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网络营销研究分析开题报告(共13篇)
1.企业网络营销研究分析开题报告 篇一
武汉工业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第二学位毕业论文 题目:
作者:
指导老师:
第一专业:
第二专业:
开题报告现代电力企业营销方针刘高高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市场营销
一.选题的基本内容、国内外现状、选题的目的、课题的意义和实现的可能性 1.1基本内容
电力产品是供电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制定的基本因素,电力产品的营销策略将会直接影响和决定电力企业的经营效益和销售市场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市场营销的成败。本文根据查阅众多电力行业相关知识,针对电力产品的特殊性,电力产品策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制定营销策略。提高电力产品质量;实施差异化战略。
1.2选题目的及课题意义
电力企业的一切发展都是基于电力产品场,供电企业的制定的市场营销策略决定了其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能否增加收益。电力企业的营销是个长期的战略问题,无论电力发展到何种阶段,是供给约束还是消费约束,无论供过于求还是供不应求,供电企业都必须制定符合市场规律的营销策略,顺应电力市场的形势变化,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认真研究并正确制订营销策略,积极灵活的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参与竞争,改变被动局面,赢得市场主动权,以利于电力企业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1.3实现的可能性
对于现今的中国电力企业的发展,我持乐观态度,我国现在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电力产品的普及迫在眉睫,特别是在龙村,急需解决许多电力问题。如 智能电表的普及,告别人工抄表的时代就快来了。我国现在的科技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在对电力的需求上,高科技的电力产品已经有了很大的市场,现在急需一种可实施的营销策略把电力产品推向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二.研究方案
结合具体国情,以自己了解的龙村为实际考察地点,运用自己所学的市场营销相关知识,来分析探索中国电力企业的营销策略。正文总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概述
1.1电力企业的发展历程
1.1.1 中国电力行业成就回顾
1.1.2电力行业发展现状
第二章电力企业的营销策略
2.1国内外电力市场营销现状
2.1.1 现代电力企业市场现状2.1.2 现代电力企业市场营销存在问题
2.2现代电力企业市场营销探索
2.2.1电力产品营销策略
2.2.2电价策略
2.2.3电力分渠道策略.第三章 加强电力营销中战略管理与精细化方针
3.1 电力企业营销战略管理现状
3.2 供电企业战略实施管理程序
3.3 实践及管理措施
3.4加强电力营销的细化策略
由以上3章论辩得出结论:
供电企业都必须制定符合市场规律的营销策略,顺应电力市场的形势变化,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认真研究并正确制订营销策略,积极灵活的运用市场经济规
律,参与竞争,改变被动局面,赢得市场主动权,以利于电力企业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现代电力企业营销手册》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电力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作者:林明宇,高丽玲 编出版社:中国电力
《电力市场营销管理》作者:刘秋华 编著出版社:中国电力 《电力市场分析预测》作者:周晖出版社:清华大学 《国外电力市场化改革分析报告》 编著出版社:中国电力
《中国电力供需分析报告》作者:国网能源研究院 编著出版社:中国电力
《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研究--基于电力普遍服务实施机制的视角》作者:吴昌南
2.企业网络营销研究分析开题报告 篇二
1 选题的原则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一般遵循以下原则:①在本学科范围内, 涉及的内容是与本专业相一致的, 避免在以后的论文答辩中出现问题。②创新性, 开题报告选题内容一定要新颖, 一般是前人没有做过的, 或者是尚未得出明确结论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也可以是已经得出结论, 但不同种族, 不同地域之间存在差异, 在医学上, 很多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人群的发病率、患病率以及治疗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此外创新性还表现在对待问题自己独特的见解, 以及技术方法学上的创新。③可行性, 课题题目应适中, 结合本科室的科研实力量力而行。三年制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承担大量的临床工作, 基本上没有单独的科研实践, 论文选题范围太大, 实践操作起来难度较大, 很难按时完成。因此在选题时不要“大题小做”应“小题大做”。④实用性, 临床医学研究生最终还是要面对患者, 选题时多选择应用性课题, 因此更要注重课题的实用价值, 切忌一味追求偏、难、怪, 应着力于服务于医学、服务于患者。选题是研究工作实践的第一步, 需要研究者积极思考, 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 互相比较、多方论证的努力, 从事学术研究的各种能力在其中都可以得到锻炼提高。
2 文献综述的撰写
一般选题范围确定后, 就进入收集资料阶段。研究生只有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 才能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新动态、新进展, 新技术和新发现, 从而确定自己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 并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文献综述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而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归纳整理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综合叙述后写成的文章, 属于二次文献范畴。医学硕士研究生阅读文献量应该在50篇以上, 其中外文文献至少占50%, 近三年的文献至少占70%, 遇到非常有价值的外文文章, 最好将其全文翻译出来, 对于阅读以及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书籍宜先看序言和目录, 论著宜先看摘要和结果。医学文献综述一般分为四个内容: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动态、研究方法, 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提出自己的意见等。整篇综述力求全面、准确、客观, 尽量用自己的语言, 避免大段引用原文, 要在原文的基础上做出总结。文献综述的广度和深度,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开题报告的质量, 也是医学研究生科研实践的基本训练内容。
3 开题报告书内容
首都医科大学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题报告书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研究课题中英文摘要、课题立项依据、课题研究内容、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课题前期研究基础或预实验结果及可行性分析、课题中关键问题及解决的措施、课题研究计划进度。
中英文摘要 (约200字) 应具有独立性, 充分显示本文的创新之处, 一般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个部分, 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多采用第三人称撰写, 尽量避免“本文”、“我们”等语。英文摘要尽量用被动语态, 医学研究中难免会出现很多的专业术语, 摘要中的缩略语、缩称, 首次出现时要用全称;摘要的句子应力求简单, 主谓语搭配得当, 不要出现图表和引文。课题立题依据主要包括课题研究背景、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课题研究背景也叫问题的提出, 多从现实出发去论述, 指出需要去研究去解决的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主要就是文献综述部分,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是阐述为什么要研究, 课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课题的研究内容, 一般涉及研究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方法三个部分, 相对于研究目的而言, 研究内容是研究课题所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具体化。医学科研的研究对象往往是动物、人或由人组成的群体, 必须说明标本来源、样本数量及选择标准。医学研究问题的针对性强, 常常还包含需要检测的相关指标, 这些指标应与课题密切相关, 具有较好的敏感性、特异性, 使结果更为真实可信。医学课题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流行病学方法, 在选择统计学方法时, 尤其要认真推敲, 选择合适的统计学方法是提高课题结果说服力和可信度的关键环节, 一个严谨规范的科学研究, 必须以严谨规范的方法为支撑。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就是整个研究的实验方法和具体步骤, 多从基础问题开始, 分阶段进行, 比较分析时还会出现两条或多条路线同时进行, 医学中多采用图表的方式表现, 使之更加简明、清楚。先进可行的技术路线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科研课题的价值, 也关系到研究的时效及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课题前期研究基础或预实验结果及可行性分析, 研究基础包括目前课题所处的研究阶段, 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 (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 , 医学课题的研究周期相对较长, 因此要得到理想的研究结果, 预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通过对预实验结果的分析, 能够对整个科研课题的远期目标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课题的可行性分析也主要是综合上述两点对整个科研课题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价, 包括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完成课题的技术支持、软硬件保障等。
课题中关键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这方面主要涉及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关键问题、重点、难点, 并对这些问题作出科学的估计和判断, 提出拟采用的解决方案和具体措施。课题研究的计划进度, 包括本课题研究的时限, 不同阶段 (开始和结束时间都要有规定) 的研究任务以及预期达到的结果, 不同学期的研究日程安排等。最后还应要求研究生在开题答辩考核过程中对本课题做出经费预算。
4 开题报告的质量保证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科研知识和能力的一个综合体现, 是整个研究工作能否顺利进行, 毕业论文答辩能否成功通过的重要保证, 因此, 必须对开题报告进行考核和评价。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部规定了医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书的统一格式, 在开题考核前一周, 研究生必须征得指导教师同意向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提出开题考核申请, 并上交文献综述。研究生管理部门根据研究生所学专业和指导教师推荐, 组建开题考核专家小组并组织开题。开题考核小组成员不少于3人, 由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教授或副教授 (或相当职称) 的专家组成, 其中教授 (或相当职称) 的专家不得少于2人, 考核组长1名, 导师不担任组长。开题考核程序分为:开题报告陈述、考核专家提问、考核专家评分三个环节。考核小组成员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书、文献综述、综合能力三方面进行总体考核和评价。学院安排答辩秘书1名, 负责整个考核过程的记录, 并对所有专家的评分进行汇总, 最后由考核小组组长填写考核意见并签字。开题考核未通过者, 半年内须重新开题, 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负责整个考核过程的监督和审核工作。开题报告书和文献综述一式两份, 分别由学校和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进行封存保管。
总之, 要把开题报告纳入到整个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去[1], 增强研究生对所参加科研工作的责任心、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提高整个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毕业论文质量。
摘要:开题报告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环节, 是监督和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先决条件。为了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提高论文水平, 必须进行开题考核, 并把开题报告纳入到整个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去。
关键词:开题报告,学位论文,质量保证
参考文献
3.企业网络营销研究分析开题报告 篇三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以下简称《装备史》)是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原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主持和策划的专题研究性重大项目。2010年10月,该课题正式上报申请国家教育部研究课题;2011年7月22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正式批复《装备史》列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DCA110188)。
《装备史》立项是我国教育装备战线的一件大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装备史》的编撰可以全面总结回顾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历程、地位、规律、作用,填补教育装备理论建设上的一个空白,所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次开题会主要研讨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重在清思、聚焦和分工。编撰《装备史》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涉及许多重要理论问题,是不断完善教育装备理论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项目内容与组织
核心概念界定
《装备史》研究是教育装备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发挥历史及关键作用的实证性研究。教育装备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支持承载和传递知识信息的配备物,是教育资源(自然资源、人力物力资源、人工资源)中的人工资源部分,或者可更加具体地表述为:教育技术装备是指实施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仪器、设备、资料、教具、学具、设施以及相关软件的总称。
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家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按照目前中国GDP的平均增长速率(年增长率为8%)计算,到2012年教育经费中央投入就会达到1.6万亿人民币,加上地方财政和社会力量办学投入,教育投入必将大大增加。
表1列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30年的相关数据。2000~2010年,全国高校教育装备投入2 000亿元以上,平均每年200亿元以上;中小学教育装备投入1 200亿元,平均每年100亿元以上;职业技术教育装备投入每年100亿元以上,且呈上升趋势。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技术装备事业随着中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从基础薄弱、条件落后的状态转变为体系健全、规模宏大、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新局面,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保障作用。教育装备的高速发展,对教育技术装备的开发、使用、管理、评价等工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研究将记述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育技术装备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的发展历程,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和总结。该研究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重视,可以展现出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巨大成果,全面反映教育技术装备与近现代教育教学发展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与科学发展规律,同时可为决策者提供对中国教育发展科学决策的参考依据。
作为学科,教育装备学已经形成和发展近10年,并于2010年正式列为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向之一。学科建设的基础理论由认识论、方法论和历史观构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个科学的理论,它的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应该是统一的。所以对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研究也是教育装备学科建设的必要内容。
教育技术装备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般教学工作联系紧密又有区别,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和门类,专业性、技术性特点比较突出的大的范畴和体系。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教育改革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中国教育技术装备事业已形成一个建设、配置、管理、应用比较完善,基本适应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行业体系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完整格局,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
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迅猛发展和进步,既彰显出党和国家对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巨大投入,反映出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各级教育机构包括学校领导同志不断转变观念,把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纳入教育事业的整体格局,统筹规划、科学发展理念的工作过程和结果,同时也折射出整个教育技术装备领域各级领导同志、专业技术人士、众多企业勇于开拓进取,不懈努力,为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和科学发展理念。
为促进教育技术装备事业可持续科学发展,全面展现和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技术装备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巨大成就、基本经验和发展规律,重温改革开放30年党中央深谋远虑做出的一系列重大教育决策的深刻背景,回顾改革开放30年并由此上溯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历史发展轨迹,通过大量卓有成效的包括很多具有开创性的发展教育技术装备的具体工作实践,以国际化的视野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视角,全面深入具体地记录教育技术装备发展过程。期望通过这一项目,进一步明晰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发展规律和重要地位,为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借鉴,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已成为教育大国,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正在向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成就有目共睹。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表现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计划经济模式到市场经济模式,从简单教具到高科技装备,机构经过多次调整,到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从业人员数十万、年投入数百亿规模的专业化体系,表明中国教育事业成就与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发展有着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技术进步,投入增加,行业规模扩大和进步,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然而遗憾的是,目前有关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研究几乎是个空白。在教育部网站上尚未有完整的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信息公开,仅公布了年度资金投入情况的信息。在著名的搜索引擎百度网站上以“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在数千条搜索结果中,没有发现真正意义上符合“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条目,说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是一个空白。目前,有关“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类似研究工作,仅有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于2006年组织编写的一部《回顾与展望——纪念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成立20周年》。但是这仅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的部分历史资料,而且仅限于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本身的工作,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有关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历史的全部情况尚需填补空白。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历史的研究,探索教育技术装备发展与教育发展关系的规律,发现教育技术装备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为教育技术装备经费的科学投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内容:教育装备实践发展变化史;教育装备理论研究史;教育装备体系的构成、沿革和发展史;教育装备管理制度建设史;教育装备与教育均衡发展史;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信息化装备史;实践教学体系教育装备建设与配置史;各类功能实验室及各学科教学装备史;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育装备研发、生产的转变史;教育装备标准化史;西部大开发战略及民族地区教育装备建设史;教育装备国际交流与合作史等。
研究方法
以时间为主线,在全国各省按时间、地点、事件、关键人物、可靠数据调研和记录教育技术装备的配备和使用情况,并根据数据对教育技术装备与教育教学成果进行相关分析;在国家和地方图书馆、政府档案馆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收集信息与数据;对退休和在职的教育技术装备人员进行访谈,记录相关事件;确定变量,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遵循史学研究客观、系统、联系的基本要求,时间大体划分为建国前、建国后至“文革”结束和改革开放33年3个历史阶段,以改革开放以来为重点。
组织形式
采取三级课题组的形式(核心课题组、分课题中心组、子课题项目组)开展研究工作。为了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将建立专家委员会和专家数据库,将教育装备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和长期在一线工作的专业人员吸收进来,发挥各自优势,为研究工作做理论和技术支撑。共15个分课题,在开题会议期间进行分工,由分课题中心组认领任务,组织实施。
项目组构成
核心课题组(一级课题)
课题负责人:李兴植
课题主要参加人:夏国明、王长毅、王兴乔、艾伦、钟元生、张杰、施建国、何智
总顾问:主管过装备工作的部领导
顾问:王富、刘济昌
15个分课题中心组及负责人
分课题一:中国教育装备发展综述(王兴乔)
分课题二:现代教育装备的理论与实践(艾伦)
分课题三:教育装备管理及实践研究(罗一华)
分课题四: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装备事业的跨越性发展成就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哈达)
分课题五:教育装备管理制度建设与发展(张永昌)
分课题六: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施建国)
分课题七: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管理发展研究(陈峥嵘)
分课题八: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与教育装备建设(陈建平)
分课题九:新时期教育装备研发、生产、配置体系的转变(郭金宝)
分课题十: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信息化装备(张杰)
分课题十一:实训/实践基地建设与重点工程/高教部分(李万德)
分课题十二:实训/实践基地建设与重点工程/职教部分(李瀛)
分课题十三:图书馆建设与应用沿革(张晓凌)
分课题十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持续加强各类功能实验室/教室建设(杨立湖、何智)
分课题十五:世界教育装备发展的一般情况(王长毅、薛鹏)
分课题与子课题项目组详见课题分工。
课题进度
2011年7月前做各项准备工作,制定详细研究计划;
2011年10月召开开题报告会,进行各分课题分工,贯彻研究计划;
2012年3月底完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各卷的三级目录;
2012年12月完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的30%;
2013年10月《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统稿;
2013年12月完成研究报告,出版《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配套经费支持。
(本文根据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副会长李兴植同志于2011年11月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开题报告会上的发言摘要整理。)
4.企业薪酬研究开题报告 篇四
一、选题的意义与背景
(一)选题意义
全球化金融危机,引发了经济危机及经营市场竞争白热化,产品价格战,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各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企业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本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激励人才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由此便加重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一系列压力,薪酬管理首当其冲,薪酬问题已成为约束企业发展的桎梏。
薪酬管理是公司战略和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薪酬不仅是对员工贡献的承认和回报,它还是一套把公司的战略目标和价值观转化成具体行动方案,以及支持员工实施这些行动的流程。健全的薪酬体系有助于降低企业人员的流失,并吸引高级人才,减少企业的内部矛盾,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完善企业的机制。但现有的各种薪酬体系也往往不是完美无缺的,每一种都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因此,这就要求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一种最适合本企业的薪酬体系,这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状况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薪酬己不再是单一的工资和纯粹货币形式的报酬,而是内在薪酬和外在薪酬的完美结合。薪酬体系设计的科学合理,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和归属感,能吸引、留住和激励人才。在激励理论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已相当成熟,大体上可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性激励理论、强化型激励理论三大类。在激励实践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也已相当丰富,薪酬激励管理已步入科学化发展轨道。
(1)需求层次理论的应用:马斯洛1943年出版著作《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他认为人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对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
(2)期望理论的研究:1964年弗隆在他的著作《工作与激励》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期望理论。期望理论的基础是,人之所以能够从事某项工作并达到组织目标,是因为这些工作和组织目标会帮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弗隆认为某一活动对某人的激发力量取决于他所能得到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结果的期望概率。在进行激励时要处理好努力与绩效的关系、绩效与奖励的关系、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2、国内研究现状(1)相关理论研究
薪酬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应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能够激励员工自觉自愿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国内学者对激励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
《一种新的激励形式—人脉激励》一文:从人脉的概念和分类入手,提出了一种新的激励方式——人脉激励。他们指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励以及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得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体都在努力通过人脉关系的有效建立和拓展来实现企业和个人最优化成长和发展。企业只有从人脉需求的现实需要出发,为员工创造人际交往的机会,解决所需的交通工具、费用等硬件设施,并在公司范围内创造良好的人际氛围,丰富企业文化,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积累企业整体隐形资本,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赵纳、姜增国,2009)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基于工资,奖金,福利的薪酬组合模式开始显现出局限性,员工更加考虑工资和福利之外的东西,全面薪酬的概念应运而生。
(2)国内现行薪酬体系存在的问题
薪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热点话题。《企业薪酬体系的效果研究综述》一文指出:以往的薪酬研究更多地关注薪酬的决定因素,相对而言,忽视了评估薪酬体系的效果。随着薪酬体系的演变,薪酬体系的效果问题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重视。通过综述薪酬体系效果的相关研究,笔者认为,以往的研究存在四个问题:一,以前的一些研究表明薪酬体系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二,薪酬系统与组织的匹配是未来薪酬研究的五大问题之一。三,国内不少企业在学习美国的薪酬体系,到底美国的薪酬体系是否适合中国的文化和中国企业的现状,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四,以往研究在分析薪酬体系的效果时,忽略了或没有控制其他激励因素。(姚先国、方阳春,2005)
《民营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指出:现在的民营企业薪酬管理存在许多的问题,如多数员工薪酬很低、员工薪酬待遇既不公开也不公平、员工薪酬不与企业绩效挂钩、拖欠员工工资等现象比较普遍,难以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对于民营企业吸引外来人才,留住优秀人才,激励有用人才,提高组织效率,在激励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是非常不利的。(崔立权,2008)
(3)薪酬体系对激励员工的作用
薪酬激励机制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发挥薪酬激励的作用》一文指出:薪酬激励不单单是金钱激励,实质上已成为企业激励机制中一种复杂的激励方式,隐含着成就激励等。因此,薪酬激励能够从多角度激发员工强烈的工作欲望,成为他们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主要动力之一。员工期望通过积极表现,努力工作,一方面提高自己的工作绩效,另一方面争取薪酬的晋升。在这个过程中,员工可体验到由晋升所带来的自我价值实现感和被尊重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创造性。这既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又能业结成利益共同体,使员工感觉到有创造力才有回报,最终实现双赢。(雷军乐、樊延华,2006)
《薪酬激励-人力资源管理的一柄利剑》一文指出:在今天,薪酬激励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员工心目中,薪酬不仅仅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员工自身的价值、代表企业对员工的认同,甚至还代表了员工个人能力、品行和发展前景。所以薪酬不单单是金钱激励,实质上已成为企业激励机制中一种复杂的激励方式,隐含着成就激励、地位激励等,因此,薪酬激励能够从多角度激发员工强烈的工作欲望,成为员工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主要动力之一。(乔祺,2008)
《宽带薪酬的两面性分析》一文指出:宽带薪酬是现代企业较为流行的薪酬制度。刘宏指出宽带薪酬的实质在于:绩效是衡量薪酬的最终标准和尺度,他传导着以绩效和能力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宽带薪酬结构不仅通过弱化头衔、等级、具体的职位描述以及单一的向上流动方式向员工传递一种个人绩效文化,而且还通过弱化员工之间的晋升竞争而更多地强调员工们之间的合作和知识共享、共同进步,以此来帮助企业培育积极地团队绩效文化,而这对于企业整体业绩的提升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力量。(刘宏,2009)
(4)薪酬体系的发展趋势
合理的薪酬体系是关系到员工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薪酬总额相同,支付方式不同,会取得不同的效果。所以,如何实现薪酬效能最大化,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
《管理中的激励》一文提出:提高薪酬结构的激励性,他们指出如果一个组织中员工的工作热情不高、员工比较懒散,想加大激励力度,可以采用高弹性的薪酬模式,即加大浮动工资/奖金/佣金的构成比例,缩小刚性成分。如果是一个因品牌弱小导致招聘困难的新兴公司,可采用高稳定的薪酬模式,增加薪酬中的固定成分,让员工有安全感。(孙健敏,周文霞,2004)
福利是企业薪酬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定位来讲,应该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故福利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但是,由于目前我们大多数企业实施统一的具有普惠性质的福利制度,许多企业在想员工提供福利时发现同意的福利计划很难满足员工的多样性,多层次性的需求,是福利与部分员工的需求脱节,难以发挥激励功能,降低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因此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得到蓬勃发展的弹性化的福利制度引起我国管理界的广泛关注。
3、述评部分
综上所述,从众多学者对企业薪酬体系问题的研究成果来看,薪酬体系设计已被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管理系统中并被广泛应用。如何制定有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是企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薪酬管理不是对金钱的直接关注,而是关注如何正确的使用薪酬的激励作用,因为即使薪酬绝对金额相等,支付方式不同带来的激励作用也会有很大的差别。企业应注重将内在报酬和外在报酬有机结合适当缩短常规奖励的时间间隔,保持激励的及时性,增强激励的效果。
目前国内外有关薪酬体系设计问题的研究文献很多,但针对某一特定条件下企业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薪酬体系的研究还很少,因此,在写作本论文的时候,笔者将在参考大类的文献基础上,结合某企业原有的薪酬制度,来摸索尚未成熟的薪酬体系设计与策略。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基本内容:
1.国内外对企业薪酬体系研究情况:薪酬的定义和构成,薪酬设计的理论基础,薪酬激励的含义与内容,我国薪酬体系设计的现状,薪酬体系效果的研究。
2.某企业薪酬体系现状:企业简介,企业现状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状况分析,企业现行薪酬体系设计情况,企业现行薪酬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现行薪酬体系对员工的激励效果。
3.提出完善某企业员工薪酬体系的基本对策:企业薪酬体系现状分析,公司薪酬体系设计概述,完善、改良企业薪酬体系方案,企业薪酬方案的实施,新方案的反馈分析。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通过问卷调查法、面谈法等方法来发现企业原有薪酬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2、薪酬体系再设计过程中,根据公司实际,通过收集相关资料来设置绩效考核指标权重。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分析员工薪酬制度的基本情况,了解国内、外对员工薪酬体系的研究动态。从而为本文写作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收集某企业现有的员工薪酬制度的现状,为本文的写作提供有关数据,为文章写作提供更确实的数据来源。
3.面谈法。通过与有关人员的直接交谈,了解他们对现有薪酬制度的满意度和希望企业为他们做些什么,从而可以对目前的薪酬制度提出更好的解决策略,设计更好的薪酬体系。
5.企业财务管理研究开题报告 篇五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商业信用得到了推行。商业信用以其成本低,方便快捷,涉及利益方少等独特的优点得到了广泛的推行。而商业信用的推行直接导致了企业的一项债权性资产――应收账款的产生与发展。应收账款作为一项流动资产,具有流动性资产的一般特性,但其却具有不同于货币资金,存货等能直接为企业利用的缺点和独特的财务风险。在企业的发展中,应收账款起着重要作用,应收账款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对企业应赊销商品提供劳务过程中形成的应向客户收取的资产进行核算监督管理。应收账款管理有效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金流动和效益实现,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产力量和资产的运营能力,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应收账款从其本文的研究背景是建立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发展完善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企业,即四川长虹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长虹)面临的是新世纪既有机遇又有挑战的国际化大市场,国内外的双重竞争。科技日新月异,知识、产业、甚至于个人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对四川长虹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应收账款管理研究有助于企业对流动资产的管理。应收账款是企业流动资产的一部分,应收账款的管理是流动资产管理的内容,流动资产的管理有助于加快企业资金利用效率。大量的应收账款使企业的商品销售与资金流入不一致,商品和销售发票已开出,销售已经成立,货款却不能同步回收,这种没有货款回收的销售收入,势必大大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如果涉及跨年度销售收入导致的应收账款,那就可能会产生企业用流动资产垫付股东年度分红的可能性。因此,企业因追求表面效益而产生的垫付款项会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必将影响到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使企业货币资金短缺,从而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支出,甚至会引起企业破产或倒闭。,四川长虹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2/3之多。应收账款作为流动资产中一项较为特殊的资产,高效的管理水平有助于流动资产的总体管理效率。因此,研究研究应收账款的管理不仅是对企业赊销的管理,也是对流动资产,以至于企业总资产的把握和管理。
2.应收账款管理研究有助于企业整体财务目标的实现。应收账款作为现代财务管理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系统工程。财务管理将企业的活动划分为四个部分,资金的筹集、资金的投放、资金的营运和资金的分配。应收账款的管理,不仅直接涉及到筹集、投放和营运三个环节,也潜在的影响到资金的分配。所以,研究应收账款是财务管理的内容之一,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利用企业的资金,从整体上进行企业资金的筹划。
3.应收账款管理研究可以有效地防范和规避企业财务风险。应收账款是企业拥有的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企业中应收帐款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平均在40%-50%之间,而且逾期一年以上的账款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应收帐款已演变成了一种财务风险。企业的应收帐款居高不下,其实质就是潜在的坏账“黑洞”而且如果企业应收账款过多,时间过长或坏账比例过高,轻者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重的甚至可能导致企业因此破产,所以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应引起每一位经营管理者的重视。应收账款管理不善,一方面会降低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使企业效益下降。另一方面,会夸大企业经营成果,虚增了账面上的销售收入,增加了企业的风险。通过应收账款管理的研究,加快企业资金回收率,有利于管理者和投资者了解到真实情况,做出更好的决策。
4.应收账款管理研究有利于促进信用管理体系的完备。根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的比重为50%以上,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0%的水平。企业之间尤其是国有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造成逾期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顽症。而在国外,西方国家比较流行的应收账款管理方法是应收账款有价证换和保理业务。目前,我国的社会信用基础还比较薄弱,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完备,信用管理体系尚在探索和建立之中,有关政策法规尚未出台。同时我国大部分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意识比较淡漠,管理方式比较单一,绝大多数企业仍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管理机制。因此,我国还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应收账款的管理模式。今后,随着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的市场经济必将得到快速发展和进一步完善。所以在国内我们面对应收账款问题应迫切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方法,改善和加强本企业的应收账款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林钧跃.企业赊销与信用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2.张云起.营销风险预警与防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方斌.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若干建议[J].财务与会计,2002(01).
4.张连萍.加强国有大中型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J].山西:财会月刊,2006(02).
5.王玉林.强化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J].会计之友,2003(02).
6.周翔.企业应收账款风险防范的对策.经济师[J].社科纵横,2002(10).
7.崔金艳.应收账款信用风险控制[J].社科纵横,2006(07).
8.毛金妹.加强和完善应收账款管理的措施[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8).
9.张萌.进一步加强财务监督之我见[J].军事经济研究,2008(09) .
10.李琼.强化企业财务监督的对策研究企业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1998(3).
二、毕业设计方案或毕业论文研究方案
本文以四川长虹公司为例,运用案例调查和分析比较的研究方法,根据真实的案例与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归纳与总结,探究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与对策。
本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应收账款进行概述,阐明应收账款管理的意义:
1.应收账款的含义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销售产品、商品、提供劳务等原因,应向购货方或接
受劳务方收取的款项,包括商品或劳务收入及代购货方或接受劳务方支付的运杂费等。它是企业采取信用销售而形成的债权性资产,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向客户提供的一种商业信用。
2. 应收账款的意义
(1)有利于减少成本。科学的应收账款的管理应是在充分发挥应收账款强化竞争、扩大销售作用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少应收账款的成本,遵从成本效益原则,为企业缩减成本。
(2)有利于防范风险。应收账款管理可起到事先预测,事中控制的作用,从而能有效降低财务风险。
(3)有利于实现财务管理的整体目标。应收账款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内容之一,对资金的筹集、投放及分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效应收账款管理,也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环节。
第二部分,四川长虹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赊销比列逐年增长。
2、应收账款管理意识淡薄。
3、应收账款管理机制体制不健全。
4、应收账款成本较高。
第三部分,分析四川长虹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四川长虹作为国际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其应收账款总额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应收账款额。在国内的彩电市场供小于求时,其业绩稳定,赊销也不多,应收账款数额较小。但随着其他企业的进入,市场慢慢的饱和,竞争越来越激烈,各行各业纷纷采用赊销的方法进行促销。长虹在不断进行国际化并不能满足其固有的经营模式。因此,也同其他企业一样,开始大规模的促销,赊销。
2、公司管理者对应收账款重视不够。四川长虹在前几年的发展中,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走过遏制应收账款和强行收账两个极端,这主要是由于对应收账款管理了解不深,管理人才匮乏,信息不通等原因造成的。
3、(1)忽视客户信用调查和管理。
(2)在合同的订立过程中,缺乏对合同内容全面、审慎的把握,所签的合同条款不齐备,内容不全面,为合同的履行埋下了隐患。在订立合同时,合同的一般条款欠缺,虽然不会对合同的成立、合同的效力等问题产生影响,却会对合同的履行、合同当事人经济利益的实现带来消极影响。
4、财务报告不及时以致处理不及时。
第四部分,针对长虹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1、拓宽销售渠道。
2、防范应收账款风险。
3、建立健全应收账款管理体制。
4、提高应收账款管理效率。
三、毕业设计(论文)预期成果及创新
6.企业网络营销研究分析开题报告 篇六
>《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课题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课题,是重庆市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十五”专项科研课题(课题批准号:02-dt-10)。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论坛热门帖子: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学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的飞跃,网络化教育将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探索、研究并构建适宜于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在网络教育时代,不仅需要有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高效互动的教学方式,更需要有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完备的`教学体系。在网络化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网络教育的主导力量。而目前,我们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网络实施教育教学尚有距离,尤其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还有待起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虚拟学校、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重庆市教委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评选信息技术示范校加大力度;渝中区率先建立局域网,并通过已经实施了三年的“双创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础条件:我校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信息技术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硬件上:我校建成了以光纤为网络骨干,采用千兆高速以太网,集视频教学、监控、信息服务、学校管理于一体的校园网络,实现了“班班通”;全校所有的教室都安装了数字投影机、实物展示台、100英寸电动玻珠屏幕、多功能讲台、监控摄像机、29英寸电视机,上课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
软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 “教育信息资源库”,包括《k12学科资源库》、《数字图书馆》(近两万册电子书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电子期刊等大型教育数据库、试题库、资料库,涵盖国情教育、心理咨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升学指南、教育法规等教育信息库,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管理和一线教学的需要。
人员上:我校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配备了专业人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相当造诣。信息技术中心,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了信息技术素质修养和实际操作的培训,全校教职员工基本掌握信息技术教育,能满足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观念问题:有了好的硬件环境,如果观念不更新,只是“换汤不换药”,那就失去了研究价值。本课题必须着力解决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
2、理论问题:目前网络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应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现有的理论,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网络教育的理念、原则、策略。
3、技术问题:信息技术,顾名思义,技术性是很强的。如何使教师技术精湛,使精湛技术与优质教育紧密结合,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课题希望在这方面能作出一点贡献。
4、实践问题:网络是一个新环境,如何在这个平台上,创造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切实际地模仿别人,拷贝别人,是不可取的。本课题倡导教师努力进行实践。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综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2、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
(1)21世纪的教师应该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问题:
①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教育教学。
②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终身教育以保持新鲜活力,促成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③适应现代教育的新趋势――网络教育,对教师素质到底有哪些新的要求。
(2)21世纪的学生应该思考自己的学习问题:
①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变更传统学习模式,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②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学会学习。
③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21世纪的学校应该思考建设新型师资队伍,培养新型学生的关键途径;加强资源库的建设,为网络教育提供坚实保障等问题:
①如何进行资源库结构的建设。
②如何强化教师和学生的网络意识。
③合理地充分地使用资源库,实现新的教育教学目标。
3、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是:
(1)选题富有挑战性。本选题基于信息化大发展,传统教育与新型教育大更替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生动活泼的网络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3)手段先进。利用校园网络和个人主页资料,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的学习空间和积极思维的素材,强化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目的性。
五、本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203月至2003年2月,对全校教师进行了12轮培训,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到简单课件制作、网络课件制作,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的基本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系统培训,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国家、市、区各级的技能竞赛,多人获奖,从而推动了教师个人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论、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和科学研究方法论等。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索引法、行动研究法。以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作为研究手段,采用观察、文卷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多个轮回的研究。
七、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1、论文集:本课题研究的报告、总结、论文、案例、教案精编(内部印行,争取正式出版)。
2、专著:《扣开未来之门――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模式研究》(正式出版)
3、电子出版物:《求精中学优秀网络课件选》(若干辑)
八、本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一)研究周期
三年,即2002年2月至年1月
(二)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
1、2002年2月――5月为准备阶段
宣传发动,组成课题组,酝酿课题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等。
2、2002年6月――2004年8月为实施阶段
第一轮(2002年6月――8月),主要工作:课题组统一认识;申报课题;确定子课题,各分课题组分别开展研究工作;积累资料;统计分析,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二轮(2002年9月――2003年8月),主要工作:完善方案措施;继续开展研究;争取有一定的成果,并写出第二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检查。
第三轮(2003年9月――2004年8月),主要工作:继续开展研究,并争取在某些学科实现质的跨越;争取每人有一篇论文;写出第三期研究报告并接受中期检查。
第四轮(2004年9月――2004年12月),主要工作:继续开展研究;出论文集;写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为了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我们将本课题分为四个研究小组,分别在信息技术、文科类、理科类、艺术类四个方面开展研究,逐步互相渗透、融合,最终形成一个开放的、立体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3、2004年12月――2005年1月,结题验收,主要工作:接受专家组审查鉴定;根据成果奖励优秀参研人员。
九、本课题组成员
1、课题领导小组
顾问:张克敏 邓小庆 刘书华 包锦安
组长:王世群
副组长:赵放鸣 何江顺 邓 勇
成员:龚照华 杨 培 石 敏
2、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指导:王世群
课题设计兼学术秘书:邓 勇
课题研究人员:
第一研究组:组长:邓 勇 组员:黄银华 谢家英 尹端津
第二研究组:组长:龚照华 组员:黄 芳 程舒燕 张红艳 凌文泉 黄志伟
第三研究组:组长:杨 培 组员:赵 放 王纪蓉 古远鹏 雷 波
第四研究组:组长:石 敏 组员:张胜男 黄 智
档案整理:邓 夏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谢谢。
7.企业网络营销研究分析开题报告 篇七
【关键词】中小学; 装备标准; 研究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对教育的论述中提出: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学校开门上课,必须得具备三个条件,有校舍,有老师,再还要有教学设备,只要具备这些条件,就可以开学上课。因此,学校建设的标准化,首先得有教育装备的标准化。因此早在2014年,我们都已经将修订装备标准列入我们的工作计划。为了能更好的将我省标准修订好,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一是我们收集了国内外的教育装备标准,同时做了大量的调研,收集了很多这方面好的意见和建议。二是我们也对许多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随着新课标的逐步深入,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教育装备升级换代的频率大大加快了,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的网络化、教学过程的智能化等等,特别是一些新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对我们的装备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项目的由来
我国教育技术装备标准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78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中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和《小学数学、自然教学仪器配备目录》,1984年、1985年教育部先后发布了《小学数学、自然教学仪器配备目录》和《中学理科教学仪器和电教器材配备目录》,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对这两个标准进行了修订(教备[1993]19号),1995年又根据新的情况下发了补充目录,同时发布的还有《小学思想品德、语文、社会、英语、健康教学仪器配备目录》(教备[1995]36号),2000年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又根据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中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和《小学数学、自然教学仪器配备目录》进行了调整。经过多年的调研和调查,2006年7月,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正式编制发布了《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初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初中科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小学数学、科学仪器配备标准》。
我省装备标准:2006年教育部四个教育行业标准发布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根据多年调查了解的我省情况,制定了于2006年10月由省教育厅正式发布实施《河南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教技装[2006])706号)。这是我省历史上第一个结合本地实际需求而制定的标准。也是多年来我省正式发布的第一部教育技术装备标准。2006年标准一直是指导全省中小学校进行配备的规范性文件。近年来,我们又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意见》、根据教育部文件印发《中小学实验室规程》、《高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河南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设备配置标准(试行)》、《河南省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管理暂行办法》、《河南省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使用制度》等。
我省装备标准从发布至今刚好10年,这些年来《标准》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的建设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对支撑课程改革,推动实验教学,保障办学条件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本地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和实验室建设工作走上了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轨道。但是,随着近年来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教育技术装备投入的不断增加,原来的装备标准已经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和标准化学校的建设全面启动,因此重新制订和修订我省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已迫在眉睫。
二、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教育装备是中小学三大基本建设之一,是办学的必备条件,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保障。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要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要实现4%的。这个目标在2012年已顺利实现。特别是从2010年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全面改薄项目等几个国家投资项目开始,仅“十二五”期间国家就对我省教育投入就有100亿元,加上地方财政配套投入,用在教育装备上的资金约50亿。
经过这些年来全省广大装备人的不懈努力,我省的装备工作已形成了“建、配、管、用、研”比较完善体系,基本适应我省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极大的促进了我省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发展。在目前的大好局面下,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内涵和要求也在不断发生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和定位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制订符合我省中小学实际和适应未来发展的新的教育技术装备,为学校的装备建设提供科学专业的指导。
通过对我省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的研究,要明确以下几点:
(1)教育技术装备已不是传统意义的“装备”。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要求理科实验室设施和仪器设备为教学改革提供支撑,而且要求各类功能教室的建设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的教育装备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实验室、图书馆两个方面,也不再分常规装备与现代技术两个层次,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已经从过去的理、化、生实验室建设和常规教学仪器设备的配置,发展为实验室、功能教室、图书馆(室)、体育场馆、食堂、宿舍等涵盖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各个方面的“大装备”。
(2)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既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教育问题。技术问题是标准涉及多个领域、门类,专业性技术性特点比较突出,不能凭经验、想当然;教育问题是强调装备标准是有关学校、为了教育的标准,是为了更好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的成长为根本目的。
(3)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既要有理想性,又要有现实感。装备标准要有一定的高度,有一定的前瞻性,必定要超出一部分学校的现实情况,具有一定的理想性;然而装备标准现实性要求则意味着装备标准的出台要以扎实的调查研究工作为基础。装备标准应是务实和行之有效的,而不能成为“可望而不可及”或“中看不中用”。[1]
三、研究思路
教育技术装备应立足于校园文化与办学特色,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引领下,为学校教育教学营造一个属于硬件范畴的条件与环境,为素质教育提供服务。
四、研究目标
根据对我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的研究,制订和修订出适合我省中小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配备方案,以更好地指导、推动我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快速向前发展。
五、研究内容
包括中小学实验室、普通教室、功能教室、心理咨询室、卫生保健室、体音美卫、书法教室、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校园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中小学图书馆(室)、幼儿园玩教具标准、课桌椅标准、食堂、宿舍、饮水、照明等。
六、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①通过文献研究,了解我国学校装备标准的相关政策及规范性的文件,以及目前我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的方向,为我省标准的修订提供理论依据;②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我省学校的装备现状,发现和感知现行标准的问题;③运用行动研究完成标准的修订,并探索出我省装备工作的新路子,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装备工作机制。
具体过程:
第一步:收集整理装备标准,调研各地市学校装备现状,对我省装备标准进行修订;
第二步:组织专家对装备标准进行论证;
第三步:面向全省各级各类学校进行征求意见;
第四步:对各地反馈的意见进行整理,并再次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第五步:由省教育厅进行公布,并提交结题报告。
七、课题预期成果
(1)將修订《标准》过程中编制依据、原则、具体做法以及推广的价值等加以整理,形成论文进行交流;
(2)提交课题结题报告;
(3)最终形成我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由教育厅发布。
参考文献:
8.企业网络营销研究分析开题报告 篇八
专业名称: 工商管理班级: 2009级2班
学生姓名: 代冠华
指导教师: 郝洪文论文题目: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的研究
完成开题报告时间:2013年3月1日
一、题目:
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的研究
二、选题依据及理论、现实意义
中小企业绩效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管理相对粗放,没有走上科学管理的道路。绩效管理体系问题颇多,我国对绩效管理的重视是最近几年的事情,绩效管理经历了一个由组织考核到岗位责任制到再到“德能勤绩”的模式。目前,许多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的观念还比较落后,以考代管的现象比较严重,在实践中,中小企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也没有形成统一关联的、方向一致的绩效目标与指标链,这些都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进步。
我国中小企业绩效管理思想大都是借鉴国外先进的绩效管理思想,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而我国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环境中又有自己明显的特点,所以解决绩效管理现存问题,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绩效管理理论源于西方国家商业实践,到了20世纪80年代,新管理主义思潮兴起,绩效管理体系经历了由企业绩效为主到以员工绩效为主再到综合权衡企业与员工绩效。国内已有很多学者和咨询公司致力于研究绩效管理,不少专家也热衷于为企业绩效管理建设提供咨询,但这些是不够的。对绩效管理的研究仍然处在起步阶段,不少研究成果只是局限在国外经验介绍和国内企业绩效管理发展的初步研究。
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的理论方法引入我过的时间比较短,绩效管理还是一种刚刚起步的管理思想,加之我国的中小企业具有自身明显的特点,管理相对粗放,并没有真正走上科学管理的路子。国内很多企 1
业已经意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加强管理、提高业绩,不少企业在努力建立绩效管理体系,但因缺乏经验,仅仅局限在绩效考核的水平,问题颇多。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重点
本人通过自身在中小企业中的实习经历,深入对实际绩效管理考察与研究,搜集了很多与绩效管理有关的资料。并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以及阅读与绩效管理有关的文献,对绩效管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完成此课题。
本文拟从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相关概念出发,对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现存问题加以分析叙述,提出对应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以F公司为例,浅析F公司绩效管理现状,找出了其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针对F公司绩效管理出现的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
五、写作进度
2013.1.6—2013.3.15,确定论文题目,撰写开题报告;
2013.3.16—2013.3.31,修改开题报告,撰写论文初稿;
3013.4.1—3013.4.30,修改论文;
2013.5.1—3013.5.10,论文定稿。
六、论文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绪论
(一)相关概念解释
(二)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中小企业绩效管理存在问题
(一)员工个人绩效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相脱节
(二)绩效管理制度够不健全
(三)绩效管理过程够规范
(四)绩效管理结果兑现度差
第三节 解决方法
(一)提高中小企业对绩效管理的重视
(二)明确绩效管理目标
(三)健全绩效管理制度
(四)规范绩效管理过程
(五)绩效反馈和结果应用
第四节 案例分析
(一)F公司情况
(二)F公司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三)F公司绩效管理问题的原因
(四)F公司绩效管理改进措施
第五节 结束语
七、主要参考文献
[1]方震邦.战略性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刘畅.浅谈中小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科技致富向导,2010(07)
[3]李德勋,樊远红.浅析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8)
[4]薄玲梅.浅析我国中小企业绩效管理问题[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12)
[5]朱飞.绩效激励与薪酬激励[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9
[6]鲁百年.全面企业绩效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王博.给予关键指标的我国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8]梁美华.沟通推进绩效[J].人力资源.2008(20)
[9]于林林.我国企业员工绩效管理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1(09)
[10]孙航.中小企业绩效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人民论坛.2012(27)
[11]邱文元,杜杏华.我国中小企业绩效管理浅析及对策研究[J].科协论坛.2012(05)
[12]刘南槐.中小企业绩效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商贸.2011(28)
[13]李艳.改进我过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的对策[J].东方企业文
化.2012(08)
[14]Robert Simons.Performance Measurement & Control Systems
[M].McGraw-Hall.Inc, 2004
[15]褚勇.浅谈绩效管理[J].科技信息.2013(04)
9.企业网络营销研究分析开题报告 篇九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但近年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非但没有跟随经济市场化的步伐而趋于宽松,反而随着后者的推进而日趋窘迫。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普遍和关键的制约因素就是融资问题,在当前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特殊历史时期,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和更加复杂。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获取资金,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现实生活中,中小企业内源融资状况不尽人意,企业在发展中普遍存在资本金较少的困难。它不仅面临着筹集资本金困难,而且还面临着筹集债务资金的困难。目前国内理论实务界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及如何解决提出了很多观点,做了很多有成效的探索,但利用贸易融资来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研究和探索还不是很多。传统的贸易融资技术经过近两百年发展已趋成熟和标准化,但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国际贸易融资环境和国际金融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贸易环境方面,贸易范围从商品流通扩展到跨国生产,销售,经营领域,从单纯的流通向生产经营、技术领域扩展,贸易商品向大宗化、资本化发展,特别是机电等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出口商品结构中比重快速上升;在金融环境方面,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各国实行浮动汇率制,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金融危机爆发频率加快,周期加长。各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成本和风险加大,传统的单项的主要依靠国内贸易融资的方式己不能适应国际贸易方式发展和国际金融环境的需要。因此,结构性的贸易融资成为新的贸易环境下的新的融资技术,目前,这些新的融资方式在欧美等国际已经被运用得越来越广泛。但在中国,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基本还是以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为主。
这几年,我国的外贸发展形势喜人,进出口贸易量增长速度很快。但在发展过程中,当前企业和银行资产负债状况以及旧有融资工具与融资市场中对融资风险管理的制约限制了中小型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发展国际贸易融资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新途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贸易融资的境外研究综述
境外主要致力于国际贸易方式、银行贸易融资服务和风险方面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境外的专家学者便己开始关注贸易融资研究。GerhardWschneide:(1974)较早地论述了贸易融资问题,从国际收支平衡和管理角度出发,阐述了贸易融资的重要性;认为进出口贸易双方都会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力争采取有利的结算方式和融资方式以规避风险;通过对贸易融资流程展开深入的研究,他还提出国际贸易融资的一般技巧和方法,并认为在即时的交易中,融资体制需因承担外汇风险的当事人不同而异。
E.J.Kane(1951)[6]的规避型金融理论、W.L.silber(1983)的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论、J.R.Hicks&J.Niehans(1983)的交易成本创新理论、S.Davies&R.Sylla(1992)的金融创新理论等,以这些理论为主的金融创新理论成为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理论源泉。
J.F.Sinkey(1998)的“T租CK+理性的自利二金融创新”的供给创新和国际清算银行(1996)以提出的风险转移型创新、流动性增强型创新、信用引致型创新、信用风险转移型创新等来解释的需求创新。通过供给创新和需求创新等各种金融创新动因驱动产生国际贸易融资创新。
DavidBlake(1996)则在汇票融资方面颇具独到见解,他通过研究汇票结算方式下融资的特点,充分阐述了汇票结算方式下所进行之贸易融资的优越性。
LenardM/axlllan(1985)、Gerhardw.sehaeide:(1997)和Fay Hansen(2004)则从银行角度出发,并从资本约束、一制度约束、自偿性贸易融资链等方面提出了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创新的方法和策略等。
RiehardBaroviek(2007)联系资金、技术、以及更多中间商等因素对贸易融资供应链进行的研究。K.N.Huang&J.J.Liao(2008)针对银行在贸易信贷融资项目急剧恶化的情况下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进行的方法研究。
(二)贸易融资的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对国际贸易融资问题的研究,时间尚短,从1994年第一届贸易融资研讨会的召开后,贸易融资才真正引起国内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国内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研究主要围绕在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现状、贸易融资方式、银行贸易融资风险防范、贸易融资产品创新等几个方面,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逐渐有所提高,并对现实的操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l)贸易融资方式的应用研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出现在国内国际贸易融资兴起初期,国内银行和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方式还较为陌生,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开始对推广国际贸易融资、引进和借鉴国外较成熟的贸易融资体系和方法等方面展开分析和研究。如刘立达、刘云霞(1996)梁琦(2000)等对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和融资方式的研究。
(2)贸易融资产品的创新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及其结算方式的发展变化以及国内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迫使国内商业银行不断进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创新。关于金融创新动因研究,周林和何旗(1985)首次在国内提出“金融创新”的概念,随后陈岱孙和厉以宁(1991)、徐进前(1994)、杜询诚(1996)等金融专家和学者从金融工具、金融市场、金融组织以及金融制度等方面对金融创新展开研究,以金融创新动因引发国内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研究。如姜学军(2003)网强调创新对银行、进出口企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意义,分析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与银行其它业务的区别,创新业务与传统。
三、研究内容与目标设计内容研究、预期研究结果等
首先,对国际贸易融资进行了概述,国际贸易融资的概念、类型、特点和功能。接着讨论了国际贸易融资方式。指出在当今国际贸易发展形势下,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国际贸易融资发展趋势。然后,对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进行了讨论,对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问题与成因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改进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对策与建议。
四、参考文献
[1]刘春兰.关于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的探讨[J]经济问题, 2006,(12)
[2]胡晓苑.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路径选择[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10)
[3]蔡粤屏.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路径选择[J]企业经济, 2007,(08)
[1]谢奉军,贾伟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06,(04)
[4]苏海娜.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9,(12)
10.网络营销模式开题报告 篇十
进入21世纪,中国零售业的大型综合商业形态:购物中心在我国兴起。购物中心是一种大型的零售设施或零售网点,在西方被称为shopping mail,也叫shopping center。购物中心通常由发展商承建,而后将经营面积或店铺出租给零售商或其他类型的服务经营者,由承租者从事商品与服务的经营活动。发展商与经营者之间是一种租赁关系,发展商收取租金,并向经营者提供相应的服务。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条件下,购物中心之间的竞争激烈,传统的购物中心商业模式开始发生变化,其经营范围从线下经营逐渐扩展到线下与线上同步经营,购物中心开始独立扩展网络商业模式,或者通过与一些大型网络服务公司合作的方式,抢占网络市场,形成020电商模式。我国首先参与到互联网020模式的购物中心当属万达企业。8月29日,百度、腾讯与万达召开发布会,宣布在香港注册电子商务公司一万达电商。虽然阿里巴巴也一直在布局电商服务的020模式,但是仍旧处于萌芽状态,其他购物中心对于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探索也刚刚起步。就目前来说,万达与百度、腾讯的合作属于首个购物中心与网络服务商合作的案例。因百度与腾讯在网络服务方面具有很大差异,全面研究的话难以深入有序,因此本研究主要关注万达与百度的合作模式,提出互联网背景下购物中心新型商业模式的优劣势以及发展趋势。万达企业与网络服务公司主要采用账号体系打通、会员体系、支付与互联网金融产品、建立通用积分联盟、Wifi共享、产品整合、大数据融合、流量引入等方面的合作。万达电商主要从事服务电商业务,而不关注实体电商,通过生活服务类的020服务,百度与腾讯通过原有平台整合推出万达广场、酒店以及度假区业务的服务。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购物中心网络模式的研究不多,当前管理购物中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线下发展模式,表现出购物中心与网络平台研究分散的现象,因此研究购物中心的互联网发展模式,从理论上说,能够弥补其研究的不足;从实践上说,互联网商务已成为当前发展的主要趋势,购物中心进入互联发展是时代的必然产物。对互联网环境下购物中心的商业模式进行研究,对专家指引购物中心商业模式发展以及网络平台的选择,促进其商业模式发展的完善,表现出积极的实践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购物中心“是一个由零售商店及其相应设施组成的商店群”。作为一个整体的管理,购物中心通常具有几个核心商店或者品牌服务,周围围绕着其他店铺。购物中心周围交通便利,建立有停车场、饮食餐厅以及电影院等娱乐设施,满足顾客购物需求的同时满足其娱乐性的需求。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建立购物中心,相对于国外,我国的购物中心一般缺少核心商店或者品牌店铺。通过向外出租以及招商的形式,购物中心吸引各个类型的企业参与到购物中心店铺中,购物中心的管理者对于这些店铺进行统一管理,并通过租金等获得报酬。
我国20末的购物中心有364个,其中主要是集中在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的购物中心数量达到121个,占据30%的比例,而二三线城市的购物中心数量比较少。仲量联行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冯建强预计购物中心数量将会增加到600多个,其中表现出面向二三线城市发展的趋势。冯建强提出当前我国购物中心发展繁荣,但是其在吸进商户入驻、吸引消费者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如果购物中心选址不当以及销售方式与管理不当,将会面临淘汰。根据年四季度房地产市场报告显示,购物中心的房产类型交易成交量同比下降61.1%,购物中心的写字楼空闲问题非常严重,达到40%左右,随着房地产政策的调整,这一数据还会持续增加。
本文根据购物中心的独特性和新环境构建商业模式,涉及到购物中心的中心地理论、同类聚集理论和零售需求的外部效应理论。中心地理论是CMstaller (1934)年提出的,其根据购物中心的发展需求以及竞争方式分析,提出购物中心定位的高低取决于购物中心内部商铺的数量以及定位。内部设置以及外部消费者需求沟通构成了购物中心的中心地理论。在中心地理论中,消费者购物时,对商品具有一个心理定位,其购买商品花费的时间、金钱以及距离的综合如果超过心理定位,购物中心对于消费者的意义就会减少。按照中心地理论,假设消费者购买产品属于一次性行为,购物中心为了吸引消费者,或者通过建立在消费者对于购物中心道路心理距离之内,或者降低产品的价格以弥补其时间以及距离的付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是对于互联网环境下的购物中心商业模式进行研宄,研究从互联网模式下的购物中心商业模式产生背景、有关概念与理论出发。在对于购物中心的宏观环境以及行业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消费者需求特征,提出购物中心互联网商业模式,并以百度万达合作为案例,具体分析购物中心电子商务模式的优劣,劣势以及发展趋势。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
五、写作提纲
11.企业网络营销研究分析开题报告 篇十一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 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专业自己填写学习中心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年
月日
《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姓名:学号:
一、文献综述
从文化结构层次来看,企业文化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物质层次,它是指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硬件”,包括企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厂房、机器设备等)和生产经营的产品及标识。在企业文化的结构中,它处于最外层;第二是制度文化层次,它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文化个性特征,它包括企业中的习俗、习惯和礼仪,以及成文的或约定俗成的制度等,它是企业文化的中间层;第三是精神文化层次,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主要指的是企业员工共同的行为模式,以及指导和支配行为共同持有的价值标准、信念、态度、准则等等,它渗透在企业的一切活动中,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和灵魂,位于企业文化的最深层,是企业生生不息不断发展与壮大的源泉。
从组织内部管理与外部环境来看,有群体性文化、发展型文化、理性文化和官本文化;从文化特征与功能来看,一是“表层文化”,它是指企业的明显品质和物理特征,如企业建筑、文件、标语等可见特征。二是“应然文化”,它位于表层文化之下,主要指企业的价值观。三是“应变文化”,它位于企业深处,是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策略和行为方式。以下是一些专家、学院学者的几个见解:
(一)叶生2007(5)《中国民营企业文化现状与发展研究》中指出:
早在五十年代,在我国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中,就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如鞍钢宪法、大庆铁人精神等,当时虽未冠之以企业文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发挥着企业文化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但这些“企业文化”由于未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而逐渐衰落了。
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引进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又被引入我国的广大中小企业中。一时间,许多中小企业都风起云涌地搞起了企业文化,在全国掀起了企业文化的热潮。有些企业模仿外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一些形式,如
热衷于搞文艺活动、喊口号、统一服装、统一标志,有些中小企业还直接请广告公司做CI形象设计,认为这样就是塑造企业文化。固然这些都是塑造企业文化的一般做法,但是,多数中小企业忽略了在这些形式下面的内涵和基础。
(二)在张晓燕.(2007)《浅析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出路》中对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中写到:
21世纪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一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讨中国企业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企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企业环境、企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关系等;二是企业文化的应用研究,关于企业文化的测量、诊断、评估和咨询的实证研究;三是企业文化的追踪研究,企业文化的塑造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作品,它要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变化而作出及时的调整和改变,才能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总之,国外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管理实践的探索的发展而产生并且迅猛发展的一个研究领域,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它发展了传统的管理理论,对管理过程中社会文化因素和人的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是与西方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其实践意义在于对企业发展和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和定量化的理论框架。
(三)在李玲东(2007)《从传统看民营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中关于企业文化建设与传统时指出:
有些中小企业家认为应该用儒家学说来管理企业,还有些企业家认为应该用老子学说来管理企业。这些学说作为中国文化的思想代表用于指导企业管理和企业经营理念,应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用传统文化来把握当代人的心理,来把握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来调整对中国员工的工作激励,这需要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找准其中许多具体的联系。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对家庭的归属、对权力的依赖,重感情、重面子,突出以人为本、知人善用等,将这些文化因素和传统思想应用于企业管理,营造一个充满情感、和谐共存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实现对人性的超越,实现人与社会的共存,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应该说突出了中国特色。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思想中充满了哲理与思辩,可谓左右逢源,在用于指导企业管理实践中时,需要将其操作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和经营理念。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不利于企业创新和企业发展的因素,如知足长乐、枪打出头鸟等,这些都是抑制企业创新的隐型杀手。另外,人情交往是中国人最主要的交往方式,许多企业家长期依赖于由人情交往所编织的社会关系网即社会资本,而不把重点放在企业创新上,认为这样也能赚到钱,这样下去会逐渐形成对关系的依赖,而削弱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这种现象的盛行固然有其社会的原因,但是,随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资本伸展的空间越来越狭小,加入世贸后,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越来越规范,那些津津乐道于依赖社会资本的企业被打垮、被击败就在所难免。所以要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不能简单而为之。企业文化不是对社会文化的玩赏,而是用文化的氛围和文化价值去管理企业,为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
以上文献表明,如果中小企业一开始就高瞻远瞩,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塑造一种强势和个性的企业文化,那文化自发形成的阶段就会大大缩短,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中小企业不仅能够生存下去,而且能够成为卓越公司,而有的中小企业却只是昙花一现的最好理由。
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一定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的背景,结合我国企业管理实践和现代化进程,同时也要借鉴国外关于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
二、论文提纲
(一)背景分析和描述
(二)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忽略企业文化的内涵。
2、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使企业文化脱离企业管理。
3、将企业文化视为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直接运用。
4、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
(三)中小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1、要让员工有归属感。
2、核心价值观的确定。
3、将核心价值观无时无刻地体现在行动当中。
4、制度管人。
(五)总结。
(六)参考文献。
三、参考文献
(1)叶生.《中国民营企业文化现状与发展研究》.中国汽摩配.2007(5).-72-74
(2)张晓燕.《浅析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出路》.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5(4).-9-11.(3)刘玉生.《超越家族主义--海峡西岸经济区家族制民营企业文化创新思考》.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5(3).-33-38
(4)洪和根.《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及对策分析》.兰州学刊.2007(6).-177-178
(5)王欢.《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集团经济研究.2007(07Z).-233-233
12.网络规划开题报告 篇十二
题目:CDMA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
一、文献综述
CDMA又称码分多址,是在无线通讯上使用的技术,更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随着我国移动用户数量的迅猛增长,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网络规划与优化是移动通信网络建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其目的就是要改善网络的通信质量。采用快速有效的网络优化方法,改善网络的性能和服务质量成为移动通信网络运营商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网络规划作为网络建设的前期工作,主要涵盖了两方面,无线网络规划和网络计算。CDMA无线网络规划的一般方法主要考虑在网络选址,天线选择,地理环境等问题。 无线网络规划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准备阶段、小区估算和详细的网络规划。准备阶段,我们主要需建立覆盖和容量目标,因为覆盖和容量目标是所需质量和整个网络成本之间的一个权衡;小区估算阶段,主要依据对小区容量的预测、小区覆盖范围的预测及覆盖区域的业务需求预测,估算出所需小区数;详细的网络规划阶段主要包括站点规划、PN规划、扇区信道载波配置、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网络覆盖、话务模型生成等。
CDMA无线网络优化是对前期网络规划的补充,对前期规划存在的问题一步修正网络优化是移动通信网络建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其目的就是要改善网络的通信质量。采用快速有效的网络优化方法,改善网络的性能和服务质量成为移动通信网络运营商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网络优化即通过对频率设计、基站参数、网络结构等一系列调整措施,来建设一个覆盖良好、话音清晰、接通率高的优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对于CDMA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优化更为重要,因为CDMA移动通信系统是干扰受限的通信系统。系统的容量是软容量,网络优化不仅能改善网络的性能和服务质量,还能增加系统的容量。
加强网络优化,提高网络的运行效率,实现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经营效率
以及竞争能力的提高,已成为发展的必然。
移动网络优化的目标是尽可能利用系统资源,如系统基础结构和频谱,使系统性能达到最佳。为了测量通信系统的性能,需要一些可以量化的指标对网络进行评估。指标的选择依赖评估者对不同网络性能的侧重。无线网络的性能通常由话音质量、无线覆盖、掉话率、起呼失败率、止呼失败率、系统容量和建筑物穿透率等确定。而CDMA网络还包括误帧率、软切换比率。优化过程的结果是寻找一系列系统变量的最佳值,优化有关性能指标参数,提高网络质量是无线网络前期建设的重要成部分,对无线网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题背景现状及主要内容
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发展与在我过的快速普及,在3G网络建设与维护方面存在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CDMA是3G的主要技术又因为CDMA系统是一个自扰系统如网络容量的曾加与话务质量成为主要矛盾使得前期的网络规划与优化变得非常重要
本论文重点对CDMA无线网络的规划与优化方法做了重点介绍。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随着移动用户的基层,移动网络的规划与优化的重要行不言而喻,本文通过对无线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一般性方法。通过大量资料研究解决CDMA无线网络建设存在的多址干扰,系统容量与系统自扰的矛盾等问题。
本文对网络前期建设具有指导作用,对网络规划不合理提出解决方案。
四、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与手段
13.企业网络营销研究分析开题报告 篇十三
课题《利用网络平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研究》,课题主持人:西安育英小学张有利。课题经过对本课题省内、外实验情况的了解和对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论证,于2013年4月向西安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申报。2013年6月由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西安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批号为2013XKT-XXYW169。本课题《利用网络平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研究》主要是教师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教以方法,使他们形成习惯,感受阅读的乐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 课题背景
1.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和拓展,是阅读能力训练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学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语文教学侧重于课内阅读的指导,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还不够重视。(2)、学生都喜欢课外书,但主动阅读的却很少。(3)、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再有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中,教辅书、作文书比例较大,名著不够,阅读面较窄。(4)、学生课余时间阅读随意性较大,大部分家庭缺乏读书氛围。(5)、学校开展的读书实践活动仍需进一步落实、完善。(6)、学生阅读习惯、阅读能力还有待持续培养、进一步提高。读书笔记有待指导、完善。二 课题研究的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寻求更广阔的教育途径,致力于大知识、大智力背景的开拓。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怎样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是我们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我们认为,开展对本课题研究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1、“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发现和学习新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2、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相反,那些将自己束缚在题海里,连报纸也不翻一翻的学生,其性格上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绪日益严重。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希望,孩子们健康的成长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健康的发展。
3、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博览群书的人,比孤陋寡闻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将来自学更多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调查表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和写作水平与他们的课外阅读密切相关,因为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使他们具备了较广阔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当新的学习内容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就会比别的学生学得好、学得快。由于学生把广泛阅读中积累的大量词汇和写作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容易取得较为满意的成绩。因此,选择这样的问题来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国内外母语教育的实践证明,阅读教育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阅读教育还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和研究。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超过50万名孩子从1999会计年度中拨给的2亿6千万美元中受惠,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启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因此,我们课题组提出《利用网络平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研究》非常有必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四、课题研究的界定和理论依据。1.课题界定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是指教师准确把握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原因和动机的前提下,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处理好教师外部强化和学生自主性需求的关系。灵活地拓宽阅读书源;有目的地强化学生阅读意识;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实践中合理运用。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读书能力,使得他们去读更多的书,吸收更多的语言精华,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进入良性循环。2 理论依据
(1)当前《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教学目标中提出“丰富语言的积累”,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2)苏霍姆林斯基有关阅读的论述。
学生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效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否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否阅读。因此,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还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认为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3)、心理学观点
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的心灵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向质变的发展过程。而大量阅读、语言的积累则是促进质变的有效渠道。因为大量阅读扩大了信息的输入和积累,这些信息的广泛性、层次性和新颖性,促进学生人格与才华向高层次发展。再者,根据人的发展关键期论点,十三岁以前,也就是小学阶段是人的机械记忆的黄金时期。因此,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让学生多读多记,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丰富词汇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准备。
五 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1)、从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入手,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探索小学课外阅读内容、阅读形式指导以及课外阅读课堂指导的方法研究,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性。(2)、通过让教师介入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的课外阅读与教师的指导同步发展,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使学生真正读起来,真正欣赏起来,真正走进阅读。(3)、通过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喜欢上书,喜欢上阅读,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启迪生活,学会做人。(4)、在实践研究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切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
1、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指导研究。
2、学生课外阅读形式的研究
3、学生课外阅读过程的指导研究。
4、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研究。
六、研究方法
调查法:采用问卷的形式,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课外阅读现状的看法,就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细致调查,客观分析,找准问题所在,确定研究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以便“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展开课题研究。
文献法:通过多种途径搜索其他省市在相关课题研究方面好的经验做法,结合学校实际,借鉴使用。同时从《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等中选择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相关文章推荐给课题实验教师。购买有关语文素养和阅读教学方面的书籍,组织课题组成员经常学习,相互交流、研讨,搜集前沿理论信息,指导教师有效进行课题研究。行动研究法: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立足所教班级,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案,并针对实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采取新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逐步构建适合本校学生的、较为完善、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模式。同时积极撰写阶段科研成果,从而转变教师的职业行为,提高科研水平。
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七 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周期定为一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第一阶段(2013.5—2013.9)课题准备阶段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收集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探索与研究的文献及实践资料。
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做好课题研究准备。
第二阶段(2013.10—2014.4)课题实施阶段。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研究。
2、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完成论文或案例。
3、进行课外阅读方法指导研究,收集阅读反馈表。
4、完成阶段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2014.5—2014.6)课题总结阶段。
1、整理课题资料。
2、进行总结提炼,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八 研究措施
1、成立课题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课题研究。
2、加大宣传,向家长宣传学生课外阅读的好处和意义,力争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校内、校外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通过学生自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以教师的阅读带动学生的阅读,发挥教师的引导、身教作用。
4、组织不间断的学习,把教师的自我学习和课题组组织的集中学习、外出学习相结合,大范围收集信息,利用因特网资源、专家资源和其他子课题研究资源,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5、立足实践。要求每一位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要勇于实践,努力探索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策略,从每一节课做起,并注意积累实验的原始资料;要经常和学校老师、课题组其他老师交流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互相启发,共同进步;要及时反思自己的实践,使之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实践。
6、及时总结,推进实验的不断深入。九 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障措施 1.学校的大力支持。2.家长的密切配合。十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张有利
主要职责:完成课题立项申请报告;课题实施方案的设计;全面负责本课题的研究进程;总结整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成员:
吴晓燕、邢亚宁、屈雅丽
主要职责:具体实施行动研究,并积累典型案例和经验,收集第一手资料,进行反思研究,提炼研究成果,并将成果及时运用于教学实践,让学生及时受益。十一 预设的研究成果
1、探索出在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指导、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课外阅读过程的指导、各类型阅读指导课的开展方面的有效策略,并在实践工作中运用、推广。
2、收集、整理学生读书笔记、阅读卡,并归集成册。
3、撰写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报告。
【企业网络营销研究分析开题报告】推荐阅读: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分析11-18
企业营销网络建设和管理问题分析的论文09-23
网络毕业设计开题报告09-25
网络营销对企业的影响09-02
传统企业如何做好网络营销10-23
网络营销企业的战略选择10-24
企业网络推广方案07-29
企业电子商务开题报告09-19
企业文化mba开题报告10-26
中小企业网络管理员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