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培训专业技术知识

2024-07-28

人事培训专业技术知识(精选9篇)

1.人事培训专业技术知识 篇一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

心得体会

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远程继续教育培训,作为教师来说,我认为这种培训很有必要,因为资源应用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基础,教师的进步是学校和学生进步的前提.使我在思想上、业务理论上、工作实践上都获益匪浅。让我在专业理论知识上有了进一步的学习与提高,这次培训,使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至深。

远程教育学习充分发挥了它的优势。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下载网络课件,借助教师的讲解结合教材进行学习;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去完成网上布置的作业,若此时碰到了疑难,也完全不必担心,可以和学习中心的在线老师或其他学员交流,讨论答疑,也可以在网上发贴留言与大家一同探讨,还有许多学员在分组交流,大家彼此学习,既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又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远程教育培训是在职教师继续教育改革的一项新举措,它不同于以往我们所接受的传统的教育培训,它是应用网络平台,搭建了一个教育空间,在这个崭新的学习环境中,参加培训的学员不需要统一的时间和地点,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随时进行学习。这种全新的教育培训方式给我们充分自由的同时,也需要我们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学习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掌握学习技巧、策略,最终学会学习。

远程教育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更加强调了我们参与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不断培养学习者的主体意识,不断摆脱原有的依赖性和被动性,使学习者不仅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对学习能力的培养、训练,还着眼于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从而提高教育培训的效果。

通过两年来网上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了解到2010年教材针是对教师关注的热点、教育教学中的难点,以及教师发展遇到的困境,围绕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这一主题,分基础教育改革总体形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评价、学校文化建设、基础教育政策以及学生心理特点、教师伦理等七个专题,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从宏观到具体,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通识性的新理念、新知识,使受训的学员,既能从宏观的角度了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的发展脉络,通过历时性梳理分析,明晰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又能从中观程度、操作层面掌握基础教育政策、学校文化建设、教育评价等方面的新动向、新方法,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更能从教与学的两个主体角度出发,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师伦理问题进行系统而具体的研究,对于学员明晰教育新理念、增强适应性和理解力、了解服务对象的基本特点、提高自身修养等大有裨益。

本教材具有“新、专、实”的特点:“新”,体现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思想、新思路、新方法,以及新的内容体系;“专”,依据教师的专业发展标准,使教师形成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实”,注重实用性、实效性、针对性,确保学员能够切实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在设计思考题、作业、考试等环节时,注重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实际相结合,力争做到学用结合。

2011年教材共有以下几个部分:专题一 关注教师发展——基础教育教师评价新趋向

教师评价是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环节,也是保证中小学教育活动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途径。本讲从当前基础教育教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着眼,阐明新课程下教师评价新趋向——发展性教师评价,在此基础上以英美两国教师评价新动向为例概览国外教师评价新趋势,透视基础教育教师评价新策略。

学习内容包括基础教育教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新课程下教师评价新趋向——发展性教师评价;国外发展性教师评价新趋势——以美国教师评价新动向与英国教师评价新特点为例;基础教育教师评价新策略

专题二 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

在强调终生学习的新时代,学生的学习竞争极其激烈,学生亦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何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教师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生面临的主要任务、自我调节学习等角度入手,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进而促进学生优化发展。学习内容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学生自我调节学习。

专题三 关注教师文化——基础教育教师文化建设新导向 学校文化从学校工作关系可分为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环境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方面。长期以来,人们比较热衷于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因为这是有形的,比较容易见效,而教师文化的建构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教师在学校文化的建设或重塑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主体作用,他们既是学校文化的创造者、实践者和传承者,也是学校文化的受教育者和受益者,教师文化在学校文化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必须对教师文化的现状和重塑进行思考。本讲通过对教师文化现状的透视,并介绍国际背景下教师文化建设的新趋势,从而对教师文化建设提出些许对策和建议,使学员从教师文化的视角解读、思考和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

学习内容基础教育教师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基础教育教师文化现状中的文化形式和内容;教师文化建设新趋势的合作型、创生型和学习型以及对塑造文化新导向策略的探讨。

专题四 关注“课程统整”——基于台湾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经验

课程统整,在西方教育发展中已有百年历史,并成为21世纪世界性课程改革的核心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纷纷致力于“课程统整”的构想与实践。在我国台湾地区“九年一贯课程”改革中,“课程统整”成为改革的最重要特征,并引发了“课程统整”的台湾现象。本讲以台湾九年一贯课程的“课程统整”实践为个案,分析台湾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的缘起与脉动,重点关注“课程统整”这一核心问题,通过总结台湾九年一贯课程改革“课程统整”的理念缘起、实作中的问题,深化对“课程统整”的理解,为更好地投身我国大陆地区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供启示。

学习内容台湾九年一贯课程“课程统整”的缘起、实践中引发的问题、问题归因分析;深入分析“课程统整”的内涵、“课程统整”的未来发展趋势及“课程统整”台湾经验对我国大陆地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第五讲

关注教育公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新发展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是重要的教育公平问题。教师通过学习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新发展这一讲的内容,将进一步明确教育公平的政策导向,投身到维护教育公平的实际工作中来。

学习内容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演进;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生活的新情况与新对策。

通过这次远程教育培训,我深刻地体会到对提高教师素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也使我获益良多。这次培训对于我将会有很大帮助,特别是在开展教学工作中的影响。

对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

身在基层教育站线的我们,能够接触远程教育,步入信息课堂,能够运用先进网络采集信息,内心深感欣慰。本次培训,我深深认识到,中学远程教育资源是为提高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服务的!是为提高广大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更是为当代教育教学服务的!学习虽然短暂,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所学到的知识一定会有用武之地。

通过学习,我首先是更新了观念:对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通过学习,从“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对话交流,是努力摆脱“已成的我”,为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他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

经过这一段的学习,给我的感受是很深刻的,中国历来是一个重教化的礼仪之邦,是一个非常强调师道尊严的国家,而中国的教育几经盛衰走至今日面向21世纪,中国的基础教育最紧迫的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这是一次教育思想的历史性深刻变革,是一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历史性深刻变革,面对当今中国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作为一名现代教师该何去何从?应如何定位一名普通教育者的价值,通过继续教育学习让我更加明白:一个现代教师如果仅仅是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教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对学生做到教会做人、教会求知、教会办事、教会健体、教会审美、教会创造,要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知、情、意、行和谐统一,而要达此种教育目的,首先就必须从改变教育者开始,一个现代教师就必须不断裔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完善自我,我自完善,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教师,而这其中最关键的我认为有两点:一是高尚的人格力量,一是自己广博的学识。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其次,教师应把学习贯彻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再次,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学生对知识的需要,通过总结经验,提高自身,向更完善的目标努力。最后,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不断扩大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及时了解专业领域以及其他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注重与其他教师和专家的合作探讨,教师要秉承终身学习和教育理念,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浪潮。

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很好地利用这次学习,充分地服务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使自己的教学越来越完善、更上一层楼。深知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对自己的学生言传身教,在要求学生方面的同时,教师也应该努力去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教师队伍发展的需求。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抓住借鉴、学习的机会!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去,争取把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好。

2.人事培训专业技术知识 篇二

1 实践性知识的内涵及构成

1.1 实践性知识的内涵

实践性知识, 英文名称为Practical Knowledge, 简称PK。艾尔贝兹 (Elbaz) 认为教师将所教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其他某些领域的理论知识整合成为个人的价值观和信念, 并以他的实际情境为取向, 形成实践性知识。而陈向明认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仰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 (或) 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1】。

虽然关于实践性知识的定义尚未统一, 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即实践性知识是基于理论知识与教师个人经验的, 在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形成的, 支配着教师具体选择与判断的综合性知识, 它不是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它有一套知识系统, 是由教师实际应用的教育信念, 教师的自我意识, 一定的教学技术、规则、经验、情境知识, 判断力知识等组成, 是实践化了的学问知识。

1.2 实践性知识的构成

实践性知识主要由六部分构成: (1) 教育信念; (2) 自我知识; (3) 人际知识; (4) 情境知识; (5) 策略知识; (6) 批判反思知识。

2 实践性知识对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实践性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

2.1 指导教学行动

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类型,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是盲目机械地依照课程标准和要求复述教材中的内容, 他们要依据自身所处的教学环境或问题情境, 积极地而且创造性地思考, 并以此来指导教学行动, 进而创生出属于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2.2 提高教师自尊与自信

实践性知识对教师专业的确立, 教师自尊和自信的提高, 知识的重新定义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实践行动中的反思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

2.3 促使培训模式多样化

实践性知识进一步深化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内涵, 强调基础知识、应用及实践三者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 职前教育的培养模式有所转变, 增加了实习和实践环节;职后教育则改变了以往单纯讲座, 理论填鸭式传授和“一言堂”的传统模式, 增加了培训者与参培人员之间的互动, 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参与活动。

2.4 提供制定课程标准与教师考核的理论依据

倡导教师在自我发展过程中通过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获得实践性知识, 也为我国制定课程标准、教师晋升考核标准及相关机构和资格认证提供了理论基础。

2.5 提供新型研究方式

实践性知识研究为教师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式, 即质性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 实践与反思交互进行的教育研究方式, 为培养新型科研型教师创造了条件。

3 实践性知识视角下的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培训

从实践性知识的构成可以看出,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主要来源有以下四个方面: (1) 理论知识的转化; (2) 课堂教学实践的积累; (3) 实践中的反思与交流; (4) 实践性的教师培训。

3.1 理论知识的转化

在新的教学理念与新知识体系的双重影响下, 教师专业发展的必须基于理论知识的不断丰富与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在具备强大理论基础的前提下, 教师如何更好地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 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 理论指导实践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在以往进行的教师培训中, 我们花了很大力气请来众多专家来传授讲解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 但是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 还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脱节造成的。如何能够使二者有效结合进而互补呢?为解决这一问题, 在教师培训过程中我们把理论学习与案例解析, 教学评价等方式相结合, 通过对教师熟悉的教学活动的分析, 使他们更加直观清楚地了解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如何应用、巧用及活用。真正把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师自身的领悟, 进而指导教学实践。

3.2 课堂教学实践的积累

教师的理论知识储备与转化是为获得实践性知识做铺垫。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最终都要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教师教学实践的积累, 不仅是经验与知识的积累的过程, 也是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可以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实施新的教学活动, 获得新的教学体会。

英语这一学科在中小学阶段的学习以情境创设、情景体验为主要手段, 这就要求教师们在设计教学活动中灵活应用, 积极创设情境, 采取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避免出现学习倦怠等消极情绪。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还要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活动的进行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式方法, 把握预设与生成, 应用所学理论评价教学效果, 获得课堂教学实践的积累。

3.3 实践中的反思与交流

课堂教学实践的积累并不是单纯的实践与记录, 还需要用科学的手段来评价实践过程与结果。在教学反思中总结问题, 找出成因, 找出解决方案。在反思中, 教师通过找出教学活动中的亮点获得积极的、正面的体验, 增加信心和成就感;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丰富专业知识, 不断提高完善自身的教学水平。

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一种自认为是正确的个人知识, 如果不能及时加以检验, 很容易将错就错, 造成严重后果。那么如何预防这一问题的产生呢?这就要求教师把这样的个人知识公开化, 让专家或同行教师的进行“会诊”。这样既可以是常识知识在反思、讨论与交流中得到升华, 还可以使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建构。

因此, 除了自我反思, 同行交流也是值得推荐的一种方式。同样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 由于授课教师、学生等情况的不同, 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之间的不同观点往往会给彼此带来启发, 开启新的视角, 获得新的体验。分散于各个教师头脑中的隐形知识汇集成集体智慧。因此, 同行间观摩交流也成为教师获得间接性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4 实践性的教师培训

4.1 培训内容

曾有教师尖锐地指出:“教师培训者倡导受教育者个性的张扬, 创造能力的发展, 合作能力的培养, 然而继续教育本身却没有追求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随着教育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提升,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将主要依赖于实践性的教师培训。因此教师培训工作必须达到专题讲座的实践性、教学观摩的示范性、调研活动的启迪性和学员学习的互动性等要求, 从而实现教师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结合。为了培养科研型教师, 培训中还应当聘请专家指导如何撰写论文、设计案例和如何进行课题研究。

英语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点在于它是以交际为目的, 以英语国家文化为基础的一门语言知识。因此除了根据其学科特点, 结合各年段的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英语语言、英语国家文化、英语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知识的培训。

4.2 培训方式

培训内容中的理论性知识可以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 创建教师培训MOODEL平台, 使参加培训教师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灵活安排网上学习时间, 避免影响教师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各学校可以通过校本研修, 组织教师经验交流会, 学校教师内部、校际之间各个层次、多种形式的教学观摩与研讨活动。

此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分散性学习研究推进自身专业发展。教师可从自身实际出发, 制定符合自身特点、切实可行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教师依据规划, 开展拜师学艺、教学观摩、经验交流、专题研究等活动;学校聘请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进行听、评课, 或者邀请名师工作室进行名师指导;教师总结教学实践撰写论文, 进行课题研究。学校定期组织课题阶段性成果交流会, 把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财富, 促进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

实践性的教师培训还可以采取不同于以往培训内容固定, 模式单一的新方法。例如以MOODEL平台为基础, 借助便利、高效的网络技术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选取针对不同需求面的优秀培训课程存入MOODLE平台的课程资源库中, 由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选取感兴趣或想要学习的课程。资源库内课程的选拔可以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 只要课好, 人人都可以是名师。这样既节省了培训时间, 提高了培训效率, 又能从教师实际需求出发, 提高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我们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在做中学”, 其实这一理念也可以应用到教师培训中。在MOODEL平台上创设在线交流版块, 给教师们提供问题讨论, 经验交流的机会, 形成一个“网络学习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内, 教师与专家、教师之间可以进行平等对话, 用合作、探讨、发展代替旧有的孤立、封闭和竞争。

4.3 考核方式

教师培训

无论何种方式的教师培训, 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考核与评价方式与之相配合, 就无法获得真实、可信的反馈, 培训效果也难以检验, 培训的改进与完善自然也无从谈及。因此, 在教师培训过程中, 应当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采取多种考核检验方法, 直观立体的对每一位参加培训教师的培训情况进行评估。

1) 在线考试。围绕教师培训的有关内容进行命题, 通过网上答题的方式对教师的学习进行阶段性评价。

2) 文字资料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根据培训的内容和要求, 通过对教师撰写的教学反思、专题研究报告、调查报告、论文、听课笔记等文字材料及教学实践活动进行评价。

3) 学分制。每门课程设置固定学分, 在每学期或每年达到一定学分标准即为合格。

4) 开展优秀微课评选活动。每位教师录制一段微课, 放在MOODEL平台的微课点评版块中, 由其他参加培训教师依据评分标准进行打分和评价。

5) 培训档案与专业发展规划。为每一位教师建立培训档案, 由教师自己根据自身专业发展计划和实际情况对每一年度的培训学习成果进行总结评价, 促使教师更加清晰直观地看到培训给自己带来的变化以及尚需继续学习提高的地方。另外, 教师从自身实际出发, 制定科学、细致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把培训档案中的各项数据与专业发展规划相对比, 进行综合测评。

采用以上几种方式, 做到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从多维立体的角度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积累和自身专业发展情况进行客观、公正评价。

5 总结

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与丰富, 教师培训工作一定要围绕这一关键问题展开。理论知识的学习为获得实践性知识奠定基础, 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又进一步检验理论知识, 在实践与反思的交替进行的过程中得以不断修正、完善、丰富。因此随着教师专业化速度的加快, 开展实践性的教师培训是广大教师迫切需要, 也是培训者需要抓紧解决的重要问题。结合学科特点, 以实际应用为主的实践性教师培训必将为教师专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促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3 (1) .

[2]何善亮.美国科学教育师资培训的研究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6 (2) .

[3]石生莉.教师实践知识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10) .

[4]鱼霞, 毛亚庆.论有效的教师培训[J].教师教育研究, 2004 (1) .

[5]钟启泉.教学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 2007 (10) .

[6]张国扬, 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8.

[7]赖志奎.现代教学论[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8.

3.人事培训专业技术知识 篇三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培训

知识已经取代物质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之间的竞争,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都要靠知识的载体——知识型的员工来实现。作为知识承载者和所有者的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发展真正永不枯竭的源泉。因此,掌握知识资本的知识型员工日益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宝贵资源。

一、知识型员工培训概述

“知识型员工”这一概念最早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来的,指的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与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像资本家知道如何把资本用于生产一样,他们是知道如何把知识用于生产的知识经理人员、知识专业人员、知识雇员”。知识型员工也被称为知识工作者。用通俗的话来表达知识型员工,就是接受过较高程度的文化教育,以脑力劳动为主,利用知识和信息工作的从业人员。知识工作者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力军,对他们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也不同与其他类型的劳动者,有其自己独特的一面。对知识性员工的培训,要根据企业的组织目标和业务需要并结合知识性员工的自身特点来构建灵活有效的培训体系。

二、知识型员工的培训现状

(1)知识型员工对培训缺乏深刻的认识。在这次的调查问卷中,有一道题目是:如果您没有参加职业培训,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其中大部分员工都选择了自己没有多余时间参加培训,个别员工还选择了接不接受培训对个人发展没有作用,所以不参加。可见员工对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并且对培训缺乏深刻的认识。这将大大影响公司开展培训的效果,这不仅对公司的发展不利,还会影响员工的职业成长。(2)公司缺乏完善的培训激励机制。知识型员工的培训积极性不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司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因为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那么员工就会想,我培训过后效果也不是立刻显现的,短期内也不会加薪升职,还不如不去参加培训,做好眼前的案子,说不定更有可能加薪升职。所以在公司建立了良好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增强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技术员工和管理层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其潜力,从而推进企业的战略发展。(3)缺乏有效的培训宣传。在培训开始之前,人力资源部会贴出告示,通知培训即将开始,并对那个部门进行培训。但是不一定所有员工都会天天盯着告示板去看的,所有有些员工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公司要进行培训了。所以进行选课时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己学习什么好。其实公司不能光靠上一期培训效果评估和对主管以及一小部分人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就制定好课程和时间,一定要大范围的宣传,让各个部门的主管跟自己的下属说明要进行培训及其意义,有疑问的可以找人力资源部具体了解。只有进行了有效的宣传,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从而使培训的效果更加显著。(4)脱产培训造成的人员流失。其实脱产培训的形式是很好的,员工被公派出去学习,既能学习到知识,还能放松心情,是一种很好的福利待遇。但是脱产培训这项福利可能会给公司带来人员流失。很多公司对于脱产培训后,员工应在公司工作多长时间来回报公司并没有做出任何规定,所以有些技术人员在脱产培训后,技术和技能有了大幅度提高,就跳槽到其他薪水更高的公司去了。这样不仅给公司造成了损失,使有能力的员工一个接一个的走掉,还让其他员工心理产生不平衡感。

三、分析知识型员工培训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方案

(1)明确培训对知识型员工的重要性。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而人才的价值在于其积极的态度、卓越的技能和广博的知识。由于知识爆炸和科技高速的发展,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素质都在快速的老化,而社会环境以及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使企业员工的素质提高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高质量的培训就是一种投资回报率很高的投资。对于知识型员工和技能型员工来说,你进行了培训的投资,那么你的回报就会更加明显。员工可能认为培训只是对企业有利,因为培训过后提高了我们员工的工作效率,但培训对员工来说是一种说教。其实不是的,通过专业培训能够非常明显的提高员工自身的整体素质,个人的潜力也将得到最大的释放,为员工之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企业需要让员工认识到培训对其自身的重要价值,唤醒其内在的学习热情。(2)完善公司的培训激励机制。首先,对知识型员工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包括:制定员工培训的长远计划,给员工创造不断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以及扩大他们发展空间的机会。在公司里实行竞争机制,培养员工继续深造、深刻学习的观念。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给他们创造机会,使更多的知识型员工成为某一领域的权威专家,以达到公司和个人的共同发展。其次,给知识型员工充分的自主空间,给他们足够多的机会。给他们充分的自由空间,足够的机会,才会让他们永远活力四射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还有,采取内部流动方式迎合其流动性特点,以减少离职倾向。实行工作轮换方法,以消除员工对单调工作的厌烦情绪,从而丰富他们的工作内容。也可以采用内部招聘的方法,使那些愿意尝试新工作或更具挑战性工作的知识型员工都有机会获得新的职位,从而满足其流动的意愿。(3)做好培训宣传。宣传工作是培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就是力量,准确把握宣传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对人力资源组织培训工作来说是举足轻重的问题。因此,搞好培训的宣传,对提高员工培训积极性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做好培训宣传工作,要从人力资源部出发。人力资源部要增强认识,主动宣传。人力资源部要重视宣传工作,可以在培训之前派专人在公司网站上发布培训信息,并且可以打印宣传单发放到员工手中。其次要抓住特点,及时宣传。人力资源部要抓住这次培训的特点,通过这次培训的特点来吸引员工的眼球,并且要及时宣传,不能培训快开始了才通知员工培训内容,会让员工因为培训仓促,不认真选课与对待。(4)解决脱产培训带来的人员流失问题。脱产培训,就是离开工作岗位和工作现场,去接受教育进行学习的一种培训形式。很多公司的脱产培训一般是带薪形式的,而外派这种形式,就为公司带来了人员流失的隐患。所以为了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公司应在脱产培训前和员工签署协议。员工享受了这项福利,培训归来后就要在公司留任多长时间,如果跳槽给公司带来损失就要对公司进行赔偿。这样只是硬性规定,不能彻底的留住员工,期限一到,员工还会外流。所以,在平时要对员工进行鼓励和激励,让他们有一种公司就是自己家的感觉。企业要想切实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树立企业与员工是合作伙伴的关系,互惠互利。其次,要充分授权,以“上君尽人之智”的姿态给员工以充分的发展空间。最后,要营造一个充分沟通,知识信息共享的环境。

提供培训是促进知识型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必要保证。如何提高知识型员工的素质,就成为企业特别是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重要问题。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发展的灵魂。许多知识型员工将从单纯的技术岗位和局部性工作,转向承担更具综合性、全局性的管理和领导工作。技术专家与管理者身份的融合将成为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新趋向。为此,企业在发挥知识型员工作用的同时,需要加强对他们的全面培养,使之与企业的发展同步成长,并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承担重任。

参考文献

[1]陈建翔,黄迪燕.以全员培训盘活企业人力资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11)

[2]高维佳,钟伟林.知识型员工培训策略[J].企业研究.2009(1)

4.人事培训专业技术知识 篇四

加强学习锻炼自我 不断创新

学习心得

根据《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开展2011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工作的通知》要求,及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关于“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2011开班前的有关要求”的规定,我参加了这次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班的学习。在学习前我对这次培训学习怀有一定的成见,认为只是走过场,不会有什么意义,但通过两个月的学习我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使我对新形势下有了新的认识,转变了过去的老观念,对创新及改革也有了新认识、新想路,可谓收获彼大。现将我前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体会、学习感受、学习思考总结如下:

一、学习内容概要

通过下载培训教材和视频讲座等形式完成了24学时公需科目及48学时专业科目的学习。

(一)公需科目学习概要

《创新能力建设——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课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创新及创新能力概述,重点学习创新及其基本理论、创新能力及其领域;第二部分为创新能力建设案例分析,重点掌握理念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团队创新、学习创新等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点,涉及背景案例的分析,并结合所学理论知识深入分析背景案例的内在架构。

(二)专业科目学习概要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课程系统讲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高等教育功能的新论题,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新对策,高等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新展望,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新思维,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理念等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问题,系统讲述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动态,把握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与发展的基本走向,反思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的前沿问题,怎样以高校教师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建设为核心,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专业水平和科学素质等。

二、学习体会

通过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学习活动,使我不但在理论上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黑龙江省 2011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学习心得

层次的体会,而且在教学改革中有了一定的收获。现把这阶段学习的心得总结如下:

(一)通过学习高等教育未来发展趋势,使我认识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以及高等教育的信息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改变了高等学校的职能和办学模式。高等教育不能再模仿传统大学那样重研究轻教学、重理论轻技术,而是要更多地与社会、与企业联系,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性人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股新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在全球范围内悄然兴起,成为一种国际潮流。国际化也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有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国际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革命席卷全世界,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知识的创造、收集储存、传播的方式。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结构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但目前我校高等教育信息化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信息资源建设滞后

2.缺乏配套的政策支持和协作机制 3.师资队伍建设不能满足需要

一方面,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深,要接受新的思想观念还有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信息化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善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

4.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

(二)通过学习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制有了更深的认识。

本身开展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估,对于监督高等院校履行其作为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责任,对防范教育资金的浪费或不良使用,对于明确培养人才应达到的学术质量和标准的基本要求,对于指导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均有积极的作用。但我国现在的一些评估常常被形式化,一些歪风邪气侵入,使得评估结果不能很好地推动高校的发展。结合我院及全省的情况,感觉到现今高等教育质量黑龙江省 2011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学习心得

评估机制必须加以改进和完善,否则教育质量评估将成为劳民伤财的一项工作。

所以必须设立专门机构,全面负责我国高等教育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估工作,改变现状,使我国的教育评估作为一项有效的高教管理措施得以强化。

(三)通过学习创新及其基本理论,使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责任,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观和创新意识,懂得了创新能力及其领域

我们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认真理解和学习理念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团队创新、学习创新等。通过了解创新的基本概念与内涵,明确创新理念与理论对于整个创新实践活动的重要价值,从系统创新的维度深刻理解专业创新的复杂性和综合性特征,从而为创新实践活动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以便于深刻体会理念与理论创新对于整个创新实践活动的价值优先地位。只有深该理解和认识到其实质,才能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四)通过学习团队创新使我了解了团队、团队建设、创新团队建设的内涵,掌握了团队创新的重要意义及必备条件,从而形成对团队创新的规律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明确了队创新与组织其他创新如理念创新、制度模式创新、学习创新、技术创新等的内在本质联系,从而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今后做到团队创新理论和团队创新实践的结合提供了必要的指导。

(五)通过对《创新学习》的学习,使我进一步了解了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理解了如何把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贯穿于各个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同时,也让我认识到当前教育需要更新的两个重要的观念:第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第二,认识自我的角色定位,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做勤于学习,乐于教学的数学教师。

(六)通过学习《大学生心理教育新探索》使我深深感悟到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迫切性。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和生活。如果大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状况,我们很难想象他能有效地学习和幸福地生活。所以,为了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学习,为了学生能幸福地生活,我们必需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种教育不是一时或一段时间,而应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

(七)通过对《素质德育:高校德育改革的新目标》的学习使更加坚定了素质教育的教育信念。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他还要为培养下一代可塑型人材黑龙江省 2011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学习心得

做出贡献。可见,教师的职业特征具有未来性,管仲说:“百年树人。”我国未来能否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就要靠我们这一代教师培养的祖国的下一代。因此,我们要认清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为祖国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石。

为此,我们应为祖国培养出全面素质的创新人材。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不能用成绩把他们分为三六九等,也不能由于好恶而疏远或亲近谁,我们应给予他们同等的发挥创造的机会,让他们在我们创造的气氛中健康成长。在今后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相信通过实践也真正的感悟到了全新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所产生的效应。这是以前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八)通过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教学的艺术与技巧,同时也解决了我以前在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很多困惑,让我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仿佛一下子见到了光明和希望,对我的教学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九)通过学习《高等教育研究的规范与创新》,让我进一步了解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规范,也清楚地认识到高等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认清时代的形势、社会的需求,认真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的职能,高等教育研究该如何创新。同时,通过学习,明确了自我塑造的目标,从而在教学科研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可以从尝试性的探讨开始有意识的加强自己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使自己的教学逐步向科研发展。因为新时代要求我们不仅是教师,更要成为一名教育家。

三、学习感受

1、对肩负的党的教育事业更觉责任重大了。

培养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方式培养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合格的接班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思路更开拓、清晰了,增长了知识、理清了思路

过去对学校发展的硬环境,也就是硬件设施的投入有更多的依赖,通过学习,对学校发展的软环境,也就是学校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学校的核心价值,有了更清晰的看法。具体讲从三个方面静下心来有了思索;

①学校发展的规划设计,即学校的定位,有无超前意识,有无开拓精神,有无创新、创造精神有了思索; 黑龙江省 2011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学习心得

②学校内部的软环境,如学校管理、校园文化的建设等方面有了思索; ③对凝聚力的产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教师专业的成长有了 思索。

3、观察问题的视角更全面、多方位了,具体讲:看到了差距,找准了目标

过去对一些问题,只求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不够全面。系统的学习,能使我冷静的看待问题,并有了相对更好的解决办法,对存在的各方面的差距,也有了更加明确的努力方向。

4、对课程改革有了更新的认识和理解

新课程的改革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模式,对在座的高中学校都是新的课题,目前已向校长建议,面对高中新课改,要有三年发展的新设想。

5、对今后干好工作更有信心了,增强了干劲,提高了自信

7、对继续学习,不断洗脑,接受新知识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其实就是继续学习、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四、思考 基于以上的认知和感受,我也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1、如何围绕教育教学这个中心,将党的建设、党的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

2、如何围绕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3、如何围绕高中新课程改革这个新形势,更好的发挥共产党员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五、行动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借鉴,是为了更好的学以致用,是为了更好的在工作中体现出来,结合本校实际,谈一下下一步工作设想:

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怎样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统领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认真解决好上述的思考后,还须有具体的行动,我想用“十个以 ”来激励我的行动:

1、以优良的传统校风影响我们的老师和学生;

2、以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我们的老师和学生; 黑龙江省 2011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学习心得

3、以高尚的教育美德感染我们的老师和学生;

4、以规范的德育内容教育我们的老师和学生;

5、以突出的特色活动激励我们的老师和学生;

6、以合理的课程设置发展我们的老师和学生;

7、以独特的教育策略培养我们的老师和学生;

8、以慎密的教育科研提高我们的老师和学生;

9、以充实的文体工作丰富我们的老师和学生;

10、以综合的教育评价引导我们的老师和学生。

总之,通过这次继续教育的学习,收获是非常丰富的,它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也让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使我感到自己的修养有了深一层次的提高。然而,憧憬未来,我知道前方的道路依然是曲折的,毕竟这些思考和理论需要我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的去尝试和运用,并最终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东西,我想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达到培训的目的。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完善自己 作者信息:

姓名: 报名编号:

5.人事培训专业技术知识 篇五

表面化学学习心得

通过职称教育表面化学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这种收获远远大于大学期间学习知识的总和。因为工作后更加知道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这个时候能够有职称培训这样的机会,确实很难得,也很有益。

本学期的专业课是表面化学,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了解的表面化学的本质。通过更深入的学习,以往我的很多疑惑,问题都得到解决。还有的不是能马上解决的,只是自己的一些想法。这些,可能就是将来科研的点滴素材!这些,可能就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做好基础!以下就是我学习表面化学的一些收获体会:

第一章与第二章主要介绍了表面层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学习了这两章后使我对表面化学有了初步的概念。平时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化工设备、管道、阀门、仪表等的材质问题,以前只知道我们的工艺要求的最低材质要求,却并不了解为什么这样去选型。现在通过硬度、脆性、残余应力、吸附、扩散等的学习,知道了材料材质的选择还有这么多知识需要掌握。化工材料不但要选择足够的硬度,还要考虑到脆度,防止过硬使材料断裂,这种需求就使得材料加工过程中充分了解上面五种表面化学性质,制作出符合要求的产品,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涂层的学习,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因为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这种概念。涂层的抗腐蚀性能和装饰性能,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而化工中对腐蚀的要求又远远高于普通生活中的需要。表面层强度分为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弯强度、抗剪强度等,还可以分为静强度、疲劳强度(弯曲疲劳和接触疲劳等)、断裂强度、冲击强度、高温和低温强度、在腐蚀条件下的强度和蠕变、胶合强度等。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疲劳强度就是材料、零件和结构件对疲劳破坏的抗力。在规定的循环应力幅值和大量重复次数下,材料所能承受的最大交变应力。疲劳破坏是机械零件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在机械零件失效中大约有80%以上属于疲劳破坏,而且疲劳破坏前没有明显的变形,所以疲劳破坏经常造成重大事故,所以对于轴、齿轮、轴承、叶片、弹簧等承受交变载荷的零件要选择疲劳强度较好的材料来制造。

第三章的内容是润湿与洗涤。润湿现象在生产实际中应用较广泛,由于润湿改变了界面状态,根据生产需要,人们可有目的的实现润湿或不润湿。例如,表面活性剂结构中一般都会有亲水基和亲油基,可作为润湿和不润湿的调节剂。当表面活性剂加入水中后,在水-空气

1界面上形成了定向排列,从而改变了原有界面的性质。本章介绍了润湿在几个典型行业中的应用。1.冶金行业的模型铸造浇铸工艺中熔融金属和模具间的润湿程度直接关系到浇铸件的质量。润湿性不好,熔融金属不能与模具吻合,铸件在尖角处呈圆形。反之润湿性太强,熔融金属易渗入模型缝隙中而形成不光滑的表面;2.农业中在喷洒农药或液体化肥到植物上时,若农药、液体化肥对植物茎、叶表面润湿不好,就不会很好地铺展,容易滚落到地面造成浪费,这样就降低了效果。如果在农药中加入少量的活性剂,可提高润湿性,有利于发挥药效3.在能源中这是涉及面非常广的问题,如干电池爬碱、水利发电中防水坝的寿命都与表面现象直接有关。洗涤作用涉及的体系复杂多样,因而影响洗涤作用的因素几乎很难有统一的规律。常常在某些条件下,机械因素和几何因素甚至比物理、化学因素更加重要。

后面主要介绍了乳状液与泡沫。乳状液是指一种或多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与它不相溶的液体中的体系,通常把乳状液中以液珠形式存在的那一个相称为内相(也叫分散相,或不连续相)而另一相则称为外相(也叫分散介质或连续相)将两种不相混溶的液体(如油和水)放在一起搅拌时,一种液体成为液珠分散到另种液体中形成乳状液,这种过程叫乳化,但由于这是使相界面增加的过程,该体系是热力学不稳定的。为使相界面积达到最小,最终要分成不相混溶的相。在上述不稳定的两相分散体系中加入第三组分,该组分易在两相界面上吸附,富集,促使乳状液的稳定性增加,这种第三组分就是乳化剂。因此,凡能使油水两相发生乳化,形成较稳定乳状液的物质就叫乳化剂。对油水分散体系,水相用W(Water)表示,油相用O(Oil)表示。通常乳状液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油做内相,水作外相,称水包油乳状液O/W;另一种是水作内相,油作外相,称为油包水W/O.有关泡沫的应用较多,如泡沫玻璃、泡沫水泥和泡沫塑料,以及泡沫灭火、泡沫分离和泡沫浮选等。

面包中有气泡是人所共知的,正是由于气泡的存在,才使面包具有松软适口等特点。面包制造是利用酵母菌分解面粉中的糖,产生大量CO2使面发泡的。为了得到质量好的面包,关

键在于控制发泡与面包成熟时间。如果发泡快而成熟慢,或发泡慢而成熟快,都会出现发不起来的劣质品。只有发泡与成熟时间同步时,才能得到高质量的面包。

泡沫灭火时,形成泡沫的量和坚实性决定灭火效率。除操作工艺外,起泡剂及稳泡剂则为关建。一般起泡剂常用皂素、肥皂及其他合成表面活性剂。稳泡剂则多用天然蛋白质及其水解物、纸浆皂等。泡沫灭火剂中常含有铝盐、铁盐,它们在生成泡沫的反应过程中形成了

胶状不溶氢氧化物,对于增加泡沫的强度和稳定性具有良好的作用。泡沫的密度小,可以覆盖在轻质可燃有机液体上面,隔绝空气,起到水所不具有的灭火作用。

一般来说,从含有界面活性物质的溶液中所得到的泡沫里,界面活性物质的含量都比原溶液的含量高。例如,经分析发现破坏的啤酒泡沫中所含的蛋白质、蛇麻子、铁等的浓度比原来的溶液及残余的溶液都高。肥皂泡所含皂的成分比皂液的要高。因此,利用这种现象能够进行溶质的浓缩和分离的方法叫泡沫分离法。分离的一般规律是,当溶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这种溶质又是表面活性物质且能形成稳定泡沫时,它在泡沫中易被浓缩分离,而当溶液中含有两种以上溶质时,活性高者首先被浓缩分离。

另外,在泡沫应用中还有消泡的问题。如在电影胶片生产中,卤化银乳剂中存在气泡将严重影响胶片质量。因此,在涂布之前必须对乳剂进行消泡处理。一般情况是在乳剂中加人消泡剂,并放置一段时间。为了不影响胶片的感光性能,使用相当大量的乙醇和丁醇作为消泡剂。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学习,使我对化工表面化学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我学习了表面化学的基本概念、表面层与涂层结构与性质、润湿与洗涤、乳状液与泡沫。了解到这些知识后,在第六章对表面技术的实际应用认识更加深刻。这些知识不但使我了解到以前没接触过的知识,也为我继续学习其他知识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希望以后专业课培训中,老师们能多多提供更多更全的专业知识,丰富我的头脑。我也会在4年的学习时间里认真学习,紧跟着老师的步伐,逐渐学习,认真总结。希望以后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够接触到更多更有用的专业知识,为我的工作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成为有用之人。

姓名:王成元

编号:102102081921

6.人事培训专业技术知识 篇六

第一次作业:

1.如何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答:

(一)以“分类指导、特色发展”引领高等教育结构优化

首先,在设计理念上要明确分类体系和标准的指引性、多元化和适应性。其次,在具体问题上要格外关注两种分类。一是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的分类。二是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分类。

(二)以“培养创新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培养方式转变

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具体而言,构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质量标准与评价方式重点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质量观进行分类评估。

第二,吸纳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以体现多方利益诉求。

第三,要通过有效的教育、培训和进修等方式提高高校教师创新教学方式的能力与素质。

(三)以“现代大学制度”推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

要解决高等教育的行政化问题,不仅要正确处理好政府、高校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要有效调整高等学校的内部治理结构以平衡利益相关者的权利。

首先,只有使“学术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才能正确处理好政府、大学与市场的关系。

其次,必须正确处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

2.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功能释放问题的基本策略有那些?

答:(一)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提升第三产业水平,增加“功能”释放的机会

(二)构建统一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夯实市场基础

(三)健全就业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使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权益得以平等合法实现

(四)消除人才流动壁垒,实施岗位管理,促进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中实现“人岗匹配”

(五)转变高等教育发展的“救急思维”,着力高等教育规划,宏观把握人才的供需关系科学的规划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六)深化高校课程及教学的内涵和理念,提升毕业生“就业力”

(七)引入“经济手段”,构建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多元化激励机制。

(八)加大工资福利政策向西部、基层的倾斜力度,降低毕业生就业的机会成本

3.社会思潮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的影响?

答:由于社会思潮对人的社会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有较大的影响,在它的影响下,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各种功能,有不同看法,使得高等教育在影响人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神学与传统大学为教会服务功能

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从中世纪大学开始,中世纪时代是西方宗教信仰时代,在这个时代,基督教会是该时代占统治地位的组织,经院哲学是主流思想,其核心是神学。大学剩下只是为教会服务的功能。

(二)启蒙思想与高等教育文化功能的发挥

18世纪以托马西乌斯为主的一批德国启蒙思想家,影响和改造了德国的大学,使大学不仅具有了培养人才的使命,也具有了发展科学的使命。

(三)经济学思潮与高等教育经济功能的放大

20世纪各种社会思潮蜂起蝶涌,经济学成为显学,其思潮逐渐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教育尤其是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高等教育更受其影响,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越来越多地卷入国家经济的发展。

除了以上从纵向上影响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的神学思潮、启蒙思潮和经济学思潮以外,纷繁复杂的当代社会思潮,正在从各个侧面影响着当下高等教育的功能释放。

4.试述高校课改中存在的“四风”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答:高校课改中的“四风”:形式主义、盲目拿来主义、盲目跃进之风、盲目创新之风。

(一)警惕课改的形式主义

当课改的内在动力不足时,一些区域或学校,为了迎合或讨好上级,势必会选择做那些表面文章,做形式大于内容的事情,其结果也必然使课改出现“夹生饭”。教育应该以此为戒,让形式主义远离课改,远离学校,远离教育。

(二)警惕课改的盲目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本身没有错,问题是盲目跟风,只关注经验本身,而忽略了经验背后的核心精神,只关注别人,而忽略了对自身的实际情况的研究,在学习别人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盲目拿来主义的结果是,原本好的经验却学得四不像或者水土不服。

(三)警惕课改的盲目跃进之风

“快”不仅让教育丢失很多,也让课改蒙上了一层浮躁之风。今天的课改需要强力推进,更需要脚踏实地,不浮躁、不功利,刹住课改的跃进之风,才会走得更远,更从容。

(四)警惕课改的盲目创新之风

真正具有创新基因和创新能力的学校凤毛麟角。其实,教育哪有多少新花样,改革原本就是重拾常识的过程。当你执着于创新的时候,请回过头来看一看教育的原点和学习的本质。

第二次作业:

5.试论大学生网络健康教育新思路?

答: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与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不相同,新的手段,新的理论日新月异,这也必须要求我们确立新的思路来应对新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重视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一是加强理论研究。二是要强化对象研究。三是要加强方法研究。

(二)建设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

开辟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园地,积极占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积极应对网络负效应给大学生造成的心理问题。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把自律与他律,自我教育与外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自我管控、自我教育为主,他律与外部教育为辅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防止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和网络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

(四)发挥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合力。

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这是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题中的重中之重 最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还应该把基本网络道德要求具体化、规范化,将之与学校原本的德育考评挂钩,形成一套合理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网络道德实践活动,做到知行合一,养成行之有效的网络道德品质

6.浅谈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

(一)德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

2.高校德育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导向和核心内容。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有机统一于“育人”的根本目的。

4.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标一致性。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均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为高校校园文化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利导向。同时,高校校园文化利用自身隐性课程的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载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二者目标的一致性是双方相互融合的大前提。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

1.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同质性。

2.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功能互补性。

总之,以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使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统一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内在要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7.新时期我国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以什么为新内容?

答:党的十八大的召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许多新的研究视角,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完善。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弥补了我国关于核心价值观理论的空白,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新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全校范围内“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学习、课外实践、日常生活以及校园建设之中。

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于作为意义和价值之源泉的日常生活世界,最主要、最直接地表现为人的生活意义的问题,表现为生活的世界观问题。

2、强调理想信念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将共产党的坚定信念普及和推广,成为全体大学生的一种精神品质。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很大,如果没有理想和信念,这种压力只能够成为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而不可能转化为奋斗的动力。所以,高校要开展信念教育,尤其是要将信念教育与大学生当前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相联系,从实现个人理想上升为实现社会共同理想。

8.如何推进生态道德教育的策略?

答:

(一)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补充

对学生生态道德观的培养,高校应将生态道德教育直接纳入教学计划,并制定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与教学目标;教育内容应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适当补充社会教育知识,以引起社会的关注;通过各种纪念活动进行舆论宣传等,形成讲究生态道德的社会风尚。

(二)知识传授与德育实践相结合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并最终转化为自觉的生态道德行为。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则更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并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体验,直接唤起生态伦理良知,并能使其责任感和价值观发生质的飞跃。

(三)显形教育与隐形教育相渗透

7.人事培训专业技术知识 篇七

从2008年到2011年, 历时4年的山东省高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项目, 完成了全省近3万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通识模块及6个专业模块的培训工作。该项目的圆满完成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有效的组织管理、各级专家的精心指导、所有教师的积极参与。正如专家组所设定的总的指导思想所言:“视频传播、作业深化、资料拓展、专家引领、多向研讨”, 学、研、思、用相结合, 多方力量的集合使得该项目成为深受大多数学员欢迎的研修项目。

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该项目的成功之处, 可以发现该项目成功运作的综合影响因素。可以肯定的是, 科学的课程设计是该项目成功的第一步。从视频课程设计的视角来审视该项目, 也是项目进行中、完成后所必须的工作。山东省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视频培训课程的开发, 可以归结为是一种“知识建构”型的培训课程设计。一方面, 整个课程设计是按照ADDIE, 即需求分析—脚本设计—视频开发—远程研修—评估反馈几个阶段来设计运行的;另一方面, 知识建构思想主要表现在视频课程的形式建构、内容建构与思想建构三个层面上。

●视频课程的形式建构

视频课程的主要形式当然是“视频”了, 只是视频有多种形式。在比较“老旧”而“蹩脚”的视频课程中, 其形式多是“大头像”的刻板单一形式。在本次山东视频课程的形式上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多重角色的参与。在多数模块中都涉及了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 家庭里的父母、亲朋, 社会上的企业家、软硬件工程师、销售人员、管理人员……多重角色的参与极大地拓宽了视频课程所涉及的领域, 使得新课程所倡导的回归生产生活的实际在培训活动中就得以落实, 正如参加培训的教师所言, 观看过视频后教师们的视野被打开了, 原来信息技术课程是如此地贴近日常生产与生活, 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学习这种视频课程的形式。

其二是多种活动形式的设计。在每个模块的拍摄中, 多种角色的活动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一些个性化问题的表现上多是以访谈个人来表明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看法, 比如在《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的导入部分就访谈了课改专家李艺教授、特级教师陶老师、两位学生、计算机专家等, 从不同侧面阐述了学习该模块的意义与价值。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 特别设计了两人对话或者是“铿锵三人行”的形式, 在不断的“针锋相对”与“唇枪舌战”中, 新课程的一些焦点问题得以深化, 学员们的思维得以升华。在一些教学难点、重点问题上, 采取多人的“高端备课”, 使大家的智慧汇聚成为一种“公共知识”, 在视频中多人的交互中, 视频外的学员们也被带入这种情境中, 视频内外跨时空的交流得以形成。

●视频课程的内容建构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视频课程的内容是整个课程开发的核心要件。在开发过程中, 开发团队的所有成员, 集编剧、导演与演员于一身, 相互指导相互“救场”, 在这种团队协作中完成了纷繁复杂的六个模块的拍摄任务, 即便是多数地区都没有开设的《人工智能初步》和《数据管理技术》模块都在团队的讨论会、试验课中逐步完成。总体来说, 视频课程的内容建构表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是有效拍摄了预成性内容。这与预成性课程是一个内涵, 从表面看, 数易其稿的“脚本”是视频课程内容的第一层载体, 悉心拍摄、剪辑、加工的视频是课程内容的第二层载体, 而阅读资料、案例分析等开放性资源则是多维度的第三层载体。在这三层内容的开发中, 首先进行的是内容方面的宏观规划, 根据每个模块五讲内容的实际情况, 或是纵向安排内容, 如《网络技术应用》模块循着因特网应用—网络基础知识—网站制作—网络规划的线索走;或者横向安排, 如《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 则循着任务选择与实施—工具多样性与教学多方法—多媒体技术—继续教学评价的线索走。继而是视频内容的具体化, 每个知识点如何细化如何落实为“视频”活动是整个阶段的关键, 最后才是走到教室、演播厅、校园、社区等多个“外景地”实现预成内容。

其二是发掘了鲜活的生成性内容。这与生成性课程是一个内涵, 在拍摄过程中, 课程开发团队坚持给所有“演员”留下“创作”空间, 不背台词, 不过多限制“演员”的活动。因此, 不仅仅是访谈的专家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围绕主题整理表述自己的高论, 而且对于参与课程的学生也是解放他们的思维, 让他们得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结果是这些“即时”生成的内容不仅没有脱离视频课程的主导思想, 而且产生了许多连“脚本”中都没有的新内容——这些内容被许多学员推崇。最能够反映这一点的是每个模块最后的“高端备课”, 参与的人员多达十多人, 在每次开拍前, 我们并没有过多演练, 重拍的次数也并不多, 但是专业的对话, 很快就让参与者冒出火花, 在类似一种研讨会的氛围中, 视频课程生成了。以至于有好几位参与者后来都写出了论文发表在专业杂志上——这些思想来源于视频课程的拍摄过程。

●视频课程的思想建构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所追求的并非内容与形式本身, 而是内在的思想的表达。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莫不如此。在视频课程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每个环节中, 我们的指向都是力图引导新手走向正确的信息技术教育思想的轨道、帮助熟手廓清与课程改革不符的教学方式形成新课程思维、推进专家型教师与新课程接轨, 进一步将自己的教学思想理论化与系统化。视频课程的思想建构表现在下面两点。

其一是体现新课程的设计理念。视频课程开发的总的指导思想体现出如下几个层次:第一是紧抓课改本质, 体现学科特点, 譬如通过比较新旧课程的差异理解新课程的信息素养培养的内涵。第二是总结实验区经验, 满足一线需求, 譬如选择几个实验区的大量案例以达到“现身说法”的效果。第三是贴近学员实际, 适应基层需求, 譬如设计一些基础的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以满足一些学员缺少人工智能基础的问题。第四是发挥技术优势, 注重研修实效, 譬如运用博客圈、QQ群等进行研修活动。第五是反映课程实质, 突出重点问题, 譬如把必修模块内容归纳为四种课型进行分析。第六是贴近山东地区实践, 力求解决实际问题, 譬如邀请山东方面的教师、专家参与视频拍摄等。

其二是知识建构的研修思想。本次培训所采用的是跨越时空的网络学习与面对面的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学习, 因此在视频课程设计中强调的是多层次的知识建构活动, 让学员在情境—对话—协作—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完成学习活动。视频中的各种角色的活动方式是相互建构, 视频外的学员也在自己的学校与自己的地区进行面对面的相互建构, 更主要的是视频内外、网络内外的活动都是以知识建构作为主要的活动形式。视频课程的设计也给这样的学习提供了相应的学习支架, 因此学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班主任之间、学员与省级专家乃至国家级专家之间, 各种活动的渠道都是畅通的。

8.人事培训专业技术知识 篇八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 师范生 专業知识

一、问题的提出

2003年4月,《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颁布,为我国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前进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至2010年9月,全国先后有30个省级单位进入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验。新课程能否被完好地贯彻执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作为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成分,对教师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专业发展由职前培养、资格任用和在职培训三个阶段组成。职前培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始阶段,对其今后的专业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职前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建构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将问题聚焦于职前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状况。

本研究借鉴马云鹏教授提出的专业知识基本框架把一般教育理论知识、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课程知识和学科教学法知识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要素。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

本研究所调查的样本包括东北某省C市某师范院校大三和大四的计算机及教育技术专业免费师范生共174名。其中大三79名,大四95名,计算机专业114人,教育技术专业60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利用调查问卷对职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进行调查,使用自编的调查问卷。问卷经过专家审定,并在小范围内进行了预测,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调查问卷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学科知识题目,学科教学法知识题目,课程知识题目,教育理论知识题目,各部分主要以单选题形式出现,同时包含填空和简答题,其中学科教学法知识题目中还包含有情境题。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4份,有效问卷174份。利用Excel和SPSS17.0统计数据。

三、结果分析

(一)专业知识水平总体分析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共41道题目,平均分为19.86分,处于不及格水平,15分以下的人数占17.6%,25以下15分以上的人数占65.5%,25分及格分以上的占16.5%。课程知识包括一般课程知识和信息技术课程知识共5道题,满分为5分,平均分为1.54分,得分率为30.8%。PCK知识部分共5道题,平均分为2.22分,得分率为17.07%。一般教育理论知识部分共5道题,平均分为3.26分,得分率为65.2%。从试题解答情况看,师范生在专业知识上总体水平不高,除教育理论知识及格外,其余的三类知识均未到达及格水平,其中得分率最低的是PCK知识为17.07%。可见师范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教材掌握程度都不高,缺乏对课程知识深入的理解,需进一步加强。

(二)专业知识水平与师范生年级关系分析

利用SPSS对调查问卷各类知识得分与调查者所在的年级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学科知识得分、教育理论知识得分、PCK知识得分与师范生所处年级紧密相关。学科知识得分与年级在0.001水平上极其显著相关,教育理论知识和PCK知识状况与年级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而课程知识得分与年级不存在显著相关。总体来说大四学生优于大三学生。在学科知识掌握程度上,大四学生明显高于大三学生,平均高3.72分。在教育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上,大三学生略高于大四的学生,平均分仅高0.48分。在PCK知识掌握程度上,大四学生略高于大三学生,平均分高0.574分。教育实习可能是造成这种知识得分差异的重要原因。在该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专业在大学三年级已经基本将这些专业知识课程开设完毕,大学四年级主要是教育实习阶段。由此可以推断师范生在大四经历的教育实习阶段,对学科知识和PCK知识有进一步的提升。同时明显可见在经历教育实习后,学生的教育理论知识水平有所下降。

(三)专业知识水平与师范生专业关系分析

运用SPSS对调查问卷得分与被调查者的专业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学科知识得分和教育理论知识得分与专业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课程知识和PCK知识得分与专业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由表可见,计算机专业的师范生学科知识状况优于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而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教育理论知识状况又优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在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差异。计算机专业侧重于学科本体,而教育技术专业侧重于教育理论。同时也可以发现,目前信息技术教师所需的知识需要更具有培养针对性的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方向)。

四、讨论

(一)教师专业知识状况及其可能影响

首先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教师如果不具备良好的或者基本的专业知识,就无法展开正常的教学,难以提高教学品质,进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其次坚固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有助于信息技术教师建立高水平的自我效能信念,使其对信息技术教学持更为积极的态度。因此,在高校内应该加强职前专业知识教育,提高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水平。

(二)不同类型师范生专业知识状况差异

对调查不同类型师范生的专业知识差异。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在不同的年级、专业和性别都存在差异,PCK知识仅在年级上存在差异,课程知识在年级、专业和性别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与知识本身的特点相关。

五、建议

综合本研究的结果和对结论的讨论,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议国家建立信息技术教师素质和信息技术教师教育质量监控机制。如出台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专业标准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和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提供参照标准,指导和规范教师考核与教师教育工作。

(二)建议职前教师教育机构采取措施促进职前信息技术教师教育理论知识、课程知识、学科知识和PCK等专业知识发展,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尤其应加强教师教育课程与基础教育现实的联系,在教师教育课程中设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的内容,使职前信息技术教师了解基础教育。

参考文献:

[1]赵冬臣,马云鹏.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来源调查与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9,(11):66-70.

[2]申继亮.从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状况看师范教育的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1(11):49-52.

9.人事培训专业技术知识 篇九

继续教育培训学习心得

通过参加2010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化工专业知识更新培训,感觉受益很多,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换代异常迅速,如果现在自己止步不前,不能不断充实新的知识,则早晚会被行业淘汰,被社会淘汰。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加深了解了化专业的发展动态,掌握了本行业的最新科技理论动态,增强了我的危机感和使命感,为今后的的工作和学习开展提供了前进的方向。现将我这次的学习收获归纳总结如下:对哈尔滨工业大学董申教授得2010年培训专题讲座“创新能力建设”的学习,掌握了创新和创新能力等基本概念和内涵以及创新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特征;明确作为创新主体应是企事业,创新的目的是要对国民经济主战场有贡献和效果,作为创新第一资源的个人,责任心和使命感比创新能力更重要,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加深了我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我的创新思维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通过时代特征分析和国家中长期规划介绍,特别重大的工程项目分析,增强了我对建设创新性国家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同时启发我正确选择了中长期创新目标和创新思路,在工作中不断做出更多的创新型贡献!

一、创新的定义

(一)创新是指通过创造或引入新的技术、知识、观念或创意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组织、制度等新事物并将之应用于社会以实现其价值的过程,价值分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等。

(二)技术创新通常是指新的技术(包括新的产品和新的生产方法在生产等领域里的成功应用,包括对现有技术要进行等闲组合而成的新生产能力的活动。

二、创新能力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当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一个企业能否成功,能否在行业立足。关键在于创新。我们作为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更要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做一个企业需要的人才是我们不断努力发展的方向。要坚定不移的用先进的科技知识来武装自己,成为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不断地学习再学习再创造。创新能力是能够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和新事物的各种心理特点的综合,是指能独创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而以创造性思维为创造性心理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综合,是智力发展的高级表现形式。美国心理学家科勒斯涅克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件事情或表达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是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使人们的认识打破常规、寻求变异、探索多种解决问题新方法或新

途径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是求异性和多样性。

三、从国家重点工程看创新的作用与需求创新能够提高生命力,扩展系统的生命周期。需求是创新的根本之源,我国科学技术的指导方针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到2020年我国科技发展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为在本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四、时代发展,引领创新二十一世纪将是后信息化时代。

全球都在积极地发掘太阳能、风能、水电等可再生资源的潜能,并且因为能源危机、气体温室效应、现有的核电站大多已到寿命、核电比火电更优一系列优点,更要大力发展核电。

五、建设低碳家园。

(一)化石燃料枯竭的二十一世纪

化石燃料-煤炭、石油与天然气,合计占全球现在使用能源总量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但根据经济部能源委员会九十一年五月[台湾能源统计年报(九十年)]资料显示,在技术与成本的限制下,预估世界石油蕴藏量只可再开采四十年,天然气可开采六十二年,煤炭可开采二百二十七年,而核能发电的燃料源自铀矿,预估尚可开采七十七年,惟考虑用过之核燃料回收再处理后重复运用,则其使用年数可增加五十倍,约可达三千八百多年。可看出现在全世界依赖最深的主要能源-石油及天然气,在二十一世纪的前半,就将日趋枯竭。目前全球因为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生产设备过度投资,造成市场供过於求,因而油价尚相当稳定,但随著诸多产地蕴藏量降低甚至枯竭,全球将面临能源价格剧烈波动,将冲击全球经济发展。

(二)全球能源需求的高度成长

依据美国能源部能源资讯署二OO二年三月出版之

[International Energy Outlook 2002],从一九九九年至二O二O年全球能源消费情势如下:

1、全球能源总消费量将成长百分之六十,其中开发中亚洲及中南美洲国家将成长一倍(每年成长百分之四;相对已开发国家每年成长百分之一点三)

2、石油:石油预估将成长五成九(以每年百分之二点二的成长率)。此外,石油将维持占全球能源总消费量四成的比例。

3、天然气:争议较小的天然气将为成长最快的能源,预估将成长一倍。

天然气占全球能源总消费量比重也将由百分之二十三升至百分之二十八。

4、煤:由於空气污染及二氧化碳排放等问题,煤炭占全球能源总消费量的比重将由百分之二十二降低到百分之二十。

5、核能:在政治问题影响下,全球核能发展情势尚难确立,但保守预估全球核能消费量将比现在略为成长。

6、再生能源(包含大水力):预估将成长百分之五十三。但再生能源占全球能源总消费量比重将由百分之九下降到百分之八。且最太阳能或风力等再生能源虽成长快速,但因其现阶段数量过少、成本高、能源密集度低且供应不稳定,因此再生能源成长动力,主要是开发中国家的大型水坝计划。

(三)高度依赖石油进口的风险石油是现代工业社会最重要、最具战略性的能源与基础原料。

全球一九七O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导致油价暴涨及经济重挫。为避免石油问题再度冲击经济,各国曾积极寻求降低对石油的依赖度,但现在石油仍占全世界现有能源总消费量的四成,且未来二十年此趋势不会改变。然而许多石油生产地区,尤其是中东地区,一直存在政治、外交及军事的**,在近期较大规模的战争就有一九八O年两伊战争、一九九O年波斯湾战争,一九九四年俄国出兵车臣,二OO一年阿富汗战争及近期可能开打的美伊战争,而其他小型区域冲突也非常多,当然这些战争背后,都存在企图掌控这些地区石油资源的因素。而每次争夺石油资源引发的动荡,使各石油进口国家经济发展及能源安全受到威胁。为了避免受到中东地区不稳定局势影响,各石油进口国家多尝试分散石油进口来源,降低对中东石油进口的依赖,但中东地区拥有全世界三分之二油藏,且开采成本低廉,而中东以外的新油田,大多位於开采成本较高的深海和输送困难的内陆地区,故各石油进口国,未来还是无法避免中东石油进口依存度节节上升的局面。国际能源总署曾建议各石油进口国可考虑降低中东石油供应风险的方向,一是加强确保如航运与输油管等运油管道的顺畅,二是必须寻求增加原油安全存量。目前国际能源总署规范其会员国的原油储量是九十天,但为预防突发性的原油供给中断及油价急涨,此储量标准可能还会提高。

(四)恐布活动增加石油及天然气输运风险及成本

自美国发生九一一恐怖攻击事件后,全球各地也陆续传出恐怖攻击行动。随著全球恐怖活动的升温,保护措施较为不足的石油及天然气供应等能源基础设施,成为恐怖分子攻击目标的可能性提高,例如二OO一年十月斯里兰卡一艘油轮遭受其境内恐怖组织攻击,二OO二年十月法国油轮在叶门遭受不明恐怖份子攻击,而在印尼十月遭受恐怖攻击后,也传出其石油及天然气设施是下一波攻击目标。各国为了预防恐怖攻击,正检讨加强能源设施的保护工

作,而由於防范设施、人力及保险费用的增加,能源使用成本也面临逐渐上涨的压力。在国际能源情势方面,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在二十一世纪前半就将枯竭,但能源需求仍持续成长,因此能源价格将剧烈波动。为了降低能源枯竭的冲击,各国企图掌控能源资源,更在近期引发多起战争。此外,自美国九一一事件后,能源设施的安全维护压力升高。化石能源危机时代的降临,能源使用成本面临上涨压力。在我国能源情势方面,我国能源百分之九十七仰赖进口,因此化石燃料的枯竭问题与主要能源产地的动荡,都冲击我国的能源情势,使我国能源使用安全与成本受到挑战,而化石能源使用产生污染等问题所造成的外部社会成本,也越来越必须去面对。在这种情势之下,我国的能源政策应兼顾经济发展、能源安全与环境保护,但目前政府能源政策却没有清楚蓝图,使我国相关能源立法工作、能源基础建设及国内外投资受到冲击。

根据以上结论建议如下,就能源供应稳定度与化石燃料供应问题而言,要以能源多元化及适当能源配比,尤其现阶段纳入相对供应稳定的核能,才可确保能源稳定供应。就能源供应价格而言,我国水力与火力发电成本持续上涨,只有较便宜的核能发电成本还小幅下降。又核能发电有提拨核能后端基金来处理核废料,相对我国火力发电有高额外部社会成本。所以现阶段核能仍应是我国能源的重要选项。就能源政策而言,目前政府应考虑长期能源供需、国际趋势及能源使用社会成本,确保我国能源政策兼顾经济发展、能源安全与环境保护,并迈向全球现阶段[低碳家园]的目标。就长期能源发展的展望而言,虽然现阶段化石能源及核能还是必要的选择,但随著能源新科技的发展,当未来出现价格合理、可稳定供应、乾净、低社会成本的新能源或再生能源时,则不但满足我们经济发展及生活品质的需求,更将协助我国建立[非碳家园]及[非核家园]的无污染能源使用环境的终极目标。

上一篇:时间的流失诗歌下一篇:落实纳税服务规范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