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

2024-09-17

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共3篇)(共3篇)

1.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 篇一

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

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建设新农村首要环节就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从当前我国农民的教育情况看,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初中的占49%,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38%,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还占7个百分点.这表明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今日民族英文刊名:ETHNIC TODAY年,卷(期):2006“”(3)分类号:F3关键词:

2.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 篇二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具体而言, 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 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 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 要移风易俗, 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 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 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 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 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具体来讲, 培养新型农民就是要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有文化”要求农民能说会写、自立自强、崇尚科学、诚信友爱、知法守法;“懂技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技能素质, 至少要熟练掌握一到多项生产技能和技巧;“会经营”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 能充分利用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 进行生产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1培养新型农民存在的问题

第一, 劳动力文化素质低, 思想观念落后。广大农民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从新农村建设实际来看, 无论是农业结构调整, 还是农民增产增收;无论是社会事业发展, 还是基础设施建设, 都需要千方百计提高全乡农民素质。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 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 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当前, 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 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农村劳动力中,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很少, 绝大多数是初中及小学文化程度;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 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 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 常常有造假行骗不守诚信行为出现。

第二, 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 农村劳动生产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全村常年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占有相当比例, 这些人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技能素质, 留在农村的农民文化技能素质普遍较低, 留守在农村的农民没有经过专门的现代农业技术培训, 而是依靠父辈经验的传授, 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 而这种生产方式,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很难脱贫致富;而大批外出的农村劳动力, 往往因缺乏就业技能而就业不稳, 不能从事复杂和技术含量高的劳动, 只能从事简单劳动, 其中大部分是脏活、累活、苦活, 而报酬却很少, 因此, 必须进行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 来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 农民自身素质远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部分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缺乏道德意识。一些人由于法律意识淡薄而导致犯罪, 一些人由于缺乏道德意识而损人利己。因此要从法律和道德等方面加强农民的公民意识教育, 大力宣传“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二是农民缺少现代劳动技能, 大大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2培养新型农民的对策分析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实践者和受益者, 如果不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那么新农村建设就很容易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成为“空中楼阁”。建设好新农村, 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在许多时候, 当我们还在反复思考, 群众的实践早已经走到了前面。调动起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激发出广大农民的建设热情, 我们遇到的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因此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新农村建设中重要一环。

结合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新型农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 抓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 从源头上抓好新农民素质教育, 把农村教育摆到整个教育发展的优先地位。广大农村中小学校是农民学科学、学技术, 实现职业转化的前沿阵地, 要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 切实保证农村适龄青少年上得起学、念得起书, 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 绝不能再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国家制定的“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 到200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为此, 我们要努力整合优化现有的农村教育资源, 积极改善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 努力提高中小学校的教育质量, 为农村孩子创造相对公平的教育环境, 培养造就更多的农村未来新型农民。

与此同时, 要不断健全农村基层民主法制, 进一步改善农村文化生活。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要增强, 以宪法为核心, 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广泛普及;广泛开展依法治村活动, 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 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要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 村务公开, 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另一方面, 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需不断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农民应该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 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 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农村经济才会进一步发展。

第二, 科学规划, 将新农民素质培训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农民的教育培训问题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庞大工程, 而且由于时间跨度长、投资大, 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 将其作为振兴农村经济, 帮助农民致富的惠民工程, 采取各种措施, 争取一定的经费投入, 并组织相关部门认真做好培训规划, 培训的内容、方式、地点、经费等要周全细致。同时, 要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 使农民认识其重要性, 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培训, 从而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推向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第三, 突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培养一批具有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新农民素质培训要结合主导产业实际, 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教育, 切实把农业发展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紧密结合农时季节需求, 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专业技术培训, 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学了能用, 用能致富。向农民传授科技信息、商品信息, 帮助他们提高适应市场和驾驭市场的能力, 充分发挥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观能动性。村委会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 让农民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 使农民自己能很快富裕。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使全村走出去的劳动力有较强的务工技能, 留下来的劳动力能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 增强他们适应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能力。

第四, 充分发挥乡土拔尖人才和农村大户的带头作用。乡土拔尖人才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 与周边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感情, 他们有文化、有威望、有特长, 说话做事令周围的农民群众信服。而且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先发展起来的富裕户、示范户, 在致富奔小康上走在了前面, 是周围农民发展生产的样板, 能够带动一片、辐射一面, 引领农民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乡土拔尖人才本身是一把好手, 又是农民致富的帮手和乡村两级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抓手是农村工作的骨干, 充分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和引导的作用, 势必带动出一批又一批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新农民。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 农村大户是培植优势产业的生力军。发展一个大户, 往往就能带动一大片, 发展农村大户, 为农村社会长治久安和长远发展提供保证。发展农村经济, 就是要促进各种生产要素进一步向大户聚集, 逐步形成以大户为主导的社会化分工格局。要加强种养、加工、营销大户, 目前数量还不多, 规模还不大, 层次还不高, 今后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引导、服务、保护力度, 在培育大户中培育优势产业, 在发展大户中发展地方经济, 发展农业市场面临的最大困难, 就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要进行研究、规划, 因地制宜, 大力发展蔬菜、养殖等, 由村干部牵头, 引导农村大户参与, 实现农村大户和农民自主运作, 以实现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因此, 政府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支持他们发展壮大。让为农民服务的人经济上得实惠、政治上有荣誉。

总之, 培养新型农民是当前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 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新型农民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历史过程, 也是一项艰苦的过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新型农民的培育, 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需要投入极大的精力、付出极大的热情, 需要长期坚持、持之以恒, 更需要用心呵护、细致耐心, 同时也需要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才有可能把他们造就成为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 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农民, 富裕的农民。只有农民的素质不断提高, 才能不断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才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目标。农村稳, 大局稳;农村和谐, 全社会才能和谐。

参考文献

[1]张昭文.建设新农村需要培养造就新型农民[M].小城镇建设, 2006 (3) .

[2]朱彩霞.中国传统农民向现代新型农民的转变[M].理论学习, 2005 (11) .

[3]朱西周.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M].光明网论文发表中心.

[4]张力.新农村建设需要培养农民素质[N].中国人事报.

[5]吴德珠.提高农民素质, 培养新型农民[N].中国人事报.

[6]周国兴.建设新农村需要人才作支撑[N].中国人事报, 2006, 3.

3.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 篇三

近年来,“三农”问题越来越引起各级的重视。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是农村实用技术的实践者、示范者,他们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桃源县位于湖南省常德市西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辖40个乡镇、876个村(居)委会,人口100万,其中农业人口84万。加强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开发,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基层人才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在农村的作用明显

桃源县现有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21740人,占农村人口的2%~6%,他们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一是农民工成为农民致富的先行者。201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419元,而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家庭收入是全县人均纯收入的2倍多。他们中有的有一技之长,有的敢于使用新品种、新技术,有的在营销领域找准了路子,家庭收入普遍较高。

二是农民工成为产业发展的引领者。一位优秀的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能引领一个产业的发展。

三是农民工成为文明乡风的传播者。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一大批乡土艺人用自己的知识和文化在农村传播文明新风,抵制陈规陋习。

四是农民工成为农村社会的管理者。一批优秀的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由于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在群众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有的还成为了村官。

二、当前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民工实用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桃源县21740名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的构成情况如下:按性别分,男性17099人,占79%,女性4641人,占21%;按年龄分,30岁以下1932人,占9%,30~50岁16286人,占75%,50岁以上3522人,占16%;按文化程度分,大学专科以上841人,占4%,中专及高中8885人,占41%,初中及以下12014人,占55%;按行业分布及专业分,种养业9331人,占43%,农产品加工业1916人,占9%,经营营销人才3312人,占15%,科技推广示范人才2805人,占13%,能工巧匠等4376人,占20%。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全县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首先是总量不足。全县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农村总人口的2.6%,远远不能满足桃源作为农业大县的需要。其次是整体素质不高。全县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较多,占总量的一半以上,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仅占4%;传统种养业人才相对较多,经营加工人才相对较少;单一技能的人才相对较多,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该县作为劳务输出大县,在务工人员中持有专业技术职称、技术等级的人员并不多,大多只能从事传统手工业及体力劳动。再次是分布不平衡。从地区分布看,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交通便利的城区、农业主导产业发达的地区,农村实用人才相对较多,其他地区农村实用人才相对较少;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的只占9%,后备力量不足;从性别结构看,女性实用人才仅占21%,数量太少;从行业分布看,生产型人才相对较多,经营型和技能带动型人才相对较少。

二是农民工实用人才政府扶植力度不够。首先是政策支持不够。目前,桃源虽然先后出台了两个关于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开发的实施意见,但对农民工实用人才在创业培训、科技立项、税费优惠、信贷支持、金融服务等方面没有出台明确的优惠扶持政策,他们想干事、想干成事,却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是经费投入不足,培训经费不足。同时,受传统小农思想意识的影响,农民工不愿意自己出钱参加实用技术和致富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学习。许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宁愿盲目外出务工,挣点辛苦钱,也不愿意自己拿钱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再次是扶持奖励资金不足。桃源作为中部地区的人口大县、农业大县,一直以来财政比较困难,对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进行扶持奖励的能力有限,发展壮大主要靠自身努力,所以起步低、步伐慢、发展不快。

三是农民工实用人才成长环境不优。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的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可以说还处在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成长环境不优,主要是“三个缺乏”。缺乏一个好的观念。人才观念落后,受传统人才观念影响,认为只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才是人才,农村是有人无才,致使在培育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方面还没有形成健全的机制,政府相关部门也未能就农村实用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制定出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缺乏一套好的机制:没有建立起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使用机制,致使农村实用人才得不到应有的待遇,人才成长慢,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缺乏一个好的平台:受市场经济发展影响,一方面大多数涉农的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回到农村或从事农业,即使是农村出来的也很少愿意再回到农村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中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业基础条件差,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在外创业成功的优秀人才“返巢”回流也不多。

三、加强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开发的建议

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使之健康发展,形成特色人力资源,为县域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要抓好以下“四授”。

1.授技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的培训机制。培训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手段,是促使农村劳动力成长的主要方法。结合桃源实际,目前可以采取以下多种方式和方法:一是举办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班或农业知识讲座,不断提高农民工的科技素质;二是组织优秀农民工实用人才外出参观学习,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三是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园,让农民工科技带头人引路示范;四是组织农民工科技人员下乡,进行科技推广、农业知识普及;五是选送青年农民工到高校进修深造等。要进一步加强各级农业培训机构和其他职业培训机构的建设,改进培训条件,提高教育培训水平。要因地制宜,按需施教,培养急需实用人才。要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拓宽培训渠道。培训方式上要由过去单一教学式培训向函授、电视教育、网络培训的方向发展;培训渠道上不仅要发挥公办培训机构的作用,还要充分发挥民办培训机构的作用,共同做好农民培训工作。要充分发挥人事部门专家管理职能,利用养猪养鸡协会、果联、花卉种植、茶叶协会等民间协会组织,大力开展送技术下乡活动。

2.授“衔”

自1995年开始,桃源县就开展了乡镇企业专技人员、民办企业专技人员及农民职称评审工作,大力提升县级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的层次水平。到目前为止,全县共为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申报评定高、中、初级职称3000多人次;为民办企业专技人员评定中、初级职称900多人;为1600多名优秀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评定了农民职称,其中3人评定了高级职称,30人评定了中级职称。当前,拔尖人才太少也是一个突出出问题,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大农民职称评审力度,侧重实用人才的工作能力和业绩,条件成熟一批就申报评审一批,真正选拔出拔尖人才,使他们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

3.授“官”

要把优秀的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吸收到村干部队伍中来,让村官和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二者合一。近年来,桃源县在村支两委换届中,有600多名农村实用人才被群众选入村支两委班子,成为名副其实的“村官”,受到农民的普遍拥护和欢迎;吸纳了400多名农村优秀年轻人才加入党组织;优先启用200多名高中以上学历的农村青年担任村副支书、村长助理,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把实用人才的作用延升到更广阔的空间。

4.授惠

要给予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更多的优惠,营造一个尊重人才、人才辈出的良好氛围。首先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的激励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实用人才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鉴定制度,对取得技术职称和高技能等级的实用人才应优先提供培训机会,并可作为申报评选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条件之一。要建立并完善定期表彰制度。对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中做出较大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要给予大力表彰和奖励。同时,要积极适应形势,抓住有利时机,努力创造条件,大力吸收和引进各类人才,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提高生活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引导和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工作,切实壮大农村人才队伍,提高农村人才队伍素质。其次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的社会化管理和保障机制。要积极围绕农村实用人才的市场配置、职称、医疗和养老保险等,探索和建立农村乡土人才的社会化管理机制。要尽早研究制定出台诸如农村人才流动、农村实用人才的聘用、农村人才争议处理等办法,保护各类农村人才的合法权益,为农村人才发挥聪明才智、推动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上一篇:初秋的声音美文下一篇:《党风廉政建设热点辨析》学习资料:严管就是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