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抒情散文随笔

2024-12-09

感恩的抒情散文随笔(17篇)

1.感恩的抒情散文随笔 篇一

冬日的阳光缓缓洒下,连心也变的温暖起来。我静静地站着,感受这片刻的宁静与温馨。

屋子静静的,悄无声息,只有桌子上她的相片与我对视着、交流着。相片中她浅浅地笑着,沧桑的脸上刻满岁月的年轮,深深浅浅的流年印痕让她的脸如老树皮样没有生气和生机,只有鱼尾纹掩盖着的眼睛里透着丝丝的温暖和慈爱。我用手轻抚她的脸,与她相处时的点点滴滴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卖包子喽,新出笼的大肉包子,快来买喽。”我边跺着脚边喊着,阵阵白色的、冰冷的雾气从我的嘴里飘出、升腾。天好冷啊!我不由地缩了缩脖子,看了眼满笼的包子,今天一个都没有卖出去,唉!

“买、买一个包子。”

我抬起头,眼前的她很苍老,走路一瘸一拐的,仿佛随时都会跌倒似的。我急忙走上前想扶她一把,她往边上躲了躲才说:“我身上脏啊!”

我怜惜地看了她一眼,从笼子里拿出来几个大包子装在袋子里递给她。她“扭捏”着不肯接:“我只买一个。”

“快拿着吧,老奶奶,这是我送给您的。”我把袋子塞进她的手里。

“好人啊!”她抬起铺满老树皮的手擦了擦眼角,从袋子里拿出一个包子吃了起来。她吃包子的样子真让人心疼,仿佛跟包子有仇似的,三口两口一个大包子就滑进了她的肚子。一口气吃了三个大包子,她才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忽然,她喊了起来:这里怎么有钱?我顺着她的视线往地下看去,银色的雪地上果然有一抹淡红色。捡起来之后,我又连忙掏了掏空空的衣袋,心里纳闷着:口袋里的钱怎么会跑到了雪地上。我看看手里的钱又看了看她那风霜的脸,暖流在心中涌动,她赢弱不堪的身躯在我眼前瞬间变的高大起来。这一千元是我这三个月的税钱,要是丢了……想到这儿,我不由自主地哆嗦了一下。

她定定地望着我,我不由的红了脸。急忙抽出来一张百元大钞,又装上几个大包子朝她递过去。

她呆呆地看了我一会才说:“孩子啊,你这是干啥?我虽然老了,可是道理还懂得。这人啊,啥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一颗感恩的心。”说完,她迈着颤巍巍的脚步走了,身上背着的那个大大的、装着废品的袋子在身后晃来晃去。她远去的身影模糊了我的视线,阳光缓缓洒下,照亮了心田。是啊,人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她吃了我几个包子,贫困的她,在面多这么多钱的时候,没有心动,只有感恩。这是一种多么让人钦佩的高贵品格!

从那以后,我与她便成为了“好朋友”。她姓刘,是一个孤寡老人,我给她送包子,她帮我照顾脑瘫在床不能动的孩子。她的住处离我不远,是临街的一个小小的房子,十平米左右,里面更是破旧不堪。临近街面,车声、人声让小屋子喧闹异常,根本无法安睡。我经常劝她去我家里住。可是她总是摇着头说:这里挺好的,这房子还是街道给我弄得呢,住在这里我感到很快乐、很温暖。

欢乐的时光总是让人难忘,而痛苦的日子总是让人揪心。她和儿子一起病了,她得的是脑梗死,左面身子一动也不能动。儿子高烧不退。我忙了这面忙那面,给她喂完饭再去喂儿子。

已经整整三天了,他们的病毫无起色。无奈下我把她送到了敬老院,那里有专门的医生和护工。她无儿无女,孑然一身,我在亲属处签下我的名字并且留下了联系方式。

在经过了无数个难熬的日夜后,儿子的病终于好了起来,我的心刚刚平稳下来就接到敬老院的电话。

我赶到时,她的呼吸已经开始急促,混浊的目光在看见我的那一刹那有些许的清澈,随即又黯淡下来,嘴唇哆嗦着发不出半点语言。我怜惜地把她抱在怀里,泪水在脸上蜿蜒而下。与她相识虽短,却有着亲人般的情感和不舍。这个苦命而孤独的老人,总是那么快乐、坚强和阳光。她用赢弱的身躯来回报给她帮助的社会和他人:每天拾垃圾赚来的钱只留下很少一部分自己生活,其他的钱都资助了贫困山区的孩子。她每月给他们寄钱,他们都亲切地喊她“奶奶”。她没有孩子,却用她那伟大的母爱关心着每一个孩子,我不在的时候,她给我儿子翻身、喂水,她用她的行动来影响着每一个人。

她在我的怀里抖动着,如残败的落叶般没有生气,她轻轻地闭上眼,在我的注视下慢慢停止了呼吸。处理完她的后事,我带走了她的一张相片,这里有对她满满的回忆。

相片中她对我浅浅地笑,一如昨日,我仿佛听到了她苍老而温暖的话语:人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一颗感恩的心。

“呤呤……”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了我的沉思:“什么?法院?”

放下电话,心中一阵阵不安,法院找我?我苦思冥想也没想起来自己做了什么违法乱纪的事。走在路上,头晕眩着,心抖动着。

法院里一个看起来很年轻的女法官接待了我,她的话再次把我“雷倒”。她说:市里拆迁,街面上的老房子要给予补偿,刘奶奶的小房子也在拆迁范围内。因为她是孤寡老人,没有继承人,法院在敬老院查到了我的联系电话。她还说,是我把刘奶奶送去敬老院的,在遗产继承上可以考虑是否让我来继承的问题。最后她通知我,明天下午开庭,叫我带着有效证件出庭。

最终法院驳回了我作为继承人的诉讼,我的心头却一阵释然。本来我与刘奶奶的情谊就是一份纯净无暇的美好情谊,我从来没有想到过她会有什么遗产,也没有想到那么一个破旧的小房子拆迁费竟然高达10万元。

慢慢地走在街上,冬日的阳光舒缓宁静,心也跟着舒展起来。

“呤呤……”又是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我接起电话:“什么?去市政府一趟?”

当我步履匆匆走进市政府的时候,才发现屋子里坐着满满的人,照相机的镜面在灯光下闪着粼粼的波光。原本平静下来的心湖再次荡起涟漪,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下意识地想逃离。

“快请进来。”一个领导模样的人边说边对我伸出右手,他身后一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人介绍道:“这是李市长。”

我木纳而机械地把手伸出去,我的手刚从他的手里放出来就被另外一个人握住了。不断地握手、不断地介绍。我一句话也没听进去,我只想快点离开这里,回家去照顾我那脑瘫的儿子。

“……王大姐的事迹上了报社的头版头条,她的事迹感动了所有的人,也包括我。一个单亲母亲带着一个脑瘫卧床不起的儿子,每天靠卖包子赚的钱来度日。却给了刘奶奶无微不至的温暖和照顾,把她送去敬老院,替她交了费用。在刘奶奶百年后又以女儿的身份安葬了她,这是什么?这是一种精神,一种高贵的品格!她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回报,只想用自己的行动给这个冬天带了一片阳光,我们感谢王大姐。”

我木纳地听着,脑子有些转不过弯来:这是说谁?我?

“刘奶奶的小房子拆迁费10万元,按着继承法王大姐无法得到这笔遗产,刘奶奶这笔遗产将归入国库。我们遵从法律,但是法律之外是伦理道德和良知。经市委班子研究决定:对她见义勇为给予奖励,并号召全市人民向她学习。”

当如雷的掌声响起时,我有些听明白了。我慌忙站起来,支吾着说:“我不能要、不能要。”

“您就不要推辞了,这个奖金是您应该得的。王大姐不仅照顾并安葬了刘奶奶,还把刘奶奶资助贫困山区孩子的重担也接了过去,这种善举让她自己的生活变的更加贫困。可是她不抱怨,她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社会,她的行动带起一股感恩的热潮。最近往市委打电话要求资助贫困山区孩子的人特别多,这就是爱的力量、感恩的力量!市委还决定,要加大对见义勇为者的奖励,让社会形成一股见义勇为的风气。市医院也决定免费给您的儿子治疗,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您的儿子一定能好起来。”

“真的?”她喜极而泣地抓住领导的手激动地问。她是一个母亲,面对金钱可以不动心,但是她是多么渴望儿子能快点好起来啊!

“真的,市委还决定给您安排一个工作,让您和儿子好好地生活。这就是爱的回报、爱的延续!”

天很蓝,蓝的让人好心安。空中飘来一个苍老而温暖的话语:人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一颗感恩的心。

2.感恩的抒情散文随笔 篇二

一、窥一斑而见全豹———紧扣题眼

抒情散文的内容包罗万象, 阅读时要获得对文章的整体印象, 首先应从标题入手, 因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抓住标题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 《白杨礼赞》一文中, 通过对 “白杨”进行 “礼赞”, 借白杨树高大的形象, 赞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军民, 歌颂他们坚强、质朴、力求上进的精神。《囚绿记》中作者借助对绿色植物常春藤的赞美, 表露了自己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追求光明的圣洁灵魂。作者以“常春藤”为“绿友”, 朝夕相处, 息息相关。被囚的常春藤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 作者借助绿色的生命, 意在当时异族入侵、祖国受辱之际, 展示自己向往光明的心境, 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的激情, 赞颂中华民族渴求自由、坚贞不屈的精神。

二、双针竞引双丝缕———穿针引线

线索是贯穿文章内容的一根“红线”, 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 它在文章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抒情散文如果没有恰当的线索, 全文将是一盘散沙。找准文章的线索, 就可以理清它的结构。散文的线索多种多样:以“游踪”为线索, 如《绿》, 作者的三个观察点是坐在亭边、走到山边、站在水边, 观察的视角分别是由远及近, 由低到高, 再由高到低;以 “某种感情”为线索, 如《灯》《蒲公英》《故乡的榕树》, 则分别以“灯”“蒲公英”和“故乡的榕树”为线索。顺着线索读下去, 可以提炼出文章的纲要, 为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奠定基础。。

三、中心有朵耍花儿———慧识文眼

抒情散文大都采用寄情于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来表达文章的中心, 而文眼就是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 反映文章中心的词语或句子。抓住了文眼也就把握住了全文的主旨, 这样就可以以点带面、层层推进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济南的冬天》以“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 有山有水, 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 暖和安适地睡着, 只等着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为文眼, 写出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 中心明确清楚。

文眼就是文章的中心, 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一般在文章的结尾, 有时也可能在开头或中间, 有时还可能要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如《鼎湖山听泉》的文眼在结尾几段。作者在听完鼎湖山的泉水后写道:“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 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 历史的变迁, 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 新陈代谢的声部, 由弱到强, 渐渐展开, 升腾而成为主旋律。”这里通过听泉, 从而透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把山泉当做山的灵魂来写, 表现了对山泉的喜爱之情, 并不断升华, 写出了自己对人生的见解:美是无处不在的, 是充满生机的, 历史是向前发展, 生生不息的这一主题。

四、刻样衣裳巧刻绘———由文生画

抒情散文的阅读, 需要仔细品味文中所描绘的画面, 抓住景物的特征。如朱自清的《春》一文, 作者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五幅图画。第一幅是春草图, 描写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它的色彩、质感、覆盖面在描绘中具体可感。 第二幅是春花图, 树上———树间———树下, 动静结合, 色味结合, 虚实结合, 高低结合, 明暗结合, 绘出了一幅色彩鲜艳、春意盎然的立体春景图景。第三幅是春风图, 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描绘。第四幅是春雨图, 着力描写春雨的多和细密, 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 展示了春雨的特点和人们对春雨的喜爱。第五幅是迎春图, 作者着力写春早人勤。最后赞美春天, 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鼎湖山听泉》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来写鼎湖山的泉水, 来到不同的地点, 描绘不同的图景, 文章描绘了鼎湖山四幅图画。第一幅图是初闻泉声图。作者下了江轮过了寒翠桥时就听到了泠泠淙淙的泉声, 泉声非常清朗、悦耳动听, 使人的心情发生很大的变化, 从而“顿生雀跃之心”。第二幅图是初见泉影图。顺着行踪来到山中, 由于到达山间树林茂密, 泉水隐入其中, 有时在林木疏朗之中隐约可见, 一闪而过, 再去寻找时却不可得。此时作者把它形象地比喻为 “膝下的爱女”, 当“我”伸手欲揽时, 她却远远的跑开;当“我”假装不顾时, 却悄悄跑近, 依偎在“我”的身边“好一个调皮的孩子”。第三幅图是近听泉声图。依山拾级而上, 来到补山亭, 越是向山的高处攀登, 树木越茂盛, 绿意就越浓, 但泉影就越不可寻, 而泉声却越发悦耳, 写出了山泉青春的气息。第四幅图是倾听泉声图。听到钟声, 依山而上, 来到庆云寺。借宿寺旁客房, 如枕泉而眠, 倾听鼎湖山的泉声, 表达听泉的感悟。

五、品味语言———闲境总能精妙道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它反映了作者的创作个性, 品味文章的优美语段, 能够陶冶读者的情操, 赏析文章的语言有效地进行积累, 可以开阔视野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 提高文学素养。抒情散文语言的一大特点就是优美凝练, 富有音乐美, 简洁准确, 质朴自然。例如朱自清的《春》中,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一个“闹”字用得很传神, 写出了春天到来时各种野花竞相开放的特点, 蜜蜂赶来采蜜, 也写出了花的清香、浓郁、醉人。又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它生长着”,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春天“新”的特点, 具有生命力、活力,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说就是作者的行文方式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语句组织形式。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象征、欲扬先抑、对比衬托、夸张等。例如借景抒情的手法, 《夏》通过对夏天万物蓬勃生长、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暑气蒸腾、农民辛勤劳作几幅画面的描写, 写出了夏日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 表达了对夏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白杨礼赞》文中茅盾用尽笔墨描写白杨树的外部形态:笔直挺立的干, 紧紧靠拢的枝, 片片向上的叶, 光滑淡青色的皮, 描写的是普通而又平凡的白杨树, 着重写它的神采、姿态、精神和品格, 给予它激情的讴歌。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 是把它当做一个象征体, 象征着北方的农民, 尤其象征着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每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都寄托着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悟, 凝聚着作者的深情。要做到“悦读”抒情散文, 读懂是前提。读懂这类散文的最大技巧就是整体感知全文, 把握阅读技巧和方法, 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这样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悦读”抒情散文。

摘要:初中生要做到“悦读”抒情散文, 要抓住标题,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准线索, 理清文章的结构;找出文眼, 把握文章中心;描绘画面, 明确景物特点;品味语言, 感悟散文语言之精妙;分析手法, 领悟写作技巧。

3.杨朔抒情散文创作的局限 篇三

杨朔的抒情散文代表了散文“诗化”创作方向,众多的文学史都肯定了他的这一贡献。让我们挑出几篇最具诗意化的散文来分析他的创作,看看究竟能有一些怎样的思考。《荔枝蜜》已烙在了我们那一代学生的记忆里,《茶花赋》、《雪浪花》、《香山红叶》给我们深深的印象。当再一次细读这几篇散文的时候,已经不再是一种模糊的好的印象,它已引起了我强烈的思考欲望。以前的欣赏只是泛泛的印象感觉,不涉及任何创作规律内在的思考。当拔开那层掩盖在其上的红花翠叶之后,一个清晰的骨架已呈现出来。因此,在杨朔的散文世界中,一切纷繁复杂的表象下面都可以找出一些简单的构架。

毫无疑问,这些来源于生活中的散文材料还是很广泛,空间的跨度也很辽阔,并且在具体的事物选择上也注意事物本身的诗意特征,枫叶,浪花,茶花,蜜蜂等事物在我们的视界里(传统中也如此)都是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带褒义感情色彩的,作者能借助这些事物再融入自己的体验或传说故事来营造意境,生成一种独特的散文文体,一般的阅读印象便是如此。但当仔细去思考他的散文构筑方式时,同时也发现一个让我惊讶的现象:散文创作样式的同一模式,或者说复制现象。以上所举的四篇文章进行解析,为了便于明晰的理解,示图如下:

《荔枝蜜》通过我对蜜蜂的感情为线索,以喝荔枝蜜的甜美生活体验,而抒发对劳动人民对甜美生活的创造的情感,最后升华到自己变成蜜蜂;《茶花赋》以我在异乡求人作画解乡愁为由,联系自己在云南见到茶花之美,而抒发劳动人民创造生活之美的情感,最后画与茶花成为一体;《雪浪花》以海边礁石议论的见闻为发端,通过描写老泰山一生为线索,而抒发祖国建设就是千千万万的老泰山的集体力量所成,最后升华到老泰山就是一朵雪浪花;《香山红叶》通过我游香山为绪,穿插老向导的动人叙说和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抒发人们对香甜事物只有在好的时代才能自觉的情感,最后升华到老向导也成了一片可爱的红叶。这四篇文章都采取借物抒情的方式,从具体的事物联想到生活美好的一方面,其想象方式和想象的过程也显现出基本一致的倾向。

横线上下则是作者设计的两条抒情线索。以上部分是文学的显性层面,是审美抒情,其构造方式是完全同一的,由一物而想到这种事物所对应的一个褒义审美特征,并通过这种审美特征象征人的精神品格,最终达到物与人的合一。以下部分是政治的隐性层面,属政治抒情,其表达没有超出诸如生活、人民、劳动、集体、时代等范畴,体现着时代的鲜明烙痕。而连结这两条线索的是人类的美好情感体验,既是他所借的那个物本身所能具有的特征,同时又指向抒情双线中那些体验的对象,对象在享受着这些美好情感时,同时又显现着这种美好的精神品质,于是便顺理成章地将物与人实现合一。这样就呈现出了杨朔散文外在表现庞杂而内在同一的精神模子,就好比我们工业生产中的模具一样,用的是同样的模子,塞进的材料不一样罢了,有些人感觉出它们的花花绿绿,煞是可观,而细致的人则看出了他们不过是规格稍有出入,内里骨架却完全一样的东西,久而久之便感觉出单调来。这恐怕是杨朔散文致命的软肋吧!

也许,在今天这样一个偏重个性和审美的时代里去苛求杨朔散文,显然是一种苛责,也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宽容一些,回到他的创作年代,那样的散文就是难能可贵的。可淘洗经典的重要液质莫过于时间了,时间的长河流得越远,我们的宽容也就越少,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而无法让评价的法则圆满,结果只能是像杨朔这样的作家在反前一阶段的畸形要求下被抹煞了。又说回来,任何一种怎样的模子,他也会产生成熟的作品,骈文就是一幅戴在创作者身上的镣子,但镣子也能成就人,王勃不也能写出《滕王阁序》这样的千古绝唱吗!但《滕王阁序》只能是唯一的,我相信,在一种正常的批评风气里,杨朔的散文极少数还会时不时地被人提起,会在某一个时期走进我们的语文课本。

4.爱与感恩抒情散文 篇四

感恩吧,为了那平凡而伟大的母爱;感恩吧,为了那人心深处的善良。他们用爱的清泉滋润了你,也希望你用爱的清泉去滋润每一个人。他们在黑夜中给了你一只蜡烛,也希望你用蜡烛的光芒去照亮别人。

生命中有很多让人震撼人心的行为,有许多无私贡献的爱心,他们将爱心的火炬传递给了每一个人,让爱心的火炬一年又一年的传承下去,经久不衰。他们让爱心充满了社会,让善良留在了人间。让我们携手带着爱与感恩,一起前行。

生命是短暂的,也是伟大的。一个人留恋于世间的价值是在于他的人生是否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是否在世间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创造了自己的价值,了解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真谛。我觉得一个人生命的伟大之处在于将平凡的爱心体现在生活的小事之中,年轮的飘逝或许让你苍老,但不变的却仍是你一颗关爱他人的爱心,一颗帮助他人的真心;时光的侵蚀不会磨灭你的印记,你将爱永远的留在世人心中。

说到爱,我记得一个伟大但又很平凡母亲叫陈玉蓉,她也只是千百万母亲中的一员。她,一个女人,为了救孩子,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在生活在病痛之中,为了让自己的重度脂肪肝消失,好捐肝救子,他奔走于江岸区湛家矶长长的堤坝上。春去秋来,风雨无阻,211天,每天暴走十公里。日以继夜,冬去秋来,一年的坚持让她扣响了拯救儿子的大门,最终让她儿子的生命得以延续,让儿子的生活仍旧幸福。她只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母亲,但她的那份对子女的爱却是我们值得感恩终身的。她的行为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与崇高,让我们更加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深切含义。知道母爱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是永远不变,始终如一的。是要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去对待的。

俗话说“大音希声,大爱无形”。生活中的爱在灾难面前完美的`展现。所以,灾难不再是灾难,它成为爱的继续,成为善良的延伸。就好像自发去灾区救灾的农民十三兄弟,武文斌这个为救灾活活累死的小兄弟,还有像青岛的“微尘”爱心组织等等,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的含义,生命的伟大与崇高,他们将在史书上青史留名,他们的爱将永恒的遗留在这个世界,经久不衰。

感恩吧,为了那平凡而伟大的母爱;感恩吧,为了那人心深处的善良。他们用爱的清泉滋润了你,也希望你用爱的清泉去滋润每一个人。他们在黑夜中给了你一只蜡烛,也希望你用蜡烛的光芒去照亮别人。

5.初三抒情散文荐读:懂得感恩 篇五

如果说在这个世界上最幸福,最温馨的事是爸爸妈妈有了孩子,我说最最幸福、最最温馨的是孩子有了爸爸妈妈,因为天下的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

——题记

爸爸妈妈养育了我供我读书,供我生活,供给我的一切,尽管我的家庭并不是很富有,我还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看来我是该改改我的坏毛病了,多多学会感恩啊。感恩让这个世界更美好,如果人人都懂得感恩,我想那时候人类的思都达到了巅峰了!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这个道理我早已记在大脑中,但自私的阴影总站在前头,以至这个道理我始终不能觉悟。

6岁的夏天,爸爸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伊索寓言》。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是《乌鸦反哺》。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从前在一片大森林里有一棵无比高的大树,树上只有老乌鸦和小乌鸦两只小鸟,小乌鸦小的时候,毛都没长齐,老乌鸦每天在树林厉飞来飞去找食物,为了喂饱小乌鸦,她不畏一切艰险。小乌鸦也每天都看在眼里,他一点一点地都印在脑海。渐渐地小乌鸦长大了,但他没有放下自己的妈妈,她像小时候妈妈一样照顾自己的妈妈。

6.感恩伟大母亲的抒情作文 篇六

落叶归根,那是大树对大地的感恩;羊羔跪乳,那是它对母亲的感恩;白云悠悠,那是白云对蓝天的感恩;而我要用成绩来感恩我的母亲。

但丁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一位最伟大的女性,她便是慈祥的母亲;世界上只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母亲忍着生我之痛,养我之苦,把我拉扯大。皱纹也爬上了您的脸庞,原来那头乌黑亮丽的秀发长出了银丝,那双手也已不再光滑,而变得粗糙了,而就是这双手,在我跌倒时,一次次把我扶起,给我包扎伤口,就是这双手,在我生病时给我喂药。

记得我七岁时的一个夜晚,我突然发起高烧,爸爸没在家,外面还下着大雨,您看我高烧不退,心里十分着急,当时已经十点多了,您决定把我送到村里的诊所,可是,骑自行车吧,天太黑路又滑,母亲就背着我往诊所跑去。在路上母亲深一脚浅一脚的跑着,而我却在母亲的背上又哭又闹。屋漏偏逢连阴雨,大夫没有在家,母亲只好背着我去了邻村的诊所。输上液之后,我才渐渐安定下来。医生说:“多亏来得及时,不然后果不堪设想,不过现在已经没事了,只要安心吃药就会好了。”听到这句话母亲一下子坐在了椅子上久久不能动。我的病好了,而母亲却住了院。

同学们,让我们用感恩的心来感恩这个世界,来感恩我们的母亲吧!

【2】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古人孟郊写的诗《游子吟》。一位母亲慈爱地为孩子缝制着衣服,一针一线都饱含着母亲深深的爱,唯恐孩子在外不能吃饱穿暖。这首诗让我懂得:母亲从孩子出生起就要劳累,幸苦地培养孩子,我们作为孩子长大了一定要好好地报答母亲。

可是,又有多少孩子懂得长大后要报答母亲呢?

有人说:“等我长大了要为母亲买很贵重的东西来报答她。”其实,报答母亲并不一定是只有以后才能做的,我们现在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来报答妈妈,可以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比如说我们可以帮妈妈叠被子,帮妈妈洗碗,或者当妈妈劳累了一天,晚上为她洗洗脚等等。

7.浅析朱自清抒情散文的写作特色 篇七

第一, 细腻委婉的描写极富画面美。朱自清在散文 (特别是写景散文) 中善于运用描写来细腻的刻画对象, 力求做到逼真、形象, 给我们带来一种画面的美, 就好像是一卷工笔的画卷, 丝丝入扣, 栩栩如生。比较典型的就是《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从第四段开始描写月下的荷塘。首先看到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看到的是叶子中间, 零星点缀着地白花。那些花儿形态各异,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吹过, 展示给我们的是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接下来又写月下荷塘整体的形象 :“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最后写荷塘四周的灌木、杨柳和远山。作者从形、色、香几个方面展开联想和想象, 将一幅的月下荷塘的美景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第二, 多样的写作手法极富情趣美。朱自清用精湛的技能, 将观察到的声音、色彩等用比喻、拟人、通感等艺术手法传达出来, 描绘了一幅幅幽远宁静、声色俱全、可感可触的艺术画卷。在他笔下, 一切事物都具有了与众不同的特点。“风轻悄悄的, 草绵软软的。……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 有名字的, 没名字的, 散在花丛里, 像眼睛, 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 不错的,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各方面描绘春天。《荷塘月色》中通过众多的比喻, 用“舞女的裙、明珠、星星、美人”等可感可触的事物、“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等声音来形容静止的, 呆滞的荷塘、荷花、荷叶、荷香, 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体验来表现月下荷塘的美感。这种化静为动, 点石成金的表现手法被作者运用得炉火纯青。

第三、巧妙的构思, 精确的剪裁, 使文章在很小的篇幅里表现出丰富的内容。朱自清的散文, 虚实结合, 详略得当, 充分展现其精密的构思。《春》从“盼春”到“绘春”到“颂春”的精巧构思, 不仅用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景色, 而且行文的安排上也独具匠心。作者先全面、整体地观察春景, 从山色、春水和阳光几方面勾勒出春景的轮廓, 总体观察后, 再微观描绘, 有次序地、精细地观察春天的各种景象。“绘春”中描述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 在这五幅图的顺序安排上作者也下了一番工夫。先写“春草”是因为它是春的使者, 是人们最先看到的春天 ;次写“春花”, 因为花迎春, 它是春的象征 ;三写“春风”, 因为它让人感受到春的温度 ;四写“春雨”, 雨润春, 既体现了春的特点又表现了人们对春到来的喜悦, 自然就过渡到了“迎春图”。尽管各幅画面观察的方法, 描写的角度不一样, 可都抓住了它们各自的特点, 融入了作者对春天、对生活、对未来的喜爱赞美之情。“迎春图”中, 作者就像是一位丹青高手, 用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 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 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第四, 写景抒情, 情景交融。朱自清的散文中有着真挚的情感, 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人往往都倾注了作者的深情。他笔下的自然都是人化的自然, 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写真。他在“继承弘扬以形传神、重在神似的艺术精神这一整体性的审美把握, 加上‘诗可以怨’的审美理想的制导, 生成了风格的隐秀与清逸的色彩。”在《绿》中“我”把梅雨潭的绿当做自己的“女儿”对待, “我用手拍着你, 抚摩着你, 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 便是吻着她了。”

总之, 朱自清的散文以独特的艺术风格, 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也奠定了他宗师的地位。了解朱自清散文的写作特色, 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的散文, 还能帮助我们提高写作能力。让我们在理解“美”的基础上学习“美”、靠近“美”。

摘要: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 他一生创作了130余篇散文, 很多散文都是家喻户晓的名篇,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余光中称赞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心境温厚, 节奏舒缓, 文字清爽。语言洗练, 文笔清丽, 极富有真情实感, 是朱自清散文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在其抒情散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将以朱自清的《春》《绿》《荷塘月色》《背影》为例, 分析朱自清抒情散文的写作特色, 希望能窥视其文被人称为“美文”的原因。

关键词:朱自清,抒情散文,写作特色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散文精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8.浅析韩愈散文的抒情性特征 篇八

关键词:韩愈;散文;抒情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01

韩愈是唐代卓越的散文家,宋代苏轼推崇他“文起八代之衰”;曾巩《杂诗》则云:“韩公缀文辞,笔力天乃授,并驱六经中,独立千载后。”韩愈散文的文道结合、语言丰富、艺术技巧高超等备受世人关注,然而韩愈散文的直率大胆,富有真情实感和鲜明的抒情性,也是造就韩愈散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韩愈散文对抒情手法的借鉴与发扬

抒情散文萌芽于先秦,在先秦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中,蕴藏着作者充沛的情感,《庄子》中的许多篇章都可被看作是较成熟的哲理抒情散文。汉代的历史散文和政论散文,如《史记》《过秦论》等,所用的表现方法主要是议论和叙述。“到辞赋体文学兴起,才发展了描写和抒情的技巧,但两汉以下的辞赋却走上了“雕虫篆刻”的道路,因而被韩愈以前提倡“古文”的许多人所鄙弃。韩愈则注意继承、发展前人包括辞赋作家使用描写、抒情方法的成就,特别是唐代传奇文学和诗歌发达,古文家中许多人善写传奇和诗歌,韩愈把它们的写作方法用于“古文”,更加提高了散文描写和抒情的水平。”[1]

韩愈的散文中有议论叙述,更有率真大胆的抒情之作,这类作品往往因为饱含真情实感,写起来形象生动,气势充沛,非常容易感染读者。如悼念亲友的祭文《祭十二郎文》;给好友写的书信文《与孟东野书》;为“文以明道”而作的论说文《师说》《答李翊书》;还有为人才发“不平”之声的论说文《杂说》(其四)等,这些文章体裁多样,写人写事都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对抒情手法运用自如,增强了散文的表现力。

二、韩愈散文的抒情性特色

(一)为明道而抒情

唐代古文运动,是一次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的文学革新运动,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任,文以载道、文道合一,是韩愈古文理论的核心。然而作者的“明道”并非直白生硬的陈述,他以强烈的自信与信仰感染读者,把真诚的感情注入到文章中去,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文章达到“文以明道”的目的。

如《与冯宿论文书》与《答李翊书》这两篇文章,同样是“论文”,以宣扬“古文”为主题,作者在文章中积极地表明了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主张。从“不知古文直何用于今世也。然以竢知者知耳”“以此而言,作者不祈人之知也明矣。直百世以竢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不疑耳。足下岂不谓然乎”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文以明道”的坚持与实践,感受到作者的真诚与热情。

(二)为理想而抒情

韩愈在《与凤翔邢尚书书》中说:“愈也布衣之士也。生七岁而读书,十三而能文,二十五而擢第于春官,以文名于四方。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常以天下之安危在边……”[2]这段话表明了韩愈的理想,他是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他虽然提倡“复古”和儒家道统,但绝不只埋头于书堆,他的文章能真实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为自己或他人发出“不平”的声音。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结合自己不得志的感受,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理论,全文由物及人,由人及天,再由天及于人言,浩浩荡荡地用了四十个“鸣”字,充分表现出对友人孟郊的慰藉与支持。在《荆潭唱和诗序》中他进一步阐发了这一理论:“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讙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3]韩愈意识到,只有这种具有真情实感的不平之鸣,才能成为那个时代优秀文学的代表。作者对于这种现象是感同身受的,因此能够写出抒情特色鲜明、具有现实意义的文章。

(三)为抒情而抒情

韩愈散文除了论说文、记叙文还包括抒情文,抒情文多见于祭文、赠序、书信之中,如《祭十二郎文》等,作者在文章中寄予了深厚而真挚的情感,或怀念亲友,或给予友人后生鼓励和祝福,或向知己倾诉情怀,无一不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祭十二郎文》曾被后人誉为“千古绝调”,孙昌武先生也说“这篇文章抒写悲情兼有喷薄雄肆和哀婉深沉的特点,文字如强抑悲痛,脱口而出,未加修饰,实则精心结撰,是真情流出的至文” [4]。作者在文中回忆与十二郎生前的深厚情谊,全篇几乎字字句句都在写情,即使是纯粹叙事的语句,也无不渗透着无限深情,使人读之不禁为之动容,发自肺腑的真挚情感正是这篇祭文的魅力所在。

三、小结

韩愈的散文是唐代散文革新的鲜明标志,他的散文在古代散文的基础上,吸取新的语言成分,形成一种宜于说理、抒情、叙事的新散文,而成为中古以来最流行最实用的文体。李汉在《昌黎先生集序》中说:“呜呼!先生于文,摧陷廓清之功,比于武事,可谓雄伟不常者矣!”[5]古往今来,韩愈的散文都被给予很高的评价,这不仅与他“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古文理论息息相关,更与他革新文体、语言创新、丰富表现手法包括描写和抒情息息相关,其散文的抒情性特色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正是韩愈等人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为抒情散文的发展做出了有力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昌武:《论韩愈散文的艺术成就》,辽宁师院学报,1981年02期。

[2][3][5]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9.我感恩父母的抚养初中抒情作文 篇九

每个人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人感恩同学的慷慨帮助,有人感恩老师的谆谆教导,我今天要感恩的是父母的辛勤抚养,因为父母把我们含辛茹苦地抚养成人,真是太辛苦、太伟大了!

记得在我九岁的一个晚上,我突发高烧,爸爸妈妈连夜骑着车带我到医院去,在赶往医院的路上,我曾清楚地记得妈妈一直在叫着我的名字,妈妈还担心地落下了晶莹的`眼泪,一到医院,他们又忙着给我找医生、交费、拿药。输上液后,我模模糊糊地睡着了,可爸爸妈妈却不敢睡,一直坐在床边守着我,生怕我又有不舒服的地方。到了第二天早上,我一睁开眼睛便看见妈妈还握着我的手,在床头边睡着了。我想一定是妈妈昨晚一夜都没有合眼,现在实在太累了,所以支持不住才小睡一下的吧。我心疼地看着妈妈那慈祥的脸,由于一夜辛劳而憔悴了许多,我又看到妈妈那乌黑的秀发中增添了几丝白发,这是因为妈妈为了抚养我长大成人而累出来的吧。妈妈啊妈妈,为了照顾我,您不顾自己的身体整夜地守着我,您真是太辛苦了,想着想着,我不禁流下了感动的眼泪。眼泪落在妈妈的脸上,惊醒了妈妈。我赶紧擦干眼泪,把头扭了过去,妈妈以为我又不舒服了,赶紧跑过来,又着急又和蔼可亲地问我:“小艳,怎么了?哪里不舒服?”我含着泪说:“妈妈,我没有不舒服,只是感到自己有这么一位好妈妈而开心地哭。”妈妈又说:“傻孩子,你是妈妈身上掉下的一快肉,我不对你好,那对谁好呢?”听完妈妈的话后,我一下子扑到妈妈的怀里……像这样的寻常小事多得就像天上的繁星,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10.感恩抒情诗歌 篇十

曾记得

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这样告诉我: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学会感恩

可幼小的我并不懂得感恩的含义,

只知道受人滴水之恩,要涌泉相报,仅此而已!

随着我慢慢长大,我渐渐的懂得了感恩这两个字的分量有多重!

清晨,当我们沐浴着第一屡阳光时,

你可曾想过:是大自然给予了我们生命的氧份

当我们发出第一声啼哭时

你可曾想过:是母亲的十月怀胎苦将我们带到这个多彩的世界

当我们用知识去创造未来的.时候

你可曾想过:千叮咛万嘱咐过你写作业的老师

当我们工作中取得成绩的时候

你可曾想过:身边有多少默默帮助过你的同事

是多少充满希望的目光给予我们成功的信心

是多少鼓励的话语让我们有了前进的动力

是大家的团结一心铸就了明天的希望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挫折铸就我们坚强

失败教会我们智慧

委屈磨炼我们忍辱能成大事

斤斤计较让我们更加理解包容

朋友,感恩这个美好的世界吧

人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

不要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

人离开的时候才想到感恩

感恩你的父母、老师、朋友

感恩你身边的一切人和事

因为感恩是一种美好

感恩是一种奉献

感恩是一种付出过后才会体会到的快乐

大肚能容天下事

笑口看破古今悉

斤斤计较就等于抱着烦恼

11.文学作品阅读—抒情散文 篇十一

若 荷

喜欢一条悠长悠长的石板街,就如久住都市的人们喜欢宽阔整洁的柏油马路,而每一条光滑的青石板的小路,几乎都与一条悠长悠长的小巷有关。我童年里最寂寞的那些日子,就是在那样一条小巷里度过,那是一条有着青青石板路的小巷,我们叫它西街。

西街是简陋的,两侧的石墙用不规则的普通青石砌就,两旁的房屋沿着小巷鳞次栉比,排列得十分整齐。只是由于年深日久,一部分房屋已经显示了它的破旧。但在青青的石板小巷里,我有一种不再孤独的感觉。母亲不在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在那里玩耍,独自在那条小巷两旁的门楼下站定,目光笃笃地看窄窄的街道的上方挤出的一线湛蓝的天空,在空中倏忽而过的小鸟,还有轻柔浮动着的一片一片的洁白的云朵。

那些白云纯洁得总给人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我的想象里,它们如同祖母当年用来纺线的棉花。那些屋顶上破旧的砖瓦和苫草给人的感觉是那么古老,或许,它们有着几十年上百年或更久的历史了吧?我喜欢这样的格距分明的窗格子,以及新年时候贴在洁白纸张上面的大红窗花。那时候,才刚刚六岁的我穿了一件大红印花小袄,无数次仰起小脸迎着天空零乱的雪花,目光所及处是小巷两边的房屋和高墙,我站在响亮的北风呼啸声里仰视着它们,猜测着它们的神秘与年代。两边的老墙太高太厚重了,我站在它们的中间,显得是那么渺小与单薄。

从前的小巷是繁华的,小巷两边高挑的门楼下,竖起的门板开成一个个的店铺。记得有过一幢地主家住过的大宅子,听说早年那家人家的公子小姐就请了私塾先生在里面读书。母亲曾记得见过一个穿了漂亮学生服的女孩从里面走出再没回来,后来听说那女孩与家里决裂参加了革命。听母亲说,有几处窗子上的花棂还是我的木匠外祖父亲自雕刻而成的。可是它们阔大的院落也已经很破旧了,屋顶上的瓦已经灰暗无光、残断碎开,在阳光雨水的作用下,从碎砖残瓦的缝隙里渐渐生长出了一种细高的茅草,它们由近及远地站在目光掠到之处的屋顶最高处,在寒风里轻轻摇曳,面露寒冷与寂寞,一如幼小的我。

再一次回归故里,已经是十几年以后的事了,踏进那条石板小巷的时候正好赶上梅雨季节,霏霏细雨里,我头顶天空正惬意地走着,尽管脚下一滑一滑。然而这时却接到母亲的电话,她知道我在雨天里行走,那声音分明焦急了:“不是有卖油纸伞的吗?”于是扫兴地停止了继续向前的念头,专门找那些有点古旧的小店,敲开“吱吱嘎嘎”的店门果然买到一把,竹木的伞骨,大红大绿的伞面,撑在手上,雨落在上面是那种清而脆的滴滴嗒嗒。撑了红油纸伞的心里忽然就柔柔暖暖起来,那一刻真的怀疑自己不再是自己了,俨然就是诗人笔下那个撑了雨伞,独自彷徨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了。

而今的我已经很少出入那个小巷了,长大,工作,嫁人。嫁人的那天按照老规矩不得不在那条巷道上自始至终地走过。母亲很开心,因为她心爱的女儿是这样从她祖辈走过的那条路上嫁出的——又一个女儿在相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从它身边永远走出。从前它窄得只能通过一乘四人抬的轿子,而今它已拓宽到能并排开出四辆卡车……她身后的路很短很短,而前面的路则很长很长,在短短长长长长短短的时光交错里,在花花绿绿的现代文明与层层叠叠的新式建筑中,那条古老的石板小巷从此在她的记忆里定格,并带了某种红袖暖香般的古典情怀,成了她梦里今生永远萦绕的亲爱故乡。

1.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篇散文最重要的内容是这“散文的心”,这篇散文的“心”跳动在那“悠长悠长的小巷”里,表现出作者对小巷绵长的眷恋和追忆。

B. 文章中的地主家的小姐、母亲和“我”三代女人随着岁月一路走远,而小巷依旧悠长,象征着小巷人精神的传承不竭。

C. 文中写道:“两边的老墙太高太厚重了,我站在它们的中间,显得是那么渺小与单薄。”这里的老墙比喻一种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D. 这篇散文质朴、亲切,是为了对应诗人笔下小巷的浪漫和韵致,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小巷的悠长渲染得淋漓尽致。

2. 作者记忆中的“西街小巷”有哪些特点?请作简要的概括。

答:

3. 文章一直是用第一称“我”来行文,但最后却改用第三人称“她”,这是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

4. 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

(二)孤石上的榕树

陈 雪

罗浮山冲虚观右侧有块兀立的巨石,秃秃的,圆圆的,石上没一撮土,顶部却长出几株茂盛的榕树,发达的根系顺着石的缝隙四处延伸,主根竟把巨石对半挤裂又深深扎进坚硬的水泥地板下面,这实在让人震撼,令人嘘唏。在惊叹生命的无比顽强和壮观的同时,又令纷至沓来的文人骚客感慨绵绵,情思幽幽。

诗人说:这是爱情的力量,种子的力量,生命的力量。哲学家说:水滴石穿,树大石裂,石穿石裂的过程是漫长的过程,它需要的是恒心和时间,像树这般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地为着生命的绿色持之以恒地努力,世上还有什么事难得倒我们呢?政治家说:做人就要学这石头上的榕,他就像我们赞美的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你看这树,少土缺水,但从未向艰难困苦的自然环境低头屈服,总想着战胜贫瘠,扎根大地,为路人撑起浓荫。这是一种何等伟大的精神境界、崇高无私的可贵品格!小说家编故事更玄了:葛洪炼丹时,九九八十一天的焰火直冲云霄,天空弥漫着一缕芳香馥郁的药味,神仙惊诧了,急派铁拐李下凡察看,当铁拐李知道人间有人为求长生不老药垒灶炼丹时,愤怒地骂了一句:“人也真是太贪心了,作了皇帝还想当神仙!”气得一跺脚把罗浮山的巅峰震松,巨石从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处纷纷滚落下来,罗浮山的千沟万壑到处是飞来石,石上石旁都长出浓荫蔽日的榕树或樟树,这株榕树便是石块滚落山崖时折断榕枝而倔强生长出来的,谓之仙人树……

我端详着巨石,打量着榕树,叶片在夏风吹拂下沙沙作响,似乎在否定人们对他的种种猜测和褒扬。我注目那网状的根须罩在光光的石头上,并顺着石缝艰难延伸挣扎着的根系,开始为榕树恶劣处境深表同情,同时又为它与命运抗争的钢铁般的意志和毅力所折服。我在想,榕树也有命运吧,你瞧,长在山涧窝底的水土沃润,枝繁叶茂,乔灌藤蔓,相倚相靠,簇簇团团好不风光,而孤石上的榕,形单影只,曲虬盘卧,佝偻横生,苍老多皱,刻下无数艰辛岁月的痕迹。榕树羡慕过旁边的同类,想过迁徙挪位么?它肯定思想过,动摇过,彷徨过,只因为无数次的努力都难如愿,它只好作罢,一股劲地顺着石缝拼命地往土壤的深处钻,榕树也许从没想过自己能活多久,能否长大成林,影响气候,更不敢奢望成为生活的强者,只是抱着不死就要活下去的勇气,日复一日地挣扎着,努力着。后来根须与大地接吻了,养分源源不断供给树根,树根开始肥大,树身开始发育,树干开始横生枝节,枝节开始抽出无数嫩叶,叶片开始接受阳光雨露,根深叶茂。于是树才能用自身的力量与狂风暴雨和巨石的重压抗衡,并逐渐把顽石拱裂拱碎。许多年以后还会把整块巨石撑破撑碎,再用根须把它网起来,变成榕的土壤,那时就不叫做石上的榕,而是称为榕中的石了。这便是生命的奇观,崛起的辉煌,便会引来更多游人的观赏、诗人的想象、哲人的深思、小说家的故事和政治家的说教。

其实榕树什么也没想,它的目的一如既往地简单、朴素、执着、专注,那就是——努力地活下去!

1. 下列对本文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描写罗浮山冲虚观右侧巨石顶部长出几株茂盛的榕树,是为了说明榕树的孤单造就生命的奇观。

B. 文中列举文人骚客、哲人、小说家和政治家对榕树的种种猜测和评价,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人们对榕树的不理解。

C. 文中说“其实榕树什么也没想”,这句话的意思是榕树原本就没有思想,人们对它的赞美只是一种附会。

D. 本文告诉我们,人类也应该像榕树一样,以顽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不断创造人间奇迹。

2. 文章在描写榕树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举例说明并简析其作用。

答:

3. 文章列举文人骚客、哲人、小说家和政治家对榕树的种种猜测和褒扬有何作用?

答:

4. 榕树“只有抱着不死就要活下去的勇气,日复一日地挣扎着,努力着”,后来终于铸就了“生命的奇观”。对此,你有何感悟?

12.写景抒情类散文教学谈 篇十二

一“、传神”:领悟语言表达的情意

“传神”,就是教师利用适切的系列方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领悟语言所传达的情意。课堂中,在丰满的“形”中一层层深入,“神”渐渐浮现,由模糊走向清晰,从而真正抓住散文教学的精髓。

1.感受“神”之影

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把文章原原本本地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体验、去感悟,力求对文本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整体的”感知,对文章思想感情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如《田园诗情》一课,揭题后学生交流眼前浮想的画面。然后读文,想想荷兰给自己的印象,这样对文章的情感基调有了粗浅感知。然后进一步理清写作顺序,弄清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每部分浓缩成标题式,有:奶牛天地、奔驰骏马、家禽乐园、宁静夜晚,当然列标题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再将文题与内容观照,弄清这篇文章是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介绍荷兰的田园风光,首尾的总写与呼应对荷兰的田园风光有了进一步整体的感受。再如,教师将第二课时导入的复习与本课的“神”相链接,在开篇中就唤醒朦胧的感受。《田园诗情》一课,通过想象画面朗读这两组词组“仪态端庄的老牛、骠悍强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绵羊“”如丝绒般的草原、辽阔无垠的原野、天堂般的绿色草原、鲜艳的郁金香、野草遮掩着的运河”,集中播放荷兰如诗如画的风光,内在的神韵也在心中若隐若现。

2.体悟“神”之真

以形传神、创设意境是写景类散文最重要的写作方法,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并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主观情感。阅读这类文章“,循其形,入其里”,在“活画”中,体会了诗画意境,然后进一步推进,聚焦那些一字传神的词句,品味其中传达的情意,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由此及彼的想象、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思想融合在一起,以体察作者的情感,探明散文的内在精髓。如精读《田园诗情》,先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景象,然后浏览第2自然段,这样的奶牛图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想想喜欢的理由。学生交流牛犊、老牛的句子时结合“活泼顽皮“”仪态端庄”想象自己就是小牛犊会怎样顽皮,父母就是老牛仪态端庄的样子。再读这部分,体会这样的意境带来的感受。在这样的聚焦词语,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补充中,那种家的幸福温馨之感自然流淌出来,相机再通过朗读表达情感,这样的“神”丰满厚实了。

3.析出“神”之形

散文中有些重点句子或词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主题、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表达作者的情感,也就是散文的“神”。这就是文眼,也是“神”眼。这些点睛之笔往往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教者引导学生抓住文眼,挑破“点睛”之笔,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了解散文之“神”。如《田园诗情》最后一个自然段“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就是散文的“神”眼,在已经通过一系列意象感悟荷兰的幸福、自由、悠闲、宁静后,对“真正的荷兰是什么”学生一定能透过景看到情,透过田园看到诗情。再补充作者的写作背景,“这篇文章的作者叫卡尔·恰佩克。他在荷兰游历时,写下这篇文章。当时,作者的家乡正在遭受战争的侵扰,人们不得安宁。他写下这样的文字,仅仅是介绍荷兰吗?”学生一定能透视出景物背后作者表达的情感———对自由、平静、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二“、长言”:迁移言语表达的智慧

“长言”,在这里指向的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笔者认为,在阅读课堂中,语言文字的实践应是对文本语言文字学习效果的检验,是文本语言表达方法运用、内化的过程,是学了本节课获得的语言的生长。但在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运用没有源头,只是为了升华文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达,只是一种写的练习,这种语言能力是学生本身就具有的,没有看到学习此文本后独特的生长点,提高点。这种语言文字的实践是一种伪实践,从生长角度看是一种低效的徘徊。作为抒情类写景散文,可以尝试从哪些方面实现语言的生长呢?

1. 传神词语中寻找

品味写景类文章的语言,要重点品味那些能一字传神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品味这些词对描摹景物、传情达意的表达效果。并将这种对文字的敏感能力内化成为自身的语文涵养,这也是语言的一种生长。

《槐乡五月》是三年级上册的景物类散文,文中多处传神之词值得品味。第1自然段感受槐花的香时,教师让学生读读体现槐花香的语句,然后想想句中哪个词语很特别,表达了怎样特殊的感受?学生体会到“浸”的特别之处:“浸”是物体没在水里,而水可以看见,可以摸着。这里说槐乡浸在香海中,就让人感到这种表达的多种独特的韵味,如:香味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了;香味令人陶醉,一直香到心里了;整个槐乡的每一个角落都飘着香味。然后再想象整个槐乡浸在香海中的情景,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巧妙地达到由香悟浸、由浸悟香的效果。有了这样的词语感受经验,再寻找文中类似特别的词语,表达了什么样的特殊感受?学生自然关注到文中“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中的“飘”体会到槐乡孩子的快乐。在此基础上发现写作的秘密,写景时,可以运用能传达神韵的动词,往往会更加生动。最后,学生进行练习。读描写广玉兰的句子,填写一个动词,说说怎样传神。“五、六月份是广玉兰花盛开的季节。在绿油油的叶丛中,花朵是那样的洁净、高雅。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出来。”这样学生的品词用词能力达到历练和生长。

2. 形神结合处寻找

散文文辞优美,语言韵味十足。散文形散神聚,形式上自由活泼,不受约束。根据这样的文体特点,寻找散文类各年段语言学习和练笔的点。

片段一:

交流第4自然段

1. 除了骏马,还有许多家畜,它们哪里吸引你?

2. 老师把这一段换了一种形式排列(诗的形式),我们一起合作读。

3.经过这样一排列,感觉读起来怎样?能给我们带来这种美感的不仅仅是排列,还有句子的表达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4.像这样有对称感的句子还有很多,浏览第2自然段,找一找。

交流中出示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说说在哪里找到了对称?

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正在低头吃草;有的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

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

(点拨推进:结构相似,尽管字数不同,读起来仍朗朗上口。)

5.发现这样的特点,咱们也来试试,使句子工整对称。看一看。

绵羊那么悠然自得,小鸡、长毛山羊显得多么安闲,它们又有哪些具体的活动状态,请你选择其中一种展开想象也写上几句,注意表达形式的对称。

本课语言工整对称,富有节奏美。因此,将感受语言的美到发现如何表达这样的美,以及运用展示这样的美作为本课语言的生长点。

3.析神总结中寻找

13.感恩母亲500字抒情作文 篇十三

转眼间,我已快11岁。在这的日子里,您为我付出太多太多。感谢您赋予了我生命,也感谢您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爱护。

为了我有个聪明的大脑,妈妈经常去菜市场买鱼。鱼很好吃,鱼汤也很鲜。我吃鱼的时候,妈妈大多在一旁看着,还叮嘱我:“小心鱼刺!”我叫妈妈吃,妈妈就专挑鱼尾巴吃。

下雨了,妈妈因为和我在同一所学校上班就经常和我合撑一把雨伞。妈妈总是担心我被雨淋湿,雨伞总往我这边倾斜。回家后,我经常发现妈妈的身上是湿湿的。

记得刚上小学时,我和同龄比显得比较幼稚。上课时,我经常被窗外的小鸟声所吸引,操场上的小朋友的吵闹声所牵引。妈妈知道了,放学后总是一遍又一遍,语重心长地教导我:“小舟,上课时,眼睛要看着老师,脑子要随着老师转!” 是的,妈妈除了这几句话,她还能说些什么呢!这里面已写满了她所有的爱,写满了她淳朴的情。

14.感恩妈妈-抒情作文450字 篇十四

我先走到厨房拿擦布,拿到擦布马上用水把擦布给弄湿,然后挤出了2分之1的水分,就去擦玻璃,刚开始擦玻璃时还很顺利,可干了一会儿后手却有点酸痛,便有了打退堂鼓的心理,但心里一想平时妈妈每天都要这么累我这一点累算什么呢?一想到这我就充满了力量不一会就把玻璃和桌子擦的一尘不染,擦完桌子和玻璃,我感觉还少了些什么,到底少什么呢?对了地还没扫,于是我便拿起开始扫地,可是,扫地却不是那么顺利,因为地上有许多东西都粘到了上面,所以只能用一个尖锐的东西来刮,其中有好几次都刮伤了手,我的手十分痛,但一想是今天妈妈的节日便忍了下来。最后终于弄完了,这时门铃响了起来,我马上去开门,看到是妈妈,便让妈妈闭上眼到客厅中间去,到了客厅中间,让她睁开双眼,她一看,惊讶地说:“这是谁干的呀?”是我。”我大声说,妈妈看着我感动地说:“谢谢你儿子,你真是长大了。”我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因为今天是你的节日呀!”

从这件事后,让我懂得了打扫卫生不容易,从今以后我要保持好卫生不让妈妈劳累。

15.读朱自清抒情散文艺术随想 篇十五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随想

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主要是他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散文对中国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继他之后,中国散文开启了一片繁花似锦的新局面。

一、构思精巧,剪裁得当

朱自清的散文,扣住中心内容提炼素材,精密构思,从而详略得当、疏密相间、虚实融合、紧凑而尽情地在极经济的篇幅里表现丰富的内容。如《荷塘月色》的结构艺术可谓参差繁密而错落有致。全篇集中在“荷塘月色”的描摹上。他以观赏的视线为线索,先写荷塘水面的田田相挨的荷叶、零星点辍的荷花,以及投在荷叶上面的疏影和笼罩在荷花上的薄雾; 再写荷塘四面的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柳树; 最后写从远处射来的一两点灯光和树梢上隐隐约约的远山。这种构图布局上的精美,使得画面层次分明, 各种景物,错落有致,呈现出立体的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他还把动静、虚实、浓淡、疏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色彩均匀悦目, 富有浓郁的诗意。

同时,他的散文还选择了最新的构思方式,如《背影》这篇文章就有明显的特点。一般来说,写人物忌讳写背影的,“画眼睛”成为人们认定的使人物传神的好方法,如不能画眼睛,至少要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上做文章,但朱自清在《背影》中偏不写眼睛、不画面部,而只写背影,这是用诗的方法来构思的。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一瞬间的形象加以诗化。父亲是他十分熟悉的人物,对于太熟悉的人物,往往可以从任何一处微小动作、角度的观察发现其全部性格特点。

二、写景抒情,紧密结合

朱先生散文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最纯的抒情散文,写到了风花雪月,也要点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来, 以抒怀抱。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把作者当时所“极感到诱惑底力量,颓废底滋味与现代的懊恼”,想通过自然之景超脱而又不能忘情于社会的矛盾心绪, 十分微妙地流露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使自然风光反被抹上了作者浓郁的感情色彩。故而散文一开始是作者“疯狂似的不能自主地”沉醉在灯月辉映、桨声悠扬中,神往六朝金粉、笙歌彻夜的繁华与艳迹,最终却由于现实的丑恶黑暗,“清艳的夜景为之减色”,“那不安的心愈显活跃了,”“船里便满载着怅惆了。”

三、语言凝练,精雕细刻

朱自清的描写自然风景的散文中也不乏饱含优美、浓郁情致的篇章。他前期散文《绿》就是典范,读其文可以看到,他用清新朴素的笔调赋予天外流云、枕石亭阁、凌空瀑布、凝碧深潭以鲜明的形象和色彩,形成了色调柔和、神形毕肖的画面。又紧扣“绿”字对梅雨潭那令人“惊诧”、令人留连和陶醉的绿的描写。在作者的笔下,读者看到了“闪闪的绿”“奇异的绿”“似荷叶铺着的绿”“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皱缬着”“滑滑明亮”的绿,且有了质感———“那样软,那样嫩”。更甚者,“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与其比,“似乎太淡了”; 杭州跑马寺近旁的“绿壁”与其比,“又太浓了”; 同西湖的碧波比,“太明了”; 和秦淮河凝香溢脂的波涛比,“又太暗了”,因而作者说“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以至于把这“神妙”的绿虚幻成温柔而恬静的姑娘,情不自禁地向“绿姑娘”扑去,使自己激荡的心魄栖息在清澈、碧绿的潭水里。

四、追求口语,雅俗共赏

叶绍均在《朱佩弦先生》一书说: “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文学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学的会写口语,朱先生应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朱自清“可观”的成就,突出地体现在“谈话风”语言艺术方面的建树,这是朱自清散文创作的一种新的审美追求,也是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美学的一大贡献。

朱自清创作伊始,便注重北平的方言,以北平话做底子,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部分,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文学语言的口语化迈进,并逐步形成一种堪称典范独具个性的白话文学语言──“谈话风”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 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 叶圣陶《朱佩弦先生》) 。虽说仍属知识分子化的口语,却亲切自然,鲜活上口,幽默风趣,雅俗共赏,这就使得他的散文比起当时的作品来,拥有更多的读者,缩小了新文学与人民大众之间的距离,而这正是朱自清高于一般作家的地方,也是他为现代文学尤其是为现代散文语言的建设所作的开拓性贡献。

五、手法多样,技能精湛

作者擅长于对自然景物作细致观察,对声音、色彩有独特的敏锐感受, 并尽力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多种手法,描绘了一幅幅幽远宁静、声色俱全、可感可触的艺术画卷。

以《荷塘月色》为例,出水的荷叶象“亭亭的舞女的裙”,打着朵儿的白花象“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里的喻体都是秀丽雅致的。“不仅如此,作者的比喻手法又常与通感、拟人等交融到一起。如写清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把花( 嗅觉) 比喻成歌声( 听觉) ,立体化了花香给人的感受性,借歌声的特点写出了清香的幽幽渺渺,增强了空寂辽远的情味。此外,作者选择的所有喻体都依附于清幽宁静、悠远美丽的基本情调,可见笔致之精细。

16.读朱自清抒情散文艺术随想 篇十六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随想

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主要是他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散文对中国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继他之后,中国散文开启了一片繁花似锦的新局面。

一、构思精巧,剪裁得当

朱自清的散文,扣住中心内容提炼素材,精密构思,从而详略得当、疏密相间、虚实融合、紧凑而尽情地在极经济的篇幅里表现丰富的内容。如《荷塘月色》的结构艺术可谓参差繁密而错落有致。全篇集中在“荷塘月色”的描摹上。他以观赏的视线为线索,先写荷塘水面的田田相挨的荷叶、零星点辍的荷花,以及投在荷叶上面的疏影和笼罩在荷花上的薄雾;再写荷塘四面的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柳树;最后写从远处射来的一两点灯光和树梢上隐隐约约的远山。这种构图布局上的精美,使得画面层次分明,各种景物,错落有致,呈现出立体的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他还把动静、虚实、浓淡、疏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色彩均匀悦目,富有浓郁的诗意。

同时,他的散文还选择了最新的构思方式,如《背影》这篇文章就有明显的特点。一般来说,写人物忌讳写背影的,“画眼睛”成为人们认定的使人物传神的好方法,如不能画眼睛,至少要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上做文章,但朱自清在《背影》中偏不写眼睛、不画面部,而只写背影,这是用诗的方法来构思的。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一瞬间的形象加以诗化。父亲是他十分熟悉的人物,对于太熟悉的人物,往往可以从任何一处微小动作、角度的观察发现其全部性格特点。

二、写景抒情,紧密结合

朱先生散文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最纯的抒情散文,写到了风花雪月,也要点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来,以抒怀抱。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把作者当时所“极感到诱惑底力量,颓废底滋味与现代的懊恼”,想通过自然之景超脱而又不能忘情于社会的矛盾心绪,十分微妙地流露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使自然风光反被抹上了作者浓郁的感情色彩。故而散文一开始是作者“疯狂似的不能自主地”沉醉在灯月辉映、桨声悠扬中,神往六朝金粉、笙歌彻夜的繁华与艳迹,最终却由于现实的丑恶黑暗,“清艳的夜景为之减色”,“那不安的心愈显活跃了,”“船里便满载着怅惆了。”

三、语言凝练,精雕细刻

朱自清的描写自然风景的散文中也不乏饱含优美、浓郁情致的篇章。他前期散文《绿》就是典范,读其文可以看到,他用清新朴素的笔调赋予天外流云、枕石亭阁、凌空瀑布、凝碧深潭以鲜明的形象和色彩,形成了色调柔和、神形毕肖的画面。又紧扣“绿”字对梅雨潭那令人“惊诧”、令人留连和陶醉的绿的描写。在作者的笔下,读者看到了“闪闪的绿”“奇异的绿”“似荷叶铺着的绿”“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皱缬着”“滑滑明亮”的绿,且有了质感——“那样软,那样嫩”。更甚者,“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与其比,“似乎太淡了”;杭州跑马寺近旁的“绿壁”与其比,“又太浓了”;同西湖的碧波比,“太明了”;和秦淮河凝香溢脂的波涛比,“又太暗了”,因而作者说“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以至于把这“神妙”的绿虚幻成温柔而恬静的姑娘,情不自禁地向“绿姑娘”扑去,使自己激荡的心魄栖息在清澈、碧绿的潭水里。

四、追求口语,雅俗共赏

叶绍均在《朱佩弦先生》一书说:“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文学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学的会写口语,朱先生应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朱自清“可观”的成就,突出地体现在“谈话风”语言艺术方面的建树,这是朱自清散文创作的一种新的审美追求,也是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美学的一大贡献。

朱自清创作伊始,便注重北平的方言,以北平话做底子,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部分,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文学语言的口语化迈进,并逐步形成一种堪称典范独具个性的白话文学语言──“谈话风”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叶圣陶《朱佩弦先生》)。虽说仍属知识分子化的口语,却亲切自然,鲜活上口,幽默风趣,雅俗共赏,这就使得他的散文比起当时的作品来,拥有更多的读者,缩小了新文学与人民大众之间的距离,而这正是朱自清高于一般作家的地方,也是他为现代文学尤其是为现代散文语言的建设所作的开拓性贡献。

五、手法多样,技能精湛

作者擅长于对自然景物作细致观察,对声音、色彩有独特的敏锐感受,并尽力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多种手法,描绘了一幅幅幽远宁静、声色俱全、可感可触的艺术画卷。

以《荷塘月色》为例,出水的荷叶象“亭亭的舞女的裙”,打着朵儿的白花象“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里的喻体都是秀丽雅致的。“不仅如此,作者的比喻手法又常与通感、拟人等交融到一起。如写清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把花(嗅觉)比喻成歌声(听觉),立体化了花香给人的感受性,借歌声的特点写出了清香的幽幽渺渺,增强了空寂辽远的情味。此外,作者选择的所有喻体都依附于清幽宁静、悠远美丽的基本情调,可见笔致之精细。

总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创作,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从早期的清秀隽永到中期的质朴醇厚,到后期的激进深邃,无不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情趣,无不与时代息息相通,正像他的老朋友杨振声说:“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了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路将永远领导我们前进。”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建立了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参考文献:

[1]朱佩弦先生.叶圣陶散文(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2]朱自清.匆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朱自清.背影.朱自清——学生必备经典导读,2004.

[4]朱自清.背影.教科书八年级(下).语文出版社,2004.

[5]吴晓东,程光炜,孔庆东,郜元宝,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6]朱自清.荷塘月色——朱自清散文全集.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1.

[7]杨振声.朱自清与现代散文.1925.

17.背影的抒情散文随笔 篇十七

人生相逢无数背影,或是擦肩而过的匆匆,无声的音符;或是深沉厚重的一抹,印痕了眸子。

背影是起伏万千的浪花,不曾设防,缓缓莅临;是波澜壮阔的情海,潮湿着岁月衣襟,悄悄地拍打丰富的节拍。

钟情于背影无言的曼妙,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浅影淡花,出尘的画卷。对背影的爱恋,或许因感性的自己,望远去,阳光下的背影,让笔下生辉,光阴绚丽。背影是一季景色,“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所有的一切,都黯然失色于此。

这背影透着清喜,回荡着一帘温婉,一缕悠然,回旋着落落的素静美。或是前生来过,似曾相识,青丝长长绕过双指,系着如水如沙的柔情,总在某一刻,深印了记忆的.墙。或去,或留,都是一抹暖色。

有种背影,是亲人的背影,难舍难离,五味杂陈涌入……这背影,回放着那年那月的日子,写着岁月的苍苍;这背影吹拂了春天的温暖,袅袅在心坎。

如今与父母聚少离多,每次送他们离开,万般情绪一袭而来……风中瘦小的背影,岁月蹉跎去了光泽,一直忙前忙后,奔波的步履,现今蹒跚的节奏,忽而之间,心有些痛。原来爸妈都老了,已是夕阳西下,那渐行渐远的背影,拉的好长,好长……

感动于父母亲人背影后的这一溪暖流,十指连心的情,牵引着所有,念着,挂着,因为如此,所以如是,把盏诗意的光阴于此,染一笔浓浓的,厚厚的书页,落在生命的每个节点上,诗意、诗情画意一番。

感动亲人背影,依依不舍,千丝万缕绕过心头,始终无法逃脱这场感言的雨,朦胧着诗词,醉卧冬雪。又在这深冬里,更深一笔似雪的洁净,一缕袅娜的暖意。

背影,时而若春风飘逸,美在柔情里;背影,时而如花瓣雨烙入心尖,微微的疼痛,不自觉的想流泪。这种弦音上的翻腾,掏空了情感的色调,只是想静静地让泪花,滴落在浓浓的亲情杯酒里,醉了身后的所有,烙印下感动的一笔。背影是无言的对白,心系彼此,血浓于水一波微澜,绽开澎湃的心花。

背影,时而迎着朝霞,时而迈入夕阳,影子里的情花,绿肥红瘦,悠悠着一朵,在一眼的绿里,或是温柔了内心,触动了琴弦,或是一眼的美,翩翩起舞,飘然一春景致,悄然无声,润了光阴的手帕。这种感动在默默之间,远望着,似近非近,似远非远,恍惚入袖,若清风明月,镶入花海似锦中央,总在恰好时,撞了满怀,感动无数!

是背影浮动了一季词句,是感性的心,对所见用一泓清澈的笔笺记录,锁于纸上。那一静的美,在我们心里荡漾一圈涟漪,丰富多彩着生活。

因为懂得,所以珍惜,珍惜每个场景的片段,便是离开刹那背影,也难舍难分,撑渡一波情思的水花。

因为感恩,所以欣喜,欣喜每次擦肩而过的惊鸿,心动于身影长长背后,站成一排的新词。

上一篇:高考真题全国卷ii数学下一篇:公路实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