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的性质

2024-08-04

欧姆定律的性质(精选13篇)

1.欧姆定律的性质 篇一

欧姆定律的应用教学反思

万全县第一初级中学

谢丽霞

欧姆定律是初中电学中重要的定律,贯穿于电学各类计算,因此欧姆定律是电学内容的核心、重点。本堂课是欧姆定律内容的延续,所以在上新课时,我通过复习欧姆定律的内容达到巩固旧知识和引入新课题的双重目的。初接触电学的学生在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串、并联电路计算时,学习困难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使用已知量时,常常张冠李戴,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不能直达题目答案便不知所措。

(3)解题时思路混乱,看不清题目已知条件,不能发现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内在联系,无从下手。

针对以上问题,我要求学生从最基本的题目开始,画出等效电路,在电路图上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再根据题意,利用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解题,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在选择习题时,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结合学生能力实际,精心再设计,选择有代表性、针对性的题目,深浅适中,突出重点,同时强调解题时的注意点,如:在应用时,I、U、R必须是同一段电路上的三个物理量,必须满足同一性等相关问题。并要求要有完整的计算步骤。另外,特别改编传统题目为开放性题目,增加知识的覆盖面,更重要的是把问题向纵向、横向延伸,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难易不同的参与,同时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让学生通过练习知道学到了什么,认识知识架构,让全体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

但总的来讲,我觉得课没有新意,有一种模式化的感觉,可能是课堂新教学的新鲜感已渐渐淡化的缘故,对于我来讲,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模式就是用来打破的,可能打破它为时尚早,但这是迟早的事。然而,突破口在哪里?下一个努力的方向是什么?课的目标定位在知识上,再好的课层次也不会很高,用知识去培养学生,发展学生,锻练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学知识,这才是正确的道路。我隐隐约约感觉到,可能下一步的出路也就在这里。

2.欧姆定律的性质 篇二

欧姆定律 ( 初中学习的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 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 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 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

欧姆定律这节课的特点是, 十分重视科学方法教育, 重视科学研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 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 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材安排是通过实验探究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 从而得出欧姆定律。这样安排比较好, 但实际学生动手参与率不高, 学生的科学探究有效性不高, 有点照本宣科, 对欧姆定律不能真正实现探究的思想。究其原因有三点:

1. 本实验是用欧姆定律来研究欧姆定律由于学生还没学习欧姆定律很难理解为什么调节滑片的位置就能改变或保持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

2. 学生很难正确区分一段电路和整个电路两个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本实验中研究AB这段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时不容易将这段从整个电路中分离出来, 更不会分析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在一个电路图中却要分次研究两个实验规律先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后又更换电阻, 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学生很难理解, 更别说自己设计这个电路来探究其中规律了。

以上是学生探究实验和分析实验电路的障碍, 如何来解决呢?

在教学中笔者对实验教学做了适当的改变。让学生自己分两步实验来设计电路探究规律:先激疑, 后激智, 引出正确的电路设计, 再完成正确的实验操作。

第一步, 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他们的设计是: 保持电阻不变, 用改变电池节数来改变电池两端的电压。 ( 因为学生很容易想到串联电池越多电压越大) , 于是我说, 那你们就按你们的思路去探究, 结果是能得出: 电阻一定时, 电压越大, 电流越大, 却得不出: 电阻一定时, 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的关系。此时, 他们反问:问题出在哪呢? 我接着反问: 你们怎么知道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是在成倍数的变化呢? 学生马上回答, 因为电池是成倍的增加啊, 我说, 那你们用电压表测测看, 一测发现电压并没随电池节数的成倍增加而成倍增大, 学生反问: 那怎么办? 有学生很快想到上节课学到滑动变阻器可以调节电压, 立即就串联了滑动变阻器上去, 结果, 水到渠成, 完成了该实验, 而且不用改变电池节数。现在再反问学生这两种电路设计的区别在哪, 问题在哪, 优势在哪, 这时老师点拨一下: 因为导线也有电阻, 学生就会豁然开朗, 会心一笑, 经过一次挫折他们重新设计出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电路, 同时也自行将这段电路从整个电路中分离出来, 研究出这段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电阻一定时, 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的关系。

第二步, 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起初他们的设计是: 保持电池节数不变, 再改变电阻。 ( 因为学生很容易想到串联电池节数不变, 电压也不变) , 很快, 有些学生就想到在第一步中出现的问题, 于是想到可以用滑动变阻器控制电压不变, 只要在原来的电路图上改变电阻就行了, 并想到如用电阻箱来改变就更好了, 因为不仅改变方便, 能多次成倍数改变电阻, 并且能知道电阻的值, 这样也更方便找到电流与电阻的更具体的关系。

这样分两个实验电路图分别设计, 分别实验, 避免了照搬照抄, 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 实验从开始设计到实验障碍, 再到改进实验, 总结规律, 都是学生亲身实践, 学生真正理解了:

1. 两步实验中为何要用滑动变阻器, 如何用滑动变阻器?

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 如果不用滑动变阻器, 虽然能够测量出R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但该电路只能测量出一组电压和电流的值, 而从一组电流和电压的数据是无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的, 应该再测几组电压和电流, 因此就需要改变R两端的电压, 用滑动变阻器可以成倍地改变R两端的电压, 简单方便, 当然也可以采用改变电池节数的方法, 但因为导线有电阻, 很难成倍地改变R两端的电压, 比较下来, 当然是用滑动变阻器更方便快捷。同时, 滑动变阻器还可以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2. 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电流I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实验中, 应该如何操作? 探究电流I与电压U之间关系时, 应该如何操作?

探究电流I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时, 如何保持电压U不变? 即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的同时, 该电阻两端的电压就发生了变化, 因此, 要及时调节滑动变阻器以保持电压不变, 观察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随电阻的变化关系。

探究电流I与电压U之间关系时, 要不断的改变电压, 即保持定值电阻的阻值不变的同时, 要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 因此, 要及时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成倍地变化, 观察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随电压的变化关系。

总之, 这样改进充分发挥了实验的作用, 降低了教学环节中学生遇到问题的难度,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了知识。既培养了思维能力, 又培养了实验能力, 进一步实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 开阔了学生思路, 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摘要:“教然后而知困”。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

关键词:欧姆定律,有效性,反思,电路设计,滑动变阻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实验稿) .

[2]邢红军.论科学技术发展与中学物理课程改革.中学物理教考.

3.与欧姆定律相关的实验题 篇三

例1(2007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题)某校兴趣小组同学想探究“一段电路中的电流跟电阻的关系”,设计了如图1甲所示的电路图。

(1)根据该兴趣小组设计的图甲电路图,把图乙的实物图连接完整。

(2)通过实验,该兴趣小组测得4组数据,如下表所示:

其中第4次实验时电流表的指针位置如图丙所示,请把测得的电流数值填入表格。

(3)在此探究实验过程中,当E、F两点间的电阻由4Ω更换为5Ω后,为了探究上述问题,你认为应该采取的操作是 。

A.闭合开关,读出电流表的读数

B.闭合开关,将变阻器的滑片适当向左移

C.改变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

D.闭合开关,将变阻器的滑片适当向右移

(4)从该实验中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用文字表述)

分析和解本题的求解思路如下:(1)滑动变阻器在使用时,应把电阻丝与滑杆的各一个接线柱接入电路,这样在移动滑片过程中才能起到改变接入电路电阻的作用。所以,应开关与滑动变阻器的C或D接线柱相连。

(2)第4次实验时的电流值为0.2A。

(3)在实验过程中,当E、F两点间的电阻由4Ω更换为5Ω后,为了探究上述问题,应采取的操作是:闭合开关,将变阻器的滑片适当向右移,这样才能保证电阻两端的电压保持在2V不变。

(4)从实验中得出什么结论是:“当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参考答案(1)开关与滑动变阻器的C或D接线柱相连;(2)0.2;(3)D;(4)“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或“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阻越大,导体中的电流越小”。

点评本题是一道常规的基础实验题,这类问题在各地中考试卷中出现的频率极高,试题所涉及的内容既有概念和规律,也有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综合考查。

例2(2007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题)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用到如下器材:电源1个,电流表、电压表各1只,定值电阻(5Ω、10Ω、15Ω各1只),滑动变阻器1只,开关1个,导线若干;设计的电路如图2所示。

(1)这个实验使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其中被控制的变量是,滑动变阻器R2的作用是 。

下面是他们获取的一组实验数据:

(2)实验中他们选用的定值电阻阻值为Ω;

(3)请在图3所示的坐标系上画出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像;

(4)分析表中的数据或图像,你能得出的探究结论:。

分析和解(1)在实验过程中,被控制的变量是电阻,滑动变阻器R2在实验中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移动滑片,使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和电路中的总电阻均发生变化,从而达到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改变电阻R1两端的电压的目的。

(2)实验中选用的定值电阻的阻值为R= = =5Ω。

(3)根据表中的各组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然后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即可,如图4所示。

(4)探究结论:当电阻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参考答案(1)电阻,通过阻值的变化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从而改变电阻R1两端的电压。

(2)5.(3)如图4所示。(4)电阻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点评本题在常规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系上画出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像这一要求。

图象在物理学中应用十分广泛,是一种很好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能形象地表达物理规律;(2)能直观地描述物理过程;(3)能鲜明地表示物理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因此理解图象的意义,自觉地运用图象分析表达物理规律很有必要。在理解图象所表示的物理规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看清坐标轴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单位并注意坐标原点是否从零开始。

(2)图象上每一点都对应着两个数,沿图象上各点移动,反映着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的函数关系。

(3)图象上直线的倾斜度反映了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程度。如I-U图像中的倾斜度的大小反映了导体电阻的大小。

(责任编辑 覃敬川)

4.关于欧姆定律的创新教学设计 篇四

——参加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全国课堂教学大赛感悟

前不久,我参加了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主办,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承办的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全国课堂教学大赛,并有幸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下面就参赛课题《欧姆定律》(科教版)我的设计思想、过程与感悟,与大家交流和分享(《欧姆定律》ppt课件附后)。同时也借此机会,向给予我鼎力相助、倾心付出的师长和同事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一、火灾引入,激发兴趣,吸引注意力

将小灯泡、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和一段绕成螺线管状的电阻丝(直径为0.3mm的镍铬丝)串联入电路中(如图1),切米粒状大小的白磷装入螺线管(如图2)。开课时让学生观察通电后小灯泡在小电流时的亮度如何,然后调节滑动变阻器逐渐增大电路中的电流,让学生观察到小灯泡的亮度随电流的增大而变得更亮了(如图3)。接着不断增大电流,观察亮度,并提问:电路中的电流可以一直增大下去吗?此时,在学生热烈讨论时,电阻丝发热大幅度提升,引起白磷突然燃烧(如图4),学生被这突如其来的火灾震惊,精神高度集中。此时,老师抓住时机,引入探究主题:看来,电流是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福祉的同时,弄不好,也可能引起灾难!那么,同学们想过没有——电流的大小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二、高效课堂,突出重点,大胆取舍

按照初中物理科教版的编排体系:欧姆定律的实验探究和定律应用在一节内完成,这样,教学任务就相当繁重。因此,要想完成,教师就要精心构思,大胆取舍,突出重点,应将教学重点放在欧姆定律探究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处理上,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很显然,电路的连接已经不是本堂课的训练重点了,此前学生就已经掌握了较为熟练的电学实验基本技能,这里不应该在它上面花费太多时间。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为了节约课堂时间,还可以事先请实验老师将实物电路连好摆在桌上备用。另外,欧姆定律的应用也非本堂课的重点,它的进一步应用可以留在下堂课上深入剖析。

三、数据分析,总结定律,充分听取学生的观点表述,相信学生,回归学生本位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学是师生思想双向交流的活动。本节的重点就是通过学生亲手实验,获取最真实的数据,从而自己总结得出欧姆定律。因此,在学生实验完成后,让学生充分讨论,并给予其足够的时间相互交流,阐述自己的观点,就尤为重要了。教师要相信学生,不要害怕他们说不对,说不全。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说不对,我们可以修正;说不全,其他小组可以补充。学生所说的,就是他们最真实的想法,他们容易犯错的地方就是我们教学要突破的难点,就是我们苦苦寻觅的易错点,更是我们教学中的财富啊。

四、图像分析用透明胶片重叠,同图多线找规律找原因,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随着现代课堂教学手段的普及,实物投影仪已经普遍进入教室。老师们也经常利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展示学生作品、作业,方便直观。就本节而言,多数老师会想到用它来投影学生收集的数据和绘制的I-U、I-R图像。但据我所知,他们都是让学生在白纸上完成以上工作,然后一个个投影展示。我们认为,如果将学生使用的白纸换成透明胶片,在胶片上事先打印上坐标系,并让学生用较粗的记号笔在其上描点、连线,绘制图像(如图5)。在交流总结环节,老师就可以将若干张同底的图像进行重叠,由于胶片是透明的,那么几个图像就可以同时展现在一个坐标系中,在此基础上总结普遍规律,更加直观、可信。另外,由于不同小组的学生实验时所使用的定值电阻不尽相同,因此所得到图像的斜率、曲率也 2 会不同,教师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出现此现象的原因,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五、表格、游戏推公式,逻辑严密,快速高效,学生从中体验成就 在此版教材的编排体系中,通过实验总结出欧姆定律后,直接就抬出了公式I=U/R。这不免让人感觉这公式出来得有些唐突。如果我们能够稍加改进,充分利用刚刚得出的欧姆定律,设计一个表格(如图6)循序渐进地将公式推导出来,那效果就大不相同了。“物理学中,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为1伏,通过导体的电流为1安时,该电阻的阻值规定为1欧。那么请同学们比一比,看谁算得快!一个1欧的电阻,其两端电压升高至伏2时,通过它的电流将是多少安呢?电阻1欧,电压3伏呢?然后,电阻1欧,电压U伏呢?”这样,利用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的正比关系,就可以顺利的让学生推出此时电流为U安。接下来,我们利用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的规律,继续让学生做比一比的游戏:“我们保持电压继续为U伏,电阻增大到2欧,电流将变为多少安呢?电压仍为U伏,电

阻增至3欧,电流应为多少安呢?最后,电压为U伏,电阻为R欧呢?”如此两次游戏下来,耗时不到两分钟,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推导,得出了著名的欧姆定律公式,成就感油然而生,让学生感到物理并不神秘,他和我们其实一直就很亲近。

六、知识树总结,美观亲切,系统性强

一堂完整的课,课堂总结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让学生及时回顾当堂所学,加深印象,帮助对重点的把握和难点的理解。可是,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往往忽略了这个方面,可谓教学过程异彩纷呈,刚一下课就忘得一干二净。岂不悲乎!本课的教学,我们可以采用知识树的方式(如图7),将本堂课的收获进行展示。“一颗大树上结满了果实:知识果——电流大小的决定因素、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体验果——欧姆定律探究实验的全程;方法果——控制变量法、图像分析法;精神果——欧姆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如此总结,美观亲切,系统性强,学生印象深刻。

七、科学精神渗透,欧姆是最好的素材;合作意识培养,本课是绝好的机会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的美来自于它的真实,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美。古往今来,无数的科学家身上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一直为后人所敬仰,欧姆就是其中一位。他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改进旧设备,发明新仪器,克服种种困难,花费整整十年时间,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得出欧姆定律,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恰恰是当代中学生最缺少的。因此,教师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教育就再恰当不过了。另外,本堂课有大量的时间是在进行分小组 4 的学生实验,为高效的完成实验任务,在小组中进行分工合作是必须的。教师要教育学生,形成集体意识,互帮互助,通力合作,才能形成强大战斗力。这为学生今后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八、怎样备好一堂课:搭骨架、添血肉、通经络、注灵魂

参加一次赛课,相当于增加五年教龄。这句话,说明参加赛课对于青年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意义,同时,这也说明打造一堂优质课是一件多么辛劳的工作:大到整体的框架结构,小到每一句关键的点拨、每一个过渡词语,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工作量可想而知。那么,怎样才能备好一堂课呢?首先要搭骨架。弄清一堂课的重点在哪里?难点是什么?整个这堂课大的版块分为哪几个?每个版块又由哪些部分组成?让这堂课的基本结构在授课者的脑海里清晰的呈现出来。就像人体的骨架一样,它支撑着我们这个鲜活的生命体。其次是添血肉。在骨架搭好后,就该为这个生命体添加血肉了。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材,将一个个重要的知识点准确地添入各大版块当中去,让每个部分都更加充实饱满不遗漏。这是一堂课的主体部分,教师要深入挖掘教学资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备出一堂有内容的好课。再次是通经络。经络是连接身体各个有机部分的桥梁,医学中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教学亦然。一方面,教师要仔细打磨课堂各个版块过渡衔接的用语,让它们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构水到渠成之势。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清晰该堂课的任督二脉何在——难点在哪儿?巧妙构思、精心设计,打通经脉,突破难点。一堂课是否成功,往往也就看这儿了。最后是注灵魂。教学,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同样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师来上,往往呈现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临场发挥就是一堂课的魂(如图8)。既然授课者——教师是魂,那么从跨上讲台的第一秒钟起,教师就要精神抖擞、神采奕奕,用自己教学智慧和人格魅力,引领全体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让课堂生动活泼,充分体现探究与发现的乐趣,让一堂课富有生命,让我们的课堂真正的“活起来”!

5.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教案示例之二 篇五

(一)教学目的

1.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的物理意义,了解定律中各量的单位;

2.能较熟练地运用欧姆定律分析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

3.知道什么叫伏安法;

4.培养运用物理公式解答物理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二)教具

写有课堂练习题的小黑板(或幻灯片)。(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得出了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和它的电阻的关系,请一位同学叙述一下这个关系(抽中等学生或差等生不看书回答)。大家认为他说得对吗?(不足之处由学生订正)上节课我们曾经把这个关系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请一位同学回答是怎样表示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R一定时,I1/I2=U1/U2(1)

U一定时,I1/I2=R2/R1(2)

教师: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就是将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得出的一个电学的基本规律,即欧姆定律.

板书:欧姆定律

2.新课教学

教师: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呢?让大家阅读课本,请一位同学朗读欧姆定律的内容,教师板书.

板书: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教师:欧姆定律的内容中好像比上节实验得出的关系少设了一点什么,你们发现了没有?(在说到“正比”或“反比”时,没有说“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或“电压不变的情况下”)这是否意味着“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不需要保持电阻不变这个条件了呢?不是的.只有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才会跟它两端电压成正比.同样,也只有电压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才会跟它的电阻成反比.定律作了简明的叙述,但暗含了这两个条件.这是对定律应注意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定律没有指明“正比”、“反比”所应满足的条件,还意味着它能适用于电压、电阻同时都变化时,电流应如何变的情形,这种情形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遇到.其次欧姆定律中说到的电流、电压、电阻都是属于同一段导体的.在后面将欧姆定律用于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时,注意到这一点是很必要的.欧姆定律的内容可以用公式来表述,请大家看看课本上是怎样表述的.(学生看书,教师板书)

教师:欧姆定律的公式中,U、R、I各表示什么?各量各用什么单位?(学生答).这个公式是怎样概括表述了欧姆定律的内容呢?我们以导体电阻R一定的情况来说明,若导体两端的电压由U1变为U2时,流过导体电流由I1变为I2,则由(3)式可以写出下面两式,(教师一边叙述一边板书)将两式相除,即得到(1)式.

板书:R一定时,I1=U1/R

I2=U2/R

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它的电阻由R1变为R2时,电流由I1变为I2.请同学们由(3)式导出(2)式.(学生推导,教师巡视后,请一个学生说出他的推导过程,教师板书)

板书:U一定时,I1=U/RI2=U/R2

教师:大家看到,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都简洁优美地概括了上节在一定条件下由实验得出的结论.而且从欧姆定律的公式我们可以看到,只要知道了导体的电阻值和它两端的电压,就可求出导体中的电流.所以欧姆定律更全面地反映了导体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现在大家用了几十分钟就学习到的这个电学的基本规律,是德国物理学家花了10年的时间,自己制造了测电流的仪器和寻找到电压稳定的电源,经过长期细致研究才得到的.后人为了纪念他的贡献,把电阻的单位和上述电流定律都用他的名字命名.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课本的阅读材料,学习欧姆坚持不懈地从事科学研究的精神.下面大家看看课本中是怎样运用欧姆定律去解答实际问题的.(为节约篇幅,这里没有抄录课文及其例题,请读者参看课本)阅读完后请思考黑板上提出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学生开始阅读时,教师板书.然后巡视指导约6—7分钟后,提醒学生结合板书的三方面思考)

板书:

(1)可以计算的问题:(U、R、I三个量中,知道两个可求其余一个)

(2)解答问题的思路和格式:(画出电路图或写出已知条件、求解物理量→写出根据公式→代入数据→计算结果)

(3)物理量的单位的运用:(若已知量的单位不是伏、安、欧,要先化为伏、安、欧再代入式子计算)

以上问题圆括号中的内容先不板书.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回答前两个方面的问题.(分别由两个学生各回答一个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写出上面板书(1)、(2)中括号内的内容)在例2中(见课本),如果已知电流为450毫安时,应怎样用公式计算结果?(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写出(3)后括号内的内容).现在哪位同学来回答,什么叫伏安法?(指示学生看课文最后一段)

现在请大家解答下面两个问题.(出示小黑板或幻灯片.请两个学生在黑板上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两个问题均有两种解法.例如①,可以先用欧姆定律解出电阻值,再用欧姆定律解电流值;也可以直接用前面比例式(1)求解.)

问题①一个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是0.25伏时,流过它的电流是0.13安.如果流过它的电流变为0.91安,此时它两端的电压多大?

问题②一个电阻箱接在电压不变的电源上.把它的电阻调到350欧时,流过它的电流是21毫安.若再调节电阻箱,使流过它的电流变为126毫安,此时电阻箱的电阻应是多大?

教师:在解答问题①时,除了黑板上的解法外,有同学还用了另一种解法(教师板书出来)大家看都对吗?(学生答)欧姆定律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定律.但在涉及只求两个量的变化关系的问题中,直接用比例式解通常要简捷些.

让大家阅读“想想议议”中提出的问题,议论一下.(学生阅读,分组议论)

教师:为什么安培表不能直接接到电源两极上去?(学生回答,教师订正)伏特表接到电源两极上为什么不会被烧毁?(学生回答,教师订正)

4.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在实验得出的规律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了欧姆定律.刚才大家看到,应用欧姆定律,不仅可以定量计算各种电学问题,而且还能简单明了地解释像安培表为什么不能直接接到电源两极上这类物理问题.今后学习中我们将会接触到这一电学基本规律的广泛应用.今天的复习任务首先是把定律的物理意义真正理解清楚.在作业中一定要注意解答的书写格式,养成简明、正确表达的好习惯.

5.布置作业

(1)工厂中车床照明灯采用36伏的安全电压,某车床照明灯工作时灯丝电阻是32欧,求通过灯丝的电流.

(2)一段导体两端电压是2伏时,导体中的电流是0.5安,如果电压增大到3伏,导体中的电流多大?

(3)电压保持不变,当接电阻为242欧的灯泡时,电路中的电流为0.91安,如改接电阻为165欧的电烙铁,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大?(四)设想、体会

1.本课题教学设计的关键之一是处理好第一节的实验规律和欧姆定律的关系,使学生易于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的物理意义.特别是欧姆定律的公式为什么那样表达,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采用根据实验结果写出,再令K=1的办法引出,超出初中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是不可取的;直接把公式抬出来,不说明它为什么综合概括了实验规律,就急急忙忙用公式去解题的办法,给学生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留下悬案,也是不妥当的.本教案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实验规律出发,引出定律内容,再把定律的结论与实验的结论对比理解,说明定律既概括了实验的结果,又比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在引出公式后,由公式导出两个实验的结论,说明公式也的确是实验结论的概括.这样,学生对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的物理意义就有了切实的理解.对课文开头提出的欧姆定律是“实验结果综合起来”的才会有真切的体会.这样做的前提是在本章第一节的教学中,先通过实例运用学生在小学和中学数学学习中已较熟悉的比例知识导出本教案中的(1)(2)两式,根据第一节的内容和课时实际,不难做到.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数学表达物理规律和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特点.上述设计和课堂练习题的设计都有利于这种能力的培养.

2.本课题的另一重点教学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应用欧姆定律解题的能力.“掌握欧姆定律”的教学要求是本章以至电学学完后的最终要求.这节课只应是既简单又基础的应用.由于学生已经较长时间没有涉及到用公式进行定量计算,在这一节课对解题加以强调是非常必要的.教案中采取学生先阅读课文例题,再一起概括小结解题思路方法;在本课小结中再次强调,对学生提出要求等措施来实现.

3.由于采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措施,这不仅有力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而且也减少了教师的重复板书,节约了一些教学时间,有条件加两个课堂练习题.这两个练习题的目的不仅在于强调在涉及物理量的变化关系时,可以用比例法巧解,而且也再一次强化了欧姆定律与实验所得的规律的一致性的认识.但对U、I、R三个量同时变的问题,仅在教师阐明定律的意义时提及,在练习题中没有涉及,留待后续学习中去深化,以免加大学习的难度.

4.定律中的U、I、R是对同一导体而言,在本节课只需提醒学生注意就可以了.不必去讲不同导体的U、I、R要用下标区别的问题。待学习电阻的串联时,有了这种需要再提出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欧姆定律的性质 篇六

联电路中的应用

通过教学计划可以具体规定一定学校的学科设置、各门学科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以及各种活动等。为此查字典物理网初中频道为大家提供了初二下册物理第七章教学计划,希望可以作为大家的参考!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熟练掌握欧姆定律。

2、能熟练地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电压、电流和电阻的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解答电学问题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探究的快乐

重点:熟练掌握欧姆定律

突破措施:通过实验活动进行掌握。

难点:运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

突破措施:讲解典型例题

教法: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学法指导: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电脑课件等。

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

1、复习欧姆定律的内容:

2、公式:;两个变形式

3、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4、两个电阻串联的规律:

两个电阻并联的规律:

深入探究:

一、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电阻串联的规律:

1、实验:将一个定值电阻R接在右图的电路中,闭合开关,观察灯泡的亮度。

再将两个同样阻值的电阻R串联起来,接在电路中,重复前面的实验。

2、实验现象是:

3、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4、理解:两个相同的电阻串联,相当于、相同,增大,所以总电阻。如右图所示

课后练习

1.两导体电阻R1=10,R2=1,并联起来使用时并联总电阻R的阻值范围()

A.大于10B.在1与10之间C.小于1D.无法确定。

2.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当电键S由闭合到断开时,两电流表的读数将()

A.A1不变,A2变大B.A1变大,A2变小

C.A1不变,A2变小D.A1变小,A2不变

3.学校照明电路的总电阻,当()A.全校电灯开关都闭合时最大B.全校电灯开关都闭合时最小

C.全校电灯开关都断开时最小D.全校电灯少用时最小

4.电阻R1和R2并联在某电源上,且R1R2,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R1两端的电压大于R2两端的电压B.R1中的电流等于R2中的电流

C.R1中的电流大于R2中的电流D.R1中的电流小于R2中的电流

5.电阻值分别为R1=40、R2=20的两个电阻。串联后接到电源上,通过R1的电流强度为0.2A,则通过R2的电流强度为______A。若不改变电源的电压,把R1和R2并联后再接到原来的电源上,则通过R1的电流强度为______A,通过R2的电流强度为______A。

7.欧姆定律的性质 篇七

1 正确理解电源电动势、外电压、内电压、外电阻、内电阻、短路电流等物理概念

1.1 电源的电动势 (E)

1) 概念

电源电动势就是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对这个概念正确理解的关键是对“电源没有接入电路”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有三种情况:

(1) 电源确实没有与任何电路连接, 这时电源两极间的电压就是电源的电动势。

(2) 电源与外电路连接, 但没有连通, 电路没有形成电流, 这时电源两极间的电压仍是电源的电动势。

(3) 电源与外电路连接, 只与电压表连接, 形成了微小电流, 由于电压表的内阻很大, 通常被视为理想电压表。这时电压表的示数近似为电源电动势。

2) 电源电动势的大小

电源电动势的大小是由电源内部储存的能量或将其他形式能转化成电能的本领来决定。因此不同的电源, 其电动势各不相同, 同类同型号的电源, 电动势相同。

电源电动势的近似值, 由于通常将电压表看成是理想电压表, 其内阻被看成无穷大, 通过它的电流很小, 小得可以忽略, 因此直接将电压表的正负极接到电源的正负时, 电压表的示数就可以看成电源电动势的近似值。

1.2 外电压 (U) 、外电阻 (R)

1) 外电压

(1) 外电压也叫路端电压, 是电源与外部电路连通时电源两端的电压。在这个概念中有两点必须强调, 一是电源必须与外电路连通并能形成电流;二是此电压是除了电源以外的电路两端的电压。

(2) 外电压的大小等于通过外电路的电流与外电路电阻的乘积, 即U=IR。

2) 外电阻 (R)

这部分电路可能是由一个电阻或用电器组成, 也可能是由多个电阻、用电器串联或并联而成。

(1) 对于由一个电阻或用电器组成的外部电路而言, 外电阻 (R) 的值就是这个电阻或用电器的电阻值;

(2) 但对于由多个电阻、用电器组成的电路就要视具体的情况, 作具体的分析: (1) 由多个电阻或用电器串联而成的外部电路, R=R串; (2) 由多个电阻或用电器并联而成的外部电路, R=R并; (3) 由多个电阻或用电器混联而成的外部电路, R=R混, 混联电路的电阻可以看成是由两大部分组成, R混=R串+R并, 当然并联电阻将视具体电路来确定, 如果电路中有多处出现并联, 并联电阻等于各部分并联电路的并联电阻总和。

1.3 内电压 (U′) 、内电阻 (r)

1) 内电压 (U′) 就是电源内部电路两端的电压。

2) 内电阻 (r) 就是电源内部电路的电阻。

3) 内电压与内电阻的关系:U′=Ir

1.4 短路电流

短路电流就是直接将电源两极用导线连接时电路中的电流, 电源短路时外电阻零。

2 电源的电动势 (E) 、外电压 (U) 、内电压 (U′) 三者的关系

电源的电动势等于闭合电路中的外电压和内电压之和。

即:E=U+U′, 或者:E=IR+Ir。

3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3.1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内容

闭合电路中的电流, 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 跟内外电阻之和成反比。

在学生正确理解认识并掌握了电源的电动势 (E) 、外电压 (U) 、内电压 (U′) 及其关系后, 学生就能推导出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公式。通过引导学生, 他们就能正确理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关键问题在让学生如何正确应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3.2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应用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确定了电流与电动势和内外电阻之间的关系, 而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一般认为不变, 这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应用的关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应用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利用它求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另一类是它判断内、外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3.2.1 利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求电源电动势和电源的内电阻

如上图所示, 当开关K1、K2断开时, 电压表的示数为3伏特;K1、K2都闭合时, 电流表的示数1.5安培。K1闭合, K2断开时, 电流表的示数为0.5安培, 电压表的示数为2伏特, 求电源的电动势、内电阻和R的值。

解此题的关键, 在于学生对电源电动势和短路电流两个概念的理解, 学生正解理解掌握了电源电动势和短路电流的概念, 就能在“当开关K1、K2断开时, 电压表的示数为3伏特;K1、K2都闭合时, 电流表的示数1.5安培”, 这句话中得到启示。因为电源电动势是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K1、K2断开, 电源虽然接入电路, 由于电压表通常被看成理想电压表, 内阻被视为无穷大, 通过的电流很小, 可忽略不计, 在此情况下, 电压表的示数就是电源的电动势。K1、K2都闭合, 此时电源处于短路状态, 因为电流表通常被看成理想电流表-内阻很小, 可以忽略不计。电源短路, 外电阻为零, 利用闭合的欧姆定律就可以求出电源的内电阻。学生正解理解认识了外电压的概念后, 就可以直接从“K1闭合, K2断开时, 电流表的示数为0.5安培, 电压表的示数为2伏特”中得到启示。因为外电压是电源接入电路后电源两极间的电压, K1闭合, K2断开时, 电压表的示数就是外电路的电压, 电流表的示数就是外电路中通过的电流, 因此利用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就可以直接求出外电路的电阻。

3.2.2 利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判断电路中的电流内、外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3.2.2. 1 闭合电路中的电流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电路中的电流随着外电阻的增大而减小, 相反随着外电阻的减小而增大。

3.2.2. 2 外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外电压:U=E-Ir, 外电压随外电阻的增大, 电路中电流减小, 外电压增大;相反, 外电阻减小, 电路中电流增大, 外电压减小。当然也可以利用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和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相结合, 直接得出同样的结论:, 外电压随外电阻的增大而增大, 相反, 外电压随外电阻的减小而减小。可见, 外电压随着外电阻的增大而增大, 随着外电阻的减小而减小。

3.2.2. 3 内电压随着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根据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 内电压:U′=Ir, 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内电压:, 因为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一般不变, 故内电压随着外电阻的增大而减小, 相反, 内电阻随着外电阻的减小而增大。

8.欧姆定律的性质 篇八

【关键词】欧姆定律 仪表精度 不确定度

【中图分类号】O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2

1 引言

电阻测量的方法有很多种[1-2],可以直接采用多用表进行测量,如果电阻阻值处于1.000~9.999×106Ω之间也可以采用惠斯通电桥法进行测量[3]。电阻作为一个基本的电学量在现代技术中应用也相当普遍,比如通过测量温度与电阻的关系,来研究导电性复合材料填充热塑性高分子材料或者碳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在加热和交变机械载荷联合作用下,动态记录结构变化信息[4]。通过土壤改良来降低土壤电阻率[5]。通过测量土壤的电阻,研究低洼地的土壤沉积问题[6]。通过测量某个温度区间电阻的负温度系数,来研究晶体的性能[7]等。

而伏安法测量电阻阻值并且分析其测量不确定度是物理实验中最为经典的实验与分析方法,本研究课题基于欧姆定律伏安法测量电阻阻值,进而分析不确定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2 伏安法测量电阻

欧姆(Ohm)定律告诉我们,通过一段导体的电流I与该段导体两端的电压V成正比,与该段导体的电阻R成反比,即

(1)

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为:I-安培,V-伏特,R-欧姆。

若用电压表测得电阻两端的电压V,用电流表测出通过该电阻的电流I,由欧姆定律即可求得电阻R,这种测量电阻的方法叫做伏安法。伏安法测量电阻原理简单,测量方便,尤其适用于测量非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的研究。但是,用这种方法测量时,电表的内阻会影响测量结果。下面讨论电表内阻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用伏安法测量电阻时,可采用图1中的两种接线方法。图1(a)为电流表内接法,(b)为电流表外接法。

图1(a)中,电流表读数I=Ix(通过待测电阻?R?x的电流);电压表读数V=Vx+VA(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与电流表两端的电压之和)。将电表指示值I、V代入式(1),得到待测电阻Rx的测量值为

(2)

式中RA为电流表内阻,可见,采用图1(a)接法时,测量的电阻值R比实际值Rx偏大。实验中电流表上标出电压降为0.27-0.45mV,选定电流表量限后,即可估算出所用电流表相应量程的电阻RA的值,则待测电阻Rx为

(3)

是电流表内阻给测量带来的相对不确定度。

在图1(b)中,电压表读数(电阻Rx两端的电压);电流表读数。将电表的指示值I、V代入式(1),得到待测电阻的测量值为

(4)

将式中()-1展开成泰勒级数,并且保留其一次项得到

(5)

式中RV为电压表内阻,可见,采用图1(b)的接法时,测得的电阻值R比实际值Rx偏小。实验中电压表上标出了不同的量程其内阻的计算公式“45mV档,0.33Ω/mV;75mV档,0.4Ω/mV;3-600V档,500Ω/V”,即根据所用的量程就可以计算出电压表内阻RV的数值,待测电阻Rx为

(6)

是电压表内阻给测量带来的相对不确定度。

由此可见,用伏安法测量电阻时,由于电流表的内接或者外接,用欧姆定律计算测得的电阻值总是偏大或偏小,即存在一定的系统不确定度。究竟采用哪一种接法,必须事先对Rx、RA、RV二者的相对大小作出估计,当Rx>>RA,而RV未必比Rx大时,可采用图1(a)的接法;当Rx<>RA,同时又满足Rx<

3 实验分析

图2是采用单刀双掷转换开关K2,来实现电流表内接和外接,开关倒向A时电流表内接法,倒向B时电流表外接法。

由欧姆定律得相对不确定度传递公式:

(7)

式中UV=电压表量限×电压表精度等级%,为电压V的绝对不确定度,V为读出的电压值;UI=电流表量限×电流表精度等级%,为电流I的绝对不确定度,I为读出的电流值,由此求出的值,即为由于受到电表精度限制带来的Rx最大可能的相对不确定度.

用计算Rx的绝对不确定度,则待测电阻Rx的测量值表示为

实验操作时,若采用的电压表只有量程为3V和15V,电流表量程只有0.6A和3A,则因为仪表精度等级不够,很难进行不确定度分析。

实验中有0.5级的多量程电流表和0.5级的多量程电压表,还有一个备用的0.5级量程1000μA的微安表,电源是电压在0~30V之间连续可调的稳压电源,于是我们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首先估算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内阻阻值。在电流表上标出电压降为0.27~0.45mV,取其平均值为0.36mV,若选用量程分别为7.5mA,15mA,30mA,75mA,150mA,则电流表内阻分别为0.048Ω,0.024Ω,0.012Ω,0.0048Ω,0.0024Ω。以电压表上标注的“45mV档,0.33Ω/mV;75mV档,0.4Ω/mV;3-600V档,500Ω/V”计算电压的内阻,若选用量程分别为45mV,75mV,3V, 15V,30V,则电压表内阻分别为0.33Ω,0.4Ω,1.5×103Ω,7.5×103Ω,1.5×104Ω。采用电流表内接和外接法如图2进行测量,根据式(3)和式(6)计算出待测电阻阻值。

第二、采用式(7)估计测量的不确定度。

例如测量约18kΩ的电阻,其值远大于RA?,电路采用安培表内接法。假如该电阻上有10V的电压降,则电流约为0.55mA,采用量程为1000μA的微安表,则偏转55%,可以读到3位有效数字,若采用多量程电流表,选择量程为7.5mA,则偏转约7.4%,读出约11.1格,有3位有效数字,选择的电压表量程为15V,即偏转66.7%,采用式(7)进行计算,电压表产生的相对不确定度为0.8%,而采用0.5级的量程为7.5mA的电流表,则产生的不确定度为7%,采用0.5级量程为1000μA的微安表,则产生的不确定度为1%,最后计算的结果,则采用0.5级的量程为7.5mA的电流表和0.5级量程为15V电压表则测量结果为2位有效数字,而采用0.5级量程为1000μA的微安表和0.5级量程为15V电压表则测得3位有效数字。

例如选用约200Ω的电阻,由于电阻功率的限制,电流不宜超过100mA,若选择电压降为1V,则在电流表内接时,电流约5mA,选择0.5级的量程为7.5mA的电流表和0.5级的量程为3V的电压表,采用式(7)进行不确定度计算,则电流表产生的不确定度为1%,电压表产生的不确定度为2%,可以得到3位有效数字,但是对于待测电阻为500Ω,则只有2位有效数字。如果采用电流表内接法,通过该电阻电流为75mA,电压降约为15V,选择0.5级的量程为100mA的电流表和0.5级的量程为30V的电压表,采用式(7)进行计算不确定度,电流表产生的不确定度为0.6%,电压表产生的不确定度为1%,可以得到3位有效数字,对于待测电阻为500Ω,仍有3位有效数字。

若采用电流表外接法,如果该电阻上电压降为15V,电流为75mA,则电流表的读数约85mA,选择0.5级的量程为100mA的电流表和0.5级的量程为30V的电压表,采用式(7)进行计算不确定度,电流表产生的不确定度为0.6%,电压表产生的不确定度为1%,可以得到3位有效数字,对于待测电阻为500Ω,仍有3位有效数字。由此看来,对于数百欧姆的电阻其值既远大于RA,一般又远小于RV,安培表内接、外接均可。

4 结论

综上所述,可得到以下两条结论:

第一、采用伏安法测量电阻时,选择不同的量程使电流表和电压表使其都偏转较大的角度,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较小,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考虑到实验仪器的安全,要求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偏转应在1/3~3/4之间,而且先估算后操作。

第二、采用伏安法测量电阻时,在待测电阻功率许可的条件下,根据电表的量限分布选择适合的电压降,可以使测量不确定度减小,也需要先估算后操作。

参考文献

[1] 严俊.电阻测量的八种方法[J].物理教学探讨.2006,24(278):20-23.

[2] 方慧宇.电阻测量的常用方法[J].物理教学探讨.2008,26(314):79.

[3] 江兴方,谢建生,唐丽.物理实验[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5.

[4] 胡永明,益小苏.交变载荷下复合材料的电学响应[J].材料工程.2001,2:40-42.

[5] 毛海瑞,刘光斌,刘伟,等.电磁兼容实验室接地装置的设计与安装[J].上海航天. 2000,2:46-51.

[6] S. J. Gumiere, Y. L. Bissonnais, D. Raclot. Soil resistance to interrill erosion: Model parameterization and sensitivity[J]. Catena. 2009, 77:274-284.

9.欧姆定律教案 篇九

思考、交流、回答:

不能这样说。

导体的电阻是由导体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它跟导体两端是否有电压或电压的大小,导体中是否有电流或电流的大小无关。所以,我们不能认为电阻R跟电压U成正比,跟电流I成反比。

电压是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导体两端不加电压时,电流为零,但导体电阻依然存在。因此不能认为电压U跟电流I成正比,跟电阻R也成正比。

阅读科学世界,了解酒精检测仪的原理;

观察图片,了解电子秤的原理。

思考、交流、回答:

可以由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利用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R=U/I来求解。而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可以测出来。即:用电流表测出通过导体中的电流,用电压表测出导体两端的电压,就可以求出导体的电阻了。

三、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学生讨论梳理知识,交流收获和困惑。见板书设计。

四、课堂检测教师巡视、讲评完成检测题。见附件。

五、布置作业1.完成《助学》上本节的题。

2.完成“周六自测”。课后完成

10.欧姆定律练习 篇十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流通过导体时,沿电流方向电势逐点降低

b、由r=u/i可知,一段导体的电阻跟他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通过的电流成反比

c、由i=u/r可知,通过一段导体的电流跟加在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d、对一段导体来说,比值u/i恒定,不随u或i的改变而改变

2、某电压表最大测量值为6v,某电流表最大测量值为8ma,一电阻通过2ma电流时,电压为2v,如果通过的电流变为6.5 ma时 (     )

a、此电压表、电流表都不能用来测量     b、此电压表、电流表都能用来测量

c、电压表能测量、电流表不能测量       d、电压表不能测量、电流表能测量

3、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斜率的物理意义是(      )

a.小灯泡灯丝电阻的倒数

b.小灯泡灯丝的电阻

c.小灯泡灯丝电阻率的倒数

d.小灯泡灯丝的电阻率

4、白炽灯接在220v电源上能正常发光,将其接在一可调电压的电源上,使电压逐渐增大到220v,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流将逐渐变大

b、电流将逐渐变小

c、每增加1v电压而引起的电流变化量是相同的

d、每增加1v电压而引起的电流变化量是减小的

二、填空题

5、一电阻加10v电压时,通过的电流是200ma,当通过的电流是100ma时,它两端电压是_________,这个电阻的阻值是__________。

6、若加在某导体两端的电压变为原来的 时,导体中的电流减小了0.4a。如果所加电压变为原来的2倍,则导体中的电流为            。

三、计算题

7、某金属导体两端电压为24v,30s内有36c的电荷量通过导体的横截面,则

(1)每秒钟内有多少个自由电子通过该导体横截面?

(2)导体中电流多大?

(3)该导体的电阻多大?

8、某电流表的满偏电流为10ma,一电阻两端电压为6v时,通过的电流为2ma;若这个电阻加50v的电压时,能否用所给的电流表测量通过它的电流?某电阻加50v的电压时,流过它的电流为10ma,那么这个电阻的阻值是多少?

9、a、b两地相距40km,从a到b两条输电线的总电阻为800ω,若a、b之间的某处c的两条输电线发生短路,为查明短路地点,在a处接上电源,测得电压为10v,电流这时为40ma,则短路处c点距a多远?

【课题探究】

11.欧姆定律的性质 篇十一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183-02

一、研究目的、意义:

电路分析课程作为电子类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之一,其陈旧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无法适应现代教育教学需要,从而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传统直流电路的教学中,通常会用专业性很强的术语去定义生活中常见的电压、电流、电阻以及电路。这使得直流电路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很难在短时间内被理解和运用。通过分析直流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定义,将欧姆定律中电压、电流和电阻三个电参数类比为水力学中水压、水流和阻流物形象地阐述直流电路的运行原理。本文将研究直角坐标系下欧姆定律类比水力学函数关系,同时直观地用直角坐标系表示出电流、电压及负载之间的关系。该方法体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欧姆定律与直角坐标系之间的关系

坐标系中的斜率为电阻,角度越大,斜率越陡说明电阻值越大,当电阻阻值确定之后,电压与电流成正比,随着电压的增大电流也随之增大。在欧姆定律的前提下,为了使直角坐标系与形象量关联起来,直角坐标系的横纵坐标被重新定义如下图所示。

图中的斜率表示的是电流大小,角度越大斜率越大,电流也就越大,当电阻阻值确定之后,电压的改变会使得直线的斜率发生变化,电压越大,斜率越大即电流越大。将坐标系中的电学参量和形象量进行关联,纵坐标可以理解为水泵给水流传递了多大的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大小有水流被送达的高度所决定;横坐标理解为负载的大小,一旦负载固定横坐标的宽度也就固定;而斜率就水渠承载水流流动的路径,在选用同样的导线和负载的情况下,斜率越大,单位时间里水量就越大。

同样,形象量直角坐标系也是能量交换的过程。当水流处在水平面时(即纵坐标)是不会流动的,因为没有高度差,然而现在在原点处有一个水泵,它能够将水平面的水源源不断地抽送到高度为H的山上去,此时,山顶上正好有一个斜率为的水渠,水流自然会顺这水渠往低处流,并且流到水平面为止,持续工作的水泵又会把水平面的水抽送到山顶。如此循环,水流会间断地从山顶流到山脚,并由水泵在抽送至山顶,从而实现了重力势能到动能,机械能到重力势能的转换。再设想一下,如果在斜率为K的水渠中安装上一个水车,那么水车在水流的带动下一定能转动起来(假设以满足一定的驱动条件),如果随着水流被送至的高度降低,水渠的斜率也水减小,在同等水量的情况下水流的流速将减缓,以前能带动的水车此时就不一定能够带动了,因此,水渠的斜率也是能量转换规模的一种表现。

三、影响水流速度的因素

从式2可知,影响水流流量的因素有水渠的材质、长度、横截面积有关(斜率为K的水渠水流的载体),与负载的大小有关(横坐标的宽度),与水流被送达的高度有关(纵坐标的高度)。但是当导线的材质选定之后,水渠的宽度、长度就已经固定了,然后负载的大小确定后横坐标的宽度就也固定下来,因此,能量转换的规模仅仅由水流的流速有关,而水流流速由水流被水泵送达的高度有关。电流的大小,可以从形象量直角坐标系斜线的倾斜程度直观的读出。斜率越大,水流的速度越快,单位时间内流过的水量也越大即电流也就越大。

四、功率与形象量直角坐标系的关系

在电学中功率是描述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它与负载紧密相关。负载是一种耗能元器件,单位时间内,每种负载耗能的大小都是有一定的额定范围,如果输入能量速度在单位时间内超过了负载耗能速度那么负载就有可能出现故障甚至损坏;相反,输入能量的速度在单位时间内小于负载的耗能速度,那么负载就有可能无法被驱动甚至停止工作。因此,功率在现实生活中有很重要的知道意义。

图a表示阻值为R的纯电阻负载的额定功率面积图,这个时候负载上加载的是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它们能够使负载正常的运作,能量交换的速度也适中。在负载阻值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图b中功率面积明显比图a大,这说明,此时负载上加载的电压和电流已经超过了负载所能承受的额定电压和电流,如果持续工作必定会导致负载出现故障或者损坏。图c则与图b相反,面积比图a小,无法驱动负载使其正常的工作。

五、总结

通过对欧姆定律电参数的分析,可以将电压、电流和电阻类比为现实生活中水流做功的现象,并用函数关系式表达了电参数在类比为形象量时所对应的参量。在水渠材质和形状固定后,可以简单的以水流流速来理解电流大小,水流具有的重力势能的大小来理解电压的大小。通过改变欧姆定律的横纵坐标,将直线的斜率看作水流的速度,这也符合现实生活中的自然规律,水渠坡度越大水流的速度也越快,通过类比可以快速的从直角坐标系中看出流经各负载电流的大小,而功率三角形可以快速的了解负载的运行情况,如果比额定功率三角形的面积大,说明负载正在过载运行,反正则负载不能正常工作。用水力学类比欧姆定律电参数的方法形象简单,可以在教学中得以推广,让电学初学者能快速的理解欧姆定律中电参数的含义,以及能量交换的形式。

参考文献:

[1]李荣明,张云生.用原型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物理教学探讨.

[2]封小超,王力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2.“欧姆定律”说教材 篇十二

一、单元主题

“欧姆定律”这一章属于“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第3个主题“能量”, 是该主题下的第4个二级主题“电磁能”中的一部分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

通过探究, 找出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体会“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研究物理规律的思路, 学习用图像研究物理问题。

理解欧姆定律, 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会用伏安法测电阻。知道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阻的原理;会同时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导体的电阻。

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本章教材编写体例体现了人教版物理教材的特点。注重科学探究, 在探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欧姆定律。以学生为中心, 在章首设有章首图、章首语, 激发学生学习这一章内容的兴趣;阅读指导, 为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提供指导。呈现方式多样, 设有“想想议议”“想想做做”“STS”和“我还想知道”等栏目。注重联系实际, 将欧姆定律应用到家庭电路, 提高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

二、单元知识结构

欧姆定律独立成章, 是初中电学知识的基础和重点, 处于电学的核心位置。是在学习了电压、电流、电阻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将为进一步学习电能、电功率、电磁转换奠定基础, 同也为进入高中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磁感应定律、交变电流等内容作铺垫。

本章四节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 探究获得欧姆定律和欧姆定律的理解应用。

第一节: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在探究中注意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两种重要方法:控制变量法和图像法。控制变量法为研究压强、浮力等做铺垫, 图像法为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等做铺垫。

第二、三、四节属于欧姆定律的应用, 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在第一节探究的基础上分析数据, 归纳、总结得出欧姆定律, 并强调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同一时刻、同一段导体、纯电阻电路, 应用欧姆定律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例题) , 并以警示符号的形式提醒学生在应用公式时统一单位。应用欧姆定律探究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体会等效替换的思想。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介绍电学中一种测量电阻的基本方法———伏安法测电阻。重点是设计实验、记录分析数据。关于小灯泡额定电压的问题, 教材以“正常工作电压”出现, 需要学生知道小灯泡两端电压高于灯口所标“正常工作电压”, 会减少小灯泡的使用寿命甚至烧坏。这一点也为下一章电功率中的“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相关问题做了铺垫。

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是欧姆定律的延续, 这一节从电压的高低、电阻的大小对用电安全性的影响入手。根据欧姆定律, 当电压一定时, 电阻越小, 电流越大, 这是短路造成危害的原因;当电阻一定时, 电压越大, 电流越大, 这是高压危险的原因。通过学习, 让学生增强安全用电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

欧姆定律是初中电学知识的基础和重点, 处于电学的核心地位。在中考中本章重点是考查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电流、电压、电阻的有关计算, 运用伏安法测电阻。考查主要以填空、选择题型呈现, 或与电功率有关计算相结合呈现在探究、计算题中。欧姆定律一章在黑河市近几年中考中占12~14分, 对于一张100分的试卷来说, 初中学段物理教材17章, 欧姆定律一章占12~14分, 所占比例较大。所以, 本章的教学是很重要的。

本章教学内容以欧姆定律为线索, 从欧姆定律的探究开始, 到欧姆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结束, 教材始终站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角度安排教学内容。

实验探究内容教学策略:

“欧姆定律”包括一个探究、一个实验。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 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综合性较强。在知识方面, 要求学生掌握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在技能上, 要求学生会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会用滑动变阻器调节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在方法上, 要求学生会用控制变量法、图像法等研究问题。这个探究活动既是实现体验性目标的需要, 也是得出电流、电压、电阻关系, 进而得出欧姆定律的基础, 还是学生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态度、提高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载体。因此对于探究过程中设计实验、数据观察和记录、数据分析这几个难点,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以必要的引导。实验后, 通过认真的评估和交流, 让学生在反思和交流中加深对实验的认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阻 (伏安法测电阻) 是电学中一种基本的测量电阻的方法。实验中要求学生“多测几组数据”“比较计算出的结果”, 从而“能看出其中的规律”。使学生学会伏安法测电阻 (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阻) 的方法, 加深学生对欧姆定律的理解。这部分内容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电路、自选仪器、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数据、发现规律等。

在探究前结合教材中的“想想议议”提出如下思考问题:1.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什么?2.闭合开关前,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该处于什么位置?3.实验过程中,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该向哪个方向滑动?4.测量过程中, 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应该由高到低还是由低到高?5.加在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最大不能超过多少?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 还可以对测量电阻的方法进行拓展, 如用等效的方法进行测量, 用欧姆表或万用电表进行测量;伏安法测电阻进行拓展, 如电流表的内接法和外接法;在只有电流表或只有电压表的情况下如何测量等。为高中阶段学习做铺垫。

四、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教学策略

对于欧姆定律的理解, 要让学生理解定律中的电流、电压、电阻是针对“同一电路”和“同一时刻”而言的。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是纯电阻电路。利用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进行简单计算时, 强调物理量单位的统一, 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电学问题、规范解题的习惯。

运用欧姆定律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运用实验的方法和推理的方法, 学生不仅在定性的层面上理解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而且可以在定量的层面上理解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因为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 是分析有关电学问题和进行电学计算的基础。

关于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教材只进行定性研究, 将两个电阻的串联类比为导线长度的增加, 所以会使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两个电阻的并联类比为导线的横截面积的增加, 因此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反而会减小, 所以会使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

教学时可以对电阻的串联和并联进行定量研究。在定量研究时, 运用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计算出两个电阻串联R=R1+R2, 两个电阻并联1/R=1/R1+1/R2。进一步推导出n个电阻串联的等效电阻R=R1+R2+……+Rn, n个电阻并联的等效电1/R=1/R1+1/R2……+1/Rn, n个相同电阻R串联R总=nR, n个相同电阻R并联R总=R/n。

13.《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篇十三

随着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大力推进,必然引起一场学习物理方式的深刻变革。新课标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的进步”。如何构建具有“探究性的学习、问题式的教学、合作化的课堂”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能真正了解自然科学探究的含义,是每一位物理老师的责任。随着网络的普及,借助网络环境开展物理教学,可以将传统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结合起来,建构适合学习活动开展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可共享、互动性强等优势,结合物理学科自身特点和优势,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带着物理问题,提出假设与猜想,并对问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究、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

教材及教学对象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教学对象分析: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高中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第十四章第六节的内容。其主要教学内容有两部分:电动势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1、学生接受电动势这个概念是掌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关键和基础.但是电动势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要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它是有困难的.新教材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满足后续知识的需要,简化了电动势的教学,其基本内容有下列两方面:一个是电源电动势是由电源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它表征了电源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另一个是电源电动势的值可用电压表测出——电源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在闭合电路里,电源电动势等于内、外电压之和.教材提出电动势这个概念,但没有给电动势下定义,只是讲它“等于”什么。

2、路端电压U与外电阻R的关系,是一个难点.演示实验由学生自己通过仿真实验记录数据并指导学生得出规律,使学生有明确的感性认识,同时这也更大程度的提高了高二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内容及U随R变化的规律

2、难点:

(1)、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讨论电路中的路端电压、电流强度随外电阻变化的关系

(2)、应用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电动势的定义.

2、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公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

3、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

4、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5、理解闭合电路的功率表达式.

6、理解闭合电路中能量转化的情况.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会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变化规律

2、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3、通过用公式、图像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改变规律,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问题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外电阻改变引起电流、电压的变化,树立学生普遍联系观点

2、通过分析外电压变化原因,了解内因与外因关系

3、通过对闭合电路的分析计算,培养学生能量守恒思想

4、知道用能量的观点说明电动势的意义

设计思路

本课一改传统由教师做演示实验,得出数据学生分析并讨论出规律的教法,而是以“课前自学——提出问题——通过仿真实验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探究本质——总结规律——解决问题”为指导,课节内容以网页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层次进入不同的网页进行自主探究。同时亦使老师做到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具体设计思路:1、通过一个演示实验给学生留下一个疑问,学生自己在做仿真实验的时候,思考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2、引导学生认识电路。3、提出目的,学生自己通过仿真实验,通过改变外电阻阻值、内电阻阻值和电源电动势,记录电流等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通过对数据分析探究什么是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4、学生利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来解释演示实验现象。5、对知识的一种拓展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设定猜想、实验论证,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向学生展示平时生活中常用的1号、3号、5号干电池、蓄电池、电源,干电池上注明1.5V,蓄电池上标明2.0V,电源上标明15V,用伏特表测电池两侧可以直接测出分别为1.5V、2.0V、15V,再出示一个普通手电筒上的小灯泡。

实物演示实验:将小灯泡与2.0V的蓄电池相接,请学生观察灯的亮度——正常发光,已很亮。

提问:如果将这个灯泡与标明为15V的电源相接,我们可以猜想一下,小灯泡会怎样?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能会回答:小灯会被烧毁,或即使不烧毁也会比接3V电源时亮得多,也有可能和接2.0V的一样。

演示实验:将小灯接在15V电源上,结果是:小灯与15V电源相接时不但没有烧毁,亮度反而比接2.0V电源时暗一些。与学生猜想结果大相径庭。

要圆满解释上述现象就要用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请同学们在仿真实验中观察刚才演示实验的现象,思考:电灯亮度不同主要是因为哪个或哪些物理量不同?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二)、新课教学

1、电动势

(1)电动势:我们发现干电池、蓄电池等两端的电压是不相同的,其实这两端电压是由电源本身的性质决定,同种电源两极间电压相同,不同种电源两极间电压不同。我们引入电动势这个概念来表征电源的这种特性。

(2)电动势E的物理意义:是描述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本领大小的物理量。其值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2、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1)认识电路:引导学生观察教学网页中的实验电路,了解闭合电路和分电路;内电路和外电路。知道电源外部电流流向和电源内部电流流向。

(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学生在仿真实验中,可以在电阻元件上单击右键,选择“属性”改变电阻值,闭合开关,将电动势、电流和电阻关系记录在下表中,

物理量

序号电源电动势E(V)电流I(A)外电阻R(Ω)内电阻r(Ω)关系

100000

200000

300000

400000

500000

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I=

3、路端电压U跟负载R的关系

(1)、演示实验中电灯亮与暗的实质是什么?

电灯作为负载(即用电器),其亮度主要看加在负载上的“有效”电压即路端电压U,在负载正常工作情况下,U大,则灯的亮度高,U小,则亮度低。而如图所示,将电灯换成可变电阻R,改变外电路R,路端电压U跟负载R有什么关系呢?

(2)、分析讨论U随R变化的规律

对于同一个电源,一般情况下其电动势E和内阻r是不变的,当外电阻R变化的时候,请同学们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引导学生从理论上来讨论U的变化规律。当R增大时,有I减小,I、R都是变量,在没有给出I、R具体数据的情况下,单纯利用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U=IR来判断U的变化是很困难的。但在闭合电路中,内、外电压通过关系式E=U+U'是联系在一起的,而E是常量。因为U'=Ir(r为常量),我们发现U'的变化是很容易判定的,完全可以先判定U'的变化,再根据E=U+U'进而确定U的变化。

仿真实验:在仿真实验下进行测试,验证上述推论的正确性。根据表格进行探究。

物理量

序号外电阻R电流I内电压U'外电压U

1增大111

2减小111

(3)、讨论两种特殊情况

①.短路:R=0,I=,U'=E,U=0

说明:短路时电流取决于E、r,一般情况下r很小,故短路时电流很大,由于电流的热效应,常会烧坏电源甚至引起火灾。

仿真实验:演示短路时保险丝熔断的现象及如何排除故障,恢复电路的正常工作。

②.断路:R→∞,I=0,U'=0,U=E

伏特表测电动势的原理,主要是伏特表内阻大,测出的数据略小于E。

(三)探究演示实验中灯泡亮度不同的实质

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源本身具有内阻,其电路中电流I=E/(R+r),所以,当闭合电路电源电动势大的时候,由于r值的不同,两个电路的I不一定相同,也不一定是E大的电流就大,所以出现灯泡亮度不同的现象。学生可以通过在实验里添加伏特表和电流表进行测量,并利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可以计算出这两个不同电源6V和12V的内阻r是多少,从而可以知道这两个电路中流过相同灯泡的电流I的大小。

教学反思

本课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有其利的一面也有其弊的一面,如何指引学生一起完成这节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教学目的任务,掌握物理思维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本课重点即定律的内容不是老师强加到学生脑中,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在一定思考和推理情况下学到知识,因此教师设计教学一定要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猜想——实验——验证”严密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2、本课教学中用到较多的仿真实验,具有安全性和可操作性,避免了实际操作中的用电安全问题。安全的仿真实验可充分发掘学生的好动性、探知性,用学生特有探究角度去思考问题,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拓展。同时通过仿真实验的操作,提高学生的生活用电安全意识。

3、本课教学能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如为避免短路现象的发生安装保险丝;生活用电中电灯的亮度问题等。

上一篇:舞动青春广播体操比赛学生代表讲话下一篇:有关非主流超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