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实训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精选14篇)
1.高职实训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篇一
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 徐文苑
(天津职业大学 天津 300402)
摘要:作为首批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没专业.天津职业大学酒店管理专业根据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以学生技能的培养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开发柔性化的教学管理系统,以适应多种教学模式的管理需求。同时加强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符合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总体要求,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并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高职示范校;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工学结合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9290(2009)0008—0019—03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训基地建设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2006年12月,天津职业大学酒店管理专业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学校紧紧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先行先试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三大机遇,勇于创新,充分发挥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的示范、带动与辐射作用。
一、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应该具备教学、培训、科技开发和生产四位一体的功能.承担实践教学和学生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认证、科技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生产与社会服务等任务。天津职业大学酒店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总目标是:建成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明显高职特色、国内一流、对国内职业院校的同类专业具有显著带动与辐射作用、能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基地。以职业岗位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以课程体系要求为依据、以教学模式实现为主线开展实训基地建设。酒店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现有的实训项目包括酒店前厅和客房、酒吧、中西餐烹调操作、餐厅、咖啡厅实训等。除满足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相关课程全部技能训练的需要外,还能承担酒店前台、客房和餐厅三种职业资格证书初、中、高级的培训和考核鉴定,并能为酒店行业及西部地区提供定向培训。
酒店属于服务性行业,我校特别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训导工作。学生到实训基地培训.都必须着职业装,礼节、礼貌、言谈举止也按酒店标准。极力营造专业氛围.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实现由学生向“酒店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培养学生从大处着眼、小事人手的工作作风。通过实践教学中的合作与分工.可以加强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综合性、创新性的训练项目可以加强学生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通过开放性、自主性实训,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与自立的能力等。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的平台。实训基地的建设只有紧紧依托行业,加强与产业的合作,才是科学的发展道路,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建设途径是符合当前社会实际的创新途径。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我校进一步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现已签订协议的19家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发展和巩固与各大知名品牌酒店及企业长期稳定的紧密性协作关系。加强校企合作.让校外实习基地在校企合作中进一步发挥其“双赢”作用。
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生产和实际工作进行培训,与校内实训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学生的职业才能也只有通过校外实训基地这个课堂才能真正得到锻炼。一方面,学生进入酒店企业顶岗实习,亲身体验、处理、解决服务与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使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酒店通过一批充满活力、易于管理又相对比较稳定的实习生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素质,促进发展。
(三)酒店实训基地建设的成果
1.实训基地功能大幅提升.校企相互连接紧密
目前.实训基地建设初步已达到与具有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建设的紧密衔接、生产性实训为主体的职业情境场所,大大提升了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拓宽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途径,强化了校企合作的力度与深度,工学结合取得了明显发展。
酒店管理专业在取得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立项后,采取“三课堂”实训式的全程化“工学结合”进程,拉近了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距离,缩小了职业岗位与课堂之间的实施空间。
2.挖掘基地建设内涵,提高工学结合效能
实训基地建设突出内涵建设在突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前提下,实训基地加强管理。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同步。
(1)实训基地的制度化建设。制定和完善了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以及各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文件.形成了具有规范化、系列化的整体性实训基地规章制度,包括设备管理制度、实训教师实践教学指导工作规范、学生实训过程管理制度、基地安全管理制度、酒店岗位责任制等。校企共同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学生顶岗实习流程管理作业文本》,包括:校企实习协议、实习纪律承诺书、实习工作日志、实习监控手册、实习指导教师职责、实习指导教师工作日志、企业顶岗实习鉴定意见、顶岗实习课程成绩单、企业工作经历证书等系列文本.并应用于学生顶岗实习全过程。实行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同时制定“他方为中心”的短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在实训期间,对学生爱岗敬业的情操、团结协作的精神、遵纪守法的习惯和专业素质等方面进行“养成教育”,为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及其发展奠定了基础。
(2)实训基地的软件与硬件建设同步。实训指导教师的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影响学生的实训效果。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我校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充实和调整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的同时.先后派遣6位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酒店进修和培训。同时.积极引进酒店业内人士作为兼职教师。此外,还十分重视实训教材的建设.及时组织教师编写相关实训课程的实训教材.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修订,逐步完善。实训基地还为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工作岗位.每月有一定的补贴。学生课余或假期在基地实习。既提高了实践技能。又增强了特困生的自信心。
(3)实训基地充分体现职业情境氛围。为保证实训基地的高效运转,提高实训基地的使用功效。必须构建与实践教学体系相适应、与实训基地建设相适应的科学管理体制。按照酒店管理模式进行管理.突出真实的企业经营、管理环境。聘任专业教师担当各部门主管.轮流聘任学生担任各部门副主管.由实训基地负责人担任“酒店”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明确职责分工。
二、酒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一)以“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为主线,实施全方位教学改革
根据酒店业旺入淡出的需求实际.我校采取了“三纬度实施.全方位顶岗实习”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他方为中心,旺入淡出,学工交替”的教学改革、“以弹性为基础,适应需求,有效管理”的制度建设、“以行业为载体,集团保障,重点介入.校企互动”的运行条件。形成了适应国际商务活动和休闲旅游的典型化的酒店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酒店职业岗位群要求.遴选7个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整合构建专业核心课程.将餐饮、客房、前台中高级服务员职业岗位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真正做到为了工作而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同时聘请多家酒店的老总和人力资源总监等业内专家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修改;长期兼任部分专业核心课程的授课和实训.并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和考核.使教学内容与酒店需求始终紧密结合:部分课程以职业资格取证替代校内课程考试,检验教学效果、对相应课程进行教学评价。
(二)以他方为中心。旺人淡出.学工交替
1.按行业需求安排实习活动
根据酒店行业旺季与淡季不同用工需求,本着“他方为中心”的办学原则,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由过去的一个学期增加为两个学期.并分别安排在第三、六学期。这样的培养模式加大了实践教学时数在总教学时数中的比例.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时比达到1:1,生产性实训占全部实践教学的80%以上,并根据酒店行业季节性强的特点,顶岗实习达到1年以上。学生下企业的顶岗实习,使学生直接体验到了最真实的工作场景.对其应用能力的培养帮助很大。
2.特殊活动引导教学改革
酒店管理专业根据酒店的实际需要.调整教学安排,实施了一套具有特色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酒店对实习人员的时段性顶岗要求。根据酒店用人量大、时间急、任务重的特点,学期中间安排学生参加一些不定期的酒店I临时接待工作,特别是应酒店要求参加各类国际会议的服务工作。如2002年5月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来津参加商业论坛活动、2005年6月在天津召开的亚欧财长会、2008年6月在天津召开的第18届亚洲企业年会.94名学生参加了接待服务,出色地完成了外事服务任务.得到了酒店员工和开发区领导的交口称赞.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为鼓励学生参加这些实践活动。学校特别规定了自修实践学分的职业实践课程.并与酒店共同制定“学生实习学分认定和鉴定”制度.用以保证学生自修实践学分落到实处。此外。我校还积极拓展顶岗实习渠道,安排学生到国外著名酒店实习。继2006年组织学生赴新加坡的酒店进行顶岗实习后,2008年开始实施美国迈阿密社区学院境外研修与顶岗实习项目.
(三)柔性为基础,应对难题.有效管理
1.三方遵循为运行前提
(1)实习协议内容除规定校企双方的责任外.特别明确了学生在酒店实习期间的管理问题、责任问题和保险问题。
(2)实习期间学生管理的做法是:①学生本人报名,经酒店面试合格,再由学生提出实习申请并签订实习纪律承诺;②学生实习期间的日常管理由企业负责,监控由学校负责,双方经常沟通情况,对实习中出现的思想问题、工作安排问题和与实习单位的关系问题以及三天以上的请假等由教研室、班主任或学院领导协助或出面解决;③学生自我管理,对学生比较集中的实习酒店采取整建制管理,即建立临时班委会和学生党支部或党小组,指定学生干部负责管理。并规定向学院的汇报制度,协助学院开展工作。
2.企业考核为评价主体
自2007年7月起。日上免税行陆续接收了我校近240名学生实习。在保证实习质量的前提下.采取柔性教学方式,通过公司岗位培训、专项考核、课业制、远程辅导和进驻公司教学等灵活方式进行教学;在毕业环节上。学院强调学生真题真做,增加了“企业项目”,充分结合本岗来立题.论文采用“双导师”制,校企双方共同选派专业骨干和教师进行现场答辩。实习结束前,企业以职场规范为依据,根据实习表现为每位实习生进行实习鉴定,并进行量化评价。
3.学分制为基本管理形式
根据酒店业临时性重大活动多的特点.采取学分制和专项办法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出台实习管理作业文本,与学生签订实习纪律承诺保证书,建立实习基地临时党小组和学生自我管理实习小组;每学期安排机动时间保障学生参加临时性顶岗实习:因短期顶岗实习或工业旅游活动需调整的课程.可带课题下企业完成调研报告、课业或总结,采用课程化管理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参考文献:
张静.高职旅游酒店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构想[J].工会论坛,2005,(7).
2.高职实训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篇二
1 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现状
1.1 重硬件、轻软件[1]
高职院校纷纷加大实训设备和实训环境等硬件建设, 但实训内容、实训教学开展等方面的软件建设还差强人意, 导致实训教学硬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实训教学质量不高。
1.2 重形式、轻实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实训教学的重要发展途径, 我国高职院校也逐步重视企业的作用, 但依然是学校主导教学, 企业主导生产, 企业在实训教学中发挥的主观性作用不大, 校企互动不多, 尚未实现真正的产、学、研一体化。
1.3 重技术、轻人才
在实训教学环节中过多地强化技术与技能的作用, 简单地将实训教师归为实验人员, 对实训师资的培养与考核力度达不到要求。
1.4 重短利、轻长效
校企双方追逐短期利益, 缺乏完善、长效的实训教学建设和管理机制。
2 现代学徒制对高职实训教学的重要意义
现代学徒制是新形势下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 也是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 是高职教育教学培养实践性人才的重要方式[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14〕19号)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文件都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以校企合作育人为核心的现代学徒制, 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融合,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4]。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实训教学体系改革, 对切实提高高职实训教学质量, 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 有助于解决学校与企业各自难以解决的问题, 例如学校招生难、实训设备资源匮乏, 企业招工难、用工稳定难、新增职工社会适应难, 互补双赢, 共添活力。2) 强调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师傅合作, 教学内容与实践知识有机对接,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相互促进,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有利于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职业教育质量。3) 人才质量是学校和企业的核心和关键。将现代学徒制贯穿于高职实训教学, 有助于培养“学校走得出, 企业用得上”的实用性人才,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提升高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也有助于提升学校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实力。4) 有利于“双证融通”, 将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 建立国家技术技能积累制度, 切实提高学生就业率。
3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实训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
3.1 形成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实训教学实施方案
根据“零距离”上岗实训教学目标, 校企双方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人才培养路径, 打破传统的岗前实训教学方案, 按照进阶式、模块化的原则, 形成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实训教学实施方案。
1) 认知实践。在大一第一学期, 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企业, 熟悉专业特点和工作流程;企业负责人通过校园宣讲或讲座等形式, 帮助学生理清专业特点、发展走向, 了解社会、市场和企业需求, 为后续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打下基础, 完成学徒的前导知识与基础能力储备。
2) 课程实训。在大一第二学期和大二第一学期, 开设以单门核心课程为基础, 以职业岗位为导向, 以课程项目和工作过程为载体的实训教学。其中企业师傅承担1/3的教学学时, 专业教师承担2/3的教学学时, 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引领、交叉指导, 重点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实现学徒基本技能的培养与提升。
3) 仿真实训。大二第二学期, 以专业核心课程群为基础, 形成仿真项目的实训任务, 企业师傅和专业教师各自承担1/2的实训教学学时。帮助学生从单一核心课程顺利过渡到课程群知识的综合理解与运用, 从掌握单一的专业技能过渡到各项专业技能融会贯通与综合运用, 进一步完善学生作为企业准员工的综合技能。同时在注重专业流程与规范的基础上, 对于学生在专业上呈现的差异化选择有助于自己的专业方向。
4) 岗位实训。结合该阶段学生就业目标基本明确, 专业知识与技能已全面掌握的前提下, 将学生置身于企业真实工作岗位中, 以准员工身份进入企业进行校外生产性实训。企业师傅全程指导, 采用企业导师—学徒制方法和企业班组化管理模式, 1个师傅带5个左右徒弟, 通过传、帮、接、带, 让学生亲自完成商业化项目, 体验企业生产过程, 顺利融入企业文化和工作岗位, 完成从准员工到员工的培养过程, 切实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落到实处。
3.2 重构“课、岗、证、赛融通”的实训教学课程体系
“课、岗、证、赛融通”的培养机制是指在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引下, 充分发挥校企优势, 学习和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 结合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严格遵循“以岗导课, 课证融合, 证赛互补, 课赛互促”[5]。以就业为导向, 在对职业岗位和岗位能力进行全面调研、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 以社会、行业、企业对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为目标;以实训课程知识、技能和素质教学目标为标准;以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为抓手;以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技能竞赛平台为依托;以全方位进阶式、模块化的实训课程教学为重点, 针对职业岗位任务和工作过程形成实训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训方案, 实现职业教育与职业能力需求的有效对接。
3.3 建立“双导师”的师资培养机制
在实训方案制订和实施过程中, 建立严格的“双导师”师资培养机制。实施学校与企业双向挂职锻炼, 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校企双负责人, 课程建设校企双骨干教师, 教学管理校企双班导师。校企联动, 共同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培训学习、挂职锻炼、企业顶岗等多种途径, 加强校内骨干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课题研究、教学研讨、教学观摩等方式, 丰富企业师傅的教学经验;建立和健全绩效考核制度, 形成稳定的校企人才激励机制, 形成一支工学结合、理论功底厚、实践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服务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实训教学师资团队。
3.4 健全“多元参与”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框架下, 建立健全“多元参与”的考核评价体系, 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和发展性的校企联合、第三方参与的合作评价机制, 有利于客观、公平、公正地检验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职业素养。考核评价包括四个方面:1) 过程考核。按照实训培养方案的设计, 结合工学结合的特定实训课程教学目标, 校企双方定期对学生的实训情况进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三维考核评价。2) 总结性考核。创设学生实训成果展示、答辩、评优等活动平台;组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师傅评价等;开展优秀技能手、优秀学徒等优秀评选活动;组织各类技能竞赛, 展示学生实训作品, 发挥榜样激励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3) 发展性评价。实施面向学生可持续发展, 突出学生职业素养、沟通表达、态度情感的发展性学习评价,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和动态成长曲线图, 注重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职业素养和学习品质的可持续发展评价。4) 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考评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第三方评价, 提高评价标准的全面性、科学性与准确性。
4 结语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实训教学体系建设, 能较好地解决当前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切实提高高职实训教学质量, 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学徒制作为西方较为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引入我国高职教育的同时, 也需要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 不断完善协调管理机制、校企合作保障体系, 为职业教育高质量、深内涵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辉, 付克兰.高职动漫专业实训教学研究现状及对策分析[J].高等职业教育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 2015, 24 (3) :67-70.
[2]张阳, 王虹.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基于“双导师”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 (33) :77-80.
[3]周俊.构建体系、激发活力、提高质量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解读[J].江苏教育研究, 2014 (21) :5-11.
[4]新华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J].中国医疗保险, 2015 (11) :2.
3.高职实训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篇三
【摘 要】 《仪器分析》实训在高职院校《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和化学实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针对《仪器分析》实训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从实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改革。改革后的《仪器分析》实训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了仪器分析实训教学质量,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 仪器分析;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2
《仪器分析》是分析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以测量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特定的仪器对物质的成分和含量进行分析确定的一类方法,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工具学科,是化工类、环境类、食品类及药品类等相关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1]。本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分析检测的过程、方法、基本操作、基本理论以及数据记录与处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及进入分析检验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各领域检测技术的仪器自动化水平日益提高,很多检测机构和企业质检部门均引进先进的国内外仪器设备进行质量检测和控制,从课程的实际应用潜力看,仪器操作的熟练程度是企业考评一个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否适应企业岗位工作的重要指标。《仪器分析》实训课则是《仪器分析》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2],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如何做好《仪器分析》实训和将《仪器分析》检测的基本原理和实际操作应用相结合快速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是课程实训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实训课程教学现状
《仪器分析》实训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矛盾即班级实训次数多、每组实训学生多、验证性实训多,而配套教学仪器设备少、独立操作机会少、设计性和创新性实训少。具体表现为:
1.实训课程性质。
由于《仪器分析》及实训课程理论性较强、难度偏大,学生往往由于自身理解能力或知难而退的想法,很难较快进入角色,高职类学生尤为明显,对实训一知半解,把握不住要点。
2.实训仪器硬件资源不充足。
课程所涉及的仪器一般较为昂贵,使得在某些实践教学中,人多机少,不能像基础化学、化学分析技术等课程那样学生可以独立操作,每人动手的机会不多,且有依赖感,因此大多数学生则是走马观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仪器设备自动化和更新速度快。
仪器分析设备自动化程度相对较高、操作简便,内部结构多为集成化,学生大多只是机械地按说明书操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很难掌握仪器的结构,长此以往使得学生缺乏学习《仪器分析》的兴趣。另外仪器设备更新速度快,常常造成课堂传授的与实际工作岗位上所用的仪器型号脱节,教师需要更多地对学生进行实训操作能力的培养。
4.实训教学模式单一。
实训内容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少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很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实训兴趣不高,导致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低,解决问题能力差。
5.实训内容不够合理。
各专业的《仪器分析》实训教材或指导书通用性不强,各专业由于侧重点不同,其《仪器分析》实训内容不完全相同,有的实训教材中的实训所选用的方法可能还是几年前制定的,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差距,并且由于所用仪器都为精密仪器,构造复杂,即使是同种仪器,要是不同牌子或者不同型号的话,其外观、内部构造和软件操作都会有所不同。如有教材的气相色谱法仍以填充柱来设计方法参数,而现有的气相色谱仪大部分都改为毛细管分析柱,其功能和使用方法与教材中的实训内容不一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容易错乱和混淆。
同时实训一般侧重仪器的操作技能,忽视实训前的样品预处理,由于实训时间偏紧,往往选择一些简单的处理过的试样直接分析,影响了实训教学质量。
6.实训考核模式较简单。
实训考核模式相对比较简单,主观性强,很难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
二、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
1.精选实训内容,编写实用性的实训指导书。
由于一般《仪器分析》实训教材中所列仪器设备的类型、型号等与我院所用设备大多不同,对教师指导实训和学生预习实训都带来很多不便,直接影响到实训效果[3]。结合我校专业设置的情况和仪器的配备现况,精选实训内容,降低理论课的学习深度,改变原有的“理论带动实验、实验验证理论”的模式,以“操作技能带动理论学习、典型分析带动分析过程”,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操作技能以“实用”为准,以满足企业对高职人员的技术要求,降低理论难度,强化技能训练,编写适用于高职检测类各专业的实训指导书。
2.灵活运用各种实训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1)鉴于仪器设备台件数偏少的实际情况,最大化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每次实训使用2-3台仪器,同时开设4个实训。每班可以分成4个大组,每组7-8人,2人一台仪器,进行小组循环实训,尽量保证在实训过程中,每名学生都能够亲自动手操作,独立完成实训。虽然增加了教师的授课工作量,但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实训中,避免被动服从,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独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训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结合。在讲授仪器分析的每一种方法时,多媒体课件上都会显示出该仪器的全貌和结构图,使学生在做实训时能充分的认识仪器性能。同时,实训室大型仪器讲解时使用多媒体投影,克服了多个学生看一台电脑显示屏看不清楚的问题。
(3)在实训课程中穿插对比教学。对比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对一些相似概念、相似方法的认识,加深对实训原理的理解。如比较火焰原子化和石墨炉原子化的不同、仪器工作条件选择和测量对象的不同,比较不同预处理方法的优缺点,比较不同定量分析方法如标准加入法与标准加入法操作过程的异同等。经过对比,使学生对于不同的仪器结构特征差别及原因有了进一步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对仪器工作原理的理解。
(4)每次实训结束,回到课室,让学生分组做ppt上台讲解上次实训内容、实训结果,学生分享他们的劳动成果,有拍照图片、流程讲解、注意事项、数据处理等,很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3.引入“职业技能鉴定”理念,推进“资格证书”制度,改进实训教学效果。
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紧扣就业岗位群的要求,职业技能鉴定是沟通企业与职业教育的桥梁。本次《仪器分析》实训课程将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化学检验工高级工技能鉴定接轨,按照化工行业职业技能标准高级工的鉴定内容确定知识点、技能点,强化操作技能的培养,实现“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毕业时同时拥有毕业和职业资格双证书,改进实训教学效果。
4.开展综合性实训和设计性实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为改进传统《仪器分析》实训课程内容主要为验证性实训的问题,我们增加了综合性实训和设计性实训的比例,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创新思维能力[4]。综合性实训包括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测定两部分。目的是让学生不仅要掌握仪器的使用,同时能够独立的进行样品分析。设计性实训由教师给出分析任务,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训设计、实训准备和实训探索。将学生分组自主查阅资料拟定实训方案,确定分析方法,选择所需的仪器和试剂,进行实训数据处理等多个环节。如,老师布置实训任务“蔬菜中重金属铜含量的测定”、“宿舍自来水中铁含量的测定”由学生进行设计性实训。学生首先需要查阅有关食品中铜、水中铁的测定方法标准,然后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如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还是选择火焰原子吸收光谱,还是选择比色法等),学生就要去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选择好测定方法之后,就要着手测定实训相关工作了。
在基础性实训,通常实训准备工作是由老师帮助做了。但是在设计性实训中不同的是实训准备工作同学需要在老师指导下自己准备。如“蔬菜中重金属铜含量的测定”,学生首先需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对蔬菜进行消解,得到消解液;同时需要配置铜标准溶液,绘制标准曲线。然后在上机进行检测,最后进行数据处理。通过过程训练,能够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增设仿真软件,辅助实训教学。
针对一些实操频率较低的分析仪器,购买仪器分析大型仿真软件,通过课堂仿真让学生熟悉分析流程和仪器组成。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采用仿真软件可对实训过程进行完整展现,具有逼真的场景,并可按真实仪器操作过程进行各种模拟操作。为学生提供一个高仿真模拟度的,全程参与的,可提供实时信息反馈和操作指导的虚拟仿真模拟操作平台。学生通过在平台上的操作练习,能够熟悉专业基础知识,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培养基本动手能力,为进行实际工作奠定良好基础[5,6]。
6.以赛促学,多层次丰富实训课程体系。
“以赛促学,以赛促训”是高职院校检测类专业的重要指导思想,积极组织化学检测技能大赛,通过理论笔试,实操决赛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多层次丰富《仪器分析》实训课程体系,学生在广东省高职院校工业分析、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技能大赛屡获佳奖。
7.改革实训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积极性。
制订新的实训操作考核体系,改变以往实训考核成绩按一次期末实操成绩记分的办法,以多种形式对教学总体效果进行综合考核评价,改革与完善学生实训考核方法和考评标准[a]。现以实训多个环节制订考核标准,根据平时实训表现、实训报告、实训操作技能、自行独立设计实训能力等多方面情况综合考核,重点考核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即实训平时成绩综合20%,对全部实训过程、结果等进行考核,也对实训操作过程的规范性和课堂提问进行了考核;实训基本技能考核40%,综合性设计实训15%,实训报告25%,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语
高职院校《仪器分析》实训改革的尝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地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创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精选仪器分析实训内容,确定实训指导书是上好实训课的先决条件,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组织安排仪器分析实训教学是顺利完成实训课的关键环节,改革实训教学形式,增设设计型实训和开放实训室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独立思考、科学创新以及提高综合实训技能的平台,不断地促进《仪器分析》实训教学发展。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后的《仪器分析》实训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了《仪器分析》实训教学质量,达到了预期的改革目的,不断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段先哲,李南,谢焱石,等.浅谈《仪器分析》课程中教学内容的研究与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5,28:226-226.
[2]杨燕霞.浅谈6S管理法在技校仪器分析实操课堂中的应用意义[J].课程教育研究,2015,11:248-248.
[3]蔡向忠,王秀红,李银生.改革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1):168-171.
[4]张玉琴.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仪器分析实验的改革与探索[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5(6):291-294.
[5]崔连义.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之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189-192.
4.高职实训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篇四
高职高专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实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作者:张亚荣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第03期
摘要:该文针对通辽职业学院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实验实训内容、教学方法、过程管理等方面,对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进行探索和改革,从中找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教学效果较好。
5.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篇五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随着教育思想的转变、观念的更新、教学目标的.明确,通过探索,改革了英语踝程和教学方法,更新了教学内容,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适应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
作 者:刘波 作者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52刊 名:科技信息(科学・教研)英文刊名:SCIENCE INFORM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H3关键词:转变思想 改革课程 培养能力
6.高职实训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篇六
摘 要:顺丰速运实训基地是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建立的首批“校中厂”之一,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文章介绍了顺丰速运实训基地的建立与运营,并阐述了此实训基地的成效与意义,最后探讨了实训基地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顺丰速运;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S.F.Express training base is the first“plant in school”established by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it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the training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In the paper,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S.F.Express training base were introduced,the effect and meaning of the training base were described,and finally,the problem and decision-making of the training base were explored.Key words: S.F.Express; training base;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logistics management
随着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物流管理专业的高实践性越发突出,对具备一定的物流理论知识,熟练物流操作技能的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强烈。这势必促使高职院校改变办学方式,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企业紧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顺丰速运实训基地的建立
近年来,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主动面向市场,积极与企业联合,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方式。2011年,学院与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顺丰速运校园工作室”,这是顺丰速运与为数不多的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建立的速递物流实训基地之一,完全由学生自主运营并为社会服务。顺丰速运校园工作室设在学院沿街的黄金地段,占地近一百平米,工作室拥有齐全的设施配置,包括接待区、收件区、派件区、货架区、物流堆放仓库区、及配送车等,其布局图如图1所示。顺丰速运校园工作室为日照大学城的7所高校和近6万名师生提供顺丰快递的收派服务。顺丰速运实训基地的运营
学院与顺丰速运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组员由企业经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组成,并同时制定了顺丰速运校园工作室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由校企共同参与学生实习指导和评价,对学生进行监督和管理。
顺丰速运校园工作室采取学生自愿报名、系部把关、公司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实习学生。工作室的日常运营完全由学生自主管理,有意向当管理者的学生,可经过笔试、面试等环节进行选拔,最后选出3位优秀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分别担任工作室经理及主管职位,成立管理小组。然后由企业主管和专业负责人负责“带班培训”,指导他们完成各项实际业务、管理事项、以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方式与方法。同时,校内专业教师负责学生的日常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其他学生由企业主管或有经验的学生负责“带班培训”,指导他们完成各项具体操作业务,按学号分配,实行5~6人轮岗,轮岗两周时间,轮岗过程必须在管理小组的监督与管理下进行,工作室管理小组选拔流程图如图2所示。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详尽的学生轮岗实习方案,以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便可熟悉业务的全部流程。
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顺丰速运与学院合作成立“顺丰速运实验班”,共同制定了实验班学员选拔标准、实验班课程设置、奖学金设置、实验班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推进流程等环节。实验班的培训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培训内容为顺丰企业文化及核心价值观、公司基本制度、快递行业简介、安全知识等方面,由顺丰公司中层以上领导授课(高层干部每学期至少授课一次);第二阶段内容为学院特设课程模块,由学院实验班培养师资团队进行授课。为激励顺丰实验班学生勤奋学习、积极进取、促进实验班优秀人才的成长,公司方面特设立顺丰奖学金。顺丰公司根据实验班的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和综合考评,择优进入公司“决胜未来”人才储备库。
顺丰速运校园工作室运营过程中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在此过程中,?W生以学徒身份参与管理和工作;教师在负责基础知识与技能教学的同时,还要进行挂职锻炼;企业主管与员工既要定期给予指导,还可与教师、学生进行交流,改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顺丰速运校园工作室服务学院师生的同时,也给周边高校与居民提供便利。所以顺丰速运校园工作室和其他速递营业部一样,完全靠学生们全日运营,无寒暑假。顺丰速运校园工作室不仅是学生们的实训基地,也是学生们勤工俭学的实践基地,更是锻炼学生们坚强意志的大本营。顺丰速运实训基地运营的成效
3.1 培训学员数与业务量呈上升趋势。顺丰速运校园工作室在良好运行的同时,还为“顺丰速运实验班”到工作室上岗“就业”提供了岗位和平台,充分实现了专业生产性实训,成绩突出。从培养学员角度看,自2012年起,顺丰速运校园工作室已接受学院346名学生进行实习,其中,物流2011级63名、物流2012级67名、物流2013级88名、物流2014级128名,并且预计物流2015级183名学生将在此工作室完成实习任务,参加实训的学生逐年递增(见表1)。从业务量角度看,每年收件6 000~8 000件左右,派件17 000~18 000件左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见表2)。顺丰速运校园工作室每年营业收入约为7万元,6年来共计实现营业收入40多万元,所有收入除支付必要的成本外,全部发放给学生。
3.2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工作能力和就业率。顺丰速运实训基地完全按照企业的标准运营,主要靠学生完成日常操作,通过有效的工学结合,很好地实现了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学生既是学院的学生,也是顺丰速运的职员,他们不仅进行基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的教育,还要进行职业教育。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在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集体感、责任感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工作能力。
顺丰速运实训基地的实践,很大程度提高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更加适应当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自顺丰速运校园工作室成立以来,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率一直在本院所有专业中名列前茅,顺丰、德邦、京东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达到98%以上。
3.3 教师挂职锻炼,双师素质全面提升。学院物流教师团队由专任教师与外聘教师组成。据统计,大部分专任教师缺乏企业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将物流现象或案例有机地融入教程中,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而顺丰速运实训基地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可定期到顺丰速运校园工作室进行挂职锻炼,熟练掌握所有的操作技能,结合专业知识,科学处理突发事件,真正做到“双师”人,既拥有丰富物流专业知识又同时兼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岗位专业能力。目前,学院所有物流专业教师完成挂职锻炼,效果甚佳,他们不再仅局限于书本内容,而是将实践经验整合到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规律。
3.4 具有示范性和推广作用,提升学院办学能力。物流管理专业是学院年轻专业,虽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而顺丰速运实训基地在其中的作用功不可没。它是学校建立的首批“校中厂”之一,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引领者,是进行物流管理专业学徒制人才培养的首次实践。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办学的成功转型,从封闭的专业知识课堂教学到师生走出校园进入企业的订单式培养,成功实现高校与企业的接轨,向社会输送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很好地提高了学院办学能力。
顺丰速运实训基地的成功实践,给物流专业的后续实训基地及其他专业的生产实训基地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同时,示范建设形成的制度、理念和模式被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临沂商贸职业学院等周边同类院校借鉴学习。顺丰速运校园工作室的建设成果分别被大众网、高等职业教育网等媒体报导。顺丰速运实训基地的意义
顺丰速运实训基地基于校企双方利益共享建设,很好地实现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社会等多主体的互利共赢。学校方面,利用顺丰速运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师资力量、运营环境等,提高办学质量,培养物流高技能人才;企业方面,可以长期观察学生实训动态,优先选择优秀人才,提高企业员工数量与质量,优化企业员工结构,并且可以借助实训基地平台,提高其知名度与声誉度;教师方面,可以为教师提供实践与交流平台,提高双师素质,增强自己的科研与实践综合能力;学生方面,接受企业管理,感受企业文化与严格的企业纪律,熟悉岗位职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沟通能力、集体感与责任感,做到上岗即可顶岗,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社会方面,可以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率,实现人才供需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顺丰速运实训基地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认岗、习岗、轮岗训练的“校中厂”,是学生从薄弱职业基础到胜任职业岗位转变的实施场地,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顺丰速运实训基地的问题与对策
5.1 初学者轮岗差错率较高,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企业以盈利为目标,要求员工不仅业务熟练,而且要提供高效、高质量服务,为企业创造最大的利润;而学校是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希望每位学生均能在实训基地得到很好的锻炼,通过轮岗从初学者变为熟练者。学生在轮岗初期经常因为不熟练会出现高的错误率,加之,学校为满足每位学生的培训,往往在刚熟练业务的时候不得不交给下一轮的初学者,故出错现象会周期性发生,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对学生上岗前进行充分的训练,严格考核,上岗新生务必在老学员监督下完成工作,并且对出错和投诉现象进行严格对待,努力降低差错率。此外,对零失误的学生要给予嘉奖,起到表率作用。
5.2 为顺丰速运公司输送的人才数量呈下降趋势。自2012年,在顺丰速运校园工作室完成培训的人数共计340余人,虽然学生毕业后进入顺丰速运公司工作的人数达100多余人,但去该公司就职的比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见图3)。经调查,主要是受双方影响。从企业方面来看,顺丰速运公司近年主要岗位还是倾向于本科院校人才的招聘,而仅有客服等部分岗位是面向高职类学生招聘的,这样不能使学生的实训岗位与就业岗位进行完全的对接;从学生方面来看,学院学生从事客服岗经历丰富,并且大部分学生对此类职位兴趣不大,更愿意选其他企业提供的运营、仓储等岗位。就此问题,校企双方要不断沟通,借助“顺丰速运实验班”,培养学生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让顺丰速运与学院对学生的培养定位更精准,以对学院学生开放更多招聘岗位,实现轮岗后即可上岗。
5.3 校企双方沟通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与顺丰速运公司沟通需要加强。校企双方虽然成立了顺丰速运教师团队,但很少有机会聚齐交流。学校未能及时了解公司的动态发展,公司未能及时了解学校的实训动态。学生轮岗时,遇到重大问题,才积极向企业反应,而对于细小问题,往往搁置一边,企业不询问,学生不汇报,最终导致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呈现高重复错误率或??题堆叠现象,降低了服务质量。这一问题,学校与企业需要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教师、学生与企业经理、员工可以随时交流,出现问题可以共同讨论,发挥集群效应,改善企业业务流程,创造高效益、高质量服务。结 论
顺丰速运实训基地是学院首批“校中厂”之一,是既服务于学校又服务于社会的生产性实训场所,很好地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及学生与社会的零距离对接。顺丰速运实训基地基于校企双方利益共享原则,实现了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社会等多主体互利共赢。此外,顺丰速运实训基地满足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有效探索与实践,紧跟社会发展需求,提高了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使学生更具有市场竞争力。“顺丰速运校园工作室”的成功实践为同类高职院校的物流生产性实训基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经验,具有较好的示范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7.高职实训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篇七
一、动物解剖生理传统实训模式的缺点
1.以老师为主动、学生被动的填鸭式教学
传统的实训模式中, 老师掌握着整个过程的主动权, 将知识一次性灌给学生。在实训开始之前, 老师将所有需要的器材准备齐全;实训中老师主要是讲授理论和演示;实训后由老师负责整理实训现场, 并批改学生上交的实训报告。整个实训过程中, 老师掌握着绝对主动权, 虽然知识已经传授, 但是这种实训没有考虑到学生因素, 把学生当做了“客人”, 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没有得到调动和培养, 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实训形式单一
动物解剖生理是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的基础课, 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但是由于学科的局限性, 实训内容只能以验证理论来进行开展。实训形式都是以随堂实训+实训周的形式开展。这种实训形式对知识的联系训练不够, 每一个系统学生都能掌握, 但是由于实训周时间有限, 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将各个系统联系起来。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掌握的知识孤立, 理解的理论难免片面。
3.实训考核体系简单、机械
学生实训成绩的高低是由实训考核的结果来体现的, 动物解剖生理传统的考核方式和其他科目的一样, 以实训报告的结果来衡量。这种考核方式虽然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但是对于操作性较强的动物解剖生理来说却显得有些局限。首先, 这种考核方式不能避免学生过分依赖课本的情况, 也就是说有些学生部进行实训也能完成实训报告。其次, 这种考核方式难免有抄袭的情况出现, 懒惰的学生直接抄袭表现好的学生的实训报告, 导致实训报告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学生真实水平的两级分化。最后, 传统的考核不能体现学生在小组中的角色成绩, 实训过程中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成绩, 传统的考核方式过于简单、机械不能将学生在小组中的地位在实训报告中体现出来。
二、动物解剖生理新型实训模式的特点
1.学生是演员、老师是导演的引导式、项目化教学
学生是老师的施教对象, 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中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扮演角色的潜力。让学生像演员一样尽情表演, 发挥自己的才能, 老师充当幕后导演无疑是一种合适的教学模式。新型教学模式将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实训内容分为不同的体系, 每个体系细化为不同的实训项目。实训前, 老师讲解实训目的和原理, 学生自己准备实训器材。老师实训步骤讲解完成之后, 学生检查自己小组的器材是否完全;实训中, 学生自己根据实验原理和步骤进行操作, 疑惑之处及时提问, 辅助以适当的演示;实训结束后, 学生不仅要自己整理实训现场, 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实训结果进行分析, 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2.实训形式的多样化
实训形式的多样化, 不仅能帮助学生将不同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 更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新型实训模式将实训分为随堂实训、实训周和随机实训, 和传统的实训模式相比较, 主要是引入以动物医院为依托的随机实训。随堂实训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单个知识体系知识和单项技能, 实训周的任务是将不同知识联系起来, 让学生掌握的理论和技能系统化和整体化。利用动物医院解剖诊断后的动物尸体, 讲解动物解剖生理的理论和技能即为随机实训开展的形式。每一个随机实训都是解剖实训周的缩影, 让学生不断地理解理论操练技能, 并将之系统、整体化。
3.建立新型实训考核体系
新型实训考核体系的建立, 不仅能监督实训过程, 对提高教学质量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新型实训考核体系更加注重实训过程, 体现学生的角色作用。实训报告只是参考之一, 实训结果的分析更加重要, 并时刻关注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表现。
4.注重加入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适的人类关怀, 表现对生命的尊严和生命价值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就畜牧兽医领域而言, 人文精神主要是指善待、尊重畜禽、让生命得到呵护。首先, 入学教育中加入人文渗透:通过参观畜牧场和解剖生理实训室, 让同学们初步明白自己珍爱动物、善待生命的重大责任。其次, 把动物解剖生理课堂变成加强从业人员人文修养的阵地:第一, 通过解剖动物, 培养学生的细心、爱心和同情心, 让学生感悟动物的生与死, 更加珍爱生命、善待动物, 不能因为实验对象是动物就粗心大意、动作粗暴、甚至草菅生命;第二, 在课堂中适当加入非专业知识的教育, 让学生放下心里负担, 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培养对专业的热爱。
三、新型实训模式的教学实践效果
新型实训模式打破了原来的教学思路和模式,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第一, 真正实现了学生主动, 教师主导的实训形式。在实训课上有老师主导, 学生展现自己知识和才华的小舞台, 及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第二, 开发了学生智力, 提高了学生综合思维的能力。学生通过在组织实训、主动实训、分析实训结果中的磨练, 改变了原来无计划、盲目地做实验、超报告的现象, 锻炼了学生围绕主题思考、组织材料、分析结果的能力, 开发了学生的开发散性思维, 也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 学生改掉了原来粗枝大叶、毛手毛脚的不良习惯, 养成了爱护动物、珍爱生命、细心善良的良好从业品质, 并且对专业有了收入的了解, 能热爱专业、主动宣传专业。
动物解剖生理新型实训模式从学生角度出发, 采取了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形式多样化、建立新的考核体系、加入人文教育等措施, 使课堂变成了学生的小舞台, 开发了学生智力,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课程建设在分析传统实训模式缺点的基础上, 建立了以调动学生积极性、项目多样化、建立新的考核体系以及加入人文教育为特点的动物解剖生理新型实训模式。用此种实训模式对三年制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进行教学实践, 结果表明, 此种实训模式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等方面, 都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职,动物解剖生理,实训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建军.《畜禽解剖生理》课程教学初探[J].新课程, 2010, (10) :51.
[2]王月明.多媒体技术在《动物解剖生理》实验实训课上的应用[J].科技教育创新, 2008, (10) :194.
[3]周其虎.动物解剖生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8.高职实训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篇八
关键词:全真性生产型实训基地计算机维修创业公司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随着世界金融危机逐渐波及到我国经济,我国的一些企业出现了停工、半停工或倒闭现象,当前的这些企业面临“过冬”的形势势必会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而校外实训基地恰恰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主要载体,是高职教育改革、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物质条件。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继续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和探索。
关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可以说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探索。建设模式多种多样,如订单培养型、校企共建型、来料加工型、创业孵化型、共同经营型、优势互补型等,各种模式各有特色,并都在各自领域做了相应研究,形成了一些成果。但它仅属于学生社团,不具有创业赢利模式,对员工也缺乏企业的管理手段。因此,高职院校如何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把提高学校服务质量与顶岗实习、学生创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高职全真性计算机维修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随着院校内涵建设的需要,服务管理质量越来越得到重视。高职院校经过近几年的连续投入,已经引进了各种先进教学仪器设备,如计算机、网络设备、复印机、打印机、数据机床、空调等,教学办公设施环境日益改善。但随之而来的是各类设备的后续维修与保养的服务量日渐增长,这就需要大量的服务力量跟进。因此,学院根据教育部“十六号”文件精神,在学院统一规划指导下,以全院公共计算机相关类设备维修与保养为切入点,以学院创业园平台为基础,在创业园内选择了一家学生创业公司组建成全真性计算机维修生产性实训基地。
首先,通过招标选择了一家有实力并且有丰富维修经验、有诚信的计算机公司作为学院合作建设单位。合作公司的职责为:常设一名管理人员,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及运行;提供学院所有相关计算机类耗材设备(相关设备在招标时要明确规定低于市场价)、技术支持与定期学生培训。
其次,公司员工为学院学生(包括技术人员、财务人员、推销人员等),相关员工经学生自我推荐、系部推荐、公司考核后聘任使用。聘任后作为公司(实训基地)的正式员工,考核及管理全归公司(实训基地),严格按照企业化进行运作。
第三,制定相关制度如校企共建协议及合同(包括服务质量的保证体系、学生培训制度、耗材价格管理及监督体系、校企双方的责任及义务、公司财务管理及学会收入保障体系等)。学院各部门耗材经费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做到有章可依,理顺学院与公司、公司与学生、学院与学生的相关关系,保证学院及相关方面教学秩序正常的运行。
三、高职全真性计算机维修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效果
1.提高了学校服务质量,规范了相关耗材管理
通过建立校内计算机相关类维护实训生产基地,引进学生创业公司进行学院公共计算机相关类设备维护及维修,可以有效弥补服务人员不足的现状,可以提高服务质量。校内计算机类维修生产基地成立后,所有学院的计算机相关类办公耗材可以统一从该实训基地拿货,这样将避免现在各部门自行购买耗材而造成价格不一致及价格偏高的问题,从而为学院节约一定的经费。
2.扩大了学生顶岗实习机会,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学院计算机相关类设备出现问题后,统一到实训基地备案,由实训基地派学生进行维修,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线顶岗操作的机会,增加学生实际操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根据业务需求,基地需聘请相关专业教师或设备专业技术人员到实训基地定期组织业务培训,这样大大增强了学生知识面。
3.积累了工作经验,提高了学生创业就业意识
通过在基地(公司)“真刀真枪”的实习,在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得以提高的同时,可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协调能力,丰富其工作经验,为学生今后的创业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伏林等.全真环境下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3)
2.郜春莲.创新高职院校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7(6)
3.滕金芳.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功能实现[J].中国成人教育2007(6).
9.高职实训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篇九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本文介绍了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内容包括依据人才市场需求调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方向,贴近企业需求重构课程体系和改革课程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等.
作 者:周洁文 高宏毅 作者单位: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茂名,525000刊 名:计算机教育英文刊名:COMPUTER EDUCATION年,卷(期):“”(22)分类号:G642关键词:计算机应用 人才培养 目标定位 课程体系 培养方案 教学改革
10.高职实训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篇十
作者简介:陈娟(1982-),女,江苏常州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移动互联应用技术开发、实践教学管理。
一、移动互联应用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背景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所以为响应号召,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然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其目的就是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提高有着直接有效的作用。而且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起对实训基地的建设,因此如何建设实训基地、如何有效地利用实训基地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高技能人才已成了各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移动互联应用专业为例,该专业自建设以来,一直紧跟移动互联行业发展的趋势,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等方面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拥有自己特色的模式。在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移动互联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分别建设了Android、IOS两个实训基地,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提供了平台。
二、移动互联应用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
实训基地的基本任务是服务于专业课程教学、实训实践教学,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实训基地适用于本专业的各门课程,包括移动软件开发基础、移动应用软件设计、移动软件UI设计、移动游戏开发、移动网络通信编程、智能手机维护、移动开发综合项目实践等实训课程,以及软件技术专业的相关Android、IOS开发专业课程和实训等较多方面。
1.实训环境真实化。在工学结合模式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标准的建设以及实训项目的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行业企业与校方的共同参与建设,但是作为承载着为学生提供职业素质培训和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场地,实训基地需要让学生处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实际工作任务。实训基地需要让学生无时无刻地都可以感受到企业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服务对象多元化。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方面同样也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其不仅可以用于专业课程的讲授,同时还可以应用于与兴趣小组、竞赛等相结合,充分利用基地的移动互联设备、移动终端设备等进行移动应用服务器和客户端程序的开发,从而达到充分培养学生兴趣、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等一系列目的。
另外实训基地还将服务于师资培训等项目,通过企业共同申报移动软件开发等国培项目,能更好地发挥实训基地在移动应用开发方面的优势,实现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
3.师资高素质化。通过常州市信息产业园、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的.工程中心等,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将培育出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作为实训基地的软硬件建设主体,在整个建设过程中需要从实训室设计、移动互联课程体系开发、需要与实训项目开发与企业的工程师进行深度合作,同时了解目前企业中对于一线人才的需求、开发流程、规章制度等,建设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适应企业需要的课程体系和实训项目。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普通教师将与企业工程师进行深入合作,使得整个师资队伍既能满足专业发展、课程开发的要求,也能适应企业的移动软件开发的要求。
三、移动互联应用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思想
移动互联应用专业的实训基地作为学校在移动互联应用开发领域方向搭建的一个重要实践平台,只有从教学实训、产品展示、项目实训、创新创业、科研等多方面综合考量进行建设,才能达到保证实训基地的高效运转的目的。
1.结合国家级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参与并主持了软件技术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截至目前,该资源库已经基本完成建设环节。但是仍需要持续的完善工作,比如资源信息的及时更新,同时保证每年完善或更新率达到资源总量的百分之二十。作为新兴的移动互联应用开发技术,移动互联应用已经成为资源库的相关的十二门课程之一,同时也被列为拓展课程之一。因此移动互联应用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既满足了专业的需要,同时也符合国家级资源库的后期建设方向。
2.校企共建,取长补短。实训基地的建设是由学校与常州信息产业园内多个相关行业企业共同研讨建设而成的,这些行业企业内均有十分专业的移动互联应用开发团队,分别从事政府、教育、银行、通讯等行业的应用开发,培养了大量的开发工程师,也在实际应用项目中积累了丰富的开发经验。学校通过与信息产业园的合作共建项目,既可以得到行业对一线人才的需求信息,同时也可以在科研、培训、实训项目的建设等方面的实现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实现真正的校企共建,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校企取长补短的效果。
在学生实训实践环节中,合作企业将安排一批具有丰富开发经验的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教师将通过实训基地的实际建设活动,带领学生进行真实的移动应用项目的开发实战,让学生在真切全面地了解完整的移动设备的基础上,参与软件的开发过程,进而使学生学会根据软件开发文档编写符合工程规范的程序,以期实现提高学生软件开发能力,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逐步积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开发经验的效果,同时为学生今后从事移动互联相关工作打下夯实的实践基础。
另外作为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一部分,常州信息产业园也承担了综合项目的部分实践环节,这样,学生能进一步与企业一线开发环境接触,了解企业开发规范、企业开发氛围、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另外特长生、兴趣小组学生,也可利用周末、暑期等闲暇时间在企业中进行锻炼实践,让有潜力的学生能够得到更快、更大的进步。
四、移动互联应用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效与特色
1.校内配备齐全的硬件设施,校企共享。目前学院内已投入建设了江苏省嵌入式工程中心、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室、苹果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室,其中,苹果移动开发实训室是集iMAC、苹果服务器、苹果路由器、Apple TV、苹果终端于一体的专业实训环境。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室可以支持40人同时进行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的教学实施,配备了Android开发的软硬件环境,并配备了智能家居设备,能与Android终端配套实现智能家居实训环境,同时还构建了WindowsPhone的特有智能终端。这些实训室不仅可以满足移动互联网专业学生开展各种Android、IOS相关课程的实训,也充分地考虑了兴趣小组、特长生工作室的需要,也可以承担对外培训的工作。例如苹果实训室的硬件条件完全能满足对外培训的需要,同时实训基地通过与江苏点逸网络等企业合作,在人员、项目等多方面进行资源共享。
2.校外拓展实训合作基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校外实训基地除了对教师工作有着较大的积极影响外,还是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目前移动互联应用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与常州科教城、常州信息产业园开展合作,这些校外实训基地都安排了一些具有相关丰富经验的企业指导教师,并为其提供规范的教学场地,同时让学生在校外的生产实训和顶岗实习阶段中能够充分了解企业的文化、企业中的项目管理与开发流程,进一步培养开发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些校外的实训基地的管理采取两级管理办法,由合作单位负责实训基地的建设维护、日常管理和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而学院指定学生校外实践实训的管理办法,与合作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学生实训实习的任务、管理流程、校企双方指导老师、考核评价等具体合作细则。
3.建立行之有效的基地管理制度。目前,为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及实训基地的维护,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管理均采用6s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在实训准备环节和指导过程的工作效率以及学生的训练效率,同时也能对学生的职业习惯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职业意识的提高,也有利于其职业道德的培养,为学生日后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韩太东,王振国,朱健。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8 )。
[2]彭波。高职院校“嵌入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6-20.
11.高职实训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篇十一
关键词:高职铣工;实训教学
一、高职机械铣工实训教学的重要性
机械铣工在制造业是很重要的工种,是特种工具零件复杂的加工工序。机械铣工不仅要掌握经常使用的机床工具的知识,还要熟练掌握计算和调整,例如分度测角等等。齿轮花键涡轮成形等都是机械铣工的“拿手好戏”。工具模具更离不开铣工的参与。在新的历史时期,培养高职机械铣工人才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如何培养出既肯动脑又能动手,理论知识扎实,又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是事关高职教育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高职铣工实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职铣工实训教学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理念转变不到位。根据新的课程改革,高职机械铣工实训教学,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突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可是,有的“穿新鞋,走老路”,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根本就没有把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所以也就谈不上学生对机械铣工实训教学有特别的兴趣了。
2.教学主体性被忽视。根据新的课程改革,高职机械铣工实训教学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成为教学改革的中心。然而有的机械铣工实训教学,仍然存在着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忽视的现象。还有的教师在学生自学或活动时,提示过来提示过去,这样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甚至打断了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思路。
3.直观实教学不重视。如理论课缺乏实物讲解。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在课堂上都讲过,但是由于脱离了实际实物,学生理解较为空洞,所以掌握的不太深刻,在实训的时候遇到同样的问题,这时候学生体现出来的感觉是朦胧的,似曾相识却又模棱两可。
4.信息技术手段不能恰当运用。高职机械铣工实训教学的理论比较抽象,特别是铣工机械制图,机械制图是用图样确切表示机械的结构形状、尺寸大小等都有技术要求。图样由图形、符号、文字和数字等组成,是表达设计意图和制造要求的技术文件,是重中之重,没有图纸,就没有产品,没有任何效益。这样抽象的机械图纸,完全可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让学生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能够增加教学信息,有效地启迪学生思维,多快好省地提高机械铣工实训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三、怎样加强高职铣工实训教学
(一)让学生明确机械铣工的重要性
什么是机械铣工?铣工就是根据设计零件图纸用铣床(加工零件的设备)进行零件加工的技术工人,分为初级工、高级工。零件加工精度要求高。机械铣工铣工在制造业是很重要的工种,是特种工具零件复杂的加工工序。机械铣工不仅要掌握经常使用的机床工具的知识,还要熟练掌握计算和调整,例如分度测角等等。齿轮花键涡轮成形等都是铣工的“拿手好戏”。工具模具更离不开铣工的参与。机械铣工工艺--主要应用于使用铣床加工各种异形或凹槽等,如齿轮的齿面、零件的键槽等。
(二)让学生懂得机械铣工的安全操作规程
一是机械铣工 进入工场地必须穿戴工作服。操作时不准戴手套(防止手套挂在刀具上,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女同学必须戴上工作帽(防止头发过长,卷入机器中);二是开车前,检查机床手柄位置及刀具装夹是否牢固可靠,刀具运动方向与工作台进给方向是否正确;三是将各注油孔注油,空转试车(冬季必须先开慢车)2分钟以上,查看油窗等各部位,并听声音是否正常;四是切削时先开车,如中途停车应先停止进给,后退刀再停车;五要集中精力,坚守岗位,离开时必须停车,机床不许超负荷工作;六是工作台上不准堆积过多的铁屑,工作台及道轨面上禁止摆放工具或其他物件,工具应放在指定位置 ;七是切削中,禁止用毛刷在与刀具转向相同的方向清理铁屑或加冷却液;八是机床变速、更换铣刀以及测量工件尺寸时,必须停车;九是严禁两个方向同时自动进给;十是铣刀距离工件10毫米内,禁止快速进刀,不得连续点动快速进刀;十一是经常注意各部润滑情况,各运转的连接件,如有发现异常情况或异常声音应立即停车报告;十二是工作结束后,将手柄摇到零位,关闭总电源开关,将工卡量具擦净放好,擦净机床,做到工作场地清洁整齐。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机械加工工艺理念
理论课上学生学习了机械加工工艺理论后,就应该趁热打铁,与实践结合,如果没有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理解起来比较空洞,最重要的是,如果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没有有意识的与课堂上讲的这些工艺理论相结合做强调,最终的结果是,学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这些工艺理论。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最主要的是要正确处理好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实际的关系,关键在于保证理论知识的主导作用;同时在理论知识指导下,使学生从事各种实际活动。恰当地联系社会主义具体实际,使学生了解所学理论知识的实际意义,帮助他们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和事实材料,以便他们更好地掌握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
(四)教学手段现代化,提高机械铣工实训教学的质量
1.优化学习资源 激发实训教学兴趣。杜威先生说过:“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兴趣显示着最初出现的能力。”因此,对所学知识的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我们深知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动力,是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源泉。
2.创新教学结构,激励自主学习。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过程的稳定的结构形式。信息技术进入高职械铣工实训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采取 “情境—探究”、“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基本模式,再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演示—讨论—试作—交流;观察思考—范例激趣—自主探究—创新实践;设疑—练习—演示—总结—创新;加上按兴趣重组学习小组,多向反馈,培养合作精神,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挥,创造性地培养学生机械铣工的能力。
3.扩大知识领域,培养创新人才。当今世界是竞争的世界,各国的竞争已日益转化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有赖于教育事业。国际教育界已把二十一世纪定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世纪,世界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列入战略计划,越来越多的国家都重视开发人的创造力。现代各国政治、经济、军事竞争的背后,都是一场“创新人才的竞争”。从而有效地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思维转化,智力发展,寻求最优化的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07-29;教育部门户网站
12.高职实训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篇十二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指学校与企业合作, 依托学校的设备、师资与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优势, 共同建设的具生产功能的实践教学场所。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与企业的合作, 引入企业生产任务或项目,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产品生产与项目, 感受真实的生产任务、生产环境、企业化管理与市场化的评价标准, 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应同时具备教学功能与生产功能。教学功能是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首要功能, 也是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企业生产车间的根本区别。生产功能则是生产性实训基地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时必须考虑实际生产的需要, 引入行业企业, 实现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合一。只有具备生产功能, 能向行业企业提供真实的产品, 学生才能得到实际操作训练, 培养职业素质, 才能体现生产性实训的效果。
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路
(一) 运行模式——以学校为主导, 校企共建
充分利用学校设备、技术、师资, 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以学校为主组织实训、生产或技术服务, 在完成实训任务的同时, 通过承接项目、来料加工等形式, 开展产品加工、技术服务, 获得经济效益, 实现生产与教学功能。同时, 利用学校的设备、技术优势, 面向企业和社会开展产品研发、培训、技能鉴定等服务, 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二) 运作机制——以专业群为依托, 分类管理
根据专业群的不同,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合作企业经营范围可涉及制造、贸易、设计、服务等类型, 由于不同类型的企业有不同的经营特点, 使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作情况差别较大。如制造类实训基地, 一次容纳学生数较多, 但岗位各不相同, 所以生产性教学的组织应按周期轮岗的方式进行。与技术服务类企业合作的基地, 一次可接受学生数较少, 因此往往需要选拔骨干学生组建团队, 与教师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因此, 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作与管理机制上, 很难用一种模式实现管理, 因此需根据企业经营的特点, 以专业群为依托, 实行分类建设与管理, 形成各自优势与特色。
(三) 教学模式——构建“四化”教学模式
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构建“四化”教学模式, 即课堂与车间合一, 实训环境企业化;教学与生产合一, 学习任务生产化;教师与师傅合一, 实行“教师师傅化”;学生与学徒合一, 实行“学生工人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 生产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产品, 对产品按企业的质量标准进行检验。实训过程与实际生产过程完全一致, 真实的生产任务、生产环境有助于学生综合技能的训练, 促进实训与生产紧密结合, 教师与技师紧密结合, 教学与技术服务紧密结合。
三、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
(一) 引产品入教——承接产品生产任务, 建设实训工厂
制造类专业主要与产品生产型企业合作, 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的理念, 建设“实训工厂”。由学校提供厂房、设备, 企业提供原材料、图纸、技术人员, 采用来料加工形式, 引产品入校, 学生在技师指导下生产产品, 企业进行检查验收, 并支付一定的产品加工费用。引进产品生产任务, 可实现学习任务生产化, 教学与生产合一, 但存在较多的制约因素, 如合作企业、产品、指导与管理等难题。为使“引产品入校”有效转化为“引产品入教”, 学院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积极寻找合作企业, 选择技术及加工难度适中的产品。技术含量高、生产难度大的产品, 学生不易上手, 生产效率低, 容易产生废品、次品, 且会耽误交货的时间。二是实行“企业化管理”。创设基地的企业化环境, 营造生产氛围, 体现基地的生产性与真实性。三是按项目或产品分层次组织生产性实训。根据产品的加工难度和学生技能的熟练程度, 将学生分层次或分岗完成产品生产, 提高产品的通过率。四是加强指导与质量监控。在产品生产过程中, 企业技术人员与基地技师共同进行指导, 以保证产品质量, 减少废品、次品。
学院将现代制造与木雕实训基地建设为实训工厂, 基地与东阳衡班机电有限公司、东阳明威机电有限公司、东阳木雕集团等企业合作, 承接机械产品零件、木雕产品加工, 以真实产品为载体, 根据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开发实训项目, 组织实训教学, 实现“引产品入教”。机电、数控、模具专业学生在基地开展一学期的“工学交替”教学, 学生在企业师傅、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完成实训和生产任务, 进行模具设计、模具钳工、数控加工、装配等工种的操作, 按企业流程组织实训和生产, 共完成来料加工零件12 000余件。木雕专业由企业提供图稿和原材料, 以来料加工的形式生产木雕产品, 共完成百鸟花箱30套, 价值5万余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训和生产任务, 教师传承木雕行业“师傅带徒弟”的方式, 手把手教, 一对一指导。
在来料加工模式下, 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真实的生产任务下, 生产真实的产品, 得到了足够的训练时间与机会, 提高了综合技能, 且为学校节省了实训耗材支出, 变消耗性实训为生产性实训。
(二) 引企入校——引进技术服务型企业, 共建工作室
学院与技术服务型企业的合作主要是引企入校, 共建工作室。由学校提供场地、设备, 企业提供技术人员, 承接订单, 师生共同完成项目。技术服务型企业主要由技术人员通过咨询、设计等提供服务, 其产品主要表现为预算报告、设计图纸、营销策划方案等, 一般是先接订单, 后提供服务。对学校来说, 教师、学生可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订单, 在实战环境中提高学生技能。对企业而言, 可利用学校的场地、师资、设备, 与师生共同完成项目, 既可节约人力成本、办公费用, 又可开拓业务, 提升企业品牌在学生中的知名度, 开发潜在的客户资源。因此, 引进技术服务型企业, 对校企双方而言较易操作, 且互利共赢。
工程造价专业主要面向建筑工程行业培养预决算等造价咨询服务人才, 根据技术服务行业的特点, 工程造价专业引进鲁班软件公司, 合作成立造价工作室。分批选拔学生进入工作室, 承接实际工程项目, 开展预结算、招投标等技术服务, 学生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中, 企业技术人员、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造价咨询项目, 学生在做中学, 在真实项目中进行训练, 职业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缩短了岗位适应期, 为实习就业奠定良好基础。至今已分批选拔40多名学生进入工作室, 完成咨询项目20个, 工程规模达60多万平方米。
四、建设成效
(一) 以真实产品为载体, 实施基于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改革
按生产性实训的岗位要求, 进行课程整合、模块化教学改革, 形成基于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根据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 以真实产品为载体, 根据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精心选择、开发实训项目, 在实训基地开展项目教学, 使生产性实训基地成为“工学交替”的实战场所。模具专业的学生在“工学交替”中, 从分析真实产品的图纸开始, 进行模具结构设计、模具加工、装配、试模、修模等工作, 加工出产品, 通过典型产品的项目教学, 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二) 以企业化管理为抓手,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在生产过程中, 生产性实训基地实施“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服务” (“8S”) 管理, 融入企业生产的班组、车间组织管理模式, 营造职场氛围, 提升学生的适岗能力。通过真实产品的生产, 学生提高了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与其他学生的合作,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提升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大量实践, 学生具备了较高的综合素质与技能水平, 在省级以上各类技能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三) 以实训工厂为依托, 培养“师傅化”教学团队
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中, 由于项目来自企业生产一线, 生产的是真实产品, 这对教师的教学与实践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学院出台了“双师型”教师锻炼制度, 要求专业教师定期到实训基地锻炼, 与基地技师、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产品生产、参与产品研发, 通过真实岗位的锻炼, 教师熟悉了产品生产流程, 掌握了新技术、新工艺, 提高了实践能力, 实现“教师师傅化”。
(四) 以实训基地为平台, 实现产学研结合
充分利用生产性实训基地, 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研制产品, 为行业企业提供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近两年来, 现代制造实训基地教师与东阳衡班机电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并申报省级新产品4项, 如汽车防撞自动刹车专用电动执行机构, 安防监控云台专用电机, 智能直行程电动执行器, 智能角行程电动执行器等项目, 获批专利两项。基地开展了模具工、维修电工、数控机床操作调整工、UG三维造型设计、电气CAD等项目的培训考证, 面向社会和学生开展技能培训、鉴定达500人次, 技能鉴定考证通过率达到90%以上。
五、进一步提升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质量的思考
(一) 创新机制建设, 拓展合作功能
机制建设与创新是生产性实训基地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 一是建立考核与激励机制。学校应对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学与生产实施、基地管理、队伍建设、产品研发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对评价结果优秀的基地在奖励、推优等方面予以倾斜。对建设效果不明显、无法提供项目与产品供学生实训的基地, 要求限期整改。二是完善分类建设与管理机制。对技术服务型企业, 应进一步加强引进力度, 如装潢艺术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动漫设计与制作等专业可引进技术服务型企业或成立以教师为主、企业专家参与的工作室;对产品生产型企业, 应拓展在实训资源共享、产品研发、培训等方面的功能, 提高企业的合作积极性。
(二) 完善运行管理, 提高服务质量
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是否能进一步深化, 取决于日常的运行与管理。基地的主要功能是教学, 而企业的诉求是利益, 教学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必然会出现。如学生作为业务生手, 对产品生产不够熟练, 可能会造成一定废品、次品, 这与企业的产品质量要求产生矛盾;企业经营的长期性与学校教学周期性之间的矛盾等。对这些问题, 学校应全面统筹, 与企业充分协商, 努力平衡企业生产与学校教学之间的矛盾, 提高服务企业的质量与效率。
(三) 提高教师素质, 提升服务能力
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是实现生产性实训基地良性发展的保障。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否能在服务企业上拓宽渠道, 实现合作效益最大化, 取决于教师服务企业的能力, 这也成为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动力之一。因此, 一是充分利用生产性实训基地平台, 将教师与基地技师指导学生纳入考核, 在实践中提高教师“师傅化”程度, 增强技师的教学能力, 提高实践指导效果;二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合作企业顶岗实践、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等, 增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申屠江平.高职院校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J].职教论坛, 2010 (9) .
[2]丁金昌, 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2) .
[3]钱延仙.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创新与实践[J].职教论坛, 2011 (6) .
[4]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模式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8) .
13.高职实训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篇十三
论 文 标 题: 中职数控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单 位: 株洲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姓 名: 赵 丙 中职数控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入,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培养模式进一步明确,通过推行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方式,不断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不只是对书本知识的演示和验证,而更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创新才能和职业道德,因而对实训基地的功能和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如何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已经成为中职教育成败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工学结合;运行模式
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进行实训教学的物质基础,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关键所在,更是中职院校的特色所在。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各个中职院校想了许多办法,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我校在校内数控加工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通过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行工学结合,建设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或车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为企业培养了优秀的专业人才,真正实现了“共建、共管、共享、共赢”,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但同时仍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解决。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
纵观当前国内职业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刚刚起步,能够真正做到生产性实习的并不多见。这里,主要是一个认识问题:即什么样的实训才是真正的生产性实训。对此社会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相对于以往传统的消耗性的实训,生产性实训必须有企业的参与,必须要做到校企合作,应该生产出有形或无形的“产品”。另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把企业真实的设备、工具、环境、任务搬到校园实训室,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生产出一定的 “产品”,实训的过程与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完全一致,即实训室已经具有产品加工、生产的功能,也可以认定为是生产性实训基地。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是要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三是要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只有达到上述三个目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实训。
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本特征
(一)、建设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筹资方式多样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必须有行业企业的参与,必须引进企业的设备资源或人才资源进行共建、共享,实现建设主体多元化、筹资方式多样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必须引入市场机制,达到校企双赢。
(二)、实训设备的真实性、先进性和共享性(开放性)。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设备与企业的设备完全一致,实训的过程与生产过程完全一致,实训室具备产品生产的功能。
(三)、管理模式的企业化和实训工作的情境化。生产性实训必须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按照生产的工序流程来布置。
(四)、工作任务的真实性和社会服务的效益性。生产性实训必须体现“学做合一”,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实训中能生产一定的产品,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降低实训成本。
(五)、实训基地功能的多样化。生产性实训既有产品生产的功能,又有技能实训的功能,还可以有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功能,成 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鉴定中心;还可以承担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的功能,成为区域内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中心。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立足全局,统筹考虑,分步实施;以产养教,以教促产,产教并举;优化整合,强化功能,创新机制。在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中,实现三个一体化,即“教、学、做”一体化,“实验、实训、生产”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重点打造具有特色的数控专业生产性实习基地。
(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一是生产性原则。作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必须是真实的产品生产,真实的生产性企业;二是先进性原则。跟踪技术前沿,充分体现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仪器设备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适当压缩传统产品,扩大高技术含量、高利润产品。三是开放性原则。实习基地要能够为多方面提供服务和提供多种服务;以生产为主,规模适度,为教学服务;扩大教学实习,为学生提供生产实习岗位;四是市场性原则。要立足市场,降低管理、运行、生产成本,不断增加职工收入。建设过程中,考虑工种、设备、工艺流程在反映企业生产实际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实习、实训。
(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功能定位。一是必须保持生产性,产品要面向市场,并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保证职工收入;二是必须提供教学实习,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创造真实的生产性实习环境,并减少学生实习消耗,主要是为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所以在建设中,必须要有意识地预留一些岗位给学生顶岗实习;三是必须 保持适度的新产品研发、试制与推广,以确保始终处于技术前沿;四是必须保持“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四)、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具体措施。我们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主,以校外实践教学资源为辅,统筹安排,形成规模大、工种全,融“教、学、做”一体化,“实验、实训、生产”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的数控专业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具体包括数控仿真加工实训室、机械CAD/CAM实训室、数控机加实训中心、钳工实训室、数控机床维护实训室等,主要承担数控专业学生的专业(顶岗)实习任务,在间、工种、工艺流程、设备仪器等安排上,合理规划,统一布局。
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与运行机制
(一)、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原则
在“课程实验——基本技能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下,课程实验、基本技能实训教学任务由各部门承担并负责管理,使学生达到本专业初、中级工水平;校内生产性实训由校办工厂承担并负责管理,学生实际操练,并帮助工厂生产产品、创造价值,学校在提供一定实习经费支持的同时,工厂也付给学生一定的劳动报酬,达到“三赢”目的;校外企业顶岗实习由校外实习基地承担,实行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共同管理模式,学生按照“准员工”角色进行管理。
(二)、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
一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由校办工厂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运作,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主要承担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青年教师的技能培训与挂职锻炼。二是校办工厂和学校的人员实行双岗双责,交叉使用;有关费用由学校与校办工厂统一结算,以保持校办工厂财务的独立性。三是实践教学任务由教务处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向教学部、校办工厂分别下达,教学质量管理中心负责教学实施过程的全面督导与质量评价工作,确保各项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四是学校对校办工厂的考核,除完成一定生产任务、保证本厂职工收入外,还要考核其完成教学实习任务情况及“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产品研发、技术推广与服务、生产性实习条件、环境建设等情况。
五、我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成果
成果特色一:通过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改变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质量。
生产性实训基地由校企共同领导,共同管理,明确企业和学校各自的管理职责。通过生产性实训教学,一方面培养了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提升了学生就业质量,让毕业生就业实现“零适应期”;另一方面降低了企业培养成本,满足劳动力市场的用工需求。学校利用合作企业先进的装备作为学生的实训设备,同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任课,目前有企业员工陶向文、匡维安等人在部门进行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和钳工课程授课,通过校企合作解决了师资不足和设备不足的问题;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解决了困扰企业的人力资源不足问题;学生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的校企课程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先进设备,学到新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这一培养模式赢得了人才市场喝彩,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局面。
成果特色二:建立和完善企业参与的学生评价体系。逐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评价体系,即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和综合评价的评价体系。
1、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为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根据学校《成绩考核管理办法》,采用“加强平时考核、弱化期末考试,突出分项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质量评价策略,对学生在校表现进行评价。
2、企业对学生的评价。由于学生还不是企业的准职工,企业对实习学生采取有别于企业职工的评价方法。主要从学生的遵章守纪,产品质量意识,工作积极性,吃苦耐劳,团队合作,服从管理,虚心学习,积极进取等方面进行评价。阶段性给出《生产实训评价表》。
3、综合评价。学校在学生临近毕业之际,将结合学生在校的评价和在企业的评价进行综合评价,最后给出毕业生鉴定表。实践证明,多元的评价体系是行之有效的,它促使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提高。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师教学观念进一步改变,将它纳入到常规教学管理中去,不断加以完善,以适应中职学校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成果特色三:改革了教学模式。
应用数字化仿真软件,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教学”,把“产品搬到课堂”,采用仿真实习熟悉实践内容,缩短认知过程。应用生产型实训基地,营造一个真实的生产企业的环境,实行案例教学、场境教学、岗位教学等。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在指导老师和班组长等指导下,进行生产性实训,学生到企业生产车间真实环境中实 训,做到“实境训教”,将“课堂搬到车间”,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实境训教,无缝对接”,进一步丰富和创新教学模式。
成果特色四: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通过校企联合教研活动,通过下企业实践活动,专业教师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所有专业教师均参加企业短期技能培训和下企业实践活动,形成了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的良好氛围,与企业专家合作开发校本教材5本,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成绩也取得突破,数控专业学生在2015年株洲市教育局组织的中职普车、数车、钳工、工业产品设计技能大赛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其中钳工取得了一等奖、工业产品设计、数车、普车取得了二等奖。
六、体会与思考
总体来说,我们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初步实现了生产与教学协调发展,保证了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但距离国家示范性学校的建设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一)校企生三赢的利益驱动长效机制建立问题
学校与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机制。
1、企业优先考虑生产的正常进行及产品的质量,想方设法降低劳动成本。
2、学校优先考虑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就业率,并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3、学生与家长主要考虑学以致用,劳动强度和教育投资的回报。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如何找到平衡点,是深化校企合作工作的关键所在。
(二)缺乏政府与社会关注,呼吁出台政策法规和实施规则
尽管国家对校企合作大力倡导,也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和原则,但在校企合作中双方的权利、责任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没有相关政策法规的约束与驱动。只凭学校与企业的一纸协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使部分企业无暇顾及校企合作,严重影响其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三)中职学校建设需要各方面政策、制度的配套改革
要出台校企合作的相应政策,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在教学管理上要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修改;教学资源要更新重组,以满足示范校建设的需要。
总之,我校数控专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使我们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是适合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新型办学模式,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经之路。当然,合作过程还有许多障碍有待克服,我们需要企业将眼光放得更远,更加热心、主动地参与这一双赢的合作,也需要政府积极有效的协调,帮助双方消除合作中的摩擦,也需要一部校企合作的法规,明确各相关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推进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道路上发挥好示范引领的作用。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11-16.[2] 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教高[2006]14号,2006-11-3.[3] 翟轰.校厂一体,产教结合——前校后厂办学模式的案例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3).
14.高职实训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篇十四
韦荣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517000)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高职院校文化品牌的构成、特征、价值、功能等内涵要素,并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技能竞赛”文化品牌建设的成功实践为例,探索了文化品牌的建设途径以及对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文化品牌建设 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高职院校文化品牌建设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核心发展力的必然选择,它与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和校本文化特色相适应,体现着大学人文精神和教育品位,是高职院校实现文化育人目标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应树立文化品牌意识,开展有特色的可持续的文化品牌建设,以积极应对品牌时代的挑战。
一、高职院校文化品牌的内涵
高职院校文化品牌是企业品牌和服务品牌等概念的引申,是指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校园文化特色项目。文化品牌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精华和集中体现。
(一)文化品牌的构成与特征
高职院校文化品牌的构成包括三个层面: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和行为层面。精神层面是指文化品牌理念,它是在学校办学理念、宗旨、校训等基础上提炼而成的,包括文化品牌的精神实质、目标追求、所要实现的价值等,它是校园文化品牌的核心内容和魅力所在,是校园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层面是指校园文化品牌的名称、标志、载体等,它是文化品牌的外在形象,作为校园文化品牌的视觉系统,在展示文化品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行为层面是指以组织制度为主体的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品牌的具体化和社会化,具体表现为校园文化品牌管理制度、实施细则、规范原则和考评制度等。校园文化品牌的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和行为层面三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文化品牌具有明显的特征。首先,它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和品格,代表着高职院校的形象
和地位,是一所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同类院校的标识,是难以被其他学校所模仿和复制的,是学校自身的核心发展力和校本文化的重要标志。其次,文化品牌的精神、个性、品质和功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是一种无形资产,这种品牌价值看不见,摸不着,却包涵着校园文化的价值追求、精神引领和个性特色。再次,文化品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优秀的文化品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品牌的文化因素对外界的吸引作用会越来越大,其知名度也越来越高,社会影响力会越来越大。
(二)文化品牌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品牌是经过长期传承、逐步积淀而成的,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是高职院校长期文化传承和积淀的结晶,体现了高职院校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积淀。文化品牌建设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文化品牌的创新是指为了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在继承原有优秀校园文化的基础上所共同开拓、发展、创造而形成的新文化品牌,以及由这种创造所形成的发展性过程。高职院校的文化品牌深深地根植于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沃土之中,又吸收着学校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文化传统,同时还蕴含着校本文化传统的优势,无不体现着对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承与创新,体现着大学的人文精神。
(三)文化品牌的价值与育人
文化育人是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文化品牌以潜在的规范性支配着高职院校每个师生的行为,以一种无形的最富渗透力的力量对每个师生产生重要影响,滋养着师生们的人格,是大学最重要的资源,更是一所学校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提升文化品牌价值,必须发挥文化品牌的育人功能,也就意味着文化品牌要与大学生的发展相结合,要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要与大学生的素质拓展、能力提升、专业发展相结合,使学生在参加文化品牌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树立远大志向、塑造高尚品质、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具体实践中,应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明确文化品牌的受众定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知识、意志、能力以及特长在参与文化品牌的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同时,要尽可能地扩大参与主体,使所有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
(四)文化品牌的形象与宣传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这种竞争不仅仅存在于商业领域,而且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高职院校在打造文化品牌的同时,也要学会营销文化品牌。作为一种有形展示,文化品牌具有教育、展示、宣传、激励、导向等功能。文化品牌的形象与宣传关系密切,要通过文化项目活动,生动、形象地把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以及优秀的教育教学成果展示出来。文化品牌形象的宣传,应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提升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一是注重媒体宣传,既要注重在省、全国级的刊物上的宣传,也要注重在本地的有关媒介上的宣传。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学校网站的建设,把网站建成校园文化的信息中心、研究中心、资源中心,吸引本地乃至全国各地的人们关注,通过网站塑造良好的文化品牌形象。
二、文化品牌建设的实践
近几年,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厚德强技,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以培养“贤能人才”为目标,以具有鲜明特色的“技能竞赛”文化品牌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技能竞赛文化品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在文化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08年至今,学生在全国、广东省各种职业技能大赛中,无论是获奖数量还是获奖名次均居全省前列。其中,2008年获全国首届高职技能大赛机器人项目一等奖,2011年获中国—东盟青年创新大赛管理模拟项目冠军,2012年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子产品检测与维修及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与快速成型两个项目一等奖。
(一)以技能竞赛塑造文化品牌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类型,它以职业需要为导向,以应用性技术和技艺为主要内容,传授职业活动必需的职业技能、知识、态度,并使学习者获得或者扩展职业行动能力,进而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因此,高职教育是以技能为中心的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这是高职教育的本质所在。而技能竞赛源于长期的生产劳动竞赛历史和文化,作为一项教育活动,对学生而言,技能竞赛可以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职业技能的比拼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反应、协调等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职业理想,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人文素质;对学校而言,技能竞赛是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水平和优秀教学成果的大检验,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说明技能竞赛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
基于对高职教育本质属性和技能竞赛重要性的认识,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将文化品牌建设的目标定位在技能竞赛上,紧紧抓住“厚德强技”的办学理念,积极打造“技能竞赛”文化品牌。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广东老隆师范学校,在技能竞赛方面,有师范教育 “八个一”训练竞赛的传统(每天写一页钢笔字、一页毛笔字、一小黑板粉笔字、给一句话注音、一次三分钟演讲、每周背诵一首古诗、写一篇周记、每学期制作一份手抄报),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后,在继承学校传统竞赛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和探索技能竞赛的丰富内涵,力
求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体现崇尚实践、崇尚技能的兴校方针,大力培育竞赛文化。
(二)以赛促学
以赛促学就是将技能竞赛贯穿“教学做一体化”之中,就是将技能竞赛内化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中。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不断完善竞赛管理及奖励办法,依托数量众多、设施齐全、师资充足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平台,全方位保障、举合力推动竞赛工作开展,在全校营造了学技能、用技能、赛技能的浓厚竞赛氛围。
首先,学校通过技能竞赛,激发学生成功的欲望,唤起学生学习的信心。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低,他们中间还有一些学生是在高考失利的情况下才无奈选择高职院校就读的。这些学生通过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崭露头角,认识到职业院校的学习可以如此丰富多彩,只要努力同样可以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其次,以榜样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不但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同学成为技能竞赛的优胜者,为学校乃至整个地方赢得了荣誉,受到了学校、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表彰,成为学生中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技能竞赛的优胜者有助于引发周围同学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参加竞赛的热情,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
(三)以赛促教
首先,以技能竞赛激励教师加强教学工作。技能竞赛的举办,是激励高职院校加强专业课教师实践操作技能的有效驱动力,技能竞赛不仅是参赛学生的技能大比武,而且是参赛学生的指导教师教学水平的大比拼。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技能竞赛正是各位指导教师力求通过所教的学生取得优异成绩,以展示自己的实践教学水平、检验实践教学成果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必须首先大力提高自身的技能操作水平,不然就不能指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要培养出在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必然要求指导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包括理论水平都要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其次,以技能竞赛激励教师提高操作能力。技能竞赛要求专业教师不仅需要比较全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全方位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为了提高技能训练质量,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广泛收集资料,不断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技能教学水平,从而推动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第三,技能竞赛是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平台。以技能竞赛作为深化校企合作的突破口,通过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可以建立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机制,进一步密切校企关系,用企业标准引领技能竞赛标准,实现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对接,通过企业人员参与评判,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企业实习指
导的针对性,从而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四)技能竞赛全员化
技能竞赛全员化就是实现技能竞赛由少数师生参与向全体师生参与的转变。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在技能竞赛文化品牌建设上,注意避免“应赛教育”的倾向,即避免以竞赛代替教学、为赛而学、名次是唯一评价标准等极端功利主义倾向,坚持“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提高”的原则,鼓励所有在校学生都积极参加技能竞赛,在重视参赛选手的技术和操作技能的同时,重视学生的理论学习,重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基础教育。
学校实施技能竞赛全员化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每个专业都根据职业岗位技能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研究、设计、确定几项技能竞赛项目,把技能竞赛与教学考试、实训考核、毕业设计以及学生技能考级等工作结合起来,根据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变化和企业实际需求,不断充实、更新技能竞赛内容与技能竞赛标准,形成普遍性、经常性的技能竞赛制度。二是每一位专业教师都参加技能竞赛。通过组织教师直接参加技能竞赛、担任学生参赛指导教师等方式,使技能竞赛覆盖每一位专业教师,将技能竞赛的成绩和参加技能竞赛的经历作为专业教师考核考评的重要内容。三是每一位学生都参加技能竞赛。通过技能竞赛与技能考试的结合,将技能竞赛与学生获得创新学分、综合评价以及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促使每一位学生都参加技能竞赛,使技能竞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和重要经历。
三、文化品牌建设与人文精神的培育
技能竞赛文化品牌在培养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等人文精神方面起着积极作用,通过技能竞赛文化品牌建设可以促进大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实现育人目标。
(一)尊重规律,崇尚规则。技能竞赛活动涉及激励理论、博弈理论、教育评价理论等基本理论,体现了教育教学规律,反映了教育的本质,比如竞赛要突出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强调学用结合,手脑并用,强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同时,技能竞赛活动制定了许多规则,建立了相应的规范机制和激励机制,以此保证技能竞赛的顺利、有序、健康开展,参赛选手要正确处理公平公正问题,要按照技能比赛各项规定,严格遵守纪律,听从指挥,服从裁判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技能竞赛活动的过程,就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过程,就是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过程,就是规则意识的强化和自律自觉习惯的养成过程,因此,技能竞赛文化品牌对尊重规律,崇尚规则人文精神的培育起到重要作用。
(二)倡导改革,重在创新。技能竞赛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助推器,表现在:
一方面,通过技能竞赛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学理念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从而实现以知识为本位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转变;推进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以实践教学为中心转变,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推进以偏重传授知识向注重职业技能训练转变,实现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另一方面,通过技能竞赛可以激发创新精神。技能竞赛是锻炼人智力的一种特殊的考核,其难度远大于一般的考试,要求思维量很大,灵活性很强,熟练度很高。可以说,高水平的技能竞赛,既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又能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智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技能。
(三)正视竞争,更重合作。技能竞赛是一项具有竞争性的教育类比赛活动,在技能竞赛的过程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不自觉的比较,都有获得较高名次以期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这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趋向。从竞赛的结果来看,对于取得较好竞赛成绩的学生来说,是对自己学习成绩和工作的肯定与表扬,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感,激励人们不断进取,从而对成功的经验起到强化作用,使参赛者更加努力、更加主动,以取得更大的成绩。同时,技能竞赛对比赛后进个人能够起到督促作用,督促他们查找问题,努力学习和工作,以改变落后的状态。技能竞赛对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意志力,提高竞争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此外,技能竞赛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技能竞赛中的团体竞赛项目,反映了现代大工业发展尤其是装配制造业发展对团队合作的高要求,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也就是说既要有独当一面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有良好的交往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善于团队作战。因此,技能竞赛对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建新、王珉.大学校园文化特色论[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2] 史文生.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介绍:
【高职实训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推荐阅读: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程实践教学与实训探索08-22
高职商务日语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09-01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09-13
高职教育中数据库教学的实践与探究10-14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06-28
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改革的探索10-24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09-04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探索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