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期中工作总结(共12篇)
1.历史期中工作总结 篇一
期中考试结束了,为了今后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下面就这次期中考试的情况作以简单分析:
一、教师方面:
1.课时和内容所限,任务重,为了加快总复习的速度,导致学生对于整节内容不能形成系统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2.督促检查的力度不够。
3.历史故事虽能调动学生兴趣,但有时占用时间太长,课堂上应适度调整。
二、学生方面:
1.史实不清,是致命的弱点。
2.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或不重视,或认为历史很好学,不过背背而已,就是落下也能很快赶得上。
3.解题技巧的欠缺。表现在如何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最佳项,提高正确率;如何审好题,做到紧密结合题目要求作答;如何合理安排卷面,尽量多得分等等。
4.看书不细。未能听进老师的忠言相告,一相情愿地以为这儿不考,那儿不考,存在侥幸心理,结果遭受沉重一击。
5.不会读书。学生习惯了把一节教材从头念到尾,而较少注意抓住历史发展的脉搏,体味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领略历史的博大与精深。
6.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懒惰性强,不肯下工夫,主动去背去记极性差,这是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
三、今后的措施:
1、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采取及时反馈抽查。期中考试后,我改变了教学方法,采取边复习边抽查。经过验证,每讲一个知识点,我进行重复后,然后,让学生记忆,再抽查;这样做,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课堂气氛紧张,学生生怕漏听了而使自己起来丢脸,因而,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效果非常好。
2、加强课后的巩固记忆程度,采取做练习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避免照抄照办的现象再次发生。
四、我的看法:
历史,有人把它看作文科的代表性科目是不为过的,它对你的记忆力、分析力、理解力,及对社会的感知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学历史要扎实、牢固、脉络清晰。上下五千年都由一根时间的红线串起,切勿东一个人物西一个事件地无规律记忆。因为那样,虽然把所学的事件都记住了,但这些事件如一盘散沙,缺少战斗力。今天的历史考试已不是单纯考察你对孤立事件的记忆,它要求你在记忆单个事件的基础上,经常重复一项工作——串线。这样的线索可大可小,可横可纵,十分灵活。越是灵活串线,证明你的知识掌握得越牢靠。在此我简单提及一些:最常见的是以时间为线索。这是一条自始至终的大线。也可以人物、民族等为线索。“线不在多,有之则灵。”另外,要勤思考,千万不要以为历史就是前人的故事,我的任务只是记忆,实际上记忆只是一部分,只是手段,真正考察的是记忆基础上的分析、归纳、比较能力。这也是能暴露弱点的部分。
2.历史期中工作总结 篇二
随州, 是一座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作为炎帝神农故里, 很早的时候就有先民在这里生存、繁衍和发展, 历代先祖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以传统建筑为代表的灿烂物质文化, 是随州人引以为傲的精神家园。
在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 如何“安放”这些历史“记忆”, 给随州的古建筑保护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
现存建筑弥足珍贵
随州境内曾有曾国、噩国、厉国、唐国、赖国、贰国等古代诸侯国, 推动了城池和建筑的繁荣发展, 为此, 随州境内应留下许多优秀古建筑。但因随州地处南、北交通要冲, 居东、西交融之地, 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遭受战火损毁严重, 加上长期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 目前全市现存历史建筑屈指可数。
除随县戴家仓屋、柯家寨, 曾都万店李家河与洛阳花屋湾, 广水千户冲、万家湾等16处传统古建筑外, 其他地方几乎没有什么古建筑。即使有幸存的古建筑, 也是数量少之又少, 规模与体量小之又小。
上世纪90年代之前, 随州城乡还保留着不少优秀传统建筑, 由于有人在屋里生活居住, 加上经常性地维护保养, 这些建筑大多完好无损, 原汁原味。近几年来,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些城镇传统建筑被当作破旧房屋拆除改造, 一些传统建筑要么面目全非, 要么不复存在。
由于年代久远和自然界长期日晒风刮雨淋, 特别是人去楼空、无人居住, 这些现存的古建筑 (民居) 大都岌岌可危, 濒临损毁、坍塌、倾斜等绝境。戴家仓屋、柯家寨一些无人居住的古民居, 有的是近十年才倒塌的, 有的虽未倒塌但也濒临墙裂椽断瓦碎, 随时面临倒塌险境, 千户冲、花屋湾等处仅存的古民居也境况堪忧。
修缮保护迫在眉睫
如何保护好这些优秀的传统建筑, 传承好随州悠久历史文化, 是一项重大课题。
随州在保护历史文化古建筑方面, 做了不少工作。2013年, 随州市政府制定了《随州市历史文化名称保护暂行办法》, 设立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 负责协调和指导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审议名城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的相关重大事项。抽调规划、住建、文物等部门和历史、民俗、法律等行业的专家组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 负责对名城保护规划和保护名录等事项进行论证、评审和提供咨询。
在市规划局、住建委、环保局、名城办等职能部门的协调努力下, 随州部署了覆盖全市的保护性建筑普查工作, 并配合开展名城保护专题大调研, 组织名城保护专家围绕岁丰桥、文峰塔、天主教堂等现存古建筑保护, 进行了6次现场调研及专题座谈, 为推动随州名城保护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峰塔文峰塔始建于唐宋, 几经重建, 皆毁于战火, 为了加强对文峰塔的保护, 改善周边居民居住和生活环境, 随州市曾在2011年建设了以文峰塔为中心、占地1.6万多平方米的文峰塔广场, 在其周围建起仿古街区, 广场以青灰色砖块铺成, 四周辅以明清建筑群, 丰富文峰塔的文化内涵。2015年又专门抽调30万元资金在其周围修筑起围栏。
位于随城玉石街护城河上的百岁老桥岁丰桥, 以“岁岁丰收”命名, 建于咸丰二年 (1852年) , 经历160多年风雨屹立不倒, 如今仍较完整地保存在西护城河之上。受洪水影响加之年久失修, 2003年, 为保护岁丰桥, 市政府将其列为了“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这之后, 岁丰桥不再承担交通作用, 为了防止车辆通行压垮老桥, 相关部门还在桥头设置了护栏, 拟对其进行整治修缮, 重塑古迹形象。
保护是手段, 传承是目的
随州市城乡规划局党组成员、市名城办副主任钱启明认为, 历史建筑不是包袱而是财富, 要满怀保护历史建筑之责, 培养保护的自觉性、自主性和积极性。
历史建筑的保护重点在日常管护。随州现存历史建筑大多分散在个人手中, 少数归单位所有。因常年遭受自然风化侵蚀, 建筑内外破损严重, 屋内阴暗潮湿, 卫生排水、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不全, 目前多为老人居住, 部分长期闲置, 许多业主不愿投钱修缮维护, 因而日常管护工作比较滞后甚至停滞。
随州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要从源头上破解人为损坏的困局, 需加强历史建筑日常巡查, 严格审批历史建筑保护范围内的各类建设项目, 严处各类破坏历史建筑行为。对个人所有的历史建筑进行疏导、引导和劝导管理, 并进行政策资金上帮扶, 鼓励和引领他们保护好历史建筑。
西欧城市古典建筑保护工作经验具有强烈的现实启发意义, 无论是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 还是现代国际大都市巴黎、伦敦、柏林、维也纳, 座座堪称为文化艺术宫殿、建筑博物馆, 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哥特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文艺复兴等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建筑古色古香, 随处可见, 令人大开眼界, 称奇不已。
可见, 保护好古建筑是前提、基础, 利用好古建筑才是根本、关键。
3.高一历史期中考试总结 篇三
冯德全
本次考试目的是检测开学以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为下阶段教与学提供有效依据,从而有针对性地根据学情,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与学质量。
一、存在问题:
1、各班之间的发展还不够平衡,各班的成绩差距较大。
2、对重本生的培养措施和力度还不够。
3、对普本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对其非智力因素挖掘得不够,练习还不够到位,没有形成应有的能力,故这部分学生的成绩还不够理想。
4、老师有时讲得过多、包得过多的教法还需进一步改进。
5、由于学生没能自觉及时做好复习,练习巩固,使学生知识消化不良,课本基础知识不熟悉或理解不透甚至混乱,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适当的识记,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6、学生考试过程中审题作答存在随意性,考试技巧有待提高等问题,导致知识无法得以有效运用,同时还存在书写不工整答题不规范等问题。
二、今后的改进措施:
1、继续夯实基础,反复练习,狠抓落实。
2、少讲,多练,课前提问,课下抽查。
3、培养学生阅读、概括、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4,考试作业的批改,评讲要及时,应注意审题技巧,答题规范性等问题的指导与训练,对症下药,适当的训练是巩固和理解知识点的必备途径。
5、加强学法指导:指导笔记。
6、对个别学生进行试卷的书写与规范指导
7、认真备课,研究教材,多听课,多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8、加强对重本和普本边缘生的指导
三、目标
学科
前5 组内
4.历史期中工作总结 篇四
一、试题分析
本卷为九校联考卷,共二大题,50分。试题设计整体合理,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难易程度的把握和比例分配较为适当,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也考察和锻炼了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二、学生得分分析
第一部分选择题学生得分为13.8分,第二部分大题平均分为15,。5,平均分为29.3。
通过以上数据发现,此次考试的结果让人较为担忧,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仍然不够牢靠,这与我们学生的素质有着必然的联系,但同时也反映出历史教学的负担仍然较重。
三、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本次测试,反映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
1、基础知识不牢固
试卷中80%为基础知识,且95%都是讲过或多次评讲的试题,学生仍然出错,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好。
2、学生对图片的识读能力不强。卷中出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措施表,让学生总结加强统一的措施,学生答得是五花八门,甚至有学生答分封制。最后一题在图上找出丝绸之路的起始点,长安和大秦,图上标示明确,但是还是很多学生答错。可见我们的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还很差。
3、学生对答案的组织还很欠缺。答案书写不规范,有些学生答题,一口气写完,却反层次性。另一方面,语言组织不规范,偏于口语化。这些给教师改卷造成极大困难,也直接导致学生得分不高。
四、今后改进措施
1、夯实基础,加强对初一学生基本历史素养的培养。
2、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教材中图片分析,点名相关的重要知识点,培养学生从图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加强学生组织答案的条理性和规范性。要求学生字体规范性、语言规范性。
5.历史期中考试分析 篇五
时光飞逝,转眼间已至学期中期。为了考察学生这一个多月来的学习收获,学校组织了第一次月试,现就此次考试中学生答题反映出的状况作一分析,以供今后教学参考之用。
一、学生学情与试题分析:
历史对于刚接触者来说是一门比较陌生的学科。虽然生活中学生也会接触到部分历史知识,但就其系统性、层次性而言,平时的了解只能算是零星的历史故事,另外也存在一些错误的信息,可能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存在严重的偏差。因此近阶段我们的工作主要围绕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真面目为主,让其掌握正确的学习历史的方法。
本次考试考察主要知识点都为近期所学内容,重点涉及近代中国由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过程及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外来侵略的知识。因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经备课组商议,试题力求简单、易解,以考查具体知识点为主,让学生一目了然,在学生掌握基本历史史实的基础上略微发挥自己的见解。在试题的题型上,严格按照中考的形式,把试题分为单项选择题、填空题、材料分析题三类,题目涉及内容广泛,让学生通过考试能够意识到课文的重点,同时也可以通过历史资料来自行分析,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把握历史学习的方向,探索出适合自身特点的方法。
二、试卷反映的情况:
1、历史认知的偏差。
作为历史的初学者,学生很多时候把历史知识同人物传记、历史故事混为一潭,认为历史全都是由趣味性强、主观色彩浓厚的故事构成的,而没有认识到历史是一个全面的整体,政治经济的发展规律及其制度的建设才是历史学习的重点。因此,很多学生上课只是听热闹,没有把握住实质,在答题时无从下手,没有要点,特别是答分析题时失分严重。
2、粗心、马虎的态度。
粗心、马虎是初中生的通病。在历史学习中,很多历史字词的读音和书写都是学生以前不曾见过的,或是比较生僻的,教学时老师也曾特别强调过。但是,学生在答题时,仍然有很多人书写错误百出,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失分。在答真空题时,此类现象尤其明显。如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奕”写成了“奕诉”。
3、缺乏具体的时空观。
历史学习往往在时间和空间观念上跨度很大,因而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必须要牢记住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的时间,使其在大脑当中有一条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同时历史学习还需要与地图结合,让学生了解到不同时代疆域的盈缩和一些重要历史遗迹所处的地理位置。透过试题,我们发现学生在时空上把握的还相当不好。例如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所处的位置,学生只是记住了它们的名称,却不了解其基本方位。
4、答题缺乏条理性,口语化严重。
历史的材料题是最不容易得分的题目,不仅要求学生基本功扎实,对知识点非常熟悉,而且还要求学生答题所使用的语言精炼、简明、书面化。考试中,学生答题很不规范,答案没有主次,不标序号,成段出现,甚至整段找不出所需要的知识点。在答题语言上,也相当随便,口语化的情况十分严重,有的同学究然把老师上课时为其方便理解而举出的一些通俗的例子也写上了试卷,不但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对于答题思维的形成也产生了消极的作用。
三、教师今后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多督促学生完成好课堂练习和课后的作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历史知识需要背诵和记忆的内容特别多,要让学生把学习任务分散到每一天,而不要临到考试才去翻书。
2、多总结,梳理历史脉络。历史的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学生找出一些历史事件的共性,方便学生的学习。
3、对于生僻字和历史特有名词,教师注意要把握其特点,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不仅使
学生感到有趣,而且确实使其记下这些字词的写法和读音。
4、对于学生的答题方式,以后要强加训练。在平时的练习中,要注意多培养学生的答题习惯,分序号,采用书面化的语言,把握核心词汇。
5、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现在的课堂学生积极主动性较差,应适当地留给学生自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6.历史期中工作总结 篇六
一、汉代人事档案的管理
汉代是我国人事档案正式形成和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产生了我国最早的人事档案。随着选官制度的发展与用人的需要, 人事档案的数量及种类也逐渐增多。从现有史料看, 主要包括察举与征辟材料、考课材料和奖惩材料等。在选官用人的一系列人事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人事档案材料, 从其制作、收集、分类、整理、保管到利用, 统治者都比较重视。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事档案的管理
魏晋南北朝时期, 实行的选官用人制度是九品中正制, 在这一制度下, 主要产生了两类人事档案, 即簿状和谱碟。簿状、谱碟是当时选官的依据性材料, 决定着一个人的仕途生涯。单就谱碟来说, 当时的高门望族为维护政治上的垄断地位和各种特权, 将姓谱世系的记录视为关系到个人和子孙社会地位与政治权利的大事, 因此特别重视谱碟档案的形成与管理。主要表现在:官府设谱局, 诏令专人编修谱碟;谱碟作为重要的人事档案, 保存在官府中;为防止谱籍档案被篡改和毁坏, 建立了严格的保管制度, 使谱碟档案能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
三、唐代人事档案的管理
唐代实行开科考试、择优入仕的制度以及严格的官吏锉选制度, 在这一制度的推动下, 产生了比较有特色的甲历档案。甲历档案是锉选活动的重要依据, 统治者十分重视, 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管理。从对甲历档案真实性的维护到管理中的各环节中均渗透出封建统治阶级对人事档案开创性的管理理念, 如较具科学的分类整理方法、独具特色的甲库分管制度等。
四、宋代人事档案的管理
宋代时的锉选工作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的, 从而形成了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人事档案材料, 主要包括家状、脚色, 举状, 恩荫材料, 差遣状前贴黄, 印纸、考课材料, 救碟、职令状, 士籍材料, 人材簿与堂除簿等。为使人事档案材料能更好地为王朝的锉选工作服务, 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加强对人事档案的管理。宋代对人事档案材料的管理, 是对唐代人事档案的继承, 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如吏部设甲库, 作为专门的人事档案库, 收藏官告院所撰黄甲, 中书省送门下省的拟官奏状以及官员锉选的部分材料。后来, 在中央与地方的机关建立了架阁库, 收藏部分本部门官员或原籍属本辖区官员的人事档案在人事档案材料的装具上, 改汉、唐时期的封闭型装具为开放型的装具——架阁, 强化了人事档案的管理。
五、明代人事档案的管理
明代时期, 我国封建社会已进入晚期, 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人事工作制度更加完备, 统治者更加重视对官吏的培养、选拔、升迁及考核。在上述活动中, 形成了相当数量的人事档案材料,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贴黄。它记载了官员的详细经历, 是对官员进行稽查、锉选和封赠的依据和任用、升迁的凭证。贴黄的产生发展以及对贴黄的管理, 是我国人事档案及人事档案工作的发展。统治者十分重视贴黄档案的形成, 要求贴黄上记载的内容必须真实, 并建立了写黄、清黄制度。贴黄保存在皇宫内的古今通集库, 具有严密的保管制度和完善的档案防护措施。
六、清代人事档案的管理
清代的人事档案主要是在官吏的选拔与考核活动中形成的, 其内容丰富、种类繁多, 比以前有了较大发展。清代大部分人事档案材料的内容、性质与明代大同小异, 只不过在当时出现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人事档案材料, 即玉碟。它是皇帝的家谱, 是皇族的人事档案, 由掌管皇族事务的宗人府负责编写和保存。清政府为了巩固封建政权, 满足统治阶级政治上锉选工作的需要, 比较重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其中, 以完善的保管机构最具特色, 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在当时比较集中保管人事档案的机构有皇史宬、吏部档房、兵部架阁科、内阁大库等。此外, 吏部册库、兵部满档房、方略馆大库、中央的部、院、寺以及地方政府的档案部门, 也被作为保存部分人事档案的机要重地。完善的人事档案保管机构保障了统治阶级锉选工作的顺利进行。
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事档案的管理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人事档案及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转折点。随着我党整风与审干运动的发起, 本人检查、登记表、详细履历、证明材料、审查结论、鉴定等材料也逐渐增多, 加之中央指示要求全体干部写自传、填登记表、社会关系表、履历表等, 党、政、军系统的人事档案和人事档案工作有计划地建立起来。从现有材料来看, 当时的人事档案材料大体有以下几种:登记表、简历表、履历表、履历鉴定表、自传、鉴定书、任免材料、考核材料、奖惩材料、登记与审查材料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革命根据地形成的人事档案主要是干部档案, 人事档案工作的进行是围绕干部档案展开的, 对人事档案的管理也就是对干部档案的管理。
八、建国后人事档案的管理
7.高一历史期中试题 篇七
座位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引文反映井田制的实质的是:()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B、“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C、“率土之滨,莫非王臣”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2、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① 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 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和交纳赋税③ 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已生产④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3、下图中的农具最早出现在:()
A、西汉B、曹魏C、南朝D、唐朝
4、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
A、出现了不少工商业繁荣的城市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制瓷行业中出现很细的技术分工D、纺织行业中出现由“机户”开设的机房
5、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影响是:()
①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 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③ 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④ 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6、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概括了这一段历史的全过程:()
A、帝国的彷徨B、中华的荣耀C、东方的曙光D、王朝的振兴
7、“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的叙述,表明了“机户”与“机工”之
间存在着:()
A、租佃关系B、雇佣关系C、人身依附关系D、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8、“18世纪后期,在英国,为了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急需有一种新的动力之源”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的是()
A.牛顿B.瓦特C.爱迪生D.爱因斯坦 9、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开幕。一百年前,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可能()
①脚穿塑料胶鞋出现在赛场上 ②通过手机询问比赛时况 ③乘坐轮船或汽车赶往比赛城市 ④在比赛地可以买到来自全球各地的商品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0、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改变封建制度B、维护清朝统治C、学习西方科技D、实现富国强兵
11、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的直接目的是:()
A、辅助军事工业B、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 C、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D、瓦解本国的自然经济
12、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条件不包括:()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C、民族资本家的自身努力D、洋务企业的诱导
13、洋务运动“欲自强而不强”的结局,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西方列强极力阻挠和破坏B、创办的近代企业生产技术落后 C、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生产关系D、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不幸战败
14、“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是:()
A、面粉业与榨油业B、烟草业也火柴业 C、化工业与钢铁业D、纺织业与面粉业
15、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统区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从而造成膨胀的资本是:()A、买办资本B、日本资本C、民族资本D、官僚资本
16、“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
映的上世纪(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是由于:()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1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句话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A、“大跃进”B、人民公社化C、文化大革命D、改革开放
18、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
A、重工业B、交通运输业C、轻工业D、科技和教育
19、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本质是:()
A、片面强调公有制B、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追求农业发展的高速度D、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20、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思想基础是:()
A、纠正文革以来“左”倾教条主义B、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打破对毛泽东的个人迷信D、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2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A、农村B、沿海城市C、城市D、国营企业
22、农村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改革的变化表现在:()①土地所有制 ②经营管理方法 ③生产经营的权利 ④产品的分配原则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多种所有制经济是指:()
① 国有经济 ②集体经济 ③私营经济 ④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④
24、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是:()
A、上海浦东的开发B、海南建省
C、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D、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25、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调节作用的是:()座位号A、市场B、行政手段C、国际环境D、人民自觉
二、材料题:(共26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出现什么历史现象?(2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它对材料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4分)
(3)材料三的观点对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产生什么影响?(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1年英国在伦敦举办了博览会。恩格斯说:“不列颠的贸易达到了神话般的规模,英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巩固:新的冶炼厂和新的纺织厂大批出现,到处都是新建立的工业部门。”
材料二资本主义最典型的特点之一,就是工业的蓬勃发展,生产集中于愈来愈大企业的过程中进行得非常迅速。现代工业调查提供说明这一过程的最完备最确切的材料。例如法国……不到百分之一的企业,竟占有总数四分之三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
──列宁
材料三英国在印度以……等形式,每年从印度人那里拿走大量的东西,他们不付任何代价地从印度人那里拿走的东西——不包括每年在印度境内攫为己有的在内,即仅仅使印度人被迫每年无偿地送往英国的商品价值,就超过六千万农业和工业劳动的收入的总和!这是残酷的敲骨吸髓的过程!
──马克思
材料四“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社会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历史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19世纪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次重大事件(4分)。
(2)据所学知识说明在两次事件后殖民扩张在经济上的主要特点有何不同。(4分)
(3)依据材料三、四,客观地评述西方殖民扩张带来的影响。(8分)
三、问答题(共24分)座位号
33、近代民族工商业诞生后举步维艰。回答下列问题(1)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和影响。(6分)
(2)一战期间“短暂春天”到来的原因。(8分)
34.扼要回答下列有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
(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伟大决策?(2分)
(2)我国首先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什么?(4分)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怎
样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的格局?(2分)
(3)党的十四大上规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2分)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题答案
31、(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分)
(2)材料三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起阻碍作用。(4分)
(3)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稳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分)
32、(1)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4分)
(2)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商品输出为主;第二次工业革命以资本输出为主。(4分)(3)影响: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8分)
三、问答题(共24分)
33、⑴原因:甲午战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4分)影响: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分)
(2)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采取奖励实业的措施,刺激了民族资产阶级创办近代民族企业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有力的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在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8分)
34、(1)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分)
(2)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4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2分)(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题答案
31、(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分)
(2)材料三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起阻碍作用。(4分)
(3)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稳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分)
32、(1)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4分)
(2)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商品输出为主;第二次工业革命以资本输出为主。(4分)(3)影响: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8分)
三、问答题(共24分)
33、⑴原因:甲午战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4分)影响: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分)
(2)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采取奖励实业的措施,刺激了民族资产阶级创办近代民族企业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有力的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在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8分)
34、(1)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分)
8.初二历史期中考试反思 篇八
期中考试在我们紧张而又忙碌的教学中结束了,好也罢,坏也罢,成也罢,败也罢,喜也罢,愁也罢,都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认真总结,积极反思,调适心态,再决将来。因为最终成绩还没有下发,所以依照平时对学生的了解以及考试成绩对学生前段时间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为了今后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为此就期中考试的情况作以简单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刚进入春天,到换季的时候了,人总是没有精神,学生学习经常不在状态,开学以来,学生们的情绪就不是特别稳定,学习也没用去年那么努力用心,班级里学习气氛不够浓,加之时间紧迫,我们要时常提醒学生自我调节,时刻提醒学生要回到原来的紧张的学习状态上来。
2、史实不清,是致命的弱点。
3、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或不重视,或认为历史很好学,不过背背而已,就是落下也能很快赶得上。
4、解题技巧的欠缺。表现在如何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最佳项,提高正确率;如何审好题,做到紧密结合题目要求作答;如何合理安排卷面,尽量多得分等等。
5、看书不细。未能听进老师的忠言相告,一厢情愿地以为这儿不考,那儿不考,存在侥幸心理,结果遭受沉重一击。
6、不会读书。学生习惯了把一节教材从头念到尾,而较少注意抓住历史发展的脉搏,体味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领略历史的博大与精深。
6.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奴隶性强,不肯下工夫,这是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特别是八年级,是中学生两极分化最严重的时期。
二、教师方面:
1.课时和内容所限,导致学生对于整节内容不能形成系统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
2.督促检查的力度不够。
3.历史故事虽能调动学生兴趣,但有时占用时间太长,课堂上应适度调整。4.对挖掘教材不到位,导致考试时有个别题型学生没有接触过,结果学生无从回答。
5、课堂管理不到位。没有好的课堂秩序,课堂教学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其他方面:
1.本次考试试题出的偏难,题目灵活。
2.期中考试前时间紧,内容多,期中复习时间少,这也是考试成绩不好的一个原因。针对上述原因,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努力做到:
1.课堂上老师的授课对社会知识的讲解要透彻,观点要明确,点评要到位。不能出现是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情况。
2.单元测试和课堂练习要围绕教材,难易得当,切不可脱离学生的实际。3.学生的课堂讨论或合作学习,课前要作深入调研,要充分把握好这个“度”。4.根据教学进度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尽可能多安排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
5.对学生课堂听课、讨论、回答问题等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不可盲目表扬和一味的说好。
另外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和复习方法也很重要:
1.采用了领着学生复习,每一节课布置给学生具体的内容,合作完成,之后教师串联知识体系,使学生有个完整的历史概念。
2.老师统一思想,强化基础训练;多接触了解学生,摆事实,讲道理,使其明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让一些在历史学科成绩有突飞猛进的同学介绍学习经验,让学生明白历史成绩的提高并不是高不可攀。
3.教给学生读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习题讲评不只是知识的再现,更关键的是技巧的提升;合理安排课堂,体现主体知识,重视结构体系;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
4.多搜集材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课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对本科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5.课下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接近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通过本次考试,我认识到在教学工作中自己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给我们老师和学生的教育、教学的实际体验是全新的,而我们的教学实践经验还相当有限,还有待于我们全体老师长期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从而在教改中求发展。
9.历史期中工作总结 篇九
一、团一大历史回顾
(一) 团一大召开的历史背景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活动, 可以追溯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青年运动的开端。马列主义在社会和青年中的传播, 为建团作好了思想准备;运动中锻炼出的一批革命青年, 为建团作好了队伍准备;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发展, 为建团作好了组织准备。
1918—1920年, 上海、北京、广东等全国各地纷纷组建了青年团组织, 名称也不尽相同, 有的叫做共产主义青年团, 有的叫做社会主义青年团。因为成份复杂、信仰不统一, 早期青年团发展遇到很大的问题, 1921年前后, 很多地方团组织活动已经停滞。随着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青年团的整顿工作开始提上日程。而党对青年团的整顿工作, 就是从着手召开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青年团代表大会开始。
1921年8月, 张太雷在参加了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和少共第二次代表大会后, 带回了少共国际对中国建团的指示。同年11月, 党中央局发出通告, 要求各地党组织恢复和整顿青年团。1922年2月,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代理书记 (临时中央局) 发布了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的通知。因为当时的广州是大革命策源地和中心,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因此, 团一大的召开地点被选在了广州。
(二) 团一大概况
1922年5月5日——马克思诞辰104周年纪念日, 这一天,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园 (今广州市越秀南路团一大广场附近) 隆重开幕。出席大会的除来自上海、长沙、武昌等15个地方团的25名代表外, 还有全国劳动大会代表和来宾共1500余人。
大会开了6天, 举行了8次会议。会议首先由张太雷致辞, 然后, 来宾、劳动大会代表和团员代表等16人发表了演说。中共总书记陈独秀作了《马克思的两大精神》的讲话, 少共国际代表达林也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讲话, 施存统作了临时中央局和上海团的情况报告, 各地代表也作了本地团的情况报告。
大会讨论通过了6个议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纲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青年工人农人生活状况改良的议决案》、《关于政治宣传运动的议决案》、《关于教育运动的议决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与中国各团的关系之议决案》以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与国际青年团之关系议决案》等。
最后, 大会选举了高君宇、施存统、张太雷、蔡和森、俞秀松等五人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施存统被推选为书记。
团一大在中国青年运动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是中国共青团诞生的标志。从此,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青年团组织团结和带领着中国青年前赴后继, 英勇奋斗,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建立了伟大的功勋。
二、团一大历史意义
团一大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中国青年运动史当中, 对中国革命、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亦有所贡献。
(一) 标志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诞生, 中国青年运动从此拥有了核心力量
不同于其他的青年组织, 1922年成立的中国共青团, 是一个思想一致、组织统一, 具有明确纲领和具体奋斗目标, 能够发挥中国青年运动核心作用的全国性的先进青年组织。
团一大后不久, 大革命的高潮来临, 青年团组织在开展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中, 在打倒封建军阀的军事斗争中, 在思想战线捍卫马列主义, 维护革命阵营团结, 发挥了重要的先锋与堡垒作用。
团一大的胜利召开, 宣告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正式成立, 标志着我国青年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共青团开始成为中国青年和青年运动的核心力量。
(二)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对青年工作的指导地位,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青年运动的结合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青年运动相结合的结果与典范, 使中国青年运动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开创了中国青年运动的新纪元。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青年工作的指导地位, 肇于五四, 成于团一大。团一大通过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纲领》中, 明确了团的性质是“中国青年无产阶级的组织, 即为完全解放无产阶级而奋斗的组织”。它的奋斗目标是“要建设一切生产工具归公有和禁止不劳而食的初期共产主义社会”。这些观点和主张是党在探索民主革命纲领过程中的重要成果, 使得青年团组织能够明确自己的政治目标和奋斗方向, 且与党的奋斗目标保持一致, 以更好地协助党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团一大对马克思主义的服膺与推崇, 还体现在许多方面:会议日期定在5月5日马克思诞辰104周年, 陈独秀在会上的演说题目是《马克思的两大精神》, 等等。坚定而正确的主义信仰与政治方向, 是中国共青团历经九十年发展, 始终屹立不倒、愈挫愈勇, 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而这一切, 应归功于团一大的历史功绩。
(三) 确立了党对共青团的领导地位, 为共青团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路线保证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
团一大之前, 各地建团工作已经开展到一定的程度, 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思想和领导, 逐渐陷入混乱和停顿。1921年7月,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正式成立。中共一大上, 曾经专门研究了在各地建立和发展青年团作为党的预备学校的问题, 还讨论并确定了吸收优秀青年团员加入共产党的办法, 对于巩固和发展青年团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会后, 党组织派了许多党员去加强青年团的工作和帮助青年团开展工作。中共中央局便决定由张太雷、施存统等人负责整顿和恢复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
到了团一大召开期间, 由于党及时地把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的新认识传达给青年团, 使团的纲领更加准确和完善, 使中国青年团组织从诞生之日起就能够确立与党的奋斗目标保持一致的明确的青年团的奋斗目标, 从而更好地协助党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团一大上, 党的总书记陈独秀亲自参加并发表讲话, 团的中央执委也大部分都兼有党、团员的身份。这些也从另一个侧面反应了党对青年团的直接领导作用。
三、对当前共青团工作的启示
(一) 共青团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党对团的指导意义, 从团一大之前青年团工作的“乱象”可见一斑:地方青年团当中,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建得最早, 是1920年8月22日建立的。北京、武昌、广州、天津的团组织是同年11月建立的。这些组织建立不久, 主要由于思想不统一, 成员复杂, “马克思主义者也有, 无政府主义者也有, 基尔特社会主义者也有, 工团主义者也有, 莫名其妙的也有”。加之人员变动, 经费困难等原因, 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青年团, “到了1921年5月, 看看实在办不下去了, 就只得宣告暂时解散。”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 参照苏联模式和共产国际的指导, 对青年团的工作非常重视。正是在党的领导下, 共青团肃清了马克思主义之外的各种思潮的影响, 统一了思想和信仰;建立健全了团的中央执委及地方团组织, 理顺了组织建设;以打倒军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民族解放等革命纲领, 号召、团结和带领广大青年, 积极参与到中国各个时期的革命与建设当中。发挥了共青团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 实现了党的政治纲领。这一切, 都是以党的领导作为前提和保障的。
(二) 共青团必须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政党与先进组织, 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思想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必须确立正确统一的政治信仰, 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为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获得解放指明了方向, 成为了被压迫民族与人民争取解放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凝聚全党的精神力量。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 也充分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科学性和重要性, 开始重新组织、恢复活动。在团一大的文件中, 旗帜鲜明地宣称信奉马克思主义, 表明青年团已从过往的历史中吸取了最为重要的历史经验。它摒弃过去的模糊认识, 以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去组织力量, 集合队伍, 使团组织能够纯洁而不至鱼龙混杂, 行动能够统一而不至各行其是, 这就为团组织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三) 共青团必须建立完备的组织机构
青年团组织应该具有青年的特点, 同时也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十月革命之前列宁同社会民主党分子论战时, 就明确批判了无政府主义者试图将党改造成为资产阶级俱乐部的做法。团一大召开时, 团组织已经吸取了这条历史经验:即青年团必须建立相应完备的组织机构, 才能保证组织能够顺利开展活动和发展壮大。大会通过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章程, 它对团员、团的组织、团的纪律等等都有很多详细规定, 这些规定表明, 团组织不再象初创时那样, 组织松散, 而是有完备组织, 有严格组织纪律的队伍, 这同样为团组织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和制度保证。
参考文献
[1]李玉琦.中国共青团史稿[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年7月.
10.七下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篇十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社会经济发展 C.开通京杭大运河 D.实现国家统一
2.唐朝诗人皮日休曾说:“大运河北通诼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A.巩固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D.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大统一
3.某班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览。下列图片应该入选“盛唐篇”的是()
①地动仪模型 ②曲辕犁 ③筒车模型 ④罗盘针模型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唐朝的哪座城市,既是当时各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
A.洛阳 B.长安 C.扬州 D.成都
5.史学家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大力发展科举制
C、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D、选拔贤才
6.“唐朝被中国和西方许多历史学家称为最辉煌的朝代。对外国人来说,……唐朝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加开放。”下列事件不能说明唐朝对外开放的是
A.遣唐使来华 B.玄奘西游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非洲黑人俑
大食人俑
东罗马金币
7.下列文物出土于唐代墓葬,这些出土的文物反映出什么()
A.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
C.唐代与阿拉伯、欧洲和非洲都有交往 D.证明唐代日本、新罗与中国交往密切
8.“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紧急的战报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升平。促使唐朝形势急转直下的是()
A.黄巾起义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安史之乱
9..“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这次起义()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10.学习隋唐历史后,某班四位同学作了如下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A.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11.清朝学者赵翼写诗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该诗讲的是哪位皇帝?
A.唐太宗 B.宋太祖 C.元世祖 D.康熙帝
12.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当时人们为什么不以从军为荣?[om]
A.宋朝重文轻武 B.宋朝重武轻文 C.从军死伤几率大 D.从军收入低
13.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来源:学科网]
①辽-契丹族 ②西夏-元昊 ③阿骨打-党项族 ④北宋-赵匡胤 ⑤金-阿保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14.下列四幅两宋与辽、金、西夏并立示意图中,错误的一项是()
A.B.C.D.15.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有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给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取名为郭靖和杨康,并赐匕首一把。丘处机是让孩子们勿忘1127年的国耻。根据所学知识推断这一国耻是指()
A.金灭北宋 B.辽灭北宋 C.西夏灭北宋 D.蒙古灭北宋
16.岳飞抗金赢得了人民尊敬的最主要原因是
A.他被秦桧诬陷,蒙受冤屈 B.他的岳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C.他坚持抗金斗争是正义的 D.他的抗金斗争使南北方获得了持久和平
17.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破坏 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北宋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18.两宋政府曾向哪些政权送“岁币”()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9.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从唐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反映南移完成的是
A临安城内大街小巷店铺林立 B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C四川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 D广州、泉州成为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20.在现代社会中,刷卡消费成为时尚,但是纸币仍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A.秦朝的圆形方孔钱 B.汉朝的五铢钱 C.唐朝的开元通宝 D.北宋的交子
21.北宋前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的根本原因是()
A.金属钱币使用不便 B.南方经济发展C.海外贸易繁荣 D.商业经济发达
2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
A.秦朝 B.隋朝 C.清朝 D.元朝
23.《千年风云第一人》摘录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名人有关成吉思汗的精辟论述以及各国媒体的报道,展示了“千年风云第一人”的传奇一生。下列内容不属于成吉思汗“传奇一生”的是
A.建立元朝 B.统一蒙古各部 C.建立蒙古国 D.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
24.我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元朝广大疆域内出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盛况,并形成了一个新民族.建立元朝的民族和形成的新民族分别是()
A.党项族 回族 B.蒙古族 回族 C.契丹族 回族 D.蒙古族 满族
25.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问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诸侯争霸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政权并立
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
26.(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源:网ZXXK]
(1)依据材料,概述唐太宗的执政思想。(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的执政思想实施的结果。
材料二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2)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什么样的民族政策?(2分)为加强友好交往,唐与吐蕃之间采取了哪种方式?(2分)举一例说明。(2分)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财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关。——杜甫《忆昔》
(3)材料三反映了唐朝最鼎盛时期的社会风貌,这个最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什么?(2分)开创这一局面的帝王是谁?(2分)从材料三中找出最能概括当时社会风貌的诗句。(2分)
27.(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时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有了很大发展,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丝织品和瓷器也是宋朝对外出口的主要产品,为朝廷赚回了大量财富。同时,市舶司的设立也有利的保障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宋朝从大量进口货物通过市舶司获得的税收,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
(1)依据材料一,概括江南地区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9分)
朝代 | 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 | 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 |
西汉 | 19.8% | 80.2% |
唐代 | 43.2% | 56.8% |
北宋 | 62.9% | 37.1% |
材料二[来源:学科网ZXXK]
“ 苏湖熟,天下足”
——宋代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2)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2分)最终在哪个朝代完成?(2分)依据表格说明这种经济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2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对我们今天发展经济有何启示?(1分)
28.(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共尊诚信,虔奉欢盟,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只令三司搬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材料二:“……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年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本朝签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其不溃散。” ﹣﹣《朱子语类》
材料三: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摧灭弱宋,遂一天下。
(1)材料一中的“誓书”签订后对宋辽关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宋代统治者奉行一种什么政策?北宋统治者的哪些措施间接导致了问题二中盟约的签订?
(3)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说一说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11.初一下册历史期中试卷 篇十一
1. 陈朝灭亡前,江南人民厌恶腐朽的陈王朝,盼望南北统一,民间传唱着:“桃叶复桃叶,
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歌谣中的“汝”指
A.西晋 B.北周 C.隋朝 D.梁朝
2.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在这里主要赞扬科举制度
A.加强了中央 集权 B.提高了官员素质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废除了门阀制度
3.右图材料中的“吾”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4.“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述,
不正 确的是
A.重视纳谏 B.吸取隋亡教训
C.轻徭薄赋 D.任用姚崇为相
5. 张艺谋导演曾借用诗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一句作为影片名。这首诗的作者曾率领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他是
A.安禄山 B.史思明 C.黄巢 D.朱温
6.苏轼这样赞扬唐朝的一位大书法家:“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苏轼称赞的
这位书法家是
A.颜真卿 B.欧阳询 C.柳公权 D.王羲之
7.脍炙人口的唐诗深受人们喜爱,唐代诗人辈出。郭沫若:“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他赞誉的是
A.李白 B.李商隐 C.白居易 D.杜甫
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五代十国时期“五代”的是
A.北汉 B.北周 C.后唐 D.后汉
9.960年正月的一天,北周的边境传来敌情,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奉命出征,不料半路却出现意外,士兵在陈桥驿把黄袍加在他的身上,拥他做了皇帝,以“宋”为政权名称,这就是黄袍加身,这里的他是
A.赵匡胤 B.赵光义 C.赵普 D.石守信
10.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不包括
A. 解除朝中大将的兵权
B. 在宰相之下设立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C. 由中央派遣文臣担任州县的长官
D. 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11. 请你根据下图判断这 一时期的政治特点是
A.地方军阀割据 B.南北政权对峙 C.民族政权并立 D.战乱长期不息
12.他是我国历伟大的少数民族领袖,他于1038年11月10日自立为帝,脱离宋朝,国号“大夏”,亦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他来自下列的哪个民族呢
A.契丹 B.女真 C.党项 D.突厥
13.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给这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分别取名:郭靖和杨康。并各赠一剑。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靖康之耻。根据所学推断当时的国耻是指
A.金灭北宋 B.辽灭北宋 C.西夏灭北宋 D.蒙古灭南宋
14.清朝乾隆年间,秦桧后人秦涧泉考中状元,在游览西湖,拜谒某位名将的墓时,挥毫题写了“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的联语。秦涧泉拜谒的墓是
A. 岳飞 B. 文天祥 C. 郑成功 D.戚继光
15.关于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表述错误的是
A.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B.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广东和福建一带
C.宋代的商业都市是开封和杭州
D.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16.小明同学选用宋代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你认为他研究的主题是
A.农业经济的发达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民族政权的并立 D.海外贸易的兴盛
17.《文献通考》记载:“(北宋时)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这则记载说明当时
A.成立了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B.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C.打破了住宅区与商业区的界 线 D.经商时间不受限制
18.“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历 史记载浓缩了蒙古帝国 从兴起到完成大一统的过程,开创和完成这一过程的君主分别是
A.李渊和李世民 B.宋太祖和宋高宗
C.成吉思汗和忽必烈 D.顺治帝和康熙帝
19.岳飞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中的“匈奴”最后被哪一个政权灭亡?
A.元 B.辽 C.金 D.蒙古
20.下面是唐─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A. ②③④①
B. ③④①②
C. ①②③④
D. ①④③②
二、判断题(下列说法正确的 请写A,错误的请写B,每题一分,共6分)
( ) 21.隋文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 ) 22.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因此,他享有“诗仙”的美称。
( ) 23.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 ) 24. 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但也埋下了积贫
积弱的隐患。
( ) 25. 宋朝时流行“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
( ) 26.10世纪初,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并起兵抗辽。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
27.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 (写古称);南至 (写古称),
全长两千多公里。
28.图一、图二分别是唐朝时期重要的农业工具
和 。
29. 唐朝的陶瓷器生产很高水平很高, 的白瓷
类雪类银;北宋兴起的江西 ,后来
发展成为的瓷都。
四、问答题(每题6分,共18分)
30.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阎立本《步辇图》
材料二: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三: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昭昭天监,当共殛之。远具披陈,专俟报复,不宣,谨白。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幅图反映了唐朝和哪个少数民族的友好往来?(1分)请举出和这个少数民族友好往来的具体事例。(1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1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北宋和哪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盟约? (1分) 这个盟约名称是什么? (1分)
(4)从以上几则材料中,你能得出怎样的启示?(1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唐宋时期,南方农业发展超过北方,究其原因主要有:南方战乱少,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自然条件优越,农作物品种的改进等。
材料三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前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这是哪一位皇帝在位时出现的? (1分)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有哪 些原因?(1分)
(2) 材料二中南方农业发展超过北方的原因,能给现在的经济建设带来怎样的启示?(2分)
(3) 材料三显示了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怎样的趋势?(1分)这一趋势最后完成是在①这一历史时期,请问这是哪个时期?(1分)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当时与宋朝通商的海外国家,共五十多国,总称为“海南诸国”。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日两国交流的一段佳话,我们把图一中派遣到唐朝学习的人称为什么人?(1分)图二中的人物矢志不渝,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他是谁?(1分)
(2)材料二是那烂陀寺的遗址,唐朝时期,我国哪一位僧人曾在那游学?(1分)他归国后,将游历过的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口述整理成哪一本书?(1分)
(3)根据材料三请写出政府为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设立的机构名称。(1分)从材料三可知,当时海外贸易兴盛受哪一客观因素影响?(1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的答案的选项代号填入表格里)
题号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答案 C B B D C A D A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A A B B B C D D
二、判断题(下列说法正确的 请写A,错误的请写B,每题一分,共6分)
B A B A A B
三、填空题(共6分)
1. _涿郡_____ __余杭____
2. _曲辕犁___ __筒车______
3. _邢窑_____ __景德镇_________
四、材料题(共18分)
1. (1)吐蕃(1分) 文成公主入藏(1分)
(2)开明的民族政策(1分)
(3 )辽(契丹)(1分) 澶渊之盟(1分)
(4)坚持用民族平等、民族友好等原则处理民族关系(1分)
2. (1)唐玄宗(1分) 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政治改革等(1分,任答一点皆可得分)
(2)保持和平稳定的环境,引进先进技术,保护环境(2分,任答一点皆可得分)
(3)经济重心南移(1分) 南宋(1分)
3. (1)遣唐使(1分) 鉴真(1分)
(2)玄奘(1分) 《大唐西域记》(1分)
12.历史期中工作总结 篇十二
一、红军长征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红军长征(1934—1936)指在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下共产党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苏区向陕甘苏区战略转移所历经的战斗征程。红军长征是一场没有根据地的战略转移,这就决定了红军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当时红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红军各总部和直属机关组编而成的代号为“红星纵队”的军委纵队负责,各军团政治委员领衔的政治部负责军团的思想政治教育,连队中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则是连党支部、列宁青年组、政治战士、十人团、地方工作组和青年队。
红军长征中常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有谈心、政治教育课、党支部学习、出版报刊等[1]36。红军长征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其一,革命理想教育。革命理想教育即教育红军战士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念,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在红军撤离苏区后,不少战士产生了悲观和消极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各级领导干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付出了许多努力,教导战士们要放眼未来,坚定伟大的革命理想。在长征途中,许多领导干部都身先士卒,与战士们一起吃草根树皮,从而激发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气概,这才有了后来的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伟大的英雄壮举。其二,党内民主生活教育。在后有追兵、前有天险的情况下,红军内部多次开展了针对政治民主、军事民主和经济民主的党内民主生活教育,改变了一批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工作方式,使得党内官兵待遇更加平等,上下级关系更加和谐。其三,群众工作教育。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一边战斗,一边争取和发展群众,进一步传播了革命的火种。教育战士认识群众工作的意义,坚持党的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不但加强了党和群众的联系,还武装了群众,扩大了红军的群众基础。其四,瓦解敌军的教育。其方法是从政治上揭露国民党施行苛捐杂税、压迫民众的罪恶,将瓦解敌人的方法教给战士,如调查敌军的经济背景、在敌军经过的地方贴标语、散发传单等,这样不但消除了百姓对红军的误解,还争取了许多敌军哗变,参加到红军队伍中来。
二、红军长征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措施
1.用理想教育解决信念问题。长征不仅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还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就敌我兵力和装备来看,红军战士人数量不过几万人,面对的却是数十万的敌军,红军战士脚上蹬的是草鞋,手中的武器主要是大刀、长矛和步枪,敌军吃的是美国军粮,使用的武器是飞机、大炮。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红军战士始终不言放弃,哪怕打光最后一颗子弹,流尽最后一滴血。他们凭的是什么?是什么支撑着他们?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就是革命必胜的信念和解放民众的理想支撑着他们走出了荒无人迹的草地,翻过了白雪皑皑的雪山。而红军战士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都与红军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信念教育分不开。红军信念教育的措施有:在机关报刊、大小会议上传达中央领导指示和遵义会议精神,如在军委机关报《红星》上刊登中共中央干部会议精神,刊登重要领导的评论性文章,号召全军拥护中央政治局的决议;发动各级政治机关工作人员深入连队,开展宣传与鼓动工作,激发官兵的战斗意识;部队采用上下级致信、干部会、报纸宣传、政治课、官兵谈心会、演讲会等形式,宣传战斗信念,将广大官兵将士的阶级情感升华为对革命的坚定信念,进而转化成愿意为之而奋斗的目标。可以说,正是因为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使红军树立了崇高的政治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才给予了红军战胜强敌、攻克天险的勇气。
2.坚持党的领导,求同存异。党内团结是党的生命,尤其是在战争年代,党内团结更是影响党的前途的重要因素。在长征途中,为了维护党内团结和统一,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等领导人完善了党内政治工作制度和规范,为红军政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作出了不懈努力。各级思想政治工作干部也积极开展谈心活动,这才使得全党认识趋于一致。如在遵义会议前,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许多高层领导中“很有市场”,如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张闻天和担任政治局候补委员的王稼祥都是“左”倾宗派集团的成员。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多次与王稼祥促膝谈心,探讨中国革命实践问题和党的前途问题,使王稼祥很受启发,并转变了思想,站在毛泽东一边,这才有了后来的遵义会议的召开。针对那些有思想问题的同志,红军政治人员还进行了谈心活动、疏导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很快就统一了军队对于革命前途和革命方向的认识。在党的正确路线引导下,红军各部紧密配合,与敌军展开了战斗,很快取得了战略主动权。毛泽东同志在总结红军长征经验时曾明确指出:我们的原则就是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是谁领导长征取得了胜利?又是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红军长征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长征的胜利,更不会有中国革命的胜利[2]177。
3.坚持民族团结,建立平等的民族关系。严明纪律,团结群众,这是红军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红军战士之所以能战胜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与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红军长征路线穿越我国西南、西北等少数民族集中地区,途经苗、侗、壮、水、瑶、布依、土家、纳西、仡佬等少数民族居住区,其中,红四方面军至少有4/5的时间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度过的。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这些民族地区的民众与政府甚至其他民族的关系非常紧张,因此,在长征途中,必然会牵涉到民族关系问题。为了争取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支持,每经过一个地方,红军都要根据地区、民族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工作,向群众宣传北上抗日的方针和党的三大纪律。在民族问题处理上,红军也坚持正确的民族观,以民族平等为基本原则来解决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和解。红军战士也严格执行命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习惯,不动群众一草一木,并帮助地方民众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斗争,摆脱民族压迫。红军的宣传和举动,让许多群众认识到,革命才是他们唯一的出路,为此,许多群众给予了红军无私的帮助,如主动为红军捐粮捐物,帮助红军照顾掉队的伤员,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带路,甚至送子弟参加红军。这些,都有力地支援了红军远征。因此,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说,长征乃至革命战争的胜利,与群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红军长征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是红军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点。如在长征初期,许多红军战士都认为理想破灭,充满了悲观之情。针对这一情况,各级领导带头展开了以理想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工作,告诉战士们不要被眼前的局面所蒙蔽,坚决维护党的领导。在爬雪山、过草地的途中,中央军委及时明确了红军的中心任务,进行了不间断的思想鼓励,最大限度地鼓舞了战士们的斗志。在少数民族地区,红军在宣传工作中积极提倡要放手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从而扩大了红军在各族群众中的影响。从中可见,无论是什么时候,红军在思想政治工作上都保持了头脑的高度清醒,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背景、目标任务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在思想政治工作上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其次,红军长征途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的理论教条和机械灌输,而是在对情况深入了解和准确掌握的基础上来进行的。这种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有效提高了红军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红军在长征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当代启示
长征不仅使红色光芒照亮中国,还锤炼出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这场艰苦卓绝的大转移之所以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一方面是因为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为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红军的思想政治工作为我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3]101。红军的优良传统,尤其是红军长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给予我们重要的当代启示。
首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马克思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求同存异、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和进步的必然选择。
其次,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在共产党人核心价值观建设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中,我们同样要弘扬长征精神,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用崇高的革命理想激发全党全国民众,从根本上解决共产党人的理想问题、信念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繁荣。
再次,在民族问题上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民族思想工作体制和机制,加强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确保党的大政方针落实到实处,加强与各族民众的血肉联系,以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伟大目标。在工作作风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谋福利,一切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加强党性原则,提高认识,消除腐败,以吸引和激励民众投身到现代化建设热潮中去。
最后,结合社会发展实情,深入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径,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在新形势下,随着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包括党员干部在内的许多人都出现了价值观嬗变、信仰缺失、心理失衡等问题,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思想逐渐抬头。学习红军长征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要加强对当前社会形势的研究,深入分析导致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的原因,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和路径。
摘要:本文分析了红军长征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论述了红军长征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措施:用理想教育解决信念问题;坚持党的领导,求同存异;坚持民族团结,建立平等的民族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
关键词:红军,长征,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当代启示
参考文献
[1]江小惠.论红军长征中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创新[J].军事历史研究,2006(3).
[2]文大稷.红军长征中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与启示[J].理论月刊,2007(3).
【历史期中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初中历史教师期中教学总结06-18
九年级历史期中试题08-11
初二历史期中考试卷08-09
初三历史期中考试卷08-13
历史期中考试分析与反思11-06
七年级历史上期中试卷12-24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期中试题及标准答案(人教)10-24
初一历史上册期中测试卷及答案08-18
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20112-11
七年级上册期中政治、历史试卷(含答案)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