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生态坏境调查报告

2024-10-10

新农村生态坏境调查报告(精选11篇)

1.新农村生态坏境调查报告 篇一

生态坏境材料的研究

XX

(XXXXXXX XXXXX)

【摘要】21 世纪是可持续发展的世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走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生态环境材料是人类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意识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具体体现和实践,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综合与交叉的新领域。生态材料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生态环境材料;材料生命周期评价;环境协调性;

Ecological bad habitat materials

research

XX

(XXXXXX XXXXXXXXX)【abstract】The 21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requirement to natural resources as the foundation,and the environment coordination capacity,go the most effective use of the resources and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s the basis with the road of circulation economy.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terial is the hum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of taking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isciplin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and practice, involves multidisciplinary comprehensive and cross new field.Ecological material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uture will be to continue maintains the good development momentum.Key words: ecomaterials;Material Life Cycle Assessment;environment;前言

材料与信息、能源并称为现代科技的三大支柱学科,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材料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导, 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材料及其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随之而来的在资源利用和开发的技术水平、深度和广度, 以及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上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日本科学家山本良一于1990年提出生态环境材料(Ecomaterial)[1],随后生态环境材料研究受到了各国科学家的高度重视,成为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并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的趋势之一。目前,国内外关于“生态环境材料”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但在一些问题上已形成了共识:生态环境材料是既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又具有良好的环境协调性的一类材料。环境协调性是指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少、对生态和环境污染小、再生利用率高或可降解化和可循环利用,而且要求从材料制造、使用、废弃直到再生利用的整个寿命周期中,都必须具有与环境的协调共存性。[2]生态环境材料实质上是赋予传统结构材料、功能材料以特别优异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它是由材料工作者在环境意识指导下,或开发新型材料,或改进、改造传统材料所获得的。

2.1 生态环境材料概念及其发展[3]

日本东京大学的山本良一教授认为,生态环境材料应是将先进性、环境协调性和舒适性融为一体的新型材料。其特征首先是节约资源和能源;其次是减少环境污染,避免温室效应与臭氧层破坏;第三是容易回收和循环再生利用。在此基础上,经过我国众多学者长时间的讨论,达成如下共识: “生态环境材料应是同时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的环境协调性或者能够改善环境的材料。所谓环境协调性是指资源和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和循环再生利用率高”。这里既包括按生态环境材料的基本思想和设计原则开发的新材料,也包括对传统材料的生态化改造,即在材料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国内比较普遍的另一称谓是环境协调性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对材料制造工艺的不断调整和改造,渐实现传统材料的生态环境材料化。但必须强调指出: 生态环境材料是与原有的材料相比较而产生、相比而发展的新型材料,其判断和认知往往是相对的、动态的和不断发展的。它是人类充分考虑材料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在生态设计思想和原则的指导下,采用革新的低环境负荷工艺(或者说绿色制造工艺)开发出来的新一代材料。它是各种高新技术在材料制备过程中科学、有效和经济、巧妙利用的产物。因此,生态环境材料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性选择,也是材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它不仅是从源头治理或减轻环境污染的实体材料,而且应当是新时代材料研制与生产的发展方向。在这里必须强调指出,LCA 始终是评价材料及其产业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有力工具。

2.2 生态环境材料与传统材料最大的区别

所谓生态环境材料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以及具有环境净化和治理污染功能的材料。这里所讲的“良好的环境协调性”是指资源、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再生循环利用率高。传统的材料只是注重材料的使用性能,采用单一的性能评价体系评价材料,性能好就是好材料;而生态环境材料则必须采用性能评价和环境协调性评价的双指标体系进行评价,要求材料同时具有优良的使用性能和环境协调性,缺一不可!我们说生态环境意识的材料,原因就在于此。在材料、产品的设计阶段开始就要综观其整个生命周期,充分考虑到每个环节的节省资源(能源)、保护环境和废弃后容易再生循环的要求,同时具有良好的功能特性和舒适性,这就是生态环境材料的本质所在。一步达到这个要求是十分困难的,它是逐步改进和逼近的。显然,用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做到这些是不可能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态环境材料就是高新技术在材料设计和制备生产过程中科学、经济、巧妙而有效的应用。

2.3 生态环境材料的研究内容

生态环境材料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①材料的环境协调性评价技术。这涉及到如何评价材料的环境协调性(即环境表现和环境性能),并由此产生了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价研究。目前主要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对材料或产品全寿命周期进行评估。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是指用数学物理方法结合实验分析对某一过程、产品或事件的资源、能源消耗,废物排放,环境吸收和消化能力等环境负担性进行评价,定量确定该过程、产品或事件的环境合理性及环境负荷量的大小。②生态环境材料的设计、研制与开发。生态环境材料并非仅指新开发的新型材料、并不是排它的新材料体系,任何一种材料只要经过改造达到节约资源并与环境协调共存的要求,它就应视为生态环境材料。生态环境材料包括四种类型[4]:①原料无害化材料,如:无铅材料、无铬材料、汞替代材料、环境友好半导体材料等;②绿色环境过程材料,如:使用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废弃物再利用、绿色生产过程;③可循环利用材料,如:循环利用合金、循环利用复合材料、低杂质合金、材料的循环设计等;④高资源生产率材料,如:精益结构设计材料、四要素材料(低损耗材料、高效率材料、生命周期评价设计材料、导向应用材料)等。实施生态材料的战略意义

众所周知, 在材料提取、制备、加工、生产和使用、废弃和回收过程中, 需从环境中摄取大量的资源和能源, 同时通过排放废弃物给环境带来负担,材料及其制品制造业是造成能源短缺、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之一, 为了保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针对我国国情开展研究, 并参与国际竞争刻不容缓, 美、英、法、日等国均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其评价已涉及的材料有交通运输材料(如汽车材料)、包装材料、建筑材料及其他工程材料和金属功能材料。[5] 材料制备加工中的洁净技术又称为零废弃加工技术, 在先进材料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已在国际上引起材料科技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材料制备加工中的零排放与零废弃技术的重要性在于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现在环境问题上的“先污染, 后治理” 的模式[6], 其基本出发点是通过对材料制备加工中各种过程的综合分析, 采取有效的综合技术, 从技术及经济成本的可行性两方面考虑, 尽可能减少乃至最终避免在材料制造加工中废弃物和污染物向生态环境中的排放, 实现材料加工技术的洁净化。生态环境材料的研究进展

生态环境材料是在人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战略意义和世界各国纷纷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是国内外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7] 一般认为生态环境材料是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同时又被赋予优异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包括再生聚合物(塑料)的设计、材料环境评价的理论体系、降低材料环境负荷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等。就发展速度而言, 欧洲在天然纤维的开发应用方面处于领先。仿生材料是生态材料研究方向之一, 天然材料经过亿万年演变进化, 形成奇妙多彩的功能原理和作用机制.能够和谐地存在于生态系统中, 所以具有天然的生态合理性, 仿生材料就是从天然材料寻求启迪和模拟制造出新型生态材料。

4.1 天然纤维增强生态材料

由于天然纤维可以回收利用, 能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并且具有密度低、生物可降解、机械性能好等特性, 国外已经注意开发和利用天然纤维增强材料, 日本的一些纤维厂在新型天然植物纤维开发和植物再生利用方面获得较大进展, 已成功开发出竹子、香蕉为原料运用新技术生产的生态纤维。欧洲已拟定法律在2015年前汽车用材料的回收率应达到9 0 % , 这将促使汽车制造商重新考虑其使用材料的战略, 这也就直接对玻璃纤维与碳纤维提出了挑战[8]。

天然纤维是受到许多厂商日益关注的竞争材料,比如黄麻、亚麻、竹子和木材纤维等增强聚丙烯及酚醛复合材料, 由于其成本较低, 而且具有生物降解性, 其性能优势主要有: ① 绿色环保;② 减轻制品的重里;③ 成本较低;④ 良好的抗控性能;⑤ 可回收性等优良的性能特点, 环保工作者钟情于它们可共存, 易焚烧, 可中和CO2和可再生的性质, 汽车厂商亦关注它们的低重量、易加工和低成本。虽然目前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但世界各地的大学和行业研发部门正在致力于把它们制成有生命力的“生态复合材料”。[9] 就发展速度而言, 欧洲在天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开发与应用领先于北美, 世界最大的玻璃纤维公司O C 公司针对欧洲汽车工业对天然纤维复合材料的需求最近开发出亚麻纤维增强聚丙烯, 在汽车上获得成功应用。

4.2 热塑性复合材料

利用复合材料的优势, 人们在实现其环境意识化领域所作的研究主要有: 可再生复合材料、可降解复合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功能复合材料和废弃资源利用复合材料等。

热塑性塑料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可以回收利用,它们可以融化、再塑多次,直到性能劣化到不能再用的程度,复合材料面临一个严峻的挑战——回收利用法规的要求,在这方面,热塑性复合材料有着更好的机遇。另外,复合材料的界面形成方式和界面结构需要有新的改进以获得界面的可再生性和稳定性,保证基体融熔状态下增强相的分布、取向与原来一致。[10]分析复合材料的再生研究,其关键是组分材料的再生和复合材料界面的再生性。热塑性基体复合材料将因其再生方面的优势而得到充分的重视和长足的发展。

结语

“可持续发展”概念来源于生态学,所遵守的法则非常简单:若消耗量大于产生量,则这种现象不能持续发展。发展生态环境材料是全球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材料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少、对生态和环境污染小、再生利用率高或可降解化和可循环利用,而且在材料制造、使用、废弃直至再生利用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它都与环境有着协调共存性。生态环境材料设计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材料设计[11],也是未来设计的必然趋势,它可以提高环境和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人类社会文明与环境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环境材料概念的提出虽然不久,但国际上这方面的发展很快。近年来,国际上材料科学技术工作者及相关领域人员对这一主题高度重视,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生态环境材料已逐渐成为材料领域的一大热门话题。作为跨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的生态环境材料,代表着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方向,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靳林.浅谈生态环境材料[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理系科技信息 1994:426-427 [2]聂祚仁.循环型社会的生态环境材料[J].中国材料进展.2009.5:38-44 [3]王天民,郝维昌,王莹,周和敏.生态环境材料———材料及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J]中国材料进展.2011.8 [4]杨赞中,任京城.资源、环境及环境材料刍议[J].山西建材,1999(2):4-6 [5]萧纪美.环境与材料[J].材料科学与工程,1997,15(2):1-4 [6]聂祚仁,王志宏.生态环境材料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7]左铁墉,翁瑞.国外环境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J].材料导报,1997,11(5):1~4.[8]左铁镛.生态环境材料的研究与发展动态[ J ].新材料产业,2 0 0 0(12):97~101.[9]山本良一.环境材料[M].王天民,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10]石璞,戈明亮.高分子材料的绿色可持续发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6,34(S1):33-36.[11]左铁墉.生态环境材料的研究与发展动态[J].新材料产业,2000,(12):97-101.

2.新农村生态坏境调查报告 篇二

1 流域概况

石羊河流域位于甘肃省河西地区的东部, 地理位置大致在101°22′~104°04′E、37°07′~39°24′N行政范围, 包括武威市的古浪县、凉州区、民勤县和天祝县的一部分, 金昌市的金川区、永昌县。 流域南北长约300km, 东西宽150km, 流域面积为41149km2, 现有人口近200 万。 南部祁连山区的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上, 最高可达约1000mm, 是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的集成区, 有8 条河流在此形成 (西大河、东大河、西营河、金塔河、杂木河、黄羊河、古浪河和大靖河) 。 上游祁连山区气候高寒阴湿, 适于林草生长, 以繁茂的林草生态为主, 主要起涵养水源, 生产木材和适度放牧的作用; 中部武威绿洲、金昌绿洲和民勤绿洲地区气候十分干旱, 属于温带荒漠气候, 年降水量在70~180mm之间, 这一地区是主要农业活动区和水分消耗损失区, 也是受沙漠化危害的主要地区。 绿洲周围是沙丘、 戈壁以及荒漠草原, 植被稀疏, 生态环境十分恶劣, 退化严重。 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 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水土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 石羊河流域总体上仍在持续恶化。

2 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分析

造成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 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 使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2.1 自然因素分析

2.1.1 利用率很低的沙漠荒漠化面积大

就流域内的武威市来说, 沙漠荒漠化面积有16568.4km2, 占全市总面积的49.85%, 而这部分土地因贫脊利用率很低。 由于沙漠几乎是三面包围绿洲, 成为沙尘暴的主要发源地, 极大地威胁着绿洲的生存。

2.1.2 山地面积大于平川面积

流域内武威市境内的祁连山区面积11030.40km2, 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33.18% , 是平川绿洲面积5639.16km2的1.96 倍。 而平川绿洲面积仅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16.67%, 不到1/5。

2.1.3 耕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很小

全市总耕地面积 (净面积) 410544.73hm2, 占总土地面积的12.35%。 其中旱地190199.2hm2, 占总土地面积的5.12%。 在耕地面积中, 质地良好的土地仅有144211.53hm2, 占总耕地面积的35.13%, 占总土地面积4.30%。

2.1.4 水资源短缺, 很难形成较好的生态系统

水是生命之源,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 亦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关键要素。 石羊河流域干旱少雨, 蒸发量极大, 促使生态系统失衡。 水文资料表明, 石羊河流域武威市境内6 条河流, 年平均径流量由50 年代的10.05 亿m3下降为90 年代的8.60 亿m3, 减少了1.45 亿m3。 目前石羊河流域武威境内水资源人均占有量700m3, 不到全省的1/2 和全国的1/3, 耕地亩均水资源量近220m3, 不足全省的1/3 和全国的1/8, 是一个资源性缺水地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 水资源短缺及供需矛盾将会更趋尖锐, 无法满足生态用水。

2.1.5 病虫害危害严重

近年来, 绿洲内防护林的病虫害相当严重, 能遮风挡沙的杨树, 不敌天牛和食叶虫的侵害, 一些林带在害虫的摧残下死亡, 失去了对绿洲的保护作用。

2.2 人为因素分析

由上所述, 石羊河流域由于本身所处的地域自然环境条件极差。 但人们为了生活, 为了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准, 不得不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由于在资源开发利用当中的一些不当之举造成了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 沙漠化日趋严重。

2.2.1 水资源开发利用过量

由于近年来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 特别是在石羊河径流量减少的情况下, 流域内中下游争先恐后地大量超采地下水, 使地下水位以每年0.5~1.0m的速度下降, 较70 年代下降15~25m, 在绿洲内形成了近1000km2的大漏斗。 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 造成大片灌木林以及天然植被衰败死亡, 过去的林地被沙漠替代, 大片农田被流沙吞没。 仅地处流域下游的民勤县境内天然沙生灌木林由50 年代的13.3 万hm2下降到目前的7.3 万hm2, 人工栽植的8.7 万hm2以沙枣为主的人工林保存面积只有3.5 万hm2, 其中有多于1 万hm2枯萎死亡, 成了残木败林。 植被的退化, 加快了荒漠化的进程, 以每年近20m的速度推进, 沙漠化面积日益扩大。 同时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 导致水质恶化, 矿化度不断升高。 据观测, 流域下游区地下水矿化度平均每年上升0.12g/L, 最高已达到16g/L, 不仅造成了土地的盐碱化, 也使人畜饮水发生困难。 民勤绿洲北部已有7 万人、13 万头牲畜的饮水发生困难, 全县盐碱地面积由过去的1.2 万hm2上升到现在的2.3 万hm2。

2.2.2 上游祁连山区水源涵养功能下降

祁连山是石羊河流域径流形成区, 由于人口剧增、森林砍伐、过度放牧以及开荒种地等现象导致大量的林地被蚕食, 使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和作用渐渐失去。 从50 年代至今, 已有多于3 万hm2林草地被开垦, 使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22.4%减少到现在不足14.4%, 许多地方裸露为黄土, 呈荒漠景观。 目前水源涵养林不足550km2, 灌草面积约3100km2, 植被覆盖率只有40%左右, 致使保水能力减弱, 水土流失面积增大。

2.2.3 水污染日趋加重

石羊河主河道及上游8 条支流皆为季节性河流, 流量小、流程短, 自净能力很差, 但进入河流的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污水却逐年增加, 2003 年达9170 万t。 同时, 随着地膜、化肥、农药用量的增加, 也加剧了污染程度。

2.2.4 治理与管理措施弱化

在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及北部沙漠区农林牧矛盾突出的地方, 由于缺乏封山 (沙) 育林 (草) 的专项经费, 缺少专业管护人员, 缺乏必要的管理规章, 林草植被管护工作相对比较薄弱, 某些地方甚至失控。 北部沙漠区由于当地人们为了眼前利益, 无节制地在绿洲外围沙漠植被区垦荒, 由于开垦与治理很不协调, 致使被垦后由于效益不良又弃耕, 使这些地方的沙丘活化相当迅速, 导致土地沙荒化的加剧。

2.2.5 绿洲内部农田防护林建设未形成体系

多年来, 在中部绿洲区提倡和鼓励农田防护林的建设, 但无系统的规划, 无相应的政策, 无相应的保护措施, 使绿洲内林网建设零零散散, 难成体系, 防护功能无法有效发挥出来, 使绿洲受到风沙严重的侵害。

3 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整治对策

3.1 合理利用水资源,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水是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必要条件。 我们应该根据上、中、下游统筹兼顾, 共同发展的原则, 制定全流域水资源总体开发利用规划, 合理地分配和利用水资源。 此外, 全流域必须推行实现长远目标的各种节水措施, 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和建设节水型社会。 通过大力推广节水灌溉, 引进一批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设备, 实施薄膜覆盖等节水措施, 不断挖掘节水的潜力, 协调上、中、下游农、林、牧布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维护上、中、下游自然生态的平衡以实现整个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 保护和恢复植被, 整治沙漠化土地

保护植被不仅是保护这些植被资源和土地资源, 也是防止土地沙漠化的根本措施。 在上游祁连山区加大造林力度, 同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 (草) 工程, 增加林木覆盖率, 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在中游, 要大力营造防护林网, 下游要营造防风固沙林和封育荒漠草场。 对绿洲外围的山区和沙漠区划出一定范围的自然保护区, 严禁放牧和开垦, 禁止植被的破坏。 对已经沙化的土地采取退耕还林 (草) , 实行封育等措施, 恢复天然植被, 建设饲草基地, 发展畜牧业, 达到既防治沙漠化又发展经济的目标。

3.3 控制人口数量, 缓减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石羊河流域内人口数量大, 以及贫穷人口多是造成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要彻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应该首先解决人口问题。 除有效地实行计划生育将人口数量控制在人口发展规划范围外, 政府还应该实施生态移民计划, 将生态环境较脆弱、人口压力大的地区人口, 部分搬迁到环境容量大、人口压力小的地区是解决人口对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开辟第二、 三产业, 使农业人口逐渐向其他行业转移, 以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3.4 实行农牧结合, 有效实现高效农业

实行农牧结合, 以农养牧, 以牧促农, 即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大量的饲草料, 畜牧业为农业提供优质有机肥, 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整个河西地区, 普遍存在种植业的副产品———作物秸秆, 60%以上被闲置堆放, 或者将其烧掉, 十分可惜;但是荒漠草场严重超载过牧, 草场退化, 牲畜草料不足。 实行农牧结合, 可以有效解决这两方面的矛盾, 将作物秸秆加工处理后喂养牲畜, 在农区建立养殖场, 既充分利用秸秆过腹还田, 增加地力, 又增加经济收入, 提供肉、蛋、奶、毛、皮等产品, 提高生活水平。 实行农牧结合的另一种方式就将农区剩余的农副产品运往牧区, 作为饲草料, 将牧区的畜粪运往农区, 作为有机肥, 通过多级利用, 互利互惠, 有效地实现高效农业。

3.5开展退化环境的科学研究, 提高流域管理水平

要根据本流域环境退化的特点, 合理安排科研工作和不同类型整治试验示范项目, 掌握整治的途径和办法。 充分发挥甘肃省政府石羊河流域管理委员会和甘肃省水利厅石羊河流域管理局的统一管理、 统筹协调的职能, 加强流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通过科学测定, 制定合理可行的流域水资源分配计划。 省直有关部门和流域内各市、县区要按照各自职责和任务分工, 把各项治理措施和工作细化, 把流域治理成效与干部政绩结合起来。 此外, 还要深入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努力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制定环境保护的地方法规和条例, 依法治水、依法治林、 依法治沙; 建立石羊河流域环境监测网络, 为环境整治提供科学依据。

4 结语

本文基于石羊河流域的实际现状, 对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及原因做了分析, 并对石羊河流域生态治理及生态坏境改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在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会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必须建立一个适应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供水保障体系和高效运作的现代化流域水资源管理系统, 并解决生态环境建设的体制、机制和投资, 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 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衷心地感谢王有科老师在我学习当中长期的认真指导以及对本论文悉心的修改。

摘要:石羊河是甘肃省三大内陆河之一, 在河西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近些年来该流域出现水资源急剧下降, 植被大面积衰退死亡, 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到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安定, 所以, 石羊河流域生态坏境的恶化现状急需研究和整治。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对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从水资源利用、植被保护、产业调整、人口控制、科学研究及管理等几个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整治对策, 为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提供相关的参考和依据。

3.农村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篇三

一、基本情况

x乡x村位于x乡东南部,与x镇隔江相望。20xx年行政村调整后由前方和桥头江两个自然村组成,村域总面积为x平方公里,人口x人,耕地面积x亩,林地面积x亩,园地面积x亩,水域面积x亩,以种植业、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年人均收入x元。

1、农村生活污水调查情况。全村已开展生活污水治理户数x户,基本通过污水过滤、自然沉淀、人工湿地等形式处理,未开展治理户数x户。村内建有中心管网x米,连接管网x米,污水处理池x立方米。通过整合村民污水排放口,将每家每户的排污管道引入集中排放管道,流向集中污水处理池,做到排放管道不外露,集中处理。村内垃圾采取集中收集处理,按照分类减量化处理,落实了门前三包,聘用保洁员x名。垃圾处理模式:本村填埋、本村焚烧。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填埋场x个,建筑垃圾填埋场x个,垃圾堆放点x个,垃圾清运车x辆。保洁经费x万元,其中保洁员工资x元/年、设施维护费x元/年、垃圾清运费x元/年。

2、农业面污染调查情况。一是畜禽养殖情况。抽样调查了x个农户,存栏肉用猪x头,平均每户x头;存栏母猪共x头,平均每户x头;所调查的x个农户总共建有沼气池x立方米,贮液池x立方米,贮粪池x立方米,粪污流向基本用于农地施肥,每年平均每户病死畜禽x头,病死畜禽采取深埋,减少污染。二是化肥使用情况。抽样调查了x户农户,耕地总面积x,亩,林地总面积x亩。耕地年施用化肥共x公斤,平均每亩x公斤,其中x户使用氮肥共x公斤,有x户使用磷肥共x公斤,有x户使用钾肥共x公斤,x户使用复合肥共x公斤;林地年使用化肥共x公斤,有x户使用氮肥,共x公斤,有x户使用复合肥,共x公斤。x个农户中有x个农户使用农家肥,共x公斤。

三是农药使用情况。

抽样调查了x个农户,常年施用农药x次,平均每户x次,年用量x市斤。有x个农户的农药废弃包装丢弃,有x个农户的农药废弃包装物进行回收。四是农作物桔杆处理情况。抽样调查了x个农户,共x亩,有x个农户就地还田,有x个农户采取田间焚烧,有x个农户采取回收利用。五是农膜使用情况。抽样调查了x个农户,有x个农户使用农膜共x公斤,原地弃留x公斤,回收利用x公斤。

3、河道水域调查情况。村内有士元溪河道长x公里,有大垅水库、田塘、湖塘、木兰塘等水域面积为x亩,河道保洁经费x万元/年,其中x万元为上级补助,x万元为自筹资金。其中x个水塘水质浑浊、黑臭,基本需要截污处理。

二、存在主要问题

1、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指导作用。一是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实施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三是对生态文明村建设的规划没有通盘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2、农业污染,使水资源质量下降。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农业污染已经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生活污水绝大部分都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生活垃圾露天堆放也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水产养殖过程中密度大且不合理的饵料、渔药的使用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体污染。特别是村庄前后的塘堰大多已经被污染,直接影响了村民的生活。在今后的发展时期内,农村水源污染将成为继工业污染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环境污染问题。

3、农村废弃物处理滞后,卫生状况堪忧。养殖业发展后,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农民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污染加剧。畜禽粪便的随意排放导致有害病毒病菌扩散和传播,成为疾病增多和一些传染性疾病流行的重要根源之一,直接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目前,还没有规范的垃圾处置场,在广大农村更没有任何环境基础设施,农村生产生活产生的各类污染源直接排放,农村的生活垃圾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不少垃圾堆积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严重影响着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

4、农民作为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广大农民的参与意识、参与热情和参与行动,农民应成为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主体。但是,许多农民对于生态文明村建设仅仅是希望上面有资金下来,村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新农村建设点上还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三、对策建议

1、科学规划,规范操作。创建工作必须做到规划先行。一是科学制定科学规划。要按试点、全面建设、重点提高三步实施,做到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二是确定项目目标。结合村情,广泛征求意见,确定创建项目标任务。重点内容是:科学规划村庄布局,治理“脏、乱、差”,改善基础设施,通硬化路、自来水等,民居统一改造,大力推广太阳能、生物质气化炉等生态节能技术等;三是明确建设标准和补助标准,使生态文明村建设试点项目有章可循、规范操作。

2、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深刻认识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定期召开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推进会和试点项目资金整合专题会,对生态文明村建设试点进行统筹安排,将部门职能和生态文明村建设目标任务有机结合,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平台,把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农业综合开发、交通、水利、教育、民居及民生保障等项目优先安排到项目村。同时,采取“五个一点”即:县财政补助一点、有关部门支持一点、社会各界捐助一点、乡村筹一点、农民群众出一点,多方筹措创建资金。

3、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生态文明村创建,必须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才有源头活水。每个村应根据全县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紧扣农民增收这个中心,突出培育并强化生态农业、民俗旅游等主导产业,推广“猪—沼—果—鱼”、“猪—沼—茶”等多种生态经济模式。结合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加大投入和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民俗旅游村的档次和水平。争取村村都有主导产业,户户都有致富项目,并按照“一个产业、一个发展思路、一项实用技术、一套扶持措施”的办法,推进广大农民的持续增收,尽快实现小康目标,全面加快我县新农村建设发展步伐。

4、加强示范和引导。一是认真筛选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的示范点开展创建工作,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二是加强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形式,广泛宣传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组织干部群众实地参观,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生态文明村建设带来的好处,从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建”变为“我要建”。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开展“文明进农家”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制定操作性强的《乡规民约》、《村卫生管理制度》等制度,营造“讲究卫生、维护生态光荣,不讲卫生、破坏生态可耻”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生态文明意识及致富本领,自觉做美化、绿化环境的维护者,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农村生态环境调查报告范文(2)

生态一般是指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环境、生命个体与相同和不同生命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注重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追求“自然--经济--生态--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放眼今日世界,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严峻。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由于人们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破坏日益严重,近年来,沙尘暴、雾霾、臭氧空洞、两极冰川融化等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农村面貌也日新月异。当然有好的一方面,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更加富裕,但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发展中必须引入的问题。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农村,且农村居民文化程度较低,环境保护意识较差,所以,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具有代表性。

正好借此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本人对农村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做了一些调查,了解了一下我们当地的生态环境情况。下面就从垃圾处理、污水及废气排放三个方面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简单的总结:

第一,垃圾污染。很多农村现在越来越脏,以前农村的生活垃圾是完全自然循环,而现在随着农村消费水平的不断增高,农村垃圾越来越多,并且很多农村都没有很好的垃圾处理系统,导致垃圾随处乱倒。农村地区不同于城市,道路虽然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硬化,但道路上没有设置垃圾桶,这就造成了农村的道路上以及道路两边随处可见各种生活垃圾,甚至路边也成了垃圾堆。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但存在问题仍然很大。

第二,污水污染。农村没有完善的污水排放和处理设施,所以大多数生活污水都会排进附近的河道和渠里,这就造成了对河流的污染,同时还有一些非法的小型工厂由于不能在城市建而把目标转向城市,这也导致了农村的工业污染越来越严重,排放出的未经处理的污水,既造成了水污染又造成了土壤污染。据我们当地村民表示,我们附近有一处制药厂,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村民玉米地,导致大片玉米苗死亡,给村民造成了经济损失。

第三,废气污染。农村由于没有固定的垃圾集中处理的地方,大多数人会选择将垃圾进行露天焚烧,这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其次,虽然政府已经明令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但还有少数人违反规定。随着经济发展,各种工厂从城市迁向农村,在农村工业化的同时,各种废气的不合理排放也对当地的空气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比如,我们本地槐芽镇附近有一处淀粉厂,据村民反映,以前淀粉厂都是白天排污,导致方圆几里内的空气里伴有一种恶臭,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来当地群众向政府反映后,政府规定此厂只能在晚上排污,虽然白天有了改善,但治标不治本,隐患仍然没有消除,在晚上和阴雨天,空气中便会弥漫着一股恶臭,影响着附近周围人们的健康生活。

通过本次实践调查,我对农村的生态环境情况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也发现了很多问题,这需要我们积极宣传环保知识,帮助我们身边的人提高环保意识,每个人动起手来,从一点一滴做起,保护我们的家园。同时,政府也要颁布相应的规定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强有力的手段来保护环境,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变得更加绿,更加美好。

4.浙江安吉生态新农村建设 篇四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县——安吉在过去很长时间内从只注重经济发展到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成功打造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旅游的结合体,为我国乡村的发展开创了一种新模式。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生态文明

一. 前言

在2012年7月1号,暑假的开始,我们踏上了社会实践之路。经过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和结束,不仅让我们收获了安吉生态建设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而且更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锻炼了自己,同时也收获了队友们之间的友谊。

二. 正文

安吉政府下狠心,关闭大型国有纸厂,提出“生态立县”

上世纪80年代,安吉开始走“工业强县”之路,引进和发展了一批造纸、化工、建材、印染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安吉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拿到了小康县的牌子。但是,由于大量工业废水的直接排放,使得西苕溪原本清澈的水变成了Ⅴ类甚至劣Ⅴ类,流域生物多样性锐减,林木、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成为全市有名的“污染大户”,被国务院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重点区域,受到了环境污染“黄牌”警告。1998年太湖治污“零点行动”时,安吉县政府开了5次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关闭1000多名职工的国有造纸厂。从表面上看,这是关闭一家了一家企业,但实际上这是县领导群体思想上的大转变:安吉不能再继续依靠破坏环境为支撑换取经济发展。

2002年,安吉提出要“生态立县”。2003年底,安吉“生态立县”开始具体深化,县委、县政府高度统一,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强县、生态文化大县、生态人居名县,即今天安吉人称的“一个战略三张名片”。

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安吉获得了可喜的成就。2006年安吉县被授予首个国家生态县,2007年成为国家环境保护部唯一的“全国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示范区”。2008年被国家环保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之一。

坚持从实际出发 生态立县 造福社会

近些年来,在中央、省市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安吉县政府从实际出发积极响应“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大胆创新实践,精心打造生态文明、经济发展的强县,实现环境优美和经济发达的双赢。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县经济社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现代化生态县建设得到了稳步推进。

坚持用完整的规划统领生态县建设。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重视规划修编工作,初步形成了完整的规划体系。委托中国环科院编制了《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并在北京由国家环保总局组织通过论证。同时,编制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人居、生态城市等专项规划,所有乡镇和大部分行政村编制了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规划。并从开发建设的角度,编制了县城建设、矿产开发、山林开发控制性详规。这一系列层次分明、相互配套的规划共同构成了生态建设的宏伟蓝图,使建设更加规范、有序。

坚持用完善的政策激励生态县建设。制定出台了《生态县建设实施意见》和《生态县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在县财政预算中安排6000万元资金用于生态县建设,并安排相应的配套资金用于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制定出台了《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实施办法》,对获得县、市生态村和省、市生态乡镇、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命名的,给予10万元到50万元的奖励。同时,还建立了生态公益林利益补偿机制,县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用于公益林补偿。

坚持用扎实的措施推进生态县建设。把村庄环境整治作为工作的切入点,把“改路、改厕、改水、改线、改房和美化环境”作为村庄环境整治的主要 内容,从中心村到自然村,分步建设,逐步推进。县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整治一个、验收一个、奖励一个。2001年以来,全县各级累计投入1.9亿元,共有462个村庄完成了村庄环境整治任务,人口受益率达51%。同时,把垃圾和污水处理作为突破口。垃圾处理,绝大部分村都搞集中收集、卫生填埋,有些村搞分类处理,同时还通过招商引资的办法,实施垃圾焚烧发电供热综合利用项目,各村的垃圾集中收集,每个乡镇设立垃圾中转站,并由县里统一处理。农村生态污水处理,因村而宜,设计建设了生物膜、生态湿地、氧化沟、厌氧处理等小型分散的生活污水处理项目。

坚持用科学的机制保障生态县建设。积极探索绿色GDP考核,改单一的经济考核为综合考核。同时,实行个性化考核,根据乡镇不同实际,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为了保护,安吉坚持在舍弃中求发展。如安吉白茶效益很好,但始终坚持“总量控制、合理布局、适度开发”的原则,严禁无序开垦种植白茶。又如矿产资源开采,作出了两项硬规定:第一,矿产开发项目不作为扶贫项目;第二,矿产开发项目不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同时严格项目评估制度,建立了招商引资项目“7+X”评估机制,七项评估以环保为首,坚持环保一票否决,两年来共否决外资项目1.5亿美元,内资项目3亿多元。

坚持发展生态经济支撑生态县建设。制定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出台鼓励发展笋竹、白茶等生态高效农业的政策,构建立体化生态农业开发格局。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为导向,通过倾斜技改资金、建设专业工业园、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前置审批和落实“三同时”等措施,提升竹制品、转椅等传统产业,培育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打响“中国竹乡”、“黄浦江源”等品牌,推出“竹乡农家乐”、“探源自驾游”等特色旅游项目,加速发展生态旅游业。

坚持营造生态人居丰富生态县建设。五年内投入40多亿元,大规模开展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拓展城市空间,把环绕城区的五座绿色山脉和贯通城区的五条绿色溪流引入城市。坚持把生态县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以村庄环境整治为基础,以小康示范村建设为样板,以生态村为目标,不断改善广大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同时还启动了“异地致富工程”和“十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引导农民异地易业谋发展,从源头上减轻生态压力。

坚持弘扬生态文化拓展生态县建设。围绕生态主线,重点发展竹文化、茶文化;大力开展了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每年举办一个生态文化节,为群众提供生态文化大餐;设立全国第一个“生态日”,为群众参与生态建设构筑了平台。●. 新农村建设 ——建设中国美丽乡村

1.基础性的服务设施建设

做为农村基础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农村服务性基础设施却一直没有受到重视,七仔各地农村的发展远远低于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和由农村交通运输设施基础建设。但是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的发展,农村对生活、休闲、娱乐、体育的需求日益增加。安吉县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重视体育、公园等娱乐设施的建设,村村都必须正规实施和筹建。

2.基础医疗的完善建设

安吉县人口多达48万,但是全县只有一家县级人民医院,但安吉并没有出现就医拥挤的场面,这主要得益于安吉县出色的农村社区医疗体系。“小病社区医”在当地农村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调查的各个村中,村级社区卫生院的规模都较大,医疗人员人数都在3名以上,地处个村的中心地带且具有较好的医疗设备。一个卫生所很好的担负着一个村潜力的基础医疗。全县形成了村、乡、县三级医疗体系,全县就医十分有序。

3.积极调动民间资金

安吉县采取以奖带补的方法,对申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村进行统一视察。村在进行“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期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村社区集体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和私人(企业)集资和项目审批的先期财政拨付。在这个过程中,政策性的财政资金发挥了一定的“乘数效应”,带动了数倍于己的社会闲散资金的投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第一年5660万的财政投入,带动和吸引的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高达13.7亿元,效果远远好于单一的财政拨付。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成为创建亮点

2003年开始,安吉县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作为创建国家生态县重点工程和基础性工作持续推进。截至2008年底,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达100个,覆盖率达53.5%,累计全县受益人口达29.3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成为推进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的一大亮点,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2005年初,安吉县对《安吉县生态村考核验收办法》试行办法进行修改,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列为“一票否决”指标,并增加考核分值;增加了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和破旧房屋整治率等符合农村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指标。

工作中,安吉县还实施了“以奖促治”的激励机制,从2003年起,县政府专门设立每年2000万元左右的安吉县生态建设专项资金,并制定了管理办法。明确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实行重点补助,按项目总投资的50%进行补助,对于经济薄弱村再增补30%。到2008年底,县财政用于生活污水处理的奖励(补助)资金达1.28亿元。

安吉县生态办积极与浙大、省环科院等大专院校技术合作,积极探索简便实用的处理技术,首创了农村生活污水分户式湿地处理技术,实现了一、二代处理技术向第三代一体化处理的转型。建成了一大批如美国阿科蔓技术、氧化沟技术、集中或分户式生态湿地技术、沼气处理、微动力处理站等不同类型因地制宜的处理设施。消灭了村庄中的臭水沟和淤泥塘,美化了村庄环境,树立了样板。

近年来,安吉县农家乐不断兴起,针对农家乐污染源废水

脂肪类高、油腻性强、成分复杂、水量不稳定的特点,安吉县与浙大环资学院合作引进日本多介质土壤层技术实施农家乐污水无动力处理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通过一系列简便实用、因地制宜的技术运用和不断创新,进一步改善了县域环境质量,受到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5.农村生态环境报告 篇五

现阶段生态环境越来越被重视,尤其是申奥后各大城市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活动,但近年来农村的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却无人重视,如果不管理将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一是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在农村有些地方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对土壤污染严重;另外,不可降解的农用地膜也使污染加重。二是地表结构破坏严重。许多农村乱坎乱伐、无限度垦荒、放牧和矿产资源的无序开采,使地表结构、植被受到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三是空气、水污染问题。污染企业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压力。四是生活垃圾的污染,尤其是城市、城镇近郊区垃圾污染尤为严重。

近些年来,在人口密集地区尤其发达地区,集约化畜禽养殖蓬勃发展。这些地区可资利用的环境容量小(没有足够的耕地消纳畜禽粪便,生产地点离人的聚居点近或者处于同一个水资源循环体系中),加之其规模和布局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没有注意避开人口聚居区和生态功能区,造成畜禽粪便还田的比例低、危害直接。同时,在污染排放强度上并不低于工业企业的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由于我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污染不仅将迅速“小污”变“大污”,而且已经“小污”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中国农村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中国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步上升。对于基本排除在医疗保障制度之外的农民,这是极大的威胁。

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具体到环保领域,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由于农村土地等资源产权关系不明晰,致使农村的环境资源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造成几乎没有有效的经济手段,对农业生产中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的部分给予一定补偿,对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部分收取一定费用,实际上鼓励了农村居民采用掠夺式生产方式。2003年后执行的新的排污费制度在集中使用上仍然没有考虑农村污染的治理。

由于环境保护尤其农村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投资回报率较小的领域,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投资作用。尽管国际上各种市场化的实践很活跃,但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不发挥主导投资责任和作用。

另外,目前我国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上,还存在着资金分散、重复建设和“自上而下”的决策等现象。例如,面源污染的治理资金分散到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导致一个需要环环相扣才可能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变成各部门步调不一致的局部行动,自然效果不佳;由于采用“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在政治目标最大化的激励下,对于能增加政绩的公共服务,呈现出一种较高的供给热情。而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这样没有进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的公共服务,即便农民已经有了需求,也很难提到地方政府的操作层面上来。

3、扶持措施不力,导致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

我国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如排污费返还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时征地低价或无偿、运行中免税免排污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还可以申请用财政资金对贷款贴息等。而对农村各类环境污染治理,却没有类似政策。由于农村污染治理的资金本来就匮乏,建立收费机制困难,又缺少扶持政策,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

4、治理模式不适,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套用解决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的主要手段——末端治理——都存在技术、经济障碍。除了面源污染难以收集污染物外,其它类污染用末端治理常会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由于其污染排放的集中性、污染物相对的单一性和企业经营相对的大规模等特点,末端治理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是适用的甚至惟一的。而农村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采用末端治理则会因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以及高折旧率限制而不可行。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问题

农村环境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支持者一直是城市污染的消纳方。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各种污染不仅威胁到了数亿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本文重点分析东部发达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典型污染问题并提出未来在全国层面上的对策。

1、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

化肥年使用量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t/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t/km2的安全上限。而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各种肥之间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目前,东部已有许多地区面源污染占污染负荷比例超过工业污染。

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万km2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群健康。2002年对16个省会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监测表明,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相应检出率。这两类污染在很多地区还直接破坏农业伴随型生态系统,对鱼类、两栖类、水禽、兽类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化肥和农药已经使我国东部地区的水环境污染从常规的点源污染物转向面源与点源结合的复合污染。

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近2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吨,在发达地区尤甚。据浙江省环保局的调查,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t/km2,造成减产损失达到产值的1/5左右。

2、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每年产生的约为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的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在与日俱增。

6.新农村生态建筑材料 篇六

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城镇居民的生活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城乡差别却在不断加大,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民的住房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全国有327万个自然村,2.2万个镇,村镇住宅建筑占全国的1/2,农民住房建设已形成庞大的市场。

可持续发展要求以自然为基础,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今天与人类生死相关的地球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建筑材料不仅要求高功能性,而且还必须考虑其环境协调性,开发生产具有环境协调性的生态建筑材料。

新农村住宅是农村中以家庭为单位,集居住生活和部分生产活动于一体,并能够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实用性住宅。

1 生态建筑材料的定义

1.1 生态建材的概念

所谓生态建材是指在原料采取、产品制造、使用或者再循环以及废料处理等环节中,对地球环境负荷最小并最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材料,在国际上也称为“健康建材”或“环保建材”,它注重建材对人体健康、环保及安全防火性能所造成的影响。此类产品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其资源和能源消耗少,对生态环境污染小,可再生资源利用率高,在设计、生产、使用到再生循环利用的生命周期全过程中,都与生态环境相协调[1]。

1.2 生态建材的特点

(1)先进性。

能为人类开拓更广阔的活动范围。

(2)环境协调性。

能使人类的活动范围与外部环境尽可能协调。

(3)舒适性。

能使人类生活更繁荣、舒适。

1.3 生态建材的种类

生态建材主要包括天然建材、循环再生建材、低环境负荷建材和环境功能性建材等。

(1)天然建材主要有:

天然矿物、木材、土材、竹材、苎麻、剑麻等。

(2)循环再生建材具有下列特征:

可多次重复循环使用;废弃物可作为再生资源,即材料本身可循环再生。

(3)低环境负荷建材的主要特征是:

在其寿命周期的整个过程中具有低的环境负荷值。简言之,这类建材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相对最小。

(4)环境功能性建材的主要特征是:

在使用过程中具有净化、治理、修复环境的功能;在其使用过程中不形成二次污染;其本身易于回收或再生。

2 可用作新农村住宅建设的生态建筑材料

2.1 木质生态建筑材料

木质生态建筑材料来源于自然,可以再生;木材的香味可以使人降低血压,减轻压力;木材可防腐蚀、防霉、调节湿度。用木材建造住宅,在施工中可以减少大量CO2的排放,对大气具有很好的环保作用。木结构建筑具有加工成本低、建造速度快、能耗低、环境效益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等优点。

2.1.1 水泥刨花板

水泥刨花板是一种以水泥和木材刨花为主要原料,加入少量化学添加剂和水,经搅拌、铺装、加压成型和养护等工序制成的新型建筑人造板材。它兼有木材和水泥的优点。

水泥刨花板的性能特点如下:

(1)力学强度。水泥刨花制品塑性很高,只是在受到相当大的挤压力后才开始损坏。它具有质量轻(与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砖相比)、隔热、性能高等优点。

(2)防火性能。水泥刨花板具有很高的防火性能。对水泥刨花板在各种温度下的试验结果表明,利用60 mm厚的水泥刨花板粗面绝缘板制作的预制墙板的外面,在400 ℃下烧20 min,仅出现深度达10 mm的烧痕,但无损坏现象。而墙板另一面的最高温度仅为50 ℃。这种板经火烧后立即浇水,板形不变形。

(3)防生物腐蚀性能。水泥刨花板的抗生物腐蚀性能与混凝土相同,试验表明,在其上进行霉菌培养历时1年,制品结构未发生任何异变和损坏。

(4)加工和涂饰。水泥刨花板制品可以铣、钻、钉、涂漆、粘贴装饰纸、粉饰等。水泥刨花板可用作屋顶、天花板、地板、非承重内外墙、屋面望板、隔音板、防火板、建筑模板等。此外,板材采用水泥作为凝胶材料,使用过程中无甲醛释放;其隔音、隔热性能优良,节约能量,是一种优良的绿色环保建材[2]。

2.1.2 杉木结构集成材

人类在利用木材的初期仅仅是采伐天然森林,致使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大径级天然森林资源日渐短缺,而人工速生小径木为主的低质林木可以弥补大径材、优质材总量的不足。

集成材或称作多层胶合木、层积材,可作为建筑构件,用来制作各种造型的承载梁、柱、架等。发展人工林杉木集成材,可以提高小径木的利用价值,弥补了大径材、优质材数量的不足。

2.2 竹质生态建筑材料

我国的竹类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竹子王国”的美誉。目前,竹子作为生态建筑材料的巨大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竹结构建筑是指用竹材人造板作为结构主材的结构体系,其优点有:

(1)可持续性。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当前发展领域中日益重要的问题。相对于其他的建筑材料如木材、砖石、混凝土和钢材等,竹材最容易再生产,一般3~5年可成林,只要管理适当,种植与砍伐形成良性循环,则有利于提高空气质量、美化生活环境、保持生态平衡[3]。

(2)污染少。用竹材作为建筑材料,其整个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最少,对环境产生的污染最少,是很好的绿色材料。

(3)性能优越。与木材相比,竹材人造板具有强度高、韧性好、刚度大、变形小、尺寸稳定、性能优良等特点。

(4)安全性。竹结构质量轻,产生的地震作用小。

(5)节能。竹材人造板的导热系数低,保温与隔热性能好,建筑热损失小,因而具有较高的节能效益。

(6)经济。成本低廉,经久耐用,占用空间少。

(7)维护灵活。竹建筑能够通过更换损坏部分得到经常性的维护,而且多数房屋的建造基于当地技术水平,无需更高技术指导[4]。

2.3 芦苇建筑材料

芦苇是理想的建筑材料,不仅隔热、隔音效果好,还能防潮。芦苇生长速度快,每d可长5 cm,一般可长到3~4 m,1 hm2芦苇就可以建造1座生态房。此外,芦苇种植简单,只需少量肥料,不用施农药,从生态角度来看,每种植1 hm2芦苇可以吸收约30 t的二氧化碳(相当于1辆重型卡车行驶15万km的排放量)[5]。

德国波恩大学的科学家拉尔夫普德博士与建筑工程师赫利伯特合作,研究将中国的芦苇作为建筑材料取得了突破。他们在水泥和芦苇搅拌时加入由赫利伯特发明的矿化剂,制成了芦苇水泥砖,可以作为屋顶材料。

将芦苇制成刨花,进行干燥后拌胶,铺装成板坯,将板坯进行预压,然后再进行热压成型,即制成芦苇刨花板。其平面抗拉强度可达到或接近木质刨花板国家标准的要求,静曲强度和游离甲醛释放量均优于木质刨花板国家标准的规定。

2.4 生土建筑材料

目前,人类正面临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能源危机,人们在从各个方面着手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环境恶化问题。使用天然材料是人们适应生态时代重要的一步[6]。生土建筑主要是用未焙烧而仅仅进行简单加工的、以原生土为材料营造主体结构的建筑。例如黄土窑洞、土坯窑洞、土坯建筑、夯土墙或草泥垛墙建筑和各种覆土建筑。生土作为一种建筑材料,是自然的、健康的、环保的和经济的。

由于受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影响,各地区的生土建筑在建筑结构和建筑艺术上也各有特点,但是,所有的生土建筑都具备一致的生态功能,即亲近自然、施工简单、节省能源、造价低廉、冬暖夏凉、健康舒适[7]。

发达国家由于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用生土建造的别墅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的一种追求。在法国、美国、巴西等国家,自1980年以来采用新型的土坯建造了大量别墅,研制了多种高强土坯机具,并向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推广。

我国农村至今尚有1亿多人口居住在生土建筑中,目前正在融合国际上已有的经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生土建筑体系,组织力量研制新型土坯机具,研制适宜性的防水材料与技术,同时,融合太阳能技术、沼气技术、饮用水净化技术、家庭设施养殖技术、家庭节水种植技术等,建立生土建筑体系平台,从而开发出适合各个民族生活习惯、适合当代人生活水平的生态型居住建筑,使“生土建筑”这一古老的建筑类型走向现代化[8]。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土建筑在未来将更能发挥其生态优越性,人类结合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充分、有效地利用大自然资源(雨水、土壤、再生能源),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能源的目的[9];进一步改进生土建筑的安全性、适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并结合地方特点美化居住环境。

2.5 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建筑材料

与森林资源相比,农作物大多是一年生植物,秸杆资源十分丰富,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国从1990年开始禁烧秸秆,除了环保的目的之外,另外一层意义是弥补我国森林资源的不足,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的生物质原料来源,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利用废弃秸秆这一取之不尽的植物固体资源,对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及环境保护,利用、再利用和节约能源及各种资源、保护可耕地等,都会起到促进作用。

2.5.1 秸秆石膏渣空心砌块

秸秆石膏渣空心砌块是利用农业废弃物如稻草、麦草、谷壳、棉梗等和用于商品包装的废弃聚苯乙烯泡沫为基料,石膏渣为胶结料,配以其他辅助及调节材料,通过研制的TR溶液快速胶凝,制作出容重小、强度高、保温隔热性能好的绿色墙体砌块。

秸秆石膏渣墙体空心砌块的容重为450~1 000 kg/m3,导热系数为0.12~0.135 W/(m·K),作为建筑围护结构不仅容重轻,节约基础用材,而且单一材料即可满足建筑节能50 %的要求。生产秸秆石膏渣空心砌块所用的秸秆粉屑、废泡沫颗粒和石膏渣3种原料占总配比的65 %以上,采用无公害免烧工艺,无“三废”排放,有利于环保[10]。这种砌块为新农村住宅建设就近提供了环保墙材,既可降低生产成本,又能保护耕地、节约能源,其技术、经济、社会效益均十分显著。

2.5.2 秸秆人造板

以麦秸为原料,加入少量无毒、无害的生态胶粘剂,经切割、锤碎、分级、拌胶、铺装成型、加压、锯边、砂光等工序制成的麦秸板,具有质轻、坚固耐用、防蛀、抗水、机械加工性能好、无毒等特点,是代替木材和轻质墙板的理想材料。

我国每年约产生包括稻麦秸秆在内的各类农作物秸秆7亿t,发展农作物秸杆人造板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我国是木质人造板生产和消费大国,2006年人造板产量达7 429万m3,居世界第1位,其中以枝丫材和小径材为原料的刨花板和纤维板为3 300万m3,每年约需木材原料5 000多万m3,而且人造板产量每年还在以20 %的速度增加。据估算,只要将全国秸秆总量的10 %用于生产人造板,就可以基本解决刨花板和纤维板木材原料短缺的矛盾。

发展秸秆人造板产业还有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以1条年产5万m3的秸秆板生产线为例,年消耗秸秆6万t,需要约6 667 hm2农田支撑,可以提供200个劳动岗位,年创产值1亿元,新增利税2 500万元,农民通过秸秆每年可以增加收入1 200万元,平均每hm2土地增收1 800元,相当于多收了80 kg粮食[11]。

2.5.3 稻草板

我国目前年产稻谷约3亿t,考虑到收集、存放、运输等种种技术问题并扣除其他方面的用途之后,按25 %的利用率计,每年约有7 500万t,可以生产稻草板约30亿m2,这些稻草板用作建筑物的墙体,可以满足约7.5亿m2建筑物的需要,相当于目前我国每年城乡所有新建建筑物的75 %左右[12]。

稻草板是以植物秸秆(如稻草或麦草等)作原料,不添加粘结剂,不需切割粉碎,直接在成型机内以加热挤压的方式形成密实的板坯,并在表面粘上一层各种材质的护面纸而制成的新型环保建材。它具有质轻、强度较高和良好的隔音保温性能,对其可进行锯、钉、胶和表面油漆。用稻草作为板材的原料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优势。

若单独以稻草(稻壳)为原料,使用传统的脲醛树脂胶粘剂制造人造板,存在着胶合效果差、力学性能低的缺点,而我国南方大量生产的竹材具有生长期短、力学性能好、易于胶合的特点。因此,如果能够改用异氰酸酯树脂(MDI)作为稻草(稻壳)的胶粘剂,并将以上两种材料以一定的组合方式进行复合,可以使它们各自的物理力学性能得到互补,制造出满足国家标准要求的复合人造板材[13]。

3 结语

农村处于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可利用的生态资源也十分丰富,新农村住宅的建设应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生态建材。在选用新农村生态建材时,应针对地域、气候条件、建筑形式的不同来选用适宜的建筑材料,体现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性。

例如要选用竹结构建筑,首先要选择其对象。在开放的林区和生产石材的地区,人们可以获得足够的木材和石材,就无需关注竹材的利用。我国现有人工经营的竹林面积484余万m2,主要分布在南方的17个省(市),其中以福建、浙江、湖南、江西等地居多[14]。丰富的竹资源是实施低成本的首要前提。竹屋的成本由竹建筑的规模、竹材处理、设计、施工及其他材料的使用等因素构成。因此,要根据使用者的支付能力采用合理的房屋设计[4]。

本文概述了几种可用作新农村建设的生态建筑材料及其特点和适用性,希望在新农村住宅的建设上有所帮助。

摘要: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本土废弃物利用的角度,概述了几种可用于新农村建设的生态建筑材料,介绍了其特点和适用性。

7.关于农村生态环境的实践调查报告 篇七

姓名:李娟 学院:人文学院 班级:汉语言091班 学号:5000209081 中文摘要: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人是生态系统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一方面,人类活动增大了向自然索取资源的速度和规模,加剧了自然生态失衡,带来了一系列灾害。另一方面,人类本身也因自然规律的反馈作用,而遭到“报复”。因此,环境问题已成为举世关注的热点,有民意测验表明,环境污染的危胁相当于第三次世界大战,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问题都已成为制约经挤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导言: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民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这有悖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作为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国,我国农村地域占国土面积的比例是较高的,农村地域辽阔广大,搞好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对于幅员辽阔广大的农村乃至受其牵连或影响的城市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占总人口70%以上的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生态型、园林式、国际性旅游休闲度假区”的城市发展定位,坚持环保优先、城乡统筹发展,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把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农村环保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着力解决各类危害人民群众生活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促进农村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快速发展目标。

正文:经过调查,农村生态环境存在很大问题:

第一,耕地资源质量下降。有相当部分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和粉尘的污染。其次,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由于耕地的粗放型耕种导致土地结构变得脆弱,容易造成流失。

第二,水资源质量下降呈现严重趋势。农村生活污水绝大部分都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生活垃圾露天堆放也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然后洗衣服的使用的化学物品直接进入水体中也造成了污染,直接影响了村民的生活。

第三,农药、化肥等污染严重。长期过量使用农用化学品,使土壤中残留了大量的农药和化肥,不但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土壤中的残留物还会通过雨水的冲刷,进入地下水和江河中,对水质造成污染。地膜等不可降解的“白色”污染,也严重影响耕地环境质量。有机肥的投入不足,导致土地有机质含量低,养分失调,地力减退。

第四,乡镇企业污染呈加重趋势。乡镇企业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环境保护,往往是在“富”了一方人的同时,也“脏”了一方人。大多数乡镇企业都缺乏环保处理设施,废水、废渣和废气随意排放,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关于以上的几大问题,我们必须做出积极的应对措施以防止问题继续严重发展下去。以下是我提出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首先,应该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以及生态保护意识。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尽最大的程度让人们都了解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做出实际行动来维护我们的生存家园。同时让人们都了解相关的环保法规,自觉学习这些知识,加强自己的责任心,互相监督互相提醒。

其次,农村生活污水实现集中处理。要采取多种合理方式处理生活污水的问题。城市周边镇,加快污水配套管网建设和截污并网,将污水并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其余镇要建设独立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的镇,要把脱氮除磷技术使用作为生活污水处理的基本条件。采取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确保污水稳定达标排放。关于农药化肥的使用问题,尽量少使用农药确保无公害,同时多使用有机肥,以此来代替那些化肥,不仅对产品有好处,同时也对耕地结构有很大的好处。

然后,逐步调整农村土地的结构。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适应新阶段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形势,由以粮为主的自给自足型农业向以林牧业为主的生态型农业转变,以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为调整的重点。要在保护和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果业、畜牧业等多种经营,培养主导产业,优化品种结构,开拓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以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推进农村经济向产业化、专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最后,关于农村工业的调整也需要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对待。由于工业的污染导致的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所以在这方面农村工业需要优化结构,在不污染环境的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维护生态的同时也增加人们的收益。明确赏罚制度,对那些污染严重的工业厂家进行惩罚措施。

8.新农村生态坏境调查报告 篇八

杜刘固村位于永年县中南部平原地区,西依107国道和邯郸市中华大街,东临京珠高速公路,是经济开发的黄金地带,也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全村共有890户,人口4206人,耕地2600亩,2009年人均收入达1.2万元。全村实现住宅楼房化,人均住房面积36平方米,在全省是第一个开始治理空心村的农村。自来水入户率100%,固定电话入户率82%,宽带网入户率35%,有线电视入户率100%,天然气入户率100%,人均绿地面积8.6平方米。永年县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民营企业——河北永洋钢铁有限公司建在该村,全村有2160个劳动力在该公司就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多年来,杜刘固村“两委”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遵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干群精诚团结、开拓进取,以“大投入、高标准、城市化”为标准,进一步加快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创建了优越的人居环境,组织带领全村村民大力推进经济和各项公益事业跨越式发展。把七十年代时期的三类村建成了如今的省、市、县文明生态村、卫生村、新民居建 设优秀示范村、2007年度荣获“河北省人居环境奖”,该村党支部连续多年被评为“十佳基层党组织”。国家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佩云、省委常委纪委书记臧胜业、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聂辰席、副省长张合等领导人曾先后到村视察指导,对该村的各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编制规划,以规划统领新农村建设全局

在1983年,该村曾编制过村庄规划,进行空心村治理,冻结村界,拆旧房盖楼房,村集体给予一定的补助,20多年以来该村没有新划宅基地。1995年,全村群众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空心村治理取得明显成效,1996年4月份,国土资源部在该村召开了治理空心村现场会。随着该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原来的规划已经落后。2005年,该村又请邯郸市建设局和河北农业大学城镇规划设计院的专家重新进行了近期和远期的村庄规划,为新农村建设明确了方向。

随着民营企业——河北永洋钢铁公司的发展壮大,群众务工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质量有了新的要求:原来的楼房抗震级别低,房间布局不合理……等等问题暴露出来。村“两委”干部根据群众反映的问题,请湖南常德天成建筑规划有限公司的专家按照8级抗震设防,设计了适合全家四代人居住的二层别墅楼,经过召开“党员 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充分讨论,确定了新居建设方案。2005年开始,我村先后分两批进行新民居别墅楼建设。2007年5月,第一批24栋欧式别墅楼全部交付使用。别墅楼内客厅宽敞明亮、卧室通风向阳,厨房、餐厅、卫生间布局合理,自来水、暖气、天然气、网线、有线电视等一应俱全,周围绿化环境优美舒适。第二批96栋别墅楼也于2007年10月份动工建设,于2010年6月底已经全部交付使用。围绕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关于“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的战略部署,经村“两委”研究,“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该村计划利用十年时间把原来的住宅改造成11至24层,面积为120——150平方米不等的单元式楼房,以满足不同经济状况群众的需求,到2020年全部建成后,可以臵换出旧村土地360多亩。

二、以提高村民素质和创建优美环境为重点,创建生态型新农村

一是倡导“新”风尚。就是要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努力构建和谐家园,积极探索弘扬先进文化的新载体,用先进文化塑造人、引导人、熏陶人、培育人,培育农民群众的新思想、新道德、新观念,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引导广大农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践行“八荣八耻”,宣扬文明理念,树立文明新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有形化、具体化。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立了 “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计划生育协会”、“妇女禁赌会”和“巾帼文明 宣传队”等群众性组织,倡导广大村民尊老爱幼、互助互爱、少生快富、丧事简办、婚事新办等新风。形成了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二是建设“新”环境。就是要进一步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革新生活方式。2004年在河北永洋钢铁有限公司的支持下,投资2000余万元,铺设了上下水管道,给农户安装了计量水表,实行24小时不间断供水;硬化八纵四横主街道十二条并在街道两旁铺设了彩色便道砖,硬化胡同108条;新装了高标准各式路灯200盏;建设了四个占地总面积6500平方米的村民健身广场,并安装了健身器材;街道两侧全部进行了高标准的立体式绿化和美化,播种草坪26000平方米,并栽植了环村林带。达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创造了“村在林中、院在树中、人在绿中”的优美环境;成立了由56人组成的环卫清洁队,购买了垃圾清运车辆,每天早晨和傍晚清扫街道,对村民的生活垃圾实行分类存放,做到日产日清,统一运到村外的垃圾填埋场填埋,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了100%;并在全村开展了改厨、改厕、改院活动,从源头上解决脏、乱、差,使村庄、街道、小巷的变化延伸到农户的庭院,号召群众硬化庭院,在院中植树、栽花,要求达到户均三棵树、人均一株花。让群众自觉的行动起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把庭院搞的更加洁净,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从而使村庄达到了硬化、亮化、绿化、美 4 化、净化、特色化。投资800余万元建设了全县一流总面积7500平方米的高标准学校,学校除设有16个教室之外,还设有12专课教室。各个教室和老师办公室都安装了暖气和空调,使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和教师的办公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为了进一步方便村民的生活,投资650万元建设了一个总面积6500平方米的大型超市。

三是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必须先培育新农民,就是通过培训,使农民群众开阔视野,提高素养,增强致富能力。利用新农民业余学校对村民进行培训,内容包括荣辱观教育、礼仪知识、政策法规、法律知识、科技知识、文化知识、经营管理、诚信教育、家庭教育等20余个科目。农民群众通过学习,自身修养和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新学校”还带来了新风尚,如今,在我村争当“好婆婆、好媳妇、好母亲、好妯娌”的多了,亲戚、邻里间闹矛盾的少了;崇尚科学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讲文明、讲礼仪、讲诚信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学技术、学文化的多了,喝酒打牌的少了……

三、调整种植结构,实现农业清洁化生产

从1996年开始,该村购臵了十几台大型农业机械,农业生产上就实现了“六统一”,即“统一收割、统一秸秆还田、统一耕地、统一供应良种、统一播种、统一浇水”,村民除浇水时交0.35元/度的电费以外,其余全部免费,均由永洋钢铁公司进行补贴。2006年又开始施行“统一测土配方施 肥和统一防治病虫害”,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无害化。

为了让村民吃上放心的肉、蛋和绿色无公害蔬菜,2000年开始,永洋钢铁公司相继建起了养鸡场、豆腐房、养猪场,并于2005年建设了占地为100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共建有日光温室24个、塑料大棚28个,全部施用农家肥和有机肥,利用“两网一膜”和粘虫板进行病虫害防治,实现蔬菜生产无公害,常年向村民提供低价肉、蛋和绿色无公害蔬菜。

四、利用清洁能源,改善生态环境

为了减少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有害气体的排放,充分调动村民利用清洁能源的积极性,永洋钢铁公司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对村民用电进行补贴,目前,已有60%用上了电磁炉和微波炉;冬季利用永洋钢铁公司的余热进行集中供暖,现在已开通学校和别墅区,等永洋钢铁公司特钢技改投产后,将逐步实施全村统一集中供暖,把温暖送到每家每户,以降低能耗、减少污染;2007年,投资300万元,为全村群众接通了天然气,使全村村民都用上了清洁、卫生、价廉的绿色新能源;随着群众对太阳能利用意识的逐渐增强,永洋钢铁公司每年都要拿出一部分资金,对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村民给予补贴,以鼓励村民充分利用大自然所赐予的绿色能源,目前,已有45%的村民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

9.新农村住宅生态节能设计与应用 篇九

一、生态住宅以及生态住宅设计的概念

现在提出的生态节能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生态环保、节能减耗的前提之下, 将自然条件和人工方法相结合, 以创造舒适健康的人居生活为目的, 将整个建筑体系以及建筑使用周期消耗的能源减至最少, 使人和建筑、自然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

生态住宅设计是指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建筑技术科学、人工环境学、生态学及其他科学技术的成果, 将住宅内外的各种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合理结合起来, 使住宅这个小的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物质、能源可以有序高效地使用并循环转换, 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 力求达到高效低耗、无污无废的生态住宅环境, 使居住者享受舒适健康、环保美观、合理的居住环境的一种住宅设计。

二、我国新农村生态住宅设计考虑的问题

1. 住宅功能集中合理、布局灵活

主要将新住宅的各项功能集中考虑, 同时采用前街后院式的布局, 住宅面街设人员主要出入口, 后院设农用车入库大门及车道, 并置沼气池于猪舍下, 做到了人车分流、洁污分流。

2. 水电设施布局科学

在农村由于没有专业给水设施, 用水极不方便。另外, 排水设施几乎不作考虑, 导致污水横流。电路布置以明装为主, 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在新农村的住宅建设中, 首先就要对给水排水进行系统规划, 科学布局, 以利于承载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朋友的新型现代生活。

3. 结构类型多样化

从2000年起, 我国就在全国范围明令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而目前实心粘土砖在我国农村依然在广泛使用, 究其原因, 主要还是农村住宅的结构类型单一, 大部分采用传统的砖混结构。大部分农村住宅的建设并没有经过结构计算及抗震设计, 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农民朋友的自建房基本不需要上级建设主管部门的审批, 属于“拆房建房”, 只是在政府相关部门登记, 领取“建房证”, 就可以召集一批泥瓦工匠开工建房, 没有设计图纸, 没有结构计算, 没有基础勘测设计, 更没有抗震思考。在新农村生态节能住宅设计中应重视以人为本, 充分尊重传统, 在农宅功能、空间的设置等问题上, 结合当地地理、气候、经济条件, 使其结构多样合理, 力争以最经济的造价, 创造最舒适的居住环境。

4. 建筑材料本土化

长期以来, 各地农村建设沿袭自主建设模式, 建设缺乏规划, 土地浪费, 建房观念滞后等矛盾较为突出。现阶段农村房屋建设的总体情况是:一方面仍沿用不生态、不环保的建筑材料如采用传统粘土砖墙材, 房屋基本没作保温隔热处理, 农房热工性能差, 舒适度差, 因经济原因新的节能技术无力采用;另一方面大量本土可再生的生态材料 (如竹、草、树皮、农作物纤维) 闲置或焚烧。农村住宅层数大多两层左右, 可以在住宅单体设计中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本土可再生材料, 实现建造实用、价廉并具有乡土特色的节能建筑。我们应根据当地的生态系统、人居习俗和本土材料特点, 进行适宜的、特色的、有针对性的农村节能建筑研究, 以改变农村住宅建设现状。

三、农村住宅节能设计

1. 住宅的选址

住宅的选址不应该选择在偏远的山谷、洼地、沟底等凹形的地域, 主要是考虑寒冷季节建造在这些地方的建筑更容易流失热量, 我们不得不消耗更多的能源来保持室内的温度, 造成能源更大的浪费。

2. 住宅平面布局

(1) 住宅的朝向。住宅的朝向应该有利于自然采光与通风, 也要考虑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夏季以通风为主, 避免太阳直射室内或者居室外部, 冬季避免冷风, 以获取更好的日照为佳。

(2) 住宅的南向可以设计封闭的外走廊, 夏天可以起到遮阳隔热的作用, 冬天可以保温。

(3) 采用多户联系布置的形式来节约材料, 降低建筑能耗。

(4) 将房屋的热环境分区, 厨房、储物室等辅助性的房间布置在朝北的方向, 卧室和起居室等主要房间布置在南向。

3. 住宅围护结构设计

(1) 外墙

外墙很容易散失热量, 占到整个围护结构总能耗的百分之二十五至百分之三十, 其材料的选取和性能对整个空间热环境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在比较寒冷的地区, 农村住宅的外墙设计主要是外墙外保温, 材料则是考虑当地的情况, 使用当地易获得的材料, 灵活设计建筑构造, 用一些较便宜的材料来达到隔热保温的作用。像复合墙体一般用砖或者混凝土作为承重材料, 与保温材料结合使用, 也有用钢筋混凝土与薄壁绝热材料作为墙体。

(2) 屋面

屋面的能耗较外墙的要少一些, 占整个围护结构的总能耗的百分之十五左右, 可以建设坡式屋顶或者做吊顶, 然后选择导热系数比较小的材料。

(3) 外窗

外窗的耗热量不容忽视, 占整个围护结构总能耗的百分之三十多, 采用双层中空玻璃或者单框中空玻璃, 可以节约一定的热能, 不过也要考虑通风和采光。

4. 建筑间距

建筑间距会影响住宅的阳光, 这不仅对于人的居住环境的卫生有一定的益处, 同时也会在人的精神和心理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时也是热源之一。

5. 建筑避风

适当合理地布置建筑, 降低冷天的风速, 可以使建筑物和场地表面的热能耗减少, 避开不利风向, 避免冷空气渗透到建筑中也是需要考虑的地方。

四、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1. 沼气的开发和利用

沼气是一种生物能源, 在农村其实很适合使用沼气能源, 目前有一种“四位一体”的模式十分适合农村住宅, 该模式的基础是土地资源, 动力是太阳能, 纽带是沼气, 将畜禽养殖、日光温室、植物种植、沼气设计结合, 四者环环相扣, 相互依存, 优势互补, 种植养殖并重, 产气施肥同步, 在整个系统中有一个良性循环。

2. 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

目前太阳能的使用在农村建筑节能设计中使用较为广泛, 例如太阳能热水系统, 大部分用于沐浴、洗涤, 还可以实现供暖, 太阳能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很适合现在没有集中供暖的农村住宅。太阳能在整个使用过程中都不会产生污染, 并且该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符合现在的可持续发展观。

3. 地源热泵

我国浅层地温能分布地域广泛、储量丰富, 地源热能的优点体现在以下方面:能量消耗低;不影响建筑美观, 甚至会使建筑外观更加美观;受环境影响较低;经久耐用。冬季时, 我们利用热泵可以把地下的热能“抽”出来, 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时, 再把室内的热能“取”出来, 排放到地下储存起来。这样, 可以通过自然和人工等补给方式, 保持地温能量的动态平衡, 使浅层地温能得以长期循环利用。

五、节能技术的应用

1. 中水系统

我国在工业用水方面重复使用率十分低, 生活用水重复使用几乎没有得到任何重视, 节能是现在新农村住宅设计的一个重点, 那么水的循环利用也是节能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可以将杂水、雨水处理后重复使用, 这就要求构建建筑中水系统, 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降低生活用水成本, 还可以改善环境, 一举多得。

2. 门窗节能技术

门窗主要是考虑到隔热保温的性能, 改善门窗的绝热性是节能的重点。传统已经使用的方法有控制窗户面积和外墙面积的比例, 注意隔热条的应用等。关键在窗户的选材上可以使用中空玻璃、隔热玻璃、反热玻璃。

3. 暖通空调节能技术

暖通空调的作用是能自由的保持并控制室内空气的湿度、温度及洁净度。选用我国市场上常见的热源种类——热电站、热泵、小型锅炉、区域锅炉房、直燃型溴化锂吸收热式热水机组等, 进行供暖。在能源利用率方面, 运行效率最高的是热电站, 然后就是热泵。暖通空调在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六、结束语

10.新农村生态坏境调查报告 篇十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测绘08-1班黄均毅3080208103

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农村建设正在快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这一个寒假的时间里,我去过很多当地的村、坡,但是,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在当地村村都有水泥路的今天,生态环境却一天天的恶化,不符合当代人的生活标准,所以有必要对这一个情况进行一次调查,找出其根本原因,提出可行的意见。

情况简介

我是一名来自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的大学生,下面对本镇的一些调查过的村进行了介绍。二田村位于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的西北部,全村有5个自然村,总人口约3300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2009年村里种植了2620亩优质水稻,占总面积的90%,稻谷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还扩大了良种甘蔗的种植面积,产原料蔗比往年增加20%;群众参加了果树栽培培训班,使龙眼、荔枝的产量得到提高;发展种桑养蚕和蘑菇生产,农民的收入有明显的增加。

施厚村位于南阳镇的东北部,全村有6个自然村,总人口约有5000人,村施也以种植农作物为主,而且以西瓜为主,所产西瓜远近闻名人,这几年又发展手工业,农民收入也大大的提高了。全村也铺了水泥路,宽敞畅通。

还有新光村,位于南阳镇的东南部,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有大量的外出务工者,收入也很可观。有6个自然村,人口也在4000人左右。以上的这些村,农民收入大约不相上下,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在镇的前列,这些村,在生活品味提高的情况下,只顾了眼前的便捷,破坏了自然的生态环境。因此,农村环境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各种污染与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业环境受到严重冲击,农民利益受到极大伤害。农村的环境问题已是刻不容缓、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影响因素

下面我从调查上面那些村的所得影响因素详细的介绍:

1、水污染影响应该是首位的,据我所了解到,这些村的附近河流是前一两年才被污染的,因为村民有很多都买了洗衣机,个个都把所得的废水放入小河当中,由于小河的自身调节能力有限,所以很多就被污染了,生长了大量的水藻。

2、村民为了增加收入,所以建了很多猪圈,猪的数量大大的增加了,又因为村民大部分人都使用了煤气和电磁炉,沼气使用起来比较难,难以管理。所以村民们直接把猪的粪便和尿直接排到外面,有的流入了小河中,有的注入土壤里面,从而使的土壤受到的污染。

3、农村生活垃圾也同样威胁着农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目前,垃圾包围农村已成为令农民十分头疼的事。不断成熟的市场经济,正在改变广大农民的传统生活习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生活垃圾由过去易自然腐烂的菜叶瓜皮发展到塑料袋、农业生产薄膜、快餐盒、废电池等等,其中许多东西无人回收、不可降解,严重污染了环境。然而,虽然村民的这些生活更加现代化了,但是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仍然是十分原始。房前、屋后、道路两旁到处都

成了农民生活垃圾的天然排放场所。经过日积月累,垃圾越堆越多,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这些垃圾不仅仅对土壤、水源造成危害,同时也污染着空气,污染着农民的生活环境。

4、农村土壤污染严重,农作物受到显著影响。当地有大面积的耕地不同程度的遭受到了农药污染、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耕地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

(1)农民生活用水的污染(2)农田农药、农膜等化学品的超高量和不合理使用,(3)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高环境激素含量畜禽粪便和废弃物的不合理使用。土壤污染使农作物也同样的遭受了严重的污染。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当地有许多的的农作物中铅、汞等含量超标。人民如果食用了这样的农作物,就有可能得到疾病。

5、村周边的树林正在一点点的减少,河两边的树木也一点点的减少,使得沙土流失,烈日当空,连乘凉的地方都没有,空气变得也热闷闷起来了。

6、一是工业优先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二是居民在空间分布上迅速集中。这样就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居民过于集中污染的程度也越大。从以污染的各个方面看,可以从以下的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现代化农业生产导致农村是农村环境问题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环境立法缺位是农村环境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

(三)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四)农村人口压力过大,导致了人口、环境与经济之间的恶性循环

(五)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六)对农村环境问题宣传上的不足,导致农民环境意识淡薄。

我想这些应该就是导致农村污染的根源所在吧。认清了问题的所在,就要用可行的办法来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的本身,就要用切合实际的办法来解决。

对策与建议

作为在校的大学生,虽然没有什么实际的能力与解决这些问题,但是下面提出一些我的看法与建议:

1、强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对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必须一改往日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首先应充分考虑农村区域特点,实行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第二,结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水、肥利用效率。第三,采取某些措施,不少发达国家已经或正在考虑对农用化肥、杀虫剂征税,以鼓励纳税人减少那些对环境有损害的工序或活动,还可以引导产业转型。

2、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的投入。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各级政府应确保环保部门的行政开支有稳定的来源,另一方面,政府必须做出排污费不能用做环保部门管理经费的严格规定。否则,农村环保管理工作是不可能做好的。

3、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农村人口质量要在农村大力推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通过对人口的控制,减少总需求量的增长。从而达到减轻自然生态环境压力的目的。同时,还应当在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在农村切实有效的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及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环境意识教育。要使农民认识到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严重的危害,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心。树立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在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提倡生态文明。促使农村人口、环境与经济三方面能够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4、走城镇化发展之路,建立垃圾清运及集中处理系统。对于农村居民生活垃圾的处理,应当转变过去的“谁污染谁治理”的思想观念,建立起专门的垃圾清运处理系统。在农村推行类似与城镇垃圾清理的制度,即为“谁治理谁收费”。比如,可由地方政府筹建专门的农村垃圾清运集中处理系统,由农民交纳少数的清理费用。

5、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使农村环保意识深入人心人的生存,一刻也离不开环境。所以,环境保护是公众自身的事业,需要公众广泛的参与,还需要各方面的相互配合,靠少数地区、少数部门和少数人是做不好的。因此,必须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唤醒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立足于广大公众的参与,充分发挥公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一个人人关心生态环境、时时注意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6、完善法律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尚未有专门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的立法。现有的环境立法也难以用来解决日益严重的农村环境问题。因此,我国有必要尽快制定出台一系列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的法律法规。对农村的有关防治畜禽污染,农村化肥、农药、农膜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等方面的问题作出专门性规定。对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的预防、治理以及实施污染所应当承担的责任等问题,作出全方位的规定。

11.新农村生态坏境调查报告 篇十一

一、调研目的

为了响应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社会”的伟大号召,为了在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与改善及农村村民生态意识的评估与提高中贡献一份力量,我利用此次社会实践的机遇,进行了此次关于三家村生态意识的调研,对三家村的生态现状进行评估,得到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相关政策,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还将在此基础上,更深入一步地探究当地村民的生态意识现状,对当地村民生态意识水平现状进行评估,并在生态意识层面上进一步分析提高村民生态意识水平的策略。

与此同时,我也期望能通过对调研结果与搜集相关资料的对比参照,将其推广到我国整个的北方农村地区,重点将放在如何进一步改善与加强农村村民生态意识上。

二、调研对象

三家村部分村民

三、调研方法

本次关于三家村生态意识调查采取以走访、观察法为主,问卷调查为辅的调研方式展开。 此次调研主要通过评估当地生态现状,了解当地村民的生态意识状况。同时 共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了解当地村民生态意识现状。

即此次调查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针对当地的生态现状,从存在的现实状况入手,然后再上升到当地村民的生态意识现状。以后者为主,前者为后者服务。

在此次调研中,共在三家村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4份,回收率为92.0%,其中有效问卷182份,有效问卷率为91.0%。而在问卷的统计中,鉴于无效问卷只是在某一个问题上无效,采取排除无效答案的处理方式,以充分利用调查问卷。

由于我并非专业调研人员,同时也受专业知识、时间、费用等方面的限制,此次关于三家村村民生态意识的调研并不十分专业,存在着许多偏颇之处。但是我认为此次调研的准备工作是细致的,调查工作是认真的,统计、分析工作是科学的。通过这样的步骤得出的结论,是具有一定得代表性,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客观事实的。

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三家村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从生态学的角度而言,生态环境的定义为: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农业是以土地、水、气候和生物资源为基础的产业部门,这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变化,直接影响着农业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的发展。进入20世纪,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自然资源快速消耗,出现了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水资源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重大资源环境问题,不同程度地困扰着各国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甚至政局的稳定。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农业一体化的进程,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制定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质量、防治农业污染的政策和措施。因此,农业生态环境是21世纪面对的社会重大问题之一。

我通过调查问卷和调查走访,以及我队员的自我观察,结合调查问卷统计数据、调查走访记录和队员们的三家村生态及生态意识现状书面评估材料,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三家村现有生态环境进行分析。

下面我来看一个调查问题的统计结果:

题目:您认为三家村目前的环境与生态状况如何?

A)不好 B)一般 C)好 D) 不知道

数据统计结果:

如上图所示,我可以看出,在我的调查对象中,有20%的村民认为生态现状好,有70%的村民认为生态现状一般。

农村与城镇一个最大的差别就是农村垃圾的随意散布,到处都可见散落的垃圾,缺乏统一的处理。农村生产、生活垃圾的处理既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又是一个处理起来较为困难的问题。

生活垃圾的问题在于村民一般都是随意排放,使得各处都可以看到随意丢弃的垃圾(如图)。此外对一些电子垃圾的随意丢弃,像电池,充电器等,也因环保意识淡薄未经过分类和回收处理,就和一般的生活垃圾混在一起丢弃。而随着近些年化肥的使用,村民对人工堆肥垃圾的依赖降低,许多垃圾也就得不到有效的处理。综合起来看,农村的垃圾污染情况比较严重,随处都可以看到各种未经处理的垃圾堆积物。在农村,生产、生活的污水往往是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三家村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据调查了解,当地较大部分的村民对日常生活使用后产生的生活污水习惯性的处理方式都是随地处理,直接排放,使之自然地风干。有些也采取明渠或下水道方式排出,一般直接引入村庄周围的小河流。但事实上,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对污水进行处理,反而加重了周围河流的污染状况。

二、三家村村民生态意识现状分析

在完成了对三家村生态现状的论述与评估之后,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分析三家村村民的生态意识现状。

首先明确生态意识的概念:生态意识是从生命与环境的整体优化目标来理解和追求社会发展的一类意识要素与观念形态,是生态规律的支配作用和生态条件的制约作用在人的观念上的反映。它注重维护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强调从生态价值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生目的。生态意识是根据社会与自然的具体的可能性,最优解决社会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的观点、理论和情感的总合。生态意识的特点: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的整体性与综合性,把自然、社会和人作为复合生态系统强调其整体运动规律和对人的综合价值效应;突破过去那种分别研究单个自然现象或单个社会现象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局限。

通过我的调查,综合各项调查数据和资料,结论为与三家村现有生态现状较为乐观的情况不同,三家村村民生态意识现状形势严峻,不容乐观。下面分点作详细阐述:

首先看一个简单的环保知识问题及我所得到的数据统计结果:

题目:您认为我通常所指的“三废”问题是指什么? (多选)

A)废气 B)废液 C)废水 D)废纸 E)废渣 F)废弃的白色污染

数据统计结果:

由此可见,三家村较多部分的村民对于极其基本的生态信息缺乏了解。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以本次在三家村的实地调查结果为依据,结合其他的关于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农村村民生态意识现状调查,以整个农村地区为展开面,我得出结论:农村村民在生态意识方面较为薄弱,处于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阶段,缺乏对当地环境的归属感,情况不容乐观,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观点、态度较为缺乏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们生态意识中最重要的观念。它如同一座房子的根基,一种理论的基础。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直接表现为人们对自然的态度,指导着人们所作出的各种行为。从上面的情况说明中,可以看到,能够以一种较为科学的态度指导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村民连三分之一都不到。这样的情况实在令人担忧。

四、改善现状的策略分析

面对着农村村民生态意识薄弱的不容乐观的情况,以及进一步增强农村村民生态意识的的迫切性,我参考相关书目及资料,提出了以下几点以培养和提高村民生态意识为目的的策略。

(一)教育的引导?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们在心理和道德的层面上,形成一种内在的强制力,以约束人的行为,以形成所期望的道德品质和意识,并为形成所期望的文化环境提供条件。在培养和提高人们生态意识的过程中,教育是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没有哪个国家,不重视教育在普及和增强社会主流意识方面的重要性的。而任何一个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国家,都必须注重教育在培养和提高人们生态意识方面的重要性。?

不仅仅要让生态意识于民众的心中形成,更重要的是它能在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的心中深深扎根。

(二) 法律与制度的保障?

法律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多种作用,法律通过其效力的实现,而达到对人的行为的外在的强制的引导作用。法律的作用是外在的强制,而道德则是内在的强制。为实现法律的效力,必需辅之以相关的具体制度。生态意识可以塑造文明的法律和制度,同时法律与制度对生态意识的培植也在起着保障与巩固的作用。?

通过法律的方式,设立具体的维持生态安全的程序和制度,对于破坏生态安全的行为,依法追求其责任;对于在保护环境、有益于生态安全的行为予以奖励。通过奖惩来引导人们的行为。从而加强对法律的信仰,对生态意识的信仰。而如果没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来对善加以褒奖,对恶加以惩治,即使通过教育能在人们的心中建立起生态意识,然而此种意识的存在却是不能长久的。因为教育的引导目的得不到法律与制度的有利保障,则人们对生态意识的感情将逐渐丧失。对于民众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引导的法律,不仅仅包括环境法,而且需要民法、刑法和行政法共同参与相互配合。

(三)政府部门的努力

政府部门在农村村民生态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是其必尽的义务。

这就包括了对党和国家相关政策不折不扣的执行与落实;包括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恰当措施,建立合理机制来加快农村村民生态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同时还包括了加大政府相关知识政策的宣传力度。

上一篇:农产量调查自查下一篇:刚好遇见你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