以使表达更加详细化和生动化。汉语和俄语谚语中不仅仅在使用比喻修辞方法时的方式是相同的,在使用的目的上也是相同的。(3)谚语中使用对偶的修辞句式

在上文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汉语谚语和俄语谚语中都会使用到对偶的修辞方法,在谚语中使用对偶形式的句式主要的作用就是使谚语的句式变得整齐,产生鲜明的对照,并且具有一定的韵律、格调和节奏。使用对偶句式的谚语语句在朗读起来具有一定的文字气息,改变人们认为谚语就是俗语的印象。两种语言的谚语在只用对偶句式的方式以及目的上都是相同的。(4)谚语中使用对仗的修辞句式

上文的研究中,对仗修辞方式也是两个国家谚语中会使用到的修辞方式,在结构上对偶和对仗的这两种修辞方式是相同的,但是在内容上就是不同的,对仗的修辞方式需要前后两句话的内容和含义恰恰是相反的。对仗句式的谚语,这样的谚语使用对仗的句式,是谚语在整体上比较工整,并且在语义上比较简洁,这是汉语和俄语中都是用对仗句式的主要目的。

2、汉俄谚语构成形式不同点分析(1)音节的使用上不同

汉语谚语和俄语谚语在音节的使用上是不同的,上文中已经研究了在汉语谚 语中通常是使用比较简单的音节,而在俄语谚语中经常是使用比较复杂的单词,这主要是由于两种语言的书写方式不同而导致的。(2)声调的结构形式不同

汉语谚语和俄语谚语在声调结构的形似方面是不同的。汉语谚语中比注重声 调的机构,需要在谚语语句中使用平仄不同的读音将汉语的谚语语句进行组合,以达到汉语谚语读起来抑扬顿挫,具有一定语言旋律的目的。而俄语谚语中则很少在意谚语语句的声调,因为俄语语句中是单词和单词的联接组成的,不能读出高低起伏的读音。这就是汉语谚语和俄语谚语在音调上的区别,这样的差别主要是词汇的读音不容而造成的。(3)修辞方法的使用上不同

汉语谚语和俄语谚语在修辞方法上也是不同的,汉语谚语中使用较多的修辞 方法,而俄语谚语中使用较少的修辞方法。如,汉语谚语中会使用排比的修辞方法使言语的语句气势变得更加强大,而俄语谚语中并没有使用这样的修辞方法。

第三章 汉俄谚语中植物的定型隐喻

在汉语谚语和俄语谚语中都存在很多的以植物为内容的谚语,这些含有植物词汇的谚语在含义上有着其他的含义,下文中将详细研究汉俄谚语中有关于植物谚语的特点和内容。

一、汉俄谚语中植物的象征意义

(一)汉语谚语中植物的象征意义

汉语谚语中经常会使用很多的植物,那么这些植物并不是真的形容和修饰植物,而是通过植物来反应人物或者事物的,人们将人的品质赋予在植物身上,这样就使不用种类的植物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

1、花类植物谚语的象征意义

有关花类植物谚语在中国的谚语中是经常见到的,首先,在中国的文化中化是美好的,通常会使用花朵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将女子的容颜与花朵结合在一些,22 形容女子的容颜像花朵一样美丽,同时有隐含着女子的容颜像花朵一样容易逝去。初次之外汉语谚语中经常使用花朵比喻时间的短暂和青春的短暂,用花期的短暂来形容青春的短暂和美好。如: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样红。

第二,在中国谚语中也会出现使用花朵的来形容婚姻情况的,通常使用野花来形容婚姻中出现的其他人,在中国国内有一句常用的谚语:家花没有野花香,这句话就形象说明了婚姻中的一些人,总是对于身边的人没有兴趣,而对于婚姻之外的人产生很大的兴趣。

第三,在中国谚语中经常还使用花朵做为生活和养生常识,如:常在花间走,活到九十九,这样的谚语也是经常与花朵相联系的。在中国国内与花朵相关的谚语有很多,如:没有不带刺的玫瑰、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2、草类植物谚语的象征意义

汉语谚语中也存在着与草类植物相关的谚语,首先,汉语言语中经常会使用 与草类植物相关的谚语形容一些具有一定特性的人,如:人们常说的墙头草等等的。如:墙头草,随风倒。这句谚语的中使用墙头草来形容意志不坚定的人。兔子不吃窝边草、好马不吃回头草等这些谚语是形容一些具有一定性格的人,一旦放弃了某些事物就不会再回头。

在汉语谚语中也经常出现使用草类的谚语来形容一个任务无私奉献的品质等等的品质特征的。如: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这言谚语中看起来是在形容奶牛,其知己上是通过形容奶牛来形容一些与奶牛相同品质的人。一般这样的人都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汉语中与花朵相关的谚语语句数量是比较多的,而与草类植物相关的谚语数量是比较少的。

3、药材类植物谚语的象征意义

中国国内有一种药被称作是中药,而这些中药是使用从山上采集来的药材制 成的,由此看来药材是中国国内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那么中国很多的 谚语也是来自于药材,与药材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这些要药材的谚语是中国人们在采集药材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从药材的外表、生长的位置等等的情况来判断这些药材的种类。如:粗皮横纹菊花心,不问就是西洋参、三月三,荠菜当 23 灵丹、若要睡得好,常服灵芝草。这些谚语都是中国人民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经验总结出来的,谚语中告诉我们一些药材的特性,药材最适宜服用的时间以及要求的作用。

第二,中国国内有关于药材植物的谚语看是是写有关于药材的,实质上很多有关于药材的谚语都是使用药材来反应相关的人物或者事物,体现一些人物或者事物的品质和特点,借物喻人这是中国国内经常使用到的语言方法。

4、树类植物谚语的象征意义

在汉语中有关于树类植物的谚语数量是很多的,含有“树”这个元素的言语 数量是很多的。出现数量比较大的树主要有柳树、松树、竹子,汉语中这些含有树的谚语表达了中国国内人们对于树的认识,以及对于树美好寓意的向往。首先,在谚语中使用有关于树木的词想要表达树木本身含义的谚语在汉语中数量是十分少的,汉语谚语中使用树木词汇的谚语通常是形容对于人才的培养的,树木长成大树需要很多年,同样盆养人才也是需要很多年的,汉语谚语中通常将人才的培养和树木结合在一起。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这句谚语在中国国内是影响十分深远的一句谚语。

第二,中国国内有关于树木谚语还经常形容人和事物的重要性,以及团体合作的重要性,因为在中国国内树木都是以树林的形式存在的。如: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这句谚语主要的含义是形容想要做成一件事情其中的重要人物是不可缺少的。如:大厦将倾,一木难支、独木不成林,等等这些汉语中有关于数目的谚语都是表达团结才能成就大事含义的。

5、粮食类植物谚语的象征意义

汉语谚语中还会出现使用粮食类植物的谚语,这些含有粮食类词汇的谚语中 要表达谷类本身含义的谚语是很少的,基本都是通过含有粮食植物词汇的谚语来表达谚语的隐含意思。第一类,汉语含有粮食类植物的谚语通常形容事情的发展程度,如:生米煮成熟饭,这就谚语是指事情已经发生了。第二类谚语中含有谷这个农作物,通常是充当山谷的含义,如:虚怀若谷、下乔木入幽谷等等。第三类,农作物中的豆通常是先形容比较小,比较细致的含义,如:豆蔻年华。出资之外,汉语谚语中使用粮食植物在谚语中还有很多不同的意思,主要是根据语境和谚语的种类而定的。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这句谚语中主要是根据实际中芝麻 24 花的形状来制定谚语的引申含义。如:樵夫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谚语中是讲米比作了材料,不困干什么都要材料才能干好。如: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谚语中将米比作了食物,不会因为别人给与的食物而失去自己做事的原则。如:偷鸡不成蚀把米,这里的米是指利益,想要偷取别人的利益,反而失去了自己的利益。中国国内是十分重视粮食的,因此中国国内的人们将粮食与生活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在汉语谚语中使用粮食植物的谚语数量很多。

6、果类植物谚语的象征意义

在汉语谚语中也可以见到使用国内植物的谚语,含有果类植物的谚语中主要 有:桃、李子、瓜、梅子等等的一些。如:投之以李报之以桃,这里的李、桃都是代指事物的,概予小的帮助经常会收货大的回报。如: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里的瓜通常是被比喻成商品,买商品的人都说自己的商品好,没有说自己商品不好的人。如:桃李满天下,这句谚语中的桃和李主要是指学生,这句言语的意思是一位老师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主要是歌颂老师的功劳和精神。如:瓜熟蒂落,水自成川,这句谚语中的瓜主要是代表事物,利用西瓜的成长过程来比喻事物的发展过程,一旦事物到了成熟的时机就会自然发生。

以上就是汉语中含有植物词汇的谚语,数量是很多的,含有的植物种类也是很多的,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发现,虽然含有植物的词汇但是在谚语中这些词汇并不是自身的含义,而是根据植物的特征、作用、生长过程以及生长环境赋予其相应的含义。

(二)俄语谚语中植物的象征意义

很多俄语谚语中也经常会使用到一些相关的植物,在俄语谚语中使用的这些植物并不是真的形容和修饰植物,而是通过植物来反应人物或者事物的,人们将人的品质赋予在植物身上,下文中来详细研究俄语谚语中植物的一些象征意义。

1、含有草类植物的俄语谚语

在俄语谚语中经常可以看到有关于草类植物的谚语,这些谚语并不是真的想要表达有关于草类的内容,而是希望通过有关于草类植物的谚语反映生活的常识,反映人物的特征,但是有少数一些有关于草类植物的谚语还是与草类植物本本身的相关的。如:Растеньевсему краю краса(美女的生活中都会有树木),这句谚语的主要含义是树木可以使人变得美丽,这句谚语是在告诉人们树木的重要性。如:Больше лесабольше хлеба.(更多的森林带来更多的雪,才可以带来更多的面包),这句话的含义与汉语中“瑞雪兆丰年”这句话的含义是相同的。谚语中将树木、雪以及面包的关系联系在一起,树木可以是自然环境变得平衡,带来更多的雪,大雪又可以使庄家丰收。如:Зелѐная оградав узлу.(珍惜角落里的粮食和包袱里线),这句谚语主要是用来提醒人们勤俭节约,不论是在富于的时候还是在贫穷的时候,都要勤俭节约。Без хлеба куска везде тоска.(没有面包到处都是忧愁),这句谚语主要也是用来告诉人民面包对于人们社活生活的重要性,同时也用面包代指生活中比较重要的东西。在俄罗斯人们心中,面包就是生存的必需品,面包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所以很多谚语中都会含有面包,同时面包也代表着土地中的谷物。

二、汉俄语中有关植物谚语的个性、共性

上文中已经详细研究了汉语谚语和俄语谚语中植物谚语的含义和相应的特征,通过研究一定能发现汉语谚语有关植物谚语和俄语谚语中有关于植物谚语的个性和共性的特点,下文中就来详细研究,汉语谚语和俄语谚语中有关于植物谚语的特点比较。

(一)汉俄语中有关于植物谚语的共性分析

1、短小精悍,含义深刻统一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发现,汉语有关于植物的谚语和俄语有关于植物的言语,都具有短小而精悍的特点,这也是谚语的朱特特征,通过上文中举出的例子可以看出,不论是汉语还是俄语,都使用简短的词汇形成最简单的句子,并且使用了最简单的句式,没有加入形容词、副词以及从句的形式。除了短小精悍之外,汉语有关植物的谚语与俄语中有关于植物的谚语在表达含以上都死统一而深刻的,虽然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不同,在语言上不同,但是通过谚语索要编导出的含义是相同的。

首先,汉语语中有关于植物的谚语中在表达关于做人的道理时,汉俄语有关植物的谚语都表达了,做人要勤奋、做人要踏实、做人要感恩、做人要有自知之 明的品质。第二,汉俄语有关植物的谚语都表达了,在做事时要谨小细微、做事要果断决绝、做事要分清主次。第三,汉俄语有关植物的谚语都表达了,在为人处世方面要与人为善、在做事时要懂得互惠。汉俄语有关植物的谚语在表达上都以通俗、简单的语言告诉人们最基本的道理。

2、象征隐喻、语义婉转统一

通过上文中对于汉俄语言中有关于植物谚语的研究可以看出,谚语中含有植物,但是谚语索要表达的含义似乎与植物本身没有任何关系,这就是象征隐喻的方式,这是两种语言在有关于植物谚语中相同的地方。人们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特点、生长环境、外部结构以及相应的功能,根据其特征赋予其相应的寓意,这是汉俄语中有关于植物谚语的共同特点。在使用含有植物的谚语时,每个谚语语句并没有直接地表达出该谚语想要蕴含的含义,二是委婉的表达的,这也就是谚语的特点,也是汉俄语含有植物谚语的特点。

3、两种语言使用植物在谚语中的目的是相同的

植物是人们最熟悉的生物,因此经常被用作语言中的喻体,人民习惯于将植物的特征与人的特征进行比较,将植物的品质与人们的品质相互比较。并且习惯于将人的品质赋予在相应的植物身上,在使用时通过使用相应的植物来表达人所含有的品质,同样在谚语中汉语中含有植物的谚语与俄语中含有植物的谚语在使用时的目的是相同的。

(二)汉俄语中有关于植物谚语的个性分析

上文中已经研究了汉语中含有植物的谚语与俄语中和含有植物的谚语的共性,那么由于两种语言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两个国家的文化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那么汉俄语中有关于植物谚语也有其各自的特性,下文中将详细分析汉俄语中有关于植物谚语的个性。

1、汉语书面语言特点比较浓厚而俄语口语特点比较浓重

在含有植物的谚语中,汉语的书面语言特点是比较浓重的,因为汉语中的一 部分谚语是从古沿用自近的,一个谚语中往往含有一个故事或是一个寓言,汉语中的谚语基本都是一定的出处或是来源,那么汉语语言就比较偏向于书面语言。

与汉语谚语相反,俄语语言中有关于植物的谚语口语色彩是比较浓重的,以为内俄罗斯是一个历史比较短的国家,一般的谚语都是来自于民间,与历史相关 的谚语很少,所以俄语与植物有关的谚语在具有比较浓重的口语色彩。

2、词义的随意和严谨不同

在谚语方面汉俄语谚语的严谨程度是不同的,在汉语谚语中形式上有固定的 形式,一般都是一句话或者是两个半句话组成一句谚语,这样的整体性也是汉语谚语的特点之一。汉语的谚语是具有一定的严谨特点,具体表现在,汉语谚语首先在结构上比较严谨,上文中已经提到了。另一方面是在内容上比较严谨,主要是在音节的构成上,重视平仄的结合,在组织结构上有着固定的形式,不会随意地增加其中的构成,这是汉语言中有关于植物谚语的特点。

俄语语言中有关于植物的谚语是比较随意的,这与名族的性格和文化有着一定的关系,俄罗斯原本就是一个比较随意的民族,在很多文化上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在含有植物的谚语中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在句子结构上没有一定的固定形式,并且在内容上也是比较随意的。

3、汉俄语中含含有植物的谚语所含的植物种类不同

由于中俄两个国家的自然环境不同那么在植物的种类上也是有着一定的差别的,所以两个国家在含有植物的谚语中所含的植物也是有着一定的差别的,但是这样的差别是比较小的,因为俄罗斯国内在农业也引进了很多的先进技术,在重视种类上也逐渐增多,很多植物也随之进入了俄语谚语中。

汉语中经常使用桃子、李子这样的果类植物来歌颂教师,而俄语中有关于植物的谚语的是没有出现过的在,这指中国国内特有的文化。汉语谚语中经常使用梅花、竹子来形容一个人的品质个性格,这是来自于中国的国代文化,俄语谚语中也是没有的,中俄语中含有植物的谚语相比,汉语中含有植物谚语的举止数量是很多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而俄语含有植物的谚语举止数量相对比较少。这主要是俄罗斯的历史比较短,而中国的历史比较长,中国古代很多的使人就开始使用植物来比喻人,这样一直流传到现在,一部分成为了现在比较著名的谚语。

三、汉俄语中有关植物谚语的互译策略研究

上文中已经研究了汉语和俄语中有关于植物谚语的特点以及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那么在含有有关于植物谚语的汉俄互译方面也需要有一定的策略,下文中来具体研究汉俄中有关于植物谚语的互译策略。

(一)汉译俄策略分析 将汉语中有关的植物的谚语翻译成俄语时,需要一定的策略,在正常翻译的同时,需要不断地填入中国的文化,结合中国的历史知识和中国国内的民族特点进行翻译,下文中将详细分析汉译俄的策略。

1、按照内容正常翻译

首先,拿来依据含有植物的汉语谚语,需要按照其正常的语序和含义翻译成相关的俄语,注意翻译成俄语后各个单词的含义是否符合汉语谚语中的含义和顺序,并且确保每个俄语单词都符合汉语谚语原句的真正含义。

2、结合语句特点进行相应的顺序处理

汉语谚语中经常会使用一些句子排列方法,这和排列方法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凸显一些内容,那么在将汉语谚语翻译成俄语之后,就需要根据汉语谚语中实际的情况进行单词顺序的变换,做到与汉语谚语的顺序一样凸显出想要凸显的内容。

3、需要结合汉语的实际文化进行翻译

在将含有植物的汉语谚语翻译成俄语时,需要结合汉语语言中的实际文化进行翻译,在汉语文化中不同的植物被赋予成了不同的含义,在翻译含有植物的汉语谚语时,需要将这些植物翻译成实际的含义的,而非直接翻译成植物,否则翻译成俄语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就会形成一定的误会。在汉语中很多植物有着其自身的含义,如:花朵基本带着美好的事物、女子的容颜、时间。竹子代表着高风亮节。梅花代表着坚韧。松树代表着年轻。谷类植物代表着生活的必须品,也代表着外界给予的诱惑。了解这些植物引申的含义之后,需要结合谚语使用的语境将其的引申含义进行正确的翻译,这样才能达到将汉语中含有植物词汇的谚语翻译成俄语的目的,如果仅仅将汉语植物翻译成了俄语植物,没有翻译植物的引申含义,就失去了翻译的效果。

4、结合中国植物的实际生长情况

汉语谚语中使用的植物多数都是具有一定特点的植物,如松树的四季常青,梅花在冬季开放等等的特点。在翻译汉语中含有植物的谚语时,需要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植物的生长环境、植物的生长季节、植物的用途等等的情况,这样的特点就会帮助翻译者了解谚语中使用该植物的目的,在翻译起来就是比较方便的。

以上就是将汉语中含有植物的谚语翻译成俄语时需要使用的策略,总结起来就是,在进行正常翻译的同时,需要多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植物特点,这样会使翻译进行的更加顺利。

(二)俄译汉策略分析

将俄语中含有植物词汇的谚语翻译成汉语相对于汉语翻译成俄语是简单一些的,因为俄罗斯国内的历史没有中国国内那么长,很多含有植物的言语也都是植物自身的含义,存在引申含义的谚语数量相对比较少。但是在翻译的时候同样需要结合俄罗斯语言的特点,俄罗斯国内的文化,俄罗斯国内各种植物的寓意等等进行相应的翻译,下文中来详细分析汉译俄的策略。

1、按照内容正常翻译

首先,拿来依据含有植物的汉语谚语,需要按照其正常的语序和含义翻译成相关的俄语,注意翻译成俄语后各个单词的含义是否符合汉语谚语中的含义和顺序,并且确保每个俄语单词都符合汉语谚语原句的真正含义。

2、判断俄语谚语中的植物是否存在引申的含义

在将俄语中含有植物的谚语翻译成汉语时,最重要的一个过程就是要判断,俄语谚语中出现的植物是否含有引申的含义,因为大部分的俄语谚语中植物都不含有引申的含义,都是植物本身的意思,所以进行翻译的时候,只要进行正常的翻译。在判断的时候,首先需要观察谚语是关于人物的还是关于自然的,一般关于自然的植物谚语中的植物不会含有引申的含义,如果是关于人物或者事物的,那么就需要翻译者挖掘其中的引申含义。

3、了解俄语植物中的引申含义

只有了解俄语谚语中涉及到的一些植物的引申含义才能更好地进行谚语的翻译。在俄语语言中植物的含义与汉语语言中植物的引申含义是相似的。但是俄语中有一点是与汉语不同的,俄语谚语中的提到的面包,面包是俄罗斯人生活的必须食品,所以面包在俄罗斯人们心中的位置就像粮食类植物在中国人心中的位置是一样的,结合这样的文化翻译,才能更加顺利的将俄语谚语准确地翻译成含义谚语。

结论

论文中主要研究的是汉俄语谚语的比较研究,文中主要分别对于汉语谚语的特点和俄语谚语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在分析过程中还详细地结合了中俄两国的文化情况进行详细的研究。从汉俄谚语的美学价值、汉俄谚语的文化内涵、汉俄谚语的构成形式、汉俄谚语的植物谚语对比以及汉俄语言中含有植物词汇的谚语翻译策略等等的内容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使我更加详细地了解了中俄谚语。

通过论文的研究可以看出汉俄语谚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些差别的主要形成原因是由于两个国家的文化不同,将各项事物赋予的含义也是不同的,谚语的表达方式也是不同的。汉俄语言中在谚语上存在的不同点需要在使用的过程中和翻译的过程中给予更多的重视,并且详细的了解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国家的文化区别才能更好地了解谚语的差别。

参考文献

[1] 周长雨.俄汉语谚语的构成形式对比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报,2012(2).[2] 贾淑芬.简明俄汉语谚语词典[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24-49.[3] 谢红芳.俄汉语谚语对比分析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2(4).[4] 刘锡成.试谈俄语谚语和属于特点及其翻译[J].俄语教学,2010(10).[5] 李晟兰.泰汉植物属于对比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5).[6] 高先菊.汉俄语谚语对比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7] 丁石庆.汉语动植物词汇及其语用和文化认知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2013(4).[8] 桂朴成.汉俄熟语对比研究[J].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9] 农雪梅.汉俄比喻对比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4).[10] 马宝玲.汉俄熟语情感隐喻对比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11] 谭美琴.汉俄比喻句动物词不同的文化内涵研究[J].遇难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4).[12] 孙永斌.汉俄植物成语对比研究[J].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4).[13] 李配玲.与水有关的汉俄谚语、熟语对比研究分析[J].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4).[14] 马如丽.汉俄生肖谚语文化对比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4).[15] 马淑芬.汉俄饮食谚语文化对比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4).[16] 徐武林.俄罗斯的中国学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13(12).[17] 张倩霞.汉俄语言中关于动物的成语比较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7).[18] 罗秀莲.汉俄谚语文化对比研究分析[J].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4).[19] 韦树冠.汉语押韵形式研究[J].修辞学习,2010(8).[20] 李创新.汉俄成语与自然环境[J].修辞学习,2009(6).[21] 闫晶森.汉语与汉语民族文化心理[J].绥化学院学报,2012(10).[22] 吕佳敏.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寓意对比[J].学术纵横,2012(3).[23] 陈非凡.汉俄语言文化对比研究[J].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4).[24] 吴青东.汉语的俄译策略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25] 张杰.汉俄语言特点对比分析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2009(4).33 [26] 陈玉成.汉语形容词研究分析[J].修辞学习,2010(11).[27] 张迪.俄罗斯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6).[28] 刘红梅.实用汉语语音[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12-17.[29] 克雷洛娃.东方大学俄语[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7(6).[30] 李培元.汉语语音教学的重点[J]刊于世界汉语教学,2009(9).[31] 徐来娣.俄汉语音实验对比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7-10.[32] 郝晓明.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教学研究的几种方法[J].太原大学学报,2004(9).[33] 赵坤.洋腔洋调与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研究[J].对外汉语教学报,2009(9).[34] 待建国.汉语声调与当代音系理论[J],国外语言学,2003(7).[35] 徐振新.汉语语音与语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50-60.34

致谢

研究生生活这么快就结束了,对于学校心中有很多的不舍之情,经历完大学的生活,我就要走进社会,踏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中,但是会时刻记得母校的教诲,做一名成功的人。

回首多年的学习生活,首先感谢我的母校多年来对我的教育,老师们对我的孜孜不倦的教导,把我从一个青涩的学生教育成一名合格的青年。在这几年中除了学习知识之外,我还收获了友谊,同学之间情同兄妹,一起走过几年的学习生活。在即将毕业之际对于可爱的同学们有着很多不舍的感情。

最后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我在这篇论文的写作上得到了指导老师很多的帮助,老师为我修改错别字,老师帮助我完善论文,老师帮我改正了论文中一个又一个的不足之处。并且指导老师对于工作勤勤恳恳的精神值得我去学习,我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不只是论文,更是今后在我人生中应该具有的品质。35

2.中西谚语比较 篇二

由董亚芬主编的《大学英语精读》中有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 其中有一句话为:“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意为“血浓于水”。 当学到这句话时, 很多同学都感慨:原来西方也有这样的表达啊。 是的, 在外语教学中, 我们常常强调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却在细节中没有注意到, 尽管文化有很大差异, 但一些基本的价值观东西方是一致的。 以下就从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一、关于教育

1.中文的 “不打不成才”对应英文的:Spare the rod and spoil the child. (省了棒子, 惯了孩子。 )

2.中文的 “有其父必有其子”对应英文的:Like father, like son.

二、关于友情

1.中文的“患难之交”对应英文的: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患难见真情。 )

2. 中文的 “ 酒肉朋友” 对应英文的: A fair-weather friend (好天气下的朋友。 )

3.中文的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对应英文的: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同类鸟聚。 )

4.中文的 “ 忠言逆耳利于行” 对应英文的:Advice is like medicine;the better it is, the nastier to take.

三、关于爱情

1. 中文的 “ 爱屋及乌” 对应英文的:Love me, love my dog. (爱我就要爱我的小狗。 )

2.中文的 “情人眼里出西施”对应英文的:Love is blind. (爱是盲目的。 )

3. 中文的 “ 有情人终成眷属” 对应英文的:Every Jack has his Jill. (人人都有另一半。 )

四、关于家庭

1. 中文的 “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对应英文的:East or west, home is best. (不管哪, 家最好。 )

五、关于金钱

1.中文的 “有钱能使鬼推磨”对应英文的:Money talks. (钱有发言权;钱老大。 )

2. 中文的 “ 钱是万能的” 对应英文的:Money is everything. (钱就是一切。 )

3.中文的 “金钱是万恶之源”对应英文的: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六、关于成功

1. 中文的 “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 对应英文的: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大路通罗马。 )

2. 中文的 “ 梅花香自苦寒来”、 “ 铁棒磨针” 对应英文的:Rome wasn’t build in one day. (罗马城非一日建成。 )

3. 中文的 “ 滴水穿石” 对应英文的:Drops of water outwear the stone.

4.中文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对应英文的: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5.中文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对应英文的:Well begun is half done.

6. 中文的 “ 欲速则不达” 对应英文的:More haste, less speed.

7. 中文的 “ 功夫不负有心人” 对应英文的:Nothing is im-possible to a willing heart.

七、关于学习

1. 中文的 “ 活到老, 学到老。 ” 对应英文的:It’s never too late to learn. (学习从来都不嫌晚。 )

2.中文的 “知识就是力量”对应英文的:Knowledge is power.

3.中文的 “循序渐进”对应英文的:You must learn to crawl before you walk. (先学爬, 再学走。 ) .

4.中文的 “熟能生巧” 对应英文的:Practice makes perfect.

5.中文的 “班门弄斧”对应英文的:Never teach fish to swim. (不要教鱼游泳。 )

八、关于时间

1.中文的 “一寸光阴一寸金”对应英文的:Time is money.

2. 中文的 “ 时不待我” 对应英文的: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3.中文的 “光阴似箭”对应英文的:Time flies.

4. 中文的 “ 寸金难买寸光阴” 对应英文的:An inch of gold will not buy an inch of time.

九、关于美德

1. 中文的 “ 少说多做” 对应英文的: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行动胜过言语。 )

2.中文的 “诚实守信”对应英文的: 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 (诚实是上策。 )

3. 中文的 “ 勤能补拙” 对应英文的: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

4.中文的 “骄傲使人退步”对应英文的:pride goes before a fall. (傲必败。 ) .

十、关于后悔

1.中文的 “亡羊补牢, 为时已晚。 ”对应英文的:It’s too late to lock the stable door when the horse is stolen. (失马锁门, 为时已晚。 )

2.中文的 “覆水难收” 对应英文的:Don’t cry over the spilt milk. (不要为洒在地上的牛奶而哭泣。 )

3. 中文的 “ 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 ” 对应英文的:A word spoken is past recalling.

4.中文的“少年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对应英文的:Reckless youth makes rueful age.

十一、关于生命、健康

1.中文的“健康是福”对应英文的:Health is great riches. (健康是巨大的财富。)

2.中文的“萝卜青菜保平安”对应英文的:An apple a day keep a doctor away. (一天一个苹果, 医生远离我。)

3.中文的“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对应英文的:Whil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 (有生命, 就有希望。)

结语

以上从英美谚语中对比、分析了中西文化之共通性可以看出, 尽管文化截然不同, 但在人类共同追求的真、善、美面前, 不管东西南北, 人类有着不约而同的共通性。全世界的语言有很多种, 但令人称奇的是, 所有语言中“妈妈”、“爸爸 (爹地) ”的发音是一样的。如:英文的“mom”和“dad”;俄语的“mama”和“papa”;法语的“mamma”和“papa”等, 这一有趣的现象往往不被人注意。其实, 在承认文化差异无处不在的同时, 我们也应注意到不同文化中熠熠生辉的共同点, 它们是人性的闪光点, 值得关注。当学习者有了这些细小的发现后, 就会对原本枯燥的语言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会更加热爱自己的文化, 也会对世界文化感兴趣, 进而会产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恰是语言学习的目的之一。

摘要:中西方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但就人类共通的真善美而言, 不同文化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本文就从这一角度出发, 以常见英美谚语为例, 从各个层面对比分析中西文化之共通性, 指出在关注文化差异的同时, 也应更加关注文化的共通性, 这样才能使外语教学更有意义。

关键词:谚语,文化通性,外语教学

参考文献

[1]董亚芬.大学英语精读.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3.谚语中的比较等级 篇三

2. The best man stumbles. 知者千虑,必有一失。

3. The darkest place is under the candlestick. 灯下最黑。

4. Prevention is better than cure. 预防胜于治疗。

5. One eye-witness is better than ten hear-say. 百闻不如一见。

6. Offense is the best defense.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7. Old friends and old wines are best. 陈酒味醇,老友情深。

8. Patience is the best remedy. 忍者自安

9. None are so blind as those who won’t see. 视而不见。

10. None are so deaf as those who won’t hear. 充耳不闻。

11. It is better to die when life is a disgrace.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12. 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 诚信为本。

13. Hope for the best,but prepare for the worst. 抱最好的希望,作最坏的打算。

14. He knows most who speaks least. 大智若愚。

15.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 谁笑到最后,谁就笑得最美。

16. Better to do well than to say well. 嘴勤不如手勤。

17.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18. More haste,less speed. 欲速则不达。

19.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事实胜于雄辩。

20. Easier said than done.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4.中西新闻比较 篇四

【摘要】:在我国,人物报道多以典型报道的方式出现,人物之所以被选择进行报道,是因为他体现了时代精神,反映了时代主题,成为众人之中的典型,具有代表性、指导性、思想性。这也成了我国的记者选择人物的一个标尺和传统。在西方,人物报道常以政要人物为主,以时代为背景,反映的主题多是新闻人物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报道新闻人物,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典型性个体的事迹和思想,通过个人问题揭示广泛、深刻的社会问题,记录下从个人这面镜子所反射出的时代精神和历史风貌。尽管中西历史发展轨迹、政治、经济、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性,但人物报道写作技巧方面各有特色,在比较分析中,可以相互借鉴,优势互补。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中西人物报道写作的差异:强化政治伦理与监测社会环境;追求和谐、相对集中与强调冲突、多样纷呈;由理性到感性和由感性到理性;中西人物报道表现手法。【关键字】:人物报道 新闻 比较 中西方

【正文】新闻写作是一个思维的运作过程,由于受到的文化传统影响不同,一个记者的认知结构决定了他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新闻作品写作特征的不同。中国侧重于抽象思维,这种思维以固定的思维方式表现对新闻人物的认识,注重概括性内容,忽视表象和细节性的内容,形象性较弱,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抽象思维体现在人物报道中,新闻人物的个性特点便具有概念性和较强的主观色彩,因而我国的人物报道强调鲜明的人物性格特点,一般选取其中一个能反映报道主题的个性品质重点渲染,并在众多材料中截取某些最精彩,最有价值的新闻事件。西方注重于形象思维,反映客观事物的直接映像,运用形象思维使事物的表象运动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传递出丰富的信息,加深人们对新闻人物的认识。同时,西方形象思维的多元性反映在人物报道中,使新闻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多面性,人物形象丰富、立体化。通过形象描写,使新闻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刻画表现出客观和理性。在写作上的差异,受到双方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但都有各自的写作特色,我们可以优势互补、相互借鉴,不断促进在人物报道写作上的创新程度。

一、强化政治伦理与监测社会环境

新闻作品折射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价值标准和文化传统,新闻价值观是事实之所以成为新闻的诸因素之集合,虽然在中西不同阶段、不同流派的新闻 理论中,评判的要素有很大的差异,但较为公认的是及时性、接近性、重要性和显著性。其中,及时性和接近性以量化的时空距离为衡定标准,中西差异趋无,而重要性和显著性则由 于政治体制、文化背景、价值取向之不同而千差万别。

我国新闻事业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强调党性,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其重要任务,因而报道人物趋向于英雄、模范等先进人物。宣传好人好事,弘扬共产主义精神,董振东、孔繁森、吴吉昌等以社会主义建设鞠躬尽瘁,坚韧不拔的时代英雄的光辉形象;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里木、“幸福青年”铁飞燕等一个个在平凡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先进工作者;近几年,我国的人物报道逐渐把视角移向了普通百姓。《帕米尔赤子——吴登云》吴登云是扎根边疆、奉献

边疆的优秀知识分子的楷模。从医多年来,他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 旨,立志扎根边疆,以满腔热忱和精湛的医术,服务边疆各族人民群众。《我的母亲》中一位普通农村妇女勤劳、善良的人性光辉,通过这些普通人的生动形象宣扬了新时期的社会风貌,而很少出现关于反面人物的劣迹、丑闻的报道。

西方的新闻价值包含五个因素:时效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其人物报道也体现了新闻价值的取向。《马可尼,“真正的地球村英雄”》为纪念无线电问世100年,记录古列尔莫·马可尼的报道。《莫斯科老妇的辛酸泪》中莫斯科经济危机时的马洛费耶娃老人;《生为南非黑人》中,作者在政府的限制与监控下,走仿南非黑人居住区报道在那里遭到拘禁、侵扰、杀害的南非黑人们;《死在故乡》描写了79岁老人T子离开东京公寓到自己的故乡自杀的事件。这些新闻人物并未做出光荣的值得称颂的事迹,也没有受人景仰的高品质和精神追求,其中有许多人处于艰难的生存环境中,甚至社会的最低层还有的新闻人物违反法律,违背道德,颇具争议性。

二、追求和谐、相对集中与强调冲突、多样纷呈

我国的报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反映过不少英雄、模范人物,革命时期所宣扬的是爱国志士们舍身取义的高贵情操和革命必胜的信念,鼓舞全国人民联合抗战,建国后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宣传,引导和推动群众学习先进模范人物,以他们为榜样,广泛开展学先进活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前我国人物报道的主题,好人好事类和经济类人物作品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精神为主。一些优秀的人物报道,通过真实的人物形象再现,人物行为和心理世界的深入透析,引人向上,极具感染力,在社会上掀起学习先进人物的热潮,振奋了民族精神,激发群众工作建设四化的积极性。“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新闻政策有关,一方面与中国当前面临的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 等社会现实相联,传媒价值取向在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之时,也不断在现实社会中得到调整,经济类报道的增加体现出经济体制转轨后的媒介不再谈“利”色变,但仍未脱离“尚德”、“和谐”的传统,对好人好事类报道的青睐,依然散发着中国文化对德之追求,对义之崇尚。表三中之所以没有把灾害报道单独列出,是因为中国传媒囿于“重人伦、轻自然”的传统 思维,在进行灾难报道时往往聚焦于战胜灾 害的人和精神,缺少对灾害本身的注视,因而把 其归入好人好事类。

西方人物报道以时代为背景,反映的主题多是新闻人物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主要集中在凶杀暴力、揭露司法不公、揭露腐败、贫困、战争、自然灾害等的人物,其它还涉及到环境保护、金融危机的人物,以及有关种族、福利等众多的社会问题中的典型人物。多数人物报道中充满了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

三、由理性到感性和由感性到理性

人物的性格特征应是多面且复杂的,而我国人物报道一般选取其中一个能反映报道主题的个性品质重点渲染,并在众多材料中截取某些最精彩,最有价值的新闻事件。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产生影响。中国侧重于抽象思维,这种抽象思维以既定的思维形态反映报道者对新闻人物的认识,注重概括性内容,忽视表象和细节性的内容,形象性较弱,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抽象思维体现在人物报道中,新闻人物的个性特点便具有概念性和较强的主观色彩。

西方注重于形象思维,反映客观事物的直接映像,运用形象思维使事物的表象运动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传递出丰富的信息,加深人们对新闻人物的认识。同时,西方形象思维的多元性反映在人物报道中,使新闻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多面性,人物形象丰富、立体化。通过形象描写,使新闻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刻画表现出客观和理性。西方传媒往往采用个别到一般的演绎法,以具体的个例反映普遍的社会问题,以尽可能的客观叙述代替主观评论。由感性的、实证的披露,上升到理性思考的 角度。1995年的特稿写作奖获奖作品《被排斥的优等生》通过记录一个竭力在恶劣的内地城 市高中求得生存的聪明少年詹宁斯进入麻省理工大学预科班,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进入麻 省理工大学的故事,来反映一个在逆境中奋发向上的少年群体。

四、中西人物报道表现手法

在中国人物报道的表现手法一般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常用的有人物的行动,语言,景物,细节描写,以及议论。用人物的行动表现人物,就是用 人物富有特征的具体行为来揭示其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并在人与人,人与物的 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反映时代的社会面貌;用人物富有个性特征的语言和对话做到“由说话看出人来”;景物描写在人物报道中常用来烘托、刻画

人物的精神风貌,表现主题,显示时代背景;细节描写在人物报道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精彩的细节迸发出人物思想的火花,强化人物个性,使报道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议论在人物报道中用来表达作者对新闻人物的主观感受,加深读者的感性认识,增强报道感染力。

西方人物报道在描写新闻故事的现场气氛,刻画新闻人物性格的同时,更注重新闻故事的情节发展,强调一种故事性,使读者在轻松、好奇的心理状态下接触到报道所要反映的严肃主题。在具体表现手法上,开篇先设置一个个悬念,引起读者兴趣,让人们带着疑问来寻找答案。西方人物报道的切入角度都比较小,先是以人物的某处外貌或性格特征的描写进入故事,然后逐步展开情节,刻画人物,随之揭示人物的本质特征及报道所要反映的社会意义。

五、结论

比较的最终目的是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在融会贯通中为中西传媒寻找一个尽量合理的发展空间。首先,中国文化重人伦,西方文化重契约,相对应形成了中国 的“人治”传统和西方的“法治”传统。其实在本质上二者都具有强制性的特征,人伦也好,契约也罢,最终都是维护秩序的手段,手段往往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只是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环境下凸显的方式不同。其次,中国儒家文化是伦理为政治服务,基督教文化是神学为政治服务,以“权力”著称的西方传媒始终未能摆脱政治权力的姿态。现阶段的中西传媒同样面临着寻求政治宣传与新闻传播平衡点的问题。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的相互渗透使中西传媒价值取向和文化选择的沟通展现在众多方面,除上所述,中国传媒题材涉及面拓宽,以政府为核心报道的意识日益淡化,科教兴国、环境保护等全球性话题成为新的关注热点,实证分析、客观报道等表现手法越来越多地得到运用;而西方 传媒在贯有的傲慢中不得不重新考量东方文化的优势,体味群体本位的力量,淡化冲突,重寻和谐。中西传媒价值取向和文化选择的沟通将在未来发展中日益彰显。【参考文献】

[1] 《中西新闻写作比较》姚里军著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年1月 [2]《人物报道的中西比较》新闻爱好者:上半月 2000年12期

5.中西电影论文比较(动画) 篇五

动漫作为动画与漫画的结合体,两者有着紧密的关系。其实动漫大多都从漫画中发展出来的。其中,动漫作为荧屏上出现的漫画,具有色彩丰富,十足动感,当然是少不了音乐啦。音乐作为动漫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具有引人入胜,将情节适当推向高潮,触动人们情感等等。动漫音乐一般会有片头曲,片尾曲,插曲等,对于动画连续剧还会有剧场版主题曲等。其中心会有多种,有热血型、感伤型、催泪型、肝肠寸断型等等。

东西方动画的发展以西方动画发展为先,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化的发展,东方的动画也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尤其以日本的动画最为成熟。最经典的当属。获得第7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第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千与千寻》。对于东西方动画音乐的配乐,西方的迪斯尼动画影片无疑是具有很好的代表性。迪斯尼动画大都从周围的文化中寻找创意的源泉,比如《阿拉丁》改编自神话故事《天方夜谭》,《大力士》改编于希腊神话,还有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故事《花木兰》。当然还有别具一格的音乐让那些古老的故事变得分外耀眼,独树一帜。它抓住了人们对于文化娱乐和文化消闲的强烈需求,轻松幽默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看过迪斯尼动画影片的人都知道其带给我们最大的影响就是欢乐,原来一些题材中的恐怖和危险的元素在迪斯尼的动画里消失的无影无踪,比如在《木偶奇遇记》中,皮诺曹的爸爸被鲸鱼吞到肚子里,本来血腥的内容,变为皮诺曹的爸爸乐观地在鲸鱼的肚子里钓鱼吃。《花木兰》战场上大战匈奴,本来要激烈凶险的战斗场面变的并不凶险,还总有那只木须龙做出各种各样滑稽的表演等等。这些幽默的画面让我们对旧有的熟悉题材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感受。

迪斯尼动画中的音乐也是极其优美动听,让人产生愉悦的心情。在《花木兰》中配有好几段插曲,演唱地非常动人心弦,画面快速地交待了故事的情节,显得非常欢快与活泼,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视听效果。我在看迪斯尼的动画的时候,总是感觉到很强的美国味,特别是洋溢一种美国人不断进取的精神,一种热情勇敢的精神,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大无畏精神,我们很容易从这些影片中看到古希腊人生存精神的影子。不管迪斯尼影片讲述的是哪里的故事,里面总会有一个勇敢、坚强、拯救人类的英雄形象,场面宏大、有很强的速度、力度感,常让人产生一种崇高感、一种征服的喜悦感。这是很强的一种来自遥远古代的且融合在美国人骨子的美学精神。美国人总体比较有上进心,也比较热情,因而不管是他们的动漫主题曲还是动漫配乐中,那种热情奔放又带有些幽默的爵士乐一直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总的来说美国配乐的特点为:自由、通俗、幽默、随性,热情等等。

对于我们东方的动画来说,宫崎骏动画就很有代表性。宫崎骏动画与迪斯尼动画最大的区别就是在欢乐的同时多了一份对社会、自然的思考。还有那美好的田园风光,奇幻的世界,无不让我想起童年的快乐生活,想起小时候等待花仙子出现的傻傻的模样。在宫崎骏的动画中,令我印象很深就是《龙猫》,它是根据宫崎骏在家乡听到的传说,精心编织的精巧童梦。宫崎骏喜欢描写自然,整部影片带有一种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利用一些自然景物切入到主角的意识流中,让观众的心得到最大的共鸣。像片中的主人公一样,与龙猫一样的相遇,一起飞上天空,一起看着树苗一下子成长起来,一起坐在奇妙的汽车上穿梭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之中,可能是每个人的童年梦想,而宫崎骏的动画就抓住了观众的这一童年幻想的感觉,成功留住了观众的心。而在《幽灵公主》中,我们看到了宫崎骏先生对社会的不满,而且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对环境的破坏,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不断去破坏生态环境,残害动物,人类生活的地球正一步步走向灭亡,让人沉思。《幽灵公主》也是宫崎骏的一部得意作品,其场景描绘已是出神入化,配合这样一部巨作,久石让在电影中运用了大量弦乐,奏出交响乐般宏大的效果,让你一听就感到苍凉广阔,瑕想无边。同时,这部片子充满了浓郁的日本古代风情,所以在其结尾中,米良美一的假声独唱是极具民族特色,清澈浑厚的声音就象一个妇人在讲述远古时期的传说一般。宫崎骏将人生、梦想、环保、生存这些令人沉思的信息,融合到作品中,不但让全球人产生了共鸣,更让动画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总而言之,日本动漫配乐的特点有:淡然,平和,诗意,唯美,深邃含蓄,蕴含哲理等。这些跟日本的背景是分不开的,日本的动漫处处体现着武士道精神,其音乐也不例外。

通过选修这门世界经典动画与音乐,我对于东西方动画的差异有了新的认识,两者之间的文化背景的不同,造就了两者有着两种不同的音乐风格。了解了一些动画配乐大师,比如汉斯.季默,其用交响乐所奏出的音乐如史诗般常常令人赞叹不已,还有如久石让的大师,其那音乐所表现的感情细腻,属于充满史诗般的新世纪音乐。以前我们常常是被动画其本身的剧情和丰富的色彩所吸引而却忘记了其中音乐的美妙,正是这些动画的配乐才让其剧情得到了适当时候适当的升华。才让我们看到了如此美妙的动画作品。所以,当我们在欣赏好看的动画时,稍微注意一下其本身的音乐,或许会让我们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参考文献:

1.《谈谈东西方动漫音乐的差异》 2.肖华华:《东西方动画学风格之比较》 3.陆书恬:《动画音乐评论》

6.中西人物报道的比较 篇六

摘要:在我国,人物报道多以典型报道的方式出现,人物之所以被选择进行报道,是因为他体现了时代精神,反映了时代主题,成为众人之中的典型,具有代表性、指导性、思想性。这也成了我国的记者选择人物的一个标尺和传统。在西方,人物报道常以政要人物为主。中西在历史发展轨迹、政治、经济、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性,其人物报道写作技巧方面也各有特色,通过比较分析,互相借鉴,优势互补。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中西人物报道写作的差异:中西人物报道的报道对象即新闻人物的选择侧重不同;中西人物报道所反映的主题不同;中西人物报道人物性格塑造的方法不同;中西人物报道表现手法的差异。

关键词:人物报道

手法

侧重点

正文:人物报道以多种体裁报道新闻人物,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典型性个体的事迹和思想,通过个人问题揭示广泛、深刻的社会问题,记录下从个人这面镜子所反射出的时代精神和历史风貌。由于中西历史发展轨迹、政治、经济、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性,在新闻写作报道这方面也有各自的不同和特点。人物报道以多种体裁报道新闻人物,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典型性个体的事迹和思想,通过个人问题揭示广泛、深刻的社会问题,记录下从个人这面镜子所反射出的时代精神和历史风貌。尽管中西历史发展轨迹、政治、经济、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性,但人物报道写作技巧方面各有特色,通过比较分析,互相借鉴,优势互补。中国人物报道的体裁有人物消息、人物通讯、人物特写等。《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名篇为社会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烙印。而在西方国家,只称“新闻”或“报道”,并无“通讯”这一体裁,按照他们的划分,除了消息、社论之外的所有文章,都归为特稿,美国新闻学教授詹姆斯•阿伦森在《特稿写作与报刊》中写道:特稿,通常指报刊上篇幅较长的某类稿件,这类稿件没有正规的新闻导语,写的是有关某人、某机构的一桩新闻事件,或某一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

第一、中西人物报道的报道对象即新闻人物的选择侧重点不同。中西新闻价值取向的不同,决定了在人物报道中所选取的新闻人物侧重点不同。我国新闻事业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强调党性,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其重要任务,因而报道人物趋向于英雄、模范等先进人物。宣传好人好事,弘扬共产主义精神,如焦裕禄、孔繁森、等。近几年,我国的人物报道逐渐把视角移向了普通百姓。《“爸爸妈妈,昂起头来”——一个女中学生鼓励下岗父母再创业的故事》中的女中学生尹嵩琦,《我是“蜘蛛人”》中的高楼清洗工作者,通过这些普通人的生动形象宣扬了新时期的社会风貌,而很少出现关于反面人物的劣迹、丑闻的报道。西方的新闻价值包含五个因素:时效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其人物报道也体现了新闻价值的取向。《“老报童”罗伊去世了》中体弱多病,却认真工作,偶尔出错的卖报人罗伊;《生为南非黑人》中,作者在政府的限制与监控下,走仿南非黑人居住区报道在那里遭到拘禁、侵扰、杀害的南非黑人们,其中有许多人处于艰难的生存环境中,甚至社会的最底层,还有些新闻人物违反法律,违背道德,颇具争议性。

第二、中西人物报道所反映的主题不同。中国人物报道通过新闻人物突显时代主题,反映时代精神。我国的报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反映过不少英雄、模范人物,革命时期所宣扬的是爱国志士们舍身取义的高贵情操和革命必胜的信念,鼓舞全国人民联合抗战,建国后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宣传,引导和推动群众学习先进模范人物,以他们为榜样,广泛开展学先进活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前我国人物报道的主题,仍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精神为主。西方人物报道以时代为背景,反映的主题多是新闻人物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1980年获普利策新闻奖的马德琳•布莱斯说,她总是对“对那些常常游离于社会生活边缘或者难以捉摸的人的故事”感兴趣。

第三、中西人物报道人物性格塑造的方法不同。我国人物报道强调鲜明的人物性格特点,围绕着所要表现的个性特征组织材料。人物的性格特征应是多面且复杂的,而我国人物报道一般选取其中一个能反映报道主题的个性品质重点渲染,并在众多材料中截取某些最精彩,最有价值的新闻事件。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产生影响。中国侧重于抽象思维,这种抽象思维以既定的思维形态反映报道者对新闻人物的认识,注重概括性内容,忽视表象和细节性的内容,形象性较弱,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抽象思维体现在人物报道中,新闻人物的个性特点便具有概念性和较强的主观色彩。西方注重于形象思维,反映客观事物的直接映像,运用形象思维使事物的表象运动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传递出丰富的信息,加深人们对新闻人物的认识。同时,西方形象思维的多元性反映在人物报道中,使新闻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多面性,人物形象丰富、立体化。通过形象描写,使新闻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刻画表现出客观和理性。

第四、中西人物报道表现手法的差异。

中国人物报道的表现手法一般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常用的有人物的行动,语言,景物,细节描写,以及议论。用人物的行动表现人物,就是用人物富有特征的具体行为来揭示其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并在人与人,人与物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反映时代的社会面貌;用人物富有个性特征的语言和对话做到“由说话看出人来”;景物描写在人物报道中常用来烘托、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表现主题,显示时代背景;细节描写在人物报道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精彩的细节迸发出人物思想的火花,强化人物个性,使报道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议论在人物报道中用来表达作者对新闻人物的主观感受,加深读者的感性认识,增强报道感染力。西方人物报道在描写新闻故事的现场气氛,刻画新闻人物性格的同时,更注重新闻故事的情节发展,强调一种故事性,使读者在轻松、好奇的心理状态下接触到报道所要反映的严肃主题。在具体表现手法上,开篇先设置一个个悬念,引起读者兴趣,让人们带着疑问来寻找答案。

7.中西法治之比较 篇七

一、法治理念源自西方, 中国自古缺乏法治生成的土壤

法治作为一种源自西方的社会思想和实践, 是由一系列特定的历史条件共同促成的。从历史上看基本是一个自然演进的内生过程。在法治的生成过程中, 至少有以下因素参与其中。

(一) 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倾向于要求平等和规范, 这一点恰能为以“法律至上”为形式要件的“法治”所满足;反过来也一样, 具有“形式合理性”的法治也仅为商品经济所必需。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 商品经济迟迟未能得到充分发展, 使得法治的萌芽始终未在我国生成。时至今日, 由于市场经济的确立时间短, 各种自发生成的条件尚不具备, 法治理念的实行和普及受到了根本条件上的限制。

(二) “市民社会”的发育。

西方政治思想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市民社会”和“专制国家”二元结构。在两者的关系上, 不是国家决定和制约市民社会, 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和制约国家[1]。法律的目的在于维护市民社会的权利、限制政治国家的权力, 这就为“法治”所要求的“法律至上”和“限制权力”提供一种理论论证。而我国自古以来实行的就是人治, “君权至上”, 加上“三纲五常”, 君主的权力不受任何限制和制约, 可以随意掌控人们的生死, 人们的权利得不到保障, 中国社会形成了“重义务, 轻权利”的传统。在这样的背景下, 市民社会所要求的“平等”根本无从实现, 保护权利和限制权力更是空中楼阁。即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对中国人民来说, “市民”也是一个舶来的新鲜名词, 还没有在人民 (尤其是村民) 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中产生太广泛的影响。“法律至上”“限制权力”等理念在现实生活中举步维艰。

(三) 民主政体的存在。

西方社会自古就存在着多种政体并立的局面。“法治”思想的先驱之一亚里士多德就是在对古希腊几十种政体进行比较研究后才审慎地得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的结论[2]。可以想见, 如果没有这种多元政体的并存, 就不会有不同政体之间的优劣的比较, “法治”的优点也不会较早显现。更为根本的是, 西方特有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政体在本质上能够容忍这种比较, 并能通过公共选择的过程最终使“法治”优化而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中国自秦始皇统一以来, 实行的就是单一的专制政体, 政治上的专制, 要求人们在思想上也实行统一,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后世的“文字狱”, 几乎是每个朝代都会发生的惨剧, 在这种情况下, 民主根本就是一种奢望, 也不符合当时社会实际。基于此, 民主无从产生, 多元更无法存在。

(四) “自然法”观念的建立。

在西方法治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历程中, “自然法”的思想观念是其一以贯之的一根主线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没有“自然法”观念广泛而深入地传播, 就没有西方今日法治的发达。但在我国长久以来实行的是人治。即便是法的发展, 也掩盖在了“礼”之中。因为在古代社会, 法律只是贵族的特权, 老百姓没有所谓人权、权利等观念, 自然法的精髓没有深入人心, 没有立足之地, 中国缺乏自然法理念。

(五) 司法独立无从实现。

西方普遍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三者之间相互制衡, 相互牵引, 虽有一系列的局限性, 但总体来说彼此之间还是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而在我国, 由于传统政治体制所囿, 司法总是依附于立法, 难以实现真正的司法独立, 各种法律法规对此都有明确规定。比如宪法就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 是国家机关和各族人民的行为准则。此条规定从最高意义上确定了立法机关的核心地位, 使得司法从属于立法, 从而使司法从根本意义上无法实现独立。

(六) 传统习惯根深蒂固, 影响法治理念。

我国有五千多年历史, 传统习惯根深蒂固, 尤其对于一些偏远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人们来说, 更是如此。法治与传统习惯的冲突, 使得我国法治之路无比艰辛, 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人民缺乏一种对法治的信仰, 对法律有遥远感和不认同感[3]。法律不能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 不能切实地指导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法律总是被束之高阁, 远离人们的生活, 成为一种理想化的存在, 与现实相脱离。同时法律没有平民化, 知晓法律的总是那些拥有一定学历的人, 但是在目前, 中国文盲半文盲人数不容忽视, 大部分的劳动大众不知道或很少知道诸如《继承法》、《婚姻法》的具体规定, 很少去思考法律要求人们怎么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中国进行了三次普法教育, 得到的结果如此, 不能不说是另一种失败, 值得我们的普法者们反思。也许我们应该换一种视角, 在实行依法治国的今天, 该是培养人们法治信仰的时候了。

二、中西法治信仰的不同表现

法治信仰在古希腊罗马的时期就开始萌芽。人们对法律的普遍信仰主要表现为社会有一种法律至高无上、法律神圣权威的社会观念。西方法治信仰的传统由苏格拉底之死埋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曾经轰动全球的美国黑人橄榄球明星辛普森杀妻案, 在陪审团裁定辛普森无罪后, 辛普森谋杀案的主审法官曾说:“大家都看见了辛普森沾满鲜血的手, 但法律却不能说已看见”[4], 这仍然是对法律中公开、公平、正义、秩序的一种信仰。

而中国在3000 多年文明发展的过程中, 始终没有形成信仰法律的传统。关于这个方面的历史原因, 学界很多人都已经进行了不少的探讨和研究。比如我们的传统法律文化中重视伦理、追求天人合一、宗法等级森严;传统政治体制中高度集权、权力至上;传统的法律工具主义理论;商品经济的不发达等等都没有使人们形成对法律的信仰。相反, 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讲, 在长期传统思想的影响下, 一直都是谈“法”色变的, 因为中国人一向信奉“礼之用, 和为贵”。古代中国社会对传统的“礼”是普遍信仰的, 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礼治”状态。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 人和人的关系, 都有着一定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 而是在身内的良心。

三、结语

法律是一种信仰, 然而它不应该仅是我们法律人的信仰, 更应该成为我们民族、国家的信仰。但是实现这种信仰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将是一段艰难的历程, 需要国家、法律人阶层和全体人民做出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只有到那时依法治国才不会只是一个口号, 一种制度性的虚构政策, 而成为真正的治国方略, 人们的行动指南。司法的阳光也将普照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吴寿彭译.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5:167~168

[2].朱晓宏.法理学基本问题[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274~276

[3].苏力.送法下乡[M].北京:中国政法出版社, 2000:96

8.中西影子银行比较 篇八

虽然中国与西方的非银行信贷中介体系通常都被称为“影子银行”,但实际上其差异至少与其相似处一样显著。

主要区别在于西方的影子银行体系集中在资本市场实体和活动方面,而中国的影子银行涉及金融中介,其经济职能(若非法定形式)与银行在最重要的方面相似(“类银行”)。

这些差异会影响各体系向实体经济提供资金的职能,并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产生潜在风险。尤其是在影子银行体系无序收缩时,西方影子银行体系借款人更有可能通过传统银行渠道继续获得信贷。相应地,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贷款人更可能通过顺利游说政府提供救助,从而避免信贷损失。

两种影子银行体系均因固有的期限错配和缺乏公共部门金融安全网而面临“挤兑”风险 (即撤资风险)。西方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在于短期商业票据和回购市场提供的资金无法展期,而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则是理财产品投资者会撤回其资金。合理设计期限的资产证券化可能会消除多数理财产品所固有的期限错配情况。

影子银行的两种模式

“影子银行”没有一个通用定义,在不同场合被称为“涉及常规银行业体系之外的实体和活动的信贷中介”或“没有纳税人直接或明确支持的信贷中介”的一种形式。这些极为宽泛的定义体现了其活动形式和金融结构层面的多样性,可能包括货币市场基金、金融公司、结构性融资工具、对冲基金、其他投资基金、经纪自营商、房地产投资信托和基金。

虽然全球范围内非银行信贷中介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可能有助于分析的区别之一是有些体系集中在资本市场实体和活动方面,而有些则涉及金融中介,其经济职能(若非法定形式) 与银行在最重要的方面相似。前者的例子包括投资于短期流动资产和各种形式证券化工具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后者的例子包括金融公司,其资金来自非存款负债,但发挥与银行相同的期限及流动性转换和信贷多样化功能。在这种情况下,此类机构可能会被称为“类银行”。

涉及资本市场实体的活动和类银行活动之间的基本区别概括了西方与中国影子银行的主要差异点。这些差异对各自体系具有重大影响,影响其向实体经济提供资金的职能及其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这些差异也影响监管机构,因为监管机构试图提高影子银行体系的透明度,并加强对该体系的控制。

西方影子银行

图1显示的是非常典型的西方影子银行形式。在西方市场(主要是美国和英国,欧元区国家不太明显),大部分信贷要经过受监管的债务资本市场,以发行企业债券或资产支持证券的方式出现。上述债务工具通常自身的信用风险较低。此外,上述工具的信用风险足够透明,因此一旦发行后,银行无需通过债务限制性条款积极加以控制。良好的信息披露环境,以及金融媒体、信用评级机构和其他固定收益市场参与者的广泛公开评论是实现风险透明的推动因素。

西方公开资本市场原本可以是完全脱媒的市场,贷款人可直接向最终借款人放贷,但市场存在的一个缺口使之不完整。这一缺口产生的原因是储户对借款人可能提供的所有长期债务工具的需求普遍不足,而造成供需不平衡的原因是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即借款人希望得到长期资金,而储户则希望存款时间不要太长。

因此,各种影子银行信贷机构与市场应运而生,提供所需的期限转换服务。其中最突出的是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结构性融资工具和回购市场。

多项研究强调了西方影子银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资金池的存在(例如因大企业收款与付款之间的时间差所产生的资金池),需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将资金投资于信用风险极低的资产。这产生了对于具有多种资金特征(即活期存款)同时提供较高收益的负债的需求。

影子银行是金融工程的产物,利用期限较长而信用风险相对较小的基础资产提供类似存款的负债。投资者可以从中受益,满足了其对安全和具有流动性的金融资产的需求,而信用质量较高的借款人也可受益,能够获得比常规银行贷款期限更长的融资。此外,影子银行市场参与者也实现了脱媒所通常带来的益处,即借款人获得低利差,贷款人获得高收益,执行成本降低。

但是,影子银行的效益也需要代价。长期来看,随着投资者越来越适应资产类型,金融工程中的资产信用质量可能会下降,尤其是在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信息普遍不对称的环境下。即使基础证券的信用风险仍然较低,期限错配依然会是系统性风险来源。影子银行活动的资金源没有保险,因此易发生撤资,特别是短期商业票据和回购交易在市场发生问题时可能无法展期。影子银行因期限错配而产生的弱点在许多方面类似于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银行体系,即建立最后贷款人和存款保险制度的公共安全网之前的情况。影子银行固有的撤资风险是政策制定者加强对该体系监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影子银行

对于替代银行存款的“安全”投资的需求是西方和中国影子银行的共同之处。但是西方影子银行产生于金融脱媒的发展,而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起源是针对利率管制和对市场化金融的其他量化限制进行的监管套利。具体来看,推动对类存款负债的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满足个人投资者在利率管制环境下追求比存款更高收益的要求。此外,对此类负债的需求也主要来自个人投资者,而非机构投资者,因为后者在中国的发展一直不及西方。

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影子银行面临通过商业票据或回购市场提供资金的投资者撤资的风险,而中国影子银行的撤资风险是由于理财产品的期限相对较短,这些理财产品是中国影子银行发行的主要负债类型之一。穆迪《中国影子银行季度监测报告》的分析显示,理财产品的期限多为1—3 个月。虽然理财产品基础资产的数据相对较少,但迄今为止接近违约的理财产品的相关信息表明,支持短期理财产品的资产是期限为几年的常规银行贷款。

与西方影子银行的另一个不同点是,理财产品基础资产的信用质量通常低于银行资产的平均水平。中国的优质借款人往往得到大银行的良好服务,而大银行受到避免竞争的政策保护,并且直到近期仍然通过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确定能获得良好的贷款净息差。因此,多数银行贷款流向国有企业等最安全、最受青睐的借款人。endprint

常规银行业重视对规模最大、信用质量最高的借款人放贷所造成的另一个后果是,其他领域借款人相对难以获得贷款。中小企业等高信用风险借款人仅能从常规银行途径得到有限的信贷供应,因而转向非常规融资渠道,影子银行即是其中的一种主要渠道。因此,其兴起并非是为银行体系优质借款人改善贷款定价,而是为更多边缘的借款人拓宽融资渠道,从而向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提供更高的回报。

因此,西方影子银行的负债通常由信用风险低于平均水平的资产所支持,而中国影子银行的资产所具有的信用风险往往高于平均水平。2014 年几项理财产品导致投资者蒙受损失 (如非本金损失,则是利息损失)的报道反映了这一点。这些理财产品均以向高风险行业(尤其是矿业等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来支持。图2所示是上文所述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主要特征。

资产证券化与理财产品

在西方影子银行体系中,不存在期限错配这一问题的主要领域是“有期限”资产证券化。西方金融市场所开发的有期限资产证券化显示出与中国理财产品的显著不同。

表面上理财产品和资产证券化有一些相似之处。两者均涉及将信贷打包,用于支持向投资者销售的新的金融工具。资产证券化通常将资产转移到特殊目的公司,由后者发行证券,通过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还款。本金和利息还款取决于基础资产的表现。

但是,有期限资产证券化的一个主要好处是通过设计往往可以实现期限匹配,其负债与资产的到期时间可以精确匹配。换言之,作为证券化基础抵押物的贷款可以在交易期限内得到全额清偿。与此不同的是,如上文所述,期限错配是理财产品结构的固有问题。

这一根本差异有助于说明近期中国金融市场监管机构对鼓励资产证券化发行的重视,此举与其他地区的监管机构一致。除了分散风险、扩大银行资金来源、降低政府对金融业的隐性支持之外,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扩张有望减少经济活动中期限错配的情况。即使证券化可能会带来某些新的风险,但与常见的理财产品结构相比,证券化的确具有一定优势。

影子银行与系统性风险

最后一系列因素涉及影子融资的资本市场模式和类银行模式在系统性风险和向实体经济提供信贷方面的不同影响。

影子银行的两种模式均有可能产生系统性风险,表面看来十分相似:

1.均会引起信贷过度增长和资产泡沫;2.均可通过与常规银行业的互相关联而对后者造成风险;3.均涉及期限转换,不过贷款人无法直接寻求央行的流动性支持,因此面临撤资风险;4.均需要政府救助,以防止系统性问题蔓延或保护投资者。

但是,在上述任何一种情况下,表面的相似会掩盖两者重要的差异。

例如,虽然两种体系均会造成信贷过度增长,但两种体系骤然收缩导致的经济后果却大相径庭。在资本市场模式下,如果影子银行体系收缩,前期受益于影子银行体系的借款人的信贷渠道往往不会受到制约,假如常规银行体系仍然正常发挥作用,则借款人可以继续获得银行贷款,因为这些借款人通常有较好的信用质量。若影子银行借贷下降,面临风险的借款人不是该体系目前的借款人,而是当银行所谓的“蓝筹”借款人投向影子银行之际首次获得银行贷款的边缘借款人。

与此不同的是,中国的影子银行借款人的融资渠道通常很少。如果影子银行大幅收缩,依赖该渠道的借款人(例如中小企业)即使仍然有较好的信用质量,也可能无法获得融资。中国影子银行借贷的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因而加剧了上述风险。借贷集中度不仅仅是影子银行的风险来源,对于依赖影子银行融资的行业也是潜在的问题。

另一个重要的差异是政府承担救助压力的来源。西方影子体系主要是批发市场,因此虽然政府可能需要提供流动性支持,从而降低不安定的撤资风险,但政府直接保护投资者免受损失的压力较小。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债权人主要是个人投资者,这些投资者并没有亏损的预期,部分原因是其认为会得到银行或政府的兜底救助。因此,政府可能会面临巨大压力,不仅要提供系统流动性支持,也需保护投资者免受损失。此外,如果投资者开始担心会亏损,则可能会突然从影子银行体系撤资,引发该体系骤然收缩,并切断对融资渠道不足的行业的信贷供应。

上一篇:社区文化中心建设下一篇:窝沟封闭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