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技术教学计划

2024-08-26

劳动技术教学计划(共16篇)

1.劳动技术教学计划 篇一

劳动技术教学计划

董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认真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继续贯彻全教会精神“一纲五法三规程”依法治教落实素质教育,加快实施“科教兴区”战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二、,教材概况:

本册教材主要以折纸、折盒、做模型、做简单玩具为主,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教材内容从浅入深,逐步深化,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且由于教材配备材料不足,所以教师应根据内容采购材料。本册教材也可以说是`实行二期课改后的新教材,是第二学年使用,所以更需要我钻研、。摸索。这册教材以“纸”为主,那么,我也该围绕“纸”进行教学。

三,班级学生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的年级劳动技术课教学,由于上学期我担任该年级的生活与劳动课教学,所以对学生比较熟悉。凭心而论,该年级的学生上课纪律较差,少数学生在课堂上有随便不遵守纪律的现象,这就影响了上课的质量。当然,该年级的大多数学生还是比较自觉的,大多数学生还是喜欢上生活与劳动课的,他们还是喜欢动手,做小制作。总之,我熟悉学生,学生也熟悉我,这对本学期上好劳动技术课是一个有利因素,问题在于要使班级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当然,我也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提高本年级的教学质量。

四,教学措施:

根据上学期我上该年级学生生活与劳动课的情况,本学期我决定采取以下教学措施:

{1},严格要求学生,对少数纪律差的学生批评教育,激发学生上劳动技术课的兴趣,使班级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2},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尤其做到自己先动手,要求学生会做的,自己要先会做,在课堂上做好示范演示。

{3},认真学习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课整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对劳动技术的兴趣。

{4},上课做好充分准备,按时进课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5},关心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做好个别辅导。

{6},按时进行期中、期末考核,做好成绩记录,做好经验总结。

五、2005学年第一学期中预年级《劳动技术》课教学计划

本学年中预《劳动技术》课使用了新版教材,共有7个单元。因考虑到配

套材料的按时到位和时令问题,本学期需对教材单元的教学顺序进行调整,详见下表。我计划采用穿叉并进的方法,同时进行A、B两个部分的教学与学生实践活动,总课时不变。一个教学班每周2课时,学生数20人。

A部分课时B部分(穿叉并进内容)周时

学习指导2第7单元“扦插育苗——富贵竹”9~11

第2单元“绳结工艺——饰结”9

第1单元“纸艺——装饰花”11

第4单元“布艺——笔袋”12

将教材中的第2单元“绳结工艺——饰结”(A)与第7单元“扦插育苗——富贵竹”(B)同时进行,并将富贵竹改为空心菜和莲子,重在学生的家庭实践活动体验与观测。

考评采用过程性评价,评价公式由:过程性评价=平时作品+单元考评+期考

周日期A主要教学内容B主要教学内容课时说明

1、开学工作准备

2、学习指导——劳技五步骤及体验扦插育苗:空心菜和莲子2教师节,购绳

3、绳艺: 2.1、需求与设计交观测记录1并指导24、、加工与制作交观测记录2并指导25、中国结交观测记录3并指导26、练习交观测记录4并指导1国庆节

7、交流与评价交观测记录5并小结12绳结作品

8、纸艺: 1.1、需求与设计交观测记录6并指导29、加工与制作交观测记录7并指导210、交流与评价交观测记录

8、作品并交流评价2扦插作品

11、期中考评 1扦插作品展示

12、综合绳艺和纸艺:水仙花设计1交观测心得213、水仙花设计2 2区水仙花设计竞赛

14、布艺:4.1、需求与设计 215、加工与制作 216、拓展练习217、交流与评价 218、布艺玩具1 219、布艺玩具2 220、期终考评 2学期小结

学期结束工作

计20周三个单元内容一个单元内容36

2.劳动技术教学计划 篇二

一、让劳技教学延伸到学校生活中

劳技课是一门以学生实践操作,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学习劳动技术为主的课, 需要学生去学以致用, 需要实践的园地。而实践的园地就要我们从身边的地方去寻找和利用, 班级和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 也就是学生实践的首选地方。

1.班级文化布置

我们可以利用教室软板、争章角、班务栏等空间, 开辟学生作品展示台, 利用展示台来展示学生优秀的劳技作品。当然, 这是指把劳技作品与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的知识以及每个板块的主题结合起来进行设计和取材, 以劳技作品为框架。这样展示台布置就既美观, 有立体效果、层次感, 又有内涵。

比如:设计以“喜迎新春”为主题的板块, 结合劳技课内容, 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制作各种形态不一的卡片, 可以是平面的, 也可以是立体的, 写上喜迎新春的祝福和感想。整个内部设计好后, 再用彩带或皱纸做成小花或者其他图形镶嵌在外框上, 形成一版卡片特刊。在制作和设计过程中, 老师在旁边适当教学生剪、折、贴等手工技能。其实, 在软板布置上, 各年级各班每个月都可以响应学校号召, 制定出一个主题, 再在劳技课上设计和制作。如:“读书节”和“科技节”可以设计读书小报和科技小报。还可以让学生们自己设计争章角、班务栏等栏目, 把劳技课中纸工、编织、手工等等劳动技能融入到设计中去。这样既可以激励优秀的学生, 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又可以营造一种爱动手的氛围, 创造一个交流、展示劳技活动成果的舞台。

另外我们也可以利用教室的角落建立一个生物角, 种植一些喜阴的观赏性比较强的盆栽植物, 比如兰花等植物。也可以买个鱼缸, 养些小乌龟、小金鱼等。像我们学校利用教室走廊种植植物, 选择适合四季生长的植物,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护理。

2.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我们可以利用校园中的场地、树木花草、建筑、橱窗等资源, 将其划分成包干区, 让学生去清理、布置与维护, 使学生获得劳动技术的实践与体验。校园内的部分草坪由各年级分工管理, 他们可以常去松土、捡石块、拔草、播种、浇水、移栽、施肥, 遇到疑难问题时请教老师。当植物成活时, 又分组开展护理活动, 并经常性地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

我们还可以结合学校中组织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 给学生制造动手的机会。如学校倡导书香满校园活动, 可以让学生制作书签、书卡等;“六一”儿童节, 让学生一起布置教室, 庆祝自己的节日;节假日中的“教师节”和“三八妇女节”, 教学生制作贺卡和各种纸花献给老师和妈妈等。此外, 学校日常生活中的清洁卫生工作、学具的收拾和整理、课桌椅的简单修理等等都是学生劳动技术实践与体验的资源。

二、让劳技教学延伸到家庭生活中

家庭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环境, 而每个家庭中都有许多日常生活劳动。把劳技教学向家庭生活延伸, 不仅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使他们增强劳动情感和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每当看到学生抽屉里牛奶盒、蜡笔、书本乱成一团糟, 本子、衣服随手乱扔, 一排桌子放得扭扭歪歪的时候, 笔者就为学生自理能力感到担忧。因此, 对学生进行自理能力的教育非常重要。能力的培养单单在课堂上是不够的, 要靠家庭的实践和延伸。我们要从小教育学生学会洗脸、洗头、洗澡、穿衣、梳头、刷牙等等基本技能以及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例如教学《整理房间》一课时, 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回家预习, 请家长帮助进行叠被子等练习, 以假日小队形式开展叠被子比赛活动, 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如在学完《水果拼盘》一课后, 可以让学生走进厨房, 学做小厨师, 为家人制作一份色、香、味俱全的水果拼盘, 在愉快的氛围中全家人一起分享。

我们还应结合学生年龄特征, 密切与家长联系, 可以把做家务列入学生每天的生活作业。每周规定两项必做家务, 让学生自行选择一项, 家长负责督促子女按要求完成任务并填写执行情况, 每天反馈。把家务劳动情况与学生品德操行评定结合起来, 鼓励鞭策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劳动, 培养体贴孝敬父母, 从小热爱劳动的情感, 成为生活真正的小主人。

三、让劳技教学拓展到社会生活中

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必须引导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融进社会这个大家庭, 亲自去探索、去实践, 在实践中加深对劳动常识的理解, 在实践中验证和运用所学的劳动常识, 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发街道资源, 让学生走进社会, 参加实践活动, 能使学生走出封闭的书本世界, 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探究、体验、感悟和创造。例如以“植树节”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以假日小队为单位, 学生分组分工进行植树劳动, 日后又进行养护活动, 看着一株株树苗抽出了嫩芽, 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成功。借助街道、地方资源使劳技教学的实施超越教室, 超越课堂, 走出校园, 走进自然和社会, 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展开活动, 开放了学生的活动过程, 发展了劳技素养。

3.劳动技术教学计划 篇三

1.教学观念的落后

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是初中教学过程中一门较重要的课程,它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更多想象的空间。但是由于大多数学校的教学观念较落后,一味地认为“提高学生的成绩才是王道”,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话导致教师对学生劳动技术方面的要求较低,学生不够重视劳动技术课程,不能够真正了解教学的目的,另外,也会出现更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学生的创造力被大大地压制,形成错误劳动的观念,未来不能很好地服务于社会。

2.教学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劳动技术课程需要学生大量的实践,在动手的过程中,了解其日常用途,加深对其了解。但是大多数学校因为资金有限、学生人数多等,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学生在学习古老的插花技艺时,除了要了解一些关于插花的常识外,并不能去真正参观到一些优秀的插花作品,无法感受到插花艺术的魅力所在,这样的话,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也不能激发学生对插花艺术的热爱。

二、初中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案

1.革新教学方式

初中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以学生为主体,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让学生学习到知识。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可以教学生如何用彩纸制作康乃馨,这样的话学生不仅学会了制作此花的技术,也能够明白母爱的伟大,学会感恩母亲。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才是教学的真谛。

2.完善教学基础设施

初中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发展离不开完善教学基础设施,只有让学生大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学校要加强基础教学设施的建设,为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劳动技术知识提供平台。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要求逐步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在学校内设立一些专门的实践场所,也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本文对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学方案展开探究,提出了当前初中劳动技术课存在的两点不足,分别是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并就这两点不足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分别是革新教学方式,增添学习的趣味性;完善教学基础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劳动的魅力。

参考文献:

王丽丽.探究式学习在劳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2008(08).

4.八年级劳动技术教学计划 篇四

时光飞逝,时间在慢慢推演,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需要好好的对接下来的教学进行计划了。相信大家又在为写教学计划犯愁了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劳动技术教学计划,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劳动技术教学计划1

一、情况分析

本学期初二年级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内容为:

1、家用器具(国家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本学期教学中存在的困难有:

《家用器具》课本的内容来自生活,并且教学内容中渗透了综合实践活动,应该说是一本很好的教材,完全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但是学生对此教材的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学生的心愿是劳技课能多动手。

本学期教学进度安排:

9月1日至11月18日(11课时)学习家用器具一、二两章;

10月1日至10月7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7课时)

11月19日至12月30日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5课时)(根据各班学生的需要开发)

1月3日至1月19日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3课时)

二、本学期教学指导思想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中学开展劳动技术教育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在本学期的劳技教学活动中,以研究性学习、作品创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心理鼓动为手段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

本册《家用器具》教材共分四章,第一章手厨房的革命、第二章家园的清洁第三章视听新潮流、第四章数码新世界,本学期学习一、二两章。

校本课程依据各班学生的需要进行开发,学习内容在十月底前确定。

创新教育以“我理想中的……”主题班会为载体,交流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感到不如意的地方,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用假设法提出改进的建议,从而放飞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以学生科技制作活动为主线,开展小发明制作,促进每个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要求

本学期的教学目标:通过第一章厨房的革命的学习,在学生原有的实践经验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厨房器具的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通过第二章家园的清洁的学习,学会吸尘器、热水器、洗衣机、空调的使用方法,学会判断简单的故障和处理方法,强化学生安全使用电器的意识。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实现知识和技术结合,向学生提供学习方法论的实践课堂,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

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心理鼓动为手段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用心理鼓动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交给学生充裕的制作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不断创新。总之,促进学生身心互动,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六、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家用器具的使用方法和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培养

难点是家用器具的故障处理,小发明制作。

八年级劳动技术教学计划2

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劳动习惯,劳动观点。

(2)教育学生积极认真做好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

(3)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掌握一定的生产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并能把这些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家庭,社会的生产劳动中去,为社会创造财富,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初中毕业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并掌握一定生产技术和具有初步经济管理能力的后备“新型农民”。

二、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认识劳动光荣,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世界,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社会财富,只有劳动才能完成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只有劳动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通过劳动实践,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培养认真负责,耐心细致、不怕困难、勤劳俭朴、遵守纪律、爱护公共财物,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

3、通过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生产劳动,掌握一种以上的劳动生产技术,并在家务劳动、勤工俭学,社会服务和生产劳动中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

4、以基础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

5、通过劳动技术课教育和实践,增强学生体质,陶冶爱美情趣,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

1、符合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基础教育和社会实践相联系;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2、以本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基础为准则,教材,教学,劳动实践不脱离现实,具有劳动实践的设施和基地、有进行创造、发明的物质条件和环境。

3、必修课《劳动技能课》能为全体学生创造有动手活动的机会,以利发现人才;选修课《职业教育课》要确实保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要贯彻《青少年保护条例》保证学生身心健康。

四、考试方法

1、以平时操作、劳动成果、劳动态度为主,以等级制记分。

2、理论学习(书面考查)为辅,以百分制记分记入成绩册。

3、有创造发明给予加分。

五、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设置的依据

1、本乡蘑菇的栽培极为普遍,总产量占全县三分之一,但个人经济收入却很不平衡,主要是由于栽培技术上的原因,为了向家庭种植介绍管理技术,因此开设食用菌栽培课。

2、鸡,鸭,鱼、猪等副业生产是我乡农民的主要副业收入来源,近年来养鸡,鸭专业户成批涌现,家庭养鸭已从散养逐步过渡到圈养,为了提高饲养技术,所以开设家禽饲养课。

3、全校70%以上的学生,骑自行车上学,需要一些简单的自行车修理常识。

(二)教学要求:

1、了解食用菌(蘑菇、平菇,香菇)的特征,掌握蘑菇的栽培技术。

2、掌握肉用鸡生长过程中对温度,饲料的要求及病虫害的防治,每个学生都要在学习鸡、鸭、鱼,猪的饲养技术中掌握其中一种的饲养技术。

3、会修理自行车。

(三)教学内容安排:

5.劳动技术工作计划 篇五

一、指导思想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劳动技术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劳动技术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进行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劳动技术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劳动技术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掌握知识,提高口语水平和交际能力,同时又能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宽视野,发展个性。

二、重点工作

(一)合理安排教材,因材施教。

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和六年级的劳动技术教学任务。四年级班容量少,学生基础比较好。为了今后更好的学习劳动技术,在每堂课上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渗透音标教学。前十周使学生能够认读48个音标,后8周在熟悉掌握音标的基础上练习主动拼读音标词。六年级在原有的音标基础上有所提高,练习书写部分音标。

(二)落实教学常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进一步落实“教学常规”和实施工作。学习常规,学习校内外先进典型,加强检查督促,使学习常规、实施常规成为自觉行为。

2.继续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途

径,也是落实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措施。因此这学期要继续加强集体备课,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有实效。

(二)重视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劳动技术教学的主阵地是在课堂,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研究。

1.激发学生学习劳动技术的兴趣,工作计划《劳动技术工作计划》。劳动技术老师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劳动技术教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自如地驾驭教材和课堂教学过程,了解教材特点,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教师一开始就要给学生以正确、活泼、富有韵律感的语音、语调,加上丰富的面部表情、夸张的肢体语言带领学生诵读,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打好扎实的劳动技术基矗上课的内容应符合学生兴趣,贴近生活,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重新组合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劳动技术,在生活中运用劳动技术。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小学劳动技术教学中,特别是词汇和句型教学,枯燥的讲解和机械的记忆单词会使学生学起来毫无趣味。因此我们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心理、生理特点,采用游戏、谜语、歌曲、故事、简笔画、韵律诗等形式呈现单词、句型。让学生在游戏化的教学过程中享受到异乎寻常的乐趣,从而轻松掌握所学内容。另外,本学期重点还要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上下工夫,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鼓励后进生。要想提高一个班级的整体成绩,就必须消灭后进生。特别是近年来外地生增多,基础参差不齐。因此要提倡鼓励后进生,善待后进生,纠正后进生的错误观念,让他们知道自己能行,鼓励他们去追求。在课堂上,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要掌握评价的艺术,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发现他们的优点与长处,让他们尽情发挥。教师要耐心帮助他们,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化他们,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业务和理论学习,逐步提高自身素质。

1.加强理论学习,本学期重点学习《劳动技术课程标准》和《劳动技术学习质量评价标准》等有关课程改革的材料,明确劳动技术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任务,掌握新课改对学生和老师提出的新要求,要善于学习和思考,勤于研究和总结,不断反思,不断提高。

2.加快信息技术学习过程。学好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能熟练运用基本信息技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并运用于教学。

6.六年级劳动与技术教学计划 篇六

2017-2018学第一学期高修海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4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 14人。学生大部分来自范庄、长庄、苏黄、徐庄、新材、苏圩等几个自然村及一些外地民工子女,在家在校的劳动积极性高,创造性强。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部分不会种植基础技术、烹饪、小电器的制作、纸艺手工等技术。但他们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帮父母分担家务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孝心,有助于他们以后人生道路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包括手工制作、种植技术、家庭烹饪、模型制作等四个板块。在这个世界里,学生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手工编织、种植、烹饪、编织、家用电器等内容。劳技课的范围很广,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天空,也为学生的基础劳动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1、思想品德目标:

在劳技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手脑并用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知识目标:

了解种植基础知识,常用烹饪技术,手工工艺制作技术。

3、能力目标:

通过劳技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动手动脑的劳技课中,既学到了技术,又磨练了意志,同时智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活自理能力不断增强,更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的魅力。

4、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孝敬长辈.通过劳技课的学习,他们发自内心感到劳动的快乐,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努力学好文化科技知识的重要性。通过节假日,寒暑假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在父母的赞扬声中,他们再次感受到劳动的美。

四、教学措施

1、从劳技课的实际出发,使学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理论知识的传授要突出重点,注重知识,能力和情感之间的联系。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发展他们的观察,思考,联想和想象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作品制作的创造能力。

4、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劳动工具和材料的添置,要尽可能考虑学校的经费承受能力,节省开支,又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尽量进行废物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6、利用在每班评选”巧手之星”的活动,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

7.劳动技术教学计划 篇七

一、当前小学《劳动与技术》课教学的困境

《劳动与技术》是小学不可或缺的一门课,但是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实践却远比认识要落后得多,学生在学校中极大多数课程都是在思考(逻辑型学科)、体验(体艺类学科)中度过,对动手“操作性”的课程很少接触。形成这一局面也许是因为有的学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更多的学校则是碰到了“在哪里操作?”“用什么操作?”之类的障碍。因此,小学劳技课教学的开出率及开出水平远远没有达到要求。那么,小学劳技教育课程究竟遇到了什么难题?

(一)“全能型”劳技教师缺乏

师资问题是困扰学校《劳动与技术》课程正常开出的主要原因。新课程设置中,小学日课表上有九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除外),一般学校很难保证九门课都由专职教师来担任,《劳动与技术》是安排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更难配备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上好自己的“主课”,不太可能在兼课中花大量精力来研究,上课时走过场的情况较多,研究《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师相对较少。即使有专职教师,面对劳技教学多种多样的技能要求,教师本人的劳动技能显得捉襟见肘,难以应对劳技课中多种技能教学的需要。按浙江省教材的要求,小学劳技课中有“航模、海模、手工、纸工、木工、金工、电子、编织、陶艺、种养植、烹饪”等十多种技能,能够承担如此多技能教学要求的“全能型”教师实在太少了。要想让一位教师来承担全部劳技教学任务,实在有点勉为其难。

学校的编制不宽裕也制约着劳技专职教师的配备。另外,从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这两个教师队伍培养的机构工作情况看,他们培养教师的工作重点仍然是语、数、外、音、体、美,基层劳技教师参加培训的时间相当少。

(二)器材与场地难满足开课要求

器材与场地也制约着《劳动与技术》课的发展。在学校中也不乏有对劳技教育热心的教师,他们自己有特长,有愿望,希望能用自己的特长教学《劳动与技术》。器材与场地不能满足,如,浙江省教材《劳动与技术》五年级下册的“木工”中安排了“制作休闲躺椅模型”,“编织”中安排了“编织茶杯套”,“陶艺”中安排了“制作小陶童”,还有“常春藤的插扦”、烧“肉饼蒸蛋”等内容,这些内容都符合学校劳动技能培养的需要,但是一位普通教师要在一个学期中落实上这些课的器材确实不容易:到哪里去买?在哪里上?怎么保管?资金怎么办?没有器材的保证,操作性的劳动与技术教学便成为纸上谈兵、无米之炊。

除器材外,教学场地更成问题。“制作相框”“制作纸杯娃娃”等纸工项目还可以在普通教室里完成,但“陶艺”怎么办呢?教室里的桌子下节课还要看书、写字呢,总不能让陶泥弄得一塌糊涂吧。另外,“制作木衣架”这样的课又怎么能在普通教室上呢?还得有多个专用教室。

(三)学校评价机制不利于劳技教学

“考什么教什么”是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恶习,不考的不教或少教,要考的就用应试的方式来教死。升高中要考信息技术,那么学校就重视计算机教学,中考分数中有体育分,要考试的那几个体育项目就会在学校得到强化训练;相反,那些不考的,不检查的就成为可有可无的课。《劳动与技术》课在众多课程中是最处于弱势的,连日课表都上不了,更谈不上评价。这样的课即使不上,也算不上没有“开齐开足”,不列入教学违规。在学校行政不重视的学校中,《劳动与技术》课是没有地位的。

二、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的新探索

面对问题,根据我校的实际条件,我们提出了“内容分解,分项教学、逐步学习”的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新思路,并在实践中进行了验证。

(一)内容分解,重点突破

“内容分解”是针对教材来说的,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有它的特点,它不像语、数那样有非常严密的逻辑体系,《劳动与技术》其实是由项目组成的,每一个项目都是一种技术,如木工、电子、航模、纸工等,三至六年级的教材中是这些项目由易到难的组合,也就是按各项内容由易到难的思路来设计教材,完成基本技能培养。我们能不能跳出这个思路,按“项目独立,逐个突破”的方式呢?即把纸工、木工、电子等单独当做项目,在一段时间内学校集中一个项目,用六年时间完成全面的教学任务,也可以说把原来按学期来评价的教学任务,把它放在六年中来评价。这就是我们“内容分解”的意义。

为了实现我们的思路,我们把浙江省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进行分析,理出以下几个项目:纸工、手工、航模、海模、电子、木工、编织、陶艺、种养植、家政。再对每个项目分册进行任务整理,如三年级上册关于纸工的任务有8个:节日的彩带,美丽的纸花,编纸绳,纸绳蔬菜,会飞的孙悟空,“迷你”桌椅,纸飞机模型,剪纸圈;五年级上册关于木工的任务有2个:制作竹衣架,制作小圆桌模型。浙江省编《劳动与技术》三至六年级教材上的整个安排是从易到难,陶艺、木工、编织类在三、四年级没有涉及,相对操作容易的纸工全排在三、四年级;“小制作”中结合了纸工、电子等多种要求,穿插在每个学期中,种养植、家政在每册教材中均有安排;纸工、小制作、种养植、家政是小学劳动与技术的主要内容。以上内容除种、养植两项须在室外上课外,其余可在室内完成。

对教材的重新分析是为了便于教师的教学,便于很好地利用本校校舍资源。也使得教师对教学内容更了解,便于教师制定教学大纲,突破教学重点。

(二)分项教学,发挥特长

“分项教学”是针对“教”来说的,避开了教师教所有项目的弊端,改为一个教师只教一个项目,“全能型”教师难做,而教一个项目则相对容易。一个项目有相对固定的教学用室,有足够的教学器材,这个教室就是教师的工作室,教师主宰着这个室内的教学情况,他既是这个室的管理者、教学设计者、教学实施者,也是责任者。

1. 项目独立,教室固定

我们把《劳动与技术》课程分解成各个独立的项目,每个项目由固定的教师来教,每个动手项目都有固定的教室,教室里的器材能满足学生动手的要求。项目的确定除了劳技教材上的以外,还根据市场上能提供的器材来开出相关的劳技项目。如,纸工中以“建筑模型”为重点,还开出了剪纸、纸贴画等;陶艺中我们用了四个专用教室,分别是陶艺制作室、烧制室、陶艺展厅,还开出相关的“石膏像制作室”;木工中以“小鲁班机床”为主要器材,指导学生制作平面、立体的木工作品……

项目独立是为了好教,每位教师都是兼职的,除了教好文化课外,他再研究一门技术项目,这样就能保证教师的精力合理地分配。长期地教一个项目反而越教越精,越教越有经验。教室固定也是为了教与学的方便,《劳动与技术》这门课中大量的动手操作的课,一动手就难以控制时间,有的作品可能需要好几节课,我们把教室固定,学生一节课完不成还可以下节课继续做,每个教室都像一个小作坊,里面摆满了各种器材及学生作品,学生走进去就有动手的欲望。

2. 与校本课程结合,保证教学时间

我们把《劳动与技术》课的课时安排在每周一次的综合活动中,同时我们又把劳动教育当做校本课程来开,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学习的时间,同时也开发了校本课程,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参加动手项目的学习,我们把全校学生分成两部分组织上课,低段、高段分开教学,低段在周三开课,高段在周四开课,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要求。我校《劳动与技术》课的开出,不仅完成了《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任务,还形成了学校特色。

我们把供学生动手操作的这些教室放在一个楼里,从这幢楼走进去,上课时能听见小木工机床的机器声,还能听到学生敲打陶泥的“啪啪”声,非常热闹。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在这幢楼里学生全部用手指尖在学习。

3. 自编教材,边学边教

分项目教学后,教学时间保证了,教师的教学内容拓展了,程度也加深了。浙江省《劳动与技术》教材只是我们的范本之一,它还不能满足教师教学的全部需求。因此,教师们就从网上,从书店里,自己去收集材料,边学习边上课。学校要求各项目至少要有教学大纲,有能力的教师要自编教材。此外,学校尽量把教师派出去培训学习。

例如承担陶艺教学的桂老师,起先并不懂陶艺,她从网上寻找所有的陶艺网站,自己编写教材,为了调试烧制陶器的合理温度,她甚至连课外时间都守在烧制间,只要有陶艺培训,她都积极要求参加。现在,桂老师已做出了很大成绩,在该领域小有名气,陶艺教学研究论文获得全国陶艺学会评选一等奖,学生作品被收入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其他项目的教师也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三)逐步学习,强化训练

“逐步学习”是针对学生的学来说的,学生不再是在各个年级中对什么内容都浅尝辄止,而是一项一项地学,从易到难地学,一项内容至少在一个教室学一个学期,喜欢的项目还可以多学几个学期,这样就有时间把一个项目琢磨透,有充分的动手时间,达到较好的效果。

1. 一学期一选,走班上课

如此多的项目是贯彻在五至六年中完成的,一学期可作一次选择,也即学生本学期选择了“木工”,他就得至少学习木工一学期,下学期可以选择另外的项目学习。有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一两件甚至更多的作品,也能摸到一些该项目的门道。如,木工中,就要知道如何设计模型图,如何用锯,如何打磨等。学生参加劳技课学习分低、高段进行,重新组班,走班上课,四年级可能与六年级同在一个班,二年级学生可能与三年级同学完成同一个作品。学生的选择有相对的自由度,当然,班主任要防止极端偏课的学生,也要防止只撒网不打鱼的现象。这种走班上课的形式,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乐趣,每到有劳技课的这一天,全体学生都会感到轻松、高兴。

2. 鼓励全面选课,保证重点选项

六年中有12次选择机会,学生选择学习12项技能,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多学习几个学期。因此,这样的开课能保证劳技技能学习的全面性,同时又顾及了自己最喜欢的重点项目。有的同学喜欢“建筑模型”这个项目,他就花了两个学期来学,那么他的作品就是最好的,在第二个学期的学习中,他成了老师的帮手,还能指导其他同学操作了。

这样做的另一好处是为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提供机会。人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擅长项目,我们有这么多的项目供学生学习,提供了这么多的机会,只要有心,基本上都能找到自己最喜欢的。

3. 开展作品评比,提高学习积极性

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呢?我们主要采用作品评价法,组织学生作品展示活动,让学生欣赏他人的作品,提高自身做好作品的积极性;给每个作品以合理的评分,使学生追求更高水平的质量。我们还鼓励学生将优秀作品带回家,接受家长的评价,有的学生利用陶泥为家里制作笔筒等器皿,有的同学把自己制作的木飞机带回家……在接受家人的评价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巩固。语文老师把学生学习劳技操作当做学生写作的题材,指导学生写出此类文章,一方面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及时地把学生中反映出的情况使任课老师了解。

8.劳动技术教学计划 篇八

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

作为教学进程的引导者,教师需创设良好的条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方法,将相关知识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大胆尝试,增强主动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积极性,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水平,布置实践活动内容,合理安排实践活动的程度与进度。如与多媒体结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在班里交流讨论,将所学的劳技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式显然更适合小学的劳技教学。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可以与教学结合的案例,为学生营造广阔的学习环境,如多开展劳技课外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践中的素材,灵活讲解提问。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技能问题来探讨学习,培养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小学生主动观察生活中体现劳动与技术课程知识的意识,并且探索该如何解决和应用。这样能够培养小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这也是小学劳技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此外,教师需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持续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定时总结教学得失。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关键点,只有始终使学生以积极探究的态度去进行学习实践活动,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与质量。如教师在讲授劳技课程中《植树》的相关内容时,可为学生们联系义务种植基地,带领学生在植树活动中体验劳技课程的实践性。而后,还可分派学生轮流浇水、修剪等,对所植树苗长期照顾。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能使他们积累大量的生活常识,亲近大自然,还有利于其形成责任担当意识。相比于单纯地在教室内讲授劳技知识,小学生们当然对这种课外实践活动更感兴趣,也更愿意跟老师交流和增进感情。通过此类活动,我们才能引导学生真正明白学习这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9.九年级劳动技术上册教学计划 篇九

姓名:许忠华

劳动技术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搞好劳动技术的教学工作可以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劳动方法,提高劳动技能,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高尚品质,因此,为了搞好本学期的劳动教学教学工作,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9年共两个班,学生整体素质不错,但思想较浮躁,大多数同学热爱劳动,个别同学劳动态度不端正。

二.掌握基本知识情况:

1.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不爱动手操作,劳动态度需要端正。

2.劳动课受条件的限制,缺乏参加劳动实践活动的机会。三.教学内容,课时安排 8月份------------单元一 9月份-------------单元二 10月份-------------单元三 11月份---------------单元四 12月份----------------单元五 四.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自立能力和高尚的品质。3.提高学生对劳动生活的学习态度和信心。4.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创新精神。

5.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爱劳动的兴趣。

6.经常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大胆创新,勇于竞争的实践的能力。

10.劳动技术课教学反思 篇十

作品展示是对学生辛苦创作的一种肯定。学生都想把自己认真设计,精心制作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希望得到赞扬、鼓励和帮助。学生常常因为想要展示自己的作品而延长下课时间,所以可以看出作品展示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激发学生创作热情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下一次创作的重要铺垫。

1、展示作品要“广”。大家都想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那么教师就应该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不要因为种种原因扼杀了学生创作的热情。这里可以采取小组展示每个学生制作的作品,大组展示每个小组的作品,学校可以展示每个班级的作品,层层展示,让学生人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2、展示形式要“广”。我常用的方法就是先安排小组交流,人人都参与展示,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没有展示作品机会的弊端。之后在小组展示交流的基础上推选出精品进行集体展示。设计制作比较好的学生就得到了大家的表扬,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最后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大型活动,优秀作品在全校展出,触动、萌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再一次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11.劳动技术教学计划 篇十一

新课程改革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倡导先做后导、自主合作、问题引领的学习方式。《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应当顺应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提倡用可感而形象的技术作品来引导、来组织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因此,先做后导的学习方式适用于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实践,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

一、先做后导的本质

先做后导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创造真实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实践,激发创新意识。强调学生摆脱教师的依赖,独立开展学习活动,自行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先做后导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从“做”(自主学习)到“导”(有效指导)再到“做”(自主创新)的螺旋上升过程,以“做”为中心,先“做”后“导”,以“做”定“导”,为“做”而“导”,体现“做中有导、导中有做”,让学生在教师有效指导下学会学习,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

二、先做后导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先做——激发兴趣,掌握技能

先做,不是放手让学生去随意做,而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活动目标和要求,进行简单的问题、任务指导后,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

1.预习中明确学习内容。课前预习是“先做后导”的前提,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教学中可以采用直接在教材上记录问题,也可以设计使用“导学单”的形式,把一两个预习要求事先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预习,解决相关问题,养成良好的材料准备、工具准备、方法准备的习惯。

如在教学《可爱的挂件》一课中,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各种挂件,通过查找探寻挂件的历史、种类、编法等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在相互的信息共享中,学生对所要制作的挂件有了直观认识,为设计提供了借鉴,又激起了创造性的求异思维,也为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了制作参考。

2.情境中激发制作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心理发展尚不完善,感觉、知觉以具体形象为主,以后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创设恰当的情境,形象地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能让学生从感受、体验形象开始,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产生创新的欲望。

在教学《制作纸塑花篮》一课中,笔者事先出示了几个制作完成的花篮请学生欣赏。学生在观察中发现花篮的两边都是对称的,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画线再剪,但是马上有同学说这个方法太麻烦了,而且两边不能完全对称。于是在争论中,笔者让学生思考,怎样做才能做到既简单又对称呢?经过讨论,有的小组就提出了可以将卡纸对折后进行画线裁剪的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师生互动,学生对课堂学习要点有了初步的认识,激发起了他们深入学习的欲望,为接下来的“做”奠定了基础。

3.模仿中掌握制作技能。学生进行模仿操作是先做后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直觉地、感性地、综合性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内部和外部联系,把握对象的本质,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操作技能行之有效的途径。

制作时要先让学生明确制作要求,继而在小组学习中由组长分工,明确制作任务,按要求开展设计制作,做到人人都有操作实践的机会。通过同学之间互相辅导、相互讨论、互助互学,让学得较好的同学帮助学得较慢的同学,以此缩短学习进程,增强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在《制作水火箭》一课中,学生按照教材提示,顺序制作水火箭的箭头、箭身、尾翼、降落伞,最后完成组装。在此过程中,有的小组能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顺利完成,而有的小组则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无法完成制作。但学生在自行探究中已经学会了一定的剪切、粘贴等技术,同时又对制作中的问题产生了思考,为教师的“导”提供了依据。

(二)后导——针对问题,导出创新

后导,不是教师漫无目的、面面俱到地导,而是在学生做的思考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中展开,学生能讲的让学生去解决,学生能做的让学生去示范,教师要有节制地导、巧妙地导,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

1.针对性。教师要根据学生“先做”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在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时,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研讨能力。一方面可以从他人处获得帮助,解决自身的疑难;另一方面也能运用个人智慧帮助同学,解决同伴的难题。教师则要以活动参与者的身份加入讨论,为学生做“引路人”,帮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制作水火箭》一课中,有学生提出:“水火箭的箭身和箭尾如何组装在一起?”有的同学说:“可以将用作箭尾的可乐瓶开口大的部分套入箭身。”“可以用透明胶多缠绕几圈。”“老师,可是我的可乐瓶剪去了头部和尾部,只剩下中间的一段,没办法套入箭身,用透明胶又不牢固。”笔者请全体同学帮助想办法,有的用备用瓶做起了试验,有的则比画着、争论着,不一会就有同学说:“老师,我们知道该怎么办了!”原来他的做法就是将可乐瓶一端平均分成四份剪出小口,拓宽瓶身后套入箭身,再用胶带粘住。因此,教师在针对问题进行指导时,凡是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则要启发、引导、组织大家一起在讨论互动中解决。这样做不仅节省了教师枯燥讲解的时间,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和自我探究等学习能力。endprint

2.创新性。先做是学生创新的前提,学生通过先做,将做中产生的问题、思考、建议带进课堂,使课堂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碰撞、产生创新意识的有效载体。这也要求教师在解决学生制作疑难后超越模仿的范畴,导出创新,实现从会做到会创的过程。如在《风力车》一课中,有的小组在完成制作后开始试车,发现行驶速度很慢。于是,笔者请同学们停下制作,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有的提出要把车轮做圆,有的提出要增大风斗,还有的想要增加风斗数量……学生在讨论中表现出来的奇思妙想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实践操作与思考的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自觉、自动地参与实践探究教学过程。

3.拓展性。劳动与技术“先做后导”中的课内探究和课外拓展,是连接学校教育和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效载体。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外学习资源,不断激起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发学生更多的“灵感”和“顿悟”,并化为多种形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如《劳动与技术》教材中的种植部分内容有别于其他劳技内容,它需要经历一段较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经过劳动实践,才能取得相应的劳动成果。学生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技能与知识,它不是在课堂上能立即完成的教育任务,也不局限于教室、学校内完成,而是以某一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来实施的。要掌握这些技能和知识,需要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查阅相关信息,开展设计实验、收集资料等活动。因此,教师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发挥家长的指导作用,体现家校合力,使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亲身实践与体验。

三、先做后导促师生共同发展

“先做后导”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了学生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提高,又使教师克服了传统劳动与技术教学和指导方式的不足,从而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1.先做后导——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培养。传统劳技教学一般采用“教师示范—学生制作—展示评价”这一体现教师的教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中不加探究,机械接受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模仿性学习,使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师强调单纯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不结合实际生活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导致学生制作的作品变成流水线加工产品,成为范例的“翻版”。

先做,能让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更全面地获取知识,并且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中使学习变得更活跃,更具个性特点;后导,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动手、动脑,发挥想象,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制作加工,形成具有特色的作品,最终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先做后导——教师教学方式得到创新。在先做后导的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知识讲解者转变为问题引导者,由课堂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由此,教师备课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分析教材、设计教案,而是对动态生成的预设、规划;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的知识灌输,而是主动构建;课后评价不再是教师的主导点评,而是多元评价。

首先,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把师生、教材之间生成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抓住重点,把握难点,在有效的课堂对话中感知、体验、生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教师要超越课程局限,把握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要素的开放性,引导学生生成多元问题,丰富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内涵。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劳动与技术教学中的先做后导作为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究创新的平台,也对教师的教材处理和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提升个人素养,在先做后导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学生的学习进入良性循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教育,提高学习能力。

12.劳动技术教学计划 篇十二

小学劳技课教学的环节主要可以划分为引课、新授、评价环节。在这几个环节中, 交互式媒体都可以有效地运用其中。

一、引课环节运用互动, 渗透知识, 激发兴趣

引课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第一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就其作用来说, 成功的引课环节, 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从而在教学活动中把注意力集中到与学习相关的事情上, 为新旧知识的过渡铺路搭桥。将交互式媒体运用到引课环节, 让学生通过强大的人机交互功能, 从课堂教学伊始就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

以三年级纸工课程中的《剪对称图形》一课为例。在引课环节, 教师利用交互式媒体可以随意拖动图片的功能, 设计了“找朋友”的小活动。课前教师准备了生活中常见的对称图形的图片, 并将其沿对称轴进行裁剪, 最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残缺的图形。这时, 教师提出任务:帮助残缺的图形找回“朋友”。虽然只有一两名学生可以利用交互式媒体进行操作, 但是其他学生并没有闲下来, 他们不停地提示操作的学生, 指出“朋友”的方位、形状。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图形拼接完整。看着这些完整的图形, 学生们明白了这些图形都是方向相反、形状相同的, 如果将一方翻转是可以完全重合的。同时, 在教师的帮助下, 学生们明确了什么是对称图形, 哪里是对称轴, 对于知识点有了深刻的认识。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是“听过的, 忘记了;看过的, 记住了;做过的, 掌握了”。那么, 这种由教师有意设计、学生动手实践的内容, 学生肯定是记住了, 掌握了。在这个互动环节中, 教师将本课的知识点融于游戏中, 学生主动参与,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使知识点润物于无声。交互式媒体使课堂教学的引课环节增添了新的情趣, 有效运用这种方法, 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潜移默化地传递知识。

二、新授环节运用互动, 点化知识, 形成技能

新授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这个环节实际上是由学习环节和实践环节共同组成的, 通过学习了解技术原理, 通过实践形成技术能力。多媒体进入课堂后, 教师主要采用提前制作课件的方法在课堂上进行演示, 以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是一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 从学生的参与状态来说, 互动效果不是很理想的。但是交互式媒体则不同, 它除了具有多媒体的演示功能外, 还有交互功能, 基于师生互动前提下的人机交互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时时生成。在交互式媒体的支持下, 课堂的主要角色是学生, 教师只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 也可以实现学生在知识生成上的质的飞跃。

以四年级手工缝纫课程中的《缉针法》一课为例。缉针法是小学生所要掌握的针法中比较难的一种, 一句“退一进二”的针法口诀, 并不能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此时教师就好比一个引路者, 要想方设法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学习, 并掌握这种针法。笔者是这样做的:首先为学生准备了利用缉针法缝制的学具, 每组一份, 针对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 研究结束后进行小组反馈。在反馈阶段, 教师利用交互式媒体出示了标记好针孔的图片, 让学生将研究出来的缉针法的行针方法, 直接通过交互式媒体的板演功能画出来。其他小组也可以将不同意见利用交互式媒体直接表达出来。在这种直观的相互交流中, 学生了解了“退一进二”的含义, 真正掌握了缉针法的行针方法。

《缉针法》课堂互动教学

多媒体在小学劳技课中的使用, 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领悟操作技能中的重难点。重难点的呈现最好是动态的、直观的, 可以由教师或学生现场演示手工操作技能的重难点, 让学生们在这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中掌握操作技能。同时还可以利用投影直观地将演示过程放大展示在所有学生面前, 让他们清晰地感知。这就是传统教学模式和单一的多媒体介入不能同时达到的教学效果, 因此可以说, 交互式媒体在点化知识、形成技能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三、评价环节运用互动, 巩固知识, 拓展思维

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手段。有效的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状态、学习过程的评价, 其目的在于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 诱使其在思维和技能上有更进一步的提升, 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测评。将交互式媒体的功能融入评价中, 能够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

例如, 《剪对称图形》一课的引课环节之后, 教师在评价学生在这一环节中的参与状态与活动成果的同时, 再一次利用交互式媒体的翻转功能将一张图片翻转过来,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并让学生将观察结果直接表现出来—将两张图片完全重合。这时教师就要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一方面是语言上的评价: 同学们观察力真的很棒, 这么快就为他们找到了“朋友”, 而且还发现了这两个“朋友”沿对称轴对折后是可以完全重叠在一起的, 那你们想一想怎样剪对称图形才是最简单的方法?另一方面则是学生看得到的评价:利用交互式媒体中的魔术笔在评价表上添加图片。如此一来, 学生们在自信心得到提升的同时, 进一步巩固了对称图形的知识, 为接下来的剪对称图形做了思维导向上的铺垫。

另外, 劳技课教学的一大特点是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 所以引导学生评价作品、修改作品, 也是在锻炼学生的能力。这种锻炼可以促使学生取长补短, 不断提升技能。正如教育家波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 理解最深刻, 也最容易使人进步。”也正因为如此, 在评价作品这个环节中, 教师摒弃了以往出示实物让学生观看的方法, 而是以图片的形式进行展示。展示时,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 也可以直接通过交互式媒体在作品图片上进行修改。

四、结束语

13.五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学计划 篇十三

一、班级学生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的五年级劳动技术课教学。由于去年我已经开始教劳动技术课,知道学生对劳动技术课还是比较喜欢,他们喜欢动手,喜欢做实验,这对我来说有利于上好本学期的劳动技术课。所以,我有信心上好五年级的劳动技术课。

二、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初步懂得劳动创造社会财富、劳动光荣、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道理;从小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遵守纪律、认真负责、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劳动态度和勤劳俭朴、爱护劳动工具、珍惜劳动成果等优良品质;初步树立质量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

2.使学生学习一些浅显的劳动知识,学会使用一些常用工具;初步掌握自我服务劳动和一般的家务劳动的基本技能;能进行简单的生产劳动。

3.通过劳动课的教学和实践,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教学措施:

根据本学期五年级劳动技术课的要求、内容和班级学生实际,我决定采取以下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备好每一堂课,尤其做到亲自动手。

凡要求学生会做的小制作、小物件,首先自己会做,并在课堂上认真做好演示,激发学生上劳动技术的兴趣。

(2)努力学习信息技术,摸索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课整合的方法。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上课作好充分准备,按时进课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35分钟教学质量。

(4)关心好差生,对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做好个别辅导,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

(5)做好期中、期末考核,做好成绩记录。

14.劳动技术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十四

长征小学 王学翠

一、教学目标 :

1、增强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

2、了解有关插花的一些知识:花名、花语、插花需要的工具、插花方法等。

3、掌握制作插花的操作方法及要领,会自己设计并制作插花。

二、教学重点: 插花的艺术性

三、教学难点: 插花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五、教 具: 鲜花、人造花、干花、剪刀、花泥、喷雾器、花器等

六、教学过程 :

(一)、导言: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特殊的礼物:鲜花。大家喜欢吗?下面再请大家欣赏一段录像,看一看鲜花装点的城市、居室和婚礼。欣赏录像:鲜花不但装点了我们的城市,净化了空气,陶冶了人们的情操,而且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成为居室、婚礼中一种高雅的礼品。鲜花有这么大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使这些鲜花更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呢,这就使我们想到了插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插花。(板书课题:插花)

(二)、新授:

1、插花:就是将花朵、叶片、果实、枝条等植物材料经过构思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品。在世界上两种插花形式,一种是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东方式插花,另一种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式插花。

2、请大家欣赏插花作品。大家所看到的是实用性插花,也叫礼仪插花,还有一种是商业插花。

3、花语:人们爱花、赏花,把花人格化,所以产生了一种花的语言叫花语。我已经请同学们回家收集一些常见花的花语,现在就请大家来说一说你所了解的花语。(学生说:玫瑰:纯洁的爱情,是新娘手捧花中不可缺少的花种之一。在希醋神话中,爱神为了救它的情人急速奔跑,手上、脚上、腿上被玫瑰花的刺划破了,鲜血滴在花辨上,白色变成了红色,红玫瑰成了爱情的象征……)师:了解了花语,才能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

4、我们来认识一下插花的工具材料: 利刀、剪刀、花泥、喷雾器等。花泥:是一种化学制品,它吸水性强,可以保持水分的供给。喷雾器:浇花用的喷雾器,其喷出的水点柔和均匀,能保持花朵鲜艳,减少水分的蒸发。按花材的性质可以分为鲜花、绢花和干花。我们常见的种类是鲜花和绢花。它们的插花方法也是相同的,现在我以鲜花为例。

5、演示插花步骤:

⑴立意构思:也就是在进行艺术创作之前先要确定意图。要讲究意境:如以松表示高洁、长青、刚强等主题;以竹表示清高、平安等主题;梅表示孤高、迎春等题材。并且要确定插花类型:瓶花、手把花或是花篮等。我要做一个盆花,送给我的好朋友,愿我们的友谊更深。

⑵根据需要确定插花的造型:扇形、三角形、圆形或任意形状。我以扇形为例。

⑶确定花插的形状或大小,也叫打底。

⑷根据造型选用确定插入焦点花材,也就是确定视点中心,困此,要选择鲜艳、富有神采形状的花材。我选用非洲菊。另外要意高低的搭配,要具有合谐性。

⑸添充花插的空间,使线条和焦点和谐融为一体。配花的选择要根据主花而定,不要杂、多,只起点缀作用。我选用康乃新和玫瑰,要注意色彩的搭配。师:下一步应添入什么呢?

生:一些配草、配叶,除有衬托作用外还可起到遮盖的作用。师:大家说的很好,最后还要加一些装饰性花材,如满天星等。不要忘了插花完成后用喷雾器喷洒。

你喜欢教师的插花吗?相信大家一定很想试一试。

6、请同学们自愿分成小组制作插花:3—5人都可以,人数不限。请各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你们的花想送给谁或想摆放在哪里?你们想选择什么花材?请每组派一名代表到前面来选择插花容器和花材。在大家插花之前,我有个要求:请给作品起出名字,并派一名代表说一下你们的立意构思及寓意。下面就请大家运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来进行你们的创作吧。

7、作品展评:

请大家把作品放到前面。你们比较喜欢哪个作品?为什么?请作者说一下你的创意吧。(三)、小结:

同学们的作品都很有想象力和创造性。插花,不是单纯的花草组合,也不是简单的造型,它是融艺术、生活与一体的艺术活动。我相信大家通过花与草的构筑一定会将我们生活创造的更加美满富有情调。

七、板书设计:

插花的步骤

⑴立意构思;⑵根据需要确定插花的造型 ;⑶确定花插的形状或大小,也叫打底; ⑷根据造型选用确定插入焦点花材;⑸添充花插的空间,使线条和焦点和谐融为一体

八、课后反思:

“插花”旨在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其主要特点有:

1.以技术活动为载体

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制作插花作品,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评价与交流。在这些技术活动中,同学们不仅动手,掌握了操作技能,而且动脑,发展了思维。在技术设计这个环节,教师要求学生设计出活动方案,内容包括(1)所用材料及工具,(2)制作过程及其要求,(3)创新与特色(形式、材料等);在现场制作这一环节,学生经历了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技术应用活动;而在评价与交流这一环节,学生介绍制作过程,交流各自的经验、体会与收获。上述三项技术活动,蕴藏着批判思维、求异理念、冒险精神和创造能力。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技术认识和水平得到了提高,而这些恰恰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也是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2.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

本节课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形成了课堂教学的宏观结构。在技术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查找资料,需要进行社会调查,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完成作品过程中,各学习小组为了制作出有个性的作品,不仅查找了大量的资料,还到花店进行考察,分析、研究体现个性化设计的标准和途径,并制作出自己喜爱的作品,自然而然地把研究性学习贯穿其中,从而充分体现了劳动与技术课程注重学生在劳动与技术学习中的体验与探究,注重劳动与技术思想方法和文化特性的熏陶与感悟的特征。

3.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意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基础,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智能结构提供优质的素材和范例。在教学的组织上,无论是课前准备、新课的导入、学习过程的引领,还是学习过程的总结与评价、学习成果的巩固与实践,始终为学生的探索、实践、合作与交流构筑宽广的平台,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展示了巨大的潜能和独特的个性。他们设计、制作的作品在规格、尺寸、选材、表现等方面各不相同。在评价这一教学环节,同学们表现得异常活跃,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作品的原材料、制作方法和应用。同学们不仅学的主动,学的轻松,而且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15.由教室卫生说劳动技术课 篇十五

其实,《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和《九年义务教 育全日制 初级中学 劳动技术 课教学大纲》对中 小学生的 劳动技术 教育有明 确的规定。 据了解,多数学校根本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少数学校即使开设了,也没有保证课时和课堂质量,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考核也是形同虚设。大纲明确规定,劳动技术课教学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对于不适合当地实际的劳动项目,可以适当变更。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完全可以上好这门课。笔者在这里谈谈一点构想,以求共鸣。

一、重视以做家务为内容的教学

从小学到初中,要坚持以做家务为教学内容的劳动技术教学。教学生做家务,要从日常家务中一件一件地教,一直教到熟练为止。就拿教洗衣服来说,可以要求每个学生上课前准备好一件自家要洗的衣服,带上盆、洗衣粉,然后讲解方法和步骤,并演示给学生 看。在学生动手洗时,教师一边查看,一边做适当的指导。课后,也应同其他学科一样布置家庭作业。当然,学做这类家务,也应该遵循由简及繁、由少及多的原则,要进行常态化的训练,还可以针 对实际情 况合理布 置一些书 面作业,比如写劳动记录、劳动心得等。做家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教给学生,也不受条件和环境的限制。通过家务劳动,可以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劳动态度和勤劳俭朴、爱护劳动工具的优良品质。通过家务劳动,学生能从中体会到父母为之不易,在潜移默化中自觉为父母分担家务,形成孝敬父母和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树立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这些教育效果是其他学科教育或仅有的言传式的教育方式很难达到的。

二、重视农作物栽培的教学

现在很多孩子很少或是根本没有接触到农作物 的种植,真所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教师带领学生去进行这方面的劳动,在绝大多数地方是不太现实的,但并不等于说这节课就没法上,只要善于动脑筋,上好这节课也不是难事。比如种植蔬菜,春季可教种 辣椒、茄子,秋季可以教种白菜、萝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校园里带领学生一起育苗。没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拿一个破盆装上适量土作为“育苗基地”,也可以让学生一人拿一个塑料杯当做营养钵来育苗。等到移栽时节,要求学生找来一个大的空饮料瓶,自己动手,剪去上部一半,在底部钻上几个孔,装上适量土,将菜苗栽 入其中,然后在瓶上贴上自己的姓名放在校园指定位置或带回家中自行管理。管理期间,引导学生观察作物 生长,注意除草、除虫,适时浇水、施肥。等到收 获时节,每个学生把自己所种菜连同瓶一起带到学校,比一比谁的长最好,让学生交流经验,谈谈感受,写写心得。在此教学过程中,通过废旧物品的再次利用,可以培养学生的节俭意识和环保意识;通过几个月的经心种植才能有收获这一事实,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从而培养他们珍惜劳动成果、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通过收获的喜悦,可以使学生形成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重视花卉栽培技术的教学

花卉的栽棓也是劳动技术大纲的 要求。有条件 的学校有花圃,具备较好的教学条件,没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自己创造条件上好花卉栽培这堂课。我们也可以仿效上面栽种蔬菜那样养花,花苗可以不统一,让学生栽种自己喜欢的花草,还可以让他们自己查阅资料掌握相关花草的栽培方法。适时在校园组织学生花卉展,举办花草栽培交流活动,学生从劳动中既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不定期组织学生修剪学校草坪,给学校花草树木除草、捉虫、浇水、施肥,美化校园每个角落。校园的一草一木都浇注了学生的汗水,他们自然而然就会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真正做到爱校如爱家,增强主人翁意识。

劳动技术的内容很多,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的教学条件,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作为这方面的教育工作者,要重视这 门课,坚持不懈上好这门课,还应重视对学生劳动技术成绩的考核与评价,真正把它纳入学生的综合评定中去,让劳动技术教育取得实效。

摘要:劳动技术教育是贯彻落实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技术的内容很多,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的教学条件,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16.浅谈中学劳动技术教育 篇十六

由于劳动技术课不是升学考试的科目,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不浓,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一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意识。掌握生存的本领是目前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现代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让学生知道:要生存必须掌握本领,要掌握本领必须拥有技术,要拥有技术必须从基础学起,培养学生对掌握技术的意识观念,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劳动技术知识的兴趣。二是充分利用好奇心积极进行诱导。中学生思维敏捷,对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一种“好奇心”,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利用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因势利导,让所谓的“枯燥学科”变成“兴趣盎然的学科”。三是聘请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利用技术闯出一条致富路的往届毕业生回学校给学生作报告,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给在校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劳技的认识和兴趣。四是加强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劳技课中各单项技术门类繁多,与其它学科都有紧密的联系。如,《识图制图》课与数学知识相关;《种子实用技术》、《食用菌栽培》课与生物知识相关;《家用电器维修》、《摄影技术基础》、《实用电子技术》与物理知识相关等等,只不过各学科偏重于理论知识,而劳动技术课偏重于动手操作,授课中教师应抓住两者的交叉点,注重两者的联系进行点拨,这样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各学科知识,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又产生了学习劳动技术的兴趣,并提高了学习质量。

二、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劳动技能

劳动技术教育与各学科的最大区别就是注重实际,注重劳动技能的培养。教师要把劳动技能的培养作为劳技课教学的核心,精心设计好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在劳动技能的培养中让学生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教学中,一是要注重思想教育。劳技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组织,要有利于针对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并注重思想教育的渗透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二是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劳动技术教育是受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制约的,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性别、认知水平和能力,选择学生力所能及的项目和内容,组织相关知识的教学,做到手脑并用,知识和技能并进。三是加强课堂练习,促进学生劳动技能的形成。劳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练习尤为重要。要多创造学生动手的机会,结合教学拟定一些制作题目,让学生在规定时间里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一定的劳动项目,这样,教师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在社会劳动中的合作精神。四是要注重综合教育。要把有关学科的知识技能有机地渗透到劳技课教学中,把劳技课教学与参加社会和学校的公益劳动、参加校办厂、校外工农业生产的劳动以及自我脑力劳动、家务劳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内与课外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

三、鼓励发明创造,培养创新能力

发明创造,是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延伸和发展,并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一是要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情境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在一定的客观情境中得到丰富而强烈的感受、体验乃至情感,从而激发其思考与探究的冲动和激情。二是开展一些小发明展览或竞赛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在学生进行小发明时,老师要有计划地介绍一些发明创造的方法和技巧,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交给学生思考权、讨论权和总结升华权,提倡学生在做、思中发展,鼓励学生每一个具有创意的冲动和念头,肯定他们每一个带有创新性的成果。开始时,学生的认识能力、知识能力有限,“小发明”可能已经是社会上应用推广的产品,但是只要是学生独立完成的创作,也应当加以肯定和鼓励。因为学生在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创造思维已经得到了提高。三是注重引导,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引导学生大胆探索,不盲目从众,不墨守成规,在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设想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动手展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要注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从而树立起创新的思维观,科学的合作观、进取的竞争观、发展的创新能力。

上一篇:美丽的家乡中学生优秀作文下一篇:整改通知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