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六上数学课件

2024-08-20

沪教版六上数学课件(共12篇)(共12篇)

1.沪教版六上数学课件 篇一

沪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冲刺卷(二)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操作与计算

(共10题;共71分)

1.(1分)(2015•淮安)把一个圆按半径剪开平均分成若干份小扇形,再拼成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6.28分米,这个圆的周长是_______分米,面积是_______平方分米.

2.(5分)利用下边的方法可以画出一个圆,试解释这样画圆的道理.

3.(8分)有一个面积为700平方米的圆形草坪,要为它安装自动旋转喷灌装置进行喷灌。现有射程为20米、15米、10米的三种装置,你认为选哪种比较合适?安装在什么位置?

4.(5分)求阴影部分的周长和面积。(单位:cm)

5.(10分)求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1)

R=10cm,r=4cm

(2)

6.(15分)填表.

7.(5分)作直径为4厘米的半圆,并求这个半圆的周长.

8.(7分)在下图中找出明明和芳芳两家的位置.

9.(5分)一个圆形餐桌桌面的直径是2米.(π取3.14)

(1)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一个人需要0.5米宽的位置就餐,这张餐桌大约能坐多少人?(结果四舍五入)

(3)如果在这张餐桌中央放一个半径0.5m的圆形转盘,剩余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0.(10分)草地里的木桩上拴着一头牛,绳子的长度是5米.这头牛最多能吃到多少平方米的草?当这头牛最大限度走出一圈时,它走了多少米?

二、求阴影部分的周长和面积

(共4题;共55分)

11.(30分)县城绿化广场的一个圆形花坛,直径6米,现在周围向外扩宽2米,花坛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12.(15分)在一个周长是24厘米的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3.(5分)求下而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cm)

(1)

(2)

14.(5分)下图空白部分的面积是800平方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三、图形面积的比较

(共3题;共15分)

15.(5分)下面的圆从A点开始,沿着直尺(单位cm)向右滚动一周,到达了B点。B点大约在哪里?

(1)请在图中的直尺上用“·”表示出来。

(2)这个圆的面积是_______cm2。

16.(5分)有一个运动场如下图,两端是半圆形的,中间是长方形的。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17.(5分)在边长为20dm的正方形铁皮上剪圆片。

图1

图2

(1)如图1,正方形铁皮剪完一个圆后剩下的边角料的面积是多少?

(2)如图2,像这样剪4个大小相等的圆,剩下的边角料的面积是多少?正中心的边角料(阴影部分)面积是多少?

(3)猜想:

继续像上面这样剪圆片,在正方形铁皮上剪下9个大小相等的圆,剩下的边角料是多少?剪16个圆呢?从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写出你的想法。

参考答案

一、操作与计算

(共10题;共71分)

1-1、2-1、3-1、4-1、5-1、5-2、6-1、7-1、8-1、9-1、9-2、9-3、10-1、二、求阴影部分的周长和面积

(共4题;共55分)

11-1、12-1、13-1、13-2、14-1、三、图形面积的比较

(共3题;共15分)

15-1、15-2、16-1、17-1、17-2、17-3、

2.沪教版六上数学课件 篇二

一、《性质活泼的氧气》氧气的性质与制法次序应顺势调整

在大多数的初中化学教材中, 在氧气和二氧化碳部分, 教材的顺序是按照性质、制法、用途的顺序进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很多老师发现这种顺序并不能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讲解氧气的性质, 课前必需准备好四至五瓶氧气, 而在将准备好的氧气带入课堂以及上课时的等待过程中, 普遍出现由于氧气自身分子运动造成气体不纯等各种意外的情况, 导致课堂教学出现实验现象不明显或实验失败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课堂时效。为此, 很多教师提前进入教室, 进行氧气的制取和收集, 但这种情况并不能按时完成, 更重要的是, 由于学生的探究心理被引导到制取实验中, 不能得到相关知识解答, 导致上课时注意力很难在短时间内集中到教师的氧气性质的教学中来, 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 我发现这个问题在二氧化碳部分得到了解决, 教材中将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的顺序进行了调整, 更加切合实际的课堂教学需要, 但不知为什么在氧气这部分教材依然是以前的顺序, 我认为应将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制法实验放在氧气的性质前面介绍, 从教材的导入等方面看, 这样的变化对教材的体系也没有什么影响, 这样就完全可以避免上述问题, 提高课堂时效。在一线教师的实际教学中, 采用这种顺序的教学也很普遍。因此, 建议在以后的教材改编中能作出相应调整。

二、《原子、元素》的教材内容应适当充实

原子、元素部分一直以来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难点, 是初中化学教学的第一个分化点, 现行的教材中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试图将难度降低, 因而将有关内容大幅度减少, 核外电子排布的相关内容已几乎不见, 但在实际教学中, 如元素与原子的区别教学和化合价教学需要有关核外电子排布知识。因此, 此处如此“淡化处理”很难收到效果。

在现在教材的教学中, 如果教师不把有关内容进行补充, 结果只能使更多的学生在这部分掉队, 另外, 从初高中的衔接上来看, 高中教学时, 还有很多老师认为初中已经完成相关教学, 结果该部分内容无疑成为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空白”。

另一方面, 从目前中考命题看,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化合价与核外电子排布等相关考题在试卷中并不少见。因此, 在教学中, 这部分内容教学的负担并没有得到减轻, 老师对其难度深度的把握将更加困难。

因此, 建议在改编这部分教材时, 能对其明确要求, 适当充实, 给学生学习有一定的资源和平台, 使教学能够流畅, 不至出现教师缩手缩脚, 学生云里雾里的局面.

三、《第五章金属的化学性质》应引入金属活动性顺序

3.苏教版六上第一单元试卷 篇三

5、小明在一次把坐位让给王亮。(、)

6、即然你知道错了,就因该及时改正。(、)板桥壕洼小学何永伟

7、沿河两岸的森林被刮砍刮代,又糟成了水土大量留失。

一、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或字,请用“——”标出来。(、、、、)

8、骄嫩的小草像小蚂蚁问好。(、)绽开(dìngzhàn)圆晕(yūn yùn)四年级下册语文综合复习试卷

(四)..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顷.刻间(qíng qǐng)沟渠.(qúqǔ)攻克()清理()改进()

克服()清扫()改正()

皱.纹(zhòuzòu)兴.冲冲(xīngxìng)尊重()增添()谱写()

填由“烈”组成的词。

一切.(qiēqiè)两半循规蹈矩.(jǔjù)()地抖动()的炮火()的掌声()炎炎

填由“心”组成的词。

浅尝(辙辄)止鲜.(xiānxiǎn)为人知()指导()帮助()学习()思考

填由“优”组成的词。

铺.(pūpù)设独出心(载裁)成绩()种子()环境()()产品

填由“精”组成的词。

(尉蔚)为壮观名山(胜盛)水云淡风(轻清)1、文艺晚会上,她表演了()的节目。

(蔓漫)草荒烟诗情画(谊意)(傍旁)花随柳 2、我们是学生,应当把()放在学习上。

二、用“求”组词填空。(不重复)3、这篇文章语言()。

苦苦地()不懈地()接到()信号 4、美军装备(),塔利班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

强烈地()虚心地()战士()心切 5、在妈妈的()照料下,外婆的身体渐渐地恢复了。6、他在五年内就()了两门外语。

三、画出下列句子中用错的字,把正确的写在括号里。7、对于这项工程的所有数据他都作了()的计算。

1、每一棵粮食都凝聚着农民的血汗,我们不能随意浪废了。(、)8、在这次反恐战争中,美军动用了最()的部队。

2、一个人只有虑心学习,克苦专研,才能不断进步。9、实验室里陈列着许多()的仪器。

(、、)10、为了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国家下决心()机构。

3、下课已后,小刚在操场上打篮球。(、)

五、按要求完成句子。

4、同学们热列地讨论并一至通过中队活动计化。

1、磁悬浮列车的速度真快呀!(换一种说法,同样表现列车的快)12、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鱼类一种。(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3、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吗?(改成不用“?”的句子)

4、害人的鸦片被林则徐下令全部销毁。(改成“把”字句)5、马路被一群红领巾打扫得干干净净。(改成“把”字句)6、窗玻璃被同学们擦得(改成“把”字句)

六、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上合适的序号。

1、拔:(1)夺取(2)超出(3)挑选(4)抽出 出类拔萃()选拔人才()拔苗助长()拔掉敌人碉....堡()

2、白:(1)清楚(2)空白(3)错误(4)陈述 表白()白卷()写白字()真相大白()....3、足:(1)足以,值得(2)脚(3)够,够得上(4)满,充分 微不足道()心满意足()..4、漫:(1)到处都是(2)随便(3)水过满,向外流 漫山遍野()漫不经心 ..5、鲜:(1)新鲜(2)鲜美(3)鲜明(4)少 鲜为人知()鲜艳的花()..6、顾:(1)看(2)注意,照管(3)拜访 三顾茅庐()左顾右盼()..

七、把成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合适的填入下面的括号中。()不足()轻而()()()()吞枣()为人()

()能补()无()不()()能()巧()一

()十 初出()庐才华横()()事如神胆大心()鞠躬尽()死而后()独木难()()天无力 1、()是良训,一份辛劳一份才。

2、我们读书应该多采用精读,品词析句,体会情感,切不可()。

3、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谓是()。

4、用双脚踢毽子似乎是一件()的小事,可很多人都不是()就能踢起来的,必须勤加练习,然后做到()。5、全家人的重担都压到了父亲的身上,他(),已经是身心憔悴。

6、别看他是一个冒失鬼,可是他(),连一些一般人没有考虑到的他都考虑到了。

7、我的哥哥在北京大学学习,他已经在学校里发表了好几篇文章了,真可以算得上是()。8、新中国的总理周恩来,夜以继日地工作,为了国家的建设(),()。

9、刘伯承就是一个()的将军,果然,敌人又钻进了我军的包围圈。

八、修改病句。

1、陈明的作业全部完成了,只有第三课的词语没有默写。2、昨天,全校师生和我们四年级的同学都去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3、北京的名胜古迹对于他知道得一清二楚。4、拔河比赛结束了,同学们还是仍然沉浸在兴奋中。5、今天早晨下了一天的雨。

6、通过努力,我的错别字大大进步了。

7、这学期我们订阅了《中国少年报》、《少年文摘报》、和《小学生优秀作

24、我们要继承老一辈的革命精神。

25、我独自沉静了许久,才想出这个办法。文》等报纸。

8、他被评为“十佳歌手”的光荣称号。9、两个新旧社会真是鲜明的对比呀!

10、“五一”前夕,我们举行了“我有一双勤劳的手”11、因下雨,春游活动取消了,我们都感到很悲痛。12、他今天没来上课,可能也许是生病了。13、家乡的一草一木对于爷爷奶奶都非常熟悉。14、爸爸妈妈有时经常陪我去新华书店。

15、你不能这样做,否则,结果不堪设想。

16、虽然工作再难做,他也不会退缩。

17、上课的时候,大家都张望着黑板。

18、他兴高采烈地跑来,高兴地说:“北京申奥成功了!”19、语文没考好,我的心情十分繁重。20、夏天的青岛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

21、中秋之夜,月牙儿高挂在天幕上。

22、去年国庆节,弟弟加入了少先队员。

23、老师经常夸奖王明学习态度明确。

26、他的作文里病句大大地进步了。

27、我有一次看见珍珠鸟经常偷喝我杯子里的咖啡。

28、我把桌椅擦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九、下列四组词,只有一组写得全对,请在正确的后面打“√”。

1、诸葛亮拔开云雾策略()2、午 睡恭恭敬敬优然()3、体 息茅塞顿开形势()4、蜿 蜒清澈见底翠绿()

十、按要求写词语(至少4个)

1、你能写几个有关三国的词语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以历史故事题目命名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以寓言故事题目命名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选字填空

历厉励

挂()()害()声鼓()再接再()日()来()经()激()严()历()奖()勉()雷()风行()志学画

4.沪教版六上数学课件 篇四

一、教材解读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文章编入第二单元“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单元,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卫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他对学生的无私大爱。选文结合时代精神,体现了苏教版教材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勇于思索,对自己关注的话题特别上心,但还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语言表达能力还有些欠缺,不过他们喜欢合作学习。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对于比较难理解的内容,有一部分学生分析不够透彻,需要老师有效地进行引导点拨。学生思维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能够很快地把握住人物的品质特点。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五、教学设备、资源准备

教学在具有有多功能电教平台的教室;资源有《最后的姿势》PPT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图片入境,导入课文 谈话导入:

1、同学们,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这个悲怆的时刻,汶川地动山摇。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已逝去四年多,曾经撕心裂肺的痛苦揪着每个中国人的心。

2、我们先来看几组汶川大地震中感人的图片。这场灾难给人们带来了什么?(除了带来失去亲人的伤痛,还有无数热心的人们给我们带来的震撼。)

3、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发生在这场灾难中的感人故事------第六课:最后的姿势(深情齐读课题)。谁来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在此我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巩固了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又很好的过渡到了这节课的教学。

二、品读课文,丰富英雄形象

过渡:日常生活中谭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呢?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个自然段主要表现谭老师是个怎样的人?(主要写谭老师对女儿关爱呵护,对工作踏实、认真)

(2)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谭老师是这样的一个人呢?拿笔画出来。过渡:当地震来临时,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又是怎样做的?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二至七自然段)。(1)默读谭文第二部分。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短短的六个字单独设为一个自然段有什么作用?(既是当时自然景象的真实再现,也是预示灾难的降临。)

出示句子: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向同学们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a、引导学生抓住“意识到”、“来不及多想”、“就”以及他的语言来体会谭老师遇到突发情况的沉着、急中生智。

b、谭老师从哪里意识到情况不妙的?(忽然,课桌摇晃起来!一瞬间,整栋楼都摇晃起来!地震!)

c、你能读出情况的危急吗?(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教师相机指导)d、你还能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当时情况不妙甚至是情况危急呢?

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句子: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指导学生读出当时情况的危急)

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老师(板书舍己救人、忠于职守)出示句子: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引导学生抓住“立即”、“拉”、“撑”、“护住”等词语感受谭老师的舍己救人、忠于职守。)

总结写作方法:像这样正面写谭老师的语言、动作的方法,我们称为正面描写。这段文字描写除了正面描写谭老师之外,还有环境描写(场景描写),请大家再次默读这段文字,找出场景用直线画出场景描写。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场景描写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1)“天空阴沉沉的。”我的心情也像天气一样,一场天灾即将降临。这既是当时的天气真是情况,更是一种暗示,悲剧即将发生。(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情况危急,生死攸关,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谭老师选择的是坚守自己的岗位。朗读,读出几个感叹号表示的紧急。这个场景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情况越来越紧急了,谭老师没有离开,他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保护学生。这个环境描写突显了谭老师的崇高品格。

(4)“地动山摇。破碎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谭千秋老师遇难了。他“张开的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定格,成为永恒的瞬间。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来证明了人生的价值。多么好的老师就这样离开了我们,多么令人心痛。个别感情朗读,尊重学生的处理,只要能说出理由。

总结:这些场景描写很好地渲染了气氛,突显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3)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

让我们再回到5月12日那天下午,导出第三自然段,出示:5月12日那天下午2点多,他一如既往地在教室为学生们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这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谭老师用最后的姿势证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是什么?那就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摘下我的翅膀,让它助你飞翔”,是爱,让他奋不顾身的用身体保护学生;是责任,让他的灵魂在危难当头折射出人类最伟大的光芒。

(4)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请同学们把自己此时的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中。

齐读4—7自然段。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第八至十自然段)。

过渡:当生命面临危险时,人的本能是保护自己,到安全的地方去,但是谭老师却没有这样做,是他没有机会吗?我们来看一看别人是怎样说的。(1)指名分段朗读第三部分。(2)人们是怎样赞颂谭老师的?

例句:救援人员赞颂他,是因为谭老师宁可自己后脑被砸得凹下去,血肉模糊,也要张开双臂死死的护着四个学生。是死保护学生的谭老师(从救援人员嘴里听说的)

 一个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的谭老师(从其他老师嘴里知道的)

 一个讲课生动的谭老师,一个充满活力的谭老师。(从学生眼里知道的)补充:谭老师是一位共产党员,特级教师,1957年8月出生,湖南省衡阳市人。198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多好的一位老师,他永远活在学生的心中,活在全世界人民的心中。

总结:这段不直接写谭老师的言行,而是从别人的嘴里、眼里来写人物的方法叫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力补充,起到烘托作用。

(3)从人们的赞颂中,可以看出谭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结合回答板书:临危不惧,勇于牺牲)(4)齐读第三部分。

4、学习第四部分

(1)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和老师一样,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

(2)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你说说作者评论的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老师模拟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样子)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

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镌刻在四位学生的心中,读(最后的姿势:张开……)。这最后的姿势像一座丰碑,永远地矗立在汶川大地震中,读(……)。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矗立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读(……)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课文2-7自然段是重点部分,特别是第4、第6自然段具体生动地刻画了谭老师的言行,折射出谭老师在灾难来临之时本能地保护学生,不但没有只顾自己逃命,还为了保护学生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舍己救人,有高度的责任心,有无私的大爱。教学过程中重点抓住这两点品读相关语句,特别精读描写谭老师护生姿势的一句,以突出重点。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地震的语句读一读,有助于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特殊背景情况,理解主人公谭老师的行动之客观原因。这部分重在让学生关注环境描写,重在通过朗读使学生真切感受地震的危急以及谭老师的沉着镇静、大爱无私。课文第三部分写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部分还写了学生对谭老师的印象,结合前文三次出现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多角度地侧面烘托出谭老师丰满、高大的英雄形象,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主人公谭老师的行动之主观原因。因为谭老师一直是那么爱学生,一直有那样的人生的价值观,所以他在大难之际,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作出了英雄壮举。教学这两部分时紧扣主线,巧妙勾连,以此深化主题,突破难点。这一环节安排了一个写话训练,实现文本语言的迁移运用,体现阅读与表达的紧密结合,一方面促使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总结延伸,升华主题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图片、音乐)

(拓展资料)

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

四川什邡市红白镇中心学校20出头的二年级语文老师汤宏最后的姿势定格在这样的画面上——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个孩子,被他用血肉之躯护住的孩子们幸运地活了下来。

向倩:什邡市龙居小学英语教师。向倩的遗体被发现时,她已被压断为3截。几乎碎成一团的上半身,张开的双臂下,紧紧搂着三个也已死去的学生。救援人员怎么也无法扳开她的双手,现场的武警官兵为之落泪,纷纷行起军礼。说到向倩,校长谢洪安的眼睛再次湿润:“向老师当时离逃生口最近,她在三楼给六二班上课,只需跨出教室门,再两步,冲到走廊,就能躲开轰然坍塌的楼板,从楼道逃生!”

26岁的袁文婷老师走了,离开了她深爱的讲台,离开了她留恋的世界,陪伴她的,只有几个地震时她来不及救出的学生!她走得那样的惨烈和壮烈,留给我们的是废墟中一个身躯的两截,一双巨大的双臂下还护着两个学生,这就是她最后的人生,最后的姿势!永远、永远地定格在这个世界。

小结:“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我想,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个老师,塑造和捍卫了我们所谓的师魂,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理由为这个灾难中的四川,灾难中的中华民族呐喊:汶川加油!四川加油!中国加油!中国人民是坚强无比的,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挺起不屈的脊梁,在困难灾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手拉手心连心,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烙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让学生搜集相关事例,拓展阅读,以加深感悟。

四、布置作业

搜集汶川地震中,让你感动的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七、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

急中生智

临危不惧

舍己救人

忠于职守(可歌可泣

5.新人教版六上教案第四单元 篇五

第一课时 课题: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课件出示)长方形 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

3、出示圆片图形:(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二、认识圆的特征。

1、学生自己在准备好的纸上画一个圆,并动手剪下。

2、动手折一折。

(1)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两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2)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看看圆心是否相同。

3、认识直径和半径。

d:直径 r:半径

(1)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比一比是否相等?

(2)观察这些线段的特征。(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3)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4、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d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d=2r r=

26、巩固练习:课本58页“做一做”的第1-4题。

三、学习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引导学生学用圆规画圆,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四、巩固练习。

1、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和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

2、判断,并说为什么。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3)直径是半径的2倍。()(4)圆的半径都相等。()

五、布置作业。书P60第1-4题。

第二课时 课题: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在前面所学得成轴对称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认识圆的对称轴。

2、使学生认识到圆是轴对称图形,且对称轴有无数条。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中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认识

教学重点:圆的对称轴。教学难点:画对称轴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观察以前认识对称图形。

1、举例说出轴对称的物体。如:蝴蝶、飞机、门窗、圆中的钟面、月饼等。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观察、概括。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直线叫做对称轴。

二、教学认识圆的对称轴

1、出示例3:你能分别画出下面两个圆的对称轴吗?你能画出几条?

2、学生尝试画出圆的对称轴,观察、再动手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每一条直径所在的位置都是它的对称轴。

三、巩固练习。

1、在方格上画对称轴,并量出对称轴两边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2、小结:对称轴两侧相对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从上面的图形可以看出,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画出来。

4、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长方形 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正方形 圆 环形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四第5—9题。教学反思:

2、圆的周长

第一课时 课题:圆的周长(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难点:

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

一、认识圆的周长。

1、出示一个正方形。

这是什么图形?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这个正方形周长与边长有什么关系? C=4a

2、什么是圆的周长?

让学生上前比划圆的周长在那?那部分是圆的周长?

得出定义: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二、圆周长的公式推导。

1、探索学习。

(1)你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一个圆的周长是多少?(2)学生各抒己见,分别讨论说出自己的方法:

A、用一根线,绕圆一周,减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长度,即可得出圆的周长。

B、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量出圆的周长。

C、用一条小线的一端栓上小球在空中旋转。这样你能知道空中出现的圆的周长吗?

用滚动,绳测的方法可测量出圆的周长,但是有局限性。今天我们来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

2、动手实践。

(1)4人小组,分别测量学具圆,报出自己量得的直径,周长,并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2)引生看表,问你们看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有什么关系?(3)你有办法验证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吗?(4)阅读课本P63,介绍圆周率,及介绍祖冲之。

3、解决新问题。

(1)教学例1 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小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50m,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 第一个问题: 已知 d = 20米 求:C = ?

根据 C =πd 20×3.14=62.8(m)

第二个问题: 已知: 小自行车d = 50cm

先求小自行车C = ? c=πd 50cm=0.5m 0.5×3.14=1.57(m)再求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 62.8 ÷1.57=40(周)

答:它的周长是62.8米。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40周。

三、巩固练习。

四、作业。

P64 页做一做,练习十五的第5、8题

第二课时 课题:圆的周长(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根据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半径。

2、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3、初步掌握变换和转化的方法。教学重点: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公式求圆的直径和半径。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 4π 2π 5π 10π

二、新课。

1、提出研究的问题。(1)你知道Π表示什么吗?

(2)下面公式的每个字母各表示什么?这两个公式又表示什么?

C=πd C=2πr(3)根据上两个公式,你能知道:

直径=周长÷圆周率 半径=周长÷(圆周率×2)

2、学习练习十四第2题。

(1)小红量得一个古代建筑中的大红圆柱的周长是3.768米,这个圆柱的直径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已知:c=3.77m 求:d=?

解:设直径是x米。

3.77÷3.14 3.14x=3.77 ≈1.2(米)x=3.77÷3.14

x≈1.2(2)做一做。用一根1.2米长的铁条弯成一个圆形铁环,它的半径是多少?(得数保留两位小数)已知:c=1.2米 R=c÷(2Π)求:r=?

解:设半径为x米。

3.14×2x=1.2 6.28x=1.2 1.2÷2÷3.14 x=0.191 = 0.191

x≈0.19 ≈0.19(米)

三、巩固练习。

四、作业。

P65-66 第3、6、7、9题 教学反思:

3、圆的面积

第一课时 课题: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圆面积的含义。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教学难点: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r,周长的一半怎样求?

2、用手中的三角板拼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并说出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新课。

1、什么是圆的面积?(出示纸片圆让生摸一摸)

圆所占平面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2、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1)演示:将等分成16份的圆展开,问可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若分的份分数越多,这个图形越接近长方形。(2)找出拼出的图形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圆的半径 = 长方形的宽 圆的周长的一半 = 长方形的长

长方形面积 = 长 × 宽

所以: 圆的面积 = 圆的周长的一半 × 圆的半径 S = πr × r S圆 = πr×r = πr2

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例1,一个圆的直径是20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已知:d=20厘米 求:s=? r=d÷2 20÷2=10(m)s=Лr2

=3.14×102 =3.14×100 =314(平方厘米)

2、根据下面所给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r=5cm d =0.8dm

3、解答下列各题。

(1)一个圆形茶几桌面的直径是1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公园草地上一个自动旋转喷灌装置的射程是10m。它能喷灌的面积是多少?

四、作业。

课本P70第1、5题。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灵活解答几何图形问题。

教学重点:认真审题,分辨求周长或求面积。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求出下面圆的周长和面积并用彩笔描出周长,用阴影表示出面积。

R=3厘米 d=7厘米 C=πd S=πr2

3.14×7 3.14×32 =21.98(厘米)=3.14×9 =28.26(平方厘米)

2、分辨面积与周长有什么不同?

(1)概念

圆的周长是指圆一周的长度

圆的面积是指圆所围成的平面部分的大小。(2)计算公式

求圆的周长公式:C=πd 或 C=2πr 求圆的面积公式:S=πr2(3)使用单位

计算圆的周长用长度单位,计算圆的面积用面积单位

二、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计算直径为10毫米的圆的面积的列式是3.14×(10÷2)()(2)半径为2厘米的圆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把一头牛栓在木桩上,木桩到牛之间的绳长3米,牛能吃到地上草的最大面积是28.26平方米。(栓绳处不计算在内)()

2、一个圆的周长是25.1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已知:C=25.12米 求:S=? r=25.12÷(2×3.14)S=πr2 =4(米)=3.14×42

=50.24(平方米)

3、一个环形的铁片,外圆半径是7厘米,内圆半径是0.5分米,这个环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已知:R=7厘米=0.7分米 r=0.5分米 求:S=? S环=π×(R2-r2)3.14×(0.72-0.52)=3.14×0.24 =0.7536(平方分米)

三、巩固发展.1、思考题p71(8)一条绳子长31.4米,用它围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大,还是围成圆的面积大?(分组讨论,探讨面积的大小)

(1)围成长方形: 31.4÷2=15.7(m)(长和宽的和)长 × 宽 = 面积

当长和宽越接近面积也就越大,长和宽相等时,此时正方形面积最大.(2)围成圆形

直径:31.4÷3.14=10(m)半径:10÷2=5(m)面积:3.14× 52=78.5(m2)(3)比较:长方形面积:61.6 m2 正方形面积:61.6225 m2 圆面积:78.5 m2

围成圆的面积最大。

2、思考题 p71(9)、(10)

四、作业。

课本P71第6、7题。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⒈根据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⒉培养学生灵活、全面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周长或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1、什么是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圆面积公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计算下题。求出它的周长与面积。

r=2厘米

(1)学生动手计算。(2)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

概念不同,计算公式不同,单位不同。

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4米,周长是多少米?

3.14×4=12.56(米)

2、一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2.56米,直径是多少米? 12.56÷3.14=4(米)

3、一个圆形花坛的半径是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14×22=12.56(平方米)

4、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2.56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r=12.56÷(2×3.14)= 2(米)3.14×22=12.56(平方米)

5、一个环形铁片,外直径是6米,内直径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6、先测量所需要的数据,再计算半圆的周长和面积。(解 答结果保留整厘米数)

7、一个圆形餐桌面直径是2m,它的周长多少米?它的面积是多少米?如果一个人需要0.5M宽的位置就餐,这张餐桌大约能坐多少人?+

三、综合练习

6.沪教版六上数学课件 篇六

知识与技能:知道河水补给的主要类型;根据河流径流量变化判断主要补给类型;理解河流径流量变化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读图分析、比较归纳、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不同地区的河流主要补给方式不同; 同一条河流不同河段、不同季节补给方式也可能不同。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2013年11月赣江水位下降的网页。

师:上课前我们先来浏览赣江水位下降的网页, 河床裸露、干裂, 这还是江西第一大河, 长江重要支流赣江吗?赣江水位会持续下降吗?

呈现2013年上半年以来赣江水位变化的新闻标题:《赣江水位猛涨》《江西第一大河赣江水位持续上涨》《赣江水位持续走低》《“潭美”过后赣江水涨》《赣江提前进入枯水期河床现龟裂》。

师:赣江水位为何“起起伏伏”?河流流量的多少, 流量的季节变化是和河水的补给息息相关的。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河水的补给”。

二、新课教学

课件显示河水补给的概念和河水补给类型:以河水补给的河流流量变化受制于降水的变化, 以积雪融水、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流量则与温度变化有关。

(一) 补给类型不同, 河流的径流总量和季节分配也不同, 下面请各组同学抽签选择各组的河流, 根据课本的介绍以及河流流量的变化判断本组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 (学习任务一)

引导学生按照描述河流流量的变化、判断补给类型、分析原因的思路交流学习结果, 教师引导归纳出各条河流的分布地区。

问题1:地下水补给与湖泊水补给有何不同? (地下水补给比湖泊水补给更稳定;湖泊水与河水互为补给, 所以有季节性变化;外流区湖泊水河流源头是河水补给, 大多数情况下与河水互为补给, 内流区的湖泊往往是河流的归宿 )

问题2:冰川融水补给与积雪融水补给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积雪融水补给在西北地区不突出? (东北地区春季到来时, 积雪融化补给河流, 西北地区则是在夏季温度升高很多时, 冰川才会融化补给河流。西北地区积雪融水补给不突出, 是因为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 降雪总量不够多, 并且由于风大也使降雪难以积累)

前四组的学习结果得出结论1:河水补给是河流水文特征之一, 直接影响河流径流量多少及径流变化。第五组的学习结果得出结论2:同一条河流不同季节主要补给往往不同。

(二) 同一条河流不同河段的补给类型是否可能不同呢?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资料“长江水系图”及文字介绍, 完成学习任务二。

上源:高山冰川融水补给为主。中下游:雨水补给为主。中游:湖水补给为主。

结论3:同一条河流不同河段补给类型也可能不同。

(三) 通过前面的学习, 我们知道河流径流总量以及季节变化深受河水补给类型的影响,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所学并结合上一篇《大气、天气与气候》旧知, 画出我国东北、华南地区河流流量季节变化曲线。

师:两个地区河流的径流总量不同, 通常情况下哪一地区河流流量大? (华南、东北) 为什么? (两个地区的河流补给方式都是以降水补给为主, 两个地区都属于季风气候, 受夏季风影响, 南方雨季长, 降水多, 所以受气候影响补给也更多)

师:为何两个地区的河流流量曲线都是双峰型的? (东北3、4月份春汛由于积雪融化, 华南地区4、5月份的流量峰值由于雨季来临;东北7、8月份夏汛雨季来临, 华南9、10月份再次受雨带影响使水位再次上升)

师:我国南、北方相比, 哪个地区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更大? (受夏季风和雨带移动影响, 北方雨季来得晚退得早, 雨季短, 降水更加集中, 所以季节变化更大) 我国大部分河流的径流季节变化, 怎么应对? (保护湖泊等湿地, 增强湖泊的调蓄功能, 合理使用地下水, 河流枯水期时能得到其补给, 植树造林这是天然的绿色水库, 修建水库、水坝应对水旱灾害, 疏浚河道增强泄洪能力等)

例如:湖泊与河水有互为补给的关系 (展示课件) , 再看鄱阳湖面积的变化, 问如果鄱阳湖面积缩小, 会对长江产生哪些影响? (更容易洪水泛滥, 旱灾更加频繁)

三、课堂总结

附:分组合作学习任务书

学习任务1:判断本组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

图中A、B、C表示三种补给形式, 其中A是补给, B是补给, C是补给。

学习任务2: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雪山, 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 注入东海。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 流域面积最大, 入海水量最多的河流, 从源头到湖北宜昌为上游, 自宜昌到江西湖口为中游, 湖口以下为下游。

7.沪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七

1.认识、会写“暂、柜、籍、韶、狱、犬、渊、彻、革”九个生字,掌握“薄”、“间”两个多音字,理解“聚精会神、争分抢秒、千方百计、鸡犬不宁、深渊”等词语的意思。

2.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是怎样刻苦读书学习的。

3.感悟到书籍对于毛泽东人生的作用和影响,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毛泽东酷爱读书的。联系重点语句感受毛泽东的热情与刻苦。

2.了解毛泽东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立志救国救民的抱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诗,这首诗是毛泽东在他十六岁外出求学时写给父亲的。(课件: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2.读诗,你从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有理想、有志向。

3.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少年毛泽东,追寻他的读书之路。(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文中的生字。

2.自学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了解字义。

3.出示生字,认读正音,辨别多音字、形近字。

(1)薄 báo单薄 bó微薄

间 jiàn间隔 jiān中间

(2)柜(书柜) 拒(拒绝)

籍(书籍) 藉(慰藉)

4.通过查字典,联系课文具体语言环境相结合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聚精会神、争分夺秒、鸡犬不宁、千方百计、深渊

5.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叙述了毛泽东少年时代在湖南图书馆读书的一段经历并由此开拓视野,树立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

第一部分(1-3)少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中学退学后,决定自学自修,坚持学习。

第二部分(4-7)少年毛泽东到湖南图书馆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

第三部分(8-13)读书开拓了毛泽东的视野,站在世界地图前面引发了他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

第二课时

一、初入读书境界

1.默读课文,想想文中第一部分哪些地方表现少年毛泽东喜爱读书,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交流汇报。

3.情境补白:你能想象少年毛泽东是怎样挤出时间读书,千方百计读书的情景吗?

4.毛泽东从书中汲取了知识,开拓了视野,也坚定了走出家门,外出求学,去干一番大事业的决心。

二、沉浸读书天地

1.自由朗读课文第4-7自然段,寻找毛泽东读书足迹,你从哪些地方看到毛泽东对书籍的酷爱。

2.小组交流学习。

3.汇报讨论。

4.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感受。引发学生对少年毛泽东刻苦自学精神的敬佩之情。

5.带着敬佩之情朗读第5自然段。

6.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时,也说:那时进了图书馆,就像牛闯进了菜园子,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的吃。你能从文中感受到毛泽东的读书之乐吗?

7.体会第五自然段中描写的毛泽东读书的兴趣与收获。

8.小结:在湖南图书馆自学期间,少年毛泽东广泛阅读中外名著及政治、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神话,几乎什么书都读。这一段少年时期求知的经历,对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具备过硬的本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读书的思索

1.自学使毛泽东收获了许多知识,开拓了视野。而每天经过图书馆墙壁前,他都要停下来仔细看一看一幅世界大地图。驻足凝望让这个少年思绪万千,有了新的认识和决心。

2.读课文第8-12自然段,说说毛泽东站在世界地图前想到了什么。

3.交流汇报:地图前的思索

由世界的广大-人民生活的痛苦-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少年要担当变革改造世界的责任。

4.用“他想到……他进一步想……他又想……”句式来说一说少年毛泽东站在世界地图前的思考。从中体会到毛泽东在读书中有了严谨深刻的理性认识和救国救民的思想。

5.通过朗读比较句子情感表达效果。

6.怀着胸中的澎湃之情来朗读少年毛泽东的豪情壮志。导读文中“世界的变化……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感受少年毛泽东的远大志向和救国救民的思想。

7.小结:从这时起,他觉得要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道路真长!毛泽东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四、读书的收获

1.谈谈你从少年毛泽东的读书故事中收获了什么?

8.沪教版六上数学课件 篇八

第一部分 阅读

一、默写

1、会当凌绝顶。

2、,长河渐落晓星沉。

3、一道残阳铺水中。

4、,沉鳞竞跃。

5、两处春光同日尽。

6、《观沧海》中最能反映诗人博大襟怀的诗句是:。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7、本文选自《 》,这部书相传是周朝 所作,文中的孔子名,字,是我国 时期 国著名的、。

8、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赴汤蹈火 及日中如探汤 ..B.孰为汝多知乎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C.一儿以日初出远 日积月累 ..D.人不知而不愠 孰为汝多知乎 ..

9、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见两小儿辩斗 B.日初出大如车盖 C.孔子不能决也 D.孰为汝多知乎

10、翻译下列句子。

⑴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⑵孰为汝多知乎。

11、选文以两小儿的笑“曰”作结语有何作用?

答: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注释:①管仲、隰(xi)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精练

12、解释加点的词

(1)春往而冬反()

(2)迷惑失道()..(3)遂得水().

13、翻译(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14、文中故事是成语 的来历,现比喻。

四、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②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的黄蜂伏在上,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宵里去了。单是周围的 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 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 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③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④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⑤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⑥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⑦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⑧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⑨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1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市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

表示不满。

D.“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

去折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16、在第②段依次应在空白处填的词是、、。(A.肥硕 B.肥胖 C.轻捷 D.轻快 E.短短 F.长长 G.莲房 H.肥大 J.拥肿)

17、第②段段意正确表述的是,这段文字表现了百草园确实是我的乐园,也表现了儿童天真、好奇的心理。A.百草园自然景物丰富多彩 B.百草园的生活五光十色 C.百草园的动植物五彩缤纷

D.百草园中有趣的植物,动物

18、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来看,这段文字采用的写景顺序是:()A.由高到低 B.由静到动

C.由近及远 D.概括全景到突出局部

19、文章第④段在写百草园时插入了美女蛇的故事,选出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

A.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目的是使鲁迅懂得做人之险。

B.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它表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C.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也给这个儿童乐园增添了情趣。

20、文中第⑨段用到了一个排比句“也许„„也许„„也许„„”,它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下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表达了“我”因为要告别百草园而产生的痛苦、愤怒的感情。

B.表达了“我”后悔当初不应该那么淘气,做了种种错事,如今只好甘心受罚的思想。

C.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在心里引起的震荡、依恋和无奈的感情。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平分生命

①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她使他唯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②然爱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妹妹就会死去。

③作为妹妹惟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和妹妹的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开始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④抽血时,男孩安静的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临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完毕后,男孩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⑤医生正想小男孩的无知,但转年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10岁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丧失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做出的决定是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⑥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紧握了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的。”

⑦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⑧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地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的又蹦又跳,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了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没人获50年!”

⑨所有的人都震惊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纯真的语言。

21、文章的第一段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22、第二段中“男孩开始犹豫”,为什么小男孩犹豫?

23、第六段中“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紧握了男孩的手”,表现了医生什么的心理?

24、从全文看,“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请概括回答。

25、第⑦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男孩”眼中为什么“放出光彩”。

26、文中的“男孩”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二部分 作文

27、作文

题目:为自己喝彩

9.沪教版六上数学课件 篇九

【教学目标】

朗读品味人物描写的语句,学习哈尔威船长的伟大品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品味人物描写的语句,学习哈尔威船长的伟大品格。

难点:感悟船长在危难时镇定自若、忠于职守的精神。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完成《预习学案》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课前播放音乐(泰坦尼克号将沉时小提琴曲),营造悲壮气氛。

导入语:无论是已经过去的汶川地震,还是刚刚发生的日本海啸,灾难的恐惧让我们至今心有余悸,但灾难无情人有情,有许多的无名英雄的感人事迹让我们也记忆犹新。伴着电影《泰坦尼克号》里的电影配乐,我们今天也来学习一个船长的感人故事。

新课学习

(一)检查预习,概述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通过检查学生对以下内容的填写情况,让学生快速地整体把握课文基本内容,并达到训练学生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1870年3月17日_____________,哈尔威船长____________________驾驶着________________的“诺曼底”号,__________行驶在从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的航线上。突然,“玛丽”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哈尔威船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追问:从以上概述内容中,你能否看出这场灾难的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灾难的发生原因是玛丽号的超速前进与大雾,与船长无关。

(二)品读课文:圈划大家在灾难面前的表现的语句,谈谈你对他们的评价。

1、乘客

①、灾难是一块试金石,它能检测一个人的意志力。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在灾难面前,人们的普遍反应是什么?请试着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

--惊恐万状、失魂落魄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11节。(师可示范朗读)

2、哈尔威船长

过渡语:灾难检验出了人在灾难面前有着逃生的本能,那是不是每个人都这样呢?

(--不是,哈尔威船长就不是。)

①在众人的一片混乱和嘈杂当中,我们却能清晰地听到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请同学们朗读第16-35节,看看这段对话在语言表述上有何特点?为什么要这样表述?

明确:分行独句成段;语言简短有力。突出形势的紧急,大家要以最简短的语言争取更多的救援时间。

②这样简短有力的对话以后,第35节中说:“大家立刻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请问:这个伟大的灵魂是指谁?(哈尔威船长)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灵魂?

明确:哈尔威船长在面对灾难,面对众人的慌乱时所表现出来的镇定自若,勇于决断,高度的责任感,让大家都被震慑了。

追问:你从哪些语句读出了哈尔威船长的这些品格的?

明确:从船长问机械师和大副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船长在混乱时的冷静、镇定;从他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的决定可以看出他的救人决心;从他对纪律严明上可以看出他在危急时的威严与果敢。

③再次分角色朗读,读出哈尔威的镇定、威严。

④最后,哈尔威船长以他的牺牲换来了所有人的安全,我们一起来看看最后时刻的船长留给我们怎样的印象?

朗读第47节。

题记中说道:“真正的强者是那种具有自制力的人。”哈尔威船长就是以他高度的自制力成为了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一个伟大的强者。

有感情地朗读47-50节。

(三) 探究质疑(机动环节)

学生提出疑问,可以是预习中提出的还没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课堂中新生产的问题,共同讨论、探究。

例:船长真的把自己忘了吗?

(四)小结课文

哈尔威船长的最后一次航行是一次巨大的悲剧,但他并没有让自己悲剧地活着,他与这最后一次航行一起成为了永恒。他伟大的灵魂不会被浪打风吹去,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三、作业布置

1、在“照例、小心翼翼、猝然而至、失魂落魄、镇定自若、屹立、相提并论、忠于职守”中选用5个词语,写一段有中心的话。(抄写本上)

2、朗读让你心动的语句,并说说你心动的原因。

10.沪教版小学数学目录 篇十

一年级第一册

一、10以内的数

我们的教室 听着数 摸着数 课间大休息 玩积木

两个5是10 零

美丽的星座 掷双色片

买冰激凌(几个与第几个)运动会 对应与比较

小于、等于、大于 数射线

二、10以内数的加减法

数楼——分成几和几 秋游 合在一起 小胖上车 绿地 还缺几个 小胖下车 小胖过生日 加与减

在数射线上做加、减法 10的游戏 连加、连减 加减混合三、20以内的数及其加减法

海底世界

20以内数的排列 它们与10的关系 它是几与几 相像的题

进位加法

摆一摆、算一算,找规律 加倍与一半 退位减法 乘火车

加进来,减出去 数点块 数砖墙

四、几何小实践

物体的形状

五、整理与提高

兄弟姐妹 相邻的题 巧算 比较

大家来做加法表 综合练习

一年级第二册

一 复习与提高

游数城

玩数图(计算三角)玩数图(单数和双数)比一比

二位置

左与右 在街上

三 10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

一、100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 十个十个地数 百数图 数的表示 数射线上的数 百数表

数龙--------百的数列

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一)(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笔算加法(进位)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郊外活动

连加、连减、混合加减

四应用

比较长度 度量 线段 长度计算 人民币 统计 时间

五整理与提高

两位数加法 两位数减法 交换 滑雪 天气统计

各人眼中的20

数学广场---------掷数点块 数学广场---------七巧板 我们的郊游

上、中、下,左、中、右 路(前后,左右)

二年级第一册

一、复习与提高

游海岛———谁先上岸 估算 加与减

“吃掉”的是几

二、乘法、除法

(一)乘法引入 看图编乘法题

游乐场统计图 倍

10的乘法 5的乘法 2的乘法 4的乘法 8的乘法2、4、8乘法之间的关系 分一分与除法 用乘法口诀求商 几倍

盒子是空的———被除数为0

三、乘法、除法

(二)7的乘除法 3的乘除法 6的乘除法 9的乘除法3、6、9乘法之间的关系 快乐的节日 分拆为乘与加 乘一乘,填一填

“九九”-------乘法口诀表 有余数的除法 做有余数的除法 掷骰子,做除法 几张长椅

四、几何小实践

角与直角

正方体、长方体 长方形、正方形

五、整理与提高

数学广场------点图与数 乘法表 乘法大游戏

5个3加3个3等于8个3 5个3减3个3等于2个3 乘与除

数学广场------幻方 数学广场------视图 数学广场------折纸

二年级第二册

一、复习与提高

登险峰 植树

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 正方体的展开图 连乘、连除 相差多少

二、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

千以内的数的认识与表达 小探究

数射线(千)位值图上的游戏三、三位数的加减法

整百数、整十数的加减法 三位数加减一位数 三位数加法 三位数减法 估算与精确计算 应用题

四、应用

轻与重 直接比较 间接比较

秤和它的使用方法 克、千克与计算 时间(时、分、秒)

五、几何小实践

东西南北 轴对称 角

三角形与四边形

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六、整理与提高

万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

大数的读与写 游国家森林公园 巧算

数学广场-———给小兔涂色 数学广场----------加或减

三年级第一册

一、复习与提高

小复习连乘、连除

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多连块

二、用一位数乘

乘整十数、整百数 看图列式

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 一位数与三位数相乘 小练习(1)

三、时间的初步认识

(三)年、月、日平年与闰年 制作年历 小练习(2)

四、用一位数除

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两位数被一位数乘除 三位数被一位数乘除 除法的应用

单价、数量、总价 小练习(3)

五、几何小实践

千米的认识 米与厘米 分米的认识 轴对称图形

三角形的分类(2)面积

正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平方米

六、整理与提高

乘乘除除 解决问题 图形的拼嵌 它们有多大

计算小胖家的面积

数学广场———植树问题 数学广场———周期问题 数学广场———流程图(2)

三年级第二册

一、复习与提高

乘除法计算 括号先算 树叶的面积 面积单位 面积计算

二、乘与除

谁跑得快 用两位数乘 用两位数除

运动会上的小统计

三、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整体与部分 几分之一 几分之几

四、计算器

从算筹到计算器 算盘 计算器

使用计算器计算

五、几何小实践

周长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六、整理与提高

乘与除 分数 应用

周长与面积

数学广场———谁围出的面积最大 数学广场———搭配

四年级第一册

一、复习与提高

加法与减法 乘法与除法 用计算器计算 节约用水 分数

二、数与量

大数的认识 四舍五入法平方千米

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 从克到吨 从毫升到升

三、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比一比

分数的加减计算

小探究———“分数墙”

四、整数的四则运算

工作效率

树状算图与算法流程 三步计算试题 正推 逆推

文字计算题 运算定律 应用

五、几何小实践

圆的初步认识 线段、射线、直线

角的度量 角的计算

六、整理与提高

大数与凑整 分数

几何小练习

数学广场———相等的角

数学广场———通过网格来估算

四年级第二册

一、复习与提高

四则运算

整数的运算性质 看谁算得巧 愉快的寒假

二、小数的认识与加减法

生活中的小数 小数的意义 你知道吗? 小数的大小比较 小数的性质 小练习综合练习小数点移动 小数加减法

三、统计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四、几何小实践

垂直平行 小练习你知道吗?

五、整理与提高

问题解决

小数加减法的应用 小数与测量

凑整

垂直与平行

数学广场———用多功能三角尺画垂线与平行线

数学广场———五舍六入 数学广场———计算比赛场次 数学广场———位置的表示方法

五年级第一册

一、复习与提高

符号表示数 小数

二、小数乘除法

小数乘整数 小数乘小数

连乘、乘加、乘减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循环小数 用计算器计算 积、商的凑整

三、统计

平均数

平均数的计算平均数的应用

四、简易方程

(一)用字母表示数 化简与求值 方程

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五、几何小实践

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 梯形

梯形的面积

六、整理与提高

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水、电、天然气的费用——小数应用 问题解决 图形的面积

数学广场——时间的计算 数学广场——编码

五年级第二册

一、复习与提高

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方程

面积的估测 自然数

数的运算 练习一 方程与代数 练习二 图形与几何 练习三 统计初步 练习四

二、正数和负数的初步认识

正数和负数 数轴

三、简易方程

(二)列方程解应用题 小总结

四、几何小实践

体积

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 组合体的体积

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 小练习体积与容积

五、问题解决

行程

表面积的变化 体积与重量 可能性

可能情况的个数 可能性的大小

11.沪教版_初二数学几何证明举例 篇十一

在AD上,∠ABE=∠DCF.求证:BE∥CF.3.已知:如图3,在△ABC中,EF∥BC,∠1=∠2,D是EF中点。

求证:AE=AF.4.已知:如图1,AB∥CD,BE、DE分别是∠ABD、∠BDC的平分线.求证:BE⊥

DE.5.已知:如图2,在△ABC中,AB=AC,O是△ABC内一点,且OB=OC.求证:AO⊥BC.6.如图3,在△ABC中,AB=AC,DE是过点A的直线,BD⊥DE于D,CE⊥DE于E.1)若BC在DE的同侧(如图①)且AD=CE,求证:BA⊥AC.2)若BC在DE的两侧(如图②)其他条件不变,问AB与AC仍垂直吗?若是,请予证明,若不是请说明理由.7.已知:如图1,AB=CD,AD=BC,AE=CF.B、A、E三点

共线,D、C、F三点共线.求证:∠E=∠F.8.已知:如图2,AB=AC,∠A=90°,AE=BF,BD=DC.求证:FD⊥ED.9.已知:如图3,AC=BD,AD⊥AC于A,BC⊥BD于B.求证:AD=BC.10.已知:如图1,在△ABC中,∠C=2∠B,AD⊥BC.求证:AC=BD-DC

12.沪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篇十二

窦 献 江

中三家镇中心小学

1、太阳出来喜洋洋 教学目标:

能学会演唱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及听赏表现形式不同的同名作品,并将感受写下来。教学重点:

学习简谱,及“波音”、“连音线”这些乐理知识 教学难点:

学唱歌曲,并能够结合山歌风格特点演唱,注重对同学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教育

教学过程:

1、引出民歌主题。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我们有万里长城,长江黄河,56个民族团结一家,安定祥和,因为受生活地域性和风俗人情的影响,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歌唱风格,我们把各民族间带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歌曲称为民歌。在今天的音乐课上,老师将带领你们去领略一下四川民歌的风格。

了解民歌种类:

劳动号子: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编唱并直接服务于劳动的歌曲。它的音乐大多坚实有力,粗犷豪迈,歌词一般比较简单,但节奏感强,劳动者可以随着节奏调整身体的协调性。也是在民歌中产生最早的一种。比如民间的“打夯歌”、“划船歌”等等。

山歌:产生于山野劳动和辽阔宽广的大自然环境中,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较为热情奔放抒发感情特点的民歌。代表作品有陕北的“信天游”、甘肃、青海、宁夏的“花儿”等。

小调: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的民间歌曲,这种类型是流传最广泛、普遍的一种形式。小调歌曲大都抒情细腻、婉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比如江苏等地的“茉莉花”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2、学生听赏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采花》,听赏钢琴独奏曲《巴蜀之画》中的《晨歌》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介绍相关知识。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四川儿童上山砍柴时唱的歌。歌曲形式简单,乐观爽朗表达了儿童们热爱劳动、热爱山村生活的情感。按照不同的歌唱方法分类,它属于山歌中的矮腔山歌。其音乐清新质朴,旋律较自由。全曲音乐只有六度,句间大多一字一音,节奏明快;句尾常用自由延长音抒发情感,使音乐悠扬舒展。句间采用的衬词“罗儿”、“郎郎扯光扯”等,来自赶牛的吆喝声和锣鼓声,流露出歌者愉悦自得的心情,使这首山歌更加生动形象。衬词虽无实在意义,却起到更好表达山中樵夫豪迈、自由的性格特征。

4、介绍词作者、作曲家:

1)、《太阳出来喜洋洋》的词作者名叫金鼓,是重庆梁平县人,现居于上海。金鼓本名李犹龙,1917年出生在四川梁平县(现属重庆)。1953年春,上海音乐学院川籍教授蔡绍序,想用家乡的民歌调为基础创作新歌,请金鼓作词,一首新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就此诞生了。

2)《太阳出来喜洋洋》是黎海英作曲。作曲家黎海英,是中国音乐界具有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身为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他在音乐民族化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研究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5、老师把《太阳出来喜洋洋》唱给学生欣赏

6、学生学唱

2、小步舞曲 教学目标:

1.演唱歌曲《小步舞曲》高声部,能表现出小步舞曲的风格特点。

2.背唱歌曲主旋律。

3.知道音乐家——巴赫的相关知识。

4.学跳小步舞。教学重点:

1.背唱歌曲《小步舞曲》高声部

2.知道音乐家——巴赫的相关知识。教学难点:

1.演唱歌曲《小步舞曲》的高声部,能表现出小步舞曲的风格特点。

2.随音乐进行歌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上节课所欣赏的莫扎特的《小步舞曲》,复习小步舞曲的风格特点。

2.观看视频《皇后小步舞》了解小步舞曲。

3.介绍巴赫

4.欣赏巴赫两部《小步舞曲》

二、学习歌曲

1.聆听《小步舞曲》这首歌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愉悦)

2.有节奏的读歌词

3.视唱曲谱

4.学生自主填歌词,如有错误,及时纠正

5.学生完整表现歌曲

6.处理歌曲按照这首歌曲的情绪演唱

7.巩固歌曲(师生接唱,男女生比赛唱等)

8.背唱歌曲

三、小步舞的学习

1.基本动作教学。

2.学生边唱边加入动作。

3.两个学生一组配合进行舞蹈。

4.随音乐进行歌表演。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小步舞的风格特点,学习了歌曲《小步舞曲》,并为歌曲编排了动作,同学们表现的都很好!现在,让我们随着欢快的音乐出教室,下课!

3、小杜鹃 教学目标

1、欣赏、演唱表现“杜鹃”的几首歌、乐曲,感受音乐的情绪及其表现的优美意境,体验音乐所描绘、刻画的可爱、活泼的杜鹃形象,以及蕴含的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乐于与伙伴合作表演。

2、在聆听、比较、模仿、体验的过程中欣赏乐曲、学唱歌曲、掌握技能;运用创设情境、体态感知、自主学习与合作表演等方法表演歌曲《小杜鹃》。

3、认识并初步掌握顿音记号,能用轻快活泼的情绪和整齐明亮的声音,以断连对比的方法有感情演唱歌曲《小杜鹃》。

教学重点

掌握顿音唱法,并能用力度的对比表现歌曲中杜鹃“咕咕”的歌唱声。

教学难点

能以正确的弱起拍感觉,初步运用断、连对比的方法演唱歌曲,并用不同的力度变化描绘杜鹃的歌声,表现活泼可爱的音乐形象。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情景体验中渗透技能(5分钟)

(一)欣赏: 《森林深处的杜鹃》片段

1、初听乐曲,感受情绪,选配画面

2、复听乐曲,体验力度,认识顿音

(1)复听乐曲,根据意境选择杜鹃鸣叫的力度和图形

(2)认识顿音记号

(3)用弱的力度和顿音方法模仿杜鹃“咕咕”

(二)欣赏:《杜鹃圆舞曲》片段

1、感受情绪,感知、体验杜鹃鸣叫的力度

2、总结

二、歌曲学唱,交流互动中自主学习(18-19分钟)

(一)听、唱、动交互,强化音乐体验

1、看动画、听范唱,了解歌曲内容

2、听教师范唱,熟悉“咕咕”旋律,体验旋律弱起感

3、初步运用顿音技巧模唱“咕咕”,进一步感知旋律弱起感

4、玩游戏“捉迷藏”,全面熟悉旋律

(二)唱奏结合,熟悉歌曲曲调

1、吹奏“咕咕”的曲调,熟悉歌谱

1)学生试奏“咕咕”的旋律,教师示范以顿音方式吹奏

2)师生合作演奏乐曲

2、哼唱旋律,找出旋律规律

3、完整演唱歌谱

(三)互动、反馈与评价,自主学唱歌曲

1、学生自主学唱歌曲

2、开展反馈、交流与评价,在互动中解决歌曲难点

3、完整演唱歌曲

三.歌曲处理,合作学习中展现个性(11分钟)

(一)比较、欣赏朱逢博演唱的《小杜鹃》

(二)小组合作进行歌曲处理

(三)交流与展示

(四)综合表演

四、课堂小结

4、七子之歌——澳门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有表情,自然的演唱歌曲,激发学生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培养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了解4/4拍的强弱关系,把握好切分音的节奏。2.歌曲的情绪体验,用优美纯净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1.歌曲中五,六度音程的把握。2.歌曲情绪,格调的把握。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听音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进入教室。

二、新课教学:

1、导入

新课:

师:刚才同学们听的这首歌曲的名字是什么啊?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师:这首歌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表现了人民不畏压迫,起来反抗的精神。

在历史上,我们国家有名的七个地方都曾被帝国主义侵略者占领,至今有的地方还未回归。闻一多先生在1925年还专门为这七个地方创作了《七子之歌》组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的歌词就出自组诗,歌曲的名字是〈七子之歌--澳门〉。出示歌曲卡片。

2、欣赏歌曲,让学生欣赏后回答:歌曲是用什么样的情绪情感来演唱的?(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是用朴实深情的情感来唱)

3、朗读歌词。(结合刚刚说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诵歌词,并说明全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人民对祖**亲无限眷恋之情,和迫切回归的爱国之心。)

4、模唱。

(1)播放音乐〈七子之歌〉歌曲,让学生跟随音乐,轻声哼唱,熟悉其中的旋律。

(2)再次播放音乐,让学生用“拉”模唱。

5、学唱歌曲。

三、复习巩固:

1、分组接唱歌曲。(男女组)

2、师:同学们唱的真好,下面把全班分开四组,你们根据自己对歌曲的不同理解,分别用多种形式把它表现出来。(可以有演唱打击组、朗诵节奏组等)

3、师:同学们表演的非常好,下面呢大家带上歌曲的情绪情感把歌曲完整的唱一遍。

四、小结

这首歌曲在澳门回归的日子里,响遍了大江南北,那满怀深情的主旋律,几乎家喻户晓。今天咱们学习这首歌曲,告戒大家在有一颗爱国心的同时,还要有爱国的能力。怎样才有爱国的能力呢?这就要求大家立足现在,努力学习,增长知识、才能,将来用大家的能力报效祖国,建设祖国!

5、阿里山的姑娘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让学生了解台湾并感受歌曲优美抒情,热烈欢快的音乐情绪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欣赏歌曲,让学生感受“高山族”民歌的风格,引导学

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中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同学们,图中闪烁的部分就是台湾,它位于我国东南部,与福建省隔海相望,别看台湾面积小,但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特别丰富,被称为“樟脑王国”。

在山明水秀的台湾,有美丽的“日月潭”,“日月潭”是一个很大的湖,它坐在海拔760米的高山上,湖水被一个小岛隔开,一边像圆圆的太阳,一边像弯弯的月亮,所以叫“日月潭”。

“阿里山”是台湾名山之一,它以奇特的林涛和云海为人们所称颂。

“高山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是最早居住在台湾的古老的民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不管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那舞姿优美动人,歌声清脆悦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阿里山的姑娘》

二、新课教学

《阿里山的姑娘》这首歌是台湾高山族民歌,又名《高山青》,今天我们欣赏的歌曲由歌唱家邓立君演唱的,歌曲旋律亲切流畅、略带俏皮,表现了阿里山的姑娘活泼、多情的性格。大家听过歌后,你的感觉如何?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优美抒情、热烈欢快的音乐情绪复听歌曲,整首歌曲分两部分,我们先来听一下引子,在欣赏时要带着这样两个问题:

1、这段旋律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2、听了这段旋律你的感受如何?(课件5引子部分)

师: 这段旋律呀非常优美,老师听到这段旋律就仿佛站在高山上,唤起对往事的回忆,你听了这段旋律之后,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师:我认为这段旋律应以优美、抒展的歌声来视唱, 你们说是不是

生:是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

师:同学们唱得非常好,掌声鼓励一下 生:

师:引子四小节旋律优美、抒情,让人陶醉,如果我们用线将音符连起来,你们看象什么?

生:

师:这段旋律听起来连绵起伏、婉转优扬,接下来的旋律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下。(课件7)

师: 这段旋律所表现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呢?我们来对比一下,这部分和引子部分有什么区别?(从速度、情绪„)

生: 欢快、热烈、活泼„„

师:那这部分应用什么样的形式演唱呢?(活泼、欢快)大家随着音乐试着唱一唱

师: 引子优美抒情使人陶醉,接下来旋律热烈欢快,你听了想做什么?我看有的同学都坐不住了。

生:

师:如果我们用舞姿表现出来也别具特色,谁愿来

生:

三、拓展部分

师:高山族的歌曲还有很多,歌曲的表现形式也略有不同,我们欣赏一下歌曲《站在的高岗上》(课件8歌曲)

师:这首歌是台湾艺人张惠妹演唱的又一首高山族民歌,更具有山歌特色,从歌曲表现形式是怎样的呢?

生:

师:这首歌更加热烈火爆,我看有些同学都等不及了。那我们就随着音乐舞起来好不好。

生:

师:欣赏了这两首台湾民歌之后,我想大家对台湾民歌的风格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还知道有哪些台湾歌曲?

生: 乡间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爸爸的草鞋、熊猫咪咪„

师:同学们唱得非常好,其实音乐是非常美妙的东西,只要我们用心去听、去唱、去感受,我们就能听懂音乐,让我们生活变得更美。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美好的心情,伴着音乐,有感情朗诵散文诗《啊

台湾》。课件9《诗歌》

四、总结部分

同学们,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我们唱着阿里山的山歌,共同期盼宝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早日团聚。到那时,让我们手拉手,唱啊、跳啊,共同庆贺吧!课件10(学生听音乐表演)

同学们,我们快乐的音乐四十分钟结束了,让我们唱着歌,带着愉快的心情离开教室吧!

6、雪绒花

教学目标 :

1、对所学歌曲及相关电影《音乐之声》产生兴趣,扩大音乐视野。

2、通过吹奏歌曲《雪绒花》,区分什么是非连音吹奏和连音吹奏法。教学重点:掌握吐音的技术和连音吹奏的方法。

教学难点 :

1、“前半拍休止、后半拍起唱”节奏的掌握。

2、连音奏法时舌头和气息的运用。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想听《音乐之声》和《雪绒花》的故事吗?(讲故事:《音乐之声》的故事发生在70多年前的奥地利。一座古老的修道院中,有一位叫玛丽亚的年轻修女。她活泼漂亮,会弹吉他,喜欢唱歌。有一天,玛丽亚来到一个上校家当家庭教师。在上校外出工作期间,玛丽亚教上校家几个没有了妈妈的孩子学会了很多歌曲。《多来米》便是其中的一首。她还给孩子们排练了合唱。当上校回家时,玛丽亚和孩子们用甜美的歌声迎接他。上校很高兴,他也边弹吉他边演唱了一首歌。同学们猜猜,上校唱的是什么歌?对!就是这首《雪绒花》。

二、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后学生谈对歌曲的感受:听了这个故事,想不想听郭老师唱唱这首歌?(师边弹边唱)你知道“雪绒花”代表什么吗?歌曲通过对“雪花”的赞美,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上校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2、听琴默唱,找出歌曲的特点和难点。(分析特点,练习难点,并正音。)

3、划拍跟琴轻声唱词。唱不好的地方重点练练。

4、完整地将歌词唱一遍,师边弹边唱。

5、歌曲分析,艺术处理。慢速三拍子节奏的运用对歌曲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先学生自己说,然后教师小结:让我们好像看到了晶莹的雪花在天空中飞舞。歌曲通过对“雪花”的赞美,表达了人们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抒发了演唱者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前两句用轻声唱,从第三句开始力度应加强一些。)

6、把自己当成影片中的上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师竖笛伴奏。

三、竖笛吹奏

1、划拍唱谱。(师竖笛伴奏)同时找找这首歌里哪个音的指法没学过?开动脑筋,自己找这个音的指法。

2、音阶练习(从re到高八度re)。①师唱唱名(上行音阶),生无声按指。②师范奏后生吹。③用同样的方法练下行音阶。(一口气,连音奏法。)

3、讲解吐音技术和连音、断音奏法。

① 学习吐音技术。吹奏竖笛时有两种常用的方法:(板书)连音奏法和断音(又叫非连音)奏法。它们都与“吐奏”有关。那么,什么是“吐奏”?就是舌尖轻轻地碰一下牙齿,堵住吹口的气流后马上向里缩回,离开吹口,发出轻轻的“吐”的声音。

②连音奏法是:在连线“⌒”内,除第一个音用吐奏外,后面的音都不吐奏,只是按孔的手指按各音的指法运动,气息保持而舌头不动,吹得连贯圆润。

③断音奏法则是每个音都发出轻轻的“吐”的声音。

④以吹奏音阶为例:教师用两种方法吹奏音阶:上行用连音奏法,下行用断音奏法。师范奏后生练习(上、下行各练两次)。

⑤再用两种方法练习同一条练习曲。

4、探究、选择吹奏方法:《雪绒花》这首歌哪些地方用“连音吹奏法”比较好?并在歌谱上加上连音线。(学生各自试吹,两分钟后回答,并说明为什么?再在歌谱上画上连音线)。然后互帮互助,自由练习。(重点练第三乐句,教师到学生中进行个别辅导。五分钟后问有没有需要老师帮助的地方?)

5、师带领重点练习第一、三乐句。

①师唱唱名,生无声按指。②师慢速范奏生模仿。③师按原速吹奏生模仿。

6、生跟师一起吹奏全曲。

7、师用钢琴伴奏,生吹奏。

8、请有把握的同学站起来吹奏。师用钢琴伴奏。

9、唱吹结合:一组唱,一组吹,再由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配乐。(三角铁、铃鼓等)比一比,最终获胜的是哪一组?(师钢琴伴奏)

四、课堂小结

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这首来自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雪绒花》已经成了我们班每一个同学的好朋友,我们不但会唱,而且会用竖笛吹。老师有件很遗憾的事:我至今没有看过《音乐之声》这部电影,不知同学们是否愿意利用网上资源帮老师查找有关《音乐之声》的更多资料,让我对这部电影有更多的了解。给同学们提供一个网址: 打开以后再在对话拦打上:外国电影《音乐之声》。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不会让老师失望,对不对?!

7、回忆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音乐剧《猫》的选段《回忆》,了解音乐剧的特点。

2.欣赏音乐剧的经典作品,了解音乐剧这一体裁的特点。

3.积极参与创编和表演,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尝试音乐剧的表现艺术形式。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体会音乐的乐曲风格和乐曲表达的音乐情绪。

2.听辨歌曲节拍,感受12/8拍对表达歌曲情感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视频音乐剧《猫》片段。

师:从播放的视频片段中你们都听到、看到了什么?这种音乐的表现体裁你们知道叫什么吗?

生:有唱歌、边唱边跳。

2.揭示课题。

生:歌剧,跟戏剧一样,有对白说话。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片段在音乐体裁中叫音乐剧。音乐剧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的,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它融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体,音乐通俗易懂,很受大众欢迎。

二、了解音乐剧体裁特点

师:音乐剧《猫》是音乐剧历史上最成功的剧目,曾一度成为音乐剧的代名词。该剧创作于1981年,是在伦敦上演时间最长、美国戏剧史上持续巡回演出时间最长的音乐剧,1981年5月11日,首演于伦敦西区新伦敦剧院。今天,音乐课为大家带来音乐剧《猫》有名的唱段《回忆》(Memory)。

1.角色与剧情介绍:“领袖猫”──猫族中的首领,充满智慧和经验,他必须出席一年一度的猫会,并最后决定哪一只猫能够升天获得重生;“魅力猫”──年轻时是猫族中最美丽的一个,厌倦了猫族的生活到外面闯荡,但尝尽了世态炎凉,再回到猫族时已丑陋无比──她的样子最像人类,长发披肩,身穿黑色晚礼服,脚蹬一双高跟鞋。一曲《回忆》平息了所有猫儿对她的敌意,唤起了对她深深的同情和怜悯。

2.《回忆》歌曲欣赏。

师:(初听《回忆》)歌曲给你怎样的感觉?几拍子的?

生:歌曲很抒情,好像是三拍子的。

师:这首歌听起来很流畅,这是因为它的拍子为12/8拍,我们以前没有接触到,大家再听听,这样的节拍使我们有什么感受?(再听一遍《回忆》。)

生:很连贯,有起伏荡漾的感觉。

师:好!这种感觉是节拍带给我们的,那么,这样的节拍能表现主人公怎样的心情呢?歌曲中有两个地方最能表现悲伤的心情,你能听出来吗?请你边听边举手。(听第三遍《回忆》。)

生:这样的节拍表现主人公留恋、悲伤、憧憬的心情。最悲伤的两个地方是音区低的地方。

3.作曲家的介绍:安德鲁·洛依德·韦伯是60年代,伦敦剧坛升起的一颗作曲新星,他具有扎实的古典音乐根基,擅长于钢琴、小提琴等乐器演奏,对新潮流行音乐和音乐剧情有独钟。他的惊世巨作《猫》1981年5月在伦敦首演轰动了百老汇。此后,又创作了以舞蹈精彩绝伦而著称的《星光快车》《剧院幽灵》(1986年)和90年代荣获8项托尼奖的《日落大道》等传世名剧。

4.随钢琴跟唱《回忆》的旋律。

5.师生讨论音乐剧特点。

生:音乐剧有剧情,表演,音乐,舞蹈。

师:从《猫》剧中看出,音乐剧中的舞蹈和音乐相当突出。为了传情达意,编导们不惜用了大量的舞蹈场面来表现猫的不同特征和性格。这里既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剧中的“富贵猫”“保姆猫”“剧院猫”“摇滚猫”“犯罪猫”“迷人猫”“英雄猫”“超人猫”“魔术猫”等形象鲜明,各不相同。这群被拟人化了的猫儿组成了猫的大千世界,在舞会上各显身手,或歌或舞或嬉戏,上演了一出荡气回肠的“人间悲喜剧”,诉说着爱与宽容的主题。可以说音乐剧是以具有吸引力的情节为支撑,以演员的戏剧性表演为根基,使音乐、舞蹈得以充分发挥其潜能,并把这些因素融合为有机统一体的艺术。

三、拓展

1.欣赏《猫》剧中音乐剧《猫》片段──《回忆》唱段的视频,请学生注意其中的表演。

2.表演唱:教师让1—2名学生扮演老猫,独立表演唱,全班学生小声随唱。

四、课堂小结

音乐剧是一个内容很丰富的音乐体裁,在课上我们只能了解和学习很小的一部分,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分成小组发挥自主学习的精神继续探究、找出答案,扩大自己在音乐剧这一音乐体裁方面的知识度。1.音乐剧起源是怎样的?

2.发展中百老汇音乐剧有哪些作品? 3.伦敦西区的音乐剧有哪些代表作?

8、伦敦德里的小调 教学目标

1.能够感受、体验《伦敦德里小调》的音乐情绪,知道两个乐段情绪和音区的不同。

2.能分辨小提琴的音色。教学重点与难点

辨别两个乐段的情绪和音区。教学过程

1.导入、初听乐曲

(1)课件展示伦敦德里风光 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游览美丽的英国小镇吧。这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叫伦敦德里,又名“德里”,是爱尔兰北部的一个小城。

今天的音乐课我们要欣赏一首小提琴独奏去《伦敦德里小调》,这是根据流传在伦敦德里的一首古老民歌改编而成的。

(2)聆听乐曲、初步感受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乐曲,听完之后,请谈谈你的感受。乐曲优美的旋律,好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温馨宁静的小城,感受到小城的人民对自己故乡的情感。

2.分段欣赏

这首乐曲有两个乐段,我们来分别欣赏一下,听听两个乐段有没有不同。

(1)欣赏A乐段。课件展示A乐段旋律片段。

这段旋律速度中速稍慢,听起来纯朴动人,充满了温柔平和的气氛。

(2)欣赏B乐段。课件展示B乐段旋律片段。

这段旋律的速度也是中速稍慢的,但是情绪却显得高昂,色彩也比A段明亮,带有颂扬性。同样速度的旋律为什么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呢?我们来看看这两段旋律的音区。

(3)课件出示阶梯图,对两个乐段旋律的音区作对比。

A乐段的旋律主要在低音区演奏,印象听起来厚重朴实;而B乐段的旋律主要在中高音区演奏,就显得明亮高昂。这就是同样速度的旋律听起来给我们不同感受的原因。

3.复听乐曲、了解乐器

(1)再次欣赏小提琴演奏的《伦敦德里小调》,感受小提琴音色的悠扬。

(2)介绍乐器并听辨。

小提琴是一种弦乐器。总共有四根弦。靠弦和弓摩擦发出声音。它是现代管弦乐队弦乐组中最主要的乐器。小提琴音色优美,接近人声,表现力强,在乐器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如果说钢琴是“乐器之王”,那么小提琴就是“乐器中的王后”。

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的耳朵,我们来听两段音乐,请你们听听,哪一段是用小提琴演奏的?

4.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的《伦敦德里小调》是一首有着悠久历史的爱尔兰民谣,流传至今已近四百年,它舒展、优美、纯朴、轻柔的旋律,深受人们喜爱。

数百年来,这首曲子被改编成各种版本,其中最常见的有小提琴的演奏和长笛的演奏。最后让我们来欣赏长笛演奏的《伦敦德里小调》。

9、摇篮曲

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与“母爱”有关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

2、学习歌曲《摇篮曲》,并能有感情地演唱。

3、指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和以柔和、甜美的音色,舒缓,恬静,安逸的情绪学唱这首世界著名的艺术歌曲,感受歌曲柔情、真挚的母爱,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4、鼓励学生尝试进行简单的即兴创作和表演活动。教学重、难点:

1、装饰音的唱法;

2、引导学生用“轻、暗、柔”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

3、附点节奏唱法,节拍的强弱处理;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感受

学生欣赏古诗《游子吟》及图片:

师:在我们中国古代,有一位诗人,在他50岁的时候写了一首歌颂母爱的诗,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不知你们学过没有?有哪位能朗诵一下这首诗?

师生合作进行配乐朗诵,老师弹奏《摇篮曲》的旋律,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游子吟》。师生共同讨论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师:儿行千里母担忧,这首诗抒发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浓浓的感激之情,你们从小长这么大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你们带大,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还在襁褓之中时,躺在摇篮里,母亲一边哼摇篮曲,一边哄你们睡觉,那种情景多么温馨、甜美,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关于母爱主题的歌曲《摇篮曲》。

二、学习新课(展示歌片)

1、师弹琴范唱歌曲《摇篮曲》

2、介绍《摇篮曲》的作者:作曲家勃拉姆斯

3、学生欣赏范唱歌曲《摇篮曲》,然后随琴声心里哼唱歌曲《摇篮曲》。

4、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轻唱歌曲,采用听唱法学唱《摇篮曲》。

5、师:这首歌曲表现的情绪非常温馨、静谧,表现了妈妈对宝宝的无限柔情,引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和柔和、甜美的声音演唱《摇篮曲》。

6、师生共同讨论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内涵,同学们,你们在唱这首歌时,仿佛看到了什么?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婴儿,或想想自己的母亲,感受、体会一下,带着柔和甜美声音,恬静、舒缓地再次演唱这首《摇篮曲》。

三、创作与表演

1、师生共同讨论:音乐剧要怎样表演?

2、把《摇篮曲》编成音乐剧,请几位同学进行表演。

四、欣赏中外《摇篮曲》,通过欣赏中外《摇篮曲》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一)声乐曲:

1、舒伯特《摇篮曲》

2、东北民歌《摇篮曲》

比较两首歌曲的异同

(二)器乐:

1、莫扎特《摇篮曲》

2、聆听两首《摇篮曲》

a、讨论得出两首歌曲的不同点:前者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后者通过环境描述含蓄地表达情感。

b、总结中外摇篮曲的特点:a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b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c伴奏音型多模仿摇篮摆动的节奏。

c、总结得出:《摇篮曲》是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热诚的祝福。

四、小结

1、通过你们的表演和演唱,让我感到你们与妈妈的之间的爱是那么浓厚,是啊,母亲的恩情就像温暖的阳光,无时无刻的照耀着我们,为了我们,母亲付出了许多许多,看着妈妈眼角的皱纹,忙碌的身影,你们闭上眼睛,听着音乐,想一想你和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回味一下浓浓的母爱,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妈妈说些什么?

2、学生每人对妈妈说一句心里话。

上一篇:学生社会医疗保险通知下一篇:节能我行动 低碳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