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竞争力

2024-09-11

贸易竞争力(精选8篇)

1.贸易竞争力 篇一

1. 1 主要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

通过对我国 年出口商品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其出口商品品种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医药、矿产品、金属及其制品出口及农产品上,其中机电产品占出口总值的一半以上,而本应成为优势出口商品的金属及其制品、纺织原料及服装、农业产业化产品等所占比重却很低,未能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而具有突出竞争优势的产品还太少。机电产品中摩托车整车及零备件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较大。

1. 2 资本不足、技术水平低制约了比较优势的发挥。

由于在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实行的是梯度发展战略,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大量资金投向东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获得快速发展,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比之下则较缓慢、落后。地处西部地区,又是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资本不足、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许多出口商品附加值不高,企业也难以扩大规模、达到规模效应。此外,这也限制了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提高。

2.贸易竞争力 篇二

1978年, 中国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三十二年来, 农业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农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贸易总额由1978年的61亿美元发展到2009年的914亿美元, 增长15倍, 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可以从贸易总量、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三方面考察。

1. 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情况

从绝对数量上看, 近五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都不断上升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从相对数量上看, 进、出口额的增幅波动较大, 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加入WTO九年中, 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从2004年开始连续五年呈现净进口局面, 中国由农产品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 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 农产品贸易对中国出口创汇的贡献逐年减小。虽然从2005年开始, 农产品出口增幅明显高于进口增幅, 贸易逆差有所减少, 但是并未改变农产品贸易的逆差局面。而且这种趋势并没有一直延续下去, 从2007年开始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又迅速上升。根据商务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2008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达到了-180.9亿美元,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农产品贸易逆差下降为-129.6亿美元 (见表1) 。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中国农产品月度统计报告》各年整理。

2. 中国农产品贸易市场结构状况

近四年来, 从农产品贸易的市场结构来看, 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仍然以亚洲为主, 而进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和南美洲。在出口方面, 日本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 对日出口份额在20%左右, 但有下降趋势。日本、美国、香港、韩国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前四位市场, 在出口总额中占较大的比重, 2006年为56.6%, 此后逐年下降, 说明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集中度较高, 但有分散的趋势 (见表2) 。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中国农产品月度统计报告》各年整理。

在进口方面, 美国是中国目前最大的进口市场, 中国农产品进口前四位市场分别为美国、巴西、阿根廷和马来西亚 (2006年第四位市场是澳大利亚, 2007年及以后被马来西亚所取代, 澳大利亚成为第五位进口市场) 。前五位进口市场的集中度有所提高趋势 (见表3) 。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农产品月度统计报告》各年整理, 商务部网站。

从具体国家和地区来看, 在中国出口市场中份额持续上升 (不考虑2009年) 的有美国、德国、俄罗斯、荷兰和英国, 其余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份额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在进口市场中, 份额持续上升 (不考虑2009年) 的有美国、巴西、阿根廷、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作为中国第一和第二大出口市场, 在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中不难发现, 导致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迅速扩大的重要原因是农产品出口增长缓慢, 而制约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是市场结构和农产品竞争力。加入WTO后中国农产品贸易市场进一步多元化, 特别是出口分布格局日趋合理, 对第一大出口市场———日本的依赖度降低, 对欧美市场增势强劲, 出口市场的分布状况对农产品出口的增长开始发挥良性促进作用, 因此目前更重要的是提高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

二、中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

贸易竞争力一般用贸易竞争指数 (TC) 来衡量。TC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类产品的净出口与该类产品贸易总额的比率。该指标的优点是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 它剔除了通货膨胀、经济膨胀等宏观总量波动的影响, 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 它均介于-1和+1之间。

贸易竞争力指数的计算公式为TCi= (Ei-Ii) / (Ei+Ii) , 其中, Ei为产品i的出口总额, Ii为产品i的进口总额。一般来说将TCi≥0.8的产品列为具有高比较优势或强竞争力的商品;将0.5≤TCi<0.8的产品列为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将0≤TCi<0.5的产品列为竞争力低的产品;将-0.5≤TC<0的产品列为竞争力差或具有低比较劣势的产品。将TCi<-0.8的产品列为竞争力极差的或高比较劣势的产品。中国农产品2006—2009年间的贸易竞争力指数 (见表4) 。

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中国农产品月度统计报告》各年整理。

表4显示了中国农产品2006—2009年四年中分类别贸易竞争力状况, 从中可以看出以下特征: (1) 四年来一直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有:肉类制品, 水产品制品, 咖啡、茶、马黛茶及调味香料, 蔬菜、水果、坚果等制品。这四类农产品的TC指数大于0.8, 国际竞争力强。食用蔬菜、其他动物产品、植物液汁、活动物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其中, 植物液汁的竞争力近两年明显提高。 (2) 四年来一直具有较高比较劣势的农产品有:油料、工业用或药用植物、稻草、秸秆及饲料, 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这两类农产品的TC指数小于-0.8, 国际竞争力极差。其他农产品, 乳品、蛋品、蜂蜜、及其他食用动物产品, 禽肉及杂碎的国际竞争力较差。 (3) 四年来国际竞争力比较明下降的有六类:谷物、糖食粉、淀粉制品、糕点, 饮料、酒及醋, 谷物, 畜肉及杂碎, 禽类产品, 畜类产品;四年来国际竞争力比较明显提高的农产品类别有:植物液汁、杂项食品、活植物及花卉、糖及糖食、制粉工业产品。其他农产品竞争力波动幅度不明显。

三、结论

尽管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但近些年来, 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 而且逆差有扩大的趋势, 说明中国农产品总体上国际竞争力比较弱。但是不同类别的农产品其竞争力是有差别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尤其是制成品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如蔬菜、水果、坚果等制品, 肉类制品, 水产品制品等, 显示出中国农产品深加工具有一定的潜力;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 如油料、工业用或药用植物、稻草、秸秆及饲料, 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 谷物等。可见, 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与中国目前的要素禀赋状况是一致的。在农业生产、加工、农业技术研究等方面, 应充分发挥中国劳动丰富的优势, 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商务部网站统计信息, http://zhs.mofcom.gov.cn/tongji.shtml.

[2]柯炳生.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理论、现状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 2003, (2) :56-64.

3.中印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 篇三

关键词:服务贸易;TC指数;RCA指数

国际服务贸易近年来发展迅猛。中国和印度都是发展中国家,着力发展的行业相似,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印度是中国强大的竞争对手,因此,本文分析比较了中印两国各服务行业的竞争力,以期对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一、中印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比较

从WTO的统计数据来看,2003-2012年,中国和印度的服务贸易总额均稳步上升,分别从2003年的1020.66亿美元、487.8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4726.34美元、2693.85美元。因此从贸易总额来看,中国的贸易总额大于印度的贸易总额。然而,从平均增长率来看,2003-2012年,中国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6.31%,而印度的则为45.22%,即印度的年平均增长率比中国高出将近9个百分点。

二、中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

贸易竞争力指数(TC),又称为贸易专业化指数,它是指一国某行业贸易差额占其贸易总额的比重,它能够反映一国某行业在世界市场上是否具有竞争力。其计算公式如下:

TC=(Xit-Mit )/(Xit+Mit )

其中,X、M分别为出口额和进口额,i为一国或地区,t为一产业。TC取值范围为[-1,1],当TC=0时,表明该类服务出口竞争力接近平均水平;当TC<0,表明该类服务贸易竞争力弱,越接近-1,竞争力越弱;当TC>0,表明该类服务贸易竞争力强,越接近1,竞争力超强。

根据表2,从服务贸易总体来看,中国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为负数,处于竞争劣势,TC指数2003-2007年呈现上升的趋势,但2008年开始恶化,与2003年相比,2012年的TC指数下降了126%;印度贸易竞争力指数除了2003年为负值,随后各年都转变为正值,竞争力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与中国相似,其TC指数2003-2007年逐年上升,但2008年开始下降,虽然2011年开始回升,然而2012年TC的指数还是比2005年低7.8%。总的来说,中印两国进行比较,印度的国际竞争力强于中国,且发展趋势比我国好。

(1)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RCA)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由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alassa Bela)提出,旨在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产业贸易的比较优势。它是指一产业在该国总出口中所占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占世界贸易总出口份额的比率。服务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国(或地区)某一服务出口占本国广义出口总额的比例与世界服务贸易中该服务出口占其广义出口总额的比例比值。该指标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一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为a国j服务的出口额, 为a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出口总额, 为世界j服务的出口额, 为世界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出口总额。一般认为,当RCA>2.5时,表明该产业具有极强竞争力;当1.25

从总体来看(如表3),中国的RCA指数缓慢下降,基本处在0.45左右,说明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处于劣势地位;印度的RCA指数从2003到2007呈上升趋势,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开始下滑,虽然2010年其RCA指数开始回升,但仍低于2007年的指数值,总体来说,印度的RCA指数较高,几乎都大于1.5,因此其服务贸易在国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结论及启示

(一)结论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从服务贸易发展现状来看,中国的贸易总额大于印度的总额,但是印度服务贸易的年平均增长率高于中国的年平均增长率,即中国虽然此刻在总量上占优势,然而,印度的发展势头迅猛,正极力赶超我国。

从TC指数和RCA指数可以看出,与印度相比,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印度的TC指数除2003年都为正数,而我国的TC指数却一直是负数,说明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不仅低于印度,而且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国的RCA指数基本在0.45左右上下浮动,而印度的RCA指数虽然有小幅波动,但总的来说都处于1.5以上,因此,RCA指数的结论与TC指数相同,说明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低下。

(二)启示

中国的服务贸易总额与印度相比处于优势地位,但是我们不能只看表象,无论从贸易总额的年平均增长率,还是从TC指数、RCA指数,中国都处于不利地位。因此,中国想要在服务贸易领域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增强各服务业的竞争力。只有竞争力提高了,我国才能与印度,乃至其他国家在服务贸易领域进行竞争。

参考文献:

[1] 丁平,徐松. 中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07,(8):41-47.

[2] 杨丽琳. “金砖四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与贸易相似度分析[J]. 国际经贸探索,2009,(8):74-79.

[3] 黄庐进,王晶晶. 中国和印度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 财贸经济,2010,(1):96-100.

[4] 秦嗣毅,杨浩. 金砖四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 东北亚论坛,2011,(1):68-74.

[5] 成蓉,程惠芳. 中印贸易关系:竞争或互补——基于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全视角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11,(6):85-94.

[6] 杜振华. 金砖国家通信服务贸易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29-133.

[7] 温耀庆,戴锦贤. 金砖五国合作机制下中印经贸合作[J]. 国际贸易,2012,(8):51-54.

[8] 王忠. 中印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合作研究[J]. 国际经济合作,2012,(10):75-79.

[9] 张文玺. 中印两国服务贸易竞争与合作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2012,(10):108-144.

[10] 左连村.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下的中印经贸合作[J]. 东南亚南亚研究,2013,(1):60-64.

摘 要:服务贸易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本文比较了中印服务贸易的发展规模,并运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分析了两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结果显示,与印度相比,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在国际上持续发展,我国必须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

关键词:服务贸易;TC指数;RCA指数

国际服务贸易近年来发展迅猛。中国和印度都是发展中国家,着力发展的行业相似,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印度是中国强大的竞争对手,因此,本文分析比较了中印两国各服务行业的竞争力,以期对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一、中印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比较

从WTO的统计数据来看,2003-2012年,中国和印度的服务贸易总额均稳步上升,分别从2003年的1020.66亿美元、487.8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4726.34美元、2693.85美元。因此从贸易总额来看,中国的贸易总额大于印度的贸易总额。然而,从平均增长率来看,2003-2012年,中国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6.31%,而印度的则为45.22%,即印度的年平均增长率比中国高出将近9个百分点。

二、中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

贸易竞争力指数(TC),又称为贸易专业化指数,它是指一国某行业贸易差额占其贸易总额的比重,它能够反映一国某行业在世界市场上是否具有竞争力。其计算公式如下:

TC=(Xit-Mit )/(Xit+Mit )

其中,X、M分别为出口额和进口额,i为一国或地区,t为一产业。TC取值范围为[-1,1],当TC=0时,表明该类服务出口竞争力接近平均水平;当TC<0,表明该类服务贸易竞争力弱,越接近-1,竞争力越弱;当TC>0,表明该类服务贸易竞争力强,越接近1,竞争力超强。

根据表2,从服务贸易总体来看,中国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为负数,处于竞争劣势,TC指数2003-2007年呈现上升的趋势,但2008年开始恶化,与2003年相比,2012年的TC指数下降了126%;印度贸易竞争力指数除了2003年为负值,随后各年都转变为正值,竞争力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与中国相似,其TC指数2003-2007年逐年上升,但2008年开始下降,虽然2011年开始回升,然而2012年TC的指数还是比2005年低7.8%。总的来说,中印两国进行比较,印度的国际竞争力强于中国,且发展趋势比我国好。

(1)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RCA)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由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alassa Bela)提出,旨在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产业贸易的比较优势。它是指一产业在该国总出口中所占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占世界贸易总出口份额的比率。服务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国(或地区)某一服务出口占本国广义出口总额的比例与世界服务贸易中该服务出口占其广义出口总额的比例比值。该指标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一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为a国j服务的出口额, 为a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出口总额, 为世界j服务的出口额, 为世界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出口总额。一般认为,当RCA>2.5时,表明该产业具有极强竞争力;当1.25

从总体来看(如表3),中国的RCA指数缓慢下降,基本处在0.45左右,说明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处于劣势地位;印度的RCA指数从2003到2007呈上升趋势,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开始下滑,虽然2010年其RCA指数开始回升,但仍低于2007年的指数值,总体来说,印度的RCA指数较高,几乎都大于1.5,因此其服务贸易在国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结论及启示

(一)结论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从服务贸易发展现状来看,中国的贸易总额大于印度的总额,但是印度服务贸易的年平均增长率高于中国的年平均增长率,即中国虽然此刻在总量上占优势,然而,印度的发展势头迅猛,正极力赶超我国。

从TC指数和RCA指数可以看出,与印度相比,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印度的TC指数除2003年都为正数,而我国的TC指数却一直是负数,说明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不仅低于印度,而且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国的RCA指数基本在0.45左右上下浮动,而印度的RCA指数虽然有小幅波动,但总的来说都处于1.5以上,因此,RCA指数的结论与TC指数相同,说明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低下。

(二)启示

中国的服务贸易总额与印度相比处于优势地位,但是我们不能只看表象,无论从贸易总额的年平均增长率,还是从TC指数、RCA指数,中国都处于不利地位。因此,中国想要在服务贸易领域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增强各服务业的竞争力。只有竞争力提高了,我国才能与印度,乃至其他国家在服务贸易领域进行竞争。

参考文献:

[1] 丁平,徐松. 中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07,(8):41-47.

[2] 杨丽琳. “金砖四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与贸易相似度分析[J]. 国际经贸探索,2009,(8):74-79.

[3] 黄庐进,王晶晶. 中国和印度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 财贸经济,2010,(1):96-100.

[4] 秦嗣毅,杨浩. 金砖四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 东北亚论坛,2011,(1):68-74.

[5] 成蓉,程惠芳. 中印贸易关系:竞争或互补——基于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全视角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11,(6):85-94.

[6] 杜振华. 金砖国家通信服务贸易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29-133.

[7] 温耀庆,戴锦贤. 金砖五国合作机制下中印经贸合作[J]. 国际贸易,2012,(8):51-54.

[8] 王忠. 中印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合作研究[J]. 国际经济合作,2012,(10):75-79.

[9] 张文玺. 中印两国服务贸易竞争与合作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2012,(10):108-144.

[10] 左连村.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下的中印经贸合作[J]. 东南亚南亚研究,2013,(1):60-64.

摘 要:服务贸易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本文比较了中印服务贸易的发展规模,并运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分析了两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结果显示,与印度相比,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在国际上持续发展,我国必须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

关键词:服务贸易;TC指数;RCA指数

国际服务贸易近年来发展迅猛。中国和印度都是发展中国家,着力发展的行业相似,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印度是中国强大的竞争对手,因此,本文分析比较了中印两国各服务行业的竞争力,以期对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一、中印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比较

从WTO的统计数据来看,2003-2012年,中国和印度的服务贸易总额均稳步上升,分别从2003年的1020.66亿美元、487.8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4726.34美元、2693.85美元。因此从贸易总额来看,中国的贸易总额大于印度的贸易总额。然而,从平均增长率来看,2003-2012年,中国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6.31%,而印度的则为45.22%,即印度的年平均增长率比中国高出将近9个百分点。

二、中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

贸易竞争力指数(TC),又称为贸易专业化指数,它是指一国某行业贸易差额占其贸易总额的比重,它能够反映一国某行业在世界市场上是否具有竞争力。其计算公式如下:

TC=(Xit-Mit )/(Xit+Mit )

其中,X、M分别为出口额和进口额,i为一国或地区,t为一产业。TC取值范围为[-1,1],当TC=0时,表明该类服务出口竞争力接近平均水平;当TC<0,表明该类服务贸易竞争力弱,越接近-1,竞争力越弱;当TC>0,表明该类服务贸易竞争力强,越接近1,竞争力超强。

根据表2,从服务贸易总体来看,中国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为负数,处于竞争劣势,TC指数2003-2007年呈现上升的趋势,但2008年开始恶化,与2003年相比,2012年的TC指数下降了126%;印度贸易竞争力指数除了2003年为负值,随后各年都转变为正值,竞争力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与中国相似,其TC指数2003-2007年逐年上升,但2008年开始下降,虽然2011年开始回升,然而2012年TC的指数还是比2005年低7.8%。总的来说,中印两国进行比较,印度的国际竞争力强于中国,且发展趋势比我国好。

(1)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RCA)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由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alassa Bela)提出,旨在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产业贸易的比较优势。它是指一产业在该国总出口中所占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占世界贸易总出口份额的比率。服务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国(或地区)某一服务出口占本国广义出口总额的比例与世界服务贸易中该服务出口占其广义出口总额的比例比值。该指标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一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为a国j服务的出口额, 为a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出口总额, 为世界j服务的出口额, 为世界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出口总额。一般认为,当RCA>2.5时,表明该产业具有极强竞争力;当1.25

从总体来看(如表3),中国的RCA指数缓慢下降,基本处在0.45左右,说明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处于劣势地位;印度的RCA指数从2003到2007呈上升趋势,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开始下滑,虽然2010年其RCA指数开始回升,但仍低于2007年的指数值,总体来说,印度的RCA指数较高,几乎都大于1.5,因此其服务贸易在国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结论及启示

(一)结论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从服务贸易发展现状来看,中国的贸易总额大于印度的总额,但是印度服务贸易的年平均增长率高于中国的年平均增长率,即中国虽然此刻在总量上占优势,然而,印度的发展势头迅猛,正极力赶超我国。

从TC指数和RCA指数可以看出,与印度相比,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印度的TC指数除2003年都为正数,而我国的TC指数却一直是负数,说明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不仅低于印度,而且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国的RCA指数基本在0.45左右上下浮动,而印度的RCA指数虽然有小幅波动,但总的来说都处于1.5以上,因此,RCA指数的结论与TC指数相同,说明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低下。

(二)启示

中国的服务贸易总额与印度相比处于优势地位,但是我们不能只看表象,无论从贸易总额的年平均增长率,还是从TC指数、RCA指数,中国都处于不利地位。因此,中国想要在服务贸易领域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增强各服务业的竞争力。只有竞争力提高了,我国才能与印度,乃至其他国家在服务贸易领域进行竞争。

参考文献:

[1] 丁平,徐松. 中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07,(8):41-47.

[2] 杨丽琳. “金砖四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与贸易相似度分析[J]. 国际经贸探索,2009,(8):74-79.

[3] 黄庐进,王晶晶. 中国和印度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 财贸经济,2010,(1):96-100.

[4] 秦嗣毅,杨浩. 金砖四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 东北亚论坛,2011,(1):68-74.

[5] 成蓉,程惠芳. 中印贸易关系:竞争或互补——基于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全视角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11,(6):85-94.

[6] 杜振华. 金砖国家通信服务贸易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29-133.

[7] 温耀庆,戴锦贤. 金砖五国合作机制下中印经贸合作[J]. 国际贸易,2012,(8):51-54.

[8] 王忠. 中印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合作研究[J]. 国际经济合作,2012,(10):75-79.

[9] 张文玺. 中印两国服务贸易竞争与合作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2012,(10):108-144.

4.贸易竞争力 篇四

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国际贸易增长趋势已经超越了自身生产经济的增长趋势,这给全球各个国家的对外贸易都带来了不同水平的增长,包括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凭借着国际贸易的增长态势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在宏观经济评价体系下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我国需要把握好全球化经济发展带来的基于,提升国际竞争力,也是走向国际上的必然选择,更是国际贸易的需要。

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国际贸易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我国全面抓紧了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基于,提升改革和开放的速度,为国际贸易的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成为了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大潮中的最大受益国。当前无论是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量还是国家外汇储备和外贸利用数量,都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可以说我国在亚洲范围内已经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领头羊,在世界范围内帮助亚洲经济实现国际贸易的增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力量。下图展示了我国在近些年来的对外贸易走势:

图1 197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情况

如今我国在国际贸易上的飞速发展已经开始逐渐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利益格局,资源格局和市场格局,我国也将进一步在世界经济范围内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战略

全球化的经济环境和开放的政策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同时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我国的国际贸易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深化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在对外贸易中也需要不断地突破壁垒。只有这样我国的国际贸易才有可能更加从容地应对好国际贸易市场的竞争与要求。

1.进一步扩大国际贸易

当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国际贸易在全世界的贸易格局中处于交底的产业地位,同时从事相关产业的都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局部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虽然具有较快的增长幅度,但是相对应的国民收入却没有得到增加。我国的国际贸易应当在传统的产业基础优势上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努力促进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改善贸易条件,在一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中进行渗透,缩小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够在国际贸易格局中处于更好的地位。同时我国也要处理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拓宽国际化贸易空间,扩大贸易规模,从大国逐步发展为强国。

2.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从我国的经济实际出发,国际贸易的改革需要完善市场体质,宏观调控体质和法律等等,推进改革中我国的国际贸易需要注意同时兼顾国内外的市场,发挥好两房市场的共同作用。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为数量增长,但是在当前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制约,因此我国必须深化改革,在全球化的国际贸易格局中占据良好的位置。

3.打破贸易封锁壁垒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贸易的需要,全球许多国家都开始逐渐取消了国际贸易的相关税金,因此在贸易壁垒上减少了大量的非关税壁垒,早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我国就规定了在以后拥有市场经济地位,并且同时也承诺了如果我国能够提供市场经济的证明,那么就可以改变。我国可以利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机遇,以积极地态度和高效的工作加速经济产业的升级发展,壮大传统的优势产业,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规避风险能力。例如我国的广东沿海地区可以申请电器市场,青岛沿海地区可以申请饰品市场等等,这些方式都可以帮助我国形成在未来国际贸易中的优势点。

4.适应国际贸易竞争

我国在参加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按照市场经济来建立和帮助具有国际化竞争力的跨国企业,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稳步推进,全球格局中逐渐出现了地区集团化的现象,同时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也加大了我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难度。

三、总结

5.贸易竞争力 篇五

【国贸专业论文】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术语 货物损失风险 贸易政策变动风险 价格变动风险 收汇风险论文摘要:风险规避是出口企业进行国际贸易时所要考虑的重中之重的问题,贸易术语和国际贸易风险规避有着密切的关系就贸易术语和某些国际贸易风险规避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国际贸易术语是为了适应买卖双方相隔遥远,分属不同国家的特点而产生,明确了买卖双方的责任,费用,风险,合理运用各种贸易术语来规避国际贸易中的风险是出口企业风险管理的手段之~。

一、贸易术语和货物损失风险规避的关系

6.贸易竞争力 篇六

论国际贸易健康壁垒

摘要:国际贸易的壁垒花样翻新,由原始的关税壁垒发展到隐蔽的、防不胜防的非关税壁垒。健康贸易壁垒作为非关税壁垒的一枝新秀,在“健康”外衣下大行共贸易保护主义之道,它包括检疫性健康贸易壁垒、技术性健康贸易壁垒、安全性健康贸易壁垒、环保性健康壁垒。健康贸易壁垒是一种具有极大诱惑力而难以拒绝的壁垒,发展中国家唯有提高人类的健康标准、动植物的健康标准、地球的健康标准,并朝这个方向健康发展,才是冲破健康贸易壁垒的制胜法宝。

关键词:国际贸易;贸易壁垒;无色贸易壁垒;人类健康;动植物健康;地球健康

一国(地区)为了保护本国(地区)市场而设置各种障碍,用以限制、阻止境外货物流入,称之为贸易壁垒、贸易障碍。最原始的办法是用高关税保护,叫关税壁垒。这种贸易壁垒既易遭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报复,又易被简单效仿。在关税税率不断下调、自由贸易区广泛建立的情况下,关税保护由主流壁垒退到很次要的地位,非关税壁垒日益占上风,并成为贸易保护的法宝。非关税壁垒由于具有随意性和柔性,故它向多样性、多元性发展,且有花样不断翻新之势。非关税壁垒都有美丽的词藻作掩护,因此具有很大的隐蔽性,更能起到保护贸易的作用。健康壁垒已成贸易障碍的“新秀”。

健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更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话题,它不仅包括人类的健康,而且包括动植物的健康;它不仅指生命体的健康,而且还指地球的健康。动植物的健康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如进入21世纪,袭击人类的“非典”和“甲流”就来自动物的病毒;地球的健康更是人类健康与生存的根基,地球“发烧”(温度升高)越来越引起全球共同关注就是例证。国际贸易虽无健康制度的提法或概念,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已有一种强大的“健康”门槛起着保护贸易的作用,这就是国际贸易健康壁垒,或日以健康名义人为设置的国际贸易障碍。要想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特别是发达国家要想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总可以找到诸多的理由,而最好的、最充足的理由是人类的健康、地球的健康,“健康牌”是最华丽的贸易保护伞。国际贸易健康壁垒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发展中国家究竟应如何应对健康壁垒呢?

一、国际贸易检疫性健康壁垒

国际贸易健康壁垒在事实上有显形性健康壁垒和隐形性健康壁垒两类。所谓显形性健康壁垒是指有关国际贸易制度、协议、标准等明确提出与人类健康、动植物健康相关。或在制度、协议、标准中直接提及人类健康、动植物健康。所谓隐形性健康壁垒是指有关国际贸易制度、协议、标准等,虽未明示人类健康、动植物健康以及地球健康,但在字里行间中隐含着人类健康、动植物健康以及地球健康并以此作为贸易壁垒。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属于显形性健康贸易壁垒。

国际间交通运输工具的飞速发展,使各国之间的“距离”缩短,世界贸易变得更加快捷;国际贸易面的拓展、国际贸易量(额)的骤增,加快了动植物病虫害的传播频率,给人类的健康和动植物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酿成了诸多的悲剧。于是,最先出现了植物检疫,为了防止病虫害通过贸易在国际间传播,1881年在瑞士诞生了《葡萄根瘤芽公约》,1929年在罗马修改为《国际植物保护公约》,随后是1961年动物检疫的《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到今天,世界贸易组织有了完善的《卫生和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SPM),直接与健康挂钩。卫生检疫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动植物检疫在保护动植物健康的同时,也为了保护人类健康。这么好的一种健康贸易制度,为什么会成为健康贸易壁垒呢?

SPM协议本身无可厚非,它要求成员方采取卫生和动植物检疫措施时应以科学原理为依据,应控制在保护人类、动植物生命或健康所必须的限度内,即采取“适度”的检疫保护水平,或日“可接受的危险性水平”。SPM协议提出“适度”保护水平的目的,一方面是检疫措施要起到保护人类、动植物健康的作用,故其“水平”不能过低,标准不能太低;另一方面是使检疫措施对贸易的负面影响程度降到最小值,故其“水平”不能过高、标准不能过于苛刻。卫生检疫保护水平如何确定“适当”的“度”,它既不是用数学的方法在两大目的“曲线”间寻找均衡点,也不是用经济学的方法在两大目的“利益”间求出均值,更不是用社会学的方法累计各成员方的算术平均数,而是取决于各成员方的价值取向,取决于各成员方的发展水平和主观意向。通常情况下,发达国家以保护健康为由,大多采取过高的保护水平,形成对进口的阻碍,即形成健康贸易壁垒,对于这种状况,出口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出口方,最根本的途径是使出境的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其他检疫物、装载上述货物的装载容器和包装物,以及来自疫区的运输工具符合卫生检疫的国际标准,或符合进口方使用的有科学依据的、比国际标准更高保护水平的国内标准。特殊情况下,个别成员方对一些国家(地区)的进口以武断或非公正的态度确定“适度”保护水平,使检疫措施起到保护贸易的作用,即形成健康贸易壁垒。对于这种状况,出口方应用充分的证据诉求世界贸易组织,要求进口方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非歧视原则,使争端得以解决;也可以改变出口方向,出口其他国家(地区),使矛盾得到回避。

二、国际贸易技术性健康壁垒

国际贸易技术性健康壁垒是一种隐形性的贸易健康壁垒,它是技术壁垒中隐含的健康贸易壁垒,它是技术法规、技术标准中体现的健康要求所形成的不合理贸易障碍。从健康的角度、以健康为基本要求制定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及认证程序不仅不意味构成国际贸易的技术性健康壁垒,而且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性工作,它对保护人类的健康、维护人类的安全、防止欺骗性行动均有重大的作用,可见,它是无可厚非的。问题在于这种冠冕堂皇的技术制度过严或认证程序不当,会达到阻碍贸易的效果,各国(地区)不仅有数不清的技术标准、法规和认证程序,而且有极不相同的技术标准、法规和认证程序,因此,很容易形成国际贸易障碍。如欧盟就有不下10万个技术标准,这些技术标准中就有不少涉及到地球健康、人类健康、动植物健康。特别是有关药品的标准和认证、食品及农牧渔水产品的标准和认证等直接与人类健康有关。

贸易技术壁垒(TBT)协议概括为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3要素,但无论是技术法规,还是技术标准,其管辖的范围都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而是将它拓展到产品的生产领域,即它除了对“产品特征”作了规定之外,还对“生产过程与生产方法”作了明确的要求,也就是说,出口商出口的货物不仅要符合技术规定,符合GATF/WTO关于货物贸易的总体规则,而且还要按进口国(地区)产业的生产方式或生产方法制造出口的货物。否则,可以限制该货物的进口。我国外贸企业在出口过程中几乎都遇到技术性贸易壁垒,每年有超过45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此影响。技术壁垒已取代反倾销成为我国出口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面对这种有利于人类进步、人类社会发展的技术标准,特别是有利于人类健康、地球健康的技术法规及标准,只能因势利导。顺应潮流。但是,执行技术法规、技术标准的目标应仅限于:国家安全需要;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除此之外,不应包括更为苛刻的要求。出口商面对凡有非分之想的技术标准、法规及评定程序都应据理力争,使其回到正常的轨道。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一般高于或等同于国际标准,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标准往往低于国际标准,如我国有70~80%的技术标准

低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国内技术标准是当务之急,否则,按国内标准生产出口,必被贸易技术壁垒拒之门外。同时,要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技术壁垒协议》(TBT协议),防止进口国(地区)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成为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障碍。

三、国际贸易安全性健康壁垒

国际贸易的安全标准与国际贸易的技术标准很多是交叉的或兼而有之的标准,也就是说,一些标准是安全标准又是技术标准。不过,安全标准更多地、更直接地是为了人类的安全,动植物的安全,是为了人类的健康,动植物的健康,地球的健康。

有关食品安全问题是民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直接涉及人类生命安全、人类健康的问题。人们记忆犹新的如“大头娃”奶粉、三聚氰氨牛奶、“吊白块”米粉等,因其质量及安全性问题,给儿童,给人类造成的伤害至今仍有阴影。各国(地区)出口到美国的货物,平均每月被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扣留的不下3500批次,可见其对安全性的高度重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使各国(地区)政府将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保障消费者人身健康及生命财产安全作为产品安全管理的终极目标。许多发达国家都已将安全要求法律化,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安全要求,如美国的儿童玩具法对玩具的安全基本要求是不能有棱角、锐角;填充器无毒;涂料含铅量小于百万分之六;附着物拉力不小于30磅;拉链长度不超过12寸;声响不能过大等,其安全要求非常具体。如欧盟将安全界定为在正常、合理、可预测的状况下符合安全规定;无危险性或将危险性降到最低点。当消费者认为产品有“缺陷”时,发达国家都采取了召回制,不让其进入市场。如2000年8月和2001年1月,美国凡世通公司两次宣布召回1400多万个有安全隐患的汽车轮胎;2001年2月12日,日本三菱汽车公司宣布召回出售到中国的7万多辆三菱帕杰罗越野车;2001年3月10日,德国大众宣布从世界各地召回156万辆奥迪和帕萨特轿车。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无过错侵权责任。只要产品有“缺陷”,不管生产者、销售者有无过错,都应承担赔偿责任、侵权责任,这意味生产者、销售者由有“过错”承担侵权责任扩展到无“过错”也承担侵权责任。也就是说,产品“缺陷”不管来自何方,生产者、销售者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见,国际贸易的货物安全问题早已为全球关注。世界各国(地区)都有严格的安全认证,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安全认证更为严格。发达国家表面上讲安全认证是“自愿”而不是“强制”的,但事实上,出口货物若没有取得相应的安全认证就无法登陆这些国家的市场,安全认证实际上成了发达国家的进口“通行证”,正是这种“通行证”成为国际贸易安全性健康壁垒。安全第一,健康第一,出口货物符合安全法规天经地义。

四、国际贸易环保性健康壁垒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虽未形成具有法律约束的国际气候协议,但低碳经济、健康低碳生活已成为流行语。征收“碳关税”的提法正式浮出水面,纳入人们的视野,国际贸易环保性健康壁垒由绿色壁垒,蓝色壁垒,无色壁垒组成一个全方位的体系。

人类的健康,动植物的健康有赖于生态环境健康,环境与资源保护、环境管理与环境标志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和贸易规则,即绿色贸易制度应运而生,它强调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物流、绿色标志、绿色卫生检疫,使国际贸易的货物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程度。这种多方位的“要求”很自然地会成为国际贸易的“栏杆”,越是发达国家这种“栏杆”越高,很多绿色法规、绿色标准总使发展中国家难以逾越。如欧盟的《环保纺织品标准OKO-YEX100》对纺织品中有害物质苯乙烯的要求是不

超过5PPb(十亿分率),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受经济、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很难检测和控制PPb(十亿分率)级物质,只能进口昂贵的“环保染料”生产出口纺织品。绿色壁垒顺理成章。

蓝色贸易壁垒要求企业担当起社会道德责任,对劳动者的人身权益、健康与安全等负责,对社会和环境的保护负责。它由绿色贸易壁垒的只见“物”,发展到不仅要见“物”,而且要见“人”。国际贸易不仅考虑货物本身是否“绿色”、环保,而且考虑货物生产者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待遇、工作权利、工作保护、社会保障等是否“蓝色”、健康。将“核心劳工标准”纳入国际贸易的范畴,将劳工权益、企业社会责任同国际贸易挂钩,这对劳动者而言是福音,对企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就是国际贸易的蓝色壁垒。

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严重影响了人类生存环境和自然生态,这种变化很大程度上与人类活动中排放COs密切相关。鉴于此,国际贸易要与气候的变化、CO2的排放等联系起来,即采取“边境调节”措施课征惩罚性的“碳关税”,形成新的贸易壁垒,因CO2为无色气体,故称之为无色壁垒,与绿色壁垒、蓝色壁垒相呼应。

从绿色壁垒到蓝色壁垒,再到征收碳关税的无色壁垒。很大程度上是发达国家在华丽外衣下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借口,是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货物出口的借口。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要提高技术标准、环保标准、零碳或低碳技术,另一方面要发挥在世界贸易组织和其他国际性组织中的谈判作用,改变谈判格局;此外,一些国际性机构利益向发达国家倾斜的“比萨斜塔”现象应匡正。

7.江苏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评析 篇七

一、江苏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总量分析

江苏国际服务贸易伴随着第三产业比重的迅速上升, 也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一) 国际服务贸易发展速度较快, 进口规模大于出口规模

近年来, 随着我国服务业开放程度的逐步提高, 国际服务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江苏的国际服务贸易在国家整体发展带动下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势头。国际服务贸易总额由2001年的14.84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46.26亿美元, 5年间增长了3.117倍, 是国家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期增长的2.179倍。在2002-2005年期间江苏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同期年均增长33.62% (2006年1-6月份, 进出口28.3亿美元, 同比增长35.1%, 增速超过年初制定的30%的目标) , 远高于国家同期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21.64%的年均增长率, 也远高于同期江苏省GDP16.06%的年均增长速度。其中, 服务贸易出口额由2001年的2.7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2.78亿美元, 5年间增长了4.733倍, 远高于国家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同期增长的2.323倍的速度。2002-2005年期间服务贸易出口额比上年同期年均增长48.90% (2006年上半年出口9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了80%) , 远高于同期国家服务贸易出口额22.40%的年均增长率。服务贸易进口额由2001年的12.14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33.48亿美元, 5年间增长了2.758倍, 高于国家服务贸易进口总额同期增长的2.134倍的速度。2002-2005年期间服务贸易进口额比上年同期年均增长率达29.73% (2006年上半年进口19.3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21.1%) , 远高于同期国家服务贸易进口额20.99%的年均增长率。

但就江苏服务贸易进口与出口额的比较而言, 2001-2005年各年进口额是出口额的4.50倍、5.02倍、3.75倍、3.46倍、2.62倍, 2006年1-6月份为2.14倍。这说明江苏服务市场对国外服务商品的需求要远大于国际市场对江苏服务商品的需求。

(二) 国际服务贸易整体规模较小

2001-2005年江苏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各年占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89%、2.88%、1.98%、1.83%、2.03%, 年均2.322%, 2006年1-6月份占比为2.21%。可以看出, 就是这么小的比重却也呈现出不断缩小的趋势。同期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各年占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量的比重分别为14.24%、13.69%、11.99%、11.65%、11.12%, 年均12.538%, 是江苏的5.7倍。这一方面说明江苏服务贸易发展速度要慢于整体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江苏国际服务贸易规模远低于我国的平均水平, 而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总体规模本来就小。

同期江苏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对外贸易出口总量的比重分别为0.94%、0.93%、0.88%、0.80%、0.80%, 一直不到1%, 平均0.85%。2006年上半年占比1.27%, 略高一些。同期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各年占对外贸易出口总量的比重分别为12.52%、12.21%、10.66%、10.52%、9.76%, 年均11.134%, 是江苏的13.1倍。同期江苏服务贸易进口额占对外贸易进口总量的比重分别为5.40%、5.31%、3.25%、2.92%、3.19%, 年均为3.67%, 并呈现出逐年缩小的趋势。而同期我国服务贸易进口额各年占对外贸易进口总量的比重分别为16.12%、15.76%、13.40%、12.85%、12.69%, 年均14.164%, 是江苏省的3.86倍。说明江苏服务贸易出口、进口规模远低于我国的平均水平, 整体规模小, 发展速度慢。

(三) 国际服务贸易发展速度慢于货物贸易发展速度

在2002-2005年期间, 江苏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速度分别为36.6%、10.8%、39.43%、48.65%, 年均增长33.62%。而同期江苏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量的增长速度分别为36.9%、61.68%、50.31%、33.41%, 年均增长45.58%, 是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速度的1.356倍。由于对外贸易主要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两大类, 数据说明江苏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速度要远慢于对外贸易整体的增长速度, 也就慢于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

同期江苏服务贸易出口额增长速度分别为24.82%、40.36%、48.63%、81.79%, 年均增长48.90%。同期江苏对外贸易出口总量的增长速度分别为33.25%、53.69%、47.95%、40.56%, 年均增长43.86%, 两种出口增长速度基本相当。同期江苏服务贸易进口增长速度分别为39.2%、4.97%、36.98%、37.78%, 年均增长29.73%。而同期江苏对外贸易进口总量的增长速度分别为41.59%、71.34%、52.87%、25.91%, 年均增长47.93%, 是服务贸易进口增长速度的1.61倍, 说明江苏服务贸易进口的增长速度远慢于对外贸易进口总量的增长速度。据中国海关统计, 2006年广东、江苏、上海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占当年全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的59%。但目前江苏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水平落后于货物贸易, 基本上不能支持货物贸易的发展, 仍为一个以货物贸易为主的地区。

(四) 国际服务贸易逆差持续加大

2001-2005年, 江苏国际服务贸易一直表现为较大的逆差现象, 分别为9.44亿美元、13.53亿美元、13.01亿美元、17.27亿美元、20.70亿美元, 5年来平均逆差额为14.79亿美元, 贸易逆差逐年持续加大。同期我国服务贸易5年来平均逆差额为80.75亿美元。由于服务贸易体量偏小, 其逆差绝对额平均水平只是全国的1/5.5。但从国际服务贸易逆差增长速度来看情况就不同了。江苏国际服务贸易逆差除2003年比上年降低3.84%和2006年1-6月份比上年同期降低5.85%外, 2002年、2004年和2005年均以较快的速度增大, 分别达到43.33%、32.74%和19.86%。2002-2005年江苏国际服务贸易逆差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3.02%, 远高于同期全国12.68%的平均增长速度。2006年1-6月江苏国际服务贸易逆差10.4亿美元, 主要来自于咨询、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服务, 逆差分别达到了4.3亿美元、2.9亿美元和3.4亿美元。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由于江苏服务贸易出口额增长速度 (2002-2005年年均增长率为48.90%) 近年来大大高于服务贸易进口额的增长速度 (2002-2005年年均增长率为29.73%) , 因此, 江苏国际服务贸易逆差会逐步缩小。另一方面, 由于江苏国际服务贸易是以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服务项目出口去换取高附加值的技术与知识密集型服务项目的进口, 今后服务贸易出口价值的增大会低于服务贸易进口价值的增大速度, 其逆差会在高价值服务项目进口的拉动下进一步扩大。而江苏国际服务贸易逆差的未来走势将取决于这两种力量的强弱与较量, 同时也可以从中找到今后江苏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努力方向。

二、江苏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分析

一国或一地区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强弱直接表现为该国或该地区服务贸易出口额在世界服务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即国际市场占有率。2001-2005年,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比重即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徘徊在2%-3%之间, 分别为2.24%、2.50%、2.59%、2.97%、3.08%, 年均2.676%, 呈现出逐年略有上升的趋势。说明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很小, 还没有真正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来。江苏服务贸易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就更低了, 分别为0.018%、0.021%、0.026%、0.033%、0.053%, 年均0.0302%, 其竞争力真可谓是微乎其微, 但呈现出逐年略有上升的趋势。

从国内角度看, 江苏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的比重分别为0.81%、0.85%、1.01%、1.13%、1.72%, 逐年略有上升, 2006年上半年为2.23%。江苏在我国这样一个服务贸易出口额本来就很小的贸易体中所占份额这么小, 说明江苏尚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这与江苏货物贸易出口额占全国比重前列的位置不匹配, 但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服务贸易发展的空间和潜力较大。

三、江苏服务贸易进出口行业结构和地区结构分析

(一) 服务贸易出口行业结构分析

在出口贸易结构中, 运输出口所占比重很大。近年来, 由于国际货物贸易和跨境人员往来的增长以及运输价格上扬, 涉外运输出口份额由2001年的34.1%上升至2004年的53.1%和2005年的39.1%, 增长幅度较大。所占出口份额最大一年是2003年, 达57.2%。运输出口收入2004年达到3.73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7.97%。2005年运输出口收入达到5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33.86%。2006年1-6月份运输出口收入达3亿美元, 占同期全省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2.9%, 其顺差达7776万美元, 比上年同期的2302万美元增加了3倍。随着江苏货物贸易增长, 江苏省在运输这一传统服务贸易项目上的优势还会进一步扩大。2001-2005年商业服务出口在各年全省服务贸易出口中所占比重较大。除2002年和2003年的出口额有所回落外, 2004年和2005年的出口额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04年出口1.88亿, 比上年同期增长107%, 2005年商业服务出口5.5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93%, 比上年上升86个百分点。2006年1-6月, 商业服务出口4.5亿美元, 占江苏服务贸易出口的49.8%。

咨询、建筑安装和劳务承包、旅游等服务贸易项目2001-2004年3类合计在各年全省服务贸易出口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1.5%、21.7%、17.8%、15.8%, 其中又以咨询为主。近年来咨询在全省服务贸易出口中所占比重一直在9%以上, 2005年咨询出口1.2亿美元, 占全省服务贸易出口的9.4%, 比上年增长74.37%。2006年1-6月, 咨询出口7760万美元, 占江苏服务贸易出口的8.6%。需要指出的是, 江苏现有经国家商务部批准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企业164家,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42家, 涉及建筑、交通、机电、纺织、电力、石化、水利、通讯、渔业、矿业等多个领域, 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2005年在12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业务, 形成“亚洲市场增长迅速、非洲市场稳步发展、欧洲市场初见成效”的经营格局。全年完成营业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国家或地区有45个, 其中在日本、新加坡、孟加拉、沙特、阿尔及利亚、科威特、韩国等16个国家或地区完成营业额超过了5 000万美元。业务内容由过去的以劳务分包、土建分包为主逐步向总承包方式转变。2005年, 江苏省在境外超过1 000万美元的工程项目有44个, 是2004年的3.67倍, 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正在稳步提高。张震 (2005) 认为, 随着国际制造业向长三角地区的转移, 外资企业蓬勃发展, 他们集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对外直接投资于一身, 通过承包和技术转让, 促进了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在带动了金融服务、法律咨询、保险服务、运输服务、计算机服务、技术服务、工程咨询等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同时, 对当地国际服务贸易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垄断。2001-2005年, 外资企业的服务贸易进口所占比重基本上维持在2/3左右, 同时外资企业服务贸易出口所占比重也较高, 基本上在30%-40%之间。

3.江苏外资企业服务贸易进出口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等领域。并在现代物流运输、医疗机构、研发中心及合作办学等领域也有了初步的尝试与发展张震 (2005) 认为, 总体上看, 江苏服务贸易进出口地区格局高度集中, 国际服务贸易格局类似于货物贸易, 即主要的国际货物贸易伙伴国家或地区同时也是主要的国际服务贸易伙伴国家或地区。

四、江苏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竞争优势指数, 也称贸易专业化系数, 是分析行业结构国际竞争力惯用的一种工具, 是衡量一国家或一地区服务贸易竞争能力的重要参数。据测算, 2001-2005年江苏国际服务贸易基于自身的TC指数绝大多数表现为负值, 分别为-0.64、-0.67、-0.58、-0.55、-0.45, 2006年1-6月为-0.36, 表明江苏省国际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较弱。在13个主要服务贸易项目中, 保险、金融、通讯、邮电、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其它商业服务9个贸易项目的TC指数很低, 接近于-1, 说明江苏大多数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竞争力非常弱。唯一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是运输业, TC指数2004年、2006年上半年为0.12、0.15。随着江苏货物贸易的稳定增长, 江苏在运输这一传统服务贸易项目上的优势还在不断增长, 但张震 (2005) 认为这种竞争优势处在不稳定的状态中, 并未体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

五、江苏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与国内部分地区比较

从服务贸易规模和国内地位看, 2001-2005年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3.07%、13.46%、15.73%、19.19%、24.34%, 而同期江苏占全国总额的比重大体徘徊在2%-3%之间。2001年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是江苏的6.39倍, 到2005年已经扩大到8.32倍, 差距在不断扩大, 较大程度地落后于上海。

从贸易结构看, 上海较江苏的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相对要合理一些。2004年, 上海的运输、旅游、咨询服务业继续高居全国出口前三名, 且呈快速增长态势。运输出口比上年增长53.72%, 旅游贸易出口同比增长48.46%。咨询服务贸易出口排在前四位的行业分别为社会服务业、制造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上海服务贸易进口最多的是运输、咨询、旅游、专利权使用和特许服务四个行业。

从服务贸易竞争力看, 江苏具有竞争优势的项目只有运输业, 就是江苏的运输业, 2004年其出口额也仅仅是上海的2.15%, 不到1/40。上海在计算机和信息、旅游、广告宣传、建筑安装和劳务承包、咨询等贸易项目上的竞争力指数2004年分别为0.42、0.37、0.32、0.13和0.11, 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了一定地位张震 (2005) 认为从总体上看江苏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在国内并不突出, 在全国处于第二集团军, 较大程度的落后于上海、北京等省市, 与浙江、山东、福建等省的规模相近。

六、江苏服务业外商投资比较分析

国际服务贸易的“商业存在”主要表现为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FDI) 。20世纪90年代以来, FDI大规模进入江苏。但外商投资江苏的行业分布非常集中, 截止2005年末投向第二产业的比重达85.374% (其中投资制造业达81.376%) , 投资服务业仅占12.084%。同时, 外商直接投资服务业的分布也很不平衡, 其中投资房地产业就占45.124%, 其他服务业投资则很少。交通、仓储、邮电业占1.349%,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0.712%, 批发、零售业占0.432%, 住宿、餐饮业占0.749%, 金融业占0.079%, 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占0.872%, 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占0.948%,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占0.389%,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投资占0.433%, 教育占0.015%,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占0.115%,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0.474%。

可以看出, 江苏服务业利用外资不足, 尤其是科技含量高的服务业引进外资较少, 对江苏服务业能级的提高并未起到促进作用。因此, 外资在江苏的投向仍需作进一步引导和优化。当然, 利用外资不足可能与我国对一些服务行业的准入限制有关。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服务业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 但部分服务行业并没有实行积极有效的开放, 行业垄断依然十分明显, 而这一环境对国内的任一地区都是一样的。

而上海则好于江苏。截止2005年末外商直接投资上海的第二产业比重为51.909%, 投向第三产业比重为47.858%。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加快了向商贸、物流、广告、金融等现代服务业领域拓展。全年第三产业吸收外资合同金额73.15亿美元, 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的比重首次超过50%, 达到52.9%。其中,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合同金额13.71亿美元, 增长1.8倍;批发和零售业合同金额12.07亿美元, 增长1.2倍。至2005年末, 在沪经营性外资金融机构实到资本金为35.69亿美元, 当年新增7.31亿美元。⑥

近年来江苏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等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长, 但总体上表现出“引进来的”远多于“走出去的”, 即进口大于出口。

七、基本结论及存在问题

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后起步的。服务出口始于1979年的海外工程承包和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旅游业的开放。因此, 江苏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历程自然也就比较短, 其发展呈现出以下的特征:

起步晚, 增速快, 但进口增速远大于出口增速, 江苏服务市场对国外服务商品的需求大;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量规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其增长速度慢于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一直表现为较大的逆差现象, 并逐年持续加大, 逆差的平均增速远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出口市场占有率非常低, 竞争能力微乎其微, 但逐年在增强, 同时出口的竞争优势仍集中在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项目上, 金融、保险和专利使用等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领域, 不仅出口总量少, 占世界市场份额也极其小;进口又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咨询、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方面, 其中外资企业是江苏服务贸易进口的主力军, 出口所占比重也较高;服务贸易出口市场和进口市场都比较集中, 主要的国际货物贸易伙伴国家或地区同时也是主要的国际服务贸易伙伴国家或地区;但在对外劳务输出、对外建筑承包工程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稳步增强。

从总体上判断目前江苏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很弱, 发展服务业, 增强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任重而道远。但江苏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未来会像当年承接制造业转移那样, 成为全国或全球的焦点。

摘要:服务贸易对一国或一地区国民经济整体效率的促进和质量提高的特殊作用, 引起了我国和地方政府的广泛关注。以进出口数据为依据, 从江苏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总量、江苏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江苏服务贸易进出口行业结构和地区结构、江苏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江苏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与国内部分地区比较、江苏服务业外商投资比较等指标体系看, 目前江苏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很弱, 但将来江苏承接国际服务贸易的转移会像当年承接制造业转移那样, 成为全国或全球的焦点。

关键词:江苏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评价

参考文献

[1]胡景岩.服务贸易发展潜力巨大[N].经济日报, 2006-12-14.

[2]黄毅.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论文, 2005.

[3]张震.江苏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分析与比较[J].江苏商论, 2005 (10) .

[4]王维.江苏服务业国际化分析[J].学海, 2005 (6) .

8.影响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因素分析 篇八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贸易联系日益密切,并不断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服务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文利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和同行竞争、政府作用和机遇这六个方面,对影响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分析,指出中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对策措施

一、中国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的服务贸易都得到较大发展。中国服务贸易额从2001年的719亿美元发展增加到2012年的4706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增长了6.55倍。中国服务贸易增速较快,但不能忽视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日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非均衡发展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其经济实力不容忽视。然而,服务贸易发展却未能展现出与其经济实力协调的一面。以2012年为例,中国货物贸易顺差为3155.8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为-897.7亿美元,中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占世界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为11.3%,服务贸易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则达到4.33%,由此可知,中国服务贸易小于货物贸易的发展程度,因此,中日双方都应该积极发展服务贸易。

(二)中日服务贸易均为逆差

中国开展服务贸易比较晚,在近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情况日益严重。

(三)中日两国服务贸易行业发展失衡

理论上来讲,服务贸易应该主要集中于新型服务贸易行业,比如金融服务、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然而,中国服务贸易行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传统服务贸易领域,比如运输服务、旅游等,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为落后。

二、影响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因素分析

迈克尔·波特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其所表达的内容是: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一国经济繁荣的关键因素是该国要保持自身的优势,该国所有的产品和行业不仅要参与国际竞争,而且还要形成整体上的国家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突出了国内需求因素的作用,对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做了充分的补充,强调了政府和机遇的作用,同时为各国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现实依据,为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

(一)生产要素的分析

波特认为高级生产要素(高级劳动力、现代化基础设施等后天培养出来的资源),尤其是高素质人才和科学技术,对保持一国国家竞争优势起到关键作用,在一国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应该以高级要素为主,初级要素为辅,提高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初级劳动力,因此中国主要进行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服务出口,外加中国在地理位置上与日本毗邻,成为了来往密切的贸易伙伴,这是一个绝对不可忽视的优势。但是,在高级生产要素上中国在国际上处于劣势地位,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可知,2005年,中国的教育经费是日本1920年的水平,中国成人识字率和大学生入学率分别为81.5%和20.3%,在1995年,中国申请专利数和批准量占世界的比重分别为1.45%和0.48%,对于人才的培养和科技成果的创新比较不利。

(二) 需求条件的分析

波特认为影响一国某一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该国对该行业的国内市场需求规模。如果一国对某一服务需求大,并且对服务的档次要求比较高,就会对企业的创新起到激励的作用,促使企业进行改革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进而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并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首先,在人口方面,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国内市场需要较大并且国内市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服务需求很大;其次,在收入水平方面,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知,中国的GDP为大约为8.25万亿美元,但是人均GDP却有很大差距,中国人均GDP为5432美元,由此可以看出,虽然中国人口数量大,但是收入水平较低,因此对于国内服务和产品的质量档次要求较低,相对来说没有那么挑剔,这样使得中国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不是很高,从而影响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三)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分析

波特认为,一国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发展水平较高的服务业内部行业,是服务贸易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一国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是离不开国内制造业和服务业内部行业的支持的。

在中国,由于中国服务业起步较晚,其相关辅助产业发展不完善,外加中国服务贸易行业结构不合理。具体来说,在与服务业相关联的行业中,中国缺少一个核心行业来带动整个服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使得服务业与相关的其他行业无法达到一个“双赢”的效果。

(四)企业组织、战略和同业竞争的分析

波特认为,与一国国际竞争力密切相关的因素是该国国内企业的组织模式,管理模式和国内竞争力状况。

在中国,国内企业管理意识比较保守,创新意识比较薄弱,缺乏跨国经营的战略规划,使得企业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品牌意识,具有自己品牌的中国企业比较少;从国内竞争力来看,由于政府垄断和干预的存在,使得中国部分服务行业(如铁路、电信、教育、保险和银行等)缺少一个充分竞争的环境。因为开放程度比较低,不仅导致中国服务业缺乏来自国外市场的竞争力,而且还缺乏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经验,从而使得这些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处于竞争劣势的地位。

(五)政府作用的分析

波特认为,政府虽然作为一个辅助因素,但是作用不容忽视,对服务贸易竞争力产生重要硬影响。

中国政府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并且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法律,并且中国在此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还是有一定的不足。首先,与服务贸易相关的法律不健全,只有一些行业法律;其次,中国的宏观环境也有一些缺陷,对某些服务行业存在政府的过分干预和政府的垄断管理,使得企业无法对市场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进而缺乏了国际竞争力。

(六)机遇的分析

波特认为,机遇对一国的竞争优势也是起到辅助作用。虽然机遇只是有一个辅助的作用,但是也应该充分把握,让其辅助作用最大化。机遇既可以指科技创新,也可以指一些危机。

2001年中国加入WTO成为了中国发展服务业和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除了享有一些最惠国待遇之外,也引进了高科技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之后北京奥运会(2008年)和上海世界博览会(2010年)的成功举办又为中国的金融业、旅游业和其他服务业等服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三、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一) 市场支持

紧密结合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中国在发展服务贸易的同时应当注重货物贸易的发展,因为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服务贸易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货物贸易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加出口额,而且还可以提高货物贸易的流动能力。

(二)政府支持

多方位培养高素质服务贸易人才,重视服务业国内需求,培养服务业内部优势行业。具体来看,一是要建立服务贸易培训机构,多方位培养复合型的服务人才,使其全面理解国际服务贸易的各项条款,有利于对服务贸易的各行业的经营管理;二是要加大教育经费在高等院校的投入,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培养服务贸易专业人才,全面提升人才素质;四是要制定多方面的优惠政策来吸引海外人才。

(三)企业支持

提高企业创新战略,并且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将引进和吸收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其作用达到最大化,同时要加强与国外公司的合作。

参考文献:

[1]韩岳峰,张龙.中日服务贸易竞争力、互补分析及政策比较[J].现代日本经济,2013,03:59-67.

[2]陈晓芬.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于回归和协整分析法[J].对外经贸,2012,11:38-40.

上一篇:适合新形势要求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下一篇:山东三证合一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