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2024-07-06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精选20篇)

1.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篇一

浅论高中物理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作用

【摘 要】 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情感的培养。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可以自觉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积极良好的情感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并促进其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在中学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是很必要的。

【关键词】 高中物理情感培养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和盼求知识的心理倾向,如果对某一件事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就会唤发出无穷的激情、力量和智慧。而对物理学科的积极情感最有利于发展成为对物学的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一线的物理老师,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情感的培养。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可以自觉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积极良好的情感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并促进其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在中学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是很必要的。

1学好物理课的前提是对这门课感兴趣

有人曾调查了参加第一到第四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的学生对九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情况,其中居于前四位的是物理、数学、化学、外语,参加全国物理决赛的学生对物理感兴趣的人数最多,这一结果反映出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还有人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调查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学生的物理成绩与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呈高度正相关,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它使人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全神贯注地学习,不以学习为负担,而是以学习为享受,所以人们在浓厚的兴趣下所获得的一切常会掌握得迅速而牢固。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理亦源于此。

2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的方法途径

2.1提高自身修,养言传身教,培养情感。情感教育是渗透在整个教学和教育过程中的。首先,教师要寓教于乐,给学生鼓励,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再有,教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完善自己人格,用自己的高尚的情操逐步影响学生。还要和学生沟通感情,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言为心声,情动于意而形于色”,如果没有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哪会有讲课时津津乐道的热情和笑容可掬的神情呢?又哪会获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呢?教师应以敬业为先,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物理教学工作中去,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以饱满的、积极向上的热情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

2.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应过多地苛求、指责,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和期望。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双向的,但由于高中学生心理发育尚不健全,因而教师处在主导的地位上,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别的不同,群体和个体的差异,主动采用相应的感情交流途径与方法,要正确理解“师道尊严”的内涵,清除盲目的“唯我独尊”的心理,主动积极地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2.3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学中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特别是在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的高一年级教学中,教学要求更应压得低一点,考试题目要易一点,教学内容要严格控制在必修本以内,千万不能根据高考要求,过早补充内容企图一步到位,其结果往往适

得其反。

3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意志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也就是说,我们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而是希望利用物理学科的这些特点,以高中物理课为载体,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成为有用之才。物理学科在高中阶段可以培养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道德感包括的内容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对公共事业的责任感、义务感、人道主义,等等。物理课程中包含有这些内容。例如,《墨经》中对力的定义,对小孔成像的解释;沈括的《梦溪笔谈》等。通过介绍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和思维形式,这就是爱国主义的一种具体体现。科学是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又可以毁灭世界,通过对核能的讲解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也就是使学生具有对社会的责任感。理智感主要表现在兴趣、爱好和体验学习的愉悦等方面。物理课中本身就充满了奥秘和探索。而学习中出现的快乐体验则是学生要通过亲身经历和艰苦努力才能得到的。通过培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并从中体会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乐趣。

总之,我们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方法的指导,还要加强学生学习物理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情感体验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物理学习之中。只要我们勤于钻研,善于发现,乐于反思,不断总结,就一定能够让高中物理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尽情地在其中吸收营养、茁壮成长!

2.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篇二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课堂设计

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过程。教师的情感投入是高效课堂成功的保证, 要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就每一个具体教学场合而言, 师生双方情感的交融、心灵的碰撞, 是创造丰富课堂生活的必要条件。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完善的人”,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长期以来, 中学语文教学只强调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和思想品德教育, 而很少提到情感陶冶目标。一言以蔽之, 如今的中学语文教学出现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 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 乃至变成纯粹的应试训练。这样的语文课堂怎会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为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必须实施情感教育, 让情感成为教学的催化剂。

一、用教师的“爱”陶冶学生情感

教师对所教学科深刻的道德感、强烈的理智感、正确的审美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情感品质。其中, 热爱学生是教师情感的核心, 是高效课堂成功的保证。有人称这种“爱生”情感为“开启心扉的钥匙”, 是不无道理的。学生到学校后, 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是学生最主要的需要。学习成功, 会产生愉快的体验;学习失败, 就会产生痛苦的体验, 以至于对课业产生惧怕感。所以每接一个新班, 我总要尽最大努力, 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尽量使每个学生不掉队。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主要表现在对后进生施以“偏爱”, 充满期待, 帮助他们及时补上学习上的缺漏, 与伙伴共同前进。“当天的知识缺漏当天补”是关爱后进生的一贯做法。这样做表面上看补的是知识, 实则是教师接近学生、增强情感、培养意志力的极好机会。《学记》中讲“亲其师, 信其道”, 教师爱学生, 则自然爱上老师的课, 并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诲。这样形成师生感情上的良性循环, 学生学习兴趣更高。

二、充分尊重、信任学生是沟通情感的桥梁

首先, 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在课堂上, 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在学术问题的探讨中, 持平等态度。记得在学习《大海的歌》一课时, 同学们围绕“飘着各色旗帜的海轮有如卫队”这句话展开了争论。有的学生说“各色旗帜”指各国国旗, 有的说是彩旗。当时我倾向于前一种结论, 但一位同学有把握地说:“老师, 这是一种信号旗。课前预习时, 我不懂, 打电话问在码头上工作的舅舅, 才知道的。”我当即表扬了这位同学努力探求真理的精神, 同时愿意放弃自己先前的看法, 说明教学相长的道理, 表示要向这位同学学习。我这样做非但没有降低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 相反, 更激发了学生追求真理的热情, 师生感情更深了。

三、善于设计课堂导语, 努力创造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融点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里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王夫之讲“情不虚情, 情皆可景, 景非滞景, 景总含情”, 可见情与景是统一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导语设计上, 善于利用描述性语言再现情感产生和存在的情境, 争取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角色, 找到与作者情感交融的契合点, 体验作者抒发的情感, 从而使他们的感情得到升华。

利用情感导入的方式很多, 如教学《天净沙·秋思》可用《橄榄树》作为导入背景音乐, 这样设计导语:“七百年来, 人们说起‘乡愁’, 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思》这部作品, 它以极出色的景物烘托写法, 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 使它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统一, 整部抒情作品只用了28个字, 就生动地表现出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悲哀……”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很好地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 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四、精心挖掘情感目标, 注重课堂教学设计的适宜性与多样性

文章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果。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依据作者的思路、情感及学生品质、情感等因素, 设立情感目标。如人物评传类以具体的道德形象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榜样的热情为情感目标;古诗文以通过意象的勾勒、意境的营造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及语言文字为情感目标。

在实现不同情感目标时, 教师可根据学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让其迅速进入情感氛围。如可采用设疑引趣法:针对《卖炭翁》一诗中的“系向牛头充炭直”, 可以提问 :为什么用“系”呢? 一个极寻常的“系”可使学生看到卖炭翁的反抗精神, 从而加深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

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 一方面在于它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晶, 情寓于字里行间, 有的直抒胸臆, 情动于中;有的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另一方面是教师理性的诱导带来情感的撞击。文学作品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能触及人灵魂和最具魅力的内容。如在教学《背影》时, 可以引导学生从“背影”和“泪水”这两个意象中逐渐深入体会父子之间的绵绵深情, 感悟无穷的艺术情味。

3.浅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篇三

一、热爱学生是情感教学的前提条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奥秘就是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才能赢得学生的心。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教师才能与学生建立平等、相互尊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共享教与学的快乐。教师要了解学生,善于鼓励、赞美学生,让他们能保持自信,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动力。要知道,成功教育的秘密就在于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拨动他们童真的心弦。只有尊重,才有融洽和谐,也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孩子们的紧张畏难情绪,使他们无拘无束地学习。教师应该努力营造一种尊重、民主、真挚、信任、愉快的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放松自己,积极大胆地学英语,勇跃地说英语。对学生来说,教师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温和的微笑,一句温暖的话语,往往会给课堂带来活跃、和谐的气氛,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由于教师坚持情感教学,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会不断提高,求知欲也会随之而升,从而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顽强学习。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情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授课心境是进行情感教学的首要条件

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从你一只脚跨进课堂之门起,你就应该把所有个人和家庭等等烦恼与痛苦统统留在教室门外,抛开一切与教学无关的事情,面带微笑,精神饱满地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心境、情绪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当教师在喜悦、愉快的良好心境下讲课,就会思维敏捷,思路广阔,语言丰富多彩,语调抑扬顿挫,从容自如,深入浅出,使所讲知识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种教学心境必然会感染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课堂气氛和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相反,如果教师在忧郁、心有顾虑等不良心境下讲课,则会阻塞思路,思维迟缓,语言不流畅,甚至语无伦次,头绪混乱,这也就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从而使课堂出现学生不听讲、做小动作、说话等现象,如此的课堂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如果教师长期处于这样不良心境下讲课,会害己害学生。因此,教师应善于调整自己的教学心境,以最佳心境和状态出现在学生面前,以自己良好的心态和言行潜移默化地感染、影响学生,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三、英语教师能以积极的情感进行教学,还与英语教师对英语学科以及教材的情感分不开

教师首先要热爱英语,热爱本行业,熟悉所教教材的内容,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情景,使要学的内容具有新颖性、趣味性与启发性,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做游戏、唱歌曲、阅读趣味小短文等,来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设计好一些情感色彩浓厚的教学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他们的思维层次,促进他们的记忆及内化效率,扩大语言知识的输入量,促进他们心智的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对英语学科和所教内容的热情,会使自己处在一个情绪饱满、振作自信、热情投入的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他们也处于一个相应的情绪高涨的状态,师生同受感染与熏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已证实了这一点。去年有位同学在临近小学毕业时写给英语教师的一封信,充分证明情感教学的重要性和良好的效果,她在信中写道:“亲爱的老师,您好!六年的小学时光即将结束。我不能忘记,是您用最温和的微笑安抚了我们一个个心灵,让胆怯退缩,让自信滋长。我胆小的时候,是您投来鼓励的目光,送来温暖的话语,是您的耐心认真和热情感染了我,提高了我学习英语的兴趣。……您总是精力充沛,神采飞扬,让我们享受着爱的阳光。您用博大的胸怀,给予我们最无私的关怀、鼓励与奉献。我们将永远感激和尊重您。”这是发自内心的童声,这是对教师情感教学的充分肯定。

我国小学英语教学以《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为纲,提倡以口语训练为主,培养学习兴趣。为了让孩子们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一般多采用图片展示、说唱英语歌、游戏等活动模式,以达到玩中学,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但是,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手段、模式,如果教师没有激情、没有爱心、缺乏情感的任何教学模式,最终也很难激发与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学至为重要。

参考文献:

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篇四

英语教学既是语言信息的交流过程,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过程.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语言、利用作品语言、借助音乐语言和体态语言来表达情感,在课堂上创设各种积极的学习氛围,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转变角色,使每节英语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情感,从而更好地完成英语教学.

作 者:胡艳超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年,卷(期):20xx “”(12) 分类号:G 关键词:英语教学 情感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

5.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智慧背诵 篇五

越城区皋埠镇中心小学 徐建凤

背诵就是记忆,不背诵,就无法积累语言材料。头脑里没有一定的语言信息,想提高语文水平就是一句空话。儿童认知心理学表明,一个儿童在13岁之前是记忆力强而理解能力差,过了13岁记忆和理解就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认识规律,小学教师必须把握好时机,让儿童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多背些有价值的东西。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要他去负担。”如果语文课堂充塞的只是教师无休止的课文分析,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就会缺乏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把背诵放到应有的位置,有义务让我们的孩子爱上背诵。让死记硬背推出我们的语文教育,让我们的学生在背诵古今的美文中收获快乐。但在如今的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对背诵已经有了恨之入骨的抵触情绪。该如何让学生将背诵视为一种享受,让孩子们乐于背诵,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一、背诵为许多学者成名打下扎实的功底

古老的私塾教育虽然其教学方式完全背离于时代,落伍于生活,但是,私塾的强调背诵就是利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把一些经典不加讲解牢牢地烙印到孩子的脑海里,随着心智的成熟,这些幼时积淀到生命深处的东西,慢慢酝酿,慢慢发酵,最后会转化为一个人独特的素质和修养!中国古代那么多的大学问家,谁不是从这种学塾里读出来的呢?他们读的许多书籍,不都是小时候一篇一篇背诵出来而终身难忘的吗?看看我们的苏轼、白居易、鲁迅、胡适、巴金、茅盾、老舍„„这样一批大师级的人物,无一例外不是在少年时期下了诵读功夫的。

白居易昼夜苦读,以至口舌生疮;苏轼三抄《汉书》;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明末清初的叶奕绳一年背三千多段的精彩文字,成为一名文学家。茅盾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钱钟书先生也能任人随便从书中抽出一段来,就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幼年的莎士比亚要在天不太亮的时候,就到学校坐在课桌前去,捧着“角书”(用磨薄了的角质物保护住的课本)念拉丁文,背拉丁文„„这位伟大的文豪的童年,就是在背诵中开始他的文化积累的。

民国后还拖着辫子的满清遗老辜鸿铭,留洋归来,在北平当大学教授,能够一口气背诵出上千行的密尔顿《失乐园》。看来,背诵,启发智慧,增加修养,激发才华,加深记忆,在语文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背诵在少儿语文教学中作用

(一)、背诵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 背诵是一种特殊的记忆活动。语文学习中需要种种记忆活动,诸如记住词语的意义、字的字型和读音、课文大意、层次结构、作者姓名等等。而背诵是一种特殊的顺序和语言----逐字逐句、毫厘不差地进行记忆。通过这种对记忆的严格训练,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

同时,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所以,从小背诵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学生在背诵时,内心会有一种我要将它背下来的潜意识,也就是强烈的学习动机,那么这对提高他们的有意注意是很有好处的。

(二)、背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背诵是熟读的结果,学生每读一遍都是一个感知的过程,在反复诵读中,一方面有诵读者感情的投入,加上声音、语调、语气、重音、停顿等朗读手段的配合;另一方面,诵读者也在边读边想。因此,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

(三)、背诵可以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书上的规范化的语言,原来不规范的方言土语及不良的语言习惯逐渐地被规范的书面语言代替了。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

(四)、背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妙词、佳句、名篇,他们的“材料库”也在背诵中不断地被充实,而且在背诵中也学习到一些表达方法。积累了如此之多的妙词佳句,那在与人交流时不就可以出口成章了吗?在写作时不就可以顺手拈来、下笔如有神了吗?

(五)、背诵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把文章背诵下来,首先我们得对文章进行理解,所背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写下来的,某一段又具有怎样的层次需要进行深入理解。从这点看,背诵的确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六)、背诵有助于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和人格修养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 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而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浩如烟海,五千年的诗教源远流长。在千百年的文化积淀下流传下多少灿若星空的优秀经典诗文,像《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等,无不熏陶着、滋养着无数的中华儿女。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要是孩子们背诵这些经典古诗文,把这个民族语言最精华的东西牢牢背诵下来,积淀在头脑深处成为一种基本的素养,那么孩子在将来的生活中就可以游刃有余。相信对孩子们的眼界、胸怀、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

三、背诵应重视教法完善

(一)、何为教法完善

背诵教学本身就是以背诵法这一教学手段为核心而构建的一种教学模式。所谓教法完善,是指立足于背诵法的基础上采用其它各种方法,去完成背诵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语文教学应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入情入境,并立足于言语活动来开展,言语活动的形式无外乎包括听、说、读、写四种。所以,背诵教学的教法完善就必须调动各种感官,把“背诵法”和“听说写”及“其它的各种阅读法”构成一体系,去实现背诵教学的最佳效率。

(二)、小学背诵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高——背诵=死记硬背

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有一个错误的公式,即背诵=死记硬背=食而不化。以至于背诵被冷落了,而冷落背诵的结果,使“熟读课文”的要求落空,使理解课文、培养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受到影响。代之而起的是课堂上为了应试而去追求知识点的落实,把完整的课文内容变为印证知识点的语言片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考试的成绩,只能先抓简单的课文背诵。于是,教师每天跟在学生屁股后面,催促着他们背诵考试的段落。日复一日,背诵成了任务,背诵失去了原来的快乐。背诵如同恶魔一般让人谈背诵色变。

2、方法不当。

读得少、讲得多、问题频、嚼得碎仍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这种掰开、揉碎、嚼烂的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堂课35分钟,我们的老师把很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咀嚼课文上,对于诵读往往忽视。因此很多时候,我们的孩子在老师的讲解下已经理解课文的内容,但还不能读通课文。连读通课文都还很困难,那如何再进一步的去背诵呢。

3、选择的材料不当

背诵不仅能使孩子储存积累一定量的文章和语言,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记忆力,健全了他们的人格,发展了他们的思维,提升了他们的心灵,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水平。因此,很多特级教师提倡学生诵读古代经典。但古代经典浩如烟海,哪些是适合孩子阅读的?哪些是不适合孩子们读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从中精心筛选,进行提炼,并按特定的年龄,特定对象,特定的情境归纳整理,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给孩子们。但有些老师不管是不是文质兼美,从头背到尾,单调又乏味,又或者没有目的性地让孩子背成语,因此孩子常常“谈背色变”。

四、背诵教法完善的形式

(一)、挖掘“听”资源来优化背诵教学

英语教学中有一项听力训练,常用录音机播放,让学生闭目静听,以提高学生的听力。其实此法也可用到背诵教学中来,用录音机播放精美文章的诵读(当然要是名家美读),让学生尽情地谛听。在听中,学生会被那悦耳的声音,悠扬的语调,鲜明的节奏,丰富的情感和逼真的意境所感染,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为下一步自己去熟读背诵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听”的方式还有很多,例如二人互相背诵,一人背一人听,听得多自然自己也能背,并且效率极高。另外,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可张耳广听,听别人说话,听电视,一旦遇到精彩的句子,便可选择记住。尤其是听高人的精彩演讲,对名言名句的旁征博引,听后便可铭记于心。总之,可以充分挖掘“听”资源以促进背诵教学的优化。

(二)、挖掘“说”资源来优化背诵教学

1、复述课文法

在上语文课中,常常有这样一环节,就是让学生自己复述课文内容,这实际上是采用了说教法。背诵教学更可大用此法,可以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试着尽量地用原文语句复述,当反复复述,复述到全文端出时,也就达了背诵。

在执教《颐和园》一课时,全文要求背诵。为了方便孩子背诵,在课堂中我设计了做小导游这一环节:让学生选择一处景点,带领大家去欣赏。任务一布置完,孩子们就劲头十足的准备起来。长廊的颜色美、形状美、画面美;站在万寿山上从几个方位眺望看到的不同美景;昆明湖的静,桥的雕刻精美等等。这些课文中的字句从孩子们的介绍中一句接一句地冒出来,有的孩子甚至为了做个好导游把课文的原话都给背出来了。孩子们在这有趣的情境创设中,快乐的记忆,为背诵全文奠定了基础。

2、积累背诵法

教师们总把教本中的名言警句罗列成满满的几大张,或是让孩子们不甚其解的背诵出来。这样的背诵任务对于孩子来说的确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将这些名言警句的教学放在平时的说话中。根据生活情境交际情况尽可能地引用要背诵的词语和句子。久而久之学生便熟记,更会运用。这样,对所背诵的内容既是理解,也是背诵。例如,当有朋友自远方来时,便可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谈到一个人要有骨气时,便可引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当与朋友离别心情异常沉重时,便可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已经会背诵所要学习的名言警句了。

只要你用心去讲究“说的艺术”,便可让孩子在乐中背,在背中积累。总之,深入地挖掘“说”的资源,背诵教学也因之大放光彩。

3、以唱代背,背诵教学如虎添翼

罗马尼亚大音乐家涅斯库说:“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用这种特殊的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背诵文学作品,能起到不可估量的效果。正如卢梭所说:“音乐包含了比词语大一百倍的力量。”当语言无以表达形容时,我们可借助音乐作背景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背诵氛围,不断激活学生的情绪、情感和思维,使师生双方自始至终沉浸在音乐创设的情调氛围中,以发自内心的感动欣赏作品,准确进入背诵文本的情感状态。

在执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时,让孩子们结合王菲的《明月几时有》这首歌曲来进行学习。在执教李煜的《相见欢》可以结合邓丽君的《无言独上戏楼》这首歌曲来背诵等等。从音乐中感受词的婉约,从唱中记忆歌词。上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时,除进行讲解分析之外,在把词谱成歌曲配以教学,会把长城内外大雪纷飞所引起的壮阔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丰富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强化了记忆。学生以唱代背印象深刻,当学生默写不下去的时候,《沁园春·雪》的曲调回旋在脑际,曲调哼得出,词也就忘不了。或者让学生配上自己喜欢的旋律唱古诗。让学生自己发挥,孩子的思维在自己喜爱的旋律的伴随下自由奔驰,从而使古诗教学课充满了情趣,充满了活力,充满了乐趣。结果是学生们歌唱熟了诗能背了,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音乐是语文记忆的魔棍,像这样用音乐创设一定的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背诵的兴趣,将刺激与反应形成联结,从而提高和巩固学生记忆的强度。

4、画中现文,快乐背诵

6.浅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 篇六

【摘 要】 多媒体教学就是将文字、图像、图形、动画以及音频和视频等信息,利用微机技术、网络技术、图形处理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显示在屏幕上,并进行人机交互式操作。随着现代化科技的日益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普遍应用于教学之中。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组合教学方式,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优化课堂结构,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整合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已越来越体现它的优越性了。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能较便利地展现感性材料,创设最佳情境,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然而,如不注重其合理应用,必将导致喧宾夺主,过犹不及的后果。我们要在现代教育理念地指导下,更加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并积极探索新课程新理念,重视多媒体的应用。同时,走出多媒体制作的误区,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以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1信息技术和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势在必行

1.1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思考问题。在抽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数学中,无疑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为最终目标,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也不排除形象思维对抽象思维的帮助。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作函数图象、龋数图象的变化、点的轨迹等等,往往是由一个静止的状态到运动的状态,在这过程中学生较易掌握的是静止的图像,对于动态的概念则不容易掌握。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则可以帮助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教学中有一些用传统的教法不容易讲清的,使用信息技术后,能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形象,他们就很容易理解,有利于教学的深化。

1.2信息技术的利用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教学设计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效率的问题、应考的问题往往就采用“总结规律式”的方法,这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但数学教学中最精彩的部分――波利亚所谓的“怎样解题”,并没有教授给学生,学生并没有领会到“怎样解题”的真谛,也没有享受到解题的乐趣,因此学生就只能完成已知的题型,遇到新的问题就一筹莫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解题机器”。

2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2.1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教学过程的原则。这种整合,是以数学教学的具体任务完成为日的,有意识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做到个性学习与协作和谐统一,以达到数学学习的目标。

2.2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2.3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相同的数学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这便是数学创新思维的产生源头。

2.4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以信息技术作为数学学习的基本工具的原则。在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中,应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中要注意的问题

3.1避免把投影屏幕当成黑板。在课堂上,教师应随时根据教学进展来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达到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如果用投影屏幕完全代替黑板,就会影响学生视觉感知的一惯性,使学生对整课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受到影响;也因屏幕上的内容一屏一屏稍纵即逝,影响了学生领会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对问题的逻辑思维推理。这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完全用屏幕代替黑板,就会影响多媒体在教学辅助方面优势的发挥。

3.2避免只重视多媒体而忽视教师教学风格。一些教师在注莺多媒体所带来的优越性的同时,却忽视了自己多年来形成的鲜明的教学风格。不能因为使用多媒体,把本来简明的东西搞得“枝叶”繁杂,使学生云雾里看花,不知所措,从而违背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辅助”的本意,弱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不应一味赶潮流,而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和手段,合理地使用多媒体与常规媒体和手段,发挥各自的特长。

7.浅论情感教学在小学美术中的实践 篇七

一、营造良好的美术课堂教学氛围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小学美术的学习, 同时, 美术教师应当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交流, 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 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 教师应当多给予学生鼓励, 让学生不断地主动学习,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知美术的情感, 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

二、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教师应当充分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 小学生自身的好奇心比较重, 教师应当利用多媒体技术, 以此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更好地让学生投入到小学美术的学习中。 首先,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 通过多媒体中的声音图片来吸引学生的目光;其次,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拓宽教学空间, 让更多抽象的美术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化, 以此来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用情感创作作品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应当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因此, 在日常的教学中, 应当打破常规, 采用一些特立独行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想法, 并且教师应当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扩展性的思考, 这样能够更好地活跃气氛, 并且形成良好的融洽的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 在现阶段中, 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同时也无法满足学生自身的情感需求, 因此, 在现阶段的小学美术教学中, 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 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美术感觉, 而且能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爱年.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兴趣激发[J].美术教育研究, 2012 (05) .

8.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方法

情感是指人对某种事物产生的态度以及感受,其中包括喜欢、恐惧、悲哀等。而情感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将情感因素发挥积极作用,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语文课程本身具有丰富的内容,将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作品的情感,与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主要是由于情感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学习一定的知识和技巧。通常学生在学习中很难把握作品的内涵,只是抽象地认识到其中的含义,无法深刻具体地认识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而将情感教學引入到教学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

2.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一篇优秀的作品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的,因此,要想准确把握作者表达的真实情感,只有让学生体验到作者的情感,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含义。情感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带着情感主动体验作者的心情,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

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教学过于枯燥,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方式过于传统。一般都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这种形式导致教学无法达到良好效果。而将情感教学渗透到课堂中,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用幽默的语言,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习,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方法

1.调动学生想象力,营造良好情境

优秀的作品都给读者留下宽广的想象空间,因此学生要根据自身的体验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以此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含义。例如,教学课文《春笋》时,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排比句,写出了春笋顽强的生命力,以及无限美好的春景图。“地里的笋芽儿如同婴儿吮着母亲的乳汁,吸呀吸,积聚着力量。”其中的“吸呀吸”描写出春天到来时的春笋潜滋暗长的情态。“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一个“冲”字表现出春笋的生命力极为顽强。“春日,春雨蒙蒙,绿油油的竹山,翠生生的竹林,像一幅烟雾迷蒙的水墨画。”其中写雨的句子将春雨的细密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通过对作品的赏析,让学生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想象自己所看到的春天的情景,从而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感受到春笋的新鲜、美丽、活力,让学生明白春笋有极强的生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2.注重朗读文章,更好地领悟情感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较为重要的部分,朗读过程中,情感因素十分重要。只有带着情感去朗读,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例如,在学习《荷花》时,教师要重视学生朗诵的停顿、语速,并要求学生带着情感去朗读,以更好地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

3.通过角色扮演,达到真实情感的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真实情感。例如,在学习《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时,在课文中有很多祖孙之间的对话,也会描写祖父在园子中劳动的情景。“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通过让学生角色扮演体会祖孙之间的乐趣,来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以及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体会这种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自由和快乐来自于祖父的园子,更来自于祖父对他的关爱和耐心。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应当注重教学的方法。将情感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活跃课堂的氛围,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爱国的情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调动想象、营造情境;注重朗读、领悟情感;角色扮演,体会真情实感;比较阅读,积累情感体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提升教学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吕立尊.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J]. 华夏教师,2015(11):26-27.

[2]臧以霞.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理念及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5):15-16.

[3]陈瑜姝.品赏细节 以情激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2013(12):25-26.

9.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篇九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心理和态度上的`反映,不同的情感可以引发人们对事物不同的理解和判断.情感与认知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客观规律.一方面认知为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理性基础,另一方面情感对认知活动又具有推动、强化、调节等作用.本文通过课文举例,以语文教学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为依据,指出具体教学方式方法,从中带动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作 者:刘丽丽 作者单位:通辽市科尔沁区明仁小学,内蒙古,通辽,028000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2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教学

10.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论文 篇十

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心灵的艺术。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情感,是与学习中需要的满足与否密切相关的。当学习获得成功,得到师生的好评,学到新知识,满足求知欲,产生兴趣等,感染学习对象的功能。此外,还具有调节、强化认识活动,增强学习效率,形成学生个性行为品质的巨大功能。所以,情感教育应该贯穿于语文教育的始终,只有包含情感的教育才是全面的教育。

一、增强“学生观”,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

情感因素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常说的“做教师的绝不能够没有表情,不善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但促进相互了解,增进友谊,而且能使教与学较大限度地结合起来。因为师生间的心理相容,关系和谐,可清除学生的畏惧甚至逆反心理。引起学生对教师的肯定反应,并在课堂教学中配合默契,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怎样建立师生间良好的关系?由于在师生间的人际关系中,教师是较为主动的一方。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学生观。特别是教师是否能对全体学生都表现出热情与爱,是否能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是影响师生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一般地说,学生对某个教师产生了恐惧感,那么对他所教的学科是不会感兴趣的,甚至会因人费事,讨厌这门课。反之,学生所喜欢的老师一走进课堂,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会油然而生。因此,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师生间息息相通,建立和培养师生间真挚、谅解、体谅和相互尊敬的友谊关系,是当好一名语文教师最基本的标准。

教师本人的行为与人格对学生的吸引也是影响师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巴兰诺夫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中的人格式教育事业的一切”。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该当是这种人”。教师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

二、突出学科特点,做到“三情”统一

从语文教育的目的看,语文是一门具有较强的思想情感的基础课,我国古代教育早已提倡“知”、“情”、“意”、“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教育目标,而现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作为教育目标之一,已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并写进了语文课程标准。

三、重视情感投资,创设情感氛围

课堂教学是情感教学的主阵地,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1、艺术地设计导语,引发学生学习课堂的浓厚兴趣

由于课堂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学生的特定情绪状态不定,授课前乃至更长时间的各种信息的干扰,这些干扰信息往往会跟随学生进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影响学习活动的开展。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要让学生预先蓄积与作品相协调的情感氛围,从现实急剧进入作品意境当中去的目的,增强对作品人物、生活形象、意境感受和理解的效果。教师要设法帮助学生向课文相应的情感方面转换,进入角色,诱发“预备情感”和“接受心境”。

导语设计是一门艺术,它已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独辟蹊径,新颖别致的导语设计丰富多彩,精彩纷呈,更令人耳目一新。

2、抓住“激情点”,深入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

在学习分析课文前,教师要深入挖掘课文中所蕴含情感因素。根据课文特点,确定激情点,激活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相碰撞而产生共鸣。“入境视觉亲”,让学生“触景生情”体验回味种种情感,在情感和认识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

11.浅论情感教学在小学美术中的实践 篇十一

关键词:情感教学;小学美术;实践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现阶段的小学美术教学越发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体会美术的美,体会美术中所蕴含的各种情感,从而有效地提升小学美术教学质量。

一、营造良好的美术课堂教学氛围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小学美术的学习,同时,美术教师应当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交流,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多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不断地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感知美术的情感,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

二、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小学生自身的好奇心比较重,教师应当利用多媒体技术,以此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更好地让学生投入到小学美术的学习中。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通过多媒体中的声音图片来吸引学生的目光;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拓宽教学空间,让更多抽象的美术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化,以此来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用情感创作作品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当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当打破常规,采用一些特立独行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想法,并且教师应当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扩展性的思考,这样能够更好地活跃气氛,并且形成良好的融洽的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在现阶段中,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同时也无法满足学生自身的情感需求,因此,在现阶段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美术感觉,而且能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爱年.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兴趣激发[J].美术教育研究,2012(05).

[2]杨文艳.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J].美术教育研究,2012(06).

12.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篇十二

一、利用数学生活特征, 设置生活性教学情境

数学学科是一门应用性、抽象性的基础知识学科, “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是数学学科生活性的生动表现. 小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充满能动的探知和求真欲望. 苏科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中, 编排了许多与小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例和内容,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会产生“亲切感”. 因此, 在情境设置过程中, 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利用数学学科所呈现出来的显著生活特性, 设置出贴近教材内容, 更贴近学生认知实际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真实、生动、有趣的生活性教学情境中, 对教学情境产生“认同感”, 情感上实现“共鸣”, 内在积极欲望得到“点燃”.

二、发挥学生探知特性, 设置实践性教学情境

学生对未知的事物或奇怪的自然规律充满好奇和动手探知的欲望. 小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进程中, 表现出能动的动手探知欲望. 因此, 在教学情境的设置中,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能动探知的内在特性, 根据教学内容, 设置出具有动手操作实践意义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思考分析中, 内在情感得到激发, 探知欲望得到“点燃”, 主动参与师生探知新知、解决问题活动.

如在“三角形的认识”一节课讲解“三角形的定义”活动中, 教师抓住小学生能动探知欲望, 设置了“动手制作三角形”的教学过程:

生:事先准备好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等材料动手操作,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

生:交流制作的三角形, 并说说怎么做成三角形的.

师:请学生观察三角形, 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阐述观点.

师:出示有关图形, 引导讨论, 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 教师设置出制作三角形的实践操作情境, 通过教师的动手操作活动, 对三角形有了初步认知, 同时, 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放大角色扮演功能, 设置体验性教学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 真切地感知教学内容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有效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 许多小学数学教师都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 让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 对所学知识能够有真切、直观的感受和认识. 如在讲解“克、千克的认识”一节课教学活动中, 教师营造出“小明到水果店购买水果”的教学情境, 然后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 按照老师的要求, 进行购买水果的体验活动. 学生在此活动中, 对物体的重量———千克、克等有了初步的认识, 为深入研究相关知识点内容, 增加了情感素养, 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

四、展现矛盾质疑特性, 设置问题性教学情境

古语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一石激起千层浪”. 小学生对充满矛盾特性的问题具有强烈的探知欲望. 教学实践证明, 矛盾性问题能够激起学生认知上的积极性,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知、解答欲望. 因此, 在教学情境设置上,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对矛盾问题认知上的主动性和质疑性, 创设具有矛盾特性的教学情境, 引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冲突, 探知“真相”的内在情感得到有效释放, 更加深入参与教学活动. 如在“面积单位的换算”教学活动中, 教师引导学生对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进行换算, 学生知道它们的进率是10. 此时, 教师让学生解答“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 ”问题, 学生自然得到答案都是“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进率都是10”.

总之, 情境性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 能够对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树立, 能动学习意识的树立, 起到促进和增强作用.情境性教学策略作为新课改下激发小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有效手段之一, 小学数学教师要按照新课改要求, 紧扣学科内在特性, 抓住学生情感发展实际, 设置生动性、趣味性、操作性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适宜教学情境中, 学习情感有效树立, 学习活动深入实施.

参考文献

[1]张润芳.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才智, 2009 (10) .

[2]於蔚华.“情”不至“境”: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思考[J].新课程:小学, 2010 (10) .

13.钢琴教学中的情感训练 篇十三

钢琴教学中的情感训练

在钢琴的教学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情感的训练.本文主要结合自己多年钢琴教学中的.体会,结合对机械训练和情感训练的理论研究的阐述,总结出要弹奏好钢琴曲的一些方法,认为钢琴学习不仅只是一种简单机械化的技术练习.它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情感的传达,试图对钢琴学习者有一些启示.

作 者:何玉明 李肖一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西,桂林,541000 刊 名:大众文艺 英文刊名:ART AND LITERATURE FOR THE MASSES 年,卷(期):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机械训练   情感训练  

14.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作用论文 篇十四

每个学生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如果我们能让每个学生在爱的阳光中成长,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奇迹就会出现。“目以传情,情以感人”。目光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传递成功希望的情感信息,教师要恰当把握无声的语言——目光的运用,捕捉时机,适时向学生传递信息,进而给以激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例如,在语文课堂讨论中,有些胆小的同学不爱发言,努力发挥教师自身情感的作用,以情动人。

情感具有感染功能,这好似物理学中的“感应”现象,再加上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自身的情感是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考虑的是如何教好自己所教的学科,而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情感对学生的影响。其实,教师的这种情感经情感的感染功能的作用,会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对教材冷漠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其所讲述的材料好像和学生之间隔着一堵墙”、“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他的学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

领情入境,让学生产生审美的情感

美需要情感为中介,教学需要情感为纽带,这种纽带应首先由教师抛向学生。即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

在这种生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教学课题不再是抽象的条文,而成为一种被学生热爱的对象,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升华为一种审美体验时,才会使学生领悟难以言传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电影、绘画、音乐、舞蹈、朗诵等艺术手段,创设一个自然和谐、有利于身心开放的“心理场”,以情激情,以情传情,以情动人,激发并保护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进入“妙悟”的自由状态,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

自己在教学《沁园春·雪》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借助声、光、影等手段,将词句融进课件之中,使学生对词句中的英雄豪情领悟得更深、更透,让教材提供的审美客体成为声、光、影彼此相通、交相辉映的动态世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通往深层的生命结构的审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完美学生的人格构建,完成从教学关系向审美关系的转化和升华,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

发扬教学民主,建立良好的课堂情感关系

首先要运用情感感染功能,满面春风上讲台,以教师自己的快乐、饱满、振奋情绪来影响和引导学生的情绪,使整个课堂气氛充满应有的生气和活力,使学生敞开心扉,更好地接受新信息。若教师绷着脸,或表情冷漠,或忧心忡忡,或怒气冲冲走进教室,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气氛紧张,心理闭锁,阻碍新信息的输入。

15.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篇十五

一、审美情感的形成前提: 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

一位智者曾说过: “这世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篇构思精巧,散发着自然,人性之光的例文宛如思想的宝库,智慧的源泉,有多少能被我们感知,还有待于我们的挖掘与发现,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初步审美素质的群体,他们能鉴赏一些思想内涵较浅的文学作品,思想感情较为丰富,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的引导,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与问题的趣味性成了形成他们审美素质的前提,学生立场变化快,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定形,首先应培养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这是授课首要考虑的因素,我曾在此基础上作过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浓厚的兴趣固不可少,但要取得切实的效果还得将兴趣转变成良好的习惯

在授课过程中,只要觉得在感情上对学生有熏陶作用的,总会让他们精选优美片段成诵,并试着写一份简评或仿例写同题文章,定期检查,从严要求,好的作品汇集成册推荐给校报,或让自己班的文学社编成手抄报。两学期下来,学生都已养成良好习惯,课上课下不论什么文章,都能有分寸有感情地朗读,并会自行设置问题作深层探讨,不少学生已可创作出有思想深度的佳作,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开始自觉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有了积累作基础,审美情感的培养才有了落脚点。

三、审美情感形成的关键: 放飞思想,拓展源头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认为: “直觉、距离、移情是构成美感经验的要素。”其实,这同样适用于中学课堂审美情感的教学。在我看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直觉即阅读感知,多指对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的感知; 距离即文本主题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阅读者可通过生活经验对文本中的世界进行判断,不受现实中消极因素的干扰,并与现实世界相联系,去伪存真,进而为积累经验提供基础; 移情即用自己的情感价值观评价文本中的人或事,这应是语文学习较高的境界了,已达到了深层审美的层次,动用了情感、价值观,经验等多项因素,是一个人整体语文素质的体现,因此学生审美情感的形成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教师问题设置就应很有技巧,应让学生放飞思想,拓展源头,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针对此阶段学生心理变化大的特点,设置的问题则以激励感知和理性思维结合为主,毕竟理性思维是深层的表现,更能符合审美的要求。如赏析李清照的词,先由音乐与古代山水画入词,赏辛弃疾的《菩萨蛮》,由词入画,让学生附乐朗诵,并设置这样的情境: 清照与稼轩各拿出自己的一首诗作比较,你认为他们各会拿出哪一首,为什么? 他们又会说些什么? 学生的想象力再次发挥了作用,意见迥异,各圆其说,智慧与美感齐集,在一种精神享受中完成了诗词风格的探讨与词人各自境遇对词风景的探讨;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铸剑为犁尚有日,兵戈相向应可休。”笔者设置了战争主题影片片段赏析以此入境,又设置了制作反战宣传画,新闻采访等活动,让学生思维纵横古今,方言内外,激发了和平意识和对当前国际社会的不安定环境和忧患意识。

美感经验非与生俱来,应从无到有地积累,并适时加以引导、调教。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现美并欣赏美,进而创造美的机会,只有加以发展,才能使美的教育延续,在课堂上,审美的关键就是让学生面对问题大胆而有创造力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尽情飞扬。

四、诵读成趣,吟诵传情,激发审美情感

中国古代诗歌有讲究声律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接触作品时要掌握其节拍、韵律等特点,然后在朗读中逐渐品味出其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和体验,体会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读》中说: 诗歌不仅是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情操,吟也就是朗读……由此可见,朗读吟诵在语文尤其是诗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1. 酝酿情感,准确把握,到位范读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启发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带有明显情感色彩的朗读和范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带着明显情感体验的、进入角色的朗读,不仅会有抑扬顿挫的节奏,而且还会声情并茂,富有魅力; 会时而明丽舒畅,惬意入情; 时而低沉咽郁,蕴意浑长; 时而澎湃激昂,直抒胸臆。这样的朗读,会使学生在或娓娓动听或慷慨激扬的声音气息引导下,自然而然的地融入到诗歌作品的情境中。

2. 积极主动,投入情感,自主朗读

教师带有明显情感体验的范读,会给学生一个朗读吟诵的范本,学生再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经验,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例如,在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时,在了解了这首词写的是柳永离开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离别场景后,班内一位文质彬彬的男生主动请缨,他依依不舍的表情、切切的眼神、到位的动作和低沉凄婉的声音,仿佛把同学们都带到了那种知己生死离别的场景中,那种恋恋不舍的氛围中。诵读完后,教室里是暂时的沉默,紧接着是雷鸣般的掌声。这样的朗读,既加深了对诗歌作品本身的理解,又带给学生前所未有的审美情感体验。

16.浅论英语情感教学 篇十六

关键词:情感认知 情感兴趣 情感教学

引言

教育部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的教学理念。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和精神需求,注意学生自我和个性的发展,善于发现并及时肯定每一个学生所取得的进步,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一个被重视的对象,从而提高自信心和对外语学习的兴趣。人的认知与情感密不可分。不同的情感对学习有不同的影响。

一、情感认知

人的认知与情感密不可分。不同的情感对学习有不同的影响。积极的情感,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很大作用。人在愉快时感知较敏锐,记忆较牢固,想象较活跃。愉快教学正是适应了这个特点,能够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

二、情感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所谓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表现为一个人渴望深入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都说明兴趣在推动人出色地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呈现非明确状态,因而其学习兴趣就显示出波动性。这需要教育者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使其学习动机趋于明确和稳定。可见学习兴趣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因地制宜,诱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情感教学

情感与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英语语言本身就是表达感情的工具。语言与人的心理发展、文明发展相联系。另外,教师与学生从事教与学的活动,都是带着情感的,而这种情感差异也导致了教与学的差异。我们一直强调情感教学,也就是因为英语教学脱离不了情感。在进行英语教学评价时,我们更要注意情感,要注意人的心理体验。评价学生时,不仅看他是否掌握了必要的英语基础知识,更要看他是否会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丰富情感。同时,在评价学生时,教师要带着积极的情感来工作,关注学生的进步,善待学生,让学生从评价中获益,而不是受罚。情感对学习有动力或阻力作用。积极的情感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11年来,我在英语教学中不断发现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的学习态度、积极的情感都直接影响他们的英语学习。因此,作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注重情感教学。

(1)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与创意的学习场所,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首先,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做到深入浅出,画龙点睛,一语道破,起到指导作用,以达到“导”的目的。其次,在课前预习,划出难点,带着问题听课时,或学生在自学中遇到了困难,迫切需要教师解难答疑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把握好关键时刻,恰到好处,这时学生的思想集中,全神贯注,认真听讲,可收到最好的效果。当然,除备好课外,教师还应精心设计,分析哪些材料让学生自学;哪些材料由教师精讲;哪些材料用讲练结合的形式进行;考虑精讲火候;研究怎样才能讲深讲透,讲得条理分明,深入浅出,使讲解富于启发性。同时要避免教师“抱着走”包办代替,唱独角戏的情况,而应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对所学学科本身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学习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尤其在培养学生自己找规律,自己做总结,通过独立思考、开发智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2)鼓励学生挑战自己,还要让学生自己相信自己。课堂上,教师应该对学生说:教师自己也有许多不懂或不会表达的东西。如果学生学到了有趣的表达,请与老师分享。老师带头示范,学生也就敢于大胆效法配合。这比给学生一个看似完美,高不可攀的印象能更好地激发兴趣。如“双差生”学英语是让很多老师头痛的事。学好英语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而“双差生”缺乏的往往就是不懂挑战自己,不敢相信自己。如果只是从正面向他们大谈学好英语的种种好处,恐怕收效甚微。如能把这些学生在其它方面的兴趣迁移到学英语中来,则可事半功倍。可见,巧妙地迁移学生的兴趣,对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大有裨益。很多“双差生”对电脑比较感兴趣,而电脑里的英语单词有很多不认识。我就告诉他们:学好电脑将来也能找一份好工作,而学好电脑的前提是学好英语。英语学不好,电脑里常用的单词都不认识,想学好电脑是天方夜谈。因此,“双差生”上课也比以前认真多了。

(3)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创设语言真实亲切的情境。教师要善于创设语境使学生在良好的英语气氛中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素质,因为榜样的作用是无限的。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教师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的专业知识扎实,语音语调标准,词汇丰富,语言流畅,课堂用语言简意赅;有良好的礼仪修养;教态自然、和蔼可亲;思路敏捷,有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较强的应变能力,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知识广博,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信,这些都会使学生因为对教师有好感进而对英语有好感、亲切感,对教师的言行去积极模仿,主动接近英语,这样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会激发学生的热情,引起学生的共鸣,会将学生带入自觉忘我的学习境地。以教“the Olympic Games”为例,首先播放天安门广场庆祝2008北京申奥成功的录像,这样会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然后围绕这一主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有关对奥运会的了解,此时再播放一些有关奥运会比赛的录像,只是声音要小一些,就好象在生活中人们在观看比赛时的聊天一样。当他们展开热烈的讨论时,我再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如:

a. Do you know the spirit/purpose of the Olympic Games?

b. Who knows the history of the Olympic Games?

c. When the Olympic Games will be held in Beijing?

d. What will you do at that time?

在学生做“free talk”的同时,掌握了解了奥运会的一些基础知识,对学习课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们不仅在语言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而且增强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关心,以及对我国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以及2008年申奥成功的光荣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起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小结

英语情感教学应努力把情感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与目标,把培养学生的认知、兴趣、自信心放在首位,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从根本上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仅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而且培养其获得知识的能力。这样“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才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

参考文献:

刘尧 教育评论情感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 福建教育出版社

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17.情感功能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十七

一、教学与情感功能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育是主阵地、主渠道,学校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同时,每节课安排40分钟。怎样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到缩时增效,这就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在每个教学时间内,必须制定具体的明确的教学目标,并用适当的方式将信息明确地传递给学生,并且充分利用新教材的特点,发挥交际功能,这样既能引起学生认知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做到认知和情感协调发展。

二、情景教学与情感功能

在实施目标时,要善于将学习目标转化为生动的活动情景。由于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教师深情并茂的朗读、男女角色的分配、必要的舞台动作语言,使学生进入美妙的情景中,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激发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进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由衷地热爱语文。

三、为人师表与人格、情感的培养

教师要重视学生人格和情感的培养,这个问题已经提出了许多年,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都可以归于这一方面。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问题在于教师把学生的人格和情感的培养表面化与文章化,在学生的人格和情感培养这个问题上,教师要转变观念。落后的观念是扼杀创新情感的刀手,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和情感发展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这是最可怕的。在这个问题上,教师要随时给他们帮助和希望,给他们精神辐射,使他们专注地投入学习。教师对学生既要因人而异,又要对症下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只要以情感为动因,触及学生的情绪就能使语文教学主客观统一,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和谐统一,形成理想的教学氛围和教学节奏,使学生在积极、健康、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兴趣盎然地接受新知识。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已是当今新课标中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把“与己无关”变为“责无旁贷”,变“束手无策”为经常化,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与心理品质,发展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操,要把这些要求作为每堂课必不可少的、必不可缺的.内容,教师应该把自己的人格力量给学生示范,切忌在学生面前表现浮躁与焦虑,而是要把自己的学术、教学艺术、对学生的爱、对教学的责任心,以教师自己的行为举止给学生良好的熏陶与感染。教师的优秀人格、渊博学识在平常教学活动中是影响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关心与情感培养

目前,我们农村普通中学,学生来源参差不齐,离校距离有远有近,学生基础有好有坏,个人目标有大有小,个性心理与品质都不同,因此,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更需要教师的加倍的理解,关心学生。作为教师,必须深入学生当中,随时了解掌握情况,理解、尊重学生,用爱心、真心、诚心来关心学生。

五、挖掘教材因素,发现美体验美

文学是借语言来雕塑描写的艺术。语文教材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叙事、描写、抒情,进行思维训练。语言教师要以语文的形象性、直观性来分析处理教材,引导学生发现美。对文章的重点语段、美言佳句要引导学生加圈加点,吟诵反复,仔细体会文章的气势和神味,从而受到启发和感染;也可通过逆向思维,正反对比,辨析总结,让学生理解此外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假如那样写效果如何?从而体会作者的匠心。如学习朱自清的《春》一文中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偷偷”、“钻”,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生长起来而且崭露头角,同时显示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给人以大地复苏、芳草萌生的新奇愉悦的感觉,真可为妙笔传神。再如《孔雀东南飞》中,兰芝严妆一段,共12句,写了她的物饰美、服装美、动作美、容貌美,通过对兰芝的外貌描写表现了她的自我价值,维护自我尊严,反抗封建礼教的性格。古往今来多少文章大家往往把感受最深的事物用十分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只要我们披文入境,认真研读自然会感到作者锤词炼句的功底和他们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想象,从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引导设疑,讨论释疑。学贵有疑。宋代教育家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设疑是在学生感知入境的思维活动之后进行的,是让学生在借助语言形象对信息进一步“深化”情况下进行的。在设疑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分析《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这篇文章写了三个事例,即松骨峰战斗,马玉祥火中救朝鲜儿童,与战士交谈。作者曾介绍说,创作时本来选了十几个事例,为什么最后保留了这三个事例?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发现这三个事例表现对象不同,表现的思想感情不同,表现的精神品质不同。通过分析开拓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体验鉴赏作品的能力。通过联想、想象,使学生从作品中体验情感。成功的艺术形象都会给人留下联想的空间和时间,要想鉴赏美,就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由此及彼,由内到外。

18.加强语文学科中的情感教学 篇十八

——由《城南旧事(教学思想、教学实践经验交流)》所想到的树强中学:张娟

暑期参加了语文教师网络培训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由《城南旧事(教学思想、教学实践经验交流)》所想到的,谈谈自己的想法。《城南旧事》表现的所有事件都是小英子的所见所闻,基本上做到凡是英子看不到的东西不拍。透过小英子的视角,影片给观众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旧北京的一幕幕的生活图景,如小英子眼中的宋妈的遭遇和自己上学的情景。另外,儿童的视角是一个天真无邪的视角,区别于成人视角,她的所见所闻所感都是发自内心,并不会由于尘世的困扰而刻意躲避或强调某些事情。从这个角度而言,采取小英子的视角也能使观众获取更强烈的真实感。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当今的学生亲情淡漠,不知感恩已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虽然和社会风气、网络影响、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说没有我们的责任。特别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就更应该在这些方面作出努力。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四书五经,孔孟之道,难道教育出来的就是一些自私自利,唯我至尊,没有感情的高科技“机器人”,如果是这样,应该是我们做语文老师的悲哀!因而,语文课不只是语言的课堂,更应该是弘扬人文精神,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课堂。我觉得学习了这些材料给我启迪最大的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情感道德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一)知识积累和道德教育相结合。每一堂语文课,只要有机会

我就引导学生积累一些德育教育的小故事,让故事里闪光的精神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在一次学生练习中,我发现了一个词——囊萤映雪,于是我就让学生回去了解这个词的意思,搜集有关这个词的典故,同时还要求学生在搜集与此意义相同的一些词,并把搜集过程、读后感受写在日记中。任务布置下去,学生兴致很高,第二天,学生不但搜集到了与此相同的如:百里负米、鹿乳奉亲、孔融让梨、凿壁偷光„„这样的故事,还写出了这些故事给自己带来的思考和启发。这样既积累了语言又锻炼了写作还加强了思想教育,可以说是一举三得。所以,对于我们学生不能缺少的这些精神食粮,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适时的添加、引申,天长日久,就会形成一种习惯,作为老师在讲到一定的地方,就会联想到一些和文章有关的道德思想教育故事讲给学生,作为学生,他不但愿意听,也愿意随着老师的思路想下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其养成善于积累的习惯,无形中所学文章的内涵也一目了然,学生在美的熏陶和教育中深化了文化底蕴,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还有一点是语文教学融入学校的德育教育活动中,结合学校政教处的诗文诵读活动,让学生积极投稿,在活动中许多同学获得了“小诗人”证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多方面推荐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尽量扩大学生阅读面。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都知道,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和大量课外阅读是分不开的,但是,让学生能会读书、自觉地去读书、喜欢去读书、用心去读书又是不容易的,对此,我可以说是动了许多脑筋。⑴、做好读书的准备。①激发学生读书的决心和好奇心。每个学生必须有一个积

累本,在积累本上都摘抄着这样一句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唯有读书,才能让有限的生命过得充实富有、多姿多彩;唯有读书,才能让有限的生命飘溢着浓郁的清香,闪耀出无限的光辉;也唯有读书,才能提高生命的质量,让生命增值。我们无法丈量自己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生命的宽度。因为,一本让人受益的好书,就是一次生命的拓展,他带给我们的是无穷的乐趣与充实。”这句话不但写在了学生的本子上还写在了学生的心里。学生读书的决心在心里生根发芽。教材中有许多美文,更有许多著名的作者,在上课时我就利用这些美文和作者激发学生读书的好奇心。如:讲到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就向学生推荐《朝花夕拾》;讲到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就向学生推荐《城南旧事》;讲到冰心的《小桔灯》就向学生推荐冰心的散文集;讲到泰戈尔的散文诗,就向学生推荐《泰戈尔诗集》„„并且一定要从里面选一个有趣的故事或几句优美的语言说给学生,激起他们读这几本书的愿望。②帮助学生确定所读书目。我把新课程标准中确定的学生必读书目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书目的要求,有选择的阅读。先读自己喜欢的,再读老师建议读的;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全读,也允许有选择的读。刚才说的这一点还是比较容易做的,要真正让学生把书读好,最主要的还是下面的几点⑵明确读书的要求。让学生读书特别是刚开始读书,必须有要求:一般要求每两周读一本书,你想读什么书必须在小组长那里做好记录,必须摘抄两页好句子或写读书的点滴感受,写出一篇读书笔记。⑶检查读书的效果。一是检查学生的积累本和读书笔记,再就是每隔一周的读书交

流会,即:“阅读汇报课”。积累本主要是由组长检查,教师抽查;“阅读汇报课”每两周一次,让学生自己主持,方法自己定,只是给他们一些指导和补充。方法上有时是小组轮流,有时是学生推荐,也有时是毛遂自荐„„主要内容是学生汇报这一阶段自己读的什么书,这本书好在哪里,有什么样的感触,甚至是几句好句子,一个片段,一点心情,什么都行。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些难度,学生一是说的肤浅二是都怕说不好,后来渐渐的习惯了,而且也说的有模有样的了。有的教师可能觉得上课时间太紧,有学不完课程的感觉,根本拿不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我觉得在上课上根据情况可以进行精讲和略讲相结合,尝试性的进行单元学习,把一个单元分类进行学习,就是前面我讲到的那种学习方法,这样可以缩短授课时间,把余下的时间用来让学生读书。

19.浅论艺术创作活动中的情感作用 篇十九

情感在艺术创作中起到重要作用是由艺术的本质、艺术认识的特性决定的。艺术是对生活能动的反映, 它来自艺术家, 来自他的艺术方法、艺术技巧, 但首先来自他的思想和情感。艺术家把生活素材熔炼成为艺术形象, 依靠的就是他的思想以及和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情感。那么, 情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究竟是怎样起作用的呢?

艺术创作过程包括先后承接、互相联系的三个阶段:体验生活、艺术构思、艺术传达。体验生活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是在认识、感受生活的基础上积累生活素材。情感是由生活孕育出来的, 艺术家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 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为生活中的某些人物、事物、景物所感动, 或爱或憎, 或喜或悲, 而情感一旦产生, 又反过来推动他对生活更深入的体验, 而后, 情感也就随之变得更强烈, 于是便形成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和冲动, 推动他把使他感动的现实生活反映出来。另外,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常见的:艺术家带着已形成的情感态度去体验生活。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感受的生活便极为鲜明地染上他的情感色彩, 因而反过来有起强化它的情感态度的作用, 创作冲动也因情感态度的强化而形成了。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艺术家的情感无论是由体验生活产生的, 还是体验生活之前就有的, 在体验生活阶段都起到这样的作用:第一, 推动生活体验的深入;第二, 随生活体验的深入而强化的情感构成创作冲动, 推动艺术家进入艺术构思之中。

艺术构思过程是艺术家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和冶炼过程, 要把从生活中获得的大量表象加工成完整统一的审美意象体系。艺术家完成这个任务, 靠的是理解、想象、情感的协同活动。情感活动是艺术构思不可缺少的内容, 在艺术构思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艺术创作过程始终要有理解的参与, 因为艺术要把握生活的本质, 把握生活的本质靠的就是理解, 在艺术构思阶段要完成对生活素材的加工, 理解所起的作用也是很突出的。就理解和情感的关系来说, 艺术家的情感活动要守理解的制约和调节, 因而其中渗透了理性的内容和社会历史内容, 艺术构思中的情感活动和日常情感有所区别, 区别就在于前者渗透了丰富的理解内容而后者却较少受理解的制约。当代美国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一书中说:“艺术所要达到的是对情感生活之本质的观察和理解”。他把艺术中的情感看作“观察和理解”了的情感正是肯定艺术中的情感特点在于其中渗透了理性。但另一方面, 艺术构思中的理解又不同于科学活动中的理解, 科学活动中的理解是不带情感的, 而艺术的理解却是情感的理解, 情感的渗透就成为理解进入艺术构思的一个重要条件。

艺术构思有赖于想象。想象的推动力就是艺术家的情感体验, 而且想象是按照情感逻辑进行的。想象是自由的, 既可以湖光山色, 也可以是长江大河, 但必须符合情感要求。想象活动产生出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是现实生活中已有得形象, 但要合乎情理, 牛鬼蛇神在蒲松龄笔下有了人性, 南北四时的景物在同一幅画中出现, 这些都不符合事实, 但却合情合理, 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方面艺术家的想象以他的情感为动力和发展线索, 在情感体验中想象的到展开, 另一方面, 在想象的展开和深化过程中, 他的情感同审美对象及头脑中被唤起的表象融为一体, 形成情景交融的审美情境。

艺术家总是通过想象创作艺术形象的。艺术家要具有在想象中体验别人感情的能力, 要能够在想象中同自己所创作的任务形象同呼吸共脉搏, 市场能为他们的痛苦而流泪, 为他们的喜悦而欢笑, 为他们的悲伤而叹息, 为他们的憎恨而愤怒。只有这样, 他所创造的人物形象才能具有引人入胜的感染力。艺术家要善于创作出新的表象, 是指成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完美体现。因此, 艺术家在创造艺术形象时总是要把感情灌注进去。

艺术创作过程的最后阶段是艺术传达。艺术传达的任务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 (例如文字用语言, 音乐用音响、节奏) 把艺术构思的成果传达出来, 即用物质材料把艺术家头脑中的审美意识转变为欣赏者可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在这个阶段艺术家的情感仍然在起作用, 主要作用于艺术形式的确定与艺术技巧的运用上。毕加索说:“我想达到任何人都无法超越的高度技巧, 我的每件作品也都是这样创作出来的。为什么我要如此行事?很简单, 我希望的仅仅是它能喷射出热情。”虽然他是以“喷射出热情”为目的去追求技巧的, 在艺术构思中所形成的审美意识包含生活内容, 思想内容, 还渗出了艺术家的情感。所以, 艺术家的情感也就和生活、思想一样, 是确定形式的依据。

鲁迅说:“创造总根于爱”。强烈而丰富的情感是艺术家心理生活的重要特点之一, 如果一个人没有这种心理生活的特点, 在内部世界的活动中对所感触的东西只有同情和激动的反应, 没有肯定或否定, 没有美与丑的评价, 对一切都是冷漠无情的, 那么就根本不可能成为艺术家。当然也就不可能通过想象创作出任何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来。高尔基写道:“艺术的本质是赞成或反对的斗争, 漠不关心的艺术是没有的, 因为人不是照相机, 也不是‘摄照’现实, 他或是确定现实, 或是改变现实, 或是毁灭现实”。这里所说的“赞成或反对”, “确定”, “改变”和“毁灭”指的就是对现实的态度。例如, 我们伟大的革命文豪鲁迅的情感总是贯穿阿赫“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产阶级的爱憎分明的原则性立场的。艺术家的心胸应该始终燃烧着炽热的感情的火焰。历史上一切成功的, 感人至深的艺术作品无一不是表现了特定的时代的人们对腐朽事物、丑恶的强烈憎恨, 以及对美、对社会进步的热爱与追求, 它之所以能打动人、启迪人、陶冶人, 原因也就在此。

20.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篇二十

【关键词】情感 小学体育 师生 积极情感 教学策略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然后,一个调查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有关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的小学生都喜欢体育课,但是体育老师往往又给学生比较粗暴的感觉,体育老师大声的责骂、批评或呼喝学生的情况普遍存在,体育课给小学生的感觉是又辛苦又累。这与小学生的身心和认知特点有关,相当部分小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玩,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基本不听老师的指令去进行有计划的体育活动和训练,老师为了教学的顺利进行,不得不采取上述策略,因此小学生对体育老师是又爱又怕,甚至出现部分学生害怕或者逃避上体育课,这会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身体素质,导致部分学生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如小胖子、近视眼等。这同时也说明单一的枯燥的教育方式和粗暴的教学策略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成长需要,在现有有限的体育教学设施情况下,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目前小学体育教育所面临的重大难题。

一、积极情感对于小学体育教学的意义

其实,如何克服这一难题,让体育教育更加具有趣味性,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同时让教学者也能够热情高昂的投入到教学中去,积极情感起着关键的作用。

1. 积极情感有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如信任他人、尊重他人等。因此,教师要努力寻找契机,积极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

2. 积极情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如果老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投入积极的情感,那么学生就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激发其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以及主动锻炼身体的积极性,无形中感受到体育锻炼是一种享受,不再是负担,简简单单的应付一下。

3. 积极情感有助于补充学生的情感缺失。长期以来,青少年情感缺失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缺乏兄弟姐妹的帮助和关爱,而现代社会的父母基本上比较忙碌,真正有时间关心孩子的情感体验的并不多,因此,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还伴随着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特别是在跟同学、老师之间有肢体接触、眼神交流、语言沟通、合作学习等情况下,特别容易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小学生的情感发展特点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6至12岁的小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各种知识、技能方面有着明显的情感特点,他们喜欢体育老师,他们就会喜欢体育课,反之就相反。情绪是影响他们学习生活的重要指标。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通过精心创设各种学习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乐学的情感中,让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接受体育带来的快乐,感受运动的乐趣,享受成功的体验。

三、形成师生积极情感的教学策略

1. 设计明确化,找到结合点。在新课标里,明确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其中之一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体育教师在设计体育活动的时候,要学会思考活动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寻找知识——情感的结合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对体育课的情感,如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尊重事实的态度和为赢得荣誉而刻苦锻炼的决心。

2. 导入情景化,激发欲望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情感的产生具有很大的作用。比如在教“前滚翻”的时候,在开始的时候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孩子们,今天我们来看天,告诉老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们一听,都仰头望着天空……强烈的好奇心可把孩子们吸引住了,他们对本节课就充满了兴趣。

3. 活动游戏化,增加兴趣。其实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游戏才是他们学习的好方法。在体育课中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有些学生“无精打采”,其实是因为他们觉得体育课机械的反复练习是那么的枯燥乏味,如果我们能把体育训练变成生动有趣,那么学生的反应就会完全不一样。如在练习跑步的时候,设计一个捆绑游戏:用一根拔河长绳和若干长跳绳,将一个小队的人捆绑成一团,然后一起走过一条百米长的障碍区,这样学生就在游戏中练习,在快乐中体验。

4. 参与共同化,体验快乐。传统的体育理论认为师生之间是命令与服从,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在体育课中即使有了轻松愉快的音乐和丰富有趣的游戏,很多教师不参与活动,在旁边玩手机等,只是让学生活动,这样的游戏,学生很难真正投入,学生玩一会儿就毫无兴趣,因为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心不是跟他们在一起。其实,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是学生快乐体育的桥梁,学生会感到老师是跟他们在一起的,是真正关心和爱他们的,他们会真正投入进去,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

5. 情绪洞察化,塑造榜样。教师也是人,人都有七情六欲,在生活中教师也会遇到各种不顺心的事,情绪有时会不稳定,这种不稳定的情绪一旦带入课堂,会或多或少的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很多体育老师都给人一种对待感情比较粗放的感觉,不太会处理情绪问题,而且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比较贪玩,经常会有部分学生不听教师的指令,这样很多时候会更加容易激怒不太善于处理情绪问题的体育老师。因此,小学体育老师,一定要学会洞察自己的情绪,发现情绪不良时,一定要先思考情绪问题的所在,理智地进行克制,并及时调整情绪。

上一篇:给奥运组委的叔叔阿姨们的一封信下一篇:八一高二期中考试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