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作文诗歌

2024-06-19

童年作文诗歌(精选11篇)

1.童年作文诗歌 篇一

一个人坐在草坪上,

看着远处的夕阳,远了远了,勾起我的回忆,仿佛回到童年,回到属于自己的快乐时光。

坐在奶奶破旧的椅子上,大声歌唱,幼稚的歌声吓跑了

草堆里的蚂蚁和螳螂,就连天上的星星,也在偷偷地笑。

独自扶在窗台上,看着天上的小鸟,那时我也想飞,飞到天空,自由自在,快乐翱翔。

童年的我,成长路上迷茫也受过伤,但又跌跌撞撞爬起来,走向希望。

向日葵般的笑容,折断的翅膀,醒来后我才明白,只要拥有童年,就能去感受明天的阳光。

2.童年作文诗歌 篇二

关键词:新理念,作文话题,快乐写作

近两年来的“快乐写作”实验研究表明:“快乐写作”重视多学科、课内外等方面结合,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合作性和创造性, 从而有利于自主、探究、合作、体验等课程改革理念的实现, 学生始终处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之中,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学生变得爱写、乐写了。这也正是本人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 转变观念, 更新知识,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 在教育行动中与新课程共成长的结果。

快乐地作文, 又因作文而快乐, 这是广大师生的永远追求。快乐作文是通过对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培养, 使习作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成为他们自发自觉的行动。也就是说, 学生能够把学习生活和日常交往中的快乐、苦恼等感受, 乃至对生活中酸甜苦辣的细微体验, 写出有血有肉、有感而发、生动耐读的文章, 达到阅其文知其心, 体现“文如其人”的精神, 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这才是快乐作文的真实目的和深层意义所在。快乐写作的前提是要有激情, 学生要爱作文, 教师要为学生引入源头活水。那么这种激情, 这种对作文的热爱又该怎样去点燃和呵护, 又该怎样开渠放出源头活水呢?

一、随文设练, 真切感受模仿写作的快乐

“甫昔少年日, 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诗圣杜甫用语不惊人的诗句阐述了一条颠扑不破的写作理论:阅读为写作之基础。阅读之于写作, 犹如河水之于游鱼, 阳光之于万物。但是, 现在绝大部分学生的阅读量少得可怜, 除了语文课本以外, 不再接触什么书, 也就是说, 语文课本成了学生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阅读材料。但由于教师阅读教学方法单一且个性缺失, 导致语文课味如鸡肋。最令人心痛的是阅读教学游离于作文教学之外, 这使得学生没有从课文中吸取营养、学得技法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是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是优化课堂结构, 把作文教学融入阅读教学中去, 借助阅读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吕叔湘先生说:“一个人学习语文从模仿开始, 而且一直在模仿, 不仅模仿书上念的, 也模仿四周一切人说的和写的。”由此可见, 学习语文特别是学习写作离不开适当的模仿, 不要忘了“他山之石, 可以为错”。如果抛开适度的模仿去谈创新, 那么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这所谓“教者有心, 学者得益”。

二、“日记化”作文, 尽情吐露学生的心声

较之作文来说, 日记是相当自由的。因此, 在训练中, 我让学生明白:自己所见、所闻、所感, 都是可写的内容;自己的欢乐、痛苦、希望、悔恨, 都是可以表现的主题;自己的不满、怨恨、委屈, 都可通过日记打开心结, 在写作上不作任何限制, 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去写, 尽情“倾吐”。学生果然“胆大包天”起来了:“老师, 你不该对我那样。”“老师, 我们喜欢看到你的笑容。”“妈妈, 别把我和别人比。”诸如此类, 都被学生写进了自己的日记里。对此, 我对学生的大胆进行了充分的肯定、表扬:“谁说你们不会写作文?这不, 你们不是把自己的欢乐、苦恼、希望都写出来了吗?而且还写得酣畅淋漓!”此时, 学生们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他们这才明白:原来作文就是这么写的!就像写日记这样简单, 写出自己的见闻、经历、想法。

三、“书信化”作文, 一道沟通师生心灵的彩虹

以写信代替作文, 把作文的内容、要求转化到书信的写作中去, 也是快乐作文的一种有益尝试。因为写信可以比较自由地倾注自己的感情, 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来。现在的孩子很有思想, 他们对世界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孩子与同学、家人、老师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不服班干部的管制, 敌视老师的偏心、讨厌妈妈的唠叨……换一种写作方法, 把作文要求稍作改变, 即请学生给亲戚、朋友、老师、同学写一封信, 诉说难忘的一两件事, 写给自己熟悉的人, 学生觉得比较亲切, 字里行间蕴含着童趣、童真, 令人感动。

四、“诗歌化”作文, 洋溢学生创作的激情

儿歌、儿童诗一直以节奏轻快、语言活泼、朗朗上口等特点深受学生喜爱, 模拟创作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模仿着写儿童诗。写人、写事、写景、写物均可, 每行字数不限, 能押韵最好。想到自己也能成为“小诗人”, 学生习作兴趣盎然。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孩子, 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的欢乐, 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而当一位教师真正把完成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时, 这不仅是学生的幸运, 也是教师的幸运, 因为他们都将从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他们的智慧必将同构共生。这样的教师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 才能成为学生的导航者, 才能成为智慧型的语文教师。

五、走进生活, 点燃快乐写作的星火

学生不是一个孤立的群体, 教学离不开生活, 作文教学更不能脱离实际, 脱离五彩缤纷的社会。因此我经常组织学生带着写作话题或研究课题, 走进大自然, 走进生活, 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或寻访考察名胜古迹, 或调查研究农村经济, 或规划设计家乡蓝图……往往一件细微的小事, 一句动人的话语, 一个细致的动作, 一处独具特色的景物, 都能引发学生的感受, 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 于是就有了一篇篇清新秀丽、观点独到的佳作, 文中融进了学生对自然和人生的领悟, 对风景的描绘, 对生活的反思, 对历史的震撼……

六、打印成册, 积累孩子人生财富

我非常珍视学生每一次研究性写作的成果, 通过展板、小报、主题演讲、话题作文等形式及时予以展示, 强化他们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另外, 我还鼓励学生投稿, 积极向各级各类报刊推荐学生的优秀习作, 始终让学生自觉自愿地一次次拿起创作的笔, 一次次享受着成功的愉悦。

3.童年优秀诗歌 篇三

它包含了我们童年的所有细节。

它给了我们许多快乐的回忆。

你记得我们建的报纸吗?

那时,我们充满了想象力。

在我们同伴的合作下,

用我们的大脑,

运用我们的想象力,

一次又一次,我努力工作,努力建设。

你记得我们找到的基地吗?

那时,我们充满了好奇心。

在自行车的帮助下,

用我们的脚,

洒下我们的汗水

一遍又一遍地走来走去寻找。

你还记得我们打的水枪战吗?

那时,我们充满了笑声。

在烈日下,

用我们的手,

抓住我们的水枪,

一次又一次的喷洒,感觉。

你记得我们报道的运动会吗?

那时,我们充满了活力。

在彩旗的飘扬下,

以我们的速度。

挥舞我们的手臂,

参与进来,一遍又一遍地喊。

记住,我们开了一家店,对吗?

那时,我们充满了信心。

在我们朋友的鼓励下,

以我们的智慧,

让我们开始我们的商店吧

一次又一次,生意,贸易,听着。

你还记得我们之间的小事情吗?

那时,我们没有烦恼,只有幸福。

我们一直生活在我们创造的孩子般的`世界里。

即使我们成为陌生人,

尽管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朋友,

但我不会忘记,

4.遥远童年的诗歌 篇四

当正午的骄阳照耀印度洋

我诞生在海边一所了不起的住房。

被碧波陶醉的白色的海鸥盘旋。

拖曳着超重的渔网

印度洋渔民的船儿还未回返。

桥上传来黑人渔民的阵阵哭喊,

呼唤在酷暑里熔化的渔妇——

头上压满包袱、身旁拥着顽皮小鬼头——

声声哭喊仿佛是首悠长的歌,

悠长地,在沉寂的浓雾中悬浮。

叫化子摩非西尼,昏睡在

灼人的台阶上,四周群蛘嗡嗡。

当我降生于世……

那时天清气朗(人们告诉我)

阳光在海上闪耀。

我在宁静中投身这个世界,

带着我与生倶来的耻辱。

我哭喊,我尖叫,我不知为何原由。

唉,可是为了世上的生活

我的眼泪在反抗之光中煎千。

太阳绝不会再像我出世时

那般辉煌灿烂

尽管孩提时代那绚丽的海景

永远如沿泽般宁静

引导我青春的步履——

和我与生倶来的耻辱。

甚至还有,我童年时形形色色的小伙伴。

小伙伴

我衣衫褴褛的朋友挺着篮子般的圆肚子

别针当鱼钩细丝作钓线垂钓在桥下面,

小伙伴在丛林,在坎特贝海滨

狂蹦乱跳

牛蟬忙着筑罗网

我们将它的老窝端

还用野无花果的粘液

把蜂鸟和蓝头金丝雀捕捉,

在炎炎烈日下把猴子猛追。

我成长中难忘的伙伴啊——

无忧无虑的孩子们:

黑人、混血儿、白人和印第安人,

面包师和洗衣妇的儿子,

黑人渔夫和木匠的儿子,

来自高切利的苦海

或是渔夫的木屋。

驿站里来的`娇生惯养的孩子

值日卫士们聪明伶倒的孩子

总是我冒险行动的新伙伴

一起去把菜园里的槓如树果摘

一同来把甜蜜的松果咀嚼,

一道爬上“沉船岛”可怕的巉岩

那儿一声轻响都会变成轰鸣。

在可怖的暴风雨般暗黑的黄昏

我的伙伴们围蹲在地上

听葡萄牙老妪把故事讲

那故事开头的套话逗得人直乐

(这时狂风在包锌的房顶上呼嘯

怒涛威逼走廊上的木梯,

堤道无助地

声声呻吟,

把奇异无名的忧虑塞进我们心灵

心灵中狂舞着无齿的精灵

玛辛加王驼着背朝我们转身……)

是的,伙伴们把不满的种子向我播撒

日复一日,我对生活埋怨不休。

他们用我降生时的阳光

布满我童年的分分秒秒。

他们光明磊落的情谊,

他们陶然无忧的快乐,

他们炽烈的热情,像展翼的风箏

还没有在斑斓的碧空翱游,

他们时时奉献的挚爱——

他们用永世难忘的快乐和冒险

充满了我的童年。倘若今天。

在那印度洋边的房屋

太阳不再如我降生时

那般光辉灿烂,

我不会在黑暗中睡去。

我的伙伴们是坚定的卫士

守护着我人生的小径,

他们证明友谊不只是个可爱的字眼

用黑体印在书架上的字典;

友谊是人间美好的感情

纵然肤色不同,环境迥异,

它也新美如斯。我相信,终有一天

太阳还会平静地在印度洋上闪耀。

还会有被碧波陶醉的白色海鸥的盘旋。

在日光脆薄的午后,

渔民还将高歌凯旋。

我血管中被苦难注入的月之毒汁

永世不得再将我扰乱。

终有一天,

生命将随着太阳奔涌。

5.童年的美味诗歌 篇五

知了猴

小小知了猴,蜃伏有年头。

破土往上爬,我用小手抠。

捉来二三十,算得大丰收。

洗涮又烹炸,妈妈来动手。

外焦里又嫩,香脆多可口。

兄妹争相食,互抹满脸油。

地梨

地梨生地里,白里黑肚皮。

顺茎往下挖,轻轻往上提。

胡乱擦一把,嘴里塞得急。

清甜满齿溢,味道象荸荠。

伙伴相视笑,个个满嘴泥。

昨遇某发小,是否有记忆?

槐花

四月槐花白,嘤嗡蜜蜂来。

孺子争主角,爬树把花采。

一串放嘴里,二串给奶奶。

生食甘如饴,蒸饭更精彩。

乡下花万种,槐花最暖怀。

我也有花期,曾傍槐花开。

野葡萄

小小野葡萄,长满壑沟沟。

生时盈盈绿,熟后紫幽幽。

一颗浅入口,酸甜齿颊留。

三五吃下肚,小嘴被甜透。

当年野葡萄,如今可消瘦?

如今青少年,可还识它否?

榆钱

榆钱一串串,摇曳榆树巅。

顽儿树上爬,女儿树下观。

嬉闹笑而食,清新又甘甜。

无需要糖果,榆钱也解馋。

拌粮来蒸饭,裹腹亦主餐。

丽姿不妖娆,慈济防灾年。

青麦

青青田中麦,颗颗籽粒饱。

三五小玩童,来把青麦薅。

挖坑燃干柴,文火来慢烤。

搓皮去麦芒,麦粒胖娇娇。

一把塞口中,焦香美味道。

手脸赛煤球,相指尽情笑。

桑葚

屋后有桑树,五月桑葚熟。

红紫青白绿,初夏盛妆图。

树下铺网席,竹竿把葚撸。

噼啪往下落,晶莹赛珍珠。

老大满嘴紫,老二一脸糊。

老三浑身彩,掉进染坊铺。

苘桃

小小苘波波,生在苘麻棵。

茼麻编发辫,苘桃当水果。

掰开一瓣瓣,揭掉小薄膜。

籽粒白嫩嫩,入口浆汁多。

如此珍馐味,你可曾吃过?

茼地捉迷藏,鞋可曾掉过?

蚂蚱

复眼大蚂蚱 ,田里蹦跶跶。

那年捉蚂蚱 ,摔过大马趴。

马趴复马趴 ,捉了一大掐。

狗尾串一串 ,回家上锅炸。

喷香酥又脆 ,专门治哈喇。

农药今遍野 ,蚂蚱还好吗?

茅草根

西洼盐碱地,茅草挨挤挤。

刨出茅草根,河边清水洗。

茅根白胖胖,直直又曲曲。

入口慢慢嚼,甘甜沁心脾。

营养又解馋,全是天然地。

6.童年作文诗歌 篇六

阅读下面这首诗, 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 (三四) 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滚滚的波浪, 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 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 读懂材料, 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 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 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往往托物言志, 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 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 主要的事物 (作者依托的对象) 的特征, 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 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 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 然后结合平时积累, 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 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 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 代表着一般、典型, 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 (三四) 》, 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 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 “滚滚”和“细小”, 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 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 或者说, 创造伟大事业的, 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 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 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 全面理解, 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 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造成审题失误, 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 全面理解诗歌材料, 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 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 指明了写作的方向, 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 自己确定话题, 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 其一, 波浪滚滚惊天动地, 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 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 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 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 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 波浪借风乘势奔涌, 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 波浪滚涌激情阵阵, 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 波浪是外在的现象, 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 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 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 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 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 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 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 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 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 善于缝合, 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 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 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 抛弃试题材料, 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 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 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 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 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 写几个排比的句子, 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 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 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 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 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 准确为文, 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 激励创新思维, 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 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 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 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 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 使文章生动活泼, 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 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 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 欲扬先抑, 注意安排情节, 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 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 则要角度换位, 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 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 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 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 染白, 一条小路。沿着小路, 我, 走回去, 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 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 “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 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 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的时候, 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 “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 “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 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摘要: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7.童年的乐章-诗歌 篇七

我的童年是艰难困苦的

因为那个年代农村普遍的贫穷;

我的童年是自由快乐的.

因为那个年代庄户人家很少拘束

我们可以尽享自然;

我的童年是锤炼意志的

因为我们什么事都得干

在劳动实践中我们

增长着见识

提升着能力;

我的童年是铸造人格的

因为农民的纯朴、坚韧、刚毅、顽强

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塑造着我们的性格。

童年是一首诗

因为无论苦与乐

都是每个人心中最值得记忆的篇章;

童年是一幅画

因为每个人都一定有铭刻在心灵深处最难以忘怀的印象。

童年是一首歌

因为每个人都一定有一段用他自己的

最为激动人心的音符谱写的乐章;

童年是一段青春合奏曲

因为每个人都必将经历着

伴随着青春的律动

伴随着焦灼与烦躁

伴随着盲目与冲动

伴随着狂野与理性

那种痛苦与快乐相交织的

8.亲近童年诗歌 篇八

童年是一首歌,

谱写了我们欢乐的时光;

童年是一壶茶,

品出了我们童年的滋味。

童年是一片星空,

点缀出我们童年的回忆;

童年是一幅画,

画下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童年往事。

但是,

日子慢慢流逝,

童年也就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的童年也随之渐行渐远了。

童年,

虽与我们越来越远,

但看着相片,

依然可以找到他的足迹。

你看,

小时的我,

被小鸭子吓得边哭边跑,

这就是童年。

你瞧,

小时的我,

为了抓蝴蝶而弄了一身泥,

这就是童年。

你瞅,

小时的我,

因为没能当上班长而在一旁哭泣,

这就是童年。

让我们乘着最后一班童年的列车,

去追随,

去享受,

去品味,

9.童年作文诗歌 篇九

尼尔·波兹曼是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任纽约大学文化传播系系主任,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他的代表性著作有《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诚心诚意的反对》等,深刻地揭示了传播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辛辣地讽刺了后现代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端。《童年的消逝》是一部有关“童年”的历史,阐述了“童年”的产生、发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完成的,信息与媒介与“童年”的起止相伴始终,文字、印刷、电视等都在“童年”的变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童年概念的未成形

古人究竟如何看待儿童,我们知之甚少。比方说,希腊人把童年当作一个特别的年龄分类,却很少予以关注。有个谚语说希腊人对天底下的一切事物都有对应的词汇,但这个谚语并不适用于“儿童”这个概念。在希腊文中,“儿童”和“青少年”这两个词至少可以说是含混不清的,几乎能包括从婴儿期到老年期的任何人。虽然他们的绘画没有能够流传到今天,但希腊人不可能认为替儿童作画是件值得做的事。我们自然也知道,在希腊人流传下来的塑像中,没有一尊是儿童的。

——摘自《童年的消逝》,第7页

在古希腊,人们普遍缺乏对儿童的同情心和怜悯心。此外,从“没有童年的概念、没有儿童的画像、没有儿童的塑像”可以看出在古希腊还未建立起童年的概念。但有一点,希腊人为建立童年概念作出了重要的铺垫,就是“学校的创办”,学校是一个把孩子们聚集起来教他们作战、知识、勇气和美德的场所,虽然当时作为教育者的成人依然缺乏同情儿童必要的心理机制,学校的管教方法更是近似于“折磨”和“虐待”,但是这意味着希腊人已经模糊地认识到“未成年人的特殊性”。

如果说古希腊的学校为童年概念的建立迈出了起源性的第一步,那么罗马人的“羞耻心”则是童年概念演化过程中关键性的一步。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正是,成人开始承受巨大的压力把各种冲动(特别是性冲动)私密化,在未成年人面前维护“保持缄默的密约”。

然而,欧洲的中世纪并没有延续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童年概念发展历程,不仅是停滞,而且是消退了。原因有以下三点:读写能力的消失;教育的消失;羞耻心的消失。对于读写能力的消失,其中的原因人们有多种推断,比较可信的有两个:一是在黑暗的中世纪,统治者推崇“工匠识字文化”而不是“社会识字文化”,即把识字掌握在“特权阶级”手中,这使识字和大多数人之间树立了一道屏障。二是中世纪战乱不断,严酷的生活同时消耗了人们制作纸张的资源和热情。因此,中世纪大多数学者的阅读能力竟和今天我们一年级的小学生类同。这直接导致了“口语文化”在中世纪占据了统治地位,人们回复到“听、说、唱”的自然状态来进行交流。在口语世界里,童年在7岁就结束了,7岁的儿童已经能够驾驭语言,像一个成人一样生活。又因为口口相传,人们根本不需要奠基“读书写字”这些基本能力的学校,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一般是以学徒制等方式通过师傅的面授完成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会导致“教育的消失”和“羞耻心的消失”。因此,“儿童”这个词在中世纪代表的是亲属关系,与年龄无关。17世纪之前没有任何资料提到儿童的专用语。在文学作品里,儿童的主要角色是死亡或被遗弃。塔奇曼在谈到中世纪与现代社会的区别时,特别指出了“中世纪对儿童缺乏兴趣”这一条最引人注目的差别。

印刷术与童年概念的产生

简单地说,当时所发生的一切意味着“文化人”已经诞生了。由于他的到来,儿童便被留在了身后。在中世纪,年幼者和年长者都不识字,他们的事情局限在这里和现在,用芒福德的话来说,是“此时此地”。这正是当时不需要有儿童概念的原因所在,因为人人共享同样的信息环境,生活在同样的社会和知识世界里。当印刷术开始大行其道时,显然需要创造一个新型的成年。自从有了印刷术,成年就变得需要努力才能挣来了。它变成了一个象征性的成就,但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成就。自从有了印刷术,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学习识字、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变成成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必须接受教育。因此,欧洲文明重新创造了学校,从而使童年的概念也变成社会必需的了。

——摘自《童年的消逝》,第53页

15世纪中叶,印刷术的发明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符号世界。这个符号世界要求确立一个全新的成年概念,而新的成人概念里不包括儿童,当儿童从成人概念里驱逐的同时他们必须寻找另一个安身之处,这个安身之处就是崭新的“童年概念”。英尼斯曾说过传播技术的变化产生三种结果,即改变人的兴趣结构、符号类型和思想来源。也就是说,当我们创造了某一种技术后,会惊恐地发现,这项技术开始逐渐控制和改变我们。如果说钟表消灭了人类有关“永恒”动态而模糊的概念,印刷术则使“永恒”又重新成为可能,它使一个人的思想能够万世流芳,从而创造了一个崭新而普遍的自我观念,让有限的生命以“作品”的方式延续下去成了许多人为之奋斗终身的事。印刷术的发明不仅关注了作者,与此同时,这种“自我意识”也相应地漫延到了读者。因为在印刷术发明之前,由于书籍的匮乏,阅读大都采用的是口语模式,即许多人聚集起来一起高声朗读,而当人们普遍拥有书籍时,人们开始习惯于一个人安静地阅读,不希望有人打扰,在阅读中每个人开始尝试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换言之,印刷术使作者与读者仿佛达成共谋,在这种环境下,对个性的要求变得无法抗拒。印刷术给予人们自我的概念,而这种强化了的自我意识便导致了“童年概念”的诞生。

正因为如此,波兹曼在书中得出一个结论:凡是重视识字能力的地方,就必然有学校,而凡是有学校的地方,童年的概念就能迅速发展。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童年概念在英国很早就出现。16世纪,英国的学校星罗密布,印刷术使分阶段的学习成为必要和可能,当时就有初级学校、免费学校和文法学校,儿童不再被看作是成人的缩影,他们的特殊天性被挖掘和发现,人们开始研究如何针对不同年龄儿童的特殊性对他们实施适合的教育,如平奇贝克等所说“童年有史以来第一次作为一个成长阶段而出现,而且变得日益重要”,而且年级制产生了“同龄群体”和“同伴文化”,这些都加深和丰富了“童年概念”。

然而,印刷术和学校尽管启蒙了人们对“童年概念”的认识,但是“童年概念”的成熟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其中一些教育家和思想家的观点是不容小觑的。从16世纪末到18世纪,“洛克派”和“卢梭派”对童年的观点尽管截然不同,但是洛克的“白板说”激起了成人对儿童成长所负的责任感和敏感性,卢梭的“自然教育”则引发了成人对儿童世界的好奇心,这对于“童年概念”的成熟都是大有裨益的。19世纪末,另两个重要人物出现了,弗洛伊德和杜威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认为儿童阶段是有价值的,不应该作为“未完成性”被鄙视,本能和天性需要被承认和重视,同时成人世界需要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条件和创设环境,使儿童自我控制、延迟满足、逻辑思维等能力得到发展。

童年的消逝

那么,我想开门见山,请大家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即儿童已经基本上从媒体、尤其是电视上消失了。(广播电台或唱片上是绝对没有儿童痕迹的,但儿童在电视上消失更加发人深省。)当然,我不是说年纪小的看不见了。我是说当他们出现的时候,都被描绘成十三和十四世纪的绘画作品上那样的微型成人。我们暂且把这种状况称作“加里科尔曼现象”。我这么做是指,凡是认真观看情节剧、肥皂剧或其他流行电视节目的人都会注意到,那些节目里的儿童和成人,他们在各自的兴趣、语言、服装和性欲上的表现都没有什么区别。

——摘自《童年的消逝》,第172~173页

当莫尔斯第一次在“萨利号”上发送了人类历史第一份电报时,欣喜若狂的他根本不知道同时他也埋下了“童年的消逝”的伏笔。电报的传播速度和广度超越了人类感官触及范围的有限性,将所有人融入一个同时性和瞬间性的世界,电报使信息比信息源更重要,同时使信息变得无法控制,信息脱离了地域特征而呈支离破碎的形态到处肆虐。在以后的一百年里,照相机、电话、留声机、电影、收音机、电视等“电子媒介”不断推陈出新。与电子媒介的发展同步的是“图像革命”,两者相结合就构成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影像世界。如果说语言是经验的抽象表述,那么图像则是经验的具体再现,它们代表了两个不同的世界,图像直观明朗、显而易见,要求我们去感觉,而不是思考。

虽然在《童年的消逝》一书写作时,电脑并没有像今天这样普及,但波兹曼预测了这一趋势。电脑本身在他看来是未来世界里“唯一”具备挽回童年存在可能的媒介,因为使用电脑要求掌握某种有序的、逻辑的和复杂的分析技能。然而,他提到媒介本身所具备的潜在结果,完全可能因为它的使用方法而不起作用,波兹曼又不幸言中了。今天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不需要了解软件背后的复杂原理和步骤,人们面对着是电脑屏幕上一个个有待点击的花花绿绿的图像。如果说,印刷意味着一个放慢速度的头脑,电子则意味着一个加快速度的头脑。

电子时代破坏了童年概念赖以生存的土壤,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不需要训练和教育,人人都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懂电视,电视敞开了秘密,在保密这一点上甚至连口语时代都不如,如果说口语时代成人尚可以压低声音,而电视连轻声低语也做不到。没有了秘密,成人的权威和儿童的好奇便同时分崩离析,孩子们通常还未来得及提问,就已经被电视上给的一堆答案困住了,他们不是依靠权威的成人获取信息,而是从电视节目摄取和吞咽“知识”,于是好奇被愤世嫉俗和狂妄自大所代替,这时我们的身边便没有儿童了。

波兹曼请我们关注一下身边的儿童,电视上“小大人”们唱着RAP谈情说爱,孩子们穿着三件套和高跟鞋去赴宴,少年棒球和足球锦标赛已经非常职业化,球场上发生着和成人比赛一模一样的事,包括欢呼和斗殴,原本属于儿童的游戏变得异常严肃,比赛不再是为了趣味,而是负载了名望、金钱、荣誉等成人的价值观,脏话从孩子们口中爆出已经不再让人惊奇。

不仅是童年概念在消逝,如波兹曼所说,成人概念也在消逝。因为没有一个清晰的成人概念,就不可能有一个清晰的儿童概念,反之亦然,电子时代也正在使成年消逝,人生幻变为三个阶段,一端是婴儿期,另一端是老年期,而中间的一长段我们称之为“成人化的儿童”。电视鼓励的是孩子气的政治、商业和精神意识,波兹曼嘲讽美国社会对政客的长相、姿势、微笑、绯闻的关注已经大大超过了对政客的思想和政见的关心,政治判断从一个逻辑判断贬值为一个审美判断。而短小精悍、骇人听闻、似曾相识的每天不断滚动播出的新闻很难让观众有时间去认真思考各种事件的来龙去脉、价值判断以及与自我生活之间的关系。而电视广告已经用光鲜的偶像、迷幻的图景、夸张的表情等狡黠地模糊了商业的一个最基本假设,即购买是一个衡量性价比的理性行为。电视媒介本身的特点造就了成人化的儿童,不需要深刻连续的思考,只考虑即刻的满足,只注重眼下的情绪反应使成人的智力与儿童的智力趋同化。

那么,究竟有没有方法可能抵制“童年的消逝”的现象?对这个问题最感兴趣的也可能有所作为的就是学校和家庭。先看学校,随着电视电脑的入侵,作为知识源的学校越来越显得底气不足,但是波兹曼说:“无论学校的努力多么微不足道,学校将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成为防止童年消逝的最后一道防线。”前提是校长和教师首先要身先士卒地抵挡电子世界的侵袭。

10.童年 诗歌鉴赏 篇十

如小溪潺潺的欢唱,

似草丛里蟋蟀舒畅的悄鸣,

是雨儿轻吻小草的;滴答,

是我口里一串串开心的;哈哈哈哈; ……

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

如阳光照耀的春天 五彩缤纷,

似星星点缀的夜空 璀璨夺目,

是白云飘在蓝天上的悠然,

是爸爸妈 妈陪我成长的每个瞬间……

童年的我

光着脚丫追逐着飘飞的美丽蒲公英,

挽着袖子捕捞着音符似的小蝌蚪,

哼着喜欢的小调,

走路永远蹦蹦跳跳,

好奇地听老师讲各种知识,

和同学一起疯狂地游戏。

灿烂的童年

11.童年的抒情诗歌 篇十一

无数的惊彩在这里绽放

这里是路的起始段

前面还有无数荆棘

童年似路似梦

我们在这段路上成长

褪去那些不成熟和无知

这段路也留下了我们的记忆

那天真、淳朴和自然

翻你曾经的相片

稚嫩的脸

看你以往的日记

流水账写了一年又一年

想想你犯下的错

念念你读过的书

但使你在成长

童年的影子永不褪色

永远会使我们追忆

妄想回到当年

当年的无忧无虑

当年的欢快欣喜

当年的挚友闺蜜

当年的纯洁友谊

逃出家贪玩的你让母亲找了多少回

调皮好动的你让父亲头痛了几个夜晚

犯下的错永不可追悔

但我现在后悔着当年的无知

与父母顶了多少嘴

把爷爷奶奶气坏了多少回

如果我说抱歉

他们的白发也黑不回

如果我说感谢

他们的心身也同样疲惫

童年的基础是少年的珍贵

我不在追忆而是向前冲去

我不在害怕前路漫漫

去闯

我不在害怕各种艰难

去站

我不在害怕未知的危难

去拼

现在的我

整理好童年的记忆和知识

我要向前迈出一大步

坚定勇敢的一大步

回首童年

上一篇:生意人祝福短信下一篇:拓展培训游戏大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