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方式调研报告(精选6篇)
1.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方式调研报告 篇一
关于老龄化问题与社区养老方式的调查问卷 您好,由衷的感谢您在百忙之中能够认真填写本问卷。
1、您的性别()
A 男B 女
2、您的年龄段()
A 15-25岁B26-35岁C 36-45岁D46-55岁E56岁以上
3、您的婚姻情况:
A未婚B已婚C离异D丧偶
3、您的文化程度()
A 小学及以下B初中C高中/中专D大专/本科E研究上以上
4、您拥有几个子女()
A0个B1个C 2个D 3个及以上
5、您是否和子女共同生活()
A 是B否
5、您的健康状况()
A需要照顾B 良好,可以自理C健康
5、您认为您所在的区域老龄化程度如何()
A还没有B一般C比较严重D 严重E 非常严重
6、您认为哪种养老方式适合现在的情况()
A 居家养老B 养老院养老C家庭社区养老
7、您对社区养老持哪种态度()
A 无所谓B不满意C一般D满意E很满意
8、您认为您现在所在的区域社区养老条件是否具备()
A不具备B具备C非常具备
9、您认为阻碍社区养老的主要原因是()
A 传统观念B经济原因C两者皆有
10、您认为社区养老的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
A家庭B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C物业
11、如果每个社区配备一定的家政服务员/医疗服务员,你是否能接受他们的上门服务()
A 是B 否
12、您是否参加过社区的社团活动()
A 是B 否
13、目前您生活中的不便有()(多选)
A 没有不便B 就医不方便 C日常起居没有人照料 D 感到孤独E其他
14、您享受过社区的那些服务()
A没享受过B免费体检C家政服务D其他
15、请评价您的生活质量
A幸福B一般C 差
16、非常感谢您的参与,您对社区养老模式的意见或建议:
2.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方式调研报告 篇二
在政府的关注下,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有了迅速的发展, 体系构建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以家庭养老为基础, 社区居家养老为依托, 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儒教传统文化千年的熏陶, 使得我们的养老服务体系具有专属的中国烙印。十余年来, 在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我国的制度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内涵不断丰富, 框架基本形成;对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三种养老方式的功能给予了重新定位;在相关福利政策的激励下, 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的积极性也在不断增强。
一、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嬗变进程
近年来, 在国家民政部和国家老龄委的积极推动下, 在各级政府的关注下,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有了迅速的发展, 体系构建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以家庭养老为基础, 社区居家养老为依托, 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
(一) 起源阶段。
建国初期, 经过取缔、教育和改造等方式, 原来的民间福利由国家接管, 国家承担了几乎所有的福利责任。由国家独立兴办或者说包办养老社会福利事业和养老机构成为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养老福利模式的主要特征。政府主持的老龄事业内容少, 覆盖面窄, 局限于对弱势群体的慈善救济, “企业办社会”的现象严重, 城镇行政或企事业单位的退休老年人由原单位承担老年福利保障责任, 发给退休金等。这一时期没有统一、规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二) 探索阶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等因素, 家庭的养老功能逐步弱化, 基于老龄化这个前提, 面对经济尚不发达的现实,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集全社会之力, 共同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已成为全社会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课题。有偿养老、养老服务社区化、农村养老服务等观点随之出现, 我国由此开始了对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探索。
(三) 发展阶段。
该阶段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开始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 家庭和社会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建立由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共同组成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观念的提出, 成为构架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而且, 在这一阶段, 学者们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各种养老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出现了很多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文献报告。
(四) 完善推进阶段。
近年来,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政策支持和政府责任成为关注的重点。我国政府高度关注老龄问题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问题, 并出台了相应的指导意见:《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提出“坚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 探索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多种形式并存的养老模式”。《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11-2015) 》等文件就巩固家庭养老、促进社区居家养老和发展机构养老, 以及三者统筹协调、社会共同关注做出了详细具体的政策规定。
近年来, 在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制度建设上取得了明显进步:内涵不断丰富, 框架基本形成;对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三种养老方式的功能给予了重新定位;在相关福利政策激励下, 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的积极性也在不断增强。
二、社会养老服务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三种养老方式, 而这三种养老方式各自的养老功能并没有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将通过对家庭养老的内外部环境的异化、社区居家养老基础设施不健全以及机构养老发展空间匮乏三个视角进行解读。
(一) 家庭养老的内外部环境异化。
家庭养老一直是中国主要的养老方式, 也是最为广大民众所接纳的养老方式。然而, 随着社会的发展, 家庭养老赖以生存的基础发生改变。家庭结构的变迁导致家庭养老缺乏资金来源和人力资源。随着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年轻人工作生活压力的加大, 以及人们独立意识的增强, 小型家庭所取代传统的大家庭已成为必然。老年人地位边缘化导致家庭养老缺乏了制度约束和保障。继续保持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 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及奖励机制, 我国在制度、政策和法律体系方面还存着很不完善的地方, 使得有个别的家庭成员得以逃避法律上规定的对老年人的赡养义务, 家庭养老成为负担的代名词, 基础性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二) 社区居家养老基础性设施不健全
首先, 由于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仍处在发展的早期阶段, 缺乏统一的标准服务, 监管等机制不到位, 使得我国社区养老事业不能健康发展。社区基础设施匮乏。许多年代久远的小区在设计时就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健身、娱乐问题, 在这方面的建设完全是一片空白。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 社区养老服务和居民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之间不匹配, 存在着较大的缺口;另外, 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也不强。
其次, 农村社区, “是以行政村或中心村为一定范围, 以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为主体的同质人口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当前, 我国农村大多还是以自然村的形式分散分布, “低、小、散”的现象十分明显, 再加上很多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村委会资金短缺等, 增加了资源整合的难度;老年活动室和运动健身场地较为简陋;导致社区居家养老在农村缺乏运行的必要条件。
最后, 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主导, 就目前而言, 社区所需资金的来源, 基本上都依靠政府的投入。现实中, 我们的社区居家养老存在着以下困难:一是资金投入不足;二是养老服务项目单一;三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不足, 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低;四是社会力量参与不够。
(三) 机构养老发展空间匮乏。
机构养老模式在我国的发展的时间不长, 只有几十年, 发育还很不完善, 在很多方面或多或少仍存在着问题。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机构准入门槛较低, 很多养老机构不具备提供较高质量养老服务的能力。规模小, 设备简陋, 投入少, 服务水平不高, 尚不能适应社会不同收入群体的不同养老需求。养老服务评估制度缺乏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不到位对社区居家养老的示范和帮扶不够。
三、完善我国社会养老服务方式的路径选择
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老年人有着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特点, 作为个体, 每位老人的养老意愿, 养老需求也千差万别。因此, 在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时, 要切实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 根据他们不同的价值观、对服务的需求程度、经济承受能力等设计丰富多样的服务项目, 为老人提供人际关怀、情感交流, 进而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多样化的需求, 让老年人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服务。
(一) 巩固家庭养老资源。
孝道文化要从娃娃抓起。孩子是祖国的未来, 他们长大后都将面对父母的养老问题。从小就培养他们的家庭和敬老意识, 加强对孩子们尊重老人、赡养老人方面的教育;我国涉及赡养老人的具体法律和执行规定还不完善, 在执行中操作性不强。首先, 我国应该立法, 对家庭和子女在照顾老人方面的责任和义务、违法的惩罚等作出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规定。其次, 加大相关法律的宣传, 让每一条法律规范都深入人心, 让每一位公民都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再次, 加大执法力度, 对那些不赡养老人或者虐待老人的违法行为进行严惩, 对模范赡养老人的家庭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等。
(二) 积极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第一, 积极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的发展。按照政府职能转变的原则, 分离政府, 企业的职能。引进市场的机制, 通过提供优惠政策等, 由市场按照市场规律去兴办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当然在此过程中, 政府要积极规范各类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 制定管理标准, 鼓励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走连锁化、统一化的经营模式。
第二, 拓宽筹集养老基金的渠道。首先, 政府应适度加大对社区养老的资金投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为养老事业提供服务;其次, 要继续扩大宣传, 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养老问题, 鼓励社会团体, 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款捐物, 或直接投身养老服务事业, 向养老服务部门提供免费服务;再次, 可以根据老年人不同的经济承受能力, 制定服务标准, 为客户提供有偿服务。
第三, 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目前, 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主要由城市下岗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组成, 这个队伍还存在着专业素质不高,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缺点。因此, 为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 就必须根据对工作人员不同的服务项目需求来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首先要从观念上改进和提升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 建立对服务人员的技术等级认证和职业资格制度, 通过和各类培训机构、鉴定机构的协调, 鼓励从业人员参与职业技能培训, 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 从而促进服务队伍专业素质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三) 加快机构养老改革步伐
第一, 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机构养老服务的质量。政府对养老机构的支持,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有关部门应尽快引入和制定与机构养老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 实现对养老机构的规范管理;二是对于民办养老机构给予相应的奖励措施, 对民办机构的服务开展和经营状况给予适当的补贴;三是对养老机构实施统筹管理。尽快根据养老机构的性质进行合理划分, 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统筹管理就十分的必要。
第二, 规范机构养老行业发展。首先, 建立起机构养老行业协会, 具体负责制定机构养老行业的服务标准、等级评判标准等, 并负责指导、监管和评估, 使机构养老行业实现自律;其次, 规范收费标准, 在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同时, 严格把关养老机构行业的收费标准, 通过给养老机构发放补贴等方式, 避免因费用过高, 加重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经济压力。
第三, 与社会公益性团体、单位等积极配合, 共同发展养老机构事业。养老机构的发展需要全社会, 特别是社会的公益团体的参与。各地的社会公益团体和单位会定期去养老院献爱心, 通过开展逢年过节献爱心、老年才艺大赛、文艺表演等活动, 给老年人带来温暖, 愉悦身心, 提高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
四、结论
在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时候, 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一种养老模式都不可能完全解决养老问题。这是因为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是不同的, 他们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也不同, 而各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限制, 财政实力也存在差异。想解决好养老这一社会问题, 单靠家庭、社会或是政府之力都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家庭、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起责任, 由政府统筹协调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相互关系, 实现三者的相互协作。此外, 由于我国社会发展水平、观念束缚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必须走循序渐进的道路, 我们要有信心, 相信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终将日臻完善, 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参考文献
[1]民政部长李立国:2015年60岁以上老人将达2.16亿[EB/OL].http://finance.jrj.com.cn/2011/02/2813059310617.shtml.
[2]李芬.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研究——以长沙市天心区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 2009.
[3]张乃仁.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综述[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4.
3.关于中国人口红利的调研报告 篇三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因为这个直接间接的提高了自己的综合国力和在国际上的实力与知名度。长时间廉价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国富局面的形成,也吸引了众多外资,成了“世界工厂”。这种看似稳定的局面,会持续多长时间,中国的劳动力会源源不断吗?
在中国讨论最热的话题是富士康的“十二跳”事件和其后的大幅加薪。富士康崛起并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代工之王”,得力于全球化和外包的国际大潮流,他利用中国的廉价土地和劳工,在成本控制上力压对手,从而。但是从2000年开始,内地的工资却不断上升,开始打击这种薄利多销的“世界工厂”模式。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代工商,压缩成本的效果无人能及,连它都屈服于工资上涨的大趋势,其他在华工厂则更不敢想象了。
富士康不是个别事件,民工荒从2003年就已经开始,并日趋严峻,现在民工荒不再局限于沿海城市,开始向中西部推移。原因已不只是季节性(如民工春节回家)或外来因素影响,而是中国社会的结构性问题。这个“结构性”的问题,指的是中国渐渐失去人口红利。有人说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接近尾声,年轻力壮的劳动力越来越少,要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只能增加工资。
何谓“人口红利”?一个国家如果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也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处在“人口红利”阶段,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约为1000万人,劳动人口比例较高,保证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创造了很多奇迹,而中国大批的廉价劳动力可以说功不可没。据数据显示劳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6.8%。再看从1978年到1998年20年间,物质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8%;劳动力(不含人力资本)的贡献率在24%;教育程度提高形成的人力资本,贡献率为24%;劳动力转移的贡献率在21%。劳动力的贡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首先,劳动力数量增长让社会总产出更丰富;其次,劳动力从低端行业转移到更高端行业推动劳动生产率提高;再次,有关改善劳动力的一系列投资,包括让劳动者再教育,从而刺激投资和消费的需求;最后,劳动力和资本组合的优化,让劳动力升级可持续。前两点纯粹是“人口红利”本身在发生作用,各国的工业化进程就可以给以证明。后两点则有所不同,最近更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也都在重复类似的故事。各国政府都注意到教育和投资对提高劳动者技能的作用,会让经济步入更健康的发展轨道。
我国人口红利目前的状况是2009年达到最高获利点,2010年到2017年仍是人口红利的获利期,尚有较多的“人口红利”可以分享,大约再过10年人口红利将进入关闭期。2009年我国的劳
动年龄人口比例将达到72.35%峰值,此后转而下降,2030年以后可下降到67.42%。但是整个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量仍会增加,预计到2017年峰值时达到10.01亿人。其后呈下降趋势,2030年可减至9.89亿,2050年可减至8.62亿,相当于本世纪初的水平。而且我国的劳动人口平均增长率并不像人们一贯认为的那样很高,今后一段时间内,甚至不如发展中国家的1.1%的平均增长率,仅仅是0.4%。同时,在人口结构中,儿童比例将会一直下降,而老年人占人口的比重会一直升高。届时,我国由于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而带来的高生产率与高储蓄率导致较高的资本积累现状将不复存在。到2050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将接近倒金字塔形,中国会成为典型的未富先老社会,而且会越来越明显。日本是亚洲最早实现人口转变和经济腾飞的国家,“人口红利”也出现得最早,大约开始于1930—1935年,结束于1990—1995年,持续了60年左右的时间。其他亚洲国家包括中国、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等,差不多晚于日本30年后出现“人口红利”,目前这些国家正处在“红利”期。以这为依据,可以判断中国人口红利窗口期可以保持40年,也就是说,窗口期约在10年后关闭。
从劳动力无限供给到稀缺,在“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型中”这个点被称之为“刘易斯转折点”。事实上,“十一五”期间,我们已经出现这个转折点。从总量看,2004年至2009年,是我国非农产业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平衡期,以后将持续下降。所以近年愈演愈烈的“民工荒”也将不再是周期性的、政策性的“荒”,而是趋势性的、总量的,从劳动力市场变化也已经可以看出这一趋势。2002年起,我国的真实失业率是在下降的,而劳动参与率则从2004年起开始上升。
人口红利消失肯定会给我国的经济在一成程度上造成冲击,所带来的影响主要是三方面:其一,廉价劳动力减少甚至消失,会使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复存在,那么出口将受到很大影响;其二,中青年的减少,会使我国的高储蓄率降低,资本积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其三,社会上的老年人会骤然增多,年轻人的负担加重,对于国家的保障体系也是巨大的挑战。
其实,事情都是有好坏两方面的,人口红利的消失也可能为中国提供一个实现更平衡和更持久增长的契机。首先,人口红利的消失有利于充分就业时代的实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可能仍要为如何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想方设法而不是因为招不到人发愁。实际上,现在中国农村人口还有5到6亿,需要转移的劳动力至少还有2亿。老龄化的到来将会加速这个城市化的进程。现在我们一直再讲产业结构调整,从人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变,人口红利的消失可以看作是这一转变的动力。其次,人口红利的消失有利于提高消费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储蓄率将会大幅降低,正好借这个时机大力发展扩大内需工程,因为老年人是社会的第二大消费群体,消费的潜力是巨大的,再结合我国的农村市场,消费会被拉动上来,很可能替代出口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将提振消费的引擎功能,这是改革的好时机。最后,老龄化的时代的到来,让我们把建立一
个合理的、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前搬上日程。从现收现付养老保障制度向完全个人积累制度过渡。为了支撑这个过渡,需要把农村转移劳动力纳入新的保障体系,提高当前保障基金的缴费水平。有关研究表明,养老保障的转变将使社会养老负担率下降大约19个百分点。这无疑为政策变迁提供了激励。因而,人口红利的消失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来打量。重要的是,我们应当清楚,事情并不会自动地向好的那方面发展,而需要我们切实为之做出有效的努力。
我国的人口红利现在还处于充足的阶段,而且我们预测了消失到来的时间,这中间的时间差正好给我们提供了充裕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做好准备工作。怎样使经济、社会在人口红利消失的过程中平稳的过渡。很明显主要就是充分发掘利用现有的劳动力,使他们持续的时间尽可能的长,再就是进行人口结构调整,后续的劳动力供给不断层,最后调整产业结构,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
先来看第一个方面。如果把劳动力市场分为高级专业劳动力市场、熟练技术劳动力市场和初级劳动力市场三类,那么前两类在中国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第三类则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这与中国教育发展水平,尤其是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低有很大关系。据社科院有关专家估计,在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中,初中以下教育水平的占80%左右,农村的这一比重更高达90%以上。劳动力素质低,限制了就业机会的获得和人力资源的利用。由于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没有得到有效教育与培训,导致中国隐藏的庞大人口红利无法得以“套现”。这势必带来“国未富,民先老”在未来二十年的出现,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所承担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所以现在国家在对初等、高等教育大规模投资的时候,应该同时抓起来高职教育这一块,尤其是针对原来受教育很少的中青年的高职教育,经过培训,能够与企业的需求吻合,同时发掘潜在的人口红利,也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这一块现在主要是农民工的培训,虽然开展了很多,但还不成规模,中间的操作过程存在严重的不规范,以至于国家投资很多钱,效果不明显,农民工也没受益。当然,在这个投资的过程中,还有助于带动教育、培训的发展。
我国的人口红利消失,一家只要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一个主要原因,计划生育政策需要改革。这一政策,确实降低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也使我国的人口结构失衡。出生率很低,从整个人口结构看,再过几年会成倒金字塔型,劳动力供给就不足了。改革内容主要针对,是否放开要二孩的政策,有人担心放开会导致人口猛然增长,这种担心也是有道理的。但是考虑现在人生活的压力、对生活的规划以及个人发展的要求还有个人素质的提高等等因素,一个家庭两个孩子是绝大多数人的期望。而且有些农村地区,头胎女孩,可以再生二胎,从那个地方的家庭规模看,四口之家居多,人们不会要4个5个的孩子,不管城市还是农村,妇女的劳动参与率现在已经非常高,生孩子已经不是他们的工作,挣钱养孩子是主要任务。所以可以在某些地区先放开这个政策,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遍及全国。像上海、南京这样提前进入老龄化的城市,虽然人口很多,但是出生率很低,考
虑到未来的长远发展,应该是一些有能力养活更多孩子的家庭有权利要更多孩子,既满足自身需要,又符合城市未来发展。现在超生孩子的现象越来越多,是否也是对这个政策开放的一种呼声呢?
4.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方式调研报告 篇四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养老保险 影响 对策
作者简介:任俐竹,河北工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5-170-02
一、引言
国际上认为,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数的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数的7%,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如果以这种标准来判断人口老龄化的话,我国于2000年就已经开始步入人口老龄化,在随后的十几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剧,规模不断扩张,且地区间差异更加明显,需要抚养的老年人数量急速上升,使得我国面临较为严峻的社会问题。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然后经历了文革的破坏与恢复,经历了改革开放以后的改革和完善,2009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开始实施意味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更加全面和完善。随着儒家思想、三纲五常日益淡化以及独生子女的增多,年轻人可能无法为老人提供较为周全的赡养,而养老保险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使得老年人的生活可以预期,使得自己老有所养,免除了后顾之忧,也增加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强化了家庭关系中感情的交流。但是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也给养老保险制度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比如存在养老金筹集更加困难,养老金资金缺口变大,平均寿命的延长使得养老金的支付周期变长,地区间差异造成养老金制度难以实施等问题。我们接下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并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消除或减轻人口老龄化对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促进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
二、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造成的影响
(一)养老基金筹集更加困难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养老基金的筹集方式也应当不断的进行改变,然而我国现有的养老基金筹集方式给养老基金的筹集带来了困难。一是养老基金由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部分组成,在社会统筹部分如果工资替代率保持不变的话,则赡养率越高则养老基金的缴费率越高,而赡养率是与人口老龄化程度呈正比的,这就使得人口老龄化极大的提高了养老保险的缴费率,而企业或个人对于养老保险费的上缴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如果保费的上缴不能按预期收回,将严重影响养老基金的筹集;二是乡镇企业的养老保险筹集较为困难,大部分乡镇企业的发展极其不稳定,且最近几年经济更加不景气,面临严重的生存困境,而且大多数乡镇企业的领导者对于养老保险不够重视,所以可能不会为企业的员工购买养老保险,使得养老基金的筹集不够全面;三是农村居民对于养老保险的意识淡薄,观念仍然停留在养儿防老的层面,且对于国家的养老基金缺乏基本的信任,导致农村养老基金的筹集较为困难。以上几点均导致养老金的筹集过程面临较大的困境,养老基金的补给严重不足。
(二)养老金支付压力增大
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养老金的支付压力不断增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开始领取养老保险的老年人数量越来越多,国家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面临巨大的压力,不过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革,养老基金将面临巨大的赤字;第二,由于退休制度不够健全,一些机关单位的员工可能出现提前退休领取养老保险的情况,且机关单位员工的养老保险领取数额较大,给养老基金的支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第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人类的不断进化,老年人的平均寿命得到了很大提升,这就使得养老保险的支付周期变长,大多数人领取的养老保险均会超过其缴纳的数额,导致养老基金支付面临较大困境;第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退休前累积缴纳的基金已不足以支付当前经济条件下的养老金金额,所以国家多次提升养老金水平,这就使得需要支付的离退休费用越来越高,对养老基金的支付能力提出挑战。
(三)养老金保值增值能力差,存在潜在风险
养老保险基金作为一种长期的金融投资,其涉及的范围较广,涉及的数额巨大,但是我国目前养老保险基金的保证增值能力较差,无法利用养老基金巨大的数额带来更多的收益,且养老基金的保管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风险。首先,国家对于养老基金的管理缺乏统筹的安排和全面的评估,无法为养老基金提供良好的投资方式,使得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部分养老基金出现了贬值,对养老基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其次,国家对于有些养老基金的投资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比如据说将有400亿资金将进入股市,但是相关部门在利用养老基金进行投资之前,缺乏对于该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也无法确定该投资的风险收益值,使得养老基金保值增值能力较弱;最后,缺乏对于养老基金的监督控制体系,对于养老基金的入账和出账,尚未建立完善的监督控制体系对养老基金的日常运作进行监督,防止养老基金贪腐、浪费现象的发生,以确保养老基金的安全和完整,为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四)养老保险制度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程度在全国范围内并不统一,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给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首先,据数据显示,我国于2014年进入高度老龄化的省份有19个,然而新疆、西藏、宁夏、青海等地区的老龄化程度不够严重,甚至没有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人口结构较为年轻,如果对养老保险进行统一的管理,则会造成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和社会矛盾不断凸显,比如对于养老金的筹集数额及筹集年限应根据地域不同有所差异,各个地域的退休年龄也应有所差异,如果仅仅按现在这样统一安排,则缺乏针对性,将会导致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甚至对养老保险制度造成巨大冲击;其次,养老保险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农村的老年人数量也在不断加深,但是由于一些农村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养儿防老的阶段,或者是农村一些人缺乏购买养老保险的能力,使得农村大量的老年人没有购买养老保险,不利于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不断完善,并且给社会的稳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三、人口老龄化后的养老保险制度改进措施
(一)拓宽养老基金筹集渠道,建立养老基金补偿机制
不断拓宽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渠道,完善基金筹集方式,并建立养老基金补偿机制,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给养老基金筹集带来的压力。第一,在对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基金进行计算时,应当充分结合企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个人的支付能力,并对赡养率、预期养老基金缴费率、工资替代率进行科学的计算和准确的评估,以确定最佳的筹资方式,避免个人或企业不愿意进行养老基金的缴纳,增加养老基金的筹资数额;第二,增强乡镇企业管理者的养老保险基金缴纳意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乡镇企业养老基金的缴纳,比如对于乡镇企业盈利能力较弱,生存较为困难的情况,为其量身制定一款适合其为企业员工购买的养老保险方式,并建立相应的档案,当乡镇企业倒闭时,对于企业的职工转换养老基金筹集方式,继续养老基金的筹集,并且对于给员工购买养老保险的乡镇企业给与资金奖励和政府支持,拓宽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范围;第三,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力度,通过加大宣传增加农村老年人购买养老保险的力度,可以为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提供广大的市场;第四,建立养老基金补偿机制,对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基金临时亏空或财政赤字,应当由政府建立补偿机制,对养老保险基金给与临时支持,确保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采取相应措施缓解支付压力
针对老年人不断增多、老年人平均寿命变长、提前退休、经济不断发展给养老保险基金带来的支付压力,可以利用以下方法给与一定程度的缓解。首先,分地域对我国的老年人口以及已经购买保险的老年人口进行准确的统计,并利用运筹学、统计学、数学等方法对我国收入的和可能支付的养老保险基金进行分析,以确定最优化的养老基金筹集方式和支付方式,缓解支付压力;其次,针对不同地域,对不同地区的老年人数量及平均寿命进行统计、分析,对于不同地域制定不同的保费以及养老保险支付方式,使得养老保险的支付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以缓解养老保险的支付压力;再次,延迟退休年龄,由于人口老龄化可能带来可利用劳动力的减少以及养老基金的赤字,所以可以通过延迟退休增加就业人口,并且减少养老保险支付年限,有效缓解支付压力,而我国也已经着手开始采取这一措施来缓解养老基金的财政赤字;最后,准确判断经济形势及其变化趋势,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养老保险制度,增加养老保险的实效性和可调节性。
(三)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
养老保险基金的数额庞大,如果能够采取恰当的措施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将为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提供一些帮助,我们可以通过如下一些方式来促进养老基金保值增值能力的提升:一是对养老基金的性质和筹集方式、支付时间进行统筹安排,对于不同地域、不同筹集方式、不同支付方式的养老基金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以确保资金投资的最优化,实现养老基金保值增值;二是建立完善的养老基金风险评估系统,在养老基金进行风险投资之前,应当对运用各种风险评估软件对该笔投资的风险进行准确的分析,并建立对应的风险防控机制,在确保养老基金安全的同时实现保值增值;三是建立养老基金的日常监督控制体系,通过计算机对养老基金的日常变化进行实时的监测、审核、评估,及时发现其中存在问题或者是可能造成资金风险的指标,并及时的加以控制,并对养老基金投资的每一个步骤进行监督控制,以确保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
(四)统筹区域养老保险制度,缩小城乡差距
5.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方式调研报告 篇五
摘要:新围村是从化市鳌头镇一个发展中的村落,其村民主要以耕种农作物和种植水果为生,年轻人出外打工,向外发展,多数老年人和青少年、儿童留守家乡。从化市是荔枝、龙眼、黄皮等重要产地且水果质量属于上乘,这些水果主要以礼品形式出售销向外地,农民收入可观。那么这种水果经济的发展是否为留守的老人带来了更好的生活?孤寡老人能否靠一己之力缴纳各种国家保险项目以保障自己老年的生活?力弱病残的老人又是如何自己一人独自生活的?为更好的了解老年人情况及其养老问题,我们对此展开了一系列的访问。关键词:家访谈话 孤寡老人 生活保障 力弱病残
暑假期间,我们劳经系组建了一支假期实践队伍赴从化市鳌头镇新围村进行为期八天的假期三下乡活动,团队共十三人。我们的调研是以新围村各生产大队为分支,分组对生产队的每家每户进行家访。研究对象为50岁以上的当地常驻老人,特别是独自留守村落的孤寡老人。我们通过访谈的形式,对当地的老人进行一些简单的了解,掌握老人的基本信息,结合进一步的谈话或者通过当地居委来了解他们更为全面的信息。最终汇总调研数据,对老年人生活状况及其养老问题做一个系统的分析结论。
一、典型事例
盼望团圆的老人
这些天来,调研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其中,有位老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人皮肤黝黑,身体硬朗,他居住的是破旧的砖瓦房,屋内空间很小,家具也有些年代了。在和他的交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老人的儿子和媳妇都已经搬到镇上居住了,留下老两口在村里生活,夫妻俩一年会回来村里几次看望老人。家里的几亩农田平常由老人一个人打理,到了庄稼熟了的季节,收割的稻谷不会拿去卖,而是存起来供自家食用,加上儿子回来时会给一些家用,生活倒还将就着过得去。只是有时候会觉得孤单,人到老年,也不图其它,只图一家人能团团圆圆。访谈结束后,我们心里挺沉重的,村里盼着团圆的老人们又何止这一家呢?
希望得到自己子女关爱的老人
在整个三下乡的调研活动中,面对那么多的孤寡老人,自己的心情真的是很难受,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已经80多岁高龄的老奶奶了,老奶奶没有家可以住,政府见奶奶没地方住,就把村子里祠堂的一个小小的几平方米的房子给奶奶住。奶奶腿脚不方便,但是她每天早上仍然要做很长的一段路去搭公共汽车,自己去买一点蔬菜,吃一个星期。奶奶有儿子,可是儿子却都没有理她。我还记得奶奶说,有一次儿子端了一碗汤给奶奶,是要来向奶奶拿钱,可是奶奶每月只有政府100来块的补贴做生活费,一手米就可以吃一天,哪里有钱给儿子呢,儿子就把汤拿走了,然后说了句,你吃树皮都可以,这样的儿子,真的让人气愤,奶奶也比较多病,一直没人照料,还要自己花费在药物上。不过,奶奶还是很积极的生活,她还向我们说,自己的孙女很孝顺,经常隔个月就来看奶奶,其实,孙女是儿子生了,然后不要,奶奶不忍心自己抱来养大的。在老人生病一个月没人照顾,堆了一个月的衣服没人洗的情况下,孙女还给奶奶买了洗衣机。不管怎么样,孩子孝顺父母是应该的,可是奶奶确是这样的一种情况,真的让人心寒。其实,还有很多老人,也是艰难的生活着,这些都需要新围村政府或者社会热心人士的后续帮助。
坚强的老人
在去往赤潭生产队的路上,我们遇到的都是一个个的空房子,一位老婆婆指着一条路上的房子说,他们都出去工作了,这些房子都是没有人住的。我只好往回走,走到了一双黑色的大铁门前,里面有狗叫声。黑色的门给人以寂静的感觉,加上狗的叫声,我有点迟疑要不要敲开这门。旁边的人说,今天的任务都没完成,就试一下吧。我试着敲门,过了一会儿,一位又矮又黑,瘦得只剩下皮包骨的老头开门了。我们道明了来意后,老伯说进屋里来谈吧。我跟着进去,放眼望去这个家有着一个很大的院子,但是只有3只狗和2只鸡在院子里边,还有一个年轻人在树下站着看着我们。老伯的家很陈旧并且有异味,有一套旧得连内里的棉都已经往外跑的沙发,他拖过一张长的木椅示意我们坐下。老伯叫莫灶培,今年74岁了,平时以种田为主,多数呆在家。老伴不在了,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到城里打工,甚少回家,也不打电话。小儿子就是站在外面的年轻人,今年33岁,无业。因为他是智障,老伯不能往外工作就是因为要照顾小儿子。这个家庭的主要收入是靠老伯每年卖粉葛的收入,加上老人补贴180元和小儿子的残疾人补贴400元。这个家就靠老伯一人撑起来,七十多岁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些病痛,老伯也没有任何的医疗保障。
二、所遇困难:
(1)调研过程中我们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把问卷中的问题转变成我们自己的话语,让老人家都可以听懂。如何把问题转变成他们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再翻译成粤语或者是客家话与老人们交流,是一件难事。为了防止在交流中出现结巴或者无话可说的现象,每个小组的人在工作之前先进行事前对话练习,另外会把重要的内容和资料先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2)另外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配合我们调查的,有些老人会直接拒接我们,或者表现出很抗拒的一面。这些经历在刚开始的时候很打击我们的自信心,不过后来经过调整,以及队员之间的互相鼓励,大家已经可以冷静面对。
三、结果汇报:
(1)独居老人生活难以自理,精神状态比较不佳。
由于现在新围村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出外打工,常年不在家或者是儿女大了结婚后相继与老人分开生活,老年人不能与子女们在一起共同生活。进入晚年,独居老年人生活问题成了一道凄凉的风景线。他们的责任田难以耕种,家庭的生计难以支撑,加之有些老年人的儿女们经济条件差,在经济上不能赡养老人。这样的家庭老人只能靠自己,苦劳苦吃,身体越过越差,病情越来越重,另外没有年轻人的陪伴,空荡荡的房子里只有两个老人或者一个老人,有时生病了也只能自己忍着,不敢劳烦邻居,或者打电话给小孩。怕自己小孩担心。特别是一些年龄大的老人,朋友也比较少,更是显得孤独寂寞。(2)儿女赡养老人难保障。
古人曰:“多儿多女累爹妈”这是对多子女老年人们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在新围村里,多子女老年人的比例高,他们为儿女们操劳一生,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晚年生活难保障,虽然他们儿女多,但在为老人的赡养费上相互推诿,应负担的老人生活费成了儿女们相互之间闹矛盾的由头,有的儿女们相互间还成了仇人,老年人不仅在生活上被儿女们当作累赘,而在赡养费的承担上互相推卸赡养责任,具体表现为:1)轮流养老,即让老人到每个儿女家轮流过一个月或两个月;2)分摊养老,即:每个儿女按比例负担一定比例的粮食和零用钱,提供老人生活来源;凡此种种情况,这样的老年人生活并不美满,一是在轮流养老上,轮到哪个儿女家就在哪个儿女家吃住,身体好时,儿女们高兴,而患病时轮到哪家,各种矛盾就来了,老人们吃的是“脸色”饭,吃的是“受气”饭。二是在分摊养老上,吃了这顿愁那顿,有时还必须找儿女们催要。(3)老年人成了农村耕田种地的主力军。
老人们在心里时常担心怕儿女们说他们是吃“闲饭”的人,长年带着病还要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例如带孩子、喂猪、打柴、种菜地等家务活,在生活上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家庭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打工,整个家庭的负担完全落到了老年人身上,他们既要为家庭安全,照顾好这个家庭而操心,又要为家庭的生计进行繁重的家庭劳动而出力,这部分农村家庭的老年人生活过得非常劳累。另外,相对比子女或者是其他年轻人,农村老人的生活条件会差得多,究其原因,应该是社会地位偏低造成的。(4)较少有医疗上的保障。
据走访的新围村各队,在医保问题上,能够准确地理解医保问题并确实参保的人员约只占调研总体的十分之一。极大部分的村民属于以下情况:1)有参加“新农合”但却不能准确的说出险种及保障范围;2)依仗子女养老,对医疗保障一无所知;3)没有参保也不了解医保;4)收入不足以参加医保。这些情况在村落中较为普遍,为得到很好普及的医疗的保障给村民带来有病不敢医,子女养老负担重甚至有因此而放弃赡养父母的情况出现。由此,就该村而言,农村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还是较低的,在给村民树立风险意识,宣传为我国现行医疗保险制度,更进一步了解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方面使得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得以解决还需要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四、对策建议
(1)政府在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方面应主动承担责任。
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因此政府一定要坚持做到以人为本,真正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要主动把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内容。如果说发展一方经济是为了人民,那么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更是为了人民。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政府都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这中主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从法律上加以规定,从资金上加以支持,从行动上加以组织,从理论上加以宣传,等等。
(2)要转变农村的养老观念。
依靠家庭和子女养老是我国的传统。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生育水平下降,独生子女在客观上很难独自完成赡养父母的任务。所以农村老人的养老观念也要进行转变。要从主观上减少对子女的期待,从思想上变“依靠子女”养老为“依靠自己”养老,从“依靠家庭”养老转变为“依靠社会”养老,只要政府和社会能够给自己提供养老方面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自己就应该乐于接受,并积极配合。同时,全社会要努力创造条件为老年人安度晚年提供各种制度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社会化服务。(3)从空间上建立覆盖乡村组的养老网络。
要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乡镇委员会、村委会以及各级村民小组都应当成立“关爱老年人”工作领导小组,由专人专门负责这项工作。同时,乡镇一级要积极建立敬老院,重点负责解决五保老人的养老问题;村一级可以成立社工组织,这在新围村表现的特别明显。由于社工组织的存在,老人们活动多了去处,另外社工们也可以去拜访老人,为他们带去家的温暖。村委会也可以重点负责解决本村特别困难的老人养老问题。有的村子中还可以组建流动看护组,根据每名老人的实际要求,上门服务,每日流动地对老人进行看护。(4)从实际出发解决农村老人养老的人手问题和场地问题。
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解决了资金问题,还需要解决人手和场地问题。从降低成本这个角度出发,乡和村一级可以租赁闲臵的校舍、厂房、民房等房产资源,进行改造和维修整理,作为老人养老场所。这是目前解决农村老人养老场地问题最有效的办法。至于人手问题,就乡一级的敬老院来说,应该以向社会招聘有一定工作技能的人员为主,工作人员的工资主要由政府负担。对于村一级和组一级的养老人手,可以在本村聘请那些年龄60岁左右、身体状况较好的老人来承担照料任务。因为在农村,60岁~70岁的健康老人仍然存在一定的劳动能力,可以从事基本的劳动,进行日常的生活照料。在本村聘请年龄60岁左右、身体状况较好的老人来承担照料任务,给予他们适当的报酬,这样既可以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又可以降低服务成本。有些地方在养老院内部实行以老养老方式的看护。这种方式既促进了老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可以消除生活习惯等日常差异带来的影响。
(5)要重视农村老人的医疗问题,使得农村老人病有所医。
农村老人由于年轻时迫于生计,透支体力,很少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到了老年时期一般患病率较高。大部分老人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一些疾病。加之农村普遍收入都比较低,农村老年人居住比较分散,缺医少药、看病就医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大多数老人都是自己去找草药或找土医生。这样势必影响他们的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政府和社会要重视解决农村老人的医疗问题,尤其是要重视孤寡、贫困、失能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以满足他们基本的生存要求。比如,乡一级卫生院应该建立农村老人与医护人员的联系卡,使老人能够真正做到“病有所医”。要在农村老人中加大卫生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教育,使农民尽早告别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采取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有条件的地区要定期对农村老人开展健康检查,使他们无病早预防,有病早治疗。
五、结语
样本范围虽小,但见微知著,从鳌头镇新围村老年人生活状况及养老问题即可看出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不容乐观。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区养老机制滞后,社会保障投入严重不足,导致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处在家庭和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生活堪忧。政府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农村养老机制。
六、参考文献
6.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方式调研报告 篇六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已经开始显现
目前,中国已有21个省(区、市)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 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10.97%。老 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上海(18.48%)、天津(13.75%)、江苏(13.75%)、北京(13.66%)、浙江(13.18%)、重庆(12.84%)、辽宁(12.59%)、山东(12.31%)、四川(11.59%)、湖南(11.51%)和安徽(11.18%)等11个省市。
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养老保障的负担正日益沉重。2004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总额达到3502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65.5%,中央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 的补贴支出攀升到522亿元。离休、退休、退职费用也呈现连年猛增的趋势。政府、企业、社会都已经感到养老保障方面的压力正在显著加大。
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2004年,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达 862亿元,占基金收入的75.5%,比上年增长31.6%,增长速度比基金收入增长快3.5个百分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之所以高速增长,人口迅速老 龄化是重要原因之一。
为老社会服务的需求迅速膨胀。目前,由于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为老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难以满足庞大老年人群,特别是迅 速增长的“空巢”、高龄和带病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以养老机构和床位数为例,目前,中国共有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3.8万个,养老床位120.5万张,平均 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仅有8.6张,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
50-70张的水平相差甚远。其他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许多为老服务也都存在发 展缓慢的问题,不能满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需求。
与城市相比,农村老龄问题的压力更大。2000年,农村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老龄化程度比城镇高 1.24个百分点。同时,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农民的养老、医疗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
加快,农村的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压力相对城镇将更加突出,西部和贫困地区尤为严峻。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项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许多制度尚待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压力早就潜伏生长,人口老龄化只 是凸显了这些压力。目前,这些压力还只是初现端倪,随着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这些压力的影响将会更加深刻、更加普遍。
二、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 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 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中国 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同时,由于总人口逐渐实现零增长并开始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 将增加到
2.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 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
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 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进入一个高度老 龄化的平台期。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是老年人口规模巨大。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2014年将达到2亿,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超过4 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4亿的规模。根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 五分之一,21世纪下半叶,中国也还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
二是老龄化发展迅速。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其中,法国130年,瑞典85 年,澳大利亚和美国79年左右。中国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都保持着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
三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最早进入人口 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2012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
四是城乡倒置显著。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中国的情况则不同。目前,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 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到21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 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
五是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目前,老年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出464万人,2049年将达到峰值,多出2645万人。21世纪下半叶,多出的 女性老年人口基本稳定在1700-1900万人。需要指出的是,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中50-70%都是8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高龄女性人口。
六是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中国则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 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五千到一万美元以上,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刚刚 超过一千美元,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根据此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自1999年中国进入老龄社会开始,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直到2100年,老 年人口总量仍然高达3.18亿,占总人口的31.09%,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
(二)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一方面,这一阶段,老年人口数量和老龄化水平都将迅速增长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并迎 来老年人口规模的高峰。另一方面,2030年以后,人口总抚养比将随着老年抚养比的迅速提高而大幅度攀升,并最终超过50%,有利于发展经济的低抚养比的 “人口黄金时期”将于2033年结束。总的来看,2030到2050年,中国人口总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将分别保持在60-70%和40-50%,是人 口老龄化形势最严峻的时期。
(三)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经过50年左右的快速增长,到21世纪下半叶,中国老年人口规模、老龄化程度以及高龄化程度都将在较 高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老年人口总量虽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3亿以上,老龄化程度为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规模将保持在 8000-9000万,高龄化水平为25-30%,重度老龄化和高龄化问题将显得越来越突出。
(四)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总人口过多是中国的基本国情,由于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总人口增长势头得到了有效控
制,但目前人口总规模仍然高达13亿,预计到2030年达到最大人口规模14.65亿,总人口过多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与此同时,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这 是一个新的重要国情。人口老龄化压力已经开始显现,并将随着老龄化的发展而不断加重。整个21世纪,这两方面压力将始终交织在一起,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带来严峻的挑战。
三、问题和建议
世界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历史表明,人口老龄化对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经济领域,人口老龄化将对经济增长、储蓄、投资与消费、劳动力市场、养老金、税收等产生冲击。在社会方面,人口老龄化将影响社会福利、医疗制度、家庭构成以及生活安排、住房和迁移。在政治和文化方面,人口老龄 化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收入水平属于中等偏下国家的行列,城乡二元结构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 力还相对落后,实现现代化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解决。在这种基本国情下,人口老龄化必将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压力,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在建立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的压力巨大;在建立满足庞大老年人群需求的为老社会服务体系方面,加快社会资源合理配 置,增加为老服务设施,健全为老服务网络的压力巨大;在处理代际关系方面,解决庞大老年人群和劳动年龄人群利益冲突的压力巨大;在协调城乡和谐发展方面,解决农村老龄问题,特别是中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老龄问题的压力巨大。同时,中国政府和社会还必须付出巨大成本来调整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管理体制等,以适应人口年龄结构的巨大变化。
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在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以后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严峻挑战。2020年,2.48亿老年人能否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目前还有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解 决;2050年,中国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同时,能否承载4亿多老年人群各种需求的巨大压力,更是一个严峻的课题。总之,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关系着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鉴于人口老龄化对人类生活全方位的深刻影响,自1982年第一届世界老龄大会以来,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老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的战略和对 策。2002年,联合国召开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敦促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必须从现在开始,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战略和对策,否则,将会丧失战略机遇,付出巨大代价。
中国人口老龄化挑战愈来愈严峻,并将很快进入2030年到2050年的最严峻时期。从时间表上看,留给我们的准备时间只有短短的25年。正如联 合国和有关国际组织警示的:人口现象是一个长周期事件,解决人口问题必须要有足够的提前量。目前,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物质、制度等各种准备还不 足。
在未来的25年时间里,要全方位地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准备,不仅时间十分紧迫,而且压力十分巨大。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的建议是:
1、要把老龄社会作为21世纪中国的一个重要国情认真对待。中国已经进入并将长期处于老龄社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全社会必须充分认识人口老 龄化挑战的严峻性,树立老龄意识,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挑战的紧迫性和自觉性。在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要切实从老龄社会这一基本国情出 发,把应对老龄社会的挑战列入未来中国的发展战略。
2、要充分利用25年战略机遇期做好应对老龄社会的各项准备。从现在开始的未来25年,是应对老龄社会的关键准备期,也是仅有的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重要。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和把握老龄社会的挑战和机遇,把解决老龄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 体发展战略,制定发展规划,完善法律法规,调整社会经济政策,做好应对老龄社会的各项准备。要制定应对老龄社会挑战的中长远战略规划。要立足当前,在完善 政策、加大投入、加快发展老龄事业的同时,健全和完善适应世界老年人口第一大国这一国情的老龄工作机制。
3、加快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设完善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是从根本上解决老龄社会日益突出的养老医疗问题的制度安排。要在健全和完善城市社 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体系的同时,大力推广城乡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制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形势下,努力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普遍实行农村新型合作 医疗制度,并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试点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30年人口老龄化最严峻时期到来以前,在全国城乡基本建立起符 合我国国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城乡老年人养老、医疗问题的妥善解决。
4、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发展老龄产业是应对老龄社会、满足庞大老年人群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制定老年服务业发展规划,实施 国家对老年服务业的扶持保护政策,建立老年服务业发展管理体制。立足城乡社区发展为老服务业,培育老年服务中介组织,培养专业化的为老社会服务队伍,在 2030年以前,使老年服务业有较大的发展。同时,大力研制开发老年消费品,培育老年用品市场。
【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方式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最新关于中国人口日的演讲稿09-27
中国养老产业调研报告11-04
关于“中国梦”的调查报告09-15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08-03
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调研报告10-17
中国关于学问的谚语10-15
中国人口发展08-15
中国养老制度07-31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论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