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教学理论

2025-02-09

计算机专业教学理论(精选8篇)

1.计算机专业教学理论 篇一

论文摘要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理论教学问题,根据团队讲授该课程的体会,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成为当今世界发展迅速,且成为普及程度最高的技术之一。而《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融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课程,所涉及的概念不仅有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而且还包含通信技术方面,其理论复杂。计算机网络又是一门实用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新的技术和标准不断问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能反映出最新技术的发展动态。在这种形势下,《计算机网络》不再仅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目前,在很多高校里,《计算机网络》已成为各专业学生的公共课程。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准确定位《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并拟定相应的教学模式,使《计算机网络》课程真正起到普及网络知识、培养学生网络操作能力、提升学生信息化应用水平的作用,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理论课程的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手段)及考核体系等进行探索。通过理论课程教学探索, 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设置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对理论和实践联系的要求很高,但是该课程学时少、内容多、重点和难点多, 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没有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先导课程,理论基础知识薄弱,但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使用网络,在必要时可以进行简单的网络维护等。同时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最新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根据教学大纲,《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分为:第一部分,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第二部分,计算机网络物理层基本知识;第三部分,数据链路层次;第四部分,网络层;第五部分,运输层;第六部分,应用层;第七部分,计算机网络安全。各非计算机专业可结合本专业特点进行相关内容的补充和调整。整个课程的学习重点放在基本的概念和方法的掌握与理解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体系确定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非常重要的。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先进的教学手段,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动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非常丰富, 抽象难懂的理论和概念非常多,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本身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的背景知识较少,从而在理解其抽象概念和原理时常常会遇到很大困难。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我们采用“实例化教学”方法,主要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适当的方式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因此采用“实例化教学”的教学活动不再是简单的“理论+实践”模式,该模式中的实例起到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作用:

(1) 实例将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以帮助学生掌握与理解;

(2) 实例又能够对实践起一个指导性和解释性的作用。学生课堂实践和课后自主学习的时候,直接参照的是已经具体化的实例,而不是枯燥的知识点;另外,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实例化教学”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其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和成就感,加大学习的内驱力。同时,对于新的网络技术和方法,则采用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研究性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励学生思考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技术创新应用的能力。

在教学手段方面,由于《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非常丰富, 抽象难懂的理论和概念非常多,如果仅通过传统的黑板板书进行教学,课堂内容有限,且效率较低,同时对于有些概念的解释不形象直观。多媒体课件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因此采用多媒体课件能有效地提高授课效率及其效果。但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法进度较快,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同时由于内容是事先制作好的,不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随时调整,缺少与学生的实时互动交流。传统板书教学由于进度较慢,学生比较容易随着教师的讲解进入状态,教师也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并且对使用课件无法讲清的问题,可以结合板书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基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在教学手段上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传统黑板板书为辅,同时对于课程中涉及到的复杂协议的工作原理、数据流等较为抽象的概念,采用Flash动画、仿真软件进行演示,使得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改革考核方式十分必要。传统的考核方式仅仅考核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而没有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了更好地检查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理论课程的效果,将课程考试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最终成绩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计分办法。平时成绩主要是根据学生课堂提问题、回答问题、作业以及专题学习报告等情况,由主讲教师实时打分登记。对于期末考试成绩好的而平时成绩差的学生,不应给予好评,因为他们仅仅记住了知识而没有掌握应用知识。通过这种考核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为知识和应用创新创造了条件。

四、结束语

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总结与创新的过程,要实现《计算机网络》课程理论教学的全面深入的改革,还有待与同仁一道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朱利明,王明裴。 关于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的探讨[J]。 甘肃科技,,26(8):129,168—169。

[2] 李毅成。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思考[J]。 教育科普,2010,(5):63—64。

[3] 王欢,李鑫。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0,27(1):117—119。

2.计算机专业教学理论 篇二

一、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提高计算机英语的教学效果

无意注意是注意的一种, 通常没有事先预定的目的, 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在周围环境变化或者是某些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下, 人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感觉器官朝向刺激物, 并且试图认识这些事物。

由于计算机英语教学的大多授课语言是英语, 学生在听讲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熟悉的、听不懂的、专业性较强的词汇和词组, 这些词汇和词组会影响学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从而影响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影响教学效果。在遇到这种情况时, 教师可以在讲到这些词汇的时候突然提高声音、变换语调引起学生的注意, 或者重复较难的词汇, 也可以直接将这些词汇写在黑板上, 如果使用多媒体课件或者电子板书, 可以在这些词汇上使用动画效果或者改变颜色来引起注意。

计算机英语教学的专业性较强, 单纯的语言讲解有时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 直观的教学模型、图纸、真实的案例等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同时, 任何新异的事物都能引起无意注意, 包括新问题、新内容、新教具、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计算机英语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总结, 不断革新教学方法, 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无意注意。教师可以直接将模型、工具、图纸等在课前就摆放到教室中, 先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过程中插播一段录像, 或者让学生模拟现场也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中采用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案例分析、小品表演等, 也能够使学生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另外, 设计合理的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 可以恰当地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并可以在视觉和听觉上给学生强烈的刺激, 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所以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 要从注意的特性出发, 制作容易引起注意的界面。例如, 注意有高度的选择性, 视野的中心是环境中被看得清楚的部分, 要把准备重点突出的内容安排在屏幕中心;用反差较大的色彩产生强烈的对比和差异;用三维动画和可爱的卡通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尽量删除画面中无关的背景和多余的细节, 因为简洁的呈现易于集中注意。

除了利用客观刺激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之外, 学生的主观状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无意注意。如果学生的心情愉快, 那么平时不怎么注意的事物也会很容易引起注意, 所以教师应尽量创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愉悦。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的关键是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学生喜欢的老师一走进课堂, 气氛就显得活跃,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反之, 学生如果厌烦某位老师, 那么对他所教的课也不会产生兴趣, 甚至讨厌这门课。因此, 教师要重视情感的投入, 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等信息, 尤其是在计算机英语的学习中, 学生容易遇到困难和挫折, 产生消极心理, 教师更应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以激励为主, 创造师生心理共融的学习环境。

此外, 当学生在课堂中因为疲倦等原因而不能集中注意时, 恰当运用体态语言对口语深化补充, 或者引入一个幽默故事、小笑话也可以引起无意注意。例如, 幽默“The Longest and the Shortest”就能够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再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The teacher asked one of his students, “What is the longes and what is the shortest?”The student answered immediately, “The last several minutes of a class is the longest, while the last severa minutes of an exam is the shortest.” (2)

二、在计算机英语教学中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反, 它有预定目的, 在必要时还需要作一定的意志努力, 是一种主动地服从于一定的活动任务的注意, 受人的知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 (3)

学生的学习目的越明确, 对计算机英语学习的意义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 学习的愿望就会越强烈, 学习内容就越能引起和保持他的有意注意。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的心理动机, 加强学生对计算机英语学习的理解, 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保持他们永久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 有意识地举一些计算机英语学习成功者的例子, 如某某同学获得了某某比赛的一等奖, 某某同学取得了某某公司的职位等, 但是注意所举的例子必须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 学生有据可查, 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课堂中合理地组织一些活动, 有益于集中有意注意。计算机是操作性较强的学科, 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对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有很大的帮助。例如, 在讲到课文“Simple Introduction of Installation (程序安装简介) ”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在机房学习, 并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首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 然后安装一个英文软件, 安装成功的同学迅速回忆安装过程中的关键单词, 每一个正确单词都可以为小组加分, 然后要求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用英语描述软件的安装过程, 按照单词的正确数量和描述情况将小组分为不同的等级增加平时作业分数, 强化过程性评价。类似的活动不但能够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问题也可以使学生加强有意注意。新颖而有富于创意的提问, 不仅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 而且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同时增强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 教师应注意提问的新颖和深度, 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 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 既拓宽思维的空间, 又能培养创新精神, 还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然而, 基于计算机英语教学的特点,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 能为学生所理解, 如果问题中有学生不熟悉的生词或者句式复杂、存在不常用的语法, 学生则容易陷入困境、无所适从。如果在开始新的教学内容之前提出几个问题要求学生思考, 学生就会为了回答出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有意注意, 同时怀有问题的听讲更有针对性, 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印象, 但是问题要有一定的逻辑顺序, 能够彼此衔接, 贯穿整个教学内容, 这样学生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思考。另外, 提出的问题要有适宜的难度, 问题过难, 学生回答不出来, 会损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过易, 则学生容易丧失兴趣, 不利于保持有意注意。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故设置的问题要有梯度, 让不同学情的学生都有自己的选择。

另外, 在安静的环境里容易集中有意注意, 吵闹嘈杂的环境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体现出无意注意的消极作用。因此在计算机英语的教学过程中, 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维持课堂秩序也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内容, 要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就必须保持学习环境的安静有序。

三、结语良好

注意理论在计算机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教学质量。我将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应用注意理论、总结经验、改进操作, 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注释

1 (3) 周瑛主编.普通心理学[M].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4.8, 第一版:77, 85.

3.实践依托理论的计算机实验教学 篇三

关键词:实践;理论;计算机;实验教学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普及,使得计算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娱乐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的重要作用已经凸显。在这个大背景下,熟练操作电脑和基本的办公软件,能够对电脑进行简单的修理和维护,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但是,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由于教师的观念以及机器设备的限制,导致了大部分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扎实、计算机上机操作能力低的现象,使得学生在毕业后,不能适应信息化办公的要求,给学生的就业和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学校要重视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训练和培养,给学生更多的上机时间,通过实践依托理论来进行计算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和熟练使用电脑的能力。

一、端正学生在实验室的上课态度

教师在讲解完理论基础后,一般都会安排两到三节实验室上机课,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在上机操作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实例验证,加深学生的认识,通过具体操作来宽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理论理解得更透彻,同时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强自身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对于计算机实验课,学生都是有积极性的。但是,学生的目的却不一样。一部分同学会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而另一部分学生却是利用计算机来上网打游戏、聊天、看电影。计算机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只是一个娱乐工具,但是,娱乐只是计算机很小的一个功能。学生要想學习知识、掌握技能,首先就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这是学生学习的前提。教师一方面可通过对当前社会的就业要求给学生提出恰当的指导,让学生认识到掌握计算机技能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有很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在实验室上机操作时,不妨和学生共同完成一些项目,带着学生一起学,学生有了目标,也就不会茫然。利用一些项目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到学习计算机的“甜头”,学生产生了兴趣、积极性,对实验室教学也就能够充分重视了。

二、实验教学多安排一些实践内容

教师在安排实验室教学内容时,可以为学生多安排些实用的内容,通过这些实验,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就是力量。比如,教师在教授《计算机网络通信》时,如果只是让学生学习TCP/IP协议,ISO七层物理模型等,学生理解上有困难不说,还会打击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教师在安排实验课时,教授学生一些实用的小技巧,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能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网络组建方面,教师可以教学生怎么制作网线、水晶头的接线法、如何配置交换机、如何实现局域网内的设备资源共享等。

三、教学方式要灵活而具有实践性

当前实验室教学主要有三种教学方式,分别是传统实验教学、网络虚拟实验教学和开放式实验教学。三种实验室教学各有优点,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学中并非单独使用,而是综合应用。下面就具体对三种方式进行简单分析。

1.传统实验教学

传统实验教学就是教师组织学生到计算机机房,通过教师讲解、演示实验内容后,再由学生上机完成相应的操作,得出实验结果。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在于,整个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指导或者讲义的安排来操作,学生在学习和操作的过程中,没有主动性可言,完全是被动接受教师教的内容。

此外,传统实验教学必须要为学生提供网络设备,就实验经费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压力。但是,传统的实验教学有它的优点,就是学生能够直接操作设备,能够快速上手,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得到及时、合理的处理,进而再学习,这是其他教学方式不能实现的。如对Word的学习,教师先对每一个步骤按教学计划进行讲解演示,学生接着操作。

2.网络虚拟实验教学

网络虚拟实验教学主要体现在“网络虚拟”这四个字上面,即在Internet网络上,学生需要访问某个特定的网站,在该网站中,有一些虚拟的实验教学环境、硬件或者软件环境。比如,在网站上用虚拟的实验设备来替代实际设备,学生利用这些虚拟设备在虚拟环境中完成实验,最终获得实验的结果。

网络虚拟设备的好处在于,不会因为实验设备的限制而导致一些实验无法在学生中演示,虽然这些实验是在理想环境下的代替实验,但依然还是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此外,网络虚拟实验教学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即远程教学,它能够满足不同地点的实验教学,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这是网络模拟实验教学的优势所在。网络虚拟实验教学的原创教学目前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针对培训、考试,应用最为广泛。

3.开放式实验教学

所谓开放式实验教学,就是要让教师从传授知识这个重点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上。在种模式下,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在学生的实验中提出合理的建议,而实验要怎么做,则由学生做主。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让学生在实验时敢想敢做,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当然,这个教学模式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这也让它的不足显而易见,学生始终要受基础知识的限制,在学习中还得由教师来进行指导,因此,在开放式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性显得更为重要。

教师在教学时要灵活使用这几种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实践情况,通过实物教学和虚拟教学的结合来完善基础教学,利用一些项目,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和虚拟、传统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给学生以最优质的教学,使计算机实验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用。

四、注重教学评价

在计算机实验室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验成果作出评价,需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信息反馈,信息反馈过程能极好地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其次,教师的评价能给学生较好的指导,让学生取长补短。

在评价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反馈信息的收集,另一方面要注重指导意见的提出及方法的选择。首先,信息收集过程尤其重要。在计算机实验室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了一定的实验,得到了结果。那么,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了?实验结果如何?这都需要教师通过信息反馈来获得相应的信息。通常,在计算机实验室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操作来对学生进行简单检测,然后再做出评价。在评价时,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的成果,同时,对学生在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应及时给出指导意见,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来进行评价。

实践依托理论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更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能力,这对中职学生的社会化具有较好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立足于学生这一主体,从教学方式的选择和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积极构建,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婵娟.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7).

[2]田晓珍.开放实验:强化计算机实验教学的一种好方法[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6).

[3]冯博琴.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3(12).

4.计算机专业教学理论 篇四

线性代数多媒体教学的探讨

摘要 文章分析了线性代数课程的特点及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优点与不足,探讨线性代数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及传统教学方法优势互补的方法,优化教学手段,以提高线性代数的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线性代数 多媒体教学方法 优势互补

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数学素质的要求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趋势,数学的教学需要适应这种变化。教学的原则是强调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联系课本知识,设置活跃、智能的环境条件。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并愈来愈受到教师和学生们的喜爱和认可。它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在很多方面显示出传统教学方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事物具有双面性,无论是多媒体教学手段还是传统教学手段都存在其优点与不足,应用于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都有其不足和缺陷。如何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集于一体并应用到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上,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线性代数是理工科高等院校中的一门重点数学课,是许多专业课的理论基础,对后续专业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无论是数学专业还是非数学专业,线性代数都是一门困难的课程,困难的原因是什么?线性代数不同于其它数学课程,它讲述的主要对象是抽象的向

量,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形式的概念,涉及的概念多且抽象,知识点多,较为琐碎,并且在运算中计算量大,有些计算的技巧性强。

1线性代数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在环境上,麦克风代替大嗓门,电子大屏幕代替黑板,这是公认的优点,学生不论坐在教室的哪个位置都能听得很清楚。而电子大屏幕可随意地放大缩小,擦和写十分容易,没有粉笔灰的问题,并且电子大屏幕可随意地前进、倒退,便于我们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也便于随时引进相关内容。

在授课环节中,传授的知识量大,教学效率高。线性代数的内容多、板书多、例题的计算量大,用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手段需要大量的时间。例如,计算一个阶行列式的值,把题目写到黑板上去就需要不少时间,列出的元素少了不易显示出行列式的规律,而写的元素多了又浪费时间,在计算过程中如果不小心某个数值计算错误,那么一大段的上课时间就这样被无情的消耗了。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借助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手段,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事先准备好课件,无须将教案一点一点地抄到黑板上,节省了大量时间,演示内容的快慢与多少可以随意控制,计算的正确性已在课下准备过程中得到验证,不仅保证了较高的准确性,还提高了效率,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达更多的内容和信息,并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更多的发挥余地。

在内容上,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手指黑板滔滔不绝,学生面对黑底白字的板书,不仅在理解和掌握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对线性代数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会受到影响。运用多媒体教学改变了学生对线性代数的认知方式,通过文字、示意图和动画等手段,能形象地刻画出一些抽象的运算过程,达到清晰、直观、准确的效果,使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变得简单易懂,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线性代数的热情和兴趣。

在知识结构上,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一般采用反复叙述、再三强调的方法,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加深理解和强化记忆。而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设置不同大小、不同字体、不同颜色的文字,使学生在视觉上就能引起足够的注意,还可通过简单的动画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多媒体教学由于教师省略了板书,讲课速度普遍都较传统教学方式快,讲课速度控制不好时学生的思维和反应会跟不上,笔记记得不完整,可能一个矩阵还没有记完这一页课件就翻过去了,“听”与“记”不能兼顾。另外,用多媒体进行公式推导和讲解例题时,不进行一步一步讲解,“说”与“写”不同步,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不统一,对知识无法系统地理解和接受。

2线性代数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目光专注于大屏幕,教师通过眼神、表情和肢体语言传达信息得不到很好地表现与接受,师生之间信息传递与交流减少了,教学互动性被削弱。

3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互补

(1)传统教学方法历史悠久,已经形成了比较牢固的教学模式和一些独到的方法,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教学方法已被习惯和接受。师生面对面交流有良好的互动效果,能帮助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因此,在线性代数的多媒体教学中要兼顾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法。

(2)粉笔加黑板的授课模式,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显得匮乏,枯燥无味的语言陈述有时无法使学生振奋精神,教学效果会受到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和传统、黑板和大屏幕应当交替使用。适当穿插传统教学会减缓讲课的速度,给学生的思考和记笔记留下时间,并且教师通过语音、语调、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与学生交流,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也会根据教师这些方面的变化积极地去响应,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展开思维,并通过记笔记进一步强化记忆。

(3)传统教学中课堂上传达的信息量少,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向学生们传授更多的知识。因此,以多媒体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可保证课堂信息量,又可保证教学效果。对较易理解的一般知识,琐碎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计算,或冗长的例题应用多媒体充分展示,而重要的公式、定理的推导要以传统教学方法作为点缀,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4结语

线性代数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两种方法的灵活结合不但能

确保课堂的信息量,又可以保证教学效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5.计算机理论毕业论文 篇五

多元智能化理论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例如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逐渐迸发出惊人的契合性。尤其是多元智能理论在计算机教育当中的应用具有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可以作为现代计算机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旨在更好地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相结合,最终推动我国的计算机教育水平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1多元化智能理论的简要概述

相对于传统的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更高层面上的人类智能理论,主要包括: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等多方面的智能内容。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智力的单一性,颠覆了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狭隘观点。因为多元化智能理论旨在充分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并且实现个体发展和整体发展的有机统一,最终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2多元智能理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1设置计算机教学情境

众所周知,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最好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可以刺激其不断学习、探索。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的计算机教育逐渐向着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向不断发展,拥有基础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衡量每位学生计算机水平的`重要标志。考虑到计算机教育是一门更多的包含实践性内容的科目,因此学好的关键点就是能否对计算机的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起爱好。因为很多学生接触计算机的初衷大都是因为用计算机玩游戏或者上网,加之很多学生只是在初期接触过计算机而并没有激发出其继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就使得计算机的多元化智能理论实践应用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综合来看,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不仅包括学生的智力水平。其中,学生的心理结构是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还需要切实重视好认知因素的重要作用,逐步引导学生对于认知的需求认识,让学生迸发出对于计算机教育的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要重视好学生认知因素的重要性,用外部的手段和方法来减轻学生自身的内因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并且要切实根据学生对于计算机学科的学习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2.2设计、开发计算机教学案例

计算机案例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掌握计算机有关基础知识和分析技术上进行的课堂内容设计。这需要教师在计算机教学整体目标的规划下,将多元智能化理论引入到实际的计算机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当中,尝试利用典型案例争取将学生引入到需要的事件和场景当中。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集体讨论形成进一步探究、分析和解决计算机的能力,形成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计算机多元智能化理论案例教学法是综合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方法,会随着实际教学实例的开展而不断的发生变化。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依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计算机教学设计分析,进而研究出适合不同学生特色的案例。在具体的计算机课程进行过程中,要分阶段的制定每个任务,同时要融入学生的行为品行以及审美使之完成教学目标。但同时要保证教学案例的实施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性、能力以及特长,还要让学生在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要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教学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制定任务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活动兴趣,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调动起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一步步实现计算机学习的任务。

3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带到现代的计算机教学当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开发创新的能力,在其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的推广,引导学生不仅仅要停留在完成计算机的学习上,还要提升自身自主学习能力。

3.2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元智能理论在计算机教学当中的应用要求教师一定要转变角色,变教学的主导者向着引导者角色过渡。使得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探究知识,然后让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培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6.2006上海市计算机一级理论题 篇六

基础题试卷(A)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可能受到的信息安全问题的隐患一般分为:计算机犯罪、__________、计算机设备的误操作和计算机设备的物理性破坏。C A.黑客 B.恶意盗窃 C.计算机病毒 D.软件盗版 2.计算机存储技术不包括________。B A.直接连接存储 B.照相胶卷

C.移动存储 D.网络存储

3.程序计数器内存放的是____________。B A.程序 B.地址 C.指令

D.指令的数目

4.二进制数中右起第10位上的1相当于2的________次方。B A.8 B.9 C.10 D.11 5.计算机的存储器呈现出一种层次结构,硬盘属于________。B A.主存 B.辅存 C.高速缓存 D.内存

6.CPU是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核心,它是由_______组成的。C A.运算器和存储器 B.控制器和存储器 C.运算器和控制器 D.加法器和乘法器 7.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一般分为_______两大部分。A A.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B.操作系统和计算机语言 C.程序和数据

D.DOS和Windows 8.__________不属于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方式。B A.曼彻斯特码 B.积分曼彻斯特码 C.差分曼彻斯特码 D.非归零编码 9.模拟数据用数字信号来通信,需要用的设备是__________。C A.中继器 B.放大器 C.编码解码器 D.编译器 10.全双工通信支持________传输数据流。B A.一个方向

B.同时在两个方向 C.两个方向,但同一时刻单方向 D.任何方式 11.基带局域网适合采用________多路复用技术。A A.时分 B.线分 C.码分

D.频分

12.在公用电话网上传输的是________。A A.模拟信号 B.数字信号 C.二进制脉冲信号 D.离散信号 13.___________不是声卡常用的音频采样率。C A.11.025kHz B.22.05kHz C.33.075kHz

D.44.1kHz 14.游程编码(RLE)是一种____________的压缩方式。B A.有损

B.PCX图像文件都采用 C.JPEG格式主要采用 D.压缩后总能使图像文件长度变小

(2006概念,程序设计,数据库)-1 15.通常所说的16位声卡意思是________。B A.声卡的数据和地址总线都是16位 B.声卡采样的位数是16位 C.声卡中信号处理时数据长度是16位 D.声卡采用16位的ISA接口

16.在进行声音的采样时,要得到一个能有效还原波形的采样,其采样频率应至少为整个信号波形最高频率的________。B A.1倍 B.2倍 C.4倍 D.8倍 17._____________应用可以实现网上实时交流。D A.电子邮件 B.网络新闻组 C.FTP 18.电子信箱地址的格式是________。A A.用户名@主机域名 C.用户名.主机域名

D.QQ

B.主机名@用户名 D.主机域名,用户名

19.在HTML中,________标记用于实现链接。B A. B.和 C.

D. 20.按照网络规模大小定义计算机网络,其中________的规模最小。D A.因特网 B.广域网 C.城域网 D.局域网

二、多选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________属于电子商务范畴。BCD A.DSS B.EC

C.B2C

D.B2B 2.计算机外部存贮器包含有___________等。ABD A.U盘 B.CD-ROM C.Cache 3.USB接口目前被广泛地应用,其优点是__________。AB A.传输速度高 B.支持热插拔 C.传输距离远

D.硬盘

D.可接入任何设备

4.关于MP3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ACD A.MP3是MPEG layer3的缩写 B.MP3采用的是无损压缩技术 C.MP3比WAV格式所占的存储空间小 D.MP3必须解压缩后才能播放 5.________属于ISO网络管理功能。BCD A.用户管理 B.性能管理 C.配置管理

D.故障管理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____________的出现是继电子管、晶体管后电子技术的又一次重大突破。集成电路 2.过时的信息没有利用价值几乎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因此信息的基本特征之一是_______性。时效 3.__________是一种小型的计算机系统,放置在PDA、手机等电子设备中。嵌入系统 4.操作系统对运行的程序进行管理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进程/线程

5.数据在模拟信道上传输时,_________是可以将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进行转换的设备。调制解调器/Modem

(2006概念,程序设计,数据库)-2 6.若一个字符的7位ASCII代码为0010101,使用奇校验,则校验位应是__________。0 7.________________即为数字通用光盘,采用波长为635nm~650nm的红外激光器读取数据。DVD 8.多媒体计算机的主要功能是处理_____________化的声音、图像及视频信号等。数字 9.OSI将网络体系结构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________层。应用层 10.网页制作中,表单中的“提交”按钮的type属性值是______。submit

(2006概念,程序设计,数据库)-3 2006年上海市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

基础题试卷(B)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信息可以通过声、图、文等信息传播媒体在空间传播是指信息的________性。B A.时效 B.传递 C.存储 D.可识别 2.近代信息存储技术不包括________。D A.录音 B.唱片 C.照相

D.直接连接存储

3.PC机中CPU进行算术和逻辑运算时,可处理的二进制信息的长度为____________。D A.32位 B.16位 C.8位 D.以上三种都可能 4.计算机软件可以分为两大类________。D A.应用软件和数据库软件 B.管理软件和应用软件 C.系统软件和编译软件 D.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5.打印机使用________愈来愈多。B A.串行接口 B.USB接口 6.CPU中的控制器的功能是_______。D A.进行逻辑运算

C.控制运算的速度

C.RJ接口 D.PCI接口

B.进行算术运算

D.分析指令并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

7.计算机指令的“寻址”方式有立即寻址、直接寻址、间接寻址和________。B A.快速寻址 B.变址寻址 C.磁盘寻址 D.内存寻址 8.用载波的不同频率来表示传送的不同数据,这种调制方法叫____________。B A.ASK B.FSK C.PSK D.PAM 9.数字信号传输时,传送速率bps是指______________。D A.每秒字节数

B.每分钟字节数 C.每秒并行通过的字节数 D.每秒串行通过的位数 10.有线电视的传输过程是数据________多路复用的一个典型例子。A A.频分 B.波分 C.码分 D.时分 11.关于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D A.数字信号是通过频带传输 B.模拟信号是通过基带传输

C.传输信号在频带传输比在基带传输中的衰减快 D.传输信号在频带传输比在基带传输中的衰减慢

12.信道可以为多个报文共享的交换技术是__________,它的线路利用率高。D A. 线路交换 B. 数据交换 C. 电路交换 D. 分组交换 13.______________的叙述是不正确的。C A.软波形表是以牺牲整体系统资源为代价产生近似硬波表的效果 B.合成器存在于声卡中,可分成调频合成器和波表合成器两种

(2006概念,程序设计,数据库)-4 C.调频合成是对乐器的声音采样后将值制表保存在ROM中,可由DSP随时查表调用 D.合成器是利用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其他芯片来产生音乐或声音的电子装置 14.___________不是声卡常用的音频采样率。C A.11.025kHz B.22.05kHz C.33.075kHz

D.44.1kHz 15.在媒体播放器的窗口中,按下“播放”按钮后该按钮变为________。B A.“倒退”按钮 B.“暂停”按钮 C.反显状态 D.时间显示标志 16.在使用Photoshop进行图像处理时,使用“编辑”菜单中的命令,不可以进行________操作。C A.剪切 B.填色 C.素描 D.描边 17.网络协议属于计算机网络中的________。B A.硬件

B.软件

C.既可算硬件,也可算软件 D.既不是硬件,也不是软件 18.计算机网络起源于________。C A.BITNET B.NSFNET

C.ARPANET D.CSNET 19.在上海市内构建的一个计算机网络系统,属于________。D A.LAN B.WAN C.Internet D.MAN 20.________是A类IP地址。C A.182.12.256.2 B.202,13,112,14 C.12.202.46.25 D.192.3.41.6

二、多选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三网合一”一般是指________的合并。ABD A.公用电话网 B.有线电视网 C.综合业务数字网 D.计算机网 2.工具软件数量众多,下列属于开发工具的有________。AB A.编译工具 B.数据库工具 C.杀病毒工具 3.常用的数据通信标准接口有________。ABC A.RS-232 B.USB C.RS-449

D.压缩工具

D.PS/2 4.JPEG压缩方法是__________。ABCD A.把图像划分成若干像素块 B.丢弃了图像中的高频成份 C.采用“离散余弦变换”公式进行处理 D.红、绿、蓝三种颜色成份分别压缩 5.TCP/IP分层模式中的互联网层完成的主要功能有________。AB A.拥塞控制 B.路由选择 C.文件传输 D.电子邮件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电子商务中的支付方式主要有电子________、电子现金和电子支票。信用卡 2.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编制的一种破坏性的____________。程序/计算机程序 3.CAD是计算机重要应用领域之一,它的含义是________。计算机辅助设计

(2006概念,程序设计,数据库)-5

4.计算机软件是各种程序和________的总称。相应文档资料/文档资料/ 文档 5._________指可以同时传输一组比特,每个比特使用单独的一条线路。并行传输 6.若一个字符的7位ASCII代码为0010101,使用奇校验,则校验位应是__________。0 7.光盘按其读写功能可分为只读光盘、一次写多次读光盘和________光盘。可擦写 8.赋予计算机“讲话”的能力,根据字符用声音输出结果,属于_____________技术。语音合成 9.FTP的中文名称是________协议。文件传输 10.超文本标记语言的英文缩写是________。HTML

(2006概念,程序设计,数据库)-6 2006年上海市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

基础题试卷(C)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信息技术整个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语言的利用、文字的发明、印刷术的发明、_________和计算机技术的发明和利用五次革命性的变化。B A.农业革命 B.电信革命 C.工业革命 D.文化革命 2.计算机存储技术不包括________。B A.直接连接存储 B.照相胶卷

C.移动存储 D.网络存储

3.现行PC机光盘驱动器与主机的接口标准主要是______________。A A.IDE,SCSI B.RS-422,RS-423 C.IDE,RS-422 D.SCSI,RS-423 4.微型计算机(PC机)的文件系统采用________结构。D A.环型 B.星型 C.网型

D.树型

5.使用Cache可以提高计算机运行速度,这是因为________。C A.Cache增大了内存的容量 B.Cache扩大了硬盘的容量 C.Cache缩短了CPU的等待时间 D.Cache可以存放程序和数据 6.CPU中的运算器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B A.读取并分析指令 B.执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C.指挥和控制计算机的运行 D.存放运算结果

7.8个二进制位组成的字节能存放的不带符号的数,转换成十进制整数,其最大值是________。C A.127 B.128 C.255 D.256 8.___________是利用有线电视网进行数据传输的宽带接入设备。D A.56k Modem B.ISDN Modem C.ADSL Modem D.Cable Modem 9.奇校验时,信息编码中________。C A.“1”的个数为奇数即为出错 C.“1”的个数为奇数即为正确

B.“0”的个数为奇数即为出错 D.“0”的个数为奇数即为正确

10.CDMA使用的是数据多路复用技术中________技术。C A.频分多路 B.时分多路 C.码分多路

D.线分多路

11.关于比特率和波特率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D A.波特率又称波形速率 B.两个都可以表示传输速率 C.如果采用两相调制,比特率和波特率相等 D.比特率即为波特率 12.一个数据通信的系统模型由数据通信网、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C A. 发送设备和接受设备 B. 传输媒体和传输信道 C. 数据源和数据宿 D. 数据和调制解调器 13.MP3_______________。C A.是具有高压缩比的图形文件压缩标准

(2006概念,程序设计,数据库)-7 B.是采用无损压缩技术

C.是具有高压缩比的音频文件的压缩标准 D.是具有高压缩比的视频文件的压缩标准

14.24位真彩色能表示多达__________种颜色。C A.24 B.2400 C.2的24次方 15.能在计算机上观看电视的视频卡是__________。D A.视频叠加卡 B.电视编码卡 C.视频捕捉卡

D.10的24次方

D.TV卡

16.对于静态图像,目前广泛采用的压缩标准是__________。B A. DVI B. JPEG C. MP3 D. MPEG 17.___________不是网络部件。D A.网桥 B.路由器

C.集线器 D.工作站

18.TCP/IP协议在Internet网中的作用是________。A A.定义一套网间互联的通信规则或标准 B.定义采用哪一种操作系统 C.定义采用哪一种电缆互连 D.定义采用哪一种程序设计语言 19.FTP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A A. 在网上传送文件 C. 收发电子邮件

B. 远程登录 D. 浏览网页

20.OSI参考模型的最低层和最高层分别是________。A A.物理层,应用层 B.物理层,数据链路层 C.应用层,物理层 D.表示层,应用层

二、多选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按照寄生方式计算机病毒可分为________。ABC A.系统型病毒 B.宏病毒 C.文件型病毒

D.驻留内存型病毒

2.关于DRAM和SRAM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ABC A.DRAM是动态随机存储器 B.SRAM是静态随机存储器 C.SRAM在存取速度上优于DRAM D.目前内存主要采用SRAM 3.串行数据通信的方式有____________等类型。ACD A.单工 B.多工 C.半双工

D.全双工

4.关于MP3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ACD A.MP3是MPEG layer3的缩写 B.MP3采用的是无损压缩技术 C.MP3比WAV格式所占的存储空间小 D.MP3必须解压缩后才能播放

5.按照网络覆盖的地理范围的大小,计算机网络可分为诸如____________等类型。BCD A.以太网 B.局域网 C.广域网 D.城域网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________和社会信息一起构成了当前人类社会的信息体系。自然信息

(2006概念,程序设计,数据库)-8 2.三C技术是指计算机技术、___________和控制技术。通信技术

3.按某种顺序排列的,使计算机能执行某种任务的指令的集合称为_______。程序

4.存储容量1GB,可存储____________ M个字节。1024 5.ISDN采用____________多路复用技术。时分

6.数据传输的类型可以分为基带传输和_________两种。频带传输 7.16位的增强色能表示____________种颜色。65536 8.光盘按其读写功能可分为只读光盘、一次写多次读光盘和________光盘。可擦写/可多次读写 9.Internet上最基本的通信协议是________。TCP/IP(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10.电子邮件的接收使用的是_________协议,它是通过邮件服务器传送协议,到邮件服务器上取信。POP3

(2006概念,程序设计,数据库)-9 2006年上海市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

基础题试卷(D)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冯·诺依曼结构的计算机是将计算机划分为运算器、控制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__________等五大部件。A A.存储器 B.CPU C.高速缓冲器 D.硬盘 2.通常信息技术主体中的"3C技术"是指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________。A A.控制技术 B.微电子技术 C.激光技术 D.感测技术 3.下列四种操作系统中,以及时响应外部事件为主要目标的是_________。B A.批处理操作系统 B.实时操作系统 C.分时操作系统 D.网络操作系统 4.微型计算机(PC机)的文件系统采用________结构。D A.环型 B.星型 C.网型 5.________不是面向对象的高级语言。C A.C# B.Java C.Fortran

D.树型

D.C++ 6.以下关于DRAM与SRAM相比较,________是不准确的说法。D A.DRAM结构比SRAM简单 B.DRAM集成度比SRAM高 C.DRAM功耗比SRAM低 D.DRAM读写速度比SRAM快 7.计算机指令的“寻址”方式有立即寻址、直接寻址、间接寻址和________。B A.快速寻址 B.变址寻址 C.磁盘寻址 D.内存寻址 8.数字信号进行基带传输,必须先进行编码,一般采用的编码方法是_______。C A.移相键控编码 B.归零编码 C.非归零编码 D.积分曼彻斯特编码 9.___________多路复用主要用于移动电话通信。D A.时分 B.频分 C.波分 10.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是________。D A.电信号传输系统 B.文字通信系统 C.信号通信系统

D.码分

D.数据通信系统

11.计算机常用的数据通信接口中,传输速率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C A.RS-232、IEEE1394、USB1.1、USB2.0 B.RS-232、USB1.1、IEEE1394、USB2.0 C.RS-232、USB1.1、USB2.0、IEEE1394 D.USB1.1、USB2.0、RS-232、IEEE1394 12.__________不是频带传输的优点。B A. 充分利用信道的容量

C. 载波信号在传输中衰减较慢

B. 直接利用数字信道传输数字信号 D. 可以远距离通信

13._______________是正确的叙述。B A.解码后的数据与原始数据一致称不可逆编码方法 B.解码后的数据与原始数据不一致称有损压缩编码

(2006概念,程序设计,数据库)-10 C.解码后的数据与原始数据不一致称可逆编码方法 D.解码后的数据与原始数据不一致称无损压缩编码 14.___________不是声卡常用的音频采样率。C A.11.025kHz B.22.05kHz C.33.075kHz

D.44.1kHz 15.如果我们在计算机上安装________就可以接收PAL或NTSC电视信号。D A.MPEG卡 B.电视编码卡 C.视频捕捉卡 D.TV卡 16.CorelDraw是一种__________。B A. 声音创作工具

C. 多媒体集成创作工具

B. 图形创作工具 D. 影视动画创作工具

17.用于完成IP地址与域名地址映射的服务器是______________。C A.IRC 服务器 B.WWW 服务器 C.DNS 服务器 D.FTP 服务器 18.IP地址83.3.41.6为________。A A.A类地址 B.B类地址

C.C类地址 D.非法地址

19.OSI参考模型将整个网络的通信功能划分为七个层次的框架,其中最高层称为________。C A. 表示层 B. 网络层 C. 应用层 D. 物理层 20.常用的网络拓朴结构应该包括________。A A.总线、星型、环型和网状 B.总线、环型和网状 C.星型和网状

D.环型和网状

二、多选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________属于电子商务范畴。BCD A.DSS B.EC

C.B2C

D.B2B 2.计算机的指令通常应由____________组成。BD A.源代码 B.操作码 C.机内码

D.操作数

3.数据的频带传输中,根据需要可进行_________等调制。ABD A.幅度调制 B.频率调制 C.速度调制 D.相位调制 4.对于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是__________。ABCD A.集成性 B.交互性 C.实时性 5.电子邮件地址应由________组成。BCD A.密码 B.邮箱用户名 C.@

D.多样化

D.电子邮件服务器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________和社会信息一起构成了当前人类社会的信息体系。自然信息

2.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包括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__________技术、信息控制技术和信息存储技术。处理^^加工^^发布

3.ENIAC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它所采用的电子器件是_______。电子管

(2006概念,程序设计,数据库)-11 4.USB接口的缺点是传输距离____________。短/有限 5.调制解调器有内置式和_________式两种。外置

6.数据多路复用技术一般包括_________、时分多路复用和码分多路复用三种。频分多路复用 7.MEPG编码标准包括________________、MEPG音频、视频音频同步三大部分。MEPG视频 8.过渡动画大致可分为变形动画和____________动画两种。运动 9.Internet网址中的http的中文名称是________协议。超文本传输 10.访问Web网页的工具称为____________。浏览器

(2006概念,程序设计,数据库)-12 2006年上海市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

基础题试卷(E)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微电子技术的核心技术是________。C A.晶体管 B.半导体 C.集成电路 2.“蠕虫”往往是通过________进入其他计算机系统。C A.网关 B.路由器 C.网络 3.一般说来,计算机中内存储器比外存储器_________。A A.读写速度快 B.读写速度慢 C.存储容量大

D.微电脑

D.防火墙

D.保持数据时间长

4.在计算机内部存储的汉字是汉字的内码,目前常用的一个汉字的内码长度是________个字节。C A.72

B.24

C.2

D.8 5.计算机问世至今已经历了四代,而代的分类主要是按照__________。C A. 规模 B. 功能 C. 元器件 D.性能 6.当前在手提式计算机中使用的是_________总线系统。C A.ISA B.PCI C.PCMCIA 7.十进制数89转换成十六进制数是_______。B A.95H B.59H C.950H

D.MCA

D.89H 8.通信设备既可以发送信息,也可以接收信息,但发送和接收必须轮流进行,称为________。B A.串行通信 B.半双工通信 C.全双工通信 D.单工通信 9.ADSL是使用___________技术将话音与数据分开。B A.时分多路复用 B.频分多路复用 C.码分多路复用

D.相分多路复用

10.___________是利用有线电视网进行数据传输的宽带接入设备。D A.56k Modem B.ISDN Modem C.ADSL Modem D.Cable Modem 11.下列传输媒体________属于有线媒体。A A.光纤 B.微波线路 C.卫星线路

D.红外传输

12.在串行传输中,所有的信息__________。A A. 使用一条线路同时传送1个比特位 B. 使用一条线路同时传送多个个比特位 C. 使用多条线路同时传送1个比特位 D. 使用多条线路同时传送多个比特位 13.激光唱盘对音频的标准采样频率为44.1kHz是因为人耳所能听见的最高声音频率为___________kHz。D A.44 B.33 C.60 D.20 14.DVD-ROM盘上的信息是_________。B A.可以反复读和写 B.只能读出

C.可以反复写入 D.只能写入

(2006概念,程序设计,数据库)-13 15.同一幅图像中对象表面特性具有相关性,这是________。B A.时间冗余 B.空间冗余 C.视觉冗余 D.信息熵冗余 16.对于静态图像,目前广泛采用的压缩标准是__________。B A. DVI B. JPEG C. MP3 D. MPEG 17.IP协议是____________协议。C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D.传输层

18.________是A类IP地址。C A.182.12.256.2 B.202,13,112,14 C.12.202.46.25 D.192.3.41.6 19.电子邮件在传送时使用的是________协议,它以一种直接的端到端的方式传送,不依赖中途各点来传送信息。D A. TCP B. IP C. POP3 D. SMTP 20.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是_______上的协议。D A.数据链路层 B.网络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

二、多选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电子商务的安全保障主要有__________。ABC A.加密技术 B.数字签名 C.安全电子交易

D.路由技术

2.计算机高级语言可分为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两大类,下列________一般被分属于面向对象的语言。BD A.FORTRAN B.C++ C.PASCAL D.JAVA 3.数据通信的系统模型由下列__________部分组成。ABD A.数据源 B.数据通信网 C.发送设备 4.多媒体关键技术包括________。AB A.数据压缩技术

C.电子标签技术

D.数据宿

B.大容量的光盘存储技术 D.字处理技术

5.构成一个局域网所需的硬件主要有________。BCD A.Modem B.双绞线 C.交换机

D.计算机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B2B的英文全称是____________。Business to Business 2.现代通信技术正在沿着_________、宽带化、高速化和智能化、综合化、网络化的方向迅速发展。数字化 3.USB接口的最大缺点是传输距离____________。短/有限

4.冯·诺依曼提出的计算机结构称“冯·诺依曼”模式,他把计算机划分成五大部件,一般将运算器和________集成在一块芯片中,称“CPU”。控制器 5.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英文简称_________,是运行在原有普通电话线上的一种新的高速宽带技术。ADSL

(2006概念,程序设计,数据库)-14 6.数据交换技术一般包括线路交换、报文交换和____________三种。分组交换 7.RGB是三种基色,它的含义是表示____________。红、绿、蓝

8.计算机中的数字图形可分为位图和____________两种表示形式。矢量图

9.OSI将网络体系结构分为________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物理 10.红色的色彩值是#_______。FF0000

(2006概念,程序设计,数据库)-15 2006年上海市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

基础题试卷(F)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过时的信息没有利用价值几乎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指信息的__________。D A. 普遍性 B. 存储性 C. 传递性 D. 时效性 2.不依赖人类社会,在宇宙间、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称为________信息。C A.生物 B.物理 C.自然 D.社会

3.基于闪存技术的闪存卡是主要面向数码相机、MP3和_______等消费电子领域的移动存储。A A.PDA B.ZIP C.MO D.ORB 4.打印机的质量和速度由低到高的顺序通常是________。C A.喷墨—针打—激光 B.针打—激光—喷墨 C.针打—喷墨—激光 D.激光—针打—喷墨 5.内置式光盘驱动器一般应接在__________接口。A A. IDE B. PS/2 C. SCI

D. USB 6.从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到第四代计算机的体系结构都是相同的,都以程序存储为特征,称为_______体系结构。D A.艾伦·图灵

B.罗伯特·诺依斯 C.比尔·盖茨

D.冯·诺依曼 7.十进制数153转换成二进制数是_______。D A.10110110 B.10100001 C.10000110

D.10011001 8.网络、调制解调器的传输速率往往用bps作为单位,它系指_________。C A.每秒钟通过的二进制码字节数 B.每分钟通过的二进制码字节数 C.每秒钟通过的二进制码位数 D.每秒钟通过的波形数 9.方块校验码比奇偶校验码________。A A.验错能力强

B.验错能力弱 C.简单

D.验错能力强,但纠错能力稍弱 10.当前鼠标和主机之间的连接采用________接口的越来越多。A A.USB B.X.21 C.RS—232 D.RS—449 11.频带传输的调制方式不采用________。B A.幅度调制 B.时间调制 C.频率调制

D.相位调制

12.在数据传输中,发送的每个字符都有自己的开始位和停止位,这种传输方式称为__________。C A. 串行传输 B. 并行传输 C. 异步传输 D. 同步传输 13.能将录像带上的模拟视频信号转换并存储于硬盘上的视频卡是__________。C A.视频叠加卡 B.电视编码卡 C.视频捕捉卡 D.TV卡

(2006概念,程序设计,数据库)-16 14.媒体播放器能播放的文件扩展名为_______________。A A.AVI B.ZIP C.TIF 15.下列软件中,________不能处理动画。B A.3DSMAX B.Photoshop C.Flash

D.PCX

D.GifAnimaton 16.多媒体信息处理关键技术必须要有__________。C A. 数据校验技术 B. 数据交换技术 C. 数据压缩和编码技术 D. 数据通信技术 17.BBS是________的缩写。B A.超文本标记语言 B.电子公告板

C.网络电话 D.文件传输协议

18.IP地址是由用点分开的4段数字构成,每段数字在________之间。B A.0~127 B.0~255 C.1~128 D.1~256 19.在计算机网络硬件中,_______可以承担异种网之间协议的转换。B A. 集线器 B. 网关 C.网桥 D. 交换机 20.定义文本色彩的是标记的_______属性。C A.size B.face C.color

D.title

二、多选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防范计算机病毒应做到__________。AB A.定期使用防病毒软件 B.加装防火墙 C.不使用计算机网络 D.不使用软盘 2.计算机系统的内部总线,主要可分为____________。BCD A.独立总线 B.控制总线 C.数据总线 3.数据通信的主要技术指标有________。BCD A.正确率 B.传输速率 C.带宽

D.地址总线

D.可靠度

4.可以播放MP3文件的播放器有________。ABCD A.Winamp B.Real Player C.Windows Media Player D.豪杰超级音频解霸 5.关于Internet中的IP地址和域名,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AD A.主机的域名是主机的IP地址的字符形式 B.域名只能使用英文字符

C.主机的域名与计算机名是等价的 D.一个IP地址可以对应多个域名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____________的出现是继电子管、晶体管后电子技术的又一次重大突破。集成电路 2.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包括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__________技术、信息控制技术和信息存储技术。处理

3.按某种顺序排列的,使计算机能执行某种任务的指令的集合称为_______。程序

4.光盘的类型有__________光盘、一次性写光盘和可擦写光盘三种。只读

(2006概念,程序设计,数据库)-17 5.光纤线是由____________、包层和套层三部分组成。纤芯

6.数据通信按同时可以传输的位数分,可分为____________和串行传输。并行传输 7.超文本标记语言的英文缩写是________。HTML 8.目前主要通过下载和___________传输这两种方式,实现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在网络上视听。流/流式 9.URL前的ftp是表示________协议。文件传输

10.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________相结合的产物。通信技术

(2006概念,程序设计,数据库)-18 2006年上海市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

基础题试卷(G)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从数据管理或通信的角度出发,数据又可被看作是信息的________。A A.载体 B.文字 C.属性 D.媒体 2.不依赖人类社会,在宇宙间、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称为________信息。C A.生物 B.物理 C.自然 D.社会 3.摩尔定律主要是说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每________翻一番。A A.18个月 B.年 C.3年 D.10年 4.计算机存储体系结构中存储容量最大的部分是________。B A.内存储器 B.硬盘 C.Cache D.优盘 5.如果要使一台微型计算机能运行,除硬件外,必须有的软件是__________。D A. 数据库系统 B. 应用软件 C. 语言处理程序 D. 操作系统 6.二进制数***1转换为十六进制数是__________。D A.C6F3H B.8235H C.42A1H D.8C93H 7.目前制造计算机所采用的电子器件是_______。D A.晶体管 B.超导体 C.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D.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8.数据多路复用技术不包括_________。A A.线分多路复用 B.频分多路复用 C.码分多路复用 9.传输速率的表示单位包含有________和波特率。D A.带宽 B.差错率 C.可靠度

D.时分多路复用

D.比特率

10.___________是利用有线电视网进行数据传输的宽带接入设备。D A.56k Modem B.ISDN Modem C.ADSL Modem D.Cable Modem 11.目前使用的公用电话交换网主要采用________交换技术。D A.虚电路交换 B.报文交换 C.分组交换 D.线路交换 12.在下列传输媒体中,__________传输错误率最低。C A. 双绞线 B. 同轴电缆 C. 光纤 13.DVD-ROM盘上的信息是_________。B A.可以反复读和写 C.可以反复写入

D. 微波

B.只能读出 D.只能写入

14.波表合成主要针对______________。A A.MIDI音乐

B.三维空间的声音效果 C.放音,录音同步 D.网络电话 15.下列数据类型中,________是文本型数据。A A.符号 B.图形 C.视频

(2006概念,程序设计,数据库)-19

D.音频 16.关于矢量图形的概念,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D A. 图形是通过算法生成的 B.图形放大或缩小不会变形、变模糊 C. 图形基本数据单位是几何图形 D.图形放大或缩小会变形、变模糊 17.HTML标记中,用于显示水平线的标记是______________。B A. TR B. HR C. BR D. PR 18.对于无子网的网络,若IP地址为15.32.56.7,则网络掩码为________。B A.255.255.0.0 B.255.0.0.0 C.255.255.255.255 D.255.255.255.0 19.在HTML标记中,

    标记定义_______。B A.列表 B.无序列表 C.有序列表

    D.表格

    20.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定义的一种国际性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标准是________。B A.TCP/IP B.OSI/RM C.SNA D.DNA

    二、多选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计算机道德大致包含______________等几方面。ABCD A.遵守使用规则 B.履行保密义务 C.保护个人隐私

    D.禁止恶意的攻击

    2.选购显示卡主要应考虑__________。BCD A.显示卡的分辨率 B.显示卡内存的类型 C.显示卡内存的容量 D.显示卡支持的总线类型

    3.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会产生差错,可采用差错校验来检测,常用方法有___________。ABCD A.奇校验 B.方块校验 C.循环冗余校验 D.偶校验 4.下列叙述中,________是声卡应具有的功能。ABD A.压缩和解压缩音频文件 B.合成和播放音频文件 C.编辑和加工音频和视频文件 D.录制音频文件 5.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AC A.资源共享 B.监控处理 C.数据通信

    D.统一处理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三C技术是指计算机技术、___________和控制技术。通信技术 2.信息安全主要包括计算机设备安全和__________安全。数据

    3.按使用和技术相结合的角度可以把操作系统分为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________操作系统和网络操作系统。实时 4.光盘的类型有只读光盘、一次性写光盘和__________光盘三种。可擦写/可读写 5.按照网络覆盖的地理范围的大小,计算机网络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_________。广域网 6.数据通信的主要技术指标有传输速率﹑差错率﹑_________和带宽。可靠度 7.单位时间内的采样次数称为采样频率,其基本单位是________。HZ^^赫兹

    (2006概念,程序设计,数据库)-20 8.视频点播的英文简称是____________。VOD 9.WWW的英文全称是________。Word Wide Web 10.202.13.112.14是________类IP地址。C

    (2006概念,程序设计,数据库)-21 2006年上海市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

    基础题试卷(H)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计算机病毒是一种________。B A.寄生虫 B.程序

    C.生物现象

    D.有害物质

    2.非法进入无权进入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属于__________性质。B A.误操作错误 B.计算机犯罪 C.网络盗窃 D.网络道德 3.下列四项描述中,属于RAM特点的是________。A A.断电后信息消失 B.信息永久保存 C.只能进行读操作 D.速度慢 4.计算机存储体系结构中存储容量最大的部分是________。B A.内存储器 B.硬盘 C.Cache D.优盘 5.以下各种台式计算机的扩展总线,目前主要使用__________总线。C A. ISA B. EISA C. PCI D. MAC 6.二进制数1111100转换成十进制数是________。A A.124 B.152 C.89 7.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取名为_______。C A.UNIVAC B.EDSAC C.ENIAC

    D.213

    D.EDVAC 8.掌上电脑(PDA)与计算机之间,适宜使用_________进行数据通信。D A.微波线路 B.卫星线路 C.光纤传输 D.红外传输 9.目前按USB 2.0标准,USB的传输速率可以达到________Mbps。D A.56 B.240 C.256 D.480 10.当前鼠标和主机之间的接口标准采用________。A A.USB B.X.21 C.RS—232

    D.RS—449 11.下列关于ADSL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B A.ADSL为用户提供相同的上、下行速率B.ADSL最大上行速率是1M C.ADSL最大下行速率是1M D.ADSL即对称数字用户线路 12.传输速率的表示单位包含有________和波特率。D A.带宽 B.差错率 C.可靠度 13.DVD-ROM盘上的信息_________。B A.可以反复读和写 C.可以反复写入

    D.比特率

    B.只能读出 D.只能写入

    14.位图文件的扩展名为_____________。D A.TIFF B.PCX C.PSD

    D.BMP 15.下列音频文件格式中,不属于波形文件格式的是________。A A.MIDI文件 B.Wave文件 C.VOC文件 D.AU文件

    (2006概念,程序设计,数据库)-22 16.声音的采样是按一定的时间间隔采集时间点的声波幅度值,单位时间内的采样次数称为__________。C A. 采样分辨率 B. 采样位数 C. 采样频率 D. 采样密度 17.组成计算机网络的三个要素是______。D A.通信介质、专用设备、通信主体 B.协议、通信介质、通信软件 C.专用设备、通信主体、协议 D.协议、通信介质、通信主体 18.IP地址193.162.12.18属于 ________ 地址。C A.A类 B. B类 C.C类

    D.D类

    19.OSI参考模型的结构划分为七个层次,其中低四层分别为________。A A.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 B.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会话层 C.物理层、数据链路层、表示层和传输层 D.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20.计算机网络能够提供共享的资源有________。D A.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 B.软件资源和信息 C.信息

    D.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信息

    二、多选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三C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主体,即__________的合称。ACD A.通信技术 B.微电子技术 C.计算机技术 D.控制技术 2.中央处理器由__________等部件组成。ABD A.运算器 B.控制器 C.总线 3.数据通信的主要技术指标有________。BCD A.分辨率 B.传输速率 C.带宽

    D.一级Cache

    D.可靠度

    4.在多媒体计算机中常用的图像输入设备是_____________。ABCD A.数码照相机 B.扫描仪 C.视频信号数字化仪 D.数字摄像机 5.下列IP地址中,不属于A类地址的是__________。A.126.32.12.34 B.129.25.15.5 C.16.53.3.6 D.191.5.87.127

    BD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电子商务中的支付方式主要有电子________、电子现金和电子支票。信用卡 2.信息论的创始人是____________。香农

    3.按照指令的复杂程度把计算机分为简单指令集计算机和____________指令集计算机。复杂

    4.绘图仪是输出设备,扫描仪是_______设备。输入

    5.简单的通信模型包括信源、信道和______三部分。信宿

    6.数据通信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有传输速率、__________、可靠度和带宽。差错率

    (2006概念,程序设计,数据库)-23 7.动画效果主要是依赖于人视觉的____________特征而实现的。暂留 8.视频点播的英文缩写是____________。VOD 9.按照网络覆盖的地理范围的大小,计算机网络可分为局域网、________和广域网三种类型。城域网 10.数据链路层的数据传输单元称为________。帧

    7.计算机专业教学理论 篇七

    1移动学习的介绍

    1.1移动学习的定义

    移动学习是借助以手机为主的移动终端设备在任何地点、 任何时间的进行学习,移动学习的内容可以在移动终端设备上充分展现出来,且师生可以通过移动学习平台实现双向交流。 学者对移动学习的定义各抒己见,形成了不同角度的认知。

    Chabra和Figueiredo等从远程教育的角度对移动学习的定义为是:移动学习就是能够使用任何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学习。Paul Harris则认为: 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技术和E-Learning的交点,它能够为学习者带来一种随时随地学习的体验。而对移动学习进行较为具体的定义则是Alexzander Dye等人在《Mobile Education-a glance at the future》一文中给出的移动学习的定义: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的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它是在数字化基础上给学生带来了随时随地学习的全新感受。

    1.2移动学习的特点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具有其突出的特点,可以简单概括为“微型”、“简易”、“多样”。具体如下:

    1)微型。微型主要是指移动学习内容具有微型化的特点, 内容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型视频等课程主题突出, 内容多是选取课程重点和要点进行合理分割。一般而言,微课视频的时长控制在5分钟左右。5分钟的视频中,知识点的渗透和引入是循序渐进的,实现学生的逐步提高。同时,微型化的教学内容具有访问方便,顺畅等优势特点。

    2)简单。简单主要体现在移动学习所采用的微型课程资源的制作上相对比较简单。一般,学习平台提供的视频都是微型视频,属于演示型视频。这些视频的制作过程比较简单,通过一些电脑、声音输入设备以及录像软件便可以轻松完成。视频在数字化学习平台上上线后,与学生身临教室学习无异。

    3)多样。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学习资源上。移动学习开展的基础是数字化学习平台,而数字化学习平台上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微视频、教案、课件、习题等等。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依据课程学习需要以及自身学习需求选择内容进行学习。 这些学习资源包含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且更为丰富。

    互联网时代,网络高度普及,网络生活以及网络学习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移动学习引入大学,可以使学生学习更加丰富多彩,自由开放。移动学习被认为是未来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学习模式,俨然已成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移动学习促进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成为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巩固、补充和拓展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内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也日渐增多,而关于移动学习的使用的研究则成为这个领域研究的中心所在。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移动学习的基础条件

    2.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简介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和操作应用课程的必修课程之一。近年来,许多学校已经将《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公共课基础课程来开设。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实现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使学生掌握运用计算机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计算机成为学生学习知识、获得能力以及提升自身素质的有力工具。从授课方式上,《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一般采用的是以“班”为单位,面对面为主要授课方式。一般而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授课方式、授课地点以及授课时间都是十分固定的。

    倘若将移动学习引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运用移动终端设备的优势,利碎片化的时间,学习课程内容。通过引入移动学习,不仅可以加强课程教学的互动,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可以充分提升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互动不足的困扰。

    2.2《计算机应用基础》移动学习的必备条件

    《计算机应用基础》移动学习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数字化学习平台和课程资源库上。建立体系架构完整,功能齐全的学习平台和课程资源库建设是《计算机应用基础》移动学习开展的必备条件。具体如下:

    “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对移动学习的开展具有关键作用。因此,应建立体系架构完整,功能齐全的学习平台。构建学习平台体系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是,数字化学习平台的需求定位。开展移动学习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应满足两方面需求:第一,学生通过电脑或手机等移动设备可以访问数字化平台进行学习;第二,教师和管理员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完成各类课程的管理工作,包括资源共享与发布、学生管理、课程管理等。

    二是,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模块构成。依据需求定位构建移动学习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应包括六大模块,即课程库、视频教程、习题下载、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档案等。这些模块共同构成教育资源库,而教育资源库与文件浏览支持系统等构成数字化的学习平台。其中,平台各类资源的浏览与下载等,需要相应的媒体资源库作为支撑。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PC端或移动客户端访问数字化学习平台,进行移动学习。

    在明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需求定位,并构建起移动学习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在此基础上,实现移动学习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下文将主要围绕移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3移动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引入移动学习,具体可以从如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录制移动学习课程视频教程。教师应依据教学大纲,认真研读教材,将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合理的加入视频。 课程视频以操作为主,通过教师解说渗透理论知识,实现实际操作与理论学习的有机结合。这种课程方式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且知识传达更为有效。以Excel工作表操作为例。Excel教学对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数据处理方法,而数据处理则需要使用函数和公式。如果依据教材内容单纯讲解,势必会缺乏趣味,不利于学生掌握Excel数据处理技巧。因此,可以设计制作主题性的Excel的数据处理教程。如大学生年度奖学金评定表格制作及数据处理。在其中渗透表格设计、数据输入与编辑、排序与统计、数据汇总、图表建立以及电子表格打印等内容。

    其次,依据教学计划,实现基于数字化学习平台的移动学习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步进行。教师应针对每一块的教学内容以及计算机一级考试涉及的内容等同步制作对应的教学视频和操作视频,并涉及相应的习题供学生进行观看和练习。

    最后,课堂中引入翻转课堂。翻转课堂中,教师更多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导。学生课堂利用PC端或移动设备端观看教学视频,充分利用课外时间使移动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使基于数字化学习平台的移动学习成为课堂的延伸。实际教学中,可以分别安排两个班级分别采用普通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对两个班级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翻转课堂中,学生自主进行示范操作,讨论等。教师则对一些错误操作及时纠正,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实践证明,引入移动学习的理念并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方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

    4结语

    8.计算机专业教学理论 篇八

    一、教学内容设置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理论和实践联系的要求很高,但是该课程学时少、内容多、重点和难点多,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没有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先导课程,理论基础知识薄弱,但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使用网络,在必要时可以进行简单的网络维护等。同时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最新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根据教学大纲,《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分为:第一部分,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第二部分,计算机网络物理层基本知识;第三部分,数据链路层次;第四部分,网络层;第五部分,运输层;第六部分,应用层;第七部分,计算机网络安全。各非计算机专业可结合本专业特点进行相关内容的补充和调整。整个课程的学习重点放在基本的概念和方法的掌握与理解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体系确定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非常重要的。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先进的教学手段,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动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抽象难懂的理论和概念非常多,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本身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的背景知识较少,从而在理解其抽象概念和原理时常常会遇到很大困难。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我们采用“实例化教学”方法,主要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适当的方式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因此采用“实例化教学”的教学活动不再是简单的“理论+实践”模式,该模式中的实例起到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作用:(1)实例将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以帮助学生掌握与理解;(2)实例又能够对实践起一个指导性和解释性的作用。学生课堂实践和课后自主学习的时候,直接参照的是已经具体化的实例,而不是枯燥的知识点;另外,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实例化教学”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其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和成就感,加大学习的内驱力。同时,对于新的网络技术和方法,则采用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研究性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励学生思考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技术创新应用的能力。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改革考核方式十分必要。传统的考核方式仅仅考核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而没有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了更好地检查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理论课程的效果,将课程考试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最终成绩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计分办法。平时成绩主要是根据学生课堂提问题、回答问题、作业以及专题学习报告等情况,由主讲教师实时打分登记。对于期末考试成绩好的而平时成绩差的学生,不应给予好评,因为他们仅仅记住了知识而没有掌握应用知识。通过这种考核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为知识和应用创新创造了条件。

    四、结束语

    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总结与创新的过程,要实现《计算机网络》课程理论教学的全面深入的改革,还有待与同仁一道共同努力。

上一篇:大型社团活动策划书下一篇:重点时段安全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