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思维案例分析5则范文

2024-07-29

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思维案例分析5则范文(精选18篇)

1.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思维案例分析5则范文 篇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案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不断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使其从小形成创新意识,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案例]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

这是一节“角的认识”的新课。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评析]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我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案例]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这是一节“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的新课。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评析]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我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案例五: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训练案例评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不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培养,使其从小形成创新意识,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的。【案例】

“变异”与创新 这是一节“应用题”的练习课。题目:一堆糖果,分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如果男女生共分,每人可分6个;如果只分给男生,每人可分10个;如果只分给女生,每人可以分几个?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按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求出结果。当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设问:“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学生一下思维活跃起来。一会儿,平平说:“老师,我想出了一种新的解法,我把原题通过变异为:一项工程,甲乙合做要6天完成,如果甲队独做要10天完成,如果乙队独做要几天完成?于是得出新解法:1÷(-)=15,所以女生每人可以分得15个糖果。”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评析]“变异”是指改变基本的思维方向,把知识要点进行转化,进行奇异的探究,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在本例中学生正是运用了这一思维方法,才使一个用最小公倍数解答的应用题成为了一个较普通性的工程问题应用题,思维实现了创新,解法达到了最佳,可见,“变异”是实现创新的又一种方法。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去寻求多种知识的变异,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对学生的一些超意识想象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不能只用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去评价学生的某一思维结果,应当让其在教师的激励下去努力实现思维的创新与再创新。【案例】

“联想”与创新

这是一节“乘数是两位数乘法”的练习课。教学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当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可出示题目:26×26、26×26×26、26×26×26×26让学生进行计算。学生一会儿分别计算出了这三道题目的结果。这时教师设问:“观察这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教室里一下热闹起来,小伟说:“算式中的每个数个位数字都是6,积的个位数字也是6。”小华说:“根据这组算式,我发现了:只要乘法算式中每个数的个位数字是6,积的个位数字一定也是6。”小聪说:“老师,根据这组算式,我还想到了乘法算式中每个乘数个位数字是5、1时,积的个位数字也一定是5、1。”“„„”同学们充满了自信,响亮地回答着。

[评析]“联想”是指由一事物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过程。本例是典型地学生运用“联想”实现思维创新的教例,学生在探索每个因数的个位数字是6,积的个位数字也是6的规律时,已是一种创新的认识,而联想到每个因数个位数字是5、1时,积的个位数字也是5、1,更是实现了创新的运用。可见,“联想”也是实现思维创新的方法之一。为此,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联想”的方法,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联想,从不同的角度去思维,思维创新才会成为可望而可及的现实

2.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思维案例分析5则范文 篇二

1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活动主要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展开的, 首先,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 他们的性格以及学习能力都会有所差异, 数学又是一门逻辑思维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数学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学习情况,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有效学习, 这样不但可以更好地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也能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其次,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 传统数学教学中, 教师只是一味地给学生传教数学知识, 不管学生是否愿意接受, 是否能够接受, 而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 而教学课堂也变得死气沉沉。因此, 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 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自主学习, 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向老师提出质疑, 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使得数学课堂更具亲和力, 进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在教授学生“三角形的认识”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给学生出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色彩鲜艳的图片, 有不同大小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多边形等, 让学生进行区分, 将这些图形进行分类。教师先是通过这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东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学生将这些图片分好后, 教师问学生:“你们都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呢?”有的学生说:“按照图形的形状进行分类。”也有的学生说:“是按照图形的颜色进行分类的。”教师说:“那我来检查检查大家的分类是否正确。”虽然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但是他们的分类都是正确的。教师通过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的学习。接着教师继续问:“你们知道三角形都具有什么特征吗?”学生纷纷回答“有三个角”“有三个边”等, 教师说:“其实三角形还有一些其他的特征, 今天我们就从其他的角度来学习三角形。”教师拿出来实现准备好的火柴, 分配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进行摆放, 可以对火柴进行折断, 根据摆放的情况来分析三角形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从三角形的长度来进行分析。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 教师也在教室进行巡视, 有的学生在出现困惑或是疑问的时候, 教师加以指导, 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课堂的效率。

2 合理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只有真实、有效的教学, 才能促使教学课堂更加活力。因此数学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 合理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数学的很多知识都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而数学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合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因此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将一些真实的生活情境融入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给学生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 这样也能使得课堂充满活力, 从而促使学生更加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同时教师还应该时刻关注教学活动的每个开展细节, 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的真实性。因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 因此教师需要时刻关注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 及时发现教学活动中的细节问题, 从而促使学生更加高效地进行学习,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如在教授学生“找规律”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叫作排列吗?”学生纷纷摇头。”接着教师继续又问:“那排队呢, 你们知道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道:“知道。就是每天早晨跑步的时候, 全部同学进行排队, 或者是课间进行广播体操时, 也都是先排队。”随后教师说:“那我们就请一组学生到讲台上来, 我们剩下的人来给他们进行排队。”学生们纷纷踊跃参与, 教师就随机抽选了一组学生, 一共是5个, 2个男生, 3个女生。教师让学生来想一想, 可以按照什么情况进行排列。学生积极进行思考, 有的同桌两个在讨论, 有的学习小组之间进行讨论, 有的自主在思考, 总之, 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了教学课堂中, 同时教师也教会了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讨论结束后, 教师询问学生的讨论以及思考结果。有的学生说:“可以按照个子高低顺序来进行排队。”还有的学生说:“可以按照性别的不同对其进行间隔排队。”也有的学生说:“可以排成一队, 也可以排成两队, 将男生和女生分别排成两队。”……总之, 学生找到了各种各样的排列方法。接着教师先是肯定了学生的回答, 随后对学生进行引导:“排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而排列其实跟排队是一样的, 只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随后教师说:“下面来看看我是怎么进行排列的, 女, 男, 女……。”学生已经开始纷纷往后进行排列了, 这样的排列很简单, 也有一定的规律, 学生也很好理解和掌握。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像这样的两个物体一个隔着一个进行排列, 就叫作两种物体间隔排列。

3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首先, 每个学生由于从小所生长的环境的不同, 那么他们的性格特征以及学习能力就会有所差异, 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 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不能因为某一个学生成绩好就对他特别关照, 更不能因为某一位学生成绩差就不管他, 讨厌他, 教师应该给每一位学生都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 进而使得学生可以信任老师、喜欢老师, 促使学生更加多元化的发展, 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上, 教师通常采用的是固定、统一的模式和标准, 这些主要针对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制定的, 教师并不会因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 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这样学生成绩特别好以及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学生都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从而制约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新课改下, 教学更加强调的是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所以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以及接受能力, 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学习目标, 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这样可以促使所有学生都能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去, 进而促使所有学生更加全面、个性的发展。

4 结语

总之, 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 因此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就变得至关重要。要求数学教师要采用一些有效策略, 促使所有学生都能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 进而促使他们更加健康、个性、全面地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变革, 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更加强调的是素质教育, 以及教学课堂的高效性,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 数学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数学学科的特征, 采用一些有效策略, 从而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进而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关键词:数学课堂,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效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赵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策略初探[J].学周刊, 2015 (30) :176-177.

[2]马爱娟.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中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 2015 (23) :192.

3.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思维案例分析5则范文 篇三

【关键词】小学时期;数学教学;思维能力;方法

现代化的今天,社会需要大量知识渊博、思维发散的复合型人才。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严谨的学科,利于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遵循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巧妙的运用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来教授学生数学知识,并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必然较强,可以有效的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之中,采用适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良好发展有很大帮助。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与作用

1.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

数学学科具有本身有多组判断组成的特点,判断有专业的数学术语、逻辑术语及符号,一些判断进行逻辑推理可以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这些判断集合产生了数学这门学科。相对来说,小学时期的数学教学内容简单,仅仅会涉及到简单的知识推理、判断、运算、分析等。加之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其处于将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跨越的阶段,是发展思维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借助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运算等,可以逐步锻炼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此不仅可以使学生具备成为祖国栋梁之才的重要条件,还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灵活的运用思维能力,解决问题。所以,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更好的成长与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2.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新课标中明确说明思维能力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关键。为了使学生能够良好的学习,获得丰富的知识,应当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之充分发挥作用。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何种作用呢?

其一,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或解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思维,领悟数学知识要点,进而准确的掌握数学知识或者准确的解答数学问题。

其二,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刺激学生的大脑,大脑支配身体其他部位,如此学生可以灵活的运动,在各种教学活动中优异表现,这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确定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1.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巴普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当积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因为学生只有思考数学知识,发散思维,才能对数学知识产生质疑,进而提出疑问。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疑问,就证明了学生有在发散思维。為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增强,数学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例如,某教师在教授学生“圆的面积”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①圆的面积怎么计算?

②圆能否转化为平行四边形进行计算?

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进行实践操作,制作一个圆形和正方形,进而尝试解答问题。而此过程有些学生在多次尝试后,推算出圆的面积。而有些学生则对此产生一些疑惑,此时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说明自己的疑惑,在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帮助学生解除疑惑;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如某个学生的疑问是除了书本上的圆面积计算公式外,还有其他的方法计算圆的面积吗?进而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和探究新的圆面积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思维比较活跃,发散思维、创造思维,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

2.强化学生运算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注意强化学生的运算能力,其虽然属于数学操作能力,但也是数学思维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应当注重强化学生的运算能力。从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生都比较“马虎”,如数字抄错、数学符号写错、数学运算存在小误差等等。其实,学生之所以会马虎,主要是因为学生未能养成严谨的思维品质,进而导致学生的运算能力不佳。为了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强化学生思维能力,数学教师应当深入的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学课程,巧妙的运用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来展开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以便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其能够更加专注的解答数学问题或认真的进行数学实践操作,如此可以逐渐强化学生的运算能力,使学生思维能力得以增强。

3.展开开放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新课标背景下展开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应当注意方法的正确运用。恰到好处的方法运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此,应当开展开放性的教学活动。也就是,打破传统的封建式教学,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求异性。那么,如何展开开放化的教学?

其一,巧妙的运用发散性语言。数学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强化语言的发散性。例如,在表述两个数之间关系时,可以说:“用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来表述”,如此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发散思维。

其二,设计开放性习题。为了避免学生思维固化,教师还要注意设计开放性的习题,即通过一道数学习题,引出与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多个问题解答;也可以设计具有多种解答方法的数学习题,让学生尽可能的运用多种解答方法来解答问题,如此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散思维。

4.创设操作性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标要求下,创设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将其巧妙的运用到数学教学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锻炼思维能力。例如,某数学教师在组织学生三角形内角和数学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教学展开教学活动,即利用多媒体播放利用三角形内角和的制作的手工艺品,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按照视频,进行工艺品制作,思考制作步骤及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运用,加之教师适当的指导学生,如此学生完成工艺品制作,同时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增强自身的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确定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当然,要想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当注意开展开放式教学活动、开展情境教学活动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晓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法初探[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12):3-3.

[2]李世春,李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法初探[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3):108-108.

[3]蒋丹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法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4):180-180.

4.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思维案例分析5则范文 篇四

《小学数学练习活动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

2009 年春学期课题研究计划 执笔:房小科 【指导思想】 以总课题2009 年春学期研究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本课题实施方案为依据,深刻反思总结前一阶段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取得的经验,结合本校数学教研活动,把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迁移到“空间与图形”领域。【重点工作】 1.在研究内容上,拓宽到“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领域。把在 “数与代数”领域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取得的成果迁移到其他领域。继续立足课堂教学,以专题研讨的形式,探讨在“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练习活动中“数学思维材料的组织策略”“数学思维方法的培养策略”“数学思维方式的运用策略”。初步把握其一般模式和一般方法,积累一批典型案例。2.在研究思路上,重点探讨练习活动中如何处理数学思维方法的培养系列化问题。在已经进行的课题研究中大多是依靠对现有练习材料进行加工、重组、整合,进而让学生经历过程,体验方法,达到培养思维的目的。但,这种对练习的加工往往是零散的,自由的,缺乏科学的规划,缺乏对学生认知心理的深入研究。这种不成系列的点状练习活动,可能会制约甚至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要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较系统的梳理各年段练习活动中涉及的数学思维方法(如可逆性思想、量不变思想、整体与部分的思想、转化的思想、集合的思想、消去的思想、扩缩的思想、代数的思想),各种思维方法的培养在广度与深度上提出明确的年段目标,同一种思维方法在各个年级怎么上,上到什么程度提出明确的要求,使之既遵循儿童的一般认知特点,又自成较完善系统的知识体系。3.着手收集整理资料,思考结题事宜。重点考虑我能为总课题组,其他课题组奉献些什么?能从其他课题组借鉴些什么?怎样组织、阐述、表达本课题的一些研究成果? 【常规工作】 1.拓展理论学习的形式,丰厚研究底蕴 本学期结合教科室安排的读书活动,要求课题组成员在自主阅读时有选择、有目的的阅读跟本课题有关的书籍、文章,并做好读书笔记,定期交流、传阅,并对学习中收获的思想自觉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践行反思,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丰厚理论素养,提升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并为课题组积累了一部分资料。本学期推荐阅读《好课是这样炼成的》。作为一线教师,最需要也是最有效的学习应该是鲜活的课堂。只有在课堂中才能发现问题,只有在课堂中才能促进主动思考。本学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将更加注重真实案例的学习,并组织两次录像课观摩。继续加强队伍建设,鼓励教师间同伴互助,充分发挥群体优势,提高研究效率。提倡教师自由的交流自己的研究经验、心得,并积极争取在全校教研活动中展示我课题的研究成果,研究经验。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网站,利用网络平台汲取信息、分享经验、推广成果。2.抓实课堂研究的过程,夯实研究基础 数学课堂是师生彰显生命活力的场所,课题研究只有植根于课堂才是有意义的,才能真正体现其引领的价值。本学期继续坚持“问题+专题”的课堂目标:(1)理论学习摘录至少16 张。(期末检查)(2)观摩两节录像课。(3 月19 日,5 月15 日)(3)两次讲座。(曹粉华 4 月9 日 武留华 6 月18 日)目标:(1)系统整理各年级教材练习部分涉及的数学思维方法。(截止4.30)(2)对各种数学思维方法提出明确的年段目标。(截止6.20)(3)整理课题各项资料。(7 月份)研讨模式,采取同年级几人连续执教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某一类型课的一般特征,掌握其一般上法。要重点做好备课和评课环节。强调集体备课,提倡多次磨课。在备课时要清楚地知道课题研讨课是为课题研究服务的,要着重把握研究目标,体现研究的重点内容,力图探讨并解决某一个问题。要做到每课必评。提高评课的针对性、有效性。在听课后,详细分配每位听课者的评课重点,或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或围绕教材处理、教学资源整合,或围绕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听课教师的思考,也力争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执教者的课堂进行解剖,从而使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够把握某一类型课的一般模式和一般方法,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样式。活动后,执教者要在反思自我,总结他人建议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并写上评析,积极向各类期刊投稿。具体安排: 年级 执教者 研究内容 时间 一年级 陆

粉红 朱瑶瑶 杨月凤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 2.26 四年级 曹粉华 王罗忠 《三角形》 3.5 五年级 倪 霞 武留华 《圆的认识》 4.2 二年级 田丽华 李建华 《认识方向》 4.16 三年级 姚 京 蒋爱萍 《轴对称图形》 4.30 六年级 耿巍忠 房小科 《图形的认识-复习》 5.21

5.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思维案例分析5则范文 篇五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逻辑学、心理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同时,逻辑学和心理学都研究思维,但它们的侧重面有所不同。逻辑学主要从思维的结果(或产物)如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来研究,而且着重研究正确思维的规律及形式,以及这些认识结果之间的关系。心理学则主要从思维过程本身来研究,着重研究思维过程中的规律,以及导致形成某些认识结果的内在的隐蔽的原因。由于思维过程与思维结果是密切联系着的,所以心理学与逻辑学对思维的研究也要紧密联系,并且相互补充。我们在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也同样要注意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紧密联系这一特点,忽视哪一方面都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人类思维发展的阶段

思维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人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思维特点来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直观行动思维:这是婴儿期(1岁以后)的思维特点。这个阶段的思维是在对物体的感知、动作中进行的。婴儿离开动作就不能进行思考,也不能计划自己的动作或预见动作的`结果。这阶段婴儿只能概括事物的一些外部特征。以后长到成人,直观行动思维继续发展成操作思维。例如运动员的技能就需要操作思维。

(二)具体形象思维:幼儿期的思维特点,一般从3岁延续到小学低年级。儿童思维时可以摆脱对动作的直接依赖,而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具体形象的联想(即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这阶段儿童能进行一些初步概括,但概括出的特征很多是外部的、形式的。

(三)抽象逻辑思维:它是以抽象概念为基础的思维。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形式逻辑思维:简称逻辑思维。它是以同一律为核心规律,进行确定的、无矛盾的、前后一贯的思维。它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的每一个概念必须是确定的。例如,A就是A,不能既是A又是非A。在小学数学中每一个概念也都必须是确定的。例如教学约数、倍数时,把0排除,否则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也要包括0了。

形式逻辑思维的特点主要是从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上进行思维。它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也称为普通思维,形式逻辑也称普通逻辑。一般地说,10―11岁是过渡到逻辑思维的关键年龄。这时学生的概括能力有了较显著的变化。

2.辩证逻辑思维:简称辩证思维。它是以对立统一为核心规律而进行的思维。它着重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概念的矛盾运动来进行思考。它把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联系起来,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进行思考。它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必须在形式逻辑思维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据心理学家研究,9―11岁学生的辩证思维才开始萌芽。

从个体发展来说,上述几种思维活动虽然是分阶段逐步发展的,但每发展到后一阶段时,前一阶

6.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思维案例分析5则范文 篇六

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也就不可能的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去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仅仅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不够的,在教学中要尽量举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运用幻灯片、模型、实物等教具,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综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南昌不至于在深奥的数学迷宫中迷失方向。

如在讲解长方体的认识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以下四个层次进行观察分析:(1)让每个学生把长方体火柴盒的六个面涂上颜色,每两个相对的面涂相同的色;(2)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面,并设问:长方体几个面,都什么形状:面与面之间有什么关系?(3)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其它部分;(4)将炎柴盒沿某一迦拆开,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加了这一教学活动,兴趣也很高,争先恐后举手发言,最后又由学生将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完整做了叙述,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运用准确、简明的数学用语做出总结,使学生从感性认识,这不仅将抽象公为具体化,使难题迎刃而解,而且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学生得到的知识进一步深化,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3创设智力活动情景,鼓励学生创新

所谓智力活动的指为学生创设一种动手操作、独立观察、引起思考的实际活动,经过群体的交流,完成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使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景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地学习。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敢于暴露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一些疑难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一方面让他们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个性。例如,在“圆的认识”的课堂上,笔者让每个同学准备一套特别的画圆工具―― 一个图钉、一根线绳、一个铅笔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用这套工具画圆,看似简单,但真正画起来,还真不容易。在运用图钉、线绳和铅笔头的综合操作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小技巧,稍有不慎,就难以画出一个理想的圆。正是因为在反复克服困难中才好不容易地画出一个圆,它便增加了吸引力,从而深刻体验了画圆时各要素的作用。因此,在讨论半径、直径的特点,以及圆心、半径的作用时大家都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引导学生用圆规画圆,这样把学生的思维真正激活了,为停地找规律,急切想掌握它,通过让学生自己操作、感悟、探索、发现新知识、新规律,学生的创新热情定会受到了鼓舞。

4重视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由于数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和运算方法与实践密切相关,数学概念的形成不单是由于客观世界本身存在着量的规定性,还取决于人们测量、计量、度量和操作实践,因而要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的正确性、发散性等。例如,数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培养轴维发散性,在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通过思路发散,激发求异心理,寻找多种解题方法,从中发现最佳解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测量六(1)班某组同学的身高时发现:其中两个同学的身高153厘米,一个同学身高152厘米,有两个同学身高149厘米,还有两个同学身高147厘米,求这组同学的总人数。

按一般思路解题:即用这组同学的身高总和和除以这组同学的总人数。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组同学的身高都在150厘米左右,因此,解题时可以把它作用基数,用“基数+(各数与基数的差之和)÷(份数的个数)=平均数”这种方法来快速求平均数。

即:150+(3×2+2-1×2-3×2)÷(2+1+2+2)

=150+0÷7

=150(厘米)

这种变式思维能化繁为简,学生就可以求异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并逐步趋向创新。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篇三

摘 要: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之一,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关键词:激发;兴趣;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246-01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创新的基础是教育。教育要创新,就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其着力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之一,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多年教育经验,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运用媒体教学激发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小学生的思维通常以感性认识为主,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他们思考问题时,常常出现思维障碍或是出现思维不完整的现象。而使用电教媒体的刺激引导,则能很好开启学生思维闸门,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例如《长方形周长计算》时,出示一个长方形,先让学生指一指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然后分组讨论:长方形的周长可以怎样计算?反馈时,学生说教师用课件演示:当学生得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时,电脑把长方形展开,并依次闪烁每条线段,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了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动画演示,催发了学生的“灵感”,学生的脑子里也把长方形进行了分解,理清了周长与长、宽之间的关系,得出长方形周长=长×2+宽×2、长方形周长=(长+宽)×2。又通过课件动画展示,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孩子兴致勃勃的时刻及时提出问题,孩子的探究热情鼓动起来了,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

二、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

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一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教学”元、角、分”时,设计教学情境:我问可爱的小同学们,我们上商店买东西,要带什么去呀?同学们大声说:”钱”。还没有等我再往下问,很多同学就从口袋中拿出钱来。有100元、50元、10元、5元的,有5角、2角、1角的。这一下同学们兴趣都起来了。我说:“光有钱还不行”。还要清楚这元、角、分的不同,这样买东西时才会不出错钱。同学们就是在这种兴趣中,了解到元、角、分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换算。只要一个个新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中去,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就会积极去探索,去创新。否则,则会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另外,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三、鼓励好奇生疑,激发创新思维

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生疑开始。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乐于深入思索事物的奥秘,善于观察特殊事物,发现其中的奇异。因此,爱护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起点。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学教学中,我们始终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识矛盾”,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求,为创新做好心理准备。在教学”年、月、日”知识时,引导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书上讲的数拳法能不能倒过来数呢”?”为什么要规定4年一闰”?”2月为什么只有28天或29天”?教师要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即使有的学生的提问是可笑的,甚至是荒谬的,也不能进行批评或挑剔,而要通过评比”最佳一问”等形式使学生获得心理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其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

四、游戏激趣,开发思维

数学课教学中,利用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赋予枯燥乏味的数学以“生命”,让妙趣横生的“动感”数学进入课堂,能使学生以良好的情趣投入到学习中去。选择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游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例如,在进行10以内加法的整理与复习时,可以设计邮递员分信的小游戏。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写在56张卡片上当信,在黑板上画好0-10号信箱,请全班小朋友送信。每个都送几次,看谁又对又快,不把信送错送丢。这个小游戏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了知识,整理了知识,并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五、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创新思维

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位学生进行思维提供支柱。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可提高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的手、口、眼、脑等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人人都动手操作,积极思考,研究起来兴趣浓,效率高。例如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摆一摆等。学生在动中获取了知识,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创新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就能把富有创造性潜能的人“材”,陪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看过“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3篇”的还看了:

1.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论文

2.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培养论文

3.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联想能力培养论文

7.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七

一、理解概念, 启迪思维

一年级学生虽然刚从幼儿园上来, 但一般都能从1数到10, 甚至更多的数。不过他们的数数实质上还是“背数”的成分居多, 他们对数的概念和本质并不理解, 只知道这样数下去而已, 并没有任何实质意义。所以我在教学“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 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境图进行数数, 把数字具像化, 如“1个小朋友”、“3盆花”等, 让学生一边放开声音数, 一边用手指着实际的物体, 在做练习时我又要求学生用眼睛看, 在心里默数, 再由实物抽象到用点子图表示数, 慢慢地过渡到用算珠来表示数, 最后再抽象到具体的数, 从而让学生理解数表示的是某种事物的多少。任何数学概念的形成都是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 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经验,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帮助学生从生活中理解数学概念。我们现在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的概念, 对数学概念的教学, 我们一定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掌握, 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 是思维发展的起步, 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这些数学概念, 才能为学生今后的思维发展打开通路。

二、动手操作, 学会思维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他们的思维发展是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的方向发展的。而一年级的小学生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抽象思维为辅。在教学中, 我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操作、观察、比较、分析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获得新知。特别注意的是不能单纯地为操作而操作, 没有思维含量的操作是毫无意义的操作。比如我在教学“2—5的分与合”时, 我首先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妈妈买来4个桃, 请你分给自己和妹妹两个人, 你可以怎样分?这样的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而且教师在学生探究出分法后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如果我单纯地让学生在脑子里想, 大部分的学生是存在一定困难的, 学生还没有具备这样的思维能力, 所以, 我让学生拿出学具里的圆片, 用圆片来代替桃, 让学生和同桌合作进行实际的分一分, 让学生在操作中同时思考:你准备怎样分?从而自己探索出4的分成。这样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的直观操作, 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具体形象的, 可以看得到、摸得着, 再通过归纳、概括, 抽象出4的分成。这样通过在操作中获得新知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语言表述, 活跃思维

“思维是数学的体操。”但是思维存在于头脑中, 看不见, 摸不着, 作为教师如何检验学生的思维呢?这就必须让学生学会将自己的思维诉诸语言, 只有通过语言的表述, 才能让我们检验学生的思维。所以从一年级开始, 我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用准确流利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 以说促思。比如我在教学“9加几”时, 我首先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作, 用小棒摆一摆算出9+4的结果, 并和同桌说说自己是怎样知道结果的。接着通过看书, 再用小棒跟着书上的方法摆一摆, 并说说你能看懂书上的方法吗?书上的方法是怎样算出9+4结果的?最后全班交流, 说说9+4的口算方法, 并在此基础上优化9加几的口算方法,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凑十法”, 并能有条有理地说出口算过程。通过摆一摆、看一看、说一说, 把学生的动手操作、思维和语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注重联系, 拓展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培养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好似一张网, 一环扣一环,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比如教材安排学生先学习根据一幅图列出相应的算式, 由一开始的一图一式到一图两式, 最后再到一图四式, 体现了知识的逐步完善和丰富, 同时也逐步完善和丰富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时, 教材安排学生之前学习了一图四式, 由此列出相应的四条算式, 再由10加几的加法联想到相应的减法口算, 既解决了减法的口算问题, 又揭示了相应的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知识之间纵横交错, 环环相扣,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类推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8.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思维案例分析5则范文 篇八

学数学和科学一样,最重要的是数学精神和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专业技能的掌握和思维能力培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之,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已成为教师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需要制定合理化的方案,采取可行的措施。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它能够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点形象化,准确理解、掌握新的知识要点,并应用到实践中。它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各种数学技能相融合,把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应用到学习中,解决遇到的各种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探索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小学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策略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因为这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形成正确的表象,从具体转入抽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知识。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应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讲些生活与数学联系紧密的例子,让数学理论知识从课本走进生活,使得理论知识更具体生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增强,从而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目标,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所以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贯穿在小学数学的全过程。

9.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思维案例分析5则范文 篇九

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过程。数学教学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学习数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特别是数学学习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进而达到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二、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教学时每次提供的学习素材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例如:“表内除法

(二)”的教学,第一节课就是在“欢乐的节日”背景下,首先要解决的是在布置联欢会 的会场时“平均每行挂几面小旗”的问题。又如“万以内的加减法

(一)”的教学,在“参观鸟岛”背景下要解决的是如何乘船的问题。

(二)在计算教学中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思维习惯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保护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教学求商的方法。“12个桃,每只小猴分三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怎么算?”有的是减法计算。减了几次就是几个小猴。有的是乘法口诀算。三

(四)十二,商就是4。让学生了解并尝试各种不同的算法,体会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比较好。

三、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就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还是教学新知识,还是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

识的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教师给出试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事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

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想加,再同第一个数想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35+27+33)中去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四、数学语言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例如:△=〇+〇,△+〇=18。如果把题目内容用语言来表达: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一个三角形加一个圆形等于18。即就是圆形的3倍是18。很快得出圆形是6,三角形是12。这样使学生既加深了倍数关系的理解,又巩固了学生对文字题的训练。

10.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思维案例分析5则范文 篇十

wuyi

内容提要

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教育与创新是当今教育的本真。因此教育在今天已经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传递文化知识与技能上,停留在让学生只知模仿与继承,不思考不创新的层面上,教育应该点燃学生的探索欲望,开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关键词

创新思维、课程改革、情境、创造、全面发展、想象 论文正文: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而创新素质的体现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强,那么如何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淡几点体会。

一、深刻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文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师生角色,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组织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重视学生思维的激励,尽可能展现思维的过程,允许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质疑,敢于向教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对现成结沦表示怀疑,特别要肯定他们敢碰、敢闯、敢冒尖的勇气。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实现“再创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的目的。

二、实施创新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创新思维的首要条件。

(1)创设民主、和谐的探究新知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活动,从本质上看,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教师和学生间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而我们已经进入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张扬个性注重人格的回归的人文教育时代,崭新时代的崭新教育,呼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建立民主平等的现代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成为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认识的升华,能力的提升,充满笑声,充满睿智,充满情趣的乐园。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表现的欲望,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教师应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关爱的互相信赖的“伙伴式”新型关系,要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因为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教师才可能成为学生畅所欲言的好朋友,从而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营造有利于学生亲自参与、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课堂心理环境,从根本上触发学生的创新火花。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事实上,学生们都希望自己时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激发学生这种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可见,好奇心和求知欲既是学生进行创造的诱发剂,又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关键,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和方法。

(1)通过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训练思维的新颖性和独特性。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再创造”,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驱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钥匙。实际上,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给学生搭建一个探索的舞台,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将思维聚集再探索的方法上。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将学习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地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质疑问难,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和求异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之中去扩大眼界,各学所需,各教所知,各尽所能。

开放教育的核心是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教会学生从小敢问、能问、善问。鉴于此,课堂组织教学应以激发学生“问”的兴趣,教给学生“问”的方法,培养学生“问”的意识,开掘学生“问”的潜能。使“问”的主线不再在传统教师讲和教师问的轨迹上滑行。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设计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对于数学开放题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条件开放、问题开放、思路开放、结论开放等等。像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都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具体体现,要让学生在“猜想”中学习新、奇的解题思路;在“变通”中学习巧、活的解题思路。从而发散学生的解题思维。并注意保护学生丰富的想象,不断鼓励他们求异的思维,以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3)让学生的直觉思维活起来。

直觉思维是一种从感性材料中直接捕捉,迅速领悟到问题的意义和解决途径的思维,具有快速、跳跃、直接等特点。它是创造力的起点,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设计一些感性而又带有启发性的题目,鼓励学生进行猜测——验证,从而激活学生的直觉思维。

(4)让想象张开腾飞的翅膀。

想象作为一种非逻辑的思维形式,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在创新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可以说创新思维是思维和想象有机整合的结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从心理成分来说,创造的主体是思维,而使它腾飞的翅膀却是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创新思维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的支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及时启发学生的想象。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5)通过改变学习方式,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为课堂教学是一种生命的动态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富有个性的、体现多样化的学习需要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提倡在实践操作中学数学、在探究中学数学、在合作交流中学数学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总之,面对着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教师应解放思想,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认真领会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将先进的课程理念和真情实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而努力。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真正实现新课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黄爱华编著,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

2、《小学数学教育》杂志2006年1-2期,辽宁教育杂志社出版。

3、《小学数学课程理念与实施》,周日南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4、《小学数学心育艺术》,薛剑刚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1.论如何培养小学学生的数学思维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教育 数学教育 数学思维 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c)-0110-01

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相互作用并按照一般的思维规律认识数学规律的过程”。是当前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主管能动性和自我创造力的主要手段和方式,是一种理性化的高级心理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利用客观的思维手段和分析方法进行对学生思维活动培养的过程。数学思维的研究是与思维客体,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其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影像和完善的过程。由于数学的严谨、抽象及应用的日益广泛等显著特征,使得数学思维在应用的过程中是利用相应的分析措施来提高学生思维的培养能力和学生学习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所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当前数学教学过程中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学生自我创造性发挥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1 小学教学中数学的意义

在过去,人们对数学的认识不够,往往单纯的人为小学数学教育就是简简单单的加减乘除,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注重对数字运算教育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其对各个学科的综合应用手段和分析过程,是采用相关联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和管理的过程。使得小学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忽略了与实际情况的相互结合,结合当前实际手段和方法对小学数学教育进行综合性的教学模式,提高其教学中的相关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其内容是通过各种因素和知识进行相应的内容理解过程,是结合当前的各种知识手段去进行分析、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这是当前数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更是当前数学思维培养的前提和基础。所有的学科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数学也是如此,小学数学教育中更是离不开其他学科的相互综合和串联。

1.1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当前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更是实现其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进行有理有据的思考方式,更是对事物的观察和概括,以及对各种实践的推理和学习方式。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采用正确的逻辑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是利用相关联的数学知识来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知识和数学概念的理解情况,更是实现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主观性。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也是学习其他学科所必备的,是當前小学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1.2 开发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不受先天影响,在后天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学习方法和学习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模式的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的主要手段和方式,更合激发其学习欲望和对知识求知的过程。更是提高学生成绩和学习动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这在其他学科中也需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动机,加上浓厚的兴趣,才能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成为学好当前学科知识的首要条件。

1.3 培养科学文化素质

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是一个严格的学习过程,而不是由于自己妄想猜测来断定其结果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所教的每句话都是通过有理有据的实证来断定其结果的,否则只能是误人害己,误导学生的学习思路。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以及其他各方面和知识水平有限,使得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活动的水平层次不高。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利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去扩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学习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方式,由于小学生思维方式的不稳定,其在塑造的过程中有着很大的空间,这就使得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严格的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对小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维手段进行管理和控制。

2.1 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

教学是以老师为核心,通过对各种知识的认可和理解进行良好的传递过程,但是随着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步的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当前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是在小学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相关的知识来充实学生思维和理解过程,避免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2.2 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任务的多少是当前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更是小学教学中的主要衡量标准和关键手段。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几点建议

基于当前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进行分析,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通过相应的知识和方法对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指导和更改的过程。应当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结合多种知识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3.1 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

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

3.2 在教学关键点上培养数学思维

在学习新知识或复习时,都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教学。对每节的知识点,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间接引导学生对每节的知识进行回忆、分析、理解、推论,以做出正确的回答。

4 信息技术在数学思维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整合数学教学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多种知识和手段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考方向,挖掘了计算机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潜力;能对学生产生数学观,而且能够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追求与认可。总之,信息技术整合数学教学在优化数学教学结构,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起到了升华的作用。

5 结语

12.探析学生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十二

一、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与其他科目相比, 数学课程的教学在准备阶段的要求可能会更高一些。教师在进行备课的阶段不仅要熟悉相关课程教学内容, 同时还要把各不同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以保证学生在进行知识吸取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充分的衔接和过渡;其次,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遵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 这一原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阶段对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客观要求, 同时也是结合小学阶段学生具体认知特点以及认知层次展开设计的最有效法则, 如果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教师只是单纯的依照相关知识点来进行的话, 极易出现两个结果:要么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 要么存在理解和掌握方面的困难;另外, 教师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还应对一些不必要的课程知识进行删减, 如学生已经掌握或者没有必要掌握的一些内容, 尽量做到有的放矢。

综合考虑以上原因, 建议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充分结合学生兴趣倾向以及理解能力的基础上, 对教学过程进行高效的设计。

二、教学方式方法的灵活运用

如果说教学的有效设计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得到保证的第一步, 那么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 则是有效教学的加分项目。在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结合小学数学课程的具体教学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具体特点, 对教学手段、方式方法进行灵活的转变, 从而丰富数学课程教学, 使得原本单调枯燥的数学课程, 体现出更大的张力, 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数学思维训练。

(一) 游戏教学法的有效应用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在接受正式的教育之前, 学生的知识体系以及知识要素, 基本都是靠游戏完成的。在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合理的采取游戏式的教学方法, 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兴趣, 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程教学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思维训练。但是在进行游戏式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就游戏式教学来说, 其本质是让学生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去掌握相关的课程知识内容, 因此, 教师在开展游戏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对教学的进程进行有效的控制, 谨防课堂出现混乱的情况, 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到纪律性的同时, 也不能太过严苛学生, 尽量让学生享受数学教学过程, 也能让学生掌握相关课程知识。

(二) 情景教学

就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来说,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思维锻炼, 仅靠传统的教学模式, 根本不可能达到相关教学目标。除了对游戏教学法进行合理的运用之外,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因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对情景教学法加以适当的利用。所谓情景教学法, 即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景以及对生活有的一些感悟, 然后对教材知识内容进行合理的加工, 将教学内容融入进生活场景中, 然后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鼓励学生通过数学思维的方式对相应问题进行解决。这样不仅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固有的思维方式, 给学生灌输具有数学课程特点的逻辑推理能力, 同时还能有效增强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课程魅力。在利用情景教学法展开具体教学的过程中, 建议教师提前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考察和了解, 针对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情景的设计。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我们都知道, 并不是所有课程内容都适合情景教学, 教师一定要对这一方面引起重视, 不要生搬硬套。就小学数学课程开展的主要任务来看, 主要是要让学生从中获得相应的思维能力, 学习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必备的一些数学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 除此之外, 还应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两点来看, 数学教学过程中情景教学法以及游戏教学法的应用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三、良好数学氛围的营造

就数学课程的教学任务来看, 除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以及创新意识之外, 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从上文的相关叙述中, 我们可以看到, 教学手段会直接影响到小学数学课程的最终教学质量, 教师在进行教学手法编排的过程中应注意一些细节问题。而就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来看, 与高年级的学生相比, 他们可能需要一种更为放松的学习环境来支撑相关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最好放下严肃的架子, 走到学生们中间去, 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 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吸收以及整理,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以及空间转移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维训练, 除了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有效的教学设计, 依据具体教材内容对教学手段进行合理的运用之外, 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供学生学习, 越是在轻松的环境氛围下, 学生的思维越是发散, 他们的创新意识以及自主学习意识会同时进行作用, 增加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 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而小学阶段数学工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扮演好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良好的控制, 从而提高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兰英.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 2012.

[2]叶仁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2.

[3]杨洁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12.

[4]郑鸿远.“人教版”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数乘除法”内容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13.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思维案例分析5则范文 篇十三

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农村小学是个特殊的教学环境,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至关重要,尤其在数学教学中更是如此.

作 者:靳志亮 作者单位:漳县东泉小学,甘肃・漳县,748305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23)分类号:G623.5关键词:小学数学 小学生 思维

14.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思维案例分析5则范文 篇十四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作为教学重点,只有学生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乐于去思考和探索,去发现数学中的奥秘,发挥主观能动性,开拓数学思维。要想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教师就要保护好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探索好奇心。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应该是灵活的,有创造性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兴趣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有效结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统教学过于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而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步推进,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得到了更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主要的教学任务。所以,我们要有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新思路,这是我们小学数学必须关心每一位学生的首要问题。教师应充分理解数学教材材料,用已知的许多因素积极教导学生去分析和理解数学中的概念、解题步骤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点是很重要的,教师要积极地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兴趣是教学中最好的营养和催化剂,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认真分析学习材料,分析数学问题的思维就会更加清晰。

在学习中,如果学生体现出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学习效果就会得到明显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发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

一、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认真观察事物的能力

培养小学生对新事物的观察能力,增长新知识是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小学数学教师要教给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了解观察的意义是通过对事物表面发生的现象的观察去了解它的本质,发现客观规律,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学习新技能,开发新的学习目标。通过认真观察和细致分析,在学习的实践过程中得到对于新知识的理解。没有观察就没有联想,就不可能有一个准确的结论。为了让小学生学会总结和创新,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自觉地培养学生的思维,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只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很多的数学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运用合适的教学用具来辅助教学,使这些抽象的`知识更直观,更容易理解,深入浅出,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新事物,探索新思路,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知识,使他们的思维活跃,印象深刻,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享受到数学学习的无尽乐趣。

二、培养小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孩子的智慧体现在他们的手指上。很多数学知识的获得都可以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能够在轻松自在的动手活动中学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如在学习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等概念时,学生都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可是在他们的脑海里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印象:1米到底是多长?这个时候,我们不要再枯燥地一遍又一遍地讲解,可以为全班同学量身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量身高,体会米和厘米的区别和联系。又如在学习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把长方形剪成相等的三角形,通过形象直观的感受,让学生由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来推断出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学生在边动手边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独立的思考和探索,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提高。在小学阶段,教师的正确引导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小学生积极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教师积极运用启发法教学,培养学生的求异发散思维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会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于数学题的讲解,采用什么样的语言使学生了解和尽快接受是关键。如果学生不理解题意,教师应立即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慢慢地,学生就会有新的发现。教师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手势或图形直观讲解,逐步加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小学生新的解题思路。教师通过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掌握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了解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15.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十五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数学思维

兴趣是数学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古今中外, 凡是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就的人, 都是对事物产生兴趣, 而后深入探究学习才逐步登堂入室的。任何一个成功的人, 不可能在他厌烦的事情上有所建树。所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才能发展学生思维, 学生的积极性是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中产生的。遵循“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的原则, 在新旧知识的认知转折处, 思考问题的环节点, 知识规律的关键处,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数学思维。

例如, 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 我在上课一开始就出示比较3/4、6/8、9/12的大小的问题。开始学生感到茫然, 这时我让他们分组操作:在三个大小一样的圆上用阴影表示出这三个分数, 然后用备好的剪刀剪下每个圆的阴影部分, 比较大小, 结果很快得出3/4=6/8=9/12。此时学生不禁要问: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各不相同大小怎么会相等呢?学生在认知的困惑中不由自主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和兴趣。接着我不失时机地出示下列问题让学生观察:1.从左向右看, 分子、分母各发生了什么变化?2.从右向左看, 分子、分母各发生了什么变化?3.分子、分母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通过操作、观察、表达、思考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产生良好的感知效应,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指导实践操作, 提高实践智能

思维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特别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手、脑、眼并用有效促地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在教学图形面积时, 有这样一道选择题:将一个长方形的铁丝框架, 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它的面积 () 原来长方形的面积。[a.大于b.小于c.等于]

如果光从表象看, 不少学生认为是相等的, 教师没有直接下结论, 而是先让一部分学生用六根学具棒动手操作, 让另一部分学生动手计算, 然后两部分学生交换项目再操作, 通过反复实践, 学生一直认同的结果出来了, 拉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虽然没变, 但高缩短了, 这样面积也随之缩小。实践操作既纠正了错误认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同时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三、抓住核心, 培养思维品质

课堂上当学生渴望获取新知, 而思维又发生阻隔, 对一些问题困惑时, 容易产生怀疑、焦虑等心理现象, 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在精心设计的系列问题中, 教师要抓住问题的核心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 不能让他们产生思维上的盲点。例如, 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 教师先让学生取出备好的各种长方体实物放在有水的玻璃器皿中, 使学生加深体积的概念, 再通过媒体演示, 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 必然产生这样的问题:长方体体积到底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计算长方体体积呢?为了帮学生走出困惑, 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程序:第一动手操作, 弄清基本关系, 即沿长摆体积单位的个数, 沿宽摆排数, 沿高摆层数, 最后数出体积单位的总个数;第二是弄清过度关系, 大胆猜想长、宽、高与体积单位的总个数有何关系;第三是根据具体的表象, 弄清抽象的关系即:长×宽×高=体积。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培养了他们的思维品质。

四、营造氛围, 养成学生的思维情感

人的认知及其动机往往是在一定的情景条件下, 自然而然完成的, 在数学教学中, 精湛的教学艺术成为营造一种以情景导知, 以情感促知的良好氛围。

1. 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是激起学生思维情感的基础。

教师用尊重、平等、关爱等母爱般的情感去感染和接触小学生, 让他们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中学习, 会心情舒畅、思想活跃、敢想、敢说、敢问, 学生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思维情感和创新的火花。

2. 精湛的教学艺术、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激起学生思维情感的保证。

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思想中蕴含的特有美育因素, 以其学科本身特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使学生感受和领略数学的美, 进而达到创造数学美的境界。

3. 愉悦的成功体验、恰当的评价激励是激起学生思维情感的动力。

16.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篇十六

【关键词】思维 能力 方法

数学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因而数学教学就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数学结论,套用数学公式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会导致对知识不理解,掌握不牢固。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怎样的方式方法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在实践中我感觉以下几种方法是可以运用的。

一、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

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在例题课中要把解(证)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仅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会运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并在解(证)题过程中尽量要学会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进行表达。此外,还应加强分析、综合、类比等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逆向应用公式和逆向思考的训练,提高逆向思维能力;通过解题错、漏的剖析,提高辨识思维能力;通过一题多解(证)的训练,提高发散思维能力等。

二、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的。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认识大小、长短、多少的教学,就要培养学生比较能力;教学数的组成就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能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等。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也许在低年级还能打高分,但数学素质并没有提高,思维能力没有增强,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会很困难。同时,培养思维能力还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在教学数学概念、四则运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几何图形、统计等内容时,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体这个概念时,不要直接画一个长方体,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体。而应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面、棱和顶点的数量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体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5+3)+7=5+(3+7),先把5和3加在一起再同7相加,与先把3和7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边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29+57+13)中去,让学生说出使计算简便的根据,进而学到演绎推理的方法。

三、利用习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17.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思维案例分析5则范文 篇十七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针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激增,知识的更新加快,随之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提高年轻一代的素质。不仅要教给学生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从而强调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增强了,智力水平也就提高了。因此各国的小学数学都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粗浅体会。

一、注重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思维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学生想学、乐学,激励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考。教学工作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怎样使课堂教学具有较高的吸引力,使学生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是我们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我认为在一节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思维流动状态是非常必要的。保持思维的流动状态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启发诱导,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在思维过程中,体现了思维的连续性、流动性。数学是思维的科学,若没有良好的思维的流动性,就不能时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数学教学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共同活动的过程,一切教学措施最终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体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要靠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去实现。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主动去认识它、研究它,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进行思维呢?

1.利用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索的一种心里倾向,是创造思维的内部动力,当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时就可产生积极的思维。有助于点燃思维的火花。

例如:进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一节教学时,首先让每个学生都用纸片剪好一个三角形,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并标好,然后让学生报出一个三角形任意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就能回答出另外一个内角的度数。学生开始有些怀疑,但当教师的回答准确无误时,学生十分好奇,老师怎么这么快就能知道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呢?课堂很活跃,学生都被吸引住了,开始产生要探索问题的迫切愿望。

2.精心设计问题,点燃思维火花。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往往是由疑问引起的。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思考的重要方法,通过提问使学生思维有明确的方向,在思维活动中分析解决问题,培养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以提问的形式把问题引发出来,使学生迅速进入紧张的思维状态。

例如:在教学求最小公倍数后向学生提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为什么要至少包含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还要包含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这是这部分教材的难点,也是学生理解算法的关键。面对这一问题,许多同学不禁会想:“是啊,到底为什么呢?”急于寻求原因,思维积极地活跃起来,这个问题就成了大家思考的目标。

二、变换思考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生缺乏变通能力,思维较单一。因此在教学中,要精选习题,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在解法上不具一格,并注意从多种解法中对比分析,尽可能采用灵活的简单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

如有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走了全程的时,还距离中点20千米,求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教学时,指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启发学生去找对应的量与分率,激发学生大胆尝试,想出了几种解法。

解法一:20

解法二:

解法三:

解法四:

这样,围绕同一问题,让学生不断变换角度去思维,拓宽思路,并让学生对比分析,选择最优方法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目的。

另外,还可以在教学中适时地计发散式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教学了比以后,让学生对于含有比的句子尽可能从多方面联想,如从“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4:5,你能联想到什么?”(1)女生人数是男生的(或80%);(2)男生人数是女生的(或125%);(3)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或25%);(4)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或20%);(5)女生人数和总人数的比是4:9;(6)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7)总人数是男生人数的……这样,让学生提出不同问题,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进行说理训练,推动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工具。加强数学课堂的说理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在学习“小数和复名数”这一节时,由于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需要综合运用的知识较多,这些又恰恰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加强说理训练。在学生学完例题后,启发总结出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的方法,再让学生根据方法讲出做题的过程。通过反复的说理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加强“双基”教学,提高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越来越聪明,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双基教学。在教学中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灵活运用知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1.要引导学生掌握概念、法则等基础知识,注意融会贯通。

如分数这个概念,在分数这部分知识中起统帅作用,不论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大小的比较,约分、通分及四则计算,分数应用题都是建立在分数这个概念之上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概念,分数中的其它知识就会迎刃而解,而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教学是分数这部分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就是运用概念,由一般到特殊的复杂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过程。

2.注意沟通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沟通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因此每学完一部分知识,都要安排和上好复习课和综合练习课,以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深刻化,从不同角度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使新旧知识逐步形成紧密的锁链,形成知识网络。

如分数的意义与除法和比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比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有许多相似之处。教师在讲完比的基本性质后,就可以把这些知识沟通起来,加以练习,使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3.在实际操作中激发学生的思维。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见一遍不如亲手做一遍,这就说明了动手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学生动手自己操作是根据学生认识规律提出来的,学生掌握书本知识需要以感性认识为基础,通过实际操作可以使知识系统化、形象化,为学生感性理解和记忆知识创造条件。学生动手操作也是符合其思维发展的特点,由具体到抽象,促使学生具体感知和抽象思维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8.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思维案例分析5则范文 篇十八

青少年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如果不去开发,那永远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只有适当的教育才能使儿童潜在能力向现实能力转化。要使学生具备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有充分发展的天地,就要使学生在课堂中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与发展。为此,我们不仅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而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动机,促进主动建构

俗话说,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很重要。教师须根据学生当时的情况或知识内容,设计出各种各样的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导语。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我有一个苹果,把这个苹果分给郎鹤亭和张晓龙两位同学,张晓龙接过苹果却说我分得不公平。请同学们想一想,他为什么说我分得不公平,那么怎样才最公平呢?”就是这样的一个简单导入语,既引起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而且又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分数意义中平均分的概念。又如:讲“分数基本性质”一课,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小丽的妈妈给小丽买回一块巧克力,并对小丽说:“每天只能吃这块巧克力的1/10。”小丽听后很不高兴,求妈妈再让她多吃一点儿。妈妈听了说:“那每天你就吃这块巧克力的2/20吧!”小丽听后接着求妈妈,妈妈最后说:“好,每天最多你可以吃这块巧克力的6/60!”小丽听了很高兴,这时,妈妈也露出了微笑。老师问问大家:“妈妈为什么会也露出了微笑?”问题刚一提出,学生的兴趣就非常浓厚,并且积极投入到思考中。实践证明:带有故事、悬念性或学生感兴趣的导语,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快速地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

2.精心设计学习“小障碍”、培养敢于挑战困难的意志品质与能力

平坦无奇固然可使学生的学习比较轻松,但往往也会使学生感到乏昧。因此,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开发其创造潜能,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巧妙地设置一些学习上的“小障碍”。只有这些“障碍”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发展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时,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四则混合运算一课中,我出了这样一道题2000/(25-20)*4要求学生用文字的形式给大家表述出来,学生听后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2000除以25与20差的商,再乘以4,积是多少?有25与4的`差除2000的商,再乘以4,积是多少?有4乘25减20差除2000的商,积是多少……充分体现了从多角度切人的思维品质的灵活与变通。我充分肯定了儿童思维成果后,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小障碍”。这道题最后要求商,怎么办?学生想了许多办法,都不太满意,最后进行讨论,结果是应该有一个括号就好办了。就这样自然引出了中括号。又例如:一次数学课上,我故意出了这样一道题:从甲地到乙地,甲车每小时行3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甲车先行3小时、乙车再行。问乙车能否追上甲车?经过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有的组说追得上,有的组说追不上,还有的组说这道题给的条件不充分。如果两城距离很远,乙车追得上,如果两城距离很近,乙车就迫不上。同学们听后都满意地点点头。

3.在动手操作中形成知识培养实践能力

数学是一门科学,学习数学的需要。兴趣和动机是学好数学内在动力源。而问题则可以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如果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验证设想,发现规律,则学生会更多地获得成功和自信。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复习一课,我让学生们计算一个等腰梯形的面积。学生看题后,觉得无从下手,于是,我让学生们动手尝试,剪一剪,拼一拼,凑一凑。运用数学的转化思想想办法计算其面积,于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剪拼把等腰梯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并计算出了它的面积。又如:梯形的认识及面积的计算一课,我同样请学生运用数学的转化思想,计算梯形的面积。在学生动手操作前,我还为学生准备了三道与之有关的问题,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去尝试。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小组都通过剪、拼、摆、把梯形转化成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三角形。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教学实践说明,通过动手活动,使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体性,培养了创造性。

4.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我不断加强现代化教育意识,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在课堂中的作用。例如;学习相遇应用题时,相遇时间、速度和等概念就成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果仅凭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那是不容易讲明白的。为此,我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我的做法是:请两位同学进行演示,并提出问题:两位同学同时走,到相遇时停,速度快与速度慢的两位同学谁用的时间长。学生听后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这时,我用计时表为同学掐了表,在实物投影下显示了计时的结果。学生们看后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而且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又如:学习“梯形的认识及面积的计算”一课时,防洪大堤和水渠对于学生来讲是陌生的。于是,我利用电脑为大家显示出来,增强了孩子们的感性认识。在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时,一部分学生对梯形如何转化成三角形不一分清楚,于是,我自制课件,为学生显示梯形剪拼成三角形的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顺利地推导出了面积的计算公式。

★ 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

★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 小学二年级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技巧及办法

★ 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网友来稿)

★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人教版

上一篇:两评一树述职述廉报告下一篇:感恩父母主题班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