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读后感(精选12篇)
1.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读后感 篇一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细则解读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在推进人口管理、土地管理、财税金融、城镇住房、生态环境等方面加强了制度顶层设计,要求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控制特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等。
1人口管理
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
在加快改革户籍制度的同时,创新和完善人口服务及管理制度,逐步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还原户籍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
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并作为申请登记居住地常住户口的重要依据。城镇流动人口暂住证持有年限累计进居住证。2资金保障
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推进改革
规划要求,加快财税体制和投融资机制改革,创新金融服务,放开市场准入,逐步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
在完善地方税体系方面,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逐步将资源税征收范围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
建立规范透明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在完善法律法规和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和评级制度,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
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鼓励公共基金、保险资金等参与项目自身具有稳定收益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运营。
3土地管理
控制特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
有效控制特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适度增加集约用地程度高、发展潜力大、吸纳人口多的卫星城、中小城市和县城建设用地供给。
盘活利用现有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建立存量建设用地退出激励机制,推进老城区、旧厂房、城中村的改造和保护性开发,发挥政府土地储备对盘活城镇低效用地的作用。
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逐步对经营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用地实行有偿使用。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对以划拨方式取得用于经营性项目的土地,通过征收土地年租金等多种方式纳入有偿使用范围。
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在试点基础上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严格执行宅基地使用标准,严格禁止一户多宅。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4住房制度
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
按照规划,将健全住房供应体系,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对城镇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租售并举、以租为主,提供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满足基本住房需求。稳定增加商品住房供应,大力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推进住房供应主体多元化,满足市场多样化住房需求。
要确保住房用地稳定供应,完善住房用地供应机制,保障性住房用地应保尽保,优先安排政策性商品住房用地,合理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严格控制大户型高档商品住房用地。实行差别化的住房税收、信贷政策,支持合理自住需求,抑制投机投资需求。依法规范市场秩序,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建立以土地为基础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实现全国住房信息联网,推进部门信息共享。5生态环境保护
制定完善生态补偿政策法规
建立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
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建立健全居民生活用电、用水、用气等阶梯价格制度。制定并完善生态补偿方面的政策法规,切实加大生态补偿投入力度,扩大生态补偿范围,提高生态补偿标准。
建立资源环境产权交易机制。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2014年是地区经济工作充满机遇、大有可为的一年,又是充满挑战、任务艰巨的一年。”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介绍说,新的一年要继续紧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条主线,继续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按照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制定政策。
“把落实好区域规划、专项方案和政策文件作为全部工作的重心,以完善项目管理和健全运作机制为着力点,扎实推进地区经济各项工作,继续开拓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比如,具体工作指导上,一是加强区域经济形势研判。进一步细化地区经济形势分析的空间尺度、时间跨度、行业深度、指标宽度,增强分析成果的针对性、精准性、时效性和实用性;二是深化重大问题研究。当前要特别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内涵、区际间利益分享机制、区域一体化目标、次区域开发合作、新城新区建设等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三是推进区域法规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条例》的基础性工作,尽快形成科学的编制思路和关于主要问题的方向性意见。
推进三大重点区域规划编制
“区域规划是贯彻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手段。”范恒山认为,要切实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跨区域、次区域规划为重点,继续做好重点地区的区域规划工作,促进区域发展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
一是推进环渤海地区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深化重大问题研究,做好《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编制,力争年内颁发实施。全面调动各种积极因素,集思广益编好《环渤海地区发展规划纲要》,确保年内完成。二是推进促进中部崛起有关规划编制工作。系统研究一体化的重点、步骤与措施,统筹编制《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争取年内批准实施。继续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编制工作,力争上半年上报国务院。立足转型与跨越相统一,组织编制好《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深化中原经济区规划重点问题研究,提出相关专项领域发展思路。
三是推进西部重点地区有关规划编制工作。指导编制《滇中产业聚集区发展规划》,推动云南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取得新进展。开展海南国际旅游岛后续发展等问题研究。
着力规范功能区建设
他强调,要充分发挥各类功能区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平台作用,“立足于积极稳妥、科学规范,着眼于先行先试、示范带动发展和建设功能区。”
一是促进新区规范发展。按照从严把握、高标准建设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新区设立审核和建设工作。密切跟踪已设新区运行情况,加强新区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做好向国务院的报告。
二是推动其他各类试验区健康发展。结合检查评估区域规划、方案和文件实施情况,做好合作示范区、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区、产业集聚区、生态经济区、改革试验区等的发展推进工作,确保各类试验区依照功能健康运转、有效试验、作出示范。根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按照科学审慎的原则,统筹设立新的特殊试验区。
大力促进海洋和空域经济发展
“海洋和空域是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增长空间。”在范恒山看来,要坚持改革创新,陆海空联动,多措并举做强做大海洋与空域经济。
一是深化海洋经济试点。全面总结山东、浙江、广东海洋经济试点进程,适时召开试点工作推进会议总结经验,着手制订促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指导福建、天津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试验区工作,协同解决关系大局的重点问题。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实施,推进沿海地区强化陆海统筹重点领域试验示范。推动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促进规划各项任务扎实实施,充分发挥海洋经济发展先导区和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功能。
二是统筹做好海洋发展重点工作。继续贯彻《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强对重点任务落实的督查与推进。着眼陆海统筹,指导推进沿海地区优化空间布局和提升产业结构。做好围填海计划编制下达和实施评估工作,完善围填海计划管理办法。加强海洋经济发展形势监测预测,深化对重大海洋经济问题的研究探索。
三是积极推进重要航空港经济区规划与建设。指导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全面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工作,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在统筹兼顾、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新的航空港经济区。加强对发展空域经济的整体研究,适时提出系统思路和政策建议。合力推动国土综合开发整治
国土综合开发整治是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此,范恒山认为,要强化与相关部门合作互动,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切实做好国土综合开发整治各项工作。
一是加强规划计划指导。做好《全国国土规划纲要》批复后的实施工作,加强对重大事项的跟踪督促,及时协调解决存在问题。结合中期评估,强化区域规划和方案实施中土地使用情况与土地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认真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控制新城新区等功能平台的土地使用。科学编制下达土地利用计划,切实加强对计划下达后的延伸管理和跟踪检查。推动创新土地制度,积极探索与建设经济区、促进产业承接转移、推进区域合作相适应的土地使用管理体制和利益分享机制。积极推进《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的修订和批复工作,科学编制下达基础测绘计划。统筹推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完善相关支持政策,研究编制《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
二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地质灾害防治的整体思路,推动建立务实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加强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协调推进湖北巴东黄土坡、西藏樟木口岸、辽宁抚顺矿山等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继续推进三峡后续地灾防治工作。探索建立突发灾害应对体系和处置机制,按职能做好防灾减灾、公共应急等工作。
三是推进地理信息库建设与应用。推动落实《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十二五”规划》,抓好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项目数据更新、管理维护和成果共享等方面工作。
扎实推进重点流域治理
范恒山分析说,流域发展直接关系到区域协调发展的水平与进程,“要把握推进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要求,陆水统筹,深入推进重点流域治理与发展。”
一是编制实施好重点规划。深化生态保护分区、生态红线划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专题研究。指导地方编制实施方案,推动千岛湖及新安江上游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扎实实施,并进一步完善相关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深化重点问题研究,指导编制完成《兴凯湖流域综合保护规划》。
二是协调解决突出问题。组织召开第六次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围绕落实《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总体方案(2013修编)》重点任务,提出工作部署和推进举措。协调落实治理资金,加快推进丹江口水源区不达标河段治理工作,确保南水北调中线2014年汛后通水水质安全。组织召开第三次渤海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生态修复和重点污染源控制,进一步改善近海海域总体水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区,继续做好北戴河及相邻地区近岸海域环境整治工作。
三是继续做好项目管理。立足简政放权,进一步优化管理职能,改善项目管理方式。认真实施《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强化工作责任,健全监管机制。适应新形势要求,做好2014年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项目投资计划编制和下达工作。加强实地调研,进一步强化对项目建设与运营情况的跟踪检查。
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范恒山特别向本刊记者强调,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坚持立足区域整体开发带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基本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全面推进扶贫开发。”
一是着力推动连片特困地区发展。认真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突出抓好村级道路畅通、饮水安全、农村电力保障、危房改造、特色产业增收、乡村旅游扶贫、教育扶贫、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建设、贫困村信息化等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强协调,促进存量资金调整和增量资金倾斜,强化对片区的投资支持力度。加强分类指导,着力解决不同片区发展的特殊困难和问题。
二是加强投资和项目管理。协调加大投资规模,加强对重点省区的支持。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做好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投资计划与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计划的编制下达。强化扶贫资金和农村危房改造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组织专题调研,摸清具体情况,并适时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尽快出台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和易地扶贫搬迁指导意见。
三是进一步做好重点工作。组织开展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工作,适时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基础性工作。结合探索典型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路径,做好川陕革命老区振兴、赤水河流域治理与扶贫攻坚、怒江州整体脱贫等工作。加强重点县试点试验,围绕统筹协调脱贫、因地制宜建立造血机制、形成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等加大探索力度。
2.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读后感 篇二
1 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对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要求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明确指出了三个需要着重解决好的问题, 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等问题, 并强调各地要推进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规划还提出进一步推动城乡要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一体化, 即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 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以及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切实搞好新型小城镇的建设工作。
目前来说, 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然超过50%, 按照每年1.0%—2.0%的增长速度, 有关人士预测, 在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0%—62%。由于农业的增长收益有限, 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会逐渐减少, 但是农务人员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农业经营也会降低。在城镇化进程中, 不仅要结合现代中国的国情, 还要借用国外发展的经验完善自身改革。
“美丽乡村”的建设理念———“看的见山, 望的见水, 忆得起乡愁”赋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的诠释, 这意味着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应同时推进, 在快速城镇化浪潮中的农村建设, 不应失去农村原有的生态环境和质朴的农耕文明。应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 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 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2 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与困惑
2.1 规划控制缺失的“国家标准”———人均标准易导致规模失控
农村城市化发展迅速, 部分农村地区已逐渐向城市的生活方式转变.但仍有大量村庄仍保留着原有的生产、生活模式, 且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而依据城市与镇用地分类标准, 城镇人均建设用地不应大于150平米/人, 这一标准不利于对村庄规划的控制与引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62条明确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 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为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制定了相应的宅基地的面积标准, 因此, 以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控制农村土地, 并不能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农村住宅用地的供给途径是以户为标准的。
2.2 农村建设风貌问题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应保留本村独特的风土与传统。在过去, 多数农村向城镇的发展只是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 追求以快速达到城镇化要求而发展自身, 却在这发展的路途当中, 忽视了对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造成了“千城一面”的状况。针对过去的这一种现象, 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工作中, 要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 相互促进, 使得农村在向城镇化发展的道路上继承并发扬本土文化, 形成城镇特色, 共同建设与推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2.3 农村建设公共配套设施不足
由于农村人口数量少, 其本身的公共配套设施也就缺乏。在进行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过程中, 除了吸引外资, 吸引外来务工建设人员外, 相应人员的配套设施应是首要进行的工作。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是一个相互的过程:新型农村的建设势必引来众多的务工人员, 而为了满足这些人员的日常生活需求又需要相应的公共配套设施。因此, 在农村建设规模扩大过程中应配套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 且形成城镇公共设施共建共享, 提升农村公共配套的服务说平, 且避免重复建设。
2.4 绿化建设问题
广袤的田野是农村生态建设的基质, 然而农村建设往往忽略了生态绿化的建设, 一味的拆迁建设, 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 使农村环境日趋恶化, 因此, 村容村貌建设应是促进生态文明提升村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
3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应体现农耕文化
3.1 生活和生产相结合
保留传统农村劳作的生活方式, 包括院落、院宅建设, 同时加入现代城镇化元素, 两者如何在一个地区和谐共生是新型农村社区的新要求与新任务。例如, 在农村居民点改造中, 不应只是“集中上楼”, 应保留一定的宅院空间, 延续宅院农耕劳作的传统生活方式, 在鼓励农民转变就业模式的同时, 应考虑保留传统的生活习俗。
3.2 合理制定一个农村居民社区的规模
在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初期, 要形成区域化的发展模式, 形成大约3000~5000人一个社区, 要满足相应的配套和到生产劳作场地的服务半径要求, 且服务半径不宜过大。过大的服务半径不仅不能及时满足人员需求, 还为以后的发展留下了交通运输时间长等弊端。
3.3 新型农村社区的景观风貌建设应保留农村地域风貌特色
在建设过程中景观要保留与田园自然镶嵌的肌理、保留古树名木、宅前屋后河溪景观, 建筑材质采用原生态本土材质, 建筑风格保留传统地域风格。保留本土特色, 不仅不会较大程度地改变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 而且还有效地保留了农村本有的乡土风情与风俗文化。结合各村实际, 突出重点, 注重挖掘传统农耕、人居等文化丰富的生态理念, 在开发中保护, 保护中建设, 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 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 一村一特色, 彰显美丽乡村, 农村建设可与休闲乡村旅游相结合, 让更多的人能体验农村质朴的文明特色。
3.4 节约土地, 旧村新城共同建设
新型农村社区的住宅开发应节约利用土地, 建议采用多层公寓与联排院落相结合, 不宜全部采用多层公寓, 这样会失去农村风貌特色:也不适宜都采用独栋院落, 这样对土地利用率不高。如此设计的优势是让乡情与现代进行适宜的结合, 使得农村社区建设更具有自身特色。
4 总结
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 城镇化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在这历史大潮中, 我们要迎难而上, 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 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为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提供保障与前提, 保护好每一位原著居民的根本利益并发展自身经济, 传播自身特色文化。
摘要: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 农村建设又将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 近几十年的农村建设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也给新农村建设遗留了很多问题。本文就针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陈述与研究, 并为此提出笔者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村社区,农耕文化
参考文献
[1]马凯.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 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 (05) .
[2]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12 (11) .
3.新型城镇化应当是国家的稳定器 篇三
嘉 宾:
彭真怀 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央和地方领导多次对他的建议作出批示,推动了国家有关政策的出台。
袁钢明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导。
周天勇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長、教授、博导。
周志兴:我们准备了几个问题,请几位学者讨论:第一,城镇化的目的是什么,是为寻找新的增长点,还是另有其他目的?第二,城镇化会遇到什么问题,会不会带来野蛮拆迁、政府寻租等问题?第三,城镇化有没有清晰的思路,政府能不能在近期推出路线图和时间表,而不只停留在纸面上的讨论?第四,如何保证公民和民间组织广泛而积极地参与城镇化过程?
彭真怀:当前城镇化面临的“危与机”
彭真怀:现在一般的概念性讨论已经没有意义了,我主要想就当前“城镇化的危与机”谈一下看法。
我认为,现在“新型城镇化”的危机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过于急躁,以发改委为代表的部门过于急切。怎么讲?自2012年12月1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后第二天,国家发改委就说我们制定了一个城镇化的规划,就要出台了,当时我就倒吸一口凉气。通过相关渠道我看到了这个规划,并很快给习近平、李克强同志写了一个内部材料,说这件事情是非常不严肃、非常不妥当的。我在材料里说,记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改委用42天时间出台了一个十大产业促进规划,现在这个城镇化规划与以往如出一辙。总之,太急躁。
以中国目前的国情,搞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群或者特大城市,已经被证明是一条死胡同,但发改委急于推出这个规划,是很大的缺陷。现在说,要在武汉、长沙和南昌、九江一带建一个中三角城市群。类似的提法包括西北三角、西北城市群和西南城市群,规划当中应该是八个城市群的概念,还有180多个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概念。这样一来会把我们的国土拖入一场大灾难、大破坏。过去的城镇化,诸如剥夺农民、政绩工程、破坏文化等,我们归结了十桩罪,这一切如果不加以制止,发改委的规划只会加剧这个破坏的局面。这是一种危险——过于急切造成的危险。
2013年1月4日、5日,我给习近平同志写了一个内部材料,谈发改委打着新的旗号走老路,我认为它有责任把这个事情做得更加认真、更加严肃。所幸这个材料被领导重视,有了非常长的批示,所以把发改委的规划打回去了。现在终于尘埃落定,发改委承认目前时机不成熟,要广泛征求专家意见,推倒重来。
当然,要同时注意另外一种状况,即过于迟缓的危险。当前,国家应该抓住一根绳子、一个准纲往前走——这个绳子、准纲就是新型城镇化。我给中央的建议是拿出三个举措:
第一步,地级以上城市287个(除了三沙市以外),改造这些城市的老城区、棚户区、城中村。这样一来就足以表明中央对新型城镇化、对地级以上城市的态度。因为要取得共识,否则地级以上城市会说,你搞城镇化不能不照顾到我们的利益啊。
第二步,在全国省与省交界的地方选择30个县市试点。新型城镇化一定是根据国情走县城和小城镇的道路。为什么这么提?我们国家从1980年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但近些年,我在农村调研的时候,发现这个制度出了毛病,即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198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有关部门统计是3.5亿人,2.62亿现在已经进城了,成为中青年了,在农村没有土地,用中国传统社会的说法,他们成了“流民”。中国历代政权更替,几乎都是流民挑起来的,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而且,1992年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根本没有动农村这一块。有恒产者有恒心。65%的农村人口是没有财产性收入的,而市场经济的前提是产权清晰。我们一直埋怨西方发达国家不承认我们的市场经济地位,你的国民当中65%的农民是没有产权的,人家如何承认。这两个历史遗留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所以新型城镇化牵一发动全身。我一直说,如果做得好,它是一个治国的大战略,而且是改变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农民态度的一个分水岭。一旦这30个县市试点成功了,就出了一条生路。失败了,不会对大局造成影响。这是老祖宗告诉我们的:“郡县治,天下安。”
第三步,当前要动员一百家民营企业参与到发展新型城镇化中来。不用担心政治上不可靠,可以从全国及省级人大代表、省级政协委员当中选。三个企业家对一个县进行试点。我认为这件事不要听农民的。一般而言,农民缺乏长远的眼光。地方政府也不要过多干预,因为地方政府有自己的利益。改革过程中让民营企业参与,可以达到一箭几雕的目的。通过民间工商资本与农民结对子搞家庭农场和大规模现代农业,让农业自身提供现代农业的六种功能,包括食品保障、环境保护、劳动就业、工业原料、文化传承和旅游观光。
袁钢明 :城镇化绝不等于房地产化
袁钢明:前不久新一届政府刚提出城镇化,很多人马上便认为城镇化会给房地产发展特别是房价上涨带来巨大空间。我极力反对这种说法,我认为新一届政府提出的城镇化,是要走出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道路,绝不会将城镇化与房地产挂钩,绝不会走城镇化等于房地产化的道路,城镇化不会成为房地产泡沫一涨再涨的新机遇。因为,此前李克强总理考察了棚户区,主抓并强调保障房建设,跟老百姓谈话时说过不能让房价再上涨,要让老百姓住得起房。据此,我认为,那些房地产商和房地产投机者想借城镇化来谋取房价不断上涨的巨大利益,是很难实现的。但最近一段时间我开始失望起来,关于城镇化,我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我甚至觉得,如果误入歧途,它可能会成为历史上的一场灾难。
彭真怀:我同意。
袁钢明:近期我们面临的严重经济问题越来越清楚。中国经济依靠房地产泡沫,已经走到了悬崖上。房地产无论从本身的发展看,还是从对经济的支撑作用看,都快走到尽头了。从刚刚公布的数据看,今年第一季度房地产销售增长速度超过60%,即使如此,整个经济还在继续下滑:GDP增速下滑,工业增加值增速下滑,房地产相关产业也在下滑,比如跟房地产关联最密切的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建材等增速都在10%左右。这些产业多年来增速在20%以上,即使没有房地产高热发展的带动,在正常情况下也不会下滑到这种地步。如今房地产业这么繁荣,却连关系最近的相关产业都带动不起来,说明它的带动力已经过气。现在未销售的住房大量积压,售出的房子大量空置,当然大量过剩的钢铁也卖不出去,钢铁厂大面积亏损。
房价已经太高了,一旦掉下来,发生泡沫崩溃灾难,谁也受不了。调控部门对付这种局面也像房地产商一样,让房价持续上涨。这是维持目前危险局面的唯一方法。我估计这条道路很难再走下去了,但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走。
从经济增长角度看,房地产需求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经历过耐久消费品、家庭资产增长支撑经济增长的阶段。先有家电,再有汽车,然后上升到房地产,家庭资产一波一波地升级扩大,在支持消费需求及经济持续增長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经济长期增长来说,支持家庭资产不断增长的政策,可起到短期性调整的货币政策起不到的作用。
很多人说城镇化给房地产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是指房地产快速发展到快要饱和、房价涨高到快要涨不上去的时候,城镇化即将伸手拉一把。但我认为,想用城镇化来挽救高危程度的房地产,用得好,最多成为一根稻草,比如说即使住宅房地产饱和了,但城镇化需要很多城市建筑投资、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城市产业建筑等,会带来新增的投资空间。但如果让城镇化卷入房地产投机的狂潮中,本来正确的事情会做歪,反倒带来灾难性后果。
我原来对城镇化抱有很理想的想法,觉得新型城镇化是我们国家从思想观念到体制政策的一个重大进步。生活在城市体制内的很多人,害怕农民进城会给城市造成冲击,认为如果让包括农民在内的全国人民都享受城市福利待遇,国家财政将承担不起。中国经济成功发展的经验就在于渐进发展,让人们分批进入小康,例如,对城乡居民采取分步发展的政策,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时允许农民进城打工,但不能享有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城市福利待遇,城市工业化需要用农民的低待遇、低工资、低成本来支撑。很多学者还把这种劳动力低成本美其名曰“劳动力红利”。这种城乡差别政策早已广受批评,但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当前阶段取消这种差别政策的条件还不成熟,需要慢慢来。我担心现在说城镇化“稳妥推进”就有这种含义,是不是农民进城享受城市待遇还需要经过很长时间。这次推出城镇化,国家若能主动打开农民进城落户的闸门。将是一个重大进步,将打破长期以来被极力维护的城乡隔离障壁。我觉得这一奔向公平的改革对整个国家的现代化、社会的公平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又一意义深刻的重大进展。城乡分离户籍制被打破,与此相关的广泛不公平包括民营企业、县域经济等各个领域的不公平,都有可能因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而被彻底打破。
我对城镇化抱有极大的热望,看重的是城镇化将给这个国家带来走向公平社会的重大变化。从此以后,城乡不公平以及附着在上面的很多不公平将被消除,新的不公平或者新的阶层分化、差距扩大等千万不能再制造出来。如果再产生出新的阶层分化,不是过去城乡隔离制度下的收入差距扩大,而是投机狂潮涌来时出现的新型财富分化,或是建立在财富分化上的阶级分化,或是政策影响形成的阶级分化,那就麻烦了。可叹的是现在这种分化已经开始出现。在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讨论中,我发现了一个严重问题——我们的经济发展和政策走向还在强烈地依赖房地产。依靠房价和地价不断高涨来解决财政困难的饮鸩止渴做法,还看不到改变的迹象。
目前实行的房地产调控说是要控制房价上涨,实际是推高了房价。二手房交易所得征税20%的调控措施一出台,连最普通的百姓都知道这种措施会将房价推高上去,批评纷起,可调控部门仍然我行我素。到现在为止,未作任何解释和调整。
学术界对房地产泡沫危险,财富转移的各种警示、批判似乎都成了空话。城镇化与房地产的辩论成了一堆空谈。我去河南调研,访问了郑州东区新城。郑东新区名不虚传,的确是“现代化新兴城市建设的成功典范”,其设施之现代化、资金投入之大、资金源流之畅,主要就是靠低廉的土地和高涨的房价。它不像有些媒体所说的大量楼房闲置,人口稀少,一座空城,而是繁华兴旺,热流涌动,没有烂尾楼,也没有很多空楼。郑东新区房价很高,每平方米约2万元,比郑州市中心平均每平方米7千元的房价高得多,郑州老城里的很多人想进新城,感叹房价太高买不起。大家说,如果房价还要再涨,哪怕背债也会涌去购买。这种土地财政的成功典范,背后是财富不公平转移的牺牲和痛苦。很多农民的土地被低价征用,无地无房,在新城区无立锥之地。听说经常有农民到新区来讨要拆迁款,都被屏蔽了。我们看到的是宽阔的街道、宏伟的建筑、艺术型的外观,满眼金碧辉煌。我去了河南一些地县城镇,那些地方也想走郑东新区的道路,希望本地房价地价也能涨得很高。
我在一个县看到,县政府从农民手里拿一亩地只需6万元,卖出去收入300万元。这样的土地财政吃起来太香、太舒服了。上面允许这么做,下面谁不想这么吃?本来能够靠产业发展实现公共财政平衡的县级市现在也都吃土地财政,更不要说北京这样房价地价飞涨的大城市了。土地财政的狂热,已经从大城市席卷到一些不知名的小县城。我原来想象的城镇化展现出农民进城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正被土地财政、房价暴涨的巨浪冲荡着。
如果将房地产化的城镇化当作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把土地财政当成解决地方财政危机、金融危机的法宝,毫不客气地说,中国经济有可能垮掉。这样的城镇化,我是坚决反对的。我对新型城镇化提几点建议:
第一,彻底摈弃房地产泡沫化的城镇化思路。尽快推出可有效控制房价投机投资上涨的房地产税等政策措施。
第二,彻底摈弃土地财政。尽快全面征收房产税,自住单套房免税或低税,投机投资闲置多套房高税重税,用房产税替代卖地收入。政府部门不应为保持卖地高额收入而避用房产税等有效调控措施或避重就轻敷衍了事。
第三,改变依靠土地财政和房价上涨的保障房建设模式。 目前地方政府高价卖地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支持保障房,房地产企业高价购得的土地划出一部分用于建设保障房,保障房建设完全依靠土地高价拍卖、商品房高价销售来支撑。结果,保障房建设力度越大,土地价格和商品房价格涨得越高。保障房应该是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的公共福利建设项目,可以规范发展为城镇化经济中具有健康带动力的产业。
第四,顺应人口转移市场化大势,勿走政府主导大举投资之路。现在有关部门和一些地方政府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城镇化规划,数十万亿投资与各种大兴土木跃跃欲试。这是一股浊浪,将给农民进城带来新的阻碍和打击。广大农民工收入低,即使获得户籍,也买不起住不起价格高涨的房子。置广大居民的恐慌不满于不顾,道路走偏,亟须扭转。
周天勇:保障房是个“乌托邦”,千万不能搞
周天勇:城镇化的好处我们就不说了,我想谈谈城镇化可能带来的地方政府的问题:第一,政府可能拉大框架征地,把行政中心盖起来,把表面建筑弄起来。第二,袁钢明刚才谈到了,房地产的城镇化,大量盖房。第三就是土地财政城镇化。这三个加起来就是地方政府的GDP、财政收入。但在此背后还有两个就业问题:第一,农民工的就业。很多农民工是“有建设就有就业”,没有建设就回家了。第二,建设城镇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扩张也是不利的。
还有居住问题。我算了一下,现在大概2.66亿农民工,加上他们带进来的人大概在3.2亿左右,占全国人口的25%。城市里25%的人口是没有户籍的,而且这25%里的99%是没有自己的住房的。我看过台湾的数据,1980年代,它的城市化水平是65%, 85%的人有自己的住房,只有15%的人是租房子住的。我们现在的城市化水平是52%,几乎25%的人没有自己的住房,再加上有城市户口而没有自己住房的,这个比例就更大了,这是一个问题。
房价这么高,加上再进来的这3亿人短时期内没有房子,导致什么结果呢?比如说城里的独生子女,可能过十年二十年有两三套房子,农村进来的可能五六亿人没有自己的房子,怎么办?这6亿人居住在城里2亿、3亿人的房子里,就形成了两个阶级:房东和房客——农村的两极分化(或者现在的城乡差距)转移到城里来了。我们现在只考虑收入的差距,但实际上财富的差距对未来的影响更大。现在的城镇化没有考虑怎样解决未来几亿人的房子问题,没有拿出方案。国外还有一个贫民窟,我们现在贫民窟两天就被城管拆了。
还有教育、医疗等大问题,也亟待解决。
另外,我觉得现在的核心问题,是要改革土地制度。土地制度不改革,所有问题都是乱的。现在据说有四个部门在做土地制度改革的方案:发改委,国土部,还有一个大学,我们也在弄一个土地房屋体制改革的方案。我的想法是,第一,要改造未利用土地,扩大土地供给的来源。土地来源不扩大,地价、房价等一系列项目落不下来,强拆、血拆这些问题永远解决不了。第二,可能要动产权。土地产权私有化的可能性不大,只有一个变通的办法就是全部收归国有,然后延长土地使用年期。比如英国,土地都属于“王土”,但使用期是999年,使用期内可以抵押、继承、入股、出租、买卖,和私有产权没什么区别。第三,我觉得一定要废除行政寡头卖地制度,全部土地进入市场,平等入市,挂牌交易。如今的土地交易是国家征收,即使是战时经济,我从你那儿征收什么也得给两块大洋,而且打个借条,现在就是一块钱把土地拿来,十块钱卖出去,马克思活着也不会答应这个事。
台湾的不动产增值100%收40%的税,增值200%收50%的税,增值300%收60%的税。房子原来是1000万买的,现在变成5亿了,几乎80%就被征税征走了。现在我们的情况是,你的10亩耕地,我10万块钱拿走了,一倒手就卖了500万,你转眼成穷人了。或者你在城郊非法建筑弄了一堆,最后卖了5亿,几乎不用征税。公平么?所以土地制度一定要改。现在是一个寡头卖地——还不是商人,而是行政。全世界只有香港是行政寡头卖地——我们把市场经济最坏的东西学来了。所以我觉得要改革,所有土地进入市场挂牌交易,只要符合规划的,就像买股票一样,商人到交易中心去买,政府收税。但是开征房产税怎么办?第一,你真要实行1000年的产权,如果还是只有50年、70年,收房产税是不合理的。第二,高额的土地出让金那部分要退税,要不然就是双重征税了。第三,对一些退休、失业的人要进行减免政策,但多套房子一定要累计,这样才能遏制城里的两极分化,才能让农民买得起房子。
我觉得保障房是个“乌托邦”,不能搞,搞也尽量少搞一些。在这方面我们不可能学习新加坡,它才六百万人。我们有几亿农民要进来,盖得起房子吗?再把养老背上,这个国家就要破产。把房价降下来,可采用多种形式——小产权房、集资建房、合作建房等。
我对城镇化的建议是“六位一体”:扩大土地供应,扩大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产业与城镇化同步,鼓励创业和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六位一体”推进城镇化才是全面的推进,要不然我们实现了房地产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土地财政城镇化,最后老百姓买不起房子,没有就业,导致两极分化,再过十年二十年,城镇化搞完了,没有财政了,留下一堆问题,那就麻烦了。
必须撤销地级市,盘活三农全局
彭真怀: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关于大中小城市的发展问题,靠市场力量协调,目前在中国是根本做不到的。建国以来我们一直靠行政力量推动城市化。比如四个直辖市所获得的资源、政策和项目资金就比其他省会城市多,北京市就比其他三个直辖市多,副省级城市相对来说又比地级市多,省会城市比普通的地级市多,一般的地级市则完全靠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所谓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是做不到的。从世界各国情况看,城镇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的过程。第二,小城镇逐步扩大,成为小城市乃至大城市。第三,人类社会发现城市并不是越大越好,大城市的人口开始向小城镇疏散。我考察过美国、德国、韩国,它们99%的所谓城市,就是small town(小城镇)。包括美国在内,并不是靠大的城市群带动,大的城市群靠资源集中起来以后,不是靠市场力量推动,这一点我们务必搞清楚。所谓市场推动产城互动根本不现实。
周天勇:刚才彭老师说的大中小城市,人往哪里去其实是就业机会问题。比如我大学毕业了,是到县城还是到北、上、广,还是跑到省会城市去,这是人的机会问题。人往哪里流中央是管不住的,这是第一。第二,产业投资是企业行为。第三,人和企业为什么这么流动呢,有一个经济的动态平衡问题,我到这儿成本是多少,利润是多少,风险多大,市场机会多大。这里主要是交通成本、规模经济。小城镇发展综合产业是不可能的,从经济学上讲,大城市可以发展门类齐全的综合产业,小城镇比如十万人、五万人,只能发展专业型产业城市,但是专业型的产业城市選择起来特别难。大城市也好,中小城市也好,如何布局,我认为根本上还是取决于人的流动和企业家资本的流动、利润的追逐。这两点也有限制,比如土地指标就给大城市分得多,小城市到县城几乎就没有了,你让企业怎么去投资?他等了几年土地指标都下不来,这是体制问题。如果鼓励发展小城镇,土地指标问题要解决。还有税收,如果改成房产税,比如三万人的城市,只要有人来我这儿住,我就能收到税——然而现在不是房产税,是工业税,一定要有产业发展才能收到税,政府才能运转。
周志兴:美国的小城镇是怎样的呢?
周天勇:我2004年到那儿20多天专门研究它的财政。美国政府收入的60%来自房产税,这几乎是恒定的。我到波士顿、加利福尼亚、芝加哥、旧金山等地,了解到的情况都是这样。
彭真怀:国外是政府做了推动。我们所知道的硅谷就在小城镇,波音飞机制造也在一个小城镇,著名的奥特莱斯就在西点军校的边上。
我和天勇有一个不同之处:天勇认为人喜欢往大城市流,机会成本低,土地指标在那个地方——这恰恰说明我们做了一件错误事情,从现在开始要改变它,所以我呼吁给小城镇二十年的抚育期。
我有一个主张,新型城镇化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工具,而是国家真正安定的一个稳定器。我们预测中国的经济增长4%完全可以接受,根本不需要7.5%,不是说只有7.5%才能维持国家的良性循环。现在关键要打动领导人,让他们意识到,不能再把资源过分集中于地级以上城市了,要在国土空间上彻底改变这一不公平现象。
中国地级市的設立是一场灾难的开始,必须撤销地级市。到目前为止,从来没有看到地级市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有的都是破坏作用。
周天勇:我赞同这个观点。县城为什么发展不起来,和设立地级市的关系非常大。
彭真怀:现在又搞了省管县,管理这个省的经济大县、资源大县,意思就是说省里要收权,不给地级市搞。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资源大县拼命想办法设立县级市——县级市就是县一级的抵抗。所以我呼吁一定要给县城和小城镇一个抚育期,请你们把地级以上的产业往县城和小城镇转,这是国家的希望,是共和国未来能够存在的基础,是真正的砖石。所有的维稳事件几乎都发生在县乡一级,维稳开支超过军费开支,这是很大的问题。县乡这级不做牢,就要天翻地覆,对城市发展没有任何好处。
最终的新型城镇化,我的想法是:
第一,要盘活三农全局。到现在为止出台了15个一号文件,但并没有把三农问题解决好,为什么?因为没有真正抓住“牛鼻子”,没有把农民放在心口上。农民继续贫穷,没有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农业继续困难,靠天吃饭。从原始社会以来农业一直是孤立的生产方式,农村没有规划。搞村村通,全国有226万个村庄,69万个行政村,每年拿出240亿,现实么?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如果不对农民保持应有的尊重,不对农业保持应有的敬畏,不对农村保持应有的真诚和厚道,走不长远。
第二,要引领四化同步。现在还是说“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化”,没有把重要的排在前面。首先应该是新型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我们进口的粮食相当于在国外开辟了7亿亩耕地,这是一个严重的警告。新型城镇化如果仅仅在城市里做文章,不把农业问题放在第一位,哪还有前途?
接着是信息化,工业化放在后面。目前的工业化完全是一条死胡同,没有出路,传统的工业都是高耗能、高污染的,调了22年没调过来;新兴战略产业又是重复建设、产能过剩,无锡尚德的破产就是新兴战略性产业的一笔糊涂账。两位老师刚才提到土地财政的问题,土地财政是什么问题?看上去问题在地方,实际根子在中央。地方政府要做事情,怎么做?这是很大的问题。因为分税制,搞得各个地方政府“跑部钱进”,建立大量的办事处,因为只有中央政府可以转移支付,给谁都是一样的。
第三,要统筹“五位一体”。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齐头并进。
归纳起来,新型城镇化就是实现“三四五”的问题,即盘活三农全局、引领四化同步、统筹“五位一体”。
4.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读后感 篇四
A.枢纽
B.中心
C.客运
D.物流
2.城市则是陌生人社会,强调()关系
A.熟人人情
B.法治信用
C.民主博爱
D.平等自由
2.多选题 【本题型共2道题】
1.城市发展,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发展指导思想,包括()
A.城市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B.城市是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C.城市是工业商业文明的发展结果
D.城市是自由、平等、开放的 E.城市是权力、等级和封闭的2.经典的区位经济基本理论包括()
A.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B.韦伯的农业区位论
C.杜能的工业区位论
D.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E.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3.判断题 【本题型共2道题】
1.第三次城市化浪潮将通过强化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交通和网络联系,全面提高中小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Y.对
N.错
2.快速路网支持城市立面拓展,主导城市功能集聚。
Y.对
5.中国新型城镇化总体战略规划分析 篇五
《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下称《规划》)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包括国土资源部、住建部等在内的十多个部委共同参与编制。《规划》将涉及全国20多个城市群、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万多个城镇的建设。
2012年全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2.57%,但户籍城镇化率只有35.29%。城镇化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势在必行。当务之急是推动人口城镇化。新型城镇化除了要逐步解决落户难题,在土地、财政以及资金来源方面遭遇的障碍同样值得关注。
6.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读后感 篇六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16日正式公布。《规划》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规划》认真总结了我国近年来城镇化的经验教训,包括: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等。
去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如今,规划正式公布,这意味着我们正在推行的新型城镇化不仅是国家战略,更有章可循,蹄疾步稳。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据统计,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愈是如此,我们愈应该谨慎从事,早作运筹,比如避免城市病。
去年3月,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时明确提出,“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重申,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要更大规模加快棚户区改造,决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避免千城一面。如此种种,足以说明我们所要建设的新型城镇化,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如何才能做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答案包括万象,重要的一点应该是避免城市病。如果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交通拥堵问题严
重,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这样的城镇化令人望而却步,原因很简单,居民的生活质量虽然提高了,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果一些农村地区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区模式建设新农村,简单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这样的城镇化就本末倒置,失去了个性,毁灭了记忆,我们怎能找到回家的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二字,直抵人心。蕴藉深意,不难理解。
如果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制度,不真正改革,数以亿计的城市居民,没有非农人口户籍,与户籍非农人口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均等化方面存在差距。这样的城镇化就是“伪城镇化”、“半拉子的城镇化”。诚如有学者说,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在于公共产品的供给”。
曾经,在工业化发展道路上,有识之士提出应该走出“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陈弊。教训深刻,如今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站得高、望得远,先预防后治理,比如杜绝城市病。一旦染上城市病,再想起来治理可就晚了。就像雾霾天,现在政府投入的资金以万亿计,代价极高,如果相关企业和部门早就意识到并做到“先污染后治理”的危害,何至于此?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正在推进的新型城镇化,总结并吸取了国内外城镇化工作的经验教训,更是意识到城市“摊大饼”式扩张的危害,意识到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的弊端,意识到交通拥堵问题严重等问
题的后果,也意识到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的隐患……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慎重,更注意趋利避害,更坚定决心打造新型的城镇化。有学者认为,城镇化未来一定能够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但它是一个“冻得很硬的冰激凌”,要一点点化解,因为这需要非常复杂的政府规划和市场机制同时发挥作用,做得不好会留下很多隐患。比喻未必精当,但这种提醒值得警惕。通过规划,稳扎稳打,避免染上各类疾病,使城镇化既能成为发展引擎,更能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和尊严,新型城镇化才名副其实。
7.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读后感 篇七
为强力推进综合试点工作,阆中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成立了由局长易良为组长、局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局机关相关股室和局属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将职责、任务明确到了具体单位和人员。
阆中制订了《阆中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方案》等多项专项实施方案。同时,组织编制了《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供排水专项规划》等,并积极申报海绵城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国家试点。将任务分解到各个年度、将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将举措细化到操作层面,形成明晰的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书,为试点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阆中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会同规划、国土、交通、发改等部门,对试点工作中急需启动的项目进行了专题研究和认真审议。目前已编报市政基础、城乡交通、功能配套、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等共8大类67个重大项目,概算总投资达503亿元,形成了“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重大项目,编制了《阆中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内容涵盖城区市政道路、供水、污水及垃圾处理、排水防涝、燃气、园林绿化、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方面的建设。
“综合试点”是一项系统的改革,没有先例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阆中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紧扣“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在“新、实”二字上做文章,在“进得来”、“融得入”、“留得住”上下功夫,积极探索了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新路径。
实施“名师规划”、“全域规划”、“多规合一”,对100平方公里城区控制范围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科学定位了保宁、七里、江南三大城市片区功能,实现了产业互动、功能互补。按重点集镇、中心集镇、特色集镇分类完善了集镇规划体系,形成了以城区为核心,以老观、柏垭等集镇为中心,各乡镇为支撑点的“一核五心多点”城镇体系。完善了城市商业网点、绿地系统、地下管网、现代物流等十余项专项规划和集镇发展规划,实现了城乡特色化发展。
规划建设了3大交通环线建设,基本形成了50平方公里“三纵七横”的城区交通路网;加快推进了乡村公路、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着力打造了“幸福美丽新村”;加快推进了南充、阆中两级重点项目建设,实施了老城区地下管网改造、新城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和保障安置还房、旅游提升项目等47个;成功创建了“金沙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蟠龙山森林公园”,正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配套惠民政策,制订出台一系列政策,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向城市和集镇聚集。在购房政策方面,对在城区购房者给予了减费、降税、发补贴、优惠贷款、方便落户等多项优惠,吸引了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今年已新增8400多名农业人口落户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2.2%。
坚持以产业兴城镇,建城镇助产业,努力实现产城互动。启动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并大力发展餐饮、娱乐、住宿、购物等三产服务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加快了“产城一体化”的进程,为“留得住”夯实了基础。
直将沧浪千堆雪,且为大潮助涛声。2016年是阆中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关键年,阆中市市委书记蒋建平表示,阆中市将借势国家政策东风,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和“使命担当”的精神,乘势奋进,砥砺前行,继续全力以赴抓好阆中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加快阆中“国际休闲旅游城市”建设步伐。
8.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评价体系※ 篇八
2015年初,《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正式启动[1],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地的62个市(镇)被列为综合试点地区,国家发改委将对综合试点工作进行跟踪监督和年度评估考核,并在评估考核的基础上,建立试点动态淘汰机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进行科学评价是引导、调控、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但是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试点地区(包括自主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的部分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视,如此就更谈不上对建设规划的科学评价,从而导致新型城镇化建设处于盲目大上和失控状态。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各地新型城镇化自身建设的角度进行分析,需要对规划进行更加全面和更加系统地评价。那么,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评价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对建设规划进行科学评价?本文从概念、内容、理论、方法、应用等方面,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评价体系,进行了全面和系统地探讨。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评价的概念和内容
规划不是编制好了就算完事了,重要的是在于实施[2]。新型城镇化建设先有规划编制,然后根据编制成果进行实施,从而产生实施结果。本文认为,基于系统观和过程观,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评价不仅应该包括对规划编制阶段规划文本、规划方案的评价,而且还应包括对规划实施过程的评价,以及对规划实施后效果的评价。如果单从实施的角度讲,前者是对规划编制成果的评价,可以称为规划实施的“预”评价;后两者则分别是针对实施中和实施后的评价。评价不仅与规划体系相关,而且还要针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进行全面和系统评价,从而科学有效地指引规划工作。
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评价(按照规划时序),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编制成果评价。规划编制成果是对新型城镇化未来状态的描述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引。规划成果内不仅应包括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而且还应包括达到目标的方法。第二,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实施过程评价。以往的规划评价大多侧重于对规划编制成果和实施效果的研究,忽略了对规划实施过程的评价,所以应综合考量规划实施的执行性和规划实施的进程。第三,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实施效果评价。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实施效果的评价,主要集中于规划实施前和实施后的对比分析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最终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所以还需要与发展效果相结合,通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评价的概念和内容进行解读,可以提升对这一重要管理机制的认知。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从编制到实施的评价体系
(一)针对规划编制成果的评价体系
一般来讲,规划编制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规划方案等。这里,对规划方案的评价不是本文的关注点,本文强调的是对规划文本即规划本身的评价。目前,国外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评价规划文本质量的方法,并且将其运用到了各种规划文本的评价中。表面上看,这是对规划文本质量的评价,实质上则是在回答“什么才是一个好的规划”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为:内在有效性评价和外在有效性评价两个方面[3]。
内在有效性指规划文本自身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一般来讲是由基础事实、远景描述、目标政策、实施工具四项要素组成;外在有效性主要有以下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垂直级”相关规划的协调和接应程度的评价,二是“平行级”相关规划的协调和配合程度的评价。内在有效性包括规划的核心要素,如规划目标、远景描述、基础事实、内容和格式、政策(为实现规划中的各个目标制定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性;外在有效性涉及范围和覆盖面问题,反映的是上下层规划之间的承接关系,以及左右规划之间的一致性。鉴于目前我国规划评价的基础和水平,基于简明和可操作的原则,本文尝试给出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编制成果的评价体系(表1)。
规划文本评审条目评价体系的设计主要基于以下四点考虑:规划目标的合理性评价;规划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评价;规划成果的表达和内在逻辑性评价;规划外在有效性评价。前三点反映了规划文本的内在有效性,最后一点反映了规划文本的外在有效性。规划文本的内在要素包括规划目标、规划依据、规划策略和规划行动,以及规划成果的表达和结构逻辑。值得一提的是,现今的规划编制大多注重目标,忽略了策略和行动。策略是为实现规划中各个目标制定的具体措施;行动常常以计划形式出现,又被称为行动计划或实施计划。因此,如果没有相应的策略和行动,新型城镇化最终走向何方可想而知。
规划文本的外在有效性是不可忽视的。以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为例来说明,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要与国家的新型城镇化规划相衔接;另一方面要考虑市县、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承接性,尤其是同一层次的“多规协调”问题,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实际上涉及多个规划部门,而这些部门各自又有相关的规划,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交通规划、环保规划等,所以要进行协调统一。
(表1)是针对规划评价邀请的专家而言。即:评价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文本质量的方法是依据这个明细单,确定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是否遗漏了一些规划要素,从而判断规划质量的高低。(表1)采取计分方法,作为初期处理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要素赋值的技术指引,直观呈现评估的定量结果,就是由熟悉、掌握评分原则的专家,对文本条目逐条进行评判赋分,根据评价后的总得分结果,可以评判规划文本的质量即规划的优劣水平。这种由专家打分的方法简便易行。由于新型城镇化规划是一项实践性要求很强的学科,所以要求专家要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有相当的判断能力,或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有较深入的研究。这种评价方法可以促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文本中深入考虑规划中各要素的完整性及逻辑性,加强规划间的协调。
(二)针对规划实施的评价体系
以上简要介绍了规划实施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两部分内容。这里不准备详细划分实施过程评价和实施效果评价,其原因主要是考虑到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发展过程,加之由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复杂性所导致的规划实施的不确定性,所以把规划的实施和规划的效果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即把对规划进度的评价和对规划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的评价结合起来,通过跟踪和定期反馈,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实施的评价体系(表2)。
几点说明:
第一,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实施的评价,重点内容分为规划实施执行情况的评价和对规划实施效果的评价两大部分。规划实施执行情况的评价主要是针对规划执行情况进度进行跟踪、对规划发挥作用的情况进行评价。规划实施效果的评价主要是针对是否达到预定目标进行评价。
第二,关于规划实施程度的评价。一般来讲,应该包括规划实施的执行性和实施的进度两方面。国内往往只关注后者,以年度报告的形式提交。而实际上,规划实施的执行性评价更为重要。因为如果规划没有得到很好地实施,那么规划也就失去了意义,规划编制成果中的策略和行动也就没有了价值。而规划实施的进度只是规划执行情况的表现结果。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指标,而且要把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上升为约束性指标,并从战略高度确定社会人文指标,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考虑到与规划实施效果的指标相对应和弹性与刚性控制的结合问题,规划实施的执行情况设立了“引导性”和“控制性”两类衡量指标。引导性内容用于对中长期发展方向的引导,控制性内容用于对近期建设项目的监督和制约。
第三,关于规划实施效果的评价。新型城镇化规划编制付诸实施后,新型城镇化进展如何?会在多大程度上按照规划目标推进?这些都需要对实施效果进行全面和系统地评价。由于新型城镇化是正在进行中的规划,所以这里主要是指规划年限内的阶段性效果评价。考虑到指标不仅应该与发展目标相一致,而且指标应该反映公众参与的状况,评价结果要使公众能够接受,所以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基于规划目标的指标和公众满意度这个附加指标。在这里,把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目标确定为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生态发展目标,以及城乡统筹目标(最能反映新型城镇化建设特征的目标)。这四个目标还可以进一步细化,通过参照相关的研究成果[4],比如城乡统筹目标,以城镇化水平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来测度;社会发展目标以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来测度;增加公众满意度指标主要是体现公众参与规划这一新鲜事物方面,收集公众的满意度对规划作用进行衡量也是一种最能直接反映规划效用的方法[5]。
第四,关于如何给指标赋分。规划的执行情况可按实施、未实施、违反建设三类进行划分,实施得1分,未实施得0分,违反建设得 -1分。也可以按照实施完成率来考量,即以实施情况占规划情况的百分比来测度。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评价,主要是起到引导、监督和控制作用,规划目标的落实情况直接按达到目标的百分数计算。具体地说,本文对规划目标的落实情况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定量评价主要评价是否达到了规划目标,定性评价主要是考虑公众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满意程度。这两种方法各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又因为两者的区别和互补关系,在现有评估条件和价值评判的标准下,是国际上目前最为通行并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6]。
综上所述,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实施效果和实施程度进行评价,可以选取一些指标并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计算,跟踪了解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是否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向预定目标发展。这些指标可用于监测新型城镇化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进展情况,特别是城乡一体化的程度。此外,通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实施情况定期进行评价,可以动态了解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落实情况,发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与规划目标之间的差距,了解公众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实施情况的意见,从而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调整和决策提供依据,加强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监督管理。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评价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起步时间短,经验不足,特别是针对规划评价的方式方法,需要尽快进行规范,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步。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评价工作是一项需要从上到下共同配合的系统工程,必须对评价工作进行科学组织和有效执行,本文提出的评价体系可以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编制和实施提供如下参考。
第一,组织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评价工作。从各地的发展情况看,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评价工作一般由政府部门组织。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涉及城乡一体化的方方面面,需要在体制上保障规划评价的权力和职责,具体可成立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评价工作机构。第二,执行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评价工作。执行规划评价的具体方式可以由主管部门(一般由发改委负责)作为评价实施的主体进行评价,也可以在政府统筹组织的基础上,委托第三方如学术组织、咨询机构,作为评价的实施主体进行评价。第三,在执行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评价工作的过程中,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产业发展部门、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等,都应给予相应的支持配合。第四,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评价工作应重视专家的意见,通过广泛听取专家意见,修正、完善规划,保障规划实施。第五,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评价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政府组织开展评价工作需要给予资金、人力等方面的保障。同时,为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评价工作的有序进行,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本身的评价工作也要进行评价,并以此建立规划评价机制,即评价实施方要对评价成果负责。第六,关于评价成果的反馈。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规划的全面实施,指导下一步规划实践。评价成果的有效反馈是评价工作是否圆满完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应提高对评价成果运用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安徽总体方案》.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安徽总体方案的通知(皖政〔2015〕15号),2015年4月22日.
[2]仇保兴.科学规划,认真践行新型城镇化战略[J].规划师,2010-7:7-12.
[3]宋彦,陈燕萍.城市规划评估指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24-39.
[4]杜栋,苏乐天.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14-6:8-10.
[5]潘书坤,蔡玉梅.日韩国土规划新进展及对我国国土规划的启示[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10:33-35.
[6]沈山等.城乡规划评估理论与实证研究[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46-48.
9.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读后感 篇九
综合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近几年来我县大力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区、景区、园区的“一三区”生态旅游精品城市为重点,创新机制,突破瓶颈,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大力鼓励农民进城就业和返乡创业,初步探索出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就地就近城镇化的发展新路子。
一、基本情况
(一)打造了投融资新模式(第6条)
作为生态大县、人口小县、经济欠发达县份,我们紧紧围绕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投融资创新的新路子。围绕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精心策划储备大项目好项目,充分利用国家有关新型城镇化投融资政策,以金融创新支持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通全力通过PPP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引进了嵩市现代有机科技示范园、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区等项目。借助农发行、国开行专项贷款13亿元的投放,建设了棚护区改造、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等项目,我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居民满意度及农民进城意愿空前高涨。
(二)开创生态保护新模式(第八条)
重点开展了抚河流域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一是全力提升生态优势。科学划定生态红线,完成了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加大保护力度,全县已建设各类保护区30余万亩、占国土总面积近1/6,生态公益林53.9万亩、占林地总面积近1/3,已经拥有四张国家级名片,即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山国家森林公园、九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和华南虎野化繁育基地。从2016年起全面启动为期五年的封山育林,应封尽封山林面积124.1万亩(全封116.5万亩、轮封7.6万亩)。二是大力加强环境整治。坚持预防为主、源头严控、过程严管、责任追究,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严格生态空间保护红线区划,切实守住水资源、耕地、生态三条环境保护红线。深入推进水库水质污染、畜禽养殖污染、露天焚烧垃圾等专项整治,实施“守山护水、治污除霸”专项整治行动,开展环保泸溪河行、泸溪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整顿和规范石材等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将70多家石材企业清理规范调减为9家,并明确2018年底前关闭全县所有花岗岩开采企业。
(三)创新了生态治理新模式(第十一条)
一是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从2003年开始,就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县直部门和各乡(镇、场)目标考评和绩效管理考核,并作为重要内容。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生态文明建设不得力、不作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曝光,对末位实施责任追究和诫勉谈话。二是探索实行生态责任审计。2005年,在全国率先探索将生态保护工作纳入县直部门和乡镇党委及政府领导班子考评,将森林质量、水质标准等38项指标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离任审计的重要内容。2013年进一步细化了考核项目和标准,完善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审计办法,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实行“一票否决”,对因工作失误影响生态建设的严格问责,被问责党员干部达38人。2016年以来,再次完善工作方案,研究出台了《县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责任情况考核、审计工作方案(试行)》《县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制度》,推动制度设计逐步由“目标考核”向“责任审计”转变,使“生态审计”走向了系统化、规范化、法治化、科学化的新阶段。三是健全四级环境保护网络。建立了县、乡、村、组四级“山河路长”负责制,依靠四级环境保护网络建立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网络化监管体系,严格落实“纯净、环境保护十条禁令”,逐步使保护环境成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全县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四是编制《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提出的限制类涉及国民经济4门类9大类9中类9小类。坚持把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环境保护的硬约束、硬指标,严格执行,坚守生态防线。
五、创新政务信息新模式(第十六条)
一是大力建设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通过努力,我县通信3G网络及新一代4G网络实现了全覆盖。开通了县城和乡镇30多个4G站点,新建开通68个行政村800M站点。全县县委各部门、乡镇场、工业园区管委会、政府各部门全部实现光纤宽带接入,县信息中心机房设备也得到进一步完善。二是大推动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完成了上联省市电子政务内网系统平台。全县7个乡镇、5个林场都已接入政务网,各委办局目前接入率为70%。医保、国税、地税、公安、人事等部门也建成了专用网络。重点业务系统建设不断深入。随着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矛盾纠纷平台等应用系统的平稳运行,政府办公效率得到明显加强。同时完善了涉税平台的建立,进一步规范了税收征管,依法组织财政收入,实现财税收入持续增长。三是大力实施电子商务项目建设。2016年,投入8000万元引进中国网库集团建设中国面包产业基地,同时还建设了县电子商务孵化园。
五、创新绿色经济发展新模式(第二十条)
确立以生态旅游业为主导,积极培育以有机休闲农业、绿色低碳工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绿色产业体系。一是培育全域旅游新业态。牢固树立旅游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主导地位,瞄准全国旅游强县目标,规划建设十大重点景区、三条精品线路和100个精品景点,着力将全县1251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打造成为全县域旅游景区、最美生态旅游目的地。二是培育有机休闲农业新优势。依托纯净的空气、水和肥沃的土壤、温和的气候,聘请中国农业大学在全国领先编制全县域有机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1核4区9庄园12基地”总体布局,深入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大力推进以马头山镇、嵩市镇为核心的有机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积极引导乡村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大力发展全县域有机休闲农业。目前,全县已拥有千亩以上有机农业产业基地11个,有机农业种植总面积超过10万亩,初步形成了以有机白茶、有机大米、有机竹笋、有机果蔬为重点的特色产业。三是寻求低碳工业重点突破。全省首创发展“飞地工业”,在抚州高新区建设千亩工业集中区,大力发展服装鞋帽和制造加工业。县内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先,依托XX、XX两个工业集中区,以配套旅游产业发展为方向,大力发展以旅游食品加工、木竹精深加工、旅游工艺品为重点的低碳工业。四是培育现代服务新业态。积极培育养生养老服务业。扎实推进法水森林温泉、狮子山养生养老基地和城北大型养生养老项目,狮子山养老基地被列入《XX向莆铁路经济带十三五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大众绿色创业。大力支持面包产业发展,建成了以为中心,遍布全国的绿色大众创业网络,并引进了中国网库集团,采取“产业+互联网”方式,建设“中国面包电子商务基地”。
六、创新特色小镇新平台(第二十三条)
目前我县引进了面包文化小镇和国科健康小镇项目,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在建设小镇中我县:一是始终坚持生态产业为基。特色小镇的核心元素在于独特的生态产业特色。立足产业行色,大力引进在外面包户返乡创业,将面包小镇建设成为集面包特殊人才培训、原材料生产加工、新产品新原料研发,特色旅游产品销售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利用国科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资金和专业优势,大力提升县人民医院的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建设集养生、养老、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小镇。二是积极推进多功能融合。全面注重发掘生态文化、苏区文化、畲族文化等功能,汇聚人文资源,形成文化标识;嵌入旅游功能,挖掘旅游题材,丰富旅游元素,打造成面包文化小镇、国科健康小镇高级别景区;同时完善特色小镇的医疗、教育和休闲设施,推进数字化管理全覆盖,确保“公共服务不出小镇”。通过对这些功能的深挖、延伸,真正产生叠加效应、推进生态旅游、有机休闲农业和特色小镇的融合发展。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一是供电设施严重不足。是目前全省唯一只建有一座110千伏单电源的县城,至今没有35千伏城区变电站。二是交通条件相对落后。只有一条上世纪70年代建设的鹰厦铁路,目前没有高铁和动车,全县约780公里农村公路全部是等外公路,467座的农村公路桥梁是危桥。三是农业设施十分薄弱。绝大部分农田水利设施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老化失修严重,缺水易旱,洪水易涝,远不能适应当前生产生活需要。四是群众生活比较贫困。仍有“省级开发贫困村”11个,80%“两红”人员特殊优抚对象仍然贫困。五是地质灾害频繁。是全省重点地质灾害多发区,灾害重点治理区域达655平方公里,重点灾害点500余处,当地群众居住条件恶劣,急需整体移民搬迁。
(二)生态保护不堪重负
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7.3%,全省第一。为呵护“一方青山绿水”,2002年以来,先后关闭和清理了县农药厂等多家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影响财政每年因此减收近亿元。同时坚决拒绝了一大批不利生产保护的项目,累计减少投资约40余亿元。受此影响,财源逐步单一化,收入来源稳定性差,缺乏后续财源。总体来讲,一方面保护了优越的生态环境,开始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另一方面也致使县级财政极其困难,经济发展举步为坚,民生保障几尽难以维持。
10.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读后感 篇十
2010年,我区紧紧抓住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获批的重要机遇,坚持区校、区企合作,认真贯彻实施区委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决定和区人代会审议通过的《〈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发展规划纲要〉决议》,全力抓落实、抓推进,确保试点城区建设开局良好,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2010年1月10日,杨浦作为上海唯一的区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被授予全国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1月16日,八届区委十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建设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决定》,1月22日区人大审议通过《〈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发展规划纲要〉决议》,把全区上下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上来。决议明确提出: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要“建成创新人才集聚、市场要素汇集、创新主体活跃、创新服务完善、创新生态良好的智慧城区,在创新基础、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等综合创新水平上居于上海和全国前列,成为面向和服务全国的科技孵化种子基地,培养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企业。”按照决议的要求,杨浦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扎实推进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
一、开展总体设计,制定工作实施方案
为切实做到“配强班子、落实责任、形成合力”,成立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区相关部门和区域内各高校明确专人作为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在市科委的指导下,编制完成《上海市杨浦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工作实施方案》,得到了科技部的充分肯定。
《实施方案》围绕科技部“四个着力”的要求,深入分析了杨浦开展创新型试点的基础,提出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要抓住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重大机遇,积极对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完善区域创新服务体系,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营造良好环境,加快培育区域新兴特色产业,提高城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实施方案》,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五动”,即:深化“三区联动”、坚持创新驱动、探索金融创新带动、实施项目拉动、推进区域互动。实施方案还明确了具体推进计划,成为我区开展试点工作的行动指南。
二、积极争取市政府层面支持,明确工作方向
在市发改委、市科委的指导支持下,认真做好向市政府专题汇报准备工作。3月,沈晓明副市长及市相关部门领导专题听取我区关于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汇报,并提出了建设性指导意见。
7月26日,韩正市长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听取金兴明区长和市科委所作的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工作汇报。会上,市政府各相关部门明确表态支持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会议同意汇报中提出的“建立部市区会商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推动杨浦知识创新基地成为国家高新区、将推进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纳入市十二五规划、市政府发布关于推进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等四条建议。韩正市长表示,杨浦的后期发展将对上海市全局尤其是东北片地区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市里要加大支持力度,希望杨浦能抓住这个新的起点,重点聚焦深化“三区联动”核心理念、探索科技金融结合、成立建设专项资金等政策支持、推进滨江开发、产业发展等五个方面。
7月30日,区委书记陈寅同志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上海市试点工作推进大会上做了题为“大力实施国
家技术创新工程,推进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交流发言,市委书记俞正声和科技部部长万钢都在讲话中明确表示要集成各方资源,支持杨浦创新型城区建设,进一步探索“三区联动”的有效机制。
市政府常务会议精神极大地鼓舞了杨浦干部群众的信心,会后多次组织传达、学习,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
三、深入开展调研,提出支撑政策建议
为进一步落实市政府常务会议关于“五个聚焦”的精神,加强调查研究,设立深化三区联动、产业发展、创新城区宣传和社会动员、创新和创业人才工程、金融创新、滨江开发和重大工程、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等七个专项工作推进小组,由区领导牵头负责,明确责任单位。各小组开展专题研讨,分析我区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急需解决的难题,积极争取国家和市的政策、项目、资源的聚焦、落地。深化三区联动推进小组走访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相关服务机构,提出下一步促进“深化融合内涵、拓展联动范围”的基本思路;产业发展推进小组明确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培育发展物联网、智能电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创新城区宣传和社会动员推进小组制定《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宣传和社会动员行动计划》;创新和创业人才工程推进小组研究制定《关于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推进杨浦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的实施意见》;金融创新推进小组提出把杨浦建成科技金融功能区的战略目标;滨江开发和重大工程推进小组梳理土地使用现状,开展国际方案征集,启动与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关系重大的工程项目,推动滨江从传统工业制造向工业研发设计转型;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小组调研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现状,提出系列工作建议。区委常委会专题听取了调研情况的汇报。
为进一步明确2011年工作重点,区委设立十个调研课题,其中第一个就是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工作调研,区委研究室、创新办和科委共同负责,坚持项目导向的原则,及早谋划2011年的工作抓手和重点项目,形成可考核、可实施的目标任务。
四、市区联手,全面启动建设工作
贯彻落实市政府常务会议精神,市区联手将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上升到市的层面。一是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政策支撑体系,明确需要支持的六大方面具体政策(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推动滨江联动开发;启动重大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财政投入支持产业转型和科技创新创业)。通过与市科委联组学习等方式,与市科委研讨试点城区建设有关事宜。二是草拟了《关于推进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目前已经市政府同意,由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发文。《指导意见》成为杨浦推进试点的指导性文件,从上海落实国家战略、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角度,把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作为上海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创新服务功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抓手,作为杨浦区进一步推动老工业城区转型提升、为全国探索发挥示范作用的重要实践。三是筹备“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推进大会”,全面动员全区上下高举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大旗,拟邀请包括国家科技部、市政府领导,市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领导,区四套班子领导,区高校、科研院所、园区、企业的负责人和机关干部近1000人参加。
为了确保上述三项工作落实,经过积极沟通协调,11月4日,沈晓明副市长召开专题协调会,与市各相关部门研究对杨浦支撑政策的落地和推进大会的召开。
五、多方参与,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一是将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作为区“十二五”规划编制的主线。以增强杨浦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杨浦转型发展为目标,先后赴合肥、南京、北京、重庆等城市考察创新型试点城市(区)建设,交流经验、开阔视野、启迪思路。二是广泛动员,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深入开展找差距、找瓶颈、找突破“三找”主题活动。依托东方讲坛、“一线工作法”等平台,集中开展“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主题宣传教育、“我为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献一计”等活动。三是促进创新要素聚集。推进人才公寓、海外人才创业大厦、院士风采馆三大创新创业人才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千人计划”、“3310”项目,搭建五大服务平台,促进创业人才集聚。目前,全区被列入国家“千人计划”的海外人才已达35名。四是会同市科委等相关部门,抓住上海张江高新区扩区契机,对杨浦知识创新基地进行扩区,并申请将基地纳入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体系。扩区后,杨浦知识创新基地面积将由现有的9.46平方公里拓展到21.42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将对全面推进试点城区建设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全区各部门、街道镇、各单位围绕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以本部门、本系统的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推动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三区联动中,校区和园区联动已形成一定的网络和机制,而社区与校区、社区与园区的联动相对比较薄弱;在产学研合作上,与科研院所的对接、融合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环境,如金融服务、中介服务和政策支撑体系等还不够完善,创新环境需进一步优化等等。这些都是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的瓶颈难题,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深入思考,着力攻坚突破。
2011年主要工作
2011年,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科技部“四个着力”要求,以七个专项工作小组为责任主体,全力抓推进、抓落实、抓突破,力争全社会研究与实验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科技投入占区级财政支出比重达6%;知识型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4.6%;专利成果产业化率递增5%,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总申请量比重超过50%;科技企业总量超过4500家;培育创业苗圃项目100个,向孵化器输送优秀种苗项目40个,孵化器培育孵化企业80家、毕业企业12家;新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高层次人才20名,新引进产业领域高端人才200名、专业人才2000名。
一、进一步深化“三区联动”体制机制
构建区、校、科研院所、企业多层次联动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区校合作框架协议,实现双方发展战略、发展规划、项目对接等重大事项的高层领导定期沟通协商,坚持项目化推进和考核评估;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联动,与区域内外高校在资源共享、师资培养、社团互动、通识教育、特色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探索互动,加快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建设,提升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推动街道与区域内高校相关部门签订合作协议,深化社区与大学二级学院、科研院所、科技园区等的合作,在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学习型社区、改善公共服务等方面促进全面对接;拓展与大学合作领域,推进区中心医院创建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杨浦医院及三级医院。着力突破产学研合作瓶颈,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创新突破点、专家信息和在研项目基础数据库;推进区域科研院所周边土地收储,启动1-2个科研院所科技园建设;在企业建设科技特派员示范点,支持科技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推进现代设计、钢铁物流、智能电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深化与国际创新资源联动,以创智天地为重点,依托美国湾区投资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等,积极吸引创新企业和机构集聚杨浦。
二、以金融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一是鼓励国际风险资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金融创新,促进各类股权投资机构集聚发展,全年引进基金规模20亿元。二是深化投贷联盟内涵,深化“创智天地”系列产品,借鉴美国硅谷银行的成功经验,继续创新推出一批金融产品。三是新设立3家小额贷款公司和2-3家融资性担保公司,争取全年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达到15亿元。四是积极推进组建“科技园区银行”,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桥梁。五是努力实现2家企业上市,不断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三、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一是重点发展现代设计产业,加强环同济国家级研发设计服务特色产业基地和上海国家设计与贸易促进中心等的联动,着力推进上海国际设计一场等重要载体建设,巩固发展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市政工程设计、通信工程设计等核心领域,积极拓展产业链;大力发展纺织设计、时尚设计、软件设计、工业设计等新型设计业态,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20%。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推进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基地(创智天地)、复旦软件园等的建设和招商,依托易安信、易保、中和软件等领军企业,着力促进软件与信息服务、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20%。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区级层面工作机制和专项资金,扶持推动示范项目应用、龙头企业落户、创新人才引进等;重点推进上海市云计算创新基地建设,加强与宽带资本合作,充分发挥云海创投基金引导作用,加快推进云计算创业园、总部基地等建设,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产业集聚;积极争取物联网市级创新基地和智能电网市级示范应用基地落户;加强与美国切诺基基金会的合作,大力促进新能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环境服务等领域节能环保企业和机构集聚。
四、强化人才服务体系建设
全面推进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以“3310计划”为引领,完善新江湾城人才公寓运营管理和重点人才就医绿色通道,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租房补贴,重点加大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政策制度的创新力度和服务体系的建设进度,新增国家、市“千人计划”人才分别为20名、30名,海外人才创业企业40家。支持企业开发人才,开展首席技师培养选拔工作,实施“百名产业精英”工程;推进“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工程和“名医师”工程建设,积极打造符合试点城区建设需要的人才队伍。
五、优化区域创新服务体系
一是加快培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行业龙头或骨干企业为依托,以重大示范应用为契机,建立一批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打造产业技术创新链。二是推动相关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健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创业服务体系,努力成为全国科技创业苗圃试点单位和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加强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上海高校技术市场、上海中小企业研发外包服务中心、南南全球技术产权交易所等平台功能,积极引进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电线电缆、精密机械加工、创意设计等行业技术服务平台,积极筹建上海钢铁交易所和矿权交易所。规划建设科技中介园区,努力提升科技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三是完善政策支撑和政策服务体系。积极贯彻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推进大会精神,认真落实市政府的指导意见,完善6方面支撑政策体系,努力争取国家、市相关政策先行先试。
六、加快滨江开发
坚持南北呼应、规划引领、市区联手,充分利用滨江发展带国际方案征集成果,开展规划优化和修编,完善滨江地区功能定位,推动传统工业制造向服务经济转型,推动滨江服务业发展带有重大突破。一是探索建立“市区联手、政企合作”的联合开发机制,加快土地收储和出让,鼓励沿江央企、市企,并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滨江开发建设。二是基本完成轨道交通12号线土建施工,建成军工路越江隧道,启动周家嘴路越江隧道前期拆迁,深化嫩江路(或隆昌路)越江隧道工程方案研究。三是结合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道路、电力、通信、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环境整治。四是加快推进渔人码头一期、二期建设,三期启动,推进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二期建设,加强滨江绿地和公共空间建设。
七、积极营造创新氛围
11.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读后感 篇十一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村庄规划编制;办法与建议
1.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地区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它是基于我国目前发展近况下的科学发展计划。在性质特点上,新型城镇化对于地区发展与建设有如下要求:
1.1法制与行政特征
相对于美国的城镇化90%与韩国城镇化80%而言,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仍旧较为落后,要想实现向发达地区看齐的目标,就必须将城镇化视为重头戏。而农村建设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固有矛盾不断激化,导致国家不得不思考如何稳妥地解决这一系列的难题。在十八大会议上,发改委主任张平就表示:发改委正在编制有关中国城镇化的相应规划,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被纳入国家新时期发展战略当中。《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公布实施后,我国新型城镇化正式被纳入行政干预范围中,与之相应的相关工作也须遵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合法事宜应当依法追究相应的责任。因此,新城镇化背景下的地区发展是由人民政府为主要的以相应的法制手段为保障的建设。
1.2以人为本特征
2013年7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李克强说,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要求以基层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对群众的住房、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事宜进行妥善安排,构建良性的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及农村社区。此外,在农村人口城镇化的规划方面,要求遵照自主自愿原则,分步有序推动人口转移。总之,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即是努力实现全民参与,同时兼顾各地区群众的综合利益,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与建设。
1.3生态文明特征
①环保。人类社会自刀耕火种时期直至先下,整个发展历程无一不与自然环境产生矛盾,例如: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如何实现环境的有效保护,构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态社会环境,是亟待认真思考的问题。②节能。地球资源是有限的,诸如石油、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必须谨慎规划和使用,农村地区的规划,能源消耗是个大问题,特别是集中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如何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的资源消耗,以及如何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都是规划编制中必须考虑的环节。③社会文明。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滞后、教育文化程度低等原因,导致居民普遍素质较差,如果实现了集中居住或者是给予相应的公共设施进行服务,是否会因为建设程度与居民素质不合拍而出现问题,如服务设施闲置等。因此还应当考虑规划建设之后的管理及居民素质培养与提高相关工作。
2.我国村庄规划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2.1前期的规划编制中的问题
前期规划编制中的问题是指在规划村庄编制的过程中,缺乏对于具体的村庄规划编制的研究,具体体现在一下几方面:缺乏对村庄土地利用的规划。在我国的村庄周围,通常有林地、农田、牧场、草场、山林等农业用地,而在目前的村庄规划过程中,对这些土地缺乏能使其适应机械化耕种条件的整体性规划。对村庄产业发展缺乏研究。当前的村庄自主产业大多为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类型单一的问题,造成农村整体资源配置不合理。而目前的村庄规划在村庄产业的规划方面缺少研究。对于村庄的分类缺乏研究。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村庄因其气候不同,所处地域侧重的发展方向不同,所以从事的产业各有不同。现有的规划编制对于村庄的分类缺乏系统研究,无法对各地的村庄规划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
2.2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村庄规划通常是政府为主体自上而下发起的,因此在规划编制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性,而规划编制者对农村往往缺乏深入的、具体的了解,因此规划自身容易存在不切实际的问题,容易被村民所排斥,使得规划的实施较为困难。此外,规划实施存在法律支持不足的问题。现有的村庄规划要求村民集中建房,但按照目前的法律,村民无法取得聚居点的土地使用权。目前农村建设的管理体系不完善,农村建设项目的一般审批程序是通过村民会议讨论、乡级政府批准后才能建设,并在有关部门验收后才能交付使用。在这个程序中,相应的规划并未作为项目审批的依据,这使得村镇规划在实施中缺乏法律地位。
3.应对办法及建议
3.1实现依法开展,促进公众参与
基于新型城镇化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必须实现依法开展才能保证规划编制和建设的有序性与合理化,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地区城乡规划条例、以及国家和政府的其他相关政策和规定开展。务必以普遍发展、综合统筹为基本,以人本、自愿、平等、节约等为原则。特别是在农村规划当中,牵涉到土地、山林、住宅等居民关心的实际问题,更应当理性对待,杜绝强制规划,实现公众参与,减少规划中的基层矛盾。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所设想的方案不应当局限于设计单位、规划单位等部门,而应当多开展一些诸如“村民座谈会”“问卷调查”“挨户走访”等多种形式了解群众真实所想,集思广益,以便制定有益于群众利益诉求的规划项目。
3.2因地制宜
村庄规划应当科学考虑当地实情,例如风土人文、历史文化、产业情况、交通情况等,事先搜集和评估村庄资源,对相应的信息和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打造特色村庄。例如:根据村庄的土壤、温湿度等情况,规划今后村庄建设之后的经济项目,利用地理环境集中生产一些农作物或畜牧业产品,在发展良好之后,还可以考虑驻地建设发展深加工企业。基于一些村庄的悠久历史,如寺庙、祠堂等古建筑遗迹,可以进行保留和修缮,还原旧时代实情,渲染历史文化气息。对于有良好的经济项目的村庄,除了考虑基本的设施建设之外,还应当对村庄后续发展进行预想,例如政府力量帮助宣传等,为村庄营造更为广阔的市场。
3.3做好前期预算
为保证规划编制的科学性,还应当针对规划做好相应的预算工作。①根据村庄实际情况,如建设能力、经济能力和交通运输能力等,对后期建设项目中的各种消耗进行运算,得出建设消耗,并统筹安排,划分建设区域分批次进行,力求最大程度压缩成本,同时又能保障建设效果与质量。②编写目标计划书,对建设工程进行有效約束,按照工期、项目等进行分别立项,逐一进行规模预想和消耗估算,在不同阶段做好相应的投资和募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建设。
4.总结
伴随着环境、经济、社会等诸多新问题出现,国家在针对未来建设方面做足了工作,“可持续发展”仅仅是一个口号和设想,如何去真正实现,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总体来看,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与实施,是目前理性与科学解决诸多现实问题最为稳妥的办法。无论是规划编制亦或是实际建设方面,均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支撑,因此不仅仅是要确保各项配套制度和指令更加科学有效,同时还应当对各种配套设施与资源进行保障。
参考文献:
[1]申兵.2015年新型城镇化进程展望[J].施工企业管理.2015(01)
[2]余小芸.生态城镇化的多元发展模式[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3]孔令仙.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
12.新型城镇化的城市规划建设策略 篇十二
1 新型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在新型城镇化推进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1)二元矛盾依然存在。城乡矛盾在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实际上是逐步拉大的。农村地区在收入水平、设施水平和福利保障等许多方面都与城市存在着较大差距。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管理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大量进城农民不能在城镇定居,不能享受市民待遇,二元矛盾并未得到改善。
(2)资源与环境问题。城镇化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的承载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城镇化过程中,政府过度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降低了环保门槛,许多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城市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由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土地利用不够集约,大量土地闲置,土地资源浪费。此外,中国的城市扩张还面临着资源紧张的压力。目前中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其中有114个城市严重缺水。而能源问题也一直困扰着许多城市的发展。
2 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城市规划建议措施
(1)科学预测。城镇化水平预测是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是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测算的重要依据。城镇化水平的预测和城镇化策略的制定,应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既不能“人为抑制”,也不能“拔苗助长”。要根据不同城市的区位资源条件、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建设,走多元化的城镇化发展道路,科学地制定城镇化的发展目标。要正确处理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的关系,近期规划目标作为实施目标,远期的发展规模和质量目标要有弹性。
(2)结构合理。城镇化的研究不能就城市论城市,而应从宏观层面,从区域规划角度入手,统筹区域内的城镇结构体系。要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开发建设条件,建立合理的等级体系和职能分工,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引导、调控和保障区域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和城镇建设,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化,主要是指站在城市圈、城市群的角度上,形成城市在城市体系的网络空间中的有机联系和同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从宏观角度来看,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表现为具有合理的城市体系。
(3)环境友好。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区域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所能支撑的城镇规模和容量。必须改变传统的城市规划思路,城市发展规模的预测不能仅仅考虑人口规模的无限增长,而应首先立足对城市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的研究分析。将城镇化发展置于整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中,综合考虑区域的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重要因素,按照区域环境承载力确定城镇化的发展规模、速度及其布局,保持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协调。目前中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加速期,同时也是矛盾尖锐期,面临种种挑战,例如:土地和水资源的稀缺,侯鸟式农民工规模巨大,流向分布失调等等。西方城市发展一种是以欧盟为代表的紧凑型模式,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布置较高密度的产业和人口,节约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配置效率。另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松散型模式,人口密度低,但消耗的能源要比紧凑型模式多很多。因此,中国必须借鉴西方国家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基本原则,走紧凑型的城市发展模式。
(4)统筹协调。对城乡产业发展、城镇空间布局、公共设施建设及生态环境保障等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市规划应该为未来的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城乡应该协调发展。规划法的管理范围不再局限于城市市区,法律上确立了城市与乡村的规划关系。一方面是解决城市与乡村在法律适用上的“两张皮”,制止城郊结合部建设活动的无序和混乱;另一方面,是统筹安排区域内城镇体系的合理结构与布局,明确重点发展和优先发展的中心城镇和地区,以合理的开发时序来获得城乡协调发展和较好的空间开发效益。着力破除城乡二元化的体制,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聚集、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条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切实增加城镇对农民的吸引力和容纳能力,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将社会保障与农地产权剥离,为农民进城及失地农民提供公平的社会保障。城市规划应该为未来的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城乡应该协调发展。规划法的管理范围不再局限于城市市区,法律上确立了城市与乡村的规划关系。一方面是解决城市与乡村在法律适用上的“两张皮”,制止城郊结合部建设活动的无序和混乱;另一方面,是统筹安排区域内城镇体系的合理结构与布局,明确重点发展和优先发展的中心城镇和地区,以合理的开发时序来获得城乡协调发展和较好的空间开发效益。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城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需要。它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和城镇化的内在规律。新型城镇化形势下城市规划创新必须依据我国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特征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变革。加大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加快构建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机制,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建立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朱丕荣.世界城市化发展与我国城镇化建设[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3).
[2]张雷.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环境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读后感】推荐阅读:
国家新型墙体材料目录09-04
《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09-14
新疆兵团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07-16
新型城镇化破局之路08-31
禹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10-14
新型城镇化: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新要求10-12
关于加强全县新型城镇化的调查与思考08-06
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人的发展研究08-08
创建国家级园林小城镇总结报告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