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主题活动的意义

2024-08-27

社区主题活动的意义(精选13篇)

1.社区主题活动的意义 篇一

成立社区的作用和意义

社区作为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其重要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社区居委会的成立将对我们辖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及社会稳定、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公益事业等方面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一是社区居委会能肩负起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二是社区居委会能协助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民事调解,社会治安、劳动就业、卫生医疗、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外来人口管理等工作,确保政府各项工作在社区的顺利开展。

三是社区居委会能发展社区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积极开展便民利民、下岗人员和无业人员就业服务等社区服务工作;维护妇女、儿童、青少年、老人、残疾人合法权益,积极开展尊老爱幼、助残帮困活动;兴办有关的社会福利事业,指导、管理社区服务站、就业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等社区服务机构对辖区内居民的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是社区居委会将能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对本居住区的出租房屋进行管理,积极举报违法建设。加强对物业管理委员会的指

导,监督物业管理企业,协调物业管理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居民之间的关系。搞好社区环境整治和提高物业服务水平。

五是社区居委会将能向政府部门反映社区居民的意愿、要求和提出建议,组织社区居民对政府部门的各项政务进行民主评议和民主监督,依法积极培育和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协助政府部门加强对社区民间组织的指导和帮助。

2.社区主题活动的意义 篇二

一、社区与社区传媒

社区最早出现于社会学, 英文为Community, 直译为社区、群落、团体、共同体等。“社区”一词最早为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所提出, 其后帕克又将该词引入社会学, 基本意思都是在强调社区是一个共同体。在我国,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腾飞, 城市化的速度可谓迅猛, 一时间各地城市涌现出了各种大大小小的社区。事实上, 我国的社区与西方的社区并不完全相同, 而且“社区”这一概念本身也在逐渐中国化。也正是由于中西方“社区”的不同, 社区媒体在我国社区治理中的独特价值才更加值得探讨。

社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是其只针对特定区域的对象发行, 不追求最大多数关注, 在传播思路上与其他媒体迥然不同。按照社区媒体的类型来看, 社区传媒包括社区报纸、网站、广播电视等媒体形态, 不过一般而言社区传媒最典型、最具代表性、发展最完备的仍然是社区报。社区传媒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 1690年第一份社区报诞生于美国, 其后的发展不温不火, 而且多为周报, 甚至扎根于乡村, 与现在的社区报差别巨大。事实上, 直到二战后, 随着美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美国的城市社区报才慢慢超过乡村社区报并占据主流, 社区报也才逐渐有了现在所谓的社区报的色彩。

社区传媒虽然在国外起步早、发展势头强劲, 但是在我国发展却并不顺畅。总体而言我国社区报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摸索阶段 (2001年至2005年) , 其间大多数社区报都以失败告终。这一阶段的代表为号称我国第一份社区报的深圳《南山日报》和号称中国第一张全面市场化的社区报长春《巷报》。二是发展阶段 (2006年至今) , 其代表为《新民晚报社区版》及《北京日报》旗下的《北京社区报》等。[1]我国社区传媒就目前发展状况来看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大型房地产公司或是其他商业资本支撑, 背靠大城市, 围绕重要商圈周围的社区传媒, 其存在的原因在于商业资本对居民消费能力的开发, 这部分媒体往往无正式刊号, 属于内部刊物。另一种是都市传媒集团为促进媒体发展的战略部署或是市场挖掘, 这部分以《新民晚报社区版》《北京社区报》等报纸为代表, 有刊号, 有背景。目前, 国际上社区传媒盈利势头稳健, 如在美国社区报盈利率大约是大报的8倍, 加拿大也被称为“社区报王国”。不过在我国, 由于社区建设的相对落后以及社区传媒与都市报的交叉导致社区传媒发展优势不明显, 加上自身采编力量薄弱, 社区传媒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

二、社区治理的自治化

一般而言, 社区治理指的是在社区范围内由政府、社区组织和居民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 促进基层社区和谐稳定的治理方式。[2]这里强调的是社区力量的共同治理, 但事实上社区治理正在向社区自治方向发展, 而且社区自治也更符合民主政治的发展趋势。根据学者魏娜的研究, 我国社区治理发展脉络可以按照时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政府为主导的行政治理模式, 第二个阶段是由政府与社区力量联合的合作治理模式, 第三个阶段是社区自治型的治理模式。[3]这三个阶段、三种模式在时间上相继, 在发展程度上相迭。

社区治理向自治化转变是社会转型发展的趋势, 也是社会建设中的新课题。就其背景而言, 首先是城市化水平加快, 城市人口数量骤增, 社区遍地开花, 以往的基层管理模式已然不适应新的局面。其次, 十八大以来, 协商民主语境下的基层民主改革深入的要求。再次, 市场经济的发展, 要求基层治理模式释放人才、资源等活力。具体而言, 在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单位制, 一种是街道办和居民委员会制。[2]在计划经济时代, 这两种模式在发挥人员管控和资源分配方面作用巨大, 但是在市场经济下, 这两种模式对资源、人才的自由流动严重束缚, 也因此社区管理正在逐步替代这两种模式。在这种背景下, 社区自治就是要让社区替代以往的家长制基层治理模式, 推动协商民主下的基层民主文明程度, 从而满足居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

事实上, 社区治理不光是一种管理, 还是一种凝聚, 特别是在社区治理的第三个阶段, 即社区自治阶段, 居民的齐抓共管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而多层面的, 无论是管理还是沟通, 都需要一个平台建设, 而这更加离不开社区传媒。总之, 社区自治的发展是顺应“小政府, 大社会”和“小政府, 大服务”的社会结构转型, 顺应协商民主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而这一过程势必离不开媒体的作用, 社区媒体在社区治理中不仅有信息服务平台的媒介作用, 更发挥着提出、讨论问题, 监督促进落实的政治治理作用。

三、社区传媒在社区治理中的意义与价值

社区管理中存在着五种力量, 它们分别是政府、居委会、社团组织、社区精英 (或曰意见领袖) 和普通居民, 说到底社区治理就是要实现五种力量的均衡并尽量降低一家独大 (特别是政府力量) 的局面。五种力量由于现实的原因, 在信息的获取量上、管理的实际权力上和话语权上存在着较大差别, 实际情况是政府、居委会等直接管理者在制定一些政策时并不能兼顾不同意见, 甚至造成与居民关系紧张的状况。这种状况往往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公共平台建设不力所致。而社区传媒在社区治理中的真正意义正在于此。首先作为一种媒体, 社区传媒最明显的就是其媒体功能, 如提供信息、服务和公共领域架构等;其次从更广泛的政治治理角度看, 它可以帮助建构行之有效的公共管理平台, 并通过民众参与度的提高从而增强民众认同感、参与度并促进民主化程度, 而且这对于平常居民话语权的尊重和对社区事务的监督管理也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

具体而言, 其媒体价值体现在:

(一) 信息和服务价值。

社区传媒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其信息和服务价值, 一般而言这种价值可以体现在社区传媒会及时地刊登天气、票务、演出、福利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服务类信息。正是由于社区传媒的针对性和及时性, 它才会慢慢成为社区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阅读需求, 进而产生一种很强的阅读黏性, 促进读者对于社区事务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而且这种信息是深入百姓的, 并且以社区居民为报道对象。例如报道社区内幼儿园、小学的文艺比赛, 刊登某人出生的喜报等, 其信息是非常可亲的。

具体而言, 社区传媒的信息服务价值可以以一份老牌美国社区报《斯塔藤岛前进报》为例, 辜晓进曾详细考察此报并将结果写成《走进美国大报》一书, 书中介绍该报以本地社区新闻为主, 每期常能占到四五个版面, 而且其中又细分为要闻、评论、天气、副刊等板块, 甚至专门为当地的少年儿童设立儿童版, 专门报道发生在儿童身上的新闻。该报在扮演本地服务者的角色上不遗余力, 例如评论版会专门开辟读者评论板块、副刊则有很多本地红白喜事内容。尤其深入居民生活的是其发布的大量招聘、交易信息, 以及商家只针对本地居民的促销优惠政策, 以至于很多居民手拿该报去往指定商场的指定货架购物消费。[4]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作为一份成功的社区报纸, 其信息的贴近性和服务意识的面面俱到对自身发展和居民生活的意义所在。

(二) 公共领域建构作用。

公共领域是哈贝马斯提出的有关政治模式的重要理论, 哈氏认为公共领域与其说是一个概念不如说是一种描述, 它强调一种公共舆论形成的机制, 强调公民能够通过大众媒介自由平等独立地进行公开而理智的讨论, 从而促进社会问题的提出解决。[5]他强调公共领域是通过大众传媒建构而成, 同样的, 具体到社区而言, 社区传媒在社区公共领域的建构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就社区治理而言, 社区传媒在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也在促成一种公共领域的建设, 这一领域独立于政府、居委会管理, 为意见的公开表达和交流创造必要的条件。特别是社区治理发展日益趋于自治的态势下, 一个适当的社区机制或曰公共领域能为居民自治提供最基本的传声筒作用。另外, 在社区自治语境下, 居民在对社区事务进行治理时必须是不受干涉的, 能反映出每个人民主诉求的一种政治治理方式。社区传媒在这种治理中能够作为一种独立于居民和相关政府单位的第三方, 能够最大限度地汇聚公共意见并促成民主商议, 从而保证社区自治的真正民主、独立。

社区传媒的政治管理价值:

(一) 构建认同感和归属感。

社区自治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居民对所居住小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只有在这种认识下, 居民才能真正谈得上是自治, 才能以较高的主动性来处理本小区内的事务。简而言之, 就是让小区居民感觉自己小区的事情就像自己家的事情一样,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认识到社区治理是每一个人的事情, 并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幸福安居。民进中央副主席蔡达峰在社区调研时也强调, 社区自治的灵魂便是居民社区共识的养成, 社区形成的原因正在于居民生活有赖于此、情感有赖于此, 对此有归属感。[6]

社区传媒的一大特点或者说相比大报的优势就是专注本地新闻、本社区新闻。就美国社区报而言, 这种深入社区的特性可以表现在社区报会刊登社区居民的婚丧嫁娶、比赛、通知等信息, 而且在报道时常常采用小区居民的真实姓名, 从而赋予其荣耀感, 并增强其认同感与归属感。另外, 在报道方式上, 社区报惯常采用亲近性的、故事性的话语报道方式, 像一个老朋友一样对社区内的大小事务进行报道, 并提出中肯的建议。可以说社区报在内容和方式上都深入人心, 易于被小区居民接受和领悟, 读者会慢慢形成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建立能极大地促进居民对小区事务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从而促进社区管理的良性发展。

(二) 作为社区自治平台的价值。

如上所述, 社区存在着五种力量, 社区治理就是要均衡这五种力量, 但是长期以来社区治理缺乏一个开放的平台, 在社区信息公示, 社区决策制定、执行、监督等方面存在瑕疵。普通居民对社区治理热情度不高, 往往处于被动局面, 等到出现问题时又往往因为木已成舟而显得被动。而且, 社区治理在朝向社区自治的方向发展过程中, 必然要求社区能有一个公共的平台去承载这一制度。这一平台的价值一方面在于信息、意见的沟通交流, 另一方面在于政策制定、执行的商议、监督。

在政治管理层面上, 这一平台并不同于其媒介意义的公共领域价值, 因为公共领域侧重于媒介自身所体现的意义, 而其政治管理平台作用则体现其政治管理工具意义。作为一种自治平台, 社区传媒可以是网络、报纸、广播等信息平台。与传统媒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互动性和参与性, 极大地降低了社区居民间的沟通成本, 并缓解了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不必要的矛盾。社区传媒的亲近性决定了其读者可以就社区建设和社区生活中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公开而透明的交流, 促进问题解决, 从而使社区媒体真正成为一个广泛的、相互沟通的平台, 一个公共管理监督的论坛。

四、结语

社区治理离不开社区传媒, 特别是在目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下, 单位制弱化, 社区也将逐步替代居委会的功能。社区自治的强化将极大地促进基层自治的科学民主化, 从而促进基层政治建设。社区传媒在社区治理中既是传声筒, 又是公共平台的建构者。社区治理在利用社区传媒实现良性发展方面应该继续推进。首先, 在利用社区媒体的媒介作用上, 应继续强化社区传媒的信息服务功能, 促进信息的贴近性和实用性, 树立服务意识。其次, 在政治治理层面, 社区传媒应该强化公共管理平台建设, 努力打造一个有着充分话语权而且能够保证居民独立自主的民主管理平台。这一平台的建设需要开放透明的舆论环境, 并且赋予每一个居民以自由平等的参与权和管理权。

总之, 社区传媒在社区治理中扮演着传声筒和平台建构者的重要角色, 目前在我国社区建设如火如荼, 社区治理改革日益深入的情况下, 社区传媒必然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 在都市类报纸日趋衰落的大背景下, 社区传媒这种能在小处着眼、在小处大做文章的发展路径也对报业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罗序文, 李先宏, 孔文莹.我国社区报发展态势浅析[J].新闻前哨, 2011 (10) .

[2]冯娜.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以成都市社区治理为例[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1.

[3]魏娜.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发展演变与制度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3 (1) .

[4]李瑞芬.社区报——都市报新的突围模式[J].新闻知识, 2004 (7) .

[5]张学标, 严利华.大众传播媒介、公共领域与政治认同[J].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0 (1) .

3.社区主题活动的意义 篇三

一、社区情感的基本内涵及其意义

社区情感是社区的社会心理要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社区情感包括以下基本情感:社区认同感、归属感、熟知感、信任感、安全感、荣誉感、亲密感、依恋感等,其中社区归属感是核心,是在其它基本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社区情感的内涵与特征具有历史条件的特点,建立在血缘与地缘关系基础上的传统社区情感具有较高的对外排斥性、狭隘性和家族封闭性的特点,而建立在现代社会开放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现代社区情感则具备同情心、博爱、开明、自由、民主等情感理念。尽管传统社区情感与现代社区情感在内容与特征上有所不同,但两者都具有最基本的情感内容即社区成员间情感和谐,相互间有较强的认同感、归属感,相互间能给以情感上的温暖、 安慰与寄托 ,具有给人类提供情感精神家园的功能。综上所述,社区情感的内涵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社区成员之间的感情,表现为成员之间能否和谐相处,能否相互信任等;第二个层面是社区成员对社区的感情,包括对社区的归属感和依恋感、在社区中生活是否具备荣誉感和安全感等。就第一个层面来说,社区情感是社区成员健康、和谐幸福地生活的基础,只有社区成员之间互相信任、帮助和扶持,才能形成良好的社区人际关系网络;就第二个层面来说,社区情感是建设现代化的和谐社区的保证,只有社区成员对社区具有强烈的归属感,信赖社区,社区凝聚力才能够形成,社区共同体才能够存在并向着健康状态发展。

二、社区情感缺失的表现及其危害

如上所述,社区情感对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区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社会转型期到来,我国社会的价值观日趋多元化,人们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等所特有的天然情感日益丧失、随之而来的是曾作为人类情感精神家园的社区的遗失,直接体现为社会成员社区情感的缺失。社区情感的缺失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家庭伦理道德的沦丧,主要表现为孝道的缺失,越来越多的老人抱怨子女的不孝。另一方面,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日益冷漠,相互之间缺乏最基本的信任,处在同一个社区的成员多年互不相识,“老死不相往来”在现代社区中式屡见不鲜的事实。再一方面,社区成员对社区成员缺乏归属感和信任感,主要表现为社区成员把眼光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家庭内部,对于社区内的公共事务漠不关心。

社区情感缺失不仅使社区建设受到阻碍,还将导致社区成员缺乏最基本的安全感。对于社区的发展来说,危害表现为三点,一社区情感的缺失与不足使得社区丧失其情感与精神所具有的调节功能;二社区情感隔离导致社区舆论发育不足 ,使社区舆论不能起到塑造正面社区情感、价值观的作用 ,使其对社区进行整合的功能不足 ,进而可引发普遍的社区人际关系冷漠、社区道德沦丧、社区安全问题等;三社区情感隔离造成社区凝聚力不强,导致整个社区建设的合力不足、 社区建设工作难以开展等问题。这三方面严重危害了社区作为一个共同体的正常运作。对于社区成员来说,社区情感的缺失会导致其缺乏最基本的安全感。安全感指“个体在身体或心理上免遭社会性不利因素的损害或免受不安焦虑的存在状态”。在这个定义中,特别地强调了社会性因素对个体安全的威胁,因为在日常生活当中,个体面临的不安全威胁主要来自社会。社区居民安全感的缺乏直接表现为社区成员对于财产丢失的恐惧心理,在行动上体现为社区成员不会将自己财物放置在社区公共场所,任何时候都会紧锁房门;社区居民安全感缺失间接表现为社区成员对于陌生人甚至熟人的极度不信任,这在现代城市社区表现得相当突出,一些社区工作者与居民沟通不够的原因很大程度在于成员拒绝工作人员入户。

三、社区情感建设的路径探索

社区情感是维系社区的重要基础,而社区情感缺失是一个客观存在而且可能会造成越来越严重危害的事实。在社会成员生活压力日益增加的社会环境下,在“高度异质性”的社区内构建有凝聚力的社区情感是每个社会成员的美好愿望。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和谐社区的建设。因此,社区情感建设不仅是推进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针对社区情感缺失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社区情感建设:

第一,改善社区服务,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许多社区成员之所以对社区归属感是他们根本感受不到社区对于他们的意义,体会不到自己作为社区成员的归属感,而造成这种感觉的根本原因在于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成员提供的服务不够,日常工作模式主要是行政管理型的,这一传统的工作模式增加了社区工作人员与社区服务机构的距离。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吸引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树立社区成员的共同体意识。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是社区文明程度的高低,在生存和生活压力日益增加的现代社会,社区成员从工作岗位上辛苦归来之后,在社区内进行娱乐放松的需求非常强烈。而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也是社区成员之间互动和沟通的主要方式,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不仅能够满足社区成员的精神需求,还可以增进社区成员之间的了解,社区成员共同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也可以增进其社区意识。

第三,减少行政干预,发扬社区民主与自由。社区民主与自由式鼓励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事务、关注社区发展、实现社区自治的前提。但由于社区长期以来被当做政府管理的最基层,社区的事务都是遵循上级的命令而很少征求社区成员的意见,导致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非常薄弱,对社区事务缺乏关心。因此行政力量应该从社区退出,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工作者应该发扬民主与自由的原则,鼓励社区成员一起参与社区事务。

第四,推进社区文明建设,大力宣传积极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从宏观层面上分析,社区成员社区情感的缺失的原因在于在多元的社会价值观面前迷失了自我,丧失了选择和判断能力。因此,应该通过大力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来帮助社区成员树立美好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在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应当重视道德资本的作用,核心在于培养社区成员的道德情操;另一方面,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要注意形式,应通过社区宣传栏、社区文化活动等多种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

总之,城市社区情感建设是我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索开展城市社区情感建设路径也将是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长期主题。

4.浅谈实施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意义 篇四

作为我国刑罚执行理念的一次重大变革,自2003年开始试点的社区矫正工作正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如火如荼地开展。自2008年我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深刻体会社区矫正制度体现出的发动整个社会力量矫正改造罪犯的特点及在矫正过程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将使其成为我国刑罚执行工作中的一大亮点,将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的一大亮点。

社区矫正工作是将不需要监禁或不再需要继续监禁的罪犯(目前我国适用的主要是缓刑、假释、管制、剥夺政治权利、暂与监外执行五类罪犯)置于社区之内,遵循社会管理规定,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对其进行思想上的教育、改造,在判决或裁定规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意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尽快、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它所采用的是开放型的、更注重思想改造效果的改造方式。这一改造方式,较之传统刑罚执行模式,具有较大的社会优越性,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国家刑罚体系完善的表现。

一、以人为本价值取向明显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价值目标,也是刑法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以人为本在刑罚执行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就是把任何一个人都作为同等的人来看待。罪犯也是人,也有其人格的尊严,也追求其自身的自由和幸福。对于犯罪人的关怀不再是一种恩惠,而是法制国家一项义务性的社会任务,是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要求。社区

矫正制度的实施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社区矫正体现了一种社会宽容精神。而和谐的社会关系正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宽容之上。社区矫正工作正是对实施了反社会行为的罪犯,国家和社会并不抛弃他们,而是宽容地给予他们重返社会的希望和机会,并且为罪犯的矫正营造宽容的社会氛围,使矫正对象在宽容中感受社会关爱。

(二)社区矫正体现了人性关爱的理念。罪犯尽管危害了社会,被判罪服刑,但他也有与正常人一样的需求和情感。社区矫正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罪犯的需求和情感。一是社区矫正满足了罪犯渴望自由的需求。与监禁矫正相比,社区矫正是在社区环境中对罪犯进行监管和矫治,罪犯并不脱离正常的社会生活,具有较大的自由度。二是社区矫正满足了罪犯的情感寄托。罪犯如果被判刑入狱,就无法过正常的家庭生活,导致家庭生活残缺,婚姻关系名存实亡。而社区矫正使罪犯保持家庭生活的健全和婚姻关系的稳定,从而使其情感需求得到了满足,促使罪犯更加珍惜家庭的温馨,承担起自己对家庭应负的责任,将有利于维护罪犯的婚姻和家庭稳定,减少家庭矛盾,并能在生活上兼顾到家庭,提高他们对家庭的亲和力,促使犯罪人安心服刑,从而加速罪犯的自我改造。

(三)社区矫正体现了刑罚“教育为主、惩戒为辅”的基本原则。我国刑罚的本质就是通过剥夺罪犯的自由权、财产权、政治权利等惩戒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说,所有的惩戒只是为了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其最终的目的是使罪犯能够改过自新,重新回归社会。犯

罪学理论表明,犯罪人的家庭和社会资源,是帮助犯罪人改过自新的重要支持系统,是任何其它力量都不能取代的改造力量。社区矫正的实施可以让罪犯继续保持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塑造罪犯的“社会人格”,可以避免监禁矫正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避免“监狱化”人格的出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者Sykes指出监禁刑会给受刑人带来五大痛苦:自由之剥夺、物质与接受服务之剥夺、异性关系之剥夺、自主性之丧失和安全感之剥夺。这些痛苦对服刑犯的人格和自我价值感构成巨大的威胁,极易造成自律力萎缩、意志力丧失等“监狱化”人格现象。过度使用惩罚手段,还可能会使犯罪人放弃改过迁善的机会。因此,罪犯的监狱化是同罪犯的再社会化相抵触与背弃的过程,对罪犯人格的塑造和重返社会目标的实现起着阻滞作用。而在社区矫正的罪犯不会受到监狱环境的感染,健全的家庭生活,稳定的就业,正常的休闲活动,加上适度的社会监督,可以较好地矫正罪犯的反社会人格,从而使罪犯顺利地融入社会,实现再社会化的目标。

二、效益价值突出

(一)有利于为国家节约大量的财政资源。开展社区矫正,既有利于监狱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矫正那些只有在监禁条件下才能改造好的犯罪分子,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那些不需要监禁的罪犯在社区中实施社会化,还可以防止严重犯罪分子与其他罪犯之间的交叉感染,提高对所有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有利于合理地配置行刑资源,减少行刑的成本。我国是一个发展大国,财政资源并不宽裕,用钱地方甚多,而作为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最底线的刑罚执行,更是不可或缺的投

入点,所以更能应忽视刑罚执行的经济性,即在刑罚执行过程中以最小的投入来获得有效地预防、控制、警示犯罪的最大社会效益,使刑罚执行成本最小化,而效益最大化。监禁刑的执行成本要比非监禁刑高得多。根据一项统计资料显示:全国监狱共超押罪犯近30万人,而关押改造一个罪犯的年费用也已突破7000元,仅这一项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学生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全部开销。监狱超押严重,给监狱的管理、犯人的教育等都带来巨大的困难,致使有限的监狱经费入不敷出,包袱越背越重,远远不能满足监狱自身建设和发展的正常需要,迫使部分监狱偏离自身的性质而过度地追求创收。这种现状既造成国家财政资源的不合理使用,也降低了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质量。社区矫正则是将符合条件的部分罪犯放置在社区中,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约束,将监管费用分散转嫁到整个社会,由社会正常周转补给,这一制度有效减少了刑罚执行成本,缓解了监狱的压力,使对确需监禁矫正对象的资金增加,不仅是解决监狱超押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被监禁罪犯的改造质量。

(二)有利于解决服刑人员的经济困难。一般来说,监狱往往只注意安全和秩序,服刑人员在狱中能够学到的在社会上生存所需的劳动技能非常有限,即使有部分羁押、监管场所也提供了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服刑人员在刑罚强制的条件下被迫接受教育,由于逆反心理的影响,其效果通常是十分消极的。况且,当今社会发展速度快,新事物更新周期短,如果与外部社会隔离较长的一段时间后,由于监管制度的弊端,使他们对社会上发生的事情知之甚少,对新事物的独立

动手能力乃至谋生能力变弱,这对其本人日后的生活和整个家庭都可能产生长期的负面,甚至,可能会增大因为不能适应社会生活而产生报复社会或因为生活所迫重新犯罪的几率。实行社区矫正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犯罪人人身自由的限制,使其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有利于他们早日融入社会。如果改造好了,则可以达到人性的复归,学到有用的知识,培养劳动技能,打好生活基础。通过社区矫正,可以使其在社会上从事正当的职业并获得报酬,成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并且能为家庭提供经济上的支持,解决家庭生活上的困难,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5.社区主题活动的意义 篇五

游涛1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430080)

摘要:探讨了高职院校与社区的关系;分析了高职院校从事社区教育的优势和意义;指出:高职院校应该成为社区从业人员职业发展的加油站,社区企业的职工培训基地,社区文化活动的中心,培育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平台。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区;社区教育;

中图分类号:710文献标识码:A

社区教育是在一定社区范围内,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开展旨在提高社区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就业、改善民生、激发社区活力、建立社区友好人际关系等有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与社区联系密切,是社区重要的教育资源,在社区教育中应该发挥作用,也能够发挥作用。

一、高职院校从事社区教育的意义

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面向社区开放教学资源,开办各类培训班或业余学校,是高职院校直接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高职院校开展社区教育,对社区、学校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需要。国家非常重视发展社区教育。早在1999年,国家《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就提出要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又提出,要统筹各级各类资源,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去年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高职院校作为教育部门,要把社区教育作为自己的使命,作为贯彻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具体行动。

2、是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的需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职业培训,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整合利用现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责无旁贷。一是在职前教育中培养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二是在社区教育所建立的终身教育体系中,为高级技能人才的成长提供持续的教育服务。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过程中,大量的培训活动会在企业培训和社区教育中完成。因此,高职院校才与社区教育,也是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的需要。

3、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高职院校从事社区教育,不只是为满足社区的需要,也是提高学校自身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高职院校的1作者简介:游涛(1962年-),男,湖北省武汉市人,副教授,从事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研究。

教师通过从事社区教育,可以了解社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实际,可以了解社会的就业状况,有利于学校根据社会的需要,改进教学工作,提高培养入才的社会适应性。通过直接服务社区教育,有利于高职院校理论联系实际。社区教育是教师了解社会生活、参加社会实践、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是大众化教育,必须面向社会,深入社会,开门办学。这样培养的学生才具备社会适应性。

4、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生源减少效应的逐步显现,高职院校越来越认识到,必须下功夫拓展学校的办学功能,提高办学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据山东省教育厅预测,到2013年,山东考生总量将由2008年的80万下降到40万左右。山东2009年的招生计划是52万人,即便是招生计划不增长,过两年也可能面临无生可招的窘境。《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称,全国小学小学招生数比上年减少57.92万人;小学在校生比上年减少260.04万人。照此推算,6年后,全国大学报考生源将至少减小60万人,很多大学将无生可招。面对这种情形,高职院校必须在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之外开辟一条通道,实行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并重,以对社会新的贡献求得学校新的发展。介入社区教育,是高职院校求得新的发展重要途径。

二、高职院校从事社区教育的优势

1、地域优势。高职院校从事社区教育的地域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贴近社区。与原普通高校大都在城市边缘选址建校的不同,高职院校大都处在人口居住密度较大的城市社区,这是由高职院校的发展历史决定的。1993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意见》提出“三改一补”的高职教育发展方针,即通过现有职业大学、专科学校和独立设臵的成人高校的改革、改组及改制,并可选择少量的重点中专通过转制作为补充的发展高职途径。这些学校中,成人高校主要是针对在职员工办学,与社区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职业大学和中专,都与行业、企业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时这些行业与企业往往是个小社会(所谓的企业办社会),也与社区有着紧密的联系。二是分布点多。全国高校2263所,其中高职院校1036,几乎占到50%,这种多点分布,使得它更能在社区教育中发挥作用。

2、资源优势。高职院校具有从事社区教育的优质资源。首先是教师资源。高职院校的教师专业门类齐全,而且其优势专业往往与学校所在地的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满足社区各个年龄层次、各种职业人的教育需求;二是设备设施的优势。普通高校的仪器设备的优势体现在科学研究上;中小学的仪器设备优势,体现在科学普及上;高职院校的仪器设备优势,主要体现在技能训练和技术开发上,而社区教育恰恰更关注社区成员职业能力的提升。三是场地优势。高职院校的教室、图书馆、运动场、实验实训室、会议室场所均有较大的规模和较好的条件,在满足教学要求之外,周末、节假日、寒暑假可以对社区开放,发挥潜能,服务社会。

3、特长优势。高职院校在社区教育中的特长优势,是由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和办学目标决定的。社区教育含两个部分,一是社会成员教育体系,就是围绕社区所有成员进行终身教育,这是建立社区精神、社区文化、社区生活圈所需要的教育;二是职业教育体系,即包括职前、职后教育,以及不断适应产业结构变化需要的就业和再就业教育。高职院校既能承担职前教育,也能承担职后教育、转岗教育、再就业教育。与普

通高校比较,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方面具有优势;与中等职校比较,高职院校在办学层次上具有优势。

4、传统优势。从事社区教育是很多高职院校的优良传统。以作者所在的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从建校十年来,每年为企业承担的各类培训达到30000人次以上。而且,每年还派老师在当地老年大学、青山年宫从事美术、计算机、书法等课程的授课。事实上,很多高职院校都承担过转岗培训、再就业培训、农民工培训工作等,这些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传统,可以在社区教育中继续发扬光大。

二、高职院校在社区教育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高职院校占据了社区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在社区教育中主要应该发挥以下四个作用:

1、社区从业人员职业发展的加油站。现代社会,科技迅速发展,知识总量激增,应用周期缩短,半衰率加速,从而导致了社会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职业结构等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要求从业人员要有较强的职业应变能力。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和工作后的几次培训,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被提到议事日程,成为从业人员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社区教育作为实施终身教育转变的重要形式,在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中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要发挥自身职业教育的优势,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社区从业人员转岗、再就业提供培训服务,为社区从业人员知识和技能的补充、更新提高提供培训服务。

2、社区企业的职工培训基地。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是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它的专业设臵与当地企业的岗位工种需求联系紧密,具备覆盖社区企业主要工种和专业的技术专家、培训教师。目前很多企业的用工流动量大,新员工的比例常年保持在1/4。对于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岗位,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员工,很难适应岗位要求;另外,企业的转型升级,也需要同步提升员工素质。这就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主动的围绕社区企业的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规划,研究培训内容,组织培训资源,送教上门,将培训融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产业流程经营管理和科技进步,共同建设和发展企业社区环境。

3、社区文化活动的中心。社区教育所形成的寓教育于管理、服务、文化活动格局,是对单一学校教育的突破、拓展和延伸。目前,我国的社区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社区教育体系还在建设和完善之中,很多地方的社区教育都是以开展文化活动来进行的。以文教化,是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也是民众喜欢的教育形式。齐备完善的文化活动场地和设施,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和格调高雅的文化活动内容,是高职院校的优势。高职院校要发挥自身的优势,面向社区或结合社区开展既具有高校特点又为社区居民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如歌咏比赛、书法比赛、技能创新大赛、各种节庆演出、各类讲座等。文化活动形式下的社区教育,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尤其是在当今竞争日渐剧烈的今天,各种文化活动可以给劳碌奔波的人们以抚慰,对于实现社区教育的文化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4、培育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平台。建设和谐社区,人是关键,只有提升全社区成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社区的稳定与和谐才有保障。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类型的人,提升公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必须加强文化建设。高职院校是社区的一部分,并占据了社区文化的制高点,应成为培育和传播先进文化平台。首先,高职院校要通过开放校园,将把校园文化向社区延伸。高校文化有自己的特点,例如,环境优美、学习氛围浓;人们崇尚科学,个性解放,创新意识强,接受新生事物快,有较高水平上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人际交往温文尔雅,各种文艺、体育活动丰富多样。校园文化向社区延伸,可以带动社区文化品位的提升。其次,高职院校还要向社区传播先进文化。高职院校由于学术研究和培养人才的需要,往往能较早的接受一些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技术,在观念和理念上领时代风气之先。高职院校有义务通过社区教育的形式,在社区传播先进的思想和现代的文化观念,发展社区文化,以强化社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倡导特有的健康的民风民俗,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维系社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6.社区主题活动的意义 篇六

社区公园是城市普遍存在的自然景观形态,其生态改造对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社区公园,从狭义上讲是位于居住区附近,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设施通常丰富多样,具有文化、休闲、体育,活动功能等。社区公园的主要特点包括: ①人工景观; ②分布广泛;③景观缺乏多样性; ④与居住人群密切相关; ⑤改善周边微气候。

对城市社区公园生态改造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首先,生态改造能够促使公园生态系统达到较好状态,改善微气候,提高整个生态公园效益的发挥; 其次,生态改造能够提升整个社区公园的环境品质,丰富城市景观面貌; 第三,为市民提供一个更为舒适、休闲的活动空间,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第四,体现城市人文景观; 第五,更好的向广大居民讲述生态景观的功能、价值和意义,推动生态环保的科普宣传教育。

总之,城市社区公园生态景观设计,能更好地发挥城市社区公园的生态作用,对于城市人居环境走向生态化、城市公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7.社区儿童厨房教育课程开发的意义 篇七

儿童烹饪教育课程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培养和启发小朋友对美食与烹饪艺术的乐趣,极受家长和小朋友欢迎,已在日本、法国、加拿大等许多国家兴起“厨房育儿”热潮,还逐渐衍生了一种专门的儿童教育模式“厨房教育”[1]。日本福井县小平市有一家“亲子料理教室”,在大人的指导和帮助下,孩子们可以学会淘米煮饭、洗菜切菜煮菜,掌握把胡萝卜切成丝、打鸡蛋等烹调技巧[1]。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有一所“厨艺暑期学校”专为儿童传授各种烹饪知识和技艺,在每年暑假期间,100多名4岁至15岁的孩子参加该学校举办的烹饪培训,上课时间有半天和全天课程两种。通过简单的培训和学习,孩子们学会最基本的技巧,如给萝卜削皮、清洗,制备两种不同种类的沙拉等。有些孩子还可以参与到厨房其他厨艺中去,如做蓝带鸡排、法式洋葱汤等菜式,学会烤面包[2]。法国里昂一家儿童厨艺学校则帮助孩子制作传统美食。孩子们在一个月里通过烹饪制作学习,这些主要为5到13岁的儿童都能制作传统的菜肴或点心,孩子们总是对自己动手做的成果总是特别有滋味[3]。国内一些大城市酒店或商业机构也开设了类似的儿童厨艺班。如在北京,花田创意烘焙课通过培训孩子亲手制作精美的烘焙食品,培养孩子的协调性和动手能力,发挥孩子在儿童当中普及烹饪,帮助儿童提高营养健康饮食意识。课程由该酒店行政总厨亲自参与指导,着重互动实际动手教学,主要制作蛋糕、一些甜品与茶点。儿童们还可把他们自制的美食带回家[4]。

二、儿童厨房教育课程开发的意义

目前绝大多数家长除了学习以外,给孩子报了许多的兴趣班,想把孩子培养成多才多艺的人才,每年少年宫各种兴趣班报名时都是家长挤破脑袋为孩子争得一个名额。但很多家庭在培养自己的孩子时往往好高骛远,让孩子去学一些也许一辈子也用不上的技巧,比如学钢琴、舞蹈、书法、美术等,而忽略了受用无穷的生活技能,如烧饭、洗衣、打扫卫生等。因此,开设社区儿童厨艺教育课程,可以帮助广大家长给儿童们提供一个课外兴趣班学习的机会,教会孩子们掌握最基本的烹饪常识,学会做简单的菜肴和食物,培养动手能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总结归纳起来,儿童厨房教育课程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 锻炼小孩吃苦耐劳的精神。

目前中国家家户户基本上都为独生子女,平时娇生惯养,家长、学校虽然意识到要锻炼小孩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精神,于是安排了小孩去军训、学农等活动,但厨房在许多家长和学校眼里却是孩子们的安全危险禁地,为了防止厨房里的水电、火的危险和避免脏乱,刻意让儿童越来越远离了厨房家务事,孩子们变得五体不勤、四肢发达,越来越对最基本的烹饪常识都一窍不通。其实,学会做日常的菜肴食物,长久坚持将会大大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既培养动手能力,又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5]。

2. 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

通过学习厨艺课程,孩子们不仅可以增强动手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自己的一份兴趣。父母也可以一起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同孩子们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们在儿童厨艺课程里循序渐进地完成自己的烹饪作品,之后同他们的父母一起分享。通过烹饪课,让孩子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能让孩子们变得更加独立,同时,也希望他能体会父母的辛苦,更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培养孩子下厨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孩子的自主、自理、自立的能力,提高孩子的素质、修养及内涵,让孩子学会孝敬父母,学会生活和感恩[6]。

3. 培养正确的健康饮食和营养饮食观念,了解悠久的饮食文化和美味佳肴。

小朋友学烹饪不仅是掌握一种重要的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厨艺体验,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培养正确的饮食观念,了解悠久的饮食文化和美味佳肴,改掉孩子们挑食的坏毛病。另外,成人们已经投入很多精力来解决儿童肥胖症和垃圾食品等问题,但在教孩子们如何远离薯条,转而享用家庭自制的健康食物方面做得还不够。孩子成长过程中,尝试在玩乐中自己动手制作食物,学习做菜现在正成为一件充满乐趣、知识和灵感的游戏。儿童厨房教育课程旨在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在儿童当中普及烹饪,帮助儿童和青少年提高健康饮食和营养意识,为所有儿童提供学习烹饪技术的均等机会[5]。

4. 掌握一种重要的生活技能,开发智力。

研究表明,孩子从小接触刀和火,手脚更灵活,下厨做菜还能提高动手和协调能力、开发智力。为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掌握一些生活生存和劳动技能很重要,烹饪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大有意义。不分女性或男性,做家务事、生活自理是每个人最低限度的生活能力,也是增进家庭生活的情趣,建立儿童间人际关系的基础。教育专家认为,家务事能处理得好的人,人际关系也不会太差。孩子的身体活动能力已经较强,渴望扩大独立活动的范围,不断尝试完成新的事情。这个时候也是孩子建立自我意识和培养劳动习惯的关键期,让孩子走进厨房,给他们动手的机会,可以让他们更加感到自己是被信赖、被依靠的,同时可以给孩子一个关心家人照顾家人的机会,对于培养孩子的爱心、自信心、独立性和动手能力非常有帮助[5]。

据国内一些大城市大酒店开设的儿童厨艺创意坊来看,类似的儿童厨艺活动还是很受家长和儿童的热烈欢迎和喜欢。但作为一门系统的社区教育课程来看,如何完善社区儿童厨房教育课程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挖掘,社区儿童厨房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应引起社会和教育界的重视。

摘要:目前在国内外逐渐兴起了儿童厨房教育课程,探索社区厨房育儿的模式。本文分析了在社区进行儿童厨房教育的现状,着重探讨了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如锻炼小孩吃苦耐劳的精神,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正确的健康饮食和营养饮食观念,了解悠久的饮食文化和美味佳肴,最重要的是掌握一种重要的生活技能,开发智力等等。

关键词:社区儿童,厨房教育课程,意义

参考文献

[1]童蔚.孩子早接触烹饪好处多[N].都市快报,2010-08-26(D13).

[2]黄晓南,马晓澄.加拿大孩子暑期快乐学厨艺[DB/OL].新华网,2012-07-29.

[3]程冲.里昂儿童厨艺学校:了解传统美食,挑战快餐时代[DB/OL].央视新闻网,2007-12-13.

[4]上海松江假日酒店MY FUN儿童烹饪班开课[DB/OL].上海热线网乐活频道,2011-11-29.

[5]代照.趣乐厨房,与孩子一同成长[J].现代装饰(家居),2011,(9):76-79.

8.社区主题活动的意义 篇八

[关键词]城市针灸社区文化建设公共空间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决策以来,文化建设工作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全国上下建设文化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作为文化建设基本单位的社区在近些年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西方国家在文化建设上的实践,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国外成熟的社区文化建设经验,加强理论研究,无疑会对今后的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城市针灸的含义

“城市针灸”是广义建筑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在1982年由西班牙建筑师及城市学家M·S·莫拉勒斯(Manuel de Sola Morales)提出,并将之运用于巴塞罗那城市更新,解决了该城市中心和边缘地带的衰落问题。它是一种小尺度改造的城市更新模式,通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以“点式切入”的方式进行小规模的改造,最终起到激发其周边环境的变化、激发城市活力、改变城市面貌、更新城市的目的。因为这种理论类似于中国传统中医中的针灸原理,以最小的气力使肌体得到最大的调理,所以称为“城市针灸(Urban Acupuncture)”。

二、“城市针灸”疗法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一)社区的含义

社区是个舶来词,英文为"community",也翻译为共同体,其中以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阐述了社区的含义,社区一般由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精神关系构成,这三种关系可以单独发挥作用构成社区,也可以几种关系相互作用构成社区。在今天,我们所谓的社区由于人口的流动性,血缘关系已经消失,精神关系还没有形成,所以在社区的构成中,地缘关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我们这里所谓的社区更多意义上是由行政规划中的街道、城镇居民委员会演变而来的新生事物,它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区域内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也是最小的一级基层单位。

(二)“城市针灸”疗法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区文化是社区的精神内涵所在,社区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社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从城市针灸的观点来看,社区文化中心就像城市的一个个穴位,通过不改变城市现有总体格局的基础上,通过小尺度的文化环境改善,营造更多更舒适的公共空间,打通城市的穴位,舒缓城市的拥塞感和压迫感,盘活城市的文化资源,让城市的发展更加生机勃勃。通过“针灸”社区文化中心这一城市的穴位,达到文化建设辐射全体市民、改善城市的品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的目的。

社区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重要作用,社区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人民的幸福安康。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灵魂工程,是建设文明社区的基础,只有社区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构建学习型社会,才能为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理想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社区文化建设中“城市针灸“疗法的具体操作

(一)找准穴位,建设社区文化中心,营造公共文化空间。公共空间是”城市针灸”疗法的关键要素,是针灸的穴位所在,公共空间是社区文化建设的载体,是社区居民的”会客厅“,是社区居民进行情感交流和方便得到各种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场所。在针灸疗法的城市改造经验中,这些穴位一般选在废旧的工厂、被遗弃的城市角落,也可能是车站、公共建筑及小广场,这样就有效利用了空间,盘活了资源。

在我国,可以借鉴这些先进的做法,但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也有自己特殊的国情,我国现阶段社区文化建设中比较集中的问题是,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缺乏。有些社区文化活动场所条件十分简陋,不能满足城市居民文化活动的需要。因此,在社区文化的建设方面要着力营造公共文化空间,通过法制、经济等手段对开放商进行督促和激励,推动公共文化中心的建设。

社区文化中心的建设要从交通设施、建筑特点、内部环境营造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又要结合所在社区的文化特点进行特色设计,使社区文化中心既方便社区居民使用,又具有巨大的文化吸引力。社区文化中心建设应选择交通便利、闹中取静的地点,社区文化中心的建筑要体现出艺术特色,打造出社区的地标建筑,吸引社区居民来此休闲、娱乐。

(二)疏导活络,有机更新,增强活力。国外许多社区文化中心的建设选择废弃的厂房、公园、小广场进行,盘活资源的同时还起到了传承社区历史文化的作用。在国外成功改造的一些范例中,有的利用社区自身的特点,利用挖矿形成的矿坑建成人工湖或游泳池,成立主题文化公园,并在公园树立与采矿业相关的雕塑,以此来保存社区的集体记忆,增强了社区的特色和人们的集体认同感,具有积极的意义。

社区文化中心建成以后会发挥对周边的带动辐射作用,激发休闲娱乐业、旅游业等行业的发展,起到活跃社区居民文化生活、带动周边产业发展,最终起到使整个城市有机更新的目的。

(三)有序运行,各种配套设施和文化资源及时跟进,为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持久的便利和舒适。在社区文化中心的建设中,各种配套设施及文化资源要及时跟进,以保证社区文化中心的常规运营,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舒适的居住环境。

1.社区文化中心建设和运营资金应实现多样化配置。社区文化中心的资金来源应以财政拨款为主,另外辅之以社会捐赠和市民使用维护费用等,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化和多元化,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培养社区文化管理的专门人才。社区文化的建设逐步纳入日程,但这方面的相关人才比较缺乏,国内高校也没有开设社区文化建设的课程,人才供需不平衡。目前情况下除了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之外,还要充分利用社区志愿者来对社区文化中心进行管理,逐步实现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知识化、专业化和规范化。

3.丰富社区文化形式,加大社区文化服务力度。完善的社区文化功能包括社区娱乐、社區教育和社区文化服务等。完善社区文化形式,需要整合文化资源,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资源储备,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丰富社区文化形式,加大社区文化服务力度。发挥社区这一基本单位在国民教育中启发民智、提高国民素养的作用。促进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对接,努力在国民中培育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使社区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重要补充,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浅谈“城市针灸”.华中建筑,2012年10期;

[2]朱跃华,姚亦锋,周章.巴塞罗那公共空间改造及对我国的启示现代城市研究,2006年04期;

[3]杨继梅.城市再生的文化催化研究.上海: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4]刘庆龙,冯杰.论社区文化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9.社区主题活动的意义 篇九

社区办事又“方便了”

近日,小编在刷“朋友圈”时无意发现一篇某社区通知。没有发现现在社区通知公告都能通过手机来传播。

小编了解到西安市已经有很多社区都有了自己的“神器”,平时的一些通知、公告等,现在不再是单一的张贴到通知栏了。只要是关注了社区官方微信的社区居民,都可以在第一时间接收到社区、街道办最新的通知、公告。

小编体验了一下,在社区官方微信平台上,不仅能接收到最新的社区动态,还能在平台上进行预约办事、查询办事流程、投诉提建议等。“以往社区在单元门上张贴通知,很多住户由于上下班时间问题,政策信息不能及时知晓,还有些年轻人工作紧张,进出匆忙对通知无暇留意。时间久了偶尔还会出现,通知破损或丢失现象,居民知晓度大打折扣。社区将微信平台的二维码在辖区内的宣传窗、公告栏公布,居民只要用手机扫一扫或添加微信号,就可轻松获取社区政策咨询、活动通知、便民服务等信息。”小区工作人员说。“以前居民要是来办一张准生证,总是来社区、街道办好一次,不是东西没带齐,就是找不到准确办事的人。现在好了,只要关注了我们的官方微信,居民只要在平台上查询好要办理的事项,所需要的资料,就可以直接到社区来办理,如果想预约时间来办理,平台上直接有各科室的电话,相对应的打电话预约一下就可以。不仅方便了居民办事,也给居民免去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更加提高了我们基层单位的办事效率,以及服务质量。”

“以前居民有什么建议或者问题的时候,有时候碍于情面呀等等的原因,都不会准确的提出来。导致我们在服务居民的时候,不是很有针对性、不够快速。现在我们开通了留言板块,社区居民有什么诉求都可以通过微信发给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马上就能看到,方便居民反映问题、反馈情况。我们会更有针对性、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服务居民,拉近了社区与群众的距离。”社区工作人员说。

10.社区植树节的主题活动总结 篇十

按照区绿委关于建设“生态城区,现代成华”的发展规划,根据成华绿委[20xx]1号文《关于认真开展20xx年全区义务植树活动的通知》的精神,东街社区于20xx年3月12日上午10:30组织社区工作人员,联合辖区居民在工商局宿舍开展了以“生态生活,绿化家园”为主题的义务植树活动。

20xx年3月12日,上午10点,在社区工作人员黄涛、尹新梅、龚永丽的组织带领下,社区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的40余位居民带着植树工具和树苗来到了工商局宿舍院落内。此次活动,将居民分为3个小组,第一组负责在工商局宿舍新植幼苗,第二组负责浇灌辖区内其余院落内的绿化草地,第三组流动与街面和辖区各院落,向居民发放植树节的宣传资料,向辖区居民宣传绿色环保,树立植绿护绿意识。

活动期间,部分院落的门卫路过的居民都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帮助挖坑、培土、提水。并借此机会提出了对自己院落内绿化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1时许,活动结束。此次活动共计植下新幼苗70余株,为辖区内300余颗浇水培土,并清洁整理了院落内近1000㎡的绿化草地。

“生态生活,绿化家园”的义务植树活动,得到了辖区居民的普遍赞许,参加活动的居民纷纷表示参加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表示明年将会继续参加。

通过此次义务植树活动,在增加整洁了辖区绿化以外,还向辖区居民宣传了植绿护绿的绿色环保理念,有利于树立和巩固居民植绿护绿的意识。

全民义务植树月

三月份是“全民义务植树月”。为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化红花岗,3月11日,社区积极分子、志愿者以及社区居干等一行20余人前往螺蛳山、空壳寺参加义务植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共植下20余株小树苗,活动中,两三人一组,有的扶树苗,有的用铲子给树苗培土,有的则提着水桶给树苗浇水,还有的在给树木松土、修剪枝型。大家都开心地劳动着,尽管累了但仍然乐此不疲地继续植树。

义务植树是一项很好的活动,它既可以绿化我们共同的家园,还能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弘扬一种生态文明和环保精神。

312义务植树节

3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义务植树节,根据成《委员办公室关于20xx年全区义务植树工作安排的通知》之精神,本着绿化家园,保护环境,使我们辖区更加美丽和谐的愿望,我社区于“3.12”义务植树节前后开展了一系列植树护绿相关活动。

在集贤街道办、综治办公室的领导下,我社区以多种形式开展了大面积的“3.12”宣传活动。工作人员制作通知和宣传画,张贴到辖区院落内。3月9日星期五,在南九小区拉开横幅,高插旗帜,设立宣传台,组织了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城管队、清洁工人等52余人,开展了集中宣传,分发义务植树相关法规、资料以及爱绿护绿倡议书,并对小区周围绿化带进行了维护。并通过社区平台发布义务植树的倡议。

3月10日周末开始,辖区居民纷纷来到户外,开展植树护绿活动,截止3月25日。

植树从保护树木开始,通过我们的活动,通过我们的宣传,通过我们的以身作则,让更多的朋友参与到保护家园,绿化家园的队伍中来。总之,这次活动是一次成功的活动,是一次极有意义的活动,一次对大家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活动。我们会在以后的工作和活动中吸取这次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弥补出现的不足,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发挥集体智慧,为以后的发展而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1.社区主题活动的意义 篇十一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加速,城市用地日趋紧张,人均居住面积与绿化率也日益缩小,居民幸福感普遍降低。而社区架空层在改善居民区结构与增加绿化面积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以传统干栏式建筑为初级研究对象,分析干栏式建筑的优点与架空层的差异性,从中提取设计理念并对架空层予以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干栏式住宅理念;社区架空层;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一、干栏式建筑简介

干栏式建筑,中国古籍亦称作为干兰、高栏、阁栏、葛栏,是南方独有的建筑风格,最早的干栏式建筑为河姆渡式。这种建筑是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的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多建于雨多潮湿的地区,其主要功能是使房子与地面隔离而达到有效防潮。干栏式房子是指在竹木柱底架上建造的高出地面的房子,具体构筑办法是用竖立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竹木质大小龙骨作为承托地板悬空的基座,基座上再立木柱和架横梁,构筑成框架状的墙围和屋盖,柱、梁之间用树皮茅草或竹条草泥填实。

二、架空层简介

架空层是建筑用词,据《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规定,架空层指仅有结构支撑而无外围护结构的开敞空间层。傣家的竹楼、苗家的吊脚楼、江南水乡的高脚楼、苏州园林的水榭、山西悬空寺都含架空层。随着科技进步与建筑材料发展,除了一些仿古建筑仍用木材或砖石外,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几乎垄断了所有的现代建筑的架空层。

三、我国住宅建筑架空层现状初探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2015年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6.10%,城乡差距日渐缩小,城镇居民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而住宅建筑架空层的出现不但能改善低楼层居民的生活环境,也能节约用地。目前一些新型架空层建筑的出现更加增添了不同于往昔的陈旧形式。

尽管如此,我国住宅架空层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配套功能规划单一:传统架空层一般都配备套装桌椅和健身设备,但无其余各类公用设施,多样化无法集中体现;2、安全问题突出:部分小区架空层地面会有抬高,且地下车库与平地护栏装置不合理,对居民人身安全有潜在威胁;3、种植不合理,生长效果差:小区内绿化单一,缺乏生物多样性,且植被位于架空层室内区域,不利于接受阳光照射。

四、干栏式建筑之于现在建筑的参照性

通过前文对干栏式建筑和住宅建筑架空层的分析与研究,能够得出干栏式对架空层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八点:

(一)缓解用地需求,顺应地形。古代干栏式住宅多建于河流沼泽地带或陡坡悬崖旁,地貌特征多以潮湿多水、泥层松软或地表起伏不平为主,在当地生存的居民为了能够得到较为宽敞的水平居住面积,往往需要再造新的结构来达到这一要求。而对于建立在地表起伏或水域广阔的住宅或商业建筑来说,底部使用架空层确实是一种适应地形的好方法,这些建筑跨度较大,尤其能够通过提高楼层以节约用地。

(二)美化环境,便于种植。干栏式建筑底部架空,不占用植被生长空间,不仅使建筑融于自然,也创造出虚实相生的视觉效果。此外,建于水域旁的干栏式还能受到水体调节效应的影响,与植被共同点缀建筑,形成一个丰富的生态环境系统。这些特点完全适用于现代社区架空层,并且在国内外很多居住区中都有所应用。

(三)微调气候,利于防潮。在临水区域和湿热地区,风是调节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干栏式建筑能通过对风循环的组织和利用调节气候,其独有的架空形式能够有效改善整体通风效果,对周围建筑或气温产生一定影响。有效的风循环能最大限度维护软质地面,起到降温作用。风循环系统在居民区内效果更为显著,一般居民区占地面积较大,同层的架空层单位面积同样较大,气流通过则可以影响到整个层面,湿度大时降低水汽,减少受潮几率,空气干燥时带来水分,增强人体水分感应,对气候的调节有显著作用。

(四)内外联通,空间多变。由于现代干栏式支柱层的架空作用,建筑底层可完全作开场处理,同室内外空间贯通交融,不仅增加了使用效率,而且丰富了街景,使建筑底层空间成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使整个城市完全在地平线通透无余,进而大为改善楼高路窄的空间感。如果所有建筑底层统一采用这种内外空间交融、视线开放的手法,整个城市就可以真正被称为“开放型城市”。同时由于底层架空,人们的视野才能在空间内环顾,因此能在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空间内的关系。

(五)提高防洪性,降低灾害率。前文已经提及,干栏式建筑多建于河流沼泽地带或陡坡悬崖旁,这是由南方独有的地质条件与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古时洪水过境,干栏式建筑室内不会被淹,洪涝过后还可迅速恢复生产,底层也可饲养家畜,双方面体现了架空层的价值,一举两得。现代建筑架空层可以说是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计理念力重新演绎干栏式,这种与自然协调的古典手法对于现代住宅的可应用性是极强的,可建于涝灾频发的地区或偶然遭遇水灾以及泥石流的平原丘陵地带。

四、总结

干栏式建筑是人类由被动适应自然环境到主动适应自然,创造宜居的环境进程中逐步产生的,这一过程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性。同样,在设计现代住宅架空层时,理应遵循这一特点,创造出更宜居、同环境更和谐的居住空间。在建筑底部构造架空空间,不仅是因为城市寸土寸金的地价,也是开发商为了获取利润最大化,这样的建筑能有效解决交通压力等城市痼疾,还可在部分架空区域布置商铺等回报率高的营业区域,而不是像某些地方的架空层被用作停车场或绿化改造区域,这样才能体现设计者的出发点。此外,这里也不得不提到架空层独有的三个特点,即:1、缓解城区交通压力;2、增加建筑密度;3、扩大城市公共用地面积。

我国有许多市中心商用建筑底部架空空间的成功实例,例如长沙五一路平和堂以及香港汇丰银行等,都利用开放空间解决了人流集散问题,有效地缓解交通堵塞,创造出多样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因此,笔者在这里倡议广大设计公司与政府加大建设架空建筑政策的力度,并给予适当补偿性奖励,为人民群众的福祉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杰. 江南木构.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 聂鑫森. 触摸古建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 布正伟. 结构构思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 方智果. 底部架空建筑空间设计研究. 厦门:华侨大学,2007

[5] 张良皋. 干阑建筑体系的现代意义. 新建筑,2006

作者简介:张辛伟民(1998.7-),男,籍贯:湖南长沙,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历:研究生 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12.社区主题活动的意义 篇十二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社区管理的模式分析

各个国家因为具体情况不同, 社区管理模式差别很大。在众多的管理模式中, 较为突出的有以新加坡为代表的行政主导型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和模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自治模式。三种模式反映着政府和社区行为的紧密或松散程度。相对来说, 欧美国家政府和社区行为关系松散, 亚洲国家则较为紧密。

(一) 美国模式

美国是典型的社区自治模式。美国的市是州政府的分治区, 市政体制采用的是“议行合一”或“议行分设”的地方自治制度, 实行高度民主自治, 依靠社区自治组织来行使社区管理职能。政府在社区不派出组织或机构, 社区居民自发组成的社会团体行使社区管理职能。在社区管理中, 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致力于为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美国社区管理基本上是由政府规划、指导和资助, 具体的实施和运作由社区来进行。

(二) 日本模式

日本是混合模式的代表。日本模式以地域为中心, 地域类似于我国的街道办事处。地域中心是政府的行政管理机构, 地域中心由政府拨款。社区管理在政府的指导监督下进行, 体现为民服务的意识, 同时呈现民主化自治的趋势。

(三) 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是政府主导模式的代表。政府直接对社区进行管理, 社区内存在公民咨询委员会、社区中心管理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三个组织。政府对社区管理进行直接和具体的干预, 社区居民民主参与意识淡薄。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特点

(一) 政府高度重视

社区是城市的基础, 是城市的组成单元, 没有社区就没有城市, 发达国家政府基于这样的认识, 对社区管理给予高度的重视。无论是在高度自治的美国模式里, 还是在混合的日本模式里, 政府都高度重视社区管理。在美国, 市政府里有社区服务局, 负责引导、协调社区工作。在日本, 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规划、指导并提供经费支持。

(二) 社区居民积极参与

社区管理体现居民意志, 为居民服务。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 政府通过居民自治组织、社会团体等来管理社区, 因此, 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是政府有效管理社区的前提。国外社区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切实保障居民的权利, 居民参与管理和建设的积极性较高。

(三) 社区自治普遍

发达国家社区普遍实施自治, 社区居民自我管理。在美国, 由社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反映民意, 负责社区和政府之间的沟通, 负责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实施。委员会成员都是从社区志愿者中直接选举产生的, 义务进行社区管理。英国社区居民自治通过建立居民自治管理中心的方式来实现。自治中心对社区进行自我管理, 负责社区与政府之间的沟通。

(四) 非营利组织积极参与

在发达国家, 非营利组织广泛参与社区管理。美国非营利组织的宗旨就是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 非营利组织的成立需要经过政府严格的审批程序。英国政府也把很多社区服务方面的事务转给民间团体和私营机构。

(五) 社区管理依法进行

政府具有管理社区的职能, 社区管理有自身的规律性。政府管理社区也要依照这些规律来进行, 并依照根据这些规律制定的法律来进行。发达国家普遍法律制度健全, 社区管理依法进行, 政府和社区组织的权利和义务都从法律上做了明确的划分。

三、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一) 社区管理逐步向社会自治转化

首先要明确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在于规划、协调、指导并提供经费支持。政社分开, 社区组织不是政府的附属物。逐步形成社区居民自主管理社区事务, 提高居民参与意识, 通过建立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事务协商制度及选举社区领导人活动, 提高社区的自治能力, 进而提高全社会的民主程度。

(二) 健全城市社区管理法规

健全的法制是社区管理规范化的前提。当前,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法制不健全。要尽快完善社区管理法规, 以法律规定社区组织的职能, 推动社区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

(三) 积极培育城市社区社会团体组织

在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 应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非营利机构, 不仅承担社区的大部分管理与服务工作, 同时还能够创造大量新的就业岗位。逐步实现社区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包括政府、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介入社区发展事务的大量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等。

(四) 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居民是社区的主人, 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是社会责任和社会权利的统一, 既体现了居民对社区发展、公共事务的一种责任, 又体现了其在社区管理方面享有的权利。要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就要切实保障社区居民依法管理社区事务的权利, 让社区居民享受到社区居民的权利, 对社区规划发展有自主权, 切实保障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13.活动的意义 篇十三

旧中国饱受战争的创伤和帝国主义的欺凌,人民受尽磨难和屈辱。旧上海的公园门口曾立着一块醒目的牌子,上面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外国轮船在黄浦江上肆意闯荡,撞翻中国民船,淹死中国人也不管。那时洋人在中国土地上为所欲为,国人已丧失了最起码的做人尊严,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说的一点也没错,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

祖国危难之时,无数爱国志士挺身而出,为了祖国的独立统一和人民的解放,甘洒一腔热血。从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的女侠秋瑾,到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邹容;从江姐到刘胡兰;从黄继光到董存瑞……无数英烈用他们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爱国乐章。难道他们不知道生命的可贵吗?不!他们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他们深深懂得:在祖国危亡之时,作为一个中国人,保卫祖国,拯救祖国是自己的责任,为了祖国的解放,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战火中出生入死,监牢里坚贞不屈,刑场上大义凛然。他们用生命、热血换来了华夏民族的新生。

先烈们,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是你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长城,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着拼搏。你们倒下了,但成千上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站起来了,他们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去继承你们未完成的事业;先烈们,是你们把对国家、对劳苦大众的爱化作战斗中同敌人拼杀的精神力量,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先烈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最需要的时刻,又是你们抛去了家庭和个人的一切,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把宝贵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把满腔的热血洒遍祖国大地。面对你们,我们怎么能不肃然起敬?你们的辉煌业绩,将深深地刻在史记上!你们的英名将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共存!我们敬慕你们,无私奉献的英雄!正是因为有了你们这些无数的革命先烈,有了你们的崇高,有了你们的无私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环境,才有了祖国的繁荣昌盛。

在这次的团日活动中,我想在一次激发大家的爱国之情,在拥有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曾今的“他们”为了我们今天幸福安宁的生活所做出的牺牲与泪水。

在今天的我们应该这样奋发去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国公民,让前辈们的付出在我们这一辈里继续发扬光大,为祖国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上一篇:中共龙场乡中学支部开展下一篇:幼儿园中班主题详案教案《小鸟暖暖的家》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