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在政治选择题中的“陷阱”

2024-11-06

设置在政治选择题中的“陷阱”(精选2篇)

1.设置在政治选择题中的“陷阱” 篇一

小学英语教学中, 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语言体系, 它和我们的母语有着本质的区别, 因此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初期不能很快掌握学习方法, 这也更需要教师善于利用提问, 把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中, 问题相当于大楼的主体, 情境相当于大楼的装饰, 没有装饰大楼就没有色彩和造型, 没有情境, 问题就失去了吸引学生的力量。好的教师总是善于利用情境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例如在教学5 A Unit 4 Halloween时, 教师先播放一段关于Halloween的视频, 然后提问“Is This Chinese New year?”“Would you like to celebrate the new year with me?”学生通过简单思考, 发现这个视频表现的并不是中国新年的情境, 因此对于教师设置的“陷阱”赶紧说No。教师进一步提问“Who knows what holiday this is?”学生开始调动自己的课外知识, 有些学生回答出“Halloween”, 教师引入课题, 让我们和外国朋友一起过快乐的万圣节。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课文的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5 A Unit 3 A telephone call (A) , 教师可以在学生观察插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Please look at the pictures.Who are the two girls?Where are they and what are they doing?Why are they making telephone calls?Did they call the teacher?Let’s read this dialogue.”

问题情境的创设还包括要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创设的情境要真实。例如5 A Unit 7 After school (A) , 这篇课文以对话为主, 表现学生Gao Shan放学后在找好朋友Wang bing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的对话。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Have you ever encountered such a situation in the school?What did you say?”教师让学生自由结组,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在小组中交换角色不断练习人物对话。

二、提问故意出错, 让学生在纠正过程中获得知识

在生活中, 学生愿意做一些找错题, 例如一幅图画哪里画得不对, 语文当中哪个词语用得不对等。英语教学中也要故意设计一些错误, 让学生在纠正教师错误的过程中, 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自信心。例如Let is paint, 本课通过让学生画画来认识颜色。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说:“我们的世界就是五颜六色的, 让我们认识身边的颜色吧。”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水果, 例如香蕉、苹果、西红柿、猕猴桃、樱桃、葡萄等, 颜色越丰富越好。教师拿起香蕉对学生提问:“Is it green?”对颜色单词掌握得熟练的学生就会回答No, 教师进一步提问:“What color is it?”在问答过程中学生快乐地纠正着教师对颜色的“错误认识”, 也巩固了所学习的颜色单词。在这节课快结束时, 教师可以准备一张没有上色的画, 让学生通过问答的形式把它变成彩色的画。

Let’s make the picture colorful!

What color is the duck? (S:It’s yellow.)

What color is the sky?或者Is the sky green?

(S:It’s blue.)

What color is the tree?或者The tree is red?

(S:It’s green.)

What color are the flowers? (S:They are red.)

在欢乐的气氛中, 师生共同完成了这幅美术作品。

三、把握提问时机, 让提问引领学生学习

教学整体上来说就是一门艺术, 讲课的艺术, 课堂设计的艺术, 板书的艺术, 提问的艺术。那些巧妙地问题就像进入知识大门的钥匙, 在学生面前敞开一扇扇门, 让学生进入一个个奇妙的英语世界。

孔子曾经说过“不悱不启, 不愤不发”, 而提问的时机就是要在学生求知和好奇处于巅峰时。提问要达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目的。例如在学习Do you like football一课时, 教师要把握这节课的重点是几个有关于运动的单词和句式“I like...Do you like...?”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爱玩和爱运动的天性为学生展示一段奥运会的视频, 让学生体会运动的乐趣, 并且告诉学生对于运动全人类都是相通的, 这也是奥运会产生的原因, 在与人交往过程中, “sport”是一个好的话题。想不想知道如何进入这个话题, 表达自己喜欢什么运动呢?跟着教师走入这节课吧。

2.设置在政治选择题中的“陷阱” 篇二

一、准确理解历史基本知识, 规避“陷阱”

一些题目往往围绕基本历史知识设置“陷阱”, 如果基本历史知识掌握不牢, 理解不透, 就难逃“一劫”。因此, 一定要吃准、吃透每一个知识点。

例1.下列关于秦朝历史的评述, 不正确的是 ()

A.秦朝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B.秦朝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

C.秦朝开始使用的圆形方孔钱成为历代铜钱仿照的样式

D.秦通过统一战争, 扩大了疆域, 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

解析:如果考生对秦国、秦朝的概念掌握理解不清, 认为圆形方孔钱的使用是从秦朝开始, 就可能掉进命题人设置的“陷阱”而选B, 事实上, 圆形方孔钱在战国时期 (秦国) 就使用了, 而秦朝是从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后开始的。秦统一六国后, 把原来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秦国在商鞅变法时就开始推行郡县制, 但在全国推广是在统一后, 所以B是正确的, 不正确的是C。

二、透过现象抓住实质, 规避“陷阱”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变化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体现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实质, 因此解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避开命题人设置的“陷阱”, 以不变应万变。

例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在本质上是 ()

A.片面强调公有制

B.不考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水平

C.追求农业发展的高速度

D.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析:命题人利用生产力、生产关系方面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设下了陷阱。C, D两项很容易排除, 剩下的A, B两项考生往往会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选B, 这样恰好掉进命题人设置的陷阱。事实上,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生产关系方面的变革, 其特点是“一大二公” (规模大, 公有化程度高) , 片面强调公有制, 故选A。

三、分清主次原因, 规避“陷阱”

有些题目往往故意会把主要原因、次要原因混在一起, 如果不仔细区分主次, 很可能会落入“陷阱”之中。

例3.法国“二战”中军事上迅速溃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德国丧失应有的警惕

B.凭借马其诺防线采取消极防御方针

C.敦刻尔克撤退过早转移大批兵力

D.卖国将领主动向德国投降

解析:主要原因是指诸多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综观四个选项, C, D两项均与史实不符。A项所述“对德国丧失应有的警惕”, 确是法国溃败的原因之一, 但它不是主要原因。法国在“二战”中军事上迅速溃败的主要原因是凭借马其诺防线采取消极防御方针, 没有采取任何攻势, 以至于在德军进攻北欧和西欧诸国、绕过法国重点设防的马其诺防线攻入法国境内时, 措手不及, 迅速溃败。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四、全面把握限定条件, 规避“陷阱”

在审题时务必考虑仔细周全, 弄清命题人设置的所有限定条件, 特别是某些隐含条件。

例4.汉朝时中外交往频繁, 主要表现在 ()

(1) 张骞通西域 (2) 甘英出使大秦 (3) 倭奴国王遣使来汉 (4) 安敦遣使来汉

A. (1) (2) (3) (4) B. (1) (2) (4)

C. (1) (2) (3) D. (2) (3) (4)

解析:本题易错选A, 本题共设置了两个限制条件:一是汉朝 (时间) ;二是中外交往;由于所列的四个选项从时间上说都是汉朝的, 故第一个条件实际上不构成对判断的影响, 而在第二个条件中, 如果考生对西域各族能有个正确的了解, 知道西域各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部分, 西域各族建立的政权属于民族政权, 就能确定张骞通西域是属于民族之间的交往, 不属于中外交往的范畴。故选D。

五、斟酌“一字之差”, 规避“陷阱”

在审题时, 看清题干、选项中的每一个字, 特别是一些关键信息, 谨防粗心大意, 否则“失之毫厘, 谬以千里”而落入“陷阱”。

例5.下列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

A.是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B.确立于二战后, 崩溃于20世纪70年代

C.它得以建立的根本前提是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

D.它的建立表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

解析:二战中, 英国的经济遭到严重削弱, 传统的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已经难以维持。1944年 (二战期间) 夏天, 美国凭借自己膨胀起来的经济实力, 通过布雷顿森林会议, 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确立起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地位。1973年, 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落, 该体系最终崩溃。如果解题时未能仔细斟酌“二战后”和“二战后期”的“一字之差”, 那么容易落入“陷阱”, 而以为B项是正确的。

六、正确运用语法、推理知识, 规避“陷阱”

历史虽不像语文在语法、推理上那么讲究, 但有时正确运用语法、推理知识, 则完全可以避开“陷阱”, 准确答题。

例6.鸦片战争前, 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的含义是 ()

A.禁绝中外贸易B.严格限制中外交往

C.一概排斥外国事物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解析:本题涉及的闭关政策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 属于重要的历史概念。本题解答时, 应特别留意一些词句表达的意义, 定义不严密和结论绝对化往往都不正确。例如本题中的“禁绝”“一概”等说法既没有史实根据, 又经不起语法、推理知识的推敲, 答案应为B。

上一篇: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评选办法下一篇:对护理专业学生心理防御机制引导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