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评课稿

2024-09-27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评课稿(共9篇)(共9篇)

1.《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评课稿 篇一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说课稿

贵州省金沙县第二小学 叶朝刚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苏教版的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本单元是小学阶段最后一次教学可能性。通过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由对可能性大小的定性描述过渡到定量刻画,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一、说教材:

关于“可能性”的内容是新课标实施后增加的内容,它属于“统计与概率”范畴。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可能性”的知识一共出现了四次:二年级(上册)教学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可能性的大小;四年级(上册)教学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六年级(上册)教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我说的内容出现在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八单元,它是小学阶段最后一次对可能性的教学,前三次教学重在对可能性大小的定性描述,而这次教学则旨在让学生实现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刻画的转变,它也是在学生五年级下学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日后更为复杂的有关概率的统计与分析工作。教材由例

1、例2,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十八的1、2两题组成,按由浅入深的原则编排,例1先认识可能性是几分之一的事件,例2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则由几分之一发展到几分之几,随后再用学生感兴趣的几个游戏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应用。其中我对例2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将摸牌游戏改为了摸球游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改变球的个数来实现可能性的大小改变,以达到自己的需要,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内容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

2、能够准备地运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感受到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其数的大小均在0-1之间,随着数值的增加或减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或减少。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2、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感悟事件发生的概率与事件内部组成之间的密切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密切关系,体验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难点是提高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击破难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以上目标呢?根据教材特点,我采取了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

1、创设情境

2、直观演示

3、游戏激趣。

学法:

1、自主探究

2、合作交流

3、实践应用

4、小组游戏。

五、说教学程序: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教学”从“以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我特设计以下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导发现。我引导学生理解例1情境图后,出示问题 “用猜左右的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公平吗?为什么?”,启发学生在解释和交流中认识到猜对或猜错的可能性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揭示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补全课题“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并让学生说出“你是怎样理解这里的的?”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数的意义与可能性知识的联系。

随后的“试一试”用逐一添加球的办法,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一共有几个球,红球有一个,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一。”并让学生思考,如果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最少如何放球?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并引发关于是否公平的讨论,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为学生接受新知搭建平台,再让学生经历推理“为什么可以用来表示猜对与猜错的可能性?” 不但复习了分数的意义,还让学生初步体会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相应的分数来表示,为下面继续教学可能性打下了扎实基础。另外让学生通过几次不同情况下的摸球游戏变化问题情境,能促进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开启用其他分数表示可能性的窗口,进一步感知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的方法。]

(二)迁移中提升。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3个活动

活动1——把例2设计成摸球游戏,让感受到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其数的大小均在0-1之间,随着数值的增加或减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或减少。

我对原有教材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先通过一个摸球游戏,让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摸到黄球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如果想提高自己中奖的可能性你会怎么做,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最终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在不改变球的总数的情况下,增加或减少黄球的个数就会改变中奖的可能性,随着黄球个数的增加,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最大值为1,这时事件一定发生;随着黄球个数的减少,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最小值为0,这时时间不可能发生;事件发生的范围在0到1之间,分数值越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分数值越小,事件发生可能性也就越小。

活动2——转盘游戏,角色互换。

如果你是商场经理,会怎么设计中奖规则。先让让学生先口答用分数表示指针转动后,停在每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再让学生讨论、交流:你会怎样设置各种奖项?并进一步讨论“指针转动80次,可能10次停在红色区域”,并追问“可能”一词那能不能换成“一定”。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用分数表示的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设计意图:我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让学生原有的感性认识得以适当的抽象和提升,并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还能进一步掌握求可能性的技巧。]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本节课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了两个个有趣的游戏。游戏1——“剪刀、石头、布”公平吗?

通过对这样一个学生们既陌生又熟悉的游戏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其实既就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我们的生活。使学生通过这个游戏都能养成善于从身边的生活出发,去学习数学,去研究数学,进而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游戏2——“中奖揭秘、李咏《非常6+1》的砸金蛋游戏”。

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对知识有进一步认识,使学生认识任何幸运和偶然都有一定的科学规律支配的,并且认识到可能性会因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设计意图:这样的练习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深刻地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而且随着富有挑战性的生活化提示要求的层层提出,使情境的展示过程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而细腻、动态的细节展示,更是成为学生思维的创新点。]

(五)全课总结,感受价值。

在全课结束的时候,我为学生介绍了数学的产生和发展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用心去观察、去体会、去发现、去思考,就会拥有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本领。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讨论来消除个人思维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的过程”,课堂总结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交流学习收获,能够进一步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认识;同时让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今后更能自主的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信心。现代教学理论表明:“只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放手让学生研究,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研究问题的过程,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他们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有许多新的生成。我将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六、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提倡“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这节课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我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游戏活动始终将学生置于一种自主和谐轻松的自然学习氛围中,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地习得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我求知、自我获取知识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和才能的发挥。俗话说:没有最好的课,只有更好的课,一节课下来我反思着:“如何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显得真实、自然、厚重而又充满着人情味”;如何拉近公开课、录像课与平常课间的距离。通过这次的国培学习,我又反思着,是激情过后的烟消云散,还是平静后的思索与提升。这些都值得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去思考和探索。

最后想用一句话来结束我的说课:我走在路上,我走在数学发展的路上,我走在让学生学简单的数学,学有趣的数学和学有价值的数学的路上。请各位老师、专家批评指正!

2.《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评课稿 篇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感知

【设计意图】教材提供的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解释, 仅仅从所选范围的个数和选中对象的个数来考虑:如“袋中一共有几个球, 红球有几个, 从中任意摸1个, 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就是几分之几”, 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将可能性问题过分简单化:物体有几个, 一共就是有几种可能, 所选物体有几个,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就是求所选物体的个数是总个数的几分之几。其实只在摸一个物体的时候, 物体的个数才与总可能数相等, 如果任意摸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时, 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如何让学生避免进入认识误区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师问: (1) 一枚硬币落下后一共有几种可能? (2种) (2) 两个同学进行下象棋比赛, 结果一共有几种可能? (3种) (3) 从一个袋子 (1红1绿2黄, 并且球上标出数字1、2、3、4) 任意摸一个球, 一共有几种可能? (4种) 任意摸2个球, 一共有几种可能? (6种)

这里重点让学生理解在只摸一个球的情况下, 球的个数才与摸球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如果任意摸2个球, 可以用列举的知识得出, 一共有6种不同的可能, 从而理解了物体的总个数不一定就是总可能数。

【设计效果】经过此环节的设计, 之后呈现教材中“剪刀、石头、布”游戏的公平性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学生会很自然的思考:这个游戏一共有几种可能, 将9种可能一一列举。通过这样的处理, 避免学生产生认识的误区, 使其认识具有科学性。

二、导入新课

【选袋游戏】

1.自主选袋:任意在袋中摸一个球, 摸到红球有奖, 你会选择在哪个口袋摸球?

2.研究探讨。

师问: (1) 为什么都选1号袋?这么有把握吗? (板书:一定, 1) (2) 师:为什么都不选2号袋? (板书:不可能, 0) (3) 选择3号袋能中奖吗? (板书:可能)

师:如果老师再增加一个4号袋能中奖吗?

师:和3号袋比较, 谁中奖的可能性更大呢?这个可能性有多大呢?这就需要用一个具体的数来表示。

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应该是介于不可能:0———定:1之间的一个数, 所以我们可以用真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板书课题)

【设计效果】非常顺利的完成了新课的导入, 似顺水推舟, 自然而流畅,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所用分数只能在0到1之间, 学生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有了整体性的认识。

三、新授

1.摸球游戏。

【设计意图】怎么帮助学生更完整的了解怎样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呢?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层次:

(1) 第一层次:用几分之一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师:我们继续刚才的摸球游戏。 (1) 如果在3号袋中摸, 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应该用哪个分数表示比较合适? (2) 如果要在4号袋中摸, 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3) 若要在4号袋中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 可以怎么办?

师:同样是一个红球, 为什么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会不同?

师小结:任意摸一个球, 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和球的总数有关, 也就是和任意摸一个球到底会有多少种可能有关。

【设计意图及效果】设计了“若要在4号袋中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 可以怎么办?”这一环节, 更提升了本课内容的思考深度,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与哪些条件有密切联系, 与哪些没有关联, 而且将前后环节串联起来, 做到知识的连贯性。

(2) 第二层次:用几分之几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师: (1) 如果在3号袋中再增加一个红球 (2个红球1个黄球) 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呢?

(2) 如果有10个同样的球, 其中有3个是红球, 从中任意摸1个球, 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呢?

(3) 如果有n个同样的球, 其中有m个是红球, 从中任意摸1个球, 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呢? (相机板书如下)

【设计意图及效果】教材在这里呈现了三种思考方法, 这些方法都是可行的, 而且本质上也是一致的。教学时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 相机启发他们理解上述方法的本质, 让其体会到解决问题时方法的多样性, 不必把不同角度的思考方法作为人人都需掌握的教学要求。

(3) 第三层次:总结归纳。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时, 分母表示事件一共有几种可能, 分子表示事件发生有几种可能。

2.练习。

师:在乒乓球赛场上用猜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发球, 公平吗?为什么?平时我们小朋友经常玩的“剪刀、石头、布”游戏公平吗?双方获胜的可能性是多大呢?

学生小组讨论, 交流, 并填写下表:

3.摸牌游戏。

出示:红A, 红2, 红3, 黑A, 黑2, 黑3。

师:把这些牌洗一下反扣在桌上, 从中任意摸一张, 摸到红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黑A呢?重点交流“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师:你还能想出哪些可能性的问题? (如摸到偶数的可能性是多少, 摸到小于3的可能性是多少?摸到素数的可能性是多少?)

(1) 体会可能性的大小和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异。

【设计意图】以上我们得到的可能性都只是对可能出现的结果的一种预测, 而在实际操作时, 其结果仍然是不确定的。为了让学生了解可能性大的不一定发生, 可能性小的也有可能发生, 设计了以下环节。

师:刚才我们得出, 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 那我摸2次, 一定能摸到红桃吗?为什么?

让学生了解只是理论上的可能性, 表示每摸一次, 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 但每次摸球都是一次独立事件, 互不相连, 所以理论上的可能性和实际的结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 练习:

[1]一种彩票中奖的可能性是, 小明买了100张这种彩票 () 中奖。

A、一定能B、一定不能C、可能

[2]抛硬币实验中, 已经抛了10次, 其中8次正面, 2次反面, 第11次抛硬币时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

师小结:每次抛硬币的结果都是独立的, 每抛一次正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是, 和原来的结果没有关系, 即使前面出现的都是正面, 第11次正面朝上的可能性还是。

四、拓展练习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条与硬币有关的题目, 想不想试试?

出示:小明和小刚同时各抛一枚硬币。这两枚硬币落地后如果朝上的面相同, 算小明赢;如果朝上的面一正一反, 算小刚赢。这种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填写下表: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知识虽然简单, 但要教出数学的味道, 教出思维的品质, 教出智慧的力量, 却并不简单。

1.优化教材, 深究内容———激思。“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这一观点是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定位, 也是对教师解读教材、设计教学的宏观引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具有重学习过程, 重亲历体验, 重学生感悟, 重实践操作等特点, 教材教学内容弹性大, 给教师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当教材提供的资源不能充分满足教学的需要时, 就要求教师既不拘泥于教材, 也不游离于教材, 而是基于教材, 依据教学目标合理地把握教材, 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高效地实施教学。在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 开头就没有选择例1的乒乓球比赛中猜左右的方式, 而是用摸球游戏贯穿了新课三个层次的教学, 将教材中的例2设计成了练习, 逐步丰富了学生对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理解并掌握了用分数表示各种时间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意义和方法。

3.《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评课稿 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会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2.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3.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明确生活中任何幸运和偶然的背后都是有科学规律支配的。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在认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现象中感受统计概率的数学思想。

教具准备:课件、白色和黄色的乒乓球若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打乒乓球吗?(喜欢)

师:那么你们知道在正规乒乓球比赛裁判一般用什么办法来决定谁先发球吗?(用猜左右的办法)

师:你们觉得裁判用猜左右的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公平吗?(公平)

师:为什么?(我认为公平的,球在哪个手中的机率都是50%。)

师:乒乓球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只有两种可能。(板:左右)

师:一方猜对、猜错的可能性是怎样的?(相等)

师:可能性相等,也就是各占一半,用分数来表示是多少呢?(1/2)

师:这么理解这里的1/2。(2表示有两种可能,球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1表示猜中的可能性占其中的一种,用分数来表示就是1/2。)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板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二、引导探究

1.教学“试一试”。(出示课件)

问:同学们,你们玩过摸球的游戏吗?(玩过)

好,我们来看摸球游戏中的可能性。(课件出示)

左边袋子里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1/2)

问:右边袋子里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1/3)

追问:要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5,口袋里的球可以怎么放?

2.教学例2。

过渡:刚才同学们在摸球游戏中找到了用许多分数表示摸球的可能性。看这些牌(课件出示)

师问:现在从中任意摸一张牌,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1/6)

师:从中任意摸一张,摸到黑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1/6)

师:摸到其他牌的可能性呢?(1/6)(摸到每张牌的可能性都是1/6)

师:一共有6张牌,摸到每张牌的可能性都是1/6。(出示课件并齐读这句话)

师:从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学生回答。

你是怎样想的?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交流一下,指名学生回答。

3.完成“试一试”。

过渡: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摸球游戏。(出示课件)

出示问题,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师:那么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呢?(指名学生回答)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无论是摸黄球还是摸红球,可能性最小是多少?最大呢?最小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可能性中的什么?最大呢?

小结:从刚才的两次摸球游戏中我们可以发现:既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摸球的可能性,也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摸球的可能性。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师:同学们玩过转转盘的游戏吧?下面请看屏幕上的转盘。出示问题,指名学生回答。

师:如果商家用这个转盘来搞抽奖活动,你能帮他设计一下在这个转盘中一、二、三等奖的区域吗?指名回答。

2.做练习十八第2题。

师:小华在家做了三个小正方体,我们一起去看一下。(课件出示,指名回答问题)

3.成语中的数学。

可能性无处不在,我们学过的成语中蕴含着可能性的大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指名回答)

4.生活中的数学。

师:生活中啊也有可能性的存在,我们去看看。(观看《非常6+1》中砸金蛋的片断)

师提出问题,指名学生回答。

总结:可能性和生活联系很密切,课后请同学们做个有心人,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找找生活中哪些事件和可能性有关。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延伸

4.《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评课稿 篇四

教学内容:P94—P9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会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你们玩过猜硬币的游戏吗?(教师简单示范)同桌两人进行,每人猜5 次看谁猜对的多。

师:你们觉得这个游戏公平吗?为什么?今天我们要来进一步学习可能性的知识。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1 谈话:同学们喜欢打乒乓球吗?回想一下,你们打乒乓球时,一般用什么方法来决定谁先发球?

出示例1图,问:你知道图中两名运动员在用什么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吗?用猜左右的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公平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小结:由于乒乓球可能在裁判员的左手,也可能在裁判员的右手,所以无论猜“左”,还是猜“右”,猜对或猜错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指出:用猜左右的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时,每个运动员猜对的可能性都可以用1/2来表示。追问:你是怎样理解这里的1/2的?

2、提出要求:在小组里讨论并回答例1后面“试一试”中的问题。

学生完成后,追问:如果右边口袋里再放一个篮球,任意摸一个,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又是几分之几?如果要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5,口袋里该怎样放球?

2、教学例2(1)出示例2中的实物图(或相应的6张扑克牌),让学生说说这6张牌各是 什么牌,注意帮助学生区分“红桃”与“黑桃”。

提问:把这些牌洗一下反扣在桌上,从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讨论后明确:一共有6张牌,红桃A有1张,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1/6。继续提问:摸到黑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摸到其他每张牌的可能性呢? 学生讨论后小结:从6张牌中任意摸一张,摸到每张牌的可能性是相等的,都是1/6。

(2)提出问题:从这6张牌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启发:这6张牌中有几张是红桃?每张红桃被摸到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3个1/6合起来是几分之几?进一步启发:还可以怎样想?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听听。

追问:这6张牌中,“3”有几张?任意摸一张,摸到“3”的可能性是多少?(3)指导完成例2后面的“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写出相应的答案;再指名口答,并要求说明思考的过程。

3、做“练一练”中的题。

先让学生口答第1题中的几个问题,再组织讨论第2题:如果指针转动80次,可能有多少次停在红色区域?

讨论中相机明确:由于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是1/8,所以指针转动80次,可能停在红色区域的次数是80次的1/8,也就是10次。

追问:如果把转盘上的指针转80次,停在红色区域的次数一定是10次吗? 小结:上面算出的结果,仅仅是根据可能性所作的一种预测,而实际操作的结果仍然是不确定的,可能正好是10次,也可能多于或少于10次。引导学生继续回答第2题中的其他问题。

三、组织练习

1、做练习十八第1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连一连,再指导名说说思考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

2、做练习十八第2题。

学生完成第1题后,组织比较:正方体都是6个面,为什么抛红色正方体,落下后1、2、3朝上的可能性都是1/6,而抛绿色正方体,落下后1、2、3朝上的可 2

能性都是1/3?

学生完成第2题后,组织比较:抛蓝色正方体,落下后1、2、3朝上的可能性为什么都不一样?

四、全课小结

5.《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评课稿 篇五

金沙县第二小学 叶朝刚

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1、循序渐近,教学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例1中,乒乓球可能在裁判员的左手,也可能在右手,运动员猜对、猜错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随后的“试一试”,从两个口袋里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分别是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例2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则由几分之一发展到几分之几。随后的“练一练”,则先让学生计算某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再利用计算结果推算实际操作时,该事件可能发生的频数。练习十八第4、5题则让学生根据学生发生可能性的大小的要求,给转盘涂色或再口袋里放不同颜色铅笔,这样的编排层层递进,由利于学生拾级而上,逐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2、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探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教材先是从“猜左右争夺发球权”的游戏活动展开,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又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再对可能性定性描述的基础上,有意义的接受“猜对或猜错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接着又借助实物图创设了摸牌的游戏情境,学生可以从图中收集数据,并借助已有的活动经验,自主探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练习十八中还通过连一连,抛正方体,摸生字卡片,给转盘涂色,在口袋里放铅笔,玩“石头、剪刀、布”游戏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判断、预测,逐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用“经常”、“偶尔”、“差不多”等词语描述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学生也了解了设计简单游戏的公平规则,因此,通过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对可能性大小的定性描述过渡到定量刻画,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94~97页。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

2、能够准确地运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感受到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其范围的大小均在0-1之间,随着数值的增加或减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或减少。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2、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感悟事件发生的概率与事件内部组成之间的密切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密切关系,体验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重难点:

能用适当的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理解并掌握分数表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思考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乒乓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看同学们就一个精神饱满的样子,就知道大家平时很喜欢体育锻炼,你喜欢什么运动呢?

2、现在考大家一个体育常识:我们国家的国球是什么球?(乒乓球)你们喜欢打乒乓球吗?

3、议一议:你们通常是怎样决定谁先发球的?

二、感悟规则的公平性,初步学会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1、猜一猜:一个乒乓球,放在我其中一只手里,猜猜在那只手?

2、刚才这样的猜球游戏生活也有,出示例1,乒乓球比赛中我们常用猜左右的方法决定谁先发球,能看明白吗?用这样的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公平吗?为什么?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3、你猜对了吗?谜底揭晓。猜对的同学非常高兴,猜错的同学有些沮丧,思考:这次猜对是不是意味着下次猜对?猜错的呢?

4、教学“试一试”,从左边的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为什么?右边的口袋呢?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并引发关于是否公平的讨论,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为学生接受新知搭建平台,再让学生经历推理“为什么可以用来表示猜对与猜错的可能性?” 不但复习了分数的意义,还让学生初步体会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相应的分数来表示,为下面继续教学可能性打下了扎实基础。另外让学生通过几次不同情况下的摸球游戏变化问题情境,能促进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开启用其他分数表示可能性的窗口,进一步感知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的方法。)

三、深入探究,能准确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1、创设情境: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我想给大家一些奖励,但我的奖品又有限,怎么办呢?

2、出示装有5个球的口袋,宣布获奖规则:谁摸到黄球就能获得今天的奖品。

学生讨论: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指名汇报、交流。

3、如果想让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变大,你想怎么办呢?

4、刚才我们都研究了摸到黄球的可能性,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交流后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5、讨论:可能性也有大有小是吗?同样是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它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学生讨论后由各组汇报交流结果。

6、这些数中有些比较特别你发现了吗?如果可能性是1的话,在这5个球中任意摸一个,就会怎么样?可能性能不能超过1?如果可能性是0的话,在这5个球任意摸一个,就会怎么样?可不可能比0还小?

7、刚才我们通过摸球,明白了看似简单的事情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学习的可能性的知识,重点研究了用什么表示可能性?主要用什么数表示?那这些分数,和0,1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提高自己中奖的可能性来改变可能性的大小,这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会很高,原有的感性认识也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并能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到可能性的发生范围。)

四、巩固练习。

转盘游戏——指导学生完成练一练。

1、讨论:你是商场的经理,你会怎样设置一、二、三等奖呢?

2、学生汇报、交流。

3、讨论:如果你是前来购物的顾客,你会怎样设置一、二、三等奖呢?

4、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我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让学生原有的感性认识得以适当的抽象和提升,并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还能进一步掌握求可能性的技巧)。

五、合作探究。

1、老师和你们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这个游戏公平吗? 学生汇报。

2、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列举出游戏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3、学生汇报: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要么老师赢,要么我们赢,要么打平。

4、讨论:你认为这个游戏公平吗?

5、学生汇报:老师赢得可能性是三分之一,我们赢得可能性也是三分之一,打平的情况是三分之一,所以这个游戏是公平的。

6、游戏:剪刀、石头、布

指名让学生和老师一起玩,其它同学当裁判?

7、老师输了这么多次,你该怎么安慰安慰我呢?

六、游戏:砸金蛋。1、5个金蛋中有3个有礼物。在砸金蛋之前,我想问问大家,砸到有礼物的金蛋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2、让玩“剪刀、石头、布”赢了老师的同学来砸一砸。

3、讨论:随着砸金蛋活动的发展,砸到有礼物金蛋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变化。是什么影响了可能性的大小呢?

(设计意图:我将两个环节有机的融合为一个整体,这样的练习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深刻地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而且随着富有挑战性的生活化提示要求的层层提出,使情境的展示过程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而细腻、动态的细节展示,更是成为学生思维的创新点。)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受到在全课数学的产生和发展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用心去观察、去体会、去发现、去思考,就会拥有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本领。)

板书设计: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选中的个数: 0 1 2 3 4 5

可能的总数 : 5 5 5 5 5 5

1324可能性: 0

5555 不可能 可能 一定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说课稿

贵州省金沙县第二小学 叶朝刚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苏教版的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本单元是小学阶段最后一次教学可能性。通过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由对可能性大小的定性描述过渡到定量刻画,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一、说教材:

关于“可能性”的内容是新课标实施后增加的内容,它属于“统计与概率”范畴。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可能性”的知识一共出现了四次:二年级(上册)教学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可能性的大小;四年级(上册)教学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六年级(上册)教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我说的内容出现在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八单元,它是小学阶段最后一次对可能性的教学,前三次教学重在对可能性大小的定性描述,而这次教学则旨在让学生实现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刻画的转变,它也是在学生五年级下学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日后更为复杂的有关概率的统计与分析工作。教材由例

1、例2,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十八的1、2两题组成,按由浅入深的原则编排,例1先认识可能性是几分之一的事件,例2中事 5

件发生的可能性则由几分之一发展到几分之几,随后再用学生感兴趣的几个游戏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应用。其中我对例2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将摸牌游戏改为了摸球游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改变球的个数来实现可能性的大小改变,以达到自己的需要,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内容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

2、能够准确地运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感受到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其数的大小均在0-1之间,随着数值的增加或减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或减少。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2、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感悟事件发生的概率与事件内部组成之间的密切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密切关系,体验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难点是提高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击破难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以上目标呢?根据教材特点,我采取了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

1、创设情境

2、直观演示

3、游戏激趣。

学法:

1、自主探究

2、合作交流

3、实践应用

4、小组游戏。

五、说教学程序: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教学”从“以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我特设计以下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导发现。

我引导学生理解例1情境图后,出示问题 “用猜左右的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公平吗?为什么?”,启发学生在解释和交流中认识到猜对或猜错的可能性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揭示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补全课题“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并让学生说出“你是怎样理解这里的的?”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数的意义与可能性知识的联系。

随后的“试一试”用逐一添加球的办法,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一共有几个球,红球有一个,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一。”并让学生思考,如果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最少如何放球?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并引发关于是否公平的讨论,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为学生接受新知搭建平台,再让学生经历推理“为什么可以用来表示猜对与猜错的可能性?” 不但复习了分数的意义,还让学生初步体会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相应的分数来表示,为下面继续教学可能性打下了扎实基础。另外让学生通过几次不同情况下的摸球游戏变化问题情境,能促进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开启用其他分数表示可能性的窗口,进一步感知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的方法。]

(二)迁移中提升。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3个活动

活动1——把例2设计成摸球游戏,让感受到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其数的大小均在0-1之间,随着数值的增加或减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或减少。

我对原有教材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先通过一个摸球游戏,让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摸到黄球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如果想提高自己中奖的可能性你会怎么做,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最终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在不改变球的总数的情况下,增加或减少黄球的个数就会改变中奖的可能性,随着黄球个数的增加,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最大值为1,这时事件一定发生;随着黄球个数的减少,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最小值为0,这时时间不可能发生;事件发生的范围在0到1之间,分数值越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分数值越小,事件发生可能性也就越小。

活动2——转盘游戏,角色互换。

如果你是商场经理,会怎么设计中奖规则。先让让学生先口答用分数表示指针转动后,停在每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再让学生讨论、交流:你会怎样设置各种奖项?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用分数表示的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设计意图:我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让学生原有的感性认识得以适当的抽象和提升,并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还能进一步掌握求可能性的技巧。]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本节课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了两个个有趣的游戏。游戏1——“剪刀、石头、布”公平吗?

通过对这样一个学生们既陌生又熟悉的游戏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其实既就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我们的生活。使学生通过这个游戏都能养成善于从身边的生活出发,去学习数学,去研究数学,进而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游戏2——“中奖揭秘、李咏《非常6+1》的砸金蛋游戏”。

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对知识有进一步认识,使学生认识任何幸运和偶然都有一定的科学规律支配的,并且认识到可能性会因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设计意图:这样的练习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深刻地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而且随着富有挑战性的生活化提示要求的层层提出,使情境的展示过程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而细腻、动态的细节展示,更是成为学生思维的创新点。]

(五)全课总结,感受价值。

在全课结束的时候,我为学生介绍了数学的产生和发展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用心去观察、去体会、去发现、去思考,就会拥有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本领。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讨论来消除个人思维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的过程”,课堂总结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交流学习收获,能够进一步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认识;同时让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今后更能自主的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信心。现代教学理论表明:“只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放手让学生研究,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研究问题的过程,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他们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有许多新的生成。我将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六、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提倡“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这节课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我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游戏活动始终将学生置于一种自主和谐轻松的自然学习氛围中,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我求知、自我获取知识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和才能的发挥。俗话说:没有最好的课,只有更好的课。一节课下来我反思着:“如何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显得真实、自然、厚重而又充满着人情味”;如何拉近公开课、录像课与常态课的距离。通过这次的国培学习,我又反思着,是激情过后的烟消云散,还是平静后的思索与提升。这些都值得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去思考和探索。

6.比大小评课稿 篇六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和=,知道这些符号的意义,会用词语(。会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让学生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正确记忆这3个符号,并能正确使用。

由于一年级孩子刚入学不久,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所以训练孩子们听老师指令行事,能坐、会听,会说,按要求发言就显得尤为重要。陈老师作为一名新教师,个人素养很高,在课的把握上非常到位,目标设计十分清晰,教学思路明确,教态自然、大方,语言很具有亲和力。这节课主要有以下优点:

1、课堂一开始,陈老师让学生齐读“课前准备歌”,让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并通过欢快的的儿歌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形式非常的好。接着就是以孩子喜欢的故事“大闹天宫”引出猴子分水果而入题,老师提出“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搜集信息。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所见,所想,从而顺利地引出新课。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旁,激发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浓厚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设分桃子、分香蕉、分梨有趣的故事情境,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使学生感受到了比较数的大小在生活中应用是很广泛的,用动作表示>、<的形状;根据数字找符号;抽象数字说出算式。使学生在口说、手动、耳听、眼看得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

3、学生对口诀“大于号、小于号,开口朝着大数笑”,顺口溜方便学生对这些符号的记忆。利用这些儿歌帮孩子有效记住大于号和小于号的特征,让孩子在情境中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化解了记忆中的难点。

对于一位新老师,我作为一个带过一年级的老教师,还要提出以下的建议:

1、老师在明确每一个要求时语言必须明确。学生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让学生听明白再去行动。

2、多使用表扬性的评价语言,课堂语言可以再用丰富,可以再自信放开点些。在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只是用到了很好、不错、很聪明这样的字眼,我觉得可以再丰富些,比如可以评价学生你的小眼睛真亮,能发现这个秘密、你的小脑袋瓜转得真快,想法真是新奇。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多使用一些小贴画鼓励表扬学生。

3、无关的信息不要过早的去涉及,比如本节课中过早的让学生打开数学书。

4、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老师可以适时放慢语速、减低声音,问看哪个同学表现的好,并且给予奖励,这样学生才能有表现的欲望。

5、对于新信息让学生先去尝试表达,学生表述不准确时老师再去示范。比如老师让学生说主题图上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这个地方老师直接解释什么是数学信息,并先示范,我觉得倒不如先让孩子去说,学生说不准确的时候老师再去纠正。篇二:《比大小》评课 《比大小》评课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17页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堂课一开始,就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先请学生找找同桌身上能用数字1-5表示的东西,从中发现问题,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所见,所想,从而顺利地引出新课,并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过程。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旁,激发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浓厚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而且一年级的小朋友比较好动。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请学生找一找同桌身上能用1-5表示的东西;用动作表示>,<的形状;根据数字找符号;在教室里找可比的东西进行比较,再抽象出数字说出算式。使学生在口说、手动、耳听、眼看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3.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入学时间短,所以在课堂上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各方面的互动;留给学生广泛开放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情境演绎的经历者,情境意义的建构者,将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成为情境展开过程中的主角,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主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场所,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不断发展。

4、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在这节课中教学时间显得比较紧张?如何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如何放开学生思维的束缚,给学生一个想象的广阔空间,使学生的思维有更深入的发展?篇三: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评课稿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评课稿

听了韦老师所执教的“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应该说这是我所听到的一节“终身难忘”的数学课,本节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因“巧”而精彩,突出了“四个”特点:

一、深入理解教材内涵,把握了教材的实质,创造性组织教学过程。本节课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只需在此基础上完成知识的顺迁移即可。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老师并不急着把“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给学生,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学生对大小比较的真正理解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表面看,这节课教师似乎抛弃了教材另搞一套。深入看,教师其实是非常深入地钻研教材,把握了教材的“实质”。再走出教材,创造性组织教学过程。老师领悟了教材注重在现实生活中比较数大小,这一“实质”,用现实生活中更具趣味的“竞赛”活动为载体教学“比较数的大小”。

二、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理念。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充当一个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主动从事数学活动,只在关键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并不纯粹是娱乐和增添热闹的气氛,而是老师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游戏的背后是学生有效的学习,有效的数学思考。欧老师把“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完美地溶合在学生间所进行的一场“长江队”与“黄河队”的“抽数组数比大小”比赛之中。我观察到,采用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了激情与挑战,学生的参与率很高,学生们能够全身心参与到老师精心预设、组织的“竞赛”活动中,“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自然也就水到渠成地“内化”为学生已有的“比较数的大小”认知结构。

三、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

本节课教师巧妙地把“比较方法”预设在三场次的“抽数”竞赛活动中。第一场比赛抽到的数先放个个位,再放十位、百位、千位,游戏中学生深刻地体悟到“数的大小”与“数位”的关系,逐步体会到高位上数字的决定性作用;第二场比赛,抽到的数先放在千位,让

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高位”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千位相同比百位,百位相同比十位这一比较的顺序;第三场比赛,抽到的数自己决定放在哪位,比赛扣人心弦,学生对“比较大小”与“数位”及每一位“数字”的关系已经有了深刻的全面的认识。此外,课前教师还预设了多个“悬念”。例如:把数字卡片9倒置在口袋中,让学生误认为6,制造强烈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热情,起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正因为有了教师精妙的“预设”,和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 课堂生成了无限的“精彩。”“预设内生成”是充分的、丰富的,“比较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简便方法”学生认识是深刻的,水到渠成的。

四、“生活味”与“数学味”水乳交融。

游戏、竞赛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不能仅停留在追求数学课表面的“热热闹闹”,为“游戏”而“游戏”。本节课之所以“打动”人的,给人“终身难忘”的,是“数学知识”与“游戏竞赛”的完美结合,有“游戏”扣人心弦的形式,更有“比较数大小方法”的“内化”。如:老师非常注重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有感而发”,学生的“感受”恰恰是“比较数大小方法”的“内化”。每个场次比赛完,教师让学生记下比赛“结果”,“数学”地思考。整场比赛后让组织学生交流、“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和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游戏是为了更为高效地、生动活泼地让学生“掌握”和“内化”数学知识。

以评价为手段,激励学生乐学。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数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个体自身的发展状况等不同方面,以激励性评价为主贯穿整个活动的全过程,评价时采取了形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不仅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主动传递出自己的关心之情,还专心致志地倾听学生的评价,借助微笑的表情,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学生自觉地打开心灵之窗,激励学生乐于学习。篇四:最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比大小》评课稿(精品)《比大小》评课稿

其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会读这些符号。能理解其含义,并会说出比较的过程。2.初识比较大小的方法,能根据“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教学重点:

认识大于号、小于号、等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掌握比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大于号小于号表示比较的结果。

由于一年级孩子刚入学不久,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所以我们训练孩子的重点就是听老师指令行事,能坐、会听,会说,按要求发言。

课堂一开始,是复习铺垫,为学习新知打基础,紧接着就是以孩子喜欢的游戏“小侯吃桃子”引出“够不够吃”而入题,接着利用摆圆片也就是一一对应的方法去验证3和2、3和4的大小关系。从而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等号,知道三种符号的作用,并利用儿歌帮孩子有效记住大于号和小于号的特征,其目的是让孩子在情境中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去感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在这需要给大家说明的有两点:一就是信息窗的处理,本来是让孩子看图说信息,提问题,可是试讲的时候感觉头重帽大,也就是新课10分钟还没有进入重点处,于是我们决定在这简单处理,直接取用有用信息,老师引导孩子进入红点标志问题,目的让孩子的集中力在重点处发挥。

其二说就是摆圆片,一开始也是让每位孩子动手摆,目的是加强孩子的动手能力,从而在操作中体会比大小时用的一一对应的方法,可是孩子刚学过5个数,就利用5个数中较大的3和2、3和4去比,当然也要用到十个圆片,再加上桌子小,孩子不会恰当利用,还有如果在桌子上摆好,就要坚持到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也就是等号学习完才可以收起来,那么长的时间孩子就免不了对着花花的圆片动心动手,为了有效的让孩子更好的学习新知,我们就决定就让两个孩子上黑板摆,下面的孩子帮着看着数着,从而保持了课堂的有效进行。本节课进行完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课堂孩子表现的味道有点淡,还有认为应该从出彩的地方没有出来,一些细节问题处理的不够到位,不够成熟、不够机智,还是缺乏经验吧,在此就希望各位老师给予帮助,请大家尽情指导点评,谢谢!篇五:《比大小》说课稿doc 《比大小》说课稿 尊敬的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比大小》,我将从教材、教学流程、教法、学法、板书设计、学习评价四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比大小》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二课时 的内容,2、教材分析:比大小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会认、读、写5以内各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数的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后面数学最重要的基础。因此,这一教学内容在本册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5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比较。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符号“>”、“<”、“=”,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会使用符号“>”、“<”、“=”,能正确进行大小比较。1.过程与方法:通过找、数、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比较的过程中学会相互交流,从而掌握更多的比较方法。

三、说学情:

一年级学生是7-8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比大小”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会认、读、写5以内各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1-5各数来表示物体的 个数,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增加感性认识,初步接触集合、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相信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学生掌握并不会感到十分的困难。

四、说教学策略:

结合班级的学情,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动手、动眼、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为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好学。2.动手实践,探索新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会学,在学习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直观教学等多种手段,以便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五、说教具学具:

本节课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教科书、6袋带有小猴、梨、香蕉和桃子的学具卡片等。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在一片绿绿的草地上,几只小猴子正在开心的吃着各种水果,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小猴子吃果图)在途中你都看到了什么?猴子有几只?香蕉有几根?梨有几个?桃子有几个?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数完课件出示数量图。这些物体的个数是有多有少的,表示物体个数多少的数字也有大有小,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大小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习兴趣。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师:一个猴子吃一个桃子,够吃吗?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学具卡片动手摆一摆、比一比)学生交流汇报后,教师在黑板展示:一只猴子对着一个桃子,从而得出结论:3=3 读作:3等于3 教师介绍等于号的含义与写法。同理导出:3<4 3>2 分别读作:3<4 ,3>2

2、你是怎样认识“>”“<”、的?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编口诀,并交流记忆“>”、“<”的方法。

3、小结方法:大大嘴巴指大数,尖尖嘴巴指小数。

通过教师的演示让学生体会等于的含义就是同样多,并知道表示同样多的时候要

用“=”连接,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同理让学生体会大于和小于的含义。知道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应该把张口指向大数。

(三)层次练习,巩固新知。

1、教材17页思考题和18页做一做。

2、课件出示:不看图,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3、课件出示:照样子,比大小。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学生说自己的收获..六、学习评价

教学中我采用了师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我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热情的评价,以此来发挥评价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

7.《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评课稿 篇七

[片段一] 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教师和学生谈心:同学们喜欢打乒乓球吗?你最喜欢的乒乓球运动员是谁?

(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兴奋。有的说王浩,有的说马林,顿时课堂热闹起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王励勤和马林比赛的录像。课件播放王励勤和马林比赛的录像。

教师提问: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发球公平吗?为什么?

(沉思片刻)

生1:我觉得非常公平,因为硬币只有正反两个面,不管猜哪个面可能性都是相同的。

生2:我也觉得是公平的,因为出现正反面的可能性各占一半。

生3:也就是出现正反面的可能性都是1/2。

教师适时小结:对了,硬币有正反两个面,硬币落下后只会出现其中的一种情况,所以对于双方队员来说猜对的可能性都可以用1/2来表示,所以非常公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课件演示出示课题)《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思考: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始创设的乒乓球比赛情境,不仅能让学生想起以前学习过的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并能引导学生认识这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由此想到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以此为桥梁,将可能性由以前的定性描述过渡到定量刻画,这就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从而引出课题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片段二] 引导探究

教师:再来做一个摸球的游戏。

第一个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1/2)为什么?

生:因为只有两个球,且其中只有一个是红球,所以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就是1/2。

教师提问:是不是说明摸两次必有一次摸到红球呢?(不一定)那不是矛盾了吗?其实不然。感兴趣的科学家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通过数据让学生感觉到随着抛硬币的次数的不断增多,正反面出现的可能性越来越接近1/2。从而理解到这里的摸到红球的可能性1/2,并不是摸2次3次而是经过无数次的摸,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就是1/2。

教师提问:要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为1/4,口袋里的球至少应怎样放?

小组讨论:

生1:放一个红球,3个黄球。

生2:放一个红球,3个别的颜色的球。

……

教师:那谁愿意总结一下,到底怎样放,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就是1/4?

生:就是要放四个球,其中只能放一个红球。这样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就是1/4。(我竖起了大拇指)

思考:1.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探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又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在活动去感知,如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想怎样放球可以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4,从学生们一个个精彩的答案中我知道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2.注重对知识的深层挖掘。其实,我们所研究的可能性1/2、1/3都是在无数次的实验后所得到的,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加以挖掘、强调,那就会给学生造成知识性错误,他们就会对中奖率1/100,而买100张奖券却不一定中奖无法理解,所以在这里应该花足时间让学生充分理解。我觉得会做题,就犹如捕捉到了一条鱼;掌握了题的实质,就犹如拥有了一张网。“学数学”与“学好数学”的区别就在于你是拥有了一条鱼,还是拥有了一张网。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课堂上,我们应教会学生如何拥有一张网,去捕获所有的鱼。

[片段三]活学活用

1.开心密码

它是一个不重复的六位数,由1~6这六个数字组成。教师提问:同学们猜猜这个数的十万位会是几?猜对它的可能性是多少?万位?其他位上呢?猜对个位的可能性是100%。

2.现场抽奖

用学生的学号进行抽奖,感受到中奖的乐趣。

3.想一想

某次抽奖活动,主办方宣称本次抽奖活动中奖率为1/100,同学们想一想是不是买100张奖券必有一张中奖?

生1:肯定能中,因为中奖率1/100说明100张奖券里必然有一张中奖。

生2:我觉得肯定中不了奖,因为抽奖的奖券有几万、几十万张,买100张太少了。

生3:我觉得他们两个说的都有一定道理,我觉得不一定,如果只有一百张奖券那肯定有一张中奖。如果超过100张那就不一定能中奖了。

教师:对了,中奖率1/100是指能中奖的奖券占总奖券的1/100,是相对于整体来说的。

思考: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兴趣是儿童探索知识的强大动力。”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必须不断地创设富有创意的新颖的问题情境。这三道题在设计上各具特色:开心密码,让学生在不断地猜想中感受可能性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规律的魅力;现场拿学生的学号进行抽奖,在欢呼声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中奖的刺激和喜悦;想一想,让学生在不断理解、不断补充中再次巩固知识的重难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课堂气氛再次推向高潮。

8.一年级比大小评课稿 篇八

1.使学生认识=、〉、〈 ,会读这些符号。能理解其含义,并会说出比较的过程。

2.初识比较大小的方法,能根据“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重点:

认识大于号、小于号、等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掌握比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大于号小于号表示比较的结果。

由于一年级孩子刚入学不久,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所以我们训练孩子的重点就是听老师指令行事,能坐、会听,会说,按要求发言。

课堂一开始,是复习铺垫,为学习新知打基础,紧接着就是以孩子喜欢的游戏“小侯吃桃子”引出“够不够吃”而入题,接着利用摆圆片也就是一一对应的方法去验证3和2、3和4的大小关系。从而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等号,知道三种符号的作用,并利用儿歌帮孩子有效记住大于号和小于号的特征,其目的是让孩子在情境中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去感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在这需要给大家说明的有两点:一就是信息窗的处理,本来是让孩子看图说信息,提问题,可是试讲的时候感觉头重帽大,也就是新课10分钟还没有进入重点处,于是我们决定在这简单处理,直接取用有用信息,老师引导孩子进入红点标志问题,目的让孩子的集中力在重点处发挥。

9.《平面表示方法》评课稿 篇九

朱老师今天所上的是“平面的表示方法”一课,内容并不复杂,但它奠定了立体几何的理论基础,是学生初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的一个载体,也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一课。所以一些看似简单直观的图形却能建立起立体几何的完备体系,其中的演绎推理过程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品位的从学生方面来讲,也是学生的认识从平几到立几的第一次考验。在教材的把握上做到了突出重点,前后融会贯通,对教材中的定义概念挖掘的比较深刻,在教法和学法上都做了大胆的尝试,下面就针对这堂课具体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通过学生自己大量的举例,需找周边的物体,从中感觉平面,进而类比直线的无限延伸,加深对平面概念的理解。

二、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的是问题式教学法,既利用问题作为整堂课的主线,整个课堂是在思考、讨论、研究和回答问题中度过的。本堂课在问题的设置上难度适中,逻辑思维结构紧密,语言精练,逐层递进,用问题将整堂课串联起来,使学生在不断的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将教学内容连接起来并形成体系。而且每个问题的设置都能够让学生在讨论交流后都能够回答出来,不仅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整堂课融会贯通,顺理成章。

三、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讨论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一直在引导学生要学会交流沟通,指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如何通过集体的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问题设置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在教师的个人能力上体现出了教师较强的.个人素质,简练的教学语言,和蔼的表情,清晰的思路。

五、这节课在对“以学定教”教学理念的认识上也有了一个本质的飞跃。我认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只有让学生充分从事探究学习活动,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地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在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1、教师的授课语速应放慢一些,多给学生留出一些思考时间。

上一篇:2010上海世博会智利国家馆导游词下一篇:模特队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