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的和谐理念

2024-08-18

西方社会的和谐理念(精选7篇)

1.西方社会的和谐理念 篇一

公关和谐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定义

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P.R.,简称“公关”)是由英文“Public Relations”翻译而来的,中文可译为“公共关系”或“公众关系”,不论是其字面意思还是其实际意思基本上都是一致的,都是指组织机构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公共关系学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新兴专业,开设大专、本科至最高硕士的课程。关于公共关系的各种定义有很多,一般指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手段使自己与相关公众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使双方达到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反映了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活动,也是一种管理职能。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是指某一组织为改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促进公众对组织的认识,理解及支持,达到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促进商品销售的目的的一系列公共活动。它本意是社会组织、集体或个人必须与其周围的各种内部、外部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它是一种状态,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都处于某种公共关系状态之中。它又是一种活动,当一个工商企业或个人有意识地、自觉地采取措施去改善和维持自己的公共关系状态时,就是在从事公共关系活动。作为公共关系主体长期发展战略组合的一部分,公共关系的涵义是指这种管理职能:评估社会公众的态度,确 认与公众利益相符合的个人或组织的政策与程序,拟定并执行各种行动方案,提高主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改善形象,争取相关公众的理解与接受。

论文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建设翻天覆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又一次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更多的社会群体在改革中受益,更多的人享受着改革带来的成果,真切地感受着改革带来的幸福。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理念。“和谐”成了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因此,从更深层次的把握“和谐社会”的要点也随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发展社会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

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的过程之中。转型是为了发展,转型是为了发展,而发展的目标是要发展出一个和谐社会。同时,发展也十分需要以和谐为基础,以和谐为条件。不和谐,难以发展。转型期既可以是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也可以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这一矛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如何建设和谐社会?怎样建设好和谐社会?我们会从公共 关系的和谐理念中得到启发。

首先,我们要界定一下“公共关系”与和谐社会概念。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运用有效的传播手段,使自身适应公众的需要,并使公众也适应组织发展需要的一种思想、策略和管理职能;而和谐社会则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简单地从字面上说,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因此,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定义上,不难看出公共关系注重的是过程,社会和谐关注的是结果,他们的最终目标一致:追求社会和谐。尤其在我国是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其实和谐理念在公共关系中很早就有体现。公共关系还处在自发状态时,和谐理念就存在其中。如,中国古代的盘庚迁都,当时臣民不理解,于是盘庚发表三次著名的演说,终于赢得臣民的支持顺利迁都至殷;春秋战国时代苏秦、仗 仪凭三寸不烂之舌,应用人际传播、沟通的技巧演说于六国之间最终形成或合纵或联横。

在世界史上例子更多。恺撒大帝为了寻求大众的支持,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张报《每日记闻》,向民众宣传战争,争取民众支持,获得成功;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中阐述了如何运用语言技巧来影响公众思想和行为的艺术堪称最早问世的公共关系学理论著作。官与民,战争与民众,通过沟通,交流达到知晓、理解、支持和谐一致,这也是一种较早的公共关系和谐理念。

公共关系产生历史,无不体现着和谐理念。在近代公共关系刚萌芽时,人们认识到运用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为组织进行宣传的重要;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进入辉煌时期。但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以及接踵而至的经济大萧条,为资本主义社会敲响了警钟。人们寻找到公共关系这一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同时,其实也是在追求社会和谐的过程。像“讲真话”、“公众必须迅速被告知”等“公开管理原则”无不包含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等”思想。不难看出,公共关系正是为了弥合由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所造成的不同社会群体、组织之间的利益冲突,社会分裂、关系失调而登上历史舞台的,为维护社会正常运转与和谐而努力着。

现代公共关系在实践摸索中不断走向成熟,和谐理念体 现也更加明朗化。提出了“双向对称”的公关模式,即组织与公众利益的对称,不仅要重视组织的利益,而且要重视公众的利益;还要做到组织信息输出与输入的对称,不仅要把组织的信息,想法向公众传播和解释,同时也要把公众的想法和信息向组织进行传播和解释,使之互相适应,互利双赢、达到和谐。公共关系作为社会组织解决矛盾,化解冲突的管理机制,作为社会为摆脱社会危机困境,谋求新发展的一种选择,进入了社会组织的管理领域,为缓解社会矛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公共关系从诞生伊始就具有和肩负有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的使命。

公共关系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非常密切。公共关系作为一门学科,一种体系,它的角色中的传播沟通,教育引导;功能中的协调关系;原则中的真诚互惠,遵纪守法等无不体现着和谐理念、和谐思想。公共关系作为协调社会关系的重要管理机制,其目的就是通过对组织社会环境关系的管理,为组织创造适合其生存、发展的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组织的公共关系管理是以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理论标准,追求公共利益与组织利益的和谐一致,强调组织与社会、公众利益一致性下的发展。近20年来,中国社会中不同阶层因在改革过程中所处的位臵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出现了分化和组合。新的利益群体的出现,也必然会使各阶层在维护自身既得利益和预期利益的过程中产生各种矛盾。在管理的实践中,公共关系强调通过人性化管理、组织的社会责任和一套行之有效的沟通机制,化解矛盾、协调对立和冲突,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加以全面有效的调整协调,使组织内部、组织与组织,组织与整个外部社会环境形成和谐安定、协调有序的良好关系。

和谐、社会和谐是公共关系事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公共关系要追求的最终目的,尤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从更高角度来构建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环境,是公共关系事业建立和生存的土壤.可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更为宽泛与更为宏观的“公共关系大事业”.公共关系则是从微观角度来为这种社会和谐进行修补和沟通,是在为构建这种和谐社会添砖加瓦。公共关系只有在和谐的宏观社会环境里才能建立和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才能达到和谐组织与塑造形象等目的.社会环境因为有公共关系事业才能更好地走向和谐与健康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求、建立、完善一套能够不断解决社会矛盾和化解社会冲突的有效管理机制的公关过程。而这一点对于转型中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公关与和谐社会是一个问题系列,充分认识公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影响着其他问题的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就是“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 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卓越的公关支撑,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也赋予了公关新的使命,公关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积极意义。公众服务意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但是,现在国家机关和人民群众还没有鲜明的公众和服务意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主政治的不断成熟,自觉的公众和服务意识会不断提升,这种意识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和经济效益意识。人民群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也应该是现代化建设成果的主人,以人为本既重视经济效益又重视社会效益是公关的灵魂,体现的是社会责任。党和政府领导工作中加入这样的意识就会深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社会组织贯彻这个意识都会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珍视信誉重视形象的意识。信誉是社会责任的体现,是公众对组织个人言行信用总体评价。信誉是在交往中遵守信用逐步积累起来的。信誉是抽象的,形象却是直观的,对组织个人的认识一般都是从外在形象开始的。重视信誉珍惜形象可以使组织个人在同一价值上实现行为自律,有利于社会关系和谐发展客观上营造了和谐氛围。

信息双向沟通交流意识。双向信息沟通交流是科学公关的基础。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双向沟通意识还有利于党和政府了解民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执政能力,使企业和公众结成双赢的关系,把事业作大作强。与社会公众 的信息双向沟通和交流可以减少误解,协调社会阶级阶层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真诚互惠合作道德法律意识,社会越发展,分工越专业,没有合作就不会有事业,更谈不上发展。和谐社会是法治保障的公正、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关的真诚合作遵循道德规范和法律的意识更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的意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卓越有效的公关工作,更需要将公关中的和谐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联系起来。过去的十几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不是群众意见最少的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有高素质的公关专家和卓越的公关工作。尤其是政府公关就要以党的要求为理念,理论一定要和实际结合起来,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总之,公共关系和和谐社会所达目的一致,公共关系中体现着和谐社会理念,社会和谐是公共关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2.西方社会的和谐理念 篇二

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 也叫社会形态, 所谓“和谐社会”, 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 和谐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 具体说, 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社会。

对和谐社会的理解, 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 “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整体系统中的各组成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第二种, “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 和睦相处, 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这种观点是从社会学的视角提出来的。

第三种, “和谐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 社会同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情保持着一种协调的状态, 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之间协调, 等等。实际上, 广义上的和谐社会几乎就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全部内容。狭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层面本身的协调, 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一个相对单项的问题。我们现在所谈论的和谐社会是狭义上的和谐社会。

2 中国政治思想理念中所蕴涵的和谐社会理念

(1) 周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和谐社会”理念。

周公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体察民情”、“慎用刑法”方面。他认为, 要使政治统治得以巩固, 就必须使民众安乐, 必须了解民众的疾苦, 体察民众的心理。在刑罚方面, 如果用刑不当, 则将招致民怨。所以, 统治者应该修明自己的道德, 慎用刑罚。周公这一思想虽然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 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人文主义发展路向, 为后代重民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和谐社会”的理念。

(2) 道家思想中的“和谐社会”理念。

道家把“道”看做是宇宙的根本法则和万物存在的依据,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以遵循“道”作为达到和谐的机制。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认为和谐是阴阳二气相互冲突调和而达到的状态, 阴阳二气尽管相互对立、冲撞却始终以“道” 的基本原则处在“和”的统一体中。以“修之于身, 其德用真”的理念, 唤醒人们从自身做起, 以修身正得大道, 修心修行完善人格。老子曾说“圣人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处也。”圣人的伟大, 就在于他不断帮助别人, 而不求回报, 有所成就, 达到人际和谐, 而不自居有功, 最终达到“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超越境界。

(3) 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社会”理念。

儒家强调通过道德学养达到自身的和谐, 进而推广到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然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说, 儒家构建“和谐”的路径就是:由自身之“安身立命”, 而至“推己及人”, 再至“民胞物与”, 最后臻于“保合太和”而“与天地参”的境地。在儒家, 和谐的适度性标准是通过“礼”来展现的。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其中的“仁”、“礼”等要素, 成为古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国家信仰。

①仁义道德角度。

孔子所说的仁主要有几方面的内涵。第一种含义是爱人为仁, 即以仁爱为根本, 建立起各等级之间充满人情味的社会关系, 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另一种含义即“克己复礼为仁”, 即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 使之符合礼的规范;孔子认为, 礼是约束人的社会行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基本规则。礼对于国家的政治事物尤其重要, 统治者应该遵循礼的规范治理国家。所以, “仁、礼”从人群关系和社会秩序方面体现出了“和谐社会”的理念。为了达到人际和谐的目的, 孔子大力推行仁爱思想, 强调在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关爱, 多一些诚信, 做到“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孔子提出“忠、孝、诚、信、敬、爱、仁义、道德”等准则, 认为只要人人能做到和坚持这些行为规范, 社会就会和谐, 国家就会得到好的治理。

②仁政角度。

继孔子“仁、礼学说”之后, 孟子提出了“仁政学说”, 即以人性善为出发点, 在政治上主张施仁政。孟子认为, 仁政是治国的基本原则, 能不能行仁政是决定一个国家成败得失的关键。他主张把仁爱之心推行到社会政治之中去, 提出了制民之产、平均赋税、保护工商业等措施, 对于当时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孟子则强调人固有的善良本性是建立和谐社会秩序的根本, 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感”、“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把人的这些先天本性发扬光大推及于每个人, 就可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孟子希望能够以“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的“推己及人”原则来处理人际关系。

(4) 墨家的“兼爱非攻”、“尚同尚贤”主张。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 取消人我之间的界限, 使人与人之间不受任何社会关系的限制, 达到视别人的国家如同自己的国家、视别人的家如同自己的家、视别人的父亲如同自己的父亲的境界。体现了处理人们之间关系的和谐思想。

墨子主张尚同尚显, 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 国君是国中贤者, 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 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 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 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 提出“官无常贵, 民无终贱”的主张, 讲求的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5) 宋明“民本”思想。

宋明时期是我国政治思想的完善期, 尤以宋明理学最为突出。这其中包含的“民本”思想, 是这一时期“和谐社会”理念的特点。

①张载“仁道及人”的民本思想。

张载主张“为生民立道”, “为天地立心”。即主张施仁政, 以仁道感化民心、博施天下民众, 把仁道推及天下人。此外, 还提出“足民”思想, 即认为必须满足民众的生活需求, 使民众生活富足, 才能使民众安定, 治理好国家。

②二程“以顺民心为本”的民本思想。

二程发挥了“民惟邦本”的思想, 主张顺民心, 厚民生, 使民心安定, 爱养民力, 以民力为重, 以理顺民心为治国的根本。

③朱熹“足食为先”的民本思想。

朱熹认为, 民众的根本在足食, 只有衣食足才是安民的根本。因此, 又提出足食的首要问题是务农,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④王夫之“不以天下私一人”的民本思想。

以民本思想为出发点, 王夫之提出了朴素的平均观, 提出了“均天下”的口号。他认为土地不是君主一人一姓的私产, 而应是广大民众的社会所必须的条件, 凡是有劳动力的人都可以治理土地, 使其为民造福。

(6) 康有为“大同”思想。

康有为在其《大同书》中以苦乐观、平等观、仁爱观为理论基础, 提出了建立大同社会的基本主张。提出了在经济上废除私有制, 实行财产公有制, 实行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 整个社会建立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在社会结构上, 消灭阶级, 废除家庭, 人人平等;在政治原则上, 实行民主管理。其“大同”思想基本反映了当今“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总而言之, 在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 在和谐的本质、和谐的价值以及如何能够达到和谐等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内容, 这些思想虽然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但只要我们坚持在批判中继承, 扬长避短, 在继承中创新, 克服其片面性和缺陷, 剔除其封建的思想杂质, 与时俱进, 就一定能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3 西方政治思想理念中所蕴涵的和谐社会理念

(1) 古希腊政治思想中蕴涵的“和谐社会”理念。

①苏格拉底关于美和道德的论述。

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 是西方美学史上美善统一说的开拓者。主张 “美善统一”, 苏格拉底曾在和亚里斯提普斯对话中谈到:“你以为美与善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吗?你不知道凡是从某个观点看来是美的东西, 从这同一观点看来也就是善的吗?”在苏格拉底看来, 美就是善, 美与善是同一的。善或目的具有相同的意思, 他认为万物的存在和发展都追求一种完满性的原则, 整个世界万物都具有这样的目的性。人们关于善的规则的知识, 利用善的知识教化灵魂, 在他看来, 人的灵魂和身体的善都表现为和谐有序, 但要经过知识训练才能达到;此外, 他还突出强调道德在城邦政治建设中的作用。其关于美和道德的论述体现出了构建“和谐城邦”的理念。

②柏拉图的国家理念。

在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中, 阐述了一个理想城邦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生活方式等。虽然其描绘的理想城邦不存在于现实中, 而是现实城邦应趋赴的目标, 但其理念正体现出了当时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其城邦的构建也体现出了和谐的理念。

③亚里士多德对理想城邦的设计。

亚里士多德在对柏拉图理想国的批判中提出了自己关于理想城邦的设计理念, 其思路正体现出了“和谐社会”对于民主政治的要求。他认为, 理想城邦的政体应该是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共和政体;理想城邦的原则应该是公民轮番执政。并提出了法治的内涵, 即法律得到普遍服从, 法律本身属良法等。

(2) 16世纪西欧政治思想中蕴涵的“和谐社会”理念。

这一时期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 文艺复兴运动广泛开展, 人文主义思潮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人们纷纷要求挣脱封建等级桎梏的限制, 反对神性、提倡人性和个性自由, 反对教会的禁欲, 赞美世俗的欲求。经过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丰富了基本欲望对象的资源, 确立了世俗生活的正当性, 强调了灵魂事物的私人性。人们开始用权利来规范欲望, 并把权利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础。该时期的政治思想已经极大的超出了中世纪落后的政治思想, 也出现了更多的关于“和谐社会”的理念。

(3) 17、18世纪欧洲大陆政治思想中蕴涵的“和谐社会”理念。

17世纪的欧洲, 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 其社会政治思想也进入了比较完善的时期, 出现的政治思想包括了更多的“和谐社会”的理念。

①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

这一时期的英国出现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政治思想家和政治观点, 有霍布斯的人民自由论、洛克的自然权利论等。这些思想都从社会公民所享有的权利的角度来保障和谐社会的构建的。

霍布斯通过对自由问题的讨论, 提出人民在国家中的权利问题。他认为, 国家和法律是人们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公共的和平而自己制造的, 除了法律以外, 个人享有一切行为的自由。洛克认为生命、自由、财产是自然法为人类规定的基本权利, 是不可让与、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

②18世纪法国政治思想。

这一时期的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 诞生了众多的启蒙思想家和启蒙思想, 对后人影响巨大。其启蒙思想主要从保障公民个人权利和社会公平的角度体现出“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的。其典型代表是卢梭的平等理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学说。

平等思想是卢梭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主张人与人之间生来就是平等的, 只是人类社会才打破了大自然在他们之间建立的平等。这体现了“和谐社会”理念中的社会公平主张。同时, 他还认为, 社会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契约来构建的, 统治者违反了人民的利益, 人们有权根据社会契约来反对他, 这是“和谐社会”理念中民主政治的充分体现。卢梭还在近代西方第一次完整的提出了人民主权说, 坚持人民是主权者, 法律和政府服从于人民主权, 使权威和民主得到统一。

4 中西政治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1) 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和谐社会提供了前提条件。

道家认为和谐是人与自然的统一, 是人对自然的顺从与尊重, 他们强调天道自然, 强调天的决定作用, 反对人对自然的为所欲为。主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与自然整体是有区别。

(2) 不同主体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主要目的。

从周公起就讲求“敬天保民”要求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和谐。儒家的仁义道德, 要求人们用仁义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墨家要求“兼爱、非攻、尚贤”, 从小资产阶级的角度看待人与人的和谐。柏拉图著《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设计理想城邦, 从社会制度的角度, 要求各阶级轮翻执政。

5 结语

本文从中西方政治思想的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和重要代表人物中提取出了相对于“和谐社会”理念的相关政治思想。从所提取出的政治思想中, 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和谐社会”的追求从古到今, 从西方到我国都从未间断过, 并且人们创造出了丰富的关于“和谐社会”的理念, 这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摘要:“和谐社会”是多数国家追求的完美社会形态, “和谐社会”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目前, 对于“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成果很多, 也较为深入。但大多数研究都只是针对“和谐社会”本身而已, 对于其所蕴涵的政治思想的研究却很少涉及。基于此种状态, 从中西方政治思想的角度探讨“和谐社会”。

关键词:中国政治思想,西方政治思想,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

[2]陈柳钦.中国古代和谐思想源远流长[HB/OL].价值中国网2007-11-26.

3.西方社会的和谐理念 篇三

近年来,亿万富翁自杀、学术精英猝死的消息频现报端,竞争压力让生命变得脆弱了。有关数据表明,15到34岁人群中,自杀已成为首位死因。本期“风云大讲堂”将视线投向“面对竞争压力,如何调适你的心理”这个主题,目的是呼吁社会重视这一现象。“婚姻家庭”是永恒的话题,本期再度关注“家庭暴力”问题。“风云大讲堂”欢迎专家、学者有空来坐坐。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竞争在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给处于竞争中的每个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研究证实,现代人因竞争压力造成的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在我国,自2000年以来,自杀人数已经超过一千多万,平均每2分钟就有1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特别在15到34岁人群中,自杀已经成为首位死因。导致该年龄段人群自杀的因素主要也是源于压力:考试压力,就业压力,工作压力,还有恋爱结婚、购房还贷、子女养育、父母生病、人际关系等造成的各种压力,年轻人在压力之下不堪重负。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的心理不健康必然带来社会整体的不和谐。社会领域的弄虚作假、贪官污吏、腐败作风;人文环境的道德滑坡、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手足相残,无一不与竞争环境的恶性发展相关。哲学家萨特将资本竞争的社会关系描写为“他人就是自己的地狱”,正是对这种社会不和谐的生动描写。

中国传统儒家理论将社会恶性竞争的现象归结为人的欲望,为协调社会关系,宋明理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希望通过压制个人欲望来平息社会矛盾和争斗。但是恩格斯在批判黑格尔的历史观时则肯定了“恶是推动历史的动力”的观点,指出人的欲望造成的社会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现代社会的享乐文化和高消费理念,在媒体的广告艺术渲染下不断刺激着人们迅速膨胀的欲望。几千年来人类在这种对立的观念中始终没有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出路。现代人试图通过社会竞争赢得金钱名望,却又因不堪忍受尔虞我诈的倾轧渴望逃避世俗社会。直到真正下定决心要找寻一块清净之地时,方才发现功利的欲望已经渗透进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承认社会竞争的价值,但又重视竞争的方法,应是构建和谐社会、保持心理健康的一种出路。社会竞争不是冠军式的竞争,不是一人成功,万人淘汰的塔尖形的等级模式;社会竞争可以是多元的,它有很多种选择和出路。在这种多元竞争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和机遇,选择适合自己的追求目标,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这种理念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生活信条。总理和清洁工之间没有地位和自信的差别,总统休息日掏烟囱,没有人会感到意外。

由于无法真正理解社会竞争的多元性,有的人将社会地位等级化,将职业等级化,将收入等级化,于是亿万健儿瞄准一个冠军,结果,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必然造成桥头倾轧践踏,桥上纷纷落水的竞争惨状。这种竞争不是出于个人的意愿、兴趣和需要,而是一种异化的竞争目标。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父母的期待、装点舆论的门面、迎合公众的价值标准。在这种竞争目标的追求中,自我迷失了。由此,失败时,人会感到前途渺茫,生活没有意义;成功了,也难以欢喜雀跃,感觉不到自我的价值,这就是现代竞争社会的异化现象。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社会提出“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的口号。

现代社会竞争压力与心理健康素质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作为现代人,要迎接新世纪挑战,仅仅有可抵御疾病侵袭的生理健康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注重心理上的健康。

心理健康的内容从人格完善、智能良好、情感健全、意志坚强四个方面表现出来。

人格完善是指一个人拥有与人类社会民主进步总趋势一致的人生信念、理想、兴趣、动机以及需要等。并且,所有这些人格倾向性与自己的气质、能力、性格等人格心理特征组成和谐的整体并得到全面发展;能有效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及自身身心的发展,完满发挥自己身心的最大潜能,积极为社会创造物质文明财富和精神文明财富。个人在社会大环境和小环境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人生目标,清醒认识到自己的能与不能、长处与不足,方能与他人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智能良好表现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动觉等感知敏锐,反应迅捷;观察全面而准确;注意范围广,稳定而又能迅速转移;记忆清晰持久;思维敏捷,推理符合逻辑;想像丰富生动,富于创造性;接受新事物快,心灵手巧,善于模仿,善于学习,善于解决问题。

情感健全的内容有情绪稳定,愉悦平和;积极热情,乐观开朗,具有感染力、吸引力;自尊自信,自控自制,准确表达自我,积极宣泄排解不良情绪;宽容大度,富于同情,善于移情,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

意志坚强表现在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完成各种学习、劳动乃至休闲活动,显示出自觉性、自制力、果断性、坚韧性等。意志坚强的人自觉地确定自己的追求目标,并依据这一目标做出正确选择,不轻率盲目不优柔寡断,遇到困难挫折不退缩不动摇,信念执著,不惧艰险,不屈不挠以争取胜利;采用有效的方式方法,坚定、坚持、坚韧,始终朝向目标努力奋斗。

现代社会要想取得成功,仅仅有高智商是远远不够的。高科技时代的今天,高速度、快节奏、多变化以及过重的竞争压力必然给人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因而,健康的心理是保证成功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一个朝气蓬勃、乐观开朗、自尊自信的人,能准确把握和调控自己的情绪表现,并不自我压抑自我封闭,而是宣泄流畅、沟通交流;既善于依据环境的不同,适时适地适度地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时又善于感受和理解周围环境中他人的情绪变化,并做出恰当反馈。通过这种情感交流获得人类社会的理解、支持与认可。

21世纪的健康是指在富于人道主义的高尚道德指引下,在生理健康的物质基础上发展完善人格、优良智能、健全情感、坚强意志,自我准确定位、在社会环境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也即道德健康、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各方面有机整合,全面发展,在积极投入人类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生产和创造劳动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社会进步发展竞争是必然的,会产生种种压力,使人的心理出现种种变化。就人本身的生物属性来看,人整个身心在接受竞争压力的不断运转过程中,呈现一种周期情绪起伏现象,在某些时候心理状态会趋于异常。

间歇性轻度情绪失控,轻度心理异常虽然不属于“疾病”之列,但它毕竟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现象,心理学称为负性心理状态。无论对本人还是家人、朋友,一旦发现心理异常现象,首先应该正视它,然后再对症处理,尽快走出心理误区。

尽早发现心理异常,进行自我调整或找心理医师,可减少严重心理障碍发生。那么,如何判断由于压力所致心理异常,常见有如下几种现象:

学习和工作效率无原因地急剧下降。学习兴趣缺乏,容易产生焦虑紧张、情绪压抑,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千方百计躲避上学、担忧考试。工作一向认真的人突然不能完成任务,对工作毫无兴趣,出现工作无故地拖拉而产生抵触情绪,经常独自躲在家中不愿工作。

生活习惯和生活规律突然改变。如睡眠时间减少,常在深夜忙于工作,半夜多醒,噩梦不断,整天无精打采,不愿与家人或亲友多讲话,心烦,容易发脾气。

性格发生明显变化。变得孤僻、多疑、胆小害羞、性情暴躁或多愁善感等等。原本活泼的人变得沉默,有礼的人变得粗野等。个人嗜好、业余兴趣都发生异常变化。

躯体方面经常有不适感,经常会出现头痛头昏、心跳加快、胸闷、胃痛胃胀不适感,医院各种检查均正常,仍感到反复不适,多次重复求医检查。

严重时在短时间内说错话或做出不该做的事。应及时早期寻找心理医师,由于竞争压力应激而出现不适应状态,大多数在一月内均能调适治疗好转。

现代人在竞争适应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种异常心态,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必须在其尚未完全异常前加以调适。现代人的心理失衡是一种不健康状态,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设法摆脱心理失衡使人们思维活动正常运作,走出心灵的误区。

现代人应学会调节竞争压力所致异常心理:

遇事泰然处之。心想事成是人们心愿,竞争并非都能按照自己心愿,应当养成乐观、豁达的个性,平静地接受由于竞争压力多变,不如心愿和受到打击而出现心身种种变化,面对现实用宽广胸怀、遇事想得开心态接受竞争考验。

调适自我情绪体验。想想你所从事的事业,事事不忘创新,步上新的台阶。想想与亲朋、同事同甘共苦,无论悲欢离合、成功失败,种种体验使你头脑清醒,心胸开阔。也可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搞些自己喜欢活动,从中寻找乐趣调整心态。

学会放松自己心态。面对大量的信息不要紧张不安、焦急烦躁、手足无措,保持心情宁静。学会吸收现代科学信息,提高应变能力。冷静考虑最佳可行方案,选择一个最佳方案,从而对心理减压,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者就是要调节自我生活模式。人在无所事事时常胡思乱想,适度调整有序工作,避免心理失落感。充实的生活可改善人的抑郁心理。丰富多彩生活方式,能驱散不健康的情绪,增加生命活力,使人生增加心理愉快色彩。

适当变换环境。

改变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认知。

4.西方社会的和谐理念 篇四

【摘要】通过本人在国外多年学习经历和国内教师经历,深切感受到了中西方两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差异性,在西方教育中,如电子化、网络化贯穿学习生活的始终;选课是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和互动;课后作业培育学生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图书馆突显为学生服务功能;考试成绩中注重平时实际应用;评教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等内容均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本人结束了新加坡的高中学业,飞越太平洋到南半球的澳大利亚留学,进入了位于澳洲第三大城市布利斯班的昆士兰理工大学就学,在异国他乡漫长的5年学习生涯中,接受了西方教育模式及西方文化洗礼和熏陶,时时受到了中西两种教育方式和文化的冲击。在我站上人生新的舞台——大学讲台周年之际,对中西两种教育制度和管理方式的差异性,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和比较,本人觉得西方很多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值得我们在教育中借鉴和学习。

一电子化、网络化贯穿学习生活的始终

在进入大学学习的每个学生,在新生报到的第一天都会拿到一个用户名和密码,用户名就是学生的学号,包括E-mail也是同样的用户名和密码,便于学生随时登入学校的网站了解课程的所有内容和教学大纲。Virtual就是让学生登入之后,可以查看学校综合信息,包括自己所选科目列表、课程表、科目总成绩、学费查询、所学科目教科书查询、本专业已学科目成绩等。Blackboard就是让学生登入查询、下载所学课程的任何相关资料,包括本科目通知、每堂课件、教学大纲、课外阅读、论文课题相关内容、在线课堂练习、学习交流版及辅导老师联系资料。E-mail用来接收学校的任何通知,不管是任课老师的、系里的、学校里的都可以。还通过网上评教,学生也可以通过登入学校网站查询学费,然后通过网上交学费或是去学生中心交(可以用信用卡、银联卡)。每门课教学大纲从上课前到结束都会放在网站上,以便学生下载了解所学课程的内容以及完成的课题或论文的时间,内容以及占分比例;大纲上还有教授和辅导老师的电话、E-mail、咨询时间段、办公室地址等,以方便学生咨询课题;学生可以提前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校一切都是用电子化形式,包括所有老师讲课的笔记、作业练习、期中期末复习资料、练习题;课外阅读都是以电子化的形式放在网上,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随时登入网站查看。如果有了什么新的资料,上课内容更改或课程取消,老师都发布在网上或是用E-mail通知学生。学校网站上还有每个学生的联络方式,学校希望学生随时可以更新联络电话和地址(由于学校不提供宿舍,所以学生都是自己租房子住,经常会搬家),以便学校联络或邮寄重要的文件给学生。学生的用户名和密码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可以用此使用本校的电脑(包括图书馆里的大电脑房和每个教学楼里的小电脑房),学生只有登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才能使用电脑。学校网站每隔一年到半年会升级一次,以提供给老师和学生更好更完善的服务。

二选课是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环节

学生拿到用户名和密码之后可以开始选课,一切关于选课的要求,课程的内容,学生都可以在学校网站上找到。国外的课程选择内容比较广,时间也比较灵活,如果新生稍不注意很容易选错课,而且在读时没有人会告诉你,读完之后才知道这门课对你所学专业是不算学分的`。除了网上选课外,在新学期报到的时候,学校会发给学生一本新生报到手册(手册也提供在学校网站上,学生可以以PDF格式下载),可以根据里面安排的时间去听针对新生提供的讲座,其中就有包括写论文的时候如何使用学校图书馆电子数据库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和告诉你如何正确的选课,特别是一部分对电脑操作不熟悉的学生。学生还可以登入网站下载PDF格式的本学科各系每个专业建议选课内容(第一学期选什么,第二学期选什么,当然你也可以把第二学期的课放到第一个学期读)。课程的内容是每个学期更新的,开学前学生选课的网站里就会有课程大纲。大纲里包括本学期所学内容和学生需要完成的课题或论文(必须完成上交时间,大概的范围以及在整个课目里分数的比例),学生可以在开学前对整个课程有大概的了解。学生除了可以登入学校网站了解这些以外,还可以知道每门课程所对应的教科书(会提供书名、作者、版本,因为国外的教科书几乎是每个学期都会更换版本、更新内容的),然后学生自己去学校书店买自己所需的教科书,当然也可以去二手书店买二手的书籍(国外的教科书都比较昂贵)。

三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和互动

5.西方社会的和谐理念 篇五

姓名:red 古代罗马法的内容、精神及对近代西方法治理念的影响

内容提要:在古代世界法律文化的体系中,罗马法是一朵多姿多彩的奇葩。罗马法被誉为“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成文的法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最完备的形式”。罗马法,一般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它既包括自罗马国家产生至西罗马帝国灭亡时期的法律,以及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示,成文法和一些习惯法在内。也包括公元7世纪中叶以前东罗马帝国的法律。罗马法精神适应罗马社会商品经济交易要求,反映罗马时代文化特质与政治结构的抽象的观念性原则,主要体现在自然法精神、私法精神和理性精神。罗马法的复兴运动打破了西方中世纪法律思想的沉寂,使神学垄断下的欧洲再一次激起了对古典法律及其观念的探索,为西方近代法治思想的孕育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罗马法 公民法与万民法 人法、物法和诉讼法 自然法精神 法治平等 权利

本文就古代罗马法的内容、精神及对近代西方法治理念的影响三个方面对古代罗马法进行探索,罗马法的自然法精神、私法精神以及理性精神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筑为成熟的罗马法体系。罗马法曾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两度掀起热潮,又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其中所体现的人人平等,公平至上的法律理念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价值。

一、古代罗马法的内容

首先我们有对罗马法的一个分类。罗马法学家从不同角度,将罗马法划分为四类:公法和私法;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市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市民法和长官法。其中罗马私法的结构和体系分为人法,物法和诉讼法三部份,其体系结构是相当完备和科学的,至今的法律体系仍深受影响。

我认为罗马法内容上有下面几个特点:罗马法以其立法以私法为核心;对法理的精深研究;强烈的实践色彩;丰富完备的法律系统。罗马法并不是某一个立法文献的名称,而是史学界乃至法学界基本认可的从公元前6世纪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改革到公元7世纪东罗马帝国开始转变为封建社会为止,这整个历史时期罗马奴隶制国家所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①。因此,罗马法作为“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②,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体系丰富宏大。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罗马法的雏形,也是罗马法发展早期阶段即共和国前期的法律。这部法典就其阶级实质来说,是为了保护贵族奴隶主利益的,用法律形式维护奴隶主阶级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但是因为法律已经编制成明确条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武断。同时,法律中某些规定多少反映了平民的要求,从这些方面说,铜表法具有一定进步意义,并为以后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罗马法发展时期,即共和国后期是公民法与万民法两体系并存的时代。事实上,从法律内容看,公元前.世纪中叶以前罗马法,全都属于公民法。所谓公民法,亦称市民法,就是指罗马国家为了本国公民颁行的法律。包括民众大会和元老院所通过的带有规范性的决议以及习惯法规范③。公民法的内容主要是有关罗马共和国的行政管理、国家机关及一部分诉讼程序的问题。其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居住在罗马的异邦人则不能享受此法的保护。但由于公民法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①周楠:《罗马法原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P1-2 ②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P248 ③林榕年:《外国法律制度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P66

学号:50807xxxxx

姓名:red 如法律的主体范围狭小,其内容又带有明显的保守性和浓厚的形式主义色彩等等①罗马的公民法便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公民法只赋予罗马公民以法律权利,不论他们居住在什么地区,而对居住在罗马的异邦人和被征服地区的广大居民,则不予保护,处理纠纷时,适用他们各自的本国法。为了解决异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内部以及他们同罗马居民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逐渐形成一套“万民法”。“万民法”,意思是“各民族共有”的法律,它是罗马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通过罗马最高裁判员的司法活动所指定的。它是按照罗马奴隶主阶级的需要,吸收了各民族已有的法律成果,在较为复杂关系中发展起来的②。其内容主要是调整财产关系,特别是有关所有权和契约的规范。万民法的体系比公民法更加完备,更加灵活,更加适应罗马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要求。

罗马法传统的结构被法学家划分为“公”、“私”法两大部分。公法包括宗教祭祀活动的规范,主要是保护国家最高利益的规范。私法包括财产所有权、债、家庭婚姻和继承等方面的法律规划③。罗马私法的体系分为人法、物法和诉讼法三个部分,体现了私有制和商品交换本质的法律关系问题,是罗马法中最主要的内容。人法又称身份法,是关于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人的法律地位,各种权利的取得和丧失,以及婚姻家庭关系等方面的法律,包括人和婚姻家庭两个部分。物法是罗马私法的主体,实体法的核心,由物权法、继承法和债权法三部分构成。在罗马法上,物权是反映权利人得直接行使于物上的权利。罗马法学家认为,所有权是物权的核心,是权利人得直接行使于物上的最完全的权利,具有绝对性、排他性和永续性三个特征。至于债权法,古罗马时期,采取“概括继承”的原则,即继承人必须继承被继承人的所有遗产和全部债务。同时在罗马法中,债是依法得使他人为一定给付的法律联系。私法中另一主要内容诉讼法分为公诉和私诉两种,公诉是指对损害国家利益案件的审查,私诉是根据个人的申诉,对有关个人案件的审查④。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他们时,也许会发现许多当时已有的法制和观念并不逊色于如今。所以当我们面对未来时,我们实在应当想一想昨天的情形以及昨天发展到今天的历程,同时思考这一情形及这一历程如何在可能的方向上演变为未来的目标。

二、古代罗马法的精神

法的精神是指法律制度包含的法的观念,是指支配法律现象⑤和法律文化体系的价值信念系统,是时代精神⑥在社会法律领域的贯彻,是时代法律文化的内在精神特质,是对法律制度运行和发展起支配作用的法律价值基础,是一个民族法律价值的灵魂⑦。

罗马法精神适应罗马社会商品经济交易要求,反映罗马时代文化特质与政治结构的抽象的观念性原则,主要体现在自然法精神、私法精神和理性精神。

自然法精神为我国民法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自然法观念是指导罗马法的基本思想,也是罗马法有别于其他法律的重要特征。自然法不是实在的或具体的法律,而是一种带有理想和规范色彩的正义论与价值观,其基本精神包括公平精神、理性精神和人权精神三个方面。由于自然法不是实在法,它只是一定的理念和原则,对实在法起着统摄、指引作用。为此,我国法学家在自然法精神的指导下,对民法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将自然法精神的理念贯彻到实在法的制订和实施上,从而推动了我国民法的发展。

①李雅书、杨共乐:《古代罗马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P389-390 ②于贵信:《古代罗马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P341 ③于贵信:《古代罗马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P346 ④何勤华:《外国法制史》,法律出版社,1997年。P92-P97 ⑤张乃根:《论西方法的精神:一个比较法的初步研究》,载《比较法研究》1996年第1期。⑥公丕样:《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P232 ⑦刘旺洪:《利益衡平:现代市场经济的法的精神》,载《法制现代化研究》(第一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学号:50807xxxxx

姓名:red 自然法表现为一种哲学思潮,此可在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土多德处略见端倪。其后,它被斯多葛派学者所继承,并与法律发生密切的联系,在此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的灵魂人物当推西塞罗。西塞罗教导我们说:

“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雨永恒的。罗马的法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只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任何时候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它;再者,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主人和统治者。这就是上帝,因为他是这一法律的制定者、颁布者和执行者”①。

私法精神确定了我国民法发展的基本理念。罗马法中大量篇幅皆为有关私法的规定。虽然私法条文的多寡只是从侧面说明了罗马人对个人利益的重视,还不能必然推论出罗马人已经具有了现代人的私权意识。但是在自然法精神的沐浴下,罗马人做到了这一点,其私法精神迄今仍为学者津津乐道。

体现罗马私法精神的第—个理念为平等。假如说罗马法制度是不平等的,那么这个结沦几乎不需要论证,因为罗马法规定“一切人不是自由人就是奴隶”,阶级差别的存在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的不平等。罗马私法精神的第二个体现为意思自治原则。意思自治原则意味着法律主体能够依己的意志独立地作为或不作为,不受外部其它人的干涉。但这种作为或不作为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利益和社会的利益。罗马法的原则“公法不得被私人简约所变通”、“私人协议不变通公法”②,即为意思自治的外部制约的表现之一。

理性精神是我国民法诚实信用原则的理论基础。根据斯多葛派的观点,自然法就是理性法,人作为宇宙自然一部分,本质上是一种理性动物,在服从理性的过程中就是服从自然法,尊重自然法也就是尊重人自身的理性。诚实信用源于理性精神中的“善意”,也就是理性精神中的“本着善心对待人,不存在不存在偏见并抛弃邪恶的情感”,因此,我国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当事人在从事民事活动的整个过程中都应当恪守诺言,履行义务,不隐瞒真相,不弄虚作假,不欺诈。

重视理性的作用,在某程度上有助于法律专业化的目标实现。一般而言,法学家和法律职业者所受的训练足以使他们摆脱各种偶然性的支配,他们更多时候是依赖于他们所受训练,运用分析推理、辩证推理的方法来运作法律;并且,高瞻远瞩是他们区别于非法学家职业群体的标志之一。他们也重视经验,但他们不是用直觉去体验,而是理性地去分析、归纳、推理这些经验。总之,尽管他们的理性有限,但他们会最大程度地运用理性并且其结果总是大多符合于理性。

三、古代罗马法对近代西方法治理念的影响

罗马法是罗马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它随着罗马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又随着罗马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虽然产生于古代罗马,然而,它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孕育它生长的社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罗马法不只是罗马人的法律,而是全人类的法律;它不只是罗马人的文化遗产,而更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罗马法的继受和影响,主要是以法国和德国为中心。从早期的人文主义学派开始,法国的法学家就开始致力于对私法进行体系化的处理。法国民法典作为在近代民事立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并且对近代西方国家民事立法有广泛影响的立法,其中包含了很多源自罗马法的经典性条款。主要有: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488条:“满21岁为成年;到达此年龄后,除结婚章规定的例外外,有能力为民事生活上的一切行为”;第544条:“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适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但法律所禁止的使用不在

①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P14 ②王涌:《私权的概念》,载《公法》第1期(1999),法律出版社,1999年。P389

学号:50807xxxxx

姓名:red 此限”;第546条:“物之所有权,不问其为动产或不动产,得扩张至该物由于天然或人工而产生或附加之物”;第552条“土地所有权并包含该地上空或地下的所有权”;第1101条:“契约为一种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数人对于其他一人或数人负担给付、作为或不作为的债务”;第1382条、1383条:“任何行为使他人受损害时,因自己的过失而致行为发生之人对该他人负赔偿的责任”,“任何人不仅对其行为所致的损害,而且对其过失或懈怠所致的损害,负赔偿的责任”。

德国对罗马法的继受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独特性。总的来讲,德国继受罗马法的程度最深,范围最广泛,以至于“早期的日耳曼法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全部被取代了”。德国对罗马法的继受几乎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性的“移植”,在这一过程中,德国的固有习惯法被外来的罗马法排挤得几乎消失于无形。而德国的民商法中,对罗马法的继承主要是法人制度和债权两个方面。

总结起来,罗马法对后世立法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罗马法尤其私法为其本质特征所规定,能够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成为市民阶级或资产阶级战胜教会和世俗的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而且客观上也推动了资产阶级统一国家法制的进程;与罗马私法发展并行不悖的是,罗马程序法通过贯彻实施私法也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其中特别是某些诉讼制度和司法原则对后世影响很大,成为现代资产阶级法制与民主原则的先声。如罗马法中的法人制度、物权制度、契约制度、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私人权利平等原则、遗嘱自由原则等等,都毫不例外的给后世国家带来了程度不同的影响;罗马法不仅对现代资产阶级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还是我们研究资产阶级法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罗马法学家的思想学说及其罗马法学发展的成果,也成为资产阶级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①。

古代罗马法对近代西方法治理念的影响意义深远,它在一般民众的心中所建立的不是对罗马法的遵从和信任,而是对法的遵从和信任。它真正使对法律缺乏感知和认识、以及信任的中世纪人认识到:法律是理性和正义的。法律不仅仅意味着约束,也意味着权利。只有依赖法律,才有社会的秩序和安全,他们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正如达维德指出:“罗马法研究的恢复,首先是把法看成世俗秩序的基础本身这一观念的恢复。”②

近代西方一批主张法治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就是在这些观念的熏陶之下成长起来的,法治观念早就深深地扎根在他们的脑海里。在这些观念中,法律是理性与正义的产物,法律与人的权利和利益密切相连,合法性和合法政府的原则,国家应当建立在法律基础之上。另瓦,在这些观念中,神的世界和世俗的世界正在分离,法律与宗教教义的界限也开始明朗,法律与道德也不再是同一概念,法律必须是一切人必须遵从的、凌驾于个人意志之上的行为准则。所以古法罗马法对近代西方法治理念是具有灵魂性内核的影响作用的。

四、结语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探讨,我们纵观历史古今中外,古代罗马法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精神对各国的法律发展都产生了源远流长的影响,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代法律的先驱,必将被历代学者传唱其精髓,彰显人文法制的熠熠光辉。

6.谈和谐社区的设计理念论文 篇六

新型社区应该是和谐社区、亲情社区、人文社区,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建筑、规划、景观设计中应该以新的设计理念来操作。

一、社区街区化

现在有很多的小区还是延用早期的超大规模、封闭式的大盘,这是不适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当前我国的住宅开发建设模式。往往开发商拿到一块地,围合起来加以精心打造、包装,来以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产品”推向市场,这成了开发者的最高追求,也就成为住区被从城市中划出并加以封闭的最大动因。其二则来自转型期所出现的社会现象。从人们的居住心理来分析,人们买房不单买的是住所,还希冀由此买到一个身份,要尊贵、要独特,当然就要与他人保持距离;此外,转型期社会的动荡、贫富差距所造成的不安定感,也促成了住区都加以封闭,而且是用物化了的高科技手段实实在在地加以封闭,以此使居住其中的人感到安全。

达到和谐社区,就需要社区形成大开放小封闭的规划模式,即整体是开放的,小范围是封闭的。原来部分纯属内部小区的道路,职能提升变成赋予城市功能,增强了街道活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建筑设计保证街道网格的密度,一定的人车混行,此外,增加开放性的公共绿地分布和数量,而不盲目追求集中绿地的规模和气势。

具体可以分两步走,首先保证街区化的规划形态、通过物业管理手段,实行街区开放、组团封闭的管理方式,尽量缩小封闭范围。第二步就是到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民众心理成熟和对安全的固有思维定势改变以后,实行彻底的开放。这也就意味着小区的消失,社区直接由建筑群组成,成为庭院空间直接与城市公共空间相联系的结构体系。

二、建筑类型、功能、风格的融合

在社区内部,应该实现不同建筑类型与建筑功能的配合,实现更多不同档次的建筑产品和谐共处,设计理念上从一种片面强调阶层分化的思维模式,转化为一种不同阶层和谐共处的模式,这样对社会的稳定有益。在欧洲的发达国家,强调“特定阶层”的社区状态已经改变,倒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强调居住人群的细分,这是一种落后的观念。社区建设应该追求多样性,实现不同建筑风格、不同建筑类型、不同建筑功能的有机融合,如果一个一百万平米的大社区采用同一种风格,那样多少会显得单调。

三、不同社区之间的融合

改变社区在城市中各自为政的孤立的状态。旧有的小区建设思想是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从小区自身出发,但从城市的角度讲,一旦小区建成后,属于整个社会。小区与小区缺乏系统的联系,一方面,不同的住宅区不能交流;另一方面,不同小区的体育、娱乐设施不能共享,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在总体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时候,针对各小区个性化设计的同时,保证不同小区之间在空间上、功能上的更多联系。

四、地域特征在社区中的重要性

地域特征塑造对于建设人文社区是最有效的,不同地方的文化、历史都不一样,小区文化应以本土文化为立足点。依托地域文化产生的社区最有凝聚力和认同感,是有根文化。一些小区作为舶来品,原版照搬,不考虑本地自身情况,也能形成一定的社区文化,但是这种社区文化不植根于本土,也不能取代地域文化,如果任由这种模式无限漫延,甚至会造成地域文化的丧失。

成功地体现地域特征的社区范例,国内著名的有福州的“三坊七巷”,北京的“菊儿胡同”,天津的“意大利城区”,上海的“新天地”等。这些案例从不同的社区类型(商业的.、城市的、住宅的)和不同地域文化特征从出发,营造自身独特社区人文气质的范例。如福州“三坊七巷”是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亦是福州作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五、文化设施社区化

在社区开发设计中,住宅固然是主体,但文化设施在新型社区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文化设施的社区化,改变文化设施完全由国家统建统管的模式,让老百姓日常经常接触,为文化设施增添了活力,同时也提高了使用率。如前些年的“体育设施社区化”一样。自“奥园”项目兴起体育主题以后,全国很多小区都以体育为小区的主题,甚至在很多普通小区引入“全民健身器材”,这些做法都可以借鉴。如成都“上河村”,就在社区建设了上河村美术馆,引入了文化设施,在规划、建筑上统一考虑执行了这一理念。

六、社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正如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果要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生态物种的多样性一样,对于社区来讲,居住人口、年龄结构的多样性是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原因是什么?现在有的小区定位于年轻时尚一族,定位白领一族,定位老年社区,从现实来说,有独特定位小区的存在是必然的,但这种小区从全社会来看,肯定不能占主流。从全社会的主体来讲,更多的社区应该是混和型,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的需求,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例如,一个定位于年轻一族的小区,在演变中,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居住人口整体老龄化,社区内涵变化,原来的定位致使居民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大的鸿沟,建筑设施无法满足变化中的居住人口使用要求。

二是要保持小区初始定位的纯粹性,只能出现不断被动搬迁的情况。这样的话,社区文化维持与持续同样是个问题。

我们应当看到,老年小区、青年社区的存在是正常的,这种情况只能是混和性小区占主体的有益补充。

7.阅读的未来:西方的阅读新理念 篇七

关键词:阅读 阅读革命 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6938(2010)02-005-03

The Future of Reading: An Overview of New Thoughts about Reading in Western Countries

Huang Danyu(Nantong University Library,Nantong,Jiangsu,226019)

Abstract:Based on data analysis and overview of new thoughts about reading in western countries,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view of reading revolution instead of reading in crisis. Reading needs new definition. Printed materials, digital contents, audios, videos or even video games will be the diverse formats of reading. Libraries alway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ading promotion. Library needs full-scale update in order to meet the reading need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Reading;reading revolution;Library

CLC number:F252 Document code:AArticle ID:1003-6938(2010)02-005-03

1 引言

2004年美国国家艺术捐赠基金会NEA(National Endowment of the Arts)发布了一份题为《阅读处于危机中》(Reading at Risk,2004)的调查报告,该机构于2002年调查了近两万个样本的阅读数据与1982年及1992年的相关数据进行比对,得出结论:美国人书籍及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正在逐年下降,这种下降趋势在青少年中尤为明显。[1 ]其他国家如英国、加拿大、日本和新加坡等国也在同时期做了类似的阅读调查,其结果也是不尽人意,阅读率呈普遍下降趋势。在中国,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06年)也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

作为一项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阅读影响着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阅读既是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心灵自我反省、提升的历程。从个体的角度来说,阅读是一个人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现自身教育完善的基本途径;从社会的角度来说,阅读是一个民族延续其优秀文化传统的必要手段,是实现文化进化创新的重要方式。 [2 ]阅读创造新思想,提升思辨能力,阅读贫困的背后是思想和精神的贫困,严重影响着个人和民族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和速度——这便是阅读率下降真正让人不安之所在。因此,这些调查结果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阅读危机论”。“阅读危机”引起了各个国家的极度重视,国家文化相关机构、图书馆协会组织、名人和众多的图书馆馆员和教育工作者在全球掀起了一股紧迫的“阅读推广”、“全民阅读”运动。

2 关于阅读危机的辩论

阅读推广活动的进行中,研究者不断进行着阅读状况的调查与评估,对信息时代民众的阅读规律、特征及倾向进行分析研究,不少学者开始对“阅读危机论”提出了质疑,抛出了不同的观点。

《阅读处于危机中》发布后不久, 2004年8月16日的《旗帜周刊》(The Weekly Standard)刊登了一篇题为《阅读真是处于危机中吗?》提出了异议,其副标题“这取决于阅读的涵义是什么”开宗明义地表明作者的观点:新时代背景下,阅读需要重新定义。文章对《阅读处于危机中》这篇报道进行了解读,从新时代下社会群体的阅读需求旺盛和阅读率下降这一矛盾着手,提出由调查数据分析出的阅读率下降,并不表示阅读处于危机中,传统读物的阅读率下降是因为电子时代生活节奏加快、选择多元化,传统书本阅读低效费时而导致的,而并不是因为电视、电脑“挤”掉了人们的阅读时间。文章指出,根据统计数据“只有当每天花在电视上的时间超过4小时才会对阅读产生影响”,并不是说看电视就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读书时间,或者说不看电视,阅读的可能性会更大。相反的是,“如果作家参与收视率高的电视节目(如脱口秀),会促进人们去购买书籍”。阅读的多少更多的还是取决于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和工作性质等因素,“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阅读较多,但是这些阅读的人群常常花3倍以上的时间在艺术博物馆、表演、音乐会等文化活动上” [3 ]。在作者看来,《阅读处于危机》中之类的调查报告,其数据是真实的,却不一定是科学的。网络的普及确实影响了书本的阅读率,但是它所导致的“危机”并不可怕,却值得我们思考:世界的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脑力劳动者的人口比例不断提高,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们需要阅读,为了减压,为了消遣,为了兴趣爱好,为了寻求真理和智慧……在强有力的动机需求下面,数据却显示阅读率在下降。这种所谓的“阅读”和“阅读率”值得进行更深层次的推敲,“阅读危机”只是因为我们所指的“阅读”太狭隘,阅读需要重新定义。

2008年美国国家艺术捐赠基金会在时隔6年后又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阅读调查,并发布题为《阅读正在提升》的报告,用积极的数据让世人重拾了对“阅读”的信心——归功于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阅读推广活动,文学阅读率26年以来首次反弹。虽然这一结论是欢欣鼓舞的,但报告中的一处细节却不能够忽视。2009年的报告在其“数据和方法论”章节中解释道:对问卷核心问题“在过去12个月中,您是否读过A小说或短故事B诗歌C剧本”所指的阅读包括印刷体或者在线读物,问卷不对文学阅读的载体等做任何限制;其后续有关“书本阅读”的问题上,也不区分印刷或在线文本,任何形式的“书”都算数 [ 4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2002年时该艺术捐赠基金会是将“网络”与其他电子媒体(电视、视频游戏等)一道视为“阅读”的障碍方,将浏览网页阅读文学作品排除在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阅读”之外,并依据由此而获得的数据言之凿凿“阅读处于危机”,提出阅读危机说。数据统计的参数不统一,其科学性是值得怀疑的,而基于此所得出的“危机说”和“上升说”在统计学上的意义也同样值得商榷。但基金会对于在线读物的态度的180度的大转变,或许反映了人们对于新阅读的认识的转变。

3 阅读革命

人类发展的历史上,“阅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无论是在古代的西方还是东方,因缺少标点的分隔,文本需要通过言辞表达才可以被理解,所以阅读的呈现形式是一项公众的、朗读式的群体实践活动。十五世纪时,静默原则被牛津大学和索邦神学院(巴黎大学前身) 图书馆第一次采用,阅读从口语阅读逐渐向默读转变,阅读的性质逐渐由群体向个人演变。这是阅读史上的第一次革命,首先它归功于词与词分离符号(即后来的标点)的创造;其次是因为人们意识到私人化的默读较机械呆板的群体诵读更加虔诚更有利于思考。18世纪末19世纪初,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伴随着机器造纸、蒸汽机动力的运用、铅字印刷以及识字的普及,阅读开启了新的篇章。与之前《圣经》等神学类的少数著作相比,印刷革命使得批量娱乐文学(如小说)和期刊出版兴盛,书籍不再稀少,可供阅读的内容多样化,大众读者的比例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 [5 ]。这场由工业革命推动下的阅读革命实现了阅读由精读向泛读的转变,书籍成为日常消费品,阅读越来越个人化和个性化。传统的基于纸质出版物的公共阅读文化便在那一时段形成,并统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二十世纪以来,广播和电视在全球普及,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除阅读之外更多元化的选择,读书读报等传统书本阅读行为受到了影响;二十世纪末,计算机网络、即时通讯、数字化等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和信息接收方式,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正在花越来越多的时间在使用电脑、网络和视频游戏等“新媒体”上,纸质出版物的阅读率统计数据持续下降。在这新旧交替的混沌时期,“阅读危机论”代表的也许是一部分人对印刷文本阅读时代无限的怀旧之情,但是更多的人感觉到了历史巨轮前行的轰鸣声,意识到一场更为激烈彻底的“阅读革命”正在孕育,阅读技术、阅读理念和阅读方式需要突破,学术界需要对未来的阅读进行重新定义,引入新的阅读方式,加强对未来阅读的文化研究。

4 未来的阅读

远古时代的结绳、甲骨、壁画、竹简等是阅读的载体,但是因为复本的稀有性,只有少数人才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后来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革命性的颠覆了传统的阅读效率,使得阅读开始有可能普及,阅读对人类发展的价值得以体现;现如今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以数字化为支撑体系的新媒体的发展将再一次颠覆现有的阅读维度,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成就一段好的阅读历程需要有连接作者思想和读者思想之间桥梁的“内容”,更需要有存放这些内容的载体(如塑料、纸张、显示屏等)。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内容+载体=阅读。经过加工处理的信息依附于合适的载体呈现给受众,使受众能理解并获得相应的信息的活动便是阅读。阅读不应该在内容上受到束缚,应该是开放的;阅读更不应该在载体上受到束缚,应该是发展的。

信息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系统综合感知,那么阅读也可以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和味觉不同层面去进行,可以有视觉阅读、触觉阅读、听觉阅读、嗅觉阅读、和味觉阅读。 [6 ]某一次阅读旅程也许只需动用单个感官系统,也许需要多个感官系统。较之于传统媒体,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新媒体消解了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其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使它与受众建立起了真正的联系,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未来的阅读也应该被消解不同载体之间的边界,用新的理念去看待,用新的模式去实践。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对各感官系统的充分调用以提高阅读效率和愉悦感,所有可看或者其他感官器官所能感觉到的内容,只要能够为人理解、思考并让人获得相应的领悟便是未来的阅读。

《纽约时报》设“阅读的未来”专题,用系列文章来阐述信息技术和其他社会因素是如何改变对阅读方式的,并反复声明阅读需要重新定义。美国《图书馆杂志》也连续刊登了多篇有关阅读的文章,以图书馆学界的眼光来阐述前沿的阅读观。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肯定了网络阅读,认为阅读需求是多样的,阅读习惯也是有差异的,当网络已经成为这个时代一部分群体的生活方式,网络阅读和书本阅读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获取信息的一种方式。 [7 ]他们认为,数字时代,在词与句之外有更多的内容值得去阅读,图像和视频就是其中之一,阅读的技巧也不止于解析文字,应该包括对图像和视频的理解力,理解视频或者图像的技能和理解小说或诗歌一样重要。 [8 ]

根据国际上的这些前沿看点,未来的阅读将会不断扩散,若将阅读根据其载体及表现形式的不同来区分,如下所列均是阅读:

(1)书报刊图文阅读。传统的纸质出版物除了作为知识的载体之外,有着别样的文化内涵——精美的版式设计、透着淡淡墨香的细腻的纸张,一页页轻轻翻过的阅读体验造就的是一段美妙文化旅途。无论信息技术如何发展,阅读不消失,纸质出版物阅读也不会消失。

(2)数字化图文阅读。包括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在线阅读新闻、论坛、博客、网络文学和利用便携式设备阅读数字出版物。网络的普及和便携式专业阅读器的流行带动了数字阅读市场的崛起。数字化阅读的优点众多,体积小,容量大,更新快,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轻松实现专题订阅推送和延伸扩散阅读,有助于提升阅读的频率和兴趣,为阅读者提供高效的信息大餐。

(3) 音频阅读。包括收听有声读物和欣赏音乐和歌唱。“说书”是中国的一种传统艺术,也是民众阅读形式。现代社会的广播电台这一“有声读物”为人们听故事、听小说、听新闻,获得信息。音乐和歌唱是用旋律传递给听众喜怒哀乐等情感,或给人鼓舞或给人慰藉,同样是一种阅读体验。

(4)视频阅读。综艺节目、电视剧、电影、纪录片、会议、大型活动等视频的观看。图书馆员John N. Berry III向来讨厌看书,虽然渴望知识,但是一直逃避看书。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将他从枯燥的看书活动中解放出来,让他找到了属于他的“阅读”——网络、电影和电视。他认为,声光色赋予了文字更多色彩,更多活力和更深涵义。 [9 ]

(5)(多媒体)互动阅读。聊天、讲座、游戏等人——人互动或人——机互动活动。谈话作为阅读形式不难理解,专家访谈、学者讲学或辩论可以给参与者带来知识和启迪,击撞出新的智慧火花。向来受人诟病的视频游戏也将会成为阅读之一。纽约时报记者 Motoko Rich认为视频游戏能够帮助玩家学习怎样获取视觉信息和逻辑思考能力,并能促进文字类的阅读,图书馆可以通过游戏来吸引读者的文学兴趣,从而促进其他形式的阅读。 [10 ]

5 阅读革命下的图书馆与阅读

阅读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政府有义务通过立法、拨款和成立相关机构来保障公民的阅读权。1949年,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发表《公共图书馆宣言》呼吁各国通过发展图书馆事业来保障公民无障碍、公平获取信息的权利,将“阅读指导”作为图书馆的职能和使命之一。195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出版协会联合发表《自由阅读声明》,认为保障公民的自由阅读权利图书馆责无旁贷。1977年,美国国会在美国国会图书馆馆员Daniel J.Boorstin的倡议下立法通过成立国会图书馆阅读中心,其核心使命是推广阅读。阅读中心通过国会图书馆的威望和资源,借助政府立法及总统等社会性人士的影响力,多方合作多渠道实施阅读推广活动。纵观欧美发达国家的各类阅读推广活动,图书馆都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阅读推广的前沿阵地。

2000年左右,图书馆所组织的阅读推广活动往往以回归书本为宗旨,有抵抗新阅读的趋势。而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图书馆专家认识到如果现在还想着要把民众拉回书本阅读,那是历史的倒退。面对喷薄而发的阅读革命,图书馆及图书馆学界的立场和观点应该是引导而非对抗。图书馆需要打破枷锁,用最前卫的理念来诠释阅读,倡导新时代的阅读文化,并领导这一场阅读革命。但现实是,即使是在图书馆事业较发达的欧美地区,图书馆现有的资源和服务也满足不了公民未来的阅读需求。因此,未来阅读推广的实践中,除了鲜明的立场和观点,图书馆首先需要经历一场自身的革命——重组资源存储、扩大服务维度、升级馆员素质,最大程度上满足各个年龄段各个社会阶层的阅读需求。唯有这样,“图书馆”与“阅读”才会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Office of Research & Analysis .Reading at Risk: A Survey of Literary Reading in America[R].2004.

[2]杨祖逵.阅读——图书馆生生不息的有机体——兼评让·马里·古勒莫的《图书馆之恋》[J].图书情报工作,2009,(17):138-140.

[3]Myron Magnet.Is Reading Really at Risk?[M]. The Weekly Standard,2004.

[4]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Office of Research & Analysis.Reading on the Rise: A New Chapter in American Literacy[R].2009.

[5]王余光,许欢.西方阅读史研究述评与中国阅读史研究的新进展[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2):1-6.

[6]Tom Peters.The Future of Reading[J].Library Journal,2009,(11).

[7]Motoko Rich. Literacy Debate: Online, R U Really Reading?[N]. New York Times, July 27, 2008

[8]Glynda A. Hull,Mark Evan Nelson,Locating the Semiotic Power of Multimodality[J].Written Communication,2005,22(2): 224-261.

[9]John N. Berry III.I didin’t love Tom Jones until Albert Finney brought him to life[J].Library Journal,2008,(9).

[10]Motoko Rich. Using Video Games as Bait to Hook Readers[N].New York Times, October 5, 2008.

上一篇:高三政治复习热点一下一篇:作文文档行万里路读万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