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展新哨羊街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2024-10-25

对发展新哨羊街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共4篇)

1.对发展新哨羊街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篇一

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积极性,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保障,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依托,我们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出发,认真地贯彻实施“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努力探索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制订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有效机制,实现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按照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工作要求,进一步促进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我们认为:一、要认真落实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加大政策增收的工作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用足用全用好各项政策措施,大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巩固和发展税费改革的成果,进一步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为实现城乡税制的统一创造条件。同时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真正把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好,从而进一步改善农民增加收入的政策环境。与此同时,进一步落实好中央提出的“国债和新增财政资金的使用,要重点落实向‘三农’倾斜”的政策,积极争取和促进各级财政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不断提高农民增收的基础保障能力。二、要强化对农民工的培训与服务,进一步增加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抓好农民外出就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为农民提供转移就业的信息,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监控,防止盲目流动和上当受骗,从而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各级组织要积极主动配合相关部门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及时兑现农民工工资,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逐步建立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工作的有关制度。要进一步强化农民工的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技术鉴定等工作的力度,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的意愿,进行定点、订单、定向培训。根据各地特点,围绕用工量大的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依据不同的工种、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的要求,努力做好对他们的培训和各项服务工作。三、要向种养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我们要依靠科技,面向市场,努力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千方百计打牢农民增收的`基础。努力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加快发展经济作物特别是特色产品和园艺产品,积极培育种植业的新的增长点。要大力发展养殖业,积极推进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积极发展集约化经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营效益,充分发挥畜牧水产业的增收作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切实强化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加强动物防疫和重大病虫害的防治力度,落实防汛防旱的各项措施,不断提高抗灾救灾的能力,从根本上切实减轻农民的损失。四、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展农业的外部增收渠道。要充分利用好农村的各种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大力发展农村的非农产业,积极发展小城镇和区域经济,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努力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乡镇企业的改革和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搞活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努力增加农民的就业渠道。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农产品的促销力度,健全农村的市场体制,搞活农村商品流通,改善好农民增收的市场化环境,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2.对发展新哨羊街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篇二

一、当前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 我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探索了诸多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但是, 由于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过少限制了收入的增长, 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形成的财政压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1.农业面临形势严峻。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 农业自身的供给能力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而徘徊不前, 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人口的增长必然导致人均耕地的减少, 另外农村水利设施极不完善, 农业发展基础脆弱, 抗灾能力不强, 靠天吃饭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性改变。加上农业生产工具落后, 原有的农机具普遍老化、不配套, 导致农作物产量较低。

2.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的不协调性。就目前而言, 农村已不再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人口聚居的地方了, 农民已有很大一部分成了乡镇企业职工、个体商贩、私营企业主, 只不过仍以农民的身份居住在农村这个地区而已。30年来, 农村经济虽有了大的发展, 但是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却没有获得相应的进展。有些地区经济发展了, 但社会问题突出了, 大量社会问题的出现, 反过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农业生产发展飞速, 但由于国内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农民增收还相对较慢, 主要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技术落后导致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 工业化程度不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的粮食和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销售困难, 价格大幅下跌, 农业收入大大减少。世界经济一体化对农村经济的冲击导致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主要体现在:第一, 农产品关税降低, 由于国际市场农产品的成本和价格较低, 我国农业首当其冲要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第二, 产品质量标准和卫生安全标准的冲击, 比如国际上对大米有114种检测标准, 我们在关税保护手段方面非常薄弱。第三, 营销手段的冲击, 国外农产品营销手段非常完善, 我国虽然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较高, 但市场机制不完善。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和卫生标准化管理滞后, 产品质量低, 面临动植物疫情潜伏威胁, 农业生产现状受到挑战。就水果生产而言, 国际上对主要品种的水果已有了一套评价标准, 对品种、大小成熟度, 色泽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当前, 农业生产仍带有传统的农业经济色彩, 并且因一味地想提高农产品产量和防治病虫害, 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 已经导致了害虫天敌的减少、病虫害抗药性增强, 农药残留过高等现象, 降低了食品的安全标准, 严重影响了农产品销售与出口。就目前农业耕地中, 水利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小型水利设施多, 大型骨干设施少, 水库蓄水量少、水资源利用率低, 对付旱灾的能力还比较差。自然灾害的频聚威胁, 造成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 这些都充分暴露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和农业发展基础的脆弱。

2.农村劳动力自身的素质导致就业市场狭窄。农民普遍文化素质偏低, 接受新鲜事物较慢, 对于农业科技知之甚少, 这必然导致很多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单一性和盲目性。农村劳动力要素市场发展滞后, 剩余劳动力流转存在着相当的盲目性。我国过去长期将城乡经济分割发展, 人为地分割了劳动力要素市场, 国家对就业的计划与管理只考虑了城市问题, 对劳动力要素市场的组织与管理也只存在于城市, 面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进行的严格限制, 使农村劳动力要素市场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来, 在农业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过程中, 农村与劳动力要素市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以七级镇为例, 据调查显示外出打工的劳动力中依靠亲朋好友介绍的占70%, 盲目去闯的占20%, 依靠政府或有关部门组织介绍的只占10%, 比例明显偏少。同时, 对农村劳动力的组织培训少、有近七成的外出劳动力没有专业技术, 择业和竞争能力很差。因此, 有70%的外出劳动力深感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谋一份较理想的职业“难于上青天”。

3.农村城市化进程缓慢。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 农村城市化进程相当缓慢, 这无疑说明只有农业形成规模经营, 农民使用上现代生产工具,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真正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才能带动城镇的发展, 使几千万乃至几亿农民转到第二第三产业, 进入城镇, 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才能加快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而当前由于资金匮乏, 技术落后, 信息闭塞使得乡镇企业发展缓慢, 经济实力小, 竞争能力差, 很难形成规模, 剩余的很多闲置劳动力涌入城镇又由此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 诸如计划生育失控, 子女入托入学困难, 犯罪问题增多, 社会治安不好等, 当然这也有目前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落后的原因。凡此种种, 都说明了一个问题, 数亿计的农民要求进城, 城市化的浪潮汹涌澎湃。应该说, 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因此农村城市化进程亟待加快。

4.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深度不够, 缺少总体规划。首先,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还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只简单地在种植面积和品种上调整, 而有规模、有市场、有效益的特色产业发展不足, 面对大范围的结构调整, 农民普遍缺乏市场信息的引导, 大多数地方农业结构自调整只是一种适应性的调整, 与国家要求的战略调整还有很大差距。其次, 我们在具体的农业结构调整实践中, 有效措施不多, 缺少农业结构调整的长期规划, 把农业结构简单理解为各业之间的数量关系, 把结构调整局限在农业这一狭小的范围内。目前, 虽然有些地方抓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 但没有解决生产出来优质农产品的出路及转化增值问题。在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市场化程度, 健全农村社会服务体系等方面更是缺少规划和具体的措施, 致使农业结构调整整体效益不高。

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创收的措施

笔者结合当前的农村实际和自己的基层工作经验, 研究和探索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 对于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能够起到一些积极的促进作用。

1.转变思想观念, 提高农民素质, 掌握劳动技能。在农村, 要加强劳动力的培训及转移, 要突破自给自足小农经济观念, 把自给自足的农产品生产转移到“大市场、大流通”上来。要突破自求平衡的计划经济观念, 从着力提高“农产品自给率”转移到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率”上来, 为了实现小生产户向大农业和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跨越, 就必须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一是要树立敢想、敢干、敢为天下争的思想, 做到实说实干, 敢拼敢上;二要敢于创新, 并能在创新中求生存、求发展。政府要结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再扫盲培训, 让基层农技干部学会从网络中提供数据资料, 科技信息, 成为农村应用互联网的先锋, 使乡镇农技站能够多方位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服务, 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

2.发展乡镇企业,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拓宽农民就业市场。乡镇企业应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 成为增强农民整体素质的大学校, 农民们应该通过乡镇企业学习技术、经营和劳动方式。当前, 乡镇企业要适应农业产业经营的需要, 应着重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储藏、保鲜、促销业。实践证明, 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关键是要培育能进行农副产品深度加工, 有开拓市场能力、为农民提供服务的“龙头企业”。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和调整乡镇企业结构结合起来, 扶持培育创办一批“龙头企业”。乡镇企业在农村有明显优势, 第一, 本身就在农村, 与农民有天然联系, 农副产品是近水楼台, 咫尺可得;第二, 乡镇企业主要搞农副产品的加工、保鲜、储运、销售, 优势在农村, 这是乡镇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综合这些优势方面, 发展乡镇企业大局潜力可挖, 前景仍为广阔。

发展小城镇, 有利于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小城镇发展起来, 各种商店, 各种服务业, 交通、运输、通讯以及文化娱乐业等等就会发展起来。据发达国家的统计, 每增加一个制造业的就业岗位, 相应地就可以增加两个服务业的就业岗位。按此推算, 中国第三产业就业容量还很大。小城镇发展起来之后, 不仅乡镇企业有了发展的载体, 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就有了载体, 可以容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农村中大量剩余劳动力就有了就业的场所, 可以减轻涌向大中城市就业的压力。

3.对发展新哨羊街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农业生产;休闲旅游;自由采摘;意义;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2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2.005

休闲旅游观光农业指的是将娱乐、休闲、学习、观赏、购物等活动有机融入到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文化景观和农业生产活动等资源中的一种旅游活动。特别是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市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的兴起和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为此,我国各地都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了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的开展力度。本文旨在对开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的重要意义和注意事项进行讨论,希望为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1 开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的重要意义

1.1 丰富旅游项目,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通过将农业活动与休闲观光相结合,可以让游客们体验到采摘、垂钓、捕捞、农耕、收获等休闲活动的乐趣。这些极具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可以让游客们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丽,领略现代化农业的乐趣,体验农家风情的魅力,让游客们流连忘返,大大促进了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时,农业休闲旅游观光产业的发展也改善了农业生产结构,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有重要帮助。

1.2 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当地生态环境

为了满足游客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农业休闲观光除了要做到以农业生产为本,重视立体养殖、生态养殖和种养加工一体化外,还要注重对特种、优质农副产品的开发和种养。使得很多适合于休闲观光农业的特种蔬菜、花卉、水果等农副产品不断被引进,这些都提高了当地农业的生产水平,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另外,农业休闲旅游观光的发展也提高了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使人们能够自觉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3 传承传统文化,保护当地农村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有了很大改变,很多农村地区的风俗习惯、生活文化都慢慢消失和湮没。而农业休闲旅游观光的发展很多时候都融入了农村特有的民俗文化、生活文化,为当地的农村文化赋予了新的意义和活力。这不仅可以让游客在休闲观光之中体验到当地农村的独特魅力,促进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而且还使得当地农村文化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下来,特别是一些农村优秀文化能够得到好的传承和发展。

2 加快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发展的建议

2.1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完善的管理体系是发展农业休闲旅游产业的必要条件。除了观光者、经销商和开发商外,还要在当地建立一个农业休闲旅游观光的管理机构或部门。特别是对于农业休闲旅游观光而言,涉及到特种蔬菜培育、水果种植收获、游客自由采摘等诸多繁琐的环节,只有在完善的管理体系支撑下,才能协调好各部门的工作,对农业休闲旅游观光的各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规范观光旅游农业的开展。

2.2 发展特色化旅游产业

观光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特、新、奇,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同样如此。经营者要注重对当地农业资源、人文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同时做到力求创新,为旅游观光赋予新的理念和特色,做到以新取胜、靠特色成功。例如特种蔬菜、自由采摘、农村习俗等旅游项目都是农业观光旅游的优势所在,经营者要加大对这些特色项目的宣传力度,并做到推陈出新,不断开发新的休闲项目吸引游客,让游客百来不厌。

2.3 协调好当地利益关系

开展农业休闲旅游观光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农民生活。为此,经营者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加大对农业休闲旅游观光特点的宣传,并在旅游管理、环境卫生、保卫、导游等方面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优惠条件,避免当地居民对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出现不理解、不配合的现象。另外,当地居民在参与到农业观光旅游的工作中后,还要注重对他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让他们能自觉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去。

2.4 组建高素质职工队伍

高素质的职工队伍能够有效提高农业休闲旅游观光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一方面,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对农业休闲旅游观光中的各环节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注重对农业休闲旅游观光的宣传,并严格监督和检查各环节工作的执行情况。另一方面,要提高导游等职工的整体素质,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积极推广农业现代化、提高游客环保意识,发挥出休闲观光农业的教育作用。

3 结语

农业休闲旅游观光是振兴农业、发展旅游业的新型产业形态,对改善农民生活、保护生态环境、传承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我国各地在开展观光旅游农业时,要做好完善管理体系、开发本地特色、协调各方利益、提高职工素质等方面的工作,使农业观光旅游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斌斌,严力姣.平原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4,(12).

[2] 陈书娴.休闲观光农业导入文化创新的思考[J].浙江农业科学,2012,(09).

4.对发展新哨羊街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篇四

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 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总结2003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客观分析当前形势,全面部署2004年的工作,着重研究促进农民增收、确保粮食安全、深化农村改革等问题。党中央、xx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xx常务会对会议文件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审定,对会议的召开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开好这次会议。

一、正确分析形势,不断深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认识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党中央、xx审时度势作出的重要判断,是全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也是我们制定农村政策、指导农村工作的基本依据。基于这一科学判断,党中央、xx作出了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提出了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这期间,农村经济社会的变化广泛而深刻,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错综而复杂,基层和农民群众的实践丰富而生动。我们要认真总结,深化认识,科学把握,正确应对。

(一)深刻认识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变化。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的这段时期,是农业结构加快调整的时期,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是农产品供给最充裕的时期,同时也是农民增收最困难的时期。新阶段的内涵丰富,变化深刻,影响广泛,我们应当不断深化对新阶段特征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一是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多少代仁人志士梦寐以求、为之不懈奋斗的“但愿苍生温饱”的目标得以实现。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是新阶段最基本的特征。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用于食品支出的比重逐步下降,食品消费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这使农产品供给的增长在受到资源约束的同时,越来越受到市场需求的约束。农业结构问题凸显,农产品价格低迷,增产难以增效,增产难以增收。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工作往往容易产生忽视农业、忽视粮食生产、忽视耕地保护等倾向,影响农业和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可能导致农产品供求出现新的波动。

二是农村劳动力就业格局和转移动因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提速,农村劳动力加快由种植业向养殖业转移,由农业向非农产业流动,由农村向城镇集聚。现在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大批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和进入城镇经商务工。这是一个重大的结构性变化。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对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在社会发展中对良好生态环境、生活质量的追求,使得农民就业观念和经营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日益增强,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流动的动因也发生很大变化。农民外出就业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是权宜之计。相当一部分进城农民,由过去一人进城到现在举家进城,由暂时居住到稳定居住,由从事简单劳动到从事技术工种,由离乡不离土到离乡又离土。有的进城农民,正在逐步转变为城镇居民、企业工人和工商业经营者。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格局将继续呈现农业就业比重逐步下降、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稳步上升、外出就业较快增加的基本态势。

三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发生重大变化。农业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重要基础,但收入增长的来源日趋多元化、多样化。农民收入由主要来自农业转向农业和非农产业并举,农业收入由主要来自种植业转向种植业和养殖业并举,农民增收由主要靠增加产量、提高价格转向主要靠提高效益、扩大就业。目前,农民收入构成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已经

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农民增收困难,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的现实反映,也是国民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从农村自身来看,主要是“三个不适应”:一是农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水平不高,不适应市场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求;二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不适应农民多渠道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的需要;三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不适应市场竞争特别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从农业农村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来看,主要是“三个不协调”:一是就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不协调。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没能随农业占GDP比重的下降而同步下降,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效益低下。这是农民增收困难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原因。二是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不协调。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近几年我国城镇化速度有所加快,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同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这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产品需求的扩大,严重制约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农业效益的提高。三是资源和国民收入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协调。受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农业、农村和农民在资源和国民收入分配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外流严重。近几年在全社会贷款余额中,农业和乡镇企业的比重一直分别只占5%左右,这与农业和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不相称。

我们还要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问题和粮食安全问题将相互交织、互为影响。近几年来,粮食生产不断下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种粮比较效益低,种粮农民增收困难,种粮积极性不高。农民收入问题与粮食安全问题是紧密相连的,特别是在粮食主产区,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两者的关系处理得好,就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处理不好,两者就会产生矛盾,相互制约。我们要把促进农民增收和发展粮食生产有机统一起来,统筹兼顾,及早谋划,强化措施,主动应对,既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又要下大力气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促进新阶段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做好新阶段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直观地看,是要解决好农民增收和粮食等农产品供给这两大问题;本质上看,是要研究和探索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加强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和保护,加快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这是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回避不了的现实问题,也是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要按照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战略部署,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要坚持城乡统筹,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发展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快发展,必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走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道路。要全面、正确地理解统筹城乡发展,这不仅是繁荣农村的需要,也是发展城市的需要;不仅要围绕“三农”谈统筹,而且要立足全局抓统筹;不仅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考虑统筹,还要从政治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考虑统筹。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真正把农业、农村的发展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之中,统筹考虑,统筹安排。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六个注重”:一是注重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合理配置资源,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局面。二是注重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打破地域界限,消除城乡壁垒,促进产品和要素在城乡间、地区间自由流动、公平竞争。三是注重兼顾不同地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扶持粮食主产区,推进扶贫开发,逐步缩小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四是注重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农村的科技、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水平,扩大农民的就业空间,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民的全面发展。五是注重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开拓国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全面提高农业效益。六是注重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004年是全面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实现“十五”计划目标的关键一年。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全面推进农村改革,进一步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出台了一系列力度较大的政策措施。当前,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农产品市场环境和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环境正在得到逐步改善。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不可多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努力克服存在的困难,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

ONT>

2004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强化支持保护,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采取更加有力的综合措施,努力构筑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这既是当前紧迫而繁重的任务,也是今后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是农村工作的基本目标,也是整个经济工作的重大课题;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就必须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调动农民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要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就必须提高农民购买力,开拓农村市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就必须繁荣农村经济,增强农户的经济实力;要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让他们安居乐业。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最根本的也是要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让农民共享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意义,切实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

随着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环境、条件和任务的变化,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路和方式也要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必须采取更加直接、更加明确、更加有力的措施,对促进农民增收实行“内外抓、重点抓、综合抓”。内外抓,就是既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和农村内部增收的文章做足,又要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重点抓,就是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径,又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抓好粮食主产区、纯农户和低收入农户的增收,着力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和特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综合抓,就是既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靠调动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增收,又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国家的支持保护力度;既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一)推进结构调整,壮大县域经济,充分挖掘内部增收潜力。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线,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近几年,我们在这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方向是正确的,成效是明显的。但总的看,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深度还不够,水平还不高,还大有文章可做,前景十分广阔,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

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要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继续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要依靠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把我国精耕细作的传统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发展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变劳动力“包袱”为财富,让有限的土地等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挥出更好的效益。要适应市场抓调整,不断满足国内外市场日益增长的优质化、多样化需求,积极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要突出特色抓调整,做大特色产品,做强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围绕加工抓调整,建好生产基地,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二是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有效形式,又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量;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又是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要落实有关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民走向市场的依托,是新型的市场竞争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户找到了龙头企业,就是找到了市场。要切实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完善企业和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

三是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能单纯地依靠数量增长、外延扩张,要转变增长方式,注重内涵式发展。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建立健全经营机制,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适销率。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加强对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引导和服务,在市场准入、融资条件、政策支持等方面创造平等竞争环境。

四是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县(市)是我国功能相对完备的国民经济基本单元,自古以来就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基础层次。我国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县域范围,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县域经济发展快的地方,整个经济发展就好,综合经济实力就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高。壮大县域经济,重在突出个性,形成特色。要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面向市场需求,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加强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发挥其产业集聚和对乡村经济及农业生产的带动功能。要研究制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空间。

(二)加强技能培训,改善就业环境,努力拓展外部增收空间。

统筹城乡发展,很重要的是统筹城乡就业;城市带动农村,很重要的是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农民进城务工,不仅是农民就业的需要,也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不仅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发挥我国劳动力充裕的比较优势,增强制造业和服务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现在农业户籍劳动力已经占到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很大比重,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些行业已成为数量上的主体。因此,必须正确看待和公正对待农民工。当前要突出抓好两件事:一是善待农民工,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环境,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当前突出的是要切实解决好工资拖欠、劳动保护和巧立名目的乱收费等问题,还要解决农民工在户籍管理、子女就学、住房安置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为他们在城市安心务工就业创造条件。二是培训农民工,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这是促进农民外出就业、稳定就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要把农民工培训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实事来办。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各级财政要给予必要的支持。目前,一些地方在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要认真总结和推广。

(三)加大扶持力度,调整投入结构,积极发挥国家政策对农民增收的导向和带动作用。

农业是弱质产业。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都要对农业和农村给予支持和保护。我国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经营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竞争力不强,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更需要国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护。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工业和城市应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要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搞好种养业良种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动植物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与农产品市场开发、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等农业支撑体系的建设。要适应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切实搞好林业六大工程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和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要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巩固成果,注重实效。在继续加强大江大河治理和重大农林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要进一步向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倾斜。近两年开展的“六小工程”建设,效果很好,对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增加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范围。要拿出一部分资金,通过良种补贴、培训补贴、大中型农机具补贴和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等多种方式,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各级都要增加扶贫开发投入,切实加强扶贫资金管理,提高扶贫成效。

(四)认真落实政策,放活农村经济,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和增收的积极性。

农户是独立的市场主体,也是自主创业增收的主体。增加农民收入,不仅要“多予、少取”,更要做好“放活”的文章,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激发农民群众自主创业增收的潜能。要突破一切妨碍农民增收的思想观念,取消一切限制农民创业增收的政策规定,革除一切束缚农民增收的体制弊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市场,促进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充分结合。积极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资投入农业开发,发展农村经济。建立培养和造就农村能人的机制,营造鼓励能人干事业、支持能人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为广大农村能人施展才华、创业致富、带动一方,给予必要的支持,开辟广阔的天地。

进入新阶段以来,中央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作出了一系列部署。这次提交会议讨论的《中共中央xx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稿,也有不少力度较大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把中央的政策细化、实化、具体化,既要遵循政策的基本精神,又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有所创新;既要做存量文章,又要做增量文章;既要有常规性的考虑,又要有一些特殊的办法。要建立健全责任制,把中央的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三、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问题是关系经济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党中央、xx对此高度重视,胡锦涛同志、温家宝同志多次强调粮食安全问题。2003年10月xx还专门召开了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明确了确保粮食安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了重大政策措施。我们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抓好措施落实,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了1万亿斤的水平,实现了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跨越。正是有了这个前提,我们才有条件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才有基础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总的看,我国粮食供求形势是好的,当年产量加上现有库存仍然是供大于求的格局,市场供给是有保证的。现在强调粮食安全,并不是说粮食安全出了问题,而是要防范和消除影响粮食安全的隐患,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和苗头已经出现,粮食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变化。最为严重并需要坚决遏制的是,近几年耕地大量被占,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最为根本并需要着力解决的是,粮食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地方抓粮的积极性不高;最为关键并需要研究探索的是,有利于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如果这些问题任其发展下去,加上目前粮食市场信号的放大效应,各地各方面粮食购销的同步效应,以及粮食生产的滞后效应的影响,就会危及我国的粮食安全,就会对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近几年粮食面积和产量减少较多,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主动调整的合理因素,也有非正常的因素;既有市场经济法则的作用,也有不少政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突出的有两点:一是乱征滥占耕地,大搞各种开发区、园区,既侵害了农民利益,又损害了粮食生产能力;二是一些地方片面理解农业结构调整,把调整结构与粮食生产对立起来,以为结构调整就是压粮扩经,致使一些地方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各地区各部门必须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大局出发,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做到认识到位,政策到位,措施到位。

2003年入秋以来,粮价开始上涨。这是粮食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变化的客观反映,是多年来粮价低迷基础上的恢复性上涨,是市场对粮食供求预期的理性反应。粮价适度上涨对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有促进作用。但必须看到,粮食是生活必需品,粮价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民,粮价的涨跌应该调控在合理的范围内。粮价一价带百价。如果粮价上涨过快过多,就可能带动整个物价的上涨,甚至引发通货膨胀,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如何防止粮价暴涨暴跌和生产大起大落,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是当前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一定要下大气力稳定和扩大粮食生产,搞好粮食储备和供给,加强粮食市场调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生产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越来越起到基础性作用,价值规律在粮食生产中越来越发挥主导作用。我们必须用新的思路、新的办法,来研究解决新阶段的粮食问题。要始终坚持调整农业结构不动摇,始终坚持增加农民收入不动摇,始终坚持立足国内解决粮食供给不动摇,始终坚持对粮食实行省

长负责制不动摇。具体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兼顾保障粮食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两个目标,把发展粮食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繁重任务和重要职责。要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农业结构调整方针,不能把增加农民收入与发展粮食生产对立起来。调整农业结构要坚持在发展粮食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两个方面下功夫。特别是在粮食主产区,粮食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体,促进农民增收必须首先抓好粮食生产。农业结构调整不是简单地压缩粮食面积,市场信号已经要求2004年粮食播种面积不能再减少。要加大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的实施力度,加快优势粮食产业带建设,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提高粮食质量,促进粮食加工转化,增加种粮农民收入。

第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稳不稳,粮食安全基础牢不牢,关键在于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不高。价格是调节生产最基本的杠杆,有利可图是农民发展生产最基本的动因。新阶段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最根本的是要通过市场引导,提高种粮效益,让农民种粮不赔本、能赚钱。粮食是弱质产业,国家必须给予必要的保护和扶持,要使农民在政策支持下从市场获得合理收益而积极种粮。2004年,各地要通过政策和价格信息引导,搞好服务,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努力恢复粮食生产,不能搞指令性计划,搞强迫命令。

第三,守住耕地、依靠科技、改善条件,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是保障粮食供给的重大举措,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没有稳定可靠的粮食生产能力,就没有稳定可靠的粮食安全。要把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作为我国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一是要守住耕地。耕地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易于流失的稀缺资源,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基础作用,对农民生计具有保障作用,对农村社会具有稳定作用。粮食调控主要在于“库”,保障能力主要在于“地”。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基本农田这条“红线”决不能逾越。不能随意改变基本农田用途,禁止在基本农田挖鱼塘、栽种树木,在这方面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二是要依靠科技。集中力量加强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培育一批影响重大、优质高产的优良品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和促进作用。三是要改善条件。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扩大高产稳产、旱涝保收面积。

第四,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重点在粮食主产区。抓住了主产区,就抓住了大头,就稳住了全局。粮食主产区多年来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都占全国的60%以上,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0%左右。今后主产区要继续发挥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发挥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国家将采取力度更大、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支持力度,帮助主产区特别是中部地区的主产区解决种粮效益低、财政负担重等问题。要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主产区搞好粮食产能建设和粮食加工转化。粮食主销区和产需平衡的省区,也要注意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也要支持粮食主产市县和种粮农民。

第五,大力发展粮食产业,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要把粮食的生产、转化、加工、流通、消费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系列开发和整体建设。特别是粮食主产区,更要立足粮食优势,做大做强粮食产业,把生产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不少粮食主产区通过发展优质专用粮和发展畜牧业,搞加工增值,提高了粮食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要大力支持和发展粮食加工、储运和流通,延长粮食产业链,提高粮食附加值,增强粮食的市场竞争力。要启动重点区域动物疫病应急防治工程,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畜产品贸易的安全性,为粮食的转化增效开拓空间。

四、加大农村改革力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中关于农村改革的内容十分丰富、内涵十分深刻,有许多重大突破和创新,为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加强粮食批发市场建设,稳步发展粮食期货市场,鼓励产区和销区以多种形式建立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加强粮食市场的管理和宏观调控。健全和完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增强调控能力。加快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四)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加强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少、能力弱,难以满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对信贷的需求,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要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切实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要努力增加农村信贷资金总量,通过明确县域内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的义务、完善邮政储蓄政策等措施,缓解农村资金的外流。加快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和调整,完善政策性金融的功能,逐步扩大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采取多种形式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问题,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农业担保机构。

五、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一个传统,也是一个重大原则。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十分紧迫,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提高驾驭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的水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奋发图强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真抓实干的行动,全面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

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历来高度重视,在中央文件和领导同志讲话中有许多精辟深刻、醒人耳目的重要论述。2003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重视严格保护耕地和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始终重视维护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利益,始终重视增加农民特别是种粮农民的收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刻认识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在思想上、工作上更加重视“三农”问题。要清醒地看到,虽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步下降,但农业的基础地位没有变;虽然新阶段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内涵有所变化和调整,但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大政方针没有变。全党全社会要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多方支持,对农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政策倾斜,对农民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充分理解。农业和农村工作涉及面宽、政策性强、头绪很多,不仅分管领导要直接抓,而且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地、县两级领导更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上,并体现在工作部署、资金投入和干部配备中。要切实加强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的建设,发挥他们在综合协调、调查研究、督促检查等方面的职能和作用。各有关部门要把支持农业和农村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上一篇:宪法考题及答案下一篇:阿甘正传全部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