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造句(共8篇)(共8篇)
1.乌合之众造句 篇一
1、如果说,我们的意识是浮在海面上的可见冰山的话,那么,潜意识才是沉陷于暗黑海洋之中的巨大冰体。
2、所有有意识的行为,都只不过是遗传基因控制下的无意识深渊中的隐秘心理活动。 3、群众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却被愚蠢的洪流湮没了。 4、处于群体中的个人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正义”力量,对他们来说群体就是正义,数量就是道理;即或不然,群体中的人也会有一种“法不责众”的想法,因而在他们的行为时表现得理直气壮。 5、但是当群众中的每一个人处于孤零零的单独个体的时候,后天的教育与内心的良知都在对他起着约束作用,他知道自己必须要对自己的这种本能行为加以控制。 6、单独一个人必须要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法律上和道德上的。但是,群体则不然,群体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群体就是法律,群体就是道德,群体的行为就是天然合法的。 7、有的时候,那些最不明确的词语,引起的反响反而最大。
8、一个被群体情绪传染的人会感觉到自己前所未有的强大,他的行动完全听凭另一种陌生的力量所主宰。
9、在群体中,任何一种感情和行动——只要这种感情与行动不合常理——都会很容易传染开来,其程度之强,足以让一个人随时准备为另一个他毫不相干的人做出牺牲。
10、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必然地被群体情绪所传染——但如果他没有感受到这种情绪的话,那么他就会沦为群体感情的敌对方。
11、群体只接受暗示力量的影响。
12、群体中的人做事时有着明确的目标,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13、群众中的人甘心被各种激烈的言辞和虚假的形象所打动,他们信奉在理智尚存的情况下决不会相信的一切。
14、正是群体,他们会为任何一种信仰——哪怕这种信仰他们从未听闻——而不惜血流成河。
15、群体相信一切不可能的事情,相信一切不合逻辑的事情,相信一切不合情理,相信一切不存在的事情,但唯独——不相信现实生活的日常逻辑。
16、群体的特点:每一个人的个性消失,他们的感情与思想都在关注同一件事。
17、只有在小说中,一个人的性格才会一生不变。
18、孤独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
19、他们不会接受一个与他们意愿不一致的现实。如果现实不符合他们的意愿,那么他们就会采取过激手段对现实的秩序发出挑战。
20、一旦群体形成,他们就会急切之中期待着点什么,无论是什么,只要能够让他们行动起来,他们就会欣然接纳。如果没有明确的指示,那么他们就在自己的群体无意识中创造出来。
21、群体想要的只是能够满足他们需要、打动他们心灵的人。
22、这些所谓的英雄或暴君,从来就未曾在真实存在过,他们只是人们为了满足心理需要而杜撰出来的产物。
23、群体总是对强权俯首帖耳,却很少为仁慈心肠所动。
24、群体可能会渴望着改朝换代,为这样的变革,他们甚至不惜发动暴力革命,然而革命并非是为了改变深层的东西,只是群体发泄情绪的手段而已。
25、群体对一切传统事物、传统制度,都有着绝对的迷恋与崇敬;它们对一切有可能改变自身生活基本状态的新事物,有着根深蒂固无意识的恐惧。
26、群体推理的特点,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并且立刻把具体事物普遍化。
27、无论是独立的个体还是群体,一旦他们丧失了思考和推理能力,那么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就变得十分模糊,甚至不认为世界上还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
28、一旦民众开始迷信一个人,常常会攀比谁更迷信。
29、所有的屠杀命令,固然可以由君王来发布,却必须由群体的灵魂来贯彻。
30、统治者的权利并不是永远存在,有的只是永恒的群体宣泄。
31、时间是世界万物的真正创造者。时间也是世界万物的唯一毁灭者。
32、在特定时刻对一个民族有益的制度,对另一个民族也许是极为有害的。
33、应试教育制度在社会等级的最底层创造了一支无产阶级大军,这个群体对自己的命运愤愤不平,随时都想起来造反。而在最高层,它又培养出一群轻浮的权贵阶级。他们既多疑又轻信,对国家抱有迷信般的信任,把它视同天道,却又时时不忘对它表示敌意,总是把自己的过错推给政府,离开了当局的干涉,他们便一事无成。
34、只有最极端的人,才能成为领袖。
35、在群体的灵魂中占上风的,并不是对自由的要求,而是当奴才的欲望。
36、犯罪总是犯罪,一旦一桩罪行被实施,那么就绝对没有高尚与卑劣的分别,至少对被害者来说,群体犯罪与普通犯罪所带来的伤害是一样的,而且前者往往更为严重。
37、表面自由的增加必然伴随着真正自由的减少。
2.《乌合之众》读书报告 篇二
很早听说勒庞先生的大作《乌合之众》,一直没有机会拜读,很庆幸能够利用这次机会阅读这本群体心理学大作的典范,甚是激动!读一本好书犹如经历一次人生洗礼,读一本大作,犹如聆听圣人的教诲。一本真正的好书,我个人的定义是对自己有启发和教育,能够把别人的东西吸收为自己所用东西并能将之化为自己的能力!勒庞先生的大作给了我许多启发和教育,让我明白了许多之前不解的东西,收获颇丰!勒庞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并以群体心理特征的研究闻名,被誉为“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利”,成名之作为《乌合之众》。
有人怀疑勒庞如此小的一本书影响持久且深,也有人对勒庞先生书中不足甚至是错误,还有人指指点点,甚至是加以指责和责难,更过分的是弗洛伊德!事实上勒庞先生的《乌合之众》中多群体心理的研究是对弗洛伊德以后研究影响有着巨大的帮助可谓影响至深,但是弗洛伊德对勒庞先生先扬后抑自相矛盾的的做法让人费解和失望!这种“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做法让人不解!
勒庞发现问题并对问题保持强烈的敏感度,给人足够的启发和教育,引人深思!当然弗洛伊德后来对勒庞先生提出问题解决值得肯定!我个人认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对此加以研究要优于解决问题,原因在于解决问题的人会有很多但是能够对这个世界深入思考,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具有创新性提出问题意义更大。本书主要介绍的是群体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对群体进行分类解析,主要从群体的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入手,详细的栓释了群体一词。提出了一些问题,但没有去解决!最终弗洛伊德受到启发去研究和解决问题。
从平常的含义上说,“群体”一词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个人,无论他们属于什么民族、职业或性别,也不管是什么事情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群体”一词却有着完全不同的重要含义。在某些既定的条件下,并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群体的一般特征
自觉的个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转向一个不同的方向,是就要变成组织化群体的人所表现出的首要特征。
心理群体一旦形成,它就会获得一些暂时的然而又十分明确的普遍特征。
在群体的心理特征中,有一些可能与孤立的个人没有什么不同,而有一些则完全为群体所特有,因此只能在群体中看到。本书所研究的首先就是这些特征,以便揭示它们的重要性。在群体中不同特点。
首先 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其次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
我们在定义群体时说过,它的一个普遍特征是极易受人暗示,我们还指出了在一切人类集体中暗示的传染性所能达到的程度;这个事实解释了群体感情向某个方向的迅速转变。不管人们认为这一点多么无足轻重,群体通常总是处在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中,因此很容易受人暗示。最初的提示,通过相互传染的过程,会很快进入群体中所有人的头脑,群体感情的一致倾向会立刻变成一个既成事实。
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
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群体情绪的夸张也受到另一个事实的强化,即不管什么感情,一旦它表现出来,通过暗示和传染过程而非常迅速传播,它所明确赞扬的目标就会力量大增。
群体情绪的简单和夸张所造成的结果是,它全然不知怀疑和不确定性为何物。它就像女人一样,一下子便会陷入极端。怀疑一说出口,立刻就会成为不容辩驳的证据。心生厌恶或有反对意见,如果是发生在孤立的个人身上,不会有什么力量,若是群体中的个人,却能立刻变得勃然大怒。
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
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用暗示的办法加以诱导而不是做出合理解释的信念,历来都是如此。与宗教信仰有关的偏执及其对人们的头脑实行的专制统治,早就为大家所知。
群体的道德
如果“道德”一词指的是持久地尊重一定的社会习俗,不断抑制私心的冲动,那么显然可以说,由于群体太好冲动,太多变,因此它不可能是道德的。相反,如果我们把某些一时表现出来的品质,如舍己为人、自我牺牲、不计名利、献身精神和对平等的渴望等,也算作“道德”的内容,则我们可以说,群体经常会表现出很高的道德境界。
犯罪群体的一般特征与我们在所有群体中看到的特征并无不同:易受怂恿、轻信、易变,把良好或恶劣的感情加以夸大、表现出某种道德。
我们属于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看重的是集体利益以及集体决策的优点,避免个人专断专擅权力从而导致巨大的危险,然而勒庞先生看到了群体局限性即群体心理相互感染和相互影响以及其轻信、极端和情绪化等弱点导致群体不理智和疯狂举动,这些作为个体而存在是不可能去做的。正如汉娜〃阿伦特著名的思想汉娜〃阿伦特平庸的恶一样可怕,群体力量是无可匹敌的力量而民众日益成为统治阶级,这正是我所担心的地方。历史的长河中,群众最明确的任务是:“以其强大的群体力量彻底摧毁一个破败文明”,那么在新的文明里群体该扮演何种角色?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正能量还是破坏人类发展的黑暗势力?
当我看到这个问题时,我想到到的是教育,因为我觉得教育给人以知识、理性、幸福以及最重要的思考的能力。然而勒庞给出的是教育会给群体带来极大地不稳定性因素,高学历者没有相应的的职位和报酬以及产生的不平等的待遇问题会使其比无学历无知识者更加的疯狂和不理智,抱怨情绪会使其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去发泄自己的不满。社会发展满足不了这样需要会使社会不稳定!勒庞先生对传统教育制度的弊端给予一定的批判,大量的单纯无选择的背诵和记忆知识,无目的的行为对人的具体发展意义不大,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经验中习得知识并且转化为属于自己的能力。我们大家都知道教育制度的弊端,都知道教育对于民族的重要性,并且在寻求完善合理的教育制度,中国的教育改革还在路上,我们的教育改革需要决心和毅力,我希望教育独立,教育行业不应该成为赚钱的工具,教育行业的不应该有利益链条。为了自己的利益阻碍教育改革的人罪大恶极,是整个民族罪人。
勒庞先生认为领导者应该对群体的性格有十分可靠的了解,这样才能建立自己的领导地位,知道自己的群众需要的东西,然后满足他们或者是带领他们去实现愿望,领导群众要去寻找那些能让他们动心的事情能够诱惑他们的东西,这个东西是领导者要去发现的,如果想要成为好的领导者,这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东西。能够让你的群众信服你,死心塌地的跟随你,为你卖命的东西。
勒庞先生用自己异于常人的观察力指出了群体问题的重要性遗憾的是没有对他们做出详尽的介绍和说明,弗洛伊德继承了勒庞先生的思想并加以修饰和完善使其更加的全面和完美。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个体很难在复杂多变的环境里生存,必须结合成群体,于是有了部落,以至于后来的国家,群体的广泛存在以及越来越复杂和庞大,我们需要对群体进行研究,个人觉得现在已有的研究是不够的,很难应付出现的问题,历史上群体事件引发的毁灭性的的事件并不少,如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战争灾难的法西斯,以及其他的好战的狂热分子,这种危害极大、群体庞大的群体值得我们去研究,以便更好地预防和阻止。从这点我们可以理解勒庞先生的研究巨大的价值。我们需要防止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3.《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篇三
在读《乌合之众》之前,从没读过任何的心理学专业的书籍。也没有任何心理学基础,抱着粗略学习和认识心理学的心态读完了这本著作。读完之后也仅仅是清楚本书讲的内容,但关于心理学认识还是没有很大的提高,但收获还是有很多的。这本书的观点,在我这个深受高中哲学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看来,是非常片面而又偏激的。在书中,勒庞多次用“愚蠢”、“无智慧”、“极端”等词语来描写群体。虽然,他的观点只从一个方面考虑,但是,又不能否认,他的观点是直接明了,具体地写出了“乌合之众”的形象。他认为群体就是由一群“无名氏”组成,就算个人之前有多么强,有多么强大的自我控制力,在群体里面只能跟着群体的思想走,而法律是对个人责任为基础,这样对“无名氏”,法不责众的经验就会让他意识到不用承担责任。
《乌合之众》是就心理学中的一个方面向大众进行解读。虽然是一部学术性著作,但语言生动流畅,十分的容易理解。在书中作者层层分析,逐步推进,明确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虽然《乌合之众》是法国人勒庞1894年写的一本研究群体心理的名著,本书在当今的社会之中还有着现实意义,比如文革”青年为何曾变得丧失理性,入市股民又为何会变得群情激亢?等等现实的问题都可以在这本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名著找到答案。这本书在过了这么久还有这么强的现实意义也可以反映出作者的厉害和这本书的著作的地位。
《乌合之众》围绕“群体低智化”这一核心认识,经验性地探讨了群体心理的产生与运行,个体是如何被群体淹没的,领袖是如何控制群体的。他以先知一般的洞见,察觉了群体——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单元——的各种特点及影响,并预见到,群体在一个愈加民主的社会中必将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但也因此必将造成更大的危害。从书名可以看出,勒庞对群体的评价不高,而在书中,群体被描述成狂热易变、容易轻信的动物。他们很容易做出刽子手的举动,同样也很容易慷慨就义,既会随意烧杀抢掠,却也同样表现得极其无私。勒庞所说的群体,事实上是一个心理群体,他们聚集成群,感性和思想全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自觉的个性消失,群体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则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可以说,《乌合之众》一书最大的闪光点就在于它摘掉了群体头上那顶天然的理性帽子,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群体的本来面目,让我们从群体(集体)迷信的迷雾中走出,重新审视作为社会历史推动力的群体的作用。它让我们认识到,一个未经启蒙的群体对权威与谎言有着多么深切的迷恋与盲从,而多数人的暴力--即使在民主政体之下--是多么地容易生成。一旦群体走向一条不归路那将是十分可怕的事情,这种在“崇高”名义下的集体道德跌失是无人能够为其负责的有谁,或什么力量可以阻止一个自以为高尚、自以为理由充分的群体呼啸着一往无前地堕落呢?
我们在此可以联想起发生在中外近现代历史上的数次血腥的群众运动,曾经善良卑微的普通人为捍卫那些似是而非的真理所采取的恐怖手段。他们往往怀着某种神圣的使命感去奔赴一场巨大的灾难,但他们的心态却如同奔赴一场狂欢和盛宴,由此历史上一些一直令我们困惑的行为得到了某种解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真的很害怕群众的激情,坦率地讲,历史上群众盲从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一点也不亚于给人类带来的福祉。
那么,作为或多或少地属于这样或那样的群体和组织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是否由于文明的进步就已经摆脱了勒庞笔下的个体理性化但群体无意识的宿命呢?我们只消看看法轮功信奉者的痴迷、法国刚刚过去的群体骚乱、伊拉克不同教派之间的冲突以及数不清的现代球迷、歌迷、影迷的执着和狂热,就不难发现历史上那些在群体中迷失了自我的普通人的影子。看来,现代人依然要时刻警惕和重视那些被不同能量所左右的各类群体的力量。
根据勒庞在《乌合之众》中的观点,群体推理的特点,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相似的事情搅在一起,并且立刻把具体的事情普遍化。此外在一个群体中的个人,不过是众多沙粒中的一颗,可以被风吹到无论什么地方个人没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心理群体是一个由异质成分组成的暂时现象,当他们结合在一起时,就像因为结合成一种新的存在而构成一个生命体的细胞一样,会表现出一些特点,它们与单个细胞所具有的特点大不相同。”而造成组织化群体这一特征的原因,勒庞在群体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中将之归结为三点:
首先,群体的普遍性格特征受无意识支配。“人们在智力上差异巨大,但却有着非常相似的本能和情感。”在无意识的深层结构中,包含着时代相传的无数共同特征,它们构成了一个种族先天的禀性。笔者认为,中国人的公众情绪中经常混杂着自卑与自大。这种现状的产生与中国在过去150年所遭受的屈辱相关,与十年**有关,与1989年之后中国所陷入的外交孤立状态有关,也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狂飙发展所导致的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发展不平衡,思想发展中出现大量断层有关„„这些都对种族的无意识构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捐款门事件中,还暴露出了中国社会地壳底层的一股愤怒的力量。这股力量包括了“社会不公”、“贫富悬殊”、“基础秩序薄弱”、“生存压力巨大”、“草根群体挑战精英群体”„„这些种种元素组合构成了公众的无意识结构,最终在公众情绪膨胀之时彻底彻底喷涌而出。
其次是由传染现象导致。这对公众情绪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同时还决定着它所接受的倾向。传染虽然是一种容易确定其是否存在的现象,却很难解释清楚。在群体中,每种感情和行动都有传染性。这种特点在互联网中表现地异常明显。网络上的声音无碍乎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激进的情绪极端主义者,而另一类则是冷静的理性主义者。情绪极端者的言论往往能吸引到更多的眼球,因而他们的言论受到越来越多的鼓励和追捧,他们的声音也日益响亮,声势日益浩大。而那些理性的声音则淹没在了其中。而那些中立者则受到了情绪的传染,情绪极端者的队伍越发庞大。互联网上最“鼓励”那种情绪极端主义者的非黑即白的争吵,在抽象的、激烈的情绪传染中,基本的真相被掩盖了。例如2008年5月前后热议的“抵制家乐福”事件,正是公众情绪所演化成的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通过网站论坛、短信、邮件、博客等媒介,在公众中不断地传染开去所导致的。对家乐福的抵制活动是由于当时反法情绪高涨所致。在此笔者不禁要问:在名为爱国的旗帜之下,真正损伤的是谁的利益?!这种缺乏理智情结和客观依据的情感,唯一的功效只是使群体在自激、自渎中不断地泛滥膨胀,对于社会的进步可谓百害而无一利。
作为一部经典之作,《乌合之众》对于理解今天仍不失现实意义。日本普通民众为何曾变成战争机器,‘文革’青年为何曾变得丧失理性,入市股民又为何会变得群情激亢,“抵制家乐福”为何会声势浩大?我想从《乌合之众》一书中就可见一斑。个人到群体的心理变化看似难以理解、难以置信,实则有迹可寻。对于一个观点,接受的并不是或者仅仅是其结论,更重要的是其得出结论的过程,并且要一直保持对于社会情绪的适当怀疑态度。这是读完此书我获得的最大警醒。因为在群体里面,个体意识将被群体无意识掩盖,由于群体的狂热的情绪,个体将在群体中迷失自我。如果个体不能清醒的保持与群体适当的距离,其就很容易去影响一个人的独立判断,就很容易随大流走,人云亦云,千军万马走那危险的独木桥。但是同时也需要注意的是,独立的钻研并不是意味着一味的固执,如果别人的论断有着充分的论据和正确的逻辑思考,我们也要放下身段去借鉴和学习。
4.《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篇四
时常发现,其实我们不比百年(甚至更久以前)的人聪明,他们说的那些事情,那些原因,那些问题„„现在直到将来都会不断重复,只不过换了一个外壳而已。《乌合之众》对群体心理的洞悉,就是这样,我们都早已知道问题所在,但也只能遵循某种人类尚未理解的力量,不断再犯。“知道”与“做到”的差距,整个人类如此,何况个人。
不知为何,中文版书名《乌合之众》,直接有了如此明确的贬义,而英文的《TheCrowd》是明显中性的,虽然内容依然„„全书虽有其时代局限性,但总体十分精彩,凭我短短的社会阅历,深感不能完全领会,直接摘录一些作者的观点,加上一些自己的想法,记录如下:
个体与群体,就好比细胞与生物体,生物体虽由细胞组成,但具有很多细胞没有的特性,而我们作为个体来研究群体,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无奈,是研究不清楚的。
个体融入群体之后,个性会有一定程度的消失,情感和思想会转向群体所有的公共方向,甚至和自己原有的相反。
群体冲动、易变、轻信、急躁、偏执、专横、感性、极端化、不允许怀疑和不确定存在,好比生物的低等状态„„这与组成群体的个体素质无关,这时候其决定作用的是本能和情感,是一种“无意识”的层面,而不是理性,所以高端人士与凡夫俗子组成的群里,差别不大。
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
时势造英雄,其实英雄只是一个被动的产物,英雄的出现是必然的,但具体是谁成了英雄,是偶然的。
高深的观念必须经过简化才能被群众接受,这和做产品很像,普适的产品一定是非常简单通用的。群体的道德,会比个人的更好或更坏。群体可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是也能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牺牲和不计名利的举动,即孤立的个人根本做不到的极崇高的行为。以名誉、光荣和爱国主义作为号召,最有可能影响到组成群体的个人,而且经常可以达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
影响群体,万万不可求助于智力或推理,绝对不可以采用论证的方式,而是应该从情感层面施加影响。而且,想要让这种信念在群体中扎根,都需要把能导致危险的讨论排除在外,好比宗教的手法。
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希望感动群体的演说家,必须出言不逊,信誓旦旦。夸大其辞、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这些都是公众集会上的演说家惯用的论说技巧。
群体的“上帝”从未消失,一切宗教或政治信条的创立者之所以能够站住脚,是因为他们成功的激起了群众想入非非的感情,他们使群众在崇拜和服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随时准备为自己的偶像赴汤蹈火。
我们在用不同的词语代表相同的意义,用相同的词语代表不同的意义。不明确的词语,有时反而影响最大。
当群体因为政治动荡或信仰变化,对某些词语唤起的形象深感厌恶时,假如事物因为与传统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起而无法改变,那么一个真正的政治家的当务之急,就是在不伤害事物本身的同时赶紧变换说法。比如把“地租”变成“土地税”。
群体有着服从头领的本能需要,或者说个体无意识里有一种犯贱的需要。领袖需要特别的坚定,而他坚定的观点,是否正确并不关键。
领袖动员的手段——断言、重复、传染。领袖需要名望,名望的特点就是阻止我们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让我们的判断力彻底麻木。
种族的强大,在于一个民族普遍信念和情感,是十分稳定的,联想到中国历史上几次非汉族统治,本来是入侵,结果都是更多的被汉化。群体在客观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人类社会一直都在以一种“感性”的方式进化。我们不该对群体求全责备,说他们经常受到无意识因素的左右,不善于动脑筋。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他们开动脑筋考虑起自己的眼前利益,我们这个星球上根本就不会成长出文明,人类也不会有自己的历史了。
社会心理学真的很有意思啊,接下来想看看《失控》。
意犹未尽的附: 序:
凡是大规模的群体运动,总是类似于宗教运动。
领袖煽动信众的三个最为重要的手法。当这些领袖们打算用各种社会学说影响群体的头脑时,他们需要借助”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他说,”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希望感动群体的演说家,必须出言不逊,信誓旦旦”。根据勒庞的观察,夸大其辞、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是说服群众的不二法门。因此,大凡能够成就大业的领袖人物,他最重要的品质不是博学多识,而是必须具备强大而 持久的意志力,这是一种”极为罕见、极为强大的品质,它足以征服一切。
对历史事实最细致的观察,无一例外地向我证实,社会组织就像一切生命有机体一样复杂,我们还不具备强迫它们在突然之间发生深刻变革的智力“。因此他反对一个民族热衷于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他认为,这种变革的计划从理论上说无论多么出色,都不会使民族气质即刻出现变化(因为”只有时间具备这样的力量“)。采用激进的方式,借助于抽象的原则贯彻一种社会改造的蓝图,只会”使一个高度精致的文明倒退到社会进化更早期的阶段”。
第一卷:群体心理
自觉个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专项一个不同的方向,是就要变成组织化群体的人所表现的首要特征。 在感受到群体比个人(数量)强大的思维模式下,有意识的人格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以及立刻把暗示的观念转化为行动的倾向,是组成群体的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所有刺激因素都对群体有支配作用,并且他的反应会不停发生变化,因此导致群体虽然有着各种愿望,但他们却无法持久,导致群体没有能力做任何长远的打算和思考。
在群体中,经常出现真相被幻觉所取代,就算群体中的人都是博学之士,在他们专场之外同样会出现这种特点。
群体的感情表现特点是简单而夸张。正是因为此,群体往往表现出偏执、专横、保守,这些都是与团队的暗示和传染等特性相关。
群体观念:给群体提供无论什么观念,只有当它具有绝对的、好不妥协、和简单明了的形式,才能够产生有效影响。当观念通过不同的方式,终于深入到群体的头脑中并且产生一系列效果时,和他对抗是徒劳的。
群体的理性就是一种推理,是把彼此不同,只是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并且立刻把具体的事物普遍化。
群体的想象力是一种形象化的想象力,只能够被形象所打动,只有形象能吸引或吓住群体,成为他们的行为动机。因此掌握了影响群众想象力的艺术,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
信念的强大是因为采取了宗教形式,历史上的大事件都是群体宗教感情而非孤立的个人意志结果。
民族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一个有机体,因此就像其他有机体一样,只能够通过缓慢的遗传积累过程发生变化。
第二卷:群体的意见和信念 群体意见的间接因素:种族(重要)、传统(重要)、时间(最重要)、政治及社会制度(次要)、教育(无用)。
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形象、词语和套话(重要);幻觉(重要);经验(次要);理性(无用)
群体领袖特质:意志力、专制;
群体领袖的动员手段:简洁有力的断言、重复(措辞不变的重复断言)和传染(利用模仿榜样、羊群效应,传染在扩散到广大群众后,也会扩散到社会上层)
名望 :利用断言、重复、传染进行普及的观念,因环境而获得了巨大的威力,这时它们就会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即名望。名望即可以是敬佩也可以是畏惧。名望的特点 是组织我们看到事物本来的面目,失去判断力。分类∶先天的的(包括职位和财富所带来的)、个人的。–成功是通向名望的主要阶梯。
群体的信念和意见可分为∶持久、普遍的信念和短暂易变的意见。普遍信念有催眠的做用(正如牛顿也会去证明上的的存在);普遍信念从哲学的角度看往往是分荒谬,但从来不影响其成为普遍信念,而如果缺少某种神奇的荒谬性则无法获胜。
短暂易变的意见越来越多的成因(P125)∶ o o o o o 普遍信仰的衰落;
群众势力的不断增长,这种势力越来越没有制衡; 传播媒体的发达,导致政府在领导舆论上的无能。
而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观点各异,导致了政客采取极不稳定的行动路线。传媒就是一个大众信息的工具,而失去了原来的价值导向和舆论引导的作用,放弃了让人接受某种观念和学说的努力。
o 也正是群众拥有了庞大的势力,因此只要能够影响他们,获得名望就可以很快拥有专制的权力。当一种文明让群众占上风,便开始失去延续的机会,引为群众的意见极不稳定??? 第三卷: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异质性的群体:
无名称的群体(如街头群体) 有名称的群体(如陪审团、议会等)
同质性群体:
派别(政治派别、宗教派别等) 身份团体(军人、僧侣、劳工等) 阶级(中产、农民阶级等)
群体分析:
犯罪群体类型群体:容易受到怂恿、轻信、易变,把良好或恶劣的感情加以夸大、表现出某种道德,并且个体在其中感受不到罪恶感,反而具有使命感。
刑事案件的陪审团:找到有影响力的某个人就可以突破整个陪审团,并且陪审团的组成并不影响决策结果,因为群体特性导致了个性的磨灭
选民群体:如何让选民接受,首先候选人应当享有名望(个人名望或财富);必须能够迫使选民不经过讨论就接受他;而后开始用最离谱的、甚至异想天开的许诺来哄骗 选民,投群体所好;对于对手则用断言、重复、传染法等中伤(如果对手不会用断言法,而用解释的做法则一定失败),但是注意文字纲领不要过于绝对,而口投纲 领则可以夸张得多。
读《乌合之众》有感
古斯塔夫勒庞,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在20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他写了一本心理学专著,来表达对法国民族文明的失望与不满,就是这本《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他以一个心理医生的视角,解剖人类内心中隐藏的心理毒瘤。于是这本连他自己都没太在意的书在1895年出版后,居然以平均不到一年再版一次的速度疯狂地传播着,至1921年已印到第29版。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为何具有如此的魅力,以至于到今天我读着它的时侯仍被其所震撼。它似乎更能以一种悄无声息的气势撞击我们的思想。初读此书时,感觉勒庞就像我们时代里的一个“愤青”。他保守而冷静,言辞犀利,对一切既有的判断不以为意,毫不留情的揭开人类的虚荣之心,揭露诸多关于集体的丑恶与缺陷,将种种可悲的人性、群体性摆出来让人们自己审视。他的言论仿佛在颠覆着我们以往的世界观。
从书中可知,勒庞处在一个群众重新崛起的时代,他敏感地意识到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危险,并通过自己所掌握的心理学语言,坦率地把它说了出来。勒庞的思想是超意识形态的,有些地方也反映出如今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即便是在现代也是有反思意义的,如社会服从和过度服从、群众的反叛、大众文化的泛滥、群众运动、人的自我异化,以及无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等等。
“真理往往掌握在大多数手里”,这是我们从小就奉为真理的信条,因为面对众意,我们会不自觉地怀疑自己。正如勒庞所说:“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在群体势不可挡的压力下,个人往往会选择屈从或沉默,以免受到孤立和敌视,只有极少数怀有批判精神并勇于寻求真理的人会提出反对意见。这同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的理论极为相似。
“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让我们懂得群体的力量会势不可挡,众人的力量会摧毁一切障碍。当文明的结构摇摇欲坠时,使它颠覆的总是群众。面对外敌入侵,中华民族总是能凝聚在一起,这不仅是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的表现,也是一种英雄主义。正如勒庞所说:“在群体中,每种感情和行动都有感染性,其程度足以使个人随时准备为集体利益牺牲他的个人利益。”不禁想起我们的英雄董存瑞、黄继光等,怀着“保家卫国”“先国家后个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情,慷慨赴义。这种英雄主义毫无疑问有着无意识的成分,然而正是这种英雄主义创造了历史。
在勒庞看来,当人们融入了一个群体后,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颇为不同,而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群体没有能力做任何长远的打算或思考,而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我觉得这是因为个人融入群体后会有一种依赖群体的情绪,就像人民公社时期的“大锅饭”制,因为在集体光环的庇佑下,个人失去了劳动的积极性,责任感降低。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得个人失去了从集体中平均获利的途径,不得不依赖个人劳动力,而且要想获得比人更多的粮食,个人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在这种竞争的刺激下,中国粮食产量提高了,粮食新品种也增加了。从这个角度上看,群体的智力确实低于个人。
不仅如此,群体中的个人也会因为群体数量上的势不可挡,做出平时不可能做的狂暴举动。这点我非常认同。因为,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可能会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譬如,1792年法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屠杀事件。当时,在大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巴黎成千上万的市民几天之内虐杀尽关在监狱里的僧侣、贵族一千五百多人,连十二三岁的孩子也不放过。更不可思议的是,在极刑现场,妇女们以一睹贵族受刑为荣。这些平时里的店员伙计、家庭主妇,都相信自己的正义行为是在消灭“共和国的敌人”。同样,我们的文化大革命事件,运用此理论就可以解释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的疯狂行径,他们失去作为个体时的理智,只知道接受极端的感情和观念,还对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识的暗示者惟命是从,一经煽动鼓舞,便形成了一股极为疯狂可怕的力量,这时理性完全被压倒了。而现在的一些国家、民族分裂主义者们的行径也可以被解读为:“那是一群被蛊惑的个体,在一个群体领袖的错误诱导下做出了错误的、低智商的行为,融入群体后无法认清事实和真理,更无法自拔,已经丧失了自我意识,是很可悲。”
就如今而言,公众情绪力量仍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勒庞说:“有时,在某种狂暴的感情——譬如因为国家大事——的影响下,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人也会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偶然事件就足以使他们闻风而动聚集在一起,从而立刻获得群体行为特有的属性”。公众情绪力量的最初最集大成者可以说是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这个广州大学生莫名其妙地在收容所中葬送性命。许志永律师凭借着公众情绪的支持和媒体的力量,为孙志刚事件上书全国人大,《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除了,孙志刚事件也成为了中国法治历史的里程碑。这是媒体和公众力量挑战长期行政法规的典范。此后的“躲猫猫”事件,“70码”事件,“邓玉娇”事件等等,正是由于公众的持续关注与公众情绪的反应强烈,对相关部门造成一定压力,使得相关机构从最初的遮遮掩掩到最后不得不正面回应,这对事件的调查有着正面影响。公众情绪正以自己的方式展现着力量。
但我们也不应盲目乐观,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任何力量的过度放大,都会模糊背后的真实。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震惊世界,危难时刻中国社会各界掀起赈灾热潮。万科董事长王石得知汶川地震的事情后,当即做出万科捐款220万的决定。而此举却被认为是“抠门”,引来网络上一片骂声。王石在博客中回应认为,“万科捐出的200万是合适的,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成为负担”。平息而论,作为企业家,王石的做法是理性的。但是在公众情绪处于高度敏感时,当感性成为公众情感的主流时,企业家的这些理性逻辑,刺痛了公众敏感脆弱的心。他对自我财富的捍卫,在公众眼中就会显得那么可恶。勒庞曾经说过:“有时,在某种狂暴的感情——譬如因为国家大事——的影响下,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人也会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偶然事件就足以使他们闻风而动聚集在一起,从而立刻获得群体行为特有的属性”。当公众情绪遭遇商业理性,王石触犯了众怒,可以说彻底栽了个跟头。公众——这个庞大的群体对这一事件普遍的恶评,其实是掩盖了中国社会的制度性缺陷。这样的声音的出现,应该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
《乌合之众》的当代意义,就在于它发现问题的功能。虽然书中有些言论过于偏激,但勒庞对我们之前那些文明伟大和衰败的原因和评价,无论是对我们当前的政治领袖、意见领袖还是社会公众都具有启示意义,让我们能够在盲从之中带点儿理性,迷信的时候产生些怀疑。
读《乌合之众》有感
读了《乌合之众》这本书后,心里深有感触。勒庞的《乌合之众》是本很有名的社会心理学著作,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日,它还是在国际学术界有广泛影响。
在本书中,勒庞向我们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众多特点及其形成的因素。他分析了群体心理的种种特征。在整本书中,每一卷都有清晰的分析条理和严密的逻辑顺序,依次分析了“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群体的意见”,“群体领袖”等概念和表述,不仅发出了与世俗不同的观念,而且对自己的见解表现出满分的自信心,在精彩的分析下马上插入鲜活的例子,使得分析更加符合逻辑,让人信服。勒庞在这本书中最常提到的一个词就是群体,他将英雄看作群体赖以生存和前进的根源,没有了英雄领袖,群体只能是一群不如蝼蚁的“流氓”而已。在勒庞眼中,无论是多么伟大的一个人,一旦他进入了一个群体,那么他就会慢慢的成为群体的一个傀儡、玩偶,直至最后的同化、消失。
勒庞说:“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抢劫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出乎意料的障碍会被狂暴地摧毁。人类的机体的确能够产生大量狂热的激情,因此可以说,愿望受阻的群体所形成的正常状态,也就是这种激奋状态。” 这段话揭示了个体是如何被淹没的,在孤身一人完全想不到的事,一旦融合到群体之中个人思想竟会变得如此可怕。文明的花样翻新并不能剔除隐藏在人类内心中古老的潜意识,只是理智状态的个体压抑了它们,而群体则能将这种个体压抑心理暂时解除,从而能使潜意识在某些时刻淋漓尽致地以行为表现出来。是的,群体就是那么的疯狂,那么的不可理喻。长期以来,我们片面强调集体而忽视个体。中国有个成语叫“三个臭皮匠顶过诸葛亮”,是集体崇拜的经典话语。迷信集体,可是这只不过是集体欺骗自己而已。勒庞认为,领袖就具有做群体领路人的作用,但这个作用不可以用定期出版物来代替,因领袖不可能时刻在群体聚会中讲演。我觉得领袖只是能瞬间领导集体的个人,而不是集体的指引灯,他不能左右整个群体的方向,最终的方向将由我们自己选择。希特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谎言重复千遍不会变成真理,但谎言重复千遍容易使群体相信被重复的谎言就是“科学真理”。
总而言之,《乌合之众》揭示了许多当今社会还存在的社会问题,事物都是有正反两面的,物极必反、盛极必衰、阴阳更替,大家应该仔细思考其中的道理。
作者自序
人类的自然本性决定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认不得不在思想、感情和习俗的支配和主宰之下生存。制度和法律不仅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现,还在很大程度上表达着人的需求。
理性是人类最近才有的属性,它还不完善,还不能为我们解释无意识规律。引论:群体时代
真正社会变革的唯一重要特征:应该是根植于文明、思想、观念和信仰的革故鼎新过程中。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它最稳定的因素就是可以通过遗传来承袭思想。
两个基本因素构成了人类思想转型的基石:首先是宗教、政治和社会信仰的毁灭;其次是现代科学和工业的进展催生出完全不同的生活和思想状况。
不管未来社会以何种方式进行组织,必将不得不把一个新兴的力量考虑在内—这是一种在现代社会持续存在并且具有统治地位的力量—群体的力量。
群体的时代中,决定民族走向的因素存在于群众的心理,而不再是在政治上认可的传统,君主的个人倾向和相互敌对的态势或商议中。
群体组织会催生出一些教条,一种不容分说的独断主义的力量。第一卷:群体心理
1、群体的一般特征 群体:通常意义上指的是聚集在一起的多个个体。心理学立场上来看,群体是一个心理状态上的群体,这一群体,受群体精神统一律的支配,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存在。集体心理:聚集在一起的群体,其中的个体思想情感会全部朝一个共同的方向进发。个体成为有组织群体的一员,其表现出来的特征有:
⑴自觉地个性的丧失,思想和情感转到一个全新的方向上去。一个民族的全部个体是不可能聚集在一起的,但整个民族在特定的情况下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群体。
⑵附属特征:具体内容和精神结构会随着群体人员组成情况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同质群体和异质群体的差别。一个心理群体呈现出来的最突出的特点:无论组成群体的个体是什么人,无论其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智力等是否相同,在他们组成一个群体时,他们会获得一种集体心理。
他们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与作为单独个体时的情感、思想和行为截然不同。群体的个人已经不是独立的个人。原因在于:
首先,现代心理学认定的客观事实,即无意识心理活动在生活、理智思考中的作用都是压倒性的。人类有意识的行为活动,只是无意识的深层心理结构的产物。无意识因素从始至终支配着我们基本的性格特征,而它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这一心理深层结构包含着一个种族的先天特性,它由世世代代传承的诸多共同特征构成。我们大部分日常生活行为,其实都是深层心理动机的结果。这又是无法观察到的。
种族的先天特性又无意识因素构成。种族的个体之间基本上很相似,造成个体彼此间不同的,主要是他们具备的有意识因素。
无意识使人相似,有意识使人不同。
群体共同属性:无意识;群体心理不仅削弱了个体智慧,还减弱了个体本身的特征。异质因素泯没在同质因素中,无意识的力量占据制高点。
群体呈现出来的品质特征一般都等而下之,这就是群体不能完成高智力工作的原因。在群体之中,每个个体叠加在一起只会让愚蠢增加,也不会让天赋才智得以凸显。如果群体中个体把各自最基本的品质汇聚,那么带来的必将是平庸而不是新颖的东西。
群体具有而鼓励个体不具备的特性其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很多。
其一,单从数量上看,群体中个体能感觉到一股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这使他的本能无所顾忌地释放出来,而当他是一个孤立无援的个体时,他必须限制约束这些欲望。(群体无名无姓它不必去承担什么责任,结果是,驻留在个体心头的那种责任感消散一空。)
其二,感染现象在决定群体特性的同时,还决定着群体一般会接受什么。
感染类似于一种催眠作用。所有的情感和行动在群体中都有感染性,它甚至可以把个体感染到随时准备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这是一种放弃自我利益的特性,与人的本性是极为对立的。如果不是在群体中,一般不会发生。——群体性感染
其三,群体有易于接受暗示的表现,是感染造成的结果。个体则不那么轻易。—接受暗示
群体中,个体大脑活动被麻痹,催眠,经过不同的诱导,个人能被引入到一种完全失去自我意识的状态中,此时他会对使自己完全失去自我意识的暗示者言听计从,言行会与日常性格习惯完全不同。——有意识的自我人格不见了,主观意志和分辨力不复存在,所有的情感思维都被支配着。
在某种暗示的引导下,他必然会采取行动,因为此时的他已经难以抗拒一种冲动的力量。
总结:人有意识的消失;无意识的横行霸道;思想和情感因暗示和交互感染的作用向一个方向发展;把暗示带来的意念立即付诸行动;——这些倾向都是群体中个体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群体与孤立个体:行动上,群体中的个人与本人有着本质的差别,他的思想情感早已在他的行为失去自主能力之前,发生了变化。——法国贵族1789 8 4 法国贵族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特权。
独处的一个人,可能是有涵养的,但在群体中,他会蜕变成为一个野蛮人,一个行为上受生命本能支配的动物,与原始人极为相似。
作为群体中一个组成部分,个人就像无数沙粒中的一个,他可以任凭风把他吹向任何地方。
结论: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体,而在情感情绪以及由此引发的行动上,群体可能比个人表现的更好也可能更坏,主要看当时的环境氛围,即群体接受的暗示的性质。
群体,常常是犯罪群体,却也经常是英雄的群体。英雄主义的行动不可否认地蕴含无意识的因子,但正是这种英雄主义在书写历史。
2、群体的情感和道德
(1)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
群体人又一切外在刺激因素的摆布,且呈现为不断变异的特征。
群体是刺激的奴隶:只要是刺激因素,就会对群体发挥控制性的作用,而且这一作用会不停地发生变化。
心理学的解释是:独处的个人能够主宰自己的行为,并对行为进行反省后作出反应,而群体则不具备这种能力。——即受无意识的支配。
让群体激昂亢奋的因素,主要听从于各种各样的冲动,无论是大度的、残忍的、奋勇的、怯弱的,其表现总是极其强烈。——如血腥暴力的躁动转变为季度宽容平和,并走向英雄主义。
群体具有多变性,使其显得难以驾驭。另外群体是不可能长久的,即便它有各种各样的热切愿景,但不具备任何深谋远虑的能力。
种族自身一些特质可以视为我们一切情感的源泉。群体的躁动、冲动易变都在种族特质的影响范围之内。
(2)群体的轻信和易受暗示
群体顺从暗示,把头脑中被唤起的幻觉当作现实来接受,并且,群体中幻想对所有成员的作用是相同的,群体中有教养的人和无知的人相同。
最开始是一个示意——经过相互感染——进入群体中所有人的头脑之中——群体一致的倾向性情感得以形成。——集体心理形成。
群体徘徊徜徉在一个无意识领域,时时对暗示可能闻风而起,理性不能发挥什么影响,像生命有了一往无前的激情,丧失掉一切省思的能力,极度轻信之外,在没有别的东西。
如神话的快速传播:除了群体极度轻信之外,还有就是事情在经过群体的想象之后,已经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极度轻信+群体想象
第一步:群体中某个人对真实情况的第一次扭曲 第二:交互感染,第三:共同倾向性,集体幻觉。
群体中博学多才的人和笨蛋一样不再具备观察能力。观察力和反省精神丧失。期待中的群体
+
暗示的作用
模糊不清的记忆 ——幻觉——暗示:暗示往往来自于幻觉。幻觉得到肯定(认同感是肯定过程的核心。)引发相互感染。——母亲认错孩子等。儿童的证词尤其不可信。一个事件受到的怀疑程度越深,那么肯定是参与观察的人数最多。群体想象力,使过去的事物失去了原本的面目。历史留存记忆的能力有限,除了神话之外,它把其他的都会毁弃掉。
(3)群体情感的夸张和单纯
群体不接纳质疑和不确定性,并且总是走向极端;群体的情感总是过多的。群体情感最鲜明的特点:极简单;言过其实。
情感一旦表现——暗示,感染——迅速传播情感认可的对象的力量大大增强。简单化和夸张造成的结果:一群人既不去质疑什么,也不去确认什么 猜疑一经宣布就会立刻成为无可争议的证据。
群体情感的暴力倾向在丧失掉责任感时会得到增强,在异质性群体中间尤其如此。群体放大自己的情绪,由此,它只会被最极端的情感打动。
夸大其词,断言,重复是常用的手段,而绝不用推理方式去证明。种族因素占有主导地位的倾向。如歌剧在不同国家的反应。个人只要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其智力水平立刻急剧下降。(4)群体的独裁、专横和保守
群体感情的机理,群体面对强权奴颜婢膝,一时的革命本能改变不了群体的极端保守了群体对变革和进步充满本能的第一。
独裁专横:群体对自己的力量有清晰认识,于是倾向于对自己的激情和独裁加上权威的印象。种族的基本观念再次显示出重要性,即种族支配着人们的情感和思想。群体崇拜强者,反对弱者。保守:像所有原始人一样,群体把拥有保守本能视为不可触碰的。他们对一切传统的迷信和尊重是绝对的,对所有新生事物——那些可能会改变他们的基本生存状态,则深深怀有一种无意识的恐惧。(5)群体的道德
群体表现出来的道德可以比个人更高尚,或更低劣;群体几乎不受利益考虑的左右,而孤立的个人却为之欲罢不能;群体的道德净化作用。第一,如果把道德视为:长时间内对特定社会习俗的尊重,且持续地对私心私利冲动的抑制。那么群体根本算不上是道德的,因为它倾向于多变和冲动。
原始人所具有的野蛮和破坏性的本等传承了过来,它潜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加入到没有责任感的群体,并且预判到自己不受惩罚是,就会完全释放。如在动物身上发泄,向捕猎时群体表现出的热情和凶残。尽管残忍手段看起来十分怯弱。第二,相反,如果把道德视为:特定时刻表现出的品格,例如牺牲自我,勇于奉献,不计名利和吁求平等。那么可以说,群体的道德境界常常很高。
只有集体才能够产生伟大的献身精神。群体对其中的个体有一种道德净化作用。
虽然群体经常自暴自弃回到低级的本能状态,她们还是不时地确立起崇高道德行为的典范。
3、群体的观念、推理能力和想象力(1)群体的观念
基本观念和从属观念;要想让群体认可必须转化高高在上的观念;观念的社会影响与其包含真理的程度没有关系。分为两大类:一类:附属的、偶然的观念。一类是可以视为基本观念—环境、遗传规律和公众意见给予他们极强的稳定性。
基本观念像是一条浩荡的江河,慢慢地在既有的河道中流动;
短暂的观念就像是一朵朵小浪花,虽然它们一直变动不居,自身并不具有真正的重要性,却在河流的表面跳动,相对于河流而言又是显而易见的。在群体中,无论是什么样的观念,要想具备实质性的效果,必须是绝对的,强硬的,并具有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形式。它们现身时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呈现,惟其如此,才能被群众接受。——思想观念的通俗化,简单化。
当一种思想观念被彻底改造后,群体可能才愿意接受,并让它们进入无意识领域变成一种情感,这时,它才能释放出自己的影响力。
最明白无误的论证对绝大多说人的影响也是微不足道的。推理论证是行不通的。论证也许会被受过教育的人接受,但那些狂热的皈依者被无意识驱使。
观念根植于群体头脑中是长期的过程,一旦影响作用强大,而根除它们也是长期过程。(2)群体的推理能力
群体不为理性思考所动;群体的推理能力非常孱弱;群体接触观念时只有表面的相似或承续。(3)群体的想象力
群体用形象思维思考,且这些形象之间无逻辑关系;群体易受奇迹打动,传说和奇迹是文明的真正支柱;大众的想象力历来都是政治家权利的基础;
形象暗示产生的情感有时非常强烈以至于能够被付诸行动。
伟大的政治家都会把群众的想象力视为权利的基石。始终观众的是激发群体去想象。影响想象力的,绝对不是事实本身,而是事实引起人们注意的方式。知道了影响群体想象力的艺术,同时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方式。
4、群体信仰的宗教形式
深信不疑源于采取宗教形式;大众的神明从未消失。宗教情感复活的新形式 偏狭和盲信,与宗教情感如影随形。
一切宗教或政治信条的创立者之所以能让它们被人们完全接受,就是因为他们成功地撩动了群众狂热的情绪——作为结果,群体在崇拜和服从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感,他们随时为自己的偶像准备放弃生命。感性与理性永恒的冲突对抗中,永远是不会被征服的。
所有的政治、神学和社会信条如果打算在民众中间生根发芽,都必须采取宗教的形式,这一形式可以排除争论带来的危险。对社会现象,则更有必要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而不是从自然主义的角度。
如法国大革命——只有把它视为一种新的宗教信仰在群众中建立时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一系列的大事件,之所以发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民众的精神相让它们发生,其实历史上绝对的专制者也不可能造成这些大事件。其根基是大众的精神信念在起作用。
拥有最高权力的最专制的君主,所做的只不过是加快或是延缓精神幽灵显身的时间而已。
第二卷:群体的主张和信念
1、群体的主张和信念中的间接因素(1)种族——决定性的影响。(2)传统——种族精神的综合体。
传统支配人的行为。群体是传统思想最坚定的拥护者。
自人类诞生,一直在做两方面的努力:
一、构建某种传统;
二、当既有的成果没有利用价值时,就尝试去摧毁这一传统。破坏和建立。稳定和新变之中取得平衡。
(3)时间——时间不停地摧毁信念,使混乱不堪走向有序
时间决定着一些重大要素,如种族的形式就取决于它。一切信仰的力量的形成、壮大、消亡考的都是时间。
时间为群体装备了观点和信念,或者它至少促进了它们的生长和发展,一些主张只能在一个特定的时代实现,换做其他则只能是失败。(4)政治和社会制度
各民族都不能选择对他们而言是最好的制度;相同制度标签遮掩着最不同的东西;理论上最糟糕的制度对一些民族来说却极为必要
一个民族并没有能力去真正改变自己的各种制度,暴力革命确实可以改变各种制度的称谓名号,却不能改变它们的实质内容。
是民族的性格而不是政府,决定着民族的命运。
一个民族的强盛和另一个民族的衰微,与社会政治制度没有任何关系。每个民族都由它们自己的特性决定,所有那些不能与这种特性相匹配的制度,只能算是借来的衣服。
完全是制度反过来影响了群体的大脑,因此才会引起此起彼伏的剧烈动荡。(5)教诲和教育
生活中,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具备判断力、经验等条件,还得有开拓精神和个性。
他不是机器上的一个部件,而是一个威力巨大的发动机。中国式教育造成了巨大的人才浪费。教育应当培养的是学生坚强的意志、斗争的勇气和顽强的战斗力,这是不可或缺的生存武器。
要想知道群体今天在酝酿什么,明天将要付诸的行动是什么,要想知道所有的这些想法和信念,就必须对形成这些想法和信念的土壤构成有所了解。
我们当前的教育制度是如何培养出这样的头脑的,原来是冷淡平和、中立的民众如何变成了一个满腹牢骚心生怨诽的队伍?
2、群体主张的直接因素(1)形象、词语和套话
词语和套话力量不可思议;群体的想象力特别容易被人们对形象产生的印象控制住。
词语和它们所匹配的形象结合后,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最模糊的词语往往能产生最大的影响,如自由平等等。它们身上集中了潜意识中差别巨大的抱负,及对其加以实现的希望。某些词语和套话永远高于说理与论证。
时代变迁中,语言所包含的词语很少发生大的变化,而词语所引导的形象,特别是人们赋予它们的具体内涵却在时时随时代,民族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如“祖国”在两百年前的法国人和现在法国人不同。
因此,我们要想利用它们去影响群体,就必须搞清楚这些词在这个时代被群体赋予的含义,而不是过去的含义。名称如果得当,它能够使最恶劣的事情变得能让民众去接受,其力量就是如此强大。——学会灵活运用词语。
如果旧事物给民众的印象是负面的,那就通过更换新名称的方式获得正面的政治效果; 种族不同会造成词语含义的变化;
“民主”在欧洲和美国的不同内涵:拉丁民族来看,“民主”更多地是指个人的意愿服从于国家和集体的意愿。于是乎,国家的力量越来越强,形成集权垄断 在盎格鲁撒克逊地区,特别是美国“民主”指的是个人的独立意志,国家要尽可能为个体服务。个人的意志高于国家。
(2)假象
假象的重要性;一切文明的根源都有假象;假象的社会必要性;群体往往更喜欢假象而非真实;只要是能够让他们产生幻觉的,就能成为他们的主人,破灭幻象的,就会将之消灭。(3)经验
只有经验才能使必要的真理在群体的思想中扎根,摧毁有危险的幻想;
经验只有在不断重复的情况下才是有效地;劝导群体需要在经验上付出代价;(4)理性
理性对群体毫无影响力;群体只受无意识情感的影响;罕见事情发生的秘密诱因;逻辑在历史中的作用;
群体不受理性精神的引导,他们只相信那些由形象拼接起来的观念。同情感相比,理想显得柔弱而且不堪一击。每个种族的精神成分中都包含一些特定的规律,这些规律决定着一个种族的命运,一个群体任何的冲动都要服从于这些规律。
要想让群体相信什么,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情感能让他们兴奋,并且装出自己也有这种情感的样子,然后借用简单低级的组合方式和一些著名的暗示改变他们的看法。
同理性相比,是幻觉引发的激情和疯狂刺激着人们走向文明之路。
尽管存在理性,但是推动一切文明进步的却不是理性。倒不如说,推动文明进步的依然还是各种情感诸如尊严、民族主义、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向往。
3、群体的领袖及其说服人的手段(1)群体的领袖
一切生物在形成群体时都有服从首领的本能需要:伟大的宗教之所以能在各地开花结果,广泛传播,考得不是政治家或哲学家的宣传,更不是怀疑论者的帮助,而是虔诚的信徒。群体领袖的心理状态:狂热,坚定而强烈的信仰。只有他们能让群体有信仰,并能把他们组织起来;
领袖的分类;激情四射、但只暂时拥有顽强意志的人;第二类为意志力更为持久的人。
第一类领袖虽有活力,但不能持久,在激动人心的时间结束后,他们便很难继续充当领袖。(在某些条件下,他们也是被领导的人,其行为总是受到某个人或观念的指引,当失去了具体的计划和步骤供他们遵循的时候,他们就失去了自我)第二类领袖,尽管不那么引人注意,但影响力却比第一类大得多。持久的意志力,巨大的品质是常人没有的。
意志起到的作用
(2)领袖说服人的方式 断言、重复、和感染;
断言:不考虑任何理性的推理或是证据的简短断言,最能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体的大脑。对付断言的方式就还是用断言,而不是理性的论证。
重复:不断地用措辞不变的词语来重复。拿破仑:最有效地修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断地重复。
最理智最清醒的头脑也会受到重复力量的影响:原因在于,我们大脑中那个无意识自我,会受到不断重复的说法的影响,而这个区域正是我们行为动机形成的地方。
断言的事情,只有通过不断地重复才能在头脑中累积成深刻的印象,并且这种手段最终能够使人把断言当作真理接受下来。
如果断言和重复被分开使用,因为双发的力量都强大,会相互对抗,抵消。
感染:在一个断言被有效、无争议地重复之后,所谓的流行观点就会形成。与此同时,强大的感染过程就开始了。传染具有极大的威力,完全可以控制一个人接受什么意见,让他产生某种情感表现。没有清晰思路的头脑更加速了这种传染。
从社会下层传染至上层的方式;不管是什么观念,只要是得到民众的认同,最终都会传播到社会的最上层,并在那里扎根。大众接受之后,变成一种普遍的真理,就会站在自己的起点,开始作用于一个民族的上层。
大众的见解主张很快就会成为普遍观念;纵观历史,好像是才智塑造了世界并改变着世界的命运,其实这种作用不是直接的。
支配大众的永远是榜样而不是论证。每个时期,无意识的群体都会模仿少数有个性的人,但是这些特立独行的人还是会默认普遍的观念。他们要是不那么做的话,模仿他们就会变得异常困难,其影响力就会减小。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过于超前的人,对于自己的时代一般不会产生太大影响。这是因为两者有太严重的脱节。(3)声望——一种能够加强权力的力量。
现实中,声望其实是一种支配力,起作用强大,常常使我们丧失判断力,并产生惊奇和敬畏的感觉。一切权利的获得主要靠的是声望,缺少声望就什么也没有了。
声望定义与分类;一类是与生俱来的声望,其获得与财富、荣誉、名分有关。一类是个人后天获得的声望。基本属于个人,既可以与名分、财富荣誉共存,因为它们而高贵,也可以独立而存在。最常见的声望:先天的声望,个人的声望。
除了通过人为载体表现出来的声望,还有如各种主张以及文学艺术作品中包含的声望,其需要日积月累,否则达不到效果。
历史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重复某些判断的过程,这种现象在文学和艺术的历史中表现的更为突出。因为历史赋予巨大的声望,因此找回了曾经失去的价值。像帕特农神庙。
声望的突出特点:彻底麻痹人们的判断力,将事物的本来面目掩盖。是征服群体的基本因素之一。对一切事物的意见,群众和个人都是一样的,先入为主且意见是现成的。不管对错,普及的主要原因是具有声望。
声望受损的方式:第一,通往声望的道路上,成功必不可少,是主要因素。成功消失,声望也会随之消失。第二,一旦声望出现问题,并且被分析探讨探讨,那么声望就不再是声望了。只有与分析探讨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长久保持群体对他的敬仰。
4、群体的信念和主张的变化限度(1)坚定地信念
群众的见解和信仰分类:一类是我们拥有的重要的永恒的信仰,即使经历了百年风雨,也不会发生变化,它们是文明的基石。普遍信念决定各种思想的走向,它能激发信仰的形成并让人们产生捍卫他的责任感。各民族为了捍卫自己的信念,往往会变现的极度野蛮和不宽容。这也正是一个民族最可贵的品质的再现。普遍信仰具有催眠作用。支配人们行为的首先是信念而后才是习惯。
一类是一些暂时的而且易变的观念和见解,通常是一个时代短时间内的产物。
革命与信念的建立和根除。当一种信念的价值开始被质疑的时候,说明他已经开始走向衰亡。唯一继续存活的方法就是:不能接受理性的思辨。(2)群体主张的可变性
所有那些与种族特性,民族基本信念和情感不能协调一致的,都不会长久地存在。逆流总是短暂的,不久还会融合到主流当中。
如果与种族的信念或情感都毫无干系,那么这些思想和主张是不可能具备稳定性的,只能由境遇去支配。目前群体多变的见解主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原因有三:
第一:过去的信仰——彼时能促进一个阶段性的思想见解,如今正在一天天地失去影响力,在不能像往昔一样有所作为。
第二,群体力量不断增加,以至于愈发没有一个可以对它形成制衡的力量。由此,群体多变的思想见解——我们有所了解的群体特征,表现出来。
第三,近来不断得到发展的报业,把完全对立的思想见解不断地呈现在群体面前。每一个特定的主张和见解都会产生一定的暗示作用,但它很快就会受到挑战和破坏,主要来自于对立主张见解产生的暗示,最后的结果是任何一种思想主张都难以普及,他们很快就会从视野中消失。不能够让更多人接受,就不可能成为一种普遍的信念。从而,历史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现象,成为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即,政府在引导舆论上显得无能无力。政府受群体支配,群体思想主张见解,成为政治的指导。
报业媒体发挥着引导舆论的作用。但面对群体力量时,他可变的低眉顺眼有所迁就了。
蜕变为仅仅提供信息,而不再引导人们去接受某种思想或学说。由于担心失去广大受众,报业在大众思想的变化大潮中只是放任自流。
由于主导性力量并不存在,基本信仰的毁灭,最终的结局就是人们所有的观念无不存在深刻的分歧,这使得群体只对那些明确无误地触及他们直接利益的事情牵肠挂肚。
5.《乌合之众》读书感想 篇五
最近浅读了这本名著,这本书因为理论和专业术语很多,很难坚持完整读下去,找了中译版本研读了,一点心得体会分享一下。这本书可以说是群体心理学研究的开山之作,书中的某些理论的确跨越了时代的束缚,直到现在也能从社会的一些事件找到与之对应的现象,堪称经典之作!书中的一些理论都是可以印证在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不得不说,勒庞先生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的各个方面深度剖析,极尽看似平淡之词,实则抽丝剥茧,透过现象看事物本质,直指惨淡的人性特点,这个确实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树立起来一座大众心理研究的里程碑!
这本书里的几个观点现在来看还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其中:群体作用导致个体智商下降。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那是不是当群体聚合的时候,群体的智力会高于每一个个体,不是的;那是不是就是他们智力的一个平均值?答案是不会的,特定时间和背景下,群体智商的智力会远远低于个体智力水平。
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所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个人观点和是非,用所谓的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为什么有的犯罪团伙里面的成员最后为了利益不惜内讧自残,那些平日里的手足之情,兄弟之义为什么会不复存在,其实说到底都是为了利益,内有手足之情,他们就是一群典型的乌合之众。
还有一些职场上面的人士,如果没有个人强烈的主见意识和是非观点,一旦自己的观点或者建议与群体意见相碰撞或者抵触,个人就会收回自己的观点或者意见,从而屈服于群体的意见,不管这种意见是错还是对,这时候个人的智商就会降到最低,强势一方的观点就会越来越强势,弱势一方个体就会沉默不语,呈现出螺旋状的下降趋势,这个观点和沉默的螺旋理论有点类似。
6.《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篇六
一、群体无智慧VS群体智慧
其实从书名就可以反应作者要表达的观点:群体是无智慧的。乍一听与我们之前认同的群体智慧自相矛盾。但是看完书其实需要特别界定作者对于群体的定义:群体是一个活的生物,它有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群体中的人有两个共同特点:1. 每一个人个性的消失;2. 群体中的人的感情和思想都在关注同一件事。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我们通常所说的群体智慧其实和乌合之众提到的群体其实有点不同。个人觉得群体智慧中很重要的一个优势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角度,这样对同一件事就能想出很多种解决办法,最后就可以选择一种更快更好的解决办法来解决问题。很明显,在群体智慧里,每个个体是有个性的,并且这种个性还是促成群体智慧优势不可或缺的要素。
换句话说,群体智慧中,群体是个形容词,强调的是多个解决方案。而群体无智慧中的群体是个名词,指一群人聚在一起,关注同一件事情有同样情感,个性服从于共性的状态。叨逼这么久,估计把你绕晕了,总之记住一点就好:群体智慧和群体无智慧是不冲突的,两者的群体表示的含义不一样。
二、“人民群众”绝不比任何一个人更聪明,反倒是他们的愚蠢是有目共睹的
看到这个观点,你是不是会吓一跳?说好的历史发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的呢?在作者看来,群体只有很普通的`品质、很普通的智慧、最低甚至更低层次的智力。因为群体的思考和行动决策与个体在正常状态下是截然不同的。群体被以下3种因素所驱使:本能、传染和暗示。
激发一个人最本能的决定性因素是数量。单独一个人必须要为他的行为承担法律上和道德上的责任;但是群体是无名氏,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群体就是法律,群体就是道德,群体的行为天然就是合理的。在群体中,曾经牢固地约束一个人的责任感荡然无存,只有最为原始的本能表达和宣泄。
群体情绪的相互传染,决定着群体行为选择的倾向。在群体中,任何一种不合常理的感情和行动都会很容易的传染开来,其程度之强,足以让一个人随时准备为另一个与他毫不相关的人作出牺牲。一个被群体情绪传染的人会感受到自己前所未有的强大,他的行动完全凭另一种陌生的力量来主宰。
群体中的人格是很脆弱的,他随时都会被带入一种完全失去任何意识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的自我自我人格消失了,但他的行动力还在。群体中的人理智的力量与自控的能力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而放大非理性的冲动能力却得到了不可思议的强化。如果有谁想让群体冷静下来或是改弦易辙,只有使用不同的暗示。
三、群体中的人是野蛮的玩偶
当人的自我意识消失,思想和情感都会任由暗示和相互传染的作用转向同一个方向,于是暗示的观念就会在霎时转化为行动或者倾向。群体中的个人行为表现有以下特点:
1. 自我人格消失
2. 无意识人格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 情感与思想在暗示与传染的作用下转向同一个方向
4. 暗示的观念具有即刻转化为行动的冲动
在群体状态下,一个有着明确的身份与性格的个人已经消失,融入集体后,他成为了而一个再也不受自己意愿控制与支配的玩偶。任何一个群体更像是一个原始人的乌合之众!
四、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
在群体中,众目睽睽下所发生的最简单的事情,不久会变得面目全非,并在迅速的传说之中,呈现出多种怪异的版本。因为群体惯于把歪曲性的想象力与因为这种想象力所引发的幻觉同真实的事实混为一谈。群体因为用形象来思维,很容易引发幻觉现象,无法区别真实与幻觉,没有能力区别主观和客观。
五、群体只接受简单观念
群体能接受的观念只有两类:时髦观念和基本观念。时髦观念因为环境而产生,非常容易让人着迷,然而来的快也去得快,很少具有生命力并发挥持久的影响。基本观念因为环境、遗传规律和公众意见而具有极大的稳定性,比如宗教观念,社会主义和民主观念。无论为群体提供哪种观念,它们必须是绝对的,毫不妥协的,毋庸置疑的,简单明了的。因为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并且容易夸张,容易陷入极端,想要某一种观念对群体产生有效的影响,它就必须披上形象的外衣。
六、掌握群体的想象力
想要领导群体,需要在他们的想象力上下大功夫。不管刺激群众想象力的是什么,都必须遵循以下两点原则:
1. 采取的形式必须是令人吃惊的鲜明形象
2. 一定不要做任何多余的解释,只需要伴之以几个不同寻常或神奇的事实就够了,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只有对它们进行浓缩加工,它们才会形成一种令人结舌的惊人形象。
七、直捣人心,影响群体意见的因素
影响群体意见的因素分为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间接因素包括:民族性格、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教育。对于这些间接因素,没有什么好说的,都是一个长期过程累积下形成的。直接因素包括:形象、词语和套话、幻觉、经验、理性。群体容易被鲜明的形象打动,当鲜明形象不存在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词语或套话,巧妙地把它们从民众心中激活。群体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他们必须拥有自己的幻想,他们本能地转向那些他们需要的巧舌如簧者。经验是唯一能够让真理在群众心中牢固生根的方法,也是唯一让危险的幻想归于破灭的有效手段。群众从不受理性的影响,他们只能理解那些拼凑起来的观念。群体从不会遵从正常的逻辑,要想让群众相信什么,那么就先得搞清楚让他们兴奋的情感,并装出自己也有这种感情的样子。
结语:
本书看完之后,对群体心理触动比较大,对于那些左右宗教狂热分子的力量也终于有所理解。能够对现有现象给出合理解释应该是很多研究者追求的目标。不过整本书的基调还是蛮黑暗的,从人性的阴暗面去剖析群体,可能作者相信人性本恶吧。
7.读乌合之众有感 篇七
勒庞说“一个群体中的个人,也不过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细沙,可以被风吹到任何地方。”这说明了个人在群体中的微不足道,但也恰恰说明了无沙不成塔的道理,群体的力量虽然强大,但每个成员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守住本心抵住诱惑成为群体向上的力量,如果放任自己随波逐流一旦加入消极不负责任的群体则很可能越走越远甚而一去不返。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俗话说:法不责众,因为群体的数量庞大,群体中的个人难以被追究责任,以致群体成员对于责任的约束感完全消失。这样的心理让我不免联想到了,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网络暴力和围观不救人的情况,疫情蔓延之下因别有用心的流言引发的纷争、诋毁和谩骂;路上有人摔倒或需要帮助也会因个别人的一句“会不会讹人啊?还是少惹麻烦吧”而选择袖手旁观,这都是不自觉加入了消极负面的群体产生的社会现象。相反,如果网络上经常出现真善美的文字,路遇他人有困难主动伸出你的手,情况就会截然相反,这就要求我们时刻提醒自己擦亮双眼做正确的选择。
习从众心理,绘出众人生。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会加入许许多多的群体,家人、朋友、工作平台,我们在其中的角色一定要准确恰当。我很庆幸自己加入了一个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群体―南昌水业集团,这个群体始终坚持服务民生和回报社会的责任意识。围绕“三个一流”、“五零式”工作法等举措,严格履行社会服务承诺,大力开展扶贫助教、慈善捐助、无偿献血等社会公益活动,赢得了良好的百姓口碑和广泛的社会认可。
8.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篇八
从接触心理学开始,就逐渐地发现心理学是一门看似柔软却非常刚强的学问,他用温和的话语道出人最不愿意面对或是有意识地隐藏起的黑暗一面。不少人听到真相后,会恼羞成怒。无论对个人也好,群体也罢,心理学就是那么赤裸裸地将阴暗面剖析得一清二楚。
《乌合之众》这本书绝对不仅仅是只读一次就能理解作者的思路的,需要多看几次,因为着实烧脑。在最初的时候,庞勒提到群众的任务就是将一个已衰落的文明摧毁,他们是野蛮的,不讲逻辑的。我的理解是,群体在社会行将就木时,起着推进历史车轮转动的作用。
最开始阅读是时候还带着疑惑,若是群体就像庞勒所说的狭隘,目光短浅;无论什么性格职业的人走在一起都会被拉低智商以获得群体心理的话,难道群体就真的一点优点没有吗?也许是我对历史的片面认识,我总觉得中共的成立也应该是由群体的开始。按照群体的三个特点,群体无个性,能传染,群体容易受到暗示的特性来看,共产党这个组织的壮大我觉得也是通过这三个特性发展而来的。他们的信仰,让他们无所畏惧,抛头颅洒热血。尤其后期红卫兵对待文化人的态度,他们甚至以自己的行为为荣,这也是群体的特性。他们无法辨别自己的行为,就像被催眠了一样。除了中共,现在的朝鲜也是如出一辙。
但是后来我突然意识到,在最开始的导言里庞勒就说了:庞勒提到群众的任务就是将一个已衰落的文明摧毁。中共的出现和发展,恰恰是在中国最黑暗的时候。
不过,我到现在也无法用庞勒所说的群体领袖的特点去套用毛主席,毛主席的身份地位和思想似乎并不像庞勒所说的群体领袖的特质。
不得不承认,群体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尤其那种传染和同化的力量。让我想到在剧院,或者会议室的时候,当一段节目或者一段讲话短暂的停歇或者告一段落的时候,只要有一个人鼓掌,那么马上剩下的人似乎都开始无脑鼓掌,不管他们是否真的觉得这一段感染感动了他们。身处“群众”的一部分,是否每个个体都有“皇帝的新装”的心里?如果我不这么做,就意味着向他人承认自己是一个愚蠢的人?
身处群体的我自己本身,并不是总是无智商的。在身处无脑鼓掌的“低级群体”(我认为这个群体实在是太LOW了)中,我可以做得到“众人皆醉我独醒”,不喜欢就是不鼓掌,即使自己显得特别异类。可是,如果身处单位这种“高级群体”,我做多只能保持不说话,不吭声,以免成为被人针对的出头鸟。当然被感染成无脑群体群众的肯定也有过,只是次数较少,我自己都记不住当时的场景了。因为,我经常原理群体。就像按照庞勒的观点,群体对比个人,总是品质低劣的。要时时刻刻警惕自己,保持人格,做一个清醒的人,这在一个群体保持自己尤其重要。按照王*明的话,如何在乱世中保持自己,难当然是――知行合一!
最喜欢的部分还是第二卷《群体的意见与信念》,群体的意见和信念中的间接因素的教育部分。或许是因为我是为了教育才拐哒到心理学的原因,整本书说的最少的教育篇章,我反而感受的最深。庞勒列举了一些教育的错误模式,提到了当一个人对书本的知识盲目照搬,教育如果仅仅意味着背书和服从那么是可怕的。的确,我也认为,教育的真正的意义和目的应该是让人发展自己的判断力和个人主动性,让孩子们为了以后的生存做准备。庞勒提到错误的教育制度会让绝大多数中产阶级的人,想要他们的孩子从事国家公务员一类的职业,靠着国家而生存,不想从事别的工作。我认为中国现在思想似乎也是如此,包括我的家庭,父母公婆长辈们认为公务员才是铁饭碗,而我的意见是走到哪里都能养活自己才叫铁饭碗。成为公务员是现在我国的主流思想,可是作为一个公务员的我却认为,如果一个年轻人出了校门就“成功”地加入公务员的行列,那么他几乎就可以被成为“活死人”了。有的人还活着,但他已经死了(笑)。因为不想成为活死人,所以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不能弃疗。
那句“死板的教科书和没有价值含量的考试,与勤劳的教育比起来是多么不堪一击”真是深得我心,教育本来就是应该在动手实践中进行的。去亲身经历和体验各种生活,生活中的细节在思考中会产生新的思路这应该才是教育的方式。填鸭式教育是反天性的,与自然和社会属性相悖的。面对学校和社会的弊端,我们当父母的应该多带孩子走出去以弥补学校教育制度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