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诗词复习

2024-06-22

八上诗词复习(7篇)

1.八上诗词复习 篇一

1.对《饮酒》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2、杜牧《赤壁》分析不当的一项()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时间不长。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故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3.选出对陶渊明《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道出了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其中“心远”二字是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之关键,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际上是说,由于诗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因此让人只顾得上去细细观赏,却忘记了用语言表达出来。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而“望”字则很好地体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D、《饮酒》是一首五言律诗,共二十首,本诗是其中最有名的第五首,写出了诗人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体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4.下列对《使至塞上》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与无奈。

B、颔联借用比喻,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形象而生动,表现了诗人自豪、喜悦的心情。

C、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直”“圆”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

D、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至此,并未交待“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E、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宏大,意境开阔,景色壮丽的塞外风光图。

5、对《使至塞上》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6、对《使至塞上》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燕、孤烟、长河、落日为对象,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意境奇特,气势博大。B颔联写途中所见,既是叙事,也是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孤独惆怅的内心情感。C颈联描写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诵读时应该使用急促的节奏,低沉、悲凉的语调,表现劲拔、坚毅之美和苍茫之感。

D尾联写行至萧关,探马侯骑来报,都护逐杀敌军,已到了最前线。语透雄豪,既见军情紧急,又见诗人对战事的关心

7、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项是(C)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

B 颔联两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表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C 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示了故乡人的深情厚谊。

D 全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显露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浪漫的情怀。

1.(2011·辽宁省本溪市)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2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答案】A

2.赏析《春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乱伤痛之情。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作者很难得到家信。C.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D.全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答案】.B 3.赏析《春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答案】.C

4.请选出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 “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答案】 C

5、请选出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

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诗人因为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觉得居所也是偏僻安静的。

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的随意与自然,侧面表现出诗人苦闷、寂寞的心境。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作者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D.结尾两句抒发感情,是对全篇的总结。“真”即人的自然本性,“忘言”是指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

【答案】1.B(表现出诗人闲适、淡泊、恬静、悠然、愉悦的心境)

6、请选出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名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

7、请选出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

A.诗歌首句的节奏停顿应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C.诗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D.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结句“欲辩已忘言”则表明了 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答案】(2分)D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这首诗用浓重的笔墨描绘了一幅 的战斗场面,勾勒出将士们 的勇雄形象。

2.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下列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正确,为什么?()A孤城将破,将士们拼死守城

B孤城将破,但将士们斗志昂扬,并趁夜出击 C孤城将破,远方援兵趁夜而至

参考答案:

1、悲壮惨烈,以死报国。

2、诗人把一个旷日持久的战争浓缩在一个昼夜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幅画面,一是在白天将士们严阵以待,一是黄昏前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兵出其不意袭击敌人故答案是(B)

3、下面对《雁门太守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答案】C

9、下面对《雁门太守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C)

1、对《雁门太守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B 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 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D 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的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这是一首用乐府旧体写的边塞战争题材的诗,全诗用夸张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

2、对《雁门太守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极其简洁方式从总体上概括了这场战争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唐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他们战斗染上悲壮色调。B、“黑云”两句勾勒出这样的图景:城头弥漫着乌云,似乎淹没了一切,偶尔有大风吹过,云中透出阳光,照在城头士兵铁甲上,金光闪闪,显示了不可侵犯气概。

C、“半卷”两句以“半卷红旗”写趁夜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感慨悲歌之地,再加上一个鼓寒细节,悲壮气氛就更浓了。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方式表现诗人坚定政治立场,这里说的“报君”、“为君死”就是指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

12、对《雁门太守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军压城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泥色怪异,包含着战时壮况严峻的象征意义。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声音低沉浑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鼓声中斗志难振。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主平时里对自己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主献身.13、选出对《赤壁》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 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B “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 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D 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D)

14、选出对《赤壁》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绝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前两句由折戟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

B.“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 C.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

D.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A.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B.“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C.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为下文做铺垫。

D.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A.由“折戟”写起,引发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为后文的议论做铺垫。B.作者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英雄的成功都需要某种机遇,借此来表达诗人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展的感慨。

C.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D.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A.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绝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前两句由折戟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

B.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认为不以成败论英雄(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

C.后两句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D.这首诗是咏史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E.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的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此句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醒。也表达了这样的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F.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G.6.下列对《渔家傲》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人坐在船上在风浪颠簸中赶路,仰望着天亮前云雾弥漫、繁星摇动的天空,迷糊之中梦见自己来到天帝的住地,听到天帝情意恳切的问候。B.作者自认为是有惊人句的成功女词人,但她并未就此满足,她还有新的更大的人生追求,那就是传说中三座仙山上的幸福生活。

C.尽管人生之路留下痛苦的叹息,但词人并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还要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她还要风把她所乘坐的小船送到美好的仙境。

D.这首词借助奇妙的景象,通过与天帝的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沧桑流离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A.这首词气势磅礴、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

15.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八上诗词复习 篇二

一、教学准备

1.研读考纲, 明确目标

单元复习是按中考大纲要求, 分步完成基础知识的复习, 为以后专题复习中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奠定基础。本单元复习中, 要充分注意《能力自测》中的目标要求, 促进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如对九一八事变和局部抗战、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提出的要求是识记, 而对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南京大屠杀、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抗战胜利的意义的要求是理解。所以, 在复习中, 一定要让学生明确目标要求, 并在教材上做好醒目标记, 以便围绕考点, 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

2.全面把握, 分析考点

由于学生在单元复习中的识记量较大, 所以教师一定要精选和组织复习内容, 对某一知识点的不同角度命题要心中有所。教师要选做大量的题目, 特别是近三年来的中考原题, 以开拓视野, 全面把握复习视角。如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可能出现的命题包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西安事变中负责调停的中共代表、蒋介石被迫答应的主张等角度。又如对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考查, 重点掌握这两次战役的特点:以徐州为中心, 分布在河北、山西一带,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胜利、破坏敌人交通线、主动出击日军等。再如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要能与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相区别, 前者是百年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后者是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此处应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记忆, 突破口是“被奴役”, 可与之后的解放战争及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相联系。

3.精心设计, 周密准备

单元复习是按照教材原有知识结构, 结合中考目标要求进行的。教师要认真分析不同教学班的学习情况, 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笔者把本单元的全部复习内容设计为基础知识、考点释疑、框架构建、走进中考四个教学环节。此外, 教师还应周密准备导学案和课件。

导学案是单元复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针对本单元知识, 笔者把导学案分为能级要求、基础知识、补充内容、框架构建、走进中考、自我检测六个部分。能级要求以表格方式呈现, 明确标注每个知识点要求掌握的程度。基础知识点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补充内容为抗战胜利的意义, 因该内容考纲要求理解, 但教材并没有归纳。框架构建主要是完成两次国共合作的总结。走进中考的选题既要全面, 不遗漏主要知识点, 又要精选, 防止加重学生负担。自我检测应围绕本单元的重点来设计, 并注意训练学生的规范书写。

教学课件的制作要与导学案紧密关联, 起到提高复习效率的作用。制作时一定要考虑其视觉效果, 做到图文并茂、简洁明了、背景和谐。对需要重点掌握和特殊强调的部分可采用不同颜色或不同字体。

二、教学过程

1.简洁导入, 作好铺垫。让学生列举在近代史中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事件, 同时把学生举出的日本发动或参与的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等内容展现在时间轴上, 进而引入本单元复习的内容。这样做可把本单元的复习内容置于整个近代史背景下, 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中日两国在近代史中的关系。

2.阅读教材, 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知识部分。本部分答案可在适当时候通过课件呈现, 以供学生校对。本环节是为整个单元复习作知识准备, 所以, 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阅读与书写, 更要保证答案的准确性。

3.考点释疑。这要求教师对本单元目标要求及常见考点的全面把握。本部分要拓展延伸, 分析事件的影响, 并能横、纵向思考问题。笔者认为本单元应突出如下几个重点:

(1) “局部抗战”与“全面抗战”的区分。可通过演示材料进行分析:材料1: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命令不抵抗的漫画;材料2:蒋介石日记摘选:“倭寇在卢沟桥挑衅……决心应战, 此其时乎。”通过两则材料的对比, 促进学生记住局部抗战开始于九一八事变, 而全面抗战开始于卢沟桥事变, 即七七事变后, 从而达到识记要求。

(2)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可提出三个探究问题:杀蒋后最大的受益者是谁?蒋介石被迫答应了哪些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何意义?在演示答案时, “基本”“初步”两个词要使用不同颜色, 以加深学生记忆。

(3) 关于南京大屠杀问题。充分的史料证明这是真实存在的史实, 然而, 就在中日正式建交40周年之际, 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的一系列做法显然不合时宜。所以, 适当结合时事内容, 分析应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正视历史、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结论, 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4) 与抗战胜利有关的钓鱼岛争端问题。教师可通过课件演示钓鱼岛的地理位置, 使学生知道钓鱼岛是台湾岛的附属岛屿, 在抗战胜利后, 理应回归祖国, 然而由于一系列原因, 导致日本始终垂涎于钓鱼岛, 中国对此事的正确态度应是怎样的?通过合作讨论, 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中华领土, 寸土必争, 我们绝不会允许任何国家侵占我国的领土。

(5) 关于台儿庄战役与百团大战。一要演示两幅作战示意图, 培养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 建立起空间概念;二要掌握两次战役的特点, 如展示百团大战破坏铁路的图片及百团大战战果的表格, 训练学生用准确语言表述。

(6) 在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时, 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 确立正确的时间轴观念。课件出示两个时间轴:一是中国近代史, 从鸦片战争开始, 经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 一直到抗日战争,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抗日战争是百年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二是从1939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 日本是三个法西斯国家之一, 而中国是抗击日帝的主要力量, 进而得出抗战胜利的世界意义, 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承担了巨大的牺牲,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7) 分析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虽然该内容在考纲中没涉及, 但结合历年中考题, 以及对知识点完整性的把握, 应进行补充。笔者使用的方法是论从史出。如史实:南京大屠杀、731细菌部队、“三光”政策等, 结论:中国的抗战是正义的。史实: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 国民党的贡献不容忽视, 人民群众示威游行、自发抗日, 结论:全民族抗战。史实:加拿大医生白求恩, 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 海外华侨多方式支援, 结论:华侨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援。

4.搭建框架, 使知识系统化。以表格的形式对两次国共合作进行总结, 依次呈现目的、时间、名称、成就。第一次国共合作不属于本单元复习内容, 故相对应的知识点可直接在导学案中呈现, 要求学生用相同的方式总结第二次国共合作, 完成相应的空格。并在两次国共合作都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础上, 得出结论:合则两利, 分则两伤。提出对第三次国共合作的畅想, 希望台湾问题早日和平解决。

5.师生合作完成“走进中考”的练习题。这是对本单元知识的运用, 需注意:一是在答题中, 始终注意解题方法的指导。如选择题中要读准关键词, 要会使用选项来反证题目;填空题要书写完整;材料分析题要注意对材料本身的使用及归纳。二是在学生“做”与教师“导”的过程中, 要时刻把握时间, 使基础薄弱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理解。三是强调书写的规范, 在课件演示完整的答案时, 渗透按顺序书写等相关原则, 确保准确。

6.自我检测, 评价复习效果。为给学生减负, 笔者采用随堂检测的方式, 即在导学案的最后设置3个小题, 请三位学生到黑板上来完成, 其它学生自主完成。针对三位学生的答案, 教师要进行完整的讲评, 指出常见的错误, 并把改正后的正确答案写在黑板上。这样做旨在通过师生合作, 互动交流, 激励学生, 共同进步。

总之, 上述单元复习课, 既实现了有效, 即达到了考纲要求的目标;又达到了高效, 即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了大量的复习内容;还做到了长效, 即通过强化训练, 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达到加深印象, 持续记忆的目的。

参考文献

3.九年级语文诗词“花样”复习 篇三

对于诗词的复习,更是出现了懈怠:首先对于课内诗词的遗忘度较高,错字现象严重;其次对于课内诗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不能熟练地掌握;最后对于诗词的题材分类含糊不清,不能准确说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别提欣赏其精湛的语言,体会其深远的意境了。于是我决定做一个大胆尝试——让毕业班的孩子们“在玩中学”,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营造竞争氛围,调动复习诗词的热情

初中生大都有爱表现的欲望,他们强烈的需要别人对他们的能力予以赞扬肯定,因而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诗歌教学恰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需要,易激发他们学习竞争的热情。我的灵感来源于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 ,只是我稍做了一些变通:把题库范围缩小,诗词的题库来源于7~9年级的课内诗词,特别注重34首古诗词;开场白、结束语的选题全班征集,一经采用便加分,这大大调动了孩子参与的积极性,也让他们早早熟悉题型,设置加分题:识别出诗句或补充了上下句后,分析句子的内容、表现手法或情感的分别加分。

这个任务我在孩子们第一轮复习诗词前就布置下去,这样可以促使他们在复习9册课内诗词时更有针对性。另外我还采用“利益诱惑”,一旦成为本班的“诗词达人”免做本周末语文作业,还可以享受我亲手做的蛋挞一盒!这话放出去之后早读课读书的声音都不一样了,竟然还有其他学科的老师告诉我,在她的课上发现后面几排的孩子在偷看语文书!

二、设计多种题型,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

国庆节放假前夕,我在孩子们送来的选题中挑出了一些题目,请来了其他班的语文老师做评委兼计分员,上课地点选在我们的“智慧课堂”(所谓的“智慧课堂”就是新建的高科技教室,除了常见的一体机外,每张桌上都备有一台平板电脑,可以随时了解孩子们的答题情况,方便统计得分。)因为是9年级我设计了以下几类题型:

1. 打乱语序识别诗句题

如:身最高∕自此缘∕山在层。出示题目时以九宫格的形式展示,要从这9个字中挑出

一句我们课内的古诗词,千万不要小瞧课内学过的知识,这一题的正确率不到30%,因为“自缘身在最高层”特别容易和“只缘身在此山中”混淆。识别诗句题尽可能把易错题放在一起,识别诗句题还分为两种难度:9字题排序识别题和12字排序识别题。

2. 填字题

如“会当凌绝顶”,补充下句。这种题型稍微简单些,但是可以调动全班同学参与的热情。

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 )沧海”。填字题我尽量选取以前默写中错误率较高的字,或是一些名句中运用得很生动传神的字。

题型我就选取了这两种类型,为了进一步拉开分数,更为了指导他们以后的诗词复习,每一题我都设置了3个附加题:这句话写的是什么(分析内容),这句话是怎么写的(分析表现手法),这句话为什么要这样写(分析写作的意图,诗词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表达情感)。这3个附加题让孩子们在复习诗词默写的同时,进一步地掌握学习诗词的方法,其实现代文也是一样适用,也不外乎分析文章内容、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在平板电脑上答题大大提高了课堂容量,比赛过程更加有序,方便计分。

三、关注课堂时间,让古诗文走近孩子

因为课前准备比较充分,孩子们对这样的形式又特别感兴趣,所以这节课孩子们的参与度很高,最终语文课代表夺得了冠军,与其他孩子一起分享了成功的甜蜜(我自制的蛋挞)。这节课上他们从上课的接受者成为了积极的参与者。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这样的比赛形式显然比我枯燥的讲解和反复默写要有趣得多,也更有利于他们识记。如果把课堂上的学生比作是未开屏的孔雀的话,那我就要激发他展开那五彩的尾屏。巧妙的课堂设计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增延他们关注课堂的有效时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古诗词教学也应该如此,不能总是囿于传统,而应不断创新,让课堂拥有灵动的生气和活力。我除了开展诗词大会这种形式的花样复习外,我还把古诗的复习延伸到了课外诗词中,以诗人为线索(如杜甫、苏轼)或以内容分类为线索(分为行旅诗、送别诗)的分类复习。课后鼓励孩子们用文言文写日记,引导他们将古诗文阅读与平常的生活结合起来,使古诗文走进日常生活,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相信这样的方式一定易为学生所接受,能丰富他们的想象,点燃他们的创作热情。其实教学的方法很多,我们要敢于创新,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起来,他们一定会领悟到诗词的醉人魅力!

4.八上复习1 篇四

一、举例记忆类:

第一章《机械运动》:机械运动;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单位及其换算,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平均速度;时间和长度的单位、单位换算、误差概念、用测多次取平均值方法减小误差。

第二章《声现象》:声音由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比较的情况;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音调、响度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物态变化》:温度的概念、单位(℃);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三种物态、物态变化;熔化,熔化吸热;凝固,凝固放热;常见的晶体、非晶体;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凝固过程中的异同点,熔点、凝固点;汽化,汽化吸热,汽化的方式,沸腾,沸腾的过程,沸点,蒸发;液化,液化放热,液化的两种方法;升华,升华吸热;凝华,凝华放热;雾、露、霜的成因。

第四章《光现象》:光源、光线,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反射面、入射点、入射角、反射角;反射定律(3条);光路可逆;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物体的原因;平面镜成像特点;光的折射,折射光线、折射角。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透镜,凸透镜、凹透镜,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主要部件是一个凸透镜;凸透镜成像规律(u>2f、u=2f、2f>u>f、u

第六章《质量和密度》:质量及单位;质量不随物体的温度、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密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单位及换算关系;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二、问答类的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首先要能够“记忆”和“举例”。在此基础上,还要能运用这些原理解释、说明有关现象。

1.单一问答题:

(1)知识点:

①光学:镜面反射与漫反射;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到水等透明物质、从水等透明物质斜射到空气时的两角关系)。

②热学:蒸发吸热,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要求:只运用上述一个(或互相联系的两个)知识点解释常见现象。

三、计算类的知识点

这些公式首先要“记忆”。在此基础上,能够运用这些公式进行计算。具体要求如下:

1.计算公式:(1)力学公式:

Fsm速度公式:v = ;密度公式:ρ=;重力公式:G = mg;压强公式:p = ;液体压强公式:p =ρtVS

gh;浮力测量公式:F浮=G―F;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ρ液gV排;杠杆的平衡条件公式:F1l1= F2l2(“l”

也可以用“L”表示);功的定义式:W = Fs;功率定义式:P = W,功率与牵引力、速度的关系:P= Fv;t

G滑轮组(竖直、人站在地面上)规律公式:F = ;滑轮组费距离公式:s=nh;机械效率(滑轮)定义式:n

η= W有GG,滑轮组导出公式:η=、η= ;三种功的关系式:W总=W有+W额。G+G0FnW总

2.计算题类型:

(1)单一计算题:

计算中只用一个上述公式。可以用公式的原型或变型式。

(2)简单综合计算题:

计算中可自由运用上述两个公式进行组合(包括“桥”的问题。串、并联电路计算除了运用欧姆定律

s之外,要用到电流、电压、电阻规律的各个关系式;v =公式可以包括追击、相遇等问题。)t

(3)复杂综合计算题:

计算中可自由运用上述两个以上的公式进行组合。注:

①比例计算可以出现在简单综合、复杂综合计算题中。②复杂计算题需要写出解题思路。

四、人文类的知识点(共8人)

五、作图类的知识点

作图知识点,首先要“记忆”作图原理、方法,然后运用这些原理、方法进行作图。1.单一作图题:(1)光学:

①光的反射: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一条光线的光路作图。②平面镜成像: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轴对称法)。

③凸透镜和凹透镜对特殊光线的作用: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从焦点发出或对准焦点的光线,经过透镜前后的光路;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从虚焦点发出或对准虚焦点的光线,经过透镜前后的光路。(作图时透镜可以用透镜符号表示。)

④凸透镜成像作图(中考不作要求,但可以教给学生这种方法):用三条特殊光线(平行主光轴的光线、从焦点发出或对准焦点的光线、经过光心的光线)中的两条进行点、箭头的成像作图(只要求给物画像的作图)。(透镜可以用透镜符号表示。)

六、实验、探究类的知识点 1.零级实验:

“零级实验”就是对初中物理8种基本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的直接训练。这是最低级的实验要求,是进行其他实验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随堂实验训练学生对这些实验仪器的使用。

(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2)用表测量时间;

(3)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温度;

(4)用天平测量固体、液体的质量;(5)用量筒测量固体、液体的体积; 2.一级实验: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这些实验归纳出一些简单的现象、结论。第二章: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能在固、液、气体中传播。

第三章:熔化现象;凝固现象;汽化现象;蒸发吸热致冷;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液化现象;降低温度使气体液化;液化放热;升华现象;凝华现象。

第四章:光的直线传播;

第五章: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3.二级实验(共15个实验):

“二级实验”是一些探究(或建构)内容,这些实验不一定非要到实验室进行学生分组实验,可以在教师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全班共同的探究教学。

(1)八年级(上):真空不能传声;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凝固过程中的异同点;折射定律(从空气斜射到水等物质、从水等物质斜射到空气时的两角定性关系)。

4.三级实验(共25个实验):

“三级实验”就是分组实验。通过这些分组实验,学生应该能够熟练操作、掌握整个实验过程,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器材、装置图、步骤、表格、现象以及易错点等问题。

(1)八年级(上)(共8个实验):

测量物体的速度;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通过影响音调因素的实验,让学生学会控制变量法,为后面的实验探究打下基础);探究水的沸腾过程;探究光的反射定律(3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4种情况);建构密度的概念;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三)初中物理实验题型:

考试是平时教学重要的指挥棒。在考试中,实验类题目的考查既是督促平日实验教学的有力工具,也是考查学生实验能力乃至于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针对上述4个级别的实验,我们设计的相应的考查内容和题型如下:

1.零级实验:

在考试中,通过零级实验点考查学生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例题:下列关于实验仪器使用方法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不能超过它的量程 B.使用天平测质量时,先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C.使用液体温度计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 D.使用电压表时,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把它直接接在电源两极上 2.一级实验:

在考试中,通过一级实验点让学生设计验证性小实验和说明性小实验。并且以此为模板,会设计初中所有必考知识点的验证性和说明性小实验。

例题:(1)给你两张纸片,请你设计一个小实验,验证“蒸发吸热”。(2)请你运用身边的器材设计一个小实验,说明液化现象的存在。

3.二级实验:

在考试中,要求学生会设计二级实验点的“探究实验报告”,包括实验器材、步骤、表格的设计。并且以此为模板,会设计初中所有必考知识点的实验方案。

例题:请你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4.三级实验:

2C

(1)F与物体A、B、C的表达式为

F=k;其中k=(2)将表格中的空格填好;

(3)在F与B一定时,A与C的关系可以用图像中的图线来表示。

12.归纳式探究——研究弹簧的刚性系数:

我们知道,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长度就越大。但是,用同样大小的力去拉两只不同的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这说明弹簧有“软”、“硬”之分,容易被拉伸的弹簧比较软,反之比较硬。弹簧的软硬用它的刚性系数来表示。刚性系数越大,弹簧越硬。

为了研究弹簧的刚性系数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有关实验探究,取得数据如下(其中:S为制造弹簧的金属丝的横截面积,n为弹簧的匝数,r为弹簧的半径,A为弹簧的刚性系数):

(1)A=k,其中k与制造弹簧的材料有关,材料不同,k值一般不同。上述实验中钢的k值k钢=(填上数值和单位)。将数据变成公式,运用的是法。

(2)用粗细相同的铜丝做成半径相同但匝数不同的弹簧,则弹簧的刚性系数和匝数的关系可以用图像中的图线表示。

(3)如果用粗细相同的铜丝和钢丝做成匝数和半径相同的弹簧,都用10N的力拉伸时,用做

2成的弹簧变得更长。(4)用横截面积为9×10m的钢丝制成一个60匝、刚性系数为100N/m的弹簧,则该弹簧的半径为m。

12.归纳式探究——研究鱼缸侧壁所受的压力:

由于液体内部有压强,当鱼缸中盛入液体后,鱼缸侧壁就会受到液体的压力。鱼缸侧壁所受的液体的压力跟什么因素有关呢?下表是小雨在鱼缸中盛入不同的液体进行研究得到的一些数据(其中:ρ为液体密度,L为侧壁长度,H为液体深度,F为侧壁所受压力):F(1)F=k,其中k=

这里运用的科学方法是法。

5.八上古诗复习学案 篇五

编号: 日期:2013-3-16 班级: 姓名:

课题:课内古诗文复习----八上

【早读课目标】

大声朗读并背诵八上的古诗文。【自学目标】

1.背诵、默写诗词名句。

2.把握诗词内容,理解作者的感情,鉴赏诗词中的名句及艺术手法等。3.提高古诗文的鉴赏能力。【自学导引】 一、七律·长征(毛泽东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表达了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

1.首联在全诗中所起的作用如何?首联是全诗的总纲,既充分显示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为全篇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颔联,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矛盾吗?为什么?

把它们合在一起说看似矛盾,其实是一种反衬手法,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极言其小,是为了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

3.颈联中“寒”“暖”应怎突出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寒”和“暖”都是写人的感受。前句突出金沙江水流湍急,惊涛拍岸,两岸悬崖峭壁,地形险要。后句突出大渡河卢定桥险恶的环境,“寒”和“暖”相互对照,状写了红军征服“万水”途中所战胜的两种异乎寻常的艰难,突出了红军克敌制胜,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照应首联,抒发了红军战士把“万水千山”视为“等闲”的豪情壮志。

4.尾联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红军第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更表达了他对夺取长征全部胜利的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春望(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译文:国都已经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花都感伤时事而落泪,鸟都怅恨而叫得惊心。战火长时不息,一封家书都很难得到。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就梳不成发髻插不住簪。

1.《春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春望》这首诗表达诗人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

2.诗人前四句描绘了哪些景物?诗人是怎样用景物来衬托这种感情的?

前四句描绘景物:山河、草木、花、鸟。以景衬情,既以京城的荒凉景象作正衬,又以春天的美好景象作反衬,处处照应,意在言外。

3.说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诗中“破”字和“深”字的深刻含义? “破”“深”二字写出了安史之乱时长安城里萧条凄凉的春景,渗透了诗人忧时忧国的无限沉痛之情。

4.赏析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句诗用对偶手法,用质朴的语言道出了战火纷飞的年代,道路阻塞.音讯隔断时的内心感受,容易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中烽火本指(古代打仗时传递信息的烟火)。这里指(战争)。“烽火连三月”写战乱频繁。“家书抵万金”表现作者(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挚感情。

6.体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抒情方式及含义。

诗人采用比拟的手法,说花也因感伤时事而流泪,鸟也因离别而惊叫,这是诗人以含情之眼视物,故物也有情,以物情写人之情,委婉曲折,真挚深沉。

三、泊秦淮(唐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蒙的烟雾笼罩着寒江,小洲白沙上映着银色的月光,夜晚我停泊在秦淮河岸,正临近酒家所在的地方。歌女不知道亡国的遗恨,仍在对岸把《玉树后庭花》声声歌唱。

1.“烟笼寒水月笼沙”创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创造了一种朦胧、迷茫、空幻、冷漠的环境气氛。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者对此态度如何?

《后庭花》是亡国之音,晚唐王朝即将重蹈覆辙之时达官司显贵沉湎声色,腐化堕落,作者对此无比愤慨和忧虑。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批评歌女吗,为什么? 不是。而是一种曲笔,字面上是批评商女,其实一是斥责陈后主君臣轻荡招致危亡;二是揭露达官司显贵沉湎声色,腐化堕落;三是忧虑那即将重蹈覆辙的晚唐王朝的命运。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译文: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 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1.“僵卧孤村”,处境本来寂寞凄凉,但诗人并“不自哀”这是为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不自哀”的原因是“尚思为戍轮台。”因为诗人日夜思念的是抗击敌人,收复失地,一个以国家安危为重的人,是不会为自己的年老体衰而悲哀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渴望收复失地.渴望为国战斗的豪情。

2.说说“风吹雨”的含义。“风吹雨”在这里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写眼自然界的风雨,二是象征意义,它象征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命运,有倾覆的危险,诗人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为国戍轮台”的壮志有机地融为一体。

五、过零丁洋(南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自己由于数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自古以来谁能永远不死,死后我也要留下这颗精忠报国的心光照史册。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怎么样情操?

这两句诗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表现出文天祥为正义事业而舍生取义的高尚节操。2.仔细体会最后两句诗的丰富的内涵。

(1)人总有一死,但要死得有价值,要能光耀史册。(2)为民族、为正义而献身,死得其所,重于泰山。

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两句诗的作用。(1)对过去战斗经历的回忆(2)忧国忧民的表现(3)点题。

4.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5.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六、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1.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简述你对其中蕴含哲理的理解。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2.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这首诗摆脱了一般送别诗常有的感伤凄楚的情调,而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劝勉友人欣然赴任,表现了宽阔的襟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七、已亥杂诗(清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1.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全诗抒发了自己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勇于献身为国家效力的情怀。

2.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化作春泥愿培育出更多新花。作者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作者以落花自喻,表达自己辞官后志在培育一代新人的愿望。

八、望岳(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由于大自然的偏爱,给了这儿神奇秀丽的景色,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层层云 3 升腾,心胸荡然,极力张大眼睛把飞鸟归山映入眼帘。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俯瞰群山会是多么渺小!

1.品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诗,简述你对其人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这两名诗,洋溢着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

2.诗中是怎样扣住一“望”字来写景的,据此简述本诗写景的顺序。全诗不着一个“望”字,但句句都在写向岳而望。就距离而言,“望”自远而近,首联写远望;颌联写近望,颈联写细望;就时间而言,“望”是自朝至暮,进而由望岳想像将来登岳远望之情状,全诗紧扣一个“望”字着笔,描写望泰山所见所感,使一“望”字贯穿始终,成为全诗红线。

3.诗中描写泰山的奇丽和高大形象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4.“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雄伟高大

九、钱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走在西湖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1.这首诗突出一个“春”字,处处透出早春的信息,说说诗中哪些词表现了“早”? “初平”的“初”,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早莺”的“早”,“新燕”的“新”,说明春季刚刚来临,最早出现的黄莺在争抢暖树,刚从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渐欲”的“渐”,说明野花逐渐开放,还不到姹紫嫣红开遍大地的时候,“浅草”的“浅”,说明春草初生,仅能遮没马蹄而已。

2.这首诗写出了早春的哪些美丽的画面?

描写了早春的画面: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3.能不能将诗中的“几处”、“谁家”分别改为“处处”、“家家”请说说你的理由。不能。因为诗中所写是早春之景,“几处”和“处处”、“谁家”和“家家”的数量、范围不同;“几处”、“谁家”更能给人春光乍见之感,如换成“处处”、“家家”写得就不是早春景了。

十、登飞来峰(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怎样的人生境界?联系王安石变法时的历史背景,试分析其当时的心态。

全诗表现了王安石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王安石提倡变法,导致激烈的新旧竞争,王安石似乎在借此诗说明:只要宋神宗信任他,就不必害怕反对者阻挠他实行新政。

2.说说后两句诗的含义并谈谈这两句诗的哲理含义。

登上山去,就不用担心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身在凌空的最高层。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比喻掌握住了正确的观点和思想方法,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一时的假象所迷惑。

3.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指困难、挫折、障碍等。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十一、雁门太守行(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1.本诗的主题:孤城将破,将士们拼死守城,不负君恩。2.赏析佳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这两句诗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及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待淋漓尽致地提示出来。构思新奇,形象饱满。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慷慨昂扬。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诗人为国而战,为国捐躯的昂扬士气和爱国热情。

4.找出这首诗中你认为写得最传神的句子,并做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写出了敌军兵临城下,孤城将破,守城将士披甲迎战的紧张场面。或这两句诗写出了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战斗气氛。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全诗描写战斗的惨烈情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斗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运用了“黑”“金”“燕脂” “紫””红等凝重色彩,烘托了肃杀而悲壮的气氛.十二.别云间(明末抗清英雄 夏完淳)

三年羁(jī)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译文:三年中都是长久漂泊在外地的游子,现在又成为了俘虏。大好河山却使我流下无限之泪,谁说过天地是宽阔无边的呢?已经深知为国牺牲的日子临近了,但是想要和家乡告别却难而又难。在我不屈的灵魂回来的日子里,将在空中注视着后继的抗敌的旗帜。1.作者此去已抱定必死之心,但抗清之志并未泯灭。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2.“无限山河泪”一句表达的是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无限山河泪”一句表达了作者面对外族入侵、战火遍地、生灵涂炭无比沉痛的心情。“欲别故乡难”一句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无限依恋。

3.诗题叫“别云间”,一语双关,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在云间消失。

4.“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

6.八上历史期中复习资料 篇六

第1课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背景: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工业原料,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

2、经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

3、影响: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二、鸦片战争(时间:1840年------1842年)

1、导火线(直接原因):1839年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

2、根本原因:英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3、关天培在鸦片战争中英勇抗敌,战死炮台。

4、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6月)

(1)内容:①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④协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后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1856—1860年)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2)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3)主要经过:1856年10月英、法发动,1860年,英、法军队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俄国趁火打劫,共割占了中

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是《瑷珲条约》。(4)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领导人:洪秀全起义时间、地点:1851年广西桂平金田村

军队;太平军政权名称;太平天国定都:1853年 占领南京改名天京

(5)1860,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1860年,李秀成在青浦痛击了“洋枪队”,1862年,太平军在慈溪战斗中,击毙了洋枪队头目华尔。

第3课收复新疆

一、阿古柏侵占新疆

19世纪60至70年代,英国和俄国想争夺新疆,新疆面临危机。1865年,中亚浩罕国派陆军司令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占领喀什噶尔。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

(1)“海防”(直隶总督李鸿章)与“塞防”(陕甘总督左宗棠)之争。

(2)为了粉碎英、俄利用阿古柏分裂新疆的阴谋,清政府1875年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进军新疆,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除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3)19世纪80年代中、俄两国签订条约,左宗棠有力支援了曾纪泽的外交斗争,迫使俄国归还伊犁。

(4)意义:新疆的收复,不仅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而且维护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尊严,同时对新疆的开发和建设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一、黄海大战

(1)起因: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2)经过: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抗敌,以身殉国辽东战役中:日军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战争结束。二《马关条约》内容:

①割地——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增辟通商口岸——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④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一、(1)起因:从1898年起,义和团掀起了一场反帝爱国运动,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2)经过:1900年由西摩尔率八国(英、美、俄、日、法、德、意、奥)联军入侵,攻占天津,随后攻陷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1901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签订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经济—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以海关税收作担保②政治—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③外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④军事—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2)影响:《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知识联想: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答:开始沦为: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清朝政府成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第6课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2、代表人:统治集团中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他们被称为“洋务派”。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

3、时间:他们从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4、内容: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主要有安庆内军机械所、江南制造总局(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福州船政局。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民用工业,主要有轮船招商局(李鸿章),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张之洞)。后来还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5、评价洋务运动:

(1)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目的: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3)积极作用: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②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③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第7课 戊戌变法(1898年)

一、公车上书

(1)背景: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意义:为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

二、戊戌变法(1)主要经过:序幕—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

发展—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组织强学会,宣传变法,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

高潮—1898年,光绪帝发布变法法令,前后持续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又叫戊戌变法)

(5)意义: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场救亡图存政治改良运动,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第8课 辛亥革命(1912年)

一、主要经过:①革命准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意义:大大推进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建立民国民生:平均地权,机关刊物—《民报》

②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

发动起义,占领楚望台军械所,到11日,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城,史称“辛亥革命”。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

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 国正式成立。

④结束—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二、辛亥革命的意义: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失败: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1、前期背景: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受到欢迎,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冲突。

2、后期背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3、兴起的标志、宣传阵地、两面大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民主和科学

4、代表人物: 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李大钊1918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宣扬马克思主义,年底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

5、主要内容:①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6、意义:①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②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也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后来。

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爱国运动

(1)背景(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时间:1919年5月4日领导人:陈独秀 李大钊(2)性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两个中心:北京、上海

(3)口号: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②取消“二十一条”③反对在对德“和约”签字④誓死力争,还我青岛。(4)结果:①北洋政府被迫释放学生②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

取得初步的胜利。

(5)五四精神: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

(6)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7)革命阶段划分: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领导)。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

2、中共的诞生

(1)标志: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后在嘉南湖游船)的召开(2)人物: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3)一大的内容: ①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③党的中心任务:组织工人运动;④党的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4)共产党成立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第11课 北伐战争

1、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1)创建时间:1924年;地点:广州黄埔目的:通过黄埔军校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2)领导机构: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创建人:孙中山

(3)贡献:黄埔军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2、北伐战争

(1)时间:1926年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2)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主战场:湖南、湖北北伐战争先锋:第四军叶挺独立团。(3)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武昌;在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出师不到半年,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4)性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

3、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时,蒋介石(“四一二”政变)、汪精卫(“七一五”政变)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4、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时间:1927年4月;地点:南京;

(2)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统治。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八一南昌起义

(1)时间:1927年8月1日(八一建军节)领导: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地点:江西南昌

(2)意义:①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②成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2、秋收起义(1)时间:1927年9月领导人:毛泽东地点:湘赣边界

(2)结果:从攻打城市到进攻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井冈山会师:

(1)时间:1928年4月领导人: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2)会师双方:朱德、陈毅和毛泽东率领的军队改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3)意义: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红军在井冈山开展武装斗争,井冈山根据地不断巩固壮大。

4、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意义

7.诗词鉴赏题复习的思维能力培养 篇七

“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历年必考的一个重要考点。既成考题,就必然要求众多考生形成相对一致的答案。这恰与诗歌这一文学体裁本身的特点是相矛盾的。在实际教学中我感受到,在复习过程中,合乎逻辑的理解比诗词的求异解读更重要,思维能力的培养比题目的大量训练更重要,答题意识的完善比题型的分类归纳更重要,笔头的打磨最终要依靠头脑风暴形成能力,外化为分数。为此,必须随时发现并抓住“不足”的症结,及时加以分析思考。

一、抓答题形式的不足

一开始,学生对诗词鉴赏题的解答是杂乱无章的。我首先从学生的答案入手,带领学生发现“不足”。下面是本校月考试卷中的一题诗词鉴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发[南束]宗泽

伞幄垂垂马踏沙,水长山远路多花。

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棘行静不哗。

以此诗的第(2)小题为例:全诗可以用一个“静”字来概括。写了三种“静”,它们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逼真的行军图。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批阅后发现,腺了在诗歌本身的理解能力上有差距外,高分答案踢显呈现出答题思路清晰、语言条理清晰、卷面答题形式清晰的特点。于是,我选择了三个典型的该小题满分答案进行展示,让学生比对自己的答案。看到自己做题的“不足”,反思怎样才能更完善地答题。

例答1:①“伞幄垂垂马踏沙,山长永远路多花”写出了“景静”。马踏沙路,流水路遥表现了自然景观即行军路上的“静”,用了以动村静的手法。②“眼中形势朐中策”体现了心静,因为有着正确的战略决策和有利的形势,所以胸有成竹,不骄不躁,心中平静。⑧“缓步徐行静不哗”写了行军的脚步静。通过“缓步”,“徐行”表现了士兵迈着慢而整齐的步伐直接表现“静”。

例答2:①周围景物的静。颔联通过描写路上水、山、花的景物,展示了大自然本身的静;②行军之人的静。颈联写将军已经看清了形势,心中有了策略,表现出了成竹在胸,不需要进行讨论,表现出人的静;③行军队伍的静。尾联写“静不哗”,表现整个早发队伍行军的安静,训练有素。

例答3:第一种“静”:路途遥远,一大早周围环境的安静;第二种“静”:将军将士对眼前形势的掌握,显示出内心的心静;第三种“静”:士兵们缓慢行进途中没有喧哗的安静。这三种“静”以静衬动、化动为静,表现出士兵们行军的军纪严明。

最终总结出三个例答案的共同特点:一是答题分点;二是每点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分析,并且在句首明确提示分析着眼的诗句;三是每点都有诗句的具体解释,并且在诗句解释之后随之对诗句进行分析阐释。并且还发现了第三个例答的一个独有优点:最后一句话的总结使答案更加明确完善。

通过归纳,同学们就诗词鉴赏题的解答对原有答题意识形成了如下共识:第一,答题要分点,条理清晰;第二,答题要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着眼点,或者某一联,或者某一句,甚或句中的某一部分,在分点表述时要明确定位;第三,答题要紧扣诗句的详细译释;第四,答题要害在于紧随译释之后要针对问题做符合逻辑的分析。第五,最后总结答题要点。

带着这些意识进行诗词鉴赏题的训练,学生在之后的期末考试中尝到了一些甜头。以下是期末市调研试卷的诗词鉴赏题:

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5分)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

大部分学生正是按照前次归纳出的三点意识进行答题的:

例答1:第一小题答为:①风吹过古木好似晴天中的雨水一般凉爽,月映照平沙仿佛夏夜中的霜一样清寒;②第三联采用了创新性的比喻,新颖独特地将风与月的清冷特点表现出来;③表现出作者感觉江楼上很凉爽,体现了作者心情愉快。根据评分细则,这个答案被评为5分,尚有不妥贴不完善的地方,如第三联除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外,还使用了联想和想象的表现手法,但就整体看这位同学的答题条理清晰,理解准确,表述比较到位。

例答2:第二小题答为:我认为是“望”字统领全篇。①“海天东望”“山势川形”是作者遥望远方所见整体景象,一种广阔无迹苍茫的景象;②“灯火万象”“星河一道”是作者环顾四周所见,意境开阔;③“晴天雨”“夏夜霜”则是作者对景色的比喻与想象;④尾联作者发出感慨,总结全诗,向友人发出邀请。李碧蕊的答案能按照题目“统领全篇”的要求解答,做涉及全诗的解释分析,且答题三个意思完善,所以答案条理清楚,得到了高分。

在答题形式上找到了“不足”,并且明确了解陕“不足”的方向,其实只是在认识上对诗词鉴赏这一题型的答题形式进行了更新和提高,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

二、抓内窖理解的不足

在答题形式上进行意识的完善其实对得分较低的同学效果比较明显,对于得分比较高的同学而言,有增进条理和进一步规范答题的作用,但提高得分的作用并不明显。所以,在紧跟其后的一次检测中出现的情况另入深思,以下选用的是09年苏州调研卷中的试题。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南宋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双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术,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无所,但有渔儿樵于,衰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桂若满芳洲。

(1)上阕写了怎样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4分)

(2)下阕抒发了吊古伤今的情怀,试结合全词进行分析。(6分)

很多学生做出了合乎“三个答题意识”的完备答案,形式上甚至已经达到了比较完善的状态,但是仍然大量失分,原因是这些同学又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在认真审题,准确理解涛词作品的前提下,完全按照题目要求有针对性地答题。

例答1:第一小题答为:①游客在海上湖上泛舟有了倦意,江上有了归采的船只;②西风飘飘,吹向千里之外,送我在今夜到达岳阳楼;③太阳落山了,看山上云气蒸腾,春天时到沅湘,草木茂盛,远方的思绪缥缈难收;④我倚在栏杆上良久。一轮钩月在远远天空中挂着。

例答2:第一句描写江河湖海上游客、归舟多;第二句描写西风吹拂小舟到岳阳楼;第三句傍晚日落云集,凄冷之景、春天一片茂盛之景;第四句:缺月挂天边的凄冷景象。

两个答案同样分点作答,且有条理,着眼点意识明确,标注清晰。但又都存在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学没有真正理解词的上阕,也投有弄清楚第一小题的

答题要求,从而没有发现这个题目是有答题区间的,答案并非涉及上阕全部,而只是涉及“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这一部分。两个例答都翻译了整个上阕,却又并未真正理解词句本身。

再看第二小题,例答1:①上片写了词人乘舟经过岳阳楼的所见所感,一片旷达的景象,“远思渺难收”,内心因景而感叹,更见人的渺小;②下片抒发感情,“欲吊沉累无所”,对那些无罪被迫而死之人的深切感怀和惋惜,放而联想到自己,有同病相怜之感;③词的最后一句表达了对那些高洁、正直之人的敬意、怀念,表达对当今社会的哀愁;④“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对古代壮烈往事的向往,表达对今天的时代黑暗的感伤。

答案注意到了题目中“试结台全词进行分析”的要求。但错误在于,未按照题目的核心要求分析“吊古伤今”,没有明确指出“吊古”“伤今”在诗词中的表现,根源在于考生实际上并束理解“欲吊沉累无所”这一句。

例答2:①下阕写“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的故景,人间无处再比此楼更好,抒发了对曾经的时光、对故国的怀念;②下阕写无罪而被迫的忧愁,表达对今天的无奈;③上阕描写今景的凄凉,直抒作者的愁绪,并与下阕故景之盛对照,更显作者的怀古伤今;④诗的末句,更显作者的绵绵愁思。

所答能结合诗句,有“着眼点意识”。联系了上阕,有“全词意识”。但答题错误在于,写了4点,写到了“吊古伤今”这个词,却没有完成“吊古伤今”的分析,实际上考生对下阕还是并未真正理解。其实,“欲吊沉累无所”及其后三句,抒发的是凭吊屈原的深切情意。试卷上有注释,无罪被迫而死日“累”。其实已经在提示,“沉累”就是指屈原沉湘。还有一处非常明显的提示,即“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如果学生能与《屈原列传》联系起来,马上就能想到“离忧”即《离骚》,那答题当然就能指向屈原了。

从以上两小题、四个答案的分析看,认真审清题目是诗诃鉴赏题答题核心所在,同时要读懂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诗词。仅仅在答题形式上完善是不够的,必须着眼于对诗词本身的理解。提高诗词作品的理解能力,才能够应万变。而在诗词理解上的“不足”,则是做诗词鉴赏题真正要不断训练弥补的。

上一篇:征信业务试题库下一篇:师生情的10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