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复习题

2024-11-11

艺术概论复习题(8篇)

1.艺术概论复习题 篇一

艺术概论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5个概念5×420分)

艺术 艺术学艺术真实典型形象 典型化意境艺术形象巫术说游戏说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艺术家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传达 艺术技巧形象思维艺术直觉灵感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艺术作品艺术意蕴艺术欣赏再创造顿悟共鸣期待视野召唤结构

二、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艺术反映的对象是()。A.实际生活B.劳动C.思想D.政治

2..决定艺术存在的根本因素是()。A.经济基础B.社会意识C.政治法律制度D.科学文化

3.艺术真实主要指()A艺术家反映社会生活现象的真实.B艺术家表现思想感情的真实C艺术家想象的真实D艺术家对

4..艺术美感中最显著的特征是()。A.形象B.情感C.思想D.生活

5..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建立在()。A.艺术作品中内容的丰富和艺术形象鲜明

B.艺术家对题材及意义的认识和判断C.其他意识形态的存在D.正确反映生活

6..李白诗歌的创作方法是()。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古典主义.自然主义

7..以动物为表现题材的原始壁画,产生的根源是()。A.人们的巫术信仰B.人们的狩猎生活C.人们的审美观念D.人们的理想愿望

8..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过程的()。A.起点B.基础C.中心环节D.完成9..艺术作品的内容是()。A.题材B.现实生活及其认识、评价C.主题D.结构

10.艺术作品的形式主要决定于()。A.艺术媒介B.题材、主题C.艺术技巧D.结构

三、判断题(10分)(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每小题1分,共10分)

1、艺术来源于艺术家天才的头脑。

2、艺术真实要求艺术创作必须摹仿生活。

3、艺术即直觉。

4、艺术形象是对生活形象的模拟。

5、艺术形象要具有审美性,因此艺术家要美化生活。

6、艺术典型即是对社会生活共性的反映。

7、艺术起源于游戏,即是说艺术就是游戏活动,如同儿童的游戏一样。

8、艺术的继承就是继承古代艺术的成就,复兴古代艺术的繁荣。

9、艺术风格即艺术作品的特点。

10、艺术欣赏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四、简答题(两题2×1020分)

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

2、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哪些特殊性?

3、如何理解艺术的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的特征?

4、艺术真实的定义及基本特点是什么?

5、艺术的社会功能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6、关于艺术起源有哪些主要假说?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什么价值和局限?

7、艺术发展的规律是什么?如何处理艺术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8、音乐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9、舞蹈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10、美术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11、艺术家要具备那些基本条件?

12、艺术创作有哪几个过程?

13、形象思维的定义及基本特征是什么?

14、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定义及基本特征是什么?

15、什么叫艺术风格?艺术风格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6、什么叫艺术流派?艺术流派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7、艺术欣赏的性质特点是什么?

18、艺术欣赏活动中应该如何进行再创造?

19、艺术欣赏主体的心理要素有哪些?发挥什么作用?

20、艺术欣赏的审美过程有哪些?

五、分析题(20分)

分析一篇文学作品,要求从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内涵、意境及风格特征等方面分析,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要求能扣住作品进行分析,观点基本正确,有良好的艺术感受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论述题(两题任选1题20分)

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试举例分析论证。

2、艺术真实有什么特点,在不同类型、风格的艺术作品中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3、为什么说艺术形象具有情感性和审美性?试举例分析论证。

4、如何塑造典型形象?结合对中外艺术史上经典作品的解读谈谈自己的看法。

5、艺术家要具备那些基本条件?为什么?试举例分析论证。

6、艺术创作有哪些基本过程,根据自己的学习创作谈谈体会。

7、形象思维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谈谈切身的体会。

8、为什么说艺术风格是艺术家成熟的标志?试根据你所熟悉的艺术家的代表作品来

分析艺术家的风格特征。

9、在艺术欣赏中,怎样感悟体验艺术作品的内在意蕴,试举例分析。

10、试以你自己在具体的艺术欣赏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谈谈艺术欣赏再创造的欣赏

特点。

2.艺术概论复习题 篇二

电影,也称映画。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是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电影技术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象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过程在银幕上造成活动影象以表现一定内容的艺术形式.科学实验证明,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仍可使该物象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我们目前看到的电影,正是根据这种"视觉暂留"理论,以每秒24格画面匀速转动,使一系列静态画面因视觉暂留作用而填没画面间的空隙,造成一种连续的视觉印象,产生逼真的动感.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极强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电影分类、动作片、喜剧片、纪录片、科幻片、恐怖片、武侠片、动画片、战争片等。

二、电影艺术

电影艺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电影艺术是以画面和音响为媒介,在银幕上创造出感性直观的形象,再现和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蒙太奇是电影最基本最独特的艺术表现方法。电影的蒙太奇,除了镜头内部、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合关系外,还包括画面与音响、音响与音响之间的组合关系,由此形成各个有组织的片段、场面,直至一部完整的影片。银幕上的世界是一个特殊的时空复合体。电影是各类艺术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导演是影片摄制的中心,他必须以电影文学剧本为基础,进行全面设计、总体构思,充分调动各个艺术和技术门类的创造性,共同完成影片创作。

1)综合艺术。综合艺术的一种.利用现代摄影技术手段,融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和舞蹈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式和方法,在统一的创作意图下,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一种完整的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形式.蒙太奇是电影艺术所特有的重要表现手段。

2)遗憾的艺术电影的重要属性之一,它是一次完成的艺术,不象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形式,写好乃至发表或演出之后,还有修改甚至再创造的可能.电影只能将终极成果发行放映,才能被观众认识接受,才能判定优劣成败,而此时电影的制作创造已经完成定型,它已通过特殊制作手段,将一切凝固在胶片上,几乎无法修改.如要修改就得重新演出,重返外景地,重新摄制,重新洗印,而同样,再补正的过程中的效果也只能在洗印出来后通过放映才能知道.从这个意义上看,电影艺术往往与遗憾同在.故此,人们把电影称为"遗憾的艺术".

3)第七艺术。电影艺术的同义语,语出于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乔托·卡努杜.1911年,乔托·卡努杜发表了名为<<第七艺术宣言>>的著名论著,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综合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这六种艺术的"第七艺术".

三、电影语言

电影语言是电影艺术在传达和交流信息中所使用的各种特殊媒介、方式和手段的统称。即电影用以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传递思想感情的特殊艺术语言。它以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其演进与电影技术的进步有密切联系。与一般语言不同,电影语言是一种直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以直观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传达含义的艺术语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银幕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参与画面形象创造的表演、场景、照明、色彩、化装、服装等都在构成特殊的电影语汇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由摄影机的运动和不同镜头的组接(剪辑)所产生的蒙太奇不仅形成了银幕形象的构成法则,也完善了电影语言的独特语法修辞规律。说白、音响、音乐以其自身并以新的蒙太奇方法——“音响蒙太奇”和“声画蒙太奇”——丰富了电影语言。电影语言的章法,是影片内容的组织和构造的特殊法则,一般由若干场面和段落按照蒙太奇规则相互交织构成,按其时间空间关系安排可分为客观现实结构和主观心理结构两种类型,其结构形式可分为时空顺序、时空交错、单线结构、复线或多线对比结构、多侧面多视角立体网络式结构等。

四、电影中的全景、中景、近景

全景是摄取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全景具有较为广阔的空间,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个动作和人物的相互关系。在全景中,人物与环境常常融为一体,能创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动画面。全景和特写相比,视距离差别悬殊。如果两者直接组接,会造成视觉上和情绪上大幅度的跳跃,常能收到特有的艺术效果。

中景是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电影画面。视距比近景稍远,能为演员提供较大的活动空间,不仅能使观众看清人物表情,而且有利于显示人物的形体动作。由于取景范围较宽,可以在同一画面中拍摄几个人物及其活动,因此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景在影片中占较大比例,大部分用于需识别背景或交代出动作路线的场合。中景的运用,不但可以加深画面的纵深感,表现出一定的环境、气氛,而且通过镜头的组接,还能把某一冲突的经过叙述得有条不紊,因此常用以叙述剧情。

近景是摄取人物胸部以上的电影画面。视距比特写稍远。近景中,人物上半身活动占据画面显著地位,成为主要表现对象,能使观众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近景和特写的作用有相似之处,即视觉效果比较鲜明,有利于对人物的容貌、神态、衣着、仪表做细致的刻画。在表现人物的感情交流,揭示特定的人物关系方面,近景有其独到的艺术功能。近景有时也用于摄取景物的某一局部。有些摄取人物腰部以上的镜头,一般称为“中近景”。

五、结论

电影艺术博大精深,学习和研究电影艺术概论可以丰富内涵,促进电影艺术在形式方面、内容方面、手法方面、技术方面等的创新,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验证。笔者在此简要浅谈电影理论,是对电影概论的一种初步探索,也意在带动其他电影爱好者和电影人学习理论,加强对理论的积累和研究,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

摘要:电影艺术博大精深,学习和研究电影艺术概论可以丰富内涵,促进电影艺术在形式方面、内容方面、手法方面、技术方面等的创新,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验证。笔者在此简要浅谈电影理论,是对电影概论的一种初步探索,也意在带动其他电影爱好者和电影人学习理论,加强对理论的积累和研究,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电影艺术,艺术设计,电影概论

参考文献

[1]张智华.影视文化概论.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3.瑰丽浪漫 楚艺术史概论 篇三

“高堂邃字,槛层轩些。层台累榭,临高山些。网户朱缀。刻方连些。砥室翠翘,挂曲琼些。翡翠珠被,烂齐光些。蒻阿拂壁,罗帐张些。纂组绮缟,结琦璜些。翡帷翠帐,饰高堂些。红壁沙版,玄玉梁些。仰观刻桷,画龙蛇些。”它们所铺陈的,究竟是一些怎样的场景和图像,我们都不甚了了。因为那是我们的想象怎么也无法具体描绘出来的。只是自本世纪20年代开始,特别是70年代以来,在安徽、湖南、河南尤其是湖北等地出土了越来越多的楚文物之后,我们才得以目睹上古时期中国南方艺术奇异而丰富的传统。从而对楚的视觉艺术样式与风格面貌,有了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应该说,这种强烈而深刻的印象是世界范围的。在海外,亚瑟·华利(Waley)的《中国绘画导论》(1923年,伦敦)最先指出楚文化在中国古代艺术创造与想象力方面具有领导地位。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在《楚辞——南方之歌》(1959年,牛津)中指出,当我们从考古发掘中去进一步了解楚文化的伟大及楚国的噩运时,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楚辞中一部分早期诗歌所描写的景象,并不是孤立不可解的文学表现,而是一种极为精彩的文化表现(参见英国苏立文《中国艺术史》;台北南天书局,p57)。1972年,新西兰汉学家诺埃尔·巴纳德(Noel Barnard)进一步敏感地指出:真正的楚文化以其独创的形式从各个方面表现自己。巴纳德认为楚国的漆器、木刻艺术、木工技艺、器具与房屋建筑等,相对于古代世界的其它地方,已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他还指出了一些源于楚国的艺术基调,即他称之为“钩佩与环饰”的地方样式等(参见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外国社会科学选译》,1981年第1-2期)。

在巴纳德作出上述论断以后不到20年的时间里,楚的故地又接二连三牵四扯五地有了许多惊人的考古发现。尽管已出土的一系列精美的楚文物,与尚在地下未被发掘出来的楚艺术宝藏相比,数量微不足道,却也足以展示楚这个奇迹的艺术王国无比旖旎的艺术风貌。已有足够的证据可供断言无论在中国艺术史还是在世界艺术史上,楚艺术都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于一些无法说清的历史机缘,这么多杰出的楚艺术品在被埋没了两千多年之后,才得以重见天日。这些重见天日的楚艺术品使我们得以窥见上古时期人类心智和精神的一种十分独特的艺术显现。从这意义上讲,楚艺术不唯明显区别于中国东周时期北方地区的艺术,也是与人类在古代世界所有杰出的艺术创造,与早于它的古代埃及艺术、巴比伦艺术,以及与它大致同期的希腊艺术,稍后的罗马艺术相互辉映的。

楚艺术既不像古代埃及艺术那样,让芸芸众生战战兢兢匍伏在至高无上的神的脚下,也不像古希腊艺术那样重视表现个别具体对象独特轮廓,那样拘泥于得之直接观察的对象形体特征。楚艺术瑰丽流畅、情感外露、富于抽象形式美感的风格,是体现为“人神交融”方式的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动艺术写照。它的独特的艺术智慧和超乎寻常的艺术想象力,源于楚民族达观的生命态度,源于他们对精神生命的执着与热爱,以及对神秘未知世界和自由精神境界的忘我追求。

以前讲中国商周时期的艺术,主要是青铜器艺术。现在看来,楚在漆器、丝绸、雕刻和绘画无不闪耀着夺目的艺术光彩。它们制作精彩,巧夺天工,表现出中国古代追求美的理想的工匠艺术家们卓越的创造能力和仿佛是无穷尽的才思机智。虽然以漆器、丝绸比青铜器艺术,有物质媒材的不同所导致的一些艺术形态与风格上的差异,但作为人的审美感觉的物态显现,作为表现为艺术符号的艺术感觉,楚艺术与同期中原地区各诸侯国艺术的不同风格样式(包括对不同物质媒材的选择和利用),主要应是由文化上的不同特质所造成的。即使是以青铜器比青铜器,楚的青铜器艺术至迟在春秋晚期到战国初期之间也已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春秋中期即已出现考古学界称之为升鼎和于鼎的两类楚式鼎,到春秋中晚期更有一些具有较显著的楚风格的铜礼器流行,如盏、球形敦、兽首提粱盉、环钮夔足盘等。而在春秋中晚期之际便已有杰出成就的楚的多层透雕与熔模法铸造相结合的青铜工艺,到了战国时期则不唯作风别致,其制作技艺之超群绝伦,也简直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鬼斧神工地步。

虽然从已出土的文物看,楚文化在青铜器方面有相当杰出的表现,但相比之下,楚艺术的特色和成就,应该说还是以在漆器、丝绸、小型绘画与小型雕刻等方面显示得更为充分,已见实物的楚绘画,除4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先后出土的两幅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驭龙图》,以及出土更早一些的楚帛书上的神怪图像外,还包括些精彩的漆画作品。丝绸上的众多图案花纹可以说是特殊材质的绘画。而在楚艺术中占有很大比例的漆器,则是兼有雕刻与绘画两种造型因素的综合艺术样式。

在古代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对话”与“沟通”中,隐藏着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问题。楚艺术史应当是这种极有意义的文化探讨的重要对象。

从楚漆器、楚丝绸以及楚的一些其它材质和样式的艺术品上,可以明显感受到一种很有生命力的文化精神。那些在地底下埋藏了两千多年的木雕漆绘的艺术品,至今依然闪耀着令人目眩神秘的异彩。流失的光阴,不但没有使它们蒙上尘垢,反倒使它们越发显得璀璨夺目。与我们已经熟悉的许多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相比较,它们显然洋溢着更多青春的气息,更多飞扬的神采和更多虎虎的生气。似乎更能在我们心灵深处激起层层波澜,是我们得到某种不可言喻的审美享受和某种激越奋发的精神力量,仿佛它们也是一个和我们共时的存在(参见拙著《对想象力的伟大召唤》,《美术》,1983年第3期)。

与漆器上的彩绘纹饰一样,楚丝绸艺术品也以其变化多端的各种龙凤形象纹样,把楚艺术的造型意识和审美追求,把古代楚人的生活理想从又一个侧面生动地展示出来。那些经历弥漫的飞凤和蟠龙,既非对大自然的单纯模仿,也不单纯是自我的艺术表现,而应该说是一系列自由生命形象的创造。

虽然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和“情感的符号”,楚漆器、楚丝绸上的各种艺术图式或符号,可能是远古图腾意识、神话观念的孑遗,也可能是某种神秘狂热的原始宗教情感的宣泄,但它们穿透无始无终、无边无际,似乎是循环往复却又生生不已的历史和心理时空所展示的,首先并非是它们曾经有过的象征意蕴和观念内容。这些楚艺术图式符号所首先展示的,是生命的自由精神,是体现在艺术中的自由生命本身。这是楚艺术能让我们最先直观把握的感性特征,也是它为我们创造的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今天看来,楚的漆器和丝绸上那些流变着的鸟纹、云纹、气象纹和动物纹,可以说直接就是人的活跃的生命机能的尽情发挥。它们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充

满着运动和力量的美。

楚漆器上的纹饰,虽然也渊源于商周青铜器、玉石器上的那些兽面纹、龙凤纹、云雷纹,却已摒弃了商周器物中以兽面纹、龙凤纹为主体,以细密规则的云雷回纹为底的,威严狰狞的程式化作风,而代之以一种活泼洒脱得多的新风格。楚先民大胆支配传统和再造传统的智慧由此可见:新风格的产生乃是将传统怪兽、龙凤形象肢解打散,予以变形,再重新根据装饰、表现或象征的需求组合起来,造成全新的艺术境界和神韵。

综观整个商周时期的艺术,那些雄踞于青铜礼器之上达数百年之久、象征着奴隶主贵族的威严和权势,带有浓厚神秘色彩的饕餮兽面纹的解体,其耳、目、口、鼻分离演化为互不相属的几何形花纹,从而失去它那不可一世的雄风——这一不可逆转的时代大趋势,反映在西周后期至春秋战国时期所有诸侯国的青铜器艺术之中。但直至战国时期的一些青铜器装饰花纹中,饕餮兽面纹的形象尽管已经声势全非,却依然形容宛在,仿佛是一个不散的阴魂。

只是在楚漆器与丝绸的新的造型和装饰风格中,我们才能完全看到一种彻底驱散阴霾之后的云蒸霞蔚气象。

楚漆器、丝绸等艺术品所展示的是一种在辽阔深邃空间里的运动和力量的美。它源于楚人所特具的不碍于物,不滞于心,无拘束,无挂碍的“流观”审美关照方式,体现着一种富于想象,充满生命激情,发扬踔厉的民族气质和文化精神。

楚艺术所体现的这种崇尚生命的运动与活力,强烈向往自由的文化精神,是上古时代北方同期文化中所相对缺乏,以及后来的中国文化中所相对被压抑了的一种精神。也许正因为如此,当从本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陆续出土了大批楚艺术遗物之后,世界看到了一种与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艺术中那些寓动于静、以静制动、冷漠超然、高蹈远引的艺术表现绝然不同的艺术风格时,才会产生极大的惊讶。英国艺术史学者苏立文(Michael Sulivan)甚至说:“看了这些遗物,我们不禁会想到如果纪元前223年的战争,胜利者不是西方野蛮的泰国,而是有高度文化与自由思想的楚国,那么中国文化又将是何种面目?”

可见,楚文化之所以受到世界范围的关注和重视,除了它那独特的魅力,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外,还因为它代表了华夏民族文化中被两千多年的历史沉积物所掩盖了的一种传统和一种精神——楚骚、楚韵传统及其所体现的积极进取、发扬踔厉的文化精神。

楚艺术在充分展示它奇玮谲诡的风貌的同时,也暗示着它深不可测的意蕴。它是一座宏伟的艺术殿堂,也是一汪包罗宏富的意义海洋。

大量楚文化遗物的出土,不仅为楚艺术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开辟了中国美术史这一学科中的一块新的研究领域,也使我们能有把握地预见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一个新阶段的到来。这是因为,楚艺术的重见天日,它的独特的风格样式和还有待我们深入揭示与阐释的文化内涵,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未为人知的一些方面,也为中国古代各个时期艺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参照系统。

楚艺术使我们发现中国美术史是包容许多方面的历史,而对其中的一些方面,我们至今还明显地缺乏认识,我们心目中的传统只不过是一个破碎的或片面的传统。而且我们惯用的一些解释艺术作品的方法,其实并不具有普遍性。至少,我们还缺乏视觉样式史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发展纯视觉方面的理论。就这方面而言,楚艺术提供了许多别具一格的视觉样式,它们不仅反映了古代楚人的艺术追求倾向,同时也凸现着中国艺术在上古时期的一些观察特性和艺术感觉。不言而喻,中国艺术的精神不只表现在封建社会时期的山水、花鸟和人物绘画之中,也同样表现在先秦时期包括楚国在内的,各诸侯国的毒铜器、玉石器以及漆器、丝绸等带有装饰性的实用艺术之中。因此,致力于从楚艺术独特的造型与装饰风格中,去确认那些尚未被我们发现的中国艺术的观察特性和艺术感觉,以扩展我们对中国艺术传统的认识,加深我们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理解,就应当是艺术史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4.艺术概论考试复习资料汇总 篇四

歌德说:“造型艺术对眼睛提出形象,诗对想象力提出形象。”例如 用“绝代佳人”远不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回眸一笑百媚生”来得生动感人,就是因为前者或因太抽象无法唤起相应的表象,或因太具体而限制了联想与想象;而后者则通过对神态特征的瞬间捕捉,为想象留下了余地,使读者能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倾注在感受中间,形成对他而言的更为生动具体的形象感。

结合自己和他人的创作时间,谈谈创作过程中的基本规律:(1)艺术创作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

(2)艺术创作过程又大致可以分为艺术体验活动、艺术构思活动和艺术传达活动三方面。

艺术体验活动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所谓艺术体验是指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不可节制的创作欲望。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创作者在艺术体验和创作欲望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通过各种心理活动和特定的艺术思维方式,对原始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组合,形成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

艺术传达活动,艺术创作的最终成果是艺术作品。艺术传达活动作为创作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它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3)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曾对一个稻草垛不惜花巨大的精力观察与研究,他根据朝、夕、明、晦、春、夏、秋、冬等不同光照时间进行反复地写生,研究不同的光色变化,终于创作了15幅不同色调的《稻草垛》。这一切都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结果。没有训练有素的眼力和灵敏的心灵,是无法创作出这微妙变化与差别的作品的,也无法去捕捉美丽的光和色。

以某位艺术家的创作为例,论述其艺术风格的具体表现以及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或艺术团体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艺术素养、情感倾向、个审美理想的不同,在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特色、作风、格调和气派。苏轼词的艺术风格是多样化的,既有豪放词,也有婉转词,还有旷达词及风格自然清新的词。而苏轼词的基调应是旷达,这种旷达的基调贯穿在他的大部分词作中,这种基调在他的豪放词中更为明显。苏轼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豪放派。最为主要的代表人物还有辛弃疾。(1)具体表现

首先,苏轼的豪放词风体现在对词境的开拓。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能以开朗豪迈的语调,慷慨激越的情感,创造出雄浑开阔、豪迈奔放、情致高远的意境。

其次,苏轼的“以诗为词”,对词内容题材的扩大,也是其豪放词风的重要体现。有反映爱国之情的,也有描绘农村风光的,更有思念亲友、抒发自己人生感慨之作(2)形成原因

① 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和时代的要求促使苏轼去创作实践。文学的发展,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所谓“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可久,通则不乏”刘勰

② 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新兴歌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由于词本身又具有长短句的形式,比较活泼自由,它突破了五言、七言诗的束缚,有利于表现和反映北宋当时日趋复杂化了的社会生活。而苏轼正是顺应和发展了这一潮流。

(3)苏轼的代表作《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作者在这里塑造的是一个充满斗志的形象。此中并未透露出对自己被贬的哀伤。可见此时的苏轼满腔是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而对个人受到的不公正遭遇去丝毫不在意,即便是“鬓微霜”,却“又何妨”呢?

(4)

郑板桥的这三个词非常形象、恰当地描述了艺术创造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回答时须用具体艺术实践对此加以描述。(1)“眼中之竹”——艺术体验。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审视、体味和理解。(2)“胸中之竹”——艺术构思。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得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通过艺术整合、变形、移情从而凝结艺术意蕴,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意象。(3)“手中之竹”——艺术表现。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化形态使之得以显现,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情境或形象体系。然后在艺术意象物化与表现之后,将艺术内涵进一步深化,主体在物化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不断进行艺术语言的锻炼,提升艺术意蕴,最后形象、意境、典型建成,形成于文本。

举例论述无意识对艺术创作的意义或作用。

无意识创作是指在一定的艺术创作的基础上或达到一定水平的艺术创作者在意识创作的过程中,或是在无意识的创作中,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或是定位,要不就是只有一个轮廓,而脑海中无清晰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作品就称之为无意识创作。

漓江画派

(1)所谓艺术流派,是指在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漓江画派是当代中国绘画流派之一。

(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广西一批画家把创作重心放在描绘漓江山水和广西南方的风景上,逐渐形成了有着鲜明地域特色和独特艺术追求的画家群体,这些画家有着共同的艺术表现对象和相近的绘画风格,在国内画坛独树一帜,引人瞩目,漓江画派逐渐形成。漓江画派的主要审美特征是现代南方的新田园诗画风,其中国画的最大特色是写生化和生活化。作品大都以对景写生为基础,具有典型的南方式的温润平和、鲜活大气和包容开放。在技法上以线见长,水墨淋漓,色彩明丽。其代表画家黄格胜创作的《漓江百里图》长卷和《漓江百景图》系列是漓江画派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他代表画家还有阳太阳、黄独峰、涂克等,在中国当代画坛有较高的知名度。(3)“漓江画派”如何在以后探索发展道路上人广采博取,大胆探索,画派的观念、内容、形式以至发展体制、机制如何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如何摆脱了纯画派论画派的思维方式,如何打造一个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世界的全新的画派形象等等问题

(4)“漓江画派”要把丰富而独特的文化优势转为观念优势,必须发展与之相依托的文化产业,实现由文化资源优势到文化产业强势的转变。“漓江画派”促进会的成立便是一个有力的例证要根据广西文化资源优势,利用美好山水风光、绚丽民族风情和多彩人文景观,着力创作出一批显示“漓江画派”实力、代表当代绘画水平、体现画派风格的绘画精品。同时大力培养青年画家,落实各种有利于培养画家的办法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画家成长的良好环境。

10、谈你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看法?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兴起的一种艺术思潮。所谓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作为与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一种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是随着现代主义的衰落而崛起的,是对现实主义的一种批判与超越,是后工业社会的文化表征。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它批判和超越了现实主义,进一步向着两个极端发展,一极朝着更为激进的方向迈进,以先锋艺术的精神体现出对传统文化和现代经典的彻底反叛;另一极则面对整个被商业化了的社会,朝着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迈进,追求大众性、平面性、游戏娱乐性。二是它往往采用荒诞、调侃、反讽、拼贴、嘲弄、游戏等多种手法,来突破传统文化乃至现代主义文化的审美范畴,追求一种全新的表现方法。

刘镇伟90年代的电影作品《大话西游》是借用《西游记》的噱头来包装的一个全新的故事,除了使用了《西游记》中的人物外可以说是没有任何联系,电影用喜剧方式,夸张的表演加上夸张的情节编排再加上夸张的台词对白,它取笑一切严肃,调侃一切神圣,嘲弄一切规则,抛弃一切深度,这种怀疑论、否定论和颓废论在适应价值观的多元化和丰富文化的多元性的同时又具有极大的消极影响和负面作用。后现代主义强烈的攻击型和破坏力,摧毁了在西方文艺界雄霸百年之久的西方现代主义,对西方社会的饿现行制度和秩序发起猛烈的攻击,对现有的一切从怀疑走向反叛

12、举例阐述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娱乐化和游戏化倾向。

1、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2、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娱乐化和游戏化的具体表现。(举例)

3、表明自己对这一倾向的态度和看法。

5.流通概论复习题 篇五

一、单项选择题

一、1.商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程度,可用来衡量的指标有(A)。

A.商业所实现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B.商业所实现的产值占劳动就业率的比例 C.商业所实现的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例 D.商业所实现的产值占第三产业产值的比例

2.无论是近期还是中远期,将成为我国零售商业的主流业态的是(B)。

A.百货店

B.超级市场

C.便利店

D.购物中心

3.城市A有人口10万人,城市B有人口5万人,城市A与城市B的距离为25公里,那么,城市A与城市B的商圈边界各是多少?(D)P96 A.城市A为15.65公里、城市B为11.36公里

B.城市A为14.56公里、城市B为11.63公里 C.城市A为10.36公里、城市B为14.65公里

D.城市A为14.65公里、城市B为10.36公里

4.汽车制造厂的商品是汽车,但根据不同的市场需要,而设立小轿车、大客车和运货卡车三种商品系列以适合家庭用户、团体用户以及工业用户的需要,这种商品组合属于(C)。

A.多系列全面型

B.市场专业型

C.商品系列专业型

D.有限商品系列专业型 5.商品交易所的首要功能是(A)。

A.供求调节功能

B.价格形成功能 C.平抑价格功能

D.风险规避功能 6.有一商品的条码为69***,其中“49733”的含义是(B)。P240 A.制造商国家或地区

B.制造商代码

C.商品代码

D.校检码 7.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是:(B)。

A.一个企业的物流管理

B.跨企业的物流管理 C.采购物流管理

D.销售物流管理 8.配送中心与普通仓库的主要区别在于配送中心的(C)功能。

A.服务功能 B.加工功能 C.分拣功能 D.装卸功能 9.商业与其他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相比,具有许多特特点,其首要特点是:(C)。

A.进入与退出障碍低,竞争激烈

B.行业集中度较低,规模经济性不明显

C.具有就业机器功能

D.技术进步的从属性 10.业种是指零售商业的行业种类,业种强调的是(“B ”)。

A.怎么卖

B.卖什么

C.买什么

D.怎样买

11.目前我国零售商业经营成本高、经营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A)。

A.配送体系的缺陷

B.管理体制不完善

C.从业人员素质低

D.分配制度不合理 12.零售业态的变迁,可以用(D)理论来解释。

A.5种

B.4种

C.7种

D.6种

13.连锁店能够成为世界上一种流行的零售组织形式,并在零售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与其独有的、一系列的优势分不开的,除因商店的市场范围大外,第二项优势是(B)。

A.有利于强化采购

B.商店知名度高 C.有利于降低成本

D.便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14.(D)的业务流程可概括为“开架售、自主服务、小车携带、出门结算”。

A.仓储式商场

B.专业店

C.便利店

D.超级市场

15.一般来说,经营日常生活用品的店铺,其商圈范围较小,主要以(C)为主。

A.边缘商圈 B.次级商圈 C.核心商圈 D.次级商圈和核心商圈 16.对于售货人员的不礼貌使顾客受到伤害的投诉可采用(D)方式解决。

A.现金退还

B.商品或价格调节

C.服务调节

D.向顾客表示歉意 17.消费者购买心理的哪个阶段(D),通常喜欢看看同类产品不同品牌,试试商品,所以营业员应该特别注意商品的陈列方式,一定要排列整齐、美观,而且容易看得清楚。

A.观察阶段

B.兴趣阶段

C.欲望阶段

D.评价阶段 18.哪种批发形式在我国还不多见(D)

A.独立批发商

B.制造批发商

C.批兼零批发商

D.连锁批发商 19.下列那类商品不能进入商品交易所交易(C)。

A.大量需求与大量供给的商品

B.耐久性商品 C.具有垄断性质的商品

D.替代性商品

20.商品交易所保证金制度中,主要用于期货合约成交后的清算的保证金是(B)。

A.开户保证金

B.履约保证金

C.变更追加保证金

D.初始保证金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2至5个正确的。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商品交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ABC)。

A.物物交换 B.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C.以商业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D.以资本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2.在社会分工存在的条件下,解决产品供给单一化与产品需要多样化这种矛盾,协调供需关系,从可能性上说,大致有哪些途径?(ABCDE)。

A.自行生产 B.赠与 C.交换 D.掠夺 E.诈骗

3.各国政府对零售商业的干预大致有两个层次(AD)。

A.通过一般经济政策 B.通过法律干预

C.通过政府的行政性干预 D.通过专门的经济政策

4.随着经济的发展,零售商业环境不断变化,从而导致零售商业在(ACDE)及销售方式的变化,这些变化的最终结果则导致业态形式越来越多。

A.选址 B.商品结构 C.商品组合 D.营业时间 E.技术与服务

5.连锁商店的出现,改变了(ACE)和流水作业的现代工业生产方式不能在流通领域应用的传统观念,使商业经营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A.专业化 B.现代化 C.标准化 D.规模化 E.组织化

6.仓储商店的突出优势时(ABD)。

A.以廉价吸引顾客 B.投入费用低

C.地处市中心繁华区 D.为顾客提供较完善的自我服务设施 7.从世界范围来看,当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ABCDE)。

A.收入水平B.人口结构

C.家庭规模 D.生活方式 E.价值观念

8.为了控制采购成本,配送中心应加强以下哪些工作(ABCD)。

A.加强对市场采购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B.与供应商建立融洽的关系 C.确定适宜的采购时机

D.确定合理的采购批量 9.现阶段我国的商品流通宏观调控政策主要体现为(AC)。

A.商品储备政策 B.计划流通政策 C.风险调节基金政策 D.市场流通政策

10.特许连锁的最大特点是(BCD)。

A.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统一 B.各成员店在财产和法律上是独立的

C.加盟店在经营管理上失去自主权 D.双方以特许合同为纽带 E.由一个管理中心领导

三、判断题(在你认为正确的题前括号内画“√”,不正确的画“×”。)

(×)1.货币出现以后,使商品交换分离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即卖和买。买是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即商品转换为货币;卖是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即货币转化为商品。

(√)2.店铺外观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店铺的吸引力与辐射力,从而影响零售商的经营绩效。

(√)3.零售商的销售过程是销售人员与顾客自始至终的双向沟通过程。(×)4.制造商或消费者的购销活动也是重要的商业活动。

(√)5.现代物流对企业不仅仅意味着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提供便捷迅速的服务。(√)6.一些配送中心既可能是多功能、多商品的配送中心,也可能是区域性的“综合性多功能区域配送中心”。

(×)7.商品流通政策是一种公共政策,但不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

(×)8.一般来说,一个店铺的卖场面积应占店铺使用面积的70—80%。P111(60-70)(√)9.网上贸易是一种“一对一”的交易形式,以网络为媒介,供需双方建立联系,完成购销活动。

(√)10.现代物流产业被誉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11.电子商务是运用电话、传真等现代通信手段进行的商务活动。

(√)12.电子商务离不开物流配送的发展,同时电子商务又促进了物流配送的发展。(√)13.公开竞价是商品交易所的基本原则。

(×)14.宏观物流和微观物流是依据物流的规模进行的划分。

(√)15.批发商业用户购买决策中的“把关者”是指有权阻止供货者向采购人员传递信息的人。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批发商业可以节约流通成本?

答案要点:

(1)从全社会来说,流通成本是指花费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各种费用,包括商流费用与物流费用。商流费用是指用于商品交易即商品所有权转移的费用,主要有搜寻费用、谈判费用、签约及履约费用等;物流费用是指用于商品实体流通的费用,主要有运输费用、储存保管费用等。

(2)批发商业的存在,既可以节约商流费用,又可以节约物流费用,从而发挥着节约流通成本的功能。

(3)批发商业之所以能够节约商流费用,是因为批发商业的存在可以节约商品交易的次数;批发商业之所以能够节约物流费用,是因为批发商业的存在可以节约储存保管费用。

(4)批发商业之所以能够节约商品交易次数,是因为批发商业的存在可以大大减少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的直接交易。

(5)批发商业的存在还可以大大减少社会的商品储存量和储存费用,从而节约物流费 3 用。

2.零售要素组合的组合要素有哪些?

答案要点:

(1)所谓零售要素组合也叫零售营销组合,是指零售商用以满足顾客需求并影响其购买决策的各种营销要素的组合。

(2)零售要素组合的各种要素包括:商品、价格、服务、广告及促销、店铺设计与商品陈列、销售、选址等。

3.简述现代物流管理的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

(1)现代流通管理的主要内容有物流作业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服务管理、物流质量管理、物流信息管理五方面。

(2)物流作业管理,包括运输管理、储存管理、包装管理、装卸管理、流通加工管理、配送管理等。物流作业管理构成了现代物流管理的基础。

(3)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成本主要以各种费用的支出体现,加强对物流费用的管理对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活动的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物流服务管理,已经成为现代物流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物流服务的本质就是满足顾客的需求。

(5)物流质量管理,就是在“向用户提供满足要求的质量服务”和“以最经济的手段来提供”两者之间找到一条优化的途径,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

(6)物流信息管理。物流信息不仅能起连接整合从生产厂家、经过批发商和零售商最后到消费者的整个供应链的作用,而且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能实现企业整个供应链活动的效率化。因此,物流信息在现代企业经营战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物流信息管理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五、论述题 配送中心物流合理化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案要点:

1.配送中心物流合理化管理的目标在于消除物流中的作业浪费、时间浪费,减少商品损失,提高设备、设施、运输工具的使用效率,从而削减物流费用。

2.物流合理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或途径)来实现:

(1)配送作业计划化。配送中心在运输配送活动中应制定周密的计划,按最高效率的路线和行车时间表进行配送(如夜间配送)。

(2)货物进出批量化。为了提高物流效率,配送中心在订购配送商品时,为尽可能节省运力,避免订货次数过于频繁,应努力研究最佳的进货、配货批量。

(3)配送作业共同化。配送中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升级的,对于小型配送中心来说,应注意开展物流方面的合作,实行共同配送以提高配送效率。

(4)配送路线短捷化。使货物移动流程缩短,建立迅速配送的机制。

(5)配送作业省力化。要不断引进机械化技术,减少人工投入,控制人工成本,以提高配送中心的效益。

6.文学概论复习题 篇六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分为抒情诗、叙事诗、自由诗等。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5.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分长、中、短篇小说,文言和白话小说,等等。基本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1.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答: 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现实型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理想型文学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而象征型文学则偏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象征型文学淡化具体时间与空间,突出了朦胧性。

2.从诗歌基本特征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

答:诗歌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诗的凝练性体现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激起精炼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诗的跳跃性以断续表现连贯,以局部概括整体,给读者驰骋想象留下了开阔的领域。诗的节奏韵律性可以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也可以促进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创造。

3、比较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

答:相同点:反映的都是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同点:戏剧受舞台时空的限制,不能容纳大量的详细情节和过于复杂的人物关系,所以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具有高度的浓缩性。而小说都有一定的长度,可以容纳一个较完整的情节,可以突破相对固定的时空限制,容纳更复杂丰富的情节,反映更广泛的生活内容。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特征性与艺术魅力是其两大特征。特征性与艺术魅力是其两大特征。

2、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3、意象(指审美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具有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抽象思维参与性、求解性和多义性等特征。

1.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

命的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是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它有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2、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答:文学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包括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和情景并茂式;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3、本书所讲的“审美意象”与一般的意象有何不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审美意象与一般的意象的不同之处:一般意象以再现生活为目的的典型和以抒情为目的的,而审美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的。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形象特征是荒诞性;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4、文学作品的文本形式有哪些?

答: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前面、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它有内指性、心理蕴涵性、阻拒性三个特点。

文学形象层面:即读者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有以下基本特征: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它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1、叙事学: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

2、行动元与角色:行动元的意识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的行动要素。角色的意思是指具有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

答: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兴趣不在于精致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文学用话语来虚构艺术世界。

2、试分析一篇叙事文章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叙述者声音的特点:传达内容意义,更准确、生动地表达内容的情感底蕴,凸现出叙述者,把其推到前台,先是个人魅力。

3、叙事的构成有哪些?

答: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如果认为叙事的全部目的就在于向读者告知一些生活事件,而这些生活事件本身的存在与否不取决于叙述话语,那么叙述话语就只不过是传达故事内容信息的被动载体,不会具有能动的意义,但事实上,话语不仅影响叙述内容,而且影响着对叙事的接受。

叙述动作:即产生出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身。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1、抒情性作品的构成:抒情性作品的结构:即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这三个结构要素构成。这三个要素相互融合而形成抒情性作品的意义。

1、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

答:文学抒情与叙事的区别: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抒情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地表现情感,叙事则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1、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具有独创性、稳定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2、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实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1、风格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风格的基本内涵是:一般指人的个性、作风、气度以及习惯化的行为特点: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时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文体特色和言语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2、试述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答: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是潜在于作家的内心,当它一与实践和客观结合,便成为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1、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外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期待视野,分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2、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这种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它分为欣悦、抑郁和虚静三种情况。

3、共鸣:在阅读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灵感应状态。

1、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

答: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等;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特定的生理机制。

2、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答: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借鉴动机。

3、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

答:孤立的自在的文学作品需要经过读者的再创造成为自为的。作为审美对象的第二文本,因为文学文本中的文字符号,必须经过读者的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

美形象。文学作品主要使用描述性语言,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文学作品的接受,只有伴随着读者在文学符号基础上展开的想象才能进行。

4、什么是形象大于思想?

答:形象是指总体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所能的意义。思想是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作者的认识,或个别读者的认识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1、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2、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构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这种着重于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意识性质和品位的评价,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及道德教化作用。

3、社会历史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功用和历史意义,基本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必须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等与作品联系起来考察。

4、5、文学批评的标准:任何文学批评都是有标准的,具体地说,文学批评标准是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人们据以分析、评价和和判断文学作品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尺度和准绳。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标准包括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6、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思想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是指作品题材、主题或者形象、意蕴所显示出来的社会、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等意识形态观点及其所产生的思想力量。艺术标准是用来评价作品艺术性的。所谓艺术性是指作家的艺术才情、气质、修养、创作能力等因素在其所创作的作品中所显示出来的艺术魅力及其所达到的艺术水平。

1、怎样理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

答:从批评对象来说,作为主要对象的文学作品,都是精神创造的产物,都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所以文学批评必须对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价值作出评价;从文学批评的效能来说,文学批评也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评价。

2、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答:它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体现了文学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一切文学作品都是审美作品,因而应当用美学的观点加以审视和评价,一切作品又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建立在一定经济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就必须要有历史观点;微观的艺术解析,具体的思想评价及切中肯綮的高下得失的判断,只能在美学的和历史的宏观视野下才可能达到应有的准确尺度,发挥批评应有的效能;美学和历史的观点制约着各种具体批评中的价值取向和方法原则。

3、怎样理解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具体内涵及两者关系?

答:思想标准是用来评价作品思想性的,较为突出的体现了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有三个基本点:一是就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考虑,其是否具有高度的真实性;二是就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考察其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性;三是从作品影响人们的特殊途径考察作品是否具有积极健康的情感性。

艺术标准是用来评价作品艺术性的,问题构成的完美性,形象创造的鲜明性、意蕴表现的深刻性,是它的基本内涵。

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是密切联系的。

4、文学接受(含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的区别是什么?

答:目的不同。文学欣赏是为了在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文学批评则是在此基础上还要分析自己的感受,也就是说,它的目的是为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作品中的各方面的价值,如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等等。

程度不同,文学批评对作品的把握,对形象的感受和理解比在欣赏活动中要更为深刻和深化,它是对欣赏活动的超越,因此,它能够帮助和引导欣赏者提高鉴赏能力。

特点不同,文学欣赏中允许个人偏爱的存在,而文学批评则不允许主观偏爱的介入,它要求尽可能客观地分析和评价文学现象。这不是说文学批评中不存在主观性,而是说批评中的主观性不象在欣赏中那样表现为个人偏爱,而主要是表现为批评的深浅程度和正确与错误。

范围不同,文学欣赏的对象只是文学作品,文学批评的对象主要是作家和作品,此外还包括文艺运动,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以及文学批评本身等等所有的文学现象。

思维方式不同,文学欣赏是形象思维或叫艺术思维,文学批评是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或科学思维。

5、文学评论文章的特点是什么?

7.艺术概论复习题 篇七

艺术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基础理论作为支撑, 《艺术原理》应当是艺术学学科最基础的理论, 但笔者在检寻过程中发现2 0世纪的《艺术原理》著作不到1 0本, 可见我们国家长期以来艺术学基础理论建设还处于非常薄弱的水平。非常有趣的是, 艺术学基础理论研究著述在2 0世纪大多冠以“艺术概论”的名称, 于是, 《艺术概论》便担任起了艺术学基础理论的角色;而且, 《艺术概论》还被作为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的必修课程, 尤其是近些年, 《艺术概论》还被很多普通高校作为通识教育的选修或必修课。由此可见, 对于2 0世纪《艺术概论》进行整理、回顾不仅对于艺术学学科建设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 而且对于艺术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也相当重要。

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国际上确立, 一般以1 9 0 6年德苏瓦尔著述的《美学与一般艺术学》1作为标志, 但是艺术学传入我国已经是2 0世纪2 0年代之后的事情。笔者通过对《全国总书目》及国家图书馆、六所重点大学图书馆2及山西省内图书馆馆藏图书进行电子检寻发现, 2 0世纪国内共有《艺术概论》著作 (不包括港澳台学者著述) 3 3本, 且各时期的出版发行情况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 经历了由译介探索——停滞断裂——复苏繁荣的艰难发展历程。

一、早期 (20年代-40年代末) :译介探索

2 0世纪早期, 随着国门被迫打开, 具有现代意义的“艺术”及其理论涌入中国。“艺术学”这个对于中国人来说陌生的新名词开始逐渐被国人了解、知晓。这对于中国传统的艺术理论来说, 无疑是极大的冲击, 预示着中国的艺术理论研究即将发生大的变革。作为学科的“艺术学”在中国开始走上了一条曲折坎坷、摸索前行之路。

2 0世纪早期《艺术概论》共检索到4本著作, 包括国外译著和国人著作各两本。2 0世纪出现在我国的第一本《艺术概论》著作是由日本学者黑田鹏信著述、国人丰子恺翻译的一本译著, 于1 9 2 8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发行, 此书涉及了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分类、艺术的材料、艺术的内容与形式、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制作和艺术的鉴赏及艺术的效果等多方面的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在2 0世纪早期, 国人对具有现代意义的艺术理论还不了解的情况下, 该书的译介无疑为国人了解“艺术学”, 提供了最早的样本。该书从1 9 2 8年初版, 之后曾被多次再版, 到1 9 4 8年已印刷至第九版, 可见该书对2 0世纪早期国内的艺术学理论研究所产生的影响之大。该书的“译者序言”中说:“此稿原为立达学园西洋画科一年生译述, 予因其

论坛

书论艺术全般, 以简明为旨, 适于通俗人观览;又念中国似未有此类书籍出版, 遂以讲义稿付印。”3由此可知, 黑田氏的这本作为艺术学基础理论的“艺术概论”被引入国内学术界, 而且被纳入了中国高等院校艺术教育体系。可以说, 该书所确立的《艺术概论》的任务、性质及其理论框架, 为2 0世纪艺术基础理论学科研究和在中国高校作为课程开设, 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2 0世纪早期另一本译著《新兴的艺术概论》4, 是由日本学者青野季吉等四人编著, 国人王集叢和冯宪章都曾翻译过该著作。此书包含四个“大主题”, 从不同角度阐发了“新兴的”艺术观点, 分别是:“普罗列塔利亚艺术概论” (青野季吉) 、“观念形态论” (藏原惟人) 、“艺术与科学” (田口宪一) 、“艺术与哲学·伦理” (本庄可宗) 。仅从主题来看, 该书贵在体现“新兴”二字, 对于四个“艺术问题”的关注, 恰好与2 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革命文学”等热点论题相吻合, 因此它的译介无疑给予中国学者以新的启示, 同时为刚刚起步的中国艺术学基础理论研究带来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但是, 尽管这本书的书名为《新兴艺术概论》, 其实该书并没有给出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与其说这是一本《艺术概论》著作, 不如说是一本“论文集”, 完全不同于黑田氏的《艺术概论》具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冠以“艺术概论”名称的著作是俞寄凡编著的《艺术概论》5, 全书包括四个部分, 依次是“总论”、“艺术之独立性”、“艺术之社会性”和“结论”, 较为细致地探讨了一些与艺术相关的重要问题, 如艺术之不可解、艺术的表现与再现、艺术个性、艺术样式、艺术起源、艺术的创造、艺术的民族、时代、阶级差别、艺术的鉴赏与批评等问题。作者将这些问题归属为四个“板块”进行讨论, 这是国人探索研究《艺术概论》的最早尝试, 体现出我国学者对国际上“艺术学”基础理论研究所作出的积极回应和大胆探索。

另一部国人著作是著名的新闻工作者萨空了著述的《科学的艺术概论》, 作者于3 0年代左右曾任《世界日报》画刊编辑, 《世界画报》总编辑, 天津《大公报》艺术半月刊主编等工作, 1 9 3 1年还被聘为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教授艺术理论课。因此, 他对于2 0世纪早期的中国艺术理论研究的现状深为了解, 深感我国艺术理论, 尤其是《艺术概论》的研究相当匮乏, 于是在1948年编写了《科学的艺术概论》, 该书主要探讨了建立艺术哲学之必要、艺术的定义、什么决定着人类的美的概念、艺术与社会的关联、新艺术建设的启示、艺术遗产的批判接受、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等几个问题, 该书以“述”为主, “论”为辅的方式, 在理论阐述上不够深入和系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它对我国“五四”以来的革命文艺运动的基本经验作了科学的总结, 也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基本经验作了科学的总结, 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艺术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 是国家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性文件, 虽非《艺术概论》, 但由于它对我国文艺认识影响重大, 应予以关注6。其理论阐述中涉及了诸如:革命与文艺、文艺工作者的立场、态度、工作对象、继承与借鉴、文艺为什么人、如何去服务、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文艺工作的普及与提高、文艺与政治、文艺界的统一战线、文艺批评及其标准问题等丰富的内容, 《讲话》提出的系列问题曾对艺术学基础理论及《艺术概论》著作, 影响时间较长, 直到7 0年代末8 0年代初新时期到来。

二、中期 (50年代-70年代末) :停滞断裂

2 0世纪的5 0年代—7 0年代末, 由于特殊历史原因, 我国艺术基础理论研究陷入停滞、断裂状态, 期间没有产生系统的《艺术概论》专著, 仅能检寻到《艺术概论》著作2本, 其一是《艺术概论讲义》, 由湖北省武昌艺术师范学校编写的, 只知道是1 9 5 (?) , 具体出版年月不详, 由于条件所限, 无法找到文本资料。但是可以推断, “艺术概论”在5 0年代曾编写用于学校艺术教育课程。其二是苏联学者涅陀希文著的《艺术概论》, 在“全面学习苏联”的社会大潮之下, 大量的苏联理论成果被引进, 这本著作在当时颇具有影响。该书包括四章内容, 分别探讨了“艺术是反映现实的形式”、“艺术与社会生活”、“艺术中的现实主义问题”、“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外加一个附录, 是苏联两位知名学者对本书的评价。该书关注于社会主义时期艺术理论建设, 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仅仅从现实主义, 特别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来作为“艺术概论”的研究, 视角过于单一、狭窄。

三、后期 (70年代末-世纪末) :复苏繁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变革, 学术文化气氛逐渐活跃起来, 文化艺术事业蒸蒸日上, 艺术理论研究和艺术教育也被提到议事日程。此时迫切需要具有我国自己特点的, 并适合当前艺术教育实际情况的新的艺术理论教材。从7 0年代末到2 0世纪末, 涌现出了大量的艺术学理论成果, 共检寻到《艺术概论》著作2 7本, 且全部为国人著作。不论是在数量和质量上, 还是研究视角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显著提高, 从此中国艺术学基础理论研究步入复苏、繁荣发展的新阶段。

1. 复苏期:70年代末—80年代末

复苏期第一本冠以“艺术概论”名称的著作是《艺术概论提纲》, 这是8 0年代初期, 为满足高等艺术院校艺术理论教学所需, 由文化部艺术教育管理局组织一些高等艺术院校成立《艺术概论》编写组, 率先编写的一部“提纲式”著作, 于1 9 8 0年文化部《艺术教育》杂志编辑部内部刊行, 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之后编写组在《提纲》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 于1 9 8 3年正式出版了《艺术概论》。该书包括十一个章节, 分别探讨了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性、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艺术的种类、艺术的创作过程、艺术的创作方法、艺术风格与艺术流派、艺术的基础借鉴与革新创造、艺术的欣赏与艺术批评以及艺术家的职责与修养等一系列的基本问题。该书带有明显的8 0年代初期理论界“拨乱反正”的时代特点, 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该书的理论结构和基本观点代表了8 0年代初期的艺术理论研究水平。编写说明中写道:“主观上力求做到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原理进行完整、系统、准确的阐述”7, 并且密切联系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电影和建筑等多种艺术现象, 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争取与“文学概论”有所区别, 写出“艺术概论”的特色, 同时要做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具有特色的是该书还在卷首附有8 4幅涉及多个艺术门类的彩色及黑白图片。但是该书的理论框架并没有脱离“文学概论”的理论框架及其模式的影响。尽管说8 3版《艺术概论》在理论结构和基本观点上还存在某些陈旧的东西, 然而该书在新时期的影响却是深刻而巨大的, 从1 9 8 3年初版5 0, 000册到1996年已经第8次印刷总计达到186, 000册, 是高校艺术基础理论教学使用面最广、发行最多的艺术概论教材, 在艺术教育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8 0年代后半期, 随着我国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 艺术理论研究的学术氛围渐趋于浓厚, 国内有很多学者开始从事《艺术概论》著作的编写工作, 如1 9 8 6年金增和主编的《艺术概论》、1989年孙美兰主编的《艺术概论》、1989年顾永芝著《艺术概论》、1 9 9 0年哈九增主编的《艺术教程》等。这些不同版本的著作从不同角度对艺术学基础理论作了积极的研究分析, 体现了研究的多元化和丰富化。

2. 繁荣期:8 0年代末——2 0世纪末

9 0年代以来, 各种不同版本的《艺术概论》纷纷出版发行、数量倍增, 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十年间冠以“艺术概论”的著作有2 0本之多, 数量比例约占整个2 0世纪《艺术概论》著作的三分之二, 说明我国艺术学基础理论研究正走向繁荣。如彭吉象著《艺术概论》、党伯明编著《艺术概论》、梁玖著《艺术概论》、李树榕著《艺术概论》、欧阳中石主编《艺术概论》、龚妮丽, 吴秋林编著《艺术概论》、高师《艺术概论》、钟文娟编著《艺术概论》、师言和主编《艺术概论》、郭青春主编《艺术概论》、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等。尤其是9 0年代中后期, 艺术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在我国得以确立, 《艺术概论》教材的出版更为频繁, 五年间出版发行“艺术概论”著作2 0本, 仅2 0 0 0年出版的“艺术概论”著作就有1 1本。这些《艺术概论》具有这样一些特色:理论框架结构多元并存、理论阐述多重角度、主题范围不断拓展, 理论研究不断深化。这一时期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完善, 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促进了艺术学学科的确立。

四、结论

通过对2 0世纪不同时期《艺术概论》著作分析研究, 使我们对2 0世纪我国艺术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状况和发展水平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2 0世纪《艺术概论》研究状况经历了一个由译介探索——停滞断裂——复苏繁荣的发展历程, 理论研究也逐步由简单零散向深化系统转变。目前对于2 0世纪《艺术概论》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整理、研究工作还未展开, 因此本文所作的研究工作将对2 1世纪艺术学基础理论研究, 提供直接的、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对艺术学的发展和学科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20世纪不同时期《艺术概论》著作的研究分析, 阐释了作为艺术学基础理论的《艺术概论》经历一个由译介探索——停滞断裂——复苏繁荣的发展历程, 理论研究由简单零散逐渐转向深化系统。

关键词:20世纪,《艺术概论》,研究状况

参考文献

[1].汉译本为德索 (德苏瓦尔) .美学与艺术理论.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2].六所重点大学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东南大学和南京艺术学院。

[3].黑田鹏信.艺术概论.丰子恺译.开明书店, 1928版前言页

[4].青野季吉等.新兴艺术概论.王集叢译.上海辛垦书店, 1930

[5].俞寄凡.艺术概论.上海, 世界书局, 1932

[6].李心峰.毛泽东的《讲话》与艺术科学——纪念毛泽东讲话发表60周年.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6辑

8.高三艺术班数学复习策略 篇八

思考一:对美术考生的文化要求要合理定位

选择艺术高考的同学不同于文化班的学生,有的学生选择艺术的原因是因为兴趣,但更多的是因为文化课(尤其是数学)成绩不好,为了能上大学,不得不选择对文化要求较低的艺术专业。这些学生在高一高二时学习文化课知识就比较吃力,或者压根就没有用功去学,而到了高三,首先要面临12月的美术省统考,一般在9月有2/3的时间来上文化课;在10月每天用一半的时间来学习文化课;到了11月,每天只上两堂课;进入12月就全面停课,全力冲刺美术省统考了,而用在数学上的时间少之又少。统考后,紧接着又备战1月的单招考试,特别是我校学生认为单考是他们的重点,是他们上大学的希望,对专业课那是重中之重,根本无暇顾及文化课,而且又在第一轮复习尚未结束时他们就停课备单考了,在外进行了近两个月的专业考试,文化课更是忘得差不多了。

思考二:了解美术生的学习心理,端正其学习态度

由于专业的需要,美术生高三在校时间很短,从高二暑假就开始苦练绘画,没有时间学习文化知识,开学后又开始半天文化课、半天美术课的学习,他们很少有时间静下来好好梳理文化知识网络,时间长了,不懂的东西越来越多,所以第一轮复习就形同虚设,没有什么效果,等单招结束已经离高考还有三个月时间了,这时候学生面对数学题往往已经无从下手,加之伴随着恐惧、焦虑的心理,所以教学复习的效率会大打折扣。

这时,我们数学老师不仅要做好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导师,发现情况及时找他们谈心、疏导,给他们说明文化课在高考中的要求不高,平时的训练只要抓住基础题和中档题即可,太难的题目就不要涉及了。而我们的复习定位也真的就是在学生原有的数学基础之上有所提高,切忌拔苗助长。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力争做到:1. 树立学生的信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多鼓励、多表扬、少打击,把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比如,多点名表扬作业完成认真、规范的同学,学习进步的同学,错题集整理较好的同学等等,使得他们变害怕数学为爱学数学、被动学习数学为主动讨论探究数学。认真选题,在他们原来认知的基础上合理的提高一些,让他们有经过努力而取得成功的喜悦感。学生的信心得到了树立,兴趣得到了提高,正是他们迈向成功的第一步。2.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计划,做到有的放矢。学生有了计划、目标,学习的目的性、方向性就很明确,他们就少走弯路,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节省了复习的时间。那么,这其实对我们老师的要求就高了,我们必须要了解学生、了解学情、了解考情。

思考三:研究《考试说明》,分析高考试题

我们高三数学老师每年都是《考试说明》人手一本,只有研究《考试说明》,联系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才能加深对它的理解,比如《考试说明》指出:“考试要求分成4个不同的层次,这4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但是对美术生的要求方面,我个人觉得只要有三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即可。从我们每年的高考试卷分析来看,高考的目的不是要把我们学生考倒、难住或为难,而是对高中数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一次全面检测,而题目当中不是全部难题,有很多是考察双基的,也有考察考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虽然也有难题,但是难题毕竟是少数,难题也只是对考生进行层次上的拉开,是名牌大学选拔学生的必须途径,而不是选拔艺术生的主要途径。上述种种都只能通过深入研究近年来的高考数学试题使之具体化,从而指导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

思考四: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教学

近年来,高考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我个人觉得,即使是文化班的教学,也不要忽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艺术生。其实,近几年来高考命题事实已明确告诉我们:高三的复习,既要系统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强化三基,不要在知识非本质的细枝末节上纠缠,尤其是针对艺术班学生的复习更要避免过分关注偏题、怪题。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始终是高考数学试题考查的重点。填空题以及解答题中的基本常规题已达整份试卷的80%左右,特别是填空题的前十题、解答题的前三题及后三题的第一问,主要是考查基本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运算能力。另一方面,由于试题量大,解题速度慢的考生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所以适当的取舍在考试中尤为重要。我们在平时训练中要求学生填空题的第十四题、解答题的最后两个题目的最后一问可以放弃,当然如果我们浏览后发现并不难也可以下手。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落实的同时,也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才会有知识网络的融会贯通、思想方法的丰富多彩、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

因此,作为一名美术班数学教师,在学期一开始就要求每一位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制定确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时间合理安排。教师在认真搞好教学的同时,要多了解、多关心美术生这一特殊群体,努力发掘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潜力,确保他们在单招前能顺利、轻松、自信地完成第一轮复习。从学生2月底3月初单招结束进班学习到6月初高考只有不到100天的时间,在他们丢了很长时间文化课的情况下,面对高中必修五本加选修两本书的数学复习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要让艺术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全面掌握数学必考知识是不可能的,这时候有针对性的训练就尤为关键了。

以上只是笔者的一己之见,数学教学尤其是还不成熟的美术班数学教学是门学问,我们只有在探索中不断前进。

上一篇:暑假游玩的一天下一篇:观看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