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早春翻译赏析

2024-07-24

韩愈早春翻译赏析(共6篇)

1.韩愈早春翻译赏析 篇一

韩愈《早春》古诗词赏析

早春

(唐诗)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释】

天街――京城长安的街道。

润——滋润。

酥――酥油,即用牛羊奶制成的油。诗中形容春雨的珍贵和滑润。

最是――正是,实在是、的确是的意思。

处――时候,只在诗词里才这样用。

绝胜――远远胜过,大大超过的意思。

烟柳——柳绿如烟。每年到暮春,北方柳枝才长出新的嫩芽,呈现鹅黄色,淡淡的,远看如烟,称之为烟柳。

皇都——诗中指京城长安。

【赏析】

这首小诗写于公元823年,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768--830?)的,原题为《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张籍和韩愈是好朋友。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诗的前两句抓住早春的两大景物来写:小雨和小草。第一句写小雨。大意是,京城长安街道上细雨蒙蒙,大地被滋润着,就像吐了一层酥油。这句用比喻的方法,把小雨比作酥油,又用上了动词“润”字,这就把小雨写活了,令人喜爱。第二句写嫩草,“草色遥看”就是遥看草色的`意思,为了合乎平仄的规则,才把草色二字提到前面。这句诗是说,远看嫩草绿绿,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绿颜色,可是走近一看却又什么都没有了。这是绝妙佳句,妙就妙在把初春嫩草初生时的逼真形态写出来了。诗人观察得很仔细,远看视野阔、面积大,能把分散的一颗颗嫩草连成片,草色虽然还比较淡,却还能看到一抹淡绿。如果近看,刚刚钻出地皮的草尖,因无法连成一片,反而看不见。没有实地观察,是写不出这样的妙句来的!第三四句则直接抒发对早春景色的赞叹:这是早春的美景啊,实在是春天中最好的景色,大大胜过那暮春时节满城的烟柳。到了“烟柳满皇都”的时候,已是暮春时节,“春”就失去了它的新鲜感。诗人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对早春的喜爱!

2.韩愈师说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二

师说

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和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地方,就是老师存在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一般人,他们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我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不是我所说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方面倒要学习,大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鉴赏

韩愈作《师说》时候,有人以为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3,这大致是可信。这年韩愈36岁,刚由洛阳闲居进入国子监,为四门学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学官。但他早已有名。他所提倡和不断实践古文运动,在那一两年内,正走出少数爱好者范围,形成一个广泛性运动,他俨然成为这个运动年轻领袖。他用古文来宣传他主张。维护先秦儒家思想,反对当代特别盛行佛老思想;提倡先秦两汉古文,反对“俗下文字”即魏晋以来“饰其辞而遗其意”骈文:这就是古文运动内容。这个运动所以逐渐形成于唐德宗统治后期,是有现实社会条件。它是为维护唐王朝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政治目服务。而这除军阀、大地主外,正是当时广大社会阶层现实利益要求。韩愈积极努力,对这个运动开展和形成,起了不断促进作用。就古文来说,他不仅自我刻苦努力,从理论到实践,表现了优秀成绩;更重要是他不顾流俗非笑,努力提倡,特别表现在给青年们热情鼓励和指示。《师说》正是这种努力所引起一篇具有进步意义和解放精神文章。

韩愈由于幼年家庭教养和天宝以来复古主义思潮影响,从青年时代起,就以一个传道古文家自命。这也是他在科举和仕宦阶梯上十年不能得意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他并不悔,还愈来愈有自信。最初他到汴州参加宣武节度使董晋幕府时候796—798,先教李翱学古文;由于孟郊介绍,不久又教张籍学古文。后来逃难到徐州799,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安置他在符离,又教一个青年人张彻读古书,学古文。张建封死后,仕途不通,到洛阳闲居800—801。向他请教青年愈来愈多,他对青年们非常热情,奖励有加。他在《重答李翊书》中说:“言辞之不酬,礼貌之不答,虽孔子不得行于互乡,宜乎余之不为也。苟来者,吾斯进之而已矣,乌待其礼逾而情过乎?”为了“广圣人之道”,他以热情、有礼貌态度对待一切向他请教青年,他认为这并不是什么“礼逾”和“情过”问题。他回答许多青年信,指示怎样做人,怎样作文。在韩愈看来,文章是作者人格修养表现,做人和作文应该是一致。他进了国子监后,对待青年依然非常热情。

韩愈这样不断地同青年后学交往,给他们奖励和指示,这是魏晋以后所没有现象,当然要引起人们奇怪,以至纷纷议论和责难。一切向韩愈投书请益青年便自然地被目为韩门弟子,因而韩愈“好为人师”古怪面貌也就非常突出了。但韩愈是早有自信,他不管人们怎样诽谤,依然大胆地回答青年们来信。他在《答胡生书》中说:“夫别是非,分贤和不肖,公卿贵位者之任也,愈不敢有意于是。如生之徒,于我厚者,知其贤,时或道之,于生未有益也。不知者乃用是为谤!不敢自爱,惧生之无益而有伤也,如之何?”他对那些恶意中伤诽谤,表示愤慨,也为向他请教青年担忧。《师说》最后一段,声明写作由来,说这是为了一个“好古文”“能行古道”,跟他学习青年李蟠而作。实际上他是借此对那些诽谤者来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驳斥。他是有放矢。

在这篇文章里,他首先第1段肯定从古以来师对于任何人总是不可少,因为人不能“生而知之”,谁也不能没有“惑”──茫然不解东西。因此,他认为师并不是什么特殊人物,而是一种“传道受业解惑”人。他还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师,没有社会地位贵贱或年龄长少限制,只问他有没有“道”,有就可以为师,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接着第2段,他慨叹古来“师道”久已失传。现在一般人,既不能“无惑”,又“耻学于师”,所以越来越愚蠢。然后列举事例,论证这种“耻学于师”风气实在是愚蠢而奇怪。他说有一种人,即士大夫,对于儿子,则“择师而教之”;但对于自我,“则耻师焉”:这就是他们不明。又有一种现象,广大各行各业人,即“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以彼此相师为耻;而“士大夫之族”,如果有人谈到谁是师,谁是弟子,则大家共同非笑,问其理由,无非是年龄、地位云云,这又证明了他们智慧反而在他们所瞧不起巫医等等之下,这不是很奇怪吗?再看第3段,“士大夫之族”所崇拜“圣人”没有一定师,孔子师有郯子、苌弘等,这些人都“不及孔子”。而且孔子还说过,三个人里面,一定有一个人是他师。因此,作者得到另一个重要论点,师和弟子关系是相对,“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就是说,弟子可以为师,师也可以为弟子。所以师和弟子关系存在,最后结论很简单,不过是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缘故。这也还是前文所提出论点,即能者为师。

由此可见,《师说》不仅严正地驳斥了那些愚蠢诽谤者,更可贵是提出了三点崭新、进步“师道”思想:师是“传道受业解惑”人;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能力;师和弟子关系是相对,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师。这些思想把师神秘性、权威性、封建性大大地减轻了;把师和弟子关系合理化了,平等化了,把师法或家法保守壁垒打破了。这些思想是和他后来发展“道统”思想矛盾。这些思想是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人民性思想。这是唐德宗时代在相对稳定局面之下,城市繁荣、商业经济发展反映。

3.城东早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三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译文一:

新春时节是诗人描写美景的最佳时刻,柳枝刚刚吐出淡黄的嫩芽,颜色还有一半未曾匀净。倘若在仲春时节,林苑里繁花似锦时,出门一看,都是踏青游春的赏花人,岂不是太过迟了。

译文二:

诗家喜爱的清丽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绿柳刚刚萌发出嫩黄的新芽,清新可人。要是等到上林苑百花争艳的时候,出门的可就都是赏花游玩的人了。

译文三:

柳树刚冒出绿芽,也许没有似锦的鲜花美丽,可是诗人看到这幅景象却非常欣喜,因为他发现春天来到了。如果等到满园春色,大家都出门看花,那不是太迟了吗?

注释:

4.韩愈早春景色的诗句是 篇四

韩愈的《早春》中描写景色的诗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让我们看看更多关于春天景色的诗句吧!

1、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刘方平《春怨》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忆李白》

3、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高启《春暮西园》

4、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柳中庸《征怨》

5、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7、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

8、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9、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平调·其一》

10、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王昌龄《闺怨》

11、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花非花》

12、笑渐不闻声渐悄。——苏轼《蝶恋花·春景》

13、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14、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韦庄《长安清明》

1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16、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17、萋萋芳草忆王孙。——李重元《忆王孙·春词》

18、东风洒雨露,会入天地春。——李白《送郄昂谪巴中》

19、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20、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韦庄《思帝乡·春日游》

21、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杜牧《金谷园》

22、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晏殊《玉楼春·春恨》

23、绿净春深好染衣。——贺铸《钓船归·绿净春深好染衣》

24、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

25、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2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7、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28、若有人知春去处。——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

29、春风尔来为阿谁,蝴蝶忽然满芳草。——李白《山人劝酒》

30、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31、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32、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33、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

34、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李世民《元日》

35、画楼影里双飞燕。——谢逸《蝶恋花·豆蔻梢头春色浅》

36、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李商隐《春雨》

37、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春景》

38、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9、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40、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汪藻《春日·一春略无十日晴》

41、西城杨柳弄春柔。——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42、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

43、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朱熹《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44、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鱼玄机《赠邻女》

45、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四》

46、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47、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48、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

49、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

50、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

51、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52、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卢梅坡《雪梅·其一》

53、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

54、把酒祝东风,且莫恁、匆匆去。——王安石《伤春怨·雨打江南树》

55、淡荡春光寒食天。——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56、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杜甫《春日忆李白》

57、浮生长恨欢娱少。——宋祁《玉楼春·春景》

58、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冯延巳《长命女·春日宴》

59、髻子伤春慵更梳。——李清照《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5.韩愈的《师说》赏析 篇五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传道应该是为师的第一要义。何为传道,我觉得就是告诉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这是我们教育的目的,谈如何为师,其实就是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的第一目的是什么?这也涉及回归古典,就是回归到教育的原始目的。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人,这一最基本的道理进一步演绎就是教育应把人本身作为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把教育变成实现其他目的的工具或手段,即不是变成为政治服务的工具或手段,也不是为市场服务或实现某种特别技能的工具或手段。这里我要强调两个很重要的概念,即“生存技能”与“生命质量”,并且要很决断地说:我们教育的第一目的不是培养“生存技能”,而是要提高“生命质量”。也就是说,教育应当把培养优秀的人性、培养有质量的生命作为第一目的。这一思路,正是回到教育的原始目的和古典目的。原始目的是指从孔夫子开始的把培养人作为第一目的,教育宗旨是学为人、学做人。换句话说,教育的第一目的不是培养职业的技能、生存的技能,而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关于这点,李泽厚先生和刘再复先生的对话当中曾用哲学语言来表述,说我们应该是以培育人的情感本体与伦理本体(亦即“成人”)为第一目的,以塑造工具本体(亦即“成才”)为第二目的。我们培养学生,当然也要培养某些技能,比如当医生、当律师的职业技能,但这是第二目的。第一目的应是培育伦理本体、情感本体,让他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完整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根本。这恰恰是当年孔夫子强调的,他强调教育在于学做人、学为人,这是中国教育非常优秀的传统,我们应当回归这个传统。

我们中国的教育结构一直具有三个维度,既有智育、体育,还有德育。近代思想家王国维、蔡元培还想在德、智、体三维之外开辟第四维度,这就是“美育”之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提出:“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什么是完全之人物?……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王国维认为,教育的宗旨在于使人成为完全的人,完全的人必须具备真善美的品德,对人除了要进行智育和德育的教育外,还须进行美育教育。他还认为,人只有当他具备审美能力时,才是“完全的人”,教育就是要培育出“完全的人”。蔡元培为了强化人文教育,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论点,就是“以美育代宗教”,“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若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在蔡元培看来,以美育代替宗教,让国人的感情不受外物的污染和刺激,使其接受艺术的熏陶变得纯正,从而满足人性发展的内在需求。尽管这一主张在当时就引起陈独秀、罗家伦、周作人、周谷城、熊十力等多方争议甚至反对,乃至今日也未能在学术界形成共识,但其在当时中国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遗憾的是,这个命题的意义到现在仍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五四运动是发现“人”的运动。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中把漫长的中国历史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他发现中国人不是人,只当过两种类型,一是暂时做稳了奴隶,一是连奴隶也做不得;中国人从来就没有挣得过做人的真正资格,中国也从来没有老百姓能真正拥有做人权力的时代,即使是太平盛世,哪怕是“唐宗宋祖”时期,人们顶多不过是奴隶,所以他们要重新发现人。所谓发现人,在广度上包括发现三个东西:一个是发现人,一个是发现妇女,一个是发现儿童。发现儿童,就是发现我们中国儿童的生命质量问题。没有中外文化精华的积淀和补养,我们的生命质量就会降低,甚至会犯一种“缺钙症”,或者说“贫血症”,这是文化的贫血症和文化的缺钙症,就是缺少人文的钙,灵魂的钙,缺少情感本体与伦理本体的钙。所以教材的`丰富与多样,以及教材具备真、善、美这些基本钙质,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基础教育要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健全人格的人,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首先是对课本的选择问题。何为课本?我认为,课本虽然是教育主管部门编订发放的既定教本,但它只是一个用来教学的范本,它是自由而开放地存在着,教学者完全可以按需索取,让它“为我所用”,而无需拘泥于它,更不必全盘依照。每个老师在课堂上其实是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所以你的课堂以及你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是完全可以做到自由的。你可以引导孩子们用批判的眼光去解读文本,这就要求老师有识别的能力和勇气。

其次老师自己的心智必须是健全的。如果说老师自己的心智有问题,人格有缺陷,自己是个类人孩,那么别指望这样的老师能教出多好的学生来,即使他能教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最后也是一种失败。我们很多老师在心智这一块是不合格的,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隐忧和伤害。其实我们不该去提倡那些以校为家的老师,一个不顾家、不爱家的老师你别指望他有多爱你的孩子。你想啊,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爱的人,他会爱别人的孩子吗?在这样老师眼里,学生的成绩只是筹码,是自己升官或者赚取名利的筹码。不少成功的优秀的老师后面其实有的是一个为之破碎的家庭。这样的老师如果是我们整个中学教育的主流,那太可怕了。

6.韩愈《青青水中蒲》赏析 篇六

韩愈的《青青水中蒲三首》是韩愈年轻时的作品,为寄其妻卢氏而作。

青青①水中蒲②

其一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

君今上陇③去,我在与谁居?

其二

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

寄语浮萍④草,相随⑤我不如。

其三

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

妇人不下堂,行子⑥在万里。

【注释】

①青青:形容颜色很青。

②蒲:即香蒲,一种很美的水生植物。

③陇:陇州。

④浮萍:浮生在水面上的一种草本植物。

⑤相随:伴随,跟随。

⑥行子:出行的人。

【白话译文】

其一

绿得透明的香蒲长在水中,一双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如今你要远行到陇州去了,我和谁在一起呢?

其二

绿得透明的香蒲长在水中,就像我总是居住在固定地方。真羡慕浮萍可以自由飘荡,跟随水波而去,但我却不可以。

其三

绿得透明的香蒲长在水中,叶子短小没有浮出水面。我还没有进入议事的大堂,你已经离开千里万里了。

【赏析】

第一首描绘送别情景。诗人以青青的水中蒲草起兴。衬托离思的氛围。又以蒲草下有一双鱼儿作比兴。以反衬思妇的孤独。鱼儿成双作对。在水中香蒲下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而诗中女主人公却要与夫君分离。她触景生情。不禁依依不舍。深情地说:我要去陇州。内人不能与我在一起。语意真率、朴素。是民歌格调。短短四句诗。上下两联形成鲜明的对照:从地域上看。“青青水中蒲”。是风光明丽。一片蓬蓬勃勃的`中原河边景色;而“君今上陇去”。却是偏远荒凉的西北边境。从情调上看。“下有一双鱼”。显得非常欢愉而写意;而“我在与谁居”。又见得女主人公十分伶仃而落寞。

第二首仍言离情。诗人以不同方式作反复回环的表现。开始两句诗是比。以蒲草“长在水中居”象征女主人公长在家中居住。不能相随夫君而行。又用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水漂流的浮萍来反衬。言蒲不如浮萍之能相随。所以。思妇寄语浮萍。无限感慨。

第三首主题相同。一唱三叹。感情一首比一首深沉。“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这两句诗有兴有比。用蒲草的短叶不出水。比喻思妇不能出门相随夫君。“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在空间上距离那么遥远。女主人公孤单单的形象也就显现出来。而其内心的凄苦也可想而知。诗中没有表示相思之语。而思夫之情自见。谢榛叹为“托兴高远。有风人之旨”(《四溟诗话》卷二)。

三首诗是一脉贯通。相互联系的“三部曲”。

第一首。行子刚刚出门离家。思妇只提出“我在与谁居”的问题。其离情别绪尚处在发展的起点上。第二首。行子远去。思妇为相思所苦。发出“相随我不如”的叹息。离愁比以前浓重多了。第三首。女主人公内心的孤凄感受随着行子“在万里”而与日俱增。一层深一层。全诗就在感情高潮中戛然而止。余韵无穷。

在体裁上。《青青水中蒲三首》继承《诗经》、汉乐府的传统而又推陈出新。朱彝尊谓“篇法祖毛诗。语调则汉魏歌行耳”。

诗的语言通俗流畅。风格朴素自然。富于民歌情调。看似平淡。而意味深长。前人赞之曰:“炼藻绘入平淡”。正道出这组诗的风格特色。

拓展阅读:韩愈部分著作

山石

山石荦确行径微, 黄昏到寺编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 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 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 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 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 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 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 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 岂必局束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 安得至老不更归!

雉带箭

原头火烧静兀兀, 野雉畏鹰出复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 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 雉惊弓满劲箭加。

冲人决起百余尺, 红翎白镞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 五色离披马前堕。

八同十五日夜赠张功曹

纤云四卷天无河, 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 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 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嶷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 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 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 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万里, 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 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 坎轲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 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 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 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饮奈明何!”

李花赠张十一署

江陵城西二月尾, 花不见桃惟见李。

风揉雨练雪羞比, 波涛翻空杳无涘。

君知此处花何似?

白花倒烛天夜明, 群鸡惊鸣官吏起。

金乌海底初飞来, 朱辉散射青霞开。

迷魂乱眼看不得, 照耀万树繁如堆。

念昔少年著游燕, 对花岂省曾辞杯?

自从流落恍感集, 欲去未到思先回。

只今四十已如此, 后日更老谁论哉?

上一篇: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程序下一篇:四年级环保教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