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防治宣传(精选9篇)
1.登革热防治宣传 篇一
预防登革热宣传资料
一、登革热病媒是什么?
登革热通过带有登革热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其中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在我省分布广泛,主要在清水容器中孳生,大多数在屋外或野外阴暗处流连,但亦会在户内活动。雌蚊嗜吸人血,吸血高峰在日落前两小时(约为下午五、六时),及早上八、九时。室外及室内皆可叮咬人。
二、典型登革热的病征是什么?
感染登革热病毒后,经过3至15天的潜伏期(通常为5至8日),患者多以突然发热为首发症状,持续发热3~5天,严重头痛,四肢酸痛、关节痛、肌肉痛、背痛、后眼窝痛。发病后3、4日出现红疹,恶心、呕吐,轻微的流牙血和流鼻血。病后有可能出现极度疲倦及抑郁症状,极少数病者会恶化至出血性登革热,并进一步出血、休克,严重时可引致死亡。
三、个人如何做好登革热防护?
现时并没有一种有效疫苗来预防登革热。预防登革热的最佳方法就是清除积水,防止伊蚊孳生,以避免给蚊子叮咬,有关预防蚊咬的措施如下:
(一)、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二)、防止积水,清除伊蚊孳生地:
1、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殖植物。
2、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
3、把室外露天的盆、罐及瓶子倒置或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防止积水。
4、将贮水容器、水井及贮水池加盖。
5、保持所有渠道畅通。
6、将地面凹陷的地方全部填平,以防积水。
(三)、怀疑自己感染登革热时要及时就诊。
2.登革热防治宣传 篇二
单位: 姓名: 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60分)
1、登革热病毒是经蚊虫传播,进而引起的急性虫媒 传染病。
2、患者 和 隐形感染者 是登革热主要传染源。
3、登革热的潜伏期为(3-15)天,一般(5-8)天。
4、登革热典型病例的主要症状:(高热),(头痛)和(肌肉痛),(关节酸痛),(皮疹、淋巴结肿大)和其他症状和体征。
5、登革热传播媒介(伊蚊)。
6、(防蚊)、(灭蚊)、(清除积水)可以预防登革热。
7、登革热属于乙类法定管理传染病,发现后应于(24)小时内上报。
8、切断传播途径最重要的途径是(防蚊)(灭蚊)。
9、我国登革热的流行状况(输入性病例为主)
二、简答题(每题10分,总20分)
1、登革热传染病如何进行预防?
答:(1)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
(2)改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滋生地,清理积水。
(3)喷洒杀蚊剂消灭成蚊。
2、登革热诊断依据?
答:(1)流行病学资料:疫区蚊虫叮咬史。
(2)临床表现有发热、疼痛、皮疹、出血等症状。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登革热病毒分离阳性、登革热抗体阳性。
三、问答题(每题20分。共20分)
1、当登革热疫情发生时,我们该如何划定疫点和疫区?
3.预防登革热讲稿 篇三
从广州市疾控中心获悉,现在已发现广州本土感染登革热病例一百五十多例,荔湾区占了64%。国庆节前,广州市已经发动全市进行大面积的灭蚊大行动,但仍未能完全遏制住疫情。9月27日全市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为108例,国庆节后新增了44例。新增的例病主要集中在芳村,高发区在荔湾和南海交界一带。而我们**村正处于这一地带。海南村有较大范围的农田和专业的花卉市场,坑洼潮湿之地容易积水,蚊虫滋生地较多,环境脏乱,因此成为蚊子滋生的“重灾区”。据统计我们生活的这一区域的蚊子密度比广州市平均指数高出数倍之多。
经过学校和社区的宣传相信同学们已经知道登革热主要由蚊子中的伊蚊传播。广州地区一般是由白纹伊蚊传播。早上、中午、傍晚是伊蚊活动高峰期,也是它喜欢吸人血的时候。当成蚊吸了登革热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的血液后,登革热病毒就在蚊子体内大量复制繁殖。在气温32℃环境下,伊蚊自吸血后10天起再咬人时,就可把病毒传染给健康人,使人感染并发生登革热。
因此近段时间我们一定要行动起来做好登革热的预防工作,那么要注意哪些事项呢?白纹伊蚊只喜欢在较为洁净的积水中孳生。不光户外灭蚊预防登革热,家庭也是灭蚊的主要地方。虽然中秋过后,雨水渐少,气温也会有所下降,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仍要积极翻盆倒罐,清积水。搞好环境卫生,防范蚊虫叮咬,涂抹防蚊液,穿长裤白鞋避免皮肤过度外露。不去人流密集的地方,注意个人卫生,注意增强营养,提高抵抗力。请同学们向家人宣传,提高家人的防范意识,以维护全家的身体健康。
给大家提个醒一旦出现发烧、皮疹、骨头酸痛、疲惫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对登革热病人要隔离在有防蚊设施的病房内,隔离时间不应少于5天。如有发烧应退热两天后才回校。
4.登革热知识讲座 篇四
登革热知识培训
培训目的:了解登革热的概念、传播途径及症状,掌握登革热的预防。
培训对象:南方门诊部全体职工 培训时间:2016年8月 21日
培训地点:南方门诊部5楼会议室 主讲人:王森森
培训内容:
一.登革热的概念: 登革热是通过携带登革病毒的蚊虫叮咬而引起传播的一种法定乙类传染病。
二..登革热的传播途径:在我国传播登革热的主要媒介蚊虫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伊蚊 体色黑色,头部、胸部、腹部和足有银白色或白色花斑,俗称“花斑蚊”。
雄性伊蚊只吸植物的汁液即可存活,雌性伊蚊在生长、孕育和繁殖过程中,都要吸食人和动物的血。雌蚊一边吸血,一边吐唾液。假如蚊子叮的是登革热病人,它吸血的时候,能把病人血液里的病毒、疟原虫、丝虫等病原体吸到胃里,再叮健康人时,又把这些病原体吐到健康人的血液里,使之受到感染。如果被叮的人抵抗力差,就会发病,所以说,灭蚊防蚊是预防登革热等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伊蚊喜欢在清洁小积水中产卵,一切人工或天然凡可积水容器都可成为孳生地,如家庭中的花盆、水盘、花瓶、假山盆景、水缸、水池、莲缸;野外中的竹筒、树洞、石臼、旧轮胎、水塘等。伊蚊有二个活动高峰,日出前后1-2小时,日落前2-3小时。人在孳生场所周围活动,很快便吸引伊蚊前来叮血。登革病毒可以在蚊体内大量复制、长期保存,在32℃左右时,伊蚊吸带毒血后十天即开始有传播能力,传染性最长可达174天。人被1-2只有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后,即可发病。
三
登革热的症状:典型的登革热症状大致可分三期:
1、初热期 :患者大多数起病突然,体温可在24小时内升到40°C,伴畏寒、剧烈头痛、全身骨痛和肌肉关节痛、眼眶痛、眼球后痛、颜面、眼结膜常显著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显醉酒面容持续2—3天。
2、缓解期 :患者症状减轻,体温降低至正常;此期1—2天。
3、出诊期 :皮疹于发病后2—5天出现,初见于掌心、脚底、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及四肢,部分患者亦见于面部,多有痒感,压之褪色;皮诊持续3—4天,已退的体温在本期可再度出现,全身症状又随之加重,重症患者有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倾向,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其他可有肝脏肿大,脾大不常见,ALT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重型登革热于病程3-5日出现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消化道出血及出血性休克,病情发展迅速,常因呼吸衰竭或出血性休克死亡。轻型登革热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常有表浅淋巴结肿大。因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诊。
四.登革热的预防:
(一)、消灭蚊子。
蚊子是传播登革热的罪魁祸首,预防登革热关键在于灭蚊,消灭传播媒介。重点在于消灭蚊孳生地,这是最重要治本措施,也是预防登革热最简便易行的有效措施。
1、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人人动手,翻缸倒罐,彻底清除蚊子孳生地。彻底清理家庭内外各种容器小积水,盆罐倒置或清除,花瓶及时换水。家庭莲缸要养鱼或加煤油。水缸,天台水池要及时清洗,加盖。疏通、排除天台沟渠积水。清理露天堆放轮胎。全面清理室内外环境,清除杂物和卫生死角,填平坑洼,消除蚊子孳生、栖息场所。
2、药物杀蚊。外环境可使用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等菊酯类药物和敌敌畏,家庭可采用高效低毒菊酯类气雾剂,驱除蚊子。
3、用蚊香驱蚊。具体的使用方法为:睡前1-2小时将门窗紧闭,点燃蚊香,待进入室内睡觉时再将门窗打开,以保持空气流通。
4、驱避剂。包括风油精、避蚊酯等。
5、蚊帐。在蚊虫较多及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应使用蚊帐。
6、植物驱蚊。在室内的花盆里栽一两株西红柿,西红柿枝叶发出的气味会把蚊子赶走;在门前窗后栽上几盆凤仙花、薄荷、夜来香,这些花草散发的气味可拒绝蚊子于门外。
7、气味驱蚊。在室内点燃几块橘皮,它的青烟就会使蚊子仓皇逃窜;在身上或枕头洒些香水,有较好的驱蚊作用;在座位下或腿旁放两三盒揭开的清凉油或风油精,蚊子就会“闻而生畏”,远而避之。
8、服药驱蚊。蚊子害怕维生素B的气味,人服了维生素后,维生素B的气味会随汗液分泌到皮肤,蚊子一闻到这种气味就会“逃之夭夭”。
9、光源驱蚊。用一张橘红色的玻璃纸(或绸布)套在40瓦以上的电灯泡上,使灯变成橘红色,蚊子也会“见光而逃”。
(二)做好个人防护:
白纹伊蚊吸血有二次活动高峰(即日出前1-2小时左右和日落后2-3小时左右)。夏秋季外出注意防护,野外活动穿长衣裤、鞋袜,避开二次活动高峰。尽量少到蚊子易孳生场所停留或活动。流行期间少外出,不到病人家中。
(三)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夏秋之间,注意保暖,防感冒;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个人或家庭、邻居有疑似病人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长乐南方门诊部
5.登革热防控方案(模版) 篇五
学校预防登革热防控工作方案
登革热是一种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人被感染登革热病毒的“花斑蚊”叮咬,一般经过5-8天后,突发高热、头痛、全身酸痛(周身骨痛)、脸面潮红,结膜充血(如醉酒状)、有时出现皮疹等。
传播登革热的蚊子生长在室内外种养水生植物的花瓶、花盆托盘,及其他水缸、水盆、罐等小积水容器中;孳生地大概可分为两类,人造容器(容器、轮胎、排水明渠),天然环境(树洞、竹节、叶腋);清除积水,可以控制蚊子,预防登革热。
做好学校登革热预防控制工作,主要抓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成立登革热疾病防控工作小组。学校成立由范文兰校长任组长,曾健洪、朱心刚、陈善明为副组长,后勤主任、班主任等组成的登革热疾病防控工作小组。指定主管后勤的覃绍桃主任负责校园防蚊灭蚊工作,负责制定学校灭蚊计划,开展健康教育,国庆前夕开展校内爱国卫生运动,指导检查本校灭蚊工作和环境整治工作,关注师生健康情况,并与有关职能部门联络搞好预防工作。
二、灭蚊工作目标是:鼓励教职员工和学生参与防治蚊患工作,消除蚊子的孳生地方,特别是细小的容器,以免蚊子在学校滋生,提高教职员工和学生的防蚊意识及对登革热的警觉,并把预防登革热知识带回家中、带回社区。
三、应于每学期开学初对师生员工开展预防登革热健康教育,上一堂健康教育课,以提高教职员工和学生的防蚊意识,使教职员工和学生掌握登革热预防知识,并将知识带回家中,做好家庭防蚊灭蚊工作。家庭防蚊灭蚊预防登革热的办法主要包括:
(一)清除或倒置室外各种闲置的可积水容器:如放在户外、阳台、天台的不用的花盆、缸罐、轮胎、饮料瓶等。
(二)家中种养的水生植物(如富贵竹、万年青、佛手等)应每隔3天换水,洗瓶、清洗根系。登革热流行期间最好不要种养水生植物,或改为用泥、沙种养。
(三)保持花盆托盆不积水,如有积水应随时清干。
(四)及时清除各种无用积水:如沟井、天台等地面积水,填塞竹节、树洞。
(五)午睡或晚上休息应挂蚊帐,到公园、街边、活动场所休息或活动应注意防蚊叮咬。
(六)一有发热等不适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发现登革等传染病应立即暂停上学,到医院隔离治疗,以免传染给家人和其他师生。
四、学校应定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垃圾、弃置积水容器等,改善和治理校园环境。
五、学校负责灭蚊工作人员,应每星期(蚊子由卵变成成蚊,平均需时7天,因此检查周期为7天)派专人在学校范围内巡视。校园内蚊孳生地主要包括:
(一)弃置可储水的垃圾如玻璃瓶、空罐和空饭盒;
(二)可贮水的容器有积水;
(三)排水渠淤塞;
(四)洼地及地面不平处有积水;
(五)花瓶里的水有蚊虫孳生;
(六)花盆底有积水
(七)泊车用的防撞车胎有积水;
(八)冷气机的托盘有积水;
(九)竹洞或树洞;
(十)生物园积水有蚊虫生长。
六、若发现蚊子孳生或可能有蚊子孳生的地方,应立刻采取以下灭蚊防蚊措施:
(一)清除积水。
(二)妥善处理垃圾如玻璃瓶、空罐和空饭盒。
(三)把可贮水的容器用适当的盖好或倒转摆放,以免积水。
(四)把地面不平处填平,将树洞及竹洞堵塞。
(五)排水渠的淤塞物应最少每星期清理一次,以防淤塞。
(六)把车胎用胶袋包裹或把车胎的底部刺穿,令积水可以流出。
(七)花瓶里及花盆底的水每星期最少清倒或更换一次。
七、检查人员应登记每周发现的问题,并在下次检查时跟进上周发现的问题,检查防蚊措施的执行。
八、校医或卫生兼职人员、班主任应了解师生、员工缺勤情况和原因,一有可疑病例或师生多人发热等情况应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防控登革热应急预案 篇六
为有力地保障我工程施工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工程稳定有序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关于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控登革热的紧急通知》的要求和工作部署,特制订我工程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现疫情,及时采取防疫措施,控制传染病,阻断传播途径,坚决防止疫情传播及蔓延。
一、健全领导机构,加强统一领导
1、成立登革热防控领导小组
组长:刘卫杰
组员:肖文洪、洪满海、江开荣、钟阿水
二、应急组织及职责(一)应急组织
组织登革热预防控制工作领导小组、检查督促工作小组,提供必要的预防经费和物资保障。
(二)主要职责
1.组织制订预防控制等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组织、协调加强公共卫生管理,防止和控制疫情的发生和蔓延。3.组织评估临床治疗、预防控制疫情的措施效果,完善各项防治方案。4.指导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灭蚊喷洒和个人防护等预防控制工作。
三、应急准备
(一)应急通讯交通保障
设立应急小组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的电话保持24小时开机,设置应急专车和专职司机,随时待命。
(二)应急相应相关措施和物资储备 1.相关措施:病源监测、灭蚊喷洒。
2.物资储备:药品、诊断试剂、杀虫剂、喷雾器等。
3.资金储备:各级政府建立突发事件应急资金储备制度,资金储备数额由各级政府决定。
四、应急处置
(一)切实加强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在发生登革热重大疫情时,成立疫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协调卫生、财政、宣传等相关部门,及时安排落实防治经费和各种预防、治疗和灭蚊药物,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
成立疾病预防控制、疫情应急处理指导小组,制定爆发疫情控制方案,落实各项预防控制措施。(二)加强疫情报告
发生疫情时,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和卫生防疫人员,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及《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以 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疫情。接到疫情报告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当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不得瞒报、漏报、缓报。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登革热暴发疫情报告后,应及时报告卫生部,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及时地如实通报和公布疫情。在处理疫情时,为了掌握疫情发展趋势,必要时可实施应急疫情报告制度,如疑似病例日报或零报告制度、登革热疫情动态报告等。
疫情发生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认真如实填写“登革热暴发疫情报告表”和“登革热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三)做好疫情控制工作
1.积极抢救治疗病人: 对登革热患者和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病例应及时送往医院,并给予积极救治。
2.媒介控制:根据不同情况,以小组为单位,采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进行人、畜房杀虫剂滞留喷洒或药物浸泡蚊帐。
3.开展登革热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群众改变室外露宿的习惯,合理使用蚊帐,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
五、防治措施
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作好现症病人隔离治疗,灭蚊及动物宿主的管理等是预防登革热的有效措施。
(一)媒介控制
1.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蚊虫孳生和栖息环境,彻底清除建筑垃圾、填平积水坑洼、定期疏通沟渠、保持排水通畅,防止以及消灭蚊虫孽生。盆罐容器、水池、水缸、轮胎积水、小型积水等都是蚊虫孳生的主要场所,减少工地的容器贮水,翻盆倒鑵、清除各种积水,是防止蚊虫孳生的有效措施。2.化学防制:
(1)难以消除的积水可采用杀虫剂倍硫磷:乳剂11.3-22.4mg/m2,粉剂5-10ppm,颗粒剂11.3-17.0mg/m2喷洒杀灭蚊幼虫。
(2)对疫区的暴发流行处理:在划定流行区的范围内进行室内外全面空间喷雾(一般使用超低容量喷雾法)和滞留喷洒处理,在第一次处理后7-10天应进行重复处理一次,然后根据病情和媒介密度监测资料,确定继续全面处理或转为局部处理。
(3)滞留喷洒常用药剂及用量:溴氢菊酯,用量25mg /m2或氯氢菊酯,20mg/m2 ;二氯苯醚菊酯,用量25mg /m2。
3.个人防护:使用药帐,防止蚊虫叮咬,可采用驱避剂、蚊香、电热灭蚊器等防蚊措施。
(二)保护易感人群
(三)传染源控制和管理
急性期病人需防蚊隔离,采取隔离治疗的措施。发现传染源或疑似传染源及时调查处理。对来自疫区的人员,应做好医学观察,及时识别隐性感染者,做好防治工作。
(四)疫情监测: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对重点小组人员重点监测,发现疑似病人、发热病人依据诊断标准进行检查核实,防止误诊和漏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严格疫情报告制度。
(五)媒介监测:加强蚊虫种群分布,密度季节消长监测,建立蚊虫密度预警机制。
(六)卫生宣教
7.登革热手抄报比赛 文档 篇七
显应小学举行“预防登革热”手抄报比赛
进入秋季,天气逐渐干燥,但登革热的防控依然严峻,为进一步增强学生防控登革热的意识,让防控登革热知识深刻扎根在每一位学生心中,10月11日显应小学举行了一次预防登革热手抄报比赛,此次手抄报报面内容丰富多彩,有关于介绍白纹伊蚊的知识,有关于登革热的症状,有关于如何灭绝登革热的方法等内容。反映了孩子们对“防控登革热”的认识和顿悟。
通过本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丰富了自己的生活,展示了自己的才干,还学习了有关预防登革热的知识,真正让防控登革热意识植入人心。(显应小学)
8.预防登革热广播稿 篇八
A:我是主持人xxx
B:在上周周末学校针对“预防登革热”工作,对学校进行了全面的消毒。由此可见学校对“预防登革热”工作的重视,以及登革热对人类的威害。今天就由我们来为大家讲解一些登革热方面的知识吧。
A:何谓登革热?
登革热﹝俗称“断骨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传染病,由蚊子传播给人类。病原体为登革热病毒。全球每年约有五千万宗登革热个案,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域。近年登革热转趋活跃,影响全球各地,在东南亚部分国家,登革热已成为地方性流行病,国内有输入病例或局部暴发疫情出现。
B:登革热病媒是什么?
登革热通过带有登革热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其中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在我省分布广泛,主要在清水容器中孳生,大多数在屋外或野外阴暗处流连,但亦会在户内活动。雌蚊嗜吸人血,吸血高峰在日落前两小时(约为下午五、六时),及早上八、九时。室外及室内皆可叮咬人。
A:登革热的传染途径是什么?
当人被带病毒蚊子叮咬后,病毒会从蚊子之唾液进入人体血液而感染。如果病者在刚发烧前至退烧期内(大约六至七日)被蚊叮,病毒就有可能传给蚊子继而传播开去。此病并不会经由人与人之间传播,与患者接触是不会被传染的。
B:典型登革热的病征是什么?
感染登革热病毒后,经过3至15天的潜伏期(通常为5至8日),患者多以突然发热为首发症状,持续发热3~5天,严重头痛,四肢酸痛、关节痛、肌肉痛、背痛、后眼窝痛。发病后3、4日出现红疹,恶心、呕吐,轻微的流牙血和流鼻血。病后有可能出现极度疲倦及抑郁症状,极少数病者会恶化至出血性登革热,并进一步出血、休克,严重时可引致死亡。A:个人如何做好登革热防护?
现时并没有一种有效疫苗来预防登革热。预防登革热的最佳方法就是清除积水,防止伊蚊孳生,以避免给蚊子叮咬,有关预防蚊咬的措施如下: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蚊虫驱避药物。如房间没有空调设备,应装置蚊帐或防蚊网。
B: 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防止积水,清除伊蚊孳生地: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殖植物。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把所有用过的罐子及瓶子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
A:将贮水容器、水井及贮水池加盖。
所有渠道要保持畅通。
将地面凹陷的地方全部填平,以防积水。
怀疑自己感染登革热时最要紧是请教医生。
B:如何预防控制登革热暴发?
预防登革热暴发的有效措施就是杀灭伊蚊,其中除紧急杀灭带毒成蚊外,翻盆倒罐清除伊蚊孳生地,迅速降低蚊媒密度更为重要。
灭蚊要重在落实,检查评估考核效果:定期检查有否妥善弃置可积水的器皿杂物?(例如将空罐、发泡胶盒、杯、水樽、汽水罐等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有否盖好贮水容器?沟渠是否畅通?有否定期清洗积水容器?(例如花樽、花盆碟、冷气机盛水器、水缸、贮水池、废旧轮胎。等)有否填平凹陷的地面以防积水?要注意检查花园、园艺角、花盆盛水碟、水栽植物,小卖部、垃圾站、沟渠、洗手间、水箱、贮水池等。
9.预防登革热通知 篇九
目前我省登革热处于高发季节,XXXX省卫计委7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0月7日零时,今年XXXX全省共有20个地级市累计报告登革热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共23146例,在已报告登革热病例的地区中,以广州最为严重,广州已报告的病例为19631例。佛山、中山、XXXX等出现点状聚集性病例疫情。当前,XXXX市各级政府及有关单位正积极开展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创业中心也响应“预防登革热”的号召,在9月中旬和下旬组织了两次灭蚊工作。为了进一步消除蚊虫孳生,压抑蚊虫繁殖,加强登革热病的预防工作,现通知如下:
1、各入孵企业、商户须清除或倒置室外各种闲置的可积水容器:如放在户外、阳台、天台的闲置花盆、缸罐、轮胎、饮料瓶等。
2、室内种养的水生植物(如富贵竹、万年青、佛手等)应每隔3天换水,洗瓶,清洗根系。登革热流行期间最好不要种养水生植物,或改为用泥、沙种养。
3、保持花盆托盆不积水,如有积水应随时清干。
4、及时清除各种无用积水:如沟井、天台等地面积水,填塞竹节、树洞。
5、午休或晚上休息时应做好防蚊措施,到公园、街边、活动场所休息或活动应注意防蚊叮咬。
6、各单位密切关注员工的身体情况,发现可疑病例或多人发热等情况应立即就医,明确诊断,发现登革热等传染病应立即暂停上班,到医院隔离治疗,以免传染给他人。
XXXX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
【登革热防治宣传】推荐阅读: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登革热)09-13
登革热防控应急预案07-08
预防登革热工作汇报08-13
社区登革热应急预案09-14
登革热工作总结03-15
学校登革热预防制度03-29
小学预防登革热教案04-13
学校预防登革热工作指引10-01
防登革热主题班会教案11-18
登革热防控工作培训小结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