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宣言

2024-08-15

共产主义宣言(精选7篇)

1.共产主义宣言 篇一

翻阅了《共产党宣言》后,我感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带给人类的震撼。在人类文明史上,有过许多传世名著,但没有哪一部能像《共产党宣言》这样牵动全世界最广大人民的心魄。这部著作从诞生之日起就鼓舞和推动着全世界无产阶级争取解放斗争,它是无产阶级最锐利的战斗武器。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伟大的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共产党宣言》引文揭示了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任务。其中《资产者和无产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目的、任务以及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假社会主义,分析了各种假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并揭露了它们的阶级实质;《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论述了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思想策略。这四章完整、系统、严密、循序渐进的阐述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亮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道路。

这部宣言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无耻罪行,揭露了社会上压迫与被压迫的现象及其不合理性,有力地回击了各反动派对共产党人的攻击。同时,宣言在各方面进行了详细而深刻的论述,代表各国共产党人公开说明了自己的观点、目的和意图。如宣言所说: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共产党宣言》是对人类苦难的回应,是马克思、恩格斯真正关心全人类命运的体现。他们的最高理想是要解放全人类,为所有人创造一个平等、公正、和谐的理想社会,所以才有了他们天才的发现--《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共产党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关于人类解放的宣言,也是马克思对于人类思想的贡献,它将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成为一颗永恒的明星,号召“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

2.共产主义宣言 篇二

一、《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基本原理

《共产党宣言》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运动规律、共产主义基本特征等基本原理。

一是人类社会运动规律的原理。“ (从原始土地共有制解体以来) 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 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 (无产阶级) , 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 就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 (资产阶级) 下解放出来”。

二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原理。《共产党宣言》全文贯穿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 “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三是“两个必然”的原理。“随着大工业的发展, 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 是新社会的创建者。“《共产党宣言》的任务, 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

四是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原理。消灭私有制是共产主义基本特征, “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私有制是一切阶级社会的经济基础, 共产主义社会是没有私有制的社会。

五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原理。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是建立人的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二、《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坚持《共产党宣言》的基本理论。《共产党宣言》传入我国, 很快成为最有深远影响、改变中国面貌最大的理论武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最先就是通过《共产党宣言》接受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 我党仍然坚持《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 “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 正如《宣言》中所说的, 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共产党宣言》要求社会主义要“尽可能快的增加社会生产力的总量”, 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经济发展上。但由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我党没能很好地遵循《共产党宣言》的基本理论, 推行过“左”的路线, 急于求成。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 党一直强调阶级斗争是贯穿《共产党宣言》全书的一条红线, 而且把“消灭私有制”和“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决裂”、“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作为《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宣传和灌输给广大干部群众, 这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 制订了正确的基本路线, 重新把《共产党宣言》提出的“尽可能快的增加社会生产力的总量”等科学理论付诸社会实践。但那些受传统思想影响的人对改革开放以来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外国资本引进不断增多的现象认识不准确, 认为这些现象背离了《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 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是资本主义复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坚持《共产党宣言》精髓的同时, 又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实践, 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共产党宣言》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武器,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 之所以能够领引中国发展进步, 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一, 我党的首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这是对《共产党宣言》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共产党宣言》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的任务是“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总量”, 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邓小平依据这个原理指出:“马克思主义最重视发展生产力”。

第二, 我党明确“生产资料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可动摇, 坚持了《共产党宣言》提倡的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共产党宣言》指出, “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社会主义社会最基本的特征是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对这个理论过去只是教条式理解, 仅仅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的具体情况, 改变了单一公有制的形式, 采取了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形式。

第三, 我党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把《共产党宣言》所提倡的民主变成了现实。《共产党宣言》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 争得民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党把民主看成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逐步得到了法律和物质保障, 社会主义民主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第四, 我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这是对《共产党宣言》思想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共产党宣言》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提倡社会和谐”。在新世纪、新阶段, 胡锦涛总书记立足现实、面向长远, 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理论, 丰富了《共产党宣言》的社会和谐理论。

第五, 我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先进性也是《共产党宣言》对党员的基本要求。《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同其他任何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 在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中, 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 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 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此, 在实践方面, 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在理论方面, 他们比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优越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我党一贯坚持《共产党宣言》提出的先进性思想, 重视党的先进性建设, 加强对党员的先进性教育, 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始终能站在时代的前列, 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领导人民为实现人类崇高的理想而奋斗。

第六, 我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论, 这是对《共产党宣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党先后提出了切实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把人作为最高价值目标。以人为本, 就是把人的发展作为根本, 发展不只是经济社会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人的发展, 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共产党宣言》的一般原则是经得起共产主义运动实践检验的, 每个共产主义者要认真研读《共产党宣言》文本, 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实践, 正确理解、把握它所包含的深刻的理论, 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 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共产党宣言》汉译考 篇三

最早介绍《共产党宣言》是上个世纪之交。一八九九年二至四月,上海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连载了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摘译、蔡尔康撰的《大同学》一文,文中涉及《共产党宣言》片段“纠股办事之人,其权笼罩五洲,突过于君相之范围一国”即“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一九○三年中国留日学生主办的杂志《译书汇编》第十一号刊发了马君武撰《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一文,介绍《共产党宣言》的思想。一九○五年十一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刊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朱执信、宋教仁、叶夏声、廖仲恺等介绍《共产党宣言》及共产主义运动的文章,一九○六年该报第五号发表宋教仁撰《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再次简介《共产党宣言》;他们或译述,或缩译,外加一些背景介绍和评论。一九○七年留日学生蜀魂译《共产党宣言》由东京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一九○八年署名“民鸣”的留日学生摘译《共产党宣言》的前引和第一章全文,刊于一九○八年三月十五日东京出版的《天义》报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卷合刊。

一九一二年,煮尘重治作、势伸译述《社会主义大家马儿克之学说》,刊于中国社会党绍兴支部办于上海的《新世界》第二期,介绍了《共产党宣言》。一九一八年,成舍我(署名舍)摘译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末尾数段,包括十大纲领,刊于《每周评论》第十六号。一九一九年《新青年》第五、六号刊发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文章的第五、六部分摘译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重要思想。

一九二○年八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出版了中国共产党早期成员陈望道据日文本和英文本全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国内第一个全译本,此后多次重印,成为后来各译本的参考。正因为这个译本译自日语和英语,而马恩在英国伦敦首次发表用的是德文,人们一直希望从原作译出,所以后来的译者力求从德语或其他语种重译或者多语种译本互校,以求汉译本的完整与准确,甚至是出版双语对照本,以便读者评判汉译。如一九三○年,中国共产党理论家华岗受命将一八八八年恩格斯亲自校订的英文版《共产党宣言》重译,并译出了“一八七二年序言”、“一八八三年序言”、“一八九○年序言”三个德文版序言。该译本参照陈望道译本,正文首次采用中英文对照,既便于英文读者阅读,又为更多懂英文的人提供了翻译的机会,由上海华兴书局出版,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第一个全译本。再如一九三八年,成仿吾、徐冰合译《共产党宣言》,译自德文,由延安解放社出版,是解放区我党翻译出版的第一个《共产党宣言》全译本。

受译者、语言、出版、时代等因素的影响,《共产党宣言》给不同的译者留下了精益求精的空间,不断地重译,不断地校对,用单语译本校对,用多语译本校对,出版双语版,出版现代版等,《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呈与时俱进的态势。一九四三年八月,时任我党翻译校阅委员会成员的红色理论家博古据《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对成仿吾、徐冰合译本重新校译,增译了一八八二年俄文版序言,由延安解放社出版。同年九月,供职于国民党政府的陈瘦石译了美国人洛克斯和霍德合著的《比较经济制度》,书末附有《共产党宣言》全文,由商务印书馆印行,是第一本由非共产党人翻译的本子,其单行本后来刊行于解放区。一九四八年,为纪念《共产党宣言》出版百年,中国出版社在香港出版了乔冠华对成仿吾、徐冰译本的校译本。一九四九年,莫斯科苏联外文书籍出版局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百年纪念中文版,由该局的几位中国同志译自一九四八年的德文原版。

一九五三年十二月,成仿吾重校一九三八年他与徐冰合译的译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一九五四年,苏联外文书籍出版局在莫斯科出版了两卷本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文选》,第一卷含《共产党宣言》,可能是该局一九四九年出版的百年纪念中文版的校译本。一九五八年,中央编译局对莫斯科一九五四年中译本《共产党宣言》进行修订,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一版第四卷。

一九六四年,中央编译局据一九五九年德国原版并参照英、法、俄各版和国内已出各种中译本,重新校订,出版了单行本。自此《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在国内外影响和发行量大增,在此基础上内地和港台多次对其进行修订,或仍以单行本发行,或收入作者的选集,或收入其他集子中,如一九七二年就将一九六四年的译本收入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版第一卷。

一九七八年,中央编译局校译《共产党宣言》,初版收入一九七八年中央党校编《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选读》一书,一九九二年人民出版社发行单行本。一九七八年十一月,成仿吾对中央编译局此前的译本不大满意,根据德文重新校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上世纪八十年代主要沿用此前的译本,未作新译。

一九九五年,中央编译局再次校译《共产党宣言》,收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版第二版,一九九七年人民出版社发行单行本。为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周年,一九九八年四月香港新苗出版社出版了基于中央編译局译本的修订本。同月,台湾《当代》杂志第一百二十八期特辟“《共产党宣言》一百五十年专辑”,实为基于中央编译局译本的修订本,语言更显庄重。二○○一年七月,台湾著名推理小说作家唐诺推出《共产党宣言》中英对照版,由台湾脸谱文化出版社出版。二○○三年二月,台湾启思出版社出版。二○○四年六月,台湾东吴大学著名教授管中琪、黄俊龙译《共产党宣言》,由台湾左岸文化出版社出版。二○○五年九月,香港三联书店出版了左涛基于中央编译局译本修订的《共产党宣言》。

二○○八年,为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六十周年,中央编译局校译《共产党宣言》,收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十卷本),这是《共产党宣言》在我国迄今最新的译本。

4.共产党宣言 篇四

一、发表的背景

1.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大发展 2.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3.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及其理论需求 4.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5.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和革命活动

在农业社会(公元前8000-公元18世纪)年生产力增长率大约为0.1%

工业化后,阶级简单化了,分裂成两大阶级——资产与无产 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三大工人运动

第三章:宣言的意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宣言的出版

信条草案——共产主义原理(第二次代表大会)——共产党宣言

二、宣言的伟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所以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入门之作。2.、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新的世界观

三、宣言在中国的出版

中文第一版(1910年9月)

四、宣言对中国领导人及对中国现在社会进程的影响 中国社会的三次巨变

1.毛泽东: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第二次转变滥用阶级斗争,把“一个消灭,两个彻底决裂”作为宣言的核心思想

3.1978年把宣言昭示的“争得民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等真知灼见付诸实施。

思考题:

1、宣言出版的伟大历史意义

2、宣言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重大影响

阶级对立:

贵族和平民、封建主和农奴

1、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经济)

公邮:gcdxy_ruc@163.com 密码:gcdxyruc(1)等级与阶级的区分,资本主义社会不存在等级,只存在阶级。阶级的核心标志是经济力量。

市民等级(欧洲中世纪专门从事生产活动的等级)发展出资产阶级(2)地理大发现,市场的扩大(地理上的、范围上的)、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

(1500-1760:商业革命时代)

(3)工场手工业代替了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工业的中间等级”出线 工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1.手工协作阶段——手工作坊 2.工场手工业 3.大工厂

(4)工业革命使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5)于是,资产阶级(真正的资产阶级——大工业资产阶级)应运而生。“工业中的百万富翁,一支一支的产业大军的首领,现在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

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政治)

资产阶级的经济上这种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1)在封建统治下是被压迫的等级

(2)在公社里是武装的和自治的团体,在一些地方组成独立的城市共和国(以意大利的米兰、佛洛伦萨为典型),在另一些地方组成君主国中的纳税的第三等级

(3)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它是等级君主国或专制君主国中同贵族抗衡的势力,而且是大君主国的主要基础

(4)从大工业和世界市场建立的时候其,它在现代的代议制国家夺得了独占的政治统治。(资产阶级对市场统一的需要与封建君主统一全国的要求吻合)

2.资产阶级的革命作用

(1)资产阶级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

(2)开拓了世界市场和全球化进程,市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称为世界性的了。

(3)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到文明中来了(虽然有代价,但这是进步的)(4)开创了城市化,使农村屈服于城市(5)开创了经济和政治集中的过程(6)资产阶级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3.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资本主义发生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表明:

(1)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存在严重的矛盾,表现为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2)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 公邮:gcdxy_ruc@163.com 密码:gcdxyruc 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这种关系已经成为阻碍;克服这种阻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以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

(3)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下它所创造的财富了

(4)资产阶级克服危机的办法: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

1.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及其地位(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同时产生)

(1)随着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无产阶级同时产生和发展

(圈地运动,把农民逼迫成为工人;手工业被工厂工业的高生产力挤压;农民和手工业者成为一开始无产阶级的最主要来源)(2)地位:

a.一无所有,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b.极其简单(但不轻松)的老大那个和低廉的工资 c.资产阶级的奴隶

d.不成为人而成为劳动工具 e.受资产阶级的层层盘剥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

第一阶段(自发阶段)斗争对象及斗争特点

自发的、分散的,是同直接剥削他们的资产者作斗争;他们不仅仅攻击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而且攻击生产工具本身。(卢德运动)

在这个阶段上,无产者在政治上不是同自己的敌人作斗争,而是同自己敌人的敌人作斗争。因此取得的每一个胜利都是资产阶级的胜利

第二阶段(自觉阶段)的斗争特点(三大工人运动)人数增加、力量争长

生活越来越不稳定,斗争越来越激烈。发达的交通为无产阶级的联合提供了条件

物产阶级觉悟性的增强于是联合汇集成阶级斗争(阶级意识)无产阶级组织成阶级进而组织成政党

3.旧社会的冲突促进了无产阶级的成熟

A.资产阶级在反对贵族和外国资产阶级,不得不向无产阶级求助,资产阶级把自己的教育因素给予了无产阶级

B.资产阶级中的部分人成为无产阶级,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也带来了启蒙思想和文化知识。

C.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决战时,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进入无产阶级队伍,促进无产阶级思想成熟。

公邮:gcdxy_ruc@163.com 密码:gcdxyruc 4.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1)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他阶级有巨大局限性 无产阶级的特性(为什么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

第一,无产阶级是大工业的产物,是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第二,无产阶级是一无所有的阶级,他们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 加以保护,他们只有消灭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与社会化大生产是合拍的)

第三,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是最下层,最受压迫的阶级;

第四,无产阶级按其本性来说是国际的,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在国际上互为同盟军。

无产阶级怎样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首先应该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

怎样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呢?《宣言》指出,必然要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在叙述无产阶级发展的最一般的阶段的时候,我们循序探讨了现存社会内部或多或少隐蔽着国内战争,知道这个战争爆发为公开的革命,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

一个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得出了一个划时代的结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53——54段)

总结

最后两段是全章的总结,强调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思考题:

1.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地位如何?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经历哪些阶段?

3.旧社会的冲突在哪些方面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发展?

4.为什么说“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 ”

五 批判资产阶级维护私有观念的谬论(P44)

(一)批判了资产阶级攻击共产党人要消灭教育的谬论

(二)批判了资产阶级攻击共产党人要消灭家庭的谬论

(三)批判了资产阶级攻击共产党人要取消祖国和民族的谬论

(四)批判了资产阶级所谓共产党人要废除哲学、宗教、道德、永恒原理的谬论。

公邮:gcdxy_ruc@163.com 密码:gcdxyruc

六、共产主义革命的任务

《宣言》在 回答了资产阶级对共产党人和共产主义的种种攻击之后,旗帜鲜明地提出共产主义革命的任务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最彻底的决裂,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七、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道路

(一)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就是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二)无产阶级必须利用自己的政权,作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必要条件

首先,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建立后,必须运用这个国家政权,逐步剥夺资产阶级的资本,镇压已被推翻的剥削者的反抗。我国现在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其次,运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解放生产力。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如何建立,则必须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视各国的不同情况而有所不同。这里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固定不变的模式。

再次,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的过程中和建立之后,党和国家必须及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三)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将自行消亡,代替他的将是简单的社会自治的管理机关。(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共产主义社会:自由人的联合体

1894年1月9日恩格斯在致意大利友人的信中,引述了《共产党宣言》中的这个句话作为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个看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认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

第八章 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一、共产党人制定策略的原理

共产党人制定具体斗争策略的理论依据:“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即:

首先,共产党人要立足于现实,首先要积极参加当前的斗争;

其次,在参加当前斗争时,不要忘记无产阶级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最后,要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把完成当前的任务当作实现最终目的的条件。

二、共产党人政治斗争的策略 1.坚持不断革命:

共产主义社会制定的目标要一步一步实现,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首先要为实现最近的目的而奋斗。革命既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又不能停顿在某一阶段上。这是共产党人和其他民主政党的根本区别所在。

公邮:gcdxy_ruc@163.com 密码:gcdxyruc 2.支持一切反对现存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革命运动,并且所有制是运动的基本问题.3.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是敌对和斗争的关系:

一分钟也不能忘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敌对和对立,利用资产阶级的统治所带来的社会和政治条件反对资产阶级。

4、暴力革命的途径: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够实现。

5.共产党人要争取大量的同盟者,孤立敌人,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

共产党人在制定自己的战略策略时,应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革命任务,团结和争取同盟者,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孤立和打击当时的主要敌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思考题:

1.共产党人制定策略原理是什么?

2.共产党人政治斗争的主要策略有哪些?

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1882年俄文序言——跨越“卡夫丁峡谷”(跨越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形式)

可以跨越,利用封建的残余,但前提是要吸收资本主义的结论。

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罗马史 公元前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以羞辱战败军队。

后来,人们就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并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经历资本主义阶段很痛苦,卡夫丁峡谷借喻资本主义阶段。

然后,不仅可能而且毋庸置疑的是,当西欧各国人民的无产阶级取得胜利和生产资料转归公有之后,那些刚刚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而依然保全了氏族制度或氏族制度残余的国家,可以利用公有制的残余和与之适应的人民风尚作为强大的手段,来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并避免我们在西欧开辟道路时所不得不经历的大部分苦难和斗争。但这方面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目前还是资本主义的西方做出榜样和积极支持。只有当资本主义经济在自己故乡和在它兴盛的国家里被克服的时候,只有当落后国家从这个榜样上看到“这是怎么回事”,看到怎样把现代工业的生产力作为社会财产来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时候——只有到那个时候,这些落后国家才能开始这种缩短的发展过程。然后那时它们的成功也是有暴政的。这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阶段的一切国 公邮:gcdxy_ruc@163.com 密码:gcdxyruc 家。但比较起来,这在俄国将最容易做到,因为这个国家的一部分本地居民已经吸取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文化精深,因而在革命时期这个国家可以几乎与西方同时完成社会的改造。

(资本主义国家和落后国家的互相补充)

不管怎么说,事实是这样:当资本主义社会正在西欧奔溃而它本身发展中必然产生的矛盾威胁着它生存的时候,就在这个时候,在俄国,全部耕地的半数左右却仍然是农民公社的公有财产。如果说在西方用重新改组社会的办法来解决矛盾是要以一切生产资料(当然也包括土地)转归社会公有作为前提条件,那么在俄国已经存在,或者说得更准确点,仍然存在的公有制对于西方的这个只是行将建立的公有制是怎样的关系呢?它是否不能作为民族活动的一个起点,以便利用资本主义时代一切技术成就来充实俄国的农民共产主义,使它一下子越过整个资本主义时期进入一切生产资料的现代社会主义公有制?或者像马克思在本文后面引用的一封信里表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思想时所说的那样:“俄国是应当像自由派所希望的那样,首先摧毁农民公社以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呢,还是与此相反,发展它所持有的历史条件,就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它的全部成果。”

民粹派在俄国发展的难处:俄国社会农奴难以理解资本主义以及较高的理论。列宁的评论:“俄国不是苦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是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成为资本主义汪洋的一片孤舟。列宁此时及时转变方向,提出“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道路的源头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第二个问题

共产党宣言中有两个地方特别明确了无产阶级要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因此有部分资本主义学者将马恩说成是暴力革命者。

恩格斯《卡尔·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的基本思想

在此文中,恩格斯根据八九十年代,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一系列新变化。书中的基本思想: 1.承认错误的态度

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

我们错了: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上司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证明:

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环境。

历史证明了,在1848年要以一次简单的突然袭击来实现社会改造,是多么不可 公邮:gcdxy_ruc@163.com 密码:gcdxyruc 能的事情。

2.1848年无产阶级的斗争环境

(1)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历史用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点。

(2)无产阶级大军还远不能以一次沉重的打击达到胜利,而必须慢慢向前推进,在严酷顽强的斗争中夺取一个一个的阵地。

3、工人统治的条件还不成熟,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1851年向帝制的倒退,又一次说明了无产阶级的愿望还不成熟。但是向帝制倒退本身必定会造成使无产阶级的愿望成熟起来的条件。内部安宁为内部发展新工业繁荣提供了条件。„„巴黎公社„„这又表明,甚至在那时,及在本书所描述的那个时期的二十年以后,工人阶级的这种统治还是多么不可能。P513-514

4、德国工人政党的贡献

(1)以自己的壮大显示工人阶级的力量 德国工人仅仅以自己作为最强有力、最守纪律并且增长最快的社会主义政党的存在,就已经对工人阶级事业作出头一个重大贡献。

(2)普选权武器

除此以外,他们还对这个事业作出了第二个重大贡献。他们给了世界各国同志一件新的武器——最锐利的武器中的一件武器,向他们表明了应该怎样使用普选权。

5、工人斗争的新形式

合法选举是工人阶级斗争的重要形式

在资产阶级用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东西是工人阶级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做斗争的。工人参加各邦议会、德国人作出的利用选举权夺取我们所能夺得的一切阵地的把昂扬。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选民大增

6、要相信群众,群众自觉性在不断提高

如果说国家间战争的条件已经变化,那么阶级斗争的条件也有了同样大的变化。实行突然袭击的时代,由自觉的少数人带领着不自觉的群众实现革命的时代,已经过去。凡是要把社会组织完成加以改造的地方,群众自己就一定要参加进去,自己就一定要弄明白这为的是什么,他们为争取什么而去流血牺牲。521

思考题:恩格斯《卡尔·马克思„„》的思想

题型:简答论述

5.共产党宣言 有感 篇五

《共产党宣言》又译《共产主义宣言》,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这部蕴涵着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伟大著作,价值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恩格斯指出:它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国际性的著作,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

《宣言》从1848年发表至今已经160多年了,在这160多年的时间里,世界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在发生着形态学意义上的深刻变化。尤其是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宣言》中所预示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也在20世纪后半叶以来迅猛发展起来。当前震撼全球的金融风暴再一次使《宣言》对于资本主义的批评为世界所关注,提醒我们重视这部不朽著作的时代价值。《宣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代表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他们都受到《宣言》的直接影响和教育。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如何更好地总结改革开放 30年来的成就和经验,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促进理论创新,推动实践进步,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资源,深入研读《宣言》的深刻内涵,展示其价值和意义。通过《宣言》,马克思,恩格斯给了我们一块照妖镜,一个看阶级斗争问题角度,一套阶级斗争的思想。我们运用这一法宝看问题,一切资产阶级的虚假和掩饰都无济于事。无论资产阶级如何变化,从资产阶级的本质出发分析当今世界的形势,才能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看清楚事情的本来面目,从而坚定立场,搞好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这才是我们在新形式下学习和发扬《宣言》精髓的实际意义。对于劳动人民来说,砸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正如国际歌所唱的那样,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劳动人民对于理想社会的设想,与资产阶级对理想社会的设想,二者是背道而驰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就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而必然产生的现象。

整个资产阶级曾异口同声地向我们叫喊但是,你们共产党人是要实行公妻制的啊,我想说,资产者是把自己的妻子看做单纯的生产工具的。他们听说生产工具将要公共使用,自然就不能不想到妇女也会遭到同样的命运。他们想也没想到,问题正在于使妇女不再处于单纯生产工具的地位。

我想说,资产阶级的婚姻实际上是公妻制。人们至多只能责备共产党人,说他们想用正式的、公开的公妻制来代替伪善地掩蔽着的公妻制。其实,不言而喻,随着现在的生产关系的消灭,从这种关系中产生的公妻制,及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卖淫,也就消失了。

6.从《共产党宣言》解读科学发展观 篇六

一、科学发展观坚持了《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关于历史发展总趋势的规律认识

《宣言》站在以实践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角度, 揭示了“两个必然”的客观规律, 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它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本主义必将灭亡, 社会主义必将胜利, 另一方面,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方式不是单一的、直线型, 不能照搬硬套、一劳永逸。

科学发展观是在客观分析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所做出的战略选择, 是对我国现实国情的具体回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各种各样的问题、矛盾也逐渐显现暴露出来, 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 这些矛盾, 从根本来讲, 是与发展观念不科学和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有关。要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就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看待目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才能准确的判断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 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方针政策, 促进社会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坚持并发展了《宣言》中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基本原则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宣言》在论述无产阶级运动的特点时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里所讲的“绝大多数人”就是指广大的人民群众。然而在没有推翻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以前, 这个“绝大多数人”是不包括以剥削、压迫无产阶级为自己存在前提的资产阶级的, 然而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仅仅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再去压迫、剥削其他阶级, 而是要消灭一切剥削阶级, 消灭任何形式的压迫与剥削, 使全人类都得到解放。因此, 这里所说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也就是为一切人谋利益, 为全人类谋利益。等到那时“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三、科学发展观坚持并发展了《宣言》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一开始就运用智慧的眼光发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现象。在这种社会制度中, “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同他对立的力量, 这种力量压迫着人, 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作为主体的劳动者, 越来越失去人之为人的本质, 即自由自觉的活动者而存在, 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商品, 这种特殊的商品能够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 在劳动过程中, 劳动者不是积极向上的主动的人, 而是成了机器的附属物。旧式的分工不是出于人的自愿的分工, 而是一种不情愿的、被迫的分工, 任何人都有自己特定的劳动范围, 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 而不是他心甘情愿的, 他始终不能越出这个范围。假如你是一个钳工、车工……只要你不想失去生活资料, 只要你还想生活下去, 你就始终是这样的人, 这样一来人的存在和发展完全被片面化了, 这是对人发展的一种扭曲。人的全面发展就是针对人的这种片面发展而提出来的。

毋庸置疑, 人的全面发展同人的解放一样, 是一个漫长的、艰苦的历史过程。完全意义上的共产主义要经过几十代甚至上百代人的努力方能实现, 这就是说, 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的创立, 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一个过程它必然具有组成它的若干阶段和环节, 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和阶段。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的组成部分, 当然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 一方面指出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同时也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很多阅读和研究《宣言》的人, 非常看重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讲的这样一句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众所周知, 这句话是非常正确和意义深远的, 但有两点必须值得注意:第一, 不能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看成是我们现阶段就必须做到的或者完全实行的。如前所述,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我们必须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有的水平上去满足人们的物质的、精神的需要,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能超出这个水平去讲每个人的自由的发展。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正确处理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关系。第二, 不能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理解为个人可以脱离他人、集体、社会而自由发展。人全面发展当然包括每个个人的发展, 但在现实社会中, 个人不能脱离他人、集体和社会而存在, 个人的发展更是应该如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在集体中, 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也就是说, 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很多提倡个人自由的人也常常在这一点上陷入了误区, 他们往往喜欢把个人自由抽象化和绝对化, 以为《宣言》中讲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中, 个人的自由是不受约束和限制的。他们似乎不了解, 个人一旦离开了他人、集体、社会, 自由将毫无意义。

四、科学发展观遵循并发展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优先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本原则

《宣言》阐述:“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 一步一步的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 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 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由此可见, 无产阶级在取得革命胜利后应当首先发展生产力, 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而发展的核心内涵就是发展经济, 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才能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 我们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兼顾各方合理利益, 并且切实体现在大政方针决策、工作部署和具体活动中, 决不能顾此失彼或厚此薄彼。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还要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相适应, 使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一直使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承受程度相协调, 理顺社会利益关系, 化解社会矛盾, 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摘要:《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是一部非常重要和有极其影响力的著作, 《宣言》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优先发展生产力等思想都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这与我国当前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有着内在的联系和本质的相同。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科学发展观,人民群众,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1 (重印)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1 (重印) .

7.《共产党宣言》中一个原文词 篇七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近现代马克思主义运动纲领性文献,它较完整、系统、严密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带国际性的著作,是中国共产党创始者及早期中共党员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著作。《宣言》汉译本在中共建党前一年由陈望道先生翻译出版。解放后,经过全国规模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宣言》的汉译本广泛印发,可谓家喻户晓。

《宣言》中有一句集中概括其理论原理的话语,那就是“消灭私有制”,这话的原文是“Aufhebung des Privateigentungs”1。“消灭私有制”一语在我国通行至今,达半个多世纪,已“约定俗成”,曾经被绝大多数中国人视为圣经、天条和社会生活的准则。但是熟知并不就是真知,而与熟知伴随的往往是惰性和僵化。

近年来,我通过原文或英文本对照汉译本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觉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汉译并不是很完善的,其中还有关系到理论原理的准确翻译问题。如:《资本论》原文的两个“价值量”范畴(Wertgro βe 和Wertq uantitat),两个“使用价值”范畴(据恩格斯校订的英文本译为use-value,value in use)的分别和汉译问题;又如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中所谓“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Von ihren Willen unadhangige)的表达问题等,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纠正解释或翻译上的缺点和差误。本文仅就《宣言》中一个范畴词Aufhebung的解释和翻译谈一点不成熟的意见,求教于各专家学者。

Aufhebung(包括其同根同干词aufheben,下同)是中外学术界通行的范畴词,无论过去、现在、西方、东方,都引起了有关学者的重视,认定是一个非常奇特的词。十八、十九世纪间,首先在产生Aufhebung的本土德国,受到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的高度重视,甚至以此词为例,认定“德国语言……比其他近代语言有许多优点;德语有些字非常奇特,不仅有不同意义,而且有相反意义,以至于使人在那里不能不看出语言的思辨精神。”2我国钱钟书先生也十分注意他称之为“奥伏赫变”(Aufheben)这个德语词,认为“以相反两意融会于一字(cin und dasselbe wort für zwci entgegengesetzte)适足示事理之一贯也”3

通读《宣言》原文,特别读最重要的第二章,发觉作为否定范畴,作为“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见《宣言》)的两个实词中的一个,Aufhebung使用频率最高,在不过几千字的篇幅中出现近三十次,而且无一例外地译为“消灭”。同一章还有一些词,如Aufhоren,Abschaffung(译“废除”、“终止”较妥)绝大多数也译为“消灭”。这样一来,“消灭”这个概念在汉译本第二章出现近四十次,形成了一种凛冽的气氛和极端的情感倾向。现举几例如下:

“……Aufhebung der Bourgeois—Personlichkeit”(马恩选集上的汉译文:“……消灭资产者的个性”,下同)

“……Aufhebung des schachers……”(“消灭买卖”)

“Aufhebungderfamilie”(“消灭家庭”)

“Aufhoren des klasseneigentums”(“消灭阶级的私有制”)

“Abschaffung bisheriger Eigentumsver-hаltnisse”(“消灭先前存在的所有制关系”)4

此外还有“消灭”:“人们最亲密的联系”、“私人经营”、“资产阶级教育”、“雇佣劳动”等等,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在汉译本第二章将近四十个“消灭”,没有一个切中原文本意。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作为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但首先依据的是客观现实存在,讲历史延续性、讲科学、讲理性、讲实事求是。要正确翻译、解释《宣言》必须深入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同时有必要借助现代语义学、解释学研究原文一些重要范畴和原理,了解其词义内涵,正确理解原文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方法。

二、在语义上,Aufhebung根本不含“消灭”意义

对一个外语词要准确释义,必须依靠良好的词典,即使一位大翻译家也不可能仅凭个人记忆完全把握不同种语言文字中某些词汇的复杂含义及其关系。据我国权威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两部《德汉词典》,查Aufhebung所有汉语释义共五条十四个(如捡起、保留、取消、废除、终止、抵销、[旧]逮捕、[哲]扬弃等等)不含“消灭”意义。再查国际通行的《Cassells German English Dictionary》(《凯塞林德英词典》),其全部释义共五条四十个(如lift[提起];Pick[采摘];Keep[保持];cancet[取消];terminate[终止];balanceout[抵销]等等),同样没有“消灭”(die out;perish)之义。

上述汉、英释义中,有“取消”“废除”“终止”以及“扬弃”等义与“消灭”意义相近,是否因此可汉译为“消灭”?

只要是中大型的良好词典一般都包括了词的各种可能的释义,越出这个范围的释义往往是不妥的,特别在用汉语释义时应更严谨。汉语与欧洲拉丁、日耳曼等语族的语言文字不同,“汉语词义比较严谨,词的含义范围比较窄,比较精确固定,词的伸缩性和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小,独立性比较大。”5汉语词汇学有一种“近义词”(也有称“不完全同义词”的)规定,常常被人忽视,把它混同于同义词(或称“完全同义词”)。汉语近义词不同于同义词,不能彼此替代。如“取消”、“废除”、“终止”是同义词,彼此可以替代,可说“取消……法令”,也可说“废除……法令”,“终止……法令”。此三词与“消灭”是近义词,不可说“消灭……法令”;反过来可说“消灭敌人”,不可说“废除敌人”或“取消、终止敌人”。上述四词“取消”、“废除”、“终止”、“消灭”都包含“去掉”的意思。但前三词与“消灭”比较,附加意义不同,并不意谓去掉之物不复存在、不转变、不更新、不再生;“消灭”的含义在“灭”字,查《中华大字典》《辞源》,“灭”者尽也、绝也、断也、极也,其去掉的度是至极的,断然铲除不留余地,使对方绝灭。再,“消灭”的感性意义突出,传达了一种激烈的情感和强烈的倾向,语气强,理性意义弱;“取消”“废除”“终止”语气平和,倾向理性。在词语搭配上“消灭”联系的往往是可感知的具体事物,可视可触的存在物或事物的表象;“取消”“废除”“终止”的对象往往是抽象的存在(如规章、制度、法令等等内容)。“扬弃”更不同,层次更高,它只是一种理念,一种思辨性的但又确实的存在,是事物变化发展的辩证规律范畴。

西方拉丁、日耳曼等语族的词义宽,常常在一个单词中包含(就汉语而言是不可替代的)成对近义词义。如德语Abschaffung,以“废除”义为主,也有“消灭”释义。像这样的外语词汉译就不需要考虑近义词问题,只能依靠上下文确定词义的取舍。Aufhebung这个特殊的德语词虽含“废除”及有关释义,却不含“消灭”之义(参上文),这恰恰证明德国古典哲学家由无意的约定俗成到有意的语言规范。而使用汉语的古老的中国,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其最早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语言使用上就提出了“名不正则言不顺”,“必也正名”的要求,严格区别词义(因而产生了近义词问题)是我国语言文字学上两千几百年来正名顺言的传统,是汉语语义学、修辞学一个很早的话题。这样的好处如上述,可使语言表达精确,有助于澄清思想认识上、理论逻辑上、概念界定上的模糊和似是而非的问题。这在理论原理、政治原则的解释和翻译中尤其重要。看来,在汉译《宣言》Aufhebung这个范畴词时,忽视了这几个问题。

三、在逻辑上,“扬弃”和“消灭”是不同层次、不思维方式的范畴

在人类生活领域,除自然的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存在物外,还有超感觉的、思辨理性的精神意识存在,丰富了提高了人类生活意义。这种非存在物的存在,仅凭感觉直观是认识不到的,只有经过人的实践及其理性思辨后,借助内涵丰富的词语(如Aufhebung这类范畴词)才能表达出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需要超越简单抽象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经过唯物主义的辩证思辨(Speakulation,即抽象推理、沉思推究、玄思)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原理和范畴。

Aufhebung的特点,就在它一词包含两个相反的意义,即“发生”和“消失”,或“保持”和“终结”;而其奥妙之处在两个相反的意义“融于一体”(钱钟书先生语),这恰恰与德国古典哲学“变”(Werden)的思想内涵辩证否定一致。辩证的否定不是单一的抽象否定,是消失和发生、取消和保持的对立统一的积极否定。马克思主义继承并发展了德国古典哲学这个思想,Aufhebung因此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运用的一个独特的术语。要通晓这个词的内涵不仅要从这个德语词的文字意义上了解它的特殊的,亦即非普通的涵义,而且要懂得“变”的辩证法。“变”的文字意义,包括变迁、变革、变态、变质、变换、革命等等。

万物永远在“变”中存在。最早揭示这个真理的是古希腊早期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公元前480,后孔子11年生),他传流至今的名言“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既存在又不存在”,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提出的,也是人类哲学产生初期,在当时的朴素纯真的观察中,由哲学家思辨出来的原始辩证法思想,在揭示万物在“变”中存在时,事实上也提出了“变”是万物生存发展的实现。两千多年后,由吸收了古希腊直至康德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的黑格尔,进一步深刻、透彻地指出,“变的真理既不是有(Sein)也不是无(Nichts),而是走进了(不是走向)无中之有和已走进了(不是走向)有中之无”。紧接着黑格尔又补充道:“但是,这里的真理,同样不是两者无区别,而是两者的不统一,两者绝对有区别,但同样绝对不曾分离,不可分离,并且每一方消失于它的对方之中的运动”。6总之,变就是运动,就是得与失、有与无、生与死的既对立同时又统一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自然、社会、各种各样的事物延续存在状况。这个状况最简要的文字概括是Aufhebung(扬弃)。只要地球不毁灭,人类社会总是在扬弃中存在,延续或发展。

在《逻辑学》“变的扬弃”一节关于扬弃这个名词的“注释”中,黑格尔一开头就指出“扬弃和被扬弃的东西(观念的东西)是哲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到处决然反复出现的基本规定,其意义须确定把握,尤其要与‘无’区别开来。扬弃自身的东西并不因扬弃而就是无”7(“无”原文是“Nichts”不是“Nicht”。Nichts表示“一无所有、虚无、消灭、毁灭"等义;Nicht表示“非”或“非存在”)。从以上黑格尔的话语里,人们可以明白看出这位集辩证法大成的德国古典哲学大师多么重视“扬弃”这个概念。他着重指出了“扬弃”是理论上最重要概念之一,万物变化中必定常常出现的很少例外的规定。必须准确把握它的意义,而准确把握它的意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与“虚无、消灭、毁灭”等概念区别开来。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可清楚地看到事物并不因变化而被消灭而成为虚无。否则就不会有人类自身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唯恐人们不明确,紧接下段黑格尔又从语义上解释:“扬弃在语言中,有双重意义,它既意谓保存、保持,又意谓停止、终结。保持自身已包括否定,因为要保持某物,就须去掉它的直接性……被扬弃的东西同时又是被保持的东西,只是失去了直接性而已,但他并不因此而化为无。”

“扬弃”不但不使事物化为无(虽然它包含“消失”[Vergehen]),而且只有“扬弃”的否定,事物才可更新,历史才得发展才有意义。“扬弃”这种否定方式,在社会生活的变革中是完全积极的,创造性的,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人们要求世界延续生存和发展的价值观。“消灭”不能创造任何积极的有益的需要,《宣言》中用“消灭”翻译(或者说解释)Aufhebung看来与原意相距甚远。当作日常用语,这个词主要表示“废除”、“消失”等,译“消灭”也不妥(请参阅上文)。

在《小逻辑》中,黑格尔也特别谈到“这个字(Aufhebung)的两种用法实不可视为偶然之事,不能因此便指责语言产生出混乱。反之……它超出了单纯理智的非此即彼的抽象方式”8。所谓“单纯理智的非此即彼的抽象方式”,即肯定与否定,是与非的绝对分离、完全对立、孤立片面的形而上学方式。如果要肯定的东西就是永远不变的完整而完美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要否定的东西就是一切皆坏,非消灭不足以实现其否定的目的。

启蒙运动初期,世界近代史开始的时代,荷兰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1632—1677)提出了“一切规定都是否定”的著名命题。百余年后,黑格尔(1770—1831)在《小逻辑》中阐释说:“一切规定的基础都是否定,……缺乏思想的人总以为特定的事物只是肯定的”,但是“单纯的存在是纯全的空虚”9。只要人们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就可发现,世界上既没有单纯肯定的事物存在(肯定的东西必定包含否定的东西),也没有单纯否定的事物存在(否定总是肯定的否定)。辩证的否定就不是“抽象的虚无”,不是简单的“消灭”,“是事物自身的异在(Andersscin此词甚难翻译,有译“他在”或“定在”),是定在(Dasein)或某物的扩展”10。在历史的转变或变革中,旧事物必定要被“否定”,但决不是“消灭”式的“否定”。恩格斯与马克思总结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教训若干年后(1876—1878),在《反杜林论》社会主义篇中指出:“同形而上学思维的狭隘性”不同,“在辩证法中,否定不是简单地说不,或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或用任何一种方法将它消灭”(请注意,此处之“消灭”原文不是aufheben即,而是zerstren,汉译完全正确)。“和那种以天真的革命精神笼统地抛弃以往的全部历史的做法相反,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做人类发展过程”11

遍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关于对待资本主义、对待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原文,从来没有提出过“消灭”的手段。在上引《反杜林论》这部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更明确的指出,不能统笼地抛弃以往的全部历史,不能用任何一种方法把已经存在的事物简单“消灭”。那么,《宣言》汉译本中那许多“消灭”字眼,在《宣言》诞生一百五十多年的今天,是不是该澄清了呢?

四、结束语

两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革命实践和理论创作中,只有当革命形势发生特殊变化时,提出过一些适应具体条件的特殊手段,如“暴力推翻(stürzen,不是vernichten[消灭])资产阶级……”12等等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始终坚持理性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摒弃“抛弃以往的全部历史”,“简单地说不”或各种“消灭”手段(请参阅上文及《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主义原理》《哥达纲领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等著作)。在他们所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著述中,使用最多的词语是“扬弃资本主义”、“扬弃私有制”等等。可是在后来的汉译本中,绝大多数却被误译为“消灭资本主义”、“消灭私有制”。

近二十年来,我国在党的领导下,纠正过去急于求成的过“左”路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发展,利用资本主义国家资金和科技,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开放,大幅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消灭私有制”、“消灭买卖”、“消灭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话语,毫无疑问,与我国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经验、改革开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实要求相距甚远。为了消除误解,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方法,我建议恢复Aufhebung的原意,据不同上下文,改译为“扬弃”或“废除”。

以上所说的是否妥当,尚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央编译局专家不吝指教。

注:

(1)译文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一卷265页,德文见外文出版局德文本《宣言》 51页。

(2)黑格尔《逻辑学》二版序言。

(3)钱钟书《管锥篇》1-2,878页。

(4)同1266—273页和52—60页。

(5)对外翻译公司出版《文体与翻译》100页。

(6)同2上册70页。

(7)同2上册98页。

(8)黑格尔《小逻辑》213页。

(9)同8203页。

(10) 同8203页。

(11) 同1一卷263页。

上一篇:制作摩天轮小学350字作文下一篇:第三周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