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论述(4篇)
1.自然辩证法论述 篇一
自然灾害与土地整治——以福州市为例
摘要:土地是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因此,一个国家和地区若想真正发展其国民经济,促进自身得不断发展,就必须对于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整治。如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腾飞和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对于土地资源的需求就变得日益旺盛。但是,和这种日益旺盛的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党和政府为了保证社会的长远发展和国家的粮食安全,以及为了预防我国国内经济过热、产能过剩,因此,加大了对于土地资源的控制和管理,市场中土地资源的紧缺性便显得尤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采取有效的土地整理措施,来保证土地资源可以得到有效地利用,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保障。对于土地资源的整治而言,存在着许多影响因素,都会影响到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效果产生本质性的影响。在这些因素中,自然灾害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影响之一,其不仅严重的威胁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对于土地的有效利用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必须从土地整理的源头出发,考量自然灾害这一非人为因素对于土地资源的影响,并且予以科学、完善的解决,在避免自然灾害引起巨大损失的同时,最大程度的利用土地资源。本文选取福州市这一经济较为发达,且台风等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东南部沿海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具有显著地代表意义,对于福州市当前的土地资源整治和自然灾害的现状进行研究,并分析其自然灾害与土地整治中存在问题,探究其形成的原因,并且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可操行建议,以期为学界和业界提供相应的思考和借鉴。关键词:福州市;土地资源;自然灾害;土地整治;土地利用规划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一、前言...........................................................................................................................................3
(一)选题背景研究...............................................................................................................3(二)研究现状...........................................................................................................................4
(三)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4
二、本论...........................................................................................................................................5
(一)我国自然灾害与土地整治的理论基础.......................................................................5 1.土地整治的概念............................................................................................................5 2.土地整治的内涵和特征................................................................................................6 3.当前我国土地整治的主要类型....................................................................................7 4.我国自然灾害总体情况和特点——以2014年为例..................................................7
(二)福州市的自然环境与土地整治中存在的问题...................................................................8 1.福州市概况....................................................................................................................8 2.福州市当前土地资源和自然灾害情况......................................................................10 3.福州市当前土地整治措施..........................................................................................10 4.当前福州市自然灾害与土地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11
(三)福州市自然灾害与土地整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2 1.认识不足......................................................................................................................12 2.财政和技术支持的不足..............................................................................................12 3.地域经济发展的限制..................................................................................................12
(四)针对福州市自然灾害与土地整治的对策与措施.....................................................12 1.发展和利用GIS等空间管理技术..............................................................................13 2.将自然灾害的调查和成果融入到土地利用规划之中..............................................13 3.加强教育和推广..........................................................................................................13 4.加大财政和技术的支持..............................................................................................13
三、结论.........................................................................................................................................14 参考文献:.....................................................................................................................................15 致谢................................................................................................................................................16
一、前言
(一)选题背景研究
作为地球整个生态环境的基础,土地资源是地球最为基础的资源,没有土地资源,其他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和森林资源都不会存在,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一切生物,其生存都无法离开土地,正如恩格斯所论断的一样,土地是人类社会的一切,也是人类实现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对于我们而言,土地是生存的根本、发展的基础,更是我们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保障,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1]。
根据国土资源部于2015年4月22日发布的《2014中国国土资源公报》中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因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减少耕地面积35.47万公顷。2014年,中央累计下达土地整治资金245。9亿元,新增耕地25.56万公顷;共批准建设用地40.38万公顷,同比下降24.4%;全国出让国有建设用地27.18万公顷,出让合同总价款3.34万亿元,同比分别减少27.5%和27.4%。由此可见,我国当前土地形式依然非常严峻,尤其是在《2014中国国土资源公报》中,对于我国耕地情况的统计,更是进一步的加大了对于我们进行土地整治的要求:“全国共有农用地64616.84万公顷,其中耕地13516.34万公顷(20.27亿亩),林地25325.39万公顷,牧草地21951.39万公顷。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耕地质量等别成果显示,全国耕地平均质量总体偏低。优等地面积为385.24万公顷,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2.9%;高等地面积为3586.22万公顷,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26.5% ;中等地面积为7149.31 万公顷,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52.9% ;低等地面积为2386.47 万公顷,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17.7%”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幅员辽阔,但是受限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耕地质量相对其他国家,尤其是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且,这些宝贵的优质耕地也由于社会发展而带来的开发和建设,以及各种自然灾害而不断减少,这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2]。
在社会发展带来的开发和建设以及自然灾害这两种影响我国土地管理的因素中,前者是有着极为深刻的社会的背景,是社会大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必然影响,土地虽然被转为他用,但是却仍然能够发挥其价值,促进社会的发展。但是相对而言,自然灾害不仅会从根本上影响土地的利用,而且还会极大地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重视[3]。根据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员会的统计,在整个2015年中,我国各地区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对于全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其中,受灾人数达到了18620.3万人次,死亡人数819人,失踪人数148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1769.8千公顷,其中绝收2232.7千公顷,对于我国经济带来的直接损失达到了2704.1亿元。
这种现实无疑对我们提出了极为现实和迫切的要求,我们必须采取包括土地整治在内的各种措施,将其影响降到最小,最终保障我们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二)研究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尤其是伴随可持续发展观点的不断推广,自然灾害与土地整治的内容也发生了改变。在很多国家,土地整治要遵循多元化、非均衡、逐级推进、综合发展的原则,实施土地整治规划,进行安全评估。对此,我国许多专家学者也纷纷对于土地整治和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对福州市自然环境灾害及土地整治的研究表明:(1)由于福州是沿海城市,福州市有闽江、敖江、龙江三条主要河流,还有一些水库、内河,所以有时候会有发生洪水等灾害;(2)2013年底全市水土流失面积987.56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21%,危害性越来越明显;(3)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台风也是福州市极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4)福州市在建国后上尚未发生过大兴地震,但是,由于地处太平洋板块的活跃地段,因此,弱小地震也时不时来袭,给人们生活带来恐慌,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5)多雨季节,偏远郊区、农村也会发生泥石流等灾害,严重威胁人们的安全。
此外,相关学者在对于土地整治和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后认为,采取有效地土地整治工作,可以最大程度的做好相应的防灾预案和措施,在自然灾害来临时有效、及时、全面、科学的调动各种资源,最大程度的减少自然灾害对于我国社会人民群众带来的人身和财产的损失,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三)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本文选取福州市为研究对象,对于其土地治理的现状进行分析,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的对于福州市土地整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尤其是土地整治和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和彼此影响,探究土地整治对于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减害的机理,并且提出相应的可操作性建议。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发现当前福州市土地整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现实实践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以期促进福州市土地整治业务的进行,在使得土地得到最大化利用的同时,最大程度的提高其对于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对于自然灾害而言,其固然有人力无法左右的特点,但是根据国家减灾委的统计,有30%的自然灾害都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以及相关的活动所引起的,因此,必须将人类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整治作为影响自然灾害最为重要的因素。本文即对此进行相应的研究,以期最终保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福州市社会和经济在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保障。
二、本论
(一)我国自然灾害与土地整治的理论基础
1.土地整治的概念
不同的国家,有着包括土地资源、地理环境和土地制度的客观背景,因此,在不同国家,学者对于土地治理,有着不同的定义。例如,在以美国、欧盟为代表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因此,其所谓的土地整治,其实就是对于土地进行结构和关系的调整,从而实现一种规划的利用;日本和韩国虽然也是以土地为代表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但是,由于其文化的特点,更为强调政府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即在政府的主导下,对于国家土地的利用、所有和规划进行整治,从而使得每一块土地都能发挥出最大的效果,为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4]。
笔者认为,对于我国而言,其土地制度的根本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条的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因此,在定义我国土地整治制度和实施时,一定要考虑到政府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基于这点,笔者对于土地整治定义如下:所谓土地整治,即通过治理和调整来实现土地利用的效率和公平性的制度和方式。由于现实情况的复杂性,因此,土地整治是一个专业性强、涉及内容复杂,并且包含诸多方面的系统性工程,其具体内容包括刺激土地对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最大程度的减轻土地对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制约等负面影响,使得土地能够得以有效利用,并且采取一定的工程技术手段,来提高整个土地的利用效率[5]。
可以说,土地整治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和生产力提高的必然产物,是人们为了发展和生存,展开的提高土地资源使用效率的一种实践行为。
2.土地整治的内涵和特征
土地整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具有极为复杂的内容,且形式多种多样,因此,其有着极为多种内涵表现和鲜明的特征:
第一,土地整治的过程是为了社会的发展而服务的,本质上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展开的一种实践行为,因此,其必然是一个动态而持续的过程,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发展情况的不同,有着不同的要求,客观现实和土地整治两者之间呈现出一种彼此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二,土地整治不仅仅是单纯的对于土地的立法和行政管理,而且也是覆盖整个社会各个层面,需要包括文化、经济在内的各种手段的支持,方能真正的取得相应的效果[6];
第三,对于社会和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是土地整治的内在表现,是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下日益旺盛的赌徒需求和恒定的土地总量之间的平衡,在客观上无法增大土地总量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满足社会对于土地资源的需求;
第四,土地整治可以最大程度的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且有效的保护土地资源,因此,从本质而言,其追求的是自然、社会和经济三者之间的有效统一,从而实现彼此的共同发展;
第五,在土地整治的过程中,政府应当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这不仅是土地国有这一我国基本制度所决定的,而且还可以有效的处理土地整治中涉及到的经济和权益纠纷。如果没有政府的介入,那么,有效的土地整治是难以的实现的,不仅土地的所有者会对于土地资源进行无限制的掠夺式利用,且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极易受到他人的侵犯;
第六,土地整治行为具有极为鲜明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这也是土地整治工作最为鲜明的特征,也是其最为本质的特点之一。首先,土地整治必须要对于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其以政府为中心,涉及到土地管理、农业、区域经济、土地使用者切身利益等各个层面,因此,复杂性特点鲜明。其次,土地整治随着人类的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有着显著地长期性特征,只要人类想要谋求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土地整治工作,可以说,土地整治工作会覆盖人类的整个历史时期[7]。3.当前我国土地整治的主要类型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地理条件各不相同,土地资源也有着不用特点,因此,各地采取了不同的土地整治措施,具体而言,分为其中类型,详见表1所示。
表1
我国当前主要的土地整治措施
组别
土地整治方式
土地整治具体内容 迁村并点,通过搬迁改造,上海
“三个集中”
使乡镇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逐步规模
经营集中。在保证基本农田建设的江苏南部和安徽东南部
“以农为主”
情况下,对于农村的田、水、路、林进行综合整治
安徽、山东、湖北某部
“农民住宅建设”
迁村并点,并且压缩宅基地,扩大耕地面积 主要是针对于山区土地的整治
对于工矿企业的废弃用徐州等苏北地区
“废弃地综合使用”
地进行整治,重新实现复
耕和重新利用
河北邢台
“圈城令”
限制城市的过度膨胀,保
证农业用地 此地区极易发生洪灾,因湖北、黑龙江、江西
“水灾预警措施”
此,对于移民的宅基地进行还耕,并且兴修水利
4.我国自然灾害总体情况和特点——以2014年为例 山东五莲 “小流域统一规划” 根据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会发布的信息可见,以2014年为例,我国的自然灾害具有以下的特点:
首先,灾害的发生频率和造成的损失逐年减轻;
其次,自然灾害呈现出“南涝北旱”的情况,受灾地区集中,对于农作物的影响极大;
再者,地震活动程度不高,发生了14次5级以上地震和1次6级以上地震; 最后,台风活动的强度加大,对于沿海地区造成了极大地损失,如登陆福建的“苏迪罗”和登陆浙江并极大影响福建地区的“灿鸿”等。
从中可以看出,福州市濒临海岸线,且地处中国东南部地区,因此,极易受到洪灾和台风的影响,需要在土地整治中加以重视。
(二)福州市的自然环境与土地整治中存在的问题
1.福州市概况
福州市是福建省省会,总面积约为1.19万平方公里,位于我国东南部的福建省的中部东端,其介于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1′之间。福州市紧邻台湾海峡,和三明市、、莆田市、南平市和宁德市相邻,东西最大横距长为12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达到145公里。
福州市市区面积达到1786平方公里,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丘陵和盆地纵横的地理特点。福州市多山地和丘陵,其面积达到了整个福州市总面积的72.68%。此外,福州市处于欧亚大陆板块的东南缘,因此,从地理学分析,福州市地区处于闽东火山断坳带这一大地构造单元,因此有着近6条断裂带。
图1 福州市卫星遥感图
图2 福州市地貌测绘图
2.福州市当前土地资源和自然灾害情况
在国务院批复同意的《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中,确定了福州市的土地整治措施和政策,是福州市进行土地整治的依据性文件,确立了“一区两翼、双轴多极”的空间发展策略、“退二进三”的城市土地扩容工作、“空心村”治理等主要措施,以期最大程度的促进对于土地的保护和有效利用。
根据福州市政府颁布的《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中相关数据表明,福州市全市土地总面积达到1215546.4公顷,其中,农用土地所占份额最大,达到了79.53%,总量达到9666732.4公顷,而建筑用地则为90414公顷,占土地面积总量的7.44%。其余158399.5为其他用地,占据总量的13.03%。
根据以上统计,可以看出,福州市土地资源的绝对值较大,但是平均值较小,且有着滩涂等大量的未开发土地资源,因此,实施土地整治就显得更为重要。
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福州市多降雨,且极易受台风的影响,尤其是台风季节,其约占全年雨量的27%~36%,且多是以雷阵雨和暴雨等剧烈的方式,瞬间降水量极大,极易产生洪灾。对此,通过《福州市志》和福州市气象局的相关统计可以看出,福州市最为常见,影响也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就是洪灾。此外,由于丘陵和盆地的地形和水流急、径流冲刷严重的闽江,以及洪灾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水土流失也是福州市当前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3.福州市当前土地整治措施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福州市的土地资源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因此,若想有效的保护和利用福州市的土地资源,就必须采取有效的土地整治措施。为此,福州市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相关的土地整治活动。
首先,为了有效地利用城市土地,整体促进福州市区域经济的发展,福州市政府鼓励中小企业、制造业和有一定污染和影响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企业搬移到下属区县,并且从搬迁首付款、搬迁交地奖励金、搬迁改造奖励金三方面给予极大地财政补助;
其次,为了保证基本农业用地,福州市政府在《关于下达2014年补充耕地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的通知》中决定,除了国家和省级的重点工程,全面停止建设用地占用农业用地的申请;
再者,为了有效地预防自然灾害对于土地资源的影响,福州市政府采取了多方位的土地整治措施。第一,对于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内村庄加大了综合整治力度,将极易受到自然灾害影响的土地(梯田、低洼地)进行农业技术的建设,如排水措施的修建、地面的加固等措施。第二,对于全市近500平方公里受到水土流失的土地进行处理和整治,例如退耕换林,并且进行水利设施的建设等。第三,为了最大程度的防治洪灾,兴建了9个防洪堤岸、17个农村小型水电站和10个县级排涝系统。第四,加大对于土地资源执法的力度,试点设立“土地资源执法大队”等行政机构,保证土地整治措施的有效性。详见表2.表2 福州市当前的土地整治措施总结
组别 防洪减灾 执法力度 农业技术建设 易受灾农村建设 堤防工程 海堤及围垦工程 促进自然资源自我恢复
内容
9个防洪堤岸、17个农村小型水电站和
10个县级排涝系统 “土地资源执法大队” 排水措施的修建、地面的加固 防灾教育、水利工程等
闽江下游防洪堤、城区防洪堤等项目 9个区县的海堤建设,并进行滩涂开发 建成永泰县(国家级)和连江县(省级)
两个生态自我修复示范区
4.当前福州市自然灾害与土地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当前,福州市针对于自然灾害和土地资源进行了多方面的土地整治,取得了一定得成效,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一定得不足和缺陷,对于福州市的土地整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继续加以解决。
首先,群众对于自然灾害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没有正确、完善的认识,因此,在生产和生活中往往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对于土地资源进行掠夺性和粗放型的开发。此外,许多人民群众的家庭建筑业忽视了对于自然灾害的重视,不符合安全要求;
其次,政府等土地整治的主体过于重视对于灾后的治理和对于灾害的应急预防措施,忽视了从源头采取土地整治的方式来预防自然灾害。例如,政府组织相关乡镇和农村在山地区域建设了相关的水利措施和退耕还林等来预防水土流失,但是,掠夺式的开垦情况依然存在,产生了“保护和破坏同步”的情况,极大地影响了土地整治措施的效果,也产生了相应的隐患;
最后,土地整治部门和业务人员素质不足。当前,政府无疑是进行土地整治最为重要的主体,但是,其中专业的土地资源管理和整治的人才较少,且缺乏相应的专业仪器,因此,对于工作的顺利进行产生了极大地阻碍;
(三)福州市自然灾害与土地整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文中,对于福州市自然灾害与土地整治中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获取最大的工作收效,必须对于其成因进行分析,而后采取科学、针对性的措施解决。1.认识不足
在实践中,认识不足极易导致许多问题和缺陷的产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平日里宣传的范围和力度不够,因此,包括政府部门、居民在内的社会主体对于自然灾害的防治存在着极大地不足,且对于土地整治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2.财政和技术支持的不足
当前,由于意识的不足,以及政府单纯追求GDP这一错误的政绩观的影响下,对于土地整治和自然灾害预防的各种措施和建设中存在着极大地不足,因此,相关的财政支持较少,这就必然进一步导致技术的缺陷和不足。3.地域经济发展的限制
从上文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以土地整治来实现对于自然灾害的预防,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的局限,也是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体现。当前,我国经济虽然获得了极为迅猛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步形成,但是客观而言,其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经济总量大而质量差。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初级的工业和粗放式的经营依然是当前工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式,如果贸然进行彻底的转型,那么,必然会对当地的区域经济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在这种客观现实下,相关的土地整治工作和对于自然灾害的预防自然会受到一定得限制。
(四)针对福州市自然灾害与土地整治的对策与措施
上文中,对于福州市自然灾害与土地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下文将根据这些客观情况,对于福州市自然灾害与土地整治的未来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学界和业界提供相应的思考: 1.发展和利用GIS等空间管理技术
科学技术永远是第一发展力,对于自然灾害的防治和土地整治而言亦是如此,因此,应当积极地采用GIS等空间管理技术,来促进土地整治工作的进行,有效的发挥其在防治自然灾害过程中的积极作用[8]。
具体而言,GIS技术可以完善的构造出对土地利用规划地质灾害的数据库,从而使得数据库原有分割的局面得以打破,为土地整治工作和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处置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和方便快捷的平台[9]。2.将自然灾害的调查和成果融入到土地利用规划之中
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以及水利、铁路、交通、能源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要求,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
但是,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福州市历年的土地利用规划中,极少涉及到有关自然灾害的调查和影响的内容,这就无法对于实践形成有效的指导,急需加以改善和完善。3.加强教育和推广
当前,虽然土地整治工作得到了极大地推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人民群众对此的认识依然不足,过于看重经济利益而忽视对于自然灾害的切实预防效果的情况依然存在。对此,政府部门应当提高重视,一方面进行相关的教育,一方面以经济奖励为保证,对于土地整治和自然灾害的防治进行有效的推广,以期发挥其最大的效果[10]。4.加大财政和技术的支持
有效的财政支出和技术支持和相关工作能够获得成绩的基础性因素,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对于土地整治和自然灾害防治的技术和财政支出,从而将相关工作落在实处,避免形式化,真正的取得应有的效果,为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动力。
此外,应当加快对于区域经济的转型建设,从而减少对于粗放式经营的依赖,从而使得相关工作能够得以顺利进行。
三、结论
在本次研究中,以福州市为例,研究了自然灾害和土地整治的相互作用,并且分析了当下福州市自身的土地整治情况即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土地资源紧缺的形式必将日益明显,这种情况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加大土地资源的管理力度和提高管理的效率,并且最大程度的预防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建宁等.我国土地整治公众参与现状分析.福州农业学报.2013.[2]霍原.我国土地整理制度的立法思考[D].东北林业大学.2014.[3]李汉敏等.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2.[4] Costanza R, Arge R, Groat R,etal.The values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 es and natural capital [J].Nature,2013,387:253-260.[5]Cary Coglianses.Social Movements, Law, and Society: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6]徐伟、王静爱、史培军等.中国城市地震灾害危险度评价.自然灾害学报,2014,13(1):9~15.[7] 葛全胜、邹铭、郑景云等.中国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初步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8] 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中国自然灾害区划研究的进展.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9] 李典友.我国土地整理中的生态学问题与对策探讨.皖西学院学报.2014.[10] 杨华均.土地开发整治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研究。西南大学.2013.致谢
随着这次研究的完成和这篇文章的创作,大学生涯也进入了尾声,回想过往,不由得感慨万千,论文写作过程的艰辛让我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了学术研究的神圣,也让我经历了一次考验与磨砺。我相信,经过这一次的艰难历程,我对学术研究己经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在此,首先对我的导师XXX老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我的精心指导表示最诚挚的感谢!论文的顺利完成,凝聚着我的导师XXX老师对我的点滴教诲和殷殷关切,我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和汗水。从论文开题、问卷设计、论文写作每个环节,XXX老师都给予了细心的指导与有效的建议,对我论文的写作影响非常重要。
在此,我谨向XX老师表达最诚挚的谢意!最后深深感谢我的父亲、母亲,是您们无私的关爱、包容和支持,赋予了我坚强的力量,使我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再次对所有帮助我的、关心我的人致以最为真诚的感谢!谢谢大家!
2.计量管理论述 篇二
系:计量管理和计量技术是计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农业生产是科学种田,要实现门,作为政府主管计量工作的23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考核量学中两大组成部分,计量管位及组合形式单位构成。我国高产、优质、低耗等目标也同行政职能机关和执法机构;⑵审查的内容有哪些:(1)生产理的基础是技术管理,同时应法定计量单位完全以国际单样离不开准确的计量。②国防各级计量技术机构组成的计设施(2)出厂检定条件(3)该认真法制管理。计量技术主位制为基础,因此,也就具有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官”:任量技术保障体系;⑶中介服务生产和检定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是指研究建立计量基(标)国际单位制的所有优点,此外何一项武器,从研制、设计、网络体系;⑷计量器具生产经(4)技术文件、资料和完整准、计量单位制、计量检定和还具有下列三个优越 性:1)试验、定型到生产,都离不开营体系;⑸纵横交错,层次合性(5)计量管理方面的规章测量方法等方面的科学技术。国际性,我国法定计量单位以计量。因此,各国在国防现代理的计量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制度或标准(6)计量法制管计量技术贯穿于各行各业,是SI为主要组成部分和基础,这化建设中,都十分重视计量这⑹全国计量信息网络;⑺计量理和产品质量等
面向全社会服务的横向技术就有利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个先行官的作用,不惜人、财、科研管理体系;⑻全国计量学24《实验室和质检机构资质认基础,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科技、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往物上的大量投入,以确保其计术交流体系。定管理办法》规定实验室自然的重要手段。计量管理和业。2)法规性,我国法定计量精确度和量值的统一。③安18省(市、自治区)计量行政和检验机构的基本条件与计量技术是计量学的两大支量单位以国家法令形式发布,全、健康的“忠诚卫士”:保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有哪些:能力有哪些:1.实验室和柱,也是推动计量学发展的两于1985年写入《计量法》这障安全和健康是人类共同的⑴贯彻实施国家有关计量工检查机构应当依法设立,个轮子。它们确实如同一辆自就使其具有法规性,并有利于愿望和要求,而要实现共同的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保证客观、公正和独立从行车的两个轮子一般,互相依全国迅速采用。3)具有中国愿望和要求,就离不开计量这起草和制定本地区的计量地事检测校准和检查活动,存,相互促进,共同驱动着计特色,在70个词头中文名称个忠诚可靠的卫士。工农业生方法规,对违反计量法律法规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量学这辆“自行车”不断行进。中有8个中文名称,与国际上产的生产条件,人类生存环境的行为进行处理。⑵组织规划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应当具2计量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定名不同,这是因继承我国几要防止和治理污染,医院诊断和建立本地区各级社会公用有与从事检测、校准和检成部分:社会生产力是人类改千年来科技文化传统,考虑我病情的仪器都离不开准确的计量标准器具及计量测试机查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造社会、征服自然的能力,它国人民群众使用习惯而定名计量测试,否则就会危及到人构,进行量值传递/溯源,保人员和管理人员3.从事特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和生产的,既通俗易懂,又方便使用。们的生命、财产安全。④科学证本地区计量单位制和量值殊产品检测、校准和检查资料。计量是现代科学技术的9试述我国计量管理的巨大成研究的得力“助手”:日益发的统一。⑶制定和组织实施本活动的实验室和检查机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程与技术就:近五十年来,我国计量工展的现代科学技术研究都需地区计量事业发展规划,协调构,其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科学的基础学科,显然也是社作取得很大成绩,突出体现在要各种准确的计量器具去测本行政区域各地各部门计量理人员应当符合相关法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以上八个方面:1)在全国范量、探索、研究。没有精确的工作。⑷组织本行政区域内各律、行政法规的要求4.应社会生产力的两个基本要素围内实现了计量制度的统一计量,就会使科研失败或停滞类计量人员的培训、教育和考当具备固定的工作场所,来看计量是社会生产力的重2)基本形成了全国计量管理不前。⑤社会经济生活中必不核。⑸组织计量器具新产品定其工作环境应当保证数据要组成部分:一是劳动者应该网和量值传递网,为统一量值可少的“工具”:在人民群众型鉴定,监督检查各地各部门和结果的真实、准确5.应掌握计量技术二是计量器具保证计量准确一致奠定了基的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计量工作情况,积极为社会提当具备所需要的并且能独具有特殊效用的生产资料。础3)加强了计量器具产品的保健工作样样离不开计量。总供计量测试服务。⑹规范市场立调配使用的设备设施6.3计量管理的基本原理:1)系投产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之,计量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计量行为,开展商品量监督。应建立能保证其公正性、统效应最佳原理。最佳效应不督管理4)加强了对使用中计社会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19市(盟、州)人民政府计量独立性和其他承担工作的是直接地从计量器具上反映量器具的管理5)基本形成了的发展,保障了人类正常工作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有哪些:设备设施7.应建立相应的出来,而必须从整个计量系统适应社会注意市场经济发展和生活。社会要发展,计量须⑴宣传和贯彻国家和省有关质量体系,制定相应的质内所有计量器具量值的信息的计量法规体系6)制定颁发先行。计量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量体系文件并有效实施。数据准确可靠程度上体现出了各种计量检定系统表和计13计量法律的作用有哪些:计规,负责起草本市计量管理规25国际计量管理呈现什么发来。2)计量管理两重性原理。量器具检定规程7)广泛开展量法规是计量管理的基本依章制度和有关计量方面的文展态势:1.法制计量得到政府管理的两重性是:一方面自然了计量继续教育培训与计量据和准则,认真贯彻落实实施件监督实施⑵制定本市计量部门巨大有力的支持,法制计属性;另一方面具有社会属性人才的学历教育,形成了一支计量法规,对做好计量管理工工作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组量技术机构被确定法制计量
3)量值传递与溯源原理4)社宏大的计量人才队伍8)建立作和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织和监督本市的计量工作⑶技术机构并依法实行严格的会效益最佳原理 和发展了与国外计量工作的生产、科学技术和国内外贸易组织本市的量值传递并负责法制计量管理2.计量测试技4计量法规的作用:1)计量法联系与交流。的发展,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监督检查执行情况,根据需要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规是统一国家计量单位制度10试述计量法规体系的构成:建设的顺利进行都将产生重建立各项社会公用的计量标互相促进,共同发展3.计量技和保证量值准确的法律。计量我国计量法规体系分三个层大作用,具体说来有以下三个准项目,为本市生产、科研和术与管理与全球一体化密切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计量法规次:1)我国计量管理的根本,方面:①计量法规是统一国家群众生活服务。⑷负责本市计联系在一起4.计量管理要和的制定和实施,为计量管理实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计量单位制度和保证量值准量器具生产、修理、使用和销计量技术、计量科研相结合5.现高度统一性提供了法律保法》。1985年9月6日,第六确的法律;②计量法规使我国售等方面的监督管理⑸组织计量和标准化、质量管理、质证。2)计量法规使我国计量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计量管理纳入法制管理轨道;本市各类计量技术人员和管量认证,尤其是实验室认可,管理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3)通过的《计量法》,它标志着③计量法规是维护社会经济理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考应该紧密结合6.计量测试技计量法规是维护社会经济秩我国计量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秩序,促进生产、科学技术和核和发证工作⑹负责本市计术人员素质高,对计量检定和序、促进生产、科学技术和贸的历史阶段,它用法律的形式贸易发展,保护国家和人民群量情报的收集、管理、研究、监督管理人员实行注册考核易发展,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确定了我国计量管理工作中众利益的重要措施。利用和计量咨询工作⑺领导制度,可以保证计量检定和计利益的重要措施。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我国计14计量标准的监督检查主要各县计量行政部门,协调各县量监督管理工作的质量。5我国计量管理体制是一个什量管理的最根本依据,是我国内容有哪些:①计量标准是否计量行政管理工作。
么样的体制:《计量法》总则计量法规体系中的基本法。2)具有规定周期内的检定合格20我国计量技术保证体系都
中规定我国要按行政区域建计量行政法规,我国的计量行证书;②配套仪器设备是否齐包括哪些答:(1)我国计量测
立各级政府计量行政管理部政法规就有国家计量行政法全,性能是否符合技术要求;试技术研究的国家一级基地
门,从而在全国组成一个计量规和地方计量行政法规两种。③环境条件是否符合要求;④—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2)
行政管理体系,它分为四级。国家计量行政法规一般由国技术档案是否齐全、整齐;⑤国家专业计量站计量所(3)
1)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负务院计量行政部门起草,经国检定人员是否具有相应的《计大区国家计量测试中心(4)
责推选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管务院批准后直接发布或由国量检定员证书》;⑥检定方法、地方各级计量测试技术机构
理国家计量基准;指导和协调务院批准后由国家计量行政数据处理是否按检定规程要(5)部门或行业计量测试技
各部门各地区的计量工作。并部门发布。地方计量行政法规求进行。术机构(6)企事业基层单位
对各地各部门实施法律、法规是由各省(市、自治区)人民15论述实验室认可的分类:实计量技术机构
和规章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审定、通验室分为检测实验室和校准21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的主要
2)省(市、自治区)政府计过和发布的计量方面规范性实验室两类,因此实验室认可任务是什么:(1)开展学术交
量行政部门。3)市(盟、州)文件。3)计量行政规章,我也可分为检测实验室认可和流活动,普及计量科学知识,计量行政部门4)县(区旗)国计量方面的规章很多,但大校准实验室认可两类;检测实推广先机的计量测试技术;
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致可分为三类:A国家计量行验室认可是实验室认可的主(2)开展计量测试技术、计
6计量标准器使用中的监督检政部门自行批准,发布的全国体,它主要依据ISO/IEC 17025量法规贯彻实施;计量经济效
查内容:1)计量标准是否具性综合性计量规章B国务院有《检测和校准实验室技术能益等方面的审查和咨询、技术
有规定周期内的检定合格证关主管部门制定发布的部站力的通用要求》、ISO/IEC指南服务、决策咨询活动(3)开
书2)配套仪器设备是否齐全,(行业)性或专业性计量规章38《验收监测实验室基本要展对计量科技人员的继续教
性能是否符合技术要求3)环制度。C各省(区、直辖市)求》等,对检测实验室的组织、育活动,帮助他们补充新知
境条件是否符合要求4)技术政府及省(区)政府所在地的人员、设施(检测设备)、环识,提高科技水平,向青少年
档案是否齐全、整齐5)检定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境、检测元件及其质量体系等普及计量科技知识(4)开展
人员是否有相应的《计量检定市政府,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家进行评审,经评审符合规定的国际交往活动,加强同国外有
员证书》6)检定方法、数据行政法规制度规章。能力要求,则可授予认可证关科学技术团体和计量测试
处理是否按检定规程要求进11我国计量技术机构有哪几书,允许其开展认证检测及其技术工作者的友好联系(5)
行。级:1)中国计量科学研究和他公证检验工作。校准实验室编辑出版学术刊物和科普读
7计量认证的内容:1)计量检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2)国家认可是实验室认可的重要组物(6)反映计量测试科技工
定、测试设备的配备及其准确专业计量站、所3)国家标准成部分,它对保证检验结果和作者的意见,要求和建议,推
度、量程等技术指标,必须与物质研究中心4)大区国家计数据的公证、准确,并能溯源荐这方面人才(7)组织建立
检验的项目相适应,其性能必量测试中心5)地方各级计量到国家或国际计量基准、标准和领导学科专业委员会(8)
须稳定可靠并经检定合格2)测试技术机构6)部门或行业具有关键作用。指导地方计量测试学会的工
计量检定、测试设备的工作环计量测试技术机构7)企、事16现行《计量法》的一些规定作。
境,包括温湿度控制、防尘、业单位计量技术机构。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主要22“十一五”期间,我国计量
防腐、抗干扰的条件以及室内12试论计量是国民经济的重表现在哪几方面:⑴调整范围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反
安装、环境卫生等,均应适应要技术基础:计量广泛地应用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映在哪些方面:计量法规体系
其工作的需要并满足产品质于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科要;⑵现行《计量法》确立的进一步完善并依法清理了计
量检验的要求3)使用计量检学研究、经济贸易、医疗卫生、部分管理制度明显滞后,已不量行政许可项目。稳步推行法
定、测试设备的人员,应具备环境保护以及广大人民群众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需要;⑶定计量单位,强化计量法制管
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的日常生活之中,已成为国民量值传递方式不能满足社会理。切实加强了各类计量器具
其操作技能必须考核合格4)经济的一项重要技术基础①各个领域对测量量值的溯源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监督。进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应具有保工农业生产的“耳目”:现代要求; 一步发展科学计量,开展了国
证量值统一、准确的措施和检工农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社⑷计量器具监管国内外有别,家计量基准体系建设。完善了
测数据公正可靠的管理制度会化大协作生产,在工农业生差异较大;⑸计量行政许可的我国计量技术管理系统。建立
5)与检测工作相适应的质量产中小到螺丝钉,大到飞机,设定亟待进一步完善;⑹法律计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
保证体系。轮船,需要进行长、热、力、责任偏轻,对计量违法行为起制度,加强了计量专业人才队
3.论述题 篇三
随着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的不断变化,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深入发展,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呈现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况,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强化理想信念这个核心,以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作为突破口,始终保持我们政治上的坚定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能力,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筑牢思想防线,强化精神支柱。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首先要理解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与动物的显著区别就在于思想,而人的思想的核心便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们作为人们思想的总开关,指导支配人的一切行为活动。
世界观,通常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不同,表现为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改变是一种根本的改变。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人们在人生实践和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的。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境遇、文化素养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指引人走人生的正道,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人生业绩,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高尚的人。错误的人生观将导致人背离人生的正道,走到邪路上去,甚至成为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罪人。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是在各自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价值的内涵非常丰富,可以分为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价值,还有综合性、复杂的价值,如人的价值。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者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区别表现在所指的内涵和范围的不同,世界观面对的是整个世界,人生观面对的是社会人生的领域,价值观则更进一步,指人在个人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三者之间也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一方面,世界观支配和指导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人生观、价值观又反过来制约、影响世界观。
世界观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作用,主要是通过揭示世界的发展变化规律,指明社会历史和人的发展方向,为人生目的、人生道路的选择提供保证和服务。一个人如果没有从世界观上解决唯物而辩证地、客观而全面地看待事物,就很难确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对世界观发生作用,或是巩固、完善、促进世界观的发展,或是动摇、破坏、扭曲世界观。现实生活中,有的共产党员由于经不起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金钱的引诱,在人生观上受到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侵蚀,最终动摇,背弃了自己原来的革命理想和信念,误入邪路,跌入深渊,教训是惨痛的。一些人当年确实有较强的事业心,对革命工作是有贡献的。但是在取得了一定的业绩以后却心理失衡了。觉得从个人能力角度,集体对个人的回报太少。也有的年轻干部追求奢华的生活方式,过不了金钱关。这就是人生观出了问题。确实,人生价值是多方面的,物质固然重要,但不是第一和唯一的。为什么很多人富起来以后又栽下去了,为什么一些人自己很成功却败在后代。我觉得关键是价值观产生了偏差。财富不是一切。当你把财富看成第一位后,财富却流失了。因此人要加强自身修养。名利固然重要,但真正的名利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而不是刻意追求,利用不正当手段来获得的。离开了精神追求。苍白的物质只能泯灭人的良知。可见,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如果要想
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做出一番业绩,成为一个活得有意义的人,就一定要注意学习,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正确的世界观,懂得活着为了什么,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高尚、进步的价值追求,实现完美的人生价值。
那么,共产党员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呢?我觉得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理想观、道德观、职业观、名利观。
一个政党要有朝气,一个民族要有骨气,一个单位要有士气,一个人要有志气。共产党员更应有远大的志向,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无私奉献的人生观,才能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怎样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作风增强公仆意识做人民的勤务员?
党支部的制度建设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三会─课”制度。这是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之─。“三会─课”,即按有关规定,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按照上好党课。坚持这─制度,已经在党的支部建设中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2)党支部委员会民主生活会制度。党支部委员会的民主生活会,是党的组织生活会议的─种形式,是加强支部领导班子建设的─条重要途径,─般每3个月召开1次。党支部委员会按时参加所在党小组的生活会议,也要定期召开党支部委员的民主生活会。民主生活会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各方面的情况检查总结,统─认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3)民主评议制度。民主评议党员是从严治党,提高党员素质的─项重要措施,是对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方法。在评议中,要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艰苦奋斗,清正廉洁作为评议的重点。民主评议党员要在党委领导下,以支部为单位有步骤进行。
(4)报告工作制度。支部委员会在支部大会休会期间,负责领导和处理支部的日常工作,执行支部大会的决议。支部委员会对支部大会负责,对支部全体党员负责,因此,支部委员会应将自己工作的情况定期向支部党员大会作出报告,接受支部全体党员的批评和监督。支部委员会改选时,也必须向支部大大会作工作报告。
(5)党支部联系群众的制度。党支部联系群众制度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是党支部定期或进行某项工作前,通过召开座谈会和个别访问的形式听取同志的意见。二是根据党员的不同情况,分配每人联系几个群众,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帮他们排忧解难,做思想政治工作。对于联系对象情况要定期向党组织汇报,党组织要进行督促检查。
(6)党支部保密制度。党和国家的机密是指关系党和国的安全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在─定时限─定范围的人员知道的事项。如果在保密时限内擅自公开或扩大范围,就是泄密,必须受到党纪处分或法律的制裁。为了防止泄密所造成的危害,必须建立保密制度。
(7)党支部请示汇报制度。党支部请示汇报制度主要包括,党员向党组织,党小组向党支部以及党支部向上级党组织请示汇报的制度。
(8)党支部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最主要的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因此,党支部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非常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决不能疏忽大意。
新时期如何牢固的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第一、要认真学习从思想上坚定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不会自发地在工人队伍中产生,因此理想学习非常重要。只有从理论上弄清了为什么,思想上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经热切期望,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的实际的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并指出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江泽民同志在总结了我们党的历史和现状,也深切地指出,“无论对党还是对党的干部,理论上成熟都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因此做到政治上成熟、做到理想信念的坚定,就必须
认真学习。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历史、科学知识、市场知识等,而首要的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发展着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强调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要立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初级阶段这个实际,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鲜明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同时又为在锲而不舍的努力中朝着实现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胜利前进指出了现实途径。“而要认真学习,就要在真信、真学、真懂和真用上下功夫。”
第二、要积极实践从行动上体现。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过程看,主观世界的改造,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进行。同时,理想信念的实现,不能只是装在头脑里、挂在口头上,而必须落实在行动上。而这个需要每个党员落实在行动上的实践,最主要的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这是能否坚定理想信念的具体表现。为此,首先要正确理解和准确执行党的各项政策。要清醒地看到,党的十六大制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反映了建设和改革的规律,既是实现小康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又是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这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化,党员要深刻地理解它。同时要认识到,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党的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统筹兼顾,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因此,在执行贯彻政策中,既要坚持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又要注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其次,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理想信念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这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在当今竞争激烈的世界上,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在社会前进、条件改善的今天,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也永远没有过时,而应随着不断变化的现实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再次,要积极推进团结和稳定。团结历来同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严峻挑战和困难前今天尤其如此。“现代化孕育着稳定,现代化的过程却容易发生混乱。”在这一阶段,能否自觉维护团结稳定、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对党员包括理想信念在内的先进性的重要考验。共产党员想问题、做事情都要从团结稳定这个大局出发,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积极做好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方面的工作,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总之,党员的理想信念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中锤炼,在三个文明建设的实践中锻冶,在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砥砺,在不断发生的理想与现实的撞击中坚定。第三、要经常反思从修养上保证。我们的古人早就倡导“自由”,毛泽东同志则把“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希望通过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特别强调从错误和挫折中学习。强调指出:“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我们要求犯的少一点,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一个政党如此,共产党员同样如此。通过总结经验以发扬成绩、检点不足以明确方向,从而明辨是非,在思想上克服或防止影响包括影响理想信念的诸多问题,自觉地坚定理想信念。历史上,我党进行的延安整风和前几年的“三讲”以及当前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学习动员、分析评议和整改提高等,其中的基础性工作就是要人们“自省”、“反思”、开展自我批评。有了自觉“反思”的态度,学习中才有针对性、征求意见才能听得进、整改才能自觉和主动。所以,经常的“反思”有利于解决理想信念问题,或者说它是坚定理想信念的思想保证,抓好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一定要像革命先辈那样,坚信共产主义必胜,并为之奋斗不懈。
如何在实践中牢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自觉得在艰苦奋斗中坚持党性锻炼?
要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以及肩负的历史责任,自觉在艰苦奋斗的实践中加强党性锻炼。艰苦
奋斗,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也是我们党坚持执政为民,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必然要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保持和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说到底就是牢固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才能使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思想上真正扎根,在行动上自觉体现;只有真正做到为党和人民艰苦奋斗,才能在思想上、作风上真正贴近群众,也才能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
如何理解艰苦奋斗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关系?
艰苦奋斗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即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1,艰苦奋斗是我国传统的优良作风,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为了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作风,要求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要敢于吃苦耐劳,不怕苦,不怕累。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获得成绩;
2,全心全意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这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与国情相结合提出的使命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只有艰苦奋斗、能吃苦耐劳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否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是空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艰苦奋斗作了思想指导,只有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能更好地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入党需履行哪些手续?
1.要求入党的人,必须向党组织提出申请。入党申请内容包括:
(1)对党的认识和入党动机;
(2)对照党章有关党员标准和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衡量自己,指出自己的优点、缺点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3)附个人自传。
2.党组织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一年以上的培养教育和考察。有计划地安排入党积极分子进青年政校、党校学习培训;分配一定的社会工作;入党积极分子积极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思想,提交书面思想汇报,认真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
3.征求党内外群众的意见,确定发展对象并进行公示。
4.要有两名正式党员做入党介绍人。
5.严肃认真地填写《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
6.支委会审查《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召开支部大会,讨论、表决并作出支部决议,报学院党委审批。
7.学院党委指派组织员同发展对象谈话。
8.召开党委会,审议和表决支部大会通过的预备党员决议。
9.举行入党宣誓仪式。
4.法学概论论述题 篇四
答:法律的阶级性和社会统一性是法律最本质的属性和最重要的特征,但它并不是法律全部和唯一的属性和特征
(1)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行为规范所调整的亦即法律所调整的是人们的行为。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是法律规范成立的两种不同方式,也是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主要特征之一。(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论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1)道德与法律都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都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在国家社会生活中,法律与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起着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作用。
(2)法律与道德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1.存在的时间不同。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而道德则与人类社会共始终。2.调整的范围不同。法律调整的只限必须以国家强制力予以保护的那部分社会关系,而且通常只起到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而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广泛的多。3.实施所凭借的力量不同。法律的实施凭借的是国家强制力;而道德的实现则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的力量。4.表现形式不同。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而道德一般没有固定形式。5.体系不同。法律体系只有一个,即是一元的;而道德体系则是多元的。 论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主体
(1)法律关系的主体(亦称权利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即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2)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要具备权利能力。权利能力是指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3)法律关系的主体要以自己的行为参加到某一具体法律关系中去,还必须具备行为能力。所谓行为能力,是指以自己的行为行使权力和承担义务,从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资格。
(4)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主体大体上有:1.公民;2.作为整体的国家;3.各种国家机关、企业单位以及其他各种社会组织;4.一些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试述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1)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
(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3)不断的从个别调整上升到一般调整。
(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
(5)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总之,法律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文化的进展,逐步从粗陋、蛮荒、落后状态,趋向文明化。
论述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关系(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因为: 【1】社会主义法治是随社会主义民主而产生的。
【2】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和内容由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的。【3】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和发展取决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设和发展。(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因为:
【1】社会主义法制把人民通过斗争而争取到的民主地位固定下来并予以确认。【2】社会主义法制通过本身的指导作用,向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指明,怎样做是符合民主要求的,怎样做是违反民主要求,从而保证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正确实现。
【3】社会主义法制通过惩罚各种违法和犯罪行为,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维护民主制度。
论述正确掌握各种规范性文件相互关系的原则(1)上位法的效力高于下位法。(2)同位法中特别少的效力优于一般法。(3)同没法中新法优于旧法。不溯及既往。
(4)民族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以及经济特区根据授权制定的变通规定,优先适用。(5)法律冲突的解决;
【1】新的一般法与旧的特别法的冲突:如属于法律之间的事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如属于其他的同一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之间的事项,原则上由制定的机关裁决。
【2】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的法律冲突,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如果国务院认为应适用地方性法规时,国务院可以裁决;如果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时,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3】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的法律冲突,由国务院裁决。【4】授权立法与法律之间的冲突,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论述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2)它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3)依法治国是对新中国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的结果,是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期需要,是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现实需要。
(4)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制定法律;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论述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主义性质
(1)公民权利的广泛性。广泛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公民享有权利的范围是广泛的,包括人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以及文化教育权利和自由等。二是权利主体的广泛性,既包括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全体人民,还包括极少数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2)公民权利的真实性。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是有物质保证和法律保障的,因而是真实的。
(3)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其一,表现为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主体是统一的,即任何公民在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法律规定权利的同时,都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其二表现为权利和义务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保证了公民权利的实现,激发了公民忠实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同时,公民只有认真履行义务,才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从而为实现公民权利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4)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表现为公民在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方面,不因名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论述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人民之间大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宪法规定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
(6)宪法还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论述我国刑法对人的效力
(1)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一律适用我国刑法。
(2)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以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我国刑法,但是按照刑法规定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3)我国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我国领域以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均应适用我国刑法。
(4)外国人在我国领域以外对我国国家或我国公民犯罪,如果所犯之罪按照我国刑法规定其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而且按照犯罪的法律也应受处罚的,可以适用我国刑法。
(5)对于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我国在所承担的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我国刑法。 论述不能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行为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事项提起的诉讼:(1)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2)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3)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4)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行政行为。
除以上各项外根据《刑诉解释》的规定,下列行为也不属于行政诉讼法的受案范围:(1)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2)调解行为以及法律规定的仲裁行为。(3)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4)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4)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
论述我国选举制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性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选举权的普遍性。我国选举法规定,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门外,凡年满十八岁的我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项规定表明了我国享有选举权的人的广泛性。
(2)选举权的平等性。我国选举法规定,每一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这表明我国已实现了一人一票的平等原则。
(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根据选举法的规定,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其他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采用间接选举的方式产生。(4)无记名投票。保证了选举的公正性。
(5)代表向选民或原选举单位负责并受其监督。选举法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向选民或原选举单位负责并受其监督,选民或原选举单位有权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
(6)从物质上和法律上保障选民的选举权利。 论述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 论述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之间的关系
论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保障宪法实施中的作用(1)在保障宪法实施中,关键的因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负有遵守宪法和保证宪法实施的直接责任。
(2)保障宪法实施,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一切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都不能同国家宪法和法律相抵触,这是宪法得以实施的最根本保证。
(3)党还要领导全国人民认真学习宪法,通过广泛、深入的法制宣传教育,使宪法家喻户晓,成为全体人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4)体现了全体人民意志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的新宪法,又由全体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努力来保证其实施,就一定能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伟大的作用
论述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作用
(1)对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适用的作用。制定任何一项法律,都要依靠法律意识的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产物。同时,由于法律的规定具有概括性的特点,执法人员在适用法律时,就需要运用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正确地理解和适用法律,做到公开、公正、廉洁和效能。特别是在立法还不完备的情况下,法律意识对于司法人员正确处理案件就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对社会主义法律遵守的作用。社会主义法律之所以能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遵守,是与他们的法律意识密切联系着的。一个公民如果不知法,不懂法,法律意识淡薄,就不可能指望他会很好地遵守社会主义法律。
(3)对清除旧法律意识的作用。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本质决定了它毖然要积极地引导全社会去同轻视法律、以言代法、以权抗法、有法不依等剥削阶级法律意识作斗争,清除旧法律意识的影响,以巩固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统治地位
论述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法律适用原则
(1)这项原则要求每一个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享受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外和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无论是谁,只要违反了法律,都要平等地受到追究。这就是说,凡属我国公民,无论其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有何差别,无论其家庭出身、本人成分、社会地位和政治历史有何不同,执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2)公民在法律适用上一律平等的原则,同社会主义法律的阶级性是完全一致的,因为,社会主义法律作为打击敌人、保护人民和保障国家经济建设的工具,其本身就具有十分鲜明的阶级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要能够不偏不倚地对每个公民平等地适用法 律,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法律的阶级性。与此相反,倘若借口坚持法律的阶级性,对于同一性质的案件,因人而异地适用法律,势必破坏法律的统一标准,还会给特权思想和各种枉法行为甚至给一小撮敌对分子的破坏捣乱大开方便之门
论述政权组织与国家性质的关系
(1)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性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二者的关系是内容(国家性质)与形式(政权组织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
(2)有什么性质的国家,就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否则,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就无法行使其国家权力,实现阶级统治。但政权组织形式对于国家本质的反映并不非消极的,形式不当或不完备,就不能正确地表现国家的阶级本质,就会影响统治阶级实现其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任务。所以,任何阶级在取得政权后,为了实现自己的统治,都要采取与其政权的本质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并不断加以完善。
(3)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政权的组织形式。但阶级本质相同的国家其政权组织形式也有可能不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政权组织形式除取决于国家的阶级本质外,还受该国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革命特点、经济发展水平、民族传统、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4)然而,不管政权组织形式怎样,都必须与其所表现的国家本质相适应,即必须有利于该国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归根到底,政权组织形式仍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试述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
(1)遵循宪法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是其他一切立法的最终法律根据(2)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的原则。法制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民主集中制和法律权威的体现,是法治的前提条件和保证。
(3)保障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的原则。这项基本原则的精神在于如何在立法过程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4)科学和合理地规范社会关系的原则。(5)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立法的原则。
【自然辩证法论述】推荐阅读:
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10-06
《谈谈辩证法》09-22
哲学生活辩证法部分10-07
辩证法三大规律人生10-13
辩证法与人生智慧哲学07-16
考研政治冲刺 辩证法考点概括09-13
自然辩证法考试09-25
自然辩证法课程学10-02
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10-27
感受自然的作文800字:走进大自然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