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振兴实施方案

2024-08-15

人才振兴实施方案(精选8篇)

1.人才振兴实施方案 篇一

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培养高技能青年人才(共青团5704厂委员会)五七○四厂是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的大型军工企业,现有职工5000余人,35岁以下青工2160多人,工厂团委下设基层团委1个,团总支2个,团支部24个。作为一个建厂40多年的军工企业,企业职工队伍中35岁以下青年职工是主体,和全国许多老国有企业一样面临着青年

人才总量不足,青年人力资源素质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青年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近两年来,工厂团委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按照团省市委统一部署,紧扣经济发展大局和企业改革发展实际,通过开展“型号成功我成材主题活动”、“导师带徒”、青工技能培训、青年岗位能手技能大赛、“青年创新创效成果大赛”、先进操作法现场推广演示会、企业青年素质、状况调查等活动,扎实开展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有效地提高了青工整体技术水平,为企业发展积累了青年后备技术人才大军,在企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抓思想认识,明确提高青工技能素质的重要意义人力资源是企业长远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培养造就青年人才大军是共青团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引导青年投身建设一流航空企业的宏伟目标,为企业长远发展培养更多的青年人才队伍,成为了新时期企业团组织的新课题、新任务。根据团中央、团省市委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意见,结合我厂发展实际,我们感到全面振兴青工技能对于团结动员广大青年职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企业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立足本职、提高技能,充分发挥生力军、突击队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先后以研讨会、座谈会、团干部培训等形式,深入进行学习推动,使大家对青年人力资源开发,青工技能提升的目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统一了思想。一是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提高青工技能,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青年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人力资源,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技能青年人才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大力弘扬企业多年形成的优良传统,推动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满足青年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岗位成才的根本需要,实现青年的根本利益。当前,由于一些南方同类企业待遇较高,我厂人才流失也较为严重。这种情况下,大力培养造就各类高素质青年人才,也是落实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开发企业青年人力资源,动员、引导、激励广大青年加强学习,提高能力和素质,与时俱进,不断实现自身的持续进步和发展,必将会企业长远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二是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提高青工技能,是共青团组织服务企业、服务青年的具体体现。服务企业经济发展、服务青年成长成才是企业共青团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广泛开展职业培训、技能振兴等活动,切实帮助青年职工提高劳动技能,增强职业素养,能够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提高工作效率、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的竞争力;有助于提高青年自身技能储备,增强青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可以说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开发青年人力资源的过程既是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推动青年人全面发展的过程,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符合企业改革发展的实际、迎合了青年学习和成才的基本需求,实现了青年的根本利益。三是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提高青工技能,是与时俱进创新共青团青年人才工作的有益探索。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全面提高青工的技能素质,是在继承和整合共青团以往开展的青年创新创效、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活动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抓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益探索,是一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有效举措。

二、抓组织推动,健全和完善有效的活动机制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工厂团组织切实将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作为提高青工技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效载体,认真对待,精心谋划。一是加强协调,整体推进。建立了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了由工厂党政领导牵头,总师办、人教处、技术处、团委共同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联席会,统一研究部署全厂青年技能提升和振兴工作。各基层单位按照厂团委的要求,相继成立了由党政领导任组长,团支部(总支)牵头,各相关领导参与的本单位活动领导小组,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工作中给予指导,形成了党政领导挂帅,团委牵头协调,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协作的运行机制,为“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与工厂人教部门确定了“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工作目标,即用三年时间,使青年职工100接受培训,青年高技能人才增加两倍,使80以上参加“计划”的企业青年职工提升一个技术等级。并将目标和任务进行了三级分解,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推动、层层抓落实,

2.人才振兴实施方案 篇二

一、引进人才

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实现振兴, 最重要的是引进企业家人才。对于企业家人才来讲, 在经济转型中更需要多方面的创造才能。要求企业家人才具备较高的经济及市场的理论水平, 有能力根据市场变化的实际情况进行理性分析, 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其能够抓住机遇, 把握转型方向, 敢于面对市场经济的各种挑战。依靠科学技术, 不断更新产品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狠抓产品质量, 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要吸引一支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及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 就要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要充分研究国内外一些成功企业的人才战略, 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才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信赖, 给他们以施展才华的舞台和空间, 充分实现自身价值, 对促进城市转型以及城市的经济发展都会起到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民营企业依靠体制、机制先发优势赢得了快速发展。目前正受到来自如何提升人力资源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的挑战,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 整合学习资源, 抓好企业家引进工作, 营造人才成长的大环境, 为民营企业吸引国内乃至国外优秀人才的加盟提供政策支持, 引导民营企业树立以人为先的人才意识。

辽宁省阜新市成功引进了企业家人才, 为阜新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张燕维先生系河南省漯河市人, 1989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加工专业, 高级工程师。1998年, 河南双汇集团与阜新市食品公司、阜新星港食品公司联合组建了阜新双汇食品有限公司, 刚过而立之年的张燕维受总部之命, 从中原腹地的河南漯河来到地处塞北的阜新。起步初期的阜新双汇是个仅有员工60余名, 日生产能力只有5吨, 年销售收入不过160万元的小型企业。励精图治的张燕维凭着年轻人的勇敢、企业家的胆识和开拓者的气魄, 开始了艰难跋涉, 在随后的短短8年时间里, 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 就让阜新双汇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阜新双汇累计投资达到2.8亿元, 累计利税2亿多元, 安置就业2400人, 年屠宰百万头生猪生产线带动3万农户养猪, 带动粮食转化30万吨, 为农民增收7亿元。2005年, 阜新双汇销售收入近12个亿, 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阜新双汇的迅猛崛起, 带动了阜新食品工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使食品工业成为阜新在煤炭工业之外的又一个支柱产业, 为阜新经济转型作出了突出贡献, 立下了汗马功劳。

付出就有回报, 张燕维也收获了诸多荣誉。曾先后获得了辽宁省“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创业企业家”、“五一”奖章等荣誉。2005年, 他更是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殊荣。

企业家的引进, 不仅带来了一批人才, 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资金和技术, 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重大意义。阜新市为人才营造了宽松的环境和发展空间, 给人才搭建了一个能拥有愉悦心情和能够尽量施展才华的舞台, 让人才有一种为社会做贡献的成就感和崇高感。未来阜新市要努力改善城市经济大环境, 塑造城市良好的形象, 引进或投资建设一批有一定影响力, 投资回报高, 有潜力的企业。提高城市的经济实力, 改善人才生活环境和工作氛围。

二、稳定人才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人才流失是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经济的逐步衰退, 不宽松的政策环境, 不够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待遇不高引起的生活质量下降以及子女教育问题等诸多原因使得大量人才申请外调。“停薪留职”、“停职离岗”、“脱档流失”等等形式繁多的各种“隐性流失”和自动辞职的越来越多, 这样就造成人才素质偏低, 总量年年减少。因此, 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而言, 稳定现有人才显得尤其重要。

首先, 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对于现有的技术骨干, 应加大感情投资和思想交流的力度, 为现有人才落实科研经费、科研资料、科研设备, 为现有人才提供必须的工作生活条件;鼓励现有人才大胆开展科技创新;让优秀人才参与高层决策, 积极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 让他们有用武之地;大胆提拔使用, 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 放手让他们工作;及时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让他们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府应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纳入当地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 加大政府支持和经费投入, 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 改进技能人才评价方式, 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

其次,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制度, 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对在科学成果转化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给予重奖, 支持企事业单位以多种形式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政府要充分发挥各种舆论工具, 大力宣传人才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作用, 宣传人才的工作实绩和对单位的贡献, 要提高对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重要性的认识, 增强人才忧患意识和人才服务意识, 要自觉尊重和爱护人才, 善于培养、选拔和使用人才, 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 创造良好社会环境。阜新市在财力困难的情况下, 建立并实施了“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制度”、“知识分子津贴制度”、“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奖励制度”、“专家健康疗养制度”, 以及提高优秀人才的政治、生活、工资福利待遇等多项制度。同时, 出台了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层科技人员承担科研课题、允许专业技术人员兼职服务、放宽市内人才流动的限制等多项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 对于稳定并留住当地人才队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培养人才

注重人才的培养, 这是提高现有人才素质的有效途径。美国的匹茨堡成为美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 而且已经成为服务业与计算机软件业导向型的城市, 服务业与计算机软件业的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当地的大学, 著名的匹茨堡大学培养了大量现代服务业人才, 而著名的卡耐基—梅隆大学培育了匹茨堡的计算机软件业。匹茨堡的服务业与计算机软件业基本都是新兴的, 主要是由外地迁移过来的, 而后由外地人创建的。已经废弃多时的钢铁厂也被夷平兴建了综合娱乐购物中心。与休斯顿不同, 匹茨堡的产业转型是在城市经历严重衰退之后, 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市政府, 通过与城市内的工会组织、大企业、大学与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形成共识, 共同推动城市的产业转型。一般来讲, 本地人才较外来人才具有成本低的特点, 应大力培养自己的人才梯队。

首先, 培养自己的人才梯队。应选拔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 有目的、有计划地输送到专业水平更高的高等学府深造, 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学习当代科学知识, 丰富他们的工作经验, 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

其次, 发挥本地大学的作用。如阜新市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始终将人才培养质量视为生命线, 坚持以德育人、厚重人品的培养理念, 以培养诚朴求是, 博学笃行, 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在国家、省部组织的课程统考和教学质量检测及各类大赛中, 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半个多世纪以来, 学校为国家培养了5万多名各级各类人才, 为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煤炭工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广大毕业生以思想文化素养高、基础专业知识扎实、埋头苦干, 富于创新精神, 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赢得了社会好评, 毕业生就业率连年达96%以上, 居辽宁省高校前列。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还组建了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突出“三个面向”, 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有机统一, “知识、技能、素质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观, 依托学校雄厚办学实力, 加强师资队伍、实验实训基地、教风学风建设。而且辽工大增设了生物技术、食品科学、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等转型需要的14个专业, 突出了辽工大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几年来, 共为阜新培养专业人才954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应继续发挥其作用, 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再次, 地方院校也要相应地提高教育质量, 实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资源型枯竭城市转型的实际需要, 努力培养具备较强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如阜新市选拔一些苗子, 放到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去, 让他们深入实际去锻炼、成长、成才。如阜新市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636名毕业生回乡创业。而且要扩大教育投资, 改善办学条件, 支持和鼓励学生投入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去, 引导学生到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去发挥才智, 到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施展才华, 为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积极的贡献。

此外,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内部人才体系中, 也要创造条件促使人才的合理流动。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对人才流动限制很多,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仅有的人才中也有一部分人学非所用, 在目前的工作岗位难以发挥作用, 这就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因此, 要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媒介作用, 正确引导, 通过人才市场化来完成人才在企事业之间的合理流动。

摘要:目前, 要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就必须以雄厚的人才资本作保障。人才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型主体的核心因素, 其最关键是使用全新的理念引进人才、稳住人才和培养人才。因此, 应进一步强化用科技创新引领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战略意识, 并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切实把重视人才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关键词:引进人才,稳定人才,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叶俊良.关于西部地区人才政策的思考[J].经济师, 2001, (9) .

3.振兴老工业基地关键在人才 篇三

[关键词] 人才人力资源管理老工业基地

不论是开发新产品,还是改造老企业,若想取得成效,必须以雄厚的科学力量为后盾,但是科学技术是靠人来掌握和发挥作用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科学技术,并在企业进行大胆创新,才能成为企业所用的科技人才,才能帮助企业走上成功之路。对于老工业基地来说如何获得人才,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是企业当前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老工业基地物资资源丰富,但人才缺乏,因此企业要对准各类科学技术人才,用多种方式吸引人才,吸引人才后,又该用多种方式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从生活、事业上关心、爱护他们、激励他们,使人才充分发挥作用。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改造,改组过程中具有强劲的动力。企业如何通过人才资源管理来提升竞争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确立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占多数的历史,使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根深蒂固,虽然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进入我国已有二三十年,但多数企业管理者仍未改变观念,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人事部门的事,未树立全局性的人才管理与开发的理念。传统的国有企业管理,过分关注企业领导者,忽视员工的个人需求,不利于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调动和开发,对于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更无从谈起。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未被确立。

二、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

对于老工业基地的大多数企业来说,报酬系统处于静态管理形式,按年限提级,与工作业绩关系不大,考核的激励作用不明显。企业要改变过去绩效考核形式化的状况,使绩效考核真正成为员工发展的动力,真正成为企业对员工提拔、奖励的依据,更成为企业制定报酬的参考。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建立老工业基地特有的绩效考核和评估体系。

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过去企业采用精神激励或物质激励单一的激励手段,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曾发挥一定的激励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入,以及国内国外环境的变化,人们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如何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员工的想象力、分析力充分发挥,是企业建立激励机制时要考虑的问题。就目前老工业基地企业改造的状况来看,可从几方面实施激励。

1.股权激励。将企业一部分增值股作为分红奖励给为企业做出贡献的人才,使其成为股东,不但起到激励的作用,同时还成功留住人才。员工持股可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参与感,从而积极、主动地的为企业发展努力。

2.效益激励。各项成果转化的利益以提成的方式奖励给员工。

3.权利激励。对于有一定才能的人才,适当分配一定的管理工作,让其承担一定责任,变压力为动力,使其高层次的需求得以满足。

4.培训激励。“培训是最好的福利”这不是一句空话。国内外许多成功企业通过对员工实施有效培训,起到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员工所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有对新知识、新技能的需求,投其所想,供其所需,便能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实施人才培养是企业的长期战略,通过制订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有计划实施,使企业员工潜在能力和素质普遍提高,为企业造就所需人才的同时,使员工自身需求得以满足。

四、建立灵活的薪酬体系

国有企业一贯的刚性工资制度,难以对重要人才起到激励作用,“大锅饭”、“工资只能升,不能降”等思想,使员工长期以来只关注收入水平,不关心企业利润。因此薪酬的设计,既要考虑企业的经营状况,又要考虑员工的贡献,多劳式得,形成全员竞争的机制。

五、加强人才的引进力度

通过培训可以为企业提供一部分所需人才,但一方面培训需要一定的时间,另一方面培训的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及国际型专业人才。因此企业人才规划工作要结合企业人才战略制定,除了培训工作还要引进企业所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各类管理人才。老工业基地用人机制缺乏灵活性专业人才的引进,不仅能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也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打破企业一贯用人过多注重政治表现,忽视能力的作法。关于人才的引进,企业可从几方面进行:一是重新聘用离退休专业人才,使他们发挥余热;二是通过竞聘,公开向社会招聘优秀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优化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三是与社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借助外脑,形成企业的智囊团。

老工业基地要振兴,就必须做好“引人、用人、留人”这篇大文章。企业核心竞争力虽然由诸多因素共同组成,但其中起根本作用的还是人。抛开了人,技术、管理、品牌者只能是一句空话。人才是企业核心战略资源,人才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保障,人才是老工业基地重现辉煌的保障。企业拥有人才并合理使用人才,必将改变企业现状,形成自身优势,再现往日辉煌。

4.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篇四

自古以来,人才都是发展之本。当前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减少,各大城市都争相开展“抢人大战”开出落户、住房补贴、创业补贴等等优惠政策。乡村更需要人才,尤其在当今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每一步工作的推进都需要人才来支撑。

加强政策性鼓励,要爱才惜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充分体现出党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继续出台优惠政策,引进新生力量,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掌握一定知识且年轻富有朝气,乡土人才更是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有生力量,要加强人才的引进和本人人才培养,凝聚人才合力。

提升基层待遇,进一步增加吸引力。基层待遇与城市差距较大,是乡村难以留住人才的一道门槛。要推进乡村振兴,留住人才,必须从待遇、住房、创业等方面开出更多的优惠条件,才能使乡村振兴有人才支撑,发展有力量。

加强软硬件建设,推进乡村发展。随着我国城市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当前我国城市建设已取得很大成就,基础设施也趋于完善,反观乡村建设与城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所以我们应该大力推进乡村建设,缩小乡村与城市间的差距,才能真正长远的留住人才。

5.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个人感悟 篇五

要优化顶层设计,构建高效人才发展政策体系。城市人才工作实践证明,政策措施往往具有基础性、牵引性、导向性的作用。乡村振兴一线的条件相对较差、待遇相对较低,很难单单依靠市场作用来调节人才供给,更多地需要靠政策驱动。必须充分发挥引导和鼓励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育等各类政策资源,打造到边到底、相互衔接匹配的政策体系。同时,结合地方实际,探索创新方式方法,进一步释放各类政策措施的“叠加效应”,持续做好迭代升级,逐步构建立体化、整体化的乡村振兴“人才高地”政策体系。

要突出价值引导,用真情实意感召人才、留住人才。社会价值、人生价值的取向往往决定人才流向。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波澜壮阔的

“三线”建设浪潮,发达地区的百万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扎根西部,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新时期下,引导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流动,更需要加强人才价值观引导,强化思想激励,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人才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服务支撑,加强感情纽带,全面激发人才服务基层的热情和活力。

要夯实平台载体,用事业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注重待遇留人、情感留人,但最核心的还是事业留人。只有强化乡村振兴一线人才事业激励,才能让人才创业有平台、干事有奔头,创业创新资源才会主动向乡村振兴一线集结,技术、资金、科研能量才会向农业农村汇聚。一方面,要善于“铺路子”,向乡村振兴一线倾斜培训教育资源,大力实施专业人才全员培训、乡土人才素质提升等专项培训工程,为人才后续成长提升“搭好梯子”;另一方面,要敢于“给位子”,鼓励大学生、退伍军人、在外务工经商等本土人才,返乡担任村“两委”干部和创新创业,对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人才大胆选拔重用,切实打通优秀人才上升渠道,突破发展“天花板”。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创造农村高品质生活的有力支撑。坚持投资人才,用政策吸引人才,用情感激活人才,

6.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心得体会 篇六

1.乡村产业的同质问题。区域乡村产业的同质化,带来竞争加剧、产能过剩等问题。由于特色挖掘不充分、部分产业准入门槛不高、乡村经济体量有限和人力资源匮乏等因素,当前乡村产业存在单一化、同质化等现象,如多数乡村以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草坪种植、花木培育等为主导产业。乡村主导产业遴选应在更大区域统一规划下,充分发挥各地积极性、创造性,避免产业的同质化、恶性竞争等;此外,增强危机意识抓发展,树立长效的、可持续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产业升级理念,稳固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2.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现象。我国即将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长期以来,作为人口流出地的乡村,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区域。当前,乡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人口的流出,在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的地区依然普遍存在,乡村劳动力特别是一线劳动力仍以老年人口为主,乡村振兴面临劳动力断档、传统技艺消失等风险。为此,乡村振兴不仅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民收入,更要加快推动高质量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扩散、延伸,建立城乡要素合理流动长效机制,特别是吸引年轻人口回流等,构筑多年龄段的劳动力结构,保障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工匠精神传承。

3.乡村振兴的共同富裕目标。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乡村振兴是把乡村“蛋糕”做大的过程,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策略;但更要做好分“蛋糕”这道难题,发挥“先富带动后富”的积极作用,不落下一个村庄、一位农民,实现全面的乡村振兴。对此,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致富示范带头作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上建立合理分配机制,以“党建引领强村、合作帮扶富民”的策略,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乡村振兴硬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7.人才振兴实施方案 篇七

在徐州的各级各类教育中, 高职教育作为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途径和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它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在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目前,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对高职院校服务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建设产生的积极影响, 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促使学校明确面向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建设的办学思想和发展定位, 提高办学目标与社会整体需要、学生全面发展的匹配度, 使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适应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要求, 全面提升高职教育办学水平、为徐州老工业基地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提供优质人才服务。

二是促使学校改变过去不同程度存在的办学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 更加重视劳动力市场发出的人才需求的各种信息, 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徐州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结合, 以市场为导向, 积极推进专业结构、学科建设的优化调整,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实训基地建设, 规范教学管理, 自觉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和监控机制, 增强办学实力, 着力培养“适销对路”的技能型人才。

三是促使学校确立开放办学的理念, 与徐州老工业基地社会部门、行业企业建立广泛的、有效的、密切的联系, 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推动办学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同时大力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不断创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促使行业和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构建从需求调研开发、学校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教学质量考核与监控、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与完善到毕业生就业服务跟踪与指导的合作框架, 真正实现高职办学与产业发展同步, 院校、企业和毕业生三赢。

二、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估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规范办学标准, 全面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更科地办好高职教育,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 江苏省自2009年启动了新一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截止2012年12月底, 已有36所院校接受了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的43.9%, 其余院校的评估工作将在今后三年内分批组织实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开展对学校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产生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较好地发挥了以评促建的作用, 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和效果。但与此同时, 现行江苏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模式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是评估标准过于统一, 指标体系的针对性需进一步加强。近年来, 随着江苏省“两个率先”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进, 我省的整体经济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 但是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经济差异大的省情也客观存在。这种差异仅靠高职院校自身发展是很难解决的。这就决定了评估工作也要实现差别化分类与操作。目前, 江苏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沿用教育部2008年出台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 由于教育部在制定评估标准时更多的是从全国的角度来考虑, 评估体系中难以顾及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 这种“一刀切”的指标体系显然不尽符合高职教育的办学规律和江苏经济发展的实际。

二是评估平台数据的采集与发布及时性和准确性需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是高职院校评估信息的主要来源, 是院校激发内在创新活力、实现管理水平跨越式提升的重要前提, 还是教育行政部门提高宏观管理科学性、准确性的重要工具, 对建立评估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三、推动江苏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意见和建议

当前, 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建设, 是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成为带动提升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实力, 打造江苏经济“升级版”的必然选择。江苏省开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应服从和服务于这一发展大局, 把关注质量、保障质量、提高质量作为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出发点, 引导和推动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要求, 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和服务水平, 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特色之路。

一是紧密结合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建设人才需要, 进一步加大对评估工作的重视程度。近年来, 由于徐州经济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对高技能人才和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大幅增加, 但高技能人才匮乏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成为制约产业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天花板”。因此, 当前驻徐高职院校人才评估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应与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建设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无论是制定评估计划或是确定评估重点, 都应紧密围绕这一中心。只有这样, 评估工作才会有所创新, 才会在具体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把握方向, 使评估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是加强信息员队伍管理和数据采集平台建设, 为评估工作提供支撑。评估是一个系统采集信息、科学做出分析、准确进行判断的过程。评估的基础主要依赖于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所采集信息的即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做好这项工作要着力加强两方面的建设: 一是数据采集人员的管理和规范。数据采集以网络运行形式采集原始数据, 数据自下而上生成。必须建立一支管理有序的数据采集工作队伍, 实施开展数据采集工作培训, 将工作分解到源头, 做到专人负责, 直接录入, 确保信息平台的实时、有效。二是数据采集平台自身的完善。在技术上保证平台的顺畅运行, 在平台栏目设置上应尽量优化, 凸显数据采集的量化指标, 减少抽象化描述项目。适时扩充数据的采集范围, 将数据平台建成全面规范院校管理的评估信息库, 用数据支持决策。

三是探索建立符合省情和高职教育办学规律的评估指标体系, 加强分类指导。针对江苏省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职院校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 在遵循教育部新评估方案基本原则和整体框架的基础上, 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 通过调研和论证, 在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模式、办学机制、准入条件、评价标准等关键节点上探索制定出一套符合省情和政策法规的评价体系, 可以考虑着重从五个方面进行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基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基于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和区域化的通识教育课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发;基于就业导向的招生、实训基地建设、职业指导体系、社会服务机制等状况。前三项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探索中已有明确答案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 后两项则可以彰显区域和不同类别学校办学特色;具体定性和定量指标可根据院校差异性进行适当调整或置换。

摘要:当前, 江苏省正在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建设, 驻徐高职院校必须紧密结合老工业基地建设人才需要, 加大对评估工作的重视程度, 健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满足地区经济建设和产业升级要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徐州老工业基地,人才培养,评估工作

参考文献

[1]何济玲.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 2009, (8) .

[2]曾惠琴.试论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徐州经济的振兴[J].中国科技博览, 2009, (36) .

[3]魏寒柏.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3) .

8.借鉴国外经验实施产业振兴计划 篇八

2007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了一场严重的全球经济衰退。随着金融危机渐渐向实体经济蔓延,中国的经济增长也逐渐感到压力,中国政府快速反应,及时改变经济运行结构,启动扩大内需、调整宏观调控政策,推出4万亿救市计划,具体分派到各个行业就变成产业振兴的范畴。

根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2009年11月23日科学大会上的讲话,“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水电、核能、生物质能)、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生物育种、新医药、信息产业。

二、发达国家实施产业振兴计划的相关经验

如何加快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欧美日等国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

(一)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信息高速公路是高速信息电子网络,即通过通信网络、数据库、计算机等组成的体系为用户随时提供信息。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使得美国基础设施建设大为改观,且进一步带动美国高技术的全面发展,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其国际竞争力。

(二)日本的“产业振兴计划”

日本的产业振兴计划以产业和企业为对象,以实现政府产业结构调整和贸易结构目标,以发展重点产业为中心而展开,以促进企业间的竞争力为宗旨。

1、经济恢复期(1945年—1959年):日本物资匮乏,通胀严重,唯有煤炭资源可以开发的情况下,日本采取了“倾斜生產”的方式,就是集中生产煤炭,将生产出来的煤炭用于生产钢铁,生产出来的钢铁又投入到煤矿业。以重新钢、煤两项基础产业为突破口来带动经济复苏。

2、产业振兴期(20世纪50年代):日本政府为实现经济自立的目标采取了产业合理化政策,通过引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等方式提高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重点是煤炭、话费、造船、钢铁、煤炭等基础产业。

3、经济高速增长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年代初):这段时期是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时期,通过企业合并、联合提高规模效益,增强竞争力成为这一时期日本的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4、石油危机以后的时期:此阶段产业政策的内容扩大到了信息、社会服务等第三产业及关系环境、民生、地区开发等社会事业领域,产业政策从“硬”政策(对特定产业提供补助、优惠税收、低息贷款等)逐步转变为“软”政策(向社会发布经济展望、提供信息引导企业等)。

(三)芬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芬兰选择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0世纪50年代,芬兰把重点放在造纸业及造纸机械产业。芬兰主要依托于技术创新来推动林、浆、纸一体化的发展,使现代造纸技术及机械制造水平得到整体提升。芬兰在全球造纸自动化和技术创新领域扮演领导角色。

2、20世纪60年代~70年代,芬兰推动现代造船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芬兰的经济发展和产品出口依赖于海运,这就决定了发展现代造船业及先进装备制造业成为其工业化的优先选择。

3、20世纪70年代~80年代,芬兰加快了推动现代化电信产业的发展与技术创新。工业的投资开始在国民经济中下降,电信服务业投资迅速上升,使得芬兰成为欧洲乃至世界上最早推进电信技术创新的国家之一。

4、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实现了向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通讯业的跨越。

5、进入21世纪后,芬兰确立了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战略目标,使得芬兰在清洁工艺、能源效率、废物管理、水资源保护和环境监测等方面拥有全球领先技术。

三、我国推进新兴产业建设政策建议

根据美日欧的先进经验,中国在实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候,应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法律强制、税收优惠、财政支持、融资鼓励等多种方法和措施创造适于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中国的新兴产业发展起步较早,得到了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扶持,因此基础较为雄厚。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科技创新方面“拿来主义”作风严重、产业布局雷同、低水平建设较多等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体制、市场、政策的综合设计,注重自主创新,加强中国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等方式。

(一)国家层面战略部署,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完善管理和监督体制

1、在产业发展初期,政府的支持决定着新兴产业的发展程度。政策支持应该关注研发和产业化。政府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规划新兴产业的长远发展、促进各地协调发展。政府要有超前的战略思维,抓紧编制七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看准高新技术发展的方向,选择集中突破的重点领域和产品,从而为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形成系统化的发展思路与措施。

2、完善相关管理和监督体制,确保市场有序健康发展。掌握核心技术,重视主流技术的升级。新兴产业内在动力在于知识、技术创新,外部动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激励与扶持政策。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制度是新兴产业发展成功的关键。

(二)发展新兴产业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在掌握技术的领域发展新兴产业

1、发展新兴产业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在掌握技术的领域发展新兴产业。利用边缘市场逐步升级,既要防止过于支持地段市场,又要防止技术标准定的过高。

2、关键技术实现突破。立足国内外资源和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加大研发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组建由政府、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组成的产业联盟。

(三)优化产业结构

1、完善产业链条,促进研究成果转化。鼓励、引导人才流动,指定吸引国内外科技专家、企业家参与科研,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机会。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方式,引进智力和成果。

2、通过产业补贴和基础设施投入改善新兴产业发展的硬环境。利用政府网站开展信息服务,建立技术服务系统,完善技术交易手段,加快建立技术中介经营体系,推动创新成果进入技术交易市场。

上一篇:幼儿园说相反教案下一篇:辅警考试题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