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课堂教学模式

2024-09-29

大学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共10篇)

1.大学课程课堂教学模式 篇一

一、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大学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大学体育课程的学习应当尊重大学体育教学的规律,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针对学生喜欢新鲜的心理可以适当改变教学地点,到户外去上课,如进行体育拓展训练”。[1]实践证明,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大学体育课程学习兴趣,根据研究者课后访谈,学生普遍认为仅仅局限于校园操场,体育馆的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很难调动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激情。

2.有利于改革传统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灌输性的弊端。传统大学体育教学注重教师课堂内的讲解,忽视学生课外的自学。即突出教学的灌输性,而很少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虑在内。如在篮球教学时,一般都按以下教学步骤进行,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讲解,然后进行动作示范,最后学生加以练习。这种模式虽然突出了大学体育教师的主体地位,但由于学生缺乏亲身实践的机会,取得的效果并不佳。而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则把课内学习和课外体育实践结合起来,如体育课后举行班级内部篮球赛等活动,能弥补课堂体育教学的不足。

3.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大学体育学习需求,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传统大学体育教学要求公共体育课堂以课内学习为主,必须按部就班地按照《大学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实施,即所有学生都按同样的课程设置、教学进度来执行,这种千篇 一律的僵化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也不利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阳光体育运动项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也就是积极构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积极开展体育课外活动,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这恰好是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途径

1.积极开展体育课外活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开展体育课外活动一方面要注重体育设施的完善,学校要加大投资,在保证基本的体育场地,器械外,还要对校园体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其次,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体育俱乐部的功能,开拓校外体育活动与交流场所,如开展校际间体育竞赛,体育文化沙龙等项目。最后,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内涵,即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优势,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大学体育课堂教学。

2.将体育课内学生主体地位和课外教师引导作用相结合,改革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发挥学生在大学体育课堂中的个性化发展和主人翁精神”。这和过去大学体育界所流行的“教师中心论”或“课程内容中心论”有着本质的区别。但由于有些大学体育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学生中心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走极端的例子,如大学体育课教学教师过度地纵容学生,对学生管理过于宽松等。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首先,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论”的指导思想,尊重学生,不但要教会学生基本的体育技能和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而且要他们形成自主锻炼的习惯,终身体育学习的观念,促成其身心健康。其次,要重视课外教师正确的引导作用,大学体育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意识,并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使其成为课内体育教学的有益补充。在实践中可以实施“2+3”一体化模式。要在每周两节体育课的基础上,以教学班级为单位,将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排入学校的总课表之中,它有利于课内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贯通。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体育竞赛互动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中学、练,在课外竞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形成理论与实践、兴趣与项目、基础与提高相结合的发展趋势。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给大学体育教学带来了活力和动力,值得进行推广。

3.建立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要求改革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机制。过去教学的考核评价仅限于教师的课堂指导过程,学生的课堂表现,体育考试成绩等。这些只能是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的一部分。除了以上评价项目外,大学体育教师课后指导学生锻炼的情况,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表现,参加课外体育竞赛的成绩等都应当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此外,建立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在实践中要注重灵活性和动态性,不能流于形式,要以发挥学生课内外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作为其最终考核的目标。总之,“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2][3]它与阳光体育运动活动的发展相适应,但在实践中要灵活应用。

2.大学课程课堂教学模式 篇二

“翻转课堂教学”在现阶段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为是即将影响我国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在中国, 翻转课堂有很多失败的例子, 但是也很多学校在采用翻转课堂后获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这不禁引起了我国教育者的思考, 是坚守传统教学模式稳步前进还是与时俱进, 自我改变, 接受新的教学模式,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本文旨在探讨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数学课程中的应用。而文中所讨论的“翻转课堂”是指学生课下自学课程内容并观看教师所录制的微视频来学习知识, 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 由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 翻转的课堂变成了师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 课堂上学生自主讨论、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练习巩固自学成果, 老师负责答疑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 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 教师应在课堂结束后, 对本次课堂活动进行分析, 通过学生反馈, 系统性的总结与反思, 布置好下一次课的学习计划。本文就如何在高等数学课程中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进行初步探讨。

1 设定数学课程“翻转式”课堂模式

由于数学课程的特殊性, 以及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限制, 我们在“翻转式”课堂教学改革中采用了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为了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我们只选取出部分相对简单易懂的章节进行翻转教学。在翻转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我们改变了往日填鸭式, 满堂灌的教学形式, 改由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 通过观看微视频解决疑惑。在课下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提出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在课堂上汇总由学生讨论。每一章节习题不再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由老师讲解, 学生记笔记的形式出现, 而是学生自由讨论并完成。具体操作方式为:“学生自由分组”, “课下小组讨论”, “课堂成果展示”三结合方式。具体做法是“学生自由分组”即学生采取自由组合的形式, 每一个小组5人, 以小组形式学习, 这一模式可以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习效率。“课下小组讨论”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将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 这一环节是对学生知识上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课堂成果展示”即在课堂上每一个小组对章节的内容进行总结阐释, 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之后由小组之间相互解答疑惑, 教师在这一个环节中主要对学生讨论内容的重点性、准确性进行把握, 对于学生无法讨论出的内容进行引导性的解惑。最后老师将习题列出, 由学生在课堂完成。

2 课堂展示、交流和讨论

这部分是检验学生自学成果的重点与核心。在翻转教学过程中, 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学生偷懒的情形出现, 在课堂中, 老师的作用不可忽视。翻转课堂虽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们在课堂中自由讨论,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应该并且必须随机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 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思考。在讨论过程中, 老师要抛出自己的问题随机抽点学生来回答, 并给出练习题, 让其来完成。这种随机性能避免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而在课下不认真学习。在每一堂课后, 老师根据学生课堂讨论情形, 小组整体表现以及课堂练习情况对每一位同学作出准确的评估。翻转课堂为一些原来在课堂上对知识领悟力较差的同学, 提供了在课下内化知识学习的可能, 同时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同学, 节约了其学习时间, 让其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更深的知识, 这种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每一位同学的发展。此外, 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 改变了老师靠印象来评价学生, 老师在翻转课堂上, 能够通过学生在课堂的表现, 更加理性清晰的认识, 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

3“翻转课堂”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局限性

一方面, 由于我国教育的师资比较低, 一堂数学课往往是50-60人, 教师在采用翻转课堂时并不能完完全全照顾到每一位学生, 因此会有一小部分学生其实并未参与到课堂中来, 影响了最后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 由于翻转课堂需要大量的微视频用于学生学习, 这无形中增加了老师的教学负担, 这使得许多老师并不愿意去尝试翻转课堂。同时, 由于在一学期中, 教师要录制几十甚至上百个微视频, 教师的自我能力提升也显得尤为重要。

4 结语

“翻转课堂”在实际的教学中, 也存在诸多诸如学生能否自觉抵制网络诱惑和学生学习自觉性的问题。但是, 如何利用网络资源, 如何利用好网络资源以及提高学生自觉性, 需要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需要说明的是“翻转课堂”并不是在线看视频, 而是一种学习的方法, 是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手段, 老师不再是站在讲台上单纯的传道, 负责讲授知识, 而是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翻转课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 在学习中培养自己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 在具体的实践中, 还需要老师和同学不断的去探索, 不断的去完善翻转教学的各个环节, 找出适应我国教育发展和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摘要:在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被应用其中, 本文就如何在大学数学课程中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翻转课堂,大学数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曹一珂.浅谈“翻转课堂”式教学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J].人文教育, 2012 (4) .

[2]张金磊, 张宝辉.游戏化学习理念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3 (3) .

[3]张金磊, 王颖, 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2 (4) .

[4]赵德钧, 李路.大学数学课程分级教学的现状与启示[J].大学教育, 2013.

[5]张跃国, 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2 (3) .

[6]张金磊, 张宝辉.游戏化学习理念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3 (2) .

[7]陆涌莉.一个由课堂遗憾“翻转”出来的微型课题[J].江苏教育, 2013 (8) .

[8]井淑川, 孙淑艳.网络教学资源制作方法初探[J].天津电大学报, 2012 (12) .

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篇三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4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公共课程,面向全校所有专业(计算机专业除外)。本课程也是后续计算机语言和程序设计课程的先修课程,也是非计算机专业类课运用计算机的基础性课程。本课程通过对计算机系统包括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软件系统、程序和算法的概念、网络和因特网资源、数据库和新技术等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培养了大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全面学习,学生掌握了运用计算机来处理问题的方法,进而理解计算机作为科学研究和社会各种活动新载体的特点和重要作用。本课程为校级统一建设的通识类课。在本科大一年级秋冬学期开课,周学时为2学时,即理论1+实验1。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拓宽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面;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重点是网络、多媒体、数据库等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理解信息安全和程序设计方面的基本知识。常用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使用;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研究

1.1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研究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根据全国计算机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白皮书的精神,结合“1+X”体系,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从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出发设计课程体系,将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基础教育分类开展教学,公共基础模块、应用模块(理工类、财经医类、文史类、艺术类),从而形成具有应用型本科特色、结构合理的“知識-能力-素质”的课程体系。

1.2 结合专业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层次对课程的不同需要,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计算机基础教育融入到各专业课程中,与专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满足学生对课程多层性、多样性、多元性的要求,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根据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本课程的目标是“拓宽知识面-提高应用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主要教学内容:一是拓宽学生的计算机的基础知识面,介绍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掌握计算机常用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使用。二是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重点是网络、多媒体、数据库等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理解信息安全和程序设计方面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结合学生的专业需求,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掌握知识。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研究式的学习,为学生创新学习提供一个平台。

1.3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学时少、学生多等特点。新形势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适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实现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培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途径和方法。面向应用,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4 整合教学手段。(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上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室,开发课件,采用电子演示文稿等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2)实施分层次教学。围绕面向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目标,结合当前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遵循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的原则,调整课程体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全面提高我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完成了基础层、提高层教学大纲的制定:分别针对基础层、提高层学生制定不同侧重点的教学大纲,力求不同层次学生都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制作不同层次不同院系的课件:针对不同的教学计划,根据各院系教学内容的差异,制作风格内容不同、设计不同的课件。

1.5 教学内容模块化。根据需要在教学中将教学的内容划分为不同的知识专题模块,每个模块的内容都是独立的、完整的,其中任一个知识模块都是一个独立的专题知识或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由选择组合,与传统课程教学相比,每个模块的授课周期较短,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得到及时的评价与反馈。每个模块的评价反馈归总为学期末的评价反馈,教师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每一阶段的进展,进而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指导,提高学习效率。模块化教学模式的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对每个教学模块采用案例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如图3所示。采用例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优点:教学目标明确,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传递所讲授的知识与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图2 课程模块操作流程

1.6 建立“第二课堂”联动的实验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标准。采取实验课教学、网站实验平台学习、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计算机操作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了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实践能够更真实、全方位的反映学生计算机水平。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的主要目的不仅要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进一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课堂表现、实验课练习完成情况、个人项目/团队项目的质量等,通过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对个人做出相对合理的形成性评价,从而增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 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优势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用案例驱动每一个教学模块,灵活的教学设计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每个模块的教学设计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知识的掌握获得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且每个课程模块设有大量的实践案例,多个小任务组成,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实验任务,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利用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博琴.大学计算机基础[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钟绍波.师范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173-174.

[3]冯博琴,赵英良,顾刚.狠抓能力培养,提高实验教学水平[J].计算机教育,2008(19):11.

作者简介:张莉华(1979-),女,河南汝南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大数据及信息安全研究。

4.大学课程课堂教学模式 篇四

1.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以教材为依托,针对一年级新生的具体情况,从中选取了与他们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7个单元进行授课。每一单元分别介绍一个文化主题、训练一项语言技能、开展一个相关研究活动。文化主题相互呼应,有较强的关联性;语言技能的训练从字、词、句、段、节的构成,到记叙文、新闻报道、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呈现系统性;每一单元也可作为独立教学环节,开展研究性活动。具体如下:

第1周:第一单元 “大学已经不再特别了” 主要比较20世纪60年代与现代美国大学的区别,分析课文中出现的语言难点、重点,突出词的构成,介绍快速阅读方法

第2周:根据上周的文化、知识、技能输入,结合我校校园文化,紧贴军校需求,为即将来我校交流的留学员制作一本英文校园指南

第3周:第二单元 “同感是怎样表露的”讨论同感是增强文化包容性的前提,分析课文中的语言难点、重点,系统介绍记叙文写作

第4周:根据所学到的同感知识和语言技能,采访校园里有影响的人物/成功人士:队干部、学员干部、教员、管理人员或其他,就焦虑、关注、同感等问题写一份个案研究报告

第5周:第三单元 “窃取的身份”分析信息化时代与身份安全问题,介绍语言难点、重点,练习如何输出个人观点

第6周:组织英语辩论赛“信息化条件对战争的利与弊”

第7周:第四单元 “新闻头条” 讨论新闻媒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介绍语言难点、重点,练习新闻报道体裁写作

第8周:结合国内媒体英文版军事新闻报道,以及军校生活,制作一张英文报纸的头版,自己撰写校园英文新闻稿

第9周:第六单元 “美梦成真” 探讨成功需要的素质,介绍语言难点、重点,通过体育词汇描述客观性陈述、说明文的特征

第10周:学习上周所掌握的说明文写作手法英文撰写军事体育、军事训练项目或与军人相关的词条(百科全书式);积累相关词条

第11周:第八单元 “绘画消遣” 讨论休闲生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介绍语言难点、重点,分析长句结构

第12周:调查当下时尚文化休闲方式,结合个人兴趣和军校现状,设计一个有军事特色的英文休闲网站

第13周:第十单元 “在时间中穿行” 侧重科技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介绍语言难点、重点,了解 篇章结构、辨析主题句和支持句、议论文的特征

第14周:观看一部战争科幻片或阅读同题材小说,调查历史上科幻作品对现代战争的推动力,写一篇“你知道吗?”的观后感/读后感

2.具体教学方法和实施手段

本课程教学活动设计始终围绕学员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中心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并重,以教学大纲和学员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将研究的各个元素渗透到教学全过程,通过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员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锻炼语言、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

授课方式:每两周(共4个课时)一个单元。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 课前预习, 引导自学。授课前教员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引导学员课前预习,其内容包括各章学习目的和意义、基本知识点、学习重点和难点,带着预习中发现的问题上课堂。

步骤二 课堂精讲,攻克难点。课堂上,教员对课程要点进行精讲,主要组织学员以小组形式针对课前导读中提出的重点、难点和问题进行课堂讨论,教员随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答疑,帮学员消化、理解,最后归总点评。

步骤三 结合问题,设计任务。教员与学员共同设计能够确实有效提高学员研究创新能力、需要团队合作解决的任务,各小组根据学习兴趣自主选择。作为“场外教练 ”,教员协助学员商讨、修改、确定设计方案和实施手段,辅助各小组顺利开展研究与创新活动,不干扰、不限制学员独立思考能力,让学员自己摸索、改进,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步骤四 研究探索,分工合作。在教员的协助下,学员根据计划安排,分工协同合作,使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小组形式有步骤地进行研究探索,并最终将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落实到语言产品输出以及系统演示上。

步骤五 展示成果,提交报告。在第二次课堂上展示成果,汇报研究经过。学生进行分组调查后用英语撰写调查报告,并在课堂上用英语向同学汇报,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经研究小组自评、班级互评、教员讲评,各小组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集体讨论、修改后, 提交课题总结报告和最终成果。教员针对每个成员的任务完成情况和整个小组的课题完成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优缺点和改进方向。

步骤六 结合实践,考核评估。教员根据学员期末考试成绩、平时的研究报告评估以及参加“本科生英语课外活动中心(EEAC)”情况给出本门课程的考核结果,学员对在前一阶段的课程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在课题工作中所承担的任务完成情况、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自我评估、总结,不断完善、提高独立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

实施手段: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发特色鲜明的多媒体课件,建立网络和跨学科教师等资源保障,始终贯穿研究型教学理念,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保证“教”、“学”、“研”的有效实施。课堂上使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情景式等授课方法,课后与学员建立紧密联系,在指定时间进行现场或远程指导,及时反馈信息,并根据研究实施情况和学员反应,不断反思、改进教学策略。

3.评估体系

(1)形成性评价:即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估,根据学员课堂活动、研究性活动、课外实践活动三个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员点评,对前一阶段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性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进行总结,促进自主学习、创新探索。

(2)终结性评价:即一个教学阶段结束时进行的总结性评估,主要包括期末课程考试和水平考试,探测英语读写方面的能力变化,检测并评价学员该学期语言、文化知识的掌控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探究创新状况。

4.预期教学成效

逐步适应“研究式地学习”模式,通过和小组其他成员一起设计研究过程、选取研究方法、实现研究成果,逐步确立正确的英语学习动机和合适的学习策略,并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文献资料,学会观察、调查、分析等研究手段,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积累词汇,掌握并熟练运用略读、寻读等有效阅读方法,借助词典阅读本专业的英语教材和题材熟悉的英文报刊文章,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了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新闻报道等体裁的特征,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能独立完成一篇普通难度的写作任务,学会描述事件,抒发情感,表达观感,说明应用等,内容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确,用词恰当,语意连贯。语言应用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争取在我校校报(英文版)发表一至两篇文章,在“本科生英语课外活动中心(EEAC)”举行的系列活动中初露头角。初步确立科学研究意识,逐渐具备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如收集、分析材料和提出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我校大学英语研究型教学改革的创新之处

研究型教学的理念符合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符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有利于调动学员自主学习、激发学员求知欲和创造性,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在大学英语课程中使用研究型教学,创新之处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知识、技能训练与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机结合 英语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技能和知识的获得,更是思维方式的拓展。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着眼于语言教学,在培养学员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及学术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忽视了对学员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的开发。本课程研究型教学中,学员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积极的建构者,通过参加课堂互动、研究性活动和课外实践,拓宽知识,巩固语言技能习得,提高英语语言水平的同时,发展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开拓创造性思维。

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的多元交汇 研究性活动设计紧贴军校学员实际,具有鲜明的军事特色,为学员使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和军事领域的研究探索做铺垫。在整个过程中,学员在真实的语言环境和任务活动中运用英语进行合作、讨论、归纳与展示,课本知识与课外实际相结合,增强英语学习动机,提高英语学习兴趣,英语技能得到了综合应用。学员通过收集分析资料、采访调查、编辑写作、演示陈述完成任务,锻炼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与研究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员的实践活动能力如调查能力、辨识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锻炼。

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全新转变本课程研究型教学体现了新时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全新转变。本课程提出的以学员为主体、以任务为依托、课堂教学与课外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全新的研究型教学理念,在教学思想和实践上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从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向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转变,突出学员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增进了英语教学的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是实现《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以培养学员终身学习能力为最终导向的新型教育理念的必要手段。

总而言之,大学英语研究型教学建立在教、学、研互动基础上,是以锻炼现代大学生语言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综合目的的全新的现代教育、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有限的课时和需要大量时间讨论、总结的研究活动之间存在的矛盾,知识、技能的输入在课堂教学中的比例问题,不同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等,但这些问题对我们下一步的教学实施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指明了我校大学英语研究型教学有待深思和进一步提高的地方,对在大学英语课程推广研究型教学模式提供了可供探讨、研究的个案分析。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Z]。.

[2] 许卓明。对“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认识与实践[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69-71.

[3] 高虹。从美国理工科教学改革看研究型教学[J]。物理与工程,(2):12-14.

5.大学课程课堂教学模式 篇五

摘要:在广东省高等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我校申报并通过审批,进行了历时一年多的开放式试验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学习的收获更加丰富、实用、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对于教师来说,强化了与学生互动的意识,使实验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材施教、改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等多方面取得了成果、积累了经验。该文针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效果进行分析,对比教改前后学生实验情况,探讨了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对策,总结了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改革方式和教学成果。

关键词:开放式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7-4124-02

实验教学是现代高校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和重要环节,也是计算机类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需要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渗透的课程,也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高度融合的课程,需要学生通过实验课程打下良好的技能基础。同时,这又是一个面向全校新生的公共基础课程,每年都有数千人进行考试,涉及面广。大学新生对于教师依赖性较强,学生基础和需求参差不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门课程的设置本身,就体现了科技革命、知识经济对于高等教育的挑战,而传统教学模式的封闭性、单一性、僵化性,显然不能适应这样的挑战。因此,在校、系领导的支持和具体指导,我们就这个学科进行了从传统型转向开放式实验教学的试点改革。传统实验教学与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践对比

开放式实验教学――内容开放、时间开放、教学方式开放、师生互动渠道开放及实验室开放。实践证明,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比起以往的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由教师指导指定的班级完成指定的实验内容等等传统模式来说,可以体现出多方位、多侧面的创新优势。

1.1 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实施教改之前,我校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是32学时课堂讲授+24学时的上机实践,实验的比重相对较低,学生对实验的喜欢和重视程度自然也不高。

1.1.1 实验内容涉及面窄,题目少而且简单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对于教学对象缺乏差异性分类组合,实验教学成了一个封闭的木水桶,水桶功能被木桶的短板所制约。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不断普及,很多学生在中小学就开始了信息技术的教育,在上大学之前就已经对计算机基础操作熟练掌握。但是我们调查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电脑的使用方法和基本软件的操作,半数以上的学生仍然对电脑的操作知之甚少,有的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Office。所以学生在一起上实验课时,有的很快完成了任务,有的下课都完成不了,更有甚者完全不知道如何操作,又羞于询问老师,时间长了,就有很多学生不愿意来实验室上课,或者在上课的时候看录像、打游戏等。由于要适应大多数学生的需要,我们的实验难度都较低,软件的一些高级功能或者细节的设置问题都很少涉及,使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成了电脑初级培训班。

1.1.2 教学方法比较呆板和单一

为了让学生容易理解实验的内容,教师对于实验操作的每一个步骤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使得学生无需思考,按照实验讲解就可以顺利完成作业。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很少会举一反三,遇到不会的问题不假思索直接举手询问教师,这使得学生是消极的被动体,始终处于从属地位[1-3]。封闭化、简单化和重复化的实验课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消极情绪,也影响并制约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使教师的潜力难以发挥,更难以进行突破和创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在师生互相制约的封闭体系中难以呈现。

1.1.3 考试比重低,学生重视不够

由于考试与教学时间分配相匹配,实验考核只占考试中的很少一部分,丧失了主体地位,所以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不高。我校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设置是:20%平时成绩+20%上机成绩+60%笔试成绩,而笔试也是在纸质试卷上完成,考试方式和题目都不能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的互溶性,所以学生对上机实验重视不够,对原理和操作理解不透,更无从谈及学习的主动性与创新性。

1.2 从形式到内涵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在调研和全面反思、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本着改革创新的精神,我们参照了广东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改试点学校的教学经验,对于“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特点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同时又联系实际进行了既实事求是,又大胆开创的设计策划,提出了我校针对这门课程的开放式教学新模式: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开放;从单向传授向师生互动、互动渠道多元化开放;从实验室管理的封闭、僵化向提供灵活、宽松的实验环境开放;从教学内容的狭窄性向市场化、多元化开放;从教学手段的单一化向差异化、多样化开放;从校内教师主导考试向内外结合、激励型考试方式开放。因此我校重新修订教学计划,教学任务由原来的56学时(包括32学时课堂讲授和24学时上机实践))改为44学时(包括8学时导学和36学时上机)[4]。减少了教师讲授的课时,增加了学生上机操作的比重。

1.2.1 实验内容开放,学生实现自学为主,老师教授为辅

如何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开放式实验教学,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开放式实验教学系统基础之上。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就是一个很好的开放式教学的系统,它也是我校进行教改的根本保障。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只是提供指导和帮助。所谓的导学课程,就是教师集中对各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学生可以选择自愿上课或者点播视频来学习。学生的学习主要集中在机房,通过访问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自我测试、查看教学资源和交互式问答[5],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图1所示。

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在实验内容的布置上分为客观操作题和主观创作题两个部分,客观操作是学生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和知识点,主观创作题就是没有固定的题目限制,让学生自由发挥,创意越好则得分越高。比如用Word设计宣传海报或者制作一个自我介绍的PPT等,这样的实验设计学生非常喜欢,尤其得到老师的评语后,热情更加高涨。

1.2.2 实验室的开放式管理

为了达到实验时间自主选择,我们对实验室也进行了开放式管理,即分为指导性开放和自学式开放。指导性开放即为教学计划中的36学时上机,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可以对学生直观和及时的了解。自学式开放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到电子阅览室刷卡(校园卡)上机,或者在双休日到指定机房进行上机,并安排有指导教师值班。这样学生可以自由安排实验的时间,也能让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1.2.3 全上机形式的第三方认证考试,实现教考分离

期末考试采用第三方认证(广东省高校考试管理中心)考试,这种考试形式类似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客观题和操作题全部都在上机中完成,这样既实现教考分离又能使学生对实验教学充分重视。由于老师不能成为考题的主导者,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就小很多,紧迫感增强了,主动性自然就调动起来。第一次通过性考试的及格率尽管在60%以上,但是这个成绩已经达到广东省高校的平均及格率了,这显示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果。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

经过快两年的教学改革,我们发现实施开放式实验模式是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学生需求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改革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也根据这些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

2.1 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践教学,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发现了如下一些问题:

1)实验内容难度大, 项目设置不合理。由于实行第三方考试认证,我们使用的教学平台也完全依赖别人,里面的实验内容多而且细,有些题目与基础理论衔接不强,部分项目的设置重复性高,缺少综合设计性实验。而且指导教师完全没有参与到考题的设计中,对学生也没有针对性的指导。

2)学生仍然缺少对实验内容的主动选择,实验资源利用率不高。由于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已经习惯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突然改变的教学方式让他们几乎不适应。首先是少数学生在这样宽松的授课和实验过程中,让他们缺少对课程的认真性。其次,学生仍然被动在老师引导下完成实验内容,导学讲到哪里学生就做到哪里,自主选择实验内容的学生几乎很少。而且实验室的开放给他们并没有带来过多的变化,很多同学认为周末回家或者在宿舍也能完成实验内容,其结果是机房没有几个人上机,宿舍没有几个人练习,资源浪费依然存在。

3)资源有限和投入不足制约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效果[6]。由于设备陈旧,再加上资源有限,实验课时的安排不得不大大降低。而且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特点也必将增大耗材消费和仪器损坏。尽管我校已经允许新生带电脑,但是拥有自己的电脑并积极使用在实验课程的只是少数同学。同时,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展开,无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实验的开发性不大,因而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的瓶颈。

2.2 探索应对策略,对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不断完善

经过一系列教学探索和老师间的交流,我们采取了以下对应的策略:

1)任课教师参与部分题目的设计,增加学生创造设计分数。我校已与广东省高校考试中心达成协议,由任课教师出一部分题目存放在试题库中,这样既能控制考试的难度,又能结合本校学生和学科的特点,设计出实践性较强的实验内容。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上机,发挥他们主动创造能力,我们也增加了实验内容完成奖励分和创造题目奖励分制,并把优秀的作品放在校园网络中进行公示。学生在论坛中能够相互评价和鼓励,不仅扩大了影响力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2)开放与约束管理并进。开放式实验教学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必须制定相应的规则对实验教学进行约束,即对实验内容和过程开放,对教学质量进行约束,建立符合开放式实验教学要求的监控体系,控制和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所以,我们尽量完善网络教学平台,让老师和学生在线的情况进行直观的表示,并设立相应的鼓励措施。

3)实施教学改革项目申报,设立开放实验室专项基金和竞赛基金[7]。学校鼓励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并设立了专项基金,用于开放式实验教学和研究使用。为了激励学生,我校也设立了竞赛基金,成立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导的兴趣小组,设计和组织各式教学比赛。同时,也鼓励与企业联合,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项目设计中来,比如我校与中国移动联合开发的校园阳光数字化工程,很大一部分都是由学生设计和开放的。结束语

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施,不仅增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对教师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而且教学模式更加关注学生水平的差异,实行因材施教。但是开放式实验教学不是简单的实验教学管理方式的变革,而是整个实验教学系统的改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实验管理人员和学生的思想观念都需要很大的转变;实验内容的设计、教学的方法、教学的评价和考核制度也必须在改革中适时调整,以顺应本校发展情况和社会需求等方面,最终使开放式实验教学真正实施下去,取得更加出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玉兰,赵鹏,赵卫军.开放式实验教学的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3):319-321.[2] 徐建东,王海燕,蔡银燕.宁波大学开放实验现状调查与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9(6):101-104.[3] 盖功琪,宋国利.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162-164.[4] 王婧,程宇.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思路及经验总结[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0(7):2-3

6.大学课程课堂教学模式 篇六

请给我5分钟,让您爱上《双轨模式》

逸马顾问是国内唯一一家专注于连锁咨询、研究、培训、教育、投资的大型顾问集团,是国内连锁咨询、培训领域的第一品牌。曾服务过联想、苏宁、创维、掌上明珠等六千多家连锁知名企业。《双轨模式》课程是国内最高端、最系统的连锁课程,由我们逸马国际顾问集团董事长、中国连锁经营研究院院长马瑞光老师主讲,逸马顾问秉承快乐、专业、真诚、负责的逸马精神,以实战、实用、实际、实效的理念,为实现您学习价值最大化,努力、努力、再努力!民族的振兴,企业的兴亡,连锁人共同的责任,让我们携手共进,以产业报国为已任,为中国连锁企业走向世界而奋斗!

《双轨模式》是咨询式的课程,主要从连锁行业分析、企业战略规划、商业模式设计、运营体系标准化的建立、品牌工程的辅导实施、培训系统的建立与完善、建立科学的督导训练系统等,为您企业解决战略不清晰、商业模式不够科学、标准化体系很难打造、人才很难培养和复制、加盟商不够忠诚、培训很难到位、督导力度不够、赢利水平低等难题,专家咨询式课程服务,让您带着问题来,带着答案回去了,为您提供连锁运营全程解决方案,帮助您解决企业发展的障碍,助您成就连锁霸业!

教学模式:经典案例+实战演练+沙龙研讨+互动教学+现场咨询+全程体验

我们课程在您报名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在您办理报名手续的时候会有一张报名表,报名表有一栏是您企业现在发展面临的三大困惑,您填好之后回传过来,我们会提交到研究院专家老师那里,提前为您所处的行业以及您企业做市场分析,让您来到课程现场之后更好地解决您企业现在发展面临的困惑。

我们课程白天是由马老师主讲(上午主要是讲,下午主要是讲和研讨),晚上的时候马老师会专门分享我们逸马在咨询项目合作过程中非常经典的案例,我们在和其他企业咨询合作的过程中,遇到了我们当天学习到的一些内容,我们和他们合作的时候是如何做的,如何解决的。在案例分享之后就是我们的沙龙诊断环节,到时候会有专门的连锁实用工具,再结合您企业现在发展的实际情况,做一个作业,帮助您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梳理当天所学习的连锁专业知识,并且将当天所学的连锁专业知识运用到您企业当中,在课程现场就帮助您消化掉,拿回到企业当中就直接能用。在每天晚上做完作业之后我们就会交到专家老师那里,在前期对于您所处的行业和您企业市场分析之后,结合您做的作业给您提供一些专业性的建议,并且如何改善。

从第二天开始,我们每天早上都会选择2家企业上台分享,分享完之后我们在场的所有企业家会针对您分享的内容再结合他们企业运作过程中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给您一些实战的建议,同时最后的时候我们的马老师和专家团队会给您更专业的建议。

课程现场我们是分小组学习,每天晚上都会有作业,是针对我们所学习到的不同的模块,包括现象模块,战略模块,模式模块,运营模块,复制模块,执行模块。每天每组都会拿出两家企业作为案例进行分享。

前四天是结合当天学习内容分模块分享,从第四天晚上开始,我们就会有现场咨询会,也就是这个时候我们要将四天做的作业串起来,做最终的分享,现场企业家给您建议,同时马老师和专家团队会给您更专业的建议,现场演练您的解决方案,让您拿着这套方案回去就直接能够运用。同时在课程现场您有任何连锁方面的问题,我们专家团队都在课程现场,您可以有时间与我们的专家老师一对一进行沟通,帮助您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障碍和困惑。我相信您来到课程现场之后,我们可以真正帮助您解决企业连锁发展问题。

连锁经营全程实战管理专家

连锁全程解决方案:市场分析+战略规划+连锁经营模式设计+连锁经营品牌工程+连锁经营体系建设+连锁经营辅导实施

《双轨模式》精品总裁学习班主要分为六大模块:现象模块、战略模块、模式模块、运营模块、复制模块、执行模块。

其中现象模块主要从参加课程的企业所存在的困惑进行分析,以及对整个连锁行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分析,以及连锁行业巨头成功的一些关键成功要素,连锁被誉为21世纪最成功、最有活力的商业模式,在竞争环境下选择经营模式的困惑所在?您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规划?在了解行业前景的情况下,“我的企业未来的路在何方?”

新竞争环境下的经营模式选择。把握中国连锁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连锁本质与众多成功案例的成功经验借鉴

战略模块包括目标客户、产品、合作伙伴、交易场所这4C的定位。以及您企业在达到这个战略您的核心竞争优势所在,核心竞争优势是您的竞争对手不可复制的东西,您的核心竞争优势到底在于哪里?您企业未来能够走多远,就在于您企业制定的战略规划有多科学,同时行业资源和企业资源整合的能力在于哪里?如果想要领先竞争对手,您的战略规划就要比您的竞争对手更科学,战略要有前瞻性!

科学的选择与放弃,战略制胜!打造连锁的核心竞争优势!行业资源与企业资源的最大效率化配备难题!模式模块 主要根据企业现在的实际情况,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往往决定了您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能够发展有多快,有多么顺畅。

赢利模式的选择,主营务盈利、单店盈利提升、加盟盈利、总部盈利、整合盈利、控制供应链盈利、放大其他衍生盈利。以及针对您企业特有的,制定出科学的商业模式,您企业是属于商业型还是社区型,是属于一般商品提供者还是属于问题解决者,是个性产品提供者还是生活品味倡导者等等。通过16种商业模式在课程现场确定好您企业的商业模式,以及今后的实施规划。

管控模式和扩张模式:到底是该操作管控还是财务管控还是战略管控,以及发展模式是要先盈利后扩张,还是先扩张后盈利,还是边盈利边扩张。

设计连锁企业的赢利模式,确保赢利;选择“一定赢、持续赢”的连锁商业模式和“即快又稳”的连锁发展模式;设立“上通下达、灵活反应”的管控套路。帮助您解决模式困惑。

运营模块 连锁企业现在发展都遇到的一个共同的难题:标准化很难建立。连锁运营就是要形成一套可复制的标准化运营系统,同时把这套系统形成体系之后更好的复制出去。

包括您总部的标准化运营系统,分部的标准化运营系统,店面的标准化运营系统。

总部运营系统:设计可进行人才复制的组织体系,品牌传播与危机公关标准化建设,规划独特的店面识别(SI)体系,建立科学、高效的“抢址”标准化体系,规范低成本、高效率的建、开店体系,统筹富有竞争力的物流体系,设置快速整合资源的特许体系。

分部运营系统:为您讲述连锁分部的四种形式以及如何设立连锁分部。

店面标准化运营系统:物的服务、人的服务、商品管理。形成一系列的标准化运营手册,包括店长手册、收银手册、卫生管理手册、陈列手册、商品管理手册、导购手册、服务手册、防损手册、财务手册、安全手册、设备维护与保养手册、加盟手册、开店手册、物流手册、选址手册、SI手册、拓展手册,建店手册等等一系列的标准化运营手册。

连锁经营全程实战管理专家

帮助您结合企业现状,设计可复制的标准化。通过标准化,提升赢利能力与运营效率。应该标准化哪些运营内容。建立完善的特许加盟的标准化体系。帮助您彻底解决企业标准化问题。

复制模块主要讲到连锁的核心内容:复制。当标准化的运营系统建立之后,如何将他们复制出去,而且复制出去不走样,这就需要完善的培训系统,不仅要形成一系列的培训手册,而且还要有声像化的培训内容。

建设科学的培训复制组织:“数一数二”的培训组织架构,“从上到下”的培训组织设计

设置科学的培训复制机制:有效的“四维”训练评估,规划培训考核与晋升机制,设计科学的岗位培训履历

建立声像合一的日常化训练内容:设计直观、形象的训练输出内容,训练内容的企业文化渗透,训练内容的简化与精化

设计科学的训练方式:持续不断的日常化渗透,合理的训练、工作、总结,真正实效化得训练方式。

帮助您解决标准化跨区域复制,同时保证一致性,不走样。建立人才队伍的培养平台,不再缺连锁人才,满足扩张需要。建立有效的训练系统,实现标准复制输出。企业文化与运营标准的同时有效输出。

执行模块是许多连锁企业最头疼的一个部分,往往也是最容易忽略的一个部分的内容,那就是督导。要执行,就要督导。如何快乐执行,持续执行。就是第四天要讲到的内容。

设计改善创新的管控督导组织,“内外结合”的督导组织架构,科学的督导队伍建设。

科学的督导流程、工具、方法,科学有效的督导流程,16个督导专业工具。

设置有效的督导机制,督导评估与考核,标准改善与创新。

帮助您彻底解决标准化的持续、快乐执行。保证参差不齐加盟网络的标准执行。标准化赢利体系的持续改善与升级。

一次投资,终身免费复训!逸马为您的连锁事业保驾护航!

学习力就是企业的竞争力。我相信在您听了我们的课程之后,肯定会对您的企业带来非常巨大的帮助。请您安排参加此次双轨课程的学习,您将收获丰硕成果!

--------------中国连锁顾问第一品牌

中国连锁经营研究院 中国连锁经营商学院 逸马国际顾问集团

――连锁经营全程实战专家 刘 浪

老师

7.大学课程课堂教学模式 篇七

进入21世纪之后, 我国明显地加快了建设世界教育大国的步伐, 为达到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质量, 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一直在不断地深化。更加明确了以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 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趋于更加合理和科学。

计算机基础课程可分为两类, 一类确切地说更偏向应用技术基础, 课程的内容新、起点高、综合性强, 课本中除了介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原理以及常用软件的操作之外, 还着重介绍了许多处理信息的典型方案。这些知识不仅具有分析的、逻辑的、抽象的功能而且具有直观的、图形的、综合的功能。从课程的内容和其欲达到的教育目标来看, 它为培养适应信息时代的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各方面人才, 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另一类是程序设计及数据库技术。该类课程对学生来说最大的特点是边学习边应用, 强调的是能对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行简单的算法设计并用计算机语言来编程。在学习的方法上, 它们与学生们熟悉的数理化课程有很大差别。

二、学生对计算机知识认知的特点

作为必修课的“计算机基础”, 面对的是大学一年级刚入校的学生, 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启蒙课程, 对后继计算机课程的掌握至关重要。各院校教授这门课的教师一致感到, 学生们抱着很高的希望和很浓的学习兴趣开始学习这门课, 往往前几节理论课, 课堂气氛已变得沉闷呆板, 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为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们花费了很多课时和精力编排讲义并在教学中使用了大量静态的文字和简单的动画CAI讲授理论;然而, 学生在对方案中的概念、对象, 方法, 步骤和目标没有感性认识的前提下很难接受学习内容, 教学效果一直不好。

程序设计类课程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对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听得懂, 也明白了命令、语句的语法和含义, 但往往是不会上机操作, 不会对实际中的问题进行算法设计并用计算机语言来编程, 虽然大多数学生花了很多的时间来学习, 但理论到实际的转换过于缓慢, 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教师的精力, 同时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三、现行的教学方法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分析

面对以上的问题, 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方案被提出并采用。目前占统治地位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接受性教学结构, 具体实施中大多CAI软件来提采用精讲多练的方针, 并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室、高讲授的效率, 同时辅之以讨论式、研究式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这种教学结构的特点是: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教学媒体是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 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这种改良了的接受性教学结构被国内各所大学广泛使用, 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量大, 学时少, 教师和学生可投入的精力与时间以及计算机硬件设施的有限, 严重制约了这种方案的实施效果。另一方面, 对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 他们在高考科目上的差距远小于在计算机知识上的差距。面对这种情况, 用统一的教材和统一的授课方式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渴望和需求, 两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而这是接受性教学结构无法解决的。

再者, 这种教学结构对于知识和思维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首先它认为知识一定可以用语言 (包括书面语言) 并通过逻辑形式加以描述, 而对知识的非言语、综合、直观、图形的一面难以进行足够的表述。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知识是直观、图形、综合功能与分析、逻辑、抽象功能的合成体, 这些知识用语言是难以描述清楚的,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许多知识都具有这种特点, 接受性教学结构无法对这些知识本身的特征进行准确的描述, 且描述也与人脑认识这些知识的规律很难一致。因此这种教学结构必然导致学生难以对所学计算机知识有清楚的认识与充分的理解, 教学效果自然难以提高。其次接受性教学结构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不利于学生形成具有个性心理特征的知识结构, 不利于知识的再创造和转换, 造成程序设计课程中理论与实际的脱节, 从而导致学生掌握知识严重滞后的现象是难免的。见于以上诸多原因的限制, 笔者深刻感觉到,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各课程教学效果与教育目标还有明显的距离, 尤其是在培养具有信息时代的创造性人才方面, 过多的使用接受性教学结构显得力不从心。

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性教学结构, 这种教学结构的特点是: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媒体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目前, 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的教学系统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自主性教学结构。从现实情况看, 网络媒体还没有被广泛深入地应用到教学中, 正处于雨后春笋般的建设阶段。这种教学结构不仅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对具有直观、图形、综合功能的计算机知识能够进行正确的描述, 而且, 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 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因而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具有个性心理特征的特殊的知识结构, 从而弥补了接受性教学结构的不足。另一方面, 从课程面向的学生来看, 目前, 急需一种教学手段来缓解统一的教材和授课方式与各层次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渴望和需求不同之间矛盾, 来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感性认识以及完善“教学—练习—实践”的计算机教学环节, 来提高教学效果及加强对具有信息时代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自主性教学结构—基于校园网的教学辅助系统的建立正是基于以上教学目的。

通过以上对两类教学结构的分析, 笔者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采用将两种教学结构合理结合的教学模式, 才能改变目前教学效果不良的现状, 达到教育目标, 为培养适应信息时代的人才打好基础。而如何创建自主性教学结构———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辅助系统———是这种结合式教学模式的关键。

基于校园网的教学辅助系统应当是更多考虑与接受性教学结构互补的网络教学辅助系统。其内容应具有反映计算机课程教育的规律, 具有新颖性、实用性、重点突出, 知识结构优良、系统性强并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目标产生明显的教育效果。网络教学辅助系统的创建是对师资的力量、协作和奉献精神有力的考验, 它既不是一个教师所能完成的, 也不是完成之后就一成不变的, 对它的维护和修改将是长期的工作。

摘要:本文详细分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长期效果不佳的原因, 提出并论证了建立适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特点的教学结构模式:接受性教学结构+自主性教学结构, 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

关键词:接受性教学,自主性教学,学习观,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8.大学课程课堂教学模式 篇八

关键词:翻转课堂 大学英语 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6(a)-0000-00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理念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1】关于“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提高师生信息素养,普及信息化教学常态应用”的文件精神,同时结合2007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规定,“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程的英语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呼吁各高校借助信息技术构建大学英语新的教与学的方式,翻转课堂顺应了这一要求,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我校依托朗文教育英语平台,建设与大学英语教学相配套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实施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满足应用型高校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平台资源建设述评

翻转课堂指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师事先录制好的或是从网上下载的教学微视频以及拓展学习材料,而课堂时间则用来解答学生问题、订正学生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3】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高中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athan Bergma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至今成为风靡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型教学模式。到2011年,由于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和他创立的可汗学院里程碑式推动作用,翻转课堂成为风靡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型教学模式。

梳理国内翻转课堂的研究,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将大学英语翻转课堂与资源平台建设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有:胡杰辉(2014)研究了校本大学英语MOOC建设和翻转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胡竞(2015)开展校本教学实践,研究移动学习在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窦菊花(2015)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信息化改造与革新,探讨了基于APP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改革; 邵华(2015)以泛在网络时代大学英语泛在学习资源共享平台为支撑,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刘慧(2016)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翻转课堂资源,实施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学者们的研究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基于自身实践进一步探讨翻转课堂在我校大学英语中的应用。

2 LEI平台介绍

LEI(Longman English Interactive)平台(即朗文交互英语平台),是一个面对高校提供立体化英语教材的云服务平台,能支持PC、平板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运行。LEI平台具有诸多实用功能:平台化功能、交互功能、导航功能。LEI平台上开发了听力训练、角色扮演、语法、词汇、语音模仿、阅读和测试等朗文交互英语课程资源模块、进度成绩、作业、自主训练、考试、资源等模块。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自主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单元测试、朗文交互英语学习、浏览教学资源、查询学习进度、在线提交作业等程序,教师可以安排学习计划、检查学习进度、批改作业和教学管理等工作。

我校15级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和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基于该平台已有资源开展了英语听说混合式教学试点,学习者根据授课计划学习朗文交互英语内容和完成平台上教师布置的作业,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线上讨论等活动。为了充分发挥平台功能,建设了大学英语1和大学英语2期末考试题库,相关班级开展大学英语在线期末考试,取得了一定成功。LEI平台能够为实施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提供强大的应用平台支持,成为建设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学习资源的载体。

3 大学英语课程资源建设

基于LEI平台建设大学英语课程数字化资源能为学习者在线学习大学英语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能为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顺利实施提供前提条件。LEI平台将成为我校本科师生共享学习资源、教师共同探讨教学经验的场所,也成为展现我校大学英语教学风采、呈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窗口。在LEI平台上的大学英语数字化资源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3.1 建设目标

① 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建设数字化资源实施翻转课堂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学生的学习进程,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提升学习质量;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复合型人才。

② 拓宽培养路径,满足不同专业的英语学习需求。翻转课堂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将不同专业强调的职业能力以微课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满足不同专业英语学习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③ 丰富教学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建设资源, 教师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交流评价,在讨论中解决教学难题,促进知识的更新,完善学生培养体制,优化教学效果,实现教师自我突破。

3.2 建设思路

①行动目标的编写。

依托现有教材,基于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英语课程大纲的要求,制定学习授课计划和单元学习目标,分析学习者和教学目标,编写行为目标。

②视频的制作。

构建教师团队,重组大学英语知识体系,将不同专业英语需求与不同的英语技能相对接,归纳重点知识,设置训练环节,分解重点知识和操练项目等,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制作微课视频。

③资源库的建设。

建设满足不同专业需求的大学英语LEI平台,设置预备知识、教学辅导、参考资料、考核方式、在线作业、在线题库和在线答疑等资源。提供授课动漫、课件、短视频以及其他形式的教学资源,并建设网上授课所需的资源,便于学习者开展在线学习、作业、考试、答疑和讨论等。

④自主学习环境的构建。

以朗文交互英语平台为载体,全方位的建设大学英语在线学习资源库,提供学习者移动自主学习条件,构建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环境。基于大数据信息采集分析,全程记录和跟踪教师的教学和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内容、反馈,全面跟踪和掌握每个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学习行为,改进学校及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因材施教。

3.3 建设成果

以“朗文交互英语平台”为载体建设的大学英语数字化资源,包括微课视频、教学素材、教辅资料、训练作业以及测试试题等。构建基于微课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流程,即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微课视频等内容、课中线上学习和线下讲解、课后拓展等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流程可以分解成课前教师微课制作、教学素材准备、任务设置和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课中疑难突破、训练展示、合作提升和反思总结;课后拓展等。

大学英语资源库的建设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以结果考核为主向结果与过程综合考核的三大教学模式转变。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深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与普及。同时,延伸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充分挖掘学习者的潜力,促使学习者合理安排个人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切实提高大学英语教与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http://www.gov.cn/xinwen/2016-02/05/content_5039690.htm

[2]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D].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0)

9.大学课程教学反思 篇九

长期以来,受基础体育教育“重技能、轻理论”的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单纯模仿练习的阶段(即凭感官进行身体原始的本能摸索),既费时又费力,而且产生的效果不佳,容易厌倦,由于缺乏理论依据,学生对看到、听到的信息,不能进行思考与分析,可谓是“学而不思”。运动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年学生已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的能力,即大学生已具有自评、自练、自我纠错的能力,相反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即模仿能力)处于下降阶段。

因此,大学体育如果仍采用基础教学模式,即不利于大学体育的发展和学生终身体育的养成,更重要的是不能发挥大学体育对学生个体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实践教学发现,强化理论教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体育科学知识,在练习时,学生往往能达到有意识、有能力的自我评价和锻炼。因此,作为教育最高阶段的高校体育,在加紧体质锻炼的同时,开展系统的体育理论教育,避免学生单纯模仿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伤害,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下自主学习和锻炼,对调动大学生思维的活动,加快运动技能的掌握,甚至产生新的思路,从而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2、理论教学有利于学生体育意识的养成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工具的普遍存在,大学生普遍乐于安逸,而且学生从事的休闲娱乐的活动越来越多;加之受社会、家庭、学校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体育观念淡薄、参与意识弱化,虽然知道体育对健康有益,但从没将体育当作一门科学来学习,他们参与体育的目的只是玩玩而已,对体育的认识仅仅局限于感观到的跑、跳、走等运动,至于体育的相关知识、体育的内涵、文化等,基本上是空白,而且很多学生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实践中经常因运动效果不显著,而产生厌倦情绪;因受到挫折而转移兴趣。加强理论教学,使学生接受正规系统的体育教育,在大脑中建立正确的体育意识,把实践中的感性认识联系理论,进行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亲身感知体育运动的内在联系和奥妙所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对产生和激发学习的动力与运动的欲望意义深远。

3、理论教学有助于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理论知识的巩固、扩大、加深则是兴趣的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实践教学中发现,当学生随着理论知识积累的越多、越深,在学习中,产生兴趣的可能性就越大,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学生,能运用的抽象概括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对获得的新信息分析、综合,自我纠错判断,达到加速运动技能的掌握,提高练习效率之用;反之理论知识不巩固、不深广,则出现学习无方向,练习不得法,效率低,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4、理论教学对终身体育养成的促进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全面实施,体育锻炼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受基础教育体系不完善的影响,目前大学生参加各种项目,普遍缺乏体育活动的理论指导,这使得自主锻炼无法进行自我评价与纠错,运动效果差、运动水平低;加之体育课程的教学时数有限,多数学生生理结构已趋于定型的现状,传统的大学体育教育已经根本无法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因此,高等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应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授之以渔”,即强化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渔”即方法,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方法)对多余的、僵硬的、错误动作,进行分析、综合,并能够在自我学习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理论教学的学习、强化,达到了从理性到感性的认知过程,真正了解体育的内涵和体育与多学科之间的联系,对提高体育运动意识和兴趣,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5、几点建议和措施

1设立体育理论教学课程

国家对体育一向高度重视,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较低,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学名存实亡。学生在基础教育中,没有接受正规系统的体育教育,基本处在“少年儿童时期的体盲”阶段。因此,针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专门开设体育理论教学课程,从根源上改变学生“体盲”现状,只有掌握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才能结合理论来感悟体育的内涵,才能有意识、有能力地进行科学的训练和自我评价。

2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尽管我国学校体育经历了7次变革,教学模式不断更新,但教学中竞技体育和体质教育仍处于主流,理论教学却一直未能从根本上引起重视,造成“换汤不换药”的局面,而且以传统的讲解示范模式,学生对老师的动作及产生的效果非常重视,但体育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技能水平不断下降,如果仍以示范动作为主流,势必会造成较差的反应,如田径项目的跳高,一些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不需要什么动作,高度就可以超过年龄较大的老师,如何解决此类问题,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只有依靠深厚的理论知识。因此,转变教师的理念,钻研业务,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多种途径,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保持用最新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授学生,这也是完成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多种教育有机结合的必备条件。

3强化学生的理论意识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及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跑、跳、投上;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活动一下,放松休闲一会,这种局面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和学生终身体育的养成。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养成要想从不会到会,仅仅依靠每周一次的学校体育课是远远不够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学习之后的遗忘曲线表明,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由此可见,一周以后,学生对上节课的所学内容在大脑中所剩无几。

10.大学课程课堂教学模式 篇十

新的教学模式是新课程的必然衍生品,目前,我们正在积极践行新模式、新思路,追求快乐、高效的教学境界,我们要以勇于实践、敢于尝试、乐于挑战的新生代课改精神,诠释“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的最新理念。以下是我校数学组正在尝试实践的符合我校校情的几种课堂教学模式,愿与教育名士交流共商。

一、预习课的课堂学习模式

模式:学习教材——自主练习——查阅资料——尝试提高 时间分配:每个环节10分钟。

新课程明确指出,课改的主方向是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学生的预习课,预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又可以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预习课既可以安排在前日晚自习,也可以安排在当天的自习课上,无论哪种形式,我们都安排了“学习教材、自主练习、查阅资料、尝试提高”四个基本环节。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从贴近生活的情境问题入手,生成一个有待解决的数学问题,再从已经掌握的知识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每当学习一个新的数学概念时,教者要引导学生学会刨根问底,层层推进,因为只有学会独立的思考才会在自主的领域里成长、超越。接着各位同学应该模仿例题的解题形式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部分,当这个环节轻松过关时,同学们自然不会满足而就此罢休,这时可以取出数学辅导用书(组内共享的学习资源),进行第二次学习,通常会学到教材所不具有的许多内容。如果对数学概念、法则或定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同学们可能会有再次挑战自我的信心,再通过提高尝试,在自主学习这个首要环节上一定会有较大的促进和提高。

为了便于学生预习,我校为学生编排了学习“活动单”,内容分列活动一(基础训练)、活动二(技能训练)、活动三(拓展提升)等等,这样学生可以有目标、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还在挑战自我中不断促成自我超越。

预习课上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派,帮助组内学生解决自学中的一般疑点,并充分了解全班同学在自学中遇到的共性问题,以备新授时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教师只有精心地组织好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环节——预习,学生在第二天的新课展示上才会更加从容、自信,这样的课堂才会是活跃的、高效的,也是我们师生共同期盼的预习生成。

二、展示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模式:情景创设——探索活动——例题学习——教学反思。教学形式:学生展示、教师点评。师、生活动时间分配:1∶3。

我校对新授课的形式已经作了彻底改进,并以“展示课”冠名。展示课上通常是学生到台前说题、解题,组内其他同学补充,其他小组的成员可以指出展示中的不足(每个4~6人的学习小组自命一个个性化的名字,如晨露、神龟、威虎、super girl等)。

新课程重视情景教学,情景创设是一节课的闪亮开场,它既可以导引问题,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它还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能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一个精彩有趣的问题提出,便可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营造“欲罢不能”之势。

情景问题可以由教师精心设计,也可以安排组内的优等生进行设疑、设问,因为有了学生的充分预习,自然就会生成一些符合他们认知规律的情境性问题,这样也会有效地激起其他学习小组同学的解答欲望,浓浓的竞争氛围沁人心脾。探索活动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他们或说、或写、或演,人人参与、个个有为。一位特级教师风趣地说过,酒杯在于晃动,朋友在于走动,课堂在于活动。探究学习10分钟左右,概念、法则或定理基本能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达成学习目标,接着(教者或学生)板书归纳,呈现有效知识点。组长派员展示时,其他同学可以提问、质疑,可以在表示肯定的同时说出自己的解题新思路,也可以对展示的过程进行积极的评价或者是方法归纳。

例题学习是展示课的又一高潮,经典的例题都是发人深思的,它能带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引发同类问题的联想,教者适时加上“评委式”评价,会有画龙点睛之效。

接着在学生的仿例练习之后,安排学生自主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或通过组内合作的形式把所学内容进行有特点的归纳,再由组长派组员总结呈词或上台演说(5分钟)。反思时,要求在学生自主或合作的基础上,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及易错内容进行有效解剖,旨在存异中求同。

三、反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模式:知识回顾——双基训练——批改反馈。时间分配:1∶6∶2。

反馈课是指在当天的展示课之后安排的一节作业课,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有效的表现方法之一,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练习。

反馈课开始的5~10分钟应组织学生尝试回顾之前所学内容,当知识成功再现后,再进行双基训练才是科学的、高效的。

我校反馈课上的双基训练是以“作业纸”(控制25~30分钟的练习量)的形式出现的,其中设计了两个板块,一是对当天新授课的基本知识进行检测,二是安排技能性练习以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训练。

反馈完成后,教者随机面批10份作业(或每小组两份),根据批阅情况,再结合在现场收集到的最自然、最真实的错误信息,有针对地实施作业评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通常会在课前预备好同类易混题、易错题,随时可以做加强性补救,实践证明,这样的“反馈+补救”式训练模式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四、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模式:知识网络——例题教学——方法提升。教具:实物展台、多媒体等。

学习方式:分工合作、组内交流、分组展示。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信息遗忘规律,每个教学单元或每一周都要安排一节复习课,复习课上师生共同梳理单元性的知识结构,由点串成线,由线制成网,努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生产者”,此“网”便是同学们最有力的“捕鱼”工具!复习课上教师精心设计的例题,题型多样化,经典有梯度,包含基础性、技能性,又有针对性,学习时可采用“分工合作、组内交流、分组展示”的高效教学模式, 充分体现主体性、个性化行为发展。对运用到三个以上知识点或两种以上数学思想方法的题目,教者通常要预设好一组变式训练,以及时培养同学们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美国总统奥巴马说过,请不要害怕提问。因此例题教学时要鼓励组内同学提问、质疑,培养“学而思、思而疑、疑而问”的探索精神。

复习课的广义目标有两个,一是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二是对知识实施积极的超越,把知识升级为“智慧”,提升为“方法”。

我们经常指导学生在复习课上如何进行积极地交流、展示和精当地点评,鼓励他们勇敢地秀出自己的个性,师生共同定期评出班级“自信之星”和“智慧之星”,以便催人奋进。

五、试卷讲评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模式:成绩分析——重点讲评——难点剖析——考后反思。教具:实物展台、多媒体等。

学习方式:小组讨论、探究交流。

对综合性测试试卷的讲评,首先应表扬一批书写规范、解题认真、方法优化、思维缜密的同学,再公布各分数段的人数(不要报出他们的具体分数),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成绩在班上所处的大概位置,这样有利于激励同学比学追标。个别学生出现的非典型错误,可预留时间让他们自我诊断、自我反省,或者教者在试卷上用批语的形式给予纠错提示。根据统计的正确率,对需要重点讲评的题目,可采用“小组讨论、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解决。对于难度较大、得分率较低的考题,教者要巧妙地设计剖解问题的入口,再逐层启发推进,只至学生顿悟,余下部分仍然由学生陈述问题的解决方案。另外,对试卷中的新题型或新解法要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能学习和尝试更加广阔的审题、解题新思路。

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考后反思,要求在考试中尽力避免“抄写之错”、“计算之错”或“审题之错”,要摒弃一些比较繁琐的、“out”的数学解题方法,并督促每位同学写出100字左右的小结性文字。鼓励他们平时努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完成挑战性任务提高自己的综合数学素养,立志在今后的学习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上一篇:培训学校招生营销方案下一篇:中班语言可爱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