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幸福幼儿

2024-10-24

如何培养幸福幼儿(精选15篇)

1.如何培养幸福幼儿 篇一

如何做一个幸福感强烈的幼儿教师

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被看作是“半专业”或“非专业”的职业。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专业门槛低:谁都可以来当幼儿园老师,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标准;社会声望低:幼儿园教师=保姆/阿姨;专业期望值低:只要会带孩子唱歌跳舞做游戏就可以;收入低:不如月嫂/保姆。然而现实中幼儿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细致的、具体的,既要给幼儿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还要让孩子获得全面的发展。然而幼儿园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相对隐性些,并没有工作实绩。因此,很多幼儿教师哀叹 “累死了不好看”。导致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差。这次网上研修学习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让我们看到幼儿教师工作对于孩子一生的学习成长确实非常重要的。那么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何从工作中寻找幸福呢?

一、从孩子身上获得幸福感。

只有自己去寻找工作的乐趣,才能在工作中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就像有人说的一样,如果你把孩子看作是令自己心烦的人,那么你就会感到心烦,如果你把孩子看做是可爱的天使,那么你就会变成快乐的天使。我们应该以欣赏、审美的眼光看幼儿身上的优点,把幼儿看成活生生的富有灵性的个体,完全的接纳他,而不是带着自己的有色眼镜来审视他。完全的接纳幼儿,教育意味着教师所持的是一种宽容的态度,意味着教师对儿童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而这种尊重和理解本身也会给教师带来幸福。天真无邪是儿童身上最宝贵的品质,是拯救异化的成人生活的一剂良药。幼儿的天真无邪使教师因看到了人性最本源的美而体验到一种幸福。

二、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幼儿交往。

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教师只有放下自己的角色面具,以真实的自我与幼儿交往,和孩子打成一片,才会发现幸福和快乐就在自己身边。和孩子平等、真诚的交往,还会令老师体验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幸福。师幼交往中,当教师给与孩子爱时,孩子也以一份真诚的爱来回报老师。对于老师的付出来说,孩子的爱是最

大的安慰和补偿,也是她们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的重要原因。孩子的爱是满足教师爱的需要的重要途径。与成人之爱相比,孩子的爱更显得真挚和纯洁,更接近爱的本质。这就是为什么孩子的爱能有那么大的魅力的原因。不过,得到孩子的爱的前提是教师对孩子的爱和喜欢,因为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些本来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幸福的人。和孩子相处,不需要伪装,只需要用自己最自然的一面。你付出了,自然会有回报;你爱孩子,他们自然也会爱你;你尊重他们,他们也会尊重你。

三、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对幼儿教师来说,教学中的成就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二是幼儿的成长和进步,尤其是后者更能给教师带来满足和幸福。看着幼儿的成长和进步,教师就会感到自己有用,自己的工作有价值,伴随着价值观的实现,教师会体验到自身力量的增长,而且这种体验本身伴随着幸福。

幼儿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教师面临的教育对象、内容和情境是变化的、动态的,会使教育工作变得充满挑战性和乐趣,每一位幼儿教师都要勇敢地接受挑战,做一个快乐健康的幼儿教师,对人,对已,对社会都是有益的!

2.如何培养幸福幼儿 篇二

一、做个“幸福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 第一就是要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教育学认为, 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促进个体获得幸福体验, 提升幸福意识, 发展幸福能力。可以想象, 当教师丧失幸福感时, 他能教导学生去感受幸福吗?那怎样做个“幸福的老师”呢?

1.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意义, 并将自己的生命意义与之联系起来。没有对教育事业神圣性的体验的人, 是无法体味教师的幸福。

2.教师必须有较高的德性水平和人生境界。一个没有较高精神追求的教师、一个缺乏起码道德水平的教育工作者都极有可能像芸芸众生一样沉溺于感官生活, 习惯于病态的幸福, 从而失去对真正幸福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3.教师要有自己对教育活动的主体实践能力。道德主体的能力不仅包括正确价值观念的确立, 更包括将自己的价值理想付诸实践并取得成效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幸福

亚里士多德说:“不同的人对于幸福有不同的了解。有时甚至同一个人前后的解释也不一致:当其病时以健康为幸福, 当其穷困时, 则以财富为幸福, 当自觉其无知时, 又羡慕那些能宣传某种为他所不能想到的伟大理想的人。”培养学生理解幸福的能力, 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才会以积极乐观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态度去迎接人生的挑战。所以, 只有正确地认识幸福和理解幸福, 才可能体验到幸福的真谛。理解幸福的能力就是具备正确的幸福观、不断充实正确的关于幸福内涵的能力。幸福观是人们在对幸福的追求和享受中所持的观点和看法。

正确地理解了幸福会引导我们去正确认识和处理苦与乐、荣与辱、利与害等矛盾, 从而去热爱人生, 热爱生活, 进而创造人生, 创造生活, 创造幸福。人生是实实在在的, 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幸福的教育中, 要引导学生热爱人生, 对人生具有乐观的精神, 心情愉快地、满怀信心地去对待生活, 在困难面前不低头, 在挫折面前不屈服, 勇于进取, 不懈追求。要注意引导学生淡化那些不如意的事情, 正确面对生理缺陷、长辈批评、家庭条件差、升学不理解等情况, 避免在思想消沉、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中容易出现的幼稚和懦弱的表现。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幸福时, 还要注意进行理想教育。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是人们对于未来的一种想象和追求, 它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理想对于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一个人没有理想, 就没有精神支柱, 就会缺乏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有人赞美道:“正因为有了理想, 生活才变得这样甜蜜;正因为有了理想, 生活才显得如此宝贵。”

三、让学生做自己幸福的“建筑师”

1.把握念头, 设想自己就是幸福的化身。世界上最好的朋友是自己, 最大的敌人也是自己。有时同样的现象, 因心境不同, 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只要迎向光明;就可把阴影抛到脑后, 所以, 要引导学生经常使自己产生快乐幸福的念头。

2.不要自寻烦恼。“世上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生活中, 很多人往往会自寻烦恼, 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 从而搞得自己疲惫不堪。应该指导学生学会解除这些束缚, 给自己释压, 从而让自己活得轻松, 活得快乐。心量广大, 无所不容, 无所不包, 才会洒脱。如果有博大的胸怀, 有积极的心态, 就一定会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3.善意地去解释一切。这个世界是相对宇宙, 有美就有丑, 有胖就有瘦, 有高就有低, 有大就有小……既然都是相对的, 就不应该有烦恼, 所以当有人批评我时, 马上就想到有人欣赏我, 有人恨我时, 马上就想到有人在爱我。心境善、事事皆善;心境美、物物皆美。

3.如何培养幸福幼儿 篇三

幸福感笼统的讲是一种状态、一种主观感受,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价值和心境的体现。幼儿的幸福是孩子身心健康、乐观、合群、向上的综合指标,是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蕴含了对生活的理解与领悟,是反映其身心综合状态的重要指数。作为教师,要具备发现幸福的心灵和能力,感悟职业幸福,在区角游戏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尊重幼儿感受,珍视幼儿的好奇心,重视学习品质的培养,把孩子的兴趣、需要和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让孩子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幸福感到底是什么?笼统的来说,我觉得幸福感是一种状态、一种主观感受,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价值和心境的体现。那么如何让幼儿在乐学趣玩背景下,体验幸福感呢,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充分理解和注意学习的累积效应,用教师的真诚去打动幼儿,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一、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发现幸福的心灵及能力。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我们教师第一就是要有欢乐、幸福以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路人,途经工地,看到三个人在砌墙,于是询问他们,第一个人闷闷不乐地说:“在干活”;第二个人漫不经心的说:“在赚钱”;第三个人快乐地说:“我在造一座美丽的宫殿”。若干年过去了,前两个人依旧在砌墙,而第三个人却成了著名的建筑工程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把自己的职业当做一项事业,乐在其中,才能在强烈的幸福体验中进取、成功。幼儿教师的幸福很简单: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我们是幸福的;得到孩子们的关心,我们是幸福的;哪怕是静静的看他们玩区角游戏,我们都是幸福的……所以,只有教师体验到了自己的职业幸福感,才能把这种感受传递给我们的孩子。

二、把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刚升入中班时,孩子们对新更换的区角才料十分感兴趣。张旭进入表演区当孙悟空,他拿起五色彩带,抽打起了“白骨精”,不小心打到了自己的脸上,他大哭起来,配班老师跑过去责备孩子:“打到脸了吧?太危险了。”然后她去把缠在草裙上的五色彩带解了下来,孩子哭得更厉害了。这位老师的处理顺序是:责备孩子、收彩带,唯独忽略了孩子的疼痛。其实,换个态度,换个处理顺序,结果会更好。用关心代替责备:疼不疼?有没有受伤?然后平和地总结教训:以后可不能这么玩了,多疼呀,最后一起收彩带。只有把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发自内心的去关爱,才能让幼儿体验被关心、被认同的幸福。

三、重视区角游戏中的学习,让幼儿的发展具有长远效应。

区角游戏中的学习,是在潜移默化中的小步递进。这种递进能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作用。例如:幼儿在游戏中分东西,久而久之,他们会发现分解和组合的秘密,学习加减法时就显得格外聪明;又如:经常玩棋类游戏的孩子,对逻辑推理他别敏感,以后数学成绩会优于同龄的同学。再如:经常玩角色游戏的孩子,练习的是叙事能力,有助于入学后的记叙文写作……

四、珍视孩子的好奇心。

本学期我们在表演区投放了录音机,但操作权在掌握在老师手里。偶然几次,我发现总有小朋友对着录音机指指点点,或者趁我不注意假装去按一下上面的按钮。开始我并没往心里去,还特意告诉“警告”他们。直到偶然看到了一篇《有机会尝试,才不会捣乱》文章,让我深受启发,我马上想到了放在表演区的录音机。第二天,我悄悄地站在他们身后想听听他们的想法,观察他们的行为。他们发现我时一个个都很难为情的笑了。“你们想知道录音机怎么用吗?”我介绍了录音机的使用方法,并请孩子们轮流播放,慢慢地,孩子们围着录音机的现象减少了……在处理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我珍视并且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当他们自觉地、小心地触碰一些按钮时,是非常开心的。所以当我们放下老师的架子,一起用新奇的眼光看待世界,支持、鼓励他们,才能促使他们走向成功的彼岸。

五、让孩子尝试自己做主。

有一次逛超市的时候,一个孩子的购物过程被妈妈干涉了不下十次,比如:孩子刚拿起糖,妈妈说:“嗓子疼,不能吃”;孩子看薯片,妈妈说:“那是垃圾食品,不能买”……还不断的提出建议:“点牛奶吧,补钙”……这件事情引起了我的反思,如果都这样干涉孩子,会有怎样的后果?或许多年后,我们的孩子没有主见,也不会做选择……那太可怕了。

由此反思我们的区角游戏活动,孩子们的种种表现也就找到了根源,我们既是游戏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又是游戏的指挥者和监督者,存在着“高控制”的现象,约束了幼儿的发展。那如果才能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学会动手动脑,开展区角游戏呢。在角色区开办“爱心医院”前,我将问题抛给孩子:“如果让你们选择、安排角色区,你最想玩什么样的游戏呢?”孩子们决定开办一家“爱心医院”。接下来请孩子们自己寻找游戏材料制定游戏规则,看着收集的听诊器、挂号牌、药瓶、针管等材料,我惊呆了,真是应有尽有。最难的是游戏角色选择与分配,我以布置任务的形式让幼儿了解医生、护士、和病人的特点与责任。等到“爱心医院”筹建完毕,孩子们玩的不亦乐乎。

六、让孩子们在劳动中享受快乐。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孩子的操作过程是孩子直接经验的改造和扩大。可见,劳动操作有着重要意义,不但可以培养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智慧、情感等。

整理和检查区角材料是一项重要而繁锁的工作,我们的教师往往会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抽出时间整理区角材料,并强行要求孩子珍惜,而孩子们并不领情。那么只把整理材料的任务交给孩子们,他们才能有所体会。于是,每投放一种游戏材料,我都会着重介绍材料的组成,以明细单的方式贴在区域柜上,选出组长,负责监督本区角内的孩子整理游戏材料,对表现突出的孩子重點表扬。慢慢地,孩子们不但能自觉地在区角中开展劳动实践,还在日常活动中主动体验,如帮同伴捡地上的纸屑、帮班级打扫卫生、扔垃圾袋等。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一点更重要的事了。”只有我们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区角的作用,把孩子的兴趣、需要和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才能让孩子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冯晓霞.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J].学前教育,1999.4

4.如何培养幼儿创新能力 篇四

■机关幼儿园李慧宇

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培养和训练孩子的创新思维和能力,那如何有效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让幼儿感受创新的存在。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经常参与到幼儿活动之中,以平等的身份参与交流协商,以宽松的心态,鼓励、引导和挖掘他们言行中合理部分,对幼儿的表现给以肯定,并积极提供创新氛围形成的“土壤”和“气候”,有意地给幼儿创设自由安全活动的小天地,设置多种材料:石、沙、棒、纸等,鼓励幼儿去玩、去发现、去想象。

二、让幼儿体验创新的快乐。首先教师要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兴趣。当幼儿用橡皮泥捏成各种动物造型时,当他们用大型积木垒成城堡等,尽管这些作品质量不怎么样,但教师应捕捉住幼儿的活动过程,激起他们的创新激情,切忌用成人的思维标准、评价标准限制幼儿,应允许他们的行为超乎想象。教师要毫不吝惜地用美丽的语言激情地描述幼儿作品,让他们受感染,受启发,把自己当成一个小创造家,从中体验到创新的快乐,从而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创造新力、合作能力等得到全面发展。

5.如何培养幼儿数学思维 篇五

以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为舞台,培养幼儿科学的正确的思维方式

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载体,在课堂活动中,幼儿的科学思维方式能够得到极大的锻炼。 开展形式各样的课堂活动就是要让幼儿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活动中,体验探究、创造的乐趣,构建基础性科学知识,获取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锻炼其科学的思维方式。如:在手工课堂上,老师首先为幼儿准备了大量的物品:颜色形状各异的旧矿泉水塑料瓶、胶水、小剪刀、彩色纸张、塑料花等等,然后引导幼儿观察、分析旧塑料瓶的特征情况,让幼儿动脑思考旧塑料瓶的各种用途,并鼓励他们动手

使用旧塑料瓶来做出他们想到的相关物品,幼儿们的想法很多,最后他们做出了很多物品:有的用小剪刀把白色旧塑料瓶剪成了矮矮的小烟灰缸,说给爸爸放烟灰用;有的用小剪刀把绿色旧塑料瓶剪成了中个的笔筒,说可以用来放他的水彩笔;有的给有曲线的旧塑料瓶贴上了彩色纸做的裙子,在盖子上贴上用纸画的圆脸,做成了可爱的娃娃装饰品;有的直接把塑料花插到旧塑料瓶里,说这是花瓶……有的幼儿刚开始不知道怎么做,老师要尝试先让幼儿向最简单的方向思考,让他们发现旧塑料瓶最初的储存用途,如当水壶用,进而再引导他们发现旧塑料瓶新的物质特征等,让他们自己从多方向去思考、去设想旧塑料瓶的新用途等。幼儿的科学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就能在这样的思考与动手相结合的课堂小活动中培养起来。

选择幼儿熟悉的话题,提升“说”的技巧

对于孩子来说,只有经历过的事情他才会通过想象表达出来,有了自己熟悉的话题,孩子们才会有话可说,有话敢说,不管他讲的内容生不生动,只有他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可以通过听来了解每个孩子的爱好,在家情况。经验是语言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就没丰富的语言,就没有可说的语言话题,有了语言话题,幼儿才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有时候在活动中,当你无意中讲到一个孩子们喜欢的话题时,比方说:“小朋友应该吃哪一类的食物呀?没想到引起了小朋友的一阵议论,他们不由自主地就和旁边的小朋友滔滔不绝地谈论了起来。

有的说要吃大商场里的食物;有的说不能吃路边的东西……这一次小小的插曲让我感到:上小朋友喜欢的话题比上所设计的效果要好的多!尤其面对那些不愿交流,不善表达,性格内向的孩子,教师要尊重和接纳他们的个性特点,在活动中注意顺应他们的兴趣,及时抓住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引导他们在没有心理压力的状态下,说自己想说的话。就拿浩浩来说,别看他平时不大讲话,可一到有关”虹猫蓝兔“、”恐龙“的话题,他就会和你滔滔不绝的讲个不停。这样就可以组织一些谈话活动,让孩子们在感兴趣的话题中,自由表达,主动将自己的视觉信息、知识信息、心理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在谈话中,使他们有话想说愿说;老师亲切的交流,使他们感受到了快乐和心理上的满足,而这种满足又成了幼儿愿意表达、乐于交流的内部动力。有丰富的生活环境,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幼儿才会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教师应注意让幼儿在做中说、做后说,为他们组织多种活动,让他们在游戏中获得选择、扮演角色的体验,在生活中获得感受并产生交流的愿望。

2数学思维训练

教师利用图形,培养幼儿图形发散能力

发展幼儿图形发散能力的活动,是提高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有效的途径,教师可以在教学当中灵活使用。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机会来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而全面巩固练习效果,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我的家”这个教学活动中通过给出基本场景(客厅、厨房、卧室),让幼儿利用给定的几何图形画出和场景主题相符合的、能融入场景的事物。这就对幼儿图形发散能力的要求更高了,幼儿不仅需要利用基本几何图形进行添画,同时还要保证所添画出来的图形是符合场景的主题的,这就需要幼儿尽可能去观察和想象基本的几何图形可能会变成什么物品。

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萌发”说“的愿望

”想“是”说“的基础,当你想要表达自己感受的时候,那么,你就有了一个说的内容,为了使幼儿想与老师交流,你就要做好一切准备。首先,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自在的说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是激发幼儿主动交流的源泉。你可以设计一些图片,让幼儿在头脑中有一个印象。比如,星期一早上的谈话,你可以让幼儿讲讲星期天为爸爸妈妈做了些什么?到哪里去玩了?这些经验是孩子亲身经历过的,但你问到这个问题时,他们都知道讲什么,但有时怕说错,所以有些孩子不肯举手,这时教师就要以参与者的身份充分与他们交流,使幼儿感受到老师同样是他们的朋友,让幼儿消除紧张感,就如同在游戏中讲话,很轻松、自在。像我班有个女孩子,名叫刘宇琪,是个十分内向的孩子。但再一次玩沙游戏中,当她看到老师和她一起玩沙时,她问道:”老师,沙子里没有水,为什么会有三点水?“我想这也许是困扰她很久的话题了吧,只有在今天轻松的氛围中,她才能说出,在她的提示下,我们生成了一堂精彩的”三点水“活动,使每个孩子都想说,而且说好。

还有在一次讲故事的活动中,我把教室布置成”鸭妈妈找蛋“的模样,还准备了很多动物胸饰,使幼儿融入在故事的情节中,当我问到小朋友:”你们喜欢鸭妈妈吗?为什么?“胆小而内向的宇琪出人意料地举起了手,而且回答地很令人满意。这让我体会到环境创设给幼儿带来的巨大的影响,它拉近了老师和小朋友之间的距离,产生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同时,教师还应是一位倾听者,在倾听中了解幼儿,适时地给予积极的回应与适当的指导。教师的良好态度直接影响幼儿说的信心,”敢说先于正确“,每个孩子的语言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应尊重每个幼儿的特点和心理需要,注重于幼儿的互动,不管孩子将的多还是少,正确还是错的,你都应该以一种赞赏的态度来对待他们。这样才能让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循序渐进的发展。

3数学思维训练

教师多元提问,拓展幼儿思维,延伸疏导

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时机,教师可以适时巧妙指导,掌握提问技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比如,在建构区中“搭建未来的家园”,在活动前,先让幼儿说一说,“未来的家园是什么样子的,怎样建?你想建成什么样子的?”鼓励幼儿用语言说出自己的建构意图,表达自己的想象。

再如:“在公园里”这个游戏环节中,教师可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引导幼儿积极思考:你到过公园吗?公园湖面上有什么?生活在水里的动物有哪些?什么可以漂在水面上?……教师通过启发式的提问,以让幼儿自己回想在公园里的所见所闻,并用合适的语言进行表达,引导幼儿联想到更多与水有关的事或物。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捕捉能激发幼儿创造欲望的人、事、物,为幼儿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

教师创设情境,巧妙提问,引爆幼儿思维

首先要营造宽松、愉快的气氛,幼儿才想说、敢说,并且感受说的快乐。当然,宽松并不就是让幼儿随意自由发言,而是让他们感到没有压力、不强调对错与好坏,教师要坚持“理解接纳,支持鼓励”。 在教学活动开始,教师应在了解幼儿的原有知识经验、能力状况及兴趣基础上,创设能引起幼儿情感共鸣的教育情境,使幼儿心理处于兴奋愉快的状态,教师可设置开放的、巧妙的提问,引发幼儿强烈回答问题的心理欲望,激起其思维的兴奋。比如对内向的幼儿,可用“你能勇敢地说了,真好!”“老师相信你行,再来一次!”等话来鼓励、强调个体间的纵向比较,而淡化群体间的横向比较,让幼儿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让所有的幼儿在真正宽松、愉快的氛围中敢说。

4数学思维训练

(1)注重提高综合素质

要想对一个陌生进行认识了解,首先要通过与其进行语言沟通。因此,语言是体现一个人修养水平、知识水平、生活态度等最重要的方式。语言的熟练程度和组织能力不是先天得来的,而是通过后期学习训练达到的,所以对于如一张白纸一样的幼儿来说,在学前教育时期打好语言基础显得至关重要。

(2)丰富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为了丰富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幼儿教师应当适当的组织和进行一些幼儿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增加一些课前演讲或者是朗读的小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上课过程中都能得到语言锻炼,这样不仅能增加他们的语感,还可以从小培养幼儿的演讲水平提升学生的胆识,教师在学生演讲或者朗读结束后再给予幼儿刚刚的表现一些小点评,不仅让幼儿能得到夸奖增加幼儿语言方面的信心,也可以使幼儿知道自己哪些方面有不足,下一次演讲或者朗读时会纠正这方面的不足,这样一来可以有效的提升幼儿的口语水平。

(3)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指导训练

学前教育的教师对幼儿语言变大能力应当进行必要的指导。指导可分为练前指导和练后点评。练习前,教师根据练习材料、练习方式的不同,针对全体学生进行指导,指出练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让学生理清练习思路,找准练习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练习后,教师的点评应该具有针对性,根据学生个性、知识水平、语言表达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因人而语”。具体来说,对性格较为敏感、容易紧张、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多鼓励和肯定,消除学生紧张心理,多创造学生上台机会,锻炼其心理承受力;对反应较慢、知识储备差的学生,在鼓励的同时还需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对领悟力高、表现力好的学生,要有“画龙点睛”的点评和指导,使之更符合幼儿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

6.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篇六

来源:中国婴幼儿教育网 2011-04-06 责任编辑:wanghui 我要评论 我要提问 进入育儿论坛

【导读】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通过交往,人们能够互相交流信息和感情,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

幼儿时期的交往对幼儿的成长极为重要,它能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对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而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喜欢伙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但同时,心理发展又处于“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由于缺乏经验不知道如何与别人正确的交往,就常常产生冲突。

究其原因:

1、4—6岁的幼儿已有想与人交往的意识,他们喜欢友伴和集体的游戏,但由于幼儿年龄心理特点是“自我为中心”,加之独生子女的优越地位,使得他们之间难以就某一问题达到共识,且互不相让,不愿意向对方妥协。两者互相冲突的矛盾结果,就是攻击或争吵的现象。

2、现在的孩子都是独子,他们与成人相处的时间长,成人总是习惯顺从孩子的意愿,满足他们的欲望。当同龄人之间进行活动时,都想得到最好的。

3、现在的家庭住宅都是单门独户的,限制了幼儿之间的交往,也限制了幼儿的活动空间。再加上电视、VCD丰富多彩的内容,更是影响了幼儿的交往机会,使幼儿不知如何与人交往合作。

4、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和爱惜,当孩子要与同龄人交往时,往往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吃亏或委屈,就限制或减少孩子的交往。

很多研究表明,儿童交往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人也正是在社会交往中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儿童也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真正得到孩子式的兴趣和欢乐,他们的社会性才能得到逐步发展。要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意识和技能,我认为幼儿园不仅是孩子活动的天堂,交往的场所,也是对幼儿进行交往、合作技能培养的最佳场所。因此,我在对幼儿交往合作技能的培养进行了尝试,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积极提供交往的机会,创设合作的情境,促进合作意识的形成。

1、交往是一种社会机制,是人际关系的反映。

幼儿交往的过程应该是自愿的、轻松愉快的。因为他们在与友伴交往中,地位是平等、互惠。在教育活动中我发现,善于交往的幼儿性格是乐观的,心情是愉快。而不懂得交往的幼儿,性格显得压抑、孤独。因此,培养幼儿交往的技能是合作的基础。

首先我们利用多种形式,让幼儿学会交往,提高其交往的能力。如:让幼儿从家里带图书与同伴分享,并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图书内容。在这过程中,幼儿之间必须进行交流。

其次,根据我班幼儿好交往、有独立性和自信心,但还没有完全摆脱自我中心,为了达到目标会尽可能的取自己所需,易与同伴发生冲突的年龄特点,设计相适应的活动。如:在集体活动中,常常有意识的创设机会和空间,引导、鼓励幼儿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意愿或想法,使他们的交流、交往意识得到提高。

第三、通过主题活动,鼓励幼儿自带玩具,让幼儿学会与同伴交往、分享。如:主题活动《我很特别》,我们让幼儿带自己喜欢吃的零食或自己心爱的玩具到班上并在集体面前介绍,并与同伴分享自己喜欢的零食和心爱的玩具,感受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

第四、通过“六一”节日的游园活动增加交往机会。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游园活动就是为幼儿创设愉快的交往机会,提高交往能力的有益活动。

第五、利用区域活动,创造性游戏,鼓励交往能力强的幼儿与交往能力差的幼儿一起游戏。对于交往能力差或性格较内向的幼儿,引导他们加入到别人的游戏里,让他们体验交往的乐趣和产生与友伴交往的欲望。通过引导和教育,幼儿增强了交往的意识、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2、幼儿的情感认识是直观的,要让幼儿学会与人和谐相处,与人交往合作,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幼儿自己处于他人境地的感受,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从而激发和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的发展,并抑制攻击性行为。

颜颜是个个性和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但在动手能力方面比较欠缺,在操作活动时,只要看到比自己好的作品就“破坏”,常常引得同伴的埋怨,老师的批评对他的教育似乎起不到效果。有次,颜颜与陈谦在结构区建构一辆很有创意的汽车,我及时地表扬了他。颜颜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十分自豪。当他们在为自己建构的汽车做最后的工序时,培豪的汽车缺少一个轮子就趁颜颜在寻找玩具时卸他们汽车的轮子,在卸轮子时把汽车弄坏,一看到自己的汽车坏了,颜颜就与陈陈争吵起来,而且哭得特别的伤心。看到这情景,我有意说:“你很伤心哦?”颜颜说:“我是很伤心,这是我和陈谦一起拼的汽车,培豪把它弄坏了,我当然很伤心。”“真可惜,这么漂亮的汽车坏了,是会伤心的。不知道你以前把小朋友的东西弄坏了,他们会不会像你一样的伤心?”“肯定也会伤心。”……通过交谈,我让颜颜体验了别人被他“破坏”作品时的心境。这样,通过这种移情的教育方式,逐步改变了他以往“妒嫉”的心理,也使他逐步懂得珍惜和尊重别人的劳动,学会了与人和谐相处。再如,班上有二个幼儿在纠纷时,一个孩子打到另一个孩子的鼻子,流了鼻血,这时,许多的孩子就开始起哄:“该死了,叫老师不让回家。”“打110,叫公安局来抓你。”“叫老师中午不让你吃饭。”等等。看到孩子一副“幸灾乐祸”的表情和“落井下石”的心态,我组织大家讨论:“如果你做错了事,你希望得到老师和小朋友的批评还是谅解?为什么?”大家的回答都希望得到谅解,也保证下次不会在犯。老师有意的说:“不是吧,我刚才听到的好像不是这样,要不xxx小朋友做错了事,你们都要求老师对他进行惩罚,甚至要求老师不让他回家。”听老师怎么一说,大家都你看我,我看你,低下了头……。

通过及时抓住偶发事件的引导、讨论,让幼儿感受自己处于他人处境时的情感,大家对同伴的“犯错”都能以谅解的心态进行对待,懂得与人和睦相处的方式,提高良好行为的发展。

3、从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来看,幼儿期的幼儿在言语情感、行为等方面,都已表现出一定的合作倾向。如果我们能正确训练,幼儿就会在各方面表现出更强的合作性。根据幼儿的这些特点,我们注重环境的创设,积极创造温馨和谐的环境,充分提供幼儿自由交往的机会。如投放骨牌,让幼儿尝试一起协商要摆放什么图形并进行合作,最后尝到合作的快乐。再根据大班幼儿喜欢比赛的特点,采取竞争的形式,让幼儿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在户外活动中,游戏大都是采取比赛的形式。如“二人三足”“划龙舟”“抬轿子”等游戏。这些游戏需要配合、协商、合作才能取胜的。有时,幼儿在游戏中产生玩具纠纷或角色纠纷时,我们有意让幼儿通过协商自行解决,让幼儿懂得要玩得开心,玩得好,就要必须相互讨论,相互谅解。使幼儿在交往中学会解决问题,交往中学会合作。

4、“幼儿的生活就是游戏。”游戏是处于身体和心理上各种机能仍未成熟阶段幼儿的主要活动,它可以为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提供最优条件。而结构游戏是幼儿比较喜爱的活动之一,因为结构游戏的自由多变、材料的具体、可操作性正符合幼儿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它不但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有充分的机会表达和交流情感,也让幼儿获得交流、合作所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特别在主题结构游戏中,幼儿之间的交往频率很高,为了一个主题内容,幼儿之间需要共同商定相互合作,游戏的内容才能得以完成,这也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充分交往的机会。如建构《嘉庚公园》,陈棋、李羽雯、黄筱丹、郑秉政等几个小朋友商议建游泳池,他们用积木围成游泳池后,陈棋说:“要在这建一个高的地方让人跳水。”羽雯说:“要种上花和树才漂亮。”秉政说:“我在这拼几个椅子让人休息。”筱丹说:“游泳池里有人在游泳。”“哎呀!游泳池的人太多了。”“这棵树要种在这里。”“这棵树站不住怎么办?”“你不会自己想办法?”……他们一边建构一边不断地与同伴交流,交流后再不断的协调自己的行动。整个过程都是幼儿之间自主交流、分工、合作的进行;也是在这个过程,幼儿分工的意识逐渐增强,合作的意识逐步提高。

二、提高幼儿在交往合作中的愉快体验。

1、我们知道,交往、合作的动机性是个体愿意与别人接触、活动、合作并得到接纳、认可的动机,人在与别人交往合作的过程会感到愉快,否则会感到寂寞和孤独的。幼儿喜欢和同伴一起交往也是基于这种心理的需要。在幼儿的活动中,老师需要更多的注意积极的社会行为,注意通过每次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与同伴交往带来的乐趣和满足,从而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例如:分组活动能使幼儿体验到同伴多样的兴趣、情感、智慧和集体协作的力量,能经常考虑到共同的需要和目标,增强集体责任感。如结构游戏“快乐的动物园”、“美丽的社区”;组画“神奇的海底世界”“我设计的汽车”等,当幼儿看到一幅幅通过交流合作完成的美丽作品时,那种美好的情感体验和自信心、自豪感悠然而起。

2、提高幼儿在交往合作中的愉快体验。如,在科学游戏《气球吃什么?》的活动中,我给幼儿每人一只气球,要求他们想办法不但要给气球充气,还要不让气球里的空气溜走。幼儿根据经验用绳子绑。刚开始,大家想到的都是自己绑气球,结果发现气球还没有绑紧,气球里的空气都溜走了,他们请我帮忙,我让他们自己想办法。经过数次的失败后,有的孩子就商量一起合作:一个抓住气球,一个绑,结果可想而知了。当看到他们开心的在玩顶气球的游戏时,我也感受到了他们合作所带来的乐趣。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不仅帮助幼儿逐渐习得交往合作的策略,也体会了合作的快乐和必要。

三、家园配合,强化幼儿良好的交往技能合作性行为。

1、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合作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首先,我们与家长有很好的沟通,让家长了解交往合作技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家长自觉地参与到教育中。其次,指导家长教育的方式,让家长在家庭中有意识的培养。如邀请友伴来家里做客,注意观察孩子是如何与别人交往,交往技能如何,在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苗苗,家长比较少机会看到、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在群体中交往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我们就协助家委会组织家庭春游或秋游,一方面陶冶情操,感受大自然的美;另一方面让家长观察自己的孩子在群体中交往与合作的能力表现如何。第三、指导家长当孩子表现出良好的交往技能和合作性行为时,成人要用抚摸、拥抱、奖励等形式对孩子进行肯定,使孩子的交往与合作行为得到强化,既培养了幼儿的独立性,也增进了与人交往的能力。

2、利用家长开放日、上门家访等形式,与家长交流。要求家长适当地让孩子“参政议政”,不要总认为孩子小,总是摆出“长道尊严”的面孔来对待孩子,其实家庭中的大事,孩子可以知道的应该让孩子知道,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一成员。特别是涉及到孩子的问题,更应想到孩子,听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其次,要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如应适当地带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外出作客时,尽可能带孩子参加;如家中有客来,要让孩子参与接待,让座、倒茶、谈话……不要一味地将孩子赶走,要创造平等和谐的交往氛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如何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是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7.幼儿教师如何培养幼儿的说话能力 篇七

幼儿到了大班, 对口语表达有着很大的热情, 但是大部分幼儿说话的时候存在表达不完整体的情况, 如喜欢用一个词来表述;不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表达一件事情;有时还夹着“啊啊”“这个”“那个”“接着接着”等不必要的口头禅;在讲述时词汇量少, 会错用词汇, 不能生动表述, 等等。培养幼儿的说话能力是幼儿园语言教学的基本目标, 那么, 幼儿教师如何培养幼儿的说话能力呢?本文根据作者的实际教学活动经验总结了以下几个方法。

一教师以身示范, 注意自己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说话能力的训练自然以规范的语言为训练标本,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身作则, 说话必须做到完整、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教师要说完整的话给幼儿听, 教师叫幼儿回答什么问题或是做什么事情的时候, 应该这样说:“请某某小朋友来回答这个问题”“请某某小朋友帮老师提一下篮子”“谁愿意来当大老鹰”。老师在和幼儿交流的过程中要尊重、理解幼儿, 在幼儿表达有误的时候, 一句一句地教导幼儿, 使幼儿深深感受到教师的良苦用心, 在这样的情况下幼儿会主动学习模仿正确的说话方式, 对幼儿完整地说话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在教学活动中为幼儿创造有趣的语言表达情境

语言教学活动是训练幼儿语言能力的直接情境。例如诗歌类的语言活动《数花灯》, 教师在活动前准备了诗歌内容的图谱, 活动中老师提问:“小朋友们, 你们看过元宵节的花灯吗?”“在元宵节的灯会上,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花灯?”问题一提出, 就会激起幼儿语言表达的欲望, 幼儿们就会纷纷举手发言。这时幼儿可能会用一个词来回答:“马灯。”老师就要引导幼儿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表达:“在灯会上, 我看到了马灯。”接下来的幼儿就会模仿说完整的句子。在学习数量词表达类型的时候, 老师问幼儿:诗歌中“一朵一朵”和“一朵”, 哪个表示的数量多呀?你们学过很多诗歌了, 谁能用这样的新的表达方式?一些语言表达热情高的幼儿就会踊跃回答, 给其他幼儿起到了示范作用, 幼儿们的思路就此打开了, 一张一张的桌子、一把一把的椅子、一个一个的杯子、一幅一幅的画、一双一双的鞋子, 等等。这样的说话练习, 会丰富幼儿的词汇, 增加幼儿的表达欲望, 训练幼儿良好的语感。

三利用看图说话活动训练幼儿的说话能力

在看图说话活动中, 儿童看到什么就说什么, 例如看到一幅冬天的图片, 幼儿就会说:“有树、有雪、有小朋友在滑冰。”又比如叫幼儿观察图片中狗的形状, 幼儿会说:“狗有四条腿, 狗有两只眼睛, 狗有一条尾巴, 狗毛有点黄, 狗有胡子。”幼儿一会儿说腿, 一会儿说头, 一会儿说颜色, 一点条理都没有。因此, 教师引导幼儿看图说话时, 要先给幼儿提出几个引导性的问题:“你们看这幅图是表示什么季节呀?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呢?图上有哪些人 (动物) ?他们在做什么?一样一样地说, 说清楚了一样再说另一样。”例如教师出示《捉迷藏》的挂图。

教师问:这幅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

幼儿回答:这是在春天。

教师问:这是在什么地方?

幼儿回答:在小兔子家的旁边。

教师问:图画上都有谁?

幼儿回答:图画上有小兔子、小猫、小猴、小鸭、小鸟、青蛙。

教师问:他们在干什么呢?

幼儿回答:他们在玩捉迷藏的游戏。

教师问:谁在游戏中当找人的那个呢?哪些人在游戏中藏起来了?

幼儿回答:小兔子在游戏中当找人的那个。小猫、小猴子、小鸟、小鸭、小青蛙藏起来了。

教师问:如果你是小兔子, 在玩这个游戏的时候会怎么做?怎么说?

幼儿回答:我会闭上眼睛, 开始数数, 从1 数到30的时候其他人躲起来, 等我数到30 就开始找人了。

教师问:那你们想想小兔子会怎么说呢?

幼儿回答:我开始数数了, 快点藏好。

教师问:我们从左往右看, 其他小动物都藏在哪里了?

幼儿回答:小青蛙藏在大树旁边, 小鸟藏在树上, 小猫藏在屋子里, 小猴藏在屋顶上, 小鸭藏在小桥下。

教师问:如果小兔子也是从左往右找, 你们想小兔子会在什么地方找到谁呢?

幼儿回答:小兔子在大树旁找到了小青蛙;在大树上找到了小鸟;在屋子里找到了小猫, 在屋顶上找到了小猴, 在小桥下找到了小鸭子。

教师问:小兔子把朋友们都找到了, 你猜他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幼儿回答:小兔子感到很开心。

接下来让幼儿连起来说一遍。因为口头表达一般有先想后讲、边想边讲的特点。想, 即组织语言, 想得充分, 思维材料才能转化为连续的线性的意义体系。以这样的训练方式, 帮助幼儿建立清晰的思维, 组织语言, 想得充分、有准备, 最后帮助幼儿把思维材料转化为连续的意义体系。语言组织得快而且完整, 语言表达才能连贯、畅通, 条理就会清晰。这样通过反复的训练, 幼儿就会逐步养成完整、连贯的表达习惯。

四结合童话剧表演来丰富幼儿的词汇

说话有先想后讲、边想边讲的特点, 所以应尽量充实“想”的宝库, 就是丰富幼儿的词汇量。有许多词儿童能听懂, 但不会使用或不能正确地使用, 因此要丰富幼儿的词汇量, 就要创造条件让儿童在各种场合使用词。

比如, 老师指导幼儿排演童话剧《没有牙齿的大老虎》来丰富幼儿的词汇。在排演童话剧时, 要让幼儿学习正确运用语音、语调、语速、语量的变化来达意和传情。先让幼儿听《没有牙齿的大老虎》的故事录音, 幼儿认真倾听, 注意力高度集中, 专心致志, 几遍过后幼儿们都会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个故事了。

让幼儿学习“定向表达”, 即指说话人有确定具体的对象以及与听话者共同的背景。在幼儿熟悉故事的情况下, 布置情景, 加上背景音乐, 烘托故事背景, 进行一个场景的排练。最后完整地表演故事。

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体验角色形象在具体情景之中的感受, 让幼儿进入角色并与之融为一体。例如:剧中扮演大老虎的幼儿, 只要一进入角色, 就把老虎的骄傲自大、凶狠、愚蠢的形象逼真表现, 狐狸能言善辩、机智聪明的形象也被幼儿表演得活灵活现。通过童话剧表演, 让儿童尽量把剧中人物高兴、悲伤的情感用不同语气、语调表现出来;让儿童尽量感受语气、语调的作用, 说话时能注意语气、语调。这样的方式调动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使幼儿对口头表达产生兴趣, 自觉地去锻炼。幼儿学会根据不同场景的需要, 选择恰当的表述方式, 使幼儿有了应变能力。

五午饭后在小区散步, 利用观察训练幼儿说话

笔者所工作的幼儿园处于一个环境优美、绿化很好的居民小区正中央, 本人会利用午饭后幼儿睡觉前的一小段休息时间, 带着全班孩子去小区散步。孩子们对一路上看到的花花草草十分有兴趣, 这个说:“你看, 这个草园 (一片绿化草地) 好漂亮啊, 真像软软的绿地毯, 我好想躺在上面睡觉呀。”那个在叫:“快看, 这个花有眼睛 (蝴蝶花) , 也有翅膀, 好像蝴蝶落在草上在休息。”一个调皮的孩子一路走过去, 手也在路旁树皮上一路摸过去, 最后一本正经地跟旁边的小伙伴说:“树的皮肤好粗啊, 一点都不细, 我们应该给它擦点化妆品。”散步的时候, 我们班就连平常不爱说话的孩子, 也会叽叽喳喳说个没完。

8.如何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篇八

关键词:幼儿 动手能力 手工课

一、为何要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今天我们十分重视幼儿的启蒙教育,其实在幼儿的启蒙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培养动手能力都有何意义呢?

首先,培养动手能力可以促进大脑发育,促进智力的开发。因为当幼儿双手活动时,指头上的神经细胞会随时将信息传到大脑,因而加强幼儿手的活动是开发大脑潜在机能、培养创造性的重要环节。

其次,培养动手能力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因为我们要求幼儿在动手活动的时候,他们会想着如何去做好,如何做得更有意思,如何跟别人的不一样,这样就潜移默化地锻炼了幼儿的创造能力。

再次,培养动手能力可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以及敢想敢干的大无畏精神和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人是通过思考产生行动,通过行动促进思考,知行合一,幼儿也是通过思考来动手,在动手活动之后产生认识,本来以为很难的东西,经过亲自动手活动,他们会发现原来这些都不难,原来我这么聪明。这样他们就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渐渐的也就产生了自信心。同时,也养成了敢说敢干的精神和坚持到底的顽强意志,这些对幼儿今后的发展将有深远的影响。

二、如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前面我们说了很多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意义和作用,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如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一)更新教育观念

陶行知曾经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还孩子一双自由的手”。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总束缚幼儿的双手,要更新教育观念,给他们自由,让他们动手。比如说在做手工活动时,我们幼儿教师不能干预学生,更不能允许家长替他们做,这样会大大降低学生动手的欲望。同时,我们要善于欣赏幼儿的作品,即使很难看,很差劲,也不能批评,而是要循循善诱,善于发现其中隐藏的一些闪光点。其实,除了做手工,生活中的许多事,都是幼儿们力所能及的。如拿东西、发筷子、整理玩具,扣扣子等等,我们都应积极鼓励他们去做,要变“圈养”为“放养”,变限制为引导。如遇到一些难度较高的动手活动,我们就应教一些方法、技能后再具体指导幼儿反复练习,不断实践,这样幼儿既参加了最简单的劳动锻炼,又发展了动手能力,还为将来走向社会作好了准备。

(二)提供适当的环境和工具

要想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就必须先要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并且提供一些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工具和材料。比如小剪刀,橡皮泥,小瓶盖,花花绿绿的纸等等,这些东西适合幼儿动手做,也因为颜色的鲜艳而会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动手欲望。其实幼儿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是看我们能否去开发它。例如,教师可以给幼儿笔和纸,最提供一些小瓶盖、小塑料碗,让幼儿按住某一物体在纸上,用手沿着物体的外沿,用笔画出物体外围的轮廓,然后让幼儿在纸上任意涂画,这样既可以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又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手臂的协调能力。

(三)激发幼儿对操作的兴趣

幼儿年龄尚小,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一目了然,爱憎分明,对于不感兴趣的事情是很难要求他们做好的。所以,我们要想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就一定要激发他们对操作的兴趣。如何切实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呢?这就要求我们把幼儿当作手工活动的主体,只有让幼儿体验到他们是手工活动中的主体,才能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幼儿年龄小、身体弱,对教师特别依赖,教师的行为、语言、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情绪,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创作行为。3-4岁幼儿在手工活动中,处于好奇和好动的本能,对手工工具材料发生兴趣,会引起目的并不明确的模仿活动,这是幼儿学习手工活动的开始,如纸工活动很少有独立创造的造型,大部分以模仿为主。教师在手工教学活动中言语偏向于成人化,则会引起师生间的紧张感,使幼儿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在手工训练时经常用议论式、讨论式、的语言组织活动,使教师和幼儿之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式的双向交流关系。只有让幼儿在自由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动手操作,才能擦出富有创意的火花。在小班幼儿手工活动时,常常以游戏的口吻,同幼儿边讲边做、边玩边提问方法,引发幼儿对手工活动的兴趣。在玩过家家游戏时,我们可以让幼儿结合手工活动,用皱纸做帽子、围裙,用水饺招待客人、用橡皮泥做萝卜,这样,在边玩边做的同时,又锻炼了幼儿的思维,同时也发展了手的小肌肉灵活和协调性,并为孩子开创了广阔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四)密切家园联系,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幼儿的动手能力不能仅仅在幼儿园里培养,更重要的是在家里多训练,因为幼儿很多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的,一旦在家不训练,那么就会使学校中培养的动手能力逐渐降低,受到影响。很多家长宠爱孩子,觉得孩子还小,在家就应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甚至教师布置的手工作业家长也会觉得孩子小做不好而包办代替,家长忽视了对幼儿动手能力的训练。其实这种心理是完全错误的,幼儿虽小,可是完全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力的小事,比如擦桌子、洗手帕等,这样就大大巩固了幼儿园里训练的成果,达到了家园统一,保持了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因此,我们设置了“家园之窗”,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向家长介绍一些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经验和方法。在主题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发动家长共同收集开展活动的各种材料,让家长也参与到活动中来。例如,我们开展了“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幼儿和父母共同合作,制作出琳琅满目的体育器械,然后利用器械进行亲子游戏;我们还经常发一些做手工活動用的半成品给幼儿,让他们带回家与父母共同想办法、动脑筋,共同动手制作出作品,让他们感受到了家园同乐的气氛,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刘正书,李敏.引创 启创 持创——论如何让美术活动为幼儿插上创新的翅膀[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

9.如何培养幼儿音乐审美能力 篇九

音乐中优美动听的旋律,会拨动幼儿心灵中的琴弦,使之产生丰富的美感体验。由于幼儿的知识、经验思维发展水平有限,这种体验往往很肤浅、不稳定,需要精心指导,因而在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美时.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选好音乐。幼儿的审美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等特点,他们只对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审美对象产生兴趣、萌生美感。应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审美特点的优秀音乐作品,如表现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的音乐《老母鸡》、《小象》等,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音乐《小兔子乖乖》、《小动物和大灰狼》等,反映幼儿喜爱的人物的音乐《我的好妈妈》、《小海军》等。二是要引导幼儿对构成音乐美的诸要素有充分的感受力。我们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让幼儿安静地倾听音乐,帮助幼儿熟悉音乐,仔细体会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饱满的和声等,初步产生印象美;其次让幼儿边听边打节奏,培养幼儿对音乐速度、力度和节奏的感受力;最后让幼儿边听边想,使幼儿在愉快的音乐氛围中对音乐所表现的不同形象和情节进行想像,同时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手段(如观看表演、讲述故事、打击乐器等)提高幼儿的兴趣,为幼儿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美提供表象依据。

10.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情绪 篇十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智能增长的关键时期,也是良好性格、习惯的养成期。幼儿如果处于积极、乐观的情绪之中,就会养成活泼、开朗的良好性格。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特别是刚入园的幼儿,从熟悉的家庭环境一下子来到陌生的幼儿园,往往会产生一种恐慌和不安全感。因此,有意识地创造一个与家庭氛围相似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孩子刚入园,可以请家长把孩子最喜欢的玩具带上,在自由活动中,孩子们可以玩自己心爱的玩具;在摆弄这些玩具过程中,孩子的不安情绪会得到缓解。经常让幼儿跟教师拥抱、交流、逗乐,孩子会跟老师打成一片,从而爱上老师、爱上幼儿园的学习生活。

建立老师与幼儿之间良好的情绪互动,这是幼儿良好情绪形成的重要途径。幼儿园老师是幼儿主要的成年交往者和教育者,与教师相处久了,其言行举止对孩子的现在和将来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我们身边,有的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往往采取命令的.方式教育孩子,要求孩子言听计从,不给他们自己思考和情绪准备的时间,这样的结果,特别容易引起幼儿的逆反心理,甚至出现情绪对抗,笔者认为是不可取的。笔者曾经遇到几个特别调皮好动的小男孩,在班级不受欢迎逆反心理强,看准他们的性格特点,笔者便反复叮嘱他们要做“听话的好孩子”,平心静气地跟他们谈话,并表示愿意做他们的好朋友,就这样,孩子和老师之间的情绪实现了良好互动,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11.如何培养幼儿安全意识 篇十一

一、加强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安全防范意识

幼儿活泼好动,年幼无知,好奇性强,没有基本的生活经验,对日常生活中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东西能玩不清楚,在他们的眼中什么东西都能玩、什么事情都能做。为此,许多安全事故就发生了。幼儿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精心设计安全教育课题,把安全教育贯穿到幼儿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处处为幼儿渗透安全知识,从小打好安全“预防针”。一是在讲述中学习安全知识。通过讲故事、讲案例和观看动画片等方式,让幼儿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如,在马路上行走,应该靠右行,过马路一定要走人行横道。独自一人在家时,遇到陌生人敲门时,要向七只小山羊学习,不能轻易给陌生人开门。坐车时,不能把头伸出窗外,不能从车窗向外乱扔东西,不断丰富幼儿安全常识,让幼儿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二是在实践中掌握安全知识。通过精心设计一些实验,让幼儿亲身体验,在体验中铭记安全常识。如,门缝夹手实验,让幼儿把手放在门缝中,教师轻轻关门,让幼儿体验夹手的疼痛,记住手不能放到门缝中。开水烫手实验,用一玻璃瓶装满开水,让幼儿用手去摸,体验开水烫手,不能直接摸。通过实验,让幼儿真正认识到如果我们不注意安全,就会对自身造成伤害,让他们真实体验到安全的重要性。三是在观察中了解安全知识。通过观察实物、图片,观看影片等方式,教育引导幼儿如何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如,观察药品,告诉幼儿生活中有很多药品是花花绿绿的,和我们喜欢的巧克力豆很相似,要学会从包装上区分,若区分不了,则要在家长的指导下食用。展示安全图片,让幼儿自己区分哪些行为是危险的,哪些行为是安全的,不断提高幼儿的判断能力,提高幼儿对行为的预见性,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总之,教师要在幼儿一日活动的点点滴滴中贯穿安全常识的教育,不断强化幼儿的安全防范意识。

二、培养良好习惯,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我保护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习惯养得好,终生受益。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幼儿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的契机,精心设计教育载体,培养幼儿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习惯。一是编制儿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儿歌可以使幼儿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如,针对幼儿上下楼梯,我们编写了《楼梯歌》,告诉幼儿上下楼梯不能拥挤,按照上下顺序行走。针对火灾,我们编写《遇火灾歌》,告诉幼儿要镇静,不要慌,用湿毛巾,掩口鼻,先逃离,再报警。经过长期实践,用儿歌进行安全教育浅显易懂,幼儿很容易接受,这样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兴趣,而且让幼儿注意了安全。二是通过游戏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幼儿最喜欢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活动能够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如,情景游戏《打电话》,当有陌生人敲门时,要迅速给父母打电话;当家中发生火灾时,要迅速拨打“119”和给父母打电话,同时告诉幼儿不能随便拨打“119”。角色游戏《红绿灯》,让幼儿了解交通规则,不能在马路上玩耍,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让幼儿在实践中掌握自我保护的知识,不断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三是在督促检查中巩固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幼儿入园开始,要时刻督查幼儿的一切行为习惯,时刻提醒幼儿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同时,组织开展一些安全常识的比赛,激起幼儿的好胜心,巩固幼儿的行为习惯,不断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三、开展家园共育,建立全方位安全网络

幼儿多数时间是在家中和父母相伴度过的,许多安全知识渗透在家庭生活中。因此,家庭对幼儿的安全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我园为了督促家庭抓好幼儿的安全教育,在每年开学之际,专门与家长开展安全教育交流,与家长签订《安全教育协议书》,督促家长做好幼儿的家庭安全教育。同时,利用每学期的家长开放周活动,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安全教育活动,让家长讲述自己是如何教育幼儿的,相互谈经验,教办法,共同探讨家庭教育。如,一名家长谈到,家中电源插座安装得比较低,为了预防幼儿发生触电事故,他与幼儿一起用电笔做了实验,让幼儿认识到电源插座很危险,并为幼儿讲解了正确的使用方法,进行了实际操作,掌握了正确的使用方法。

12.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篇十二

现代家庭特点使很多独生子女存在着自私、孤僻、独占心强、自我中心、不合群、合作意识差等问题,使得幼儿教育培养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显得特别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重视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使幼儿形成正确的分享动机、主动的分享行为,促进幼儿社会性的良好发展呢?

一、在幼儿园教育中主动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1. 创造良好物质的环境,给幼儿开展分享活动的机会。

分享作为一种行为,同其他行为一样,需要锻炼,需要实践。在幼儿园里,分享可以渗透在每个区角游戏、每个主题活动中。如大班“金色的秋天”主题墙的布置,我设计的主题框架为一颗“白果树”,让家长带领幼儿到野外寻找各种秋天的果实,然后一起挂在“白果树”上,让幼儿和同伴之间说说、看看。这样,幼儿与同伴分享的愿望不知不觉地就被激发出来,他们会共同体验丰收的乐趣,感受秋天的美好。区域游戏可以开展“分享地带”、“欢乐小舞台”、“生日会”等让幼儿从物质和情感双方面体验分享的乐趣;此外,还可以布置以“你快乐,我快乐”、“我的心愿”、“我的快乐”等为主题的走廊和墙壁环境,让幼儿在参与制作、欣赏富有童趣的美丽画面时感受温馨和幸福,让他们更愿意交流,更乐于分享。

2. 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因此,建立一个轻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帮助幼儿从感情上逐步认识什么是分享,告诉幼儿好的东西大家一起玩才最快乐,让幼儿明白“我的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快乐”的道理,正确地让幼儿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在日常活动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时刻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鼓励其分享、助人、合作等行为,为他人树立榜样。教师引导的话语、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点头等,都能使幼儿得到快乐和满足。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因而进一步强化分享的动作,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分享的行为。正确适宜、长效的肯定强化行为,能使幼儿注意体会别人的情感,有助于社会情感的培养。强化时注意重点针对行为本身而不是本人,这样幼儿才能产生积极的分享行为。

3. 建立分享规则,使分享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分享行为的培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可以通过一些具体行为规则的内化,使幼儿自己能意识到什么时候该怎么做,使分享变成幼儿自觉的行为。对此,可组织幼儿开展认识班级的活动,让他们认识班上的小朋友、班上的各种物品,告诉幼儿如何分配这些玩具,如何分享图书,等等。要让幼儿知道这些物品是大家共同拥有的,每个成员都有使用支配的权利,让幼儿意识到,要做好某件事情,必须大家共同使用一件物品,共同活动。如美术活动时,一组幼儿使用同一盒中的一种颜料;游戏时,双方共同使用一个道具,只有轮流分享使用,游戏才能得以继续,等等。

其次,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随机教育,使幼儿在反复的教育训练中逐渐养成乐于与他人分享的好习惯,懂得做任何事情自己不可能永远都排在第一位,进而逐渐做到遇事要想到别人。

二、在家庭教育中不断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

1. 家园采取一致教养态度。

家长应特别重视培养孩子分享的情感和行为。身教重于言传,成人首先要以身作则,肯把东西借给别人。来客人时,主动把好吃的拿出来招待别人;吃东西时,与孩子共享,打消他独占的念头;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或遇到挫折时,也可告诉孩子,让他们分享欢乐与忧愁,学习赞赏别人和给予同情、理解;让孩子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与幼儿园教育一致,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

2. 寻求合作伙伴,共建分享教育机会。

建立家庭友好小组,引导家庭之间自由结伴,形成家庭友好小组,定期举行物质(食物、玩具、书籍等)和精神(表演、游戏、谈话等)分享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与孩子、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分享方面的互动作用。家庭还可与社区和幼儿园合作,形成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社区和幼儿园可定期举办一些同乐活动如“家庭分享日”,举办“如何让孩子学会分享”讲座,开展家教经验交流会等让家庭与家庭之间有更多交流和分享的机会。

3. 欣赏文学作品,进行移情教育。

让孩子多读关于学会与人分享的书籍和故事,文学作品中的适当的正面形象最有利于幼儿分享认知的培养。例如:故事《金色的房子》中的小姑娘因为自私而失去了朋友变得孤独,当她与小动物们共享她的漂亮的金色房子时,她又得到了朋友。《本尼的几分钱》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儿用他的5美分给每个他所爱的人各买了一个礼物。玛丽·安·赫伯曼的《一人一个》讲述的是奥里弗·陶利夫住在一个房子里,在房子里任何东西都是一人一个。但是奥里弗很快懂得不要每人一个,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比自己一个人拥有一样东西更有乐趣。

4. 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分享动机和主动的分享行为。

分享不是剥夺,应在自愿快乐的情绪下进行,当孩子将玩具借给别人后,家长应按约定时间,替孩子取回玩具,让孩子明白分享的过程是安全的,自然就乐意分享。家长应不仅要求孩子与人分享,还应让孩子明白这样做的意义:你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两人成为好朋友后,他会把自己的玩具给你玩,这样不更好吗?

13.如何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 篇十三

合理安排幼儿零食

正确选择零食品种,合理安排零食时间,既可利于补充能量,又可避免影响正餐食欲和进食量。给予零食的时间最好在两正餐之间。零食应选择水果、乳制品等营养丰富的食物,控制糖果、甜饮料等含糖高的食品,以利于维持儿童能量平衡,使儿童保持合理体重增长,避免儿童瘦弱或肥胖。

如何选择幼儿饮料

水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1-3岁幼儿每日需水总量约为1250-毫升,幼儿需要的水除了食物中所含的水分(特别是奶类、汤之类食物含水较多)外,大约有一半的水需要额外补充来满足,约需600-1000毫升。幼儿最好的饮料是白开水,应该严格控制含糖饮料和碳酸饮料的.摄入。

重视幼儿饮食卫生

14.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篇十四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是人们用来交流感情,表达思想,以达到互相了解的交际工具。人们在劳动、学习、工作等活动中都离不开语言。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的发展和幼儿思维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幼儿一般用语言进行思维,同时也运用语言把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一般来讲思维混乱的幼儿,语言表达也缺少条理性;思维能力强的幼儿,语言表达则顺畅自然。一个人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一生的发展。可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幼儿的语言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与成人或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平时我们不难发现幼儿能听懂的话比能讲出的话多,也就是说幼儿的内部语言相对发达,而在用口头语言表达时会遇到一些障碍,常表现在言不达意、语不流利、词序颠倒、单字表意等。

我们有必要提出幼儿园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幼儿语言。

幼儿园的课程是比较全面的,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各科教学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语言课的教学中,我们常教给幼儿儿歌、儿童诗、故事等。儿童诗比较压韵,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幼儿对朗诵诗歌兴趣盎然,教师就应该抓住幼儿这一特点,教会他们朗诵诗歌。如果诗歌的句型、内容都较简单,较易让幼儿接受,我们也可尝试让幼儿按照同样的句型创编诗歌。比如有一首诗歌《长大了做什么》,这节语言课是大班下学期的内容,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讲,这首诗歌无论是在句型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较浅易,幼儿很快就能学会。这时教师就可尝试让幼儿按照这样的句型“长牙长,长得高来长得壮,长大了,去把XX当,……”创编诗歌,把自己长大想干什么创编进去,让幼儿自己来讲,既训练语言,又让幼儿从小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收到一举两得的功效。另外,幼儿喜欢听故事,教师在讲故事时应运用绘声绘色的语言加上形象、生动的体态语吸引幼儿,帮助幼儿记忆,激起幼儿复述故事的欲望,在幼儿复述故事的过程中增加语汇量,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计算课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在注意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幼儿的智力发展便是多方面的。有一位教师在上“7的第三组加减”时是这样设计的:整节课以进“聪明屋”去玩为兴趣激发点,条件是要想进去玩,就得完成一些题目。学习7的第三组加减,让幼儿根据“3、4、7”三个数字编应用题,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列出算式,充分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培

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然后又让幼儿到集体面前展示自己的作业,并说出自己编的应用题,列出的算式,这样又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在游戏中训练幼儿语言

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一种娱乐活动,它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从而深受幼儿的喜爱。

在游戏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加强对幼儿语言的训练。比如幼儿在玩“娃娃家”、“医院”等游戏时,要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活动,这时教师要为游戏创设条件,参加幼儿的游戏,不能直接指导,可以以角色的身份去影响幼儿,将自己的意图自然地转变为幼儿的愿望和动机。曾经有一个平时不太爱讲话的幼儿在玩“娃娃家”时,独自一人坐在一旁面无表情地抱着个娃娃,这时一位教师不经意地说了一句:“哎呀,你怎么不高兴啊,是不是你的宝宝病了?”听了这句话,幼儿顿时觉悟过来,完全进入了角色,说“我的宝宝这几天受凉了,总是哭闹。”她用手抚摸娃娃的头,“啊呀,她发烧了,快给他看看吧!”这样的事例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呢?在幼儿的游戏过程中,教师无意的一句话,起到了如此大的作用。试想,如果这位教师有意识地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扮演成一位医生,是不是会起到更佳的效果呢?

在游戏中还可以让幼儿相互评价,在游戏过后可以让幼儿

来谈谈游戏过程中的一些趣事,及时捕捉幼儿在讲述时用得好的词汇,并让全体幼儿来学习,理解词义,以达到培养幼儿注意倾听别人的讲话,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设想情境中训练幼儿语言

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要让幼儿有话说,想说话,说好话,创设情境是方法之一。比如:“如果有个机器人,你想让它干什么?”“爸爸妈妈下班了,我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呢?”“你一个人在家,家里来了客人怎么办?”等等,这样的设想情境既能够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有又能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进行幼儿品德教育,其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有时还可以设想一些情境让幼儿表演,让幼儿在表演中体会情境下的语言表达技巧。例如可以这样对幼儿说:“今天老师来幼儿园的路上遇到了一件事,有三个小朋友一起踢足球,他们不小心把足球踢到一位老奶奶家的窗户上,把玻璃打碎了,……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小朋友,你会怎样做呢?”提出类似的一些设想,让孩子去讨论,孩子们会去思考,然后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相信每个幼儿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在课外要求中训练幼儿语言

在幼儿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而离开了幼儿园,教师也不应忽视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幼儿离开幼儿园,又如何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呢?提出课外要求是方法之一。例如,外出参观,教师就可以布置幼儿回家后把参观的内容以及参观后的感想告诉爸爸、妈妈,让爸爸、妈妈把自己说的话记录下来,第二天带到幼儿园。另外,教师还可以布置幼儿回家复述上课时讲的故事,和家长谈谈幼儿园发生的趣事等,经常布置幼儿类似的任务,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得到不断提高。

15.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 篇十五

首先, 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人的性格。它是一个人非智力心理品质的核心, 是指人对他生活现实包括对人、对事、对自我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比如有的人做事仔细、认真, 有的人做事粗枝大叶, 丢三落四;有的人善于思考、研究和提问, 有的人则相反, 不思进取, 不爱分析, 总觉得思考、分析是件痛苦的事情;有的人爱知识、爱创造, 会异想天开并且想方设法实现自己的梦想, 而有的人就不爱学习, 做事墨守成规。这些都是性格的体现。性格的情绪特征则体现在:有的人感情冲动、急躁易怒, 这样的人往往搞不好人际关系。有的人则平静温和, 善于克制, 脾气很好, 因此很有人缘。还有的人多愁善感, 郁郁寡欢, 没有为难的事也会瞎操心。

其次, 我们要明白性格意志特征体现在:有的人很有主见, 能独立决断处理问题, 工作认真负责, 独当一面, 有的人则正好相反, 遇事手足无措, 依赖性强;有的人做事有计划, 下决心后就坚韧不拔干到底, 能排除万难, 做出成果, 而有的人却在中途畏难怯懦, 遇到挫折就逃避不干……在性格的其他为人方面, 有的人善良勇敢, 待人热情, 富有同情心, 有的人虚伪做作, 冷酷无情;有的人勤劳朴素, 有的人懒惰、奢侈;有的人自尊自信, 谦逊谨慎, 有的人骄横跋扈;有的人不卑不亢, 平易近人;有的人胆小腼腆, 有的人落落大方;有的人吝啬, 有的人慷慨大方……以上所罗列的一些性格特征现象, 说明人的性格特征复杂多样, 表现程度深浅不一, 同时也令我们深深感到人的那些优良性格何等重要, 它可以使人高大、有力、美好, 可以信赖;而人的不良性格令人遗憾, 甚至让人厌恶。

良好的性格是人的理想、信念、道德的基础, 良好的性格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良好的性格是人生幸福的主要条件, 良好的性格还是智能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人的良好性格是早期就奠定的, 它主要是由家长、教师和社会三方面教育和长期潜移默化而成的。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在多年从事幼儿教育的事业中, 我接触过很多家长, 他们在社会上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 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孩子只要聪明好学就可以成才。其实这是十分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观点, 他们认为从小就给孩子灌输很多的知识, 比如教孩子认字、写字, 教孩子学会至少两位数以内的加减法, 早早就送孩子去外语学校学习外语, 甚至有些东西本来是应该在小学学习的, 家长也给孩子学了。有的办学机构纯粹是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 开设了各种各样的特色班。而在选择特色班时, 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根本没有征求孩子的意愿就给孩子报了名。而孩子为了学习各种知识, 牺牲了大部分的户外活动时间。如此, 孩子连起码的户外活动时间都没有, 就更谈不上怎样对孩子进行良好性格的培养了, 造成孩子长大后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麻烦就不足为奇了。

人的性格品质是多方面的, 那么应从小着眼于哪些良好性格品质的养成呢?根据多年的幼儿教育经验, 我认为以下六个方面是孩子良好性格的基础。如果一个人从小有这六种好的性格品质, 长大了其他的优良品质就会自然派生出来。

第一, 快乐、聪明、活泼。孩子从小要快乐活泼才好, 能够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地生活。但是活泼不是好动, 更不等于吵闹。活泼的孩子不单表现在表情活泼, 还表现在口语表达得比较好, 就是俗话说的口齿伶俐以及躯体灵活。这类孩子喜欢唱歌跳舞, 爱做各种游戏, 而且有一定的团队精神, 初步懂得与别人合作, 学习别人的长处。比如本班的童童小朋友, 他就是一个活泼的孩子。在幼儿园里, 他各个方面都表现得较好, 有一次在玩积木时, 他做了一个较独特的造型叫我去看, 我表扬了他。可过了一会儿, 他又叫我去看他的作品, 我很惊讶地看到他又做了一个更漂亮的造型, 我又夸奖了他一番。他却说:“我看见别的小朋友做得好, 就向人家学习, 然后我自己做一个比他更好的。”一个孩子懂得观察、学习别人的长处, 然后自己开动脑筋做出更好的作品, 有这种潜意识, 有这种真情流露, 真是好得很。

第二, 安静专注, 懂得认真倾听。孩子不管做什么活动, 专注都是必要的, 就是玩也得专心。假如孩子安静不下来, 该坐都坐不好, 心猿意马, 注意力分散, 不懂得认真倾听, 做事不能坚持到底, 这种性格是很不好的。如果孩子行为没有规范, 做事情放任自由, 长大后再纠正就很困难了, 其智能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第三, 勇敢和自信。人生应该是勇敢的, 世上有成就者必然是强者和自信者, 一切成就与懦夫无缘。孩子的勇敢, 主要表现在“不怕”上。不怕黑暗, 不怕打针, 不怕流血, 也不惧怕陌生环境和陌生人。孩子的自信主要表现在“自我感觉”良好, 总觉得自己是个好孩子, 很能干, 因而也很开心、很快乐。

第四, 爱劳动, 懂得关心他人, 富有同情心。孩子从小就以劳动为乐, 不懒惰, 有同情心, 说明他是个心地善良的孩子。孩子关心人主要从关心家人和周围的人开始, 关心他人劳动累不累, 生病时疼不疼, 有好东西乐意与别人分享, 别人睡觉不去吵闹, 别人谈话不去插嘴, 自己也不折磨人。孩子从小就有这样的性格, 长大后就会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第五, 好奇心和创造性。如果孩子表现出对新鲜的事物爱听、爱看、爱摸、爱问、爱记, 爱模仿、爱实验, 做事还喜欢别出心裁、与众不同, 喜欢自己动手, 想办法做玩具甚至搞小发明的话, 就能培养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长大后就会发展成一个开拓型、创作型的人才。

第六, 具有独立精神。孩子的独立性应该表现在从小自己会睡、会坐、会玩, 不太多地依赖父母、长辈;学会自己“当家”, 有一定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有一定的自我服务能力,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能独自串门、走亲戚, 与陌生人谈话或交朋友, 等等。极少依赖别人是成才的保证, 成功者总是自我意识强, 相信自己的力量又有主见, 能独立处事。我看过一则关于美国洛克菲勒家族几个世纪经久不衰的报道, 是什么原因?是他们独特的教子方法。他们教育子女, 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能力, 要求代代自立、自主、自强, 保证不出败家仔。他们家族的孩子, 从小不准乱花钱, 从小就学习“理财”。长大后自己挣钱上大学, 自己找工作, 锻炼得经得起风浪后, 才把家产逐步移交给后代。这个育儿家风, 就是这个家族长盛不衰的秘密之一。

上一篇:壶口瀑布作文下一篇:助学,筑梦,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