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的高考知识点

2024-07-19

地球公转的高考知识点(精选7篇)

1.地球公转的高考知识点 篇一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随纬度变化

(1)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东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随季节变化

(1)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

(2)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

(3)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当太阳直射时,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1.夏半年(春分至秋分)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2.冬半年(秋分至次年春分)

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3.春、秋分日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三、四季的划分

1.天文四季

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3)春、秋:冬、夏两季的过度季节

2.气候四季

北半球: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四、五带的划分

1.依据:太阳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

2.划分:

(1)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

(2)南、北温带:回归线到极圈之间

(3)南、北寒带:极圈到极点之间

返回目录>>>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 昼夜更替

1.产生原因:

(1)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亮的球体

(2)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

2.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

(1)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0°

(2)夜半球:太阳高度小宇0°

(3)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

3.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二、地方时

1.概念

因为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做地方时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

1.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

2.规律:地表沿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纬度越高,偏转越大

3.对河流的影响

(1)北半球,右岸冲刷,左岸淤积

(2)南半球,左岸冲刷,右岸淤积

返回目录>>>

●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区别

首先地球表面的点都在围绕着一根通过地心的轴(自转轴,也叫地轴)做圆周运动,这种圆周运动称为地球自转。地球环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地球公转,因为同地球一起环绕太阳的还有太阳系的其他天体,太阳是它们共有的中心天体,故被称为“公”转。

共同点是两者的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不同之处在于:自转的中心是地轴,产生了昼夜的交替而不是昼夜,还有就是地方时,意思也就是在每个地方看到的太阳日出时间都不一样。

公转的中心是太阳,由此产生了一年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尤其以我们北半球为例就可以明显感觉到夏天白天明显长于冬天。

简单来说,地球自转一圈是23小时56分4秒,公转一圈是365天6小时9分9秒。 正因为地球自转才有了白天黑夜,正因为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年才有了四季。

返回目录>>>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什么?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

1、根据太阳高度的差异,划分出五带:北寒、北温、热带、南温、南寒;

2、根据获得热量多少的时间差异,划分出四季:春、夏、秋、冬;

3、昼夜长短的变化现象;

4、天象位置的变化;生物生长规律现象;

5、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返回目录>>>

●造成地球公转自转的原因

概括来讲,所有的星球都在自转和公转,其能量来源于宇宙大爆炸。地球之所以自转和公转,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定论,科学只能研究出自传和公转的轨迹,却不能够结实为何会这样,所以很多科学家都认为这是来自于上帝的第一推动力。

还有一种说法,即:太阳系的几乎所有天体包括小行星都自转,而且是按照右手定则的规律自转,所有或者说绝大多数天体的公转也都是右手定则。原始太阳星云中的质点最初处在混饨状,横冲直闯,逐渐把无序状态变成有序状态,发展的过程中,势能变成动能,最终整个转起来了。开始转时,转的方向各不相同,直到在某一个方向占上风之后,都变成了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现在发现的右手定则。地球自转的能量来源就是由物质势能最后变成动能所致,最终是地球一方面公转,一方面自转。

返回目录>>>

2.地理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 篇二

虽然学生们对地球的运动会对地球表面产生的各种现象司空见惯,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变化规律。如: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什么时间在什么位置,会有什么现象。这一系列问题在新教材中有部分知识没有文字说明。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地球运动(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现象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两个教学方法:

第一,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们在小学的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用这种方法给他们有个初步的概念。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反思 篇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也是难点,难度大,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足,不好理解,尤其是在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和计算方面,不能够很好的掌握,我们通过利用实验演示、观察动画,计算比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利用课本中楼房的采光问题加以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本节学完后要把地理的自转结合起来考虑,地球的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难度大,我们讲课时放慢进度,同时结合练习进行讲解说明,理解地理的运动和地理意义。对本节课做一总结:

一、实验演示,直观深刻

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中,由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故通过简易的模型,在讲台上模拟演示了地球公转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不同位置特点,让学生能够直观的观察到这一现象,再通过Flash的模拟,找到特殊点,最终完成对这一知识点的落实。这一过程,不仅体现出地理学科的实践性,也让学习更具趣味性。

二、以图说理,简洁明了

地理,以图说理。在本节课中,我大量运用图示,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在图中找规律,用图解释原理。比如说,用光照图来解决确定房屋的朝向、太阳高度与物体影子长短的关系、楼间距问题、太阳能热水器等问题是地球运动常考的知识,用一系列的图示,解决了很多问题。以图说理,更显得直白明了,同时也更加凸显出图在地理中的重要地位,在学生心中树立了读图用图的观念。

三、生活案例,生动贴切

地球公转的意义,看似非常理论高深的问题,而事实上,这一现象与我们生活实际非常贴近。日影长短的问题,房屋朝向的问题,楼间距问题,太阳能热水器问题……这些都真真切切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以在这一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大量的结合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们体验到更为生动的地理知识,从而树立了其“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用地理的.思维生活”的观念。

四、合作探究,发现问题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在本节中占有重要一席,而这一知识点也较为抽象,所以在这点的学习过程中,我运用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特殊时间下,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的图示,让学生找特殊,然后有特殊推广到普遍。显然,这一方法在本次学习过程中发挥很好,学生们很好的投入到讨论探究中,也能够找到特殊情况,并且组内多人的智慧最终得出相应的结果。

4.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时间;明白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通过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学生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前准备:、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课件——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教学过程:、自然界有许许多多的奥秘需要我们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这节课,就让我们做个小小的科学家,一起来研究--地球的运动,好吗?

我们知道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而且白天和黑夜是交替出现的。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请大家猜想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昼夜交替现象的。

2、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1)引导质疑

①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

会怎样?(向后移动)

②你们坐过船吗?在船上怎样知道船是否在行驶?怎样知道船在向哪个方向行驶?如果看船上的物体能发现吗?为什么?(2)实验。

①在教师指导下设计模拟实验。(用乒乓球和铁丝制作一个小地球仪,在它上面用彩笔涂一个圆点代表自己的家乡。用蜡烛的光代替太阳光,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

②观察讨论:“地球”的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了?哪个部分没有被照亮?想一想,这两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③检验猜想。你怎样转才能让自己的家乡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④汇报小组研究结果。

(1、地球静止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2、太阳静止不动,地球自转;

3、地球太阳都在转……)(3)、播放课件(昼夜交替)。(4)学生小结: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以地轴为轴转动着,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 小时。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双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二)、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公转及四季成因(1)谈话:地球除自转外,还有其他运动形式吗?

(2)出示课件:地球公转。(3)学生分组讨论(4)汇报讨论结果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转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我们知道太阳高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气温的变化,这样,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上同一地点的气温就会出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春夏秋冬四季现象。

巩固应用

l、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媒体呈现本课的知识要点,请同学根据提示复习本课所学的知识。

修改说明:

5.地球公转的高考知识点 篇五

(学生随堂画图,此处略)

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于夜。

2.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3.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

分全球昼夜平分。

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一地正午太阳高度随距太阳直射点的远近而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地理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同半球相加,不同半球则减。)

四、五带划分(图略)

五、四季划分

天文四季:春2、3、4,夏5、6、7,秋8、9、10,冬11、12、1。

气候四季:春3、4、5,夏6、7、8,秋9、10、11,冬12、1、2。

6.地球公转的高考知识点 篇六

一、说教材:

1.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很复杂,教材只是着重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也就是说既要分析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这些现象的成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当然,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要认识地球运动的规律。因此,教材都讲述两种运动的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和周期等特点,之后再分析它们各自所产生的地理意义。这种分述,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地球的运动特征,并有助于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进行比较。

这节教材内容的组织和表述有以下特点:①注意了与初中学科相同知识点的连接。②注意用图表来说明问题。③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以期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本课时是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的第一部分,是基础、是铺垫。短短七行正文、三行阅读、两个彩图,表达了两个内容:地球公转的特点、黄赤交角的形成与影响,其中,黄赤交角承上启下,为公转的地理意义打下伏笔,不能一带而过,也不可盛装浓抹。

2.说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2.掌握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特点和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

3.掌握黄赤交角的大小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1-14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

2.通过图1-15明确黄赤交角的位置、大小及其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二、说教法

由于有些内容抽象,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设疑导学法

2.归纳推导法

3.多媒体动画演示法

4.作图法

三、说学法

1.阅读法

2.画图法

3.讨论法

4.亲自参与法

5.练习法

四、说教学程序

1.说导入:

从生活实际出发,提出三个问题:

1>.你观察过自己在太阳底下的影子吗?一天之内什么时间最短,什么时间最长呢?在一年之内你的影子什么季节最短,什么季节最长呢?

2>.放暑假和放寒假时,白天和黑夜一样长吗?

3>.为什么美国的圣诞老人穿棉袄,而南非的圣诞老人却穿背心呢?

用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说新课教学:

首先用回忆的`方式回忆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引出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在概念、方向、周期不花什么时间。采用动画演示,归纳总结的办法重点分析近日点、远日点的位置和地球公转速度。

然后小结:比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

用先看平面图后动画演示的方式引出黄赤交角,注意提醒“一轴、两面、三角度”。

先解释什么是直射,然后学生合作演示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然后动画演示,作图总结。并提出思考题,让学生讨论回答,到黑板上标出位置这种方式来突破本节难点——黄赤交角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对于黄赤交角的另外一点影响,先通过回忆初中五带划分,找出黄赤交角与五带划分界线的关系。进一步推导黄赤交角变大变小对五带范围的影响,并及时总结。

3.说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可以把地球公转的一般规律。黄赤交角大小及其影响复述一遍。这样既可把前面所学的的知识纳入新学的知识体系中,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后面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4.说课堂练习

安排了四道练习。第一道让学生巩固黄赤交角影响五带范围的知识;第二题让学生熟悉地球公转示意图并能标出二分二至,也可引申近日点、远日点的位置。第三、四题较难,既考从南极上空看地球的公转图,又考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五、教学效果预测

7.地球公转教学设计 篇七

济南育英中学 尹晓洁 2012年7月30日 14:38

陈青于12-7-30 15:08推荐还记得备这节课时,我们调研学过的学生难在哪?孩子们说:公转课件中太阳直射点为什么会移动想不明白,那些地理现象怎么就和公转有关系搞不清。晓洁就顺着学生的思维瓶颈,设计教具,学生自己演示,记录二分二至点太阳直射的位置,认识这一空间难点;进而从生活现象入手,梳理生活现象与公转过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因为找准了难点,有目的去讲学生所需,导其所阻,所以这一课上得真明白。调查研究学生才有发言权是我当时最大的收获 郭成强于12-7-30 22:08推荐并加5分无推荐理由!

郭成强于12-7-30 20:32推荐为资源并加40分本节乃重中之重、难中之难。难在何处突破口就在何处。难点是内容空间性强,恰恰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还有待发展,利用教具将地球公转难观测、难想象的特征直观化,正是对这一难点的有效破解。剩下的就是动手演示、观察思考、对接生活了。可贵之处在于不回避难点,又精心设计教具突破难点,有“智取华山”的效果。

商榷:本节是置身地球之外观察。请两位同学分别在地球和太阳上,说说在四至点观察到了什么变化?有效与否,不妨一试。

“任务驱动+模型演示”突破公转教学难点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也是目前唯一适于人类生存的星球,学生认识地球是必要的,认识的角度可以想象为从宇宙空间看地球,进行宏观认识。因循这一思路,地球仪是用来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理想模型。”这是我对今天培训中有关 “地球”内容课标解读的部分理解,它已成为我在“地球的公转”一节教学中突破难点的重要启示。

地理学是研究空间的科学。地球及其运动的学习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以往的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在学习地理刚开始不久的七年级学生看来,“地球的公转”是非常难学的一节课,难在学生不具备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难以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仅有课件呈现公转的动态过程,学生还是无法真正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更难以将其与四季的变化建立逻辑联系。依据新课标对本节内容提出的两点要求,结合学情实际我确立了本节教学的两个难点:一是使学生正确理解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二是帮助学生建立“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四季变化”之间的逻辑联系。

作为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利用它来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学生可以通过比较直观地观察帮助理解地球公转运动,这无疑是个好办法。但是,如何观察效果好?这不仅需要从教具的运用方面动一番脑筋,如果再能够充分考虑到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等心智特点,用他们感兴趣的“任务”来“驱动”,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将会使达成课标要求的过程变得实用有效,水到渠成。

基于以上考虑,我运用了“任务驱动+模型演示”的方法突破“地球的公转”一节的教学难点,实际效果还不错,现进行一下阐述,敬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任务驱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能够激发出学生追求新知的动力。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导入本课的学习,使探求新知的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具体导入方式如下: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咱们大家年年岁岁都在感受着四季变化的无穷魅力。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啊?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季节?

四季变化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那么产生四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它和我们今天讲的地球公转有什么关系?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了解地球公转寻找产生四季的原因。

【模型演示】:

第一个板块:我会演示——正确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

1、展示公转静态示意图,对比自转与公转,了解公转的基本特点,理解体会,为进一步动手演示做铺垫。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

(1)中心: ;方向: ;周期: ;独特姿势:。

(2)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2、演示任务一:学会用教具正确演示地球公转

第一步:介绍教具朋友;

第二步:模拟地球公转时的姿态,将地球仪分别摆在公转轨道上我国“二分二至”时的位置;

第三步:学生自主演示地球公转;

第四步:学生互相查找、改正演示错误;

第五步:学生示范正确的演示方法。

第二个板块:我会观察——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1、演示任务二:再次按照正确方式演示地球公转,让地球仪停在我国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注意观察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2、我有发现:随着地球公转一周,太阳直射点在 纬线和 纬线之间往返移动。

3、确认位置:指图说出我国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的纬线

4、对号入座:请你判断下面A、B、C图分别展示的是我国二分二至中的哪个节气?

5、大胆质疑:为什么太阳直射点会移动呢?

6、观察结论:地球公转时地轴,才导致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第三个板块:我会描述——明白产生四季的原因

1、联系生活谈体验: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离我们聊城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往复变化,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反映出这种变化呢?

2、活学活用:请同学们正确选择一幅图按照图表的顺序说明聊城冬至日时的具体情况。

我选择(A/B/C)图,说明聊城冬至日的情况。

【课堂总结】:

正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倾斜,而且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引起正午太阳高低和白昼长短的变化,使得地面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我们感觉到春天温暖夏季炎热秋天凉爽冬季寒冷,从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原来正是因为地球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才产生了四季变化。

读教材资料,了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无论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还是对于整个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来说,认识地球的运动都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其中,地球的公转运动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这些地理现象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进一步影响到人类活动。因此,对于地球公转运动的学习目标也应该延伸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样既体现了学习的实用价值,又突出了“人地关系”。基于这些对课标的认识和理解,一方面,我设计了用“寻找四季产生的原因”作为导入及贯穿本课始终的主线。教学实践验证,不仅顺利达到“用地理现象说明公转”的课标要求,还使整节课浑然一体,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另一方面,地球仪是地理学习和研究的一种工具,我设计的这种“模型演示”方法就充分利用了这一学习工具,既比较准确地模拟了地球公转的过程,又使“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的过程变得趣味盎然、简洁明了。

上一篇: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2018年中考历史适应性考试试题下一篇:经典的升学宴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