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生语文课程内容

2024-08-18

如何创生语文课程内容(共3篇)(共3篇)

1.如何创生语文课程内容 篇一

一、简答题3*15 1.简述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关系及其意义。P23(内容+关系)①知识与能力目标,语文素养是以语文知识与能力为核心的,提高语文素养必须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学生不断提高语文素养的根本。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此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发展,培养其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及提高道德修养。

④意义:三维目标体系既突出了培养语文素养的主题,又有利于优化语文课程结构,合理配置语文课程资源,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⑤关系:三维目标体系,从人的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语文素养出发,改变了以往过分强调知识与能力的偏失,结合现代社会对语文素养提出的新要求,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了过程与方法维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文学习中的独特感受,强嗲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本质。

2.简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结构并作简要说明。P34 “语文新课标”由“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附录”四个部分组成。“前言”主要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与内容”分为总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

“实施建议”„主要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包括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语法修辞知识要点,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3.简述语文教材的语言历练功能。P48 语文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程。语文教材是达成这种教学目标的凭借。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各类课文,在语言运用上都堪称学生学习的范本,学生学习和探究这些选文的语言特色、写作方法,可以培养语感,获得语言体验和语言运用的智慧,这就是语言历练。

4.简述语文教材的育德启智功能。P48 人的语文行为与思想品德密切相关,语文教育是言语智慧教育。“德育”是在学习语言、文字文化中培养学生与他人、与社群和谐相处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语文教材中的优秀选文,反映着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观。阅读这样的语言作品,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而且有助于磨砺学生的思维品质,开发学生的智力。

如人教版2016年版7-9年级语文教材按照“整体规划,有机融人,自然渗透”的基本思路,采用集中编排与分散渗透相结合的方式,使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

5.简述语文教材的积淀语言功能。P48 学好语文,一条重要的规律是熟读记诵。这是我国古代教育行之有效的经验。熟读、背诵一部分名篇佳作,其作用并不仅仅在于记诵这些名篇佳作本身,还在于通过记诵,培养语言的感受能力,使自己掌握的字、词、语、句日益丰富来,化为我们自身的言语经验,丰富思 想感情,有效地传情达意。

6.简述语文教材的扩展知识功能。P48 语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语文教材应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就语文学科来说,语文教材既有丰富的语文知识,又有关于社会各个领域的百科知识。大量优秀语言作品所承载的百科知识,往往比普通文章显得更加生动、形象,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关注不同的学习领域和生活领域。

7.简述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P62 语文课程资源,是指语文课程与教学信息的因素来源,或是指一切对语文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力和人力资源。它是指形成语文课程因素的来源和必须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凡有利于实施语文课程目标的条件。例如:语文教材、教学挂图、师生的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以及教学场地、媒介、设备,乃至自然社会等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

一切负载着语言文字信息且有利于提升语文素养的素材与条件皆可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8.简述“互联网+”背景下的语文课程资源建设要突显的六大特征。P64 ①“互联网+”时代的语文课程资源是多学科、多领域的融合; ②“互联网+”时代的语文课程资源驱动了教学创新;

③“互联网+”时代的语文课程资源重塑了语文课程的结构; ④“互联网+”时代的语文课程资源更是对人性的尊重; ⑤“互联网+”时代的语文课程资源更具开放性特点;

⑥“互联网+”时代的语文课程资源是语文课程与广阔社会生活的连接。

9.简述语文形成性评价关注的四个过程及其意义。P79 形成性评价十分关注思维过程、生成过程、体验过程和成长过程。

其一,思维过程更能反映出思维的个性品质和创新精神。因此,评价要看思维的结果,更要考查思维的角度、方式和走向,从过程中看到分歧的原因、各方的优劣、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方法,从而保护思维的个性品质和创新精神。其二,探究学习是关注知识,生成过程的学习。因此,评价要看学生掌握了什么知识技能,更要考查学生是怎样探究发现、生成这些知识技能的。其三,科学家的科研活动价值主要在研究结果,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主要在研究过程。因此,评价要十分关注学生对研究过程的体验:过程与方法、苦辣与酸甜、经验与感悟。其四,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复杂而特殊的。因此,评价要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和分析,更要关注学生过去与现在的纵向比较和分析。

(档案袋评价,属于定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语文形成性评价不能忽视语境)

10.简述“自主学习”具有的五个基本特征。P91 ①学生参与学习目标、进度与评价标准的的设计,清楚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何种程度,具有“自主”的前提;

②学生主动投入,积极思考,尽全力理解和完成学习任务,具有“自主“ 的态度;

③学生能动把知识与自我、生活联系起来,转识成智,促进自己的发展,具有“自主”的收获;

④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具有“自主" 的持续性; 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和调整,具有“自主”反思的意识与能 力。

11.简述合作学习的特征。P92 ~是指为了完成共同任务,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共同推进学习活动的互助性学习。具有五个特征:

①有共同的任务和明确的分工;

②既能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又能相互支持与配合; ③小组成员相互信任,并能有效沟通;

④能在小组成员个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小组的集体成果; ⑤小组的集体成果能帮助个人获得更好的发展。

12.简述探究学习的特征。P92 ~是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取新的知识、能力与体验的学习形式与过程。~具有三个特征:

①问题性,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关键; ②过程性,探究学习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与获得新知的过程性体验; ③开放性,探究学习的目标、过程和评价都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问题,用不同的办法解决相同的问题,用不同的方式呈现解决问题的成果等。

13.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角色的转型。P249+几句250的阐述 有以下共识:

①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 ②从教师与教研的关系看,从教学的实施者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 ③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

14.简述教师专业能力的内涵。P256+阐述 ①课堂教学能力 ②组织管理 ③教育科研 ④信息技术能力

15.简述课例研修的四个环节。P270(只答环节,不需要过多阐述)①第一个环节是确立主题,寻找改变课堂的支点 ②第二个环节是课前筹备,共商改革的利益与策略

③第三个环节是实施研究,寻找问题解决的最优思路与策略 ④第四个环节主要是进行成果提炼,推广和应用研修成果

三、案例分析(共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根据要求对给出的案例进行评析。其中两个案例来自刘永康教授主持的国家精品课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视频。请大家注册观看。

关注阅读教学(以往惯例有文字提示,尽量看一下)

四、教学设计(共4个小题,20分)根据给定的材料和要求,设计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流程,并对自己的设计进行评析。

目标(三维不清楚/可直接写123点,还是要有一定联系)重难点(难点2~3条左右;重点2点,与教学目标有关联)

教学流程完整、有条理(导入:以那首诗开始,直接写名字;开始—结尾,)评价(自我的反馈)

五、论述题(共1题,15分)+举例

根据要求,结合实例论述,本学期重点考查以下内容: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二章: 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课标P2: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第二章:+

2.如何高效使用教材。(第三章:语文教材)P53+阐述 ①熟悉教材的编辑意图 ②熟悉课文文本

③研究文本的教学价值

④实现多种思路的沟通与融合

3.语文课程资源的构成与功能。(第四章: 语文课程资源研究)P63 ①语文教科书 ②语文助学读物

③互联网+(简单阐述怎么用互联网+)④社会生活

4.语文课程评价的方法。(第五章语文课程评价研究)P79 ①定性评价 ②形成性评价 ③自我评价 ④激励性评价 5.情境教学法(第六章语文课程的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P96 李吉林等人创立的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李吉林将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概括为:“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以激发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情境教学法的基本步骤是:创设情境一参与各类活动一总结转化。

创设情境:即根据教学目标通过生活再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手段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学习的情绪。

参与各类活动:指学生通过参与游戏、唱歌、听音乐、表演、谈话、操作等活动,在特定的气氛中,主动积极地从事各项智力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学习。

总结转化:就是教师启发、总结,使学生领悟所学内容,做到情与理的统一,并使学到的知识、经验转化为指导行为的准则 +选修课

6.语文课程的主要功能。(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功能与目标)P20 性质:工具性、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功能:①语文知识的传递;②语文能力的培养;③文化教育功能 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如何创生语文课程内容 篇二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大家熟知的一句话“,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新课程带给我们的认识。因此, 活用教材进行教学是语文课程创生之源泉。

一、走进文本, 品读文本

教材是范文, 是前人的思想, 前人的智慧, 前人的成功经验总结。因此, 教师要借助文本,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品读文本, 深切体会文本中字里行间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触动心弦, 产生共鸣, 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感受能力。例如, 我在教学《鸟岛》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一文的重点段 (第三自然段) 时, 为了能让学生体验鸟岛的鸟多, 感受到人们爱鸟、护鸟, 乃至热爱大自然。在指导朗读方面, 我发挥了师生之间的评价, 在评价中指导朗读, 在朗读中学会评价。在指导朗读过程中, 留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 强调咬文嚼字, 品词斟句, 强调读书要有层次。即:一要读出鸟多, 鸟窝多, 鸟蛋多;二要读出鸟儿们的幸福、快乐;三要读出人与鸟的和睦相处, 和谐共存。课堂上除了给予充足的读书时间外, 还运用了个别读、范读、小组读, 诵读等多种手段, 让学生充分地读, 深入地思, 深刻地悟。这样学生通过多读与文本对话, 通过说话与作者对话, 通过展示与教师对话, 进而悟出文本的内涵, 悟出作者的思想。

在语文课上, 假如没有读书, 那就是一潭死水。但假如以为语文教学以读为主, 就是一读到底, 或没目的地进行朗读体会, 或在同一层次的理解水平上反复地读。这样的读, 其实是很难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的, 读得再好, 那也只是朗读技巧上的提高。因此, 教师要借助文本, 善于发掘文本的精彩之处, 寻找能有效引领学生研读课文的“点”进行深化。这样的朗读指导才能体现出层次性和有效性。这样的读才能读出语文的博大精深, 读出语文的隽优神韵, 读出语文的神采飞扬, 从而达到理解文本内容, 感悟作者的思想, 产生情感的共鸣。

如教学《特殊的葬礼》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一课时, 在指导朗读的处理上, 我把文中第三自然段 (昔日的雄伟壮观) 和第五自然段 (今日的逐渐枯竭) 进行对比读。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时, 抓住“流量最大“”咆哮而上“”滔滔不绝“”一泻千里”以及“气势雄伟壮观”等词语, 展开想象, 在大脑中组合成瀑布壮观的图景, 并让学生通过读加深体会, 再用“人们对它的感情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默读思考, 让学生体会到:巴西人民为它而骄傲, 世界各地的游客因它而快乐。在学生悟出文字中流露出的“情”的基础上, 我趁热打铁, 进行朗读的指导。如:怎么读才能让人感受到塞特凯达斯瀑布给巴西和世界人民带来的这种欢乐和骄傲之情呢?让学生边思考边自由地练习感情朗读, 然后再让多个学生进行赛读, 比比谁读得美, 谁的读让人感受到它的雄伟壮观, 最后再有感情地齐读, 进一步体会其特点, 表现出文中蕴含的情。紧接着, 我又让学生带着“昔日雄伟壮观的塞特凯达斯瀑布, 今天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这个问题自主读第五自然段, 引导学生抓住“逐渐枯竭“”再也见不到“”无奈地低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语句, 再联系第三自然段的内容通过比较读, 比较思。让学生体会到破坏环境给大自然与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从而感悟到“保护环境, 爱护地球”的重要性。这样的品读文本, 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又能使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达到与作者情感上的体验。

二、运用文本, 想象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社会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因此,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学语言或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以引发学生展开联想或进行想象训练, 这样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也能体会文本的意境。如在教学《白鹭》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一课时, 第七自然有一句“:人们说它是在瞭望。”教学时, 我让学生以白鹭的不同身份, 如孩子、妻子、恋人、国王等, 来设想白鹭在瞭望着什么?这一设计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很活跃, 说出了许多精彩的想法。如“如果那是一只小白鹭, 它是在瞭望它的妈妈, 多么想和她妈妈一起飞上蓝天, 飞跃高山, 到各地去旅游啊!”“如果那是一位‘妻子’, 它是在瞭望着它的丈夫, 盼望着久日不归的丈夫能早点回来, 和家人团聚。“”如果那是一位失恋的人, 它是在瞭望着它的‘恋人’, 多么渴望‘恋人’能再次回到它的身边。”……

又如在教《祁黄羊》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一课时, 我多处运用文本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如“, 假如你是解狐, 卧病在床, 听到祁黄羊举推自己的消息后会怎么想, 怎么做呢?“”如果你是祁黄羊的亲朋好友, 听到此消息后你又会说些什么呢?“”如果你是祁午, 听到父亲 (祁黄羊) 举荐自己时, 你会怎么想, 怎么做呢?“”如果你是嫉恨他 (祁黄羊) 的小人, 听到此消息后, 又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在不断地转换角色中, 体会不同的人物思想感情。这样不仅加深了对文本主题 (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亲) 的理解, 也对祁黄羊这个人物崇高思想的敬佩, 同时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三、精选文本, 仿写文本

文本只是载体, 强调的是语文学习要举一反三。就像儿童从咿呀学语到会自如地说话,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学生学习语文, 首先要学会模仿, 其实模仿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教材中有许多精彩的片段, 有的语句优美, 有的巧用句式, 有的充满哲理等等。利用这样的文段进行仿写, 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拓展学生的思维, 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例如, 教学《鸟岛》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一课时, 学完第三自然段“一眼望去, 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 窝里窝外, 到处到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这一语句后, 我要求学生用“一眼望去, () 到处是 () 。”这一句式进行仿写。学生的想象也很精彩, 如“一眼望去, 茫茫的沙漠上, 到处是金灿灿的沙子。”“一眼望去, 山坡上到处是绿油油的小草, 五颜六色的鲜花。“”节日里, 一眼望去, 广场上到处是游玩的人们。“”课间十分钟, 一眼望去, 操场上到处是欢声笑语的同学。”……

又如在教学《鸟语》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一课时, 最后一自然段的精彩语句“: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 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 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 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为了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 充分调动他们大脑里相关的知识储备, 去发现已有知识经验与课文内容之间的相似性并衔接着仿写。我要求学生用“从 () 那里, 我 () 。”这一句式进行仿写。学生的表达也很丰富, 如“从忙碌的蜜蜂那里, 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跋山涉水的信鸽那里, 我学到了坚持不懈的毅力。“”从搏击风浪的海鸥那里, 我坚定了坚强的意志。”……

再如教学《海底世界》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一课时, 文中对海底各种声音的描写, 如“: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 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教学这一环节时, 我也运用了“有的像 () 有的像 () 有的像 () ”进行排比句式的仿写。这样的句式训练, 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 不仅体现了大语文教育观的思想, 同时也帮助学生联系生活与原有知识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达到了学语文、用语文的目的。

四、跳出文本, 走进生活

语文来源于生活, 是生活的写真。与生活同步, 与生活同在。学习语文可以使人变得文明高雅, 生活更丰富, 活得更精彩。语文教学也只有贴近学生生活, 才能唤起学生的全部热情, 才能触及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 语文教师应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如正有位教育家所说的“:语文的外延几乎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 教师除了要走进文本, 品读文本, 正确把握文本的内涵外, 还要跳出文本, 充分挖掘文本的教学资源, 从而走进生活。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时, 在延伸拓展、升华主旨这一环节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学们, 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 你见过哪些人也具有艄公这样的品质, 成为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主人呢?”让学生把课堂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感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 是生活的写照, 是生活的特写。

又如, 教学《春联》一文中, 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 让学生“拼春联, 编春联”, 这是《春联》教学活动的一个拓展延伸。其目的是让学生在类似游戏的拼接春联的有关知识, 然后用“编春联, 赏春联”的形式使春联的学习认识活动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学习春联的热情就不会因课时结束而结束, 而会延读到课外去, 延伸到生活中去, 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崭新内容。

因此,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即生活, 是生活的缩影。只有认识了这一点, 我们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去感悟语文, 感受生活, 从而提高生活的品味, 生活的质量。

3.活用教材:语文课程创生之源泉 篇三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大家熟知的一句话,“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新课程带给我们的认识。因此,活用教材进行教学是语文课程创生之源泉。

一、走进文本,品读文本

教材是范文,是前人的思想,前人的智慧,前人的成功经验总结。因此,教师要借助文本,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读文本,深切体会文本中字里行间所体现的思想感情,触动心弦,产生共鸣,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感受能力。例如,我在教学《鸟岛》(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一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时,为了能让学生体验鸟岛的鸟多,感受到人们爱鸟、护鸟,乃至热爱大自然。在指导朗读方面,我发挥了师生之间的评价,在评价中指导朗读,在朗读中学会评价。在指导朗读过程中,留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强调咬文嚼字,品词斟句,强调读书要有层次。即:一要读出鸟多,鸟窝多,鸟蛋多;二要读出鸟儿们的幸福、快乐;三要读出人与鸟的和睦相处,和谐共存。课堂上除了给予充足的读书时间外,还运用了个别读、范读、小组读,诵读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充分地读,深入地思,深刻地悟。这样学生通过多读与文本对话,通过说话与作者对话,通过展示与教师对话,进而悟出文本的内涵,悟出作者的思想。

在语文课上,假如没有读书,那就是一潭死水。但假如以为语文教学以读为主,就是一读到底,或没目的地进行朗读体会,或在同一层次的理解水平上反复地读。这样的读,其实是很难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的,读得再好,那也只是朗读技巧上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借助文本,善于发掘文本的精彩之处,寻找能有效引领学生研读课文的“点”进行深化。这样的朗读指导才能体现出层次性和有效性。这样的读才能读出语文的博大精深,读出语文的隽优神韵,读出语文的神采飞扬,从而达到理解文本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产生情感的共鸣。

如教学《特殊的葬礼》(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一课时,在指导朗读的处理上,我把文中第三自然段(昔日的雄伟壮观)和第五自然段(今日的逐渐枯竭)进行对比读。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时,抓住“流量最大”“咆哮而上”“滔滔不绝”“一泻千里”以及“气势雄伟壮观”等词语,展开想象,在大脑中组合成瀑布壮观的图景,并让学生通过读加深体会,再用“人们对它的感情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默读思考,让学生体会到:巴西人民为它而骄傲,世界各地的游客因它而快乐。在学生悟出文字中流露出的“情”的基础上,我趁热打铁,进行朗读的指导。如:怎么读才能让人感受到塞特凯达斯瀑布给巴西和世界人民带来的这种欢乐和骄傲之情呢?让学生边思考边自由地练习感情朗读,然后再让多个学生进行赛读,比比谁读得美,谁的读让人感受到它的雄伟壮观,最后再有感情地齐读,进一步体会其特点,表现出文中蕴含的情。紧接着,我又让学生带着“昔日雄伟壮观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今天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这个问题自主读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逐渐枯竭”“再也见不到”“无奈地低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语句,再联系第三自然段的内容通过比较读,比较思。让学生体会到破坏环境给大自然与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从而感悟到“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重要性。这样的品读文本,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又能使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达到与作者情感上的体验。

二、运用文本,想象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学语言或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引发学生展开联想或进行想象训练,这样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也能体会文本的意境。如在教学《白鹭》(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课时,第七自然有一句:“人们说它是在瞭望。”教学时,我让学生以白鹭的不同身份,如孩子、妻子、恋人、国王等,来设想白鹭在瞭望着什么?这一设计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很活跃,说出了许多精彩的想法。如“如果那是一只小白鹭,它是在瞭望它的妈妈,多么想和她妈妈一起飞上蓝天,飞跃高山,到各地去旅游啊!”“如果那是一位‘妻子,它是在瞭望着它的丈夫,盼望着久日不归的丈夫能早点回来,和家人团聚。”“如果那是一位失恋的人,它是在瞭望着它的‘恋人,多么渴望‘恋人能再次回到它的身边。”……

又如在教《祁黄羊》(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一课时,我多处运用文本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如,“假如你是解狐,卧病在床,听到祁黄羊举推自己的消息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如果你是祁黄羊的亲朋好友,听到此消息后你又会说些什么呢?”“如果你是祁午,听到父亲(祁黄羊)举荐自己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如果你是嫉恨他(祁黄羊)的小人,听到此消息后,又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在不断地转换角色中,体会不同的人物思想感情。这样不仅加深了对文本主题(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理解,也对祁黄羊这个人物崇高思想的敬佩,同时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三、精选文本,仿写文本

文本只是载体,强调的是语文学习要举一反三。就像儿童从咿呀学语到会自如地说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学生学习语文,首先要学会模仿,其实模仿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教材中有许多精彩的片段,有的语句优美,有的巧用句式,有的充满哲理等等。利用这样的文段进行仿写,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例如,教学《鸟岛》(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一课时,学完第三自然段“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窝里窝外,到处到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这一语句后,我要求学生用“一眼望去,( )到处是( )。”这一句式进行仿写。学生的想象也很精彩,如“一眼望去,茫茫的沙漠上,到处是金灿灿的沙子。”“一眼望去,山坡上到处是绿油油的小草,五颜六色的鲜花。”“节日里,一眼望去,广场上到处是游玩的人们。”“课间十分钟,一眼望去,操场上到处是欢声笑语的同学。”……

又如在教学《鸟语》(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一课时,最后一自然段的精彩语句:“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为了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充分调动他们大脑里相关的知识储备,去发现已有知识经验与课文内容之间的相似性并衔接着仿写。我要求学生用“从( )那里,我( )。”这一句式进行仿写。学生的表达也很丰富,如“从忙碌的蜜蜂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跋山涉水的信鸽那里,我学到了坚持不懈的毅力。”“从搏击风浪的海鸥那里,我坚定了坚强的意志。”……

再如教学《海底世界》(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一课时,文中对海底各种声音的描写,如:“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教学这一环节时,我也运用了“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 进行排比句式的仿写。这样的句式训练,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不仅体现了大语文教育观的思想,同时也帮助学生联系生活与原有知识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了学语文、用语文的目的。

四、跳出文本,走进生活

语文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写真。与生活同步,与生活同在。学习语文可以使人变得文明高雅,生活更丰富,活得更精彩。语文教学也只有贴近学生生活,才能唤起学生的全部热情,才能触及学生的情感世界,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语文教师应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如正有位教育家所说的:“语文的外延几乎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教师除了要走进文本,品读文本,正确把握文本的内涵外,还要跳出文本,充分挖掘文本的教学资源,从而走进生活。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时,在延伸拓展、升华主旨这一环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你见过哪些人也具有艄公这样的品质,成为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主人呢?”让学生把课堂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是生活的写照,是生活的特写。

又如,教学《春联》一文中,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拼春联,编春联”,这是《春联》教学活动的一个拓展延伸。其目的是让学生在类似游戏的拼接春联的有关知识,然后用“编春联,赏春联”的形式使春联的学习认识活动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学习春联的热情就不会因课时结束而结束,而会延读到课外去,延伸到生活中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崭新内容。

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即生活,是生活的缩影。只有认识了这一点,我们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去感悟语文,感受生活,从而提高生活的品味,生活的质量。

上一篇:四年级数学下册《比身高》教学设计下一篇:大四班第二学期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