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设计(共11篇)(共11篇)
1.乡愁教学设计 篇一
《乡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台湾作家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的多年的诗人,他的《乡愁》以独特的视角,用平实的语言,满含深情地表达了作者企盼祖国统一,亲人团聚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其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
全诗共四节,以时空的变化为序贯穿全文,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向: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形成了四个比喻句,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乡思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少小离家,只能用一封情真意切的书信来表达对故乡、对家人的思念;新婚燕尔,离别令人伤感,只有用“一张窄窄的船票”架起鹊桥,使离别变为重逢;后来母亲谢世,“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相隔两个世界。而今,最伤感的“乡愁”竟是这“一弯浅浅的海峡”,数十年的人为相隔,使“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那是一种怎样刻骨铭心的思念![本诗写于1972年,当时的大陆与台湾几乎隔绝]
诗歌充分地运用了比喻,对比,反复、反衬等修辞手法。含蓄,委婉地把思念故国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深切自然。希望回归,盼望祖国统一的信念同执着难消的乡愁揉和在一起,更加深了诗的艺术感召力。
在形式上,这首诗体现了诗歌的结构美与音乐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每节均衡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具有参差之美。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美的旋律上,又加上叠词的运用,低回婉转,如泣如诉,感人肺腑。
整首诗犹如一支柔美而满含忧伤的“思乡曲”,也是一曲为祖国,为亲人献上的深情而美丽的恋歌,带有浓重的抒情意味。诗歌所创造的意境沉郁而幽远;运用的语言新奇而朴实;表达的感情强烈而深沉。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巧妙的比喻形象的写法。
2、学习作者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概念的写法。
3、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教学重难点:
1、理解《乡愁》通过新奇而形象的比喻表达感情的写法。
2、注意诗人思想感情的升华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力训练点:
1、搜集有关表达思乡感情的诗,词,曲或现代散文,体会思乡愁绪。
2、仿照《乡愁》诗中比喻的句式,运用博喻的形式,描写一种事物,表达一种感情。
教学思路:
1、运用思乡歌曲导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
2、引导联系学过的诗、词、曲或散文,体会自古以来人们的思乡愁绪。
3、引导学生赏析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新奇比喻的用意及含义。
4、引导学生学会朗读诗歌,给诗歌划分停顿,标记重音,把握语调,并配乐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5、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感受,设想自己是一位久居台湾的游子,体会作者的思乡及思国的愁绪,体会海外华人的恋根情绪。
6、拓展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散文《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进一步体会海外华人渴望祖国统一的热切希望。
7、仿照诗歌说出或写出几句“诗”运用博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谈话法
学法设计:朗读、联想,想象;联系实际各抒己见;对比阅读;仿写诗歌。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多媒体画面]
导言:同学们,一年一度的元旦即将来临,每当这时,远居海外的游子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回答]谁能用一句诗来表达?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学生各抒己见]
有关作品: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煜的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5、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颢的《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的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鼓励同学们向老一辈、历史老师请教或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情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认真体会诗的内涵,讨论朗读的技巧。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幻灯片]
①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绪?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读?[学生体会,讨论]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愁,应该用深沉,哀婉的语调来朗读。②每首诗的节奏以及重音如何把握?[学生讨论,试读,体会]
2、训练朗读:
①指定一名同学试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刚才强调的有关问题
②齐读,男、女分读,师生对读,于反复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内涵。
四、赏析全诗:
老师配乐范读全诗,请同学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思考讨论:[幻灯片]
①全诗以什么为顺序贯穿全诗?
全诗以时空的变化为线索,以个人的经历贯穿全诗。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有什么深刻含义?
诗人将不可捕捉的抽象的乡愁描写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侯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我可以用家信来寄托着作者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
长大后,出外谋生,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我来往于大陆和台湾之间,了却我的无尽的牵挂。
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热泪盼望着团圆!
现在,“一弯浅浅的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悲欢与伟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感情撩人愁思。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除此而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前三节犹如汹涌而进的波涛,最后一节轰然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达到高潮。正如诗人所说:“纵的是历史感,横的是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人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广度与深度。
③拓展讨论:
乡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④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各抒己见] 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拓展延伸讨论:[幻灯片][学生各抒己见]
①假如当时你的亲人有在台湾的,你的感受如何?
②假如你是一位台湾同胞,面对香港收复,澳门回归,你会有什么感受? ③就我国目前的现状,你有什么看法?
五、拓展练习:
1、对比阅读:学生作品《乡愁》[自制幻灯片]
2、拓展阅读有关余光中的诗句《舟子的悲歌》,《乡愁四韵》[其二]
六、布置作业:[幻灯片]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仿照本诗的托物寄情的手法,以“母爱”为题,发挥想象,巧设比喻 写一首小诗。
3、拓展阅读:
①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体会诗人的感情。
②阅读散文,《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体会海外游子的心情。[印发材料]
2.乡愁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重难点:学会抓住意象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理
一.教学流程设计
(一)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同学们, 刚才播放的这首歌大家很熟悉。“河山只在我梦萦,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 也敢变不了我的中国心”这歌词话道出了无数海外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牵肠挂肚。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就是其中一篇, 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这首脍炙人口的现代抒情诗。 (板书课题)
(二) 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1、了解作者 (略)
2、了解背景
余光中1949年随国民党军到达台湾, 台湾与大陆由于人为的长期隔绝, 有几十年不通来往。1972年饱尝了23年乡愁之苦的余光中, 在台湾的寓居内创作了《乡愁》这首诗, 唱出了两岸人们共同的思国怀乡之曲。
(三) 聆听和模仿朗读, 探究这首诗的朗读方法和技巧, 初步感知诗人的内心情感。
1、听朗读视频
2、跟随视频朗读
3、思考交流朗读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朗读要领:语调舒缓, 注意节奏, 突出重音, 感情深沉。
(四) 分析诗歌内容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诗人用哪些意象来寄托乡愁的?为什么选用这些事物?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邮票可以寄信, 传达思念:有了船票, 可以很快回到妻子身边;母亲去世了, 黄土的里外是两个决然不能沟通的世界, 想尽孝但又不能, 坟墓牵动了作者的思绪;海峡虽浅, 却两地阻绝, 不能通邮, 不能通航, 隔海远望大陆, 绵绵愁情融入浩瀚的海水。
补充介绍:诗歌中用来表现作者情感的载体叫做意象。
2、这些事物可以颠倒顺序吗?为什么?
时间更替, 情感增强。而现在鸣奏的是最强音, 过去的乡愁是为了衬托现在的乡愁, 在最后作者将个人的悲欢与爱国之情、民族之恋交织在一起, 渴望祖国统一, 具有以往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道出了那个年代很多人的心声。
(五) 回读诗歌
你还有哪些收获?请谈一谈。
(六) 再读诗歌
从内容、表现手法、思想主题等方面总结本诗。
(七) 拓展延伸
如果余光中先生现在就在你的面前, 你想对他说什么?
补充介绍: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人把台湾比成一个闹别扭的孩子, 终将回到母亲的怀抱。随着两岸人民的不懈努力, 两岸关系已渐入佳境。1992年, 阔别家乡43年的余光中先生终于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2005年4月, 国民党主席连战来大陆访问, 达成了五项协议;同年5月, 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来大陆访问, 达成六项协议。
教师结语:学习了这首诗, 我们感受到诗的音韵之美和情感之美。我们更应该由此懂得孝敬父母, 珍惜家庭, 永远把祖国装在心中。
二.教学思考
我在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上, 主要围绕诗歌这种特定的文体和本诗中精心选择的几个意象的表现效果展开分析欣赏。一方面感受诗歌用声音表达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体验诗歌的精美, 于巧妙的意象选择中表达丰富深沉的人物情感。首先, 重视学生诵读, 引导学生学会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 并在诵读实践中丰富对诗歌的感知, 通过反复诵读, 加深对诗歌的体验与感悟。其次我注意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情感去探究“邮票、船票, 坟墓, 海峡”这四个意象在不同阶段的象征意义, 进而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此, 我着重从以下六个方面来体现我的教学思想:
1、通过朗读和听配乐朗诵, 让学生体会并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 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2、分析感悟诗歌的内容, 让学生感知“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在不同阶段寄予的情感内涵, 进而探寻诗人的心路历程, 体会情感的层层推进, 把握情感高潮, 体会最高境界———爱国之情。
3、重视让学生联系社会背景,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通过朗读作出自己的评价。
4、学以致用, 重视方法和积累。引导学生把对自己有用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进行归纳整理。
5、设计对话训练。本环节有双重作用, 不仅是对学生语言积累的运用、考察, 更是情感的参与和熏染, 与整节课的授课内容密切相关, 是情感的延续、升华和交融, 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心灵的对话, 是把课本的情感引向生活现实的一盏明灯。
3.《乡愁》教案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抽象概念的写法。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感情。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乡愁》通过新奇而形象的比喻表达感情的写法。
2.注意诗人思想感情的升华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提问:看到这幅画满日落的黄昏图片,你想到了什么?唤起你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
这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是乡愁。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别愁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描写乡愁的诗异彩纷呈,回忆曾经学过的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唱到今,今天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走近作者,集体朗读[出示幻灯片]
余光中,中国台湾省著名诗人。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诗歌的主要内容,1992年64岁的作者踏上故土,整整43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三、朗读吟诵,浅尝乡愁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感悟余光中纠结于他内心40余年的思乡情结吧!诗歌是跳跃的音符,而欣赏诗歌还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浅尝乡愁。
1.自由朗读,认真体会诗的内涵,讨论朗读技巧。
一读读出节奏和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把握感情
2.个人读。
3.师范读。
4.集体读。
四、合作探究,品味乡愁
1.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
通过朗读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瞧瞧,谁是火眼金晴,发现得最多、最快!)
明确:四个时间词语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小时候(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
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乡愁?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4.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乡愁情绪的?
①诗人将不可捉摸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上,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候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我可以用家信来寄托作者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我来往于台湾与大陆之间,了却我无尽的牵挂。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着热泪盼望团圆,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悲欢与伟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
②把感情寄托在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以小见大)
③名词代表漂泊、隔绝、诀别的具体事物,不同时期的乡愁内涵是不同的,乡愁不断升华。
5.哪一节突出本诗的主旨?(最后一节)
“浅浅的海峡”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和人为因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我们看视频《余光中谈写作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情感。
五、链接课外,比较阅读
一湾浅浅的海峡,隔绝了多少像余老一样的思乡人与大陆亲人的牵挂,共同欣赏台湾女作家席慕蓉的《乡愁》,比较它们的异同。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 别离后 /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 永不老去
相同:都是选择几个意象或画面来表达乡愁,都是抒情诗。
不同:ɑ.余诗情感忧郁深沉,席诗情感细腻。b.席诗是对故乡的怀念,余诗由个人到家国更有深度。
六、小荷才露尖尖角(学生根据情况选做A和B)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去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故乡同样是我们平凡人灵魂的归依。A、大家以“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这一句式,以乡愁开头,巧设比喻,发挥想象,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B、时代在变,我们表达乡愁的方式有多样,承载乡愁的物什也有多种表达,你会选择什么方式呢?
设计理念:要求学生平时关注自己本地区的民间艺术,并借此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表达人们的良好祝愿和美好感情。
七、深情恋歌,唱响乡愁
乡 愁
懵懂时
乡愁是一件暖暖的毛衣
我在尽头
母亲在源头
上学后
乡愁是一根细细的电话线
我在这头
父亲在那头
成长中
乡愁是一节长长的列车
我在里头
亲人在外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明月
我在这头
山东在那头
——潘秀言(我是一位异地教书的游子)
八、链接时事,了解政治动态
致远同事温情的关怀,孩子亲切的问侯铸就了云淡风轻的幸福,抚慰了我的乡愁,那谁又能抚慰余光中的乡愁,温暖他的人生呢?(各抒已见)
甲生:余爷爷,两岸不知有多少颗忧伤的心,日日夜夜被思念牵动摧折;又不知有多少远眺的眼朝朝暮暮为亲情望穿秋水。
乙生:杨柳枯了,它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它有再开的时候;而你去了,也该到了回家的时候,台湾!
师:我们许多同学都希望台湾回到母亲的怀抱,台湾人有没有?有,《乡愁》就是最好的证明!光有美好的愿望还不够,还要取决于两岸决策者的政治选择和集中海峡两岸高层的智慧,创统一千古业绩,也了却余老平生的夙愿。
图片欣赏——两岸关系
①团团圆圆赴台,成两岸友好使者。
②两岸全面直接“三通”。
绚丽的紫荆花化作东方之珠的微笑,洁白的莲花盛开在澳门的天空,证实了我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的强大。今天的中国有能力为你撑起一片天。我们坚信,总有一天,台湾你会回家,因为你的骨骼叫炎黄!你的脊梁叫华夏!你的母亲叫中国!
九、教师寄语:
同一个文明,造就了同一个梦想;
同一个灵魂,牵挂着同一份亲情;
同一个渴望,发出了同一个呼唤!
4.《乡愁》教学设计 篇四
2006年10月,我校开展“人人上一节优质课”活动。《乡愁》一课得到学校领导和师生的一致好评。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是一组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新诗单元,蕴涵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具有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特点。这些必须由学生自己在个性化的阅读过程中感悟体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吟诵欣赏这些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又可以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乡愁》具有以往乡愁诗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浓郁的思乡爱国之情和诗人盼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和学习本诗,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个性化的阅读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品味凝练的语言,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造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乎完美的形式
2、品味语言,感悟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深刻理解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品味语言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音乐《想家的时候》,创设氛围)
师:故乡,是每个漂泊在外的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想家的时候,缕缕乡愁总是扯动人们心底最深的痛。乡愁是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主题。你能想到哪些有关乡愁的古诗句? 生1: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生3: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4: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声?何人不起故园情” „„ 师: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今天我们来学习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师: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那位同学来介绍介绍?(学生纷纷举手)
生1: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湾。
生2:余光中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白玉苦瓜》等。
生3:诗人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是他诗歌的主要内容。他的诗歌具有浓重的中国意识和深重的历史感,构思精巧,意象新奇。
师:大家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获取信息,很好。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与台湾长期阻隔,不通邮不通航,诗人又长期漂泊海外,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下这首著名的《乡愁》
(三)指导朗读
师: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赏读诗歌要注意诗歌的感情基调和朗读节奏,语调和语速。下面欣赏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播放课件,听录音朗读,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和朗读节奏(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被深深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及语速
师:听完录音,谁能说一说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语速? 生:这首诗语调深沉语速舒缓。生:还有点哀伤。师:“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还要读出重音。请大家便标节奏边小声读,体会重音;并在小组内试读,试评,推荐出读的好的同学。
(学生边快速标节奏边读,组内试读点评,气氛热烈。师巡回指导,并参与点评)
小组代表朗读,竞赛,学生评出最好的。最后在老师指导下分男女生朗读。个性化多形式的朗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收获,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四)研读诗歌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崇高的爱国之情,感受诗人内心浓厚的中国意识。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能说一说诗歌叙述了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怎么看出? 生:诗歌按时间顺序写了诗人从小到大的经历,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师:好!回答的很全面。“诗以言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理由是什么? 生1:思乡之情。因为“乡愁”一词贯穿全诗。生2: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从“母亲在那头”“新娘在那头”“母亲在里头”看出。
生3:还有思念祖国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之情,从“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看出。
老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思乡思亲思国
2、理解意象的作用,运用联想和想象,生动地再现诗歌内容
师:是啊,诗人由小而大的经历中饱尝思亲之苦,但更深挚的还是那浓浓的爱国之情,这种感情是余光中诗歌的主流情感,像他在其他诗作中吟诵“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百玉苦瓜》;“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的睡去,满足得想”《当我死时》等等,都体现了诗人心底浓厚的中国意识和民族意识。那么这种抽象的感情是借助什么形象表达出来的?请大家帮我找一找.生(纷纷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师板书)
师:这些意象分别对应着诗人不同的人生阶段,乡愁便有着不同的内涵。你能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这些意象分别寄托的感情,描绘具体的情景,生动地再现出诗歌的具体内容吗?大家先在小组内讨论,说一说、写一写,用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
学生在小组内热烈的讨论,发言积极,有的写写记记。师来回巡视指导,并适时参与讨论。三四分钟后,请三四名同学来描述并点评。
小时候,诗人外出求学。儿行千里母担忧,小小的邮票承载着母亲深深的思念和牵挂。同样母亲的安危也时时凝聚在儿子心头。每当夜深人静时,诗人总忍不住提笔写信:家乡的母亲啊,你是否平安依旧?细心的贴着小小的邮票,它呀也寄托着儿子对母亲的思念。随着岁月的流逝,诗人长大了,成了家。夫妻情深,可为了生活却不能朝夕相守。新娘本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风景,诗人却只能常常买那窄窄的船票,回家看看自己的新娘。那船票啊,可是诗人爱情的见证?后来使人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迫不及待地去见母亲,可母亲却已躺在了一方矮矮的坟墓里,与自己阴阳两隔。子欲养而亲不在,还有什么比和亲人生离死别更令人肝肠寸断呢?现在,诗人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愈发有了叶落归根的念头。诗人站在台湾的高山上,久久地凝望着祖国大陆,他多想回乡啊,可一湾浅浅的海峡像天堑一般阻断了诗人回乡的脚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母亲已长眠于地下,大陆母亲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唉,祖国什么时候才能统一啊!
这是第四位同学在前三位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做出的发言,完毕,班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学生在短时间内构思出如此流畅的语言,理解如此准确,可见已得“乡愁三昧”。
(五)品味语言 师:(小结过渡)“邮票、船票、坟墓”这些意象寄托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思亲之情,“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更凝聚着诗人深沉而崇高的爱国之情。面对着浅浅的海峡,诗人心中有多少无奈又有多少希望啊!希望两地通信通航,自由往来,希望浅浅的海峡就是架通两岸的坦途,希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一曲乡愁吟断肠,海外游子思故乡,读来令人胸怀激荡。欣赏诗歌还要仔细品味、琢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挖掘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请同学们思考讨论,诗中那些语言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情感?
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有的大声朗读,在读中体会,有的边听边记。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同学们各抒己见。生1:“小小的”“窄窄的”两形容词使乡愁浓缩在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诗人内心强烈的思乡之情。
师:你说得不错!我觉得“窄窄的”也可以换成“薄薄的”,“薄薄的”可以反衬诗人心中厚厚的乡愁,你认为可以吗? 生(纷纷地):不可以。生:“窄窄的”是形容船票的形状,与“小小的”“矮矮的”一致,音节上也押韵;而“薄薄的是形容厚度的,与上下文不一致,音节不押韵,破坏了诗歌的音韵美。(学生微笑赞同)师:你又教会了老师一些诗歌知识,老师向你学习!生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组意象取自诗人奔波的生活,很典型、具体;分别寄托了作者不同经历阶段的乡愁,使“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愫具体可感,生动又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生3:“浅浅的”一词给人无限希望:海峡既是“浅浅的”,那么跨越海峡便不难,表现诗人渴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师:炎黄子孙是一家人,我们也希望两岸人民的深情能尽快地填平这浅浅的海峡,使两岸变通途。生4:“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时间词既写出诗人的经历又推进了事情的层层深化。生5:“这头„„那头”方位词语从空间上体现了诗人的乡愁是那样的浓厚。生:“矮矮的”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坟墓的特点,又真切的传达出诗人与母亲阴阳两隔,永不得再见的哀伤。师:“矮矮的”写出了诗人的哀伤,你能试着读出这种哀伤吗?
生酝酿感情,低沉舒缓地读这一小节,比较准确的传达出诗人的感情。生6:“一枚”“一张”“一方”“一湾”量词丰富多样,体现诗人杰出的语言艺术。师:这“一湾”能不能改成“一道”? 生:不行。“湾”写出了海峡得形态,语言也美;而“道”太平淡。„„ 师:大家说的很好,品析词语理解非常准确到位。美丽的语言,忧伤的乡愁,通过琢磨品味,我们真切的感受到语言精练含蓄,内蕴丰富的魅力,加深了对诗人感情的理解。我们再从整体上来发现诗人的独具匠心,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等方面来谈。学生独立思考,不时的圈点勾画,又时小声交流。生1:这首诗意象独特,把抽象地乡愁具体化了。
师:嗯,不错,你能说一说这几个意象的内在关系吗?
生:前三个意象抒发诗人思乡之情,这是人们的普遍情感;后一个意象抒发爱国之情,这是主题的升华,所以前三个为后一个铺垫
(其他同学频频点头,老师也露出满意的笑容。)
生2:诗人用时间词构思全篇,年龄越来越大,情感越来越深,最后集中抒发思念大陆的感情,构思好。
生3:说到构思,全诗还采用了“乡愁是„„”的比喻句式,反复运用,有一种古典诗歌的节奏美和音韵美。
师:乡愁是中国古典诗歌历久弥新的话题,余光中选择了这样的主题表达自己的感情,流露了他深厚的中国意识。诗歌由个人的思乡怀亲之情升华为更崇高的爱国深情,具有以往乡愁诗不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一首怀乡诗,满腔故园情”,同学们,带着对诗人深切的理解,让我们一起来深情的朗读这首著名的《乡愁》!播放名曲《思乡曲》,在如泣如诉的旋律中全体师生一起朗读诗歌。
(六)情景对话 师:乡愁是对家的向往,对根的企盼,是游子心中扯不断的情思。“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同学们,如果你是这位隔海峡翘首以望大陆的老人,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作为大陆的一员,你又想对诗人说些什么?请同学们以南北排为两岸,做一个情景对话。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情景对话中感受诗人的爱国之情,并激起学生对两岸人民同是炎黄子孙的强烈认同感和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油然而生庄严的爱国之情。
(七)拓展延伸
师:山水能隔开一切,却隔不开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余光中老人的这首《乡愁》是所有海外游子深情而美丽的恋歌,他自己也因而被称为“乡愁诗人”。诗中小小的邮票是浓浓的亲情,窄窄的船票是长长的爱情,矮矮的坟墓是萋萋的别情,浅浅的海峡是深深的爱国情。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能够触动我们的心灵,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仿照“乡愁是„„”的句式写一写你心中的乡愁。
学生略思片刻便纷纷动笔,稍后请学生展示。
生1:乡愁是儿女远行时母亲伫立在村口久久凝望的身影 生2:乡愁是童年时故乡的天空中放飞的风筝 生3: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的神话 生4:乡愁是那根搏动在灵魂深处的血脉
生5:乡愁是游子们一辈子都走不成的精神的家园 „„„„ 师:(激情地)同学们,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我们的祖国从来都坚持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在正在积极地推动两岸三通,积极设法两岸直航。两岸的一些商人,民间团体、个人已经能够来往。余光中老人也曾欣喜地踏上大陆的土地,在北京的大学校园里再吟《乡愁》,连战、宋楚瑜访大陆更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希望。相信两岸人民的深情总有一天会填平这浅浅的海峡,那时,月圆人也圆!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背诵这首《乡愁》。
(八)布置作业
1、比较阅读席慕容的《乡愁》,完成课后题
2、模仿本诗的结构,创作一首新诗。
(九)推荐阅读 余光中《白玉苦瓜》《五岭少年》《当我死时》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邮票思乡 长大后船票思亲 后来坟墓 现在海峡爱国
六、教学反思:
《乡愁》是一首乡愁诗名作,蕴含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具有以往乡愁诗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因而教要用心教,用感情来教;学更要用心学,带着满腔感情来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我在这堂课中设计了“朗读---感悟---品味---对话---拓展”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蕴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审美的层次。
1、课堂导入设计新颖。音乐《想家的时候》为学生创设了情感氛围;另外,老师的语言凝练优美,具有感染力,乡愁诗名句既检查了学生的积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创设了情景,使学生融入到浓浓的乡愁意境里,为学习文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诗歌是朗读的艺术,《课标》对朗读主要从“语音、语调、感情”三方面进行考察,所以我设计了指导朗读的环节,让学生注意诗歌的感情、语调、语速、节奏、重音等。学生在自主阅读,小组探讨中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听读录音对学生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在听得基础上,由学生自己体会,讨论交流中确定该怎样去读,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课标》),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另外,语文的课堂也应该响起琅琅的书声。
3、突出探究出新的特点。在“研读感悟”的环节设计“理解意象的作用,运用联想和想象,生动地再现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想景悟情,体会意象对抒发情感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读一读,悟一悟,说一说,训练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我采用了“换字体验”的方法,让学生在品味比较中体悟语言的魅力,深刻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这两个环节学生
4、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充分体现了《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基本理念,既有个人的见解,又有小组的智慧,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品析,描述想象到的画面,培养其创新能力。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诗歌创作的独具匠心之处,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构思、立意、主旨的升华等---不能小看学生,他们的潜力是无穷的。
5、“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情景对话”的设计,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做到了尊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且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祖国统一的热切期盼,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使文本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独特的体悟。
6、仿句练习,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作业的设计主要从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考虑:写作练习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使学生在本课的习得有了良好的延伸。
7、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8、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新课标下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民主、平等、开放的课堂,教师应时时做到对学生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尊重;教师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引导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在课堂上我极力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找到了信心和成就感。他们是学习的主人,自主理解,自我学习,使以往传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爱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情,学习变得丰富而充满个性。《乡愁》教学案例 李翠平
5.乡愁教学设计 篇五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 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乡愁》配乐诗朗诵,在音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听完后说说他读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播放录音——使用语文版配备的录音带)
2、通过听录音朗读,同学们一定也融入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里了,下面请同 学们一起模仿录音朗读。
3、哪一个同学来说一说录音朗读读得好在哪里?(指导朗读:注意朗读节奏、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三,划分诗歌的节奏。
(板书:①节奏)划完的同学可以 再小声地把这首诗多朗读几遍。(出示幻灯片)
(2)除了要注意朗读节奏,还要注意什么?谁可以说一说?
——重读(板书:②重音)
(3)谁知道要把诗歌读得好,还应该注意什么?
——感情(板书:③感情)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指导大声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激愤、昂扬和略带哀伤。
4.全班同学一起来有感情郎读全诗。
(三)研读诗歌,品味意象。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
(板书: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2.四个时间词语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
(板书:童年
青年
中年
老年)3.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将思乡的愁思寄寓在“明月”当中。读了余光中的这首诗,你觉得诗人在这几个人生阶段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乡愁的?(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4.我们以第一节为例,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读一读,想一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
(1)请一位同学示范读第一节
教师指导:朗读诗歌要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读,而将一首诗读出感情,离不开对诗歌的理解。如:“小小”二字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丰富的内涵。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2)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学生朗读体会)
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诗人少年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小小的邮票上。邮票虽小,却蕴涵着诗人的乡愁。
(板书:思念母亲)
师:为什么选择邮票呢?如果把邮票改成信纸可以吗?
师:为什么诗人用小小来形容邮票?(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畅所欲言。)
师帮助理解释疑:
小小不仅用来形容邮票的大小,也用来形容情感的程度。这时的思乡之情是比较淡的,如轻烟似的,一缕,两缕。
(3)诵读第一节。
5.根据第一节的学习方法,分别说说“船票”、“坟墓”、“海峡”是如何表现乡愁的?(组织形式:以前后桌为一组,小组讨论5分钟,派代表发言。)(教师适当引导)
(1)邮票是书信来往,而船票则是两地奔走的结果,凝结着诗人对新婚妻子的
不尽相思,比邮票有着更浓的乡愁;(板书:夫妻分离)
(2)坟墓将母亲和“我”生死隔绝,愁思更是浓的化不开,(板书:母子死别)这些都是诗人的“家愁”。
(3)而海峡则把感情推向最高潮,由“家愁”上升到“国愁”。(板书:故乡之思→家国情)一湾浅浅海峡,将台湾和大陆分隔多年,却割不断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绵绵的思念。
(板书:游子与大陆分离)
(五)课文小结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看起来似乎没有关连,但却是诗人对乡愁的种种感觉: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些词都是客观事物,它们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形象。当诗人将它们写入作品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乡愁时,它们就成为诗歌的意象。我们学习诗歌要从意象处入手。因为诗人往往把自己的情绪隐藏在意象的背后,通过意象将它们暗示出来。理解诗歌的意象,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请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以“乡愁、思念、幸福、记忆、童年”为本体写一写与诗句相似的句子,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板书设计】
乡
小时候
童年
长大后
青年
后来啊
中年
而现在 老年
愁 ——余光中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家愁
国愁
(母子分离)
(夫妻分离)
(母子死别)
6.乡愁教学设计——比赛 篇六
——教学设计
福安市德艺学校初一语文组廖素合【教材分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力作。《乡愁》以独特的想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设想】
课前引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材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由浅入深,重阅读,善启发,巧设高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在形式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培养学生有感情诵读诗歌的能力。
3.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对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特殊意象的体会把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过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经历吗?当时的感觉是如何的?能和大家谈谈吗?(请两个寄宿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发言,教师适当启发)
对于思乡之情,离别之痛,早在古代就有不少诗作表达这种愁思了。你们能举出一些抒写“乡愁”的古诗句吗?(请两个学生举例)
老师也收集了几句,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3、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人通过这些诗句表达各自浓郁的思乡之情。下面我们随着诗人余光中一起走进他的乡愁设计。
(二)作者简介
首先请同学们借助课文P100注释对诗人先作一定的了解。把注释画下来。生补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和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余光中一首《乡愁》诗抒发了强烈浓厚的思乡之情,表达出大多数台湾人民的心声。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乡愁》配乐诗朗诵,在音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听完
后说说他读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播放录音——使用语文版配备的录音带)
2、通过听录音朗读,同学们一定也融入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里了,下面请同
学们一起模仿录音朗读。
3、哪一个同学来说一说录音朗读读得好在哪里?(指导朗读:注意朗读节奏、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三,划分诗歌的节奏。(板书:①节奏)划完的同学可以
再小声地把这首诗多朗读几遍。(出示幻灯片)
(2)除了要注意朗读节奏,还要注意什么?谁可以说一说?
——重读(板书:②重音)
(3)谁知道要把诗歌读得好,还应该注意什么?
——感情(板书:③感情)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指导大声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明确:激愤、昂扬和略带哀伤。
5.全班同学一起来有感情郎读全诗。
(四)研读诗歌,品味意象。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板书: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而现在)
2.四个时间词语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
(板书:童年 青年 中年 老年)
3.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将思乡的愁思寄寓在“明月”当中。读了余光中的这首诗,你觉得诗人在这几个人生阶段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乡愁的?(板书: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4.我们以第一节为例,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读一读,想一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
(1)请一位同学示范读第一节
教师指导:朗读诗歌要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读,而将一首诗读出感情,离不开对诗歌的理解。如:“小小”二字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丰富的内涵。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2)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学生朗读体会)
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诗人少年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小小的邮票上。邮票虽小,却蕴涵着诗人的乡愁。(板书:思念母亲)师:为什么选择邮票呢?如果把邮票改成信纸可以吗?
师:为什么诗人用小小来形容邮票?(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畅所欲言。)师帮助理解释疑:
小小不仅用来形容邮票的大小,也用来形容情感的程度。这时的思乡之情是比较淡的,如轻烟似的,一缕,两缕。
(3)诵读第一节。
5.根据第一节的学习方法,分别说说“船票”、“坟墓”、“海峡”是如何表现乡愁的?(组织形式:以前后桌为一组,小组讨论5分钟,派代表发言。)(教师适当引导)
(1)邮票是书信来往,而船票则是两地奔走的结果,凝结着诗人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比邮票有着更浓的乡愁;(板书:夫妻分离)
(2)坟墓将母亲和“我”生死隔绝,愁思更是浓的化不开,(板书:母子死别)这些都是诗人的“家愁”。
(3)而海峡则把感情推向最高潮,由“家愁”上升到“国愁”。(板书:故乡之思→家国之情)一湾浅浅海峡,将台湾和大陆分隔多年,却割不断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绵绵的思念。(板书:游子与大陆分离)
6.请同学们跟着伴奏一起诵读全诗。
(五)课文小结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看起来似乎没有关连,但却是诗人对乡愁的种种感觉: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些词都是客观事物,它们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形象。当诗人将它们写入作品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乡愁时,它们就成为诗歌的意象。我们学习诗歌要从意象处入手。因为诗人往往把自己的情绪隐藏在意象的背后,通过意象将它们暗示出来。理解诗歌的意象,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模仿。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
友谊是
母爱是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童年邮票家愁
(母子分离)
长大后青年船票
(夫妻分离)
后来啊中年坟墓
(母子死别)
而现在老年海峡国愁
7.乡愁教学设计 篇七
思乡情是亘古不变的话题, 琦君作为一名台湾作家, 思乡情深深困扰着她。《春酒》介绍了作者故乡过年的风俗, 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生活, 用富于童趣的语言写出了对童年、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总之《春酒》是一篇文质兼美却与学生有一定距离的文章, 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要充满“语文味”, 关键在于教学立意的明确得当。为此我进行了如下教学目标的设定。
学习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 使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对童年的怀念以及对乡情、民俗的怀念。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把思乡之情具体化为对童年的怀念, 对母亲的怀念, 对民风民俗的怀念。
教学方法:反复在朗读中品味、交流、探究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幻灯片。配乐朗诵曲目。
教学流程:
一、检查预习
落幕 稀罕 健脾 枸杞 薏仁 家醅 门槛 斟酒
煨炖 酬谢 炮制 挑剔
这其中“醅”字应在幻灯片上重点放大、突出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创设情境
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乡过年时的风俗, 教师利用幻灯片播放各地过年的风俗, 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创设一种浓浓的氛围。从而进入第一板块的学习。
第一板块——琦君邀您喝春酒, 馥郁芬芳溢满唇
主问题一:春酒好喝吗?我爱喝吗?
活动设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设计目的:让学生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
教学预设:
1. 材料好, 有黑枣、荔枝、桂圆等8样。
2. 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 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个答案, 可以引导学生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可抓关键词“鼓鼓的”或者比喻的修辞手法都可以。
3. 没等母亲说完, 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 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4. 我端着、闻着春酒, 走来走去, 有一次一不小心摔了一跤, 杯子捏在手里, 酒却全洒在衣襟上。抱着小花猫时, 它直舔, 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说是酒仙真的让我们感觉到我因为喝酒而快乐, 因为喝酒而飘飘然, 因为喝酒而陶醉的那种感觉。)
追问:童年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调皮、可爱、贪吃、纯真、幸福的小女孩。从而让学生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
第二板块——酒不醉人人自醉, 寻亲不觉醉乡里
主问题二:再次阅读文章, 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设计目的:感悟美好的母性, 道地的家乡味, 淳朴的民风。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 不仅仅是怀念家乡的春酒, 还有对母亲, 对童年, 对故乡亲友以及对故乡淳朴民风的怀念。
1.如果学生再次谈到对童年的怀念。
通过上一板块对小女孩的形象分析, 学生已经能感受到童年的我因为有了春酒而感到无比快乐, 此处就不用再赘述了。
2.如果谈到追思母亲, 就设计一个活动。目的是: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 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3.如果老师想把文中描写母亲的许多细节拍摄成一个个特写镜头, 你最想选择哪个细节?为什么? (提示:知道人物的特写镜头怎么拍吗?提示人物的特写镜头往往要关注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可以抓住表现这些特点的词语。同桌交流。)
聪明能干——母亲酿的酒最好喝。
热情好客——让出花厅、捧酒助兴、分给别人吃自己不吃等。
淳朴贤惠——得到别人夸奖, 脸红红的。
温柔慈爱——对我善意的提醒。
教师小结:所以我们刚刚通过这几个细节的拍摄, 发现了母亲身上的那种勤劳善良、温柔慈爱、质朴贤淑, 这其实正是人类情感中最美好的母性。
教学预设:如果学生谈到怀念家乡淳朴的民风。
设计活动:可以让学生找找民风的淳朴体现在哪里。
1.家家户户轮流邀喝春酒。
2.我在每个人的怀里靠一下, 点一下酒。舔一舔。
3.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 要起个会, 会首请大家喝会酒。
4.母亲从不上会, 但很乐意把花厅借给大家请客。
5. 阿标叔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亮的。 (阿标叔是乡邻的代表, 所有的乡邻都像阿标叔那样, 邻里之间是那样的和谐、淳朴。)
教学预设:如果学生直接谈到思念故乡。
追问:那是一个怎样的故乡, 为什么值得作者那样思念呢?
引导学生关注故乡的人和事。依然可以回到上述对故乡的母亲以及童年的快乐和对淳朴民风的怀念上。
教师总结:这杯思乡酒, 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童趣;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流淌着乡邻间朴实的情意。这些蕴涵在春酒中最美好的情感正是充满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啊。它承载了琦君对故乡最温情的怀念。光阴荏苒, 她还能品尝到这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吗?
教师出示补充资料: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深层理解这种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琦君1917年生于温州, 12岁随家迁居杭州, 1949年迁至台湾, 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 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在相思中深情地说:“来到台湾, 此心如无根的浮萍, 没有了着落, 对家乡的苦念, 也就与日俱增了。”2006年6月7日凌晨, 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 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啊……”是啊, 树高千丈, 叶落归根。故乡正是漂泊海外的游子心中的根呐。让我们带着这份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深情和淡淡的感伤来齐读结尾。
(齐读) 对故土的眷恋, 是萦绕在作者心中一份难以割舍的故乡情结。
第三板块:醉翁之意不在酒, 点点滴滴是乡愁
主问题三:“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这些诗句都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你还知道哪些人、哪些事、哪些诗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设计目的:给学生发挥的舞台, 让学生通过寻找思想之人、思乡之情、寻找思乡之句, 理解思乡之情。
思乡是李白“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的思念, 是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忧思, 是余光中隔着一弯浅浅海峡的呼唤, 是席慕容心中“一棵没有年轮永不老去的树”。从古至今, 多少人为谋生存图发展, 背井离乡, 羁旅天涯, 但不管走到哪里, 走得多远, 生育自己的故土总是像影子一样紧紧相随, 让人魂牵梦绕, 这都是缘于那份深沉的故乡情结啊。故乡情结成了具有强烈凝聚力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根、精神之根。
三、板书设计
春酒
琦君
怀念童年怀念母亲怀念故乡怀念民风民俗
四、作业设计
1. 像琦君用《春酒》将无尽的乡情流露出来一样, 也请你写一段文字送给自己, 或者以此纪念远去的童年, 或者借以表达对家、对亲情的眷恋。
2. 推荐阅读琦君的《桂花雨》, 或者可以选择表达思乡情的作品推荐给其他同学。
五、设计亮点
8.《乡愁》课堂教学实录 篇八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4-0076-03
【作者简介】刘金玉,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江苏泰兴,225400)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工程对象。
一、课堂开启,进入角色
预备铃时,教师面带微笑地在教室门口静等,并巡看着学生;上课铃响后,教师踏着铃声走进课堂,环视四周,后充满激情地问好。
在师生问好过程中,如果发现少数学生不能严肃认真地做好此事,则需要提醒,有时,甚至要批评,以确保课堂的严肃性。
【教学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纪律从起立开始,情感从问好开始。如此开启课堂,师生就能进入各自应有的角色,扮演好各自的角色,落实好各自的角色。
二、进行学习,明确方向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道来学习中国台湾省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所写的一首诗——乡愁。大家一齐将题目读两遍,要读出感情。
学生读题目。
师:“乡愁”两个字,大家都认识。但读得没感情,这不怪大家。因为我们不了解文章的内容,毕竟我们是刚刚才拿到《乡愁》这篇文章。等学了之后,就自然能读出感情出来了。
师:同学们,每一节课都有学习目标。今天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自读、思考、品味、研讨,能够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正确理解诗歌特色,把握诗歌情感。
【教学意图】导入新课,需要创设情境。这种创设不是人为的,而是自发的,不是教师通过语言或图画来展示,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课堂学习的氛围来创造,通过自己对文本的学习来创造,所以,语文教学从开启宜“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把创设情境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创设情境。课堂学习是要有任务、有目标的。这种目标应该从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要求、学生现实状况出发,综合考虑。这种目标,必须是显性的,而不是隐性的,即不是只有教师自己知道,而学生不知的假目标。
三、走近诗歌,初次诵背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次学习。请全体起立!抓紧时间背诵全诗,三分钟后检查。
学生读背……
师:时间到。会背诵的同学举手,不会背诵的同学站起来……很好,都坐下去了,说明都会背了,下面请一位同学背诵。
学生背诵。
师:请你将“后来”这节再背一遍。
学生背诵。
师:哪位同学知道哪里读错了?
生:后来呵(hè)。
师:后来呵(hè),是吗?带字典了吗?
生:没有。
师:语文课不用字典、词典就不是语文课。但今天因为换了地方上课大家没带字典,所以老师就暂时充当字典。这个字一般有两个音,一个音是hē,一个音念ɑ,没有hè音,当它念hē的时候,是呵斥,呵护;当它在句首,表语气的时候,请注意念ɑ,不过,有ā惊叹,á追问,ǎ惊疑,à明白、赞叹这四种读音。在句末,一般念轻声ɑ,文中念什么?
生:后来呵(ɑ)。
师:也有点别扭。呵(ɑ),会与前面字的韵母或韵尾进行连读。如果前面是ɑ、e、i、o、ü,念“呀”;如果前面是u、ɑo、ou,念“哇”;如果前面是n,念“哪”;如果前面是ng,念“ngɑ”。后来“lái”,把后来的ɑ与“i”连起来,连读成“后来呀,后来呀”,预备读!
生:后来呀。
师:对,后来呀。
生:后来呀。
【教学意图】语文课从学生的读书开始。而诗歌则应该从学生的背书开始。通过诵读、诵背,一方面发现读书中的问题,可以有的放矢进行解决;另一方面,学生已经自我走进诗歌,自我理解诗歌,而不是教师在讲解诗歌,每一个学生对文本都有自我的初步的理解——不管是正确的、错误的,还是不全面的,都有了属于自己的理解与认知,这样,“我在场”“现场感”就凸显了出来。
四、走进诗歌,把握内涵
师:下面我们来剖析本文究竟写了什么。看自学指导(2)——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并对诗歌进行品析:①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每节诗歌所表达的内容。②全诗所表达的主要感情是什么?试用自己品析、理解出的诗歌情感来朗诵诗歌,比谁能朗读出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四分钟后检查。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师:四分钟到了,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读诗。
学生读诗。
师:你自我感觉如何?
生:还行。
师:你对她朗读有何评价?
生:挺有感情的。
师:这位同学确实读得不错。那请你再说说这四节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用四个字概括。
生:分别写了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痛、分离之苦。
师:很好。同学们,乡愁是怎样的情感?不就是对故乡的情、爱、痛、苦吗?那么这几种感情里面,你们以为哪一种感情是最主要的呢?
学生回答混乱。教师让学生同桌进行讨论。
师:好,这位同学,请你到前面来讲讲。
生:我们认为最重要的还是第四段。因为第四段说的是分离之苦,台湾与大陆海峡分离。还有题目是“乡愁”,“乡”的意思是故乡,就是台湾与故乡分离的痛苦。这几种情感是随时间推移、年龄增长写的,应该是越来越深刻,越来越重要。是由自己的小故乡到祖国这个大故乡的。
师:这位同学分析到位。第一,以它在诗歌最后,卒彰显志。第二,前面还讲了小的“家”,后面才是大的“家”即国家。以小家铺垫、衬托对大家的情感。
师:台湾和大陆,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什么状况,你们知道吗?
生:来往较少。
师:对,本是一家,一体,但却由于人为的因素不能常来常往,这是多么悲苦的事!这种乡愁是更大意义的乡愁。
师:下面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再将这首诗读一遍,读出这种哀愁,把这种分离之痛和迫切地希望祖国统一之情也读出来。开始,读慢一点,自读开始。
学生轻声读……
师:好,全体起立!齐读。
学生齐读《乡愁》。
师:这次读得应该是进步多了吧?
学生纷纷点头。
师:请坐,我们还能不能读得更好呢?大家看一段文字。
教师用投影出示写作背景。
师:诗人写作此诗时多大?
生:43岁。
师:已经多少年没有回过大陆了?
生:21年。
师:余光中先生说,我写《乡愁》仅花了20分钟,所以情感完全在这个字面流露出来,写完这首诗之后,余光中先生也是热泪盈眶,沉吟了很久。所以我们读的时候用什么样的感情去读啊?
生:哀愁的。
【教学意图】学生向课文学什么?学两点,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内容包括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形式包括怎样表达。所有课文的学习都应如此。故学生学诗歌一是学诗歌内容,二是学诗歌表达。在学习内容时,仍把诗歌的学习权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感知与理解,在这基础之上,再进行研究与合作,达到问题的真解决与真应用。在理解诗歌主旨时,不必都讲所谓的“知人论世”,如果学生理解了,则根本就不必。
五、走进诗歌,体会特色
师:同学们,我们读诗还要搞清楚诗人是如何表达思想的。下面请大家继续品析诗歌,你认为诗歌用哪些方法表达这种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的,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剖析,三分钟之后发言。开始!
学生自学、思考,教师巡视。
师:时间到了,谁来回答?
生:用比喻修辞,将乡愁比作一枚小小的邮票。将乡愁比做一张船票,比作一方坟墓、一湾海峡。
师:作者将乡愁寄托在具体形象的物体上,诗歌中这些具体形象寄托了诗人主观情感的物体叫做什么呢?请记住两个字,叫意象,诗歌中的意象很重要。今天老师不具体讲,你们课后可以查资料,了解什么是意象。
生:整首诗用了排比的手法。每一小分段的最后两句,都是说“在这头”“在那头”,然后呢,整篇文章最后两小句,形式相同,根据这个手法,可以判断为排比。
师:用排比的手法,其他同学是不是也注意到了?在诗歌中,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吟唱,抒发情感,渲染氛围,增强音乐性,这叫重章叠句,这是诗歌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法。还有吗?
生:对比。首先乡愁抒发了诗人想回故乡的这个情感,而这个“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描写,都是不起眼的,所以这是一处对比,浓浓的乡愁用这些微小的东西进行对比。
师:很好,不错,对比的手法,最能突出诗人的情感。还有吗?
生:叠词。诗中用“小小的、浅浅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叠词表达他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师:很好。本诗中多处运用叠词,可以使描绘的景物或者人更加形象,可以使表达的情感更充沛,可以使诗歌读起来更加音律和谐,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巧妙运用叠词。
【教学意图】在整体感知、感受、感悟诗歌内涵的基础之上,下一步就是深入研析诗歌,作用一是更深彻地理解诗歌内涵,二是学习诗歌的表达方法与个性化的语言,从而为积累写作知识奠定基础。故,在“品味内涵”之上,进行“特色体会”。这种体会,更应该是放手的。所以,放手是体会诗歌特色的关键。
六、走出诗歌,再次诵背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自读、思考、品味、研讨,终于实现了我们的目标。下面请同学们全体起立,在正确把握诗歌情感和理解诗歌特色的基础上,再品味、赏析诗歌。两分钟后,比一比谁更富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学生起立,自由感情朗读。
师:好,我们齐诵一下!
学生齐诵。
师:好,请坐!同学们齐诵时,可能顾及别人的语速、看法,还没有忘记自我,所以,情感表达不充分。诵诗,必须与诗融入,必须做到忘我。你们想不想也听听老师来朗读一下?
教师朗诵。
师:同学们,其实老师朗诵也不是很到位的。下面,我们来欣赏余光中本人的朗诵,好吗?
教师播放余光中先生朗诵的《乡愁》。
师:好,余先生跟我这位刘先生读的还不一样,是不是啊?为什么呢?他朗诵此诗时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当时写这首诗时是40多岁,我现在40多岁,所以对诗人的心境只能说是多少还有一些感受,但是大家还没这样的生活阅历,所以体会感情不会很深刻,我们只能靠想象。当我们想象自己真正处于那种环境之下,思乡爱国之情就能够更好地表达出来,所以我们要学会想象,全体起立!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余光中先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诵《乡愁》,余光中先生们,准备好了吗?预备齐!
师生齐读《乡愁》。
【教学意图】诗歌教学由“读”开启,由“读”落幕。初读诗歌,自然感情不到位,因为还未能真正彻底地理解诗歌;二读诗歌,这种读转变为一种心读,是在研读、品读、赏读诗歌了,这时的读,不仅是一个人的读,而可能是多人甚至是全班的读,在个人研读、品读、赏读和集体研读、品读、赏读的共同作用下,自然对诗歌有了深层次地理解与把握了,“品味”二字也就落到了实处;之后还要更进一层,那就是回归“诵读”,但此时的“诵读”已绝非开始之“诵读”,已经是主题的深化、感情的升华了。这是水到渠成,渐入佳境了。如此,诗歌学习的预期目标也就在自然而然中达到了。
七、课堂落幕,退出角色
师:今天的课就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9.《乡愁》优秀教学设计 篇九
1、了解本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
2、了解本诗情感的层层加深。
3、了解本诗托物寄情的手法。
4、了解本诗反语正出的效果。
5、了解本诗寓变化于统一的结构美。
学法点悟
1、在诵读中体会意境和感情。
2、与同题材的古诗和现代诗比较阅读。
3、结合写作背景,深入理解。
整体感知
本诗以一组具体可感的“物”,表现了一种抽象的情。以自己人生的四个阶段为序,回环往复地咏唱,将乡愁由对亲人的思念逐渐上升为家国之思。
疑难解析
质疑:这首诗构思的巧妙主要体现在哪里?
解惑:四节诗为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了表达乡愁的对应物,而且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
质疑:为什么说四个小节表达的感情是层层加深的?
解惑:小时侯,思念母亲,可以写信;长大后,惦念爱人,坐船回家;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母子死别,时空的隔阻再也无法沟通,诗到了这里,感情加重。现在,海峡将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乡愁得到了升华,感情更加厚重。
质疑:作者把乡愁说成是“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解惑:这样写,把抽象的感情——乡愁,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邮票”、“船票”。托物寄情的写法,增加了形象性,便于使读者展开种种联想,也便于作者创造丰富的意境,表达感情,感染读者。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揣摩
1、“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这四个形容词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正语反出,把乡愁浓缩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更加反衬出思乡之情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浓烈。
2、“在这头”“在那(里)头”反复出现的表达效果。
这两个短语的反复出现,强调了空间的阻隔。在人生四个阶段中,诗人饱尝了乡愁的各种滋味:小时侯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反复咏叹,渲染了浓浓的离愁别恨。
3、读第一小节,你会产生哪些联想?
也许你会想到一位少年到异地求学,夜深人静,辗转反侧,难以如眠,披衣下床,给母亲写信……。由此你应该能够体会到,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好诗能够用极少的语言引发人无尽的遐想。全诗没有一个感叹号,不动声色的寥寥数语,却使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发出的沉重的慨叹,好诗又是含蓄的,不着一个“愁”字,却让你忍不住唏嘘不已。
4、诗中“母亲”“新娘”如果换成“父亲”“孩子”,行不行?
不行,那样表达出来的感情就大大地“变味”了,乡愁是建立在对故土的热爱和依恋的基础之上的。母亲是人一生中最依恋和眷念的,新娘会使我们想到“美丽”、“热恋”,这两个形象与思乡的感情基调是协调一致的。(当然,诗的内容是与诗人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设此题只是单从语言上揣摩。)
研究课题
10.《乡愁》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本诗运用形象化手法所表现意象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较有感情的朗诵本诗。
能力目标: 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积累思乡的对联。
情感目标: 体味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乡愁,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诗歌,感悟诗歌主题,深化爱家乡爱祖国的意识。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象,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设想: 自古以来乡愁为游子永恒不变的情结。关于乡愁的古诗词及对联更是不胜枚举,教学本课适当的插入对联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对联的内容更是课文主旨的有力佐证。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抱影无眠 唯落魄时 梦归何地
凭栏不语 最伤心处 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乡愁,是游子深切思念家乡挥之不去的情愫。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学生回忆相关诗句)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打风吹,每阵西风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就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有幸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品味那浓浓的思深深的愁。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
余光中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他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谈到作品中永恒的怀乡情结和心路历程时他说,“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相思之苦,如鲠在喉,余光中在台北仅用20分钟便写下了绝唱《乡愁》。正所谓“海上蟾生情共寄 天边鸟倦念当归”
三、朗读指导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如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强调: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
1、自由读(强调:在读的时候,揣摩一下怎样才能读好。)
2、指名读(强调:认真听,指出他的朗诵好在哪儿,还有哪些不够好的地方。)学生评价,并引出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
【①语速——稍慢
②感情——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的呢? ③重音 ④节奏(重音和节奏以第一节为例,引导学生把握。)】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3、教师范读(配乐)
(强调:一首诗只有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朗诵者要象演奏家一样,把诗歌的潜在生命激发出来,这样能吸引人,打动人。)4自由读 指名读(配乐)
(强调:朗读的情感基调要和音乐相得益彰。)
四、含英咀华
1、“越鸟巢南枝,池鱼思故渊”通过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愁绪在诗中弥漫,诗人在四个人生阶段又因河而愁?
板书: 明确:少年时 ——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 ——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啊 ——坟墓——母子死别
而现在 —— 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思维火花:古诗词中以实物写无形愁绪的名家名句探究。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
3、“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明确: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4、“百年眷念波千叠 一片冰心月九垓”四个人生阶段,作者分别选取了最能表达乡愁的对应物——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那么这些意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
(学生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邮票:少小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第一节写的是母子生离之愁,鱼腹雁足,此愁尚可聊加慰藉。(思念母亲情切切,感怀母爱意真真。
眷恋以往心潮涌,梦吟诗赋化忠魂)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船票承载着劳燕分飞的新婚别愁。君问归期未有,何当共剪西窗。绵绵无期的相思之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相思情未了,幽曲夜难眠。)
坟墓:少年也好,成年也罢,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再也无法叩开这一方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本节写母子死别之愁,阴阳路殊,此愁已是永恒的憾恨。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如银河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如瀑布直落心田,横溢四处,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诗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5、这四个对应物有何共同之处?
明确:这四个对应物,都显示了漂泊、隔离、绝别、可望而不可归的离愁别绪。
五、朗读感悟
齐读,感悟乡愁主题,试着创作思乡对联,或者交流思乡名句。明确:思家恋乡爱国
师生交流:对联:仰头望月思乡冷,俯首吟诗觉夜凉
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李苦禅
魂牵梦绕出生地 朝思暮想父母恩(自创)
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余光中
六、能力迁移
四节诗都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如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
(独立小桥,人影不随流水去 孤眠旅邸,梦魂常逐故乡來。)
七、推荐阅读余光中《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
八、师生共同朗读(配乐)在诵读声中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
《乡愁》是一首传世之作。这是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而且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因此学生对这篇诗歌钟爱非常,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而它溶哀愁于物象的本领,更值得我们潜心揣摩。
对于诗歌教学,要略讲,要多读。中学生正处在记忆的黄金阶段,不去鼓励学生背诵,是十分可惜的事情。诗歌宜藏不宜露,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会明白诗歌的主旨。尤其对于现代诗歌来说,只要我们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再给予适当的激励,背诵就不会是苦差使,而会变成快乐的事情。
对于文章的艺术、思想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学生都能熟练地背诵,教师再简要地引领,经过学生的思考、领会,要把握它也不是件困难的事情。背诵诗歌是学习诗歌的前提,是学习诗歌的基础,在今后新诗的教学中一定要好好把握。
11.乡景·乡俗·乡情·乡愁 篇十一
文章的开端,作者勾勒了一幅别具一格的都市小风景。这图景以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为中心,因它特有的“青翠”和“清凉”而诱人。在到处是铅灰色的大都市里,这小小的绿地既是成年人散步纳凉的好去处,更是儿童嬉戏玩耍的乐园。所以,作者常常带孩子来这儿,寻找那种悠然自得的味道,捕捉那种曾经拥有的感觉。在这里,作者情不自禁地玩起了童年时代的把戏:摘下一片绿叶,卷成一个小小的哨笛,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这哨音,似曾相识,是多么亲切啊!噢,想起来了,这不正是作者朝朝暮暮寻觅的乡音吗?这哨音,唤起了作者的缕缕思乡之情,勾起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的回忆。于是,作者的思绪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家乡美景便历历在目……
在都市人眼里,那片小风景是美丽的,也是很诱人的,而作者一旦把她与心目中的家乡风景相比,则逊色多了。故乡的榕树,是那么的伟岸,那么的柔情,那么的风姿绰约;榕树下的小溪是如此清澈,溪水中的鹅卵石是如此的斑斓,连故乡的少女也如此的天真烂漫,令人遐想万千……读到此处,你定会涌起一种感觉,可又难以言传。这般的景色,如果用“诗情画意”来描绘,则显得苍白,暗淡;如果用“美不胜收,妙不可言”来概括则又显得呆板,乏味。
然而,这还很不够。埋藏在作者灵魂深处的,更令作者魂牵梦绕的,还是在大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我喜欢跟大人们一起挤在那里睡,仰望头上黑黝黝的榕树的影子。在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中,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要是有月亮的夜晚,如水的月华给山野披上一层透明的轻纱,将一切都变得不很真实,似梦境,似仙境。在睡意朦胧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摩中慢慢沉入梦乡……
如此这般的夜景,怎能不使人心醉神迷?家乡是美丽的,也是可爱的,因可爱而更美丽;夜景是迷人的,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因相思而更加迷人。如此这般的美景,人间无处觅,天上也难寻,而仅仅藏在作者的心灵深处。这景色虽然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受,但不能认为是虚构的。
最令作者刻骨铭记的,是那桥头的两棵老榕树,还有那带有神秘色彩的家乡风俗。尤其是那棵“驼背”老榕树,与故乡的孩子们分外有感情。“驼背”横过溪面,弯曲的一段树心被烧空了,形成丈多长平放的凹槽。几个伙伴爬上去,把那段凹槽当作一条船,敲起小锣鼓,以竹竿当桨七上八落地划起来,明知这条船不会前进一步,还是认真地、起劲地划着……在这里,儿童的天性得到了最自由最充分的表现;在这里,孩子们永不厌倦,有无穷无尽的快乐;在这里,小伙伴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凝聚力得到了尽情的发挥。在作者心目中,大榕树周围的欢声笑语依然回荡,友情、梦想仍然萦绕。坐在树背上划船而产生的无限遐想对孩子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当孤独和寂寞时,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作者都能从这里汲取无穷的力量。
那么,大榕树为什么被烧成空洞呢?作者叙说了一个古老的传说故事。关于这段传说,童年时代的作者是深信不疑的,因为这故事是村里最老的老人说的。在家乡,这故事一辈一辈流传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这故事的魅力在于,它以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方式重复着一句古训:恶有恶报。从这里可以知道,家乡人民是多么的爱憎分明,是如何地嫉恶如仇。表面看来,这故事似乎有因果报应的迷信色彩,而它的现实意义在于告诫人们: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故事还将流传着,从而达到劝人弃恶扬善的美好愿望。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对此深信不疑。
大榕树在家乡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如何呢?作者清楚记得:常有女人来祈求榕树之神,常见一些母亲用榕树的汁液为孩子涂抹皮癣,还有每当祭祖的时候,老祖母总叫我折几枝榕树枝插在饭甑炊熟的米饭四周。从这里可以看出,大榕树与家乡人们的生活和命运息息相关。读到这里,也许有人觉得可笑和荒唐,或者以为这里的人们太愚了,甚至怀疑这些风俗是作者的虚构。这里决非杜撰,是千真万确的写实。不仅所写风俗是真实的,而且作者的感受和体验也是刻骨铭心的。试曾想,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里,穷苦善良的人们遇到困难和不幸,呼天天不应,唤地地不灵,只能把心爱的大榕树当作万能的“救世主”。这些风俗,既体现了乡亲们的淳朴善良,又反映了当时条件下人们无可奈何的尴尬。作者对这一点的理解是极为深刻的,因而与父老乡亲的灵魂是息息相通的。
作者的笔端饱含深情,通过描绘那蓄积在心中几十年的家乡景色和独特风俗,不仅写出了浓浓的个人乡愁,而且抒发了所有海外华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抒发了当今社会的都市人对乡间自然风光的向往之情,更抒发了一个成年人对天真烂漫的童年岁月的怀恋之情。因此,作者尽管生活在繁华的大都市,拥有优裕的生活环境,心中定会有诸多抹不去的情结。正如作者在写给他童年时代的挚友周增群的信中说:“香港固然有繁华美丽的一面,但我初来那几年,人地生疏,对不同的社会制度,紧张的工作竞争,挤迫的生活环境,冷漠的人际关系等不能适应。时而会忆起小时侯在乡下所过的日子,恰是一个显明的对比,心中很怀念那美丽的自然景色,淳朴的农村生活,以及亲切的乡亲们……”也许,作者还有更深一层的担忧,为都市里的孩子感到悲哀;如今的孩子们到哪里去享受那种优美的自然风光,到哪里去寻找那种我们童年时代所曾经拥有的友情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