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青年信教的社会根源及对策

2024-08-28

当前我国青年信教的社会根源及对策

1.当前我国青年信教的社会根源及对策 篇一

一、和谐社会视阈下社会教育的效能

社会教育, 顾名思义就是对社会大众的教育, 教育对象广泛, 实施机构众多, 实施形式灵活多样。发展社会教育能够“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能够实现“化民成俗”;能够有效的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 促使“大教育观”的形成;能够促进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思想的构建。

(一) 发展社会教育能够“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

严复在1895年发表《原强》一文, 痛斥当时社会“民智已下矣, 民德已衰矣, 民力已困矣”, 此文完整阐释了社会教育“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的作用。“开民智”即废科举,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 提高民众素质;“鼓民力”即加强锻炼, 强健全民体质;“新民德”即用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取代封建的纲常伦理道德。近代维新人士就是希望通过全民的社会教育来开启民智、提高“国民程度”、改良社会, 从而实现救亡图存, 走向独立富强的道路。

“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思想的提出, 是中国近代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我国近代的教育观念已不再局限于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精英教育, 逐渐向着全民教育方向转变。“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也成为我国发展社会教育的主题, 此时涌现出一大批投身社会教育实践、发展社会教育理论的教育家, 如陶行知、俞庆堂、雷沛鸿、陈礼江等, 他们纷纷主张大力发展社会教育事业, 实现“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 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 “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有了新的内涵, 它从德育、智育、体育三个方面反映了社会教育的对象和内容, 主张对全体民众进行德、智、体的教育,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全民素质提高, 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他们走向社会后就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对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社会和谐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 发展社会教育能够“化民成俗”

“化民成俗”出自《礼记·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乎”。其意思是教化国民, 使国家形成良好的风尚, 必须从教育入手。“化民”体现教育的普及问题, 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成俗”即通过教育使一个地区、民族、国家形成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化民成俗”是我国古代社会教化的重要传统, 近代以来, 由于“向西方学习”思想的冲击, 传统的社会教化逐渐消亡, 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具有时代性的社会教育思想, “化民成俗”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新的教育内涵, 即增强民族向心力、民族凝聚力、民族荣誉感。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 社会的主体是人民, 社会的和谐归根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社会教育正是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教育对象来促进社会稳定的教育活动, 因此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社会教育的发展, 只有大力发展社会教育, 促进良风美俗的形成, 才能实现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

(三) 发展社会教育能够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 促使“大教育观”的形成

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 学校教育也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式的教育,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 缺乏对社会的清晰认识, 思想单纯。当他们走向社会之后, 就感觉接触到的社会并非学校教育中的“理想国”, 从而对学校教育产生怀疑和逆反情绪。学校教育是以人才培养为导向的精英教育, 它忽视了社会各个阶层民众整体素质的提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教育也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目前, 我国家庭教育也存在着一些误区。一般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一些家长对孩子要求不严, 错误地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 与自己无关, 只要把孩子交给学校就可以了;也有一些家长, 把学习知识看作是走上社会的“敲门砖”;更有不少家长一味迁就孩子, 以物质利益刺激孩子学习, 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 除受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外, 还受到社会教育的影响。其实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对整个社会而言, 三者都是不可缺少的, 也是不可替代的, 单纯地依靠单一形式的教育很难满足社会大众对知识的需求。因此, 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大教育观”, 大教育观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 纵向来看, 人们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还要接受早期教育 (胎教、幼教等) , 其后还要接受成人教育 (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和老年教育等) ;横向来看, 除学校教育外, 人们还要接受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它贯穿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 渗透于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 我们必须以“大教育观”为指导, 以建立终身学习化社会为契机, 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的整合起来, 这样才能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 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四) 发展社会教育能够促进“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思想的构建

“学习化社会”这个概念, 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在1968年出版的《学习社会》中提出的。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兴起和人们对终身教育观念的日益认同, 人类走向“学习化社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学习化社会”有两个方面的内涵:首先, 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能要学习;其次, 社会能够满足和实现每个学习者的学习愿望, 要让社会的每个成员从幼儿时期起, 就能受到系统的教育, 就业后有继续学习的机会和场所, 退休后仍然能“老有所学”“老有所为”。通过不断的终身教育, 使整个社会成为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

可见, “学习化社会”是一种横向的学习, 即社会中的个人、团体、组织都要学习;而终身教育则是一种纵向的学习, 是贯穿人的生命全程的学习。这无论是从人生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来看, 都和社会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 意味着传统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 学校教育只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阶段, 是未来工作学习的基础, 随后还要接受长期的继续教育阶段, 而这个阶段就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来承担。因此, 社会教育应该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要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必须大力发展社会教育。

二、和谐社会视阈下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

社会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应当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状, 着眼于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 反思我国当前和谐社会视阈下社会教育的现状, 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民众社会教育意识淡薄, 理论研究薄弱, 国家财政投入不足, 以及社会教育的管理混乱等等, 这些都制约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

(一) 社会教育意识淡薄

自古至今, 一提到教育, 人们很容易就想到全日制的学校教育, 其次是职业技术教育, 最后可能还会想到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可见, 人们的教育观念还处在文凭教育、学历教育的模式, 社会教育也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 人们普遍认为, 社会教育可有可无, 属于非正规教育, 学校才是受教育的正规场所。另外, 由于社会教育是游离于学制系统之外的教育形式, 人们对社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不知道社会教育有哪些功能, 有哪些实施形式和机构设施等等。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家庭结构日益简单化, 居住方式日益独立化和封闭化, 城乡社区的建造只重视生活设施的配套, 却忽视了“文化配套”, 造成人情冷漠和社会教育功能的下降。由于人们对社会教育的认识不足, 缺乏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直接制约了社会教育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 社会教育理论研究薄弱

近代以来, 我国的社会教育发展已百余年的历史。但是, 社会教育尚未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 大学也没有专门的社会教育课程教学。关于社会教育理论的研究, 也多是借鉴日本和欧美的社会教育学理论, 没有形成我国特色的社会教育理论体系,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 理论的薄弱相应的影响到社会教育实践的进行。目前我国相当多的社会教育工作者缺乏社会教育的专门训练, 对社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认识不足, 都会影响了社会教育实践的顺利进行。

(三) 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目前, 我国社会教育分别属于文化、体育、市政等部门, 这些部门都有各自工作重点, 再加上经费、物资、设施等条件的限制和经济利益的冲突, 对社会教育工作常常无暇顾及, 这使得社会教育的经费、设施、人员得不到保障。由于社会教育本身具有社会福利性和教育性的特点, 缺少固定的收入来源, 在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 社会教育机构和设施常被挪作他用或闲置下来, 这些社会教育机构就很难实现可持续经营。

(四) 社会教育管理机制紊乱

目前, 我国的社会教育载体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 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宫等社会文化机构与设施如雨后春笋, 数量巨大。但是, 这些社会教育机构往往缺乏统一的管理, 比如, 科委系统所属的科技馆、科协等;文化系统所属的文化宫、纪念馆、文化站等;共青团系统、妇联系统所属的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这些管理的分散容易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 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 不能满足广大群众接受社会教育的需求, 也不便于社会教育机构的统筹管理。

三、和谐社会视阈下发展社会教育的对策

反思我国社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该转变国民教育观念, 重视社会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加强社会教育理论研究, 建设一支优秀的社会教育工作者队伍;加大政府资金投入, 引导政府介入社会教育发展;重视社会教育行政管理, 整理和规范社会教育机构与设施, 促进社会教育健康稳定发展。

(一) 重视社会教育的作用, 转变国民教育理念

在建立“学习化社会”的今天, 单纯地依靠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知识的需求, 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 在全社会树立一种“大教育观”, 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的整合起来, 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特别是21世纪以来,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社区已成为一个新兴的基层组织, 居民活动相对频繁, 因此在建设社区的同时, 一定要注意社区的“文化配套”, 提高社区的教育功能, 在改善社区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区上发挥一定的作用。

(二) 重视社会教育理论研究, 建立一支优秀的社会教育工作者队伍

当前我国社会教育理论庞杂, 主要原因是社会教育在国内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专业学科, 使社会教育事业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因此从学科层面对社会教育进行探讨, 设立社会教育学科,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教育理论体系, 应该是当前社会教育研究的首要任务。理论是实践的先导, 有了统一的理论指导, 认清社会教育事业的特点和规律, 社会教育事业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三)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 引导政府介入社会教育发展

社会教育具有福利性和公益性, 它从产生之日起就是通过教育手段实施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 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政府的监管作用, 引导政府介入社会教育的发展, 提高社会各界对社会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 加大资金投入, 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教育发展中的政策导向作用。

(四) 重视社会教育行政管理, 整理和规范社会教育机构与设施

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是社会教育顺利发展的保障。社会教育的理论构建和事业管理都需要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实行, 目前我国社会教育资源和载体的管理混乱,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社会教育行政的统一领导。因此, 我国应加强社会教育行政建设, 完善社会教育法律法规, 使社会教育管理有法可依, 也便于对社会教育机构进行统筹协调, 使社会教育资源和载体的得到充分利用。

综上所述, 社会教育作为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并列的教育体系, 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但是社会教育的问题依然存在, 我们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发展社会教育, 号召民众积极参与社会教育实践, 不仅如此,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政府在社会教育发展中的政策导向作用, 引导政府介入社会教育管理, 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社会教育行政, 促进社会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

摘要:社会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 反思我国社会教育的现状, 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 我们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转变国民教育观念, 重视社会教育的作用, 引导政府介入社会教育管理, 加大资金投入, 整理和规范社会教育机构和设施, 促进社会教育的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教育,效能,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钟秉林.和谐社会:多元、宽容与秩序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5, (1) .

[2]陈勇.略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5, (3) .

上一篇:计算机专业学生经典自荐书下一篇:大学读书节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