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背景英文(精选8篇)
1.中国文化背景英文 篇一
中国文化相关词汇英文翻译
1.元宵节 Lantern Festival
2.刺绣embroidery 3.重阳节Double-Ninth Festival 4.清明节Tomb sweeping day 5.剪纸Paper Cutting 6.书法Calligraphy 7.对联(Spring Festival)Couplets 8.象形文字Pictograms/Pictographic Characters 9.人才流动Brain Drain/Brain Flow 10.四合院Siheyuan/Quadrangle 11.战国Warring States 12.风水Fengshui/Geomantic Omen 13.铁饭碗Iron Bowl 14.函授部The Correspondence Department 15.集体舞Group Dance 16.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 17.红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 18.中秋节Mid-Autumn Day 19.结婚证Marriage Certificate 20.儒家文化Confucian Culture 21.附属学校Affiliated school 22.古装片Costume Drama 23.武打片Chinese Swordplay Movie 24.元宵Tangyuan/Sweet Rice Dumpling(Soup)25.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 26.火锅Hot Pot 27.四人帮Gang of Four 28.《诗经》The Book of Songs 29.素质教育Essential-qualities-oriented Education 30.《史记》Historical Records/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31.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Movement)32.《西游记》The Journey to the West 33.除夕Chinese New Year’s Eve/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34.针灸Acupuncture 35.唐三彩Tri-color Pottery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Tang Tri-colored pottery 36.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Chinese-charactered Socialist/Socialis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37.偏旁radical 38.孟子Mencius 39.亭/阁 Pavilion/ Attic 40.大中型国有企业Large and Medium-size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41.火药gunpowder 42.农历Lunar Calendar 43.印/玺Seal/Stamp 44.物质精神文明建设The Construction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45.京剧Beijing Opera/Peking Opera 46.秦腔Crying of Qin People/Qin Opera 47.太极拳Tai Chi 48.独生子女证The Certificate of One-child 49.天坛Altar of Heaven in Beijing 50.小吃摊Snack Bar/Snack Stand 51.红双喜Double Happiness 52.政治辅导员Political Counselor/School Counselor 53.春卷Spring Roll(s)54.莲藕Lotus Root 55.追星族Star Struck 56.故宫博物院The Palace Museum 57.相声Cross-talk/Comic Dialogue 58.下岗Lay off/Laid off 59.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 60.高等自学考试Self-taught Examin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61.烟花爆竹fireworks and firecracker 62.敦煌莫高窟Mogao Caves 63.电视小品TV Sketch/TV Skit 64.香港澳门同胞Compatriots from Hong Kong and Macao 65.文化大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 66.长江中下游地区The Mid-low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67.门当户对Perfect Match/Exact Match 68.《水浒》Water Margin/Outlaws of the Marsh 69.中外合资企业Joint Ventures 70.文房四宝笔墨纸砚“The Four Treasure of the Study” “Brush, Inkstick, Paper, and Inkstone” 71.兵马俑cotta Warriors/ Terracotta Army 72.旗袍cheongsam。73.光棍节 Singles day 74.相亲谎言 Blind date lie 75.北京精神 Beijing spirit 76.鱼疗 Fish pedicure 77.白名单 White list 78.后窗文化 Rear window culture 79.垃圾时尚 Trashion 80.放养老公 Free-range husband 中国古代文学
红楼梦 A Dream of Red Mansion/Chamber 水浒 Water Margin
西游记 Journey to the West
三国演义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聊斋志异 Strange Tales from a Scholar’s Studio 中华民族的喜庆节日(Chinese Festivial)国庆节 National Day中秋节 Mid-Autumn Day/Festival
除夕Chinese New Year’s Eve/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春节 Spring Festival
元宵节 Lantern Festival
儿童节 Children’s Day
端午节 Dragon Boat Festival
妇女节 Women’s Day
泼水节 Water-Splashing Day
教师节 Teachers’ Day 五四青年节 Youth Day 传统节日词汇
拜年 pay a new year call 爆竹 firecracker 鞭炮 a string of small fire crackers 大扫除 year-end household 灯谜 lantern riddles 庙会 temple fair 年画 new year’ s picture 挂年画 to hang out new year’s picture 年夜饭 family reunion dinner on lunar new year 守岁 to stay awake all night 年糕 glutinous cake for new year 大年初一 the first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八宝饭 eight-treasure rice pudding 对联 poetic couplets 贴春联 to put up antithetical couplets 糊窗花 to put up window paper-cuts 压岁钱 money given to children as a lunar new year gift 民俗词汇
轿子sedans 风车 pinwheel 杂技 acrobatics 魔术 magic 拨浪鼓 shaking drum 竹苗 bamboo flute 皮影 shadow puppet 糖人 sugar-molded 四合院 courtyard homes 踩高跷 stilt walk 武术 martial arts 人力车 rickshaw 宫灯 palace lantern 猜拳 finger-guessing game 说书 monologue story-telling 老字号 time-honored 相声 cross talk 中国独特的传统饮食(Unique Traditional Chinese Foods)馄饨 wonton
锅贴 guotie(fried jiaozi)
春卷Spring Roll(s)莲藕Lotus Root花卷 steamed twisted rolls
套餐 set meal
盒饭 box lunch;Chinese take-away
米豆腐 rice tofu
魔芋豆腐 konjak tofu
米粉 rice noodles
冰糖葫芦 a stick of sugar-coated haws(or apples,etc.)
火锅 Hot Pot
八宝饭 eight-treasure rice pudding
粉丝 glass noodles
豆腐脑 jellied bean curd
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
小吃摊Snack Bar/Snack Stand
特有的一些汉语词汇
武术 martial arts 气功 Qigong 打擂台 to fight a challenge fight in an arena 听评书 to listen to historical or traditional stories 下象棋 to play Chinese chess 练习书法 to make special studies of calligraphy 画国画 to do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题诗 to inscribe a poem 求对 to match an antithetical couplet禅宗 Zen Buddhism
禅 dhyana;dhgaya
混沌 chaos
道 Daosim, the way and its power
四谛 Four Noble Truth
八正道 Eightfold Path
无常 anity
五行说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无我 anatman
坐禅 metta or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空 sunyata
虚无 nothingness
双喜 double happiness(中),a doubled stroke of luck(英)
小品 witty skits
相声 cross-talk
噱头;掉包袱 gimmick, stunt
夜猫子 night people;night-owls
本命年 this animal year of sb.处世之道 philosophy of life
姻缘 yinyuan(prefixed fate of marriage)
还愿 redeem a wish(vows)1.画类 壁画 mural 国画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 水墨画 ink and wash painting 绢画 silk painting 木刻画 wood engraving 版画 engraving 贝雕画 shell carving painting 年画 new year picture 2.陶器类 陶器 pottery ware 玉器 jade article 瓷器 china ware 青瓷 celadon 青铜器 bronze ware 景泰蓝 cloisonné enamel 漆器 lacquer ware 彩陶 painted pottery 唐三彩 trio-colored glazed pottery of the Tang Dynasty
3.雕刻类 冰雕 ice carving 玉雕 jade carving 石雕 stone carving 骨雕 bones carving 贝雕 shell carving 木雕 wood carving 根雕 tree root carving 瓷器雕 porcelain carving 象牙雕 ivory carving 4.塑像类 彩塑painted sculpture 画塑 dough figurine 泥人儿 clay figure 5.扇类 绢扇 silk fan 檀香扇 sandal wood fan 折扇 folding fan
6.宝石类 珍珠 pearl 玛瑙 agate 珊瑚 coral 翡翠 green jade 琥珀 amber 玉 jade
7.工艺类 刺绣 embroidery 双面秀 two-sided embroidery 挂毯 tapestry 蜡染 batik 藤条制品 wickerwork 真丝 pure silk 烟嘴 cigarette holder 鼻烟壶 snuff bottle 图章 seal盆景 potted landscape 屏风 screen 中国古代独特事物(Unique Ancient Chinese Items)宣纸 rice paper
衙门 yamen
叩头 kowtow
孔子Confucius
牌楼 pailou;pai-loo
武术 wushu(Chinese Martial Arts)
功夫 kungfu ;kung fu
中庸 the way of medium(cf.Golden Means)
中和 harmony(zhonghe)
孝顺 to show filial obedience
孝子 dutiful son
家长 family head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three cardinal guides: ruler guides subject, father guides son husband guides wife
五常:仁、义、理、智、信 five constant virtues: benevolence(humanity),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wisdom and fidelity
八股文 eight-legged essays
多子多福:The more sons/children, the more blessing/ great happiness
养儿防老:raising sons to support one in one’s old age 历史人文 history-related
春秋时期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吐蕃王国Tubo Kingdom王朝dynasty旧石器时代Paleolithic times 清朝帝王Qing emperors文成公主Tang Princess Wencheng春秋时代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大思想家和教育家A great thinker and educator慈禧太后Empress Dowager CiXi祭祀offer sacrifices君主monarch皇妃Imperial concubine丞相Prime minister太监Court eunuch古装Ancient costume朝代dynasty 历代various dynasty 少数民族ethnic minority蒙古族Mongolian 藏族Tibetan 维吾尔族Uygur 纳西族Naxi minority阿坝藏族自治州Aba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古代器具Ancient utensils考古学家archaeologist发掘unearth吉尼斯世界纪录The Guinness Book of World Records公元 AD 公元前 BC诞生地Birthplace历史文物historical relics历史遗迹Historical site青铜器Bronze ware文人men of letters 雅士refined scholars 文物cultural relics 西域western countries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火药 gunpowder 指南针 compass 造纸术 paper-making techniques 印刷术 paper-printing technique 具有文化特色的现代表述
大陆中国 Mainland China
红宝书 little red book
红色中国 socialist China
四化 Four Modernizations
终生职业 job-for-life
铁饭碗 iron rice bowl
大锅饭 communal pot
关系户 closely-related units
外出打工人员 migrant workers
关系网 personal nets, closely-knitted guild
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the Five Merits focus on decorum, manners, hygiene, disciplines and morals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the Four Virtues are golden heart, refined language, civilized behavior, and green environment
近一季度见诸报端的中国现代特色词汇翻译
基层监督 grass-roots supervision
基础税率 base tariff level
婚介所 matrimonial agency婚外恋 extramarital love
婚纱摄影 bride photo
黑心棉 shoddy cotton
机器阅卷 machine scoring
即开型奖券 scratch-open ticket/lottery
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go all out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价格听证会 public price hearings
甲A球队 Division A Soccer Team
家政服务 household management service
加强舆论监督 ensure the correct orientation is maintained in public opinion
假帐 accounting fraud
叫板 challenge;pick a quarrel
矫情 use lame arguments
渐进式台独 gradual Taiwan independence
借调 temporarily transfer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Raise the proportion of the middle-income group.扩大内需,刺激消费expand domestic demand and consumption
中国新兴事物(Newly Sprouted Things)中国 电信 China Telecom
中国 移动 China Mobile
十五计划 the 10th Five-Year Plan
中国电脑联网 Chinanet
三峡工程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希望工程 Project Hope
京九铁路 Beijing CKowloon Railway
扶贫工程 Anti-Poverty Project
菜篮子工程 Vegetable Basket Project
温饱工程 Decent-Life Project
安居工程 Economy Housing Project 扫黄 Porn-Purging Campaign
西部大开发 Go-West Campaign 旅游热点/景点英语词汇大全
秦始皇陵 the Mausoleum of Emperor Qinshihuang兵马俑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Terra-cotta Army青铜战车战马bronze chariots and horses 与实物一样大小life-size 临潼区Lintong District 大雁塔Big Wild Goose Pagoda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敦煌 Dunhuang敦煌莫高窟 Mogao Grottoes / Caves, Dunhuang千佛洞Thousand-Buddha Cave壁画murals / fresco佛经Buddhist Sutra塔里木盆地Tarim Basin 土鲁番 Turpan华清池 Huaqing Hot Springs河西走廊 Hexi Corridor昆山市 city of Kunshan帕米尔山区Pamir Mountainous Region三峡 Three Gorges月牙泉 Crescent Spring桂林 Guilin阳朔 Yangshuo板石街(又名 “西洋街”)Slabstone Street, also known as “the Western Street”象鼻山 Elephant Trunk Hill独秀峰the peak of unique beauty七星岩the seven star crag叠彩山 Piled Silk Hill骆驼山 Camel Hill漓江游 cruise on the Li River三山晓色 three Hill at Dawn青峰倒影 Green Peaks Reflected on Water月牙山 Crescent Hill千佛岩Cliff of Thousand Buddhas滇池 Lake Dianchi黑龙潭 Black Dragon Pool珠江夜游 Pearl River Night Cruise岷江Minjiang river野生动物园 Safari Park中国民俗文化村 China Folk Culture Villages佛教四大名山Four famous Buddhist Mountains五台山 Wutai Mountain普陀山 Mount Putuo九华山 Jiuhua Mountain峨嵋山 Mount Emei五岳 China’s five great / sacred mountains武当山 Wudang Mountain嵩山 Songshan Mountain少林寺 Shaolin Temple泰山 Mount Tai岱庙 Dai Temple日光顶Riguan Peak-the Sun Watching Peak玉皇顶 Peak of the Heavenly Emperor黄山 Mount Huangshan;Yellow Mountain迎客松 Guest-Greeting Pine半山寺Mid-Hill Temple云谷寺 Cloudy Valley Temple光明顶Bright Summit天都峰 Heavenly Capital Peak莲花峰 Lotus Peak奇松strangely-shaped pines 怪石grotesque rock formations 云海seas of clouds 温泉hot springs 紫金山天文台 Purple Mountain Observatory南天门The Heavenly Southern Gate午门meridian gate天坛 the Temple of Heaven紫禁城the Forbidden City 故宫the Imperial Place故宫博物院 the Palace Museum护城河Moat回音壁echo wall居庸关Juyongguan pass长寿山the longevity hill九龙壁the nine dragon wall黄龙洞the yellow dragon cave大清真寺great mosque黄帝陵Huang Di Mausoleum十三陵Ming Tombs中山陵Dr.Sun Yat-sen’s Mausoleum成吉思汗陵 Mausoleum of Genghis Khan鲁迅故居Luxun’s former residence(重庆)渣滓洞 Cinder Cave(重庆)红岩村 Red Crag Village(延安)宝塔山 Pagoda Hill东方威尼斯Oriental Venice苏州园林 Suzhou gardens 狮子林 Lion Grove Garden怡园 Joyous Garden留园lingering Garden网师园 Garden of the Master of Nets耦园(谐音偶,佳偶之意)Garden of Couple’s Retreat西湖 West Lake苏堤 Su Causeway白堤 Bai Causeway断桥 Broken Bridge外西湖 Outer West Lake九寨沟jiuzhaigou布达拉宫Potala Palace日月潭 Lake Sun Moon名胜古迹places of scenic beauty and historical interests / scenic spots and historical sites 堡fort, fortress城堡castle长廊The Long Corridor殿hall拱顶vault鼓楼 drum-tower荷塘lotus pond湖石假山Lakeside rocks and rockeries祭坛 altar角楼watchtower九曲桥Bridge of Nine Turnings廊 corridor陵墓 emperor’s mausoleum/tomb楼 towermansion牌楼pailou, decorated archway桥bridges水榭 pavilion on the water塔 pagoda;tower台 terrace坛altar梯staircase亭阁 pavilion亭台楼阁pavilions, terraces, and towers;a general reference to the elaborate Chinese architecture溪streams行宫A temporary imperial palace钟楼bell-tower柱pillar, column, post碑刻, 碑文, 碑铭inscriptions on a tablet碑林the forest of steles, tablet forest碑座 pedestal of the tablet壁画 murals;fresco避暑山庄 mountain resort避暑胜地 summer resort 冬季旅游胜地Winter resort度假胜地 holiday resort佛教胜地 Buddhist resort滑雪胜地Ski resort 冰山iceberg火山 volcano青山green hill场所site, venue, locale, seat 出土unearth 道观Taoist temple道教名山Taoist mountain堤防embankment地下军团buried legion雕塑Sculptures 雕像 statue顶点Summit定情之物token of love洞穴/岩洞 cave;cavern仿古制品 antique replica复制品Replica高超工艺 superior workmanship孤柏Lone cypress古董antique, antiquity, curio古迹place of historical interest古建筑群 ancient architectural / building complex古墓 ancient tomb古松Age-old pine trees古玩店 antique/curio shop国家公园 national park海平面Sea level号称五岳之首 rank first of the five great mountains in china后裔Descendant回廊corridor甲骨文 inscription on bones and tortoiseshells 假山rockeries 建筑风格Architectural style 江南水乡 south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景象Spectacle领略自然景观的魅力 appreciate the charms of natural landscape蜜月度假胜地 honeymoon resort名山 famous mountain / mountain resort名山大川 famous mountains and great rivers 摩崖石刻Carved out of a cliff瀑布 waterfall, fall小瀑布 cascade飞瀑plunging waterfall曲阜Qufu 曲径winding path人文景观places of historic figures and cultural heritage 人造物品Artifact日出Sunrise日落Sunset溶洞water-eroded cave溶岩景色,喀斯特地貌Karst scenery 石舫 stone boat石灰池Calcified pond石灰岩洞limestone cave石窟 grotto石牌Stone steles石桥Stone bridge石笋stalagmite石像Portrait stone世界第八大奇迹eighth wonder of the world 世界七大奇迹seven wonders of the world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World Heritage Sites(WHS)世界之窗 Window of the World书法真迹 calligraphic relics水乡景色 riverside scenery私家园林Private garden四大奇观Four wonders 缩影Miniature天下第一洞The most spectacular cave unparalleled elsewhere in the world天下第一泉The finest spring under heaven武当功夫 Wudang martial arts险峰perilous peaks 香格里拉Shangri-la(earthly paradise or utopia--generally secluded and peaceful)镶嵌inlay修复Renovate雪峰snow-topped peaks雪山Snow-capped mountain釉面砖Glazed tile御花园 imperial garden园林建筑Garden architecture原始森林virgin forest藻类algae植物园botanical garden 主题公园 theme park自然景观natural attraction;natural landscape / scenery 综合建筑building complex坐佛Sitting Buddha;
2.中国文化背景英文 篇二
1.1 Die Entwicklung der interkulturellen Kommunikation in Amerika
Die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ist in Amerika entstanden.Amerika ist ein Einwanderungsland.Außer Indianern kommen die anderen Menschen in Amerika aus anderen Ländern und Gebieten.Sie kommen aus Europa,Afrika,Asien usw.Sie haben ihre eigenen Sitten und Gebräuche.Bei den Kontakten miteinander haben mehr oder weniger Konflikte aufgestanden.In den 60er Jahren kämpften die nationalen Minderheiten,besonders die Schwarzen,für ihre Recht und Kultur.Ihre Nationalbewusstsein wurde immer klarer.Deshalb wurd es ein großes Problem,wie man mit diesen kulturellen Unterschieden umgehen kann.Übrigens hat Amerika enge Kontakte mit anderen Ländern.Jährlich kommen Millionen Leute aus der Welt nach Amerika,um zu reisen,zu studieren oder Geschäfte zu machen.Für diese Leute ist die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ein Hauptproblem.
Es gibt drei Kennzeichen für das Entstehen der interkulturellen Kommunikation als die selbstständige Wissenschaft.Erstens hat Edward Hall ein Buch„The Silent Language“veröffentlicht.Dieses Werk wird als Grundstein der interkulturellen Kommunikation betrachtet.Zweitens hat International Institut of Communications im Jahr 1970 anerkannt,dass die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ein Zweig vom Kommunikationgswissenschaft ist.Und das untergeordnet Institut von der interkulturellen Kommunikation ist gegründet.Drittens ist das Jahrbuch von der Welt und der interkulturellen Kommunikation ertmals herausgegeben.Außerdem sind Kurseüber die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seit der Mitte der 70er Jahre in mehr als 200Universitäten angeboten.Die Studenten,die Psychologie oder Pädagogik oder Linguistik oder Anthropologie usw.Studieren,können die Kurseüber die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besuchen.Zugleich haben sich die Ausbildung und die Beratung von der interkulturellen Kommunikation entwickelt.
1.2 Die Entwicklung der interkulturellen Kommunikation in Europa
Die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in Europa hat sich später als die in Amerika entwickelt und hat unterischiedliche Traditionen.Nämlich hat die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eine engere Verbindung mit der Linguistik.Zum Beispiel verkörpert die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in der Sowjetunion ihre Sprache.Diese Forschung untersucht,welche Kultur ihre Sprache enthält und wie man ihre Sprache benutzen kann.Übrigens hat SIETAR Europa(Europa Society for Intercultural Education,Training and Research)schon mehrere Konferenzen veranstaltet.Außerdem gibt es viele Veröffentlichungenüber die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zum Beispiel„Über die Kultur“vom Antropologen Malinowski und„Key Words: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von Raymond Williams.
1.3 Die Entwicklung der interkulturellen Kommunikation in China
Von den alten Zeiten gab es schon die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in China.2.Jahrhundert v.Chr.haben die Chinesen durch die Seidenstraße die Menschen aus Zentralasien,Vorderasien,Afrika und auch Europa kommuniziert.Das ist das erste auffallende Beispiel zur interkulturellen Kommunikation zwischen China und der Welt.Und während der Einführung des Buddhismus von Indien und Eindringen des Imperialismus im19.Jahrhundert stand auch die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auf.Die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ist eine Erscheinung,die seit langem bestanden hat.Aber die Entwicklung der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als Wissenschaft in China hat bis jetzt nur 30 Jahre gedauert,sie entwickelt sich von Beginn der 80er Jahre.Durch Sammeln und Analysieren kann man die Forschung der interkulturellen Kommunikation in China in 3Phasen einteilen.Während der ersten Phase von 1983 bis 1994ist die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nach China eingeführt und verbreitet.1982 hat Herr XU Guozhang in der Zeitschrift„Modern Foreign Languages“eine wissenschaftliche Arbeit„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veröffentlicht.Diese Arbeit behandelt sich von der Beziehung zwischen Kultur undÜbersetzung.Er hat erhoben,dass wörtlichähnliche Wörte aus unterschiedlichen Kulturen kulturell nicht gleich bedeuten.Und dann wird die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in Amerika wissenschaftlich in Artikeln„Einführung in ein neues Fach,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von HE Daokuan und„Die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und Fremdsprachenpädagogik“von HU Wenzhong.Außerdem gibt es einige Universitäten,die von 80er Jahre des 20.Jahrhunderts die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anboten.Davon sind Fremdsprachenuniversität Beijing,Universität Heilongjiang usw.In der zweiten Phase wird die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als wissenschaftliches Fach festgelegt.1995 ist„China Association for Intercultural Coomunication“gegründet und Herr HU Wenzhong fungierte als Leiter.Daher gibt es große Menge Veröffentlichungen.Davon sind„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Kommunizierensfähigkeit mit den Ausländern zu verbessern“von GUAN Shijie,„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von JIA Yuxin und„Einführung in die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von HU Wenzhong usw.Zugleich die interkulturelle Kommuniaktion ist als wisschenschaftliches Fach verbreitet.In der dritten Phase wird die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mit chinesischen Merkmälen geprägt.Große Menge englische Bücherüber die interkulturelle Kommuniaktion werden eingeführt.Auf Basis von Theorien von Ausländern haben die chinesischen Forescher die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mit chinesischen Sachlangen verbessert.Viele neue Bücher und Lehrbücher werden veröffentlicht.Zum Beispiel gibt es davon„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Theorie und Praxis“von LIN Dajin und XIE Chaoqun und„Sprache mit der Sicht der interkulturellen Kommunikation zu forschen“XU Lisheng usw.Außerdem hat das erste Forum für interkulturelle Kommuniaktion in Universität für Technologie Ha´erbin stattgefunden.Und im August 1996haben die Universität Beijing und Kent State University ein Seminar veranstahltet.
2. HU Wenzhong
2.1 Die Vorstellung von HU Wenzhong
HU Wenzhong ist 1935 in Tianjin geboren.1951 begann er an der Fremdsprachenuniversität Beijing,Studium zu machen.Nachdem er 1954 das Bachelorstudium absolvierte,machte er die Bildung fürÜbersetztung und Lehren.1957 arbeitete er als Lehrer in Englischabteilung an der Fremdsprachenuniverstät Beijing.Von 1979 bis 1981 machte er Weiterbildung an der Universität Sydney und dann absolvierte er Magisterstudium.Danach arbeitete er weiter als Lehrer an der Fremdsprachenuniversität Beijing.1984 wurde er Professor.Er fungierte ehemals als Vizepräsidant an der Fremdsprachenuniversität Beijing,als Direktor des Bearbeitungsausschusses der Unterrichtsmaterialien für Fremdsprachenlernen in Hochshulen,als Leiter in Institut für die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usw.
2.2 Die Beiträge von HU Wenzhong zur interkulturellen Kommunikation
HU Wenzhong interessierte sich für die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seit 80er Jahren.2 jähriges Studium in Australien ließihn feststellen,dass er die Kultur zuerst kennen muss,wenn er Englisch besser beherrschen möchte.Kommunikationsfähigkeit bedeutet nicht nur die Sprachekenntnisse,sondern auch Konventionskenntnisse.Er hat langfristig englische Pädagogik,die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und auch die Literatur in Australien untersucht.Er ist einer von den Vorläufern,die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in Amerika vorstellen und er ist auch der erste,der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in China verbreitet.Von 1985 bis 1994 hat er ständig Werkeüber die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veröffentlicht.1988 hat er„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What It Means to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herausgegeben.In diesem Buch wird die Terminologie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weiter verbreitet.Und auch darin gibt es viele Beispiele zu den interkulturelle Unterschiede zwsichen China und westlichen Ländern.Diese Beispiele sind verständlich und akzeptierbar,um dieses neue Fach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vorzustellen.1990 wird dann„Lesestoff für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veröffentlicht.Es geht in diesem Buch vollständig um die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und er übersetzte die Terminologie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in diesem Buch ins Chinesisch.Danach hat er viele wissenschaftliche Arbeiten veröffentlicht,darin gibt es„Die Pädagogik der Kultur und das Forschen der Kultur“,„Die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in Amerika“,„Kultur und Literatur—durch Literatur Kultur zu lehren“usw.1994 hat er dann„Kultur und Kommunikation“herausgegeben und darin hat er 44 wissenschaftliche Arbeiten von 80er Jahren im 20.Jahrhundert gesammelt.Diese Arbeiten diskutierenüber die Beziehung zwischen Kultur und Kommunikation aus unterschiedlichen Sichten,zum Beispiel aus Sicht der Pragmatik,Übersetztungswissenschaft usw.
3. Schlussfolgerung
Das Forschen der interkulturellen Kommuniaktion in China hat schon einigermaßen Erfolge gemacht.Aber zum Vergleich mit anderen Ländern sind unser Forschungsniveau und Errungenschaften nicht genug.Das Forschen der interkulturellen Kommunikation in China diskutieret mehrüber die Theorie aus anderen Ländern,als forschen auf Basis der Daten.Außerdem gehen die meisten Forscher aus Sicht von Sprache und Pädagogik aus.
HU Wenzhong ist ein Vorläufer,der die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in China eingefhrt hat.Er hat 6 Werke herausgegeben,16 Werke compiliert,5 Werkeübersetzt und auch 60 wissenschaftliche Arbeiten veröffentlicht.Er hat die Entwicklung der interkulturellen Kommunikation in China vorangetrieben.Er hat auch einen Vorschlag gemacht.Die Einführung in die interkulturelle Kommuniaktion sehe sich einfach aus.Aber man müsse viele Ernergie und Zeit dafür ausgeben,wenn du die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vertieft untersuchen möchte.
摘要:随着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飞速发展,各国之间的对话也愈加密切。我们可以乘坐飞机去世界各地旅游,也可以通过电话与世界各地的朋友保持联系。90年代后,互联网使各国人民互动变得更加频繁。因此,跨文化交际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一个重要的话题。80年代初期,中国学者开始对跨文化交际展开研究。胡文仲是中国最早研究跨文化交际的学者之一,并对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做出巨大贡献。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的发展,胡文仲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李炯英.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20年评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3]林大津,池舒文.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历史分期及特点.
3.中国文化背景英文 篇三
【关键词】琵琶演奏;技巧;中国文化背景
1 琵琶的由来及发展史
最早对于琵琶的记载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枇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大约在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
在近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民乐演奏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走出国门、走向国际舞台,悠扬的琵琶声屡屡在国际艺术中受到广泛的关注,因此也涌现出一大批的琵琶演奏名家。
2 中国文化背景对传统琵琶演奏的促进及影响
当国际上挂起“中国风”的时候,以琵琶为代表的民族乐器的确展示出了中国古典文化最为精彩的一面。为了更好的诠释中国古典文化内涵与内容,传统琵琶在演奏的过程中的确也进行了适度的调整,这种调整大部分是对琵琶演奏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当然也有一部分客观因素制约了琵琶的发展,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其一,中国文化背景让琵琶演奏打上“中国标签”。在国际艺术舞台上,中国的传统琵琶演奏给观众的感觉与非洲鼓、希腊诗琴一样,都是属于独有的民族乐器。只要是琵琶演奏一登台,观众就马上下意识的明白这是属于中国的乐器。为了将这个优势发挥到极致,在琵琶曲目的选择上注重选取耳熟能详的曲目,能够让观众比较容易接受曲目所要表达的意境是琵琶演奏必须要首先认真考虑的。《昭君出塞》、《龙船》等一些具有历史文化背景,但是经过后人的传承与改编之后问世的曲目就是在琵琶演奏中比较耳熟能详的曲目了。
其二,中国文化背景让琵琶演奏打上“古典艺术烙印”。中国文化悠远流长,中国古典艺术不仅绚丽多彩,而且在世人的眼中还带着些许的未知与神秘色彩。观众对于琵琶能够演奏出声音来其实并不惊讶,因为琵琶的外形看起来与放倒了的吉他基本上是类似的。但是当听到琵琶演奏出来的音乐之后却发现,它与吉他的演奏音乐是完全不同的,力度、音效等完全都不是一个等量级。因此,琵琶演奏这门艺术形式,在观众中,尤其是在国外友人的眼里绝对是被赋予了极强的古典艺术能力。其实仔细研读起来会发现,琵琶演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进行过一定的改进,如今的琵琶演奏之所以能够受到认可,的确与中国古典艺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弘扬古典艺术魅力的过程中,琵琶演奏的演员尤为注重旋律动态、演奏特性与声响效果的结合。《十面埋伏》就是一曲十分具有代表性的琵琶曲目。虽然整个曲目被分为十个不同的段落,但是每个段落所突出的主题都完全不同,尤其是在“大战”、“小战”和“众军奏凯”段落中,不同的音效将环境气氛完全的烘托出来,给观众仿若身临其境的感觉一般。而到了“乌江自刎”段落的时候,浓厚的哀伤气氛又催人泪下。由此可见,演员在演奏的过程中,不仅讲究节奏感,而且还注重环境因素的变化,这对于突出出题是又绝佳效果的。无论是精通琵琶乐器的人,还是普通的观众,在欣赏完《十面埋伏》之后无一不被琵琶乐器所展现出来的中国古典艺术所感动。
其三,中国文化背景让传统琵琶演奏更具有“时代魅力”。当社会发展的脚步迈入“网络时代”的时候,民族乐器表演如何发展的确是一个比较严肃的课题需要深入的探讨与研究,给琵琶演员带来的压力也相对较重。如果一味地迎合时代的发展,那么琵琶演奏中醇厚的中国元素势必受到影响,但是如果一味地坚持固有思想,那么琵琶演奏可拓展空间就会越来越窄。经过实践证明,充分的结合文化背景,能够相对圆满的解决这个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曲目是《金蛇狂舞》。在进行表演之前的准备工作中,演员之间做好了相互的配合与沟通,为观众展现出了一台精美绝伦的琵琶曲目。首先,采用了全新的群体表演形式。一般的琵琶演奏基本上都是采用的独奏形式,因为这样可以让演员比较容易的控制曲目的节奏,集体弹奏琵琶,动感是充沛了,但是相互之间的协调与曲目的整体美感就必须着重考虑了;其次,完全不同于一般的重奏。虽然这种群体表演形式被归纳为重奏,但是在欣赏完现场演奏之后,任何一个观众都不会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奏,因为其有明显的“轮奏”形式。最后,在换把位与过弦的时候采用了改良的演奏形式。琵琶演奏的时候,换把位和过弦演奏都并不常见,因为过弦的过程中如果精准度把握不好,很有可能音符表现的就不清晰。但是在《金蛇狂舞》的演奏中,可以很清楚的感觉到有过弦演奏,但是并没有影响到音符的清晰度,这是因为在部分演员过弦的时候,另外还有一部分演员利用“扫弦”的形式进行表演。这样既能突出现场的动感环境效果,又能为过弦的演员提供一定充裕的时间,准确的把握该作品的思想是演奏好这首乐曲的重要基石,这样才能将此曲的艺术魅力最大化。最主要的是,这种表现形式极为符合年轻观众的视觉、听觉欣赏需求,完全满足了不同年龄阶段欣赏琵琶演奏的期望。
3 琵琶演奏的未来展望
传承与发展,是琵琶演奏下阶段的重心。所谓传承,依旧是依托中国文化背景这个大的前提,充分的总结前人流传下来的艺术精髓,更好的突出琵琶演奏的民族特点。所谓发展,是需要借助现代化的文化传播平台,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通过欣赏琵琶乐器的表演,来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深入的解读中国古典艺术的美感与独到的艺术效果。如果能够充分的将互联网传播平台利用起来,把一些较为经典的琵琶曲目,尤其是部分传统曲目上传上去,那么势必会对弘扬民族文化,弘扬琵琶乐器的影响力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4 结束语
要想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将琵琶演奏的效果发挥到极致,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关注琵琶演奏的发展,就必须从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对观众加以引导,在融合与贯通的层面上加强艺术的交流与沟通,这样才能让琵琶演奏立足于国内艺术文化环境发展的基础上,同时屹立于世界艺术舞台。
参考文献
[1]刘红霞.琵琶独奏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赏析[J].大舞台, 2014(01).
[2]孙晔.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赏析[J]. 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09).
[3]张琳.浅谈音乐的社会作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作者单位
黑河市人民艺术剧院 黑龙江省黑河市 164300
4.浅论法律仲裁的中国文化背景 篇四
论文 关键词:仲裁 民族文化 尚和心态 论文摘要:仲裁作为一种 法律 调解制度,从西方植入我国只有短暂的十年左右,但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却为仲裁在我国的推行奠定了深厚的根基。本文以民族心 理学 为基础,阐述了 中国 国情下民族文化与仲裁核心思想的契合。
论文 关键词:仲裁 民族文化 尚和心态 论文摘要:仲裁作为一种 法律 调解制度,从西方植入我国只有短暂的十年左右,但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却为仲裁在我国的推行奠定了深厚的根基。本文以民族心 理学 为基础,阐述了 中国 国情下民族文化与仲裁核心思想的契合。
仲裁是一种法律制度,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围绕着该法律制度的产生、推行、应用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文化效应,形成特定的文化类别。法律制度的 发展,始终与该环境下的社会 经济 形态和文化形态相关联,是特定社会文化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制度是文化的物化形式,文化是制度植根的土壤。仲裁由西方传人我国大约才有10年左右的时间,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单从制度来讲,仲裁是一个舶来品,在我国推行带有很强的植人性。但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特有心理,却为仲裁在中国的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提供了深厚而滋润的土壤。
一、特定社会 历史 铸造的中国人尚和心态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典型的农耕型社会。农耕离不开土地,而土地是不动的,这使得依附于土地的人民能够长久稳定在居住地而有较少流动。只有在 自然 灾害或战乱时,人们才会被迫背井离乡,寻找新的土地。正如费孝通所说:“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徙是变态。在稳定的生存空间中,生于斯,长与斯,死于斯,因而造就了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人们之间彼此知根知底,自然地形成了一个熟人的社会。而熟人社会又必是一个重人情的社会。在群体规范的压力之下,每个人都遵循着以和为贵的社会规则,这为中国人民的尚和心态的养成制造一个了良好的温床。另一方面,农业的生产完全依赖着气候的变化,旱灾水灾的整治以及因时令限制而导致的高强度劳动,这些都是个人或少数人无法完成的,所以必须依靠多个人的齐心协力来共同完成。同时,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强化了人们的农本思想,轻视财富利益,并把安贫乐道作为一种理想的人生状态。这种经济背景还使中国人形成了尚“和”的心态,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尚和”作为平衡人我关系和群我关系的根本准则。
史学家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人很早便确定了一个人的观念,由人的观念中分出己与群。但己与群都已包涵融化在人的观念中,因己与群全属人,如何能融凝一切小己,而完成一大群,则全赖所谓大道,即人相处之道。中华文化一贯主张社会重于个人,提倡群体内部的团结与和谐的社会取向成为中国人社会生存与适应的基本方式。“尚和”心态也就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集体潜意识而影响着中国人千百年来的处世之道。
二、中国人尚和心态的文化思想根源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对历史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要数儒、释、道三家,同时它们对于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自汉魏两晋南北朝以来,儒家、道家、佛教三家的思想体系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经过相互对立、相互渗透、彼此转化,融合成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中国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一直渗透在人们的观念、行为、习俗、信仰、思维方式、情感状态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人们处理各种事务、关系和生活的指导原则。
在动荡的东周时代,诸子百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和的概念。推崇中庸思维的儒家将“和”字赋予了“和谐”、“谦和”、“和睦”等一系列具有中庸色彩的涵义。和,是处理人际关系及一切事物的最佳准则,也是人行动自律的内在原则。孔子曾说:“礼之用,和为贵”、“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由于将个体视为一个成就圣贤积极主动的自我,因此儒家强调,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任务,便是不断地自我修养以完成“自我”的超越与转化。自我修养的主要功夫在于“自制”,在于压制自我的欲念,以遵守外在的礼制和规范。而悟守规则的最终目标和结果,则是最大程度的减少了人与人之间冲突的存在,营造了平和的社会环境,从而巩固了封建王朝了统治。
如果说儒家带有自上而下的 政治 色彩,那么作为儒家补结构的道家,则以自然为依归,崇尚“无为、不争”,“至虚、守静”,“寡欲、知足”及“安时而顺处”以达到精神自由的超越境界。让长期处在“克己复礼为仁”的心理紧张和裹足在社会关系和责任中不自由的中国人,获得一个消解内在冲突和紧张的处方。如果说儒家思想的文化要求产生了中国人的内在紧张,那么道家思想就是提供了每一个中国人可以继续忍下去的心理空间,透过它的“不争 哲学 ”而有了一个可以保持内在平衡的心理场。“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意思就是说,和是万物的本质与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道家强调出世、适意的人生观扩展了中国人的心理空间,其“正言若反”的朴素辩证法则大大地增加了中国人谦忍、尚和的能力。
佛教的人生哲学则经由苦、集、灭、道四谛的精细论证,来说明人生是苦的判断,进而强调通过抑制自我、排除我欲,达到无我的状态,以进人涅架的解脱境界。佛教所宣扬的忍辱哲学,让中国人更能无条件地忍受他人诸般恶行,其心性学说,对极力主张禁欲的理学提供了形而上的基础,更是佛教学说对中国文化的最大影响。
5.中国文化背景英文 篇五
各市、州文化、旅游局:
为更好地宣传文化旅游节,在文化旅游节期间营造隆重热烈的节日气氛,文化旅游节组委会宣传部特别拟定了以下宣传口号和标语用于文化旅游节宣传,请各有关单位以此为依据制作横幅或标牌。
1、热烈祝贺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隆重举办
Congratulations on the Successful Opening Of the 1st China International Culture-Tourism Festival!
2、畅游神州 赏阅华夏
Travel while Appreciate Splendid China3、锦绣潇湘 快乐湖南
Splendid Xiaoxiang Happy Hunan4、展示山水精品,体现人文精粹
Presenting Exquisite Landscapes, Revealing Humane Essence5、文化旅游 比翼双飞
Culture and Tourism Fly Wing to Wing6、芙蓉国里,精彩湖南
Hunan,a Land of Wonders7、培育壮大湖南旅游支柱产业
Fostering Hunan Tourism A Pillar Industry8、推动全省旅游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Accelerating Hunan Tourism Development9、感受人文之厚重,品味山水之秀美
Experience Profound Culture, Enjoy Beautiful Nature9、人文湘楚,山水湖南
Hunan, A Land Rich in Culture and Scenery10、畅游湖南山水,赏阅湖湘文化
Enjoy Hunan Scenery and Appreciate Hunan Culture11、湖南欢迎您 中国欢迎您
Welcome To China, Especially Hunan!
12、培育支柱产业,建设旅游强省
Fostering A Pillar Industry, Constructing A Province Of Tourism Industry!
13、文化助推 旅游腾飞
Culture Promotes Tourism Rise14、携手共进、深度融合,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
Culture & Tourism Unite In Depth, Enhance the Prosperity of Culture-Tourism Industry15、大地有界 文化无疆
Our Land is Vast and Culture Profound16、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促进湖南两型社会发展
Culture and Tourism Merge to Push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unan
6.中国文化背景英文 篇六
键,应
放
在更
重
要 的位置;要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应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坚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政府积极引导、重视创新文化的发展、大力发展健康良好的网络文化、增强文化安全意识。关键字:全球化、提高、文化软实力
一、何为文化软实力
最早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是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 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著名 国际关系学者约瑟夫· 奈。他在
1990 年出版的《注定领导: 美国权力的变化本质》 一书中,首次提 出的,他认 为,一个 国家 的综合 国力不仅 体 现为经 济、科 技、军事力 量等 “硬实 力”,也 体现 为文
化、价 值观念、生 活方式 和意识形 态 等要 素,即所 谓 的“
软
实
力 ”。他指出,美 国的软实力包括美 国文化、民主政体、自市场 的吸
引
力
和
信
息
优
势
等
由。软实力是一个较 新的名 词,但其 内 容对 中 国来说并不
新 鲜。从古代起,我们先贤 的思 想 中就体现 了 对“软实
力
” 的重视。老子《道德经》有言 : “天下之至柔,驰骋 天下
之
至
坚,无有入 无间,”阐释 了 以“至弱 ”支撑 “至坚 ”可、以
驰
骋
天下 的道 理。孟子云 :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
也,以德服人 者,中心悦 而诚服也 ”,解释 了不能仅靠 武力治
天
下、待 外邦 的理论,将 “软实力”的重要性蕴含其 中。20 世 纪 90 年代末 以来,随着 “软实 力”这个概念 的正 式提 出,国 内 外学 者都 表现出 了 对软 实力、尤其 是软
实
力
中文化力 的关 注。正如约瑟夫 ·奈 曾 经在后续推 出的著作
和文章 中 表述 的那样 : “软实 力就 是具有 象征意义 的流
行
文化资源。”而我国 学者 也逐渐认识 到,在构成软实力的多 种因 素中,文化 因素始终处 于核心地位。李光耀指 出,只
有
在其 他国家羡慕并期 望模 仿一 国文化之时,其软实力才得 以实现。王沪 宁在其文 章 中也 表述 了 文化 软实力 的重要
性,“文化因 素是世界性 流动的 因素,它构成 的软实力难
以
垄断。文化可以通 过跨 国界传播 成为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 的基本价值 或主流文化,发源这 种文化 的社会 自然就获得 巨大 的软实 力。”党的十七大报 告更 是着重强调 了 文化软
实力这 一概 念,将 其上 升到 战略的高 度,作为 我国参 与际竞争 的必要手段。
二、文化软实力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文化软实力是推动 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综合国力的重要 组成部分,也代表这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软实力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日 益突出。表现在: 1.文化软实力的社会整合功能。汉斯· 摩根索说过:“在影 响国家权力的具有决定性的三项人的因素中,民族性格和国民士
气是突出因素,因为它们对于一个国家在国际政治的天平上有
国 着
持久并且是决定性的影响。” 民族的融合,国家的统一,不仅
需
要
协调各民族、各阶级,还要协调这些群体中个人的行为及其规范。
不论哪一种社会过程,群体整合实际上就是文化整合。纵观历史
和现实,只 有具备文化内 聚力并以此进行价值整合的国家,才
能
保持政权稳定,并成功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文化软实力的政治合法性功能。从政治合法性的角 度看,国家作为政治权力的存在,不仅取决于政府是否适合与社会的政
治经济条件,同时还取决于它是否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及
由此形成的国民价值取向。一个政权为了 维持其利益或达到其 政治目 标,往往需要维护一种认同并使其政权具有合法性,而文
化则以其价值的整合、导向和认同功能作为一种可资利用的政治 资源构成了 影响政治合法性的一个重要参数。3.文化软权力的教育塑造功能。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教育 所肩 负的教育塑造和 人格塑造功能能否适应现代经济与社会的
转型,并全面提高国民的知 识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法
律
素
质,将在很大 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民族和国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命运。
三、我国文化发展现状及问题。
中 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软资源,几千年 的文 明 史及其历 史积淀,造就 了博大精深的中 国文化。中 国 的历史遗迹、诗
词歌赋、民俗风情都极具特色,令人 神往。同时,随着近年
来 我国 经济 的发 展,我 国 的文化 发展也取 得 了可 喜 的成
就,中 国文化 对世界文化 的影响力 正在加 强,“中 国少
林
寺 ”、”孔子学院’等一 系列文化 品 牌逐渐被世 界熟知,也有一
批
优
秀的
影视作 品、民俗文化走 出 国 门,赢得 了认 同和赞誉。但
是,在 为 中 国文 化资源 的丰富和文化 发展成 就感 到欣喜 的同 时,也不能忽视我 国文化软实力 中存 在的不足。作 为一个 有悠久文化历史 的大 国,我 国丰 富的文化资源并没 有得到 充分的利用,中国文化 占世界 文化市场的份额 也不 高。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却不是文化产业大国,这是因为现在的文化资源尚未转化成产业资源,产业化和商业化人才倍缺,文化产业程度不高,缺乏文化品牌产业,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基础十分薄弱。
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几点想法
中 国 与发达国 家尤其是美 国相 比,差距最大 的不 是 国 内生 产 总值 和 军 事 实 力,而 是 各 种 软 力 量。在 各 国
日
益
重
视 文化软实力的今天,探 索出 一条基于效率 的提 升文化软 实力 之路,已成 为中国振 兴民族、增强综合 国力、实现伟复兴的当务之急。
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注重文化产业发展,加
大
扶 大
持力度。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要认识到文化本身也是生产力,发展文化,就是发展生产力。文化生 产力的发展已经成为衡量一国对外贸易能力甚至是其 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制定文化发展的产业化 战略在当前就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我们应抓紧时 机,争取在较短的时间里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 差距,迅速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体系,并根据形 势需要及时升级换代。中国强势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在世界主流文化市场尚属稀缺,其外贸的基础很弱。当前,急需政府通过多种手段对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予 以扶持。如积极扶植本国的电影、文学、艺术等走向国 际社会。运用政府采购,重点扶持具有核心技术和自 主品牌的创新型文化企业。为文化企业的金融环境改 善出台帮扶政策,改善对创新型文化企业的信贷服务 和融资环境,扶持中小创新型文化企业发展等。
二、实施文
化
走
出
去
战
略。
让 文化走出 国 门 才能 让世界更好 的了解 中 国,增强 中 国 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同时,文化产 品 只有迈 出 国 门
才能 “卖 向世 界”,这是 应对 我 国文 化贸易 逆 差、提升我 国文化软实力的要求。首先要积极主动 开展 文化 交流。
积
极
主
动 开展对 外文化 交流,中 国 可 以借 鉴 国 外 的 经验,建
立
负
责 中 国 文化在外 的推广 的机构 ;加 大 中 文输 出 力 度 ;
在世 界重要城市树立带有 民族文化标志性 的景观 ;通 过 国内一 流大学 的访学 活动、留学生 交流制 度、学 术作 品等 途径
增
强中 国 文化的国 际影响力。其次,文化要走 出去,必须依靠 品牌效应。文化 的品牌效应 能更 好的将 中 国文化 推向 世界。美 国 的电影产业、法国的
出 版产业、韩国 的电视产业、日本的动 漫产业、英 国 的音
乐
产业 都形 成了 各 自的标 志性 品牌。国 家新闻 出 版总署
副
署
长柳 斌杰认为,当前 中 国 文化发展首先 要选择 “四 名 ”战
略 :名 牌企 业、名 牌产 品、名 牌工程、名 人 效应,以此
树
立
国
际形 象。实施 品 牌战略,从 自身文化资源 的特点 出发,进
行
明确 的战略定位,打造具有 民族特 色的文 化产 品,是提文化竞争力的题 中之义。
三、(三)政府 实现 由 管理者 向服 务者 的转 变。提升文 化软实力,需要 以市 场为 导 向,但 也不 能忽视政府的引
升 导和扶持作用,政府应 当从文化管理 者的角 色转变为服务 者,致 力于为文化发 展营造 良好 的法制环境 和提 供完善 的服务,通过市场手段扶持文化 的发展。首先,要 扶持文化事 业和文化产 业。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为文化产业打造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内外环境。其次要为在我国 文化 日渐 市场化、产 业化 的条件 下,需要 转 变过去过分强 调行政 管
理的手段,转 向经 济和 法律的手 段,制定 出 一套 涵盖
文
化
领域各 环节、合乎 文化生 产规律 的法律 和政策,使 文化 管
理者、投 资者、生产者、经 营者、消 费者的行为都有 法可
依。
同时,我 国 政府应 抓紧研究 制定文 化产业 发展、文 化资
源
开发、民间艺术保 护、规范 网络 信息 传播服务 和知 识产
权
保护等方面 的法规 或规 章,为 文化发展创造 良好 的制度环 境。
(四)激发 文 化 创造 活 力。首先要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文明是独具一格 的文 明,中 国的传统 文 化悠久而辉煌。儒 家文 化所提倡 的 “
和
谐 ”“诚信 ”、“仁政 ”等,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中
国的传统 文化 和民俗风情 异彩纷呈,功夫、书法、绘 画、京
剧、剪纸、年 画、刺绣、服饰、饮食、建 筑、古迹、文物
等
都
是
不可替 代的中国特 色文 化。民族文化传统精髓是文化创新 的立 足点。其次要重视 文化创新。文 化有无竞争力,常常的取能
决力
于。
创基
新 于
文化精髓 基础上的创新,才能提供 出具有 民族特 色的高科 技含量 的文化产品 与服务,这是增强 文化产品 感染力 和市
场竞争力 的有力途径,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 的要求。
五、大力发展健康良好的网络文化。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是 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在党 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就明确提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 设”(2)。约瑟夫·奈在研究“软实力”的时候,就阐明了网络
在信 息时代的重要性:“互联网能以交互的方式进行使用,并与各种 交流活动相互补充。”(3)那时候网络还没有现在这么普及,可
见
约
瑟夫·奈是很有先见之明的。当然,网络的普及也带来了问题: 信息的泛滥导致受众不知如何选取对自身有用的信息,加上有 人故意利用网络进行不正当活动甚至是犯罪,尤其是一些不愿 看到中国发展壮大的势力也利用互联网歪曲事实、恶意炒作,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所以充分利用好新型网络传媒、发展健康 网络文化既是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信息安全的迫切需要
六、增强安全意识,健全预警机制,维护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只 有不断增强安全意识,才能更为主动,更加自 觉地抑制文
化
霸
权。在以全球化为背景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的引 进和
生
产,既要以市场为导向,又不能听任市场的盲目 选择; 既要讲
经
济
效益,更要顾及社会和政治影响。要运用法律、行政、市场等
手
段,构筑有效的国家文化安全监控和预警机制,加强对西方文化
产品的管理。对危害我国文化利益和政治导向的文化产品要坚 决拒绝和抵制,做到既要讲开放引 进,又要讲管理引 导。结语:
加
快
文
化
软
实
力的崛起,对于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和平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
意
义。我们相信,随着我国对文化软实力的越来越重视,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振兴我们的文化,中华文化 对世界的吸引力将越来越强,世界的目光也将越来越 多的投向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必将更好地促进中国全 面的、科学的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振兴,本身 也将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打造新的发展优势。参考
文
献
:
[1] 汉斯· 摩根索.国 家间 政治 [M].北京大学出 版社 2002李希光 : <话 语权视 角下 的中 国 文化软 实力建设》,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 200 9
年第4
期 . 第12
页。
年
版.【1 o]李海娟“软权力”竞争背景下的文化战略[J]毛泽东邓小研究
平,理20040
论 2)[I 1]郭洁敏当前我国软力量研究中若干难点问题及其思考[J】社科学,2009(02)第 152 页
7.中国文化背景英文 篇七
1“中国梦”的提出
2012年11月29日, 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后提出“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2013年3月17日,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进行了深入阐述:“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美好的, 实现这个梦需要对中国优良传统道德文化予以弘扬。特别是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宝贵的重要资源。因此, 借鉴传统文化的精华, 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在弘扬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基础上推进“中国梦”的实现, 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2“中国梦”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学的关系
其一, “中国梦”丰富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内容。“中国梦”所包含的文化自觉、自强和自信, 打破了西方文化霸权;“中国梦”所蕴含的“三个倡导”, 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呈现了时代精神和气质;“中国梦”所容纳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鼓舞了人心, 凝聚了力量。“中国梦”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学提供了更富有时代气息和更加鲜活的内容支撑, 能够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学的源头活水。
其二,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学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人才和道德支撑。从价值论范畴看, 效益体现了主体的尺度, 是对主体的存在和发展起积极作用的结果, 表明了客体与主体的符合、重合情况。[1]“中国梦”的实现除了强大的经济支撑, 更有赖于人民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 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是全社会的道德文明素质提升的关键一环, 对“中国梦”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有着巨大的影响。高校也是一个“道德场”, 是社会道德文化的高地、民族和社会良心的堡垒, 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 高校要坚守“道德围墙”, 不断增强道德文化建设能力, 力争成为“中国梦”实现的道德文化圣地和精神家园。
3 弘扬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学路径
实现“中国梦”是弘扬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价值指向。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为切入点, 以教学为手段, 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蕴含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探索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以及坚守气节、先义后利的崇高境界等为主要内容, 达到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目的, 这种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在实现路径上, 通过教师传授路径和学生践行路径予以实现。
首先, 教师要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相关内容, 形成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理性认识;并搜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相关教学案例, 以充实教学内容;其次, 通过学生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认知———情感———意志———践行”过程, 即促进学生形成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正确认知,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热爱,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道德的认同感, 并通过自身言行践行“中国梦”。
第一, 探寻“中国梦”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契合点, 形成对教学的理论和案例支持。
在“中国梦”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内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等, 这些都充分体现着几千年来中华儿女的爱国、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代代相传。
习近平指出:“中国梦”追根究底是人民梦, 这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孟子认为“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然而,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荀子指出:“君者, 舟也;庶人者, 水也, 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因而主张“王者富民”。西汉贾谊指出:“闻之于政也, 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 君以为本, 吏以为本”。“民者, 万世之本也, 不可欺。”唐太宗对民贵君轻的思想体验更为深刻, 他说:“天子者, 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 诚可畏也。”这些内容都是人民性的反映。
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以及个人利益关系等处理,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也有丰富的案例资料:赵国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西汉苏武出使匈奴, 于北海畔牧羊, 受尽威胁利诱与折磨, 终不屈服, 坚持民族气节;张骞出使西域, 历经磨难而不辱使命, 不失民族气节, 终于开通了丝绸之路等, 他们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地位的高风亮节彪炳千秋。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经典事实、经典故事、人物传记、朝代历史、诗歌散文、古典音乐、传统礼仪等等, 都可以成为教学中生动活泼、意蕴深厚的教学资料。
第二, 通过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认知———情感———意志———践行”教学模式, 使学生自觉践行“中国梦”。
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促进学生形成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正确认知;通过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典型案例,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热爱;通过教学讨论、情景创设、视频展示等方法,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道德的认同感;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 为民族、国家利益的勇于奉献。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不仅重视道德感化, 更强调道德践履, “中国梦”的实现关键在于学生的自觉主动实践。通过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学不断完善自身, 成就自己, 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蕴含着许多哲学思想、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精华。“中国梦”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内容。在践行“中国梦”的背景下,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大的文化背景之中, 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 借鉴并吸收其中的优秀部分, 使其成为教学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中国梦,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学路径,思考
参考文献
8.中国文化背景英文 篇八
[关键词]文化强国 文化产业 传统文化
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文化强国”,并对这一新时代国家战略理念的提出背景、基本内涵及实施途径作了阐述,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政策法规、中央部署、具体贯彻等方面作了进一步推进。
一、当代中国“文化强国”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
当代中国“文化强国”理念的提出,既是国外主要发达国家“文化立国”战略实施过程及其成效的促进,也是中国国内社会道德、环境生态及经济产业等领域现实问题的需求,更是中国“大国崛起”的呼唤。
美国“文化立国”战略是其政治、经济、军事超级大国的自然延伸。美国人通过对大众传媒的国家扶助与控制而使其成为世界传媒业的巨头,成为全世界许多报纸和广播电视机构的主要资讯来源,并凭借其经济、科技的优势,大力发展电影、音像制品、出版业等文化产业,通过承载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文化产品的全球消费,不但维护其文化霸权,而且是其政治、经济霸权的一部分。
1995年,日本出台了“新文化立国:关于振兴文化的几个重要战略”,明确提出了日本国21世纪的“文化立国”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提出重新评估日本的传统文化,鼓吹日本文化的优越性,提升日本国民的民族文化自信。二是提出大力发展日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通过对文化产品的国内消费,提升国内民众的道德、审美和生活方式,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三是借助强大的文化产品输出,宣扬以日本为主导的东亚文明圈,努力实现日本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转变。[1]P45-49日本“文化立国”战略是在日本经济于20世纪80年代跃居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期,为解决经济至上主义而导致的生态危机、传统道德沦丧、文化生活贫乏等国內社会问题以及国际政治大国诉求而提出的。日本“文化立国”战略实施三十年来,文化产业超过了传统的汽车和电器等传统工业而成为日本经济的重要支柱,其中动漫画、游戏业约占国际市场的1/3比例,日本文化俨然成为东方文明的代表,为日本走向政治大国奠定了基础。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当代中国经济总量虽居全球前三位,但粗放型经济模式使得中国只能处于全球化生产的末端,中国人因为不拥有核心技术甚至只能凭借廉价的劳动获得微薄的加工费,但中国消耗了大量的不可再生的资源,产生了大量的不可逆转的环境毁坏与污染,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刻不容缓。在社会层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以GTP高低为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主要标准,以经济收入和物质享受为评判人生成败的价值观,导致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滑坡及文明倒退,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四大不协调不但削减了物质文明进步所应带给中国人民的幸福感,而且可能会因社会矛盾的激化而摧毁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经济成果与社会成果。随着中国在国际上作为经济大国的崛起,中国人近百来年来受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文化自信心逐步得到恢复,文化大国的崛起成为时代的呼唤。一个国家的伟大,首先在于文化的伟大;一个国家的强大,关键在于文化经济的强大。当代中国“文化强国”战略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核心内容,通过承载民族文化价值观的文化产品的国内外消费,不仅取得极高的经济效益,而且使消费者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价值观,提升国内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审美能力和民族文化自信心,提高社会的和谐程度,并在国际上展示中国文化大国的形象,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奠定文化基础。
二、“文化强国”战略的基本内涵
当代中国的国家发展大致经历了政治立国、经济立国、文化强国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约是1950年至1978年,中国社会虽然有建国初期几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有70年代后期的经济恢复时期以及四个现代化的经济建设蓝图,但整个社会生活以政治运动为主。第二阶段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发展战略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倡科教兴国,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水平和民族的文化素质,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市场经济,到2008年,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422.20百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位。第三阶段大约始于2006年,成型于2011年,并延续至今。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正式明确地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中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法律保障、民营准入、并购重组、金融补贴等为主要手段,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精品品牌,走向国际文化市场。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当前中国的文化强国战略,并进一步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实施的四大途径,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和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综合《决定》和十八大报告对于“文化强国”战略基本内涵的全方位阐述,我们可以认为:
文化强国,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深化文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通过文化产品的国内消费和国外输出,通过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辐射全球的文化交流项目,建设成具有较高的社会文明程度、民族文明素养、民族及民族文化自信心,较强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较深的民族文化国际认同的文化上强盛的大国。
nlc202309011807
文化强国的特征是文化上的强盛,文化上的强盛“主要体现在文化生产力先进、文化凝聚力巨大、文化软实力超强三个方面。”[2]先进的文化生产力体现于文化产品中文化价值观的先进性及文化产业经济于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文化凝聚力体现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体现为“一种吸引力,让别的国家不由自主跟随你” [3]P32-33的能力,一种让别的国家因为你的文化价值的高明而自发崇拜追随你并自动接受你的文化的吸引力。
文化强国的目标,参照《决定》及十八大报告,在国内,社会文化充满活力,文化人才辈出,文化产业规模大幅提升并力争占到GDP比重的8%以上,承载中华文明价值观的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民众通过文化产品的消费而满足不同层面的精神需要,提高道德修养,增加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民族的凝聚力,提升社会的和谐程度。[4]在国际上,建成能与迪士尼、时代华纳等公司竞争的跨国文化产业集团,扭转我国文化产业贸易逆差严重的局面,通过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输出,展现中华五千年文明,奠定中国国际文化大国的地位,增强中国于国际议题的话语权,极大提高国际上中国国家文化的软实力。
三 “文化强国”战略的实现途径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文化强国”战略的根本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强国”的重要资源。
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大体上经历了起步与探索、推进与展开及纵深推进三个阶段[5]。时至今日,中国的文化产业虽得到很大发展,但仍存在着总量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落后、市场化水平低、文化经营人才短缺、文化贸易逆差大等不足之处,六中全会《决定》将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到“文化强国”战略之中,在问题意识、发展目标、文化特征、实现途径等方面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新方向。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强国”的根本途径,它以文化经济强国为目标,通过政策立法、文化市场建设、文化产业布局、文化资源整合规划等手段,从企业转制产权改革、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職能转变、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法制体系构建、文化产业绩效评估方案等方面入手,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经济的规模,提高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当前世界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已经占到GDP 总量的1/10 以上,而我国还不到5%。在当前世界文化市场上,“美国占43%,欧盟占34%,日本约占10%,韩国占5%,中国仅占不到4%”[6],中国要成为世界文化经济强国,仍将任重而道远。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是民族的生命源泉。《决议》中说:“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因此,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更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当前世界上国家之间的竞争通常表现为文化的竞争,文化的竞争又表现为文明价值观的竞争,作为后发性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更应该挖掘总结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中的价值观,正如我们过去那样为现代世界文明的进步提供文化资源,确实我们世界文化大国的地位。
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应该将文化产业与文化公益分开并齐重发展。承载着礼义廉耻、孝悌忠信、天人合一等传统文化价值观及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法治、诚信、友善、爱国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品的极大丰富与广泛消费,民众于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文化熏陶,提高了道德修养,提升了文明程度。文化公益是指为公众无偿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活动,包括媒体、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社区文化演出等方面,其活动集中而系统地传播文明理念,从广度和深度上同时促进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文化产品的国外输出与消费,对外文化交流、文明对话等国际文化公益活动,也是国际文化大国建设的重要方式。
当前中国政府提出的文化强国,虽有建设文化上强盛国家的目标,但更多是将文化当作经济发展与国家富强的手段,而“‘文化立国’是把文化当成真正发展的核心重点,表达文化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基础性的作用和持续性的状态。”[7]p86要真正地建设文化强国,应该将“文化强国”提升到“文化立国”的高度,虽以经济成果为目标,但更重视以经济成就促进文化本身的发展与自强,重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重新确立中国世界文化大国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彦辉:日本从“经济大国”到“政治大国”的图谋[J].高等函授学报哲社版,1996(3).
[2]蒙一丁:文化强国内涵探析[J].长白学刊,2012(3).
[3][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版.
[4]齐勇锋:“文化强国”的几个标准[J].人民论坛 2011(10) 下.
[5]杨琳、傅才武:二十年来文化体制改革进程评估[J].江汉大学学报,2006(2) .
[6]张璐晶:文化“零头”何时变“巨头”[J] .中国经济周刊, 2011(42):16-16 .
[7]向勇:文化立国[M]. 北京:华文出版社2012版.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年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文化强国’理念下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立”成果之一,项目编号:NR2013021,负责人:戴传江。
[作者简介]戴传江(1967-),男,汉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
【中国文化背景英文】推荐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背景音乐12-04
中国传统文化汉字文化06-21
中国文化概论艺术文化07-07
中国文化与性文化12-29
中国文化典籍06-23
中国文化核心07-15
中国文化总结08-15
中国旗袍文化09-12
中国精神文化10-12
中国设计文化10-29