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4-07-14

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精选12篇)

1.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一

关于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培训情况的调查报告

——以泗洪县金锁镇为例

泗洪县金锁镇中心小学 张 军

本调查报告以泗洪县金锁镇作为案例,深入开展资料查询、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旨在探索农村教师培训的工作规律,建立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模式和培训工作的基本操作规程,科学地组织实施培训,以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而促进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金锁镇小学教师队伍的基本状况:

(一)教师队伍的基本结构: 1.年龄结构:

金锁镇小学在编教师156人,20—30岁的4人,30—40岁的22人,40—50岁的80人,50—60岁50人。

2.学历结构:

中师学历10人,大专学历92人,本科学历54人。

3.职称结构:

二级教师12人,一级教师134人,高级教师10人。(二)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教师承受的压力也相当大,主要来 自于教学和社会的期望,教师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有 23%的人患有慢性疾病。在工作的满意度方面,超过半数的教师对目前的工作不满意,有89%的教师有机会就会选择收人高于教师职业的其他工作。这表明,当前农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相当低,更不用说什么职业幸福感,也难说教师有尊严地从事教育教学。

(三)学教师队伍的流动

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教师都希望自己能从乡镇农村学校调到县城或城市学校任教,同时也希望相关部门出台教师流动制度,让城市教师到乡镇学校开展轮教。在吸引教师到乡镇学校任教的措施中,60%以上的教师认为要实施农村专项津贴。这说明,缩小农村与城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差距,教师流动制度和农村教师 1 津补贴制度都是很有必要的。

二、金锁镇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1.教师编制“超”、“缺”矛盾突出,农村教师超负荷工作现象普遍。教师编制中存在的问题是制约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一是农村地区小学由于学校规模小尤其是教学点学生人数很少,导致教师编制需求比正常编制大得多。而现行教师编制标准实际上只考虑了“生师比”一个维度,缺乏城乡均衡发展导向,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对农村小学校尤其是偏远学校及教学点极不公平;二是区域教师编制超编,但实际上大量农村学校教师缺乏。农村边远小学校缺编严重,合格的音、体、美和英语、计算机教师普遍缺乏,教师年龄老化趋势日益明显,从而导致了当地教育质量较低。

2.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矛盾,学科及年龄结构不能适应新时期教师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在学科方面,小学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等教师紧缺,所以学非所教现象相当严重,例如有一所小学按照课程计划需要个体育教师,实际上该校一个专业体育老师也没有,即使有一个兼职体育教师也因自身身体原因而没有挑起体育教学的重任。其次小学教师的老龄化现象相当严重。

3.教非所学现象普遍。近几年来,普通高中扩招,造成高中教师严重短缺,不得不从初中教师中选拔大专学历的教师进高中任教,从小学高年级教师中选拔中专学历的教师到初中任教,这种“层层拔高”现象,把原本合格的教师变成了不合格的教师,把原来的骨干教师变成了一般教师,造成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严重下降。第二,虽然学历达到要求,但任教的科目不是所学专业,实际上属于不合格学历。一个教师教多门课程,必然有教非所学的现象存在。农村小学的计算机和英语教学基本上没有专业教师,英语教师中许多从未接受过专门的小学英语教学训练。

4.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青黄不接现象异常突出。农村教师年龄结构呈现出区域性结构失衡的态势,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小学教师年龄偏大、老化的问题更为突出。金锁镇已经八年没有新进农村小学老师,教师的补充与贮备没有得到重视,一旦老教师大量退休,没有合格的青年教师补充进来,农村教师队伍的状况将更加恶化。

5.教师待遇普遍偏低。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 求日益提高,近年来农村小学教师待遇虽有所提高,但仍属于清贫一类,除国拨工资和津补贴外,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

三、金锁镇小学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培训形式、管理机制缺乏灵活性

一是时间安排缺乏弹性。短期集中面授的方式难免造成参训教师因家庭、工作等因素的影响而缺勤、迟到和早退,其结果必然造成个体的有效学习时间大打折扣。参训教师也很少有人能在短期内接受、消化和掌握多门课程所提供的知识素养。二是课堂教学模式僵化。课堂教学对培训学校来说省时省力,对职前教师的专业知识传授具有重要价值。但实践性活动课程少,对接受继续教育的小学教师来说却并非首选,因为他们受训的目的是完善和发展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而非简单的接受知识。三是缺乏有效管理机制。当前,农村小学教师培训机构主要是县教师进修学校。由县教师进修学校负责教学,教研部门管理教学常规、考核教学质量。有些地方对教师培训没有做到统筹兼顾,教师培训部门搞培训,教研部门、电教部门、仪器部门也搞培训。这种多元化培训并存、自成体系、互不沟通、独立运作的培训模式,内容重复,培训费时又费钱,严重伤害了教师的利益,而且不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

(二)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教师培训内容的实效性、针对性问题是继续教育的核心问题。教师培训是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水平的教师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培训单位应该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但是,在实践中,培训单位往往只是简单地采取“一刀切”做法,使得参训教师学习的效益不高,直接挫伤参训教师的积极性。有的培训专家很少考虑到教师教学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其讲授内容不具有应用性和操作性,无法让农村教师学以致用。有的讲授示范课的教师只重形式轻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农村教师可从课程中借鉴的内容不多。

(三)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不高

大多数教师普遍存在着继续教育的总体意识薄弱、学习动机水平不明确、主动性较差等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受现存的不良教学环境影响之外,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有:第一,参训动机激励模式单一。有些学校由于培训结果不与教师 在校的教育教学直接挂钩,教师往往把学校交给的培训任务看作只是完成本职工作的一个部分,只要能应付过去就行,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受教育行为。有些教育行政部门将参训与否和评定职称挂起钩来,从而使评定职称成为教师参训的唯一动机。此现象的存在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参训态度和学习行为,更为重要的是不利于激发他们的后继学习,一旦受训完毕,再也没有提高的动力。第二,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工学矛盾突出。尽管教师继续教育学时有明确规定,但目前基础教育的师资严重缺乏,特别在贫困的乡村地区,人才外流现象相当严重,加之地方财力不足,对教师定编较紧,教师的工作量过大,致使工作与学习提高存在着较大矛盾。繁重的工作和接连不断的再学习让很多教师感到身心疲惫,导致职业倦怠。

四、促进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培训发展的建议

(一)组建优秀的培训者队伍

一是以大学为主的教授专家队伍。他们走在理论的前沿,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培训经验,是承担大规模农村教师培训工作的主体。二是以教科研机构为依托的教研员。他们有着对一线课程、课堂的了解,具备课程研究的能力和优势,应成为在农村教师培训中的重要力量。三是专职培训者。他们是教师培训中的中坚力量,要大力发挥其主体作用。四是一线名师。他们有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要发挥其示范作用。他们已成为新一轮农村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力量,在理论知识、教学实践中较早进行 了探索和实践,这部分教师善于学习、总结,更善于研究,他们从自身的实践研究出发,将成果很好地转化为培训资源。五是各行各业优秀的管理和专业人员。可以让教师开阔眼界,跳出教育看教育。培训者在培训过程中是导师也是合作者,与农村教师建立、健全一种平等的协作关系,促进培训对象更 充分的调动激情投入学习,提高效果。

(二)设立科学的培训内容

要注意知识构建设置培训内容要注意其针对性,还要考虑培训对象以往的知识积累和知识链接,同时还要注意在内容设置时知识板块之间的链接。要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内容 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要从有利于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出发来科学设置培训 内容,既要注意农村教师现实的需求,又要考虑他们发展的需要,既要解决他们操作层面的问题,又要研究他们理论支撑和知识拓展的核心问题。总的来说,农村教师培训工作应以提高实施新课程能力 为突破口,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培训内容模块,帮助培训对象建构知识体系,促进其可持续的发展。要关注现实性。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培训,解决教师理论基础,以开拓视野,更新观念,增强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及班主任工作培训,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所带来的学生思想教育和班主任工作新的变化和困惑,针对性地设置指导农村教师进行儿童心理教育理论和案例教学,以帮助老师们在管理上的科学和方法上的先进;重视新课程标准学习,面对新的课程标准,开展新课标的基本理论学习,让教师们把握新课程的原则,增强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强化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启发和引领农村教师去适应和实施新课程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深化教育教学研究,进行教育科研能力 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引导教师们立足岗位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不仅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和成果应用,可以极大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选择有效的培训形式

培训形式是为培训内容服务的,择适当的培训形式可以提高培训效果。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是针对农村教师培训内容需要,为提高培训的实效性而选择的有效组合。一是优化讲座式。讲座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培训模式。在解决农村教师带共性的问题如教育观念、教育形势、教育政策等,请大师级的专家进行集中授课,其特点是能开拓视野、更新观念、开拓思路。但不能搞成“报告”式,要通过改良,这种改良不仅是增加多媒体手段,还要增加课堂互动份量,不能不顾学员的思维节奏,从头到尾,一讲到底。要从内容本质上改良,讲座的专题不能太大,否则容易空泛化,而且培训也不象学历进修,要少讲目的、意义、原则,最好开门见山,从小实例切人,以小实例展开理论,用小实例证明理论,不能从理论到理论,不能搞枯燥的空谈空论,否则就会造成兴趣疲劳。每个讲座力求做到内容丰富多彩,语言活泼,诙谐幽默而不庸俗。二是问题切入式。从培训对象本身存在的困惑出发,结合培训目标 就某一带共性的问题由培训者列出专题,在进行讲座的前提下,将 问题作为深入研讨的专题,让培训对象共同参与,这种研讨有利于激活培训对象潜能,促进提高培训对象总结反思能力,还有利于教学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里要注意的是,问题可以提前交给培训对象,让他们提前思考作好准备。但要形成研讨气氛,达到研讨效果,研讨活动应放在培训进入到一定时期或者在大报告后面,或者两个单元学习的中间。三 5 是案例剖析式。案例式培训操作性强,很受参训教师欢迎。其培训步骤为:“展示”,培训者向参训教师展示典型案例,再现真实的教学情景 ;“剖析”,引导参训教师用所学理论去剖析案例,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评价”,由培训者进行点拨或评价;“反思”,参训教师小结、反思、升华,形成各自的方法预案;“运用”,作为作业,回到实践中去再探索、再行动。四是观摩交流式。示范课,可以让农村教师直观的身临其境地观摩到一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请教学一线的中小学名、特、优教师进行示范教学,让农村老师不仅观摩还可以参与交流,还能听到专家 的点评,甚至可以与同行探讨,这个过程是相互启发的过程,这样可以起到示范效应,可以用智慧启发智慧,用方法启发方法。观摩、研讨、交流已成为教师喜欢的并认为最有效的培训模式。参训教师已经不满足于只当听众的角色,他们很想与同行分享自己的经验,向辅导教师提出自己的困惑,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合作与交流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同时通过集体备课、说课、观课、评课等形式,大家有充分的发言权,收到研讨的实效,一改过去教师被动培训的格局,使教师成为主动的参与者和探索者,大大提高了参训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五是任务驱动式。带着任务学习,将学习与反思结合起来,将学习与实现的培训目标结合起来。这个方法是培训班开始时即将培训内容形式告知培训对象,并将培训要实现的目标,包括培训研讨内容,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总结和反思的内容以及单元学习目标告诉他们,让他们在一种任务驱动下进行学习,这样更能进入学习状态,更能调动农村教师自身潜能,更能提高学习效果,保证培训质量。六是论坛式。这种方式就象学术论坛一样,不分主次,不分师生,不分宾主,只有记时员和组织者,围绕主题各述己见,可以辩论,可以咨询,可以证伪。大家共同的理念是:主题越说越清,问题越辩越明,方法越论越多,认识越议越深。

(四)实施农村薄弱学科教师专项培训

加强农村小学紧缺学科教师培训。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必须统筹安排小学教师,结合教师定编工作,实行合理布局、协调发展。针对农村地区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着结构性失衡问题,迅速开展中小学外语、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师培训。培训内容包括 :强化学科专业知识、学科教学法及教学策略、课改新理念的培训,重视教育教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是与课题结合的教育教学研究)、信 6 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培训等;培训形式包括:教学观摩(含教学录像、VCD、国家或省级实验区优秀教师亲临现场教学等)、专家讲座、案例分析等。继续采用集中短期培训与长期自学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一线中小学教师亲自上培训课,或进行现场教学,与学员互动。建立各级培训基地人才专家库,聘请“特级教师”、“教坛新星”、“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等为兼职教师,交流共享、传经送宝。

(五)大力推进农村小学教师远程培训

远程培训能满足学员个性化的要求,给学员以更大的自主权。学员可以根据 自己选择的方式去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使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接受。在远程教育中,学员对个人的学习进度负责,学习评价着眼于学习的进展而不是论其考试成绩的成败,学员的学习要求学员、教师的配合,以便学习的内容符合工作的要求。学员的学习以自主的学习为主,学校更多的是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服务。在培训的过程当中,网络课程与学员、学员与老师、学员与学员之间可以进行实时互动,即主动、可控 的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同时,学员的一些意见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很快地反馈给学校,在第一时间内得到解决。要大力推进农村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平台建设,加强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主要渠道的教师培训。

2.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二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湖南省部分普通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查询、收集和筛选有关体育课程改革和教师培训等方面的资料。

2.2.2 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对湖南省部分普通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30份,回收率为76.7%;其中有效问卷227份,有效率为98.7%。

2.2.3 实地访谈法。

在对问卷调查进行整理分析中,走访部分体育教师、学校管理者和部分教育学、体育学专家,就其中的主要问题征询意见和看法。

2.2.4 对比分析法。

将查阅和问卷调查得来的资料进行整合,并结合专家们的意见和看法,对课程改革中的体育教师的培养现状进行深入的剖析;同时,对中美高校的篮球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比较,找出目前我国高校篮球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教师对课程改革中教师培训效果认可度的调查

调查资料显示(见表1),在体育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中,有64.3%的体育教师认为培训效果一般;有部分教师认为培训效果好,占19.8%;也有15.9%的教师认为培训效果不好。由所占比例来看,当前的体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工作效果并不乐观,广大体育教师对培训的效果感到一般,而且有部分教师认为培训效果不好。这一问题不能不引起教育培训主管部门的重视。其实我省从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每个暑假都由省教育厅体育教育主管部门安排在全省的不同地区,分批分时地对全省高中体育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工作。教育主管部门每年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推动体育课程改革,举办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然而从体育教师角度来看,如此大花力气的培训工作效果却一般,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培训效果不好。为何会出现如此吃力不讨好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其实从对部分培训教师的访谈,以及培训会议还未结束就已零散的会场就可看出睨端。在会后和培训休息时对部分体育教师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其实多数教师都是抱着认真学习新课程的态度来参加培训的,有的教师表示要认真通过对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学习、实施来改变体育课一直以来不为人重视的局面。然而有些专家学者的那些“高高在上”甚至严重脱离教学实际的学术理论让他们昏昏然而厌倦。许多教师提出在实际操作中的诸多困惑,心急的教师一再表示想多听到专家们给他们在具体实施操作中的指导,可专家学者们却也一再表示,那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东西要靠他们在实践中自行摸索。这一来一回让教师们困惑不已。

3.2 体育教师对课改中教师培训内容需求情况的调查

让体育教师们对培训效果感到不满意的地方主要是培训内容的单一,培训会议上多是灌输式的“高深”理论。教师们除了会间休息、吃饭、睡觉之外,培训的一周或十天中几乎全天都坐在会议室内轮番聆听不同专家们的教诲。一直以来都为新课程改革所批判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出现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会议上,不免让人觉得有点讽刺的味道。我们的体育教师对教师培训内容到底有哪些方面的需求?

从表2与图1中的数据,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广大体育教师在体育新课程教师培训中最希望得到的培训内容是运动技术、新兴运动项目方面的培训,占所有调查人数的67.0%。这与实际提供给教师们的理论培训截然相反。教师们更喜欢的是运动实践方面的培训。其实这一需求也正好应和了高中体育课程改革中的选项教学的要求。选项教学的实施不仅对学校的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提出了挑战,而且对体育教师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分选项进行教学的模式要求体育教师具备比较强的专项技能才能胜任某一专项班的教学。在本次体育课程改革之前的传统体育课上,体育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要求,教学内容往往多而杂,也就是什么内容都可教一点,但什么内容都教不深。因此这样的教学对体育教师的专项技能要求比较低。然而选项教学的实施打破了这一点,学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某一选项进行学习,如果教师没有过硬的专项技能,很难想象这样的课堂教学如何进行。其次,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多而杂,对体育教师专项技能要求不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也就得过且过,只要能应付平常教学,对自身专业素质要求降低,也就难得一种“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悠闲。选项教学的实施使他们惊醒,原来运动技术技能才是他们真正看家吃饭的营生。最后,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科技信息的发达,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也不再满足于传统老三样“篮、排、足”的学习,他们往往对一些新兴运动项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轮滑、街舞、定向、网球等运动项目。然而多数体育教师在高校中没有进行过相关专业的学习。因此在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中教师更多地希望能得到这些方面专业培训,以更好地实施新课程的选项教学。因此如此高比例地倾向于运动技术、新兴运动项目方面的培训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教师培训内容需求排第二位的是体育课改具体实施操作方面的培训,占58.6%。这也是参加培训的教师与专家之间来回皮球之所在。教师们习惯了依赖体育教学大纲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省力,面对新的体育课程改革如何具体实施、怎样操作,显得有些“手忙脚乱”,因此都想急切地从专家口中学到最直接的,拿来就能用的实施方案。可专家们一再表示,体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只有靠我们一线体育教师在实践中摸索。其实专家们说得没错,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寄希望于专家学者给我们制定出一套标准的普适的体育课程改革方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情况都会有不同的实施方案,我们只有用专家给我们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中的改革探索。

排第三位的是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培训,占所调查的47.1%。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体育课堂教学发生了一系列的微妙变化。从课改刚开始时的“淡化运动技术”的纷争到后来专家学者教师们一致认同“高中体育课改并没有淡化运动技术,相反是更加重视了运动技术”的说法,直到当前体育教师们面对高中体育课改“更加重视运动技术”一说时却又表现出“犹豫、忸怩”的心态。高中体育选项教学必定要有一定的专项运动技术作为支撑,可是当体育教师进行专项的运动技术教学时又担心被指责为用了“竞技运动的教学方法”。此类教学心态在目前高中体育教学各类公开课、展示课、评优课上最为常见。课上都会有一点运动技术的教学,一番“浅尝辄止”之后,教学就进入如今“时髦的”自主、合作、探究、分组、展示等阶段。这似乎都成了一种范式,不会出错的范式。教学中既体现了一定的运动技术教学,又不会被指责成“竞技运动的教学方法”。因为此类的教学公开课、展示课、评优课都带有明显的导向性,教师纷纷想要进行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培训也属正常。

对教师培训内容的需求排在第四位是体育科研理论方面的培训,占23.8%,排在第五位的是体育课改基本理念方面的培训,占22.5%。除去占1.3%的其它方面,对体育课改基本理念方面的培训需求排在教师对培训内容需求的最后一位。这和教师培训中往往把课改基本理念安排在第一天的第一场培训的顺序相比正好相反。这似乎又是一个无言的讽刺,最先想培训教师的内容反而是教师们最不想得到的。这可以用我在对教师的访谈中,一位教师的玩笑来解释:“课改的理念还是让校长、领导们多培训培训吧!”

4. 结语

在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的培养涉及方方面面,我们的调查也涉及了多个方面。我们仅选择了体育教师对课程改革中教师培训效果认可度,以及体育教师对课改中教师培训内容需求情况这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这其中体育教师们反映的多个问题值得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者深思。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对体育教师对课程改革中教师培训效果认可度, 以及体育教师对课改中教师培训内容需求情况的调查, 分析了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的一些具体情况, 并提出了相关见解, 以便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情况,培训效果,培训内容

参考文献

[1]张洪潭.体育基本理论研究修订与拓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张建新.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J].体育与科学, 2003.5.

[3]邱宝文.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展望[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4.2.

[4]王华倬.论新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演变过程及其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9.

3.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三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看法

问卷显示:认为教师职业是崇高职业的占50.98%,比较稳定职业的占39.21%;促使教师爱岗敬业、潜心教学的主要因素,职业道德占50.98%,领导的关怀与理解占9.80%,学生求知欲占9.80%,三者皆有的占39.21%;对自身工作环境感到舒畅的占7.84%,比较舒畅的有43.13%,一般的有23.52%,压抑的占5.88%;对工作和生活压力的比较,觉得工作压力大的有39.21%,生活压力大的5.88%,两者压力都大的37.25%,两者压力一般占17.64%。

结果表明:骨干教师普遍认为教师职业是崇高并比较稳定的职业。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社会的尊重是大部分教师工作的动力,纵使骨干教师工作和生活压力大,但其目前的工作环境还是让他们感到舒畅。

2. 小学英语骨干教师教学工作情况

问卷显示:在教师最看重的教学工作业绩中,升学率占5.88%,提高学习困难的学生占29.41%,学生在竞赛中获奖占3.92%,有助于学生成长及发展的占66.66%;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用具中,19.6%是实物投影,录音机占19.6%,计算机多媒体有72.54%;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应用效果很好的有23.52%,有效果占17.64%,效果不大占1.96%,效果好但缺少课件的占41.57%。

结果表明:多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着重关注学生的成长及发展。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都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用具和教学手段,其中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所占比重最大。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效果显见,而且教师们大多数都能利用现有的相关学科课件进行教学,但现有课件的缺少迫使老师们自己动手开发,而由于自身技术的限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 阻碍教师教学工作更好开展的因素

(1)在教育教学中感到最困难的是:教育观念陈旧占9.80%,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太少占39.21%,教学资源缺乏占43.13%,学科知识面窄占33.33%,缺乏现代教育技术占15.68%。

(2)知识结构欠缺表现在:专业基础知识占21.56%,教育教学理论占47.17%,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知识占41.17%,学科前沿知识占33.33%,其他知识占1.96%。

(3)影响目前自己业务素质提高的原因:学科基础不牢占9.80%,学科教育理论学习运用不够占64.70%,教育观念跟不上占23.52%,未进行过教育科研占7.84%,教育手段落后占7.84%。

结果表明:教师认为,教学资料缺乏、教育理论方面知识太少及学科知识面窄这三者是教学中的最大问题。教师自认知识结构欠缺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理论、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知识和学科前沿知识这三方面。在阻碍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调查中,学科教育理论学习运用不够及教育观念跟不上是极大阻力。这些数据表明,骨干教师们能在教学工作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欠缺之处,问题大多集中在学科教育理论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知识上;他们迫切地想解决这些问题,但缺乏相应学习平台及方法。

4. 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的教研现状

(1)认为定期开展英语教研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占50.98%,有必要占47.05%,无所谓占3.92%。

(2)教师所在学校每周教研活动开展情况:正常开展的有50.98%,有时开展的有35.29%,随意开展的占7.84%,从未开展的占3.92%。

(3)学校固定时间开展教研活动的占68.62%,没有固定时间的占31.37%。

(4)参加学校、镇或片教研活动的态度:主动发言,积极思考的占64.70%;要我讲也会讲的占27.45%;听别人说,但不会发言的有9.80%。以往参加过的教研活动效果:非常有效的占15.68%,有效的占62.74%,一般的占21.56%.

(5)教师能否组织一次教研活动:完全没有问题的有9.80%。有能力,但需要其他人帮助的有74.50%,没有能力的有25.80%。

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教师都意识到开展教研活动的必要性,开展教研活动能学到东西,多数做到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但就自身组织教研活动来说,存在教研能力弱的问题,也说明在缺少有效指导者和组织者的情况下进行教研活动,具有一定难度。

5. 小学英语骨干教师教育科研培训需求与期望

(1)小学英语骨干教师教研活动形式的需求

问卷显示:教师的教研活动方式选择,观看课例的有35.29%,专题讲座的有5.88%,参与互动研讨式教学的有11.76%,观摩示范课及大家评课的有68.62%,导师指导下的专题教研科研的有5.88%,教学实践及考察的有11.76%。

结果表明:观摩示范课及大家评课受多数教师接受和认可。

(2)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

问卷显示:参加骨干培训最迫切要求开设的课程,师德教育占7.84%,学科教育理论占31.37%,现代教育思想占7.84%,现代教育技术占47.05%,教育科研方法占15.68%,教育管理知识占1.96%,现代科技技术和人文社科知识占7.84%,学科前沿知识占9.80%。

结果表明:教师培训需求主要集中在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教育理论、教育科研方法这三块。今后的培训课程也应该从这三方面着手,以解决教师的需要。

(3)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对培训效果的期望

问卷显示:教师参加培训,希望更新学科知识,提高专业水平的有49.01%;希望提高教育理论水平的有17.64%;提高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有49.01%;提升教研能力的有27.45%;成为一名当地的学科带头人或名教师的有11.76%。

结果表明:大多数老师希望通过培训更新学科知识,提高实际教育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及教育理论水平等专业知识。教育培训也应从教师需求出发,开展相关的培训课程,达到教师的培训期望。

二、调查结论与建议

1. 台山市小学英语骨干教师问卷调查结论

(1) 大多数小学英语骨干教师从教时间长,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方面都能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发展及需求出发,使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不足的是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专业知识及教育专业理论的缺乏导致了教师发展脚步的停滞不前。

(2)多数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对教研活动感兴趣,教研意识较强,能在教研活动中主动发言、积极思考。但骨干教师自主组织教研活动的能力较弱,往往使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办法带来实质的成效。

(3)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育知识及理论的需求名列同类需求第一位。他们对科研培训的期望主要集中在观摩示范课及评课、观看课例、参与研讨式教学、教学实践与考察、导师指导下的课题研究及专题讲座等方面。

2. 对策及建议

(1)改变观念,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英语教学呼唤新的课堂教学改革,而且改革也是先从骨干教师做起,他们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以及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才能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同时,课堂的改革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工作上不仅要有爱岗奉献精神,也要有开拓创新、勇于改革的进取精神,克服职业倦怠症,注重以生为本,把培养学生学会做人放在首位,把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2)自觉学习,努力提升专业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这就需要骨干教师要培养自觉学习的精神,尤其是多读书,建议骨干教师所在的学校订阅《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龚海平的小学英语教学主张》等优秀的学科杂志或专著。推荐阅读《教师专业成长:刘良华教育讲演录》《给教师的36条建议》《教师的五重境界》等有关教育类的书籍,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3)积极参训,开拓教育教学视野。参加各类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好的途径之一。我市教育局每年也会根据骨干教师的需求,组织各领域不同类型的培训,尤其是立足于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及骨干教师的组织教研能力。骨干教师应积极参与,排除障碍,不断学习与内化,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开阔教育教学视野。

(4)抓紧机遇,提升组织教研能力。台山市地域广,学校分布较散。为达到教研的效果及提升骨干教师的教研能力,我们以组织区域性教研为主,教研员也一改以往“一言堂”的做法,只对教研的内容作一些指导与建议,把组织教研的主动权交给该镇校的骨干教师,鼓励他们设计具有自己特色的教研方案,大胆主持,勇于挑战,争取机会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以达到引领及辐射作用,也为各校开展校本教研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更为改变我市小学英语教研低效的现状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注:此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提升小学英语骨干教师教研能力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2013YQ JK143)。

责任编辑 魏文琦

4.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自查报告 篇四

我校在二七区教体局和马寨镇中心校的正确领导下,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按照上级要求,我校成立了教师队伍建设自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自查和迎检工作方案,并认真开展了对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自查,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组织与领导

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成立了以申国建校长为组长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制定工作方案,认真部署落实各项工作,促使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不断攀升新的高度。

成立教师队伍领导小组

学校将教师队伍建设加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学校领导班子会议上,对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商榷解决的办法,把教师队伍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及时研究解决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比如在每学期开学初,学校领导都密切关注教师配备情况,及时和上级沟通,第一时间掌握教师配备的缺口,组织召开班子成员会议,商讨教师配备问题。采取向上级部门申请、自己招聘等方式,高效率地解决教师配备问题,保证在开学后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我校对教师队伍建设做到统筹管理,我们根据每位教师的学历、特长安排适合的岗位。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让教师做到珍惜岗位,尽职尽责。制定切合实际的校本研修计划,让研修活动不断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组织教师参加国培等培训,让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开阔视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二、经费与保障 我校实行了绩效工资制度,财政部门按照标准及时将绩效工资额度到位,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在征求全体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教师绩效工资发放方案,并在教工大会上表决通过。根据方案确定每位教师的绩效工资发放数,制表公示,及时发放到位,保障了教师的权益,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制度与管理

我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新《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一系列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督促广大教师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提高理论水平,依法执教。在活动中育人,在活动中陶冶良好的师德情操是我校师德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校通过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和师德实践,大大提升了我校师德素养。全体教职工职业道德素质普遍较高,能自觉遵守师德规范及有关规章制度,近年来没有发生过违反师德的行为,学生、家长、社会评价高。

组织教师参加二七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继续教育,对培训情况进行督促,教师认真进行校本研修,按时完成各项作业任务,最后拿到继续教育合格证书。组织教师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与考核,每年我校都有一定数量的老师取得教育技术能力初级、中级证书。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设岗,体现高效、职责明确。每个学年初,我们都坚持做到教师竞争上岗,公布学校岗位设置,让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申请适合自己的岗位。

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我校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教研活动。为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业务快速成长,让老教师和新教师对成师徙关系。通过“师徒”间每周相互上课、听课、评课,有力地促进教师间交流互动,共同进步!实行集体备课制度。每周二为学校固定的教研学习时间,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并给与评课。

制定《小学教师队伍培养规划》,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和教育教学教科研等活动,充分引领教师学习、深化和运用,利用教研活动形式深化交流与运用,促使教师转变观念,提升业务能力,以此来推动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为学习他人先进经验,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学习、交流。

大力推行推门听课活动。从校长到中层领导到一般教师,大力推行听推门课活动,把听公开课变成听常规课,更清楚地了解教师教学现状,帮助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使教师立足岗位成材。

四、考核评价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直接关系到教师个人的切身利益,如果不能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就会挫伤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出现评价的抑制效应,背离了评价的目的。所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操作制度,是实施评价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充分发扬学校民主。制度的制定必须源于民意,即学校重大方案制度的出台,事先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多次反复修改,通过后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切实实现阳光操作,做到标准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保证了各类评选活动的公正和公平,起到了凝聚民心、团结奋进的激励作用。完善的评价体系,既要能体现教师的综合素质,又要能为教师个人的专项发展提供了舞台。

第二,把总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规范制度评价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使广大教师时时受激励、处处有目标。

五、存在不足:

虽然,我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实效。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1.由于学校教师缺编严重,人手不足。教师承担的工作量繁重,导致教师整体业务水平提升缓慢。

2.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仍不平衡,教育观念较为滞后。

3.个别教师职业理想有所淡化,专业发展缺乏主动性。

4.年青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成长的过程。

六、努力方向。

1.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我校将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着力造就一支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高素质教师,推动我校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组织并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引领广大教师继续践行高效课堂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理清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尊重师生发展规律,积极开展课标学习活动,切实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3.严格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在我校教师中开展以法治教,从严治教的教育,要求教师严格按照《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规范教师思想行为和职业行为,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发挥典型的榜样作用,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主旋律。重视发挥身边典型人物的榜样作用,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树典型,学典型,崇尚先进,弘扬正气。组织教师观摩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给教师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激发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的自觉性。

5.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教职工绩效考核办法,激励全校教职工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努力提高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5.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五

XXX县地处AAA山区,面积4441.22平方公里,人口97.6万,下辖40个乡镇(现有镇18个、乡20个、民族乡2个),822个村。现有农村中小学校115所。其中,普通高中3所,中学42所、小学79所,教学点29个。寄宿制中小学校共82所。在校中小学生4.3余万名,其中普高4079人,初级中学14364人、小学25285人,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4779人;高中专任教师329人,初中教师1776人,小学专任教师2174人。普通高中实际师生比例为1:12.3,初中实际师生比例为1:8,小学实际师生比例为1:11。

几年来,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县教育主管部门采取积极措施,狠抓队伍建设;广大教师爱岗敬业,积极进取,默默奉献;社会各方支持有力,尊师重教社会氛围浓厚,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

1、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有所改善。从年龄结构看,2009年——2011年,我县共招聘新教师158人,绝大多数都安排在农村中小学,农村教师的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教师比例平均为22.4%,小学教师35岁以下比例也达到了13.7%;从学科结构看,2009 ——2011年,我县共招聘紧缺的英语,音乐,体育,美术教师共计82人,改善了农村教师学科结构。

2、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到2011年底,全县农村教师学历合格率高中教师92.4%,初中教师99.8%,小学教师达100%。农村高中教师中级及以上职称比例50%,初中教师中级及以上职称比例63.3%,小学教师中级及以上职称比例达79%。

3、农村教师待遇逐步提高。近年来,通过逐步落实绩效工资全县统筹,我县农村教师待遇有了新的提高,基本实现农村教师工资津贴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目前,全县已形成了“经费统筹、工资统发”的机制,教师工资基本实现了按时足额发放。为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在学校办公经费和人头经费上对农村边远地区学校进行了一定倾斜,促进了农村教师队伍稳定。

二、我县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数量不足。

按照国家规定的农村学校师生比,我县农村初中和小学是严重超编的。但是从实际教学工作测算,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任务繁重,还需要补充大量教师。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农村学生居住分散,学校规模小,数量多,班额小,班级多。比如XXX镇,学生数为1303人,共有各类学校7所,教学班级55个,配备教师总数为98人,如果每所学校只设1个管理及后勤人员,则每个班级平均配备专任教师只有1.6人,教学人员严重不足。这种情况在农村中小学中普遍存在。

2、老弱教师相对集中,新教师补充困难重重。农村初中教师50岁以上人数比例达到12%,小学更为严重,达到30%。近年来教学课程不断改革,中小学课程数目不断增加,以前从民办教师转过来的人员由于能力和年龄的原因,对于新的课程根本不能适应和胜任。这些人员又没有到退休年龄,占用大量的学校编制,使得新教师补充困难重重。

3、近年来已经进入教师退休高峰,每年退休教师都在200人左右,2017年将退休教师350人,这些退休教师绝大部分都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由于没有建立正常的教师补充机制,新的“代课教师”又在全县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目前,这些人每月工资不足1000元,而这些资金也是学校从有限的办公经费中挤出来的。这些代课教师有的无教师资格证,加上待遇极低,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结构不优。

我县农村小学教师以语文、数学等主学科为多,计算机、英语、音体美学科教师奇缺,近年来数理化教师也出现奇缺现象。在全县79所农村小学中,音乐、美术、计算机三科专 任教师只有4人,有的乡镇只有一个物理或化学教师。由于农村学校分散,成班率不高,限于配编比例,首先只能保证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其他科目由语数教师兼任。很多农村小学基本上没有专业英语教师,专业音美体教师更是严重短缺。有的年龄大的教师兼教体育,哨子一吹,就让学生自已玩。为了保障开设英语课,有的中心完小的一个英语教师要负责几所村小的教学,每天骑着摩托车来回跑教,被称为“摩托车教师”。

(三)素质不高。

1、知识老化。我县农村中小学民师转正所占的比例较大,他们中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虽说有的后来通过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获得了文凭,但实际水平提高不大,相当一部分教师知识结构陈旧,教育观念落后,难以适应新课改的需求和现代教学的需要。

2、教师培训落实难,效果差。新课改对教师知识更新要求高,教师培训显得尤为迫切,虽然县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有培训指标下达,但由于工学矛盾和年龄、能力、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农村中小学教师要求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教师的培训往往难以落实。目前进行的远程培训方式对于这一批老教师也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

(四)流失严重。

1、城镇化使农村地区生源的数量日益减少。由于农村 学校办学条件、农民工进城务工、计划生育等原因,导致大量农村中小学生向城镇流动,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生源日益减少。造成校舍、设备、师资的浪费,并形成恶性循环,生源数量和质量越来越差,教师教学难度越来越大,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也越来越差,最后导致教师队伍水平不断下降。

2、“精英教育”陈腐观念的恶劣影响使农村教育难以得到社会认可。由于长期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影响,社会观念认为读书的目的就是成为社会精英,教育的目的也就是挑选和培养社会精英,以至于应试教育的意识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愈演愈烈。农村学校由于先天条件差,生源质量差,在应试教育唯分数论和升学率的压力下,农村教师工作压力大,效果差,难以得到社会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造成优质师资不断流失。3年来,流失的农村教师达到182人,这些流失的教师大部分都是业务素质好教学能力强的优秀青年教师。

3、寄宿制学校管理难度大。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年龄小,最小的只有9岁,教师不仅要教学,还要担负学生生活管理任务,从早到晚全天候跟踪,责任重大;

4、留守学生问题。由于缺失家庭教育,给青少年成长造成诸多问题。全县农村学生留守儿童比例达到52.1%,问题学生多是留守儿童,管教难度大。

5、安全问题。农村学生上学、回家,大多数乘坐农用车,存在安全隐患,学校和教师忧心仲仲。

(五)农村教育经费短缺。

1、地方政府投入不足。义务教育全免费后,我县农村教育发展面临着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大多数学校仅靠上级拨付有限的生均经费(小学生300/人,初中生500/人)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如学校规模小、学生数在400人以下的就难以为继,而目前农村中小学规模大多数在400人以下,部分学校学生人数甚至只有100多人。维持运转相当困难。

2、学校债务沉重。普九时期,我县城乡各级各类学校为改善办学条件,顺利通过“两基”迎“国检”,投入很大,再加上受自然灾害破坏、县级配套资金不到位等因素影响,造成许多学校欠帐较多,负债总额巨大。

3、经费拨付滞后。上级经费的拨付往往要到期末才能到位,而学校却在开学之际需要开支的项目较多,因而影响了教学工作。

三、加强农村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民族的兴衰成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因此,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着力抓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方略、均衡城乡发展的具体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抓好惠民工程的重要任务。为此,建议:

(一)、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1、创新农村教师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符合农村中小学实际的教师考核机制,采取差别化评价的方式肯定农村教师的工作,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逐步弱化分数论和升学率对教师的评价,使农村教师的教育工作得到认可。

2、增加和优化农村中小学生源。在重点高中招生政策中适当采用划区分指标的方式鼓励学生向生源地回流,减少优质生源向城镇的盲目流动,增加农村中小学的生源数量,提高生源质量。

3、严把教师入口关,今后招聘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培养和选用本土人才,优先录用师范毕业生,进一步优化农村教育队伍。切实落实新招聘教师在农村服务的最低年限制度,制定鼓励新教师长期在农村中小学工作的政策。

(二)、建立均衡城乡师资的全新机制。

1、根据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核定编制。农村中小学校小、散、多,成班率不高,在教师的配备上要给予优惠。要根据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重新核定编制,并根据减员情况定期补充农村教师。对于不能胜任教学、年纪偏大的教师可以制定政策让其提前离岗休息,或者调剂到乡镇一级的政府或“七站八所”工作,福利待遇不变,以空出编制补充新教师。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制度。教师流动可实行类似球员的“转会费”制度,在目前不可能控制农村教师流向收入高、条件好的城镇学校和县区学校的情况下,允许流出学校 向流入学校收取一定的培养费,切实保障农村中小学的利益。今后,县城学校要自行从毕业生中招考教师,尽量少从或不从基层选调教师。缓解农村学校教师严重不足的现象。

3、研究城乡教师岗位强制性轮换制度实施的可能性。教师在一所学校的任教时间达到一定年限时,可以在县级范围内进行强制性轮换,逐步弱化教师向县城等条件好的学校流动的愿望,以从根本上均衡城乡学校的师资差异,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三)、切实提高农村教师教师待遇,鼓励优秀教师在农村从教。

1、弱化重点学校的观念,均衡城乡学校差异。要研究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可行性,使城镇和农村学校硬件设施达到相同的标准,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使农村孩子也能得到优质教育。政府的教育经费应主要投入薄弱农村学校,并在生源流动和经费投入上限制县城优质学校的盲目无序扩张。

2、强化落实农村学校教师物质待遇。要制定吸引教师到农村任教的配套办法,提高农村教师的津贴、补助标准,对在一线工作的农村教师工龄15年以上的,可考虑提高一到两级工资待遇;对在条件艰苦地区任教的,要采取发放生活、交通补贴等特殊政策,稳定教师队伍;

3、大力增加对农村优秀中小学教师表彰的力度和范围,提高农村教师的荣誉感和价值感。对农村教师职称评聘采取 更加优惠的办法,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农村教育,使之愿进来、稳得住、长得高。

6.教师队伍建设情况总结 篇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创造一流的教育业绩,学校才能真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实现“办好教育回报人民”的承诺。近些年来,我们狠抓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了学校的飞跃发展。

一、师德建设是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的前提

在学习中提高教师的认识。“教育是爱的艺术”,“爱是教育的基石”,总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教育的真谛。我们通过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淄博市教师十不准》等内容,让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激励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其中,我们又把热爱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作为师德教育的核心内容,要求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关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教育的权利。

在制度上规范教师的师德。我们每一学期都要与所有老师签订〈师德师风协议书〉,对教师的师德师风作出明确的要求:比如不乱办班、不乱收费,不歧视不排斥学习困难的学生,不文人体罚心罚学生,不冷眼对待家长,不向家长索要财物等。如果有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学校将按照协议书中的规定,作出严肃的处理。

在舆论监督中约束教师的育人行为。为了对教师负责,也是为了让社会满意,并发挥社会各界对教师师德的监督作用,我们聘请了校外师德师风巡视员;设立了师德师风举报箱,开通了师德师风“校长热线”,让学生和家长及时反映教师师德师风中存在的问题。这些措施的制定,增强了教师的自我约束,很好地发挥了防范于未然的作用。

在学习中提高,用制度来规范,用舆论来约束,对教师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既宣传法律法规,又提倡奉献精神,是我们学校加强师德建设的成功经验。

二、精研业务是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的关键

要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我们一手抓学习,一手抓研究,面向全体,突出骨干,循序渐进,在较短的时间里让教师的工作能力有了迅速地提高。

(一)加强学习

让学习成为教师的需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信息经济的日渐迫近,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内容。所以,一张文凭的“保鲜期”已经大大缩短,我们必须及时补充新的知识,吸收新的信息,才能与时俱进,才能永葆活力。我们学校总是利用各种机会和各种形式,向老师传达新的观念,传递新的信息,引导教师要加强学习,及时“充电”。通过学习,我们许多教师都明白,只有学习才能增强我们的能力,优化我们的素质,才能胜任新观念、新思想下的教育工作。学习,已经成为了我校教师提高工作质量的需要,成为了教师实现自我价值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

让学习成为学校的制度。我们制定了教师理论学习制度,对教师理论学习的内容和学习量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教师的理论学习必须以教育理论为主,要自己的学科教学密切联系,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每学期不少于10000字,作为教学检查内容。为了激励和督促教师学习理论,我们还定期举行理论学习笔记展评,开展理论学习交流,开设教师“教育论坛”,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为教师搭建相互交流切磋的平台。

通过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的学习,教师普遍转变了教育观念,调整了自己的知识结构,优化了自身素质,增强了教育的底蕴,提高了教育质量。

(二)加强研究

1、坚持开展好常规研究

教师的工作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是极具研究性的工作,让教师把自己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纳入研究的范畴中,这是实践先进教育思想的需要,也是落实新的课程改革精神的需要。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推行集体备课制度,提高备课质量。我们对集体备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必须坚持个人研究和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即:钻研教材——写出教案——集体研究——修改使用——课后反思。集体备课不仅把教师从繁重的工作量中解脱了出来,而且提高了备课的质量,充分发挥了集体的作用。

上好六种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每学期都坚持上启示课、调讲课、过关课、研究课、示范课、优质课。既帮助个别教师尽快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又让更多的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从而推动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写好教学反思和案例评析,让教师在总结中提高。我们坚持要教师每一堂课上完以后都要写教学反思,及时总结教学教程中的得失;还要求教师每一个月都要写一篇案例评析,以这样的方式梳理自己一月以来的教学实践。通过这些做法,让教师时时、处处都处于研究之中。

2、全力抓好教育科研

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那么教育科研就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通过开展教育科研,把学校工作中的问题专题化,课题化,增强工作的研究性,目的性,并且让一批骨干教师参与到研究中来,这对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加快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把素质教育的方针贯彻到了教育实践中,把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到了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既培养了一大批教师,让他们成长为了学校的骨干力量,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造就了一大批“基础宽厚,个性张扬”的学生,真正做到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开展教育科研,还迅速地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成功打造了优质教育的知名品牌。

我们立足校情,着眼发展,开拓创新,舍得投入,实现了“科研强师、科研兴校”的办学追求。

三、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是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的保证

1、加强教师评价、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健全,认真落实《干部职员岗位管理评价方案》、《干部教师管理评价方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评价方案》、《教师教学岗位责任制评价方案》、《班主任德育岗位管理评价方案》,把考核结果作为聘任、奖惩的重要依据。通过规范评价引导、激励教师模范地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断提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教书育人,积极进取。一切以能力和业绩为主,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形成“岗位靠管理,待遇靠贡献,发展靠能力”的人才资源与管理制度。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我们长期开展好教师继续教育,提升教师队伍质量的有力保证。我们相继建立了择优外派学习制、定期理论学习制、教师论坛(每学期举行青年教师教学论坛,并及时予以奖励)、青年教师优质课评选、青年教师成长指数制、科研专项评分制、一组一小题研究制,以此促进青年教师加强学习和研究。)等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充分地调动了教师们参与学习、参与研究的积极性。

由于我们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质量建设,千方百计地抓好了教师的继续教育,终于让全校教师的工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让一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四: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采取的措施

1、、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的比例偏低。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教师学科结构矛盾日益突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艺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体育与健康等综合课程师资严重缺乏。

二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部分教师观念陈旧,创新意识不强,实践能力不高,与实施素质教育以及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师德师风方面的问题时有发生。

三是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比例偏低,特别是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是教师管理体制和教师队伍建设相关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师补充渠道单一,适应教育改革要求的新的学校用人机制尚未形成。教师管理体制不顺,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严重地教师队伍建设。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在进修提高、职务聘任等方面,政策倾斜力度不够,严重影响了中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2、采取的措施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教师的考核、督导机制和相应的激励机制。

二是进一步改革农村中小学教师培养体系和加强继续教育工作。在今后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要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培养体系和加强继续教育工作。加强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技术的培训,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塑造适应素质教育,并且有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型师资。

三是强化教师考评制度。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用新的标准去要求教师、引导教师、激励教师。

四是大力推进教师队伍法制化建设。以法律的手段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保证教师队伍建设。依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拓宽教师来源的渠道。依法实施教师职务制度,进一步强化岗位聘任,完善职称结构的比例,改变农村中小学教师中,高级比例偏低的状况。

五是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在中小学教师科研立项、在职进修、继续教育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稳定和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

六是建立起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长效机制。建立教师城乡交流制度,鼓励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鼓励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人员交流。通过实行转任交流制度,缓解农村学校高水平教师缺乏,学科配备不齐,学段分布不合理的矛盾。

“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这是我们执着的追求。我们将坚持不懈地抓好教师队伍的质量建设,把这一项工作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来抓,力争抓得实在,抓出特点,抓出成绩。

总之,建设一支高、强、精、尖的教师队伍,有效的教学、精细化的管理等将是我们的追求,我们将为之而努力,而求索。

7.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七

本次调查采用实地调查问卷的方式, 对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文学院、物理学院、生命科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药学院、经济学院等的老师进行了一次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六百份, 回收有效问卷五百四十份, 有效率达90%。

一、网络阅读已成为高校教师了解生活信息的主要方式

在本次调查所抽取的六百名教师中, 有95%的教师表示其有五年以上的网龄, 属于较早接触网络阅读的一批人。在日均上网时间这个选项中, 50%的教师表示其平均每天会有1-3小时的上网时间, 43.3%的教师选择了3小时以上的上网时间, 这比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1年1月) 我国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18.3个小时[1]要长。与之相对的是, 在传统阅读时间上, 58.3%的河大教师每天有1-3小时的传统阅读时间, 而仅有15%的教师每天会投入3小时以上的时间在传统阅读上。也就是说, 在时间领域上, 网络阅读较传统阅读略有优势。在阅读内容方面, 如图1.1所示, 新闻时讯以4.8的得分[2]超过了专业期刊文章与课题研究, 并且生活娱乐与交流这一选项的得分也高于教师制作课件的得分。这充分表明, 教师运用网络已不仅仅是用作于教学科研方面的内容, 而是更多的用于了解新闻资讯, 娱乐与交流等生活方面的领域。

综上所述, 河大教师每天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网络阅读上, 但在内容上, 网络阅读更多地被用在了解更多的生活方面的信息, 这表明, 网络阅读已取代传统的书籍、杂志、报刊等成为了高校教师了解生活信息的主要方式。

二、网络阅读在教学领域正在崛起

一直以来, 教师这个职业都是以教学科研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 自古至今, 以读书为首的传统阅读都是教师做学问和教学的主要方式, 但随着网络的发展, 网络阅读的兴起, 这个格局已然被打破。

(一) 网络阅读给教学方式带来全新变革

伴随着网络阅读的发展、硬件设施的普及, 一种依附于网络阅读存在的全新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得到了高校教师的青睐, 据调查显示, 81.7%的高校教师曾使用过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并且在最近五年中, 在被调查教师所教授的课程中, 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的比例如图2.1所示:在被调查的教师中, 仅有36.7%的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的比例低于1/5 (包括未曾使用过课件的教师) 。更有近50%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使用网络的比例与传统书籍的比例旗鼓相当。由网络阅读引发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正在高校中迅速占领市场。

(二) 网络阅读在教学科研领域的尴尬

尽管网络阅读有如此成就, 但是总的来说, 不论是生活信息的获取, 还是教学方面的应用, 网络阅读大体上是作为一个媒介来获取信息, 一旦涉及到信息的严谨性, 网络阅读就面临着一些尴尬。

一方面, 网络阅读的海量信息和检索的快捷以及信息的及时性被广大高校教师认可, 从表中可以看出, 几乎所有被调查者在问及网络阅读的优势的时候皆如此选择。不论是在教学还是科研, 网络阅读的使用率都不算低。而另一方面, 尽管网络阅读被广泛的应用, 但是在涉及到二者之间选择的问题上, 当二者的费用等前提条件固定时, 63.3%的河大教师会选择传统阅读, 并且60%的教师选择传统阅读的原因在于其内容的权威、经典。也就是说, 虽然大部分人会选择网络阅读, 但这大多由于客观条件上的制约, 而并非主观意愿的选择。

三、网络阅读版权问题堪忧

由于网络自身的高共享性以及数字化产品本身面临的加密方式等技术缺陷, 网络版权问题一直是制约数字化出版发展的瓶颈, 在本次调查中, 网络版权问题依然显得尤为突出。

河大教师及其他高校教师大都为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知识分子, 对产品版权这一问题理应有所了解, 然而在本次调查中显示, 仅有36.7%的教师在进行免费阅读、下载的时候会考虑到作者的版权问题, 在问及关于国外的正规版权保护问题, 仅有20%的河大教师选择的是基本了解, 甚至在问及教师本身被侵权的问题上, 46.7%的教师表示不担心自己的论文或者书籍等被制作成电子书供人们免费下载。这的确大大出乎笔者的意料, 高校教师理应接触过网络版权问题, 尚对保护自己和保护他人的版权没有明确概念, 如此不难推测作为一般网民来说, 网络版权意识的确需要提高。

笔者认为, 调查结果所显示的网络版权意识如此淡薄的原因, 最主要的还是网络机制不健全。我国受国情所限, 互联网起步晚, 但发展快, 特别是近十年来, 中国网民数量激增, 截至2010年12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人, 大规模超越美国, 网民规模世界第一位[3]。但网络制度的发展远不如网络发展的如此迅速, 在我国, 虽然有著作权法对作者的版权进行保护, 但是网络监督机制不健全, 各种法律实施仅是一纸空文。例如数字唱片, 作为一种网络出版物, 数字唱片理应受到版权法律保护, 但是网络上各种免费的数字音乐下载软件却大张旗鼓地做广告, 不仅是压缩后的高保真音频, 甚至连数字唱片原版音轨都可以随意下载。截至2008年6月, 我国网民的网络音乐使用率高达84.5%, 网络视频使用率71%[4], 而在本问卷的被调查教师中, 53.3%的教师偶尔会共享一些资源, 30%的教师经常共享资源, 如此高的普及率加上如此高的共享率, 其必然使著作者的版权受到极大的损害, 因为高度的共享性不仅作品在网络上的付费率降低, 甚至严重影响其实体出版物的销售。Ipod+itunes的组合一度拯救了美国的唱片业甚至是数字出版业, 中国也试图走相同的道路, 各种电子书终端的出现也是在重复苹果的套路,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条路在中国也走的通, 数字化格式标准不统一和法律机制不健全就是这条路上最大的两个障碍。各大厂商的相互竞争, 使网络出版物的数字格式不兼容, 导致消费者无法抉择, 加上法律的不健全, 一定程度上放松对网民的非法共享和免费下载的管理, 因此来说, 如果无法解决这两大问题, 给网络版权建设一个良好环境, 薄弱的网络版权意识必将是未来的一个大难题。

四、网络阅读发展前景广阔

网络阅读发展至今, 已经走过了不少的路, 网速的大幅提升, 网费的逐年下降, 网络终端机器的便携化、人性化, 以及以wifi为代表的无线技术的发展, 数字化版权的保护等, 都为网络阅读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笔者在这次调查中, 虽然发现了一些问题, 但是也透过问题看到了广阔的前景。

终端方面, 本次调查显示88.3%的教师依然选择使用电脑上网, 21.7%的人选择手机, 只有极少数的人选择了支持无线服务的终端设备以及电纸书等新技术, 新兴的便携化, 智能化的终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国内支持无线服务的终端并不少见, 但是能为无线终端提供数据传输的wifi热点却只集中在某些大城市, 因而造成该类设备的使用率低下, 而新兴的电纸书, 面临的则是终端昂贵, 下载付费的问题, 投入大, 性价比低。但这毕竟只是客观条件, 随着经济的发展, wifi热点普及, 终端价格下降以及下载付费较高的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更新、更便携的终端将在网络阅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版权问题方面, 虽然本次调查显示的版权问题严重, 但是仍有61.7%的河大教师表示不会因为收费问题而明确拒绝下载。这就表明, 以河大教师为代表的阶层已逐步接受网络版权意识, 网络版权问题正在发展。

网络阅读劣势方面, 本次调查显示了网络阅读中存在的一些劣势 (如图4.1) , 其中有损视力, 不适宜长时间阅读是网络阅读的硬伤, 也是制约目前网络阅读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电纸书的发展, 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用不了多久, 新的屏显技术发展成熟之后, 随着价格的降低, 这一问题也必将迎刃而解。

总之, 网络阅读在我国发展尚不成熟, 技术与机制须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以河北大学教师为例的这次调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教师这个群体的网络阅读情况, 存在许多问题但也反映了现实的群落的生存状态。虽然对于网络阅读能否取代传统阅读我们无法判断, 但是从未来的发展看, 网络阅读必将成为一大主流。

摘要:互联网出现以来, 网络阅读已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阅读方式, 渗透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高校教师作为社会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一个特殊群体, 对于网络阅读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本次调查的结果说明在河北大学, 网络阅读成为高校教师了解生活信息的主要方式, 也在高校教师教学科研领域中逐渐崛起。但针对河北大学高校教师来说, 网络阅读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网络阅读在教师的教学科研中存在的尴尬局面, 网络阅读版权问题堪忧, 网络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随着问题的解决, 网络阅读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方式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河北大学,高校教师,网络阅读,版权

参考文献

[1][3][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01].http://www.cnnic.net.cn/.

8.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八

摘 要:隐性课程的研究是当代课程研究的热点之一,它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催化剂。高校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高校体育隐性课程成为高校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体育隐性课程 教师 高校

1.前言

隐性课程的研究是当代课程研究的热点之一,它着重于情意目标的实现,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体育隐性课程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具有素质教育全面性和主体性。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不能只重视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等理性文化知识,还要重视体育隐性课程,向学生传授关于体育态度、价值、规范等非理性文化知识,即利用体育隐性课程对学生全面地、潜移默化地进行熏陶,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姚蕾博士曾把体育隐性课程定义为:“学校范围内,按照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

体育隐性课程作为体育课程的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学校的制度规范建设、人际关系、体育知识经验、师生作用、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我们可以总结为体育隐性课程主要通过物质文化要素和精神文化要素来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激发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和生活的经验,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基础。因此,我们可以将体育隐性课程内容分为符合教育目的,经过安排的体育物质文化要素和体育精神文化要素两大类。

本文通过对江、沪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的调查,探讨体育教师对体育隐性课程的认识程度和开发现状,为高校体育隐性课程更好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2.调查对象与方法

2.1调查对象

本文以江、沪13所部分高校为研究对象,其中“211”大学有11所。江苏调查的高校有:中国药科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上海调查的高校有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随机调查体育教师70名。

2.2调查方法

根据体育隐性课程的相关要素,本文设计了教师问卷。问卷采用小范围的重测法,重测时距为一个月。重测相关系数为0.83,表明调查问卷具有较好信度。对13所高校共发放教师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70份,有效率为87.5%。

3.调查结果与分析

表1.江、沪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隐性课程开发总体认识情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题1和题2显示,部分高校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展情况不是很理想,一方面表现在体育教师对体育隐性课程的了解程度不是很好;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师对本校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展情况的认可不是很理想。题3告诉我们被调查的很多高校都会通过改善体育设施来促进学生的运动参与,而体育设施正是体育隐性课程的重要物质内容之一,说明很多高校可能是在不完全了解体育隐性课程的情况下,开展了体育隐性课程。

表2.体育教师对体育物质文化的控制情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表2的结果显示:体育教师对体育物质文化尤其是体育时空物质文化要素方面对体育课的影响大,以及对学生的体育学习的影响大持肯定态度。部分体育教师也会通过自身经验对这些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的时空要素进行有效的调控。场地器材设计、课间噪音控制、队形站位安排等都是体育隐性课程的物质文化方面的内容,与表1的比较发现:很多体育教师对体育隐性课程不是很了解,他们通过自身经验控制着影响学生学习的相关内容,然而这些内容中很多都是体育隐性课程的范畴。

表3.体育教师对体育精神文化影响学生体育学习情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题1、题2、题3显示了体育教师对本校的校风、体育制度、领导自身的运动参与对体育运动开展和促进学生体育学习影响的认同情况。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认为学校对体育风气的形成还是非常重视的。制度方面,有40%的教师认为学校的体育制度等会影响学生的运动参与,说明学校的规章制度、领导和教师的重视程度确实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和运动参与有很大影响。从65%的教师认为领导自身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能大大影响学校体育运动开展。可见,学校领导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学校体育发展中的重要性。此外,大部分体育教师认为教师仪表、人际关系等对学生体育学习影响很大。

4.小结

通过调查显示,接近50%的体育教师对于体育隐性课程不是很了解。高校大部分体育教师已经认识到体育场馆设施、教师精神面貌、体育学习氛围、学校规章制度等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影响很大,这些内容也正是体育隐性课程的重要内容,由此反映了很多体育教师可能认可体育隐性课程的影响力,对涉及的体育隐性课程的内容也很熟悉,然而,这些对体育隐性课程影响力的判断可能只是缘于自身的实践经验,缺乏体育隐性课程理论方面的指导。他们可能没有深入研究体育隐性课程,或者对体育隐性课程的了解存在一知半解的情况。因此,加强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隐性课程理论的学习,并结合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能有助于体育隐性课程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运动参与,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和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奕君.高校潜课程的特点与功能[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5)

2.姚蕾.体育隐蔽课程实施原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6)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出版.2003(1)

9.教师绩效工资实施情况的报告 篇九

根据县教育局的精神,我校集中人力精力,历时一周时间,对学校绩效工资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研。这次调研的主要内容是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前后教师平均收入对比;实施绩效工资与绩效考核对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作用;实施绩效工资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影响;绩效工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研的目的是通过调研以便更好地开展绩效工资实施工作,提高学校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召开大小座谈会三次,走访了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召开教职工代表会让代表们充分发表意见。通过窥一斑而知全身。此后我们又坐下来认真学习、细细解读中央和省市的有关文件,弄懂弄通了政策规定,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校按照国家和省市的有关规定,对事业单位的学校正式工作人员,从 2009年实施以来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情况分析。基础性绩效工资,义务教育学校占70%,奖励性绩效工资占30%,其中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包括班主任津贴和干部津贴,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确定分配方案和办法。我校在制定二次分配方案时以教代会为载体,由校委会提出草案,在充分征求教职工意见的基

础上,教代会通过形成方案。中层以上学校干部的工作量按全校教职工的平均值计算。奖励性绩效工资数额一般不高于教职工的平均值。自从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面实施教师绩效工资政策以来,教师工资有所增加,教师工资增幅明显,教师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二、实施绩效工资与绩效考核对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作用

根据规定,教师绩效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完成学校规定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的实绩,包括师德和教育教学、从事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实绩。绩效工资制打破了旧的分配模式, 教师产生了一定的工作压力和危机感,进修学习和教学工作产生了动力, 大大提高了承担教学课时、班主任工作等的自主性,合理的竞争机会和公平的竞争条件, 增强了教师参加管理、主动承担教学任务以及进行教学改革的意识。但有的教师认为奖励性绩效工资30%中,扣出班主任津贴、领导职务津贴及其它支出部分,所剩不多的考核总量再来考核我们,没拿多少。对积极性有一定的影响。

三、实施绩效工资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影响

实施绩效工资,教师之间适当拉开了业务档次, 有利于职称的评定和聘任, 便于教师能上能下, 减少管理过程的后遗症, 消除了许多管理环节和扯皮现象, 提高了学校管理效率和管理效益。但是没考虑教学效果的后显性,隐形工作不好量化,工作效果又不能按教学成绩量化,教辅人员和教师

之间无法比较,校干和教师之间易产生矛盾,不利于学校管理和团结。

四、绩效工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一)绩效工资考核体系的构建不十分科学合理,现在存在:一是对不同人员拉开多大差距为适宜的把握上需要给予政策支持。二是对行政人员工作量确定方面如何把握缺乏政策依据。所以完善落实绩效工资制度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合理并且行之有效的绩效工资考核体系。学校绩效工资考核方案改革发展的原则、思路要明确“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有利于大多数教师利益;但真正实行竞岗取酬、多劳多酬、优绩优酬难度较大。

(二)教师对绩效工资政策还存在着误解,大多数的教师认为就是拿我们自已的钱,来考核我们,很多老师都在算自己奖励性绩效工资是否拿够了,误认为职务津贴、各类加班费是从自己奖励性绩效工资中挤出来的,把骨干教师和行政人员推到了教师的对立面,学校为了平衡只有牺牲管理人员的利益,管理人员工作量大,报酬少,奉献多。也有的教师认为绩效工资就是单纯的涨工资,认为教育局绩效工资总量偏低。对于这些,我想要加大对绩效工资政策的宣传,教师要全面、正确、深入理解绩效考核方案。懂得绩效工资的目的和意义。一要全面理解。绩效工资的实行是我国分配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绩效工资是新的分配体制,70%是基础

性绩效工资,30%是奖励性绩效考核。二要正确理解。30%只是一个口径,不是一个奖励性标准,不是工资,是奖金。应先奖励给学校,在由学校奖励给优秀的教师。分配原则于绩效挂钩,不能将30%理解为用自己的钱奖励自己或奖励别人,要按照“竞岗取酬、多劳多酬、优绩优酬”的原则,三要深入理解。其新的考核机制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不能求全责备,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机制就是可行的机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教师才能真正认识、理解绩效工资政策、支持和参与绩效工资政策改革。

(三)教师总体待遇的提高呼唤我们必须全面加强教师业务素质的培养,一方面教师的待遇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没有明显改变,教师的师德师风和教学业务能力还不能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待遇的提高与教师素质不变形成了反差,如何扭转这一局面,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有待于我们共同探讨共同努力。

(四)一点建议:由于学校工作的复杂性琐碎性,在管理上千头万绪,不好量化,所以方案应从简,再分配绩效工资时党员干部讲风格、比贡献、制定方案时应做到粗线条、小差距、易操作、讲风格、比贡献。中层校干和教师分开考核,并按照学校规模由上级主管部门给一定的职数,这样就能减少中层与教师间的矛盾。总之绩效工资的实施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教师的关心,体现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

位,教师的待遇得到了明显提高,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大大增加,绩效工资的实施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十七中学

10.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十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专科社会调查报告

幼儿园教师情况的调查报告

作者:潘月仙

学校:巴州电大和硕工作站 专业:小学教育

年级:2009秋

学号:0965001453394

指导教师:邱云华

2011年 6月

幼儿园教师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幼儿教育是为一个人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做准备的教育,是为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的教育,而奠定良好素质基础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良好的教育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及组织方式与策略及教育环境的认识不仅影响幼儿园教育实践,同时也隐含着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那么,我园教师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的组织方式与策略和对教育环境的认识水平怎样?

二、调查时间:2011年3月20----5月10日

三、调查地点:和硕县幼儿园

四、调查对象:和硕县幼儿园全园教师

五、调查的方式:个别测查法。

六、调查人员:院长、副院长、教务主任、各年级组长、教师

七、调查内容:和硕县幼儿园教师基本情况

八、调查结果

2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和25岁以上中青年教师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百分比分别为54.6%和46.6%,2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比 25岁以上的教师回答问题的正确率高出8%。我们认为,这一结果说明青年教师虽然年轻,但她们思想领域比中青年教师宽,敢于开拓,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创新意识较强,而年龄较大的教师虽然兢兢业业,但常常以经验来开展工作,比较保守,因此,在认识上和青年教师存在一定的差距。

结果还显示,我园教师在回答“当幼儿的兴趣、关注点与你想要进行的活动发生冲突时,你的做法是什么?”这题时,正确率达85.5%。说明我园教师通过“适应我国国情,提高幼儿素质”的实验和近几年的教育改革,能认识到: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儿童的人格和基本需要应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满足。

结果提示:为了使孩子能主动地学习,我们要改变以往以集体教育为主渠道的教育组织形式,改变以传授式为主的教育教学策略,使幼儿能通过自己的探索和体验来认识事物;教师要因人施教,要给幼儿创造自由选择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起点、速度和水平学习知识。

对教育环境的认识测查显示,我园教师教育环境的认识不足,答题的正确率只

为57.5%。说明多年来,我们教师虽然也是本着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对幼儿进行教育,也对教育环境进行了创设,但忽视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忽视幼儿要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才能获得发展、忽视创设发挥教育作用的环境体系、忽视良好精神环境的创设。

百分比统计说明,我园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对环境的认识差异不大,百分比分别为58%和57.2%。

我园教师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方式和策略、教育环境等几个方面的前测情况比较中,答题的正确率差异不大,经统计检验,无显著差异。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总答题的正确率分别为55%和52.l%,经统计检验,无显著差异。可见,我园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创新教育研究前测水平总的来说是均衡的。

九、小结

1.根据我园教师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方式和策略、教育环境的认识较差的实际情况,首先要在教师中树立创新观念;树立以人的生存发展为本的全局性的多样性教育观;树立起尊重、赏识、唤起幼儿主体意识、发挥幼儿主体精神变“学会”为“会学”的良好教育观念。教师要认识到儿童是人,是发展着的、能动的主体;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尊重和满足幼儿的需要,要看到幼儿独特的认识特点,看到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要把儿童看做主动的学习者,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从周围环境中选择学习的内容。同时要使教育目标需求化,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教师要从只注重教材和教师既定的目标与内容,转变为注重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原有水平,并不断调整和生成新的教育目育目标相适应的内容,从而更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其次,要为幼儿营造创新的环境。要促进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就要为幼儿提供环境、材料,引发幼儿主动探索,使幼儿在与物体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有价值的经验。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环境的创新是为了孩子的发展,孩子们需要的是活的环境,而不是摆设。要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式与环境发生积极的交互作用。教师要给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物化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材料的提供方式应易于激发幼儿的探究活动,使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对事物的认识。从而发现事物间的关系。再次,教育的组织方式与策略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的关键。作为教师,要改变以传授式为主的教育教学策略,在引导孩子主动学习的同时,教师应支持、鼓励幼儿猜想并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与物体相互作用,创造条件让幼儿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建构自己的认识。只有幼儿真正愿意学的东西,才能真正学得好。

2.正确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根据我园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对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认识有一定差异的测查结果,我们认为,虽然青年教师在某些认识上成绩高于中青年教师,但不管是青年教师还中青年教师都要正确地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也就是说,教育创新一方面必须重视对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必须对教学内容及组织策略进行改革,活化教育过程。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中青年教师在积累经验的同时要敢于创新,要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保证。青年教师在敢于创新、敢于开拓的同时,要吸收好的经验。

11.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十一

一、我县乡村文明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工作措施,形成强大合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健全齐抓共管机制。把乡村文明行动列入今年全县实施的重点工作和民生实事之一,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列出财政专项资金,建立“一村一档”任务台账,健全乡镇(街道)干部、村干部和群众党员包片区、包村庄、包街巷的责任机制。二是强化宣传发动,营造全民参与氛围。印制8万余份《致全县人民群众的一封信》,逐户发放;在县电视台开设《我眼中的乡村文明》专题栏目,从百姓视角介绍典型经验做法,曝光脏乱差现象;另外,还通过设置大型宣传牌、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编印《情况交流》等形式,切实增强宣传密度,提升文明意识。

(二)开展提升年行动,提升整体水平。一是清脏治乱集中整治全覆盖。采取“示范片区、典型示范村先行带头,整体达标村、环境治理村随后跟进,干线两侧、政府驻地树立标杆,进村道路、村内街巷严格标准”的方式,组织机关干部、广大群众和保洁人员群力行动。二是城乡环卫保洁一体全托管。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县政府与昌邑市康洁环卫工程有限公司签订托管合同,建立起“政府统管、市场化运作”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新机制,环卫工作市场化运作,打破了原先乡镇街道各自为战的局面,整合了资源,节省了人力物力,使农村保洁工作形成了长效机制。

(三)突出三个重点,培育文明风尚。一是突出道德建设,弘扬文明新风。充分考虑农村实际,围绕“孝”、“诚”两大重点,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媳妇、好婆婆”等道德评选活动。大力宣传表先进典型,注重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二是突出素质提升,培育新型农民。积极推进“新农村新生活”教育培训工程,结合农村现实问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活动。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各类涉农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培育一批技术工人和创业型、技能服务型、生产经营型人才。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乡村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存在一些问题。

(一)群众环卫意识还不强。通过广泛宣传和整治,大多数群众增强了卫生健康意识,认识到环境卫生对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影响,但少部分群众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生活陋习还未根本改变,环境卫生保护意识还不强,主动、自觉参与程度还不高。

(二)监管机制还不全。调研中发现有的乡镇的村规民约不健全、监管措施不到位,与托管公司配合不密切;监管部门督导不及时,保洁人员管理滞后,致使清理力度不大、整治深度不够、清扫覆盖不广、遗留死角太多、垃圾清运迟缓等问题出现。

(三)经费投入还不足。现在我县各级投入以“送”为主,送戏送书送电影等,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与县城相比农村精神文化活动太少。在文化发展上,城乡投入明显失调,文化设施分布不匀,呈现出从城镇向乡村逐渐衰减现象。

(四)文化下乡力度还不够。一是文化下乡次数还不够多,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二是文化下乡的内容针对性不强、创新性不强、贴近性不强。三是文化下乡培训度太低。在形式上,搞演出活动的多,办培训、辅导的少。

三、对策建议

(一)要依靠群众巩固清脏治乱集中行动成果。一是提高群众认识,规范群众行为。借助正在开展的驻村帮扶、教育帮扶、“乡村文明、巾帼先行”、“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充分发挥新型农民学校等阵地作用,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要修订完善符合本村实际、群众认可的村规民约,规范和约束村民行为,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提升乡村文明建设水平。二是坚持依靠群众,主动自觉保护环境。可以通过开展卫生评比调动村民的积极性,结合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创新有效的活动载体,在我县乡村中内开展每月一次的卫生检查暨“清洁家庭”评比活动,通过上门检查,对每家每户卫生情况进行当场打分,并分成三档,归档并在村部宣传栏公示,年度平均分到达一定额度的清洁家庭予以公开表彰奖励。

(二)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农村保洁机制。一是细化工作职责。科学制定加强保洁公司管理的系列制度,加强对农村环卫一体化运行监督监管,提高清扫保洁质量和管理效率,确保取得预期效果。乡镇(街道)可以指派一名副职和村干部负责此项工作,密切配合托管公司,协调解决有关事项,尤其是监督好保洁员及时到岗、定期清扫等方面问题,切实督促保洁员履职尽责,做到卫生清理全天候、无缝隙。二是完善考核办法。建议城管部门建立对康洁环卫工程有限公司按质量付费的考核机制,制定严格的信用评定制度,每月考核一次,按考核成绩支付服务费用,督促保洁公司履职尽责。

(三)要加大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一是要筹集资金。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硬件设施是基础,资金投入是关键。在今后的创建工作中,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坚持以项目资金为依托,积极争取国家、省专项补贴资金,实行财政补贴一点,群众投资投劳出一点,社会各界捐资一点的多元投入方式,积极探索市场运作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政府积极推进。建议政府部门把文化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在设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财政专项资金,以政府的手段着力改善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坚持行政化、市场化、社会化相结合,建立“党政齐抓、市场主导、社会共建”的推进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进一步畅通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渠道,大力引导社会资金兴办乡村公共文化设施。

(四)要加大文化下乡力度增强针对性。一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建立覆盖城乡、城乡一体化的服务网络,让送文化下乡、送戏(电影)下乡、送科技下乡常态化、制度化,让免费开发的图书馆、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成为文化惠民的乐园;二是提高文化下乡针对性。在下一步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中,可以针对农村和农民的需要,选择群众看得见的文化事例、听得懂的艺术语言、信得过的人物典型、用得着的产品和服务送下乡,还要有针对性地动员农民群众积极响应、广泛参与其中,把先进文化和舞台精品送到农民群众的生活中。三是丰富形式壮大文化服务队。注重培养农村文化能人和积极分子,组建腰鼓、舞龙舞狮、书画等文化队伍,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指导。

12.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十二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师,调查

2009年12月, 为了了解上海市科学教育的现状, 我们对五个区县共399名初中科学教师的基本状况做了一项调研。抽样的区县为:崇明县、青浦区、静安区、长宁区和普陀区。五个区县在上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其中崇明属于远郊, 青浦为近郊, 静安是中心城区, 普陀和长宁属于次中心城区, 样本基本能代表上海科学教师的整体情况。

本次调研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对上海市六七年级科学教师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基本排查;二是试图将前期上海市一个区 (2009年5月对青浦区初中科学课堂的调研) 调研的结果, 放在更大的范围内做一个检视。鉴于此, 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和访谈的形式。

一、基本结论及讨论

1. 女教师比重大, 城区尤为明显

在被调研区县的科学教师中, 女教师的人数约为男教师人数的2倍, 其中, 三个城区女教师与男教师的比例约4:1, 差距悬殊。在所调查的五个区中, 只有崇明科学教师的男女比接近1:1 (图1所示) 。

当然, 现在中小学中女教师人数普遍多于男教师, 可能是导致这个结论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我们对学生的座谈中, 学生提及他们喜欢男教师上课, 因为会带他们做实验。当我们问, “是否现在科学课不做实验?”学生点头。在对教师的访谈中, 教师也提及, 他们喜欢组内有男同事, 因为他们往往能给科学课带来点“新思路”。当我们问及, “新思路”是指什么时?老师们的回答则模棱两可。

2. 科学教师的教龄大多处于两端, 郊县任教科学3年或不足3年的占80%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 在各区担任科学课的教师中, 大部分教师的教龄都处于教学生涯的两端, 表现为:教龄在5年以下及21年以上的占一半以上。其中, 教龄5年及以下的新教师约占科学教师的三分之一 (图2所示) 。

调查结果显示, 3年以下的科学教师在每个区的比例都相当高, 郊区更为明显:青浦和崇明教师任教科学学科在3年及3年以下的教师均超过80% (图3所示) 。这个数据从侧面反映了科学教师的不稳定性。

访谈中, 校长坦言:一般会让即将退休或上不好课, 或因担任行政职务而课时不够的老师担任科学教师。教研员也无奈反映, 凡是科学课上得有点成效的教师, 往往会被抽去上“更为重要”的课 (如化学、物理等) 。

3. 科学教师大多为初级和中级职称, 专职科学教师中高级职称只占12%

与此相对应的是科学教师的职称。调研显示, 各区县担任科学课的教师中中级和初级职称占大多数 (图4所示) 。其中专职科学教师中只有12%的教师具有高级职称 (图5所示) 。

我们同时筛出所有的专职科学教师, 做了一个专职科学教师职称与其兼任学科情况的交叉表, 试图推测其职称是否是通过教学科学学科得到的, 因为现在科学学科没有专门的职称评审系列。调研对象中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 4名兼任生命科学课, 8名兼任行政职务, 1名任劳技及心理课程 (图6所示) 。

4. 科学教师学科背景多样, 郊区比城区问题更为突出

调研发现:科学教师专业背景种类繁多, 主要是生物、物理、化学、地理等与综合科学相关的学科。主修科学教育专业, 进而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占比很少。

城区与郊区有明显差异:城区科学教师的专业集中在各师范类的科学相关学科 (包括生物、化学、物理等) , 而郊区科学教师专业背景则复杂多样, 包括各类文科 (中文、外语、历史、政治等) 以及其它农学、工学、理学学科等。这在所调查的青浦和崇明表现非常突出 (图7所示) 。

5. 科学教师同时担任其他学科及工作, 郊区比城区更为明显

调研中, 我们把以其它学科或工作为主, 科学教学为辅的, 认定为科学兼职教师;把以科学教学为主, 其他学科或工作为辅的, 认定为科学专职教师。调研发现承担其它学科或工作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1) 从事实验员, 或担任理化生地理等相关学科的教学或工作; (2) 担任非科学的主科教学 (英语、语文、数学等) ; (3) 担任非科学的副科教学 (卫生、心理、劳技等) ; (4) 从事行政职位 (校长、教导等职) 。

其中, 郊区与城区有明显差异。以青浦和崇明为代表的郊区, 上述几种情况均较为普遍;以静安、长宁、普陀为代表的城区, 科学教师担任其它学科教学的情况主要集中在 (1) 和 (2) , 以静安和长宁最为明显。

通过比较科学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 (或承担其它工作) 的课时数, 我们确立其“重心”所在, 从而确认其科学课的专兼职情况。在所调查的四个区中 (普陀区有关课时数的数据缺, 不算在内) , 相对而言, 长宁区的情况好一些, 其余三个区的兼职科学教师均接近或超过60%, 崇明兼职科学教师超过70%。

其中, 专职科学教师平均周课时数为10.73节, 兼职科学教师平均周课时数为4.16节。

二、几点思考和建议

1. 如何从科学教师现状出发, “留住”和“稳定”科学教师

目前科学教师的来源已成既定事实, 从这一实际出发, 需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留住”优秀的专职科学教师;第二是使兼职科学教师队伍相对“稳定”, 让他们通过参加区级、片级的研讨活动, 积累教学经验, 增长科学学科的本体性知识。

2. 关于科学教师的职称评定

现在职称评审中没有设专门的职称系列, 建议中学科学教师的职称体系可与小学自然一起, 形成一个大的科学教师职称体系, 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 建议适当改善科学教师工作量偏大而待遇偏低的局面, 因为实验教学需要教师的额外工作, 目前没有专门的实验员辅助, 事实上,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 每20个教学班应配备一名专门的实验员。

3. 通过培训课程, 为科学教师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的充实提供支持

上一篇:建筑师兼职顾问聘用协议下一篇:下一步学校内部控制工作计划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