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患者安全转运制度(7篇)
1.住院患者安全转运制度 篇一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危重患者如何安全地进行院内转运。方法对109例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过程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例在等待检查时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现场给予心肺复苏后立即转到最近的急诊科抢救室抢救无效死亡,余均安全转运至相关科室。结论应针对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采取相应对策,减少患者在转运途中发生并发症和死亡的风险,保证转运快速、安全、有效。
【关键词】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管理
各种急危重症患者在急诊科经过初步抢救后,常常由于明确诊断和继续治疗等原因,在病情允许情况下,进行院内转运,根据是否需要辅助检查以及检查时间长短不同,转运时间一般在10min~45min。据据文献报道,高达71%的转运患者在转运途中或检查过程中发生轻微甚至严重的并发症,转运患者的病死率比平常高9.6%[1]。因此,做好危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观察和护理,对降低危重患者的转运风险有着积极意义。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109例急危重症患者中男85例,女24例;创伤42例,心血管疾病27例,脑血管疾病30例,急性中毒10例;其中留置针静脉输液者109例,鼻导管吸氧者65例,留置引流管者81例,机械通气者4例。
2转运方法
2.1转运前的准备
2.1.1患者的准备
经过初步抢救,患者的病情相对平稳后即可转运。确认静脉输液通道通畅,保证药物治疗的顺利进行;各引流管道引流通畅,固定妥善,搬运前夹闭引流管,搬运后开放,防止引出液逆流造成感染,必要时放空引流袋,记录出量;分泌物较多者转运前再次吸痰,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鼻导管给氧;对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检查并记录气管导管距门齿的长度;对体位有特殊要求者要确保体位正确,使用必要的支撑物和固定;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意识、瞳孔并记录;注意保暖,躁动者给予保护性约束。
2.1.2医护人员的准备
文献报道转运意外事件大部分与转运人员有关[2],护送人员的资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全。实施转运的人员要熟悉患者的病情,具有较强的应急能力,能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能和搬运技巧,善于处理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风险[3]。
2.1.3仪器设备的准备
检查转运时携带的设备运转正常、电池电量及氧气袋(瓶)储氧量充足,使用呼吸机者另备简易呼吸囊。将仪器放置于合适位置,便于医护人员在转运过程中使用和观察病情。
2.1.4药品准备
除按常规备好基础生命支持药物外,如患者病情需要另备特别的药品。
2.1.5科室间的沟通
转运前打电话通知接收科室,告知患者病情、抢救经过、阳性体征、使用的药物、仪器设备,使之提前做好接收准备。
2.2转运中的护理措施
2.2.1管道的护理
观察液体滴入是否通畅,有无外渗,注意控制输液速度,及时更换液体;各引流管无扭曲、受压,固定妥当,引流通畅,引流袋放置于低于引流口位置,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色及性质;机械通气患者确保呼吸道通畅,随时观察气管插管的位置,如有脱管,按应急预案处理。
2.2.2呼吸道的护理
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氧气枕时适当加压;分泌物多时及时吸痰;呕吐时及时清理口腔、鼻腔呕吐物,防止误吸。
2.2.3病情观察
护士位于患者的头部位置,观察面色、呼吸情况,注意与患者交流,倾听主诉,及时发现意识变化,增加患者家属的信任度和安全感;创伤出血的患者观察敷料渗出情况,必要时加压包扎;观察各项生命体征指标是否正常。
2.2.4应急处理
如途中发生病情变化,按照及时、就地、就近的原则进行抢救,待病情稳定,重新评估后再行转运。
2.3转运后的交接
2.3.1安置患者
交接双方一起将患者搬到病床上,搬运方法正确,防止二次损伤,安置合适体位,理顺各管路。
2.3.2书面交接
规范交接流程,使用危重患者转运交接记录单,急诊科护士与病区护士以表格的方式进行交接,采用打勾形式,简化书写记录,保证交接内容完整,有效避免部分医疗资料遗漏,提高交接质量,将危重患者交接工作标准化。交接完成双方签字确认。
3结果
转运的109例急危重症患者中有1例在等待检查时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现场给予心肺复苏后立即转到最近的急诊科抢救室抢救无效死亡,余均安全转运至相关科室。
4小结
院内转运是急诊危重患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虽然时间不长,但由于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且受到转运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急救条件的限制,对患者而言存在极大的风险。实际工作中我们在转运前做好相关科室的沟通、患者评估、相关仪器设备及药品的准备,转运时配备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转运中保持合适的体位,严密观察病情,迅速有效地处理危急状况,转运后交接时快速全面,注重危急值和既往史的交接,即可减少转运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降低转运风险,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
参考文献
[3]韩瑾琪,何晴.危重患者转运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2007,11(7):660-661.
2.住院患者安全转运制度 篇二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1年10月至2013年 6月住入我科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病例共539例,其中男352例,女187例。年龄2岁-89岁,平均63.5岁。根据意识障碍程度分为嗜睡40例,意识模糊103例,昏睡165例,昏迷231例。GLS评<8分223例,9-11分178例,12-14分138例,其中颅脑外伤185例,脑血管意外197例,有机磷农药中毒35例,一氧化碳中毒23例,昏迷原因待查57例,其他42例。
1.2转运的目的
本组539例患者均在ICU接受治疗、监护、护理后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后,由ICU医护人员或ICU专科护士护送患者前往相关科室行CT、MRI检查或转至普通病房。
2 转运前正确评估病情
意识障碍特别是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在转运过程中易出现意外较多如:呼吸、循环、神经、消化系统的一系列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对意识障碍患者外出的必要性及可行性需进行充分评估,只要正确评估,才能预计出患者在转运的途中可能出现的状况,对可能出现的状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评估的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意识状态、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双肺呼吸音、呼吸节律、肢体活动度、有无烦躁、骨折等情况。
3 转运前充分准备
3.1 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
安慰家属是抢救、护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3]。特别是意识障碍患者由于家属担心患者病情,不接受、易激动,护士应耐心、细心、热心地做好解释工作,有时护士一个关心的眼神,一个安抚的动作就能使家属积极配合。护士应配合医生做好解释工作,让患者家属知情同意。
3.2 与接收部门做好沟通协调
在转运患者前应及时与各接收单位做好沟通、协调,告知接收科室患者相关病情,需特别注意事项及特殊准备的物品、器械、仪器等,外出检查特别是MRI、CT等需时较长的检查,应与接收科室联系好到达时间、避免患者等候时间过长而生意外。
3.3 转运前病人的准备
转运患者前应充分评估患者,做好气道准备,检查患者的液路情况,有无脱出或外渗的危险。意识障碍多伴有烦躁等情况,应评估是否需要约束或使用镇静药物,某些特殊患者如:留置胸管患者关于胸腔闭式引流瓶的护理,颈脊髓损伤患者的颈托的使用。
3.4 转运时所需物品、药品、仪器的使用
在转运途中患者易发生意外为便于观察病情变化应携带便携式心电监护仪,应检查蓄电池情况,使用后应及时充电。准备充足的氧气,简易呼吸器,有条件时准备便携式呼吸机。根据患者的病情准备抢救用药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去肾上腺素、胺碘酮、利多卡因、安定或咪达唑仑等药品。
4 转运途中的护理措施
4.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应急处理
意识障碍患者瞳孔、意识的变化能及时有效反应出患者的病情变化,在转运途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瞳孔和GLS評分,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相应的处理。
4.2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道不畅是引起脑缺氧的常见原因。由于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患者多有颅内压增高或由于转运途中颠簸,易引起呕吐,呕吐物误入气管而造成误吸或窒息,而造成不良后果,应及时吸痰,使患者的头部偏向一侧,保证气道通畅。
4.3选择安全合适的转运体位
对于意识障碍患者常采用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而引起误吸。转运时护理人员应在床头,以便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转运途中应量平稳,避免颠簸。
4.4保证各种管道的通畅有效
在转运途中应确保输液通路的通畅,以便急救用药。各引流管均妥善固定,防止扭曲、打折。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性状,严防滑脱或各导管连接处的脱开,造成有良后果。
4.5认真做好交接班
患者到达目的地后,护士应与接收部门认真交接,做好监护、吸氧、评估气道是否需要吸痰,连接输液管路,交接清各管道并理顺,妥善固定,监测生命体征后详细交接班并记录于交接病人登记本及护理记录单上,双签名。
5 总结
意识障碍患者的院内转运是为了进一步诊断、治疗的需要,所以转运前应向患者的家属做好解释和沟通工作,取得理解和配合,在转运过程中可能会至患者生命体征的变,甚至加重病情,引起并发症。所以对于意识障碍患者转运的护理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全面地监测、治疗、护理患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成功地护送可降低意识障碍患者的病死率和伤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赖天为,韦柳青,龙琼等.ICU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前护理评估的方法与体会[J] .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2):882-883
[2] 曾文,王惠珍.细节管理在ICU病人检查转运中的运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6,11(5):48-49
3.ICU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篇三
一、所有入院患者均采用双重身份识别即住院号及腕带,腕带上准确填写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经两人核对后填写手腕带,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若损坏需更新时,需经两人重新核对。腕带佩带舒适,松紧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二、新入院患者如有家属陪同,让家属确认患者姓名与其身份证,医保卡或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农村医疗合作卡一致。
三、新入院患者有家属陪同,陪同者不确定其姓名与身份证、医保卡或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卡一致者,嘱其3日内带好相关证件到办理入院处确认或更正准确,由责任护士负责跟踪督促完成。
四、若入院患者无家属为无名氏者则由床号、住院号、性别为其主要识别标识。若有2名或2名以上无名氏者则由床号、住院号、手术与否,男患者与女患者为确认标识。
五、在医院的管理信息中,除原有的床号、姓名等信息外增设患者住院号信息,打印的给药单、注射单、输液单等执行单中醒目显示患者住院号及姓名、年龄、性别。
4.住院危重患者出科陪检制度 篇四
各科室:
为了避免住院危重患者出科进行进行相关医技检查或特殊检查时发生意外,保障医疗安全,防范医疗纠纷,经研究,制定《住院危重患者出科陪检制度》,望各科室认真组织学习并贯彻实施。
二0一二年九月二十日
一、病危、病重患者因病情需要需出科进行相关医技检查或特殊检查时,检查过程须有住院医师以上人员(含住院医师)、护士等人员陪同,以便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和处理突发事件。
二、检查前遵照医嘱确认患者的身份,核对拟施出科检查项目的准备事宜完成情况,对重症患者要请主管医师进行可行评估并由护士采取相应治疗、防护措施后,由主管医生(或护士,必要时医护双方)护送,方可离开病区外出检查。
三、送病人外出检查时,应耐心向病人及其家属讲解检查相关注意事项。对待病人及其家属,特别是动作缓慢及年老体弱的病人,要礼貌、热情,有爱心。可请求但不能单方面要求家属帮助搬移患者。
四、检查前应与相关医技科室进行预约,相关医技科室应积极配合,以便送检科室能准确、及时地将病人护送到检查科室进行检查或治疗。
五、离科检查或治疗时,主管医生须携带必要的抢救药品等全程陪同;携带静脉输液的住院危重患者离科检查治疗过程中,必须有护理人员全程陪同。
六、医务人员在送病人检查途中,应严密观察病人的反应,保证病人检查途中的安全。同时负责保管好病历等文件资料,不能擅自将病历交给病人或其家属,以确保病历等文件资料的保密性。检查完毕后及时将患者护送回病房。
七、医务人员在陪检患者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应暂停检查或治疗,立即就地进行现场抢救,同时报告送检科主任及相关科室协助抢救。
5.住院患者安全转运制度 篇五
为切实做好急诊患者的抢救及后续治疗工作,提供快速、有序、有效和安全的诊疗服务,尽最大可能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让人们真正感受到“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保证病情危重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抢救治疗,制定优先处置制度:
一、优先就诊及住院的范围
1、直接危急生命的各科急危重疾病(如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昏迷、严重中毒、严重复合伤、大出血等)。
2、年老、体弱、行动不便及病情较重的患者。
二、优先就诊及住院的工作要求及诊疗程序
1、医院开通24小时急诊服务,实行当班医生全天应诊和首诊负责制。
2、护士接诊急诊患者后应立即优先安排患者挂“急诊号”,并在相应病历资料、单据上标明“急诊”标记,需要缴费、检查、处置、住院、治疗、手术等时优先安排。
3、凡是接诊直接危急生命、需要立即抢救的患者,执行"先抢救,后结算”,不需办理挂号、候诊等手续,立即组织抢救,标明“绿色通道”标记,提供全程服务。必要时通知总值班联系转诊事宜。
4、对于优先就诊及住院的病人,各有关科室必须优先诊治和简化手续,各科室间必须密切配合,相互支持。
5、危重患者优先入院抢救,安排导诊人员全程陪同,协助家属办理交费、住院等手续,护送入院。
6、接诊急危重症患者同时做好其他候诊患者的解释工作,维持接诊秩序。
7、全院职工必须执行医院设立急诊“优先处置通道”的决定,凡对进入“优先处置通道”的病人如有发现推诿病人或呼叫不应、脱岗离岗的个人和科室,除按规定处理外,将视对病人抢救的影响程度追究其它责任。
8、对群体伤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情危重者,当班医护人员在积极救治的同时要上报总值班,必要时同时上报医务部、业务院长、CEO。
三、急诊科及院前急救工作要求
1、急救室各种抢救设备及抢救药品配备齐全,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可以接受各专业疾病的救护任务,随时待命出诊;
2、保证救护车的正常工作,确保车辆的状况良好;车载物品应按时补充;
3、严格交接班制度;
4、规范院前急救行为;
5、对于急需抢救的实行“三先一后”制(先抢救、先治疗、先检查、后补办手续),开通绿色生命通道;
6、各科室应留有至少一张抢救室病床、以保证需入院抢救病人的优先住院;
6.住院患者安全转运制度 篇六
1、护士提前告知患者出院时间,做好出院准备。
2、医生开出院医嘱后,值班护士根据医嘱注销一切治疗卡,结清帐目,整理病历。
3、患者及家属办理结帐手续。
4、责任护士为患者做好出院健康指导。
5、出院前征求患者意见或建议。
6、患者离开病房时,护士要热情送出病房。
7、做好终末消毒。
平南同安骨伤出院病人随访制度
为了积极推行医院倡导的院前、院中、院后的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将医疗护理优质服务延伸至院后和家庭,使住院病人的院外康复和继续治疗能得到科学、专业、便捷的技术服务和指导,医院特制定出院病人随访制度。
1、各科均要建立出院病人住院信息登记档案,内容应包括:姓名、年龄、单位、住址、联系电话,门诊诊断、住院治疗效果、出院诊断和随访情况等内容,填写人由病人本次住院期间的主管医师(责任护士)负责填写。
2、所有出院后需院外继续治疗、康复和定期复诊的患者均在随访范围。
3、随访方式包括电话随访、接受咨询、上门随诊、书信联系等,随访的内容包括:了解病人出院后的治疗效果、病情变化和恢复情况,指导病人如何用药、如何康复、何时回院复诊、病情变化后的处置意见等专业技术性指导。
4、随诊时间应根据病人病情和治疗需要而定,治疗用药副作用较大、病情复杂和危重的病人出院后应随时随访,一般需长期治疗的慢性病人或疾病恢复慢的病人出院2~4周内应随访一次,此后至少三个月随访一次。
5、负责随访的医务人员由相关科室的科主任、护士长和病人住院期间的主管医师、责任护士负责。第一责任人为主管医师,随访情况由主管医师按要求填写在住院病人信息档案随访记录部分。并根据随访情况决定是否与上级医师、科主任一起随访。
6、科主任应对住院医师的分管出院病人随访情况每月至少检查一次。对没有按要求进行随访的医务人员应进行督促。
7、医务科、护理部应对各临床科室的出院病人信息登记和随访情况定期检查指导,并将检查情况向业务院长汇报及全院通报。
8、各临床科室出院病人信息登记存档率要求达100%。急、危、疑难病人、慢性病病人、需定期复诊的病人及病情恢复较慢的病人随访率要求达到100%。
平南同安骨伤医院病人随访工作
我院由质控科随访组开展重点病种病人的随访工作,根据医院临床工作情况不断增加和变动随访病种。
一、工作流程:
第一步:病人住院,手术后至出院前,病区经治医生电话通知随访组随访员,随访员入病区对病人访视,并登记和确认病人联系方式、告知病人随访组联系方式。
第二步:病人出院后两周内,由随访组对病人进行第一次电话随访,询问病人术后恢复情况、注意事项和提醒病人定期复查等,做好随访电话记录。
第三步:根据病人住院病历登记病人信息,包括联系方式、手术信息、治疗检查信息等。
第四步:根据不同病种病人的临床随访要求进行定期随访并做好随访记录,协助随访病人门诊预约挂号。
第五步:定期整理、统计随访信息并反馈临床等方面。
二、温馨提示:
1、为了更好的了解随访病人身体康复情况,方便向医生咨询,我院随访组工作人员将会定期与随访病人联系。
2、希望随访病人能根据医生建议定期到我院复诊,届时随访组将为随访病人提供预约挂号服务。复诊时请务必带上门诊病历和就诊卡,以及出院记录等相关资料,并注意路上安全;若随访病人无法来我院复诊或到其它医院复诊,我们将会去电或去信了解随访病人的健康状况。
3、当随访病人的电话和地址变更时,请及时电话通知我们,以便我们更新随访病人的联系方式方便今后联系。
4、当随访病人收到我们的信件后,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或按去信要求回信。
7.住院患者安全转运制度 篇七
学生:余 聪指导老师:
摘要: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内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通过对护理安全问题的分析,认为造成护理安全问题和护患纠纷的主要原因有护理人员方面的、管理方面及病人、社会方面的。只有依法行医、恪尽职守、加强自律和道德建设、规范服务行为、改善社会对医院的再认识,建立协调健康的医护关系,合理应用人力资源,优化护理管理制度,增强护理风险意识才能有效解决护理安全问题。关键词: 眼科; 护理安全
护理是一个知识密集、技术精良、充满爱心的专业,也是技术性、服务性较强的职业。它既有关怀照顾的专业实践,又具有真诚服务的伦理和责任[2],是关怀照顾、伦理道德、知识技能、行为准则的综合体现。当今法制社会,患者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日渐增强,加上疾病的不断变化,患病征象的日趋复杂,以及科学技术要求的逐级增高,医疗护理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因此迫切要求我们护理工作者树立积极、正确的风险意识,并积极主动地规避各种护理风险。将护理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通过观察,总结了眼科病房存在的安全问题,针对在工作中发现住院患者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在此将眼科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一一阐述,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1.眼科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1.1专科疾病因素
眼科疾病如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剥离等均可引起视力下降,视物不清,视野缩小,对比觉降低,暗适应能力下降等症状,术眼敷料包扎患者行动不便,这就使得使眼科患者发生跌倒、碰伤等意外事故的危险性增高,这些因素都会造成潜在不安全因素。
1.2暗室问题
暗室是眼科检查的特殊环境,眼部许多精细检查都要通过裂隙灯、检眼镜在暗室内进行。为有利于检查,暗室内光线较暗,加上患者对环境陌生以及视力障碍,没有适应暗室环境就接受检查,很容易碰伤,引起医疗纠纷。
1.3老年患者的安全问题
眼科住院患者年龄层次跨度大,从老年人、中年人、青少年、到婴幼儿不等,其中老年患者占着相当大的比例,因此老年人的安全问题尤为重要。
1.3.1跌倒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分辨能力差,视力模糊、身体移动和平衡能力减退,并常伴有慢性疾病,病情复杂,容易发生跌倒等意外。有报道指出[3]老人跌倒发生率为30.6%,70~85岁年龄段老年人比60~69岁老人身体机能状况差,女性更明显。提示我们对患有眼疾的老人尤其是女性需提供更多关注。
1.3.2坠床
眼科患者因视力障碍回避险境的反应比较迟钝,易发生坠床。
1.3.3服药安全问题
老年住院患者所服药物的种类繁多,在服药过程中易发生错服或漏服药物、误吸等安全隐患。因此老年住院患者服药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1.4请假问题
虽然医院大都禁止住院患者请假外出,但是许多有一定视力障碍却尚不影响日常生活的患者并不能遵守规定并擅自离开医院,给治疗、护理工作带来不便,而院外的不可预知的危险向护理安全管理提出了挑战。
1.5护理人员因素
1.5.1护理人员缺编
眼科在综合医院里普遍被认为是清闲小风险的科室,承担的护理任务不象重症监护病房那样繁重,因此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在护理人员普遍缺编的情况下,眼科就更不可避免。
1.5.2护士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眼科具有急诊病人多,住院时间短,病床周转快等特点,要求护士应变能力强,熟悉眼科专业知识,工作速度快、效率高而又审慎细致。如视网膜脱离患者根据其网脱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体位要求;术前准备准确区分是左眼还是右眼,是要求缩瞳还是散瞳,稍有不慎即可酿成大错。
1.5.3告知行为不规范,健康宣教工作不细致
护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患者及家属自愿的接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健康宣教不细致或不恰当,会给病人带来不稳定的心理负担,甚至导致治疗失败,给医院带来负面影响,若健康宣教没有告知患者,将会给患者带来安全隐患问题。
2.加强眼科护理安全的对策
由于护理专业化的进程不断发展,护理理论及科研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以及公众对护理需求的不断增加,护理人员的角色及功能范围已在扩大,需要制定或更新有关的护理法规,使护士能够在合法的条件下承担新的角色,实施新的功能。因此,护理人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1认真全面评估新入院患者,找出患者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制定个体化的安全护理计划。患者入院时即应评估是否有以下潜在的不安全因素:(1)低视力或极低视力。(2)认知行为受损:如意识混乱、精神异常、痴呆等。(3)高龄。(4)生活不能自理着。(5)有其他重要器官疾病或后遗症者:如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后遗症、帕金森氏病/综合征等。一旦确认为高危人群,就应明确标识,可在床头卡上注明患者姓名、年龄、所患疾病、电话、地址等,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安全护理计划。
2.2完善护理文书的书写。护理文件是整个医疗文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重要的档案资料,是观察患者和为患者解决问题的真实记录,护理文件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之一是确认责任的重要依据。不认真客观记录或漏写、错记、涂改等均可能导致误诊、误治而引起纠纷。加强检查危重及抢救患者的护理文件。杜绝错记、漏写等现象。
2.3重视安全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重点强调住院安全须知[4]:
(1)请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现金及时交住院处,以防遗失。(2)有
事外出,请向护士说明,并写请假条,住院期间不得擅自离开医院,否则发生意外后果自负。(3)为了安全,禁止使用电器,以免电路损坏发生火灾。(4)讲究卫生,保持安静,禁止向地面泼水。(5)有困难和问题,及时与分管的医护人员联系。对于低视力或极低视力者、因各种原因生活不能自理者均应有专人陪护;医院应尽量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满足患者的需求,对于不听从医护人员劝阻的擅自外出的患者,应在护理记录上记录其离开医院的时间、经过,一旦发生纠纷,可提供法律依据。
2.4护士应严格遵守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对于暗室问题,应制定暗室安全管理制度,暗室内各仪器摆放位置合理,强调所有患者进、出暗室前均应先开照明灯,在医护人员扶持下进、出暗室;护士应严格遵守“三查七对”制度,术前准备时需由2人准确核对术眼后才能送入手术室;发口服药时应坚持“看服到口”的原则,以避免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在服药过程中发生错服或漏服药物、发生误吸等意外;按照级别护理的要求及时巡视病房,以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提供护理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护理安全隐患。
2.5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素质。随着医学的进步,新技术、新项目的大量引进与开展,以及护理职能的拓宽和护士角色的多元化,对护理人员专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人员要适应新形势下的职业需要,就要不断学习,接受继续教育,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扩展知识面,使其具备合格的专业能力,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为患者提供高层次的护理服务。加强护理“三基”和眼科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培训。利用节假日等相对空闲的时间进行科室业务学习,对需重点帮助的人员加强
督导,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考核测评。加强新技术、新业务的学习。眼科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日新月异,护士只有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才能在工作中具有预见性和主动性,正确判断、处理相应问题,使护理服务跟上医学的发展。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护士自我保护意识。学习以下资料:《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护士与护生的法律责任》、《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5],对护理人员经常进行安全护理教育,提高护理安全认识,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
2.6不断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强化法制观念,知法懂法,并将掌握的法律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同时,护士应明确由于自己工作不认真,不负责任犯有严重过失时会触犯刑律,每个护理人员都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时刻牢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
【参考文献】
(1)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2)彭美慈,王春生,汪国成等:护理是什么[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5。
(3)刘素珍,李继平,成冀娟:社区老年人身体机能状态及跌倒的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4,19(6):5,7。
(4)徐怀珍:利用床头牌告知住院患者安全须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1):50。
【住院患者安全转运制度】推荐阅读:
住院患者安全管理制度03-06
住院患者饮食制度09-16
住院患者风险等级评估制度07-26
长期住院患者管理制度08-04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制度06-13
3.1.1.1 门诊住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10-27
2.1.1 、 2.1.3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12-09
住院患者导管评估10-04
住院患者入院评估表06-20
患者住院承诺书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