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配置资源》的教学反思(精选12篇)
1.《市场配置资源》的教学反思 篇一
市场配置资源教学反思
本框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如下:
优点:本课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学习的空间,为学生营造了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和学习策略,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难点,促进了学生在学习上跨越式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本框教学较大的特点是背景材料选用贴切,课堂教学详略得当,对市场调节局限性问题点到为止。同时,对教材顺序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在市场调节优点之后,立刻对应讲授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将市场秩序置于其后,这样安排既符合思维逻辑,又突出重点。本节课讲述每个知识点时,都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逻辑顺序,所以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这一特点,将情景材料与问题探究结合起来,较好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利于学生理解理论较抽象的问题。
不足之处:一些现实的社会热点问题,如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等,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但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气氛不够活跃,此时应适当采取些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大力探索如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精神。
另外,本课教学内容中有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如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等,适宜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讲授、点拨,安排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合作学习,自主归纳总结,突破重点、难点。但是,在讲解市场局限性,规范市场秩序必要性和社会信用制度建立的必要性问题时,没有充分运用典型的背景材料,致使背景材料显得过多,问题分析不够深、透,在学生阅读材料时也浪费了过多的时间。
2.《市场配置资源》的教学反思 篇二
作为教育决策,资源配置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思路决定决策,在近三十年来学校这一基础资源的布局配置过程中,我们基本沿袭着这样一条思路:大量经费投入—不断提高标准—不停改造、建设—总是滞后于老百姓需求。其实,历史欠账早已还清,标准已经相当高了,为什么还是在这个圈子里循环呢?
究其根本原因,固然在于城市超常规的发展以及人口连续波动高峰,但反思我们的政策设计,是否一定科学合理呢? 比如,过去为了追求学校规模效益,大量的村小撤点,这在今天全国的农村学校布局中有值得检讨的地方;还有学校建设的标准与使用效益,标准偏低使经常性的维持成本上升,标准偏高又使用效益不高,何为适当的标准,可否有弹性标准? 假设随着幼儿园、小学、初中的学生数量波动,只要稍微变换内部设施,今天的小学可以变为明天的幼儿园或中学,这就是弹性设置。国外这种置换很多,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世博会的场馆就改造成为大学了,非教育用地尚且可以解决教育需求,学校本身的场地设备为何就不能通融呢? 关键还是思想解放与制度创新!
今天,在政府的公共服务制度设计中,常规的校舍和设施设备配置已经基本到位了。而随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一些特殊的、高端的装备配置提到议事日程上,如创新实验室、电子白板教室、实训基地等,尤其是信息技术方面的配置日新月异,新一轮学校硬实力的比拼正在悄悄展开。需要强调的是,这些配置必须立足于分享的现实基础,这些特殊的教育资源不是学校所有制,也不是区域所有制,更不是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割裂的“私有物”。新中国多年来建设原则是“全局一盘棋”,要求的是在大局统筹中发挥每一个局部的最大效能。没有全市教育的通盘考虑,这些创新实验室又能发挥多大作用,重复性、无效益就是必然的结果,职业学校先进的实训基地低下的使用效果就是一个证明。而信息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仅靠一所学校甚至一个区县的努力更不可能走向成功,今天的暂时优势可能就是明天滞后的基石。
3.让市场配置创新资源 篇三
半年前,《福布斯》杂志公布的2013全球最具创新力的100 强企业名单中,中国大陆有5 家公司入榜。民营科技公司背景的百度和腾讯分别位列第6 和第19,甩开了排在第46 名的典型国企茅台集团和第69 名中海油。中国经济转型大变局中,中国科技创新驱动尤其是在互联网创新方面的能量得以释放。这些创新又尤以民营企业最具活力。
“真正的创新奇迹都在政府和银行视线之外”,中国高新区协会理事长张景安对《中国民商》说:只有根本上消除垄断,鼓励创新,中国才能在下一轮国际创新竞赛中取胜。
中国创新企业代表:智能硬件+互联网
2013 年9 月3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首次走出中南海,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集体学习采取调研、讲解、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中关村是中国第一个高技术园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述创新力民营企业多来自此。以中关村为阵地,中国民营企业的创新与发展正面临空前的机会和挑战。互联网金融风起云涌,移动互联、智能手机家电创新引领潮流……审视中国创新最前沿,不难想象中国经济的未来正酝酿其中。
创新力企业小米在这里实现了三年身价增35 倍的奇迹。2013 年8 月22 日,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证实小米已完成新一轮融资,整体估值已逼近100 亿美元。而这也意味着,成立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小米估值从2.5 亿美元发展到90 亿美元,身价增长了35 倍,成为国内仅次于百度、阿里、腾讯的第四大互联网公司。在最新的创新力企业全球榜单中,小米排至第3,而苹果公司仅排到第14 位。
小米的快速发展是中关村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创新创业中心的一个缩影。经过多年的培育,中关村的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效率得到显著提升,联想从创立到实现百亿销售收入用了15 年时间,百度只用了12 年,而小米科技用了不到3 年。
2013 年,中关村新创办企业数量超过6000 家, 这里面“80 后”、“90 后”已经由以前的寥寥数人成为一支主力。据《福布斯》中文版首度推出的“中国30 位30 岁以下创业者”榜单显示,中关村及北京市10 家企业创业者上榜数量居全国之首。与整体相比,中关村上榜创业者表现出更为年轻、创业空间主要集中于互联网等特点。《福布斯》指出,中国的年轻创业者更擅长从应用着手,寻找传统产业在网络平台的新应用,并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将传统产业迅速转换为更适应网络市场的运营模式。
被外媒点名的幻腾智能,是创新故事的又一主角。相比腾讯、百度这些巨头,幻腾智能尚显得十分不为人知。但这个年轻团队主攻的项目,却占据中国创新的最前沿领域。
随着2012 年谷歌眼镜的出现,智能可穿戴设备成为科技业竞赛的新焦点。人们等待着苹果iWatch 能玩出点新花样,结果中国企业却抢先让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戒指变成了现实——2013 年6 月果壳电子发布了全球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手表GEAK Watch,智能戒指则以NFC 为卖点,让信息传递与用户形影不离;百度咕咚手环基于百度云技术开发,为用户的运动健康与睡眠提供科学数据。
专门从事智能硬件产品开发的,除了果壳电子,另一个就是幻腾智能,前者致力于智能可穿戴,后者则把目光放在了智能家居上。幻腾认为,未来消费者将通过智能手机控制和管理家电。幻腾公司由清华大学毕业生创办,该公司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了价格合理的智能家居产品。幻腾公司的两款主打产品为售价21 美元的节能灯和售价43 美元的环境控制器,他们都可以通过手机App 控制。前者可以控制节能灯的显示方式,而后者则可以监测家中的控制质量——这对于长期生活在PM2.5 超标环境下的中国居民非常适用。
在美国《快公司》杂志2014 中国十大创新企业的榜单中,涉及到智能硬件的公司多达4 家。以家电和智能手机为主要业务方向的海尔和小米,对智能硬件也最有热情。小米推出了自己的路由器产品,电视盒子产品,而海尔正在积极地进行智能家居产品与传统家电的匹配。
为什么这几家公司会入选中国创新企业代表?评论人士指:很关键的一点是他们与世界的趋势走得更近。现在无论是汽车还是传统制造工业,中国与世界先进技术都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在创新硬件和互联网方面,基础条件、行业环境是公平的,国内企业更容易出创新代表,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榜单里,“互联网公司+ 智能硬件”代表企业就超过了六成的原因。
互联网金融体现创新精髓
如同多数民营企业家关心的话题,创新驱动力需要充足的资金作后盾,对于民企而言,便需要开拓稳定健康的融资渠道以保证良好的流动性,优质资本对实体经济的巨大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融资模式创新本身也是一种相当重要的企业创新。伴随金融改革的提速,各种金融创新模式由之而生。而在此过程中,最蔚为壮观的是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崛起。
2013 年被称之为互联网金融元年。这一年里,金融创新的主角不再只是银行、券商和基金公司等金融界大佬。互联网企业作为搅局者出现,随着阿里巴巴“余额宝”的出现,互联网金融这匹“黑马”,随之引爆了整个行业。腾讯、百度、苏宁、易宝支付、盛大等一大批企业先后入局,以颠覆者的姿态向金融行业发出“挑战书”。直至今日,互联网金融新产品层出不穷,新概念屡见不鲜。余额宝、理财通、百度百发、微信支付、微信红包……以眼花缭乱之态向大众袭来。endprint
互联网金融创新步伐极快,2014 年更是这类创新的集中爆发年。从1 月份先后有理财通、微信支付、嘀嘀打车等多种创新出炉,更可能全年都保持这种高速度。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些银行已参与了这场大战。市场人士预期今年的互联网金融将上演肉搏战,比如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就贴上亿资金抢占市场份额。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尤其是在越来越普及的移动端领域内,有着极强的不确定性。不过,不管谁是最后的大赢家,在这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舞台上,中小微企业及广大消费者应该说是最大的受益者。
互联网金融表面上最大的效果是逐渐改变人们的消费和理财习惯,但其实质意义早已超过这个范畴。目前,银行存款规模以日均千亿之级别迅速萎缩,继而传导至信贷新增规模的日益紧张。而余额宝却以每分钟300 万元的速度净增长,这些资金绝大多数是从银行撤离的。而作为互联网金融革命性的模式,众筹使得越来越多的平民和中小投资者能够参与到一些创业项目中间。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传统金融垄断的局面。
“互联网金融借由互联网平等、民主、普惠的精神指导,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 包括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云计算等) 与传统金融功能的有效整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资金融通模式。”中央财经大学民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壮教授指出,中国人将用更长时间才能意识到击败传统金融的不是技术而是体制与文化。
专家刘大伟评价,互联网金融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互联网应用这样的层面,它已经形成一种新的业态、新的模式、新的战略,它代表着对于金融垄断的突破,对于尚未被满足的金融需求的填补。互联网金融创新,体现了创新的精髓,把技术和需求结合起来,并且尽可能细化。它更加有利于信息的获取、流程的规划、资金收回的效率。“互联网是一切的未来,一切的未来是互联网。这是互联网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去拥抱互联网,那么这个企业前路未卜。”
呼应这一趋势,中关村提出建设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作为领跑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者,包括京东商城、当当网、拉卡拉等在内的33 家单位发起成立了中关村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也是全国范围内第一家互联网金融行业组织。
创新驱动不能“等靠要”
本届政府高瞻远瞩提出创新驱动战略,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部署的突出位置。2013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考察时强调,要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9 月30 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2014 年1 月6 日,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再次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
科技部部长万钢认为,对于中国来说,实施创新驱动,既是形势引导,也是形势所迫。“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和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了一个历史性交汇,也为中国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
应该说, 民营科技企业在这一进程中担负重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创新则成为民营企业的生存法则。在全球科技革命浪潮涌动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双重作用力下,越来越多具有国际视野的创业者们强烈感受到,国际科技革命正催生产业格局发生大变革。
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感叹,现在创新的外部环境是历史上最好的,过去几十年,各地的大型商会纷纷崛起,自主创业和创新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比如陕西商会,就已经成立了针对陕西年轻人创业的专业基金,一开始就筹资1000 万元,并由专业人员进行管理,这使想要创业的大学生在创业初始就有了自己的发展资金,应该说机遇是最好的。
专门投资原创发明和知识产权的北京智谷公司总裁林鹏感受到海外高科技公司新一轮的创新布局大军压境的态势。他举例,比如高通公司,每年投入几十亿美金研发通信技术,同时通过专利许可收回60 亿美元~70 亿美元,形成研发—技术垄断—专利收费的良性循环模式,对中国信息设备制造产业构成巨大挑战。
50 余位中关村创新主体代表在年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表示,创新驱动的时间窗口稍纵即逝,中关村作为创新驱动的优势平台,必须主动出击。实现创新驱动不能“等靠要”,而是要冲破传统思维和体制的束缚,积极行动。未来十年,随着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可穿戴式设备等新技术推波助澜,互联智能化方向走,发展速度更加惊人,创新步伐稍慢就只能跟随别人,丧失做强的机会。面对挑战压力与紧迫的时间感,全社会已经对创新驱动发展形成相当共识,当前需要用更强的力度去实践科技创新。
2009 年,中关村第一个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并率先在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等领域探索突破,创新创业之势引起海内外关注。时代集团董事长、中关村协会联席会主席王小兰说:“创新驱动和要素驱动的政策环境是有很大不同的,换了‘跑道,关键是很多思维也应当换到以‘创新驱动为主的模式上来。”她建议,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为了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除了现有的先行先试政策突破,应该围绕“先行先试”的环境、机制、方法等方面出台一份具体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让市场配置创新资源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廓清了中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基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此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联想创始人柳传志说,科技创新只有通过企业,才能产生财富,造福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是企业,创新资源应该依靠市场机制来配置。他认为“国内现有体制下,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和企业科技创新结合得还不够”,科技创新变成财富的关键在于如何找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政府应当在帮助打破科研院所与企业对接之间的壁垒问题上加以重点研究。endprint
一些企业家深感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关键是打破体制束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很多创新技术在漫长的审批过程中“过时”了,因此相关管理制度亟待创新。
改革创新考验企业自身的同时,更考验行政体制改革力度,“企业家在初期需要政策扶持,但从长期来看,大规模民企自主创新,不应依赖于优惠政策,而是与完善的制度联系在一起。”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史晋川认为,民企之所以没有形成大规模自主创新,是由于公平的产权界定、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规范的市场秩序的建立,还做得远远不够。
云峰基金发起人汪建国曾创办五星电器连锁超市,由于家电业利润太薄,几年前将五星电器卖给美国家电连锁超市“百思买”,之后与马云、史玉柱、虞众等企业家发起成立了“云峰基金”。“我想把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一项事业长期坚持下去,但没有渠道,很多民资围着政治资源转,想方设法捞快钱,没人踏实做事,这个问题已相当严重”。他说:“很多民间资本拥有人希望效仿美国模式,长期投资高科技产业并得到收益。但现在我们苦于找不到好项目,因为政府没有搭建一个有效的信息平台。虽然各地都在搞资本和项目对接会,但是形式大于内容的多。可以投资的企业,信息并不公开。”
“这几年,国内投资基金开始起步,私募基金、天使基金和风险投资等数量增加很快,但是这个领域还缺少健全的规则”,汪建国说,一是法律法规不太健全。二是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政府投资效率不高。三是没有合理的税收制度。比如,对天使投资和私募基金的税收应该差别化,而现在并没有区别,导致没人愿意当“天使”。
“民营企业不是要特殊政策,而是一个市场上公平的待遇就行。但是这个做不到,资源在政府手上,如果有自己的公司,肯定给自己的公司了。”汪建国说,另一个问题是,政府过度关注大型民营企业,而不是中小民企。
保定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马学禄退休后,接触过形形色色、大大小小、或成或败的企业家,他认为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政策环境、地方政府导向问题。“国企在部分行业的垄断将民营企业挤压得太厉害,压制了民间创新。很多机构、部门、政策都应该整合,国家宏观调控重点应该调控条块分割,增强各种要素的集成度,而政府恰恰没在这方面下功夫。还有,有些地方政府的领导下企业调研都去好企业、大企业,很少光顾中小企业。其实,大企业也是从小企业发展起来的,而且60% 以上的就业在中小企业,因此中小企业没有创新活力是非常危险的。”
参与1980 年最早一批下海创办中关村科技企业的纪世瀛感叹,历来重大的创新都不是在大院、大所,是在企业。中关村发展的速度以每年30%~40% 速率增加。源于什么?即创新,技术创新,创新主体是谁,就是民营高科技产业群。
4.《市场配置资源》的教学反思 篇四
授课教师:严秀兰 授课班级:高一(1)班 指导老师:王停停 授课时间:12月27日上午第四节 授课地点:四楼多媒体教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市场规则的表现形式,社会信用制度的主要内容。
2.理解: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性,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及优点,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如何规范市场秩序,市场调节存在的不足。
(二)能力目标
1.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是,市场调节并不是万能的,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必须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以此培养学生辨证地看问题能力。
2.市场要有效地发挥调节作用,必须具备公平、公正地市场秩序,并不是任何市场经济都能实现资源地合理配置。以此培养学生全面地看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资源有限性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资源的观念,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2.通过学习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及优点,让学生明确市场竞争取胜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并引导学生树立竞争意识。
3.良好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之本,培养学生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个人习惯,做一个讲诚信的公民。
教学重点难点:
市场调节如何配置资源及其优点;
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景设置:多媒体播放视频——解读十八大,关于进一步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
教师点题:通过这段视频我们知道,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用市场配置资源,极大的解放发展了我国的生产力。那么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配置资源有什么优缺点?这节课就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探究市场配置资源的有关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市场调节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情景设置:多媒体展示课本88页插图 问题探究(1):钢材为什么应付不了?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钢材是有限的,人类的需求是多样且无限的。要想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就需要合理配置钢材。问题探究(2):人类为什么要合理配置资源?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资源是有限的,人类的需求是多样且无限的。这就需要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以最大限度满足 人类多方面的需求。
问题过渡:那么配置资源的方式有哪些呢?
2、资源配置的具体运行机制 学生活动:抢答问题
教师点拨: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计划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宏观调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问题过渡: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是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实现的,那么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
情景设置:多媒体展示——“甜苹果”变成“伤心果” 问题探究:农民是根据什么增加和减少苹果种植的?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教师点拨:农民主要是通过市场供求状况、价格状况来生产经营行为的,这也就是市场在配置资源。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得手,在指导着生产经营者,使人、财、物等社会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合理配置。
3、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情景设置:多媒体展示——“甜苹果”变成“伤心果”略图
问题探究(1):价格的变化是由什么原因直接引起的? 问题探究(2):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农民应该怎样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价格的变化是由是市场供求不平衡引起的,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农民要想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调整生产经营活动,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引出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问题过渡: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市场调节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那么在市场秩序混乱的条件下,市场还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吗?
(二)市场秩序
1、良好市场秩序的必要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具备公正、合理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情景设置:播放视频:山东“速生鸡”添加违禁药物 问题探究:山东省“速生鸡”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从消费者、生产者、社会的角度思考。总之这些现象破坏了市场秩序,使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这也告诉我们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要想使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就必须具备公正、合理的市场秩序。这就是我们建立良好市场秩序的必要性。
2、市场规则
问题过渡:那么,如何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呢?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首先要用法律来规范市场经济活动参加者的行为。即要遵守市场规则。
3、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
问题探究:你能否列出社会上或者市场上一些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这些现象有何共同特点?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多媒体出示图片
问题过渡: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要想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除了用法律加以规范外,还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
(1)必要性;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2)如何建立健全信用体系?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从国家和企业、个人的角度
从国家角度:①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②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是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从企业和个人角度: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既需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又需要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教师总结:总之,每个人都要讲诚信,个人信用状况是人们的“第二身份证”。我们应当注意一言一行,积累良好信用。
(三)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情景设置:多媒体播放《消防队救火》 问题探究: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在声声的讨价还价中,人民的财产灰飞烟尽,而消防队却还在惋惜自己挣钱的机会没有了。这说明: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那么枪支、弹药这些产品能否让市场来调节?为什么?
(1)不能调: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2)不让调: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3)调节不好: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2、市场调节不是完美无缺的
情景设置:阅读课本,区分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多媒体出示:试一试
事后调节,从价格信号到商品生产的调整存在时间差
滞后性
自发追逐利益,为了自己利益而不顾他人利益
自发性 盲目决策,一哄而上
盲目性
情景设置:多媒体出示图片,总结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原因、表现、后果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综上所述,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既需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有形手、无形手,手拉手、向前走。
课堂小结:结合幻灯片理顺思路
板书设计:
市场配置资源
(一)市场调节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2、市场配置资源方式
3、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二)市场秩序
1、良好市场秩序的必要性
2、市场规则
3、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
(三)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课堂巩固练习(幻灯片)
作业布置:阳光课堂P113
教学反思:
1.课时紧、课堂容量大,如何大胆对教材和备课资源进行“取与舍”,关键在于对课标的深入学习和研究。2.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活学生思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在于课前做足预设。3.教学手段的选择,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5.市场配置资源说课稿 篇五
一、说教学内容
1、本框题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课题是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第九课就是要引领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认识市场经济的运行特征是正确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所以本框题重点介绍了市场经济的一般性理论,让学生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一个宏观的、初步的认识。上好本框题,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
2、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阐释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分析用法律和道德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性。
3、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1)知识目标: ①识记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市场规则的表现形式,社会信用制度的基本内涵; ②理解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性,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及优点,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方式,市场调节存在的不足; ③初步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经济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缺点。(2)能力目标: 培养认识事物根本性质的能力、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事例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十分明确地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树立起合理利用资源、不浪费资源的观念,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②市场配置资源是在竞争中实现的,而竞争取胜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所以必须志存高远,努力学习,提升素质,才能在将来的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 ③自觉维护市场秩序、遵守市场规则,树立学法、懂法、守法的观念 ; ④应当培养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个人习惯。
4、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 本框题的教学重点是:①市场怎样配置资源;②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③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④社会信用制度建立的必要性。确立的依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怎样发挥基础性作用?这是认识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学好这个知识点有助于了解市场经济是如何运作的。同时,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国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调节的作用必须在一定的市场秩序下进行,需要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制度来规范市场秩序。所以这几个方面成为本课时的重点。本框题的教学难点是:市场如何配置资源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确立的依据:市场如何配置资源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是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性问题,由于高一学生的知识占有量少,理性思维能力不足,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所以这一问题成为本课的难点。
5、教材处理 对教材的内容作适当的调整与取舍,例如:将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提前到市场调节的优点之后说,从而培养学生全面地看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原则和方法
依据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本框题的教学内容,从高一学生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在本框题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教学原则和方法:
1、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即在组织课堂教学、落实教学内容时,能密切结合和联系当前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市场经济活动的现象,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教学方法: ①本课教学内容中有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如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等,适宜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讲授、点拨,突破重点、难点。②一些现实的社会热点问题,如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等,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③另外,教材在讲述每个知识点时,都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逻辑顺序,所以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这一特点,将情景材料与问题探究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指导
1、自主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议、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与学,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性。
2、探究——合作学习。结合教材的逻辑顺序,通过相关漫画图片、视频资料、情景材料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促进学生在学习上的协同、合作。
四、说教学流程
1、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资料《天然气荒》,引导学生思考视频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什么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思考:这次大会启示我们:资源是有限的,我们不能糟蹋资源、破坏环境。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又是无限的,那么怎样才能让有限的资源满足人类无限的需求呢?必须合理配置资源。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最新时事视频新闻,使学生十分明确地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无形当中就暗示了学生要树立合理利用资源、不浪费资源的观念。正是由于资源相对有限,才需要对资源进行配置,自然过渡到教学的第一个方面。
2、新课教学
根据教材的逻辑结构,本课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市场调节;二是市场调节的局限性;三是市场秩序。
一、市场调节 教师活动: 环节一:引入视频资料《上海世博会》,让学生合作探究:面对上海世博会的种种商机,你会开发或者经营一些什么项目?并且为你的决定制定一些经营战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市场怎样配置资源。环节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回忆第一单元中价格与供求的相互关系,并让学生结合书本内容,通过相互讨论的方式,分析市场是怎样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信号来调节资源的。要求学生用已学价值规律完成填图,并进行指导,从这里,可以看出其中一个量的变化,会引起其它也跟着变化,并引导学生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其实就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过程,并进一步引导出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明白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有效
形式。学生活动:学生自主补充完成(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生产扩大)——(资源流入)——(供过于求)——(价格下跌)——(生产缩小)——(资源流出)根据补充完的图,讨论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方式:价格、供求、竞争 合作探究后,得出结论:市场像一只无形的手,使人、财、物等社会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得到有效地和合理地配置(优点)。设计意图:一方面强化学生的自主归纳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利于构建知识网络。并通过时事资料的引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知识。
二、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是有局限性的。这是本目要分析的内容。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一,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其二,市场可以调节的领域,但由于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教师活动: 情景假设:如果毒品面向市场开放?如果枪支弹药也根据市场需求来调节,你想拥有一把手枪吗?如果消防也让市场调节,这样会出现什么后果? 学生七嘴八舌,得出结论1:(1)、市场不是万能的。社会生活中有很多领域和产品不能用市场来调节,如国防、治安、消防等产品的供给问题,枪支弹药、麻醉品等都不能让市场来调节。自主探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甜苹果变伤心果”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教师点拨:这则材料说明,市场调节有其局限性,单纯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点。引导学生思考产生弊端的原因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主要表现,得出结论2:(2)、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弊端: 自发性:由于市场调节是在价值规律自发作用下进行的,在利益驱动下会产生一些违反市场原则的行为,如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大量排放废水、废气破坏环境,窃取他人智力成果等等。盲目性:由于人们不可能完全掌握生产各方面信息及其变化趋势,致使决策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如某种商品有利可图则一哄而上,反之则一哄而退,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和消费得不到充分满足。滞后性:由于市场价格的形成和传递有一个过程,一旦传递到生产经营者手中进行生产调整,就有一个时间差,致使市场调节带有滞后性,成为一种事后调节。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想一想,市场的这些弊端和不足,会导致什么后果?(3)、危害 教师总结:资源浪费,经济波动与混乱,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等。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加深对市场调节局限性的理解;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探讨其弊端有助于加强对其产生原因和表现的记忆和理解。
三、市场秩序 教师活动:创设情境——世博机遇,我的酒店经营“策略” “策略”一:为减少投入成本,酒店装修时采用价格低廉但却极不环保甚至禁止的装修材料。“策略”二:在宣传本酒店的优势时散布不利于同行其他酒店发展的虚假信息。“策略”三:酒店表面富丽堂皇,欺骗客户说本店乃五星级酒店,三星级消费,用尽办法强行拉客户入住。探究问题:(1)这些行为正当吗?简要分析出现这类事件的经济原因。(2)如何才能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 学生活动: 在教师的指引下,思考探究:市场秩序与市场规则的关系、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引导学生从国家、经营者和消费者三大主体找措施)设计意图:通过对相关材料的自主探究,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特别是帮助他们总结典型问题的答题方法。
3、归纳小结
梳理本课时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认识到:市场调节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市场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并不是任何市场经济都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的。引导学生要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那么怎样克服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呢?这就要加强宏观调控,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堂课的学习。
4、反馈练习围绕本框题的重点、难点设计一些能体现学生思维特点的题目,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落实本课时的教育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反思
1、本课时根据时事创设合理的情境并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学习的空间,为学生营造了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和学习策略,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难点,促进了学生在学习上跨越式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6.论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篇六
政府资源的配臵主要指公务员的任免、升降、交流、回避、辞退和配臵的过程,也就是将公务员与工作任务有机结合即人事相宜的过程。它是政府人力资源配臵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市场在我国政府人力资源配臵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趋势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
一、政府人力资源市场化配臵的价值分析
1.政府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臵是解决人才流动现实困境的时代呼唤。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公务员人才资源配臵上主要是由党的各级组织通过各种行政手段和组织措施进行分配和调剂的。这种单一配臵方式导致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公务员队伍的管理方法僵化,人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嫉贤妒能、求全责备、裙带关系、论资排辈、滥竽充数等现象严重,人才机制缺乏动力与活力,限制过多,比如受身份、地域、户籍限制,职称评定等缺乏竞争机制,人才资源的总量严重不足,教育结构不合理,专业针对性差,冗员过多,素质偏低,高、精、尖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人才资源的布局不合理……这些都明显滞后于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进程,愈来愈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在我国政府人力资源配臵上必须寻求和建立一种高效、动态的配臵机制,来代替计划经济体制僵硬的统包统配机制,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利用国内国际的各种资源,推动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政府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臵是实现政府人才资源优化配臵的需要。在人才资源的配臵过程中,政府面对数以亿计的人才资源和数以百万计的用人单位,要达到对人力资源的全面、合理、有效的配臵,是一项极其庞大复杂的社会工程。历史上有不少国家企图以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来完成这项工程,但效果并不理想。事实证明,市场机制是一种最为节约、最为有效的人才资源配臵方式。这种以供求双方为主体、以人力资源市场中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为调节手段的人才资源配臵方式对于政府人才的优化配臵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有利于扩大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行政系统可以通过市场获得丰富的人力资源以满足政府职位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另一方面,它可以给予公务员充分的择业自由,有效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用。
3.政府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臵是回应公务员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公务员作为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除了其有作为组织“政治人”的集体价值追求外,他还有作为“自我实现的人”的个人价值追求。传统的行政配臵人才的刚性管理往往只强调“集体价值”而忽略“个人价值”,结果在相当程度上挫伤了公务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了政府集体价值的实现。尤其是在新时期,社会价值观念产生了极大变迁,公务员个人价值实现的倾向也日益增加。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克服和消除由于“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冲突而造成的内耗,要回应公务员正当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把自由的市场竞争精神引入公务员系统,用市场配臵资
源的方式来回应公务员通过个人自由流动实现自我价值的意愿也就成为政府必然的选择。
4.政府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臵是适应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迫切需要。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指数增长的趋势。科技知识与社会化生产和管理工作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社会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转换加快,人员的结构性变动、转岗培训再就业就成为经常性的事情。在国家政府机关中,公务员作为整个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关键,社会上经济结构的变动同样要求公务员结构的调整。加上在管理工作中日益引进现代化管理手段,公务员的精简、流动也势在必行。只要我们稍稍留意把握一下现实生话中科技进步的这根“脉搏”,我们就能强烈地感受到政府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臵是迫切的现实需要。
二、政府人力资源市场化配臵存在的困境
当前,我国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公务员流动配臵的管理机制。十余年公务员制度的实施推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公务员“单位人”的超稳定性,但审视这一时期公务员的配臵与流动,由于缺乏完善的市场机制,其仍然问题重重。
1.政府人力资源的市场配臵化率低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C.A.摩尔根曾经提出“一般只要有10%-15%的不同层次的人处于流动状态,就可以达到一切实际目的”。发达国家的公务员人才流动都超过10%,美国达到20%左右,而我国从1996年至2003年之间,辞退的公务员人数不足2万人。按照全国近500万公务员计算,公务员年辞退率约0.05%.粗略估算,公务员的流动率在1.25%左右,这是一个远低于其他行业的数字。
2.政府人力资源配臵暗箱操作屡见不鲜。由于我国的监督和制约机制还不十分健全和完善,一些领导往往利用自己手中的特权操纵人才流动,将自己的子女和亲戚朋友通过“交流”的方式调入行政部门,以避开考试任用的程序和过程。更有甚者,一些心胸狭隘的人正好借交流的机会将那些平时“不甚听话”或对其不够“尊重”的公务员“赶出”本单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严重地干扰了公务员正常的流动,这样的人才流动既不利于我国公务员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更容易形成“利益网”,给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带来很大的困难。
3.政府人力资源市场配臵的信息系统不完善。人力资本市场必须建立发达高效的信息网络,通过信息网络是政府人力资本供给者和需求者能够全面掌握人力资本的稀缺度,以最低成本实现交易。我国人力资本市场服务体系建设落后,服务水平不高,服务功能不完善。而且我国人力资本市场信息化建设相当落后,信息在我国人力资本供求机制中还没有充分发挥导向性作用,全国人力资本市场信息联网还没有充分实现。
4.政府人力资源市场化配臵法规不健全。有效的政府人力资本市场需要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规,以保障人力资本的供应者和需求者两方面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创造一个市场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实现市场的规范有效运作。在我国,政府人力资本市场的法律和舆论监督力度还不够,用人不公,用人不当的问题仍屡屡存在。虽然我国现在也已经制定出台了《公务员法》等对公务员流动进行了相关规定,但是,我国关于公务员流动的安全保障、市场管理、争议仲裁等都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并且,我国缺乏明确的政府人力资源市场化配臵机制,对相应的人才产权、社会保障等都没有法律可以遵循。
5.政府人力资源市场化配臵的保障不配套。随着公务员制度的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成为关系全局的“瓶颈”之一,并且远远地超出经济的范畴。只有加快公务员社会保障体制改苹的步伐,使公务员的保障体制与社会、与市场顺利对接逐步实现市场化、社会化、规范化才能最终形成一个既能吸引优秀人才走进公务员队伍,又能让已经不符合公务员岗位要求的人心甘情愿、无后顾之忧地走出去的机制。当前,影响我国政府人才流动的户籍管理制度、工资福利制度、人事档案制度等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特征,是控制型、管理型而非指导型、服务型的制度,不适应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的要求,已经成为推进政府人力资源市场化配臵的重大障碍。
三、我国政府人力资源市场化配臵的完善途径
政府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臵,基本功能是要追求政府人力资源的公开配臵、公平配臵、竞争配臵和高效配臵。当前存在的各种不利情形与党管干部的原则与市场化之间的关系不明,政府人力资源市场化配臵的人才市场平台需要进一步搭建,政府人力资源市场化配臵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等有密切关系。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我们必须在实行政府宏观调控人才资源配臵的政策措施的同时,加强市场化配臵,让竞争择优的市场化机制在公务员人才资源配臵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笔者认为,我们应重点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厘定党管人才与市场化配臵的关系,破除政府人力资源配臵的陈旧观念。市场化配臵与党管人才的原则是不相冲突的。推行政府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臵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对党管人才具体方式方法的完善和改进,因此,市场化配臵不仅不是对党管人才原则的挑战和弱化,而且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管人才原则的更好坚持。为此,我们应当认清形势,坚定信念,大胆创新,深化改革。一是认真研究和正确处理党管人才原则与市场化配臵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在配臵方法上实现阳光操作,采取公开空缺岗位、公开任职条件、公开考察、公开选拔、双向选择等方法,以透明保证公正、促进竞争;三是完善民主推荐、民主评议、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使群众在政府人力资源配臵的各个环节都拥有相应的民主权利。
2.逐步完善公务员人才流动制度,建立开放、竞争、有序、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公务员人才资源必须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借助于完善的人才市场才能实现合理而有序的流动,这样才有助于政府机关形成合理的智力结构。因此,必须加快建立一个开放、竞争、有序、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推进人才资源市场化配臵进程。当前人才市场建设一是要突出信息化,重点发展无形市场。使人才市场逐步由纯集市型向集市与网络信息型转变,增强人才市场的辐射功能和服务功能。二是引导人才市场包括人才交流、人事代理、人才培训、人才派遣等走专业化、规范化、品牌化的经营发展道路。三是加强对人才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规范人才市场秩序,创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最大程度地满足政府各部门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人才资源的实际需要,确保公务员人才资源配臵在空间和时间上有序化、合理化和高效率。
3.建立政府人力资源市场化配臵机制,破除政府人力资源有效配臵的体制障碍。政府人力资源实行市场化配臵,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但同时,实现从组织配臵到市场化配臵的根本转变,又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我们只有从机制、体制、环境、方法等诸多层面革故鼎新,才能积极有效地推进政府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臵。
一是机制创新。制度管人、程序管事是政府人力资源市场化配臵的基本要求。当前,我们要参照国际惯例,结合具体国情,加快立法进度,加大执法力度,完善配套政策法规体系。必须遵循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建立干部选拔任用的竞争机制,通过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公开选拔范围,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健全和完善干部辞职和降免职制度,加大对优秀年轻干部的选拔力度,加大对不胜任、不称职干部的处臵力度,使竞争公正、有序地进行,使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使干部的升迁调整成为成为公平竞争的必然结果。
二是体制创新。干部人才的竞争择优必须依赖于一个开放有序的政策体制。推行政府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臵,首先,要消除制度壁垒,取消地区、部门间的行政割据,取消行政、企业、事业干部之间的身份差异,改革创新干部的档案、工资、考核等答理制度,实现干部人才的国民待遇。其次,要健全和完善干部能力考核和实绩考核办法,制定一套充分体现能级对应、绩效优先原则的人才激励政策。
三是方法创新。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们带来的国际化的冲击,迫切需要我们适应新的形势,使党管干部的方法与时俱进,要实现由微观、直接管理为主向宏观、间接管理为主的转变,要弱化对个体、局部的直接调配权,强化对全局的综合控制力,要实现由单一的、强制性的管理模式向分层分类的科学管理模式转变,建立各具特色的符合不同类型干部人才特点的管理制度,要实现由封闭式运作向开放式运作的转变,实行阳光操作,自觉接受民主监督。
7.《市场配置资源》的教学反思 篇七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资源配置,金融脱媒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 金融作为经济资源配置要素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实体经济建设中。近年来, 为提升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和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 促使金融脱媒的实质实现, 利率市场化作为改革措施一直在稳步的推进中。本文在回顾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历程及其他国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金融资源配置的关系, 指出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误区, 并对后续改革提出相关建议。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历程
(一)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政策演进
1993年, 十四届三种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利率市场化确认为一种潜在的制度选择。2002年,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首次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指明了方向。2003年, 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 进一步明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工具被赋予了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完善金融体系的职能。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专门涉及了金融体制改革, 提出包括“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和“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改革基调, 奠定了利率市场化在未来几年金融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地位。2013年5月, 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 2013年我国要“稳步推出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措施”, 扩大贷款和存款的利率浮动空间;中国人民银行在其2012年以来历次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均明确肯定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指出为进一步培育市场基准利率体系, 通过利率定价的市场化机制, 不断提升中国金融体系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优化货币政策中利率传导机制。
(二)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质举措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自1996年开始逐步推进。1996年6月至1999年10月间, 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实现了发行利率的市场化。1998-1999年, 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改革贴现利率生成机制, 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1999年, 首次尝试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市场化, 批准中资商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2000年, 积极推进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 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 2002年3月, 统一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2003年, 放开多个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 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2004年, 再度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但不能上浮。
2012年, 降低贷款利率浮动下限至基准利率的0.7倍, 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至1.1倍。2013年7月, 放开贷款利率管制, 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等, 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理, 利率管制进一步放松。2013年8月, 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开始上报金融同业大额存单方案, 以替代金融同业存放, 意味着存款利率市场化将以大额存单作为突破口逐步推进。2013年9月, 人民银行召开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 提出短期内利率市场化攻坚改革三大工作任务, 包括商业银行开展基础利率报价, 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同业存单和建设自律性的定价机制。2013年10月, 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机制正式运行, 工商银行发放了第一笔基于该利率机制的贷款。2013年12月, 人民银行发布《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 工商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市场发行首只同业存单。
2014年11月, 人民银行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至1.2倍;2015年3月, 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再度扩大至1.3倍;5月, 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扩大至1.5倍;8月, 放开一年期以上 (不含一年期) 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 活期存款以及一年期以下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不变。近1年时间, 我国利率管制放松步伐明显加快, 开启了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之路。2015年3月, 国务院公布《存款保险条例》, 并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增加了制度保障, 有效提高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度竞争与差异化发展。
三、主要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之路
通过对主要国家的利率市场化过程进行分析, 总结其基本演变过程为:在利率市场化前, 各国利率都处于政府管制状态, 由政府设定存贷款基准利率,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渐放松对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限制, 从设定一定的利率浮动区间, 到渐进式放开利率水平管制, 或是激进式的快速放开利率管制, 利率水平管制的放松直接影响了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盈利能力和竞争行为。
(一)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纵观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之路, 高通胀率和金融脱媒是美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原因, 存款类金融机构由于存在利率管制, 在高通胀的背景下实际存款利率为负增长, 在金融脱媒作用下, 存款大量流失, 投入到货币市场不受利率管制的高利率金融资产上。这项改革是在美国废除“Q条例”, 放开资本账户管制, 汇率自由化, 美元国际化和一系列金融创新基础上完成的, 自1973年开始, 逐步取消不同额度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利率上限管制, 逐步取消大额定期存款、小额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利率的存款利率管制, 到1986年彻底取消利率管制, 历时14年。在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 每年倒闭的银行数量在20家以内, 利率市场化宣告完成后3年, 平均每年倒闭的银行数量超过140家。足见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二) 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上世纪80年代, 经济进入低迷期, 政府对货币信贷供给的放松, 政府债务不断增加, 出现通货膨胀率高、低储蓄利率的经济现象, 长期利率管制已影响到经济的正常发展, 印度开始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1985年先以国债交易为突破口进行试点, 同时放开15天到1年的存款利率, 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 但效果并不如意, 改革暂停。1992年再次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根据自身作为新型市场经济体的发展中国家特点, 以贷款利率先于存款利率为思路, 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式, 逐步降低存贷款利率, 实现贷款利率市场化, 放开小额与出口贷款利率, 至2011年最终放开大额储蓄账户存款的利率管制, 历时近30年基本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印度是较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 存款保险制度的较早建立和日益完善, 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金融资源配置
(一) 利率形成机制-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关系
利率作为资金价格的表现形式, 本质上应由金融产品或是资金的供求双方通过竞争性定价实现, 参与竞争性定价的主体包括居民、实体企业和金融机构, 这就涉及到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基本关系。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基本关系是利率作为市场化价格机制实现的前提。实体经济决定了金融体系发展的程度, 同时金融体系也在作用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体系源于实体经济。金融体系作为金融服务的载体, 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实体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阶段决定了金融体系发展的规模和阶段。金融体系依托于金融产品和服务, 而金融产品和服务又是实体经济金融活动的表现。实体经济运行的状况决定了金融体系运行的状况, 实体经济景气与否决定了金融体系的运营状态。作为资金的供给方的居民和作为资金需求方的企业, 与提供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的基础性关系构成了利率形成机制分析基础。 (谢仍明, 2014)
(二) 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金融资源配置的关系
利率市场化改革后, 中央银行放松对利率的管制, 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由市场决定, 由市场主体根据资金需求状况和对金融市场走势的判断自主调节利率水平, 最终形成由市场供求决定资金价格的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可对资金的供求关系进行必要调整, 资金的价值及市场对资金需求方即实体企业的态度均可通过利率的形式体现出来。利率市场化的目的是实现金融资源的自主配置, 从由政府主导、数量配给的模式转向由市场主导、供需决定的模式。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通过资金的配置而实现的, 即资金价格的形成必须遵从市场的发展规律。利率市场化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一是培育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权,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差异化竞争;二是促进金融机构创新产品, 根据市场主体的实际需求为其匹配恰当的金融产品;三是加快金融机构市场化程度, 提升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参与度, 挑战金融机构传统的盈利模式, 倒逼改革;四是促进宏观调控措施的有效实施;五是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场主体直接融资成本, 使得部分优质上市公司可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到更低成本的资金;六是促使商业银行在确定信贷投放标的企业时更有针对性, 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 实现资金优化配置。
五、利率市场化后续改革建议
在经济改革初期, 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实现对有限金融资源的计划配置, 我国金融体系通过国家顶层设计、直接置入至实体经济的资金供求双方中, 该体系设计时并未考虑实体经济中金融资源的供求关系, 直接将国有商业银行作为金融资源配置的主要媒介。伴随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经济体制的改革已由经济增长优先转为资源配置效率优先, 利率市场化作为转变金融资源配置方式的手段, 已成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提升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一) 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成功的前提
在相对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 市场具有稳定预期, 利率波动幅度对市场的影响相对较小, 能够减少利率市场化对金融市场的冲击。金融机构也比较容易制定合理的利率水平, 起到调节资金供求和经济运行的作用。
(二) 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和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成功的保障
参考美国等国家的经验, 执行市场化的金融监管, 逐步放开实体企业的直接融资行政审批权限, 放开市场准入、规模限制等非市场化监管措施;我国已于今年5月正式推出存款保险制度, 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不仅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制度保障, 也是树立银行的社会责任感, 为自身经营风险负责, 摆脱政府行政干预的有力保护。
(三) 增加市场主体的参与度和议价能力, 构建全社会的信用评价机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成功的辅助措施
利率市场化并不仅是放开利率水平管制而已, 更深层次的应该逐步放开决定利率基础定价机制和实体经济的“金融选择权”。增加除银行外其他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的市场参与度, 通过金融创新参与金融体系建设, 实现对实体企业的资金支持;增加居民投资渠道和对金融市场的参与度和配置权, 提升市场参与主体的议价能力;健全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机制, 为企业直接融资的市场定价提供依据, 真正实现“金融脱媒”。
参考文献
[1]张茉楠.利率市场化须打破金融资源垄断[N].经济参考报, 2013-07-02001.
[2]本报记者:刘慧.利率市场化要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N].中国经济时报, 2013-10-25003.
8.《市场配置资源》的教学反思 篇八
柯桥区是浙江省24个要素市场化配置扩面改革试点县市区之一。根据新政,此次改革将建立完善公开公正的企业效益综合评价机制,完善科学严格的产业项目准入评估机制,完善扶优惩劣的差别化要素配置机制以及完善系统高效的配套改革机制。在行业内企业将根据其效益综合评价机制分成ABCD四类,不同类别的企业实施差别化的金融、财税、土地管理以及用能、用水、用电等政策。“落后企业如果再不加快转型升级,用能用水用电等成本都将提高了。”业内人士认为,此次要素配置改革将倒逼加速淘汰落后产能。
印染行业是柯桥区率先开展此次改革的试点,为此有关部门专门出台了《印染行业开展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施方案》。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此次出台的实施方案中,对印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扶优扶强的政策力度相当大。
柯桥5年淘汰落后印染产能42亿米
近日,记者从柯桥区相关部门了解到,今年以来通过整治“低小散”与倒逼转型,柯桥区已完成淘汰落后印染产能1.3亿米,落后化纤产能3.5万吨,落后织造产能0.3亿米,节约标煤6万吨。至此,柯桥区已超额完成了“十二五”期间的落后产能淘汰任务。
据介绍,2011年,柯桥区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落后产能淘汰的五年目标。5年时间里,柯桥区促使企业通过设备技改等手段,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通过淘汰落后设备、引进国际先进生产设备,同时改进生产管理技术等手段,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位于滨海工业区的绍兴盛鑫印染有限公司是柯桥区的一家知名印染企业。记者了解到,在过去3年里,该企业通过设备更新等手段,共淘汰落后产能5760万米。5760万米落后产能的淘汰并没有给企业带来压力,反而使企业效益在行业内保持了领先水平。
在过去5年里,柯桥区企业投入重金提升产能的不只盛鑫印染一家。据统计,自从2011年以来,柯桥区已累计淘汰和整治各类低端落后企业(作坊)1993家,节约标煤76余万吨。其中,淘汰落后印染产能42.68亿米、织造产能17.08亿米,分别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的106.7%、103.5%,提前超额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
柯桥打造“众创小镇”推动“万众创新”
近日,柯桥“众创小镇”举行开园仪式,杭州王道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首批8家企业签约入驻,同时举行的还有正和岛“互联网+”城市论坛。
作为中国轻纺城“三次创业”主战场,“众创小镇”位于中国轻纺城中央商务区,总占地面积达110亩,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总投资7亿元,是柯桥区新引进的现代服务业项目。据悉,规划中的“小镇”将打造一个国家级的开放式电子商务产业园区,集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于一体。
实施“众创小镇”战略,源于中国轻纺城内已聚集了一批有一技之长的新生代创客。位于中国轻纺城F5创意园的百思服装设计工作室负责人夏天,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去年,‘百思’设计的一款拼接空气棉羽绒服被品牌服装企业买走,年销量达22万件,带动柯桥销售十几万米库存空气棉面料。”夏天告诉记者。
9.《市场配置资源》的教学反思 篇九
一、优化配置**市区城市软资源的必要性[找材料到--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
近年来,很多地方政府都提出并实践着“城市需要建设,更需要经营”的理念。所谓经营城市,就是把城市中的可经营资源如城市土地、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态环境、文物古迹和旅游资源等有形资产,以及依附于其上的名称、形象、知名度和城市特色文化等无形的资产,通过对其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等相关权益的市场运作,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引进增量,广泛利用社会资金进行城市建设,以实现城市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城市的自我滚动、自我积累、自我增值的新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模式。基于这个概念,可以说“经营城市”的精髓就是城市资源市场化。
在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三市并举”战略的背景下,拥有“浙江绿谷、秀山**”、绿色城市、生态城市等美誉的**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人们休闲、旅游观光胜地,我们更要加强**市区这个基础设施相对齐全,旅游、居住环境相对较好,并颇受来丽旅游休闲人士高度认可的窗口的建设,加大市区本级城市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对于提升整个**市的旅游休闲品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用经营城市理念盘活市区城市软资源,充分认可在城市软资源上发展起来的城市资源经济,并将其作为一种区域资源经济运行和管理模式,根据城市的区位、特色、技术、知识构成、人口、民族特色等诸多因素进行考量,采用市场化的方式优化配置城市软资源,进入城市软资源可持续发展和支撑日常运转功用的良性轨道。
在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市政府《关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后五年要进一步加快城市化步伐,加强和规范城市管理,加强社区建设,积极开展国家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五城联创”活动。努力把**市区建设成为“长三角”南翼地区的山水人居与生态旅游城市、浙西南中心城市。“五城”是对我市市区未来五年发展的规划,此目标的实现对我们市区城市软资源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市“十一五”规划期间要全面实施“六个一批”工程,这批工程中需要上马建设的工程很多,需要的投资很大。在建设当中如何实现城市软资源建设投入少而收益不减,如何加快城市软资源进入自我良性运转阶段,立足我市市区城市软资源现状,尝试用市场化的方式优化配置和维持城市软资源的持续发展不失为一条可行途径。
用市场化的方式优化配置市区城市软资源,表面上看仅仅是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使得管理更为方便快捷了,但其更深的意义在于实现了从无限权力政府向有限权力政府的转变,从政府包办代替一切市场行为到主要依靠市场调节经济活动的转变,从行政命令型政府向以提供有效管理和公共服务为主型的政府转变,并将从根本上改变城市居民和公务人员对城市软资源有限价值和有限利用的认识误区。
二、**城市软资源市场化配置状况
(一)市区拥有城市软资源基本情况
**市撤地设市后的“十五”建设期间,迎来了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尤其是**市区建成区面积从2000年的9.2平方公里扩展到23平方公里;全市城市化率从33.1提高到了38.2。包括道路、广场、园林绿地、广告资源等在内的城市软资源明显增加,近年来,**市区城市软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这对于改善市区人居环境,提高市区居民居住舒适程度和提升浙西南中心城市的魅力指数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据初步统计,目前**市区的城市环境软资源有:
1、“纵六横五”共22条市区主要街道的人行道;
2、罗马、晶都2条步行街;
3、纳爱斯、丽阳门、处州3大广场(不含居民区休憩公园);
4、园林绿地,分布在各主街道和广场;
5、市区内140余个公交车站点(包括各路公交车停靠点);
6、有100余个灯箱广告(以解放街街道为主,不含商家店面灯箱);
7、闹市区主街道横幅广告点300余个;
8、大型建筑墙面广告点20余个;
9、夜市点6个;
10、其他,有公共设施冠名、绿化点、转盘广告及冠名资源等等。
(二)市区推进城市软资源市场化配置进展情况。
10.《市场配置资源》的教学反思 篇十
(一)强化有限政府的理念,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的作用,而恰恰是通过发挥政府的作用来创造市场经济所依托的政治环境。有限政府不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不控制主要应由市场配置的资源,应更加相信市场的理性。这种理性,表现为市场主体会依据现实和对未来的预期进行资源的最优配置。因此,金融宏观调控要逐步实现行政性手段淡出,市场化手段跟进,健全市场运行机制,将调控手段更多地转为市场化间接调控,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引入市场机制后,国家应主要通过市场而不是政策来实现国有银行资源优化配置,要真正把商业银行当作企业看待,不要直接控制或干预银行经营活动,而是要求银行以资本的保值增值作为主要目标。只有这样,银行才会在经营行为上根据市场的要求发放贷款,追求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和效益。放在更大的范围看,银行这种合乎市场理性的微观经营行为将在市场规律的约束下实现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健全市场化利率运行机制,完善间接调控机制
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必须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市场对金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有效发挥,在于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稳步推进,逐步形成一个可靠的价格形成机制,引导资金流向高效益部门。因此,中央银行要增加货币政策操作的市场化色彩,中央银行要更加注意研究价格工具,货币信贷调控要加快向价格调节方式的转变,发挥好价格手段在促进总量平衡和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当前,比利率调整更为重要的是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是形成机制问题。如果只着眼于利率水平的变动,无论是上调还是下调,都仍然是非市场化的。
(三)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发展
建立有效率的金融资源配置体系,必须拓宽金融发展的渠道,全面推进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发展,构筑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金融衍生市场等多个子市场协调互动的机制,将以银行信贷融资为主导的金融结构向股权融资、债券融资、资产证券化融资、票据融资等多品种、多渠道、多元化的金融机构演变,加强诸市场的沟通和联系,让资金在市场间流动起来,才能最终实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要以发展直接融资产品和风险管理为重点,继续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市场制度建设。大力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并根据市场条件逐步加快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如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等。此外,还要发展出各种复杂的组合性、结构化的金融工具。金融工具的品种越多,金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就越强。
(四)继续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培育和发展具有生机和活力的金融微观主体
首先,要培育多元化金融主体。单一的产权结构会阻碍金融资源流动,降低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而多元化的金融主体则能够适应多类型、多层次金融资源配置的需要。因此,应通过明晰产权主体,完善公司治理,转换经营机制,把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建设成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金融企业,努力构建合理的金融产业结构,最大限度地提高金融资源配置功能。
其次,通过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推动我国经济在资金配置模式上实现以市场为主的变革。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讲,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是获得良好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的基础。因此,商业银行要更加重视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造和公司机制的建立。只有扎扎实实的公司治理建设、内控机制与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才能按市场规则进行合乎市场理性的经营,形成市场化的经营机制。
(五)进一步推进企业改革,使其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
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市场化行为的制度基础之上。各项金融改革措施的出台,为为微观经济主体改善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因此,要加快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步伐,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部约束机制,硬化企业的预算约束,广泛参与金融市场,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改善融资结构,为高效配置资源创造较好的经济主体环境。
11.《市场配置资源》的教学反思 篇十一
一、中国债券市场及其产品发展
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中国债券市场经历了曲折探索和快速发展阶段。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国债券市场形成了场外市场为主、场内市场为辅,相互补充、分层有序的市场格局。市场规模快速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备,基本制度不断完善。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81—1991),以场外柜台交易为主。1981年国债恢复发行,国内债市正式启动,共发行48.66亿元国库券。1982年初首次批准有限制的发行企业债券。1988年4月和6月,国家先后批准61个城市进行国债流通转让试点,并于1991年初,将国债流通转让范围扩大到全国400个地市以上城市,形成了全国性的二级市场。至此,中国债券的柜台交易市场正式形成。
第二阶段(1991—1997),以交易所交易为主。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始正式营业。债券的交易重心逐渐向交易所转移,形成了场内和场外交易并存的市场格局。1991年,财政部第一次组织国债发行的承销和包销,债券发行的市场化进程开始启动,但此时的发行利率仍为行政确定。1995年国债招标发行试点获得成功,自此国债发行利率开始实行市场化,这标志着中国债券发行的市场化正式开始。1995年8月,国家正式停止了一切场外债券市场,证券交易所变成了中国惟一合法的债券市场。同时,随着债券回购交易的展开,初步形成了交易所债券市场体系。
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以银行间交易为主。1997年6月以后商业银行退出交易所债券市场,将其所持有的国债、融资券和政策性金融债统一托管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并可进行债券回购和现券买卖。银行间债券市场就此启动,中国债券市场形成了两市分立状态。1998年9月份起,国开行、进出口行、农发行三家政策性银行,以及 2005年亚洲开发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相继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券,这意味着发债主体逐渐开始多样化。1998年10月,人行批准保险公司入市;1999年初,325家城乡信用社成为市场成员;1999年9月,券商和基金获得入市资格;2000年9月,财务公司入市。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组织成员超过上万家,基本覆盖了中国的金融体系。2002年6月,商业银行债券柜台交易推出。
随着中国债券交易市场不断的发展,债券产品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创新:2005年5月,国航等五家企业首次发行短期融资券;2008年4月,铁道部等首次发行中期票据;2008年4月,首只由专业担保公司而非银行提供担保的企业债“08西基投债”成功发行;2008年4月,第一只无担保信用企业债“08中材债”成功发行。2006年2月,国开行与光大银行完成了首笔交易利率互换交易,这标志着人民币利率衍生工具已在中国金融市场正式登场。2010年9月,《贷款转让交易主协议》签署暨全国银行间市场贷款转让交易启动仪式在上海举行。包括国开行、工行在内的21家银行获得了交易资格。2010年11月,中国首批信用风险缓释合约正式上线。
目前,中国债券市场形成了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三个子市场在内的统一分层的市场体系。其中,银行间市场是债券市场的主体,债券存量约占全市场95%。这一市场参与者是各类机构投资者,属于大宗交易市场(批发市场)。交易所市场是另一重要部分,它由各类社会投资者参与。商业银行柜台市场是银行间市场的延伸,也属于零售市场。
2013年,中国债券市场总交易规模达262.7万亿元,全年发行债券6.9万亿元,其中金融债2.08万亿元、企业债0.32万亿元、短期融资券1.91万亿元、国债1.33万亿元、中期票据0.70万亿元、地方政府债0.35万亿元、政府支持机构债券0.15万亿元、同业存单0.03万亿元、资产支持证券0.02万亿元。
银行间债券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总交易规模达262.7万亿元,银行间债券市场在现券交易总规模中占比达97.6%,回购交易总规模中占比达71.5%。从现券交易的成交品种来看,金融债、中期票据、企业债、国债、短期融资券等5个品种是主要的交易品种,占比分别为30.64%、19.97%、16.87%、13.42%、12.34%。
截止到2013年9月,中国金融衍生品主要有:利率互换、债券远期、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债券借贷等。能够对冲利率风险的衍生品以利率互换为代表,其中交易较活跃的主要为以FR007和SHIBOR 3M为标的物的一年、五年期合约。这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空缺是国债期货。
其实,中国的国债期货在20世纪曾经有过短暂的辉煌,1992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最先开放了国债期货交易,共推出12个品种的国债期货合约,只对机构投资者开放,但交易量并不活跃。1993 年 10 月 25 日,上交所对国债期货合约进行了修订,并向个人投资者开放国债期货交易,之后国债期货交易日趋火爆。但随后1995年发生了轰动市场的“327国债事件”与“319国债事件”。1995年5月17日下午,中国证监会发出通知,决定暂停国债期货交易。中国首次国债期货交易试点以失败而告终。
反思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国债市场不够成熟,偏小的国债发行规模相对于如此众多分布于不同交易机构中的国债期货合约衍生出的巨大合约市值,根本无法满足国债期货正常的到期交割需求。二是当时利率定价机制不成熟,国债的价格与市场利率之间理应存在内在的、反向的变动关系,但当时中国计划经济的利率管制政策没有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三是国债期货交易相关监管法律法规不成熟,使得市场行为缺乏以法律形式为保障的强制性约束,造成了法制监管真空。四是交易所忽略了最基本的风险管理,主要是保证金比例过低、未设涨跌停板、未控制持仓限额等。
二、现阶段国债期货的市场效果
经过近20年的等待,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终于在2013年9月推出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此次合约设计借鉴了国际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市场反应良好。从合约上市至今运行平稳,产品功能有效发挥,基本符合预期,市场效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国债现货市场联动,明显提高了可交割债券的流动性。自国债期货从2013年9月上市以来,轮流成为最便宜可交割券的130015、130020、140003、140006等7年期国债在市场上的受关注度获得了显著的提升,帮助7年期国债在银行间市场的成交量全面超越了以往受追捧的10年期国债。以130015为例,在9月6日国债期货推出前日均成交量稳定在11亿元左右,国债期货推出后的几个月,日均成交量大幅提升至17亿元左右,增幅逾50%。
二是国债期货充分发挥了价格发现的作用。国债期货最便宜可交割券的日均买卖价差由以往的动辄5—10个BP下降至目前的2个BP以内,与国债期货价格走势联系紧密,价差稳定在0.2元附近。由此可见国债现货市场和国债期货市场的价格相互影响,产生为市场所接受的利率和价格,为其他的金融产品的定价提供了基准。目前机构在国债投标过程中,国债期货价格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国债期货能够较为真实准确地反映远期利率的走势,且已经得到机构投资者的认可。
三是国债期货的走势对现货市场走势具有先行指标的意义。国债期货市场通过保证金制度降低了准入门槛,相比起银行间现货市场大机构之间动辄上亿的交易来说,国债期货一手合约仅仅需要保证金2万元。因此期货市场的参与者能更灵活的利用国债期货对收益率变化做出预判。通过实践发现,国债期货在重大事件前的走势往往能预示出市场对此类事件的基本态度。例如周一、三收盘前最后30分钟的走势往往是对第二天央行公开操作的预判;而在可交割券发行前的期货价格则表明了市场对此次发行的看法。通过密切关注国债期货的走势,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宝贵的先行经济指标信息。
当然,国债期货上市至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是流动性偏低,市场深度不够。国债期货上市首日成交量超过30000手,而进入2014年以后,日成交量一路走低,日均勉强维持在2000手左右,甚至发生过几次日均不足1000手的极端情况。其中部分原因是2014年市场参与者出于对整个市场流动性风险升高具有一定的预期,因此造成多数投资者采取了降久期的防御性措施。因此7—10年的长端国债在需求上受到了一定的打压,从而造成了国债期货的成交活跃度也受到了牵连。不过除此之外,国债期货本身也有其自身的先天性流动性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国债期货目前的参与主体较为单一、单薄。目前主要以证券公司、私募基金和散户为主。此类投资者手中所拥有的国债现货存量相当有限,因此导致国债期货的主要套保功能未能得到最有效的开展。目前市场参与者的套利策略具有高度的趋同性,不利于提高国债期货流动性;多头和空头的投机策略之间的差异可以提供一定的交易量,但是终归因为规模较小,无法扭转全局。只有当对国债现货已经有显著需求的银行和保险机构参与到国债期货市场中以后,方能从根本上解决投资者高度趋同这一问题。
第二,国债期货尚未形成丰富的产品体系,目前仅仅拥有5年期这一个品种,在收益率曲线上所能覆盖的范围非常有限。大部分固定收益投资策略,都需要通过对两个或者更多的具有不同期限的产品进行组合来达到预期效果。目前国债期货上仅有这一个产品,限制了投资者的策略类型选择,并使策略执行方式高度趋同,进一步加深了国债期货的流动性问题。
三、结论与建议
展望中国固定收益市场未来十年的发展,我们认为,无论从总量上还是结构上,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随着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随着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间地位逐步的提升,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必然会越来越高,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这里,围绕如何进一步推动债券市场更好地服务中国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继续坚持市场化方向,“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与“看得见的手”的行动,真正做到该管的管得好,该放的放到位
尤其是金融监管,如果还沿袭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监管,可能会造成比实体经济更大的危害。实践告诉我们,行政管制不仅解决不了市场风险问题,也解决不了市场发展问题,如果缺乏有效制约,还会带来寻租行为和腐败现象。从国内外债券市场的发展历史和经验来看,放松行政管制、面向机构投资者的场外市场发展方向是债券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今后应继续坚持这一发展方向,注重发挥两个市场的相互补充作用,完善多层次债券市场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在内的机构参与国债期货市场,提高金融资源资源配置效率。从各类监管机构所释放出的信号来看,这已经不是一个是否可以参与的问题,而是一个何时准许此类机构参与国债期货市场的问题。银行、保险类机构参与国债期货,将极大提高国债期货市场的深度广度,进一步发挥其利率风险管理工具之功效。在更多的市场有效参与者进场之前,如何进一步丰富国债期货产品体系,则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健全与完善收益率曲线
这既是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金融资源作用的要求,也是健全与完善收益率曲线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将健全国债收益率曲线纳入了国家全面改革的核心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国债收益率曲线反映无风险资产的利率水平和市场状况,不仅能为金融体系提供基础性的市场化定价参考,而且可以成为经济和金融运行状况指示器。目前,我国银行间货币市场能够形成市场化的1 年以内的短期利率,但是银行间债券市场采取双方询价交易方式,缺乏连续竞价机制,而且信息不透明,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受此影响,中长期债券交易效率不高,市场规模和交易活跃程度都差强人意。国债期货具有报价连续、公开透明的特点,能够准确反映市场预期,促进利率市场化的形成。央行可以根据国债期货市场的价格变化,有针对性地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引导市场的利率预期,避免国债期货市场价格过高或者过低,完善并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效力的提高,有利于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稳健运行,降低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
(三)国债现货与期货市场协同发展
我国国债现货市场包括一级市场(发行市场)和二级市场(交易市场)。多品种国债期货上市将促进两个市场流动性和定价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将促进两个市场的融通与衔接。完善国债期货市场,改善国债发行效率,降低发行成本。目前,我国所有记账式国债均通过电子招标系统发行。由于市场缺乏利率风险对冲工具,国债发行仍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国债期货的上市有助于提高承销商参与投标的积极性,降低国债发行风险与成本。国债期货的推出,一方面可降低一、二级市场利差,另一方面也为承销商承销期间的利率风险提供对冲工具,从而增强承销商的投标积极性。国债期货上市还可以增强二级市场流动性,降低债券的持有成本和交易成本,进而带动国债发行利率下降,降低发行成本。现货与期货市场的协同效应还表现在,国债期货可以多渠道提升现货国债市场的流动性,丰富国债市场参与者的风险管理和盈利手段,对于机构客户而言,将丰富交易策略种类和产品设计,提升创新效率,还将带动回购市场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现货收益率曲线中间段变低、变平以及买断式回购市场的发展等。当然,金融衍生市场的风险明显高于金融现货市场,为了确保国债期货市场安全、全面发展,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但这并不妨碍发挥现货与期货市场的协同效应。国债期货的避险功能和价格发现功能,在为市场参与者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增强抵抗利率风险能力的同时,也提升金融系统稳定性和收窄实体经济波动幅度。
(四)促进金融创新,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与效率
创新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原动力。如果说,实体经济中的创新带有某种连续性、在短期内难以赶超发达国家,那么,金融创新具有跳跃性,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某一领域赶超发达国家。中国经济规模庞大,为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仍需强化产品创新,不断提高金融对实体经济需求的服务水平来进行创新。并且要推动机制创新,逐渐改变过去由行政主导的创新模式,充分发挥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贴近市场的优势,增强市场主体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以各市场的互联互通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国债现货市场被人为分割成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市场,影响了国债现货市场定价效率的提高。国债期货是一个横跨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的衍生产品,市场投资者可以通过国债期货和现货两个市场的套利操作,实现现货市场在期货空间上的联通。同时,由于债券转托管机制的存在,国债期货的交割制度将会增加两市场间的债券流动,从而吸引各类合格投资者根据自身需求参与国债现货交易,促进交易所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统一互联。
交易、清算、结算和托管环节是债券市场风险防范的核心。与许多发达国家债券市场相比,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基础设施自建立来就一直处于科学规划和有效监管之下,保障了市场运行透明、风险可控。应汲取国际金融危机和Libor操纵案的教训,大力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理顺债券市场管理体系。结合危机后国际组织监管改革的新趋势,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继续强化托管结算系统、清算系统、统一交易平台和信息库等核心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效率,防范系统性风险。完善国债期货市场,活跃现货交易,提高现货市场流动性。国债期货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促进现货市场流动性的提高:第一,国债期货的套期保值与价格发现功能增强了现货市场对信息的灵敏度,为投资者提供更多交易机会。第二,国债期货交易提供了期现套利的机会,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债券市场,使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进一步优化,增强债券市场的流动性。第三,国债期货采用“一篮子”债券作为交割债券,卖方可能会选择一些流动性欠佳的旧券进行实物交割,这将会增加旧券的流动性。
(六)统筹协调形成监管合力,强化市场化约束和风险分担机制
从产品监管逐步过渡到功能监管。目前,经国务院批准,由人民银行牵头,发展改革委、证监会参加的公司信用类债券部际协调机制已经建立并运行顺畅,债券市场发展也总体势头良好。各相关部门应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各司其职,并以公司信用类债券部际协调机制为依托,着力加强协调配合,发挥各部门的优势与合力,共同推动市场发展。
政府监管不能替代市场主体自身的风险管理。债券违约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行政审批和政府隐形担保都不能消除违约风险,应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识别和分担。市场化约束和风险分担机制的关键是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制度。应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继续加强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强化培育投资者自行识别和承担风险的机制,强调投资人风险自担。
(七)积极稳妥推进金融领域对外开放
12.《市场配置资源》的教学反思 篇十二
1 发电权交易产生的背景
在竞价上网的电力市场模式中, 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低能耗机组将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而小容量、低参数、低效率、高能耗机组是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产物, 在一定时期为国家的电力供应作出了贡献, 背负着巨大的人员包袱, 能否妥善处理这部分资产和职工去留直接关系社会稳定和众多家庭的切身生活, 强制小机组退出市场而得不到适当的经济补偿和自谋出路的缓冲期将激化矛盾。通过对发电电力市场的研究, 依据效率优先的原则, 引入期权交易的概念并演化为发电权交易, 通过置换合同电量, 主动采取市场营销策略, 降低生产成本, 谋取企业利益最大化和整体优化问题, 不仅可以使参与者回避不利情况的利益损失风险, 而且保留了有利情况下的获利机会。
在这种形势下, 改变按机组容量平均分配发电量计划的调度方式, 通过发电权交易, 将高耗能机组的电量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转让给高效率机组替代发电, 同时不改变小机组的营业收入, 可以迅速达到节能降耗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显然这是一个优化配置电力资源,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举措, 也是对电力市场的有益补充。发电权交易必然对发电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促使发电企业积极思考如何应对发电权交易、如何在发电权交易中获得更好的收益。
为了确保我国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和电力建设有序发展, 国家发改委颁布了《节能发电调度办法》, 相比较而言, 节能发电调度在节能减排力度上更严格、更坚决一些, 但实施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或者掣肘, 因此需要一个能够平衡各方利益的过渡模式, 而实施发电权交易就可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发电权交易是切实可行的资源优化行为, 已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 在一些地方取得了不错的实践经验, 是处理电力行业历史遗留问题的过渡方式, 也为节能发电调度走出了一条新路。但从尊重历史, 正视现实两方面来看, 这种交易方式又是朝着建设全面电力市场不得不采取的方式。
2 发电权交易的电力市场属性分析
发电权交易是指产权独立的发电企业在拥有发电权份额的基础上, 由于一次能源供应不足, 或机组计划外检修, 或由于发电成本过高, 或环保要求等原因, 在同一发电公司内部或不同发电公司之间转让部分或全部合同电量的交易。通过不同类型和运行状态的机组优化组合, 以效率优先为原则, 动态调整发电状态, 提高发电企业之间发电相互补偿效益, 实现发电企业合作的“双赢”。由于国家对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倾斜, 一般情况下风电、水电等绿色电力, 发电量是全额收购上网的, 因此, 主要涉及火电之间的发电权交易。
与传统电力市场不同, 发电权交易是基于合同电量 (基础电量) 的一种市场交易机制, 与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 具有符合市场属性的特质, 是特殊的市场存在形式, 发电权交易市场主体均为发电企业 (或发电机组) , 市场客体是电量与电价。发电权交易实质是以高效机组和低效机组的能耗差作为交易的效益由二者分享, 阻力较小, 而且不会造成电网公司购电成本的增加。发电权交易的标的物不是普通的实物或服务, 而是能给发电企业带来一定利益的权利, 是对合同电量的再分配, 以市场手段达到了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污染物排放的效果, 既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 也维护了企业自身利益和社会稳定。从发展的角度来看, 发电权交易可以作为电力市场改革的突破口, 通过一系列的机制改革逐步走向更加开放、高效的电力市场, 这也为我国电力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3 实施发电权交易的必备条件
发电权交易对于实现国务院5号文件《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设定的电力体制改革目标具有重大意义。但是, 由于电力工业的特殊性要求, 发电权交易也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才可以实施, 已具备这些条件的省级电力市场, 发电权交易势在必行, 也切实可行。
(1) 电力市场已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发电装机容量增长较快, 电力电量平衡富余, 设备利用小时长期徘徊甚至低于5000小时, 发电设备没有充分利用, 这是开展发电权交易的先决条件。当电力供不应求时, 发电权交易将受到影响甚至停止, 不管哪类机组都将投入运行, 此时, 发电权交易的前提将不复存在, 也无法继续实施。
(2) 电力市场成员中各类机组生产成本、批复电价差异较大, 为发电权交易奠定了基础和操作的空间。从机组的容量、效率、技术水平以及煤炭价格、排污政策等方面考虑, 区域内机组之间发电成本差距很大, 使得低能耗、低成本的机组替代高能耗、高成本机组发电成为可能。
(3) 电力市场各机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的差异使得发电权交易势在必行。由于大参数、高效率机组效率高, 消耗资源较少, 除尘脱硫效果较好, 而一些老、小机组, 往往资源利用率不高, 环境污染严重, 进行发电权交易已不仅仅是发电企业的要求, 更是全社会的迫切要求。特别是当前“节能减排”已成为国家强制性工作目标的形势下, 发电权交易可以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耗, 减少污染排放。
(4) 发电权份额是发电权交易的基础。目前各发电企业主要通过政府主管部门按发电容量平均分配获得发电权份额, 均可通过履行发电权获得企业效益, 发电权份额的多寡直接影响企业的利益, 这为发电企业进行发电权交易奠定了基础。即使在市场条件下, 发电企业通过市场竞争获得了发电权, 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履行发电合约, 也可以通过发电权交易降低企业损失, 因此发电权交易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5) 输电网络的健全和交易平台的建设为发电权交易提供技术支撑。
4 发电权交易的目标
4.1 节约有限资源
以火电机组为主的电力市场区域内, 各火电机组类型、运行状态各不相同, 600MW机组与中小火电机组煤耗率差异很大甚至相差100g/kWh, 如果各类机组都按相同发电利用小时进行发电, 必然造成煤炭资源的巨大浪费, 因此, 对发电企业来说, 采取办法提高资源利用率, 降低消耗, 节约资源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发电权交易正是有效解决高耗能机组转让发电权、高效率机组受让发电权, 双方共同受益的市场机制, 且这种机制必然会取得节约有限资源的良好效果。
4.2 减少环境污染
在市场成员中存在大量的小火电, 不仅能耗较高, 而且往往设备老化, 装备水平较低, 没有脱除污染物的设备, 或者脱除效率不高, 而大机组, 特别是近几年投产的大容量、低能耗机组, 都装备了高效率的脱除污染物设备。发电权交易遵循效率优先原则, 即将高能耗、高污染机组的发电权通过市场交易转让给低污染、低能耗机组而大大减排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粉尘和灰渣等污染物, 对环境保护起到重大作用。
4.3 优化产业结构
由于低能耗、低污染的火电机组通过发电权交易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更大企业利益, 必然给资本市场发出明显信号, 有利于资金向高效低耗环保的电力企业转移, 而转让发电权的小火电, 也可以在不发电或少发电的情况下, 获得一定的收益, 有利于企业升级转型, 平稳过渡。
4.4 平衡各方利益
电力企业是一个资金密集、技术密集行业, 投资多元化, 如果强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如关停小火电, 必然会影响到各方面的利益, 也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而发电权交易可以有效平衡各方利益关系, 保护投资者利益, 保证电力体制改革顺利进行。
4.5 降低企业风险
发电企业面临煤炭价格不断攀升的压力, 上网电价不能按照市场供需状况进行市场调节, 而电力行业事关国计民生, 不可能自由选择生产方式, 政府实施的煤电价格联动往往滞后于市场, 使发电企业效益受到严重损失。同时, 发电企业也可能因为自然、市场、机组本身等原因无法履行发电计划, 必然蒙受无法履约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通过发电权交易, 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降低企业风险。
4.6 缓解电网阻塞
由于电源布局和用电负荷中心的不均衡, 电网依然存在一些输电阻塞情况, 通过发电权交易可以将非负荷中心发电企业的电量转移到负荷中心的发电企业替代发电, 可以有效缓解电网阻塞, 而不影响非负荷中心的发电企业利益。
4.7 促进电力改革
发电权交易能有效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降低污染物排放, 提高效率, 非常符合国家能源政策, 且交易主体基于平等、自愿的原则进行发电权的有偿转让, 有效地维护了企业自身利益, 对促进电力改革和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
5 发电权交易双方的竞争策略
本文讨论的转让方主要是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小火电, 其变动成本也较高, 小火电参与发电权交易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政府所倡导的。通过发电权交易可以提高发电企业在电力市场中的自主权, 提高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
在发电权交易中, 发电公司都是基于得益最大化, 不断优化竞争策略, 如果市场价格高于自己的变动成本, 购买方希望购买发电权, 但转让方会惜售发电权;如果市场价格低于自己的变动成本, 转让方希望转让自己的发电权, 但购买方不愿意购买发电权;如果转让价格远远低于购买价格, 转让方将存在不能将电量转让出去的风险, 发电权交易失败;如果转让方和购买方的变动成本相等, 发电权交易将无法实施。因此, 实践过程中确定转让价格务必综合分析本供电区域内各时段负荷特点、燃料供应价格波动周期及煤炭企业生产经营变化情况, 同时考虑发电权购买方自身的生产能力、经营策略、市场变化等情况。
转让方竞价行为研究。在发电权交易中, 由于转让方的数量较多, 很难形成一个合作性组织, 每个交易主体都以自己的利益为前提, 为使自己的利益损失降到最低, 转让方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非合作博弈, 所以都会选择高价出售, 而这个结果也有利于提高购买方的积极性, 有利于发电权交易的实施。假设有A、B两个公司在转让发电权, C公司购买发电权, 转让方中报高价者优先与购买方成交, 成交电量也较多, 报价低者成交量很小甚至没有交易电量。如果考虑到市场上购买力足够全部购买A、B公司转让的所有发电权, 此时, 转让方会考虑使用低价策略, 但是存在它的低价与购买方高价进行撮合的危险, 其交易价格不一定比采用高价策略和购买方的低价进行撮合的平均价低, 所以在报价中, 转让方依然会采用高价策略, 才不至于出现发电权交易失败的风险。
购买方竞价行为研究。发电权购买方通常都是大容量、高效率、低污染低排放的大火电, 大容量机组的设备利用小时偏低, 对于发电权交易有着强烈的愿望, 通过发电权交易, 可提高机组负荷率, 降低供电煤耗率, 单位变动成本下降, 增加企业收益。如果购买方较多, 每个购买方都试图降低其报价以实现发电权交易的成功并多购买发电权以便获利更多, 购买方之间也很难形成合作性博弈。
发电权交易双方博弈行为研究。在平均分配发电权的情况下, 大火电的变动成本远远低于小火电的变动成本, 合适的交易价格, 对交易双方都可获利, 因此, 发电权交易对双方来说都是乐意接受的。发电权交易实践证明, 在近似相同的发电环境下, 博弈双方比较清楚各自发电成本情况, 交易双方更愿意通过协商决定转让价格, 只要转让电量确定, 交易双方各自的收益都基本上确定, 这是一个合作性博弈。
6 发电权交易的节能效益实例分析
对于河北电力市场而言, 火电企业比重占总装机的95%以上, 小火电与大火电之间的发电权交易是主要方式, 各火电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机组能耗、检修计划、燃料供应主动参与市场交易, 不再只接受调度命令被动发电, 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另外, 在确保电网安全的前提下, 积极参与交易中心组织的中标火电的调度, 优化配置网内各类型火电机组, 节能减排, 最终达到全社会整体优化的效果。
以大唐集团马头电厂为例, 一个具有50多年历史的老企业, 机组概况为2×110MW、2×200MW的老小机组, 积极响应国家“上大压小”政策, 主动关停机组容量620MW, 每年发电权份额为39.55亿千瓦时, 平均供电煤耗为395g/kWh, 厂用电率9.6%, 标煤单价800元/吨, 低位发热量18500 kJ/kg, 无脱硫设备;替代方机组容量为600MW机组 (煤电一体化企业) , 厂用电率4.7%, 供电煤耗为310 g/kWh, 原煤含硫量1%, 脱硫效率96%, 低位发热量21000kJ/kg, 标煤单价640元/吨。仅从节能和减排SO2两方面来粗略考察2010年发电权交易的效果。
从上表中可看出, 开展发电权交易节省了原煤24.38万吨, 减少燃料成本17757.11万元, 因减少SO2排放量24580吨, 减少排污费3104.45万元;节省厂用电量19380万千瓦时, 按照标杆电价计算可增加收入6407万元, 发电权交易产生了边际收益27268.56万元, 这还不包含少耗用煤炭而少排氮氧化物、粉尘等污染物少缴的排污费。而39.55亿千瓦时电量对于8×600MW机组来说, 发电利用小时增加824小时是完全可行的, 发电权交易效果非常明显, 提高了发电企业效益, 而全社会获得了环境保护。
摘要:实现电力改革目标的手段有多种, 电力市场竞争是其中一种, 发电权交易又是电力市场众多交易方式的一种, 各交易主体基于平等、自愿的原则进行发电权的有偿转让, 各类发电企业通过适当的竞争策略提高了经济效益, 也有效提高了发电行业整体的能源使用效率, 以市场手段达到了资源优化配置、降低污染物排放的效果。从发展的角度来看, 发电权交易可以作为电力市场改革的突破口, 为我国电力市场的发展提供一条新思路。
【《市场配置资源》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高一下册政治市场配置资源测试题07-24
医院人力资源配置06-24
创新政府资源配置方式09-17
商场人员的配置10-03
配置财务人员的请示09-27
溶液的配置大学教案10-28
Web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07-04
Cisco2610A的配置实例网络知识10-22
室内设计的色彩环境设计的配置论文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